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唐诗六首
唐诗六首
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自然美、生活美、音乐美,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
【教学重点】
1、分析意象,进入意境的想象
2、品读诗味,初步学会鉴赏近体诗
一、导入
讲一典故:王维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更是能诗善画的人。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二、让学生找出意象
1、意象:暗含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事物。
意象--------(空)山、雨、松、月、泉、竹、浣女、渔舟
请一些学生谈一谈自己比较喜欢的意象,答案不定。
2、山的美
就像大海吸引人一样,王维对山也有着一种特别空灵的爱。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人都迷路了,一下子让人感觉出山的辽阔和荒远,就如本诗第一句的“空”字,一下子让人想到山的空旷、静谧。写来都极为精彩,不像我们有些同学写文章,只能说:啊!山真美啊!
3、、雨的美
雨是我们生命中很特殊的一个情结,极易呼唤出深埋在我们内心的情感。也许是你有一次被雨淋得特别惨,因此你永远记忆犹新;也许是因为你曾经和自己最心爱的人在雨中,同撑一把伞,度过一个美丽的黄昏,因此每逢下雨,你就柔情满怀;或者下雨让你想起你爱的人的流泪,惆怅不已。
而诗中的雨给了诗人什么感觉呢?
雨后的山-------更一尘不染
雨后的松-------更苍翠
雨后的泉-------更动人
雨后的月-------更亮晶
那是一种朦胧又清新的感觉,有机会到山中,同学不妨也去感受一番。
4、明月
提问:这里的明月有什么妙处呢?
月亮通常能带来一种神秘的力量,之所以称之为神秘,是因为这种力量我们不可捉摸,但确实又存在。因为月光的皎洁柔美,情侣通常会选择在花前月下,对心爱之人表达爱慕之情,想象一下一个人顶着炎炎烈日向别人表白那其中的感觉少了多少味啊?呵呵,多半表白不成功。如果有人在月下对你深情的低语,那种感觉一定很难忘。
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里的月光:
雨后的明月
明月下的雨滴------------交织在一起
明月下的松
明月下的泉
5、、松、清泉
月光铺洒松林的景况美吗?月光从疏疏朗朗的松叶之间倾泻下来,似乎月光可以用心
去数一数。
在月光下,清泉从石上流过,你首先看到一条白练,还不仅于此,“嘘-------”等悄无声
息的时候,还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清澈的泉水流经石上的潺潺、淙淙之声,并且在空旷辽远的山间传得很远很远!
王维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使他能比一般的诗人更能敏锐地捕捉到自然的各种声响。
6、竹与浣女
浣女:洗衣服的女人,让人很容易想起朱自清“刚出浴的美人”,都写出一种纤尘不染的美。而且这些浣女是隔着竹林来看的,因此更具一种美学效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
谓:远看一朵花,近看是地瓜。
7、渔舟:生活之美,劳动之美
三、品读诗画美
1、学生齐声朗诵。
2、想象、描述“诗中画”
(1)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
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
(2)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
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
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3、感悟“画中诗”
——学习讨论诗的前三联画图中所蕴含的诗意。
首联以“空山新雨”构图,使人顿生“空明”之感;颔联以“明月、清泉”写意,物蓄
谋而明志洁;颈联描绘“浣女喧竹、渔舟莲动”的活动之景,表达对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四、诗人理想
——思考: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含义?
这一句,可谓诗人情不自禁的流露,这里一草一木,一泉一石,是如此的美,生活在这
里的人们是如此的美,因此诗人大发感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草就随它衰败吧!
如此清幽、恬静、淡远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孙去静静地欣赏,这里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
好,因而,归隐的愿望便油然而生。
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寄慨言志,含蕴隽永。
五、鉴赏要点:
1.动静结合 :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竹林喧
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
2.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
十分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异常幽静。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
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构成这种意境的主力。这难道不是一种意境的优美吗?品味,表明自
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登高
【 教学目标 ]】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一千一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冽地吹着,吹
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不不时传来几声 猿的哀鸣。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步履蹒跚地朝山上走来,他已经是浑身疾病,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长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
涌上心头„„
二、诵读指导(略)
三、品味鉴赏
(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明确: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
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2、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明确: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探 导:
① 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明确:(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飞鸟,可以
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
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② 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
幽”。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
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
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二)、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三)、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明确: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四)、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艰难苦恨繁霜鬓”
2、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3、“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国难当头,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他的心情一定是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多病。而“新停”又是“刚刚放下”。“新”与“苦”都是副词,两相对应。这两句,词相应,句相同。“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分别是“非 ”常痛恨两鬓染霜”“刚刚放下浊酒杯”之意。
4、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四、赏析小结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
石头城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2、赏析该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赏析该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诗歌,解题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石头城》是刘禹锡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选自《唐诗别裁》,是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写此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内宦官专权,地方上藩镇割据。作者用此诗讽喻现实,抒情国运衰微的感叹。诗中所写的石头城,即南京。三国时代吴国孙权重建,定为国都,改名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一带。经六代豪奢,至唐朝初废弃,二百年来成为一座空城。
二、齐诵全诗,整体感知
1、思考全诗都写了哪些“境”?
明确:(1)山围故国
(2)潮打空城
(3)月过女墙
2、分组讨论:“境”所含的“意”是什么?
境1所示:群山依然围着石头城,可旧日的繁华已空无所有,有苍茫悲凉之感。
境2所示:潮水依旧,城却不再,一“空”字足见其凄凉;因而,潮水碰到冰冷的石壁,只会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潮水如此,人何以堪?
境3所示:旧时的明月,仍旧从城垛后面升起,“还过”一词,意味深长,说明月是见证,虽然还来,然而许多东西已不复返。
这三境,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的衰落不着一字,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可见其寄意的深远。
三、译诗
群山依旧围绕在故都周围,江湖拍打城根后寂寞退回。
淮水东边那旧时的月亮,夜深时仍然还照过女墙来。
四、鉴赏
这首席诗通篇都是写景,句句都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表达了作者希望当时统治者应以前车之覆为鉴的愿望。
第一句写空城四周被山峦围绕着,它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第二句写北面的江湖拍打着空城的城根,而后带寂寞之情又默默地退回。这两句是写山川依旧,可故都已荒废。第三句写淮水的东边升起的明月悬在空中,照着今日,也曾照过昔日,是见证;第四句写今夜的月亮又逐渐移到这边来,可这里已是空城一座。这后两句与月照空城,更见“寂寞”。全诗寓情于景,感慨城墙仍在,江潮和明月不变,但石头这座古城却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感慨唐王朝也已由盛变衰,期望着唐代统治者能吸取历史教训。
全诗的语言含蓄,意象具体,笔触凄凉,意境深远。
第二篇:儿童诗六首
星星
东湖区南林小学六年级卢宏宇
每一颗星星
都是一个个明亮的眼睛
在伤心的时候
仰望夜空
它便会去安抚你
每一颗星星
都是孩子们的伙伴
它像一个个小眼睛
把天空放光明
每一颗星星
它在早晨会离开
但它在夜晚便会回来
我想
南林小学林之声文学社成员陶婉贤
我想成为一滴水
当人们口渴的时候
我就会成为一滴甘泉
流进他们的口中
我想成为一盏路灯
在漆黑的夜晚为路人照亮前方的路
让他们找到方向
我想成为一束鲜花
把我送给那些放弃希望的人
让他们重拾希望
天上的星星
南昌市东湖区南林小学六年级郭小丫
天上的星星
眼睛眨呀眨
像是与我说晚安
天上的星星
闪呀闪
与撒娇的月亮姐姐做游戏
天上的星星
快下来
快陪我一起玩
白云
南昌市东湖区南林小学六年级郭阿龙
天上的白云
飘呀飘
一会儿变成一只小羊羔
慢慢地慢慢地
变成一匹骏马
在辽阔的云海奔跑
跑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小蘑菇
南昌市东湖区南林小学六年级陶嘉伟
它就像是张伞
不过我觉得像陀螺
下雨了它让小青蛙来躲雨
天黑了它就成了青蛙的床
小鸟累了在蘑菇上打个盹
我们饿了它变成美食让我们饱餐一顿
咦!
怎么那个人的头发是蘑菇
婴儿的声音
南林小学陶思婷
就像是刚出生的小鸭子
它让我想起清澈的湖水
婴儿的声音总是走走停停的让我担心它会受伤
咦,婴儿的哭声停了
是不是鸭子学会走路了
第三篇:经典诗歌六首
改变-让自己是对的每一天都是对的每一个周遭都是对的每一个你都是对的改变-
让自己是对的把你的名字写向彩云之巅
滑跑爬升,掠过城市 田畴 大河 高山
万里飞行
望过舷窗,把你的名字写向彩云之巅
风云路上
家,又近了一程
凝眸
爱其实是个学堂,真诚是叩门砖,尊重是进阶指南,“找到了就不再寻觅”是对爱---
最平实而又是最凝重的品味,是不是真谛呢?
爱是喷发的火山,在内心里轰轰烈烈吧;
爱是深深的思念,在人生中演绎吧。
寻觅真爱是我的初衷,呵护心爱是我的生命,虽不能朝朝相守,青鸟探看确是对我的宠;
一次凝眸升起一轮朝日,一次执手撑出一抹蓝天,一次问候陪伴一生平安……
问题
(开车疾驶经过路上一个衣衫褴褛而又行色匆匆的人,无疑是一个流浪汉。而在驶过的瞬间,脑海中浮现一串的问题)
如果走累了你会选择在哪里歇息?
如果醉了你还会不会张狂无忌?
如果路过明暗交错的窗口你会不会瞥眼进去?
如果粲然一笑会泄露心思你还会不会呆望在那里?
如果心头一热会不会忙不迭把泪花抹去?
秋水深深会眷恋归来在眺望的目光里?
星空寂寂会忆起离去在咸涩的泪光里?
会像秋叶那样飘零?
会像浮云那样幻灭?
我已动身,现在启程
是母亲黎明时分在额头的呼唤
是老师明天早上要交作业的叮咛
是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惆怅
是舟车停靠背起行囊的催促
是的,我已动身,现在启程
松花江畔
如果有一天,袒露心扉:
秘密就是心照不宣.
如果没有这一天,谁能亿起,松花江水,东去的浪花那一个涟漪,怎样翻腾的.
第四篇:近体诗六首
《近体诗六首》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
3、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难点:培养鉴赏能力。教学方法
1、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2、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今天我们选读三首唐诗。
二、解题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今天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研习课文
1、理清文意,整体把握
2、具体研习① 学习《山居秋暝》。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B、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王孙”意,文下注释中已经明确,学生可据此回答。诗人着力描绘的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其中人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正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面对这个称心的世外桃源,诗人情不自禁地想留在山中,想归隐了。②学习《越中览古》。
A、试回想以前学习的绝句,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何不同?诵读时应注意些什么?
明确: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用现代汉语的方式去划分层次的话,一般是一、二句为一层,三、四句为一层,而这首诗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 到反面,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在诵读时,本诗二、三句间的停顿宜短一结。最后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读完这句后应当继续沉浸在诗的境界里一小会儿,再作结束表示。
B、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试述作者选取的两个镜头。
明确:李白选取的不是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朝的两个镜头。② 学习《登高》
A、请同学们反复诵读,注意语速的缓急、语音的轻重及句子的停顿,并体会整首诗的意境。
明确: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颈联上句写长年飘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二字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由沉吟往事说到今日登高之举,基调是沉重的,宜缓缓读出。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B、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整体感知了三首诗的内容,初步理解了三首诗的意境,这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第二课时
欣赏品味《蜀相》《石头城》《锦瑟》《书愤》《临安春雨初霁》
自读导言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3、学习各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自读程序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理解内容,赏析意境。诗词之美多美在意境的塑造。所以诗词赏析重在其意境的塑造。自读时在初步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去品味意境。
3、背诵。自读点拨
1、背景说明
《蜀相》大约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是杜甫在成都游武侯祠之后写的。《石头城》写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由和州刺史罢归洛阳,路过金陵,漫游这六朝旧都,目睹金陵残破,联想到敬宗沉溺于声色游乐,写了《金陵五题》,此为第一首。《书愤》《临安春雨初霁》两首诗为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写,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两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2、总体内容把握
《蜀相》——以问引起,先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路,终于看到了一片苍松翠柏,有人告诉他武侯祠就在那里,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接着颔联写入祠后所见,包含着诗人的感叹,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时间已过去了500年,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由此自然转到诸葛亮的才智功业上。颈联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慨叹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为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石头城》—— 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莽悲愤的氛围之中。围绕着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围绕着它,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看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山川依然,石头城的旧日繁华已空无所有。对着这冷落荒凉的景象,诗人不禁要问:为何一点痕迹不曾留下?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只见那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旧多情地从城垛(“女墙”)后面升起,照见这久已残破的都城。《锦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开始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弦?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佳人锦瑟,一工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境,不复成寐,无限悲感,难言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此时,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珠、泪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蓝田山日光煦照,山中玉气冉冉升腾(古人认为事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然了。
《书愤》——前四句是回顾往事,首联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接着将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江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但“塞上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壮志未酬,鬓发先斑。《出师表》名传于世,千百年来又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比!尾联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自己也会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国之志至死不移。
《临安春雨初霁》—— 一开始即用一个独具匠心的比喻,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是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官的呢?流露出不得已来京的意思。只身住在小楼之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传来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来到京城,诗人不去结交权贵,却独自呆在客邸里以“作草”“分茶”消磨时光,闲居无聊,志不得伸,于是诗人自我解嘲:“我”不会受到京城坏风气的影响,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
3、重、难点分析
《蜀相》一诗题作《蜀相》而不说“武侯祠”可知杜甫意在人而不在祠,但诗又分明自祠写起,前四句写武侯祠,为什么呢?这正是难点所在。这是因为诗人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而颂诸葛亮,又是由写武侯祠引入的。《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它以首句前二字为题,看似咏物,实乃一篇借锦瑟以隐题的咏怀之作。
陆游是一个杰出的爱国诗人,诗中洋溢着崇高的爱国精神。《临安春雨初霁》中不乏诙谐意味,这种诙谐其实是以轻松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忧愤。自读思考
1、写景总会渗入作者的主观感受,试分析《蜀相》诗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并说出跟意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字。
2、分析《锦瑟》第二联所用典故。
第五篇:唐诗
唐
诗
引
言
中国两千多年诗歌史,唐代长达二百八十多年,留下的诗篇统计如下(载《东方杂志》第四十卷第八号)
体载
时期数量
五言古诗
初唐663
盛唐1795 中唐2447 晚唐561 七言古诗
初唐58
盛唐521
中唐1006 晚唐193 五言律诗
初唐823
盛唐1651 中唐3233 晚唐3864 七言律诗
初唐72
盛唐300
中唐1848 晚唐3864 五言绝句
初唐172
盛唐279
中唐1015 晚唐674 七言绝句
初唐77
盛唐472
中唐2930 晚唐3591 浩浩乎五万首唐诗,泱泱乎诗河中潮头。
概
述
唐诗以情韵胜,宋诗以意理胜。
大唐气象与诗美超胜其他任何一个时代。
例比: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如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一.生活美——诗意般的生活
1.感受自然的诗意
张若虚、王维、孟浩然
2.感受离别的诗意
王勃、王维、高适、王昌龄„„ 3.感受边塞的诗意
岑参、王昌龄、王维„„ 4.感受爱情的诗意
白居易、李商隐„„ 5.感受战乱中的诗意
王翰《凉州词》
二.精神美——丰富博大的精神家园 1.建功抱负:“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2.崇高理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3.广阔胸襟: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
4.豪情伟魄:欲穷千里目,一览众山小,前不见古人„„俱怀逸心壮思飞„„ 5.李白式傲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6.杜甫式忧人:安得大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日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独死亦足!
7.王、孟式隐逸: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8.高岑式向往边疆:君不见少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9.孟郊式恋母情结:慈母手中线,„„ 10.贺氏告老还乡:少小离家老大回,„„
11.科场获胜狂态:春风得意马蹄疾,„„ 12.女子的羞羞答答:千呼万唤始出来,„„
13.苦恋的忠贞:春蚕到死„„,衣带渐宽终不悔„„
14.宗教的情结:心将流水同清净,身与浮云无是非。15.坦率与执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16.失意的倔强:天生我材必有用„„
17.慷慨壮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18.革新的呐喊:沉舟侧畔千帆过„„
唐诗昌盛之因
1.唐代是一个健康、富有活力的时代。富有理想、志在功业,胸怀开阔、热情豪迈是时代的风貌。
2.唐代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各民族多元文化的融合,儒释道之教兼容百包,百花齐放,精神生活自由活跃而广阔。
3.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形成了豪气与刚健特质:刚强、雄健、尚勇、侠义。
分类撷要
一.初唐蕴蓄:
代表诗人四杰与陈子昂。王、杨强于卢、骆。高倡风骨,书写性情,与宫廷诗的绮靡告别。
①开朗热情、富有进取,有功名追求,但缺少宏大社会理想和人生抱负,难名胜“浮躁浅露”。
②青春少年式的情调与内质稚弱正相表里,即主体精神不足。
③较多承袭六朝藻绘习气。
陈子昂,有风骨意识而缺性情充实,感染力不强。二.盛唐气象
(一)总特点:
笔力雄壮:造句朴实而有力度,雄词健笔,无委靡、纤弱之气。
气象浑厚:精神豪壮(个人追求与国家意识、社会责任密切结合),美得深厚自然,无雕琢痕迹。
盛唐诗人潇洒浪漫,写边塞,写山水,写友情,歌咏有诗意的题材。其一,景物本身的特质所赋予的特定文化内涵。如 松、菊、梅、竹、兰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
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等,多用于传递孤独惆愁; 杨柳、舟船、长亭等,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 高山、奔流、上天、入海等,多用于歌咏豪情壮志; 清风、明月、泉溪、花草等,多藉此抒发闲情逸致;
其二,景物本身的色、形、动态等暗示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要善于识别,并借助想象与联想,充分挖掘。
如杜牧的《山行》,诗中“停车坐爱”的细节,“红”的色彩,均折射出诗人爱秋颂秋的思想感情。动词(尤其是活用的)是传情的诗眼,尤其要就此突破,揣摩诗人的思想情感。如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咽”、“冷”二字化静为动,绘声绘色地显示出幽静的景象与孤寂的感受。
其三,直抒胸臆的点破明显着爱憎态度,如叙事诗(古体诗尤然),要善于用足用活。
例一: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
3.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例二:1.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2.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例三:1。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2.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笙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二)两类:
1.感动激发,希望趁时而起,建功立业。
① 时来整六翮,一举凌苍穹。(岑参《北庭贻宗学士道别》)②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③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王维《不遇咏》)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⑤ 男儿立身须自强,十年闭户颍水阳。(李颀)⑥ 穷达自有时,夫子莫下泪。(高适)
2.理想与现实矛盾,抒发哀怨,依然意气有力。
天生我材必有用
(三)三大诗人
1.个性李白——集天才气质与奔放飞扬人格于一身
① 对大自然满腔热情: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送友人)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登金陵风凰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秋登宣城谢眺楼)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② 对理想执着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俱怀逸心壮思飞,欲上九天揽月明()
③ 对自由追寻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叫我不得开心颜。(梦游„„)④ 对友情追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2.悲情杜甫——逆境中永不衰竭的忧国忧民
①每饭不忘君(自京赴奉先具咏怀五百字)②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江汉)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鸣呼,何日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
④ 星垂平野阔,月诵大江流。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3.淡远乐天——平易近人馨香久远
①讽谕诗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轻肥)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买花)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买炭翁)②感伤诗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
③闲适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云泉)
三.中唐变奏
盛世尚同而衰世尚异,如人老中年,思考多了,风华少了。贴近生活,贴近世俗,缺乏盛唐高雅气派。
① 以意取胜,元气不及盛唐自然充沛。
② 题材上适度避开盛唐写熟的诗题,多写日常生活,社会事物,除韩、白外,多贴近世俗,缺高雅大气。
③ 中唐两大派:韩孟奇险,元白平易。
(一)韩孟奇险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张水部„„)
(二)元白平易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五首)
(三)革新刘禹锡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二首)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旧时王射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鸟衣巷)
四.晚唐绮艳:(以小李、杜、温庭筠为主)
1.对心灵世界的开拓,刻意表现“伤春伤别”是晚唐典型的心理,心象融铸物象。
2.艳体诗的开拓:
①爱情,②宫怨,闺怨。
④ 脂粉气息的写景、咏物,注入情爱的内涵。
③ 雍陶《题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④ 美人香草式的托寓,继承《离骚》借美人香草寄托政治遭遇的传统。⑤ 风格:悲怆(笼罩浓重的悲剧色彩如忧伤气氛),绮丽、委婉(内心世界自然品味)
(一)小杜风格俊爽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虽红于二月花。(山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
(二)小李伤春伤别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厚)桐花万里丹山路,雏风清于老凤声。(附特色诗人诗作:
一.王孟韦柳山水田园诗
1.孟浩然:写故乡襄阳,隐逸味较浓;写吴越旅游所见,带有孤寂的客愁,总特点:平淡中见淳美,韵致高远。
2.王维:一类:雄壮阔远《终南山》为代表:一类短小精练,自然浑成与孟同,但静中有动,富有生机和意趣、画意;也有带禅意,表现安宁、静谧,清静和谐的艺术境界。
浩然清而旷,常建清而僻,王维清而秀,柳子厚清而峭。
二.边塞诗
1.初唐边塞诗,继承北朝民歌与建安风骨,健拔雄浑,表现献身精神,感人至深。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卢照邻“须应驻白日,为待战方酣”(《战城南》),以陈子昴为代表,两次随军北征。
2.盛唐边塞诗,以岑参、高适、王昌龄等为代表,盛唐诗人几乎都写过边塞诗,主题多表现保家卫国,建功立业,思亲别情,丰富多彩。
3.中唐边塞诗,以李益、卢纶为代表,感伤情调较浓,浪漫豪情让位于现实精神。4.战士之歌,高适前期最有价值的作品可视为战士的自白。
⑴壮气凌云,豪迈乐观,直抒为国捐躯的荣誉感,表现盛唐时代民族精神的蓬勃高涨。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其二)
“黄金百战穿金甲,石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⑵怀念、思考、推求、批判精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二)
对征戍的意义进行推求,对将帅不得其人的深为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