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的解读和评分细则
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的解读和评分细则
主讲/陈妙云整理/梁圣东
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一、关于题型
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采用了“材料引写作要求”的作文题型,与去年相比,稍微有些变化。去年是“材料引写作范围”,今年是“材料引写作要求”。具体的变化,有些什么细微变化的地方,我稍后会具体提到。
这条作文题所提供的材料,是一个关于富翁资助了三个贫困家庭的事件性材料,由这么多个材料构成了一个事件,把它看作为一个事件来整体阅读就好了。
这条作文题所提供的材料,引出的写作要求有四个:第一个是自选角度(还是“自选角度”,没有说“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第二个是“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这句话跟以往的“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的表达是不同的了,今年不是“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今年要求的是“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这句话跟全国的材料作文题的提法完全一致,就是往国家的出题的要求靠拢了,这个变化就直接影响到我们评卷时候关于这个范围大小的一个把握的问题,所以要注意这个变化。今年第二个要求提出的不是写一个材料引起你的什么感悟有什么体验,不是这个要求,今年的要求是“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第三,不少于800字;第四,不得套作,不得抄袭。这些都是我们在阅卷的时候要认真地、仔细地去领会和把握这道新材料作文所提出的四个基本要求。
二、关于材料的内容
刚才说过,题目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那首先我们就应该准确地把握好这个材料的内容究竟包含了什么范围。经过试评认真的讨论,基本上我们确定了这个材料的内容包括了下面这些:
首先是整体理解这个材料,主要的内容是捐助与接受捐助,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捐助”与“受助”。围绕这个核心内容,具体可以梳理出四方面的内容:第一,富翁捐助贫困家庭;第二,家庭一感激地高兴地接受捐助;第三,家庭二犹豫地接受捐助,但声明偿还;第四,家庭三谢富翁好意,拒绝了施舍。这直接影响到评分标准的把握,一定要把它记好,我们对这个材料内容的梳理,整体就是在“捐助受助”这四个字里头。
三、关于材料的含意
首先我们要注意的是它这里用的“含意”,不是“主义”的“义”,而是“意思”的“意”,此“含意”和彼“含义”是有区别的。现在这个“含意”,按词典的解释,指的是“含有的意思”,而不是“引申的意义”。注意它们的区别,这个“含意”,词典说指的就是它本身所含有的意思。那这个材料,它含有了哪些意思呢?这个也是我们要统一去把握的。经过试评认真 1的讨论,我们认为这个材料含有下面这些意思:
第一个,是含有了慈善的意思。
含有慈善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范围呢,就可以在材料内容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地扩大,扩大到怎样的一个程度呢?就是你围绕着“慈善”这个意思来进行作文,也属于是材料的含意,因为它含有了这个意思。所以考生他可以贴紧材料对富翁的捐助发议论,但是议论一定是对这个富翁(的行为)认定为是一种善举,材料里富翁的捐助是没有嗟来之意的,没有任何的恶意。尽管家庭三把它理解为一种施舍,但是材料客观上的这位富翁只能做正面评价。不过,考生是可以对别的富翁不慈善做对比的,可以围绕慈善来进行议论,那范围就大一些了。关于慈善,考生还可以围绕着慈善去论慈善的意义、慈善的本质、慈善的模式等等,这个范围就可以扩得更大。
关于慈善的本质,有不少考生围绕着慈善(写它)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物质上的扶贫,更重要的是它的本质在于传递一种爱心,所以捐助和慈善它应该是有一个升华。也有考生认为接受慈善,它不仅仅是接受了捐助,更重要的是他在接受一份爱意。还有更深邃的考生他就会围绕着感激慈善,前提是三个家庭都感激。第四,聪明的学生他可以围绕对感激慈善去认定和议论。感激慈善比接受慈善,应该是扩大了慈善的本质,感激慈善,本身就是一种释放爱意的行为,不但尊严没有受损,他已经对对方的爱意进行了接收,“我愿意接收你的爱意”,这是一个爱心释放的表现,回报慈善更是进一步地扩大和传递了爱,所以这个慈善它的本质就是传播爱,最终达到消灭贫穷,彰显了强大的社会力量,那它的范围可以获得比较深比较大,这是允许的。甚至他可以就材料中的那个富翁来发议论,也可以不就一个富翁来发议论,而对整一个框架的慈善行为发议论,都是可以的。所以含意,就是允许考生离开材料中的一个富翁来谈抽象的慈善行为,它的范围就可以扩大。
还有一些比较深邃的考生,他就会就富翁与家庭三所出现的预料不到的慈善的结果来探究更现代的一种慈善的模式。现在材料中的这个富翁,他采用的是直接捐助给他知道的三个贫困的家庭,这种直接捐赠的模式就有可能产生三种不同的效果,第三种效果是他预料不到的,那么考生就有可能从两方面来分析这种结果的原因,首先他可能从捐助这个富翁为什么要直接捐给这个家庭呢,说到底就是对现在的慈善机构的不信任,怕钱在中间环节受到了挪用,甚至是被腐败掉,被郭美美这一类的人去买LV去了,所以他认为现在很多人就希望这个钱能够直接地捐助给那些需要受助的家庭和个人,但是这样一种直接捐助的模式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解,譬如在芦山,由于沟通不是很畅通,他就会误解这是一种施舍,他就会不接受。不接受也罢,他还会感觉到尊严受到了损害,所以就要鉴定国际化的一种资金和慈善的机构,让这种慈善的事业更社会化,更正规化,更人性化,那这个都可以让考生写出浅的文章或深的文章来,这个题还是能让考生有发挥空间的地方,这是第一个含意。
第二个含意,是关于接受慈善的心态。这个材料,呈现了目前社会最常见的三种接受捐助的心态。
第一种心态,就是受资无报。比如家庭一,就是这种心态的代表,那么考生他就可以根据家庭一接受捐助的这种心态去推理,推测这种受资无报的心态是源自于对慈善的一种怎样的认识,这是材料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但是考生是可以进行他自己的推断,那这个范围也就自然可以扩大了。有的考生认为家庭一很高兴地就接受了捐助,但是没考虑,这个心态就源自于这部分的人认为捐助本身就是无偿的,捐助是不用回报的,感激一下就可以了,考生就可以从这种心态去生发议论。甚至考生也可以根据家庭一推断有的人基于捐赠是无偿的,所以就存在一种“不要白不要”的心态,连感激都不可能有,材料没有说这一类人,但是他可以沿着家庭一可以扩大去探究这种受助无偿的社会现象来谈,甚至更恶劣的是有些人要了这些无偿的捐助以后,不好好地去脱贫,而去非脱,甚至去做了不好的事情,都有。所以这种无偿的捐助助长了一些人的依赖思想,如懒惰,不努力,不自重。这个范围都允许考生去进行扩大。
这个材料所呈现的第二种比较普遍的比较现代的接受捐助的心态,那就是家庭二的心
态,那就是受资必还。为什么说家庭二是一种现代的接受捐助的心态呢?因为他很自觉地在经济的头脑指导下他把捐助看成是有偿的,即是在他们认为无论捐助者有没有提出偿还的要求,作为受助的人都应该偿还,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考生可以这样操作的心态。再深层地去推断的话,受捐助者只要还了,他就会要得心安理得了:我之后是要还你的,我只是暂时借来用用。那是这样一种经济上的借贷关系,还达不到回报的一种程度,只是我要还你,算不算利息也没说,那么这种人他为了证明自己是不贪,不懒,所以他把偿还看作是接受捐赠的一种心理平衡,所以他是受资必还。当然考生也可以去推断家庭二是属于知恩图报的一类人,他还可以去推断别的原因,就跟现代社会的这种烦恼,他是怎样的一种心态,那么考生他关注社会还可以写出很多东西来,这个圆圈还可以由考生来进行扩大。
这个材料所呈现的心态三就是以家庭三为代表的只谢不受,即感谢你的好意,我不要。那么他这种决定的心态很可能是源自于内心的自尊,在他们的内心认为,从古至今人们就懂,如果接受了就是丢掉了尊严。但也包括了拒绝的有一部分人他是不依赖别人的,他相信自立终究会自强,他坚信凭借自己的力量可以渡过难关。
那么在接受捐助的这些诸如此类的心态都是一个很大胆的含意,考生可以把这个材料驳倒它,这个意思这样来引申去写作文,也可以浅的写,也可以深的写。
第三个含意,就是富人与穷人的关系。这个材料在富人与穷人的关系上给了我们许多方面意思的联想。
其一,从数量关系来看,这个材料里边,是一个富人捐三个家庭,那就不是一对三的比,而是一对N倍的比,每个家庭算四个人,三个家庭起码十二个人,一比十二。那么,有些考生他很可能就会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当下的这种富人少穷人多中产阶级不壮大(的现象),这就是一个不理想的社会结构,这样的一头尖,一头大,中间扁扁的结构,它是不能奔小康的,所以对这种社会经济学有关注的学生,他就可以去分析这种社会经济结构,这是这方面的意思。
其二,从捐与受捐的关系来看,捐助的富人少,需要受助的穷人多,那么捐助这种扶贫的方式,就显得车水杯薪。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捐助只能帮助一些人,解决他们暂时的困难,但是,这种方式显然是不能使整个社会脱贫致富的。
其三,从富人的行为明明是一个善举,但是家庭三却又把它理解为一种施舍而拒收,就可以透射出目前社会上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关系是不和谐的。
诸如此类,围绕着“穷与富”,量也罢,关系也罢,等等,都是属于这个材料含意的范围。总一个原则,凡是属于含意角度的考生,他就可以不仅仅写材料的那个富翁,他可以抽象地写一个富翁,他也不仅仅具体地写材料中的家庭
一、家庭
二、家庭三,他可以就这个抽象的穷人来发议论,就抽象的受助心态来发议论,那就是含意和内容之间的一个写法上和议论方面的区别。这个方面是关于这个材料的含意有多大,能够扩大到多大,我们也讲完了,这是我们把握评分标准最核心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四、关于自选角度
这个材料提供给考生自选的角度是蛮多的,如果考生从材料的内容去选角度的话,至少有七个角度是可以选的:第一,是富翁的角度。论他的慈善,论他的爱心,论他慈善的模式,论他的被误解,论他为什么不交给红十字会,等等,都可以;第二个角度,是家庭一的角度;第三个角度,是家庭二的角度;第四个角度,是家庭三的角度。考生对这三个家庭肯定的也行,否定的也行,只要他说出道理来就OK了,允许考生做肯定的议论和否定的议论,只要言之有理,这个理是符合公共大众的道理就OK了,不是他自己一个人认为行的就行,而是大家都认同的公共道理,符合普世的价值观这样一个道理就OK了。第五个角度,是把一二三概括起来归纳出接受捐助的这样一个角度,那是考生自己作出处理,自己来归纳出的一种角度。六是家庭一与家庭二进行比较的角度,聪明的考生他就会觉得家庭二比家庭一更进步了,起码他偿还了,回报了,这比家庭一进步了,他可以对比着来写作,这种角度也是可以的。第七个角度,是把三个家庭对比着进行议论,把三个家庭都说一遍,第一个怎么对,还有不完
善的地方,第二个他比第一个进步,第三个最有骨气,或者说大可不必,你应该向第二个家庭学习,等等,考生就可以对比着进行议论,都可以算它是其中一个角度,不要说他写了三个家庭就不集中了,主要是看他全文的中心是不是集中在某一点上来进行对三个家庭的对比,不要说人家写了三个家庭三个角度就不集中了,这样就打分是不对的,还是可以把它理解为是一个角度,主要看他文章有没有处理好就可以了。
第二方面,假如考生是从材料的含意去选角度的话,那他也至少有三个角度可以自选的:第一,就是慈善的角度。慈善这个话题作为一个角度的话也有很多东西可以写的,最简单的就是慈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慈善是中西方人性所追求的这种善的一种表现,慈善的本质就是要传递爱意,让社会消灭贫困,慈善的方式怎样才现代,怎么才规范,等等,他有很多话要说,这就是慈善的话题角度。第二个含意就是接受捐助这个角度,考生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话题来展开很多角度,比如说,他可以把“论应该接受捐助”作为一个观点来写完全篇,或者他以知恩图报作为一个观点来议论写完全篇,或者他可以论不应该接受捐助赞拒绝,也可以成为他的文章的全部内容,或者由此赞扬自强自立,等等,都属于接受捐助的话题底下引申出来的角度。第三个含意角度,就是贫富这种话题。由贫富的话题可以引申出很多角度,比如,论富人应该怎么做,富人你应该怎么捐,富人你为什么要捐,穷人你应该怎么做,穷人你应该怎样接受捐,穷人你应该怎样处理好与富人的关系,等等,他都可以引出相关的角度出来。那么角度是不能穷尽的,只要考生围绕着这个材料他可以自己选出许多许多不同的角度,但必须服从一个总的原则,就是必须在材料的内容和含意的范围,满足了这个内容和范围的要求,那角度就没有优劣之别了,都属于符合题意的角度。
五、关于作文要求二的评判细则
今年作文要求的第二条,明文规定“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那么如何判断它是在这个范围内还是在范围外(写作)呢?经过试评反复而认真的讨论,我们制订了对“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的五条评分细则:
第一,在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自选角度,判符合题意。这个评分细则应该说清楚了,因为上面已经对这个材料的内容以及材料的含意已经作出了具体的界定了,那我们就按照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所讲的、大家统一的标准来判定它究竟属于内容范围还是含意范围,它是在范围内还是在范围外,很容易就可以判断出来了。这是第一个评分细则。
第二,在材料范围内的其它内容自选角度,判基本符合题意。怎么去理解呢?我有必要进一步去阐发。刚才的是在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自选角度,这一条是在材料的范围内。不是在内容和含意内,只是在材料范围内的其它内容,那就是材料内容和含意以外的其它内容,就是刚才没讲到的那些内容和含意你去自选角度的话,那就判基本符合题意。比如,这个考生离开了捐助和受捐助这样一个核心的主要内容去选了一个白手起家的角度来作文,那这个角度就属于基本符合题意。但是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去判断了,如果人家说这个富翁捐出去的钱是干净的,它不算黑钱,不是脏钱,他是靠白手起家得来的钱,那就是基于捐助范围内白手起家的,和离开了捐助的那种核心主题去空谈扯出一个白手起家的问题,这种就属于基本符合题意,非主流地提出了。又比如,假如他从材料里边就挑出了“慷慨”这两个字来写作,离开了这个富翁捐助的慷慨来写,而是抽象地论做人要慷慨大方,这个也属于基本符合题意的角度。还有一个更难区别的,那就是离开了捐助的意思去泛泛地写帮助的这种角度,也属于基本符合题意。有些考生水平比较低的,他连这么浅显易懂的材料都读不懂,很简单地就抽出了“帮助”这两个字来写,于是在他的作文里边完全没有“捐”和“助”这个意思的帮助,而是写了我很喜欢帮助他做数学题啊,我的一个好朋友他的脾气很臭,我常常帮助他,让他改变啊,这种非物质,最起码连物质的意思都没有的、只是很抽象的精神层面的帮助,显然这个圆圈就有点过大了,如果这样都算范围内的话,那就回到了话题作文没有限制的这样一个现象里面去。这个问题我们在试评时讨论了很久,为了对有水平这部分考生的负责,所以对没有水平的这部分考生,这么容易把握的捐助不等于帮助都分不清楚的这样的考生还是要有一个区别的,等会在标杆卷里我们进一步讲清楚这个问题。所以,在材料范围内的其
它内容自选角度的判基本符合题意。
第三,仅以材料为由头,引申话题,判基本符合题意。第一段大概用了150个字把材料复述了一遍,作为一个由头,然后就根据他的需要来引出一个话题,然后离开材料内容及含意去作文,这种也判基本符合题意。举个例子,比如他对家庭一二三罗列了一通以后,就从家庭三引伸出一个“骨气”,于是剩下700字的文字就论这个骨气,说闻一多怎么有骨气,朱自清怎么有骨气,这种就是他自己引申半天以后就把材料扔到亚马逊河去了,然后他自己就很随意地走到尼罗河去了,这样一种论述是不允许的,抽象地自己爱引伸出一个什么话题然后就把他准备好的文章套进去,很多时候出现这种套作和仿写。这种就是判基本符合题意。
第四,完全离开材料内容及含意的作文,判偏离题意。小心,你要判它偏离题意,你就要回头读它两遍以上。试评的时候推出了两篇完全离题的(文章),后来大家一讨论,哎,这句话有啊,暗合了啊,另外一篇又有啊,你看明合啊,(只要)有一句话,你都不能判它完全离题,你只能判它基本符合题意。
第五,暗合的写法不能判为偏离题意。他没有把材料引到文章里面去,你不要说他整篇文章找不到一句材料的原话,你就判人家偏离题意,人家可以暗合。他的意思是可以跟文章的材料暗合的,他可以整篇文章不提这个材料,但他可以围绕“慈善”这个话题来写,他就是暗合的,你就不能判它偏离题意了,这个一定要注意的,暗合写法是可以的,就是说考生可以把材料写进文章,也可以不写进文章,就看他有没有符合的地方,就OK了。
六、关于执行等级评分标准的解释
请大家看国家发下来的作文等级评分标准,今年我们仍然实行分项分等评分,依然是内容25分,表达25分,发展等级10分。
那么现在要说明的第一个问题是内容项。内容项一共有四条具体的评分细则,第一条是符合题意,第二条是中心突出,第三条是内容充实,第四条是感情真挚。这四条的标准,我们要把它理解为内容项的评分。既要看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的水平,也要看看具体文章的水平。就是看内容项的时候,不能仅仅说它是符合题意的,它就在二等以上去考虑,它是基本符合题意的,就闭起眼睛不看考生的作文水平如何就所有都判它到三等那里去,如果这样操作那就是很简单的一种操作方法,那是不准确的。内容项要看两方面:第一,看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是属于符合题意的等级,还是基本符合题意的等级,还是偏离题意的等级;第二,还要看考生本身文章内容的水平等级,判考生文章内容的主要依据有两个,第一,看他的文章全文的中心是否突出,还是明确,还是基本明确,还是不明确,这是有等级区别。第二,是看他用材料的情况,看他的材料写得是否具体,论得是否透彻,不是把一个材料堆在那里就叫内容充实,是看他所用的材料是否能够说明它的中心,这样来判断考生的作文水平。总而言之,内容分要看两方面,既要看他对材料理解的水平,还要看他作文本身的水平,缺一都是不准确的。
同时,我们对考生的内容分要做一个综合的考量来打分。比如说,这个考生他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是属于符合题意,但是他的文章本身写得很糟糕,中心基本明确。那中心基本明确是三等,但是又符合题意,那综合起来考虑就可以在二等下或者是三等上之间去打分,或者给他16分,或者给他15分,或者17分都可以,就不能以单一的标准来判他的等级,那是不准确的,要注意这个问题。
第二个要说明的是表达项。表达项也是有四条评分细则: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书写工整。看文体、看结构、看语言、看书写,这四条。值得注意的是,把文体的评判放在了表达项的第一个评分标准里去,所以针对现在的考生文体不限等于文体不理这样一种混乱的现象,现在我们评分的时候,还是要看这个考生的文体感强不强,评他表达水平的时候要强调这个文体感,如果他写的是议论文的话,我们就用议论文的文体要求去评他的表达分,如果他写的是散文的话,我们就按散文的文体要求去评他的结构、他的语言,如果他写的是记叙文的话,他的语言是跟议论文的语言不同的,不同的文体它的结构要求和语言要求是不同的,不是一个评分标准。所以不要盲目地去评,看语言是否优美,修辞手法是否
多样,还要看他的形式与内容,关键的就是语言是否流畅通顺,就OK了。但是也不要矫枉过正,一看到排比就认为那个考生太差了,老是在那里排比。那为什么不能排比呢?他排得好就是好,他排得不好就是不好,所以不要粗心大意,一排比就说这考生又来“搞搞震”,一比喻就说人家又空洞又矫情又这又那很反感,这就是矫枉过正,这些都是不客观不专业的(评判),所以,要很负责任地去评判。
第三个要说明的是内容项和表达项是可以交叉地进行评分的,这不是对应的。不是说他的内容我评了二等,他的表达我只能从评他二等上去考虑,是可以交叉的,他的内容可以一等,他的表达或许是二等甚至三等,就是达不到一等,这我们根据常识是可以知道的,所以是可以在一等二等,二等三等那里交叉去评的。
第四个要补充说明的就是,判偏离题意的文章。那要注意了,他什么原因(导致)偏离题意呢?(如果)是抄袭和套作的话,那就按照国家发下来的那个评分标准说明的第四条来判,抄袭的文章在基础等级的四等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如果判了他不是抄袭和套作的话,偏离题意的文章,那就注意了,虽然内容是偏离题意,但是他的表达还是自己的水平,他不是抄的不是套的话,那么内容就在四等之内评分,表达在三等或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就是那些完全偏离题意的,你判它不是抄袭和套作的话,那就可以在表达那里上到三等去考虑,就不一定按抄袭套作那样去评分,这个标准是要注意的。
七、关于扣字数分
为了减少大家数字数的麻烦,我们制订了下面的评分细则:第一,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才能扣他1分,99个字都不能扣2分,必须严格执行这个评分标准;第二,400字以内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第三,200字以内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第四,只写了一两句话的文章,给1-2分,不给0分,比如他写了标题,写了1个字,你都不要给他0分;第五,只写标题的,给1-2分,不评0分;第六,完全空白的,才能评0分,这个你也要评啊,否则说你漏评的。
八、关于作文评卷的要求
第一个要求,高考作文分值很大,在座的每一位阅卷老师,您手上都掌控着考生60分的评判权,分值大,责任也大。因此,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力求负责任地、准确地评好每一篇作文。今天早上我坐车的时候看到华师石牌校区贴的横标跟往年不同,往年是“保质保量完成评卷任务”,今年是“阅卷老师,您是公正的传播者!”,有水平!所以我提倡我们要“把阅卷责任视为评卷道德”这么一个高度来认识,有责任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没有责任的人就是没有道德的人,上到这样一个道德的层面来才可以使到我们更强化阅卷的责任感。当然大多数的老师责任心都是很强的,但是也不可否认有的老师是掉以轻心的,很不负责任地就给考生作文随便打分的现象也有,所以历年都有组员看不过眼,来向我们揭发身边的某个老师他是怎样不负责任地改卷的行为,我觉得这种揭发就表现出他对考生的负责,他对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感到气愤。我们应该达成这么一个共识。所以,正因为有大家的互相监督,才有这么多年以来我们评卷工作总体上的质量还是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所以这里也提出了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心来评这么一条分值很大的作文题。
第二个要求,高考作文是一道主观题,今年70万份作文,内容与表达肯定都不可能一样,这就使得准确评分的难度很大,对阅卷老师的专业水平的能力要求很高。阅卷老师要认真地阅读全文才能打分。现在考生写作已经去掉模式化,文章都是写得很有个性的,再加上他们的水平又比较低,有时候看N遍都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所以我们充分考虑到这种实际情况,已经给足了我们每一位老师仔细阅读作文的时间,希望老师们在完成定量的前提下能够更认真地阅卷,为顺利完成今年我们广东省选拔人才任务作出应有的贡献,谢谢大家!
第二篇:广东高考作文题
2012广东高考作文题:你想生活的时代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美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
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
2、不少于800字;
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1高考作文题目——广东卷:《回到原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含标点符号)。
2010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与你为邻》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2009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谈谈你对常识的认识
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自拟题目,自定写法,不少于800字。
2008年广东作文:不要轻易说“不”
不要轻易说“不”。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
2007年高考广东卷作文题目:传递
万物在传递中绵延不已,人类在传递中生生不息。技艺、经验可以传递,思想、感情可以传递……
请以“传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006年高考作文广东卷
作文试题
一位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琢一块尚未成型的大理石,一个小男孩好奇地在藏在里面的呢?
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是请以“雕琢心中的天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在论坛中发出这样的帖子:“彭丽媛的高贵美丽和大气是第一夫人中的NO.1;取得的成就是第一夫人中的NO.1;她的粉丝数量是第一夫人中的NO.1; 她的学历、军职是第一夫人中的NO.1;她的歌声美妙是第一夫人中的NO.1;她的明星气质是第一夫人中的NO.1。” 也有人发出了这样的帖子:“很多人第一眼看起来美丽,那种美丽却是表面的:彭丽媛是第二眼看起来仍然美丽,那种美丽是长久的。”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请以“第二眼的美丽”为题,写一篇作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不少于800字。
第三篇:2013广东高考作文题评价
2013广东高考作文题“富翁捐款”评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
这是一个材料作文的命题类型。与往年大多数高考作文试题一样,可以多角度立意。三个家庭的三种做法,又可以看成是多则材料的作文,而与多则材料不同的是:多则材料作文,需要分析多则材料的共同点立意,不可以只顾其一,忽略其他。而一个材料的多角度,则可以抓住任何一个角度立意即可。假如在充分分析论证其中一点时兼顾其他,文章的立意会更保险。
立意:没有哪一种接受可以理直气壮;
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
以感恩之心接受帮助,以奉献之心回报社会
让我们在心生感激中永存一份社会的温暖
送人玫瑰满手余香 „„
(应该说在以上几点中延伸扩展的立意,都应该是符合要求的。)
第四篇:2013广东高考作文题出炉
2013广东高考作文题
有个人白手起家成为富翁,为人慷慨,一天他了解到三个贫困家庭生活困难,决定帮助他们。一家十分感激,高兴接受他的帮助;一家犹豫接受,但声明一定会还;另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施舍,拒绝了。请根据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理性对待他人的帮助
在人生的路上,人必经历或多或少的艰难险阻,这时别人的帮助能助我们走出困境,他人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应该理性的对待别人的帮助!正如上述材料所说的,不同的人对待别人的帮助态度是不同的,正因如此导致他们的命运也截然不同。
对于第一家人的做法,他们感激地接受了来自富翁的帮助。敢问一句,只是感激有用吗?别人凭什么就要给你帮助啊?当然感激是必不可少的,但更应该的是自己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后应该要做些什么?现在的社会,有多少人像这一家人人一样,接受别人的帮助后只是感激而没有任何行动,敢问身为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我们应该这样做吗?这一家人缺乏理性的思考,他们只顾接受别人的帮助而没有回报富翁。
对于第二家人的做法,他们进行了理性的思考,接受富翁的帮助,并承诺一定会偿还,这种做法很好。借富翁的帮助度过难关,之后再偿还,这是理性的体现。也是一种有尊严的做法,既不死板,也很灵活。在我看来,这一家人是有尊严的,但不是死板的,不同于第三家人,即使自己快要饿死了,也不肯接受帮助,现在的社会不是以前不吃嗟来之食的社会了,记得当日朱自清决不为三斗米而折腰的做法让人大为赞赏,也让我拍手叫绝。但现在我们不是面临外忧内患,我不是说我们不做一个有尊严的人,而是要做一个有理性尊严的人,难道真地块要饿死也顾着自己的尊严吗?在这个灯红酒绿的社会,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旋律,这个道理自然界早已告诉了我们。没有什么东西是比生命更加重要,更何况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还有人为你们提供帮助,倘若此时还要顾着尊严,更应该理性的对待他人的帮助,而不是一味的以“士可杀不可辱”为荣!
人活在世上着实不易,更不可能一帆风顺,百尺竿头!挫折与困难是在所难免的,面对他人的帮助,我们应该理性对待,这样既保住了我们的尊严,也能让我们渡过难关,难关过后便是迎来春天,风雨过后便是彩虹,让我们理性对待他人的帮助吧!愿天下人都能以理性对待他人的帮助,而不是一味的索取,不是一味的拒绝!
第五篇:2013广东高考作文题出炉
2013广东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为他们提供捐助。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地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
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广东高考今年作文题是一则故事,现实性强,故事情节对考生有震撼力量,能够引发考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富翁白手起家,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回报社会。用实际行动决定捐助三个贫困家庭”。这是颂扬一种优良品德,传播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正能量释放会影响一代的考生。基于考场作文的要求,考生又可以从三个贫困家庭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作文。如:“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接受他助,渡过难关,明智之举。虽说个人的勤奋和实力对取得成功举足轻重,但同时我们应该承认,在困难的时候,接受别人的帮助对我们的人生历程也很重要。诗人沃兹沃斯说得好:“自助与受助,个人的独立性和依赖性,看似相互矛盾,但也必然是相辅相成的。”从童稚年少到花甲垂暮,每个人都会因被养育和受教诲而或多或少地受人恩泽:真正优秀的人和强者往往是最乐于承认和接受这种帮助的。如:“一家犹豫地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说明他懂得感恩,知恩必报。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做一个对社会、对家庭、对自身有用的人!赐恩不求报,受义必以礼。感恩,我们不仅仅是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我们是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予你恩惠的人。如:“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坚持自力更生,不求他人帮助,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自尊心。毛泽东提出的自力更生方针是把个人的人格追求与自我价值、民族生存的根本价值实现统一起来。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中,自强不息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民族精神。当然,也可以从其他方面立意作文。下面是笔者的一篇下水作文。
知恩必报真君子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恩情似海深,时刻牢记之,不图他日报,祈福常环绕。鸦尚有反哺之义,羊都知跪乳之恩,何况人乎?知恩必报真君子,忘恩负义是小人。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就要时时刻刻将感恩之情充满心间,懂得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并懂得去帮助别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并做一个感恩的人。经常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生活,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是真善美,到处都是和谐和温馨,到处都有亮丽的彩虹。
自古以来,但凡有成就的人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其实,感恩不需要惊天动地,或许只要一声轻轻的问候,一句浅浅的呼唤,一点小小的心意。居里夫人作为有名的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但她在颁奖会上看到了自己的小学老师,马上把鲜花献给了自己的老师。一个富翁帮助了一个贫困的家庭,“他犹豫地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联系点题,非常必要)说明他懂得感恩,知恩必报。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做一个对社会、对家庭、对自身有用的人!赐恩不求报,受义必以礼。感恩,我们不仅仅是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我们是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予你恩惠的人。
一份良心,一份爱意,一份责任。富翁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帮助他人,回报社会,颂扬一种优良品德,传播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联系扣题,非常必要)“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知恩必报才是真君子。只有一个懂得知恩必报的人,才会时时怀揣一颗善心,去回报生活给予自己的一切。才会像李丽那样,化作感恩的信使,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帮助别人,温暖他人;并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收获快乐与充实。接受帮助,感恩回报,犹如心灵的清泉,源源不断,是生命充满勃勃生机。感恩回报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回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感恩回报是原本平淡的生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和无奈都需要我们正确面对。很多时候需要接受他人的帮助并去帮助他人。
总而言之,你若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如果在我们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思想,则可以沉淀与消融许多的浮躁和不满。感恩回报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更加有滋有味!我们时时提醒自己知足惜福,在人生的道路上永远心存感恩!
汕头林百欣中学黄祖鸣
(全文916字,2013年6月7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