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问题[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3 15:34: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农村问题[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农村问题[小编推荐]》。

第一篇:新农村问题[小编推荐]

二、当前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村庄规划认识低。主要表现在部分干部群众对村庄规划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有部分干部群众认为老百姓口袋里钱不多,要求农民按照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时机尚不够成熟;有部分村民认为村庄规划要做到“生活区、功能区、种养区分离”,不利于生产生活;有群众片面认为加强村庄规划管理就是整个村庄全拆全建,村内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得由自己掏钱,会加重负担;还有不少农民对村庄规划的实施存在抵触情绪,特别是某些项目的实施会占用自己的土地、占用自己的场所,因此参与规划改造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种种顾虑情绪,可能导致主管部门认为花钱编规划,作用不大,无非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也可能造成农村群众认为村庄规划可有可无,对执行规划存在随意性、主观性,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随意建盖实施。

(二)村庄规划基础差。主要表现在各级主管部门对村庄规划的编制实施管理起步较晚。村庄规划起点低,在农村普遍存在村庄规模小而分散,存在功能单一雷同、互补性差等现象,村庄规划编制没有前瞻性、适用性;村庄规划起步晚,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村庄还是第一次搞正规的规划,前期没有任何基础和经验,对编制村庄规划心有余而力不足,致使村庄规划覆盖面很小;村庄规划技术弱,由于规划设计部门技术力量薄弱,规划缺乏前瞻性,不能满足村庄规划需求,村庄规划普遍存在规划编制水平低的现象;村庄规划的指导作用不明显,大多数规划仅停留在村庄的总体规划,对电力通讯、排污、给水等没有作专项规划,对村庄长期发展缺乏应有的指导作用。

(三)村庄规划执行难。主要表现在主管部门和农村群众对村庄规划监管和执行不到位。宣传不到位,由于村庄规划发展相对滞后,宣传力度还不够,特别是一些已规划的乡村,宣传形式单一,宣传效果较差,导致部分农民对规划不明白、不理解,甚至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配合、不支持现象;执行不到位,由于部分群众建房随意性比较大,自家建房时未到乡镇政府和建设部门办理建房手续,致使规划的严肃性和约束力难以保证,助推了群众随意建房行为;监管不到位,由于乡镇政府和建设部门对规划监督力度不够,导致私建、乱建现象时有发生,出现了村庄规划不是为了实施而是设计图纸,致使村庄规划如一纸空文,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村庄规划管理难。主要表现在建设过程中没有按照村庄规划实施建设。如何把美好的规划愿景变为实实在在的居住环境,乡镇政府和建设部门还缺乏深入的研究,遇到困难就把责任归咎于农民群众抵触、没资金等问题;如何改变自己的人居环境,农民群众没有长远的打算,建新不拆旧、人畜不分离、“五

改”不到位等等,致使新农村建设项目点建成后上级不满意、群众也不满意。如:木城乡一个新农村项目点已完成项目建设,但是,走进村庄,可以看到路边粪水横流、臭气熏天,人居环境根本没有得到改变;平达乡的一个新农村建设项目点,由于公共活动场所需要调整农民自留地,有极个别群众抵触和阻碍项目实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

三、做好村庄规划的对策建议

(一)广泛发动,为村庄规划营造良好氛围。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一定要花大力气抓好这项工作。一是进行宣传动员。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落实村庄规划的主人,群众在村庄规划中的作用不可低估,要深入进行宣传发动,把村庄规划同思想观念更新结合起来,引导农民从旧传统、旧习俗中解放出来,让农民知道什么是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二是进行示范引导。要通过编制规划蓝图和新村建设模型、典型示范等方式,以直观形象的有效宣传,从而把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加快村庄建设是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从而增强农民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变领导要我搞为自己积极要求搞。三是进行考核督促。要建立完善督促检查机制,要求各级各部门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共同推动村庄规划的组织和实施,做到规划一批、实施一批、辐射带动一批,切实形成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

(二)科学指导,认真做好村庄规划。村庄规划要注意凸现农村特色,注意乡镇与乡镇之间、村庄与村庄之间的区别,做到风格各异、百花齐放。一是做好村庄规划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按照村庄规模、地域环境、资源条件和产业特色,分级分类搞好村庄规划,同时,要在广泛吸纳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充分研究论证,保证规划的科学性,提高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抓好村庄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完善工作。要在完成村庄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村庄规模、地形特征、产业发展等因素编制和修订村庄规划,统筹安排村组的居住地点、房屋风格及生产生活设施,充分体现村庄的特点和特色,有关部门要积极提供技术指导。三是规范住宅设计和建设。制定村民住宅技术规范标准,加强对村民住宅设计、建设的指导,积极向村民提供符合不同经济水平需要的住宅设计图,供村民挑选使用。

(三)立足实际,分类实施村庄规划建设。村庄规划建设工作要根据农民家庭的经济能力和实际需求,坚持“一村一策、一乡一制”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编制规划。一是对地处城区边缘、经济基础较好但住房条件较差的村庄,采取整体拆迁、集中建设、统一安置的方式建设新农村。二是对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村

庄,采取部分保留、部分迁建的方式进行改造,在周围扩建新居,引导农民群众向新村迁移。三是对群众住房条件较好但公共环境和设计条件较差的村庄,重点进行局部改造和环境治理,抓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使村庄整体达到道路宽畅、环境整洁、美化和绿化的效果。四是对地处城镇或紧邻城镇的村庄,重点要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到以城镇为中心、带动和辐射周边村庄建设和发展。五是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村庄,要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让广大群众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上来,然后根据规划和各自实际,分布实施,逐步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

(四)完善措施,稳步推进村庄规划的实施。村庄规划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任务,必须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一是制定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实施意见。明确村庄规划的规划原则、编制和实施要求、操作规程、法律责任等,为村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并鼓励支持管理部门和有关企业创新发展参与村庄规划建设。二是加强农村建房用地管理。严格控制多占、乱占土地建房,充分、合理、节约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三是及时处理违纪违法行。为保障规划实施,纪委、土地及相关执法部门要提前介入,主动受理信访、投诉,及时处理村庄规划实施过程中发生的违纪违法行为,保障规划建设的顺利实施。四是严格规划报批和执行。村庄总体规划须经乡镇人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再上报县级审批,规划一旦批准,就应该把规划的实施纳入地方管理办法,严格执行,防止出现“一届村委,一个规划”的现象,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五)统筹协调,实现与城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各级各部门的重点工作,要高度重视,加快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是规划上要超前。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做好村庄规划分类与定位,对城区和集镇周边繁荣村庄,村庄规划纳入城镇的标准规划建设,尽量做到一步到位,避免重复投资;对于风景区和历史文物区周边的村庄,应该从有利于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保持乡土气息、打造田园风光出发,尽量不破坏乡村应有的自然风貌和特色,并营造一个休闲、生态、宜居的良好环境。二是管理上要到位。村庄规划要把环境整治作为一个重点,按照城镇化管理的手段,切实做好村庄规划布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统筹工作,确保建成的村庄环境优美、生态宜居。三是实施上要创新。村庄规划建设要逐步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参与村庄规划建设,逐步提高村庄规划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六)创新方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常言道:三分建设,七分管理。村庄建设能否真正造福人民,关键在于加强管理,只有建成人居环境优

越、配套功能完善的村庄,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真正达到村庄规划实施的目的。一是建立健全管理机构。乡镇要建立健全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组织领导和管理机构,充实基层规划建设和管理机构人员,加强对现有规划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建立起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二是加强农村建筑市场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村建筑材料、施工队伍的管理,确保农村建筑工程质量。三是创新村容村貌管理。加强乡村公共设施管护,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作为重点,落实专职环卫人员,加强督查,改变乡村“脏、乱、差”面貌。四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教育和引导村民破除建房修路看“风水”的陋习,按照生态科学的理论进行规划建设;同时,重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发挥文化建设的凝聚、激励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真正达到“乡风文明”的目标。

第二篇:新农村问题

建设新农村问题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经验,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并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想。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时代课题,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新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们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打破城乡二元格局,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建立起城市和农村互补互促、共同进步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想,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充分表明了我们党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坚定决心,深刻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实践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使农业得到了加强、农村得到了发展、农民得到了实惠。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发展道路,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格式调研报告写作技...市场调研报告大学生调研报告社会调研报告彻底处理就排放水体;秸秆综合利用率不高,少数农民焚烧秸秆或堆扔入沟河,使河流富营养化程度高。

5、农村居住环境改善缓慢。农村人均基础设施投入差距较大,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小、配臵不均、经济性差,偏远镇乡的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几乎为零,排水、污水处理等设施基本空白,未建立垃圾收贮转运清理系统,生活垃圾和废弃杂物乱堆乱放,畜禽散养,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缺乏,环境脏乱差,农民行路难、用水难、环境差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1、上级政策的引导不足。多少年来,重经济发展、轻文明建设的政策性引导非常明显,上级对下级干部的考核明显倾向于经济发展。

2、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差。干部群众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促进增收上,忽视对生态环境的建设,甚至直接成为环境建设的破坏者。

3、国家大政策、大环境导致县、镇、村三级财政无力进行基础性设施投入。前几年剪刀差的政策,让农民、农村为国家、为城市付出更多,而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办好事情为农民的口号放在哪个行业、哪个部门都很适应,直接导致了农村各项工作的资金难以投入。自2006年开始,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各项事业的投入,起到了很好的政策性引 导,但现有的经济体制、财政体制下,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自己却无力投入更多。

三、我县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活动的几点做法近两年来,我县积极响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明确工作思路,组建专职机构,安排专人负责,制定具体措施,采取财政补贴政策、加大考核力度等方法,加强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督导,现已取得显著效果。

1、理清一个思路,组建一套班子,打造一批亮点。(1)按照规划先行、环境整治、设施先建、重点先抓、全面启动的原则,在清理思路的基础上,为了使工作顺利开展,各乡镇党委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工作小组,并制定了工作计划,分解落实了具体的目标责任。(2)亮点带动,全面启动。每个镇乡都选择基础设施比较好、村民觉务比较高的地方国道、省道、高速公路、铁路沿线进行亮点打造。并逐步推进到各镇乡辖区范围全面发动。(3)搞好项目贮备,积极争取上级项目。为了解决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瓶颈,我县相应的职能主管部门积极编制各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向省、国家上报,现也落户我县的有龙坑镇八里村、枫香枫元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落户。

四、搞好农村环境整治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1、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国家的补贴已经惠及到了农村、农民,县、镇两级的考核政策需进一步向环境建设上倾斜,将生态环境建设的成绩纳入经济建设同等地位来考核,在考核奖励上,奖金、分数等引导性政策二者同等对待,引导各级干部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从而在人力、物力上进行投入,促使生态建设顺利进行。

2、加大规划力度。规划部门要将农村的规划与其实际状况相结合,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制定阶段治理规划。

3、加强农民和县镇村干部环保、科普知识宣传,提高环保意识。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农村、农民,生态环境建设靠农民来自觉维护,首先要让农民自己知道,自己在生产生活中哪些行为破坏了自己的家园,才能让农民自觉地改变传统种植方式、生活方式。其次,干部加大工作力度,引导农民科学种养殖,有效管理环卫

工作。

4、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推动村庄环境综合治理,结合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修建村庄道路、河塘整治、垃圾清理、污水处理、村舍改造、村庄绿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建设,落实每村编制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按时序进度,每年完成村庄的整治任务。加快“一池三改"步伐,推动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工程建设。鼓励开发使用太阳能、秸杆制沼气等清洁无污染的节约型能源。重点工程: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与管理机制建设;集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池

建设;农村户用清洁能源建设工程;环境优美镇、生态村创建工程; 农业环境综合整治。

5、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强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有效控制农业生产面源污染,积极开展农用化学品污染、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农业秸秆环境污染控制、农业秸秆

环境污染控制、土壤污染防治、绿化造林建设等工作,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重点工程:(绿色、有机)生态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农用化学品污染控制;农业废弃物污染整治与综合利用工程; a、以沼气发酵为主的能源生态工程b、有机废弃物饲料化利用生态工程c、有机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和食用菌养殖生态工程d、有机废弃物的工业利用生态工程(1)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控制(2)农业秸秆环境污染控制

6、加强饮用水源卫生安全管理力度,强化水源的监督监测体系,以管网改造和管道延伸为重点,突出解决饮水水质超标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全县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加强河道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推动河道管理工作正常化,保证镇村河道始终满足生产生活的要求。重点工程:河道疏浚;饮用水安全。

7、将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与经济工作相结合,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投入,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资金保证。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环境问题的报告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环境问题的报告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环境问题的报告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环境问题的报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区域性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当前,我县正在掀起新一轮经济发展热潮,开始步入扩张、裂变、规模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环境建设已成为影响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近日,县督考办组织力量,对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环境问题进行了调研。一一一一、、、、我县农村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县农村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县农村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县农村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硬环境建设亟需加强。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强电力、通信、道路、小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随着农村矿业的兴起和农业特色产业的壮大,水、电等资源供应不足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我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企业生产经营干扰因素亟需排除。一是来自行政执法部门的干扰。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化环境的政策和措施,并要求各部门按照县有关要求为企业和外商提供优质服务,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但个别行政执法部门自身利益、个人利益至上,不顾大局,我行我素,“吃、拿、卡、要、报”现象仍时有发生,企业有苦难言。二是来自企业周围村民的干扰。企业周围部分群众思想保守,缺乏大局观念、发展观念、法制观念。在企业征山、占地过程中漫天要价,百般刁难;在修路、架电过程中以种种不正当理由,人为设置障碍;个别村痞村霸无事生非,敲诈勒索,蛊惑群众,制造事端。三是来自行业不正当竞争的干扰。我县食用菌、杏仁露、活性炭、铁选等行业,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竞相压价、以大欺小、以熟欺生等现象。同时有少部分业户只顾眼前利益,以次充好,作弊搀假,致使品牌受损,影响行业发展。

(三)乡镇政府的区域经济发展观念亟需更新。部分乡镇过多地强调客观理由,认为无资源、无项目,不能积极主动挖掘发展潜力,创造发展优势,致使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同样没有现实“资源优势”的榆树

林子镇、台头山乡,却能立足乡情,主动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扶持,强服务,建市场,搞外联,使蔬菜产业成为富民立乡的主导产业。这说明部分乡镇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还是主观努力不够,发展观念不新不活。

(四)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环境亟需维护。今年以来,我县农村连续发生多批进京、赴省、到市集体访和单户访。大量的信访案件分散了各级领导抓发展的精力,也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一一一、、、、我县农村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县农村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县农村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县农村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硬环境建设亟需加强。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强电力、通信、道路、小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随着农村矿业的兴起和农业特色产业的壮大,水、电等资源供应不足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我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企业生产经营干扰因素亟需排除。一是来自行政执法部门的干扰。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化环境的政策和措施,并要求各部门按照县有关要求为企业和外商提供优质服务,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但个别行政执法部门自身利益、个人利益至上,不顾大局,我行我素,“吃、拿、卡、要、报”现象仍时有发生,企业有苦难言。二是来自企业周围村民的干扰。企业周围部分群众思想保守,缺乏大局观念、发展观念、法制观念。在企业征山、占地过程中漫天要价,百般刁难;在修路、架电过程中以种种不正当理由,人为设置障碍;个别村痞村霸无事生非,敲诈勒索,蛊惑群众,制造事端。三是来自行业不正当竞争的干扰。我县食用菌、杏仁露、活性炭、铁选等行业,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竞相压价、以大欺小、以熟欺生等现象。同时有少部分业户只顾眼前利益,以次充好,作弊搀假,致使品牌受损,影响行业发展。

(三)乡镇政府的区域经济发展观念亟需更新。部分乡镇过多地强调客观理由,认为无资源、无项目,不能积极主动挖掘发展潜力,创造发展优势,致使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同样没有现实“资源优势”的榆树林子镇、台头山乡,却能立足乡情,主动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扶持,强服务,建市场,搞外联,使蔬菜产业成为富民立乡的主导产业。这说明部分乡镇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还是主观努力不够,发展观念不新不活。

(四)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环境亟需维护。今年以来,我县农村连续发生多批进京、赴省、到市集体访和单户访。大量的信访案件分散了各级领导抓发展的精力,也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二二二二、、、、加强农村环境建设的主要对策加强农村环境建设的主要对策加强农村环境建设的主要对策加强农村环境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硬件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农村矿业的发展暴露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使企业开工缓慢,不能如期投产达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其适度超前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转变干群思想观念,在人文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人文环境是形成整体环境的基石和根本,软环境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要对干部群众持之以恒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重点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和强化四种意识。一是开放意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靠项目、靠开放,要教育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靠山吃山”的资源发展观,强化“零资源经济”的发展观,树立大开放意识。二是大局意识。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全局意识,转变部门利益、个人利益至上的错误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三是法制意识。加大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群众知法守法水平,依法维护正当权益。四是进取意识。引导干部群众破除小富即安的保守观念,培树发展意识和进取精神。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在政务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一是加强乡级执政能力建设。重点加强乡镇谋划发展、对外开放、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四种能力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增强服务意识。乡镇政府要承担起引导、扶持农户的责任,有效进行市场调研、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主动承担风险;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供需市场信息发布机制,为群众提供有效的信息

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壮大经济人队伍,活跃农村经济。三是实施阳光工程。扎实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建立重大事项公示、社会听证、社情民意反映等长效机制。四是加强行风建设。有效开展行风评议活动,有效实施群众监督;开展执法、执纪大检查,突出解决部门行业不正之风问题。

(四)建立信访稳定工作长效机制,在稳定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一是以预防为主,加大调处力度。要充分发挥信访网络的作用,常排查,勤调处。同时在决策和实施过程中,要预先考虑信访因素,一旦发生矛盾,能够及时就地解决。二是齐抓共管,构建大信访格局。对信访工作,各乡镇、各部门一把手不仅要亲自抓,而且要善于调动副职及一般干部共同抓。三是加强干部教育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对各级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努力建设规范化机关,提高各部门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减少工作偏差,维护群众利益。四是规范信访程序,坚持依法治访。加大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教育群众依法信访。对于有理访,要依法引导,妥善解决;对于无理访及信访过程中发生的违法违纪行为,坚决严厉打击,促进信访工作法制化、规范化。五是加强群众思想教育,引导群众支持党委政府工作。教育群众既要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又要依法规范自身言行。对群众反映符合政策,但一时又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向群众讲明道理,取得他们对党委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努力在群众中创造优化环境、加快发展的强大氛围

第三篇:新农村问题调查报告

调查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这五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尤为重要。在调查中发现,有将近百分之九十的村民对现任村级领导班子不满意,还有百分之六的村民不在乎,只有将近百分之四的村民对现任的村干部感到满意,而且这百分之四的人不排除这些村干部的亲朋好友等感情因素。通过数据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干部领导班子,支持率和满意率竟是超出意料的低,没有群众的拥护,没有带领致富的能力,带头致富倒是做的很出色。此外村干部思想认识存在误区,没有全面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把新农村建设视为新村建设;重当前见效,轻长远受益,存在短期行为和追求轰动效应的思想,为求“政绩”而急功近利;只知道争取上面资金支持,不组织农民投工投劳。

(2)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难。村的集体经济非常薄弱,村级集体收入每年不足1万元。目前发展集体经济比较困难,原因也很多,一是受到资金的限制,二是缺少技术,三是缺少优秀管理者及有效的管理机制。但发展集体经济对于维护基层工作正常运转、调动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乃至巩固基层政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资金“瓶颈”制约。各级政府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很高,力度很大,但面临的困难是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一是地方财力的承受能力与相关配套政策之间有差距。目前县乡财政比较困难,县市以下政府的各项配套建设资金难以落实。二是建设资金来源有限。村税费改革后,村义务工正在取消,“一事一议”筹资方式和额度,远远不能满足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益性事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三是村债务沉重。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村平净负债仍有4.31万元,投入新农村建设力不从心。

(4)近几年来,随着村民收入的逐渐增加,改善居住条件已成为村民的迫切愿望,而且建房标准规格也越来越高,回眸村里住房的发展历史,村民有这样几句话:70年代建土砖平房,80年代起楼房,90年代建洋房,新世纪农民建别墅房。近10年内村农房建设将是一个大的发展时期,但透过目前农房建设的火爆场面,不难看出不少农房建设工程还存在很多问题。

农房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有:

1、地基基础处理不当;

2、墙体质量问题多;

3、混凝土强度不够;

4、“结构设计”不合理。

此外,村民盖房因贪图便宜而购买使用废旧建材的为数不少。近年来,在村住宅更新改造面前,城市房屋拆迁中产生的大量旧砖石块、钢筋楼板流向我村。如一些旧钢筋被重新浇注在混凝土中“二次使用”;一些旧楼板、旧砖瓦和新材料搭配使用盖出“新楼房”。给房屋工程质量留下了一定的隐患。

(5)村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新农村必须以高素质的农民作支撑。目前大量年富力强、素质较高的村民离开我村,外出务工经商,留在村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整体素质偏低,农业科技推广、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难以提高。要在开展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同时,加强对在家务农劳动力的科技培训。

(6)农民工问题。在打工收入成为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今天,要增加

村民收入就必须增加农民工的收入。然而大多数农民工从事的是工资低、待遇差的体力活,增加工资的潜力很小,并且随着各项工作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工的就业形势会越来越难。究其根源是农民工的人力资本不足。

农民工外出务工为家乡的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我们在看到贡献的同时不要忽略他们为之付出的最大成本——家庭。由于农民工在城市里的工作和收入的不稳定性,决定了大多数农民工不能带妻儿老小一同前往,于是便产生了老、妇、幼留守问题。

农民工以其经济收入为家乡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他们为之付出的家庭成本却很大。既不能孝顺老人,也不能照看孩子,既不能享受家庭的温暖,还耽误了婚姻大事。这些留守问题越来越严重,如果不采取应对措施而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必将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新农村建设也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第四篇:新农村养老保险问题

(国发〔2009〕32号)政策规定:养老金待遇领取条件,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

如果家中60周岁以上的老人,不用缴费,就可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对象的,那么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才符合享受政策。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农保)政策规定:父母不缴费享受基本养老金待遇的条件是子女应当参保

所谓子女参保 社保局在具体业务操作上 一般认定的是同一个户口本上的子女

2010年10月份和2011年7月份,我县被国务院新农保试点领导小组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领导小组分别批准为第二批新农保试点县和首批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2011年10月,县委、县政府决定将两项保险合并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统一实施,制定了《芜湖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芜政[2011]37号),从2011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原《芜湖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芜政[2010]26号)同时废止。

1、为什么要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由政府补贴和个人缴费共同保障我们的老有所养,这样我们年老后就有了基本稳定的收入,减轻子女负担,提高经济自立能力。

2、和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一样吗?

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我县根据《芜湖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市政府40号令)自行开展的试点工作,现在开展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不论是从缴费标准和政府补贴,还是养老金计算和构成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只是两种保险名称一样而已。

3、和新农保有什么区别?

新农保参保对象为我县16周岁及以上的农业户口人群,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对象为我县16周岁及以上的所有人群,不受户口性质的限制,新农保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一部分。

4、什么人可以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本县居民,都可以按规定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5、怎样办理参保手续?参保登记时需要哪些资料?

携带二代身份证、户口簿的原件和复印件到户口所在村(居)委会填写《参保登记表》,即可办理参保手续。重度残疾等缴费困难人员还需携带《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原件及复印件。

6、个人是怎么缴费的?能不能变更?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每年缴费标准为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十二个档次,一经选定,一个缴费内不得变更。如需变更缴费标准,应在每年10-12月份到村(居)委会申报,从下一缴费开始变更为新的缴费标准。

7、如何缴纳养老保险费?

养老保险费的缴纳实行银行代扣代缴的方式。参保登记的次月,到指定的银行营业网点领取存折,将应缴的保险费缴到存折上,就完成了缴费手续。每年的缴费期为1月1日至12月20日。

8、政府是怎么补贴的?

参保人每年正常缴纳养老保险费,政府都会按个人缴费标准给予补贴,具体补贴标准为: 300元及以下缴费标准的按每人每年30元给予补贴,400元及以上缴费标准的每提高一个缴费档次,补贴增加10元,最多不超过100元。在以上补贴的基础上,对选择300—500元缴费标准的,县财政另给予每人每年30元缴费补贴;对选择600元及以上缴费标准的,县财政另给予每人每年50元缴费补贴。

9、困难群体参保有什么优惠政策?

对重度残疾人(二级以上)、独生子女死亡或伤残(三级以上)后未再生育夫妻(女方年满49周岁)、节育手术并发症人员(三级以上)等缴费困难群体,县政府按照最低缴费标准为其代缴全部养老保险费。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的独生子女父母和落实绝育措施的农村双女户父母,且年满45周岁的参保人,县财政另给予每人每年30元缴费补贴。

10、缴费年限越长越划算吗?

是的。政府按年给予补贴,缴费年限越长补贴越多,而且对长期缴费超过15年的,每超过1年,基础养老金加发1%,最高不超过10%。

11、养老金由哪几部分组成?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基础养老金70元/月,其中中央财政补助55元/月,县财政补助15元/月。基础养老金根据国家、省、市、县的相关规定适时调整。个人账户养老金,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

12、达到什么条件才能办理养老金申领手续?

年满60周岁、累计缴费达到规定年限,并且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已参保并足额缴费。

13、哪些人不需要缴费就可以享受基础养老金?

1950年12月31日前出生的农村居民和1951年12月31日前出生的城镇居民,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养老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条件的农村户籍子女应当参保缴费。

14、怎样办理养老金申领手续?

参保人员年满60周岁的当月,携带户口簿、本人居民身份证等材料,到户籍所在地的村(居)委会填写《申请表》,办理待遇领取申请手续。从次月起开始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

15、对已享受待遇人员死亡,有什么规定?

已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人员出现死亡等情况,个人缴纳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扣除已享受待遇,如有结余,一次性支付给参保人或法定继承人,同时发放丧葬费800元。

16、丧葬费怎么申领?

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人员死亡时,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应在领取人死亡后60日内,到所在村(居)委会办理丧葬费领取手续。超过申报期限的,取消其丧葬费申领资格,并追回其多领的养老金。

17、参加的老农保怎么处理?

参加老农保、年满60周岁且未享受其他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的参保人,可直接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未满60周岁的参保人,将老农保个人账户资金并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按最低缴费标准折算缴费年限,折算年限最长不超过15年,同时应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规定和缴费标准继续缴费,待符合规定条件时享受相应待遇。不愿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可办理退款手续。

18、已参加了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或新农保,怎么办?

已参加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人,对不愿转入的参保人继续按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办理相关业务。对愿意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人,将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个人缴纳、利息和集体补助部分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按其选定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标准折算缴费年限,折算年限最长不超过15年,同时应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规定和缴费标准继续缴费,待符合规定条件时享受相应待遇。已参加新农保的参保人,不用办理任何手续,自动转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问题

不断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20多年来,市场取向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民日益成为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农村已不可逆转地融入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然而,由于我国公共产品的供给长期是“重城市,轻农村”,城乡二元的公共产品供给政策,致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短缺,农村公共服务长期不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举步维艰。如何合理配置公共产品资源,真正赋予农民国民待遇,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农村公共产品:边界范围与基本特征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满足农村公共需求,市场不能提供或者不能完全由市场提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或服务[1](P89—94)。很显然,这些社会产品或服务会使农村受益,农民受惠,但外部性的存在又使得其中有些社会产品或服务的受益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农村地区。根据农村公共产品的功能和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变化,我们将农村公共产品分为经济发展型、公共服务型、社会保障型和生态保护型四种类型。经济发展型指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起支撑和促进作用的公共产品,如农村基础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气象、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信息等;公共服务型指保障农村社区稳定和农村基层政权运转的公共产品,如乡村基层政权组织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经济发展规则等;社会保障型指为提高农民社会福利水平和基本生活保障的公共产品,如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农村社会救济、农村文化与体育设施等;生态保护型指有助于推进农村经济、社会与生态和谐共存,农业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如农村生态保护、环境建设、村庄绿化、农业灾害防治等。

农村公共产品既具有公共产品的一般属性,还具有特殊性,具体表现为:一是运行成本高与利用效率低并存。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和村庄布局的松散性,使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组织成本和运行成本较高;农村人口密度不高且分布不均衡,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较低,公众受益范围较小。二是高依赖性与低供给率并存。由于制度变迁,农村集体经济制度裂变为为数众多的农户,农户的分散经营决定了其生产和生活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高度依赖;农业生产是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交织,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有限,需要政府支持,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一直是重城市,轻农村,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三是高外在经济性与低内在经济性并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高低影响到农业外的其他产业,但是农业的弱质性和农户的脆

弱性使得农村公共产品具有较低的内在经济性。农村公共产品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它有较强的外在经济性。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基本格局与问题透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形成,特别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阶段的到来,农村公共产品的覆盖范围不断拓展,公共产品的供给有了长足进步。然而,必须看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单

一、区域布局不合理、供给效率低下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并严重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瓶颈。

1.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规模。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规模指经济发展型、公共服务型、社会保障型和生态保护型四类公共产品供给的数量。近几年来,随着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我国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力度,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总量达到2626.2亿元。国债资金在总规模减少的情况下,中央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达到550亿元。但总体上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仍然严重不足。表现为:(1)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带病运转。据调查,目前全国病险水库约有3万座,占水库总数的36%,其中大中型水库的病险占有率接近30%,小型水库的病险占有率更高,结果是农业抗灾能力下降,大部分地区还是靠天吃饭。(2)农村生活居住环境不容乐观。统计显示,目前全国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以上的农户没有用上卫生厕所,“露天厕、泥水街、压水井、鸡鸭院”是对农民生活居住环境的形象描述。(3)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目前城乡社保覆盖率之比高达22∶1,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限于城市,基本上没有延伸到农村;占全国总人口60%左右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九成左右的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农村中学生是城市的4倍,但教育经费只占全部教育经费总额的38%。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既有制度内的原因,也有制度外的原因。一是长期以来,城乡分割、工业优先、城市倾斜的发展战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我国农业、农村、农民为国家财政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促进工业化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和资金保证。但由于国家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长期是重城市,轻农村,实行的是城乡差别政策,农村公共产品主要靠农民自筹解决,国家提供少量补助,造成公共产品供给的巨大差距。二是受分税制影响,基层政府承担了大量事权,但却没有稳定的财源,由于财权和事权分离,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错位现象严重。如义务教育、民兵训练等是典型的公共产品,理应由中央财政承担,而事实上这些事权却下放到了乡镇。由于基层财力有限,长期入不敷出,无力承担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指经济发展型、公共服务型、社会保障型和生态保护型四类公共产品的数量构成和比例。我国现行社会管理体制是一种自上而下、层层分解指标的行政化体制。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大多由各级政府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提供,农民缺少实质性的参与。这种方式直接导致了供给与需求的脱节,供需结构失衡。据调查,近几年

来,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增幅较快的是交通、通讯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基础教育支出,说明农民对交通道路、医疗卫生、基础教育的公共产品需求增长很快,但在实际供给中,乡村道路和医疗卫生服务等严重不足。统计表明,国家教育经费投向农村的不到1/3,农民人均医疗卫生经费仅为城市居民的1/4。相反,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升级达标,倾心于“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样板工程”,不仅造成公共资源浪费,而且直接导致地方债务的增加。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失衡的原因主要有:(1)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程序一直是“自上而下”,决策机制沿袭的是以行政手段强制性供给机制,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不是农民需求的表达,没有体现农民意愿,而是由上级的指令决定。在这种决策机制下,中央给地方的转移支付和支出结构容易出现错位。(2)由于县乡财政困难,基层政权的财政收入主要用于保运转,无力进行公共产品供给,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60%~70%用于人员供养和行政开支,而用于基础建设的支出比重不高。(3)基层政权的目标函数和农民的目标函数并不总是一致。基层政权追求的主要是政绩,农民追求的是农业生产的效益最大化和消费的效用最大化。比如,政府为了政绩工程,可能将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大水利,而农民直接受益的是小水利。但是,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造成公共产品供给比例不协调。

3.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指经济发展型、公共服务型、社会保障型和生态保护型四类公共产品配置不存在帕累托改进。总体上看,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和农村居住的分散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关系到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水利投资看,“十五”期间,计划的农村饮水解困任务提前一年完成,全国5700多万群众告别饮水困难;对213个大型灌区和23个重点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全国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2亿亩,可以说是成绩斐然[2]。但是国家对农村小水利建设、人畜饮水、灌区节水、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财政支农机制尚未建立。部分地区不顾农村的客观条件,热衷于投资一些见效快,易出政绩的短期公共项目,而不愿提供一些见效慢、期限长且具有战略性的纯公共产品。一些贫困落后地区大力修建农贸市场、休闲广场、歌舞剧院、高档宾馆等,还冠之为建设新农村、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美名,而实际上这些公共设施的利用效率并不高,公共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的原因:(1)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供给效率低下。一方面,农民由于受信息渠道和手段的限制,获取和拥有的信息不充分、不对称;另一方面,政府在没有充分的市场调查情况下,又不能提供真实准确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因而,常常出现一哄而上和一哄而下的进入和退出现象,造成资源浪费,供给效率低下。(2)逆向选择导致了供给效率低下。在政府有限问责制度下,项目申请人的收益不可能小于零,并可以通过项目寻租,却不需要承担项目风险。假定项目的收益一定,只有那些成功时收益较高的项目才会申请;但是,给定期望收益相同,较高的成功收益意味着较低的成功概率(较大的风险)。这样,高风险项目驱走了低风险项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出现逆向选择,财政支农资金得不到高效率利用。(3)长期博弈下的低水平均衡。政府的公共投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一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而农户居住的分散性和低水平的组织化程度,使得农村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平均水平,这势必会在下期降低公共投资在公共财政中所占比例,进一步降低公共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农村公共投资将收敛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带来供给效率的低下.三、增加和改善公共产品供给,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思路

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真正赋予农民国民待遇,这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集中表现。单一的政策选择、制度变革或资本注入并不能完全改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的现实,必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完善政策。

1.建立各级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共同承担机制。一是各级政府应明确职责。农村公共产品的基础性、外溢性特征和供给的现状迫切要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有效供给力度。各级政府作为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应着眼于全体公民、全部社区,尽快改变公共产品供给上的“重城市、轻农村”的政策倾向,真正承担起农村社会最起码的公共产品供给[3]。二是重新界定各级政府的财政职能,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明确县、乡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农村公共产品构成上的层次性决定了各级政府间责任划分的原则:属于全国性的农村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承担,属于地方性的农村公共产品由地方政府承担,一些跨地区的公共项目和工程可由地方政府承担为主,中央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和协调。三是加大对农村基层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政府间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将农村公共产品的制度外供给转变为制度内供给,使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有足够的资金来源。要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理顺公共分配关系,加大对农村基层的转移支付力度。对于应有中央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产品,中央政府必须提供必要的转移支付。

2.明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序。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公共财政不可能覆盖到农村所有领域,也不可在短期内大规模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有研究者依据公共产品供给的回报率,了解农民最需要的公共产品。从研究结果看,对全国而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序依次是科研、教育、道路、通讯、电力和灌溉。国家财政部农业司在实际调研中设计了相关问卷[4],结合对浙江、四川、陕西、河南四省的调查,财政部农业司认为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基本优先序,对东部地区而言,第一,建立农村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和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第二,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重点是农村中小学必要设备的配置和师资队伍的培训;第三,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第四,农村文化建设。而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序主要是:

(1)保障基层机构的正常运转,主要是编制内的人员工资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2)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重点是中小学危房改造、必要教学设备的配置和师资队伍的培训;(3)支持乡村道路建设和清洁饮水主要设施建设;(4)

支持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防疫体系建设,重点是农村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农村大病医疗救助;

(5)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支持弱势群体发展,主要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农村扶贫开发;(6)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重点放在中部粮食主产区。

在符合WTO规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国家财政的实力,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以及农民的关注度,笔者认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优先序是,经济发展型: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培训、乡村道路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公共服务型:乡村债务化解、乡村规划、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型: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农村养老保险、农村社会救助;生态保护型:农业灾害防治、生态建设、村庄绿化、环境保护。

3.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筹资机制。各类农村公共产品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受益范围,因而其适应性的供给机制和制度安排也就有所不同。诚然,政府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但政府供给并不意味着完全由政府提供,我们认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既要考虑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又要保证社会公众的福利最大化[5](P224—228)。根据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应广辟渠道,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主要应是政府,政府不能推卸责任,但政府绝不是惟一的供给主体。政府在目前有限的财力下,不可能在短期内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在明晰产权关系的条件下,积极引进民间投资,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动员社会资源来提供农村公共产品,这样一方面可减轻财政供给公共产品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实际上我国目前已出现了农村公共产品的诱致性变迁现象,如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的民间供给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或大中型农机具的私人化等。政府应创造条件诱导和促进这些创新行为,以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拓宽公共产品筹资渠道,形成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格局。一是采用许可证经营的方法,吸引市场资金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如学校、农资供应、小型水利设施、乡村卫生院等公共产品,以发放许可证的方式,吸引私营企业进入经营领域,让农民代表监督。今后,在明晰产权、加强管理的前提下,要有多元化投资的思路,多渠道融资,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逐步扩大范围和增加内容。二是实行政府与市场共同分担的筹资机制。改变过去单一的政府投入机制和“以农为本”的筹资机制,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新机制,政府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公共产品分别采用委托代理、公开招标等方式为农村公共产品筹集资金。

4.建立“由下而上”的需求表达机制。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必

须重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程序和需求表达机制。一方面,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应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变迁,目前,须逐步将“自上而下”的供给模式变为“自下而上”的供给模式,满足广大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的实际需求,构建新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程序。另一方面,建立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变由外生变量即来自社区外部的各种因素来决策公共产品的供给为由社区内部需求决定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使一个村或一个乡范围内多数人的需求意愿得以体现。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村民自治。由全体农民或农民代表对本社区的公益事业项目进行投票表决,使农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渠道充分表达自己对公共产品的意见。

下载新农村问题[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农村问题[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农村就是资金瓶颈问题[★]

    “八活”并举破解新农村建设资金瓶颈难题——渝水区新农村建设中筹集资金的主要做法建设新农村,投入是关键。化解资金瓶颈,是当前各级政府部门和农民朋友最为紧迫的一个问题。......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姓名:陈群香 08级法学二班 学号:200814220210 内容摘要:随着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各省大力改善农业生产......

    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论文提要 文化馆是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担负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责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文化馆的服务方向是为全社会所......

    新农村建设的问题

    广西师范大学寒假社会实践论文 农村孩子谈“新农村建设”感受 摘要:近年来,我国特别注重“三农”问题,这一问题一直作为头号文件被国家注重,作为一名农村的孩子和家长是怎样看待......

    新农村调查环境专题问题

    新农村调查环境专题问题: 1.生活用水来源: ① 村集中地下水管道供水 ② 村集中地表水管道供水 ③ 自用地下水供水 ④ 自用外购水⑤ 城市统一供水 ⑥ 其他2.雨水收集利用情况:......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

    新农村建设问题论文

    新农村建设问题 内容提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

    有关新农村建设的问题

    关于新农村建设问题的调查报告三农问题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俗话说无工不富,无农不稳,由此我深入到了家乡的王家屯,做了一些初步的调查和研究,发现了一些问题,找到了一些方法。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