第一篇:来自舒家沟和梯子沟村民情日记
3月20日 星期天 阴有小雨
工作日事情繁杂,少有机会走进农户,我就养成了星期天走访农户的习惯。一大早,叫上司机老黄在食堂简单吃过早饭,我们就驱车赶往今天的目的地之一——郧县柳陂镇舒家沟村。
车子拐过柳陂镇老街,径直驶进了舒家沟村。这是一个移民大村,全村1500多户人家,外迁890户、内安217户。在村口碰到了县农办、扶贫办等单位的 “三万”活动驻村工作队员、镇包村干部和联络员,我们边走边谈,很快就来到李美生家的院子里。看到有几位老人和妇女在路旁闲聊,我主动上前和他们一一握手,招呼他们在院子里坐。
我说,我今天来就是看看大家,和乡亲们聊聊天,大家随便说,还可以当面告他们的状,我指着几位镇村干部笑着说。“哈哈……”,大家一下子笑开了。老李告诉我,他有两个孩子都在外面打工,他和老伴在家种菜,家里有5个大棚,一年净收入有2万多元,现在攒了十五六万元准备在移民内安点盖新房呢。“哈哈……”,大家又是一阵大笑。看着我一脸诧异,旁边的一位大嫂解释说:“老李藏富啦,他可是种了25年菜的老把式了,家里少说也有几十万啊!”我接过了话茬说:“老李,你富了可要多帮帮乡亲们!”“老李这没得说的,我们种菜都是他手把手教出来的呢!”几位村民抢着说。“这有啥,你们经常说党员要发挥„双带‟作用吗!我是老军人、老党员,帮帮大家是应该的。”我看着老李家的土房,问他这房子是什么时候盖的。他说,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盖的,因为后来知道这里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后要被淹掉,就一直没有动,边说还边把半墙上的172米淹没线指给我们看。我问他们,对移民搬迁有没有意见。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支援国家建设有什么意见啊,国家给的政策又这么好,再说,村里的干部不仅为移民操碎了心、跑断了腿,还带头主动搬迁,村里5个干部搬到潜江3个,剩下两个还要后靠,我们没说的。这时,旁边的老朱站起来指着对面的小山岗告诉我,那就是他们将来的新家——移民后靠安置点,现在镇里、村里、农户都在紧锣密鼓地做准备工作呢。我对身边的镇干部说,一定要多听移民群众的意见,按照一步进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标准,科学规划布局,把移民安置小区建成新农村示范样板。听着老乡们的描述,一幅“江面水波荡漾、地上大棚林立、路边绿树成荫、房屋鳞次栉比”的美好画卷仿佛已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告别老李,走进村民黎学兰家,我的心顿时揪了起来。几根树杠子顶着三间摇摇欲坠的土坯房,屋里基本没有像样的家具。村党支部书记介绍说,黎学兰的爱人老早去世了,3个孩子因病两个都没了,惟一的儿子前几年又和媳妇离了婚,现在常年在外打工,就剩下奶孙俩在家相依为命。我握着老嫂子的手安慰她:“有什么困难只管说,我们一定想办法解决!”黎学兰告诉我,她已经享受了农村低保,加上粮补等,奶孙俩的生活基本没有问题,逢年过节,县里、镇里还送来米面油等慰问物资和现金,自己腿脚不灵便,像移民迁坟、春耕夏收等很多活都是村里帮忙干的,真是感谢党和政府,要不我的日子可咋过啊!我再三叮嘱随行的干部,要想办法增加对这样贫困户的补贴,要多到这样的农户家里看看,帮他们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镇长秦子胤在他的民情日记本上认真地记了下来。我说,记是一个方面,关键要落实,过段时间我还要回访。
在梯子沟村朱方军家种着樱桃树的小院,我召集了附近的十几户村民进行了座谈。大家围坐一圈,我挨个发了支烟,县农办的同志也把强农惠农支农政策明白卡一一发给他们,座谈就开始了。我首先说,我们这次来,就是要听听你们想什么、盼什么,有什么意见、建议,有什么困难、要求,请大家一定要畅所欲言。“村里要利用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把道路修好,确保我们的菜、樱桃能及时运出去。”李传祥率先提出了建议。其他村民也纷纷提出了关于粮食直补、产业结构调整、大病救助、低保申请、村级账务等方面的疑问和意见,在场的工作队员和镇村干部一一耐心地作了解释说明,并认真做了记录。“在新农村建设中,光房子盖得好还不够,还要做好改厕、改圈、建沼气池等配套工作,提高生活品位,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大家说是不是?”我的话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李传祥来了句:“没问题,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惹得大家都笑翻了。
访了22家农户,虽然有点累,但听到村民爽朗的笑声,还是很欣慰。通过这次走访,让我深切感受到了我们广大移民群众的可亲、可爱、可敬。我想,有如此淳朴、善良、勤劳的人民群众,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沉下身子、静下心来、踏实地为他们做点什么!
(作者系郧县县委副书记、县长胡玖明)
第二篇:来自伍家沟村民情日记
5月10日 星期二 晴
在“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我决定今天去我局“三万”活动联系点——丹江口市六里坪镇伍家沟村看看。
一大早我们一行5人就出发了,半小时后我们行进在到伍家沟村的山路上。听随行的伍家沟村第一书记韩久棣说,这条路是去年才修好的。以前山路崎岖,狭窄难行,特别是雨雪天气对村里人行路造成很大困难。而现在交通问题基本解决了,道路平坦,直通村委会,伍家沟的对外交流日益频繁起来。
上午9点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伍家沟村故事堂。伍家沟村是全国有名的故事村,伍家沟民间故事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堂由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精心设计,去年竣工使用,村党支部书记对故事堂赞不绝口。整体感觉古色古香,显得格外有生气。故事堂内设办公室、会议室、陈列室、故事讲堂等,接待着八方游客,介绍着故事村的发展情况。
随后,我们来到了我局近期帮助伍家沟村新改造的农家书屋。伍家沟村农家书屋被改造一新后,村里的农民慕名从各处赶来,对现在的书屋情况赞不绝口。谈起农家书屋的好处,正在翻阅科技图书的村民罗成林说:“我家有片柑橘林,去年由于不懂得如何防治病虫害,很多果树发生了大实蝇,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现在来到农家书屋,找到了这本 《柑橘病虫害防治手册》,一定要好好学习,对症下药,这样才不会让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村农家书屋管理员周培云说:“农闲时乡亲们都爱聚到这里看书。种植、养殖方面的书最吃香,很多书刚还回来又被借走了。农家书屋改造之前,虽然有不少人来借阅图书,但是由于编号不规范,很难在大量的图书中找到合适的。由于没有专门的阅览室,很多人只能蹲着看书。而且没有报刊架,报纸很难分类,给借阅带来了一定的麻烦。现在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你看现在还有推荐图书书目,做得真周到。”她指了指门外的展板笑了。
接着,我们来到了故事篓子罗成双家。老人家已年过七旬,但仍思维敏捷、记忆力强、语言流利,能讲出300多个故事。他说:“很感谢政府,感谢文体局,将伍家沟村故事发扬光大。特别是评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来听故事的人就更多了。村里还经常召开故事大会,评选优秀故事家,最近又增加了非遗传承人的经费补贴,这都是为伍家沟村的发展做的实事。现在我想把我能讲的所有故事
都记录下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说到这里,老人家幸福地笑了。
吃过午饭后,我们来到了养猪大户葛永山家,他正在往猪圈加饲料。通过聊天,我们了解到他家去年办理小额贷款,借贷10万元,购买了20多头种猪,重新建造了猪圈,进行科学化养殖。他说:“以往养猪没有经验,经常为猪生病发愁,而且对小额贷款不熟悉,也不敢贷款。现在村里成立了防疫站,为村民讲授科学养猪知识,而且免费给猪打口蹄疫、猪瘟、蓝耳病等疫苗。现在还有能繁母猪补贴,小额贷款的门槛也放低了,让我们普通农户能放大胆子做事。按今年的行情,如果顺利的话一定能赚到不少钱。”
下午4点,我们召开了村民代表座谈会,大家畅所欲言。一组罗成理说:“近几年橘子价钱相当不错,村民的种植热情很高。但是去年,大实蝇虫害多发,导致橘树大面积枯黄、死去,橘子大幅减产。希望政府能提供防治柑橘病虫害的技术和资金,帮忙找到销售的渠道。”三组严忠是村里的养猪大户,希望农村小额资金贷款门槛能够再低一些,手续能更简化一些。三组村民刘成连要求提供农田机械化种植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希望改善村组的交通问题等。农民的诉求很实际,也很紧迫。通过这次“三万”活动,有关部门收集到了很多农民反映的突出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逐步加以解决。我局将在发展农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加大支持和帮扶力度。
紧张而忙碌的一天过去了,走访调研给我带来了深深的思考。作为市文体局的当家人,对伍家沟村建设和非遗保护,我感到责任重大。我们将充分利用文体局的资源优势,帮建农家书屋和村民健身广场,从而更加丰富村民的文体生活,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故事村的建设中来。
(作者系市文体局局长 牛孝文)
第三篇:来自藏王沟村民情日记[模版]
4月12日 星期三 晴
市畜牧兽医局工作组3月8日进村以来,按照市委要求,主要开展了发动群众、入户走访、“三送”服务、为民办实事等工作,而集中对村组干部的专访还不够。所以,我借村组干部为我们引路之机,重点了解郧西县安家乡藏王沟村几位村组干部的所思、所想、所盼,其中有无奈和苦闷,也有责任和快乐。
早上,我从十堰坐车1小时到达郧西县城,再从县城坐摩托车30分钟就来到藏王沟村。因为第二天乡里要进行综合治理检查,需准备有关材料,所以村治保主任李运来在村委会值班。李主任已经54岁了,以前在乡政府干过治安员,农村工作经验比较丰富。我向他说明《湖北省“三万”活动调查问卷》的任务后,他根据各村民小组在家农户数,把我这几天的日程基本安排好了。问他一般每年乡里都组织开展哪些检查时,他说:“常规的除综治外,还有计生、党建,一般每季度检查一次,因为涉及农村的事包罗万象,上面千条线,下面就村委会一根针,其它的工作检查就不一定了。”当我问他这些检查能不能应付一下时,他说:“我们村是贫困村,没有任何集体经济,也没有任何项目,经济工作我们不能与其它村相比,但常规工作也不能拖全乡的后腿呀,2009年是综治先进,2010年是反邪教先进。再说很多面上的工作与我们村干部的工资挂钩,平时检查不过关要扣分,我们的工资每年才5000多元,本来就少,要争取全拿回来。”
下午,由村党支部书记黄书贵引路在4组走访,首先来到村民黄书发家,但大门已上锁,院落有好长时间没打扫了,看样子是全家外出打工户。通过名册知道该户4口人,儿子叫黄华伟。黄书贵介绍:“黄华伟中专毕业,是个好苗子,2009年6月把他作为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负责计生、文档、内勤工作,快两年了,各项工作已经完全进入角色了,我正想给他压担子,可是今年3月突然不干了,可惜呀。”问起原因,黄书贵说:“2010年工资及电话等各种补贴才领了6000多元,嫌工资太少,年轻人出门打工随便每年挣一万多,收入差距太大了。”我要了黄华伟电话号码,欲进一步了解他的具体想法,可是已经停机了。
到晚上8:00,共走访了4户,其中问卷调查了1户。来到黄书贵家,他妻子已经把饭做好了等着我们。饭后,他要帮他妻子加夜班搞点副业,就是把竹子加工成花圈架子。我问他收入情况,他说:“平均每天100个,扣除成本每个0.8元,平均每天80元。”我说他妻子比他收入高时,他妻子说:“他就是吃软的,每年有一半时间在外到处跑,每年才5000元的工资我一点都没见着,一年到头都是我挣点钱养家糊口,还供儿子上学,有的人还以为他占了公家的便宜,真是出力不讨好。”黄书贵沉默不语。我问他们是否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公开了有关情况时,黄书贵说:“像这样类似的事情,每年都要公开公示,不了解情况的只是个别人,大多数人还是理解我们的,这一点也是我感到欣慰的。”
4月13日 星期四 晴
今天上午,由新任村计生主任王则成引路在5组走访。走访了3户农户后,来到王则成家,他86岁的父亲正在地里锄草,看到我不解的眼神,王则成连忙说:“没办法呀,全家5口人,大儿子从小得病没及时治疗,智力低下,快30岁了也不知道干活。二儿子今年23岁,外出打工。妻子身体又有病。自己以前当过多年村干部,谁知今年55岁了,黄书贵三次找我做工作,要我支持一下村委的工作,把村里计生工作接下来。老人眼看地里没人干活,只好去帮帮忙。”我说难道全村就再找不到合适的年轻人吗?王则成说:“年轻人倒是有几个,都不愿干,出门打工了,我是共产党员,就算尽义务吧。”
下午,由中心户长丁演成引路在2组走访。丁演成今年69岁,老伴已去世,儿子在本县外乡工作,一个人过。路上问起他每年有多少天算为工作,年终能拿多少工资,他说:“中心户长没有固定工资,每年至少也有20天在为村里工作,年终补助100多元,平均每天不够一包烟钱。”
两天下来,我有几点体会:村官虽小,但工作头绪多,工资待遇低,群众不理解,家属还抱怨,要当好一名村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三万”工作队员,不仅要访好民情,力所能及为农民办点实事,而且也要关注村干部的工作与生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鼓励支持他们积极大胆地工作,帮助他们分析制约本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找准本村脱贫致富的路子,制定全村发展规划,坚定他们的工作信念和决心。同时,还要学习他们勤奋敬业、吃苦耐劳、甘于清贫的奉献精神,在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
(作者系市畜牧兽医局“三万”工作队队员程抱林)
第四篇:来自王家庄、十八盘和吴家沟村的民情日记
4月11日星期一晴转阴
郧西上津镇的王家庄、十八盘和吴家沟三个村是市广电局的“三万”活动联系点。3月下旬,我已经去十八盘和吴家沟村进行过一天的调研,今天,我们去王家庄村。
工作队的同志去过王家庄多次了,从上津出发时他们开玩笑问我有没有恐高症,我不知何意,他们说路上你就知道了。在到湖北口和六郎的公路分岔处不远,我们拐上了去王家庄的通村路,路是水泥的,但很窄,仅一车宽,迎面便开始上山,我坐在车的右边,走着走着便觉得在半空中了。
王家庄的路真险。到村委会四公里的路,全在悬崖峭壁上,一边是突兀的岩石,一边是数十米的深渊,由于路窄,坐在车里看不到外边的路,车就像在半空中,有恐高症的人,还真会有不适反应。
王家庄221户人家,759口人,5个组,这些年,修了8公里路,投资110万元,其中上级拨款70万元,自筹15万元。路通了,商贩进来了,黄姜卖出去了,但王家庄人也为路背上了25万元的沉重包袱。
王家庄的遭遇让我联想到十八盘和吴家沟村。这两个村也在海拔近千米的高山上,这些年,为了生存,十八盘村1110人,修了25公里路,总投资393万元,上级拨款296万元,自筹48万元,目前还负债45万元。吴家沟1017口人,修了64公里路,总投资552万元,上级拨款270万元,自筹125万元,目前还负债15万元。
路是老百姓的希望,也是老百姓的痛。
在村委会下车,改为步行。王家庄5个组的200多户人家分布在5条沟里。村支书杜林原来在镇上当过招聘干部,后来到王家庄当村书记。在路上说到村里的情况,杜林说得最多的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事,村上只有1080亩薄坡地,人均不到一亩半,山上无树,地下没矿,土里榨不出油,农民增收难。这两年,黄姜价格涨到了一块四,地里才见了点收入。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2130元,离脱贫还差一大截。
山大人稀,我们去三组,步行进沟要走好几里路。今天进村,我们有一个任务是抽样调查,计划在三组调查8个农户,杜林说可能不行,找不到人。果然,走了五六里路,在第一个住了四户人家的院落,我们只见到一个户主。户主叫胡
贤林,59岁,全家三口人,老两口,一个儿子,儿子三十岁了,还没找媳妇,在河北打工。胡贤林家有六亩地,主要种粮食和黄姜,老两口在这山旮旯里还能安身。问其它人家去哪儿了?回答都在山外头找事做。胡贤林没读过书,天天在家干农活,除了粮食,去年黄姜卖了三千多块钱,再就是儿子打工收入。问他生活怎么样,他说肯定比原来好。同行的同事问他调查问卷上的问题,他只憨笑着说听不懂。大家便变着法问,例如问村民自治搞的怎么样,就问他地里种啥干部管不管。勉强把一份问卷填完了也快中午十二点了。看看这样不行,如果大家一起行动,今天根本找不够8户人家,我们决定分头行动,分四组,每组负责两户去找人。
站在胡贤林家的院子四望,别的人家还在几里外的山坡上,家里有没有人还不知道。我们问杜林,村里有没有集体收入,杜林摇头,搞种植业没土地,搞养殖业没规模,发展庭院经济没劳力,这两年,黄姜价格又涨起来了,地里还有点收入,如果黄姜价跌了,除了打工,就没有挣钱的路子。
挣钱,增收,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是像山一样沉重的课题。
中午就近在当过村干部的农户老李家吃饭。工作队从上津镇走时就带了豆腐豆芽等一些菜,老李煮了腊肉,炒了笋干和椿芽,老两口为家里一下来了这么多客人高兴得忙前忙后,但我们却明显地感到老李有些郁闷和忧伤。私下问杜林,杜林告诉我们,老李原来是公办教师,因超生,回家务农,他有两儿一女,本来是一个大家庭,但两个儿子外出打工一死一伤。我们听了心一沉。
打工,是我们在王家庄,十八盘,吴家沟三个村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吴家沟的刘和炳等“刘氏三兄弟”可称得上是十堰的“打工王”,正是因为家乡的贫瘠,他们加倍奋斗,在外面的世界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吴家沟村民70%的收入来自打工,年收入过十万的农户大有人在。但在上津,有不少像老李儿子一样的打工者,为了挣钱,把年轻的生命留在了他乡。
打工,几家欢喜几家愁。
傍晚,天下起小雨,我们下山。
(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党委书记、局长 向长志)
第五篇:来自县沟和双掌坪村民情日记
3月23日 星期三晴转小雨
工作队员在不在岗、工作是否有松懈现象?进村入户到位不到位、作风实不实?访贫问苦细不细、群众是否满意?工作中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随着我县“三万”活动的深入推进,我总感觉有一种声音在不断地叩问我,越想越不瓷实,决定抽出时间进行一次暗访。
上午8:00目的地:观音镇县沟村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暗访的第一个目的地——观音镇县沟村。
村委会办公房的大门上着锁。随行的镇干部说,村干部今天到镇里参加移民工作会了,没有准备。我说:“要是有准备,就不叫暗访了,不要去打扰他们。”在办公房门口,坐着几个乡亲正在打点滴。我询问就医是否方便,他们满意地说:卫生室在家门口,一般的头痛脑热,就地就能解决。“看见我们的工作队了吗?”我接着询问。“今天好象到河对面的老张家了。”老乡热情地指向山后的那片坳地。
上午9:20 地点:村民张德军家
顺着乡亲指的方向,我们沿着通村水泥路,七弯八拐,在路的尽头,远远看到两名工作队员正与老乡攀谈。近前得知是县委组织部的工作队,老乡叫张德军。队员小李看到我们,赶忙起身准备汇报工作。我说不忙,先听老乡的。
老张一家4口人,儿子学的是数控专业,毕业后在外打工,儿媳是安徽芜湖人,家庭条件好,看中了儿子老实能干,远嫁而来。问到农村变化时,老张说:“党的好政策为农村带来了许多实惠,目前水、电、路到家入户,去年来收购生
猪的人把车子都开到门上了,和城里一样方便。”问到中央惠农政策兑现时,老张说:“村里做的很透明,政策贴在墙上,补贴打到卡上,村民记在心上,我家有5 亩来地,每年各类补贴700多元,今年还要增加。”
上午10:30地点:双掌坪村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县老干局的3名队员,队长是副局长詹学军。詹学军介绍,他们此次共包联3个村,目前已经召开了村组干部会、党员会和群众代表会,走访了50多户群众,重点收集了3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8·9”自然灾害后农村基层设施恢复过慢;二是组上松林被伐案要求尽快处理到位;三是对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寄予厚望,希望水泥路能通组到户。同时,提出了“四个一”的打算,即:走访慰问一批贫困户,扶助一批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帮助制定一份发展规划,协助解决一批实际问题。对詹学军代表村民反映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工作打算,我感觉是真实可行的。要求工作队进一步摸清情况,拿出解决的意见和办法,回去后将根据情况尽快落实到相关单位予以解决。
上午11:40地点:村民杨家坤家
杨家坤今年57岁,原是村干部,因为身患糖尿病,已经退岗了。我问:“到村上治安环境怎么样?”老杨说,这地方治安环境较好,社会风气正,人人都和谐相处。随后,老杨反映了一个问题,令我十分担忧,就是撤乡并镇和并村后,由于村干部变动频繁,交接不到位,一些账目见不到实据,很多没有得到国家承认,债务化解难度大。对此,我交待镇、村干部要想办法把村里的账务尽快搞清楚,待国家有政策时好得到化解。我一再强调:这是当务之急,也是重中之重。中午12:10地点:村民查富金家
从老杨家出来,村干部说中午有村民要请我们,问后得知中午的主人是该村2组一个叫查富金的年轻人。村干部介绍,查富金在当地是致富带头人,38岁,以前搞建筑,挣了不少钱。后来看到本地优势产业双洪茶因为工艺落后,产量不大,面临“销声匿迹”的境地,便组织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投资500多万元,新建茶园500余亩,吸收50多户农户入社,无偿给社民提供种子、化肥并修路,对当地贡献很大„„
村干部的介绍,让我产生了要见一见这位“能人”的想法,于是只好放弃“原则”,应允前往。
中午的饭菜很丰盛,小杨说都是自家地里的,离县城远,没有准备。我说,我们是来体验生活的,就是要看看老百姓的生活怎么样?不料小杨接下来的一番话,使我十分尴尬。他说:“现在国家政策好,农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我们现在的生活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我们吃的你们也许还吃不到呢,天然无公害的,吃着健康。只要你们多来一些,给我们讲讲政策,说说信息,启发启发思路,解放解放思想,我们是求之不得呀!”
听了小杨的一席话,我顿时感到我们干部到基层太少了,老百姓是盼望着干部下基层送政策、送信息的。这一点,回去以后,我一定要告诉所有的队员和干部。
本想下午继续暗访,不料,午饭时接到县里电话,下午省里来检查移民工作,要我去联系点,只得作罢。
(作者系郧西县委副书记王定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