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来自刘家湾和乐园村民情日记
4月12日 星期二 小雨转晴
早就该到“三万”活动联系点去看一看,由于刚到一个新单位,急需了解和处理的事较多。处理完手头急办的工作,今天一大早,我带人一起从十堰出发直奔竹溪中峰镇联系点。
午饭后,我们第一站到刘家湾村,正赶上村里召开老党员、村干部、村民代表、贫困户、残疾人、在家致富能人代表座谈会。村党支部书记刘克成向我们介绍了村里的基本情况:全村3个村民小组132户528人,总耕地面积321亩,其中水田179亩、旱地142亩,2010年人平纯收入3651元,现在外出务工人员160多人,村里年经济收入在90万元左右。
刘克成介绍完情况后,我向他问了三个问题,即:村民的收入主要来源是什么?村里有无债务?下一步村里准备干点啥?刘克成一一回答:村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种地收入加农村各项补贴、外出打工收入、养猪养鸡收入,每户年均大约收入18000元;村里还有35万元债务,主要是建村委会综合楼,修河堤、拦水坝欠下的;下一步村里想干五件事,即对村里现有9口水塘和1000米堰渠进行维修、修建通户路600多米、发展近400亩板栗和核桃、把3组住在山顶上的20户村民搬下来及搞好村庄整治。
刘克成一口气说完后停下来等待我的发言。我接过话头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村里的水利建设,我们会积极向县里建议争取纳入农田水利项目。修建通户道路可采取自筹一点、帮扶一点、国家补一点的办法解决。村庄整治和农户搬迁上面有政策,我们会向县有关部门争取,尽量列入计划。发挥山场优势,种植核桃、板栗,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这个思路是对的,但能否形成产业做成规模,我们工作队会请县农业和林业技术专家来认定,避免走弯路。”我边记边答话,随后用商量语气对刘克成说:“县里茶叶已做成大产业,村里山场能不能种植茶叶,成为县茶场供应基地。” 刘克成表示要同班子好好商议此事。
接下来我同村民代表进行了交谈。第一位发言的村民刘运初说:“现在农村的政策,那真是没得话说,过去种地得交这税那税,现在不交钱国家反倒补贴!要说共产党不好那就是说瞎话了!我那老婆子去年腿杆子疼住院国家还给报了两千块钱,娃娃上学学费也不要了,到家门口的路也修好了,我们这辈子赶上好时
代了……”
“别光说好听的,这年头农村有什么都不能有病。”一旁的残疾村民李才成打断了刘运初的话。我请这位村民把话讲完,他情绪激动地说:“农村现在最大问题就是病不起。我们农民辛苦好多年攒点钱,只要有个病,就会花个精光,重回贫穷老路。治病费太贵了,我家姑娘一年打工钱还不够治她的白癫风病。”
听完这两位村民的诉说,我感到既温暖又有点不安。多么朴实的农民啊,他们对党在农村的政策都很拥护和满意,对今后的生活也充满了希望,可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确实需要我们下大力气解决。
之后村民邱国昌、刘克东的发言让我感到振奋。29岁的邱国昌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赚了钱准备回家创业,他想租村里的土地种植魔芋、套种玉米,还想发展养殖业。我鼓励他依靠科学,选准项目,早点下手。刘克东是个木工老板,他想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发展家具超市,却苦于没有贷款渠道。他反映的这个问题引起其他村民代表的共鸣……
转眼已是下午4:30,因为还要去乐园村走访,我便对大家说:“老乡们,你们说的这些问题,我们全都记下来了,回去后,一定争取县里、市里相关部门的支持,相信会得到解决的。”
4:50,乐园村村委会,我们同前来暗访检查“三万”工作的县委书记余春存不约而遇,一起来到村委会会议室与村民代表们座谈。参与座谈的6名村民代表中,罗本余、魏启龙过去是这个村里的老党支部书记,陈明清是原村委会主任,他们普遍反映:现在农民收入提高了,日子好过了,但是一些社会问题如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村干部后继无人等问题值得担忧。
余春存接过话题说:这次省委、市委开展“三万”活动,组织干部进农家,就是要让干部“接地气”,多接触群众,倾听心声,打开心结。我告诫驻村工作队员:一定要静下心、沉下身,进农家门、说农家话、解农家难。
座谈会进行到下午6:30。晚上,我们把村民们反映的问题进行了疏理,主要有三大问题:村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不够;农村因病返贫现象突出;缺少资金贷款渠道。通过这次走访,我们了解到群众所忧、所想、所盼,深深感到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建设美好家园的责任重大。
(作者系市国资委主任温沁忠)
第二篇:来自杨家坝村民情日记
3月24日 星期四 晴
今天,我们迎着朝阳,沿着崎岖的乡村公路走进了竹山县溢水镇杨家坝村。村党支部书记杨先清首先带我们马不停蹄地跑遍了该村的主要沟沟岔岔,直观感受了村容村貌,随后我们召开了座谈会,杨先清简要介绍了村情。杨家坝是竹山县边远的高山村,全村有4个村民小组1235人,耕地面积1900亩,山场面积4700亩,无集体经济,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00元。农业产业结构曾多次调整,如2001年种植黄姜、2006年种植中药材、2007年种植尖椒等,都因产量低、市场价格波动大而中止,目前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水稻,间作豆类杂粮。当谈到惠农政策时,杨先清说:“国家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特别是农业税取消后,中央和省相继出台了许多惠农强农政策,农民确实得到了实惠,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我接着问:“靠山吃山,如何利用山场大的优势帮助村民增加收入?”杨先清说:“去年我带领部分村民到随州、宜城、河南西峡考察食用菌产业,当年发展食用菌5万筒,我自己发展1万筒。每筒综合成本7.2元左右,每筒产香菇3斤,每斤卖5元,当年纯获利39万元。为了鼓励农民发展食用菌,我送出2000余斤香菇给村民免费品尝。”杨先清设想:全村发展10至20万筒食用菌时,成立个食用菌协会,由协会统一负责菌种、袋子等原材料采购,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市场营销,降低成本,每筒收取综合服务费0.5元,既富了群众又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一天的走访结束后,回到住处已是晚上10点多了,可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综合这些天在农户家的走访,我觉得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和关注:如粮食直补政策是对当年种植粮食的农民给予一定标准的补助,但在执行中往往是按二轮承包面积,无论种植与否都给了补助,是导致撂荒现象的因素之一,据统计,该村土地撂荒在20%左右;如村级公路建设补助政策是每公里省市共同补助12万元,该村应修村级公路12公里,2006年修路近7公里,实际费用每公里20万元,至今仍欠款16万元,另外5公里因无指标没有续修;如野生动物保护与野猪毁坏玉米等农作物的协调与处理,据村主任王飞介绍一头野猪可以毁坏几亩玉米,他家2008年种玉米3亩多,被野猪毁坏了一半;如农村小学相对集中后,部分村没有小学,大部分学生需要住读,低龄儿童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长陪读,致使农村教育成本过高;如基层干部和群众对退耕还林政策和退耕还林补助政策的认识有误解,认为不享受补助的就不退耕,致使该村还有不少25度以上的坡耕地没有退耕还林;还如在天然林保护区发展以树木为原料的食用菌产业,必然要砍伐树木,村里要调查研究木料资源蓄积量,确定适度的发展规模,同时要按照林业管理的相关法规办理采伐手续,这些都影响食用菌产业发展,建议林业部门针对许多3至5年生杂木自然枯死和再生的实际,把生态保护与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许多问题在脑海中交替出现,虽然一时没有想明白,但我决定,在以后的帮扶工作中,我们工作队将逐一研究并协调解决。
(作者系市水利水电局“三万”活动工作队队长夏廷毅)
第三篇:来自汤家坝村民情日记
4月20日 星期三 晴
谷雨时节,小雨淅沥。根据市委的要求,我在竹溪县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到该县中峰镇汤家坝村,走访调研“三万”活动开展情况。村党支部书记肖启刚等村干部及市国资委“三万”活动工作组组长杞飞跃热情接待了我们。肖启刚介绍了本村的基本情况,杞飞跃介绍了开展“三万”活动情况。
驻该村工作组是市国资委派出的。3月6日市国资委主任温沁忠召开了动员会,3月7日市国资委党委书记王远发就率以副主任杞飞跃为组长的5名干部进驻到中峰镇的汤家坝村、刘家湾村、乐园村和大南村等4个村开展工作。该工作组坚持吃住在村委会,每周驻村时间不少于6天,把脚印“印”到每个农户家中,听民情、访民意。他们先后召开村委会、党员会、代表会、群众会,宣传“三万”活动的意义、意图,走访农户一户不少,使这一活动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工作队员撰写日记一天不落,已有150多篇日记和家庭情况调查600多份。在访民情的同时及时帮助解决发现的困难,力所能及筹措资金解决当前可以解决的问题。工作组在前一段工作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地群众所思所盼的五类问题和当前农村农民的三类困难,对下一步工作做了具体的安排并正在扎实推进。望着工作组组长杞飞跃略显黝黑的面庞,饱满的热情中又透出几分疲惫,给我们介绍村里情况和 “三万”活动情况如数家珍,我此时只有感动。中峰镇党委书记徐韶辉赶来介绍了全镇的 “三万”活动,中峰镇以 “三万”活动为契机,以村为单位创三园(生态田园、观光家园、文化乐园),开展四项活动(优秀民情日记、“十个好”评选、经典诵读谈体会、唱红歌歌咏比赛),同时对全镇外出打工的村民进行摸底并用寄信的方式告知 “三万”活动,真正做到 “三万”活动全覆盖。
听完情况介绍后,我们准备访问两户村民,但因是育秧时节都到田里劳动去了,家里有人的户不多。一户是因胳膊骨折不能下地,打着石膏在家看家;一户是两个近80岁的留守老人,老人叫王邦华,已78岁,老伴身体不好,勉强做个家务,儿子在广东东莞打工,把儿媳及孙子都带出去了,每年过年回来看看。今年回来给了两个老人400元钱,又都出去打工了。老人还种的有地,往年还可以干干,今年明显力不从心,干不了了。在老人家里还可看出儿子在家时应该家境还可以,而现在老人的生活条件也仅是维系生活,没养猪也没养鸡,我们去的时候老太太正在用地炉蒸米饭,没有看到家里有蔬菜,里屋放了几个泡菜坛,泡了
韭菜和豇豆,墙上挂的一块有斤把重的腊排骨,可能是过年没有吃完的。厨房看上去许久没有动过火了,铁锅都已生锈,老人说有粮食吃,看上去也就只能解决个温饱。离家20米远的地方就是老人的责任田,但看上去还没动过一锄。这让我明白了社会上对农村现状的比喻“386199”(妇女、儿童、老人)部队。
在村里走了一回,感到一种宁静、整洁、和谐的气氛,路边人家家家种的有花草,门前及村路干干净净,且村中还放置了几个大垃圾桶。村、镇干部介绍,中峰镇各村都如此,不仅有垃圾桶、垃圾回收中转站,还配了保洁员。这在偏远山村实在难得,这又让我的心情好转。
虽然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但还是让我看到农村和农民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农民增收问题。虽然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温饱有了保障,但生活水平还很低,就医上学等问题还没很好解决。在如何帮助农民增收方面还应该有一些措施和办法。二是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丧失了劳动能力,子女外出打工,身边无人照顾的空巢老人在农村有不少,因不是五保户不能进福利院,但他们中有大部分生活不能自理,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应研究解决空巢老人养老的问题,逐步向集中养老和代养的模式发展。
第四篇:来自吕家河村民情日记
4月7日 星期四 晴
一大早,我们一行5人驱车前往丹江口市官山镇吕家河村,由于十房高速修路,部分路面损坏,经过两个小时的艰难行程,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我局驻村“三万”工作组组长王天军、村党支部书记唐善明等人在较近的一户农家院里介绍村情。
吕家河村是中国汉民族民歌第一村,全村有3个村民小组,269户1098人,外出打工310人,总面积19.6平方公里,耕地1579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3336元。近年来,打通了18公里的旅游路,开设了16家农家乐,改造了河道,粮食直补、新农合等各项优惠政策都得到落实,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干部群众关系融洽。村干部也反映了修建旅游路资金缺口大、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八个方面的问题。对这些我都一一记录下来。
简单了解村情后,我对唐善明说,先到最困难的农户家里看看。
11:00,我们来到2组怀成清家。老怀今年50岁,家里7口人,老娘92岁,老伴精神有问题,哥哥弱智,在家放牛,弟弟智力差,在外打工,兄弟两个都没有娶媳妇,两个女儿都是先天性心脏病,去年红十字会帮忙,到上海做了手术,治好了病。我问他现在孩子上学免费、粮食直补、合作医疗、低保等都有吗?老怀说,现在政策好,孩子上学不交钱,种粮食不交税还发补助,看病报销,去年两个孩子治病只出了路费,老伴住院花了500多元,报销了350元,家里3个人低保,每年补助1000多元,这都要感谢党和政府。
我去看了老怀家人住的房间,一看很心酸,他和老伴房间很脏很乱。老太太住在厨房后面,吃住混为一体,卫生条件非常差。看完后,我拿出500元钱给老怀,叮嘱他要多发展食用菌,多养猪和鸡,种点蔬菜。要搞好卫生,衣服要常洗常晒。以后有什么困难找我、找工作组都可以。我又对镇村干部和工作队员说,对老怀要多帮助,想点致富门路,改变这种贫困状况。
11:50,我们到达“民歌王”姚启华家,一栋两层八间的现代小洋楼很气派。正在门前修理农具的老姚见我们来了,赶紧放下手中的活招呼我们,老伴也忙着搬椅子、倒水,很是热情。
老姚今年70岁,一家6口人,儿子、儿媳在外打工。老姚能唱各类民歌1000余首,会79种曲调,曾有一次连续唱了12夜没有重复的歌。这些年,老姚在旅
游旺季唱民歌,闲时组织民间鼓乐队,专门为农村办红白喜事服务,收入相当可观。现在,家里盖起了楼房,用上了沼气和自来水,装了电话,买了大彩电。老姚说,这都是托共产党的福。现在他有三个愿望:一是想入党,来报党恩;二是上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把吕家河民歌传向全国、全世界;三是把“三万”活动编成民歌,在全市、全省唱响。
老姚像一团火照亮身边的人,给别人以希望!我对随来的工作队员和镇村干部说,老姚是我们活遗产,要保护好,要帮助老姚入党,协助老姚编写“三万”活动民歌,支持上星光大道。同时衷心希望老姚能带几个徒弟,把吕家河民歌传承下去。
不知不觉已经快下午1点了,午饭是在农户郑龙芬家吃的,她家是开农家乐的。饭后我们要结饭钱,村干部和女主人坚决不要,推辞不过,只好将钱留给工作组代付。我与郑龙芬聊天得知,她家3口人,原来和老公在外打工,一年能挣4至5万元,很辛苦也没有安全感。2009年这里发展旅游,就建了三层楼,市旅游局补助1万元建起了农家乐。丈夫继续在煤矿打工,每月寄回2000多元。去年她开农家乐挣了近2万元,高峰期一天接待了十几桌客人。今年由于修路,游客进不来,收入差点儿。现在她不知道怎么提高服务,希望市局领导能组织出去看看。我听了很高兴,现场安排工作组指导当地农民办农家乐,对开办农家乐验收合格的给予1万元扶持,对现有农家乐要提档升级,力争评上星级农家乐。14:30,我决定到田间看看农民春耕情况,进一步了解民意。我们沿着田埂来到水田边,和几个正在育秧的农民聊起来。我问现在种水稻有补贴吗?他们都说,现在政策好了,种地不缴钱、缴粮,国家给补贴,农民干劲大、信心足!我问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一个姓王的老农说,还是致富的技术。我又问了一些关于工作队员入户走访的问题,大家都很满意。
15:20,我们实地考察了民歌堂建设情况,分析讨论后提出了选址建议。对建设中的征地、资金等问题,我要求尽快召开市、镇、村和旅游公司协调会,统一思想,力争在5月份动工,年内主体完工。
离开吕家河村,一天的走访让我心情难以平静。党的政策好,农民得到实惠,但我们的农村还是很贫穷落后。开展“三万”活动是一次心与心的交流、面对面的关怀,是我们党员干部了解群众所思、所忧、所盼的重要途径,是密切我们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方式,是深受群众欢迎的。对如何进一步加大对吕家河村以及广大农村的扶持力度,尽快让群众走出贫困、走向文明富裕,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
(作者系市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卢熹昌)
第五篇:来自烂泥湾和白云寺村民情日记
3月8日 星期二 晴
市委安排我们进驻竹溪县新洲乡烂泥湾村和白云寺村,两村地处该县最东端,属典型的边缘贫困山村,从十堰经竹溪县城到那里,至少9小时车程。鉴于山高路远,我们一大早从市区出发,经竹山县城,过宝丰,抄便道,直奔目的地。扎实开展干部进村入户活动,让机关转作风、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意义十分重大。民政部门以“为民服务,为民解困”为天职,在此次活动中理当扑在前面、落实在前面。几天来,按照“集体决策定目标,集思广益出点子,言传身教给方法,步步为营抓落实”的思路,我们紧锣密鼓地赶抓驻村入户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经过数小时的颠簸,车在烂泥湾村委会前停了下来。村党支部书记翁定齐快步迎上来,笑声朗朗,一一跟我们握手、问好,引领我们到将要入住的房间。稍事休息,天色渐晚,村里准备安排我们一行吃晚饭。尽管我一再申明我们自己做饭,一切从简,但翁书记坚持要他们做饭、我们请客,权当为我们接风。盛情难却,只好客随主便,我交待翁书记:“省市明确要求食宿自理,不能给村里增加负担。这顿饭您们做可以,但要尽量搞简单些。”不一会儿,几盘地道的农家菜就摆上了桌。大家坐定,吃菜,开饭,都不由赞叹:“菜味道真好,谁做的?”翁书记笑答:“我爱人做的,还行吧?”
我本身就是出生在农村,吃农家饭长大。今天在这么偏远的地方,能吃到这么地道、可口的农家饭,感慨良多。竹溪人厨艺好,由此想来名不虚传。如今的竹溪餐馆,遍布十堰城区大街小巷,不少竹溪乡亲由此走上了致富路。可见,地方特色厨艺也不失为值得总结推广的致富之道。
匆匆吃完饭,在工作组大通铺宿舍里,我们和白云寺村党支部书记江大成及翁定齐一起,开了个简单的碰头会。大家纷纷发言,达成了初步意见:在按要求搞好规定动作的同时,召开五个座谈会,即村干部座谈会、党员座谈会、低保对象座谈会、复员退伍军人座谈会和五保对象座谈会,并通过入户调查,努力掌握村情和民情,掌握基层党员和干部的思想状况、工作状况、生活情况、精神状态,进一步了解低保对象、空巢老人、优抚对象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特别是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所虑。
3月9日上午 星期三 晴
吃过早饭,我和工作组同志前往白云寺村。这个村现有村民196户810人,耕地1100亩。
走访的第一个对象是四组的桂有才老人,今年75岁,是这一带小有名气的木匠。老伴十多年前已经过世,儿女也都出门在外。现在他一个人看护着家中的9间房屋。屋子里的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床上收拾得整齐有序。我问老人:“你一个人生活,吃饭洗衣服怎么办呢?”老人说:“饭是自己做,衣服自己洗。这些都没有问题的。”我问:“你一个人生活,是不是很孤单呢?儿女多久回来一次呢?”老人笑着说:“孤单也没法呀。现在习惯了,有电视看,还好。他们在外面做事,现在很少回来。”我拉着老人的手说:“你一个老人在家,一定要注意防火呀。用电也要注意安全。”老人说:“我都不碰电的,电劲太大,怕它。” 我们给桂有才老人送上了便民服务联心卡。我说:“这上面有我们的电话,若有什么事或是困难,可以找人给我们打个电话的。”我寻思着,老人独自一人在家生活,的确让人牵挂,我对江大成说:“你们要多关心这样的老人,一个这么大年纪的老人,独自生活,无人照料,你们平时一定要注意老人起居安全,隔三岔五上门看看。”
白云寺村1组的吴丰德、吴丰地两兄弟,家庭比较困难,他们的老伴分别患有风湿等多种疾病,目前都是农村低保对象,仔细询问记录了两家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和具体困难后,我们去了3组的柯尊国家。柯是村里小有名气的个体户。我问:“村里的乡亲们,现在总体还是比较困难的,下一步打算怎么样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呢?”柯尊国说:“我从内心里希望能够多给村里做点事,只是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我说:“如果我们设法支持你建一个便民超市,给乡亲们提供服务,你愿意么?”柯尊国连连点头。
基层组织建设是我们工作组调研的重点内容之一。在白云寺村村委会,村党支部书记江大成简要介绍了村里相关工作情况。在党员活动室,我发现靠窗户的桌子上有一大摞报刊,我翻了翻,分别有《人民日报》、《半月谈》、《湖北日报》、《湖北政报》、《环球时报》、《十堰日报》、《中国民兵》、《乡镇论坛》、《国防报》、《农村养殖技术》等10多种刊物。近几个月的刊物,上面全是灰尘。我对江大成说:“上级有要求,党支部应当及时组织党员学习阅读,村里花了钱,订了这么多刊物,变成了一堆废纸,多可惜呀!”江大成说:“我们一定注意,马上落实好党员学习制度,把活动迅速开展起来。”
不知不觉,已到了中午12:15,上午一共走访了7户,给我的总体印象是:
村里村外,山路盘旋;房前屋后,干净清爽;村民实在,干群融洽;惠农政策,落实较好;便民服务,亟待加强。
3月10日 星期四 晴
上午8:30,我们召集烂泥湾村五保、优抚、低保、移民、空巢老人等相关对象,详细询问他们的家庭、从业、家庭收支、住房、惠农政策享受等相关情况。翁定齐首先介绍了烂泥湾村的整体情况。他说,这两年,我们在市民政局的帮助下,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里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移民搬迁安置顺利完成,通村公路、“解困工程”、“ 扶贫救助工程”、“兴农致富工程”以及阵地建设等,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接着,空巢老人代表董学志、党员代表黄志芳、外出务工人员代表赵大庆、复退军人代表王成武、移民代表吴作文和翁茂华等9人,分别结合自身情况,从家庭、从业、家庭收支、住房、惠农政策享受等方面发了言。
梳理大家的发言和两天来的切身体察,我觉得,市民政局不仅要不折不扣完成市委明令“一进、二访、三送、四促”的“十个一”规定动作,还应该结合民政部门职能职责,契合这里公共产品严重缺失、公共服务立等跟上等迫切需要,尽力做好“十件惠民急需之事”:一是创建一个新型农村社区;二是扶持一个村级便民服务超市;三是探索建立一个留守儿托育所;四是支持建立一个空巢老人托养中心;五是设置一批道路标示牌;六是认定一批低保对象;七是帮助完善一批办公服务设施;八是组织培训一批复退军人;九是开展一次定向结对帮扶活动;十是开展一次送温暖活动。
因接到通知,要赴通山参加全省会议,我于下午返回十堰。此行,来去匆匆,时间虽短,但有诸多感触:没想到,边远山村变化如此之大;没想到,基层干部与群众如此和谐;没想到,朴实的村民对过上美好生活如此渴盼;没想到,这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依然还有这么多。哪里有群众需要,哪里有亟待排解的困难,哪里就应有我们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关注、关心和关爱。
会后我会尽快再到烂泥湾村和白云寺村。(作者系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曹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