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情家访日志
民情家访日志
今天吃完晚饭后走访了几户村民家中,聊天最多的是如何发展产业的话题。
从走访的村民中了解到,大部分村民想发展产业,但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村民自己心里没底,不知道前景如何,更不敢贷款。其实,他们自己还是没有技能和种养的技术,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村民的致富道路。在前端时间的民情家访中了解到,大部分村民的文化程度还是小学,甚至连小学都没毕业,初中毕业的就没多少人,高中以上的就更是凤毛翎角了。
村民要改变现状,其实要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村民的农业技术水平,提高他们的农业专业水平及发展产业的远见。
第二篇:民情家访
“民情家访”活动开展情况汇报
县“民情家访”活动督查组:
按照县委统一布署,新城区建设管委会扎实开展了以“五进访民情,五帮促和谐”为主要内容的“民情家访”活动。具体情况如下:
一、认真领会,周密安排
动员会后,我委及时召开了主任办公会,专题研究活动安排,成立了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落实活动的开展,并制定了实施方案。会上,还组织学习了县委相关文件,明确了此项活动的目标、任务和走访的对象即:深入农村、社区,广泛走访农户、居民、企业主、工商户和种养大户,了解社情民意、听取意见建议、宣传政策法律、化解矛盾纠纷、解决实际问题、增进群众感情;当好政策法规宣讲员、民情民意信息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经济发展服务员、生产建设协理员、党建工作指导员。
二、明确对象,扎实走访
县委确定城西社会为我委“民情家访”活动开展挂点社区后,我们及时与兴安街道办取得了联系,并下到居委会与社区干部进行了沟通,让社区按科级干
部每个人不少于40、50户的走访对象、结对帮扶3户的要求,提供活动过程中个人走访对象名单。规定时间内,班子成员利用工作之余的中午和晚上及双休日,走街串户,讲政策、聊生活、问意见、问需求,并认真做好民情日记,详细记录居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及需求。活动中我委共走访居民180户,结对帮扶困难户10户。对联系户,基本做到“四清”,即访问对象家庭基本信息清楚、生活来源清楚、实际困难清楚、反映问题清楚。
三、意见建议,分类归档,量力解决
通过对走访对象的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进行整理分析和建档,我们共梳理出四大类问题和建议一类是年龄大无工作单位、身体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的困难居民,要求享受低保,以解决生活来源问题;一类是收入低无自有住房(下岗职工居多)的居民,要求提供廉租房,以解决居住问题;一类是有创业想法,但缺少启动资金的居民,要求帮助解决贷款问题;一类是反映交通秩序混乱,车辆乱停乱放,公交车、三轮车随意停靠,要求相关部门加强管理,保障居民出行特别是学生上、下学途中的安全问题。对走访对象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我们除了详细记录、有针对性的进行政策解读外,能现场答复的,我们都给予了答复,不能现场解决的,事后梳理后,都及时与包片社区干部进行了沟通,并且帮助向相关部门反映。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上级有关要求,继续做好“民情家访”活动的各项工作。
第三篇:民情日志
民 情 日 志
天气多云
距上次结对认亲工作开展至今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为了进一步拉近群众关系,今天我和同事又去了认亲对象的家里。
很不走运,认亲对象不在家,这种情况下只有找当地干部了,在村干部的帮助下,我们在田地里找到了认亲对象,他还在田地里忙碌着。亲戚家正在盖新房,经济比较拮据,丈夫多年以前就去世了,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都靠户主和儿子,户主的妈妈常年多病,积劳成疾,家庭负担重!临走时亲戚的眼睛流露出对我们工作的肯定,还有对我们的信任,希望我们能帮他想想办法,但谈何容易,希望我们能尽到微薄之力帮助他。
迈着沉重的步伐,离开了亲戚的家,回学校的路上,对于群众最深刻的需求,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路还很慢长!
2013.5
肖荣
第四篇:民情日志
12月1日星期四
下午两点半,我们带着走访慰问的棉被和物资向德党镇明朗村明出发。
沿着明朗村硬化的水泥路,一番蜿蜒曲折之后,穿过一大片农田,就到了明朗村,在德党镇书记杜康文的带领下,我们开始走访调研。来到敬老院,只见房前屋后重满了桃树、李树。院落整洁还开辟出种植养殖区。到了明朗村敬老院,我认真查看了敬老院各场所及室内设施,详细了解了老人们的生活起居情况。要老人们要注意身体,在敬老院这个大家庭里安享晚年;要求敬老院的工作人员,要尽心尽力照顾好老人,时刻关心好老人的生活,让他们在敬老院吃得好、穿得暖、住得舒心,确保老人们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随后,亲手将每人一张寒衣被、一套冬衣和一双棉鞋,交到老人手中。
从敬老院出来,我们走访的第一个对象是低保户字老旺。走进她的堂屋,第一印象就是陈旧不堪,还是好多年前做的土基房。字老旺正好在家,见到明信坝村书记马忠林和我们来了,连忙起身叫我们进屋坐。来的路上,马书记告诉我们说他患有严重的风湿病多年,常年需要吃药打针。通过交谈,我们了解到,字老旺今年已65岁,家中有老伴和一个30多岁未婚的儿子三口人,由于自己有病,靠媳妇和儿子种田和农闲时在附近打零工赚钱养活一家三口。去年他们家各项收入不足1万,家里只有一台破旧的电视机,其他一无所有,属于家庭收入较低,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当我问及党的各项惠农政策是否落实到位时,老人笑着说:“已全部落实到位了!如今党和政府的政策确实好,种田不但不收钱,而且还享受各种补贴钱。可是我们没有多少本事,家里的状况你们也看见了,一家人老的老,日子总还得过下去。”我的心情突然感觉很沉重,深深感到农村还有不少人生活依然非常艰苦。
来到低保户陈东茂的家,家门开着,里面空无一人。听住在旁边的邻居说,他到他大哥家去了。村书记连忙叫人去喊,说是民政局的领导对他进行走访来了。不一会儿,陈东茂出现在我们面前。老人头发和胡子花白,灰布土褂。见到我们,热情地打过招呼后,进屋倒茶给我们喝。当我们把慰问棉絮送到他的手中时,老人非常激动,动情地说:“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不但为我家解决了农村低保,还经常送钱送物关心我,真是感谢!”我说,“不用谢,这是我们民政部门应该做的。”接着,我们坐下来,和他“拉家常”。从陈东茂口中得知,他今年已有70岁,家中有老伴和一个30多岁未婚的儿子三口人,他患有严重的肺结核病,每天需要打针吃药,老伴也60多岁了,做不了什么活,只有儿子一人有劳力,但因为没文化,出去打工也找不到活干,仅仅依靠种田来维持生活。而且因为家里穷,到现在40多岁了也没娶上媳妇。村里根据他家实际困难,将他们家纳入了农村低保的范畴。我问他,目前村里退耕还林、粮种补贴、新农合等惠农政策是不是全部得到了落实等情况时,他伸起大拇指:“没得
说,党和政府的政策好!村干部对我们都很好!”
从陈东茂家出来大概100米的距离,就到了另一个低保对象鲁志德的家。鲁志德看到我们来了,连忙递烟倒茶。经过仔细询问,我得知他家有6个人口,父亲和母亲都是70多岁了,没有什么收入,加之父亲前几年眼睛有问题,看了很多的医生,钱花了不少,但还是治不好,现在已经失明了,生活不能自理,两个孩子一个上小学6年级,一个上2年级,加之自己带有心脏病,不能做重活,家里家外就靠妻子一人忙活,生活非常困难。我问鲁志德家里生产生活中还有其它什么困难没有?他告诉我们:“除了经济上现在有些困难外,主要是村里由于支渠、斗渠、毛渠、堰塘等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加上有的渠道两旁植被人为破坏,造成渠道堵塞,从而减少了水的流量,还有不少地段出现缺口,造成本来珍贵的水资源被白白地流掉,使地处偏远的耕地没有水灌溉,就连离渠道较近的水田也不能全部栽上早晚稻。原先渠道刚通水的时候,我家门口的那片水田都能栽种水稻,现在有一半面积的水田因无水而改做旱地。有的田地引不到水,只好打井取地下水灌溉,有时大家为用水,还经常发生扯皮、争斗……”。看来该村水利设施建设方面是个大问题,如果不得到及时解决,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就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会大大影响农民的收入和种粮和积极性。
通过对5户的走访,感触良多:没想到,朴实的村民对生活没有气馁;没想到,基层干部与群众如此和谐;没想到,这里需
要帮助解决的问题依然还有这么多。
哪里有群众需要,哪里有亟待排解的困难,哪里就应该有我们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关注、关心和关爱
沿着弯曲的田间道路一路回去,我在想:农村干部面对复杂的农村发展建设局面,他们身处最基层,最了解农村情况,工作也最繁琐,而他们得到的回报是微乎其微的,想到这些我的心情有些感动,也有些沉重。是的,现在国家的惠农政策越来越多,补贴力度越来越大,给农村带来了明显的变化,农民的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高。但是,因“大灾、年龄大”等导致返贫的人还有相当一部分,如何建立长效机制,从根本上使农民摆脱贫困是摆在我们面前要进行深入思考并逐步得到解决的问题。
第五篇:民情日志(定稿)
夜 访 王 家 泊
4月12日星期二天气晴
傍晚,在王山村老书记王秀烽的带领下,我们孝昌公路局‚三万‛活动工作组来到了王家泊,王家泊是王山村的一个自然湾,由于这几年王山村的新农村建设,大部分住户都搬到了王店山,盖了新房。所以留在这里的只有几户人家,我们首先来到了村民王刚信的家中,王刚信今年66岁,一家五口人,儿子,媳妇和孙子住在城里,家里只有他们两老。
当老书记介绍说我们工作组是来访民情、送政策时,王刚信和老伴很是高兴,连忙热情的招呼我们,端茶让座,和我们拉起了家常。王刚信老人十分健谈,在提到农村这几年变化和党的农村政策时,老人高兴的说到:‚感谢政府的关心!多亏党的好政策,我们农民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了!‛他向我们介绍说,近几年他在种着自家的田之余又开垦了许多荒地,并且政府的各项粮食补贴也都落实到位。更让他高兴的是,党为农民每年都出台着好政策,而这些好政策总是能给农民带来实惠。
当被问到目前他们一家有何困难时,王刚信老人叹口气说到:‚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干旱。我们这里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下雨了,田里都干裂了口子,俗话说;春不中,秋无收。‛此时王书记也提到:‚马上春耕生产就要开始了,可现在水利基础设施陈旧、老化,落后;塘堰里淤泥成堆,杂草丛生,没有蓄水。渠道长年失修,灌溉能力又差。农民种田用水那就是一个字‘难’。‛
看到王刚信老人在谈到困难时眼神里流露出对我们工作组的期望,我们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肩上所担负的压力和责任。在离开王老家时,我们用坚定的语气对他说:‚我们也非常明白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希望您老放心,此次我们回去一定向上级部门反应,传达您老的心声,也请您相信政府短期能够制定相应措施,广泛的开展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另外政府还会加快对农村部分老化的水利设施的排查和翻修,以解决目前的燃眉之急。真正让我们广大农民不再为遇到干旱而苦恼。‛王老在听到我们的表态之后,显得十分的激动,不停的感谢我们,但我们明白这种感谢我们受之不起,因为为老百姓解决困难,只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必须义不容辞。
从王刚信家出来,我们又来到村民王六水家,我们进门时,老王刚刚从地里忙完回来,老王今年49岁,一脸沧桑,是王山村的困难户,爱人有病,儿子也因车祸失了劳动能力。一家仨口人住在土坯房屋里,房屋低矮,墙体上还有许多裂缝。当我们问到目前家里有何困难需要我们帮助解决时,他憨厚的笑道:‚政府没忘记我们一家人,已经让我跟高兴了!不过我身强力壮的很,不管什么困难,自己还是能够扛一扛的!‛听到他这么质朴的回答,我们工作组所有人都很是感动和敬佩,王书记向我们介绍到虽然王六水家因为是困难户每年都有各样的补助,但是也一下拿不出钱去建新的房屋,也只能时常修缮,不过那也只是拆了东墙补西墙。而村里面也一下筹不到足够的资金去改造危房,毕竟想王六水家的困难户还有很多,而且他们大多住房也都称得上是危房了。听到王书记介绍的情况,我们工作组向老王说:
‚真是难为你了!你有自强的心值得称赞,但是政府有帮助你也是应该的,这是责任和义务,我们回去后一定会积极反应你的情况,一定争取尽早对农村危房的进行彻底的翻修和改造,让你们比较困难的家庭早日住进新房,这才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请你们相信党和政府政策!‛
在和老王告别之际,看到他那踏实的笑容,我们明白今晚的走访是有收获的,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让象王信刚和王六水等等王家泊农户因我们今晚的走访而给他们带来实惠,这也是我们此次万民干部进万村的职责所在。
孝昌县公路管理局驻白沙镇‚三万‛工作组朱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