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中窥豹议材料(写写帮整理)
慰问信是适应工作需要、有一定格式和使用范围的专用书信,是机关、团体或群众以组织或个人名义向某条战线、某个岗位辛勤工作的某些人或者遭受某种不幸的人表示问候、安慰、鼓励、关怀的信件。慰问信要着重写明慰问的原因,当时的形势,对功绩或成就的赞扬。
在国际妇女节到来之日,这封以局党委名义对全局女民警表示节日祝贺和慰问的信
件,读后令人自然地想起了人事纷纭,寸阴尺璧,慰问情深,关心情切。这封慰问信能使被慰问人倍感亲切,增强使命感,甚至忘疲忘寝,这取决于材料的把握和组织,体现了三个方面的创新。
首先,从材料自然的不断蜕变过程里,凝聚一个时间性很强的素材,让平凡的材料渗进作者的真情实感,赋予作品新的意义。在公安这个圈子里,对于每个警察来说,都有共同熟悉的人、事和环境。而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他们却有属于自己的工作空间和精神空间,对工作和生活的事有不同于他人的感受。只有自己最熟悉的材料,作者才能了解它的形式、内容、性质,并容易产生深刻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冈察洛夫认为:“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我清楚地看见过和知道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常在一起的东西。”(《迟做总比不做好》)公安局党委写慰问信的背景,要求有严肃的态度和作风,不随便处理材料。该慰问信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紧紧抓住反映女民警特征的材料如“警花”昵称、“在男性居多的警察队伍中分外耀眼”、“警察职业中特别的艰辛和奉献”。表达思想感情方式上,则超越了一般慰问信的适用文体材料套路,慰问语境里有关女性的提法总是跟警察职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亲切关怀中融进了职业的深重使命感,“更加艰巨的任务正等待你们去完成”。在警察这个特殊的行业里,那种感情是阳刚的,在艰苦的工作中,连亲切的慰问都显得匆忙。在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方面,因各行业慰问信有各自不同的内容,其发挥的社会作用和产生的社会效果也不一样。如果在真实的题材里塞进虚构臆造的东西,那慰问信的性质就会改变,它的交流价值就会大大削弱。强烈震撼被慰问人心灵,主要在于信中反映的都是现实生活中凝炼而成的真实“感受”萌生的真情实意。
其次,面对庞杂凌乱的材料,进行恰当的选择,真诚地展示给慰问对象,赋予她生命和灵魂,完成她自己的价值投射。任何作品的材料都是为了体现作者的意图而被使用的,写进作品的材料承担着实现作品表达目的的责任。要在繁冗芜杂的材料中选取最能凝聚、巩固乃至弥补作品表达目的的材料,使作者的意图易于表达。要使材料切题,具有真情实感,就必须对材料有充分的认识并恰当使用。值得强调的是,艺术真实是不能背离生活真实的,因为它以生活真实为基础并高于生活的真实。它们的真实,是指反映生活规律和本质的真实。同时,它们还必须具有“细节”的真实。该慰问信首先精炼概述被慰问人的高尚品德;紧接着具体罗列被慰问人的优秀事迹和英勇业绩,然后准确综述奋斗目标弘扬奋斗精神;最后采用抒情诗性质的材料生动描绘一组完整温馨的生活现象,“在这一天里,母亲会因为儿子献上的一束鲜花而微笑,妻子会因为丈夫操持的一桌晚餐而倍感温馨”,坦诚表达警察也渴望常人所拥有的浪漫生活情调,但是警察没有假期,“我们”只能“默默祝福你们,节日中的女警”。这样的结尾,使阅读联想始终离不开亲切慰问中渗透的对警察使命感的思考,在慰问的言词里蕴含着对女民警的真诚关怀和社会期待,绝不仅仅是在节日慰问的层面上演绎书信公文一贯的“礼仪目的”,因为她们对“我们”,对社会太重要。
特别是,避免相同和相近的材料融合让阅读者倦怠,在材料的差别间凝固一种“陌生”的新鲜感。阅读作品,希望从题材上获得新意是读者审美和艺术享受的一种自然心理。而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作品中表现出作者独到的认识和情感倾向。该慰问信中既选入社会影响力较大的事——“在与犯罪分子正面较量的战斗一线有你们飒爽的英姿”,又排列平凡小事——“在人流如潮的社区有你们奔忙的脚印,在为民服务的窗口有你们可亲的笑脸,在繁杂劳累的内勤工作中有你们勤奋的身影”。然后笔锋陡转,直面“现在,为期两年的创建‘平安**’的号角已经吹响,更加艰巨的任务正等着你们去完成”。材料涉及当前公安工作最迫切问题的核心而拨动读者的心弦,使慰问内容最具表现力,阅读时能产生耳目一新的感受。在警察工作同类材料中优化出三个方面典型,在三方面典型材料的差别和组合中建构了一个面向新任务、新工作局面的新女民警形象,展示崭新的时代精神。社会生活和一切客观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家庭生活、人际关系和工作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提高,这一切都能给作品带来新意。能出新意的题材既包括新鲜事物,也包括陈年旧事。新鲜事物作为反映现实和未来生活的题材,无疑蕴含着一定的新意;陈年旧事往往被岁月所
淹没,一经发掘和应时而用,也自有新意。在这封慰问信新旧材料共同建构的“陌生感”中,被慰问人能够体会作者独到的良苦用心和至真至深的关怀,受到激励。其他读者也可以体会到作者独特的警察工作经历和感受,从中受到公安工作那种深沉、凝重、庄严风格的感染,获得另类新鲜的审美趣味。
慰问信篇幅不宜过长,对材料有严格限定。这篇慰问信
热情洋溢又真诚朴实,表达慰问之意、祝愿对方取得新的成绩等内容,亲切中蕴含凝重,字字千钧,无一字虚设,无半句空谈,做到了所谓“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没有实在充足的材料,没有作者小中见大驾驭材料的较高表达能力,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在当前市场经济观念的强烈冲击下,传统亲情和传统道德意识正在淡化,而如此清新亲切的简短问候,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在一读再读的反复吟咏中,延长了人与人的真情交流,其中的交际意义是深远的。
附:
慰 问 信
**公安局全体女民警:
在第94个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局党委谨向全局939名女同志致以诚挚的慰问和节日的祝贺!
“警花”——这是人们对女警察的昵称,因为在男性居多的警察队伍中,你们如一枝枝鲜艳的花朵分外耀眼。然而有谁知道作为一名女性,自从你们选择了警察这个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艰辛和奉献,你们不知放弃了多少温馨的家庭生活,耽误了多少花前月下的浪漫,在与犯罪分子正面较量的战斗一线有你们的飒爽英姿,在人流如潮的社区有你们奔忙的脚印,在为民服务的窗口中有你们可亲的笑脸,在繁杂劳累的内勤工作中有你们勤奋的身影,你们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宏伟的公安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豪言壮语。
美丽的城市因为你们才更加安宁祥和,闪亮的警徽因为你们才更加璀璨夺目。现在,为期两年的创建“平安**”的号角已经吹响,更加艰巨的任务正等待你们去完成。衷心地希望全局女民警们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团结战斗,再立新功,再创佳绩,为公安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节日就要来临,在这一天里,母亲会因为儿子献上的一束鲜花而微笑,妻子会因为丈夫操持的一桌晚餐而倍感温馨,就让我们,默默祝福你们——节日中的女警。
**公安局党委
第二篇:管中窥豹议材料[模版]
管中窥豹议材料
[作者:刘明娜 来源:guest1 点击数:5490 更新时间:2006-09-29 11:42:47 文章录入:guest1](《应用写作》2005年第1期)
慰问信是适应工作需要、有一定格式和使用范围的专用书信,是机关、团体或群众以组织或个人名义向某条战线、某个岗位辛勤工作的某些人或者遭受某种不幸的人表示问候、安慰、鼓励、关怀的信件。慰问信要着重写明慰问的原因,当时的形势,对功绩或成就的赞扬。
在国际妇女节到来之日,这封以局党委名义对全局女民警表示节日祝贺和慰问的信件,读后令人自然地想起了人事纷纭,寸阴尺璧,慰问情深,关心情切。这封慰问信能使被慰问人倍感亲切,增强使命感,甚至忘疲忘寝,这取决于材料的把握和组织,体现了三个方面的创新。
首先,从材料自然的不断蜕变过程里,凝聚一个时间性很强的素材,让平凡的材料渗进作者的真情实感,赋予作品新的意义。在公安这个圈子里,对于每个警察来说,都有共同熟悉的人、事和环境。而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他们却有属于自己的工作空间和精神空间,对工作和生活的事有不同于他人的感受。只有自己最熟悉的材料,作者才能了解它的形式、内容、性质,并容易产生深刻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冈察洛夫认为:“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我清楚地看见过和知道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常在一起的东西。”(《迟做总比不做好》)公安局党委写慰问信的背景,要求有严肃的态度和作风,不随便处理材料。该慰问信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紧紧抓住反映女民警特征的材料如“警花”昵称、“在男性居多的警察队伍中分外耀眼”、“警察职业中特别的艰辛和奉献”。表达思想感情方式上,则超越了一般慰问信的适用文体材料套路,慰问语境里有关女性的提法总是跟警察职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亲切关怀中融进了职业的深重使命感,“更加艰巨的任务正等待你们去完成”。在警察这个特殊的行业里,那种感情是阳刚的,在艰苦的工作中,连亲切的慰问都显得匆忙。在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方面,因各行业慰问信有各自不同的内容,其发挥的社会作用和产生的社会效果也不一样。如果在真实的题材里塞进虚构臆造的东西,那慰问信的性质就会改变,它的交流价值就会大大削弱。强烈震撼被慰问人心灵,主要在于信中反映的都是现实生活中凝炼而成的真实“感受”萌生的真情实意。
其次,面对庞杂凌乱的材料,进行恰当的选择,真诚地展示给慰问对象,赋予她生命和灵魂,完成她自己的价值投射。任何作品的材料都是为了体现作者的意图而被使用的,写进作品的材料承担着实现作品表达目的的责任。要在繁冗芜杂的材料中选取最能凝聚、巩固乃至弥补作品表达目的的材料,使作者的意图易于表达。要使材料切题,具有真情实感,就必须对材料有充分的认识并恰当使用。值得强调的是,艺术真实是不能背离生活真实的,因为它以生活真实为基础并高于生活的真实。它们的真实,是指反映生活规律和本质的真实。同时,它们还必须具有“细节”的真实。该慰问信首先精炼概述被慰问人的高尚品德;紧接着具体罗列被慰问人的优秀事迹和英勇业绩,然后准确综述奋斗目标弘扬奋斗精神;最后采用抒情诗性质的材料生动描绘一组完整温馨的生活现象,“在这一天里,母亲会因为儿子献上的一束鲜花而微笑,妻子会因为丈夫操持的一桌晚餐而倍感温馨”,坦诚表达警察也渴望常人所拥有的浪漫生活情调,但是警察没有假期,“我们”只能“默默祝福你们,节日中的女警”。这样的结尾,使阅读联想始终离不开亲切慰问中渗透的对警察使命感的思考,在慰问的言词里蕴含着对女民警的真诚关怀和社会期待,绝不仅仅是在节日慰问的层面上演绎书信公文一贯的“礼仪目的”,因为她们对“我们”,对社会太重要。
特别是,避免相同和相近的材料融合让阅读者倦怠,在材料的差别间凝固一种“陌生”的新鲜感。阅读作品,希望从题材上获得新意是读者审美和艺术享受的一种自然心理。而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作品中表现出作者独到的认识和情感倾向。该慰问信中既选入社会影响力较大的事——“在与犯罪分子正面较量的战斗一线有你们飒爽的英姿”,又排列平凡小事——“在人流如潮的社区有你们奔忙的脚印,在为民服务的窗口有你们可亲的笑脸,在繁杂劳累的内勤工作中有你们勤奋的身影”。然后笔锋陡转,直面“现在,为期两年的创建„平安××‟的号角已经吹响,更加艰巨的任务正等着你们去完成”。材料涉及当前公安工作最迫切问题的核心而拨动读者的心弦,使慰问内容最具表现力,阅读时能产生耳目一新的感受。在警察工作同类材料中优化出三个方面典型,在三方面典型材料的差别和组合中建构了一个面向新任务、新工作局面的新女民警形象,展示崭新的时代精神。社会生活和一切客观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家庭生活、人际关系和工作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提高,这一切都能给作品带来新意。能出新意的题材既包括新鲜事物,也包括陈年旧事。新鲜事物作为反映现实和未来生活的题材,无疑蕴含着一定的新意;陈年旧事往往被岁月所淹没,一经发掘和应时而用,也自有新意。在这封慰问信新旧材料共同建构的“陌生感”中,被慰问人能够体会作者独到的良苦用心和至真至深的关怀,受到激励。其他读者也可以体会到作者独特的警察工作经历和感受,从中受到公安工作那种深沉、凝重、庄严风格的感染,获得另类新鲜的审美趣味。
慰问信篇幅不宜过长,对材料有严格限定。这篇慰问信热情洋溢又真诚朴实,表达慰问之意、祝愿对方取得新的成绩等内容,亲切中蕴含凝重,字字千钧,无一字虚设,无半句空谈,做到了所谓“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没有实在充足的材料,没有作者小中见大驾驭材料的较高表达能力,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在当
第三篇:专题十:管中窥豹以小见大
专题十:管中窥豹以小见大
相对于国家大事来说,曰常生活中的事情就是小题材。
相对于人的生活、工作来说,自然景物、虫鱼鸟兽就是小题材。
相对于情节复杂、完整的事件来说,片断的零星的事迹就是小题材。
相对于浩大的场面、众多人物的活动来说,人或景物的细微末节就是小题材。
世界很大,发生在世界上的小事很多。只要细心观察分析,你就会发现,小事也具有深刻的意义。如果每一位学生都做生活的有心人、知心人,从身边的小事物观察起,从身边的小事物思考起,从身边的小事物写起。那么,我们写出来的文章就会真是真情,感人至深。
[技法点拨]
所谓以小见大,顾名思义,“小”指小的题材、小的材料;“大”指的是重大的深刻的主题(中心思想)。审题时我们提倡“化大为小”,立意时提倡“以小见大”。在宽泛的范围内选择合乎题意的“某一个方面”,然后在这个小方面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物、景……或人的一涕一笑,或物的一枝一叶,或事物的一个片断,或生活的一个镜头……用这些小材料来展现多彩的世界,折射深刻高远的立意。
[经典范例一]
在篮球场上,遇到阵脚混乱、频频失分的情况,教练也要叫暂停,为的是指导战略,稳 定情绪。
在人生的战场上,如果你感到力不从心。遭到节节挫败,也就叫一次暂停吧!让自己享受可贵的宁静,整理杂乱的思维,重新计划,重新武装起来。这短短的暂停在人生当中原是算不得什么的,却可能使你扭转颓势,恢复信心,再度站立起来。
但是注意,叫暂停的次数不可大多哟!否则就会违规了。
——刘墉《暂停》
[个性点评]
文中,作者由球场上的暂停策略而想到了人生的运转、处世的态度,可谓小中见大,平凡的选材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其实,生活中的珍珠就散落在你的脚下,只要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把他们联成一串美丽的项链。确实是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只要我们多观察,勤思考,善联想,就能发现生活中的真谛,就能发现生活中更多的善和美。
[经典范例二]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茅盾《白杨礼赞》
[个性点评]
咏物言志是“以小见大”这一作文手法的常用方法之一,《白杨礼赞》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选取白杨树这一小材料,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可以说小中见大,寓意深刻。
[直击目标]:1.班内奇案2.妈妈的手3.的爱4.
第四篇:管中窥豹的说课稿
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责难,语文课程标准就是在全社会对现行语文教学的声讨中颁布的,它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吸收了国外母语教学的新成果,分析了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代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重新构建了语文的目标体系。
一、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课程将培养目标分成公民意识、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突践能力、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健康的审美情趣等几个卞面。
语文课程担负的任务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下面具体说说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语文能力。语文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阅读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要靠学生自己读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探究来提高。课标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语文课程标准把多读多写提到重要位置,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为加强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规定了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强调重视朗读,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防止把理解与欣赏变成支离破碎的作品分析和文学知识传授,提倡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同时,课程标准对阅读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标,并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
参与课标制定的华师杨在隋教授在听了某位特级教师天衣无缝热热闹闹的一节语文课之后,说了一句话,你其他的方面很精彩,我不想评价,要是你多给点时间学生读书,那就功德无量了.这就是说,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自主感受、自主理解、自主鉴赏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作文能力。过去的作文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作文要求不明确训练具有随意性.
2、重形式、重技法、重写作知识的传授。
3、学生表达方式单一。
4、对学生作文的要求太高,导致学生从小说假,话说大。
5、作文训练的方法呆板。
6、学生作文的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7、作文训练与思维训练脱节。
8、成人化倾向严重。
9、作文是反向育人,练开头学结尾,不是我手写我心。
10、作文恐惧病依然存在。
面对如此种种。课标中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小学淡化文体,鼓励不受拘束地表达,少写命题作文,提倡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书信和随感。重在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在具体要求上,不再从中心、条理等方面提过高的要求.
口语交际能力,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教师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正是基于这给原因吴老师给我们做了一节口语交际课。)
综合性学习能力。
课标要求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还有识字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诸多方面。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课标要求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和理解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突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有独到的见解,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就是所谓语文的人文性。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可改的重点之一。自主合作探究是课标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自主学习,是在老师主导的前提下的自主。教师要启发情境、创造条件、指明方向,有针对性的对某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诱发各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新知识,这样就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又便于开展组间竞赛、公平竞争,发挥掘小组群体智慧,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小组合作的主要特点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任务分割,结果振合。分配脚色,分享颌导。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条件。
1.必须组建合作小组,培养得力的组长
2..必须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就是“五会”(1)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评价;(2)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做进一步的解释;(3)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修正他人的观点;(4)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5)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3.必须给学生创设有利于合作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4..发扬民主,引进竞争机制,激励合作学习。
探究性学习。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肋和支持下,自主寻求答案、信息和理解的活动和过程。它与授受式教学是完全对立的。《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并在“阶段目标”中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教学目标。比如“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策划并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关注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办刊、演出、讨论等)”;“能自主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等等。探究式学习注重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强调理解感悟与整体把握。
1、读完这篇课文后你最强烈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2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有没有不喜欢的地方?为什么?
3有什么疑问说说你不懂的地方?
4、你认为作者主要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感情?为什么?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教材编写引入竞争机制,我们看到的就有人教版、上海版、江苏版、湖北有个洪镇涛版。
三、语文教育的教学评价
过去,语文学习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听、说、读、写能力及基础知识的掌握,评价注重近期的显性的效果,衡量的指标是刚性的、偏于理性的,评价方法单一,强调定量分析,大多是笔试题、客观题。这就是应试教育。所谓应试教育,不是指一般的合格性考试,而是只选拔性考试,它的存在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许多弊端,有人甚至说他对青少年的危害不亚于文化大革命。此次课程改革,强调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把语文教育长远的隐性的效果放到重要位置考虑。
由于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语文评价不能完全采用量化和行为化的手段,评价方式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用传统的书面测验和作业是不够的。但我们又必须应对一次考试定胜负的尴尬。其实我们小学教学应该不需要选拔性考试,因为学生全部升学。毕业考试属于合格性考试。对小学教学的评价应该是考试与考察相结合,可惜现在还做不到这一点。
四、实施新课程教师怎样备课
1、备教材生成的价值。
教师备课中要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考虑。知识性包括语文内含的知识和课外延伸的知识。语文内含的知识既字、词、句、段、篇、文体、修辞等。课外延伸的知识既社会的、自然的、伦理的、道德的等。人文性是从大语文观来讲的,既教材中所渗透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等。即对科学民主平等以及对生命的关爱等价值观的追求。
2、备语文资源的开发。
语文教学要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教师备课中要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3、备教学过程的构建。
教师备课中要变程序式课堂教学为建构式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在尊重、理解、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建构的。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策略者,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应有个合理的分析,理解。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4、备学习方式的选择。
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接受式,二是自主式。接受式强调的是结果,自主式强调的是过程。课标主张由结果走向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师备课中要设计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讨论、自主选择、自主创造、自主领悟、自主体验的过程,激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5、备师生问题的生成。
没有问题课堂教学是没有生命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索,有问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体验。
我们反对教师的串问,但不能否定教师的问。教师的问要问的得法,问到关键,问的有价值。教师要少问,尽量把问题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的问,可以问的新奇、独特。教师备课中设计的问题要有序进性,体现情境性、启发性、艺术性。
6、备教学活动的开展。
学习活动分为内含的和外显的。内含的如:思维想象、自我对话、师生的情态对话等。外显的如:听、说、读、写、问、画、演、唱。教师备课中要设计好这些活动。
五、新课程的课到底该怎么上。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江苏的特级教师宋双金老师在给我们讲课之后说,一堂好课的标准是16个字: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我们学校举行新课标的教学比武,由于找不到适应课标的评分标准。我们教导室制定了一个评分标准,由于时间关系在这里就不讲了,简单的讲一节课是否体现了课标精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衡量。
1、在课堂上您真的关注学生了吗?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身上。例如,在学生分小组活动时,各个小组的学习进程出现了差异,小组的讨论也非常热烈,他们甚至提出很多的问题。这时,老师的第一个想法可能是:听课的人会不会说我的课堂太乱了。而不是想,学生在做什么,他们的学习进行得怎么样了,他们需要什么,我得想办法帮助他们.老师只有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深入各个小组的讨论,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才能灵活地组织安排下一个活动。
2、知识是你直接“给”的,还是经过了真正的“引导”的?
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传授,重结果轻过程。“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关键在于怎么教,怎么去引导。
3、您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吗?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讨论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这就是流于形式的讨论,这就是无效的。
4、您的教学环节是否过于饱满?
杨在隋教授说过宁要真实的有缺陷的课,不要天衣无缝完美无缺的虚假的课,教学环节过满,没有学生思考创新的空间,绝对是表演,因而也就是失败的。
附:新沟镇中心小学教学比武评分标准
一、教学目的(10分)
1、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符合新课标要求、符合教材和学生实际。
2、重点和难点的提出与处理得当,抓住了关键。
3、教学目标达成意识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4、教学目的设计具有拓展性,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教学方法(15分)
1、精讲精练,体现思维训练为重点。
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信息多项交流,反馈及时,矫正奏效。
3、从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三、学习状态(20分)
1.参与状态。学生全员参与学与学的全过程。
2.交往状态。课堂上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课堂上的人际交往有良好的合作氛围。
3、思维状态。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问题与见解有挑战性与独创性。学生在课堂上动口、动手、动脑,兴趣浓厚。
4、教学中学生能接受知识、启迪智慧、生成人格
四、教学状态(20分)
1、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传授知识的量和训练能力的度适宜,能以简驾繁。
3、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发展。有学生的充分的观察、操作与独立考的活动或机会。鼓励学生质疑,能够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创新、操作、联系实际的能力,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结论由学生自悟与发现。
4、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合理,教学密度适中。
5、教学民主,师生平等,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培养创新能力。
6、注重学生动机、兴趣、习惯、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培养,尊重与信任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负责;热情与宽容地鼓励学生的好奇心,赞赏学生的独特性与创造性。
五、教学基本功(20分)
1、用普通话教学,语言规范简洁,生动形象。
2、教态亲切、自然、端庄、大方。
3、板书工整、美观、言简意赅,层次清楚。
4、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或因地制宜的使用自制教具与学具。
5、变和调控课堂能力强。
6、讲解准确、清楚,无知识性、技术性错误。
7、组织教学得力,学生学习行为规范。
8、有教学机智,敏捷快速地捕捉教育过程中各种信息,能够灵活果断地采取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推进教学进程。
六、教学效果(15分)
1、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效果好。
2、信息量适度,学生负担合理,短时高效。
3、学生各尽所能,并学有所得,感到踏实和满足;学生对后续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
第五篇:管中窥豹的故事
管中窥豹的故事
【成语故事】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从小开始学习写字、绘画,聪明过人,深得父亲的喜爱。一次父亲的朋友及门生在玩骰子时,王献之在旁观看,说了一句“南风不竞!”门生听了笑道:“小孩子是管中窥豹,只看到一个斑点。”
【典故】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释义】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