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过风楼村民情日记(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15:37: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来自过风楼村民情日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来自过风楼村民情日记》。

第一篇:来自过风楼村民情日记

4月20日 星期三 阴

过风楼村是郧西上津镇的一个贫困村。3月23日我去该村调研时,发现村民看病难,回来后便与我台工会主席、“三万”活动工作组长胡茜茜商量,看能不能联系一家医院,请他们上门为老百姓免费送医送药。经过联络,这件事得到了落实,今天我决定跟医疗队一起再去看看。

10点半,我们到了过风楼村,我台“三万”工作队员和医疗队立即摆开桌子,给村民免费诊治。

估计平时很少看到有医疗队到这里来,村民们把现场围了个水泄不通,争着量体温、测血压。

趁着大家看病领药的空档,我跟一位叫祝合炳的村民攀谈起来。攀谈中我得知,祝合炳今年52岁,5年前他唯一的女儿得了白血病,四处举债救治,去年女儿不幸去世,留下了10多万元外债,现在他们老两口年龄大了,打不了工,靠家里几分地,吃都不够,更别说还外债。祝合炳说着说着,流下了眼泪,我心里很难过,结合村民对今天诊疗活动的热情,我感觉过风楼村的医疗卫生基础很差,不能满足村民最基本的就医需求,看来对农村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

11点半,我让村党支部书记胡迪带我们去看望村里的特困户。

该村四组村民王开山今年50岁,因小时候患小儿麻痹症导致腿脚不便,其妻左半身重度残疾,两个孩子在镇上读书,由70多岁的老母亲一人在镇上租房照顾,全家没有收入来源,靠每月150元的低保维持生活。我们把带来的食用油和慰问金送给了王开山。与王开山相比,郭豋香家更加贫困。50岁的郭豋香体弱多病,丈夫因病去世多年,儿子自小患精神病,前段时间发病时滚入火堆将手烧成重伤,因为无钱医治,化脓感染,骨头都露出来了,如果再不治疗,这只胳膊恐怕是保不住了。同行的医疗队队员赶紧给他进行了简单的清洗包扎。在送上慰问金和食用油之后,我个人又拿出200元钱交给郭豋香,嘱咐她买点营养品,给孩子调理一下,同行的其他同志也现场捐款奉献爱心,母子俩感动得泪流满面。据胡迪介绍,过风楼村365户村民中,210多户收入很低,像郭豋香这样的贫困户有近50户,他们大多无劳力、无经济来源,生活十分困难。

午饭时,我们几位班子成员经过商讨,就如何帮扶过风楼村形成了几个初步

意见:

一是要帮助抗旱,想办法帮村里新建两座提灌站,一座用于人畜饮水,另一座用于耕地灌溉,预计需要修建主渠道约1800米、子渠道4500米,需要大量资金。

二是进一步跟城区几家医院联系,看能否定期组织医护人员上门为那些行动不便的村民送医送药,同时利用本台《真情十堰》慈善公益栏目,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和帮扶村里几名患病老人。

三是充分利用该村9000多亩山场,鼓励村民发展养殖业,扶持部分村民利用山场养羊、养牛、养鸡,增加其收入。

四是开展结对帮扶。由我台工会牵头,开展党员帮扶贫困户活动,每3个党员帮扶一个贫困户,责任到人,保证贫困户能吃饱饭,小孩能上学,小病能医治。(作者系十堰广播电视台台长龚涤非)

第二篇:来自石鼓村民情日记

5月25日 星期三 晴

今天一大早,我带领局机关工作人员从十堰出发,驱车前往我局 “三万”活动驻点村——丹江口市石鼓镇石鼓村。

10点整,我们来到汉江以北、丹江口水库旁边的石鼓村。一下车,村党支部书记王金朝和 “三万”工作队员蒋军成一边给我们引路,一边介绍村里的情况。石鼓村现有474户1767人,耕地3500亩,土壤贫瘠。近几年来,该村利用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发展以仁用杏、核桃为主的经济林1500亩;养殖猪、牛、兔、羊;兴办山野菜加工厂,吸引外来资金建立养鸡场,种植烟叶800亩,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在村里开了一个座谈会后,我们前往石鼓村三组烟叶基地。石鼓镇常务副镇长林廷锐介绍:“去冬今春,我们这里遇到了60年一遇的干旱灾情,农民生活用水困难,农业灌溉不便。今年小麦减产80%,油菜歉收75%。”石鼓镇农技站站长温太斌指着近处田间的烟苗说:“这些绿油油的烟苗是最近刚种植的,因为长期干旱已经晚了十多天了,多亏了市气象局、地震局„三万‟活动工作组在我们这设立炮台,实施人工增雨,田里才有了墒,我们才能把烟苗种下去!”看到村民们正将一盘盘烟苗搬运到田间,浇水栽种烟苗,我和他们打过招呼,就带领着局机关干部们挽起裤腿,在温站长的指导下帮助栽种烟苗。不一会儿,我们就把近处的耕地插上了烟苗,田间顿时绿意盎然。随后,我们来到两公里以外的标准化烟叶育苗基地,察看了烟叶育苗温室大棚,并和林廷锐等人一起探讨了如何发展规模化烟叶种植。

不知不觉已是下午1点50分了,我们来到了石鼓村三组特困户陈太增家。陈太增,今年58岁,家中4口人,父亲陈正明长期患病,惟一的儿子陈青峰今年25岁,从小就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病,至今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专人照料。他妻子身体也长期不好,3亩地全靠陈太增一个人耕种。家里居住的一间平房,还是村委会帮忙搭建的。为了解决他家的生活窘境,村委会为他儿子申请了一级残废证,发放了低保金,缓解了他们的生活压力。了解到他家的遭遇后,我深感揪心,立即掏出300元钱递给陈太增,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增强信心,自力更生。走在路上,我了解到,目前丹江口市低保救助范围有限,标准较低。石鼓村有几十户困难群众需要救助,但只有21户低保名额,许多贫困边缘户难以得到

救助。这些困难家庭大多是因残致贫或因病返贫,低保户平均每月每人只有50元至80元左右的补助,在物价高的情形下只能维持生活。而且,这些家庭普遍缺乏自身的“造血功能”,仅靠简单的“外部输血”,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脱贫的问题。如何才能使他们摆脱困境呢?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声汽笛把我从沉思中拉了回来。原来,王金朝来到我们面前,指着远处山坡上郁郁葱葱的树苗说:“那里是我们200亩核桃基地和300亩仁用杏基地!”站在一旁的林廷锐说:“这些年来,王金朝带领村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栽种苍树100亩、连翘300亩、烟叶800亩,种植核桃树200亩、白杨树800亩、仁用杏300亩。他还多方筹资,引进先进技术,建设150模式养猪小区,创办山野菜加工厂,还引资上千万创建金汇源养鸡场,夯实了集体经济的基础。”

“来的路上,我看到了4A级旅游景区太极峡就在你们村旁边。它刚刚开业,潜力很大,你们还可以好好利用这个资源,壮大集体经济。”我建议道。“是啊,我们正在规划中,准备修复老石鼓村留下的的大石鼓,再利用先民留下的老街、天然的蛤蟆石、特有的丹霞地貌,以及靠近太极峡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旅游业。当前就是还有6公里的道路没有硬化。”我听后十分高兴,和他们一起探讨如何打破交通瓶颈,怎样将石鼓村的旅游资源与太极峡连成一片,吸引游客,同时让村里的山野菜、核桃等特产销售出去。随后,我代表局党组向石鼓村捐资5000元,用于支持该村产业开发和经济建设,并鼓励村镇干部再接再厉,共创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市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清甫)

第三篇:来自王家村民情日记

5月8日 星期日 阴天

十堰日报社“三万”活动工作组带着铺盖行李进驻茅箭区茅塔乡王家村,转眼两个多月了。来的时候,报社党委把我们召集到一起,提出了很高要求,一定要达到“机关转作风,干部受锻炼,农民得实惠”的目标。这段时间,虽然没有给农民谋到什么实惠,可是我们受到的教育实在太深刻了,改变了我们过去在机关的很多想法和看法,其中就有三个“完全没想到”。

没想到农村发展变化这么快

按照必须完成“十个一”的规定动作要求,要联系一户特困户。村党支部书记易敏想了想说,就定村里的王朝祥那一户吧,老两口都六七十岁了,抱养的一个女儿远嫁竹溪,算是最困难的一户。沿着到户的水泥路缓缓上了一个小坡就到了王朝祥家。三间正屋,两间偏厦都搪得雪白。进门一望,横梁上挂了一大趟子腊肉,有的已黢黑,不知是哪一年的。堂屋大桌子上放了一大簸箕小麦,靠墙根是一蛇皮袋子包谷糁。我们到灶屋转了转,吃的自来水,烧的省柴灶,灶后4个大瓦缸一字摆开,揭开缸盖一看,里面都装着满满的小麦,怕有上千斤,两年都吃不完。和主人聊了聊,他们都享受着低保。

王朝祥是王家村四组少数几户住平房户之一。这个小组不几年就陆续有31户盖起了20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水泥路、自来水、电、网线通到家家户户。看病有合作医疗,老弱病残有低保。谈起这几年农村贯彻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的新变化,三组农民老汉王明忠说,如今我们这里老百姓的生活比过去地主老财强十倍都不止,说罢哈哈大笑。

没想到干部群众关系这么好

我们工作组把这次“三万”活动的重点放在“访民情、增感情”上。到4月21日,已走访了全村100%的农户。走访座谈中,我们摸清现状,征求意见,了解愿望。边座谈,边宣讲政策,边传递信息,边解答疑难。农民群众纷纷表现出对干部进村入户的感激之情。4月12日,我们和易敏一起走访农户张定罗家,张定罗的老婆给我们一人打碗糖茶。座谈罢,张定罗一家子跟着我们一起到农户陈志兴家。陈志兴家谈罢,张定罗、陈志兴两家子又跟着我们一起走访徐纪元家。

临转回来,陈志兴的老婆、儿子媳妇拦在路上死拉活拉我们到他家吃午饭不可,好险把易敏的衣裳都扯坏了。

在王家村,我们所走访的农户,都对乡村干部赞不绝口。乡党委副书记王磊长年住在这个村,家家户户大大小小都和他亲热。村民代表张克玉说,我们的村干部处处为老百姓着想,舍得出力贡献大,公路硬化、引水到户、房屋涂白,每年都要为群众办几件实事。而易敏却说,不是我个人好,而是党的惠民政策好,我不过是贯彻落实罢了,再就是制度好,村上经济都是乡经管站管理,群众信得过,我们也行得端过得硬。

没想到党在农村的形象这么伟大

通过心连心的交流,王家村的群众也给我们反映了些问题和困难。经过梳理,我们选择热点难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帮办实事。

王家村是个库区村,位于茅塔水库右岸的四组有个滑坡体,去年夏季下大雨山体坍塌,把组长周思贤的楼房埋了半截子。易敏一声招呼,全组男女老少都来帮忙抢险。这次我们去后,村民纷纷反映要修一条水渠分水减灾,保护滑坡体下十几户村民安全。我们认为这个事是个急事。4月8日清早,我们到市国土资源局找到局长乔冰汇报情况,乔局长立马打电话到茅箭区国土资源分局。旋即我们回到村上,就见茅箭国土分局龚副局长、周科长等3人已经来了,正去山上勘察,真是雷厉风行!

王家村的老百姓把这样全心全意为群众办事谋福的干部称之谓“党”。二组村民刘金昌说,过去上面总是向百姓“要”这税那费,给不起就牵羊赶猪,甚至上房揭瓦,搞得很对立。现在上面不是“给”就是“投”,这补贴那补贴,这投资那保障,党的政策真是“两个哑巴睡一头——好得没话说”,再不好好搞,就是自己的问题了。

像刘金昌这样赞党爱党、颂扬党的好政策的,在王家村走访座谈中听到的可以说是“众口一词”。这个当今农村的新变化,使我们倍感精神振奋,也使我们倍感责任重大。我们工作组在积极为村上帮办几件实事后,还将帮村上理清思路,谋求更大发展。

(作者系十堰日报社正县级退休干部潘承田)

第四篇:来自小河村民情日记

3月21日星期二小雨

白浪街办小河村是我区重点打造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这个村在集体经济发展、新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搞得有声有色。下午2点,我前往小河村,想看看村里的搬迁小区建设得怎么样,老百姓有什么要求?还想了解村里的医疗状况如何,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解决得怎么样了?

到了村委会,我叫上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刘隆江,一同前往离村委会不远的搬迁小区建设现场,只见现场有近30名群众正在建房,有的拌沙、有的砌砖、有的划线,一派繁忙景象。通往搬迁小区的道路不长,因为最近才下过雨,有些泥泞。走在搬迁小区,我不禁在想,小区的村民平时吃饭、生活用品全部需要出行采购,但这里道路不平,离商业区又较远,村民采购的确不便。要是能在小区建设一个生活用品超市,既可以解决一部分老百姓就业,又可以方便周围群众的生活,这岂不是一举两得。这个搬迁小区我原来已来过几次,好多搬迁的群众对我还比较熟悉,看到了我的来访,他们都纷纷过来打招呼,或坐或站,围在我身边。他们除了感谢政府以外,还提出了一些意见,主要是:希望政府协调村委会尽快建成小区,让村民早点住进新房;帮助他们安置净水设备,解决小区村民安全吃水问题;希望政府提高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及效率。对此,我都一一给予解答。

从搬迁小区出来的路上,我深有感触,我们白浪的老百姓真是纯朴,为了村组集体经济和开发区的发展,他们离开了祖辈生活的地方,舍小家为大家,住在条件艰苦的简易板房里等待住宅小区建设完工,作出了很大牺牲,刚才向我提出的这些要求都很实际,也很朴实,没有过份的要求,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他们排忧解难。这几年,老百姓的生活有了很大改观,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没有很好解决,刚才很多老乡都提到了这个问题,很多群众因为看病贵,舍不得花钱看病,小病拖成了大病。边走边想,我来到了小河村卫生室,同时,电话联系上了区文教卫局局长翁端胜,让他也到现场来“把脉会诊”。在村卫生室,刚好遇到了前来就医的村民和卫生室的负责人李海,我就详细询问了新农合门诊统筹的费用核销、村民门诊医疗费支出以及医护人员的收入等情况。李海说:“卫生室用的是村委会的房子,村委会没收过房租,是免费提供给我们使用的。卫生室的收入还行,旺季的时候每个月能有两三千元的收入,淡季的时候也能有千把元的收入。”我对他说:“卫生室的收入应达到平均每月一千七八百元,没有了生活之忧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治病救人。开发区今后会加大对卫生室的投入力度,找企业拉点赞助,为卫生室添置些医疗设备,提高你们的待遇也就是更好地为村民服务。”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设一流的卫生服务体系势在必行,农村卫生室建设也要适应开发区建设发展的需求,要不断满足辖区村(居)民的就医需要。我与翁端胜商量说:“下一步要采取多个企业帮建一个村卫生室的办法,尽快建成一流的农村卫生

室,尽快完成新农合一卡通建设任务,确保12月30日前投入使用,方便村民就医;要按照所管辖村民数核定村卫生室医护人员数,其补贴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各村医护人员安心从事开发区农村卫生事业,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让开发区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回到办公室已是下午5点多钟,我匆匆喝了几口水后,记录下今天的所见所闻所想。我认为,如今的干部交通条件好了,下乡的次数反而少了;通信发达了,与群众见面的机会反而少了;办公条件好了,为群众办事的能力反而弱了。这说明我们的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有了距离,不知道群众在想什么,做事时就容易伤害群众的切身利益,伤害了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就会不稳定,就会削弱党的执政基础。因此,省委、市委开展“三万”活动十分必要,通过活动可以进一步增强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干部基层工作经验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力抓手。我相信,开发区通过深入开展“三万”活动,必将实现经济社会的大和谐大发展。

(作者系十堰经济开发区党委书记王旋)

第五篇:来自桥儿沟村民情日记

3月23日 星期三 多云

“三万”活动动员会召开后,我就打算好好利用这次难得机会,下乡进村看看村庄变化,听听村民的意见呼声。今天,我终于抽出空儿来,决定先到城郊的村去走一走,看一看。

进村委察村情

简单吃过早餐后,我便匆匆赶往竹山县城关镇桥儿沟村。一到村委会,不等我开口,村主任就主动说起了村情:“这两年我们村的变化可大了!”

桥儿沟村是2008年省定重点贫困村,辖3个村民小组228户945人,耕地面积1228亩、山场1.3万亩。2008年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扶贫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下,该村紧紧抓住新阶段扶贫开发这一大好机遇,大力发展以杏李为主的特色经济林1500亩;通过招商引资方式,新引进一家蛋鸡养殖规模达5万只、土杂鸡养殖规模达3万只的现代化养鸡场,目前鸡场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紧张进行;全村涌现出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10户,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20余户;新修通村、通组入户水泥路12公里,新建沼气池100余口。截至去年年底,全村群众人平实现纯收入2550元,同比净增651元,比4年前翻了一番。

通过两年建设、一年完善,村里村外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今天的桥儿沟,路变宽了,房子变靓了,整个村都变得美了。在为桥儿沟村面貌焕然一新感到欣喜之余,我深感压力和担子更重了,因为全村群众还不富裕,今后要做的事还很多很多。

听民意看发展

每到桥儿沟村,我定要到龙德国家,这是我长年的习惯,因为他是我的包保户。两年前,在我的建议下,他开始发展养殖业,一年后便有了效益。

来到他家门口,他家的旧房不见了,一幢崭新的小二层楼房屹立在我们眼前,主人对我们的到来兴奋不已。一个普通农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从零起步,靠发展养殖业起家,如今新房子都盖起来了,党的惠农政策在这里得到凸显。之后我们来到龙德虎家。龙德虎告诉我,自己通过发展养殖业尝到了甜头,2010年出栏两批生猪,共计120多头,目前还存栏50多头。今年想多盖几间猪舍,扩大养猪规模,现在资金方面有些困难。我说:“资金不是问题,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好的产业,你可以在养猪的同时发展杏李,两者结合既可以化解风险,又能增加收入。”之后,我根据村里的产业优势和产业定位,为他详细分析了养猪产业发展的前景问题。听了我的一席话,他打消了顾虑。我想,我们的农民朋友如果能坚定发展产业的信心,又有足够的资金支持,那么农村将会是另一番天地。

在科技示范户龙德雄家,他主动和我算起了经济账。去年仅销售杏李就达15000多公斤,收入6万多块钱,今年想继续扩大规模,争取更大的收入。得知今年他还计划上生猪养殖“150工程”、兴办农家乐的情况后,我在感到高兴的同时,也告诉他要注意市场行情,规避投资过大带来的风险。

随后,我们还走访了毛胜宏和龙德春家。桥儿沟村近年来发展变化很大,不断涌现出的致富能人在村里发挥了带头作用,我们得关心支持他们进一步发展壮大产业,带动更多村民共同致富。

出主意谋未来

走访完几家农户,同随行干部一起回到村委会,共同商讨桥儿沟村的发展大计。桥儿沟村通过一两年的发展,部分农民已经找到致富门路,可如何发挥致富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呢?我认为,这些能人生活在农村,他们的致富之路农民看得见、学得快,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要重视农村能人的致富带动作用,就应该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让他们发挥“传、帮、带”作用,要采取多种形式让农民学习他们的致富方法,让“土专家”给农民“上课”、作示范等。这样,不仅会大大加快农村科学技术普及,而且能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一天下来,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基层群众对我们的热情和对解决困难的强烈企盼。走到群众中间,倾听民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正是我们机关领导干部职责所系,领导干部要从被动等待农民反映问题向主动深入农村了解和解决问题转变,从管理向服务转变,在党群干群之间真正架起“连心桥”。

(作者系竹山县县长佘立柱)

下载来自过风楼村民情日记(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来自过风楼村民情日记(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来自津城村民情日记

    3月18日 星期五 晴 郧西县上津镇是旅游名镇,津城村就在镇中心,我为能在古城开展“三万”工作而颇感欣喜。 不过两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就从十堰到了上津镇。这座镶嵌在大山深处的......

    来自韩溪河村民情日记

    3月24日星期四晴 开展“三万”活动,竹山县委办联系的宝丰镇韩溪河村,是潘口水电站移民搬迁安置大村。作为一名曾经的移民乡镇干部,我亲身感受了移民群众故土难离的不舍、顾全大......

    来自廖河村民情日记

    3月17日 星期四 晴 今天是我们驻房县五台山林场廖河村“三万”活动工作组走访乡亲的第三天。一大早,我们翻香炉崖,穿冷水沟,过干坝子水库,下锦鸡坪,进东西二沟,一天下来走访乡亲近......

    来自伍家沟村民情日记

    5月10日 星期二 晴 在“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我决定今天去我局“三万”活动联系点——丹江口市六里坪镇伍家沟村看看。 一大早我们一行5人就出发了......

    来自安坪村民情日记

    5月9日 星期一 阴转晴 竹山县楼台乡安坪村是我们 “三万”活动联系点,位于竹山县的最北端,是典型的地广人稀的高山区,下辖5个组350户1458人,有党员42人,五保户23户,低保户47户,贫困......

    来自洪门铺村民情日记(定稿)

    4月26日星期二晴 3月7日,我们“三万”活动工作组进驻到帮建村——郧县青曲镇洪门铺村。一安顿下来,我就到该村二组的田间地头走走,想了解一下乡亲们现在在做什么,地里种的啥。......

    来自西堰村民情日记

    5月18日 星期三 晴 “五月樱熟槐花香,菜麦丰收插秧忙”。在这美丽的初夏时节,我们市卫生局领导班子今天又来到 “三万”活动驻点村——郧县安阳镇西堰村,开展抗旱保丰收活动。......

    来自长岗岭村民情日记

    3月24日 星期四 晴 今天起了个早,6点半从十堰出发,8点我和局其他两位同志就赶到了郧西县安家乡长岗岭村。我想利用一整天时间,尽量多到一些农户家看看。 在长岗岭村村委会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