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杨怀斌同志驻村蹲点调研报告
杨怀斌同志驻村蹲点调研报告
来源:时间:2009年04月23日
根据市“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办《关于开展“一把手蹲点调研”活动的通知》(邯建组办〔2009〕2号)要求,我于3月16--20日进驻大名县西付集乡西付集村蹲点调研。在短暂几天的实地调研中,通过座谈、走访、听取汇报、实地察看等方式,与西付集村“两委”班子成员、小学校长、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和困难户等各层面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了解掌握了该村基本情况、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民风民俗、社会治安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通过蹲点,让我深深地感触到逐渐富裕起来的村民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非常感谢党的“三农”政策,拥护党的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我个人获益匪浅,感触良多。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西付集村基本情况
西付集村位于大名县东南部,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部,距县城较远,地势平坦,全村现有耕地2010亩,村民1800人,其中党员41人,“两委”班子健全,共有10名成员。主要农作物是种植小麦、玉米和少量花生,可以说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收入来源为种地和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人员占全村劳动力30%,人均年收入1000余元。该村公益性基础设施落后,除了程控电话已经开通外,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缓慢。当前,村民生活虽不富裕,但社会稳定,民风纯朴,热情好客。
二、西付集村存在的主要问题
西付集村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些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可以说是现阶段帮扶村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的一个缩影。较为突出的有:
(一)道路不畅。村内次干道宽3.5米、长2000余米,十几年以前曾经硬化过,因排水困难,造成1500米长的路面损坏严重,高低不平、宽窄不
一、坑坑洼洼,即使是晴天也不便通过。
(二)饮水困难。该村有吃水井2眼,因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其中1眼井已经抽不上来水;另1眼井距村较远,只有50米深,且水质不好,含氟量较高,影响着村民身体健康,给村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三)夜间照明设施不具备。经村民反映和实地勘察,村内街路均没有路灯,一到晚上村内一片漆黑,夜晚出门还得带上手电筒,导致村民夜间出门不便,存在许多不安全隐患。
(四)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全村2010亩农田,靠40眼机井浇灌,但没有一条标准的水渠,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尤其是干旱季节,虽然抽水机井利用频繁,但效益非常低下,导致生产成本加重。
(五)村民生活环境较差。一是普遍农村因整体规划滞后甚至没有,村民建房杂乱无章,分布无序,门路不畅,尤其是沿路经济带秩序混乱,“五无”(无规划、无标准、无监管、无土地证、无房产证)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二是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填埋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处于空白,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生活环境日益恶化。三是缺少文体活动场所,文化活动设施尚未健全,文化生活较为匮乏。上述现实情况在我市其他县的农村都不同程度存在。
三、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按照市“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部署和要求,我通过对大名县西付集乡西付集村及其他县农村的调研,有几点粗浅的思考和建议:
(一)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经济发展的速度。通过调研,我感到思想观念落后,仍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当务之急是要抓好对农民的宣传教育,重点解决观念、信心、方向、目标、措施等问题,以真正唤起广大村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克服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的思想。进一步用好用足党的“三农”政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转变作风,鼓励支持基层干部带头致富。二是运用身边致富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进行宣传发动,给回乡务工人员搭建平台,发挥其技术、信息等优势,增强农民想富、会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邻里亲朋之间“婚丧嫁娶”方面的礼尚往来,也是村民的一项沉重负担,要在农村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活动,转变观念,克服攀比,大力提倡、鼓励和支持新事新办。比如,邻里亲朋之间“婚丧嫁娶”事情一律不随礼、不入席,这样每年可节省不少农民不必要支出。
(二)以制定农村发展规划为关键。规划是事业发展的先导,没有一个好的规划,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帮扶村建设将无从着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蓝图已经绘就,因地制宜制定农村发展规划是关键所在。县、乡两级政府要从每个村的实际出发,尽快制定适合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主攻方向、工作计划和推进措施;同时,要加大对村内和沿路经济带环境卫生的整治管理力度,设置垃圾固定存放点,可以购置一定数量的垃圾箱安放在适宜的地点,对全村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进行集中处理,呈现出文明生态村的新气象。
(三)以改善农村道路交通条件为支撑。公路通,百业兴。乡村公路是农村最主要的出行通道,是关系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然而,农村公路的现状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发展。虽然村村通公路工程已经实施多年,但不少农村内的主次干道没有硬化。就西付集村来说,乡村公路建设比较落后,主要原因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养护管理机制不健全。必须突出重点,分清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实施,逐步予以完善。目前,要解决的就是修建一条路基宽3.5米、长1500米的村内通往田间的公路,解决农业生产运输和村民出行难问题。
(四)以建设农田水利和饮水工程为重点。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根据人大代表审议和政协委员讨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重点对《政府工作报告》草案作了7处修改,其中把“铁路、高速公路、农田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改为“农田水利、铁路、高速公路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把“农田水利”放在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我们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落实好这项战略政策,按照现代化农田示范基地的标准和要求,在各级政府增加投入的基础上,积极动员广大村民和社会力量投工、投劳、投资,比如西付集村要充分利用各种力量,合力建设好2010亩农田水利配套工程,改“灌溉式”为“喷洒式或滴水式”浇地,减少水资源浪费,改善村民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同时,为让村民早日喝上清洁、安全的饮用水,目前急需为村民打一眼300米深的水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同时安装自来水内线管网。
(五)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稳步提高农民收入,使绝大多数农民走向富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一是在促进西付集村农民持续增收问题上,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拓宽村民增收渠道,扩大种植业和养殖业,提高亩产单位面积的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种植业养殖业专家、技术人员定期或不定期为村民讲授农业科技知识,深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提高生产科技含量,增加农业经济效益。三是组织外出务工人员参加培训,市场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用工单位需要什么技能,就培训什么技能,真正提高打工人员的就业技能,广开就业门路,创造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化。
(六)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改革和调整国民经济分配和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城乡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坚持工业反哺农业,突出城市支持农村,积极实施对农村的倾斜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增加对帮扶村的资金投入,逐步形成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七)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保证。从西付集村“两委”班子来看,配备齐全,比较合理,在村民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也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农业专业知识缺乏、思想观念滞后、待遇偏低的问题,帮助他们开阔眼界、拓宽视野,提高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能力。据对其他县、村了解,每个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只有2名正职每月才有200元补助,其他班子成员没有补助,相比在外打工人员每月上千元收入不成正比,由于待遇低或没有补助,一定程度上是兼职工作,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应适当提高村干部的报酬,可与其业绩挂钩,充分调动起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计划帮助村里解决好的几件事情
(一)“两委”办公设施建设。在为村“两委”办公室配备6张桌子、18把椅子的基础上,对现有“两委”办公大院的围墙进行重建,同时硬化、绿化办公院落。
(二)解决夜间照明问题。初步设计一次性投资为该村安装60盏路灯,解决村民晚间出行难问题,同时消除不安全隐患。
(三)帮助成立“农村互助基金会”。协调县扶贫办帮助该村成立“农村互助基金会”组织,在村民自愿入会的基础上,由县扶贫办一次性注入资金10万元,近期落实;在良性运转的基础上,下半年力争让县扶贫办列入计划,2010年上半年再注入资金10万元,使其总资金达到25万余元,以解决村民扩大种植业、养殖业资金贷款难问题。
(四)扩大种植规模。将现有的30亩温室大红桃扩大到80亩,在基本物资上,积极协调县扶贫办给予支持。
(五)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寻求市、县两级有关部门支持,积极为该村协调筹措打井、修路资金。
第二篇:驻村蹲点调研报告
XXX村蹲点调研报告
XXX局 XXX 按照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开展党员领导干部到联系点开展蹲点调研工作的统一安排,于3月12日开始进驻XXX镇XX村。利用3天时间,通过召开党员村民体表大会、与村民进行面对面访谈、宣讲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征求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等方式,基本掌握了XXX镇XXX村的基本情况。并针对该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制订了具体解决措施。
一、基本情况
1、地理、交通、人口、产业
XXX村位于木头登镇西北部,距县城30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与大巫岚镇相邻,坐落在公路沿线,交通十分便捷。全村总户数380户,总人口1500多人,常住人口1375 人。主要靠种地和外出务工,现已完成道路硬化4.5公里,路灯50余盏。
2、基层组织
目前两委班子健全。村委班子3人。现有党员37人,占全村总人数的 2.2%。村基层选举、账务管理、议事决策等重大事项,基本形成了一套规范制度。建立完善了党员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综合服务站点,文化娱乐活动室,卫生室,农家书屋,各项制度和标识齐全,党员活动基本正常。
3、经济状况
XXX村无矿产资源分布,村内无任何集体产业。全村人平均纯收入2600元,特困户7户,主要集中在老弱病残家庭和培养子女读书家庭。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农民收入整体偏低。
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但是通过我走访了解到,农民收入普遍较低,主要原因一是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上涨,米、面、油、气、电等基本生活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高过农产品上涨的幅度。二是青壮年多外出打工,在家劳动力身体条件和文化水平较差。三是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果树旱季得不到有效灌溉,容易造成减产减收。四是林果等主导农产品未形成产、供、销、储等一条龙发展规模,产业特色不明显。五是科技信息不畅,手机、有线电视虽然基本普及,但电脑和网络安装使用的户数不足10%,无法及时获取最新最快的科技、供求信息。
2、农村居住环境较差。
一是生活垃圾、污水肆意扔进、排进河道,加之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容易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三是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未得使用,居民取暖做饭仍以薪柴为主,桔杆焚烧现象突出,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四是村庄道路绿化不足;五是生活起居不便,村内没建有公厕,家用厕所距离饮用水井较近。五是部分路段道路还没有硬化。修建村村通水泥路4公里,但仍有两公里村内主干道未能完全铺设,造成部分群众出行难。
三、帮扶措施
1、现已开展农村生活垃圾环境治理。为使农村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得到根本治理,现已帮扶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3万元,目前正在组织实施。准备谋划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向市环保局、市财政局进行积极协调,多方跑办,争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30万元,彻底提升改变村内环境面貌。
2、给该村7户特困家庭进行了慰问,送去了米、面、油等食物。
2014年3月20日
第三篇:驻村蹲点调研报告(推荐)
邱县梁二庄镇程二寨村驻村蹲点调研报告 驻村期间,按照此次活动的要求我先后走访了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和村民代表,通过入户拉家常、召开座谈会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增进了同群众的感情,进一步了解了农村的具体情况、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和真实想法,对村民增收、村级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为务农和打工,近年来该村村两委干部积极带领群众发展养殖业,蛋鸡存栏2万只、猪常年存栏2100头,进一步增加了群众收入。目前,村两委班子共有7名干部。村内路面已经全部实现硬化,家家通自来水,村内环境整洁卫生。各项补助发放到位。警务室建设面积40平方米,办公设施齐全,人员到位,数码相机、现场记录仪等执法装备还在配备中。总体上讲,该村干部配备齐整,基层组织健全,社会秩序稳定,无派系和家族势力之争,民风淳朴,多年来无集体上访、越级上访事件。
二、蹲点工作中发现的几个问题
1、农民生活居住条件仍有待加强。虽然程二寨村距镇里路程不远,但是这里的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和镇里仍有些差距。存在民居建设布局不合理、功能不健全,垃圾乱堆乱放等现象。部分
1住房修建时间长、质量低劣,存在安全隐患。水、电、气、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2、农民收入仍有待提高。务工收入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农民增收,现在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从事基建或装修工作,日工资能达到180元左右。但是由于这种工作稳定性较差,时有时没有,再出去农忙时间和各种节庆,农民平均能拿到手的务工收入每月也就1000余元。务农收入,收成好的话,一亩地一季玉米可收入1300元左右,一季小麦可收入1100元左右,再除去农资花费,土地一年的真正收入不足千元。在物价飞涨的今天,农民在市场消费中,仍是个不折不扣的弱者。
3、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日渐突出。村里的年轻劳动力基本都会外出务工,村里相当一部分老人和孩子无人照料,缺乏必要的生活护理和健康服务。农村幼儿园建设有所改善,但养老院建设还很滞后,跟不上社会养老发展需求。
三、体会和思考
通过这次驻村工作,让我们真正了解了百姓所想所盼、所急所需,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基础。
一是建强班子,切实发挥好村“两委”班子的引领作用。一个村建设的好坏,关键要有一个一心为公、甘于奉献,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搞好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好村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各项工作、生活学习中的战斗堡垒和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农民群众发展生
产,建好家园。对农村干部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探索办理养老保险、按工龄发放补贴等形式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是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技术能力。提高农民收入,首先要提高农民素质。要积极组织有关部门利用送文化、送科技下乡,开展电视讲座、一对一帮扶培训、各种技能培训、资质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技术能力,打造知识型、技能型新农民,帮助农民更快更好的融入城市,提高收入。
三是完善机制,解决失地农民的“出路”和“退路”问题。经济开发区入驻项目多,所辖村庄基本都存在占地问题,失地农民为数不少。这部分群众最关心的“出路”就是就业问题。农民失去土地,就失去了维持家庭可持续生计的主要来源,要保障他们的生活必须解决就业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引导和鼓励,加强对民办就业培训工作的扶持,帮助农民就业。所谓“退路”,就是保障问题。尤其是对年龄偏大、劳动能力较弱的实地农民,更要制定出可持续性、稳定完善的惠农政策,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感觉有保障可依。
第四篇:驻村蹲点调研报告
驻村蹲点调研报告
按照市委常委会教育实践活动方案安排,x月x日到x日,我到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xx区xx镇进行了驻村蹲点调研,期间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议农家事、听农家话,来到群众中间,广泛听取了百姓心声,使我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群众路线教育。
与群众交流中“照了镜子”、“正了衣冠”
我生在城市,长在城市,工作后也一直在各级机关,在农村生活、工作的经历和经验比较少。因此,我非常珍惜这次驻村蹲点调研的机会,坚持把这次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作为了解实情、多接“地气”的过程,作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提升水平的过程。x月x日下午,我们自带被褥、洗刷用品等生活必需品到xxx镇邓家村入住。随后我立即召开了由区、镇、村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提出了调研要全面、生活要简单、杜绝形式主义的纪律要求,并就x天走访调研活动进行了研究调整。在这x整天的时间里,我深入x个村庄,分别采取入户上门访谈、与村里群众交谈、与有关人员召开专题座谈会等方式直接与x多名党员、群众进行了面对面深入交流,同群众推心置腹、促膝座谈,真切倾听群众的诉说,详细询问他们的家庭情况、收入情况,有什么困难、还有什么要求,真正做到了零距离了解民情民意、面对
面听取民声民愿。同时,深入学校、企业、卫生院和镇便民服务中心,就如何加大教育投入、加强素质教育、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如何发挥已有科技型企业优势、保护好知识产权、扩大国内外合作,如何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服务群众等事宜,与有关党员群众进行了深入交谈。特别是召开了“联村为民”帮扶组成员、派驻“第一书记”,部分乡镇党委书记,镇党政班子成员等座谈会,广泛听取他们对市委常委会及常委同志个人的意见建议,以及对开展好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建议。他们都紧密结合各自实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市委工作、基层党组织建设、教育实践活动等,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建议。通过x天的蹲点调研,使我不但切身体验了我们党与群众那种鱼水情深的血肉关系,并且还在与群众交流中“照了镜子”、“正了衣冠”,切实强化了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进一步增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调研情况看,群众对市、区、镇、村各级总体上是满意的,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也是认可的。但在调研中,一些党员群众也向我反映了一些实际问题,诚恳地提出了许多意见建议,其中有的在全市可能也具有一定普遍性。
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一是在村级党组织建设方面
(一)村党员年龄偏大。
xxx镇xx个村共有农村党员xx名,55岁以上的农村党员占到了50.2%,农村党员年龄偏大。支部书记中,50岁以上的占到了40%,在工作中他们大多思想保守、安于现状、怕担风险、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差、开拓进取精神不强等,也直接致使有些村长期“江山依旧”,整体面貌得不到根本改变。(二)农村无职党员管理缺乏抓手。
大家普遍反映,现在对一些农村党员特别是农村无职党员管理不规范,极个别党员以在外打工等各种借口为由,不参加组织活动、甚至不缴纳党费,不尽党员义务,对农村这种长期处于“休眠”状态的无职党员,没有可操作性的党员“出口”退出机制,致使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党员管理起来没有切实可行的抓手,有时束手无策。(三)村干部待遇偏低。
按照组织部门的有关规定,村支部书记每月工资640元,加年终绩效奖金,有1万多元的收入,而村两委其他成员根据各村的情况,每年领取1000元左右的报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两委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部分村干部带头致富能力乏力。
随着形势发展,对村干部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仅要懂农村工作,还要懂市场经济,但由于部分村干部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观念落后,“双带”能力还不强,致使壮大村集体经济等工作打不开局面。二是在村集体经济发展方面
目前,xxx镇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有x个,3万元以下的有x个,空壳村有x个,整体上村集体经济还非常薄弱。主要原因是:①创收方式单一。大部分村的集体收入都是以承包地、土地租赁、流转土地为主,对下一步的增收计划,他们也大多是想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去实现。②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许多村有池塘,有的水面也很大,虽然都进行了发包,但承包费偏低,有的一亩仅仅100元左右,且技术含量低,难以发展规模化。有的村拥有大量土地,但由于位置、价格等原因,土地长期得不到流转,大多以种植粮食为主,经济效益低下。有的村具有独特的资源,比如在70年代被周总理誉为“棉区一面红旗”的xxx村,拥有“怀周祠”的资源,并且紧邻杜授田故居,但在开发利用上做得不够。③集体收入和村民收入不同步。最典型的是辛庄,辛庄通过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建成了xx个大棚,每个大棚的年纯收入都在5-7万元,并带动了周边x个村庄。但辛庄的集体却基本没有收入,说明他们在市场运作、经营管理上还做得不够。
三是在农村政策方面
①计生政策。最近省公安厅发文,对公安机关细化明确
落户手续和工作流程进行了明确规定,与以往相比,缺少了遏制违法生育的抓手,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加大。②金融政策。目前我市金融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一些农业设施不能作抵押,而土地确权又没有完成,导致发展集体经济启动资金难,部分种养户在发展初期只能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来发展,这样既有风险,又制约了发展。③土地政策。近几年随着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乡镇原来的许多一般耕地和未利用地越来越少,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基本农田不允许变更土地使用性质,规模化的养殖和设施农业项目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四是在改善民生方面。
(一)教育资源不足。
虽然调整了学校布局,整合了乡镇的学校,但镇级财力有限,投入不够,学校的基础建设、师资力量、教育质量还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xxx镇临近市区,存在好老师留不住、学生流失的问题。(二)社区服务中心、文体设施等建设滞后,数量少,已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
(三)传统文化面临失传危险。
我市的东路大鼓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市专门从事这一专业的人基本没有,周集村的省级传承人周金山年纪已过七旬,至今市里有关部门没有开展对他表演的文字整理和音像资料的录制留存。另外,对于这一表演形式的挖掘和创新不够,有失传的危险。
五是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
①农村公路。经过去年以来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很多村的面貌已得到极大改善。由于目前关注点主要在村里,因乡镇“吃饭”的财政,部分连村路常年失修,有的路段已经破烂不堪。②村设施的维护问题。虽然目前村里“三化”搞得不错,但如果后续维护工作跟不上,特别是一些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的村,就会重新出现“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问题。③一些配套设施还不完善。位于滨城区和开发区结合部,紧邻长深高速出口的一段近500米的道路,路灯长期不亮,既对行车安全造成一定威胁,又影响了滨州的对外形象。
以上这些问题,看似是一些具体工作,但实际上反映的是工作作风问题。特别是在调研中,我发现一些农村党员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小进即满,小富即安,进取心不强,存在“等、靠、要”的现象;有的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明显,都是个人干个人的,扎扎实实下到户里的少了,党群干群关系疏远了;有的个人私利为上,为宗族利益、家族利益,拉帮结派、相互争斗,尤其是相互限制发展党员,导致村干部“青黄不接”、“后继无人”。这些问题,与教育实践活动的主旨是格格不入的,若不及时改正,将直接危害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另外,在调研中还发现,有的企业家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导致在市场竞争中造成了一定的被动,失去了部分利益空间。
驻村蹲点后所想到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扶持力度
我市是农业大市,重点在“三农”,难点也在“三农”。必须要把“三农”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花更多的精力,下更大的力气,不断加大扶持支持力度。要认真执行好各项惠民政策,一竿子插到底,不能打折扣,更不能变调走样,确保这些政策在滨州不折不扣地得到贯彻落实。要大力扶持农村合作社发展,积极推广“辛庄”模式,全力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以及园区经济、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增强“造血”能力,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要加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学习借鉴安丘“大棚租金分期”模式的经验,积极与各金融机构沟通协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切实解决农民融资难的问题。同时,要加快土地确权、土地流转步伐,不断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
二、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干好基层工作,就必须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基层组织,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能够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干事创业,奔康致富。要围绕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今年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切实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尤其是村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真正把那些“双带”能力强、办事公道、群众拥护的优秀党员选拔到村支部书记岗位上来。要切实加强后备党员干部建设,把外出打工年轻有为的青年作为重点,逐步把有能力的人发展成党员,把优秀党员发展成村干部,调低基层干部的平均年龄,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要把提高基层干部的能力作为重中之重,通过技能培训、外出参观、在职教育等多种方式,着力解决基层干部在思想观念、境界标准上的问题,不断提高他们抓经济、抓稳定、抓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继续推广xxx镇维稳工作“360°全覆盖”模式,对有合理诉求的,要充满感情地及早解决,解民忧,释民怨;对上访无理且确有实际困难的,要耐心做好政策解劝,并尽量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对长期缠访闹访的,要依法进行严厉打击,树立正确的导向。要实施党员“细胞激活工程”,切实加强对基层党员的管理,发挥好他们的应有作用。要切实加强村、社区便民服务工作,保证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要针对农村党员分散、流动性大的特点,创新形式,搭建载体,尽最大可能落实好“三会一课”等组织制度,促进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在调研中,群众称赞最多的就是环境整治,可以看出群众对这项工作是非常拥护的,参与的积极性也非常高。今年是综合整治的关键一年,也是难度最大的一年。从目前看,这项工作正在如火如荼、扎实有效地开展中,群众的热情也非常高。我在走访莫李村时,发现这个以前脏乱不堪的小村已有很大变化,修路前,村民们自发将门前的树移栽或砍伐,腾出整治空间。特别是村民在收入不高的情况下,已捐款12多万元,让人非常感动。镇书记拿出自己的工资到若干村参加环境整治发动会,每次都现场捐款,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下一步要继续激发和保护群众的参与热情,各级联动,齐抓共管,合力共为,确保圆满完成今年整治任务,为三年全部完成整改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真正让全市农民群众生活得更舒适,更幸福。
四、进一步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要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深入思考,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确保活动不走过场,取得实效。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决不能教条式按机关党员学习的标准来对待农村党员的学习。要把了解各级“三农”工作文件、重温党章作为学习重点,让群众了解党的政策,深刻理解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切实使其明白作为一名党员,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真正做到从低处入手,从高处有所收获。要把解决具体问题、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活动成效的标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三严三实”要求,从严上要求,向实处着力,尽最大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切实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进一步树立党委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第五篇:驻村蹲点调研情况报告
驻村蹲点调研情况报告
XX镇XX村现有人口740人,172户。耕地1400余亩,深机井4眼,粮播面积约1200亩,果树面积约200亩。党支部由2人组成,其中村支部书记王建刚现年58岁,支部副书记68岁;村委会由2人组成,其中村主任王友才56岁,村会计兼村委副主任霍玉刚现年64岁。村内有公路3条,全部用皱砖硬化,总里程约1500米。村民全部吃上自来水。去年,该村经多方筹措资金新上80变压器1台,解决了变压器过小、供电不足的问题。全村有80%的农户都安装上有线广播电视。
全村各户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棉花等大众作物为主,总面积约1200亩,另外每户约有1亩多果树,总面积约200亩,村内有存栏30-40头的小型规模养猪场5家。该村没有工业企业,由于该村是原XX乡政府所在地,阜霞线横穿该村,该村居民主要以从事服务业为主,有临街门店30多家,其中约60%靠出租盈利,约有30%以自己经营为主,经营种类齐全。
按照县总体安排,我到该村进行了走访和调研,重点对该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思考。总的来看,该村经济基础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是:
1、无农业龙头企业,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部分企业仍然是随行就市收购农民的产品,没有提前与群众签订合同;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还不够多,有的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经营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还不够高;
3、目前,多数年轻力壮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上是妇女和老人。他们文化水平偏低,接受农业科技的渠道少、速度慢。
针对该村实际,着眼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连基地,辐射带动千家万户,扮演着连结市场和基地的桥梁纽带作用,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关键。龙头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弱、科技含量的高低、带户功能的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因此,应当把培强造大龙头企业放在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首要位置,引进新上与技改扩建相配套,使龙头企业的规模效益不断提高,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工商、产加销一条龙经营体系。一是培优扶强壮大一批。通过落实优惠政策、创造优良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引导、扶持龙头企业扩能改造、膨胀规模,靠大投入扩大产销规模,带动更多的种养基地。二是招商引资新上一批。把农业龙头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打好“优势牌”、“资源牌”,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
2、加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培植主导产业,发展龙头企业,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应树立扶持合作经济组织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广泛宣传发动,典型示范引导,特别是进一步修订完善有关鼓励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的相关政策,从税收减免、信贷、财政扶持、用地、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等方面给予扶持,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型组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整体上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对农村经济的带动力。
3、切实为“三农”搞好信贷服务。鼓励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以服务“三农”为根本出发点,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千方百计增加支农资金投放,积极支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流金融服务。大力推广联户联保贷款、小额信用贷款,提高授信额度,实行优惠利率,放宽使用期限,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品种,满足农户在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和运销等方面的合理资金需求。扎实推进“信用工程”建设,逐步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充分发挥农村信用贷款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促进作用。
4、加强对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应整合现有技术力量和培训设施,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跟踪服务等方式,积极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使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