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折叠》读后感
《北京折叠》读后感1
《北京折叠》个人感觉,比较温和,甚至有些悲观。主角老刀只是为了挣钱,让女儿上一个好一些的幼儿园。
从第三空间,往返于第一二空间送信,而送的这封信,也不是什么衣带诏,只是帮助一个第二空间的少年,追求一个第一空间已经订婚却隐瞒少年的姑娘。顺便,帮助第一空间的成功者,带了药给瘫痪在床的双亲……
老刀生活在第三空间,做垃圾处理,在第一空间得知,机器可能代替垃圾处理工,但是当权者为了第三空间的就业问题,否定了垃圾分类机器的提案。
老刀有惊无险的回到第三空间,从此继续上班,担忧着有一天自己会被机器取代。老刀无力承担反抗者的角色,作者似乎也无意去触碰这一点。从格局上,似乎不够宏大。但作者大概只是希望聚焦于小人物,最无能为力的,也最自私的.反抗。有一点宿命论的味道。似乎小人物在大格局上无力改变历史。个人觉得,这个中篇,构思精当,但写得略草。没有挖掘更深的意义。如果支撑一个长篇,会更有空间。毕竟,阶级这个问题,真的很值得探讨啊。整个世界,整个人类文明,都存在着阶级,统治,控制和歧视。
这一点上,《北京折叠》换成《纽约折叠》、《东京折叠》,从意义上讲,都是一样的。哪个民族没有歧视?哪个民族没犯过错误?
希望人们和科幻作者的格局一样,没事儿别老狭隘民族主义,多思考思考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穷也好,达也好,谁也阻挡不了一颗兼济天下的心嘛。
《北京折叠》读后感2
《北京折叠》一言以蔽之,讲述的是阶级。
北京分为三个空间,每个空间的人享受着不同的时间,阶级分明。这一点上与诸多反乌托邦小说设定相似。
表面上世界一片和谐,但实际上充满了弊病,穷人的无奈,既得利益者的麻木,以及统治者的粉饰太平。阶级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人类越文明,似乎阶级就越分明。似乎统治者,特别乐于给人类分类。
元朝把人类分为五等:一为蒙人,二为鲜卑人,三为色目人,四为汉人,五为南人。印度则按照种姓制度分等级。分类、分级利于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也是希望百姓各归其位,耕者有其田,老者有所养,君君臣臣。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统治者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
整个世界,整个人类文明,都存在着阶级,统治,控制和歧视。这一点上,《北京折叠》换成《纽约折叠》《东京折叠》,从意义上讲,都是一样的。哪个民族没有歧视?哪个民族没犯过错误?
希望人们和科幻作者的格局一样,没事儿别老狭隘民族主义,多思考思考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穷也好,达也好,谁也阻挡不了一颗兼济天下的心嘛。
《北京折叠》读后感3
相较于《三体》的影响力,获得雨果奖最佳中短篇的《北京折叠》口碑却没有那么广受好评。第一次读这本小书是在郝景芳获得雨果奖之前,这次再读倒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平淡的故事,并不突出的情节,没有了第一次看到时那种对折叠世界的新奇感,不过这次读更多的是把眼光放到了人情上。
第三空间的老刀为了能让收养的女孩儿糖糖上一个好点儿的幼儿园,不惜冒着入狱的风险穿越第二空间替人去第一空间送信。原以为是权且充当帮有情人传达美意的信使,结果却着实让老刀见识了什么叫物欲横流,非但没能促成佳话,还拿了人家保密费替人隐瞒。有关吴闻的小插曲令人有些诧异,其无视第三空间的劳动人民建议新提案,而后又因接连的小错误使得原应按时的转换延迟甚至重来一次,在这样的城市环境前提下,空间转换应该是极其重要有秩序不妨碍三个空间所有人日常工作的`,但第一空间的人却因这样那样的疏忽恣意控制转换时间,这样岂不是打断了另外两个空间的节奏?或许这也从反面说明了第一空间的权势吧。第三空间的人会为一点空调费争执不下,第一空间的人却在富丽堂皇的会议厅里掌握着整个北京的折叠。
《北京折叠》读后感4
折叠概念让我马上联想到我时常陪儿子看的Zack and Quack立体书动画,每翻开一页一个新的折叠世界就会立体起来,很好玩。所以一听到这个故事,就会开始把北京想象成一本立体书,在不同时段不同空间就会被翻开生活。然而,这三个不同空间却不是儿童动画的美好世界,而是残酷现实生活不平等的写照。
然而,在这样充满现实揶揄的架构下,故事的笔调却没有太沉重。种种的阶级不平等在老刀那种乐天知命的性格下,不带血的略过,就像折叠起来的邹疤,在这不断折叠的'世界无声地隐藏着。
读到作者郝景芳谈及自己的创作,让我对这部小说更有感觉:“在我日常的工作中,我们是如此努力致力于研究并消除整个世界的不平等,可是最终也许一切都是徒然,就连人类历史上所有为不平等而奋斗的浴血奋战最终也只是制造了更多不平等。想到这个我就有些空茫。我似乎能看到笔下那座城,在最远又最近的地方,与我四目相对。它是我内心最冷也最热的推动。”
所以,我想,科幻及批判应该都不是这部小说最终目的。而是,我们能折叠到心里的世界,在哪里?
《北京折叠》读后感5
好多人说这作品文笔平庸故事平庸,什么伪科幻什么的,其实他们说的也没什么不对的,只是这类人的审美意象就局限于科幻本身吧,不会上升到文学的高度。好的文学一定是从现实社会中高度抽像后再文学意化的。
这篇文章的科幻可以说没有一点科技含量,文笔没有一点美学元素,故事更谈不上跌宕起伏,但它有一点是当下文学欠缺的,或者说它有一点是带着预言意义的,那就是它浅显直接的揭示着当前中国社会中隐藏的强大的'趋向,可怕的不可改变性。这个作品和香港电影十年是同一类型的,或者说就是同一种意象的不同表现,一个说的是香港,一个说的是大陆。
香港的那电影有张艺谋的电影《英雄》意象美吗,有它好看吗,有它精彩吗?个人的答案是绝对没有,可以说对于“事不关己”这种心态的人来说,看十年绝对会睡着的,但它获奖了;同样,北京折叠也获奖了。但其实这两个奖项都不是我们大陆人赋予的,也就是说我们依然生活在美丽的雾里,看不到或者不在乎前方阴雨绵绵带来的隐忧,而明天,不久的明天,如果一不小心,就会像这两部作品中的世界原样抵达,多么可怕!基于此,在现实还未成为科幻之前,我们能通过科幻来看到或者思考现实,你说,这样的作品不该获奖吗?一点点的改变都是闪闪发光的金子!
科幻作品不仅在于文字描写多美好、想法多新奇,而在于通过对未来的幻想反思当下的生活;这部作品里面有很多隐喻,相信北漂一族会有很多感想。
《北京折叠》读后感6
作者笔下的北京,城市被划分为三个空间,第一空间与第二、三空间处于土地的正反两端,当第一空间存在于地表时,第二、三空间则沉于地底。每过24小时,整座城市会发生翻转。翻上地表的城市开始生活运转,而被翻下去的空间里的人则进入睡眠。人为分配的'不仅是空间,生活在第一空间里的五百万人能够享用连续的24时生活。而当他们陷入睡眠时,升到地表的第二、三空间,则需共享这宝贵的24小时——第二空间生活着2500万人口,从次日清晨6点生活到夜晚10点;第三空间生活着5000万人,从10点工作到清晨6点,随后他们再次集体进入睡眠,地面翻转,第一空间的人们开始重新接管城市。每个空间里的人们独立生活着,却又因为各种原因有一些交集。
小说中三个空间的划分也体现了社会深深的不公平。第三空间规模最大,人口最多,但绝大多数是劳动艰辛收入微薄的社会最底层;第一空间则是有着优越的环境享受丰富的物质,且统管三个空间的贵族阶层;第二层是中间层。第一空间人均占有的自然空间和时间资源都最多,第三空间则拥挤不堪而且时间分配上只有第一空间的1/3且是晚上,可以说是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虽说只是一部只有短短两万多字的科幻小说,但对照当下的中国,却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北京折叠》读后感7
在我看来,《北京折叠》难得之处,在于把眼光投射到了最底层的人身上。而且,不仅仅是凌空蹈虚的摹写(讲真,刘慈欣的赡养人类,就像他在其他作品里犯的错误一样,所有的人物都仅仅是他想阐述的达尔文社会学的一个没有血肉符号),而是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底层人的困境、希望和挣扎。这篇小说在谋篇布局中,也通过各种细节描写,赋予了某种现实性,她笔下的第三层世界让曾经在京郊城中村迷路的我产生了共情,仿佛又回到了那天拥挤不堪的街道,老刀就像街上那些面目不清但也有着自己喜怒哀乐的路人。
作者是有野心的。她不满足于仅仅是描写老刀的窘困,她还着力描绘了老刀的希望和救赎。这是整篇故事的内驱力,即老刀希望抱养的孩子获得更好的生活。老刀的高尚和他的窘境形成了戏剧冲突,同样,二层空间和一层空间之间的`恋爱如此的伪善,也和老刀的善良质朴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这种冲突让人不禁会疑问,难道以阶层分化的人,在人格上真的有三六九等之分?
短篇小说,往往从一个简单的意象,衍生出一个故事,具有强烈的仪式感和象征意味。但如果人物和剧情缺乏令人信服的内驱力,那就不免显假。这点是北京折叠远好于赡养人类的地方,因为它更真实,全篇每一个细节都在为构建善恶美丑的人性冲突而准备,赡养人类太多毫无意义的枝蔓,而一些力求体现人物的细节也和小说主旨并不太有关系。
北京折叠读后感
北京折叠读后感1
好多人说这作品文笔平庸故事平庸,什么伪科幻什么的,其实他们说的也没什么不对的,只是这类人的审美意象就局限于科幻本身吧,不会上升到文学的高度。好的文学一定是从现实社会中高度抽像后再文学意化的。这篇文章的科幻可以说没有一点科技含量,文笔没有一点美学元素,故事更谈不上跌宕起伏,但它有一点是当下文学欠缺的,或者说它有一点是带着预言意义的,那就是它浅显直接的揭示着当前中国社会中隐藏的强大的趋向,可怕的不可改变性。这个作品和香港电影十年是同一类型的,或者说就是同一种意象的不同表现,一个说的是香港,一个说的是大陆。香港的那电影有张艺谋的电影《英雄》意象美吗,有它好看吗,有它精彩吗?个人的答案是绝对没有,可以说对于“事不关己”这种心态的人来说,看十年绝对会睡着的,但它获奖了;同样,北京折叠也获奖了。但其实这两个奖项都不是我们大陆人赋予的.,也就是说我们依然生活在美丽的雾里,看不到或者不在乎前方阴雨绵绵带来的隐忧,而明天,不久的明天,如果一不小心,就会像这两部作品中的世界原样抵达,多么可怕!基于此,在现实还未成为科幻之前,我们能通过科幻来看到或者思考现实,你说,这样的作品不该获奖吗?一点点的改变都是闪闪发光的金子!
科幻作品不仅在于文字描写多美好、想法多新奇,而在于通过对未来的幻想反思当下的生活;这部作品里面有很多隐喻,相信北漂一族会有很多感想。
北京折叠读后感2
《北京折叠》一言以蔽之,讲述的是阶级。
北京分为三个空间,每个空间的人享受着不同的时间,阶级分明。这一点上与诸多反乌托邦小说设定相似。
表面上世界一片和谐,但实际上充满了弊病,穷人的无奈,既得利益者的麻木,以及统治者的粉饰太平。阶级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人类越文明,似乎阶级就越分明。似乎统治者,特别乐于给人类分类。
元朝把人类分为五等:一为蒙人,二为鲜卑人,三为色目人,四为汉人,五为南人。印度则按照种姓制度分等级。分类、分级利于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也是希望百姓各归其位,耕者有其田,老者有所养,君君臣臣。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统治者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
整个世界,整个人类文明,都存在着阶级,统治,控制和歧视。这一点上,《北京折叠》换成《纽约折叠》《东京折叠》,从意义上讲,都是一样的。哪个民族没有歧视?哪个民族没犯过错误?
希望人们和科幻作者的格局一样,没事儿别老狭隘民族主义,多思考思考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穷也好,达也好,谁也阻挡不了一颗兼济天下的心嘛。
北京折叠读后感3
相较于《三体》的影响力,获得雨果奖最佳中短篇的《北京折叠》口碑却没有那么广受好评。第一次读这本小书是在郝景芳获得雨果奖之前,这次再读倒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平淡的故事,并不突出的情节,没有了第一次看到时那种对折叠世界的新奇感,不过这次读更多的是把眼光放到了人情上。
第三空间的老刀为了能让收养的女孩儿糖糖上一个好点儿的幼儿园,不惜冒着入狱的风险穿越第二空间替人去第一空间送信。原以为是权且充当帮有情人传达美意的信使,结果却着实让老刀见识了什么叫物欲横流,非但没能促成佳话,还拿了人家保密费替人隐瞒。有关吴闻的小插曲令人有些诧异,其无视第三空间的`劳动人民建议新提案,而后又因接连的小错误使得原应按时的转换延迟甚至重来一次,在这样的城市环境前提下,空间转换应该是极其重要有秩序不妨碍三个空间所有人日常工作的,但第一空间的人却因这样那样的疏忽恣意控制转换时间,这样岂不是打断了另外两个空间的节奏?或许这也从反面说明了第一空间的权势吧。第三空间的人会为一点空调费争执不下,第一空间的人却在富丽堂皇的会议厅里掌握着整个北京的折叠。
北京折叠读后感4
折叠概念让我马上联想到我时常陪儿子看的Zack and Quack立体书动画,每翻开一页一个新的折叠世界就会立体起来,很好玩。所以一听到这个故事,就会开始把北京想象成一本立体书,在不同时段不同空间就会被翻开生活。然而,这三个不同空间却不是儿童动画的美好世界,而是残酷现实生活不平等的写照。
然而,在这样充满现实揶揄的架构下,故事的笔调却没有太沉重。种种的阶级不平等在老刀那种乐天知命的性格下,不带血的略过,就像折叠起来的邹疤,在这不断折叠的世界无声地隐藏着。
读到作者郝景芳谈及自己的创作,让我对这部小说更有感觉:“在我日常的`工作中,我们是如此努力致力于研究并消除整个世界的不平等,可是最终也许一切都是徒然,就连人类历史上所有为不平等而奋斗的浴血奋战最终也只是制造了更多不平等。想到这个我就有些空茫。我似乎能看到笔下那座城,在最远又最近的地方,与我四目相对。它是我内心最冷也最热的推动。”
所以,我想,科幻及批判应该都不是这部小说最终目的。而是,我们能折叠到心里的世界,在哪里?
北京折叠读后感5
作者笔下的北京,城市被划分为三个空间,第一空间与第二、三空间处于土地的正反两端,当第一空间存在于地表时,第二、三空间则沉于地底。每过24小时,整座城市会发生翻转。翻上地表的城市开始生活运转,而被翻下去的空间里的人则进入睡眠。人为分配的不仅是空间,生活在第一空间里的五百万人能够享用连续的24时生活。而当他们陷入睡眠时,升到地表的第二、三空间,则需共享这宝贵的24小时——第二空间生活着2500万人口,从次日清晨6点生活到夜晚10点;第三空间生活着5000万人,从10点工作到清晨6点,随后他们再次集体进入睡眠,地面翻转,第一空间的人们开始重新接管城市。每个空间里的人们独立生活着,却又因为各种原因有一些交集。
小说中三个空间的划分也体现了社会深深的不公平。第三空间规模最大,人口最多,但绝大多数是劳动艰辛收入微薄的社会最底层;第一空间则是有着优越的`环境享受丰富的物质,且统管三个空间的贵族阶层;第二层是中间层。第一空间人均占有的自然空间和时间资源都最多,第三空间则拥挤不堪而且时间分配上只有第一空间的1/3且是晚上,可以说是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虽说只是一部只有短短两万多字的科幻小说,但对照当下的中国,却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北京折叠读后感6
在我看来,《北京折叠》难得之处,在于把眼光投射到了最底层的人身上。而且,不仅仅是凌空蹈虚的摹写(讲真,刘慈欣的赡养人类,就像他在其他作品里犯的错误一样,所有的人物都仅仅是他想阐述的达尔文社会学的一个没有血肉符号),而是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底层人的困境、希望和挣扎。这篇小说在谋篇布局中,也通过各种细节描写,赋予了某种现实性,她笔下的第三层世界让曾经在京郊城中村迷路的我产生了共情,仿佛又回到了那天拥挤不堪的街道,老刀就像街上那些面目不清但也有着自己喜怒哀乐的路人。
作者是有野心的。她不满足于仅仅是描写老刀的窘困,她还着力描绘了老刀的希望和救赎。这是整篇故事的内驱力,即老刀希望抱养的孩子获得更好的生活。老刀的`高尚和他的窘境形成了戏剧冲突,同样,二层空间和一层空间之间的恋爱如此的伪善,也和老刀的善良质朴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这种冲突让人不禁会疑问,难道以阶层分化的人,在人格上真的有三六九等之分?
短篇小说,往往从一个简单的意象,衍生出一个故事,具有强烈的仪式感和象征意味。但如果人物和剧情缺乏令人信服的内驱力,那就不免显假。这点是北京折叠远好于赡养人类的地方,因为它更真实,全篇每一个细节都在为构建善恶美丑的人性冲突而准备,赡养人类太多毫无意义的枝蔓,而一些力求体现人物的细节也和小说主旨并不太有关系。
北京折叠读后感7
刚看中国作家获得了雨果奖,就迫不及待的围观了这篇获奖作品。许多人遗憾受篇幅限制,情节有点没能完全展开,我却觉得写的恰到好处,就好像好多事情,一些真相,都只能是点到为止,过满则亏。
老刀为了生活,铤而走险去穿越空间,从第二层的研究生到第一层的上流人士,也从而窥见了些许生活的真相。前进的过程似乎并不困难,然而所有的变数从踏上返程的时候才接踵而来,道德的责问,因为一层空间的工作疏忽而受的伤,好像这些现象在现实中总有缩影,受伤吃亏的总是最平凡的人们。而所谓的上层人士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特权。
老葛的话冰冷而淡漠,他说在这里呆的久了就木了,习惯了,虽然自己也是底层出身,但很多事情是无法改变的,只能旁观。
真相永远残酷,我不知道老刀是不是真的理解了折叠社会的真相,但事实已经摆在那里。社会在发展,科技要进步,无处安放的只有越来越多的大多数。难道一层社会发展的代价就只能是压缩别人的.生存空间么?如果真如老葛所说,上面的社会日升日落,繁荣了衰弱了所有的变化都传不到下面的社会去,而下面的社会也就永远固守着自己的模式潮起潮落,依然为吃不起好点的饭,上不起好学校而挣扎,那是不是对于老刀这样的人而言生活就真的没有了指望?历史的车轮滚滚,终将绝尘,只是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有安坐的地方。
北京折叠读后感8
《北京折叠》个人感觉,比较温和,甚至有些悲观。主角老刀只是为了挣钱,让女儿上一个好一些的幼儿园。
从第三空间,往返于第一二空间送信,而送的这封信,也不是什么衣带诏,只是帮助一个第二空间的少年,追求一个第一空间已经订婚却隐瞒少年的姑娘。顺便,帮助第一空间的成功者,带了药给瘫痪在床的双亲……
老刀生活在第三空间,做垃圾处理,在第一空间得知,机器可能代替垃圾处理工,但是当权者为了第三空间的就业问题,否定了垃圾分类机器的提案。
老刀有惊无险的回到第三空间,从此继续上班,担忧着有一天自己会被机器取代。老刀无力承担反抗者的角色,作者似乎也无意去触碰这一点。从格局上,似乎不够宏大。但作者大概只是希望聚焦于小人物,最无能为力的,也最自私的.反抗。有一点宿命论的味道。似乎小人物在大格局上无力改变历史。个人觉得,这个中篇,构思精当,但写得略草。没有挖掘更深的意义。如果支撑一个长篇,会更有空间。毕竟,阶级这个问题,真的很值得探讨啊。整个世界,整个人类文明,都存在着阶级,统治,控制和歧视。
这一点上,《北京折叠》换成《纽约折叠》《东京折叠》,从意义上讲,都是一样的。哪个民族没有歧视?哪个民族没犯过错误?
希望人们和科幻作者的格局一样,没事儿别老狭隘民族主义,多思考思考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穷也好,达也好,谁也阻挡不了一颗兼济天下的心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