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六年级科学第十一册 杠杆教学实录
《杠杆》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各小组将家中带来的各种工具,一一放在桌上,并简单介绍工具的名称及使用的方法。
师:现在我有一件事,想请同学们帮着做一做,请大家把各组桌上那块木板中的钉子拔出来,比一比哪一组最快?
生:行!
生:能不能用工具?
师:可以!
生:老师,我们把钉拔出来了!
师:好,最快,第一名。你们是怎样拔的?
生:我们用的是起钉锤。
师:你们是怎样使用起钉锤的?
生:老师,我们也拨出来了。
师:好的!第二名。
生:老师,我们也拨出来了。
师:好的!第三名。
生:老师,我们也成功了。
师:好的!第四,第五……
师:(走到还拨不出钉子的小组中启发)请你们再动脑筋,互相配合,再试试。
师:好!差不多我们各组都将钉从木板中拔出来了,最容易、最省力的拔钉方法是什么?
生:(齐)用起钉锤。
师:用起钉锤拔钉和其他方法有什么不同?说说起打锤拔钉时,力是怎样传递的。
生:起钉锤靠锤嘴钳住钉帽,锤身抵住木板,我们用力扳锤柄,钉子便很轻松地被拔出来了。
师:说得非常真切(利用多媒体播放拔钉分解慢动作)。
师:起钉锤是常用的工具,它是根据杠杆原理制造的,那么杠杆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想说,但又怕说不准,跃跃欲说。)
师:最简单的杠杆就是一根撬棒。(多媒体播放)杠杆上起支撑作用的点叫支点,承受重物的点叫重点,对杠杆用力的点叫力点。
师:杠杆有什么作用呢?
生:人们能用杠杆来撬重物。
师:好处是什么?
生:能省力?
师:是吗?一定省力?那么会不会反过来不省力呢?
生:可能有的?
师:好的,今天这一课我们就着重来研究杠杆在怎样的情况下省力?在怎样的情况下不省力,反而费力?在怎样的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多媒体播放)师:同学们,课文第40页和41页有两个关于研究杠杆的实验方案:(l)假如给你一根结实的棒和一个可以移动的支点,你能通过“角力比赛”自己来发现杠杆的秘密吗?
(2)运用二年级曾学过的《平衡架》一课,借助平衡架通过“挂钩码”来发现杠杆的秘密。
师:各小组可以选择实验方案中的一两种或者自己创造新的方式自行研究。(教师巡视,别指导及进一步渲染研究气氛)
生:老师,我们的杠杆弯了,快断了。
师:这根不锈钢管壁太薄不耐压,好,用我为大家准备的自来水管。你们组谁的力气最大?(教师参与其中一组的实验研究活动)
生:他,大个子。
师:是吗?你们都没有他的力气大?
生:是的!
师:那么,都不敢和他角力比赛。
生:不敢!
师:不敢?想法利用杠杆原理也不行吗?
生:是啊!可以巧用杠杆嘛。大个子,让我移动一下支点,再跟你比。(一学生将支点移到靠近大个子一端,结果胜了大个子)
师:好啊!你的力气怎么变“大”了。
师:(指一弱小女同学)给你一个优先移动支点权,你敢和大个子角力吗?生:敢!
师:好,试试。
师:反过来,移动支点优先权,得给大个子一回,但他一个人得与你们3人“角力比赛”……(在巡视中,看到有几个小组“挂钩码”时,分别在支点的左右各个格上挂若干个钩码再比较,显得复杂化……)
师:同学们,为了容易寻找杠杆的秘密,我们可以先研究简单一点的情况,先研究在支点左右两边的某一个格上挂若干个钩码的情况。例如:将这4个一串钩码看作重物,把它挂在左边的第一格处。那么我们在支点的右边需要多少个力的钩码才能拉平,甚至反胜。(边演示,边讲述)
生:我可以用相同的4个一串钩码的力,挂在支点右边第一个格处,就可以了。(学生实验演示)
师:好的,为什么?
生:我用3个钩码就可以,你看,我把3个钩码挂在第2个格,或者第3格上,一下子就“反胜了”。(学生实验演示)
师:好的,你比她更聪明,少用钩码,实际上就是少用力,而且很轻松的“反胜”。
生:老师,我只需一个钩码就能达到了。(边说边迫不及待地演示)师:好的,真了不起,真了不起。
师:(面对全班)同学们,刚才第8小组,他们创造了只用一个钩码的力,就把平衡架拉平了。你们能行吗?为了更便于比较,我们就看将平衡架拉平,至少需要多少力就行了,暂不研究“反胜”因为反胜的力量比较起来较复杂,好吗?生:行。
生:我用一个钩码的力挂在右边第4个格上。
生:我用2个钩码,可以挂在右边的第2个格上。
师:假如将左边的“重物”代表的钩码移动至左边第2格处,我们在右边要用多少力才能使平衡架保持平衡,有多少种方法?请继续研究。
师:同学们,各小组研究热火朝天,并都发现了不少杠杆的秘密,下面请各组演示交流,让大家共享研究成果。哪一组首先汇报交流?
生:我们发现,角力比赛,一个人可胜过一个组。
师:真的吗?上讲台来试试,请最后一组4个大个男同学前来应战。生:我将把支点移至靠近对方一端,然后再比。
师:好!我做裁判,按你的说法移动支点。(将支点移至靠近4人小组的一边)
生:要把支点移至离对方近,而离自己远。(比赛开始结果一个人胜了4人)师:同学们,一个人胜4个人还不算棒,棒的是谁能用一个手指的力,就胜过对方4个人的力。谁能这样做。
生:我行。
师:好,请上台,当然,“支点”可以听你的话。
生:将支点移至对方刚好放手的地方(也就是离对方近得不能再近的地方,离自己远得不能再远的地方)。
师:开始,成功了。(全班学生频频点头、喝采)
师:有更棒的吗?有能胜过全班所有的同学甚至包括在场听课老师的人吗?
生:有!
师:好,请说说,你的方法,当然可以允许你提出更多的要求。
生:我要求水管更长一点。
师:为什么?
生:这样支点在我这一边就更长了,因为支点离我越长,我就越省力。师:他的设想能成功吗?
生:能。
师;同学们,关于杠杆,早在二千多年前有一位科学家曾夸下海口……生:是阿基米德,他说只要给他一根结实而长长的棒和一个支点,就能把
地球也撬起来。
师:对,同学们,我们从理论上评价阿基米德能成功吗?
生:能。
师:道理是什么?
生:杠杆越长越省力。
师:同学们,我们发现了杠杆能省力的道理,可杠杆有没有不省力,相反费力的情况,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情况呢?
生:有,只是支点离自己近,而离对方远的情况下,会费力。支点在中间,大家一样长的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
师:同学们,在“角力比赛”中真发现了杠杆不少的秘密,研究很成功。那么按课文提示进行“平衡架”实验研究的小组也来交流一下好吗?也可以借用“多媒体计算机”上的示意图和表格。
生:我们组在研究中发现,当支点左边第2格上挂一串2个钩码时,要保持平衡,可以①在支点右边第一格处挂4个钩码才行;②在支点右边第2格,只要挂2个钩码就行了;③在支点右边第4格处只要挂1个钩码就成功。
生:我们组发现中发现,在支点两边只要“格数x钩码数是相等的”就能保持平衡。例如左边第2格处挂2个钩码,它们的乘积是(2X2=4)在支点的右边只要格数与钩码数的乘积也等于4,那么就能将杠杆拉起并保持平衡,因此在右边第4个格处,挂1个钩码就行了。
师:好!真是了不起的发现。我们已把初中物理课要学习的任务提前完成了。同学们,他们组的发现是否正确。让我们再来通过实践检验一下。
师:假如左边第2格处,挂4个钩码,要把它拉起来保持平衡,右边应怎么办?也可以先用计算的方法进行推测,然后实验证明。
生:有4种情况都能成功:①在第一格处挂8个钩码;②在第二格处挂4个钩码;③在第四格处挂2个钩码;④如果允许的话在第8格处只要挂1个钩码就行了。
师:他们说的方法我们都实验过了吗?正确吗?
生:我们做过了,是正确的。
师:关于第8格上挂1个钩码也试过了?
生:尽管没试,但我们相信是对的。
师:好,为什么这样自信呢?这就是发现规律后运用规律,搞科学就需要这样运用科学规律,认识自然,解释自然……
师:从以上的实验中,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杠杆的原理。那么你能用杠杆的原理来分析课一开始“用起钉锤拔钉为什么省力”的问题吗?
生:起钉锤的锤钳很短,锤柄很长,锤抵着木块处就是个支点,它只是把一根笔直的杠杆折了一下,但还是杠杆。我们用力在很长的锤柄处就省力多了,因此很容易把钉子拔起。
师:好的,分析得十分精采。
师:起钉锤的杠杆原理找到了,但“老虎钳”呢?它为什么能轻松地夹断铁丝,它应用了什么原理?
生:也是应用了“杠杆原理”。它的支点在中心上,老虎钳柄长嘴短,也就是钳铁丝处离支点近,而用力处离支点远,因此是个省力杠杆。
师:好,分析得有道理,看这个工具是否应用了杠杆原理?(实物)镊子,是否应用了了杠杆原理、怎样的情况?
生:镊子是杠杆但不省力,因为它的重点离支点远,反而力点离支点近,是个费力杠杆。
师:既然是个费为杠杆,人们为什么还要制造它、应用它。
生:有好处,用它可以拔刺或者夹起细小的东西,有的虽然省力,比如钳子,拔刺就不方便了。
师:有道理,它却实是个费力的杠杆,但它可以省距离使工作方便。师:今天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了杠杆原理。运用杠杆原理来分析某一工具,关键是先……
生:先找支点。
师:对,找准支点,就容易分析了,请大家把所带工具的支点找出来,再来分析,当人们使用这些工具时是一个怎样的效果?从理论上或者从工作便利角度上找一找缺点,能否再把它们改进一下,设计一种新的更好的工具。下一课我们再来研究。
第二篇:杠杆的科学教学实录(模版)
《杠杆的科学》教学课堂实录 涧池乡上营小学
徐波
一、激情导入
T:今天非常高兴能来到这里和我们的同学们一起上课,老师特意带来了这么大的一个石头,下面我想请两个同学帮老师把这个石头稍微抬一下,然后让我可以把这个木块垫进去。好,来,范伟,有点高大的噢,帮我搬一下。老师把这个保护垫拿出来。一人一头,下面。等等,有些同学可能看不到他们怎么搬的,好,来。
S:两学生抬
T:怎么样?啊?太重?你呢?还好?起来。不能移动,好了,谢谢!感觉怎么样?
S:很重。
T:哦,很重。好的,你呢?
S:实在是太重了。
T:哦,实在是太重了。谢谢你们!好,那么来,大家帮我想想看,有没有一个更高效的办法,能够让它翘起一点点?然后让我把这个垫子给垫下去。来,你来说。
S:在下面垫一个棍子。
T:哦,垫一个棍子。老师那里正好有一个棍子,你去试试看。
S:还是很重。
T:哦,还是很重。来,你说。
S:我觉得放个那个木块,然后就……
T:什么?
S:放个支点,然后把棍子架在上面
T:什么叫支点?
S:就是一个物体,然后放在上面
T:放在上面,一个物体。老师这里正好有两块砖,可以吗?
S:嗯。
T:那么来,你继续来做.(学生上前操作,成功撬起,老师带学生鼓掌祝贺)。刚才我们看到,来,我采访一下,感觉怎么样?
S:我感觉很轻
T:怎么样?
S:我感觉很轻,没他们说的那么重
T:很轻嘛,噢,好的。这位同学啊非常聪明,他其实啊用到了我们科学上一个非常简单的机械,哎,它叫,听说过,它叫杠杆。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它像撬棍一样,一根硬棒,还有,下面有一个,这个,围绕它转动的一个点,刚才有同学把它称之为叫做?支点。这样组成的一个简单机械呢,我们就把它叫做杠杆。我们再一起来看一下,像撬棍这样一个简单机械,我们都可以把它叫做杠杆。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刚才这位同学他是怎样把这个大十块给撬起来的呢?他是怎么样把它撬起来的?大家想一想。来,这位同学。
S:用力压下,用力压下杠杆的另一端,把物体给撬起来。
T:另一端?在这个地方一用力,那么重物就?
S:就撬起来了
T:好的,谢谢。哎,那么大家来看看,在这个装置里面,有哪些点在起作用?
S:我觉得有支点在起作用
T:除了支点之外 S:(该生沉默)
T:不知道,没事,请坐。你说?
S:我觉得除了支点之外,还有阻力点
:你能到上面来点一点吗?(生上前指)
S:我点到上面的图行不行
T:行,可以
S:就是阻力点就是这个重物的中心,这个点就叫阻力点
T:好,重物这个中心点,就叫阻力点。好了,继续说吧
S:然后我觉得还有一个用力点
T:在哪里?
S:就是在这个人压的地方
T:这个点叫做?
S:用力点
T:好的,谢谢。那么看到这样一个杠杆,你还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你还有哪些想问?来,你说
S1:为什么用杠杆原理能把这么重的东西撬起来?
T:你想研究下这个,好的,非常好。还有,你还想研究什么?来,你来说
S2:支点在哪里这个杠杆才省力?
T:哦,想研究一下支点的位置。来,刘涛,S3:我想研究这个杠杆到底最多能承受多少大的力量?
T:也是一个不错的问题。那么今天这节课啊,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杠杆的科学(出示课题)。今天老师没有带那么多的石头和撬棍,但是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套模拟材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是一根铝棒,它就相当于?
S:撬棍
T:这个三角铁呢?
S:支点
T:它就相当于支点。我们把它放到高点。哇,这是什么?
S:重物
T:它叫大螺栓,这个重物也就是要模拟我们的?
S:石头。
T:对,石头。那么这个重物还有一个好处,它可以旋转,我们等一下可以把它固定在这个撬棍的一头,可以把它稍微旋开一点点,好,然后拧紧,稍微要用点力了噢,好,你看,就固定在我们的撬棍上,桌子上还有一块毛巾,做的时候就把它垫在下面,防止它等下砸下来的时候砸到桌面,听明白了吗?那么等一下我们就用这套材料来模拟下撬棍撬大石头。每个同学啊都来体验一下,体验完以后可以和同伴们交流交流看,你有哪些收获,或者你有哪些感觉,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可以和同伴交流一下。好,那么接下来呢,我们就分组来领取材料,好,每一组一袋,其他同学现在可以试着把桌面清理一下,有的东西可以放桌子里。好,开始吧。(学生分组实验)。每个同学都要来体会一下,看看能不能把大螺栓撬起来。
T:好,1、2、3。刚才成功的把大螺栓撬起来的举手。哇,不得了,手放下,谁来说说看,你刚才是怎样把这个大螺栓给撬起来的。来,你说。
S:我刚才在撬棍上一碰
T:撬棍上一碰?再说明白点
S:就是在这边的撬棍上面一压,它就撬起来了
T:能不能根据这三个点来说一下,你是在哪个点压的?
吧
S:我是在用力点压的 T:一压,然后?
S:然后然后,阻力点的重物就撬起来了 T:阻力点的重物?撬棍吗?
S:阻力点上面的重物就被撬起来了 T:那重物叫? S:嗯,螺栓
T:大螺栓噢,好的。谢谢,请坐。来,谁再来说说看,你还有什么发现?来,你
S:我发现就是那个支点放的越后面,嗯,就是越前面,越靠近那个那个大螺栓,这个就越容易撬起来
T:等一下,我们大螺栓用这个点表示,再说一次,支点靠近?
S:支点靠近阻力点,就容易撬起
T:大螺栓就?
S:大螺栓就容易被抬起
T:撬起来是吧,好的,请坐。来,还有。来,先这位吧
S:支点越靠近用力点,就越难撬起来
T:哦,越难撬起大螺栓来,好的。这可是我们一个非常重大的发现,那么它能不能作为我们的杠杆科学,我们就把它记录下来?来,你说
S:我觉得还不行
T:你是怎么想的?
S:这是我们的自身感觉,当你感觉到以后,别人并非能够感觉到。
T:换句话说,也就是刚才在做的53位同学都感觉到了,还有后面这么多人都?
S:没感觉到
T:哎,那么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S:我觉得应该用一种能够比较的,固定的力,固定的重力,来做为在用力点上的 T:来作为用力点上的力,然后把大螺栓给?
S:撬起来
T:嗯,撬起来。那么撬起来以后,你还想用什么发现吗?
S:然后接下来要量一量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支点到用力点之间的距离。
T:这个远近可以通过量的方法来?
S:来确认
T:非常聪明,我们这位同学有科学家的这样一种思维在考虑问题。哎,那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刚才有同学说到了,用一个固定的重物,比如说,吴老师这里有一个固定重量的一个垫圈,它可以作为这个重物吗?
S:沉默
T:你说,可以吗?
S:我觉得可以
T:好的,谢谢,那想不想知道这个垫圈有多重?
S:想
T: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好,老师这里有一个电子称,我把它开一下噢,这代表是克,来一起读一下
S: 26.8g
T:好,26.8g,那你知道我们的大螺栓有多重吗?就觉得很重,是吧,来看看噢,来,大螺栓的重量是?
S:
T:它最终还是跳在了零上,对吧。来做一道简单的除法,几个垫圈大概等于一个大螺栓的重量?估算一下噢,来,谁已经算出来了,举手
S:垫圈多少?
T:26.8。来,那老师告诉你吧,大概35个左右,是不是这样,回去我们在算算噢。好,那么接下来,老师想给大家5个垫圈,我们来看一看,我们接下来有这样几个实验任务,就跟刚才我们同学所讲的,我们是否可以用固定的重量把这个大螺栓撬起来,首先,我们先来完成5个垫圈正好撬起一个大螺栓。接下来用3个垫圈来做,完了以后再用1个垫圈来做。那么每次做完以后,有几个小建议,要跟刚才这位同学一样,把我们这个实验的数据,我们要保存下来,那么,老师呢,给每一个组准备了一个记录单,我们来看一下,好,这样一份记录单,吴老师把它投影在这里,那么在这个记录单上我们要记录下一些重要的点的位置,这里已经有了哪个点? S:阻力点
T:阻力点,要记下支点,还有?
S:受力点
T:叫什么?
S:受力点
T:再读一遍
S:用力点
T:对,用力点的位置,来看看,吴老师这样画,你看懂了吗?
S:看懂了
T:来,谁来说?来,你说
S:我觉得那个三角形的是
T:你先说这个,这个垫圈乘以3代表什么?
S:这个垫圈乘以3的意思就是说有3个垫圈
T:来把这个重物给?
S:撬起来
T:好,谢谢。那么乘以5就代表是?
S:五个垫圈
T:对,五个垫圈。之后,我们还要量一量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好,那么注意,在量的时候,我们要量他们的一个,两个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离垫圈的距离也是两直线距离,那么这里有一个提醒,阻力点的,这个大螺栓的起点,我们以这个大螺栓的中间的这个点,中间正好有一个点为起点。好,那么最后老师还有几个友情提醒,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实验记录汇总单是在我们这个大的记录表的后面,完成这个记录表以后再来完成汇总单,看明白了吗?
S:看明白了
T:好,接下来请靠南面这个桌子的同学拿出5个垫圈,北门的同学来拿出记录纸等,还有尺,还有一只记录的笔,好,现在我们开始实验。(大约9分钟)。好了的小组把材料拿掉,然后请拿出2号任务书,2号任务书,我们来讨论一下(大约4分钟)。好,1、2、3,好,我们请几个小组先来交流一下,先来这个组,速度比较快,这个女生,你来吧,来,拿上来
S:我们组的发现一:垫圈越少,支点距离阻力点越近。我们的发现二:撬棍向下,大螺栓向上,方向是反的
T:等等,撬棍是向下?
S:向下运动
T:而大螺栓是?
S:向上运动
T:他们运动的方向是?
S:反的
T:嗯。还有发现
S:我们的发现三:垫圈越多,支点越靠近重力点
T:好的,谢谢,拿回你们的记录单。我们再来请这一组,好么。对,这位女生。没关系,一条也行
S:我们的发现一: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越短,垫圈用的越少,越省力
T:好的,那,相反的再来说一下。看着吴老师这一边的,能不能给大家说一下,S: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越长,T:等等,看这里
S: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越长,垫圈用的越多
T:越多
S:不省力
T:不省力,好的,谢谢。这是我们这个小组的发现,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全班的发现是怎么样一个情况。接下来,我们看一下5个垫圈来撬起大螺栓的一个状况,你看不到,因为吴老师把它藏起来了,好,现在看到了,这是5个垫圈,大家纵向的来观察一下各个小组的数据,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没有?好,下面红的,半遮掩的,也让它出来,它是我们求得的一个平均,我们这些小组的一个平均数,吴老师先把它写下来,5个垫圈,阻力点到支点距离是多少?平均数是多少啊? S:10.1
T:10.1,后面是?
S:44.6
T:单位?
S:厘米
T:都是厘米。来,大家说说看,你有什么发现?来,最后一位男生,大声的说
S:他们之间的距离每一个都不超过50
T:嗯,还有吗?
S:(沉默)
T:没事,做下去再想想。你说?
S:大家所记录的数据都很接近,没有太大的差距
T:嗯,在这数据里面,两边的数据你比较一下,有什么发现?
S:(沉默)
T:来,你说?
S:嗯,就是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远远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
T:嗯,这是你的发现,是不是这样的?
S:是
T:好,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3个垫圈的情况,又会是怎么样的呢?好,这是我们部分小组的噢,也电脑给我们算了一个平均数,吴老师先把他记下来,同学们可以看一下,来,这组数据。刚才这位男生继续
S: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从不超过8.5,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从不超过50,T:而且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比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怎么样?他们比较,都要怎么样?
S:大
T:都要大。好,谢谢,请坐。3个垫圈是这样,一个垫圈又会是怎么样呢?平均数同样。刚才第一个吴老师有没有写错啊,哦,12组的数据,吴老师找一找噢,哦,我们打错了,12组,你们报我一下,是多少?
S:是50
T:我们录入的时候会有这样的问题,我们要纠正过来,是50。然后这一个,5个垫圈是50,我们再来看一看,3个垫圈,哦,原来在一个垫圈这里,一个垫圈,吴老师改一下噢,那我们口算一下,如果把这一个加上40的话,这样吧,还是请电脑帮忙吧。吴老师有一个想法,我们这12组,5个,我们再看看,好,出来了,是多少?
S:49.1
T:49.1,44.6,好了,电脑跟我们开了一个小小玩笑。接下来请大家看吴老师这边的汇总单,我们再纵向的来比较一下,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来,你来说
S:垫圈数量越少,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越短,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越长
T:那这样的话,再说一下,也就是,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S:越短
T: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S:越长
T:这样的,用的力可以?
S:(沉默)
T:用的力可以怎么样?你看,用一个垫圈,说明用的力可以怎么样?更少。也就是?
S:更省力
T:更省力。非常好,我们来看一下,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我们来比较的时候,如果距离越大,那么也就是,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越小,也就能够越?
S:省力
T:相反,阻力点到支点距离越近,可能?可能不太省力。但是你看,今天我们用的1个、3个、5个垫圈,你发现没有?来,你说 S:我发现,支点XXX(听不清楚)
T:越靠近阻力点就越能够?
S:越能够xxx(听不清楚)
T:也就是这个词
S:省力
T:但是,5个垫圈,我们省力了没有?
S:没省力
T:没省力?!
S:省力了
T:怎么省力了?来,你说
S: 5个垫圈的重量远远小于了一个大螺栓的重量
T:所以就?
S:所以就省力了
T:那么你能不能归纳一下,怎么样的状况就能够省力?
S: 用的力比大螺栓重量小,并能够撬起大螺栓,这样就省力
T:嗯,那么他们之间的距离是怎么样一种状况才省力?
S: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越短,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越长,就越省力
T:也就是,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只要?
S:只要小于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
T:这个时候就能够?
S:省力
T:请坐,非常棒。那么知道了杠杆省力这个原理,接下来我们再回过头来,用这根撬棍来撬一撬这个大箱子,你觉得怎么撬,能更省力?怎么撬?我们班谁个字最矮?来,出来,;来撬一撬。等一下,我把这里视频转播一下,好,个子矮的也撬起来了,你觉得你这样撬是最省力了吗?
S:是的
T:嗯,好的。来,有同学有不同,来,这位女生。
S:还可以更省力
T:那你来做。你还厉害,一个手就搞定了。谢谢。
S:还能更近
T:哦,还能更近。那么下课我们再来了,时间关系。那么大家想,是不是使用撬棍的杠杆一定就能省力呢?
S:不一定
T:怎么样的情况下可能就不能省力?甚至会很费力,来,你来。上来移一移,我这里有一个杠杆,上来给我移一下,你觉得怎么做会不省力?去吧
S:这样会不省力
T:你说说看,这样会是怎么样的?
S:支点靠近用力点,就不省力
T:支点离用力点要怎么样?
S:近
T:比支点离阻力点要?
S:
T:这样这样,就?
S:不省力
T:那么吴老师这里有这么一大袋垫圈,能不能把这样情况把大螺栓给撬起来?
S:不能
T:但科学讲究的是?证据。还得试一试才知道,你只是猜测而已。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好吧。看看老师这里袋子里有多少垫圈噢,5个5个来,5,一起数,10,S:15、20、25、30、35、40、45、50
T:撬起来了没有?
S:没有
T:但是吴老师还是一定要在下课之前把它撬起来,怎么办?我一定要撬起来
S:把支点稍微远离一下用力点
T:这样就?
S:这样就可以让大螺栓撬起来了
T:去试试看,我陪你去。大螺栓我给你拿住。不行,还是不行,不行嘛,没感觉,掌声!那么大家觉得怎么样的情况下其实杠杆是费力的?来,我们来看这一边,望不见的可以往下面这个孔里望过来,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怎么样? S:大于
T:怎么样?
S:大于
T:那是省力,现在我们桌子上怎么样的情况下是费力?好,这位女生 S:小于
T:不,完整的说一遍 S:(听不清)
T:吴老师请你过来,眼睛不好有时候也真麻烦,S: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T:就? S:就费力
T:怎么样?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S: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T:就? S:省力
T:那怎么样就费力?
S: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就费力
T:最后一个问题,其实杠杆的省力和费力,你觉得哪个点在起最关键的作用?一起说 S:支点
T:好,下课!
第三篇: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十一册教学工作总结
2017年秋季
六年级二班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一学期教学工作即将结束了,在这繁忙而充实的一学期中,我感触较多,现将本期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得失作一个反思。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教学的新思路。
一、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有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我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学生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学”有所得,我努力向40分钟要质量。
二、教育教学情况
在教学工作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我认真研究教材认真备课。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用出总结,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并注重参阅各 种杂志,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提高教学水平.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3、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
4、坚持听课,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本学年听课十九节,对自己的教学促进也很大.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
有成功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不足,比如说,高效课堂的理念不能很好地贯彻在课堂教学中,但计算还不细心,缺乏仔细、全面。因此,在今后 的教学中,还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在兴趣培养及习惯养成中体验数学。
第二、在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感悟数学。第三、解读教材,在有机整合和知识重组中呈现数学。
第四、继续探究高效课堂的教学,是自己的教学能真正达到实效性。总体而言,这学期的教学有得有失,对于“得”我会把它当作自己的财富,对于“失”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去改善,所以今后更应该多学习,多总结,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走上一个新台阶!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良好的成绩将为我今后工作带来更大的动力。不过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一如既往地勤勉,务实地工作,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2018年1月6日
第四篇:小学数学六年级第十一册教学计划
2011年秋悦来镇中心小学校数学六年级第十一册教学计划
教师:邓婷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所教学科的教学工作以课改新理念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能力为重点,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积极实践“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大胆创新中学习,努力培养合格十特点的学生。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57人,男26人,女31人,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方面来看,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少部分学生,由于知识脱节,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力较差,对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识运用也欠灵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计算能力较差,还需进一步提高,应用题分析能力还可以,个别学生仍需继续辅导。从学生习惯方面看,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个别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并且懒惰,得过且过造成成绩不理想。根据现状,在本学期应分期分类,定出实际目标,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强化训练学生常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风,在愉快氛围中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方面的工作重点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继续让学生保持学生习的浓厚兴趣,采取以优带差促中等赶优等的办法,同时不忽视优生的培养,争取使数学成绩在原来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
三、教材分析:
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应该让学生切实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位置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统计图。在前面学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会看懂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乘法和除法、百分数、圆、统计等知识,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进一步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
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重点
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六、教学措施
教学时力求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1.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注意知识的迁移和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培养。
3.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5.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七、课时安排
六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一、位置(2课时)
二、分数乘法(12课时)
1.分数乘法5课时左右
2.解决问题4课时左右
3.倒数的认识1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三、分数除法(13课时)
1.分数除法5课时左右
2.解决问题3课时左右
3.比和比的应用3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
四、圆(8课时)
1.圆的认识3课时左右
2.圆的周长2课时左右
3.圆的面积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确定起跑线1课时
五、百分数(15课时)
1.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2课时左右
2.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2课时左右
3.用百分数解决问题9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2课时
六、统计(2课时)
合理存款1课时
七、数学广角(2课时)
第五篇: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十一册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十一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六年级上册有8个单元,每个单元3篇主体课文,2篇拓展阅读,1个综合活动,主体课文下设2个思考题(内容∕形式)主体课文侧面设“小资料∕我的视角∕日积月累”三个栏目,综合活动包括“导语——活动过程——单元小结”三部分内容。语文学习是从多角度考虑学生的发展,以整体渐进的形式向前推进的。“整体”的含义有两个:①三个维度整体设计,每个环节都应体现三个维度的发展。②听、说、读、写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是综合的。单元之间体现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序”,而不是知识体系或思想品德教育的体系。每个单元没有明确的教学要点——没有单元提示、预习提示、单元知识短文等,各单元之间,不能连成一条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线”。各单元内容相对集中,借“题”组合在一起,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一个情境,便于教师和学生借“题”发挥主动精神和创造性。
二、学情探究
本学期六年级学生总体上看,大多数孩子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上课能专心听讲,认真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发言,提出不同的看法,绝大多数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但有个别学生书写能力差,写字很不规范。对一些词语和句子理解困难,本学期要着重抓好这两方面工作。本学期将根据新课标教材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并重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把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语文能力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提高观察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情感与品德教育。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山川景物,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和革命前辈献身革命的崇高品质,了解劳动人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人类做出的贡献,受到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教育:还要使学生从一些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学习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正确思想方法,陶冶爱美的情趣,培养高尚的情操。
2、音、字、词训练。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从认读章节、辨析易混韵母、读准声调、轻声等方面进行较系统的复习。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能辨析学过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复习音序、部首查字方法和从字典中准确理解字义,养成自觉运用字典的习惯。
3、语句学习。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语言中运用。能按要求把词语归类和进行正确的搭配。注意积累词语。巩固对助词、副词的认识。从感性上认识歇后语。进一步提高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能力。掌握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体会句子的感情色彩。从感性上认识夸张的修辞方法。复习表示因
果、转折、递进、假设关系的简单复句。从感性上认识表示选择、条件关系的复句。
4、段落、阅读、短文深入学习。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能背诵指定的课文。默读课文有一定的速度。在继续训练从内容到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阅犊有自己的见解和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听过的故事。在口语交际中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能与别人讨论、商量。整体感受课文内容非常重要,特别重视情感的介入——感知、感受、感悟。“把阅读的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朗读,启发他们想象。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5、观察、发现到作文的提高。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抓住要点缩写课文。学写读书笔记。养成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明确教学任务,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
2、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与思想教学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寓教育于教学之中。
3、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夯实基础知识教育,增加学习工作量、进行必要的任务性训练、不断开发学生的智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重点培养优秀生的个性化发展,强化中等生的拔尖向上层面,特别注意关怀学困生,激发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学好语文。
五、教学课时(初步计划,具体操作灵活进行)
单元
1、山清水秀11课时
单元
2、中华儿女14课时
单元
3、人间真情11课时
单元
4、地球家庭11课时
单元
5、往事14课时
单元
6、诗海拾贝11课时
单元
7、人与自然11课时
单元
8、身边的艺术14课时
戴传文、易先明
2010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