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15:1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法源寺》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法源寺》读后感》。

第一篇:《北京法源寺》读后感

读《北京法源寺》有感

终于看完了李敖的《北京法源寺》,薄薄的册子竟用了近一周的时间。这是一本需要思考的书,每一句都要去推敲去竭尽全力的想。

很早就知道李敖这个人,但从来没有看过他任何的文字,凤凰卫视的李敖有话说,倒是看过几集,只觉得这个老头,年纪一把,却还尖酸刻薄的可以。也曾在《康熙来了》见过此君,一副为老不尊的样子,乐于享受温香软玉在怀的老不羞。对李敖本人,我既没有尊敬,也没有鄙视,更多是一种观众的角色,只觉得此人活得很自在,坐了几十年牢,泡过小自己几十岁的马子,还竞选过总统,这生算是活得有滋有味了。当然“中国白话第一人”的自夸,让我觉得此人倒是有几分可爱。

最近才看了李敖的《北京法源寺》,不得不佩服李敖同志的知识渊博,其书根本就是将无数个历史故事,用法源寺作串联,以北京为背景娓娓道来。很多典故,我知道,但不知道的不很清楚,我不知道李敖写这本小说时是否经常翻阅资料,但其对北京很多地方的描述以及各地名的历史渊源的解析,很让人佩服。看着看着,你会有种心惊肉跳的感觉,原来脚下的北京是一个背负着如此多历史的热土。当然书的重点并不是掉书袋,也许是信手拈来,也许是故意为之,单单其中的历史底蕴已经让人心颤不已。但书的重点,写的是一个人的死,谭嗣同的死。我想李敖是把自己看成一个革命者,一个他书中李十力般的人物,但他却把重点放在了谭嗣同身上。

整篇文章用来写一个人的死,写一个优秀中国人的死。你能看到李敖与鲁迅般对国人麻木的无奈和悲哀,也能看到李敖对如谭嗣同般中国志士的敬仰,更能看到李敖自己对改变中国的愿望和为之献身的决心。这样的李敖是值得尊敬的,因为在现在的中国,缺得不是投机倒把的商人,而是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我不知道那个在荧幕上嬉笑怒骂的李敖,和字里行间透着责任和苍凉的李敖,哪个才是真正的李敖,又或者两个都是,两个都不是。只是很遗憾,在中国,在大陆,连李敖这样的人都很少很少了,流行的都是韩寒,郭敬明之流,风靡都是YY之众,是这个民族本身就没有产生天才的土壤,还是根本没有天才成长的空间。百年来的中国人,衣服和服饰变了,心还是老样子,只是如鲁迅,李敖这般还出来呐喊两声的人也渐渐少了。

第二篇:《北京法源寺》读后感

《北京法源寺》

作品简介: 读后感

《北京法源寺》,历史小说,是台湾历史学家,作家李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李敖在狱中构思故事梗概,在1976年出狱后开始写作,成书于1991年。小说以北京宣武区的法源寺为故事背景,描述了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前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大刀王五等一批中国志士为中国的振兴所做出的努力和活动。

本书以大人物为主角,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园、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人我、群已、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世济民等,都在论述之列。强烈地表达思想,内容丰富自是罕见。作者简介:

李敖,台湾著名作家、史学家、思想家。1935年4月25日生于哈尔滨,1949年随父赴台。1954年考入台大法律系,自动休学后次年又考入台大历史系,1961年挑起中西文化论争,从此成为文化界的风云人物。1972年、1982年两次入狱前后六年有余。李敖是台湾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特立独行、傲世无羁。学富五车、才华横溢。斗国民党,拒见蒋经国;战民进党,掘出党魁根。中西文化论争,他更是单英战群雄。他自称写白话文、五百年内前三名都是李敖;他自诩为博学的洪水猛兽,他自道是二十四品之外的一品;狂叛。今天的李敖依旧谈笑风生地编着自己的全集、写着自己的新作。是耶、非耶,尽由他人评说。读后感:

《北京法源寺》形式上是历史小说,本质上却更象一部思想论文。小说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为时代背景,重点落在戊戌变法,以康有为、谭嗣同作主要人物。通过大量人物之间的对白,人物的内心独白以及人物活动以外的旁白,小说引入诸多思想主题,例如生死、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好、中外、群己。李敖对此也不否认,他说:除非小说加强仅能由小说来表达的思想,它将殊少前途。然而李敖的本意应该不是把思想加入小说而让小说这种艺术形式有更好的发展,只是因为他自己对历史、对政治有太多思考,要通过小说,一吐为快。在浩浩历史长河中,李敖选取了一百年前的那一段来承载他的主张,用思想再现历史又从历史中挤出思想。

只是慕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之名,可一读就难以停住,五个小时,一气看完十八万字,看得眼冒金星而心里却是热血沸腾,久不能静……小说开篇在北京城内千年古刹法源寺,丁香花开时,康有为出场,他时值青年,踌躇满志,想面见光绪,推行变法;小说的结尾还在法源寺,暮年的康有为再次来到法源寺,时隔半世之后,百日维新的失败已经远去,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也早就舍生取义成仁。这时的中国,改良不再流行,革命风起云涌,只有法源寺内的丁香还香飘不散……四十年间,清政府从现实的丑陋变成了曾经的黑暗;西太后从祸国的泼妇化作枯骨一具;中国的命运从看不到出路到望不见尽头;康有为从变法的先驱蜕变到保皇的古董,唯一不变的是那静山的古剎,在寒风中、在北国里、目睹一切之后,悲怆的伫立。

法源寺中、丁香树下、康有为的目光里--恢弘的历史的大幕仿佛徐徐拉开,百年的距在间缩近,史诗般绵长的旋律扣住后辈的心智,而历史的波浪涤荡出那些绮丽鼓动起丝丝渴望想要一窥究竟。康有为满腹经纶、殚精竭虑、穷其一生、矢志不渝;谭嗣同亦儒亦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牺牲生命完成自我。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岁月他们的精神之光虽不能将黑暗

燃尽却可以把历史的大幕点亮。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国家混乱,有忠臣。看到康、谭,相比哲学,这句话似乎更象是给予历史精英的荣誉。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转折口,多少个稍纵即逝的机缘或许就能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浸泡在历史片段中的个人只有在具备了足够的智慧和先知之后才能跳出片段的局限判断哪几环将决定历史的走向,而只有更少的人能有足够坚持去完成这种判断之后的执着。历史总是不断地将一些这样的任务交出,成为无数的历史使命,而有准备去接受这些任务的人便具有了历史使命感。历史人物搬动着书页转向下一面,当书页以新的角度合上,历史人物化作书签。有时,最初的愿望和书页最终合上的角度相同,于是功名可能模糊他们的信念;另一些时候,逆着书页的转动勉力阻挡,书页翻过后,剩下是纯粹的信仰,信仰或许不代表历史的方向,因为信仰的根基是那么非理性,但正因为如此,所以人才有更大的激情去追逐信仰。信仰是美丽的,美丽得足以瞥见信仰的痕迹便被震撼。

谭嗣同之死或让人扼腕叹息,或让人敬佩有加,通过这些情素,信仰的威力被传达了出来。康有为的信仰也是坚固的,他坚信改良救国,无论在最接近成功的戊戌年还是在落魄的暮年他都深信不疑。谭嗣同的信仰表现为激越,康有为的信仰让他持重,他们的信仰都与国家命运交汇,在历史光辉的映衬下,信仰的美丽如此动人。

谭嗣同为信仰而死,他信仰革命;康有为为信仰而生,他信仰改良。他们的信仰都为救国,而他们的信仰显然产生了矛盾。可是他们都为信仰鞠躬尽瘁,这一点又是统一的。人为信仰而死,这就是意义,信仰本身比信仰的对象有更高的价值标准,至于信仰的对象正确与否,或值不值得为之一死,那是另一个问题。那种问题,往往时过境迁以后,可能不重要,甚至可能错。从道德标准上来说谭嗣同是无懈可击的,他忠于信仰死得其所,哪怕千百年后他所信仰显得幼稚可笑,他的精神却并不会受丝毫损毁。从这个角度来说,康有为虽然没有殉死信仰,可是他在几十年忍辱生命中对信仰的忠诚和追求一直是孜孜的,那么他的形象依然光辉。

戊戌君子们明明触到了中国命运的咽喉却无力将其扼住,当他们跻身中国历史的潮头还未站稳身位竟然已被狂澜吞没。从展转在维新变法的风口浪尖到谢幕于辛亥革命的历史舞台。随着历史的起伏,康有为们心路九曲、千回百转。在法源寺,康有为曾向法师表白自己的“康”取《尚书》“康济小民”之意;还是在法源寺,谭嗣同邂逅梁启超时更是借己之口说出了李敖的信仰基础,通过佛教和爱国途径作者找到了自己还算满意的归宿,主张已成„菩萨道‟的人,还得„回向‟人间,由出世回到入世,为众生舍身,这种„回向‟后的舍身,才是真正的佛教。救世济民的相同主张让康、谭在为信仰上的矛盾生离死别之前曾并肩战斗,也是这短暂的百日,在历史道德内,让不同的信仰现出和谐。

来世原作戊戌变法的一分子

第三篇:《北京法源寺》读后感

读这部小说的心情是激动的。书中以法源寺这一实体的存在,自康有为讲起,时序贯穿清末到民国初立,焦点集中在几位改革运动里的灵魂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等,牵引出对时局变化的行动,尤在个人思想与两难的关键问题上,大幅着墨,并解诗以明志,将纠结缠绕的问题,从不同观点辩论,抽丝剥茧。李敖充分运用娴熟的历史知识为根基,而写出

这本「以古现今」的小说,令人大叹过癮。其中首先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谭嗣同与梁启超关於佛学出世与入世的讨论。母亲是虔诚的藏传佛教徒,过去我深受影响,有着模模糊糊的概念,但未经深究过的想法,难免显得浮泛。上了大学,受到老师影响,兴趣转向了另一个方向,并且如同老师说的:学术若非有益于人民,也就失去本身的价值。一直以来,虽然知道佛教的出世,并非无所不为的消极,但因孤陋寡闻的缘故,处理不好入世与出世的问题。我总认为,达到超脱成佛的境界,太难。倒不如丰富知识,对於复杂的政治、经济现象,有一定程度的把握,存著一颗与人为善的佛心,也就够了。但是,这本书却给了一个极有「近利」的解释,原来,寺庙是一个终点,也是一个起点。这对於母亲和我之间的歧异,有很大帮助,而且佛学的博大精深,更让人有倾心钻研的动力,而不仅是狭隘地仪式上、私人性质的为己谋福而已。

另一耐人深思之处,则是谭嗣同舍生就义的意义,在书中佔了极大篇幅。过去,少有人真正对戊戌六君子的死,给予探究。但他们的成仁,在当代的求变风气中,确有不可轻忽的影响。而我比较赞同,谭的死,说明了维新的不可行与革命的必须。然而,亦如书后,关于康有为是否为一「褪色的改革」派争论,康真的是先知,他看出了革命的惨烈,预言了中国直到1960年代,依旧滴不尽的鲜血。然而先知毕竟只能在洞识上,超越前人,却难以要局势跨过悲剧。时代的要求,万众会相呼以应,却鲜少有人看出再接下去的难题。况且,外在因素加在中国身上的急迫性,使得先知们注定孤独,而中国也只能一路浴血而行,在挣扎中颠颠躓躓的站起来。

当然,这部小说也有以古谏今的意味,当我看到书末李敖所提的完书地点:中国台北。在书里,谭嗣同向大刀王五等粗人说的满汉之分、种族之辨,就强烈地暗试着所谓省籍情结与统一、台独等议题。对我而言,「中国」两个字是广义的,具强烈的文化内涵,是自大陆辗转来台的人们身上,永远的精神母亲,也可说是民族的意义,不专指政治上的政党,更是血缘的源头处。而省籍情结的问题,的确是看个人如何定义分野,在现实的局面下,如何在国族利益前,能最有效抵抗外来的压迫。

另关于作为人类的广义,和作为中国人的狭义,特别在全球化热潮的现在,也曾是我不解的问题。但即便现在,谈所谓世界公民的身份,仍过于不切实际,只要国际政治的游戏规则依旧运转不息,如谭嗣同所说,纵然人与人间基于道义,互相帮助,但国与国间是不存在着道义的,讲道义根本是白痴。人只会提倡对于自身有利的东西。

无论未来,两岸是朝统一迈进,或者维持现状,独立建国,相同的隐忧,都将是文末所写,那些罪人与仁人的墓被盗挖了,为了「财富」。每当书中出现「现代化」三个字,不免令人心头一惊。这是不可挡的趋势,自鸦片战争以后,自航行各大洋的外国船只,在不同的陆地上开始烧杀掠夺伊始,人类就脱不了这竞争的热潮,於是拉远到历史行进的目标上看,看在这范围内活动的一切,无怪乎没有一位思想家不皱着眉,不睁著忧郁的眼神。这个议题,早在数百年前许多作品中,不断被昭示著,我还没有能力评断什么,但李敖的这部小说,倒让我明白许多人在努力中,必会发生的痛苦和孤独。

第四篇:《北京法源寺》读后感1000字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1000字

原创:---Jifeijiang

《北京法源寺》构思于李敖坐牢期间,前后历经15年才得以完成。先来了解下李敖本人:

(1935年4月25日—2018年3月18日)男,字敖之,思想家,自由主义大师,国学大师,中国近代史学者,时事批评家,台湾作家,历史学家,诗人;台湾省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2008年任满,宣布退出台湾省政坛。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所以自诩为“中国白话文第一人”.“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有《北京法源寺》、《阳痿美国》、《李敖有话说》、《红色11》等100多本著作,前后共有九十六本被禁,创下历史记录,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批评家”.《李敖大全集》是他大部分著作的合集,共80册,凡3000万字。2005年9月访问大陆,在北大、清华、复旦三所顶尖高校发表了名为“金刚怒目、菩萨低眉、尼姑思凡”的系列演讲。

2018年3月18日,李敖在台北不幸过世,享年83岁。4月25日,李敖的儿子李戡在电视节目中公开父亲生前所写的亲笔遗嘱。

本书取材地:坐落于北京,法源寺,初名“悯忠寺”,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寺院,和一般的寺庙不同(书中有介绍),它的建立本身是唐太宗为了安抚征高丽的死难将士的英魂,清雍正时更名“法源寺”,取“法海真源”之意。1956年在寺内成立中国佛学院、1980年又于寺内建立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是中国佛教协会所属的宗教类博物馆。

法源寺坐北朝南,形制严整宏伟,六院七进。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内供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两侧为四大天王。大雄宝殿上有乾隆御书“法海真源”匾额,内供释迦牟尼佛及文殊、普贤,两侧分列十八罗汉。观音阁,又称悯忠阁,陈列法源寺历史文物。净业堂内供明代五方佛。

全书字数不多,但读来时而令人深思,时而令人悲愤,时而令人扼腕痛惜。

在读康有为、佘法师辩证关于“善与不善”、“有所为、有所不为”、“个人和群体”的讨论时甚是精彩。“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有所为有所不为”,“个人只有和群体的大多数一起浮沉,才能免于被残忍对待”时,你会感觉在运用哲学、道家、佛学的思想方法辩证思维后,很多事情会有精彩而耐人寻味的发展方向,而不是简单地对立面。

在读谭嗣同、梁启超二人法源寺论佛,于佛前结拜时,你会发现有才之人的惺惺相惜,()以及对家国何去何从的满心忧虑。

全书读一半之后你会发现清末时这群有志之士为国家,为人民做了多大牺牲,面临的挑战是多么困难,你会感到守旧派是多么让人憎恨而无能为力。最后以戊戌六君子慷慨就义,谭嗣同的一首: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的其所,快哉,快哉!!达到情感的顶峰。

全书结尾在给人留下很多无法考证的悬疑同时也道出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比如大刀王五和佘法师的真实身份,还原了二人的历史渊源和矛盾由来,最后以二人之死,小和尚普净(李十力)的叙述消解读者心中谜团。

历史的滚滚车轮从不会为谁而停留,一代一代人的努力,牺牲也不是简简单单的悄无声息,总会或多或少的改变历史发展方向,我们能做的就是汲取历史经验,就像谭嗣同与众好友、康有为与普净的辩论“改良”还是“革命”,只有实践了才能知结果。

全书读来使我对近现代历史人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再是简单好与坏,而是全面的结合历史背景的理解。

强烈建议阅读,而且《北京法源寺》作为李敖唯一一篇长篇小说,曾在2000年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当然如果你实在读不下去,也可以考虑去看本书的话剧版,反响也很不错哦。

第五篇:读《北京法源寺》有感

读《北京法源寺》有感

时间悄悄流逝,冲刷着那些或悲壮或豪情或凄然的一幕幕往事。往事变成故事,故事变成传奇,传奇成为传说。

北京法源寺,原名悯忠寺。书的楔子描述了那条亘古未变的天河,悯忠寺仿佛那天河一样亘古长存,记录着一幕幕悲欢离合,目睹着千年沧桑。置身其中,我觉得自己仿佛就是那悯忠寺,就是那寺里的古树,是那寺里的残碑,恍然间千年已过。

书中所写的是戊戌变法前后大人物的行动与对白。正如佛家所说,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从小小的法源寺中,我们读到了因缘、宿命、善恶、是非、忠奸、兴替、信仰、侠义。

感触最深的一点是法师对中国历史的认识。近代中国,为国家做大事很难,政治中守旧的势力和小人势力太大了。所以想为国家做大事,什么下场都可以看出来;即事先看出来,还要不怕死、还要做,除了一大痴汉外,还有谁肯干?凡是肯干的人,都要准备悲剧的收场。是啊,精忠报国的岳飞死于**亭中,誓复辽东的袁督师死在了自己人的刀下,就连大明第一能臣的张居正也不过捞了个死后抄家的下场。是宿命吗,戊戌六君子最终也倒在了北京繁华的菜市口,为不明真相的群众所围观。

书中最精辟的一句话我觉得就是这句“忠臣是时间造出

来的”。是啊,时间足以使任何政权合法化,有谁会记起元朝对汉人的残暴压迫呢,有谁记得宋祖从孤儿寡母手中取得的天下呢,又有谁记得“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呢,就是记得又有谁愿意想起愿意提起呢。你可以把狗关在屋里,但要它对你摇尾巴,时间不够,就不行。时间可以造就一切,也可以遗忘一切。

中国的武士或侠士或将士一直是历代政权防范的对象。他们只是被利用的对象,狡兔死,走狗烹,这是他们中国宿命的真实写照。所以他们最好的结局也无非是,将军百战死。乱世现,志士出。豪杰志士出场的时间就在新旧交替、民心思变的乱世。于是戊戌六君子出场了,时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割地赔款之后,地点:北京城,人物:一个没有实权的满洲皇帝和几个心怀变法的志士。当然结局也早写好了,北京菜市口。这是一场天真的变法,百日维新,在一个女人的不屑声中烟消云散。对于这场变法,我没多大感慨,只是像对王安石主张的变法一样,一声喟叹。就想一幅好画需要点睛之笔一样,我觉得谭嗣同就是那双洞彻世间一切的眼睛。也想说,如果生于那个时代,他就是我的偶像。

谭嗣同出场了,在一场佛学真义的辩论中,他谈到了众生,谈到了家国,谈到了回向。

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

还似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

先出世,后入世,努力救世,不记得失,这是王安石回向的境界,也是谭嗣同崇拜的境界。同是文人,同是诗人,同是变法图强的大人物,然而谭的性格里多了一分侠义,还多了一分悲壮。所以王变法失败后选择了归隐,谭选择了归义。

我更欣赏的是谭少年的成长经历。也只有这种经历才造就出他一颗佛心,一身侠义,一腔热血。十三岁父亲到甘肃上任,回到湖南老家。十四岁去甘肃,又碰到河南、陕西大凶年,赤地千里,随他去甘肃的,路上一死就十多个。他在甘肃,最喜欢出塞探险打猎。他曾经和一个骑兵迷了路。七天七夜,走了一千六百里,都没有人烟。脱险回来的时候,屁股上髀肉狼藉,裤裆上都是血。尤其,当你置身于古战场中,感觉千百年前,胡人牧马、汉将拓边、尝覆三军、边声四起的气氛,你真会有苍茫之感。你的心胸会开廓无比,但那种开廓,是悲凉的、是流离的、是‘地阔天长,不知归路’的,你感觉到千军万马在你眼前走过,杀声震天、血流遍地。可是,突然间,一切全停了、全都静止了,所有的千军万马,都一刹间变成一片尘埃与尸骨,天地为愁、草木含悲,百年为之销声、千年为之孤寂。这时候,你仿佛是人间唯一的活人,在行经鬼域,不是你生吊古战场,而是古战场把你活活

死祭……

读到他的这些经历时,不禁心驰神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也只有如此的历练才能磨砺出心如铁石般坚硬的性格。中国也是因为有了这许许多多坚韧不拔、心怀天下的人,才能一次次走出绝境。

那个时代渐行渐远,终于湮没在历史的迷雾中。不过关于善恶、信仰、兴替的话题还在继续,历史的年轮仿佛轮回一样,在下一个大时代还将重现谭嗣同式的身影。今生无缘,如果有来世,我愿做一回谭嗣同。

2013/2/26

下载《北京法源寺》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法源寺》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北京法源寺》有感

    读《北京法源寺》有感(一):百学必先立志李海鹏初看这本书的名字,以为是写寺庙或是佛教的,本对此类书是提不上兴趣的,但当读完前几章后,却一发不可收拾,花了两天的空闲时间把它读完了......

    穿过北京法源寺见李敖杂文随笔

    很早的时候,我很讨厌李敖。觉得他太粗鲁,没有礼貌,爱骂人,不讲理。第一次对他有所改观,是他骂小S,然后上《康熙来了》做和解。很奇怪的是,他其实全程都没有在讲骂人与和解的事。他......

    北京读后感

    北京读后感是电影的小说原版,北京读后感。看小说我觉得更感动人。.当我看到第二页的时候,感觉有些黄,觉得有些恶心,幸而描写不是很多。继续往下读的时候,起先我被蓝宇对陈捍东的......

    《北京精神》读后感(精选合集)

    《北京精神》读后感范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京精神......

    北京爱情故事读后感

    今天晚上终于看完了北京爱情故事,漫长的夜里,听着汪峰的“北京,北京”,我的心情很是一个沉重,北京爱情故事读后感。看到最后,我的心揪在了一起,心疼他们每一个人,从最初的青春无敌的......

    北京宴读后感

    简单的事认真做,重复的事做到极致 培训工作是枯燥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以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把简单的事情全力以赴,重复的事情做到极致。 个人工作习惯决定了事业的成败......

    北京精神读后感

    北京精神读后感“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 “创新”是北京精神的精髓; “包容”是北京精神的特征; “厚德”是北京精神的品质。 短短八个字概括了北京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信仰、......

    北京爱情故事读后感

    爱情本来就是你追我赶的个事,正因为彼此之间有差距,有隔离,才会有以后两个人的慢慢相处,北京爱情故事读后感。如果一味的去寻求两情相悦,一见钟情,爱的死去活来,交往不到三个月就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