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 常见材料 1教案 苏教版

时间:2019-05-13 15:21: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科学上册 常见材料 1教案 苏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科学上册 常见材料 1教案 苏教版》。

第一篇:三年级科学上册 常见材料 1教案 苏教版

常见材料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二、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些玩具。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

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

3.小组汇报。

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

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

(三)课后作业。

课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

第二篇: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

第一单元 植物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教学后记:

第五课

蚂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过程与方法

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教学难点】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教学准备】

每组: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教师准备: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找蚂蚁

1、课前找蚂蚁的要求: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

2、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

3、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

4、设计意图:为观察蚂蚁找到合适地点。

二、观察蚂蚁

(一)室外观察蚂蚁

1、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

2、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

3、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

4、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

5、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认真记录。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内观察蚂蚁(用于补充室外观察的不足或校园内找不到蚂蚁的情况)

1、教师问:“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

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

3、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

4、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

5、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发现

1、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2、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

3、关注: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

4、设计意图:培养倾听的习惯;获教学后记得更多有关蚂蚁的信息。(备注:如果是室内观察,注意送蚂蚁回家。)

教学后记:

第六课

金鱼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教学难点】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过程】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关注:“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设计意图:为进一步观察与作铺垫。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3、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4、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在外形和运动方面的信息。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

4、学生观察并记录。

5、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气。

6、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

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教学后记:

第七课

动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的除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学生无证据信息对整理的干扰。【教学准备】蜗牛、蚯蚓、蚂蚁、金羽的图片;四种动物议政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讨论动物的共同特点。

1、学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2、小组讨论四种小动物的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在课本上。

3、汇报,教师把汇报结果记在黑板上。

4、教师或学生举例某种动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点,如果某一种动物不具备上面四种动物的某个共同特点就删去,这样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

5、关注:学生交流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

6、设计意图:了解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1、教师讲解到校园观察学校动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到校园静静的观察校园的植物和动物。

3、回教室汇报。

4、关注:是否能做到安静的观察、不打扰校园的动植物。

5、设计意图:学生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三、总结生物的共同点

1、全班集体用维恩图比较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在动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写上“生物”两个字,并告诉学生,动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3、关注:学生在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4、设计意图:理解什么是生物。

四、讨论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

1、教师指着动物、植物的共同点问:“人有这些特点吗?”

2、归纳小结: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这是生物的特点,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3、关注:人是否是生物的理解。

4、设计意图:对生命的特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

我们周围的材料

第一课

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过程与方法:

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学准备】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1.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教师将学生说到的材料一一板书出来。

2.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

3.交流记录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错。

4.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标记。

5.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 ①调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种材料?

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③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

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

1.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举例说说你的想法。

2.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3.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若认同其他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4.请保管好记录单,下次还要再使用。教学后记:

第二课 谁更硬一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各两根,铁、铜、铝等金属片各一条,砂纸、玻璃杯、热水。

教师准备:电路检测器、榔头 【教学过程】

一、比较硬度

1.比较纸和木头的软硬,出示纸和木头,说说它们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纸一折就变形,而木头不容易折)

2.比较纸、木头、金属的软硬,再出示金属一条,这三材料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

①学生说说自己的原先观察结果,可能会出现方面,那金属条和木块谁更硬一些(用压、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区分它们的软硬)

②提出:判断一种材料是否比另一种更坚硬,可以用刻划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种材料表面划出痕迹,就表示它比较硬,反之则可能硬度相同或较小。

③学生尝试用木头在金属上刻划或金属在木头上刻划,看怎样做能划出痕迹。3.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的软硬

①如果再给你一种材料:塑料,它们的软硬又会是怎样的?(学生猜测)②可以怎样检测它们的软硬?

③怎样做到有序地观察?(出示书P48的记录表)

④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再适当补充,出示活动题方)活动提示:

⑴依次选择其中一种材料,分别去刻划另两种材料的平面处。⑵用力适度,并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

⑶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不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⑷要求每个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划伤手指。

⑸根据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将木头、纸、金属和塑料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哪种材料最硬?

二、认识金属

说说周围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属?

为什么用金属不用其它材料(根据学生的举例,出示材料开展实验)1.易传热

将大小相同的木条、塑料和金属条同时放入热水中,过一段时间,用手摸一摸哪一种材料最热?

2.能导电

教师演示,将木条、塑料、金属条分别接入电路检测器,观察电灯泡是否发亮? 3.延展性

试着用榔头轻轻敲打铜丝,观察铜丝发生了什么变化? 4.有金属

用砂纸磨擦铁钉、磨擦部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饮料罐的故事

1.组织学生阅读第50页,了解一个饮料罐的生产过程 2.讨论

①铝片之所可以做成饮料罐,主要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 ②在易拉罐的制作过程中,要消耗哪些资源,会产生哪些问题? ③我们怎样合理使用消费金属材料? 教学后记:

第三课 比较柔韧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3.测量弯曲度的“T字”尺一把。4.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

老师: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教学过程】

一、柔韧性的认识

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观察塑料条和木条的变化情况。

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木条断,塑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

老师指出: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

1.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塑料、不锈钢)2.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序(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

3.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可以怎样研究它们的柔韧性?

5.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最后边小结边演示操作步骤:

⑴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

⑵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6.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情况。

三、认识塑料

1.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种塑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观察后思考:这些塑料制品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记录在气泡图上。

四、讨论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

1.阅读教科书,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标志”,认识可回收标志。

3.讨论:我们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教学后记:

第四课 它们吸水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过程与方法:

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2.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3.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 老师:古代造纸的录像。【教学过程】

一、导课

小游戏:各取所需

具体规则:教师出示木头、纸、铁、塑料,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材料,并简单说明理由。具体情境设置举例:做一个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

导语:刚才同学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了不同的材料,我们认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材料的吸水性吧。

二、谁更容易吸水

1.出示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为什么这样想?把猜测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2.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出示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学生小组设计实验,只要求简单设想)

3、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

①.实验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②.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③.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语言相结合,来描述观察到的观察。

④.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把四种材料按吸水性从强到弱排序。快的小组思考: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关?

4.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可预期的发现:

①.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铁最弱。

②.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间有空隙。

三、纸的观察

1.提供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导语:纸的吸水性最强,有些同学猜想纸的中间可能有空隙,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更仔细地来观察两种纸吧。

2、我们可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呢?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镜看、放到水里泡一泡„„)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

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特点,均应给予肯定,要注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去。

4、我们在铅画纸和餐巾纸里都发现了纤维,纸的纤维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把纸放入水中,轻轻搅拌一下,进行观察。(学生观察悬浮在水中的纸纤维)

四、介绍造纸术

导语: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但不知道同学们了解过没有,世界上第一张纸正是由我们中国人造出来的呢!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来看一看古人是怎样造纸的,想想跟我们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关的地方。

播放古代造纸的录像。

说说古人造纸与我们的研究所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纤维)

五、我们来造一张纸

1.有没有兴趣用短纤维来造一张纸呢?出示造纸方法。2.出示浸泡好的废报纸。学生动手造一张纸.3.观察:我们造的纸是怎么样的?与我们使用的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由纤维组成,里面都有空隙。不同:厚薄、疏密、纸纤维叠加的方式等。

4、我们能造一张厚薄均匀一些的纸吗?纸也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六、课堂小结:

1、通过对纸的研究,我们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与什么有关了吗?

2、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用过的纸? 教学后记:

第五课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教学难点】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

2、水槽1只,装半水槽水。【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导入:通过前几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柔韧度、吸水性各不相同,它们在其它方面还有不同的特性吗?这节课我们将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们的沉浮状态,有兴趣吗?

二、沉浮实验

1.出示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认一认,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2.小组内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填写实验记录单(沉可用“↓”表示,浮可用“↑”表示),并进行全班交流,关注有争议的物体。3.实验方法指导:将物体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体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体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浮的。

4.分发水槽,小组实验,每种物体可多试几次,注意做好记录。

5.全班汇报交流,形成阶段性认识:像金属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

三、认识木头

1、导语:木头是一种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还有很多其它的特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接下去我们来进一步认识木头这种材料。

2、我们周围有哪些木头制成的物品?这些物品有什么特点?

3、从这些物品中,我们发现木头具有哪些特性?小组合作,填写气泡图。

4、介绍一棵树成材的过程,当前森林资源的状况。说一说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课堂小结

1、回忆本单元的收获。

(掌握了研究物体硬度、柔韧性、吸水性、沉浮情况的方法,比较深入地了解了金属、塑料、纸、木头这几种材料。

2、结语:我们人类是充满智慧的,我们除了发现并利用了许多天然材料之外,还会人工制造一些材料,以满足我们生活生产的需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一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教学后记:

第六课 砖和陶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砖和陶瓷各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

3、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变化,改变材料的性能。过程与方法:

将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新的环境。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自主探究砖和陶瓷的物理特性。【教学难点】

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的变化及砖和陶瓷的区别。【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砖与陶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

2、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要运用前几节课掌握的探究方法来研究两种人工材料。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对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二、砖和陶瓷

1.出示建筑工人砌墙的图片、各种陶瓷制品的图片。这些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砖和陶瓷?

三、研究砖和陶瓷的性质

1.导语:我们知道,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砖和陶瓷又有些怎么样的特性呢?让我们展开对砖和陶瓷的探索之旅吧。

2.同学们想研究砖和陶瓷的哪些特性呢?想怎样进行研究呢?需要什么工具呢?(简单回忆对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能力的检测方法和所需实验器材)

3.分发砖与陶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分小组进行自主探究,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注意:教师要充分观察学生的探究情况,对学生本单元的学习情况作出初步评价。4.汇报交流。现在我们能比较详细地描述一下砖和陶瓷了吗?提倡先填一填气泡图,整理自己的观察实验所得,再来进行描述。

四、黏土的变化

1.我们知道砖和陶瓷是人工材料,它们又是怎么来的呢?课件展示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2.了解了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和疑问?(①黏土是松软的,烧过后就变得很坚硬,它的变化非常大。②都由黏土烧制而成,为什么很多特性不一样?)

3.分发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进行观察比较。

4.汇报小结:烧制砖和陶瓷的黏土有很大的不同,烧制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就导致了砖和陶瓷有了许多不同的特性。

五、课堂小结

1.砖和陶瓷是人类了不起的发明,但是砖和陶瓷的生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黏土、煤和其他燃料,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2.我们还知道哪些材料?关注我们身边的材料,课后做个小调查。

教学后记:

第六课 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教学过程】

一、空气占据空间

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

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

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

4、知道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

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1、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思考讨论: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出示注射器,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生实验

3、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同。并请学生思考,注射器里的空气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并尝试结合图来进行解释。

4、生交流自己的画和自己的想法。

5、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气枪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压缩后的空气的特性)

6、把这节课所了解的关于水和空气的知识在维恩图中进行补充。教学后记:

第七课 空气有重量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过程与方法:

在称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并能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重量,但很轻;通过对石头、水、空气的三者比较,初步建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体系。

【教学难点】设计多种方法,重复验证空气有重量,但很轻。【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根长细木条(或竹条)、3根细线、1块橡皮泥、1个气球、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演示实验材料: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给每个学生准备:石头、水、空气的比较表格。【教学过程】

一、空气有重量吗

1、师:水有重量,石头有重量,空气有重量吗?有什么办法证明?

2、生讨论交流,提出采用自制的小天平来证实空气是否有重量。并讨论自制小天平的方法。

3、指导学生自制小天平。(建议:天平上的图钉教师可在课前帮学生固定好。)

4、小天平调平。(先将气球挂上,另一端挂上重物,想办法使小天平平衡)

5、给气球充气,观察并记录小天平的变化。(分组实验)

6、全班交流小天平的变化情况,思考:所有小组的实验结果都一致吗?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实验结果不同?有什么办法改进实验,使效果更明显,结果更精确?

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

1、讨论交流改进小天平测量的方法

方法1:同时将两个充足气的气球挂在小天平的两端,并调整天平,使小天平保持平衡,再将其中一个气球的气放掉,观察小天平的变化

方法2:同时将两个充足气的气球挂在小天平的两端,并调整天平,使小天平保持平衡,在天平的一端再挂上一个或几个充足气的气球,观察小天平的变化

2、生选择方法进行实践,并讨论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三、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1、师:为了让我们的实验结果更精确,更有说服力,我们可以利用实验室的天平称来进行研究。

2、师演示:将一只充满气但未充足气的皮球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出重量(让学生来看),然后用气筒给皮球充足气,(需提醒学生注意充足气后,皮球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要保持皮球的大小一致)

3、师演示测量充足气的皮球的重量,请学生帮助观察重量是否增加,增加了多少?思考:说明了什么?

4、请学生观察对比,托盘天平和自制天平有哪些主要区别。(托盘天平不仅可以测出空气是否有重量,而且可以较准确地测出到底增重了多少)

四、单元小结

1、请学生将之前记录的维恩图等记录表取出,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石头、水、空气对比表。请学生根据前面的实验情况和记录表完成对比表。

2、根据对比表分析:这三种物质,有哪些特征是相同的,有哪些不同。

3、出示更多物质的图片,把这些物质分为液体、气体、固体三类,说明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4、出示之前填写的关于水和空气的气泡图,请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可以补充,原有内容中哪些是不正确的,需要改正。

教学后记:

第三篇: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常见材料》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

常见材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由材料制成的,有的物品由一种材料制成,有的物品由多种材料制成。

2.能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3.知道人造材料来源于天然材料;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不同德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质。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科学探究过程目标:

1.能用感官观察认识一些常见材料。

2.能通过分析知道一些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之间的关系。3.能通过观察物品的构成材料推断各材料的性能,教学重点: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关系 教学难点: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课前准备

1.由不同材料组成的各种物体,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品。2.学生每人自带一件玩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谁能说说老师身上的穿戴分别是由什么制成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丝绸、布、皮、橡胶、金属、塑料等)像这些我们称为“常见材料”(板书课题)。

二、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新知

(一)研究教室里的物品,认识常见材料

1、让学生分组观察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它们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

2、学生小组合作:观察、讨论,并填写记录表。

3、学生汇报研究成果。

4、提问:同学们在给这些材料分类时是按什么标准分的?怎么分? 当堂训练

(一)看投影,辨认是什么材料?

(二)、给常见材料分类

1、指导阅读教材有关材料分类的内容:材料的分类方法有许多,人们一般把 材料分成两类:直接来自于大自然,是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料、棉花、羊毛等;有的材料不是直接来自大自然,而是由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如纸、铁、玻璃和塑料等,它们是人造材料。

2、指导学生看书中插图,感知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关系。

(看教材40、41页对材料的分类)

3、小组合作把上面板书的教室里的材料分成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吗

4、学生讨论汇报。

当堂训练

(二):你还可以举出哪些天然材料或人造材料的例子?

(三)、研究自己身边的物品

1、谈话: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自己身边的物品,如大家的鞋子,穿的衣 服、房屋的各种建筑材料、窗户的玻璃、吃饭用的碗、勺子等和其他的日常生活用品,看看它们分别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2、学生研究,并填写记录表。

3、学生汇报研究成果。

4、讨论:人们为什么要选用这些材料来做这些物品?你知道这些材料是从哪里 来的吗?

(五)、拓展延伸,了解一些新型材料

1、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新型材料。

3、教师提供有关“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超导材料、新型金属”等新材料,让学生阅读、研究。

4、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有许多东西不是用单一的材料制造的,而是用复合材料或合成材料。关于材料,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还想研究些什么?

(六)、目标回顾,小结知识要点

(七)、课后延伸

如果让你发明一种新型材料,你将发明什么材料,用来做什么?

第四篇:粤教科技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打开科学之门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①列举周围常见的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分类。②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习惯。

③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④观察哺乳动物实物和标本,观看多媒体软件,指认一些主要器官。

2、能力目标:

认识常见动物的几种类型。如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3、情感目标:

通过教师的介绍和引导,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学科认同感。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2、教学难点:认识常见动物的几种类型。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法、对比法。教学准备:

图片:木叶虫、花螳螂(若虫)、竹节虫、枯叶螳螂。视频:动物的伪装。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出示图片:四位主题人物乘坐着宇宙飞船,在浩瀚的宇宙中飞行,探索着宇宙的奥秘„„

提问:图片中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介绍:四位与我们一起学习的主题人物。精灵可爱的小贝贝、喜欢做实验的彬彬、勤思考的妍妍、活泼好动的波波、最爱问“为什么”的琪琪。

讲述:从现在开始,主题人物将与同学们一起打开科学之门,去探索、去感受这神奇美妙的自然王国:去发现、去研究这奥妙无穷的科学世界!目的:通过教师的介绍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学科认同感。

二、图中藏着什么?

导入:出示课本“动物的伪装”图片

第1幅——木叶虫 第2幅——花螳螂(若虫)第3幅——竹节虫 第4幅——枯叶螳螂

提问:这四幅图片中藏着四种昆虫,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讲述:自然界有这种隐藏本领的动物很多,我们一起跟着科学家的摄像机,看看动物伪装的本领。视频:动物的伪装。

目的:通过从背景中寻找动物的活动,使学生感受自然界的奇妙无穷 和多姿多彩。

三、这是什么?

导入:出示石英砂粒表面图像图片。提问:猜一猜这是什么?

活动:拿一颗实物砂粒让学生观察、比较,说实物与图片有什么不同。欣赏图片:显微镜下的世界

目的:让学生了解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但是在科学研究中,光凭感觉器官观察到的内容是有限的,常常需要借助一些科学仪器和设备来延伸观察的尺度和范围。

四、“白雾”从哪里来? 导入:出示冰棍。

提问:仔细观察冰棍周围,你有什么发现?

观察:仔细观察冰棍周围的“白雾”,你认为这些“白雾”是从哪里来?

讨论:学生边观察边讨论“白雾”是从哪里来。“白雾”从哪里来?

“白雾”从哪里来?是以学生们经常能够见得到的冰棍周围的白雾现象作为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猜测。从而引出要想知道自己猜测是否正确,可以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的结论。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质疑:你有什么方法能证明你的猜想?

交流:学生汇报方法,教师对问题进行分析,一起确定解决的方案。活动:学生进行验证实验。

归纳:你的猜想正确吗?讲讲你的理由。

目的: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五、纸锅也能烧水吗?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质疑:你有什么方法能证明你的猜想?

交流:学生汇报方法,教师对问题进行分析,一起确定解决的方案。活动:学生进行验证实验。

归纳:你的猜想正确吗?讲讲你的理由。

目的: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六、你会提问题吗?

讲述:科学家都是一些爱思考、爱提问的人,伟大的科学家往往从疑问开始,探索科学的海洋里有无穷无尽的知识与奥秘。

任务:你对自然现象或科学现象有什么疑问,请你把它写下来。我们将通过以后科学课的学习,逐步找到答案。

目的: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一个小测验。知道科学就是发现问题,提出疑问,问问“为什么”,研究问题,回答疑问,探究“为什么”。

《寻找生命》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在周围事物中初步认识生命。

2、知道什么是生物,了解生物的主要特征。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观察、记录、整理的能力。

2、学习分类、比较的方法。

3、培养认真探究的科学态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合作。

2、感受生物世界的丰富多彩。

3、懂得尊重他人,不随便打扰他人。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分组,并介绍组内成员分工(包括记录、保管找到的物体、代表小组交流、分工合作等)。

2、工具:放大镜、小铲子、镊子、塑料袋、小瓶子、小桶等若干。

3、探究评价表。

三、探究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出本课探究问题

1、在《打开科学之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科学家们是怎样研究科学的,还知道了在玩的时候也有科学。今天,我们就来像科学家们那样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体。

2、揭示课题:寻找生命(板书)。交代本课探究任务。

(二)指导探究,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1、活动1:草地里有什么?(1)探究准备

谈话:在我们学校的草地里你曾发现有什么? 学生结合学校的生活经验猜想。

讨论交流:进入草地观察寻找东西时要注意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提示学生要团结协作、注意安全、爱护花草等。)

学习放大镜、镊子的正确使用方法。

小组长领取工具(放大镜、小铲子、镊子、塑料袋、小瓶子、小桶等)。(2)探究活动

教师与学生一起在草地里进行探究活动,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指导。

(3)探究的整理

小组讨论:小组找的东西中哪些东西有生命,哪些东西没有生命?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要求讨论是声音要适中,不要影响其他小组的探究活动。)小组合作完成记录表。

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要求畅所欲言。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说出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什么是生物。并板书:生命 非生命

2、活动2:我知道的生物(1)谈话激趣: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生物。动物、植物都是有生命的,它们都属于生物,你见过屏幕上的这些生物吗?你能说说它们的名字吗?

(2)课件一出示课本中的十二中生物图片,让学生观察。指名说说它们的名字,学生边说教师边点击这种生物的名称。(3)说说这些生物中哪些是动物,哪些是植物。

(4)课件二出示一些课本以外的动物、植物,让学生欣赏,感受生物的生命力。

(5)把你认识的生物的名字写在课本第十二页的表中,并分类。学生填好后交流。

(三)探究评价

1、小组长按组内人数领评价表,并分发。

2、学生填表,教师巡堂指导。

3、填好后上交评价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就像一位位小科学家一样运用了观察、分类、比较的方法,研究了身边的物体,初步认识了生命。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随时随地的学习科学、研究科学,为科学领域开拓一片新天地。

(五)探究延伸

动物、植物还可不可以进行分类?板书:

1、寻找生命 生命

非生命

《红番茄》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通过观察能认出植物的一些主要组成部分,并知道叶子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

2、认识番茄的果实,了解番茄果实的内部结构。

3、认识番茄的种子,知道番茄是靠种子来繁殖的。

(二)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和实验记录的能力。2、培养学生操作解剖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合作。

2、观察探究的细心和耐性。

3、认识较小事物的内部世界,培养探究的兴趣。教学重点:

1、启发学生由表及里对番茄进行观察。

2、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身边的事物。教学难点:

解剖红番茄,并认识它的内剖结构。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准备:

1、教具:番茄图片、实物、课件,有关资料。

2、学具:每人带番茄4只、碟子、小刀,收集番茄资料。教学过程

一.融情入境,问题激趣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文,老师把学生带到了学校的植物园(挂图)。

师:同学们,谁能说说番茄是什么样子的? 生:红红的。生:圆圆的。

师:都是红红的,圆圆的吗?

生:我见妈妈买回来的番茄带有一些青色。生:我也见过绿色的番茄,那是没有长大的。

师:你们看见过生长着的番茄吗?我们的植物园里也种植了番茄,你 们发现了吗?

(学生虽然还坐在小凳子上,但兴奋的目光已经开始在植物园里寻找。)

二.任务驱动,初试体验

师:今天老师想让大家认真观察一下番茄是由那几个部分组成的,并试一试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好吗? 生:好。

学生按学习小组进行观察。约5分钟后,集中学生开始汇报。师:同学们,刚才你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番茄有花,还有叶子。生:我发现番茄还有根。师:根在那里? 生:在泥土里。师:你是怎样看到的? 生:我拨开泥土看到一点点。

师:我们平常吃的番茄其实是植物的哪一部分呢? 生:果实。

师:你们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花、叶子和果实都是长在藤上的。师:藤? 生:枝。

师:其实同学们所说的藤或者枝在植物学上都称为植物的茎,知道了 吗? 生:知道。

师:那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番茄是由那几部分组成的? 生:番茄有茎、花、根、叶和果。

师:观察和表述要有一定的顺序,可以从下往上,或者从外到里。生:番茄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组成的。三.观察进阶,能力提升

师:刚才大家认真地观察了整株番茄的组成,下面老师要求同学们对番茄的叶子进行观察,你们打算从那几方面对叶子进行观察呢? 生:颜色,形状。生:看看里面的纹。

师:你指的纹是叶子的叶脉吗? 生:是的。

生:还可以比较叶子的大小。

师:怎样比较呢?我们能把叶子摘下来吗? 生:不行!

师:那如何进行比较呢? 生:可以量一量叶子的长度。

师:大家都说的很好,我们在观察番茄叶子的时候可以选择一种不同种类的叶子进行对比,我建议大家可以选择玉米的叶子。记住,要随时记录你们观察到的东西。

学生开始进行观察。这次学生观察得更加仔细了,记录的方法也 多了,有的写下来,有的利用了老师发的表格,还有的画了下来。师:谁来说说观察的结果?

生:我发现了番茄的叶子有绿色的也有黄色的。师: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有的叶子长得很好,有的叶子已经开始干了,我发现叶子是从边上开始干的。师:说的真好。

师:大家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生:我发现番茄的叶子有大的也有小的。师:呵呵,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番茄会长大的。

师:同学们可以自己试种番茄,看一看叶子到底是怎样的变化的。生:番茄的叶子比玉米的叶子要小多了。

生:老师,我还发现番茄的叶子边缘有角的,不是平滑的,生:玉米叶子比较滑。师:观察得真仔细。

生:我觉得番茄的叶子象手掌,生:我看玉米的叶子象拱桥。师:形容得真形象,好美的叶子啊。生:番茄的叶子象枫叶。师:你见过的叶子真多。

生:番茄叶子的叶脉是交叉的,玉米叶子的叶脉是不交叉的。师:说的好。

生:我还发现番茄叶子上面长有毛。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连细致的东西都观察出来了。四.适时引导,掌握方法

师:对于刚才我们进行的两次观察活动,大家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认为在观察的时候要仔细。生:还要全面。师:对。

生:观察要有耐心,不然有些东西就会忽略的。师:对呀。生:还要做记录。

师:很好,看来大家都已经了解观察这种学习方法了,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使用这种方法。五.自由研究,知识拓展

师:刚才大家观察了番茄的叶子,发现了番茄叶子的很多秘密,自然界中叶子的种类很多,各种叶子都各自有很多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在我们的植物园里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叶子进行观察,和番茄的叶子进行对比,并做好观察记录。

学生分散活动。学生观察的范围很广,有的学生发现含羞草一碰就缩起来了,就兴奋的玩了来;有的跑道水生植物的养殖区对睡莲仔细观察了起来,还对植物可以生长在水中感到了很大的兴趣;有的同学发现仙人掌是没有叶子的,兴致勃勃的问老师;有的同学一次观察 多种的植物,专门对植物的形状作起了研究。当老师看到学生观察得差不多的时候,召集学生进行汇报。师:谁愿意把观察到的记录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们发现含羞草的叶子用手一碰就会缩起来的,有趣极了。生:我们发现玉米的叶子是长形的,又象彩虹又象拱桥。生:我发现有的叶子是红色的,有的是绿色的。生:有的植物的叶子长的很大,有的叶子很小的。生:睡莲的叶子是圆形的。

生:我不知道仙人掌尖尖的刺是什么。

师:大家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叶子啊,其实大自然中拥有比我们植物园更多的叶子,不同的植物也各有不同。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利用观察这种本领,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和大家一起分享。刚才还有很多同学没有时间把自己的观察记录说出来,我想请同学们把刚才观察记录都贴到后面的黑板上,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好吗? 生:好。

学生把观察记录贴在黑板上。

虽然下课了,但同学们还在忙碌的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更多的是把自己的发现贴在黑板上并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松软的土壤》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分析,知道土壤是由水、空气、砂、粘土以及 腐殖质等主要成分组成,培养他们的分析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与人协作进行实验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挖土壤、观察土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

三、课前准备:

生每人带一把小锹,师采集一些不同的泥土、准备一次性塑料杯(每生一只)、白纸。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谈话:穿过森林,越过田野,足下的泥土可曾吸引了你的注意?岩石和土壤,是对亲密的好兄弟,可植物却总爱把根扎入土壤里?土壤是我们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我们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与土壤有着密切的关系。(板书课题:第九课 松软的土壤)(二)自主合作,亲身体验、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土壤里有什么? 谈话:我们要研究土壤,怎么研究呢?学校哪些地方有土?老师准备带你们去校园挖土,在挖土之前,请你猜想一下,预计我们能挖到些什么?

生猜想,师板书:砂、树叶、蜗牛、蚯蚓、铁、粘土等(活动1)

(老师带领学生去校园的某一个地方)师:给你们的时间是10分钟,提前完成任务的同学,就回到教室和黑板上的对照一下,看看哪些是你挖到的,哪些是你没挖到的。(提示注意安全)

下面我们就开始挖土,用手中的小锹,只要挖一杯土就行了,注意不仅要把预计到的东西挖回来,还要把那些没预计到的也要挖回来。师:我们进行了课外土壤考察活动,采回了土壤的样品,现在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土壤? 生:(略)

师:请大家观察自己采集的土壤,想一想,你还想知道与土壤有关的哪些问题

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师:很好!大家提出了想知道土壤为什么能生长植物?土壤里含有什么?为什么土壤里植物长得不一样?„„这节课我们先研究土壤里究竟有什么?也就是土壤的成分。(板书:土壤的成分)

老师拿出课前采集到的各种泥土,引导学生对土壤试着从颜色、气味、粗细等几个概念来对土壤进行比较(如摸、嗅、看等)

小组之间比较一下,土壤与土壤之间是否相同?师及时出示各种不同颜色的土壤图片,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填入课本66页表中。

(三)实践应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师:用谈话的方式引出本课时要突破的问题:(1)土壤里是否含有水?(2)土壤里是否也含有空气?(3)土壤里含有砂和粘土吗?(4)土壤中还有其它成分吗? 1.分析土壤里含有水。

师:根据你们的经验,你认为土壤里含有水吗?你怎样知道的? 生:土壤里含有水,我从„„(以下举实例)。

师:大家都从土壤里潮湿的这一现象(板书)推断出土壤里含有水(板书),很好,大家既注意现象,又从现象中思考出结论。2.实验分析土壤里含有空气。

师:刚才,我们知道土壤里含有水。也就是说水是土壤的一种成分。土壤的成分还有什么?

师:你能想出一个办法,也就是设计一个实验,让大家看到土壤里还含有什么吗?(相互议论,打算怎么做?那样做会发生什么现象?)生:(议论实验的设计)

师:现在请同学们都说一说自己的设想。生:(汇报各自的设计方案)

师:(归纳学生的设计,同时清楚地讲述实验步骤和要求)(活动2)生:(分组实验)

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情况)

师:现在,请汇报一下你怎么做的实验,看到了什么现象?你想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师:我把土块放入盛着水的杯子中,看到有许多小气泡从土块中冒出 来,慢慢升到水面,从冒气泡的现象是否能说明土壤里含有空气? 师:许多同学的实验都设计得很好,而且有的观察得很仔细,大家都看到了冒气泡(板书),并且从冒气泡这一现象,分析得出土壤里含有空气(板书)

3.分析土壤里含有砂和粘土。

师:现在请大家用手慢慢地捻一捻土壤,说一说,有什么感觉。生:(捻过之后)好像一粒一粒的。师:这叫颗粒。土壤里的颗粒大小一样吗? 生: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有的硬。

师:这些不一样的颗粒各是些什么?能想办法把它们分开吗?那样我们就能清楚它们各是什么。

生:用筛子筛,细的落下,粗的留在上面; 生:用手捡; 生:用风吹; 生:„„

师:大家想的都有道理,不过现在这里只有杯子、水、玻璃棒,你能用这些器材,设计一个实验分开它们吗?议一议。生:(相互议论)

师:(考虑到学生困难后)可以这样做(以下讲解实验方法和要求),请大家做一做,可仿照课本68页的实验,把土壤放入盛水的杯子中用玻璃捧搅拌。(活动3)生:(分组实验。)

师:大家做得都很认真,现在需要把杯子静置一段时间,让土壤在水中沉降,看一看土壤是怎样沉降的。

师:都看到沉降过程吗?请说说你看到的沉降过程。生:略

师:对照一下你们的实验,说一说实验结果,沉降物大致可为几层?各层是什么? 生:讨论

师:大致分两层,下层是砂,上层是细土。师:请大家捻一捻上层的土,有什么感觉。生:粘粘糊糊的。

师:这土叫粘土(板书)。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看到了土壤放在水中搅拌均匀,静置沉降后,大致分成两层,上层是粘土,下层是砂(板书),这说明了粘土和砂也是土壤的成分。(活动4)

4.分析土壤中的腐殖质成分。

师:通过几个实验,我们共同分析出土壤里含有水、空气、粘土和砂。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新的实验──用酒精灯加热土壤,也可以分析出土壤成分。

师:现在由老师操作——用锡纸包住泥土在酒精灯上加热。师:点燃酒精灯加热土壤时,请注意发生了哪些现象?老师进行实验学生观察。师:现在实验暂停,灭掉酒精灯,请大家说说都观察和体验到哪些现象? 生:我看到土壤加热后冒出烟; 生:我闻到一股烧糊的气味; 生:我看到土壤颜色变了; 生:„„

师:好,看到土壤加热后冒烟(板书)有一股烧糊的气味(板书),从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师:我们知道土壤里的水、空气、砂、粘土一般是不会燃烧的,那么,还有什么东西会燃烧呢?土壤中都长有许多植物,植物的枝叶枯死后,落在土壤里,最后又变成腐殖质

师:腐殖质(板书)是土壤的重要成分。腐殖质越多,土壤就越肥沃 师:土壤中除了水、空气、粘土、砂、腐殖质外,还有其他成分。所以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物质,它是由水、空气、粘土、砂、腐殖质等构成的。(四)拓展延伸

师:最后提一个问题: 为什么大树要长在土壤上而不长在岩石上?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后小结:虽然土壤是由岩石逐渐变化而来的但土壤里有充足的水份、空气、粘土、砂、腐殖质外还有树叶、蜗牛和蚯蚓,树叶可以作肥料,蜗牛和蚯蚓可以帮助松土,更重要的是蚯蚓的粪便里含有丰富的钾、磷和镁等元素,是植物生长最需要的养分。蚯蚓们越是活 跃,土壤中有机物的混合就越充分,也就越有利于植物根部吸收土壤中的营养,为植物创造了松软的土壤,而上节课学习的坚硬的岩石却不具备这种条件。

(五)巩固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分析,知道了土壤的成分是哪些?知道了什么是松软的土壤?谁能说一说。生:(略)

(六)总结

师:这是这节课所学到的内容,大家学得很认真观察得很仔细,讨论得也很激烈,并且还提出了好多问题。通过学习了土壤成分,我们知道了土壤为什么能生长植物。此外,我们还了解了怎样从实验现象去思考,得到实验结论,这个实验分析用途也很大,许多科学家都在运用它,我们今后也要继续学习它,运用它。课后,老师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和小组的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板书设计:

第九课 松软的土壤

砂、树叶、蜗牛、蚯蚓、铁、粘土等

气泡——空气粘糊——粘土、砂冒烟、气味——腐殖质 潮湿——水土壤的成分

3.小白兔

一、教学目标:

1、会观察、比较和描述狗、兔等动物的不同和相同。

2、能够通过画图和文字表述、交流狗、兔等动物的异同。

3、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的多样性。

2、知道动物有相同之处,如都有运动的能力,都由小长大,繁殖后代,都有对食物、水、空间等的需求。

二、教学准备:各种标本、动物图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你知道哪些动物?

2、它们生活在哪里?

3、为什么称它们为动物?

二、新课

1、揭题:“小白兔”

2、观察书本第21页,你见过这些动物吗?

3、它们叫什么名字?生活在哪里?

4、小游戏:猜一猜,它是什么? 教师宣布游戏规则:小朋友可以提问,但答案只有是与不是,谁在最少的提问中,猜出是什么动物,那么他就赢了。例如书本第15页中的兔子、乌龟、牛等。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讲的非常好,这些动物有许多相同之处,还有许多不同之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

5、找出狗和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都有四条腿。(2)都有两只耳朵。(3)都能繁殖后代。(4)都要吃东西„„ 不同点:

(1)吃的食物不一样。(2)大小不一样。(3)奔跑的速度不一样。(4)各自的作用不一样„„

6、分类,并完成表格。

分类依据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 动物名称 《坚硬的岩石》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保持与发展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的欲望。2.能力目标:能通过观察和使用简单工具初步认识岩石。3.知识目标:根据自己对岩石的认识进行简单观察研究和分类,并进一步了解科学上的分类和初步了解岩石的用途。[[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观察及使用简单的工具初步认识岩石,并进行简单分类。[教学准备] 1. 教师:岩石标本、实验表格、铁钉、放大镜。

2.学生:采集各种岩石标本并洗干净,记好采集地点,搜集有关岩石的资料。教学过程:

1、导入

出示CAI展示在生活中应用的岩石。

仔细观察得出答案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入课题,学生更感兴趣。

2、认识过程

①感受大自然的岩石

导入:放CAI“大自然的岩石”片子。

观察:哪些地方有岩石;哪些地方岩石最多? 针对学生的实际,加强学生感性认知,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②小组内展览并讨论岩石的内容

1、分小组展览石头,引导学生往哪些方面研究岩石。

1、把课前收集了一些岩石标本,在小组内展览。小组讨论:要研究岩石的什么?怎样去研究?

老师在这里只起一个引导性的作用,让学生自提出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③观察研究岩石

安排小组实验,提供实验工具。

分小组进行观察研究并作好记录、汇报等。

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总结,学会一些简单的研究方法。

3、深入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给石头分类

小组分类并汇报、评价。

这是对观察研究的一个总结。

4、引伸

CAI展示科学家的分类方法

学生观看学习体会

对学生知识的一处拓展。让学生初步了解岩石的用途

通过说和看,初步岩石的用途。

由自然界到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研究岩石的作用。

5、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对学习进行小结。

注重学生的发展。

《看不见的空气》

教学目标:

1、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它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2、学生通过试验发现用同样大的力量压缩空气和水,空气可以被压缩,而水占据空间的多少不会发生变化,让学生明白空气的体积是会发生变化的。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事实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教学难点: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空气与水的体积的异同。教具准备:4个水槽,4个玻璃杯,8个注射器,4根吸管,大米,报纸,水。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讲《乌鸦喝水》的故事

2、说说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石子占据瓶的位置,水就升高了。)

3、师说明:石子、水能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是不是也占据空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活动探究

1、出示1只空杯子,然后倒满米。问:它的空间在哪里?还能倒米吗?

(1)、学生回答

(2)、师述:杯子里不能继续倒米,它的空间已经被米占满了,这说明物体的空间是一定的。

2、出示第二只杯子,然后向杯里倒水,说说它的空间被谁占领了?(1)、学生回答

(2)、师述并板书:水占据空间

3、出示第三只空杯,它的空间被谁占领了?(1)、学生回答:空气(2)、板书:空气占据空间

(3)、师问:用什么办法知道它的空间被空气占住,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师演示:把纸团塞进空杯,然后倒放进水槽,观察纸湿了没有? 继续把纸团塞进空杯,把杯倾斜放进水槽,你看到什么?

师述: 没有看到气泡纸是干的,看到冒泡泡纸就湿了,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述:杯子里的空气是一定的,当我们把杯子倾斜放进 水槽里面一部份空气变成泡泡跑出来,水就进到杯子里,纸就是湿了。

4、把装满水的杯子倒立水槽,瓶口不离开水面,怎样把杯子里的水 吸空。

(1)分小组做实验(2)教师巡视

提问:哪个小组完成了任务,说说是怎么做的? 生:用吸管吹 师:看到哪些现象?

生:冒泡泡,空气占据瓶的空间,水就出来了,(3)师小结:瓶的空间是一定的,空气占据瓶的空间,水就出来了,5、比较空气和水的体积的异同。

(1)把两个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的水和空气,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活塞,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空气推得动,手一松活塞反退回来了。水推不动(2)师述:是啊!同学们回答非常正确,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注射器里的空气可以被压缩,体积可以改变;水推不动,体积不会改变。

(3)学生填写课本第80页的空白。

三、巩固新知

1、师演示装了半瓶洗发水的瓶,说说它的空间被谁占领了?为什么用手按一下水就出来了?

2、谁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这种现象。

3、说说生活中利用压缩空气的事例 板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

空气占据空间的 水占据空间不会变化

大小可以发生变化 占据空间

离不开的空气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感受,认识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是我们维持生命的必需条件,体验空气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2、通过经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体会运用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3、从身边的环境变化和动植物变化意识到空气对人类、全世界的重要性,空气和生命是密不可分的,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保护空气、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保护环境价值的教育。

4、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对压缩空气运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调查活动,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技术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人、动植物的生命都离不开空气,空气是我们维持生 命的必需条件。

2、难点:

(1)教学中教师能否关注学生生成性的学习内容和目标;(2)学生能否真正理解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意义,进而明白“生命”的意义。教具准备:

1、教师为学生每人印制一张心跳次数记录表,或学生自己仿照教材上的样

式自己制作一张记录表;每个学生准备一张压缩空气调查记录纸和小钟表。

2、教师准备比较大的挂钟一个。

3、课前组织学生收集关于人、动物、植物和空气关系的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猜谜语:水冲不走,火烧不掉,吃了不饱,人人需要。(课件)

2、师: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讨论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关系。(板书课题:空气和我们的生活)(课件)

3、师:谁能找一找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空气? [通过猜谜,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我们离不开空气。

1、看看我们的呼吸有什么规律?(1)用手放在鼻前感受呼吸。

(2)游戏:测定我们每分钟呼吸多少次?

教师出示挂钟,学生正常状态下进行呼吸,统计一分钟呼吸的次数,并记在记录单上。(课件)

(3)向上纵跳20次后立刻测定自己一分钟呼吸多少次?填写在记录单上,汇报。(课件)

(4)两次测定,你有什么新发现?这说明了什么?

使学生认识我们在平静和运动时都需要呼吸空气,平静的时候呼吸的次数

少,活动的时候呼吸次数多。这说明我们的活动需要空气,活动越剧烈需要的空气越多。

这个问题一般来说,学生能够自己说出来,如果不行,老师要讲解,或让学生看课文中的“资料与拓展”。

2、做憋气比赛游戏。(课件)如果生活中我们离开了空气会怎么样呢?

(1)学生两人一组比一比,看谁能不呼吸,看谁憋气的时间长?(不能超过一分钟)

教师提醒学生这个游戏的目的是感受一下不呼吸的滋味,如果感到不舒服时就停止,不要硬撑着憋气。(2)谈谈比赛时的感受。

(3)讨论游戏对我们的启发:我们没有空气能活下去吗?空气到底与我们有多重要?(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就会死亡,无论我们到什么地方,我们都需要空气。

3、推测:潜水员在水中为什么要带上氧气瓶?(课件)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通过游戏的实际感受,数据的对比分析,认识到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 三.运用所收集的资料,讨论动物、植物和空气的关系,讨论人类和空气的其他关系。

在自然界,除了我们人类需要空气,那么其他的生物呢?(结合学生自己的调查)

1、漫画告诉我们什么? 结合漫画插图小组讨论交流:(课件)(1)在自然界里,我们和动物、植物是什么关系?(2)我们和动物、植物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才能生活得好?(3)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课件)[培养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的习惯。]

2、讨论: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课件)

3、讨论:植物、昆虫、土壤里的小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课件)

4、讨论:人们在哪些方面利用了压缩空气?(用CAI演示气垫船、油水分离器等情景)(动画课件)

[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整合,使学生体会到收集资料和讨论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以上讨论不要有过高的要求,只要引导学生拿着自己收集的资料和调查记录表与同学们一起交流,让他们各自充分说出自己的一些认识就

可以了。

5、小结:你们收集的资料真详细,说得也真好,不仅我们人类需要空气,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需要空气。

6、空气对我们很重要,那么空气被污染了怎么办?我们周围有哪些地方存在着空气污染呢?

[向学生渗透珍惜生命,珍惜和保护空气环境的情感。] 四.举办展览会。(课件)

这里可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利用这节课上学生已有的资料,在课内举办展览会。二是提出新的问题,如教材的最后一个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收集资料,课后专门举办一次展览会。

[通过举办展览,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五.空气单元的小结。

1、阅读本单元的“阅读与拓展”,谈谈已经知道了空气的哪些方面的知识?是怎样知道这些知识的?

2、通过收集资料和阅读教材上的材料,你有哪些新的想法和打算?受到什么启发?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空气的欲望] 板书预设: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我们离不开空气

动物、植物都离不开空气

《清清的水》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水的形态、性质和特点。

2、知道水的重要性。

二、探究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研究,获取新知识及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保护利用好家乡的水资源,提高环保意识。[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简单实验——进行探究实验——整理探究资料——表达与交流”的探究活动过程,认识水的性质及特点。[教学难点] 如何把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与科学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发挥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猜想、探究,从而找出水的性质及特点。

教学过程:

1、以创设情景开始,激发兴趣,呈现新知。

本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回顾地球仪转动时你看到更多的是什么颜色?接着提出问题,合作讨论,作出猜想:

(1)为什么会是蓝色的呢?“蓝色”指的是什么呢?换成绿色或其它颜色行吗?

(2)地球上没有水,看上去还是蓝色的吗?试想想,如果地球上没有水,将会是什么模样?

(3)大家每天都需要水,都见到水,水是什么样子的呢?它有什么性质和特点?

让学生自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了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

二、任务驱动,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看书中插图)

波波、琪琪、方方和冬冬一起到浅海湾划船。他们玩了很久,波波觉得口渴了,伸手勺起海水正想喝,只见琪琪急忙说:“波波,不要喝,海水不能喝!”方方听了,很纳闷,说:“海水很清澈,为啥不能喝呢?”

同学们,大家想解开这个谜吗?有谁可以解释一下呢?好,下面我们就来解开以上几个谜团。

三、新课导学:研究水的性质及特点

(一)探究活动一:看一看、闻一闻、辨一辨

同学们,实验桌上放着三杯物品,标号是1、2、3,分别装有

白酒、白醋、纯水,请同学们想一下,用肉眼能分辨出纯水来吗?(学生摇头,纷纷表示因它们颜色一样而不能用肉眼分辨出来)

1、那么它们都是什么颜色的?(有部分学生说是白色,有部分学生说无颜色,意见不一)

2、老师拿出准备好的牛奶和椰汁让学生观察这两种物品的颜色,并与刚才的三种物品作比较,从而得出结论:纯水是无颜色的

3、大家来看老师的这瓶矿泉水,透过瓶子,我们可以看到对面的物体吗?(能)这说明什么?从而得出结论:纯水是透明的(板书)

4、我们用肉眼分辨不出纯水,有什么好的办法呢?(小组讨论后,代表作答)

生1:我们可以用鼻子闻一闻,找出白酒和白醋,剩下的那杯就是纯水。

生2:我还可以喝一点点,尝一尝,有酸味的是白醋,有酒味的是白酒,剩下的那杯就是纯水。„„

5、据学生所答,老师强调:为了安全,我们做实验时,禁止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更不允许品尝实验用品,那么谁有更好的办法呢?

6、学生作答:我们可以把手伸到容器口,轻轻地用手扇动杯子上方的空气,把物品的气味扇到自己的鼻孔,用鼻子闻此空气。远远地闻,这样就可以分辨了。(老师立即作出肯定,并说这种办法叫“扇闻法”)

7、学生分组活动,分辨纯水。

8、请你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经验,结合刚才的实验,告诉大家,纯水是什么味道的?

9、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纯水是无气味、无味道的

(二)探究活动二:给水变个样

1、水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我们用手捧起水,水会怎么样?说明水是怎样的?(学生实验后作答,得出结果:水是流动的)

2、水究竟是什么模样的?有没有固定的形状?请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谈谈(学生讨论后交流)

3、同学们的分析都有道理,下面我们验证一下,分组来做一个游戏:玩水球。怎样玩水球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师复述强调)玩水球时,各组组长拿起桌子上的气球,放进盆子里装水,注意不要装太满,然后把气球的口扎实,最后组员轮流玩水球,挤压气球,使它不断改变形状。玩的时候注意不要用力太大,以免把气球弄破,我们边玩边观察,体会水的形状变化。

4、学生活动毕,各组同学汇报交流,得出实验结果:水没有固定的样子,它随气球的样子变化而变化。

(三)探究活动三:给水定模样

1、让学生观察实验台上的各种不同形状的容器,如果把水倒进不同形状的容器,会变成什么样子呢?(生猜想)

2、让学生代表出来做实验,把水倒进不同形状的容器里,观察水的形状变化,验证猜想,得出实验结果: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水倒进什

么样的容器就会变成容器的样子。

3、刚才我们为什么能把水倒进容器?进一步说明水可以怎么样?(可以流动)

4、通过刚才玩水球和给水定模样的活动,我们来找一找水还有哪些特点?(学生发言)教师加以概括并板书:像水那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叫做液体。

5、进一步完善板书:纯水是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液体。

(四)探究活动四:找同类

1、师出示幻灯片(白酒、白醋、纯水、牛奶、椰汁、盐、糖、油、小石子、泥、茶叶、清水),找出哪些物体是液体?把它们放在一起。(学生活动,老师巡视)

2、学生汇报交流。

3、生活拓展: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是液体,看谁的知识最丰富,举出例子来。(学生举例,同学互评)

(五)探究活动五:(回顾驱动页,解开方方的谜团)讨论:白酒、白醋都是无色透明的,它们和纯水有什么不同?

1、分组讨论。

2、个别学生汇报自己的看法。

3、小结:白酒、白醋用肉眼看起来和纯水是一样的,但它们中都比纯水多了一些物质,只是这些物质已经均匀分布有水中,被水溶解了,用肉眼根本看不出来。关于“溶解”的知识,请同学们回去看书、问家长,先来了解一下,待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究,好吗?

4、讨论:海水很清澈,它与纯水又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海水不能喝呢?刚上课时,个别同学已经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通过本节课的探究,现在请同学们补充自己的不同见解。

5、学生纷纷发言。

6、教师小结:海水虽然看起来清澈透明,但是,海水里面却含有许多其他物质,如氯化钠、氯化镁、硫酸镁、硫酸钙、氯化钾等物质,这些物质直接进入人的身体内将对人产生不利的作用,所以,不能饮用海水。

四、教学评价: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相信大家对水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以后应该保护和利用好水资源呢?

2、学生发言后老师总结:对了,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是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特殊资源。我们要好好珍惜,想办法节约用水,尽可能一水多用,保护利用好水的资源,使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加美丽,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

五、提出新问题,拓展新生活。(为下一节课“往水里加点东西”的探究作准备)

请同学们回去研究一下,做做实验,看看桌子上的物品,哪些能被水溶解?猜想一下:茶叶会溶解吗?想个办法证明你的想法。

生命之水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提取植物体内的水。

(2)初步学会安装“观察小草喝水”的装置。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分组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为什么呢?

3.揭单元题:“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学习: 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不有些什么用途?

(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

(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3.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1)学生新闻记者P37上的内容并完成书上的作业。4.观察植物每天“喝”多少水?(1)按照要求完成该项实验(2)把实验结果记在P39的表格中。

(三)课后作业:

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

第五篇: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苏教实验版)

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

1、植物和我们

教学目标:

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各种植物及果实的图片、西红柿植株的图片。

2、学生准备:各种植物及果实(如:土豆、胡萝卜、豆角、油白菜、香蕉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植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分。(板书:

1、植物和我们)你能具体说说植物对人类有哪些贡献吗?

2、学生回答

(二)播放各种植物图片。

1、你们看一看图片上的植物对人类有什么贡献?

2、学生回答。

(三)自主学习。

1、认识植物的局部。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植物,请学生分析一下。

今天你们都吃植物了吗?你知道吃的是植物的哪一部分吗?(2)师生交流。

2、调查研究,小组讨论。

(1)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植物以种子、根、茎、叶、果实等不同形式向人类提供食物的有关信息,并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2)在我们所吃的植物中,有哪些部分被我们食用了?

(四)拓展活动。

1、教师出示西红柿植株的图片。

(1)同学们,让我们来认识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你能说一说它是哪几部分组成吗?

(2)学生回答。

2、请同学们画出一株熟悉的完整的植物图,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五)教师小结。

2、果实和种子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

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

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各类植物的图片、浸泡过的蚕虫种子、镊

子等。

2、学生准备:各类植物果实如:花生、玉米、茄子、辣椒、豆角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果实就是植物种子的“家”,它们在果实中受到保护,现在请你找一找哪里有种子?

(二)小组研究讨论。

1、同学们将自己带来的各类果实进行研究,并找出它们的果实。

(1)学生进行分析,并找出果实中的种子。

(2)对有争议的问题教师进行分析。

2、说一说种子是怎样进行旅行的?

(1)学生先自己自主发言。

(2)教师播放关于种子传播的图片和资料。

(三)自主学习。

1、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1)先预测种子里面有什么,再把预测的结果画在活动记录上。

(2)用镊子仔细地剥开用水浸泡过的蚕豆种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画下你所看到的。

注意:

2、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1)先让学生说一说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

(2)课外拓展实验:

①在4只瓶里都放入两面三张纸巾,撒上一些种子。将1号瓶瓶盖拧紧。

②分别在2、3号瓶内洒一点水,而将4号瓶内的种子完全浸泡在水里,然后都拧紧盖子。

③将1、3、4号瓶放到碗柜里,2号瓶放到冰箱里。五六天后观察4只瓶子。

(四)拓展活动:

你还能提出哪些和种子萌发有关的、又是自己能研究的问题?如:大种子发芽快还是小种子发芽快?把蚕豆种子头朝下放,根会向上长吗?

(1)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2)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预测。(3)作业: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实验。

3、根和茎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观察、比较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根和茎;

●能够通过阅读资料和联系生活经验了解根和茎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能够设计实验或观察实验现象验证已有的结论; ●能够利用工具做植物的茎横切和纵切的实验;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分别准备一些植株完整的蔬菜、庄稼带进课堂

2、两天前及课前20分钟将数段新鲜的芹菜的茎放入一个装有染过红色的水的容 器中,以备教学观察;

3、提前准备透明的玻璃瓶或者杯子,一株完整的植物、食用油些许;

4、有关变态根和变态茎的实物。(箩卜、莲藕、大蒜、姜、荸荠)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察实物,认识根的不同类型

1、出示菠菜和大蒜,指出它们根的在哪里。

2、学生观察、比较:菠菜的根和大蒜的根有什么不同?

3、提问:你们可以根据根的形态不同给它们取个名字吗?

4、学生交流汇报。

5、小结:科学上把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区别的植物的根叫做直根;而没有明显主根,每一条根都想胡须一样粗细的根叫做须根。

6、小组活动:植物分类——把带来的植物按照根的类型不同分一分,说说哪些植物是直根,哪些植物是须根。想一想它们一般分别种在什么样的土壤里。

7、小结:植物的根的特点与它的生长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二、利用多种资料,认识茎的不同类型

1、小组活动:(出示图片)找一找,这些植物的茎在哪里?

2、交流汇报。

3、小结:大多数植物都有茎,茎有多种多样的形态。

4、出示竹子、牵牛花、黄瓜、西瓜等植物的挂图,观察、比较:这些植物的茎有什么不同?

5、交流讨论。

6、教师即时简单板画不同类型的茎,取名。

7、小结:植物的茎形态各异,每一种形态的茎都是与植物的本身的特点及生长环境等相适应的。

三、探究植物的根和茎的作用

1、思考、讨论:植物如果没有根和茎可以不可以?为什么?

2、提问:植物的根和茎分别有什么作用?

3、学生讨论、交流。

4、小结: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根的第一个作用是“固定植物”,它可以将一株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地下。形态各异的茎处于植物的中央部位,它把植物身体的各个部分连成一个整体,也起到了“支持植物”的作用。

5、除此之外,植物的根和茎还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6、质疑:你可以用什么来证明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

7、(1)分组讨论并汇报实验装置。(2)评价各组实验装置。

(3)完善方案,利用准备材料组织实施。(4)观察:(前两天)放置在阳台上的“植物根吸收水分”的实验装置,烧瓶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学生观察、汇报。(水量减少)讨论:烧瓶里减少的水到哪里去了?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5)小结:由于水面有一层植物油,它阻止了水分蒸发,因此减少的水不可能是蒸发掉的。我们看到烧瓶里的水下降了,这就说明水分是被植物的根吸收了。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也将溶解在水中的养分吸收进来供植物生长。

8、讨论:植物的茎是如何传输水份和土壤中的养料的?你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到茎传输水分的过程吗?(1)交流方法。

(2)(出示课前20分钟老师将一段新鲜的芹菜的茎放入一个装有染过红色的水的容器中)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芹菜的茎的颜色有什么变化。思考:这个现象能够说明什么?(植物体内有运输水分的管道)

(3)把前两天插入红水中的茎切开,看看里面是不是有运送水分的管子。演示讲解茎的横切和纵切的方法。(4)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讨论。在茎的横切面上的一圈小红点是什么?在茎的纵切面上的一条条红线是什么?

(6)小结: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是通过植物体内的导管运送到植物“身体”的各个部分去的。

9、总结: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植物的茎承担着运输的任务——把水和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从根部运送到叶子中去,同时还把叶子制造的食物传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四、总结概括,拓展延伸

4、叶和花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观察、比较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叶和花;

●能够通过阅读资料和联系生活经验了解叶和花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能够设计实验或观察实验现象验证已有的结论; ●能够利用工具做植物的花的解剖实验;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分别准备各种各样的叶,准备两株大小、品种相同的植物;

2、提前准备纸盒、胶带、剪刀、几粒种子、花盆、放大镜、镊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察实物,认识叶的不同类型

1、讲述:一粒种子从土壤里钻出来,先长出什么?它像什么?(板书:叶)

2、观察:(出示植物的叶)这片叶的正反面有什么不同?

3、学生汇报

4、小组活动:拿出你们准备的叶子,认真观察他们的相同和不同

5、学生观察、比较、讨论

6、学生交流汇报。

7提问:谁能给这些相同的叶子取个好听的“名字”

8、小结:科学上把植物的叶按形状区别,有扇形叶、卵形叶等,大多数植物利用阳关、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养料。

9、(猜一猜)阳关对植物生长是否有影响呢?

10、小组活动:研究阳关对植物生长是否有影响(课前准备向阳性实验)

11、学生汇报观察记录

12、你还能旧叶子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其他问题吗?

13、学生汇报

14、小结:植物的叶子是植物体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作用需要我们继续刻下研究。

二、利用多种资料,认识花

1、小组活动:(出示图片)找一找,你认识这些美丽的花吗?(板书:花)

2、交流汇报。

3、小结:大多数植物都有花,花有多种多样的种类。

4、出示一朵花:你们知道花的身体可以分为几部分吗 ?

5、交流讨论。

6、教师演示解剖花

7、学生活动:解剖花

8、观察:(出示雌蕊)你们知道他上面有什么吗?

9、学生活动

10它有什么用途?他怎样传播?

11、学生汇报

12、阅读小资料

13、小结:植物的花形态各异,他又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花就有可能结出种子。

三、课后拓展:继续搜集叶和花的资料

四、课后作业:

1、小组活动:你种的植物张的怎么样?

2、小组活动:研究叶子的其他问题

3、认真作好记录(教师及时引导)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1、认识固体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

2、能够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

3、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4、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

二、教学准备:

瓶子、铅笔盒、杯子、水、勺子、牙膏、胶水、涂改液、牙刷、石块、螺帽、玻璃、橡皮、米、各种豆子、锺子、擀面杖、黄豆、玉米粉、绿豆、天平、量杯、筛子等。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大家看,今天我给大家都带来了哪些物品?(学生边看边说出名称)

2、师:请大家把这些物品按固体、液体分类。

3、学生活动。①往水里加面粉,不停地搅拌,直到搅不动为止。②往牙刷上挤点牙膏。(师强调面糊和牙膏只是水与固体的混合,不能说它们既是固体又 是液体。)

(二)学习新课

(1)用多种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

1、师:在三年级上学期我们曾经观察过水,大家回忆一下,我们都用哪些感官来认识它的?(生:看、闻、尝、听、摸)

2、师:下面我们就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研究石块、螺帽、玻璃、橡皮的性质。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研究的结果。

5、师小结。

(2)了解固体间存在硬度差异

1、师:请大家说一说,你们的桌面上都有什么?

2、师:请你们四人小组想办法,把这些固体弄碎,并根据弄碎的难易程度给它们排序。把排序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3、学生进行实验。

4、汇报排序结果。

(3)认识固体混合和分离的现象

1、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固体混合和分离的现象?

2、师演示:糖拌花生米混合及分离的现象。

3、提问: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

4、师小结。

(4)研究固体混合前后的变化情况

1、师出示:黄豆、玉米粉、绿豆三种物体,同时将这三种物体放到天平上称一下。请学生记下各个物体的重量。

2、师:请大家预测一下,假如老师将这三种物体混合在一起重量会怎么样?(生:预测)

3、师:将三种物体放在天平的称,学生记下克数,然后请学生将原先称得的三种物体的克数相加,看结果与老师称的克数是否一致。

4、师小结:固体混合后重量没有变化。

5、师:用量简将黄豆、玉米粉、绿豆测一下,分别记下各自的毫升。

6、学生预测,三种物体混合体积会不会发生变化。

7、师演示实验。

8、师小结:固体混合后体积会变化。(5)学会分离混合固体的方法

1、师:请大家用桌上的筛子把两种颗粒大小不等的固体颗粒分离出来。

2、学生分组实验。

3、师简单小结:并提醒学生将桌面,地面收拾干净。

(三)总结

1、今天,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2、学生自由发言。

2、把固体放到水里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水认识固体的性质。

2、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3、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

二、教学准备:

水槽、蜡烛、橙子、苹果、方糖、黏土、沙搅捧、小树枝、盐、颜料、小碟、热水、杯子等。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固体及其性质,谁来说一下,固体有哪些性质?(生答)

2、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固体及固体的性质。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与浮

1、师:老师这儿有一些物体,请大家来看一下是什么?假如我把它们放到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请大家把预测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进行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师小结。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1、师:请大家把方糖、沙子放到水里搅拌几下,看会出现什么现象?

2、学生进行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师小结。

(3)认识生活中固体与液体混合与分离的运用

1、师: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固体与水混合,如药水比药片、药粉好服用多了。往汤里加点味精汤更鲜。

2、师:在生活中,有时候又需要把固体与水分离,如海水中可分离出盐,供人们食用。

(4)认识溶液的结晶现象

1、师出示彩色树枝:大家看,好看吗?大家想做吗?

2、师:请大家按照P34页制作彩色树枝的步骤动手制作一根彩色树枝。

3、学生动手制作。

4、师进行点评。

(三)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学生自由发言。

3、认识液体

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多种方式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教学重点:液体轻重,黏稠度的性质。教学难点:液体轻重的性质。教学准备

烧杯、平底烧瓶、锥形瓶、天平、食用油、蜂蜜、牛奶等液体、量杯、天平、勺子、塑料袋、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在日常生活中要用到许多液体,说说你都知道有哪些液体?

2、出示两种没有名称的液体,(酒精和醋)请同学们帮帮忙,判断这是什么液体?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气味”)

3、讲解:气味是液体的一个特点,液体还有很多特点,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认识液体好吗?(板书“认识液体”)

(二)引导探究

1、认识液体的颜色、气味和味道是液体的性质。

①请看讲桌上摆了很多种液体,这些液体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根据回答板书:“颜色”)

②出示食用油和蜂蜜,这两种液体你们每个桌上都有,现在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辩认它是什么液体。

(根据回答板书:“味道”)

③讲述:刚才我们大家提到颜色,气味和味道这些都是液体具有的特点,在科学上我们把这些特点叫做性质(板书“性质”)但液体的性质不仅仅表现在颜色,气味和味道上,还表现在许多方面。

说说你还想研究液体的哪些性质?

2、研究液体的其他性质

① 板书学生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

② 和学生一起把提出的问题合并归类,选出将要研究的问题。③ 小组讨论:用什么样的实验方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④ 请1—2个小组来汇报,其他小组给他们小组提出问题和建议。⑤ 发表格,先假结论是什么样的,并先把预测写在纸上。⑥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⑦ 请1—2名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同学给予评价。⑧ 根据学生汇报师板书:轻重不同,黏度不同。

(三)课堂小结

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教学目标:

1、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哪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

2、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知道液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的性质。教学准备

烧杯、量杯、蜂蜜、油、水槽、托盘(分组实验材料)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前几节课认识了液体,知道了液体有许多性质,谁能记得它们都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

(二)引入新课(1)点题

1、今天我们要把液体倒进水里去,来继续研究液体更多的性质。(同时板书“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2)猜想激趣

1、指导液体在水中沉浮的实验,大家看面前的托盘有三杯液体,分别有水、油、蜂蜜,如果把它们依次倒入前面的空烧杯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如果倒的顺序不同?又会怎样?

2、学生自由猜测大胆想象。

3、组内商讨实验顺序。

(三)学生分组实验

1、师巡视各组实验,做的适当指导。

2、小组汇报实验顺序及实验结果。

3、师讲述:大家都得出了一个结果,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在组内交流一下(同时板书)

4、教师:现在请大家帮一个忙,三个小烧杯都脏了,愿意。把它们都洗干净吗?那么你们想怎样洗呢?在小组商量一下吧?

5、学生活动。

6、老师:提问哪个杯子洗得最干净?蜂蜜跑到哪里去了?

7、学生回答。

8、老师小结:在水槽中一点也找不到蜂蜜的影子,这个现象叫做溶解。

9、教师:哪个杯子洗得最不干净?怎样才能想办法把它洗干净。

10、学生回答。

11、教师:在这个小实验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2、学生回答。

13、教师:你能在我们的生活中举几个这样例子吗?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又认识了液体的什么性质?

2、学生自由发言。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目标:

能运用多种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器材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投影片,水槽、水杯、橡皮泥(或铝箔)、泡沫板、生鸡蛋、土豆、食盐、回形针若干、灌水小药瓶、塑料“潜水艇”学具(配套学具箱中有)。

2、学生准备:水槽、水杯、橡皮泥(或铝箔)、泡 沫板、硬币若干、生鸡蛋、土豆、食盐、小刀、“潜水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你们都看到实验台上的物品了吧?大家会

想,这些物品好熟悉呀,现在就请你们把它们轻轻放入水中!你发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问题

1、你们有什么发现或有什么问题想问?

2、学生自主提出研究问题。

3、师生共同确定研究问题。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三、探究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一)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

1、提问:橡皮泥放入水中的时候是沉还是浮的?用 什么样方法使它浮起来呢?

2、学生预想推测

3、根据你们的想法设计实验,比一比谁能在最短时间内,使橡皮泥 浮上来?浮上来之后,请你在橡皮泥上放回形针。在橡皮泥 不沉的情况下,看看谁放的回形针最多?

4、学生实验(比赛开始)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5、学生边实验边完成实验记录卡。

6、交流实验结果,评出获胜者。

(二)探究土豆和生鸡蛋在水中浮起来的方法

1、提问:橡皮泥可以捏成各种形状,使它空间变大。如果把土豆放入水里,怎么能使它浮起来呢?

2、学生预想、推测

3、教师鼓励,让学生分组试一试。

4、学生分组活动、汇报。

5、那如果想让生鸡蛋在水中浮起来该怎么办呢?

6、小组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设想。

7、介绍死海有关知识

8、教师:往水里加盐真的有这么大的威力吗?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呀。下面大家就自己模拟制作一个死海,看鸡蛋真的能浮起来吗?

9、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学生实验情况,相机进行指导)。

10、小组交流(认识到水中加盐能增加水的浮力)。

(三)探究物体沉浮的奥秘及其应用。

1、研究“怎样让沉在水中的小药水瓶浮起来”。

2、学生动手做。

3、你的药瓶浮起来了吗?想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现象?

4、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应用,你知道是什么吗?

5、让学生分组玩“潜水艇”,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潜水艇”的上浮和下沉。

6、学生讨论、交流:潜水艇上浮和下沉的道理

7、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沉浮的性质?

8、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探究有关浮力应用的知识。

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

1、今天天气怎样

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气象符号。

2、知道150年前人们预报天气的一些方法。

3、意识到天气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关注天气的变化。教学准备

1、搜集不同年代观测气象的方法。

2、准备设计气象符号的文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假期你们经常随父母出门旅游吗?出行前首先要了解什么?

2、在什么情况下不便出门游玩?

(一)自主学习

1、让学生说说今天我去哪里玩?出行前首先要了解什么?(1)学生汇报。(2)师生小结,板书:今天天气怎么样

2、从哪里可以得到关天气的信息?天气预报常从哪些方面说天气?

(1)学生讨论。回忆天气预报包括的内容,以及获得天气预报的饿不同渠道。

(2)小组汇报。(3)师生小结。

3、认识晴、阴、多云、小雨、风力风向、雪等各种天气符号表示的含义。

(1)学生自己设计符号,记录各种天气情况。(2)引导学生认识各种表示天气的符号。

(3)知道学生观看图片,了解现代天气预报的方法。4、150多年前,人们是怎样观察天气的?(1)小组讨论后汇报。(2)师生小结。

5、大家想一想谁最关心天气?

人们所从事的哪些活动,哪些地方受天气的影响,有哪些影响? 分组讨论后汇报。师生小结。

(二)课后作业。

1、收集和天气有关的词语。

2、设计天气符号。

2、气温是多少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3、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一、教学准备

1、学生备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记录气温用的纸笔。

2、百叶箱。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家想知道今天的气温有多高吗?

2、今天我们一齐来学习如何使用寒暑表。

(二)自主学习

1、介绍持寒暑表的方法和读写温度的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2、测测今天的气温有多高。(1)、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A、先测测教室的温度。B、再到室外去测测。(测阳光下,背阴处)C、观察百叶箱。(2)、把室外空气的温度记在活动记录上。(3)、从测量的结果中发现了什么?(4)、为什么世界各地的百叶箱都是一样的?百叶箱安放的位置都要求在离地1.5米的空旷草坪上?连记录的时间也是一样的?

1、分组讨论后汇报。

2、教师小结。

3、雨下得有多大

一、教学目标

1、尝试根据空气的温度推测会不会下雨。

2、知道下雨前空气温度会增加。

3、知道用测量的方法可以明确空气的温度和降水的多少。

4、知道计量标准的统一,才能得到正确的雨量测量效果。

二、教学准备

1、钉子、大头针、木板、长头发、硬纸板、纽扣、线轴、小锤、胶水、两粒小珠、彩笔。

2、塑料瓶、剪刀、透明胶带、标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

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下雨前,空气的湿度会变大。我们通过观测空气的湿度变化,就可以判断会不会下雨。

2、做个头发湿度计。

3、小组合作来完成。(1)小组展示各自的成果。(2)师生小结。

4、在一个下雨天,观察天空和地面的情景。记录下来和同学交流。(1)活动时要注意安全。(2)分小组进行测量。(3)小组汇报。

5、比较各小组测得的数据,大家测量的雨量一样吗?说说这是为什么?

6、教师小结。

4、今天刮什么风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

2、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

3、知道不同等级的风造成的自然现象。

二、教学准备

1、手绢、纸巾、纸屑等轻飘物体。

2、观测天气的器材、记录本、笔。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观测风向的物品。

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组织学生到教室外看看,今天刮的是什么风?风吹来的方向。(1)分小组进行观测。

(2)将自己记录风向和风力的方法写在活动记录上。(3)小组汇报。(4)教师小结。

2、组织学生熟读并背颂这首风级歌。

3、动手制做风标和风力计。(1)准备好制做材料。

(2)做好后在小组内进行评价。

4、连续观测一周的天气情况,把结果记在活动记录上。

5、气候与季节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3、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4、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二、教学准备

1、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2、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

(二)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2、四人小组讨论。(1)秋天气候的特征。(2)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3)小组汇报。(4)师生小结。

3、在不同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1)小组讨论后汇报。(2)教师小结。

四、课后作业

1、观察小动物。

2、观察植物。

3、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

1、观察

一、教学目标

1、观察、描述并画下自己的眼睛,提出有关眼睛的值得研究的问题。

2、利用放大镜观察邮票、利用显微镜观察人民币盲文及布纹。

3、听各种声音,并借助纸喇叭、听诊器等工具听大树的“心跳”。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放大镜、显微镜、听诊器、不透明的大口袋、各种质感不同的物体、各种食品。

学生准备:小镜子、纸喇叭。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出示课题后,请学生谈谈什么是观察?我们用哪些感官来观察?眼睛是我们的主要观察器官,那么,你观察过自己的眼睛吗?下面,我们先来用眼睛观察眼睛。2.观察眼睛。教师要引领学生经历一次由浅人深的、完整的观察,使他们体会到观察应是有目的的、细致的、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的。

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地明确提出每次活动的要求,活动中,要及时对孩子们作出指导。

(1)看看眼睛

比一比.看谁观察到的内容多。

(2)再仔细看看,还能发现什么。

(3)描述眼睛

(4)画眼睛

(5)提出问题

3.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4.用耳朵听。包括以下活动:

(1)描述听到的声音。

(2)想法听到更多的声音,要让学生动脑想出办法。

(3)再用工具来听听,教材中安排了听大树“心跳”的活动,如果听诊器数量有限,可以将这个活动放在课后进行。

(4)讨论:我们可以用耳朵“认识”哪些物体?你还想听到哪些声音?我们怎样能听到? 5.用其他感官去观察。(1)摸物游戏

(2)捏鼻尝味

6.猜猜它们是什么? 猜过之后,要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引导学生认识到“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2、测量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2、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量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个外观一样、内放一些小物体,使质量略有不同的纸盒;方格纸若干张(厘米格)、量杯、量筒、天平、绿豆、温度计、秒表、冷水、热水等。

学生准备:直尺、叶子、水杯。

三、教学过程

1.探究“只凭我们的感觉是否可靠”。

(1)提出问题:“只凭我们的感觉可靠吗?”请学生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2)观察教材第58页上的一幅可造成视错觉的图片,说说图中两条线直吗?它们一样长吗?然后用尺测量一下,最后请学生们谈谈有什么发现和感悟。

(3)出示两个外观相同的纸盒,请学生们用手掂掂,试试能否判断出谁轻谁重(纸盒中,分别用透明胶带固定不同数量的豆粒或其他质量较小的物体)。当学生们发现难以准确判断时,要引导他们认识到只凭感官无法觉察微小差异。

2.测量树叶的长和宽。

(1)出示两片形状不同,大小接近的叶子,提出问题:怎么知道谁大谁小?

(2)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长和宽

注意,测量时要以最宽处取值,测长度时,要从叶片尖部量到基部,不包括叶柄。

(3)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面积

3.测量容积(体积)。

(1)认识量杯和量简。

(2)指导学生使用量杯。

(3)测量自己的杯子能装多少水,也可测一测常用容器能装多少水,如:玻璃杯、吃饭的碗等。4.测量质量。

(1)认识各种测质量的工具,了解质量单位及换率。

(2)学习使用小天平。

(3)测量一粒绿豆的质量。

5.测量温度。

(1)认识各种温度计。

(2)测量冷水、热水、温水的温度。

测水温与测气温是不同的,需特别注意的是:读数时,不能将

下载三年级科学上册 常见材料 1教案 苏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科学上册 常见材料 1教案 苏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有一份优秀的教案,可以更好的指导实践。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集

    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 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

    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

    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知道测量气温的方法,能够用温度表测出当时某个地方的气温。(2)啦解气象站测量气温的工作原理。2.知识与技能:(1)能够从不同地点测量的......

    三年级科学上册 塑料 1教案 苏教版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塑料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人造材料---塑料。 2.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在作用上对比。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二、教学重点: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的......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1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一课时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 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2.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用对比实......

    三年级科学上册 蚂蚁教案 教科版

    蚂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 过程与方法 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

    三年级科学上册 蚯蚓教案 教科版

    蚯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