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就是资金瓶颈问题
“八活”并举破解新农村建设资金瓶颈难题——渝水区新农村建设中筹集资金的主要做法
建设新农村,投入是关键。化解资金瓶颈,是当前各级政府部门和农民朋友最为紧迫的一个问题。渝水区委、区政府为破解新农村建设资金难的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摸准区情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在资金筹集上下功夫,采取“八活”并举措施,广开筹资渠道,形成了“八方来财”的喜人局面,成功破解了新农村建设资金瓶颈问题。2006年,全区累计投入资金7922.5万元,建设了125个试点村(省48个、市33个、区11个、企业帮建33个),直接惠及农户7976户,人口30700人。在破解资金瓶颈的问题上主要是走活了八步棋:
一是集中用活政府配套资金。新农村建设,政府的投入主要起着引导、扶持、撬动的关键性作用,必须将有限的资金集中到重点建设的试点村上,以点带面、辐射铺开。渝水区在用好省里480万元、市里330万元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区财政挤出300多万元配套资金集中用于第一批启动的92个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使之迅速形成“亮点”和“灯塔”效应。同时,激励各乡镇(办)根据各自财力积极为本地试点村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全区17个乡镇(办)共配套资金210万元。如欧里镇为每个试点村免费提供100吨水泥用于村庄公共设施建设,并投资40多万元成立了农村环卫所,购置环卫车辆,全镇78个自然村都建有垃圾坑,实行了垃圾定点投放、统一装运、集中处理。试点村短期内的巨大成效和示范效应,使得许多未列入试点的村庄拼命争取早日列入下一批建设对象,参建积极性空前高涨。
二是动员带活农民自筹资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按照“政府搭台,农民唱戏”的思路,通过“一事一议”的途径和“理事会”的灵活运作,充分发动群众,鼓励农民积极主动地投资投劳。2006年,全区各试点村农民主动筹资投劳达4597.9万元,占总投资的58%,人均达到了1498元。如姚圩镇新宋三村在外务工人员多,当他们获悉家乡在搞新农村建设后,纷纷寄钱回来,不到一个星期内,全村就筹资89000多元,户均筹资达1700元,这些钱全部用于硬化房前屋后和衬砌下水道、排水沟等公用事业建设。罗坊镇西坑村地处偏远山区,出行极为不便,为改善村内村外交通条件,全村37户农户自筹资金5万多元,降坡修路4公里,开挖土方3万多方,硬化村内主干道1000多米,道路修通后,该村的粮食出售价格比往年上涨了2元/百斤。
三是捆绑整活支农项目资金。支农项目资金来自各个系统,比较分散,但总量相当可观。科学合理地捆绑使用这些资金,对新农村建设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渝水区牢固树立“大农业”的开发理念,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积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扶贫开发项目、农业生态建设、农村中小型水利建设等项目互动配套的机制,不断创新开发理念,通过捆绑整活各种支农项目资金,把农业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形成“多个项目出资,一个漏斗用钱”的“集束支农”效应。如良山镇下保村充分利用农业生态建设资金家家户户建起了沼气池,利用水利资金维修了村里的小
(二)型水库,利用卫生局的专项资金修建了公共厕所和安全饮用水机井,利用“村村通”建设资金硬化了进村公路,这些项目经过捆绑统一实施后,下保村里里外外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呈现出赏心悦目的景象。
四是统筹盘活部门帮扶资金。“以城带乡”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地处城区的政府各部门,必须把工作重心转向农村,将本部门掌握的资源、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2006年,渝水区新农村建设共有71个市区单位实行了挂点帮扶。通过加强督导调度和沟通衔接,统筹盘活了财政、水利、电力、交通、教育、广电、科技、民政等各部门的帮扶资金,既有效地弥补了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又切实增强了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如交通部门将农村公路建设列入省农村公路建设计划、协助乡镇搞好乡村公路建设,电信、广电部门降低电话、有线电视初装费,规划设计单位在编制规划、设计勘察时只收工本费等惠农措施外,还从本部门自有资金中挤出一部分(从五千至两万元不等),直接补助给挂点的村庄,不少单位还全程参与了挂点村庄的新农村建设,使试点建设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五是多措调活企业帮建资金。企业生存于社会,回报社会是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渝水区采用“政府引导、协会牵线、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多渠道调动企业结对帮建新农村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找到“义”和“利”的结合点。通过做工作,民营企业纷纷表示乐意发挥自身观念新、资金足、物力强的优势,以具体措施回报社会、回馈农民。2006年我们通过工商、税务、企业家协会、农工部等单位的精心组织,广泛开展“百企联千村”活动,第一批26户企业(新钢、区供电公司、良山钢管、永盛工贸等)对口帮建了33个试点村,帮建资金达441.4万元。
六是荣誉激活社会捐赠资金。社会名流、各界精英、致富能人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力量。渝水区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工商联、商会、同乡会、产业协会、慈善总会等机构的组织和有声望的人士奔走呼吁,多角度开展思想工作,广泛调动企业老板、名士贤达的捐助潜能,并采用褒奖、冠名、立碑等多种扬名方法,用各种荣誉有效激活了各方名士能人捐赠资金。如水北镇横屋新村一些外出经商的老板、能人为家乡新农村建设捐款31万元;下村镇邀请一些有实力的个体老板回乡恳亲,其中有17位自愿捐款20余万元支持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区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座谈,有19名委员为珠珊镇上头村捐款3.5万元。目前全区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共接收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赠资金320.4万元。
七是股份引活产业发展资金。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新产业来支撑,发展新产业必须坚持走市场化的路子,在资金筹集、人员管理、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各个环节中融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会有生命力。如欧里镇昌坊村运用市场运作模式,把村庄当企业来经营,吸纳村民入股,成立了新余市昌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股份制形式相继发展了古村观光、农庄采摘、山溪漂流、野外垂钓等多个特色产业项目,让部分大股东参与村庄产业项目管理,并用股份项目收入投资建设村级文化广场和其它公共设施,建起了一个集田园风光秀美、公共设施一流的生态旅游休闲型新村。
八是分类搅活集体盈余资金。随着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一些行政村正在由“有钱办事”向“有大钱办大事”转变。渝水区按照村民自治的相关规定,分类引导村级组织将积累的盈余资金搅活,把其中的一部分资金果断投向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如欧里镇带元村石灰、水泥、煤炭资源丰富,收入可观,村委从盈余资金中出资5万元,村小组出资10多万元,一并投入了新农村建设。良山镇黄虎村铁矿石开采加工业发达,村委会从盈余资金中出资7万元,村小组出资11万元,共同投向了新农村建设。珠珊镇庄上村工业企业多,相关业务收入大,村委从盈余资金中拿出6万多元投向港背村小组的新农村建设等等,都极大地发挥了村集体盈余资金的支柱作用。
(来源:新余市农业局)2007-3-20
第二篇:如何破解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瓶颈问题简短版
如何解决好街道建设、社区建设中的资金瓶颈问题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
大家上午好!
建设新农村,投入是关键。化解资金瓶颈,是当前各级政府部门和农民最为紧迫的一个问题。在破解资金瓶颈的问题上我认为主要是走活以下几步:
一是用活政府配套资金。新农村建设,政府的投入起着关键性作用,必须将有限的资金集中到重点建设的街镇、社区中来,以点带面、辐射开来。
二是搞好招商引资工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大力引进外资,利用开发商的资金,突破街镇建设、社区建设的瓶颈问题。三是多种措施调活企业帮建资金。采用多种渠道调动企业帮助建设街道、社区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在街道、社区建设过程中找到“义”和“利”的结合点。通过做工作,企业将表示乐意发挥自身观念新、资金足、物力强的优势,以具体措施回报社会、回馈农民。
四是荣誉激活社会捐赠资金。社会名流、各界精英、致富能人是街道建设、社区建设中的重要支持力量。
各位领导、同事:以上是我对如何解决好街镇建设、社区建设资金瓶颈问题的看法、理解与解决方案。谢谢!
第三篇:企业动迁瓶颈问题
当前,随着动迁的不断深入,企业动迁已成为制约整个动迁工作的瓶颈,目前主要存在几个突出矛盾与问题:(1)返征地指标稀缺与企业期望土地安臵之间的矛盾:近年来随着土地含金量不断提升,动迁企业都强烈要求落实返征地,才肯动迁签约,但当前我区土地占补平衡指标严重紧缺,无法满足企业提出的安臵要求,造成企业因无安臵用地而不肯签约,甚至对于一些确需安臵的优质企业,也无法及时落实安臵土地;(2)企业提出的补偿要求与现行动迁法规及政策之间的矛盾:因原则上不提供返征地,统一采用货币方式进行补偿,因此企业面临停止生产、解散员工等诸多问题,因此普遍提出较高的补偿要求,但由于相关动迁政策和法规的滞后,企业一些合理的损失无法得到合理的认定,难以得到补偿,导致企业不肯动迁;(3)新老动迁政策衔接的矛盾:由于土地价格等影响动迁的因素已发生较大变化,同时一些相关的新的法规也相继出台,因此酝酿调整新的动迁政策势在必行,但新老政策之间如何合理的衔接将是面临的一大难题,如处理不当将会造成之前已动迁企业的全面翻盘,造成整个面上的不平衡;(4)企业动迁签约与真正搬迁腾地之间的矛盾:对实施返征地安臵的企业,由于“两规合一”等导致相关规划落实困难,同时报建审批环节以及厂房建设周期太长,导致大多数企业签约后迟迟不能搬离,无法及时腾地,造成后续项目难以推进。
上述矛盾和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当前企业动迁推进困难,针对以上问题,为尽快解决矛盾,突破瓶颈,区动迁指挥部协同相关部门积极研究对策,采取各种办法:(1)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利用现有指标,在相关地区落实部分土地,完成农转用等前期开发整理工作,作为确需返征地的优质企业的安臵土地以及裁决强迁备用土地。同时多方协调,为在本区无法落实返征地的动迁企业寻找安臵出路,积极联系周边的太仓,常熟等地区,落实能接纳的工业园区并达成意向。(2)多方调研,研究制定新的形势下不提供动迁返征地的企业动迁相关补偿的调整方案。(3)对于动迁企业提出的合理但超出相关法规规定以外的补偿部分,建立认定审核机制,由各动迁实施责任主体上报动迁指挥部,提交区储备地块成本认定小组审核通过后给予认定。(4)对经各相关部门认定的优质企业、功能性项目及重大工程,确需返征地的,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开通绿色通道开工建设,以加快腾地时间。同时提供厂房及必要的配套设施,帮助企业二次过渡。
在想办法解决矛盾,有效推进企业动迁的同时,我们加大了依法行政的力度,对于个别不以法律及事实为依据,漫天要价,人为设臵障碍的动迁企业,我们在工作做到最后一刻的同时,坚决依法实施裁决强迁,利用法律的武器强势推进动迁工作。以启扬金属为例,在政府依法将对其实施强迁的最后一刻,主动要求按原定协商的补偿方案达成协议,持续了近三年的动迁终告解决。同时,我们在实施裁决强迁程序前,要求项目主体单位根据项目进程提前完成需动迁区域的征地、收地以及申办动迁许可证等前期工作,为实施强迁做好法律程序上的准备,做到整个程序的规范、合法和不留任何后遗症。
第四篇:突破城镇化建设的资金“瓶颈”
突破城镇化建设的资金“瓶颈”
董仕军(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
城镇化建设是十八大确定的经济建设“新四化”的重要内容,既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也涉及民生改善,两者对资金的需求都很大。在有限的公共财政资源条件下,满足多方面支出需求,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智慧和能力。因此,地方政府未来的融资方案是决定建设成败的必要条件。
中国需要一条平衡、健康、可持续的融资之路
从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出发,城镇化过程中将产生对基础设施以及其他公共服务的大量需求,相应的建设资金保障是一个重要环节。
城镇化是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只是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关口,达51.3%,城镇常住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常住人口。财政部财科所的研究表明,城镇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地方政府公共投资需求将增加5.9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因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规模将在30万亿元左右。
城镇化是工业化过程中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从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出发,城镇化过程中将产生对基础设施以及其他公共服务的大量需求,相应的建设资金保障是一个重要环节。目前中国城镇的市政公共设施普遍欠账严重。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市政公共设施的建设包括公共交通、市容环卫、污水处理、绿化、水热气供应、道路桥梁等,这部分资金需求将迅猛增加,此外,适应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要求,教育、社保、医疗和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也需要大量增加。过去城镇化的欠账和未来城镇化的资金需求是地方政府面临的最大难题,需要找到一条平衡、健康、可持续的融资之路。
由于现行法律规定未赋予地方政府举债权,对地方政府业已存在的举债融资行为缺乏规范,各地举债融资渠道和方式不一,且多头举债、举债程序不透明。举借债务的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地方政府性债务主要来自银行贷款;债务偿还对土地出让收入依赖较大,如处理不当有可能引发金融风险。大部分地方政府性债务收支未纳入预算管理,由于举借债务主体与资金使用主体脱节,责权不清,增加了中央财政负担和风险。针对地方政府债券的信用评级、发行渠道等还没有
建立。债务缺乏统筹管理,融资平台公司公益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债务管理不够规范,“混借、混用、混还”现象较为普遍,不利于落实地方政府偿债责任。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管理不规范,融资平台公司数量庞大、债务规模大,盈利能力较弱,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部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管理级次多、链条长,资本金到位率低等。存在虚假出资、注册资本未到位、地方政府和部门违规注资、抽走资本等问题;由于融资平台公司举借的债务资金主要投向回收期较长的公益或准公益性项目,盈利能力较弱出现亏损。
城镇化融资路径值得思考
从融资途径上看,地方政府通过平台公司实现所谓 “创新”融资方式开展的融资渠道受到严格限制。
为此,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地方政府的担保行为、集资方式、土地转让都给予制度性的限制安排。金融监管部门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和地方出资设立的国有企业融资行为也进行严格规范,对银行业的贷款行为进行了限制。从融资途径上看,地方政府通过平台公司实现所谓“创新”融资方式开展的融资渠道受到严格限制。城镇化融资路径是当前值得思考的紧要之事。
城投债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融资手段,属于企业负债,是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及地方出资设立的国有企业发行城建类债券的统称,是根据发债用途给予命名的,一般是相对于产业债而言的,主要是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等的投资目的发行的。城投债,又称“准市政债”,是地方投融资平台作为发行主体,公开发行企业债和中期票据,或其他资产证券化的创新方式,其主业多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或公益性项目。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城投债券作为中国债券市场的“准市政债”,发行规模还会稳步扩大,一方面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加规范透明的融资渠道,同时也为广大机构投资者提供更好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中国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发布的《2012债券市场统计分析报告》显示,2012年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8.6万亿元,较2011年增加9231.72亿元,同比增长12.02%。最近,学界和社会民众对城投债券产生了风险怀疑,认为违约风险在漫延。研究认为总体上风险是可控的,这一点各地政府在全国的审计中已得出了结论。从微观主体分析,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申请发行债券,有比较严格的限制条件,这在相当程度上控制了城投债的发行规模,也降低了“城投债券”的风险。为了
防止债务偿还责任在几届政府之间的不均衡,避免出现政府还款中的道德风险,防止本届政府只借款不还款,逃避还款责任,针对城投债券,还规定了专门的偿债均摊机制,也就是将债券还本的压力在债券存续期内进行合理分摊,避免在最后一年累积过大的还本压力和风险。因此,笔者认为,对清理后退出平台管理的地方政府出资国有企业,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继续鼓励其发行城投债,支持未来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鼓励其运用BT模式进行资金运作,参与城镇化建设。
此外,国际上流行发行地方政府债券(LocalTreasuryBonds),又称为 “市政债券”(MunicipalSecurities),也是筹集地方政府建设资金的重要渠道,它是指国家的地方政府、地方公共机构发行的债券。同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债一样,地方政府债券一般也是以当地政府的税收能力作为还本付息的来源或担保。地方政府债券的安全性较高,被认为是安全性仅次于“金边债券”的一种“银边债券”,而且,投资者购买地方政府债券所获得的利息收入一般都免交所得税,这对投资者有很强的吸引力。在美国,地方政府债券通常分为一般债券(普通债券)和专项债券(收益债券)。地方政府债券一般用于交通、通讯、住宅、教育、医院和污水处理系统等地方性公共设施的建设。目前全世界已有多个国家实行地方政府债券模式,其中美国和日本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最大,发行模式也最具代表性:美国的市政债券代表了分权制国家的地方债券市场制度;日本的地方政府债券则代表了集权制国家的地方债券市场制度。
筹资方式迈出重要一步
将地方政府债务显性化,降低政府融资成本,明确将债券资金纳入预算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债券资金的使用效益。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财政收支十分紧张,我国经济发展非常困难。为解决法律约束地方政府直接发债的问题,也为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央政府决定2009—2011年财政部每年代理发行2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并对债券在省级政府间进行合理分配。各省级政府在国务院核准的额度内,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后,由中央财政代理发行债券,所筹资金纳入同级预算管理,资金归还由地方按规定上缴中央财政统一归还。这种筹资方式,与中国式城投债相比,又
向前迈出重要一步,与国外地方政府市政债相似度更高。
此后,为更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的偿债责任,提高地方政府管理发行债券的水平,2011年和2012年两年中央政府决定在确定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内,本着自愿原则,选择了经济基础较好、债务负担较轻、资本市场发育成熟的上海、浙江、广东、深圳作为地方政府自行发行债券的试点省(市),其余省(区、市)仍由中央财政代理发行。自行发债是指试点省(市)在国务院批准的发债规模限额内,自行组织发行本省(市)政府债券的发债机制。试点省(市)政府债券由财政部代办还本付息。这项改革的核心是将发行的技术环节工作交由地方政府去执行,这样可以提高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地方政府债券)在操作层面上的能力。与中央财政代理发行地方债券相比又向前走出一步。
笔者认为,我国目前对地方政府债务采取“总量控制、统一还本”的代理发行或少数地方自行发行债券的方式举债维护了国家法律尊严,部分抑制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失控局面,将地方政府债务显性化,降低政府融资成本,明确将债券资金纳入预算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债券资金的使用效益。这种试点发债的管理方式可选择经济实力较强的地方进一步扩大范围,提高地方政府对债务发行和管理方面的经验,为将来拓展融资渠道做好技术上的准备。也是解决城镇化资金不足的重要来源。
总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供给需要政府公共财政增加支持,更需要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形成综合力量,打“组合拳”。只要能够有充分的法律授权、健全的债券市场、规范的管理制度和丰富的管理经验,进一步提高资金来源的社会化程度,城镇化建设融资就会走出一条宽阔的道路。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资金申请报告
省扶贫办领导:
**区**镇**村位于西长公路**段东侧,全村共辖14个村民小组,746户,3588人,耕地面积8126亩。
今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村党支部、村委会积极响应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按照“一个中心,六大功能区”(即以村部为中心,建成公益事业区、小康家园示范区、加工服务区、主导产业开发区、规模养殖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布局,对全村的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
目前,已建成村部办公楼一幢,完成**小学改建,拓宽硬化村级道路9公里;建成前宅后院式小康农宅15套,已搬迁入住 15户,并被列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建成标准化的村级卫生所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新建水塔2座,铺设自来水管道3600米,共需资金93万元,现已自筹13万元,上级部门解决25万元,尚缺资金55万元,恳请贵办帮助解决。
申请人:
申请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