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折叠》读后感2000字

时间:2019-05-15 16:12: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折叠》读后感2000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折叠》读后感2000字》。

第一篇:《北京折叠》读后感2000字

《北京折叠》读后感2000字

年华

《北京折叠》很短,前后看完不到两天时间。书中整个世界构建得十分宏伟,似乎还有非常多可以叙述的故事。但是最终,我们只能管中窥豹,看见其中最小的一部分。

这篇小说是作者郝景芳拿雨果奖的得力作品。比起刘慈欣的《三体》,郝景芳这第二个雨果奖的知名度,显然差了不少。

景芳师姐是清华饮水思源三期的大师姐了。也许她在思源的时期,还不知道思源最终会扩大到六个学校,也许她只是偶然听过,中山大学也有思源计划了。即便是这一点点微弱的联系,也让我对景芳师姐充满了好感,亦如我对整个思源计划的想法。

整本书让人有种细思极恐的感觉。刚开始读完时感觉很纳闷,为什么这么平和的短篇科幻小说,也能拿雨果奖。后面越深入思考,觉得这篇文章越有价值。

整本书涉及到的内容,其实在其他书籍或者主题中,我们都涉及过,贫富差距,城市治理等等等等。作为一本科幻小说,这本书自然是着眼于未来世界。但是比之于《三体》看不见摸不着的猜想,《北京折叠》所叙述的未来,仿佛那么的真实,可见,甚至是亲切。

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有血有肉。一看就是经过作者仔细地筛选和设定故过的。

作者选择了一个更加贴近现代生活的人物作为主人公——老刀。一个垃圾站清洁工,抱养一个女儿,为了女儿能够上有艺术课的幼儿园,不惜冒险去跨世界完成任务。为了家人冒险,亘古不变。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最为核心的东西——爱。曾经有一个故事这样讲道,当远古人类中第一次出现骨折修复的印记,当人类知道爱护族群的弱者时,人类的进化,就真正开始了。是爱,让人类成为地球的管理者,并不断生存繁衍。

我真的非常同情老刀,坦白说我无法体会到他的艰辛,毕竟他那种日复一日的生活,实在是一种折磨。老刀面对如此的社会大环境,当他知道所有的真相时,没有采取激烈的反抗,没有奋起号召大家去抢夺,而是选择回归了自己的位置,好像以前都没有发生过那样。这个故事,更加真实。或者说,更加符合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所以当我们阅读了许多故事,看到主人公为了很多不公去反抗而义愤填膺时,读多了我们就会逐渐明白,那只是故事。现实中,有许多人像老刀这样,有女儿,要生存。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抗日时期有那么多汉奸,为什么佛系会成为社会的主流。因为在十三亿的大机器面前,十三亿分之一,真的不算什么。

文中另外一个让我心生敬佩的人物,就是老葛。作者给老葛的人设,是一个富有怜悯心,没有忘本的人。与其说敬佩,不如说我其实就是老葛这样的人。或者说,我向往成为老葛这样的人。老葛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从第三空间升级到第一空间。但是他没有忘本,没有因为成了“第一空间北京公民”而忘了自己家乡的亲友,而成为那些“势力嘴脸”。老葛一直牵挂着自己第三空间的父母,但是却没有办法经常看他们。他救助老刀,证明他没有忘本。他甚至愿意造假身份带老刀去宴席,不担心因此丢了工作,这份小说式勇气,难能可贵。

之前在公司实习的时候,听一个东北的同事说。她在北京念书时,最讨厌的就是有一小部分东北人,到了北京拿了北京户口后,就反过来歧视东北人,嫌东北人是外地人。听了当时我就觉得很恶心。想想还是深圳好啊哈哈哈。

秦天和依言的爱情,是整本书最让人浮想联翩,也有最多故事可以延伸的地方。我原以为作者会就此而接着写下去。没想到故事还没到高潮,就戛然而止了。其实,这才是生活,不是吗?秦天作为一个第二空间的学生,上进心,努力,奋斗;依言作为第一空间的小姐,有自己的小确幸,但勇气不足。这两人的故事是整一篇小说的引子和导火索,却没有一个结局。这份留白,既让人遗憾,也让人可以无穷遐想。

依言和吴闻,则是一种妥协。或者说比起秦天依言那种爱情,这份妥协,更加贴近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我们无从猜想,究竟依言为什么要像这样一个中年油腻男(其实还没到这个程度)妥协。究竟是家庭的压力,还是她的身份所限?

市井小民之间的点点滴滴,衬托出来的却是大世界的精彩。以小见大,也许说的就是这种写作方式吧。可以说老刀能够得知真相是巧合中的巧合,但是老刀得知真相后的反应,却又是真实中的真实。

除了生活之外,其实整本小说还有很多想说的地方。但我不知道作者是想说却不敢说,还是留给大家,让大家自己思考。阶层之间的理解和误解,面对社会大机器的无奈,命运的不公,这些命题,太大了。

我仔细思考后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很多一部分是真实,并且给出了一个可行的答案。折叠北京,而不是用激烈的对抗,让北京有一个更好的相处。我想在可预知的未来,这未尝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方向。

想想前阵子北京的清理“lower hierarchy”(听说写中文会被河蟹,只敢用英文写了)也真是应了作者这篇文章了。只是没想到选择的方式这么激烈,对抗这么凶猛。与作者的初衷也算是大相径庭了吧。可以感受得出,作者是试图给出一种方式,能够让人北京人之间更好相处。只是这种方式,太让人悲伤了。或者说,这种方式,不能提,也不敢提。因为这种方式和新中国的立国之本,本来就是不符的。

其实文中有一个从未出现的词汇,但是几乎每一页都写着的词汇,那就是——阶层。这个词汇在过去,今日,未来的北京城,几乎每一个人都心知肚明。但是官方,却永远不能提。我无从知道,或者说以我当前有限的学识,无法想明白,究竟是正视“阶层”这个问题,努力协调去解决好,还是回避这个问题,大家都装傻当做没有这个问题好。

一直以来消除阶层矛盾的方式都很激烈,最简单粗暴的就,就是战争。自古以来的农民起义或者革命,几乎都是阶层矛盾激化了,最终通过战争方式,重新拉回贫富差距,消灭部分人口,让社会重新走向一个新的轮回。之所以说历史的车轮周而复始,历史的轮回很难逃离,就是因为马太效应几乎是伴随着人性而产生的。当前执政党强调自己能走出历史的车轮,我真的衷心希望如此,也知道普罗大众还需要为此而不断努力。毕竟战争,是人民群众都不想看到的。我想作者也是如此,《北京折叠》给出的解决方式,就是回避战争的一种。

读完我一如既往的给自己出了一个思考题。如果因为命运而成为第三空间的公民,又得知了真相,那么我是选择像老刀那样把自己变成机器一样去行动来换取生存的妥协,还是奋起反抗,或者是坐而等死?

不知道,人生本没有选择题。

希望北京不要折叠。希望北京,能更好地折叠。

世界在变,但是人性的东西,永远不变。

第二篇:北京折叠读后感

北京折叠读后感

北京折叠读后感1

好多人说这作品文笔平庸故事平庸,什么伪科幻什么的,其实他们说的也没什么不对的,只是这类人的审美意象就局限于科幻本身吧,不会上升到文学的高度。好的文学一定是从现实社会中高度抽像后再文学意化的。这篇文章的科幻可以说没有一点科技含量,文笔没有一点美学元素,故事更谈不上跌宕起伏,但它有一点是当下文学欠缺的,或者说它有一点是带着预言意义的,那就是它浅显直接的揭示着当前中国社会中隐藏的强大的趋向,可怕的不可改变性。这个作品和香港电影十年是同一类型的,或者说就是同一种意象的不同表现,一个说的是香港,一个说的是大陆。香港的那电影有张艺谋的电影《英雄》意象美吗,有它好看吗,有它精彩吗?个人的答案是绝对没有,可以说对于“事不关己”这种心态的人来说,看十年绝对会睡着的,但它获奖了;同样,北京折叠也获奖了。但其实这两个奖项都不是我们大陆人赋予的.,也就是说我们依然生活在美丽的雾里,看不到或者不在乎前方阴雨绵绵带来的隐忧,而明天,不久的明天,如果一不小心,就会像这两部作品中的世界原样抵达,多么可怕!基于此,在现实还未成为科幻之前,我们能通过科幻来看到或者思考现实,你说,这样的作品不该获奖吗?一点点的改变都是闪闪发光的金子!

科幻作品不仅在于文字描写多美好、想法多新奇,而在于通过对未来的幻想反思当下的生活;这部作品里面有很多隐喻,相信北漂一族会有很多感想。

北京折叠读后感2

《北京折叠》一言以蔽之,讲述的是阶级。

北京分为三个空间,每个空间的人享受着不同的时间,阶级分明。这一点上与诸多反乌托邦小说设定相似。

表面上世界一片和谐,但实际上充满了弊病,穷人的无奈,既得利益者的麻木,以及统治者的粉饰太平。阶级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人类越文明,似乎阶级就越分明。似乎统治者,特别乐于给人类分类。

元朝把人类分为五等:一为蒙人,二为鲜卑人,三为色目人,四为汉人,五为南人。印度则按照种姓制度分等级。分类、分级利于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也是希望百姓各归其位,耕者有其田,老者有所养,君君臣臣。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统治者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

整个世界,整个人类文明,都存在着阶级,统治,控制和歧视。这一点上,《北京折叠》换成《纽约折叠》《东京折叠》,从意义上讲,都是一样的。哪个民族没有歧视?哪个民族没犯过错误?

希望人们和科幻作者的格局一样,没事儿别老狭隘民族主义,多思考思考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穷也好,达也好,谁也阻挡不了一颗兼济天下的心嘛。

北京折叠读后感3

相较于《三体》的影响力,获得雨果奖最佳中短篇的《北京折叠》口碑却没有那么广受好评。第一次读这本小书是在郝景芳获得雨果奖之前,这次再读倒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平淡的故事,并不突出的情节,没有了第一次看到时那种对折叠世界的新奇感,不过这次读更多的是把眼光放到了人情上。

第三空间的老刀为了能让收养的女孩儿糖糖上一个好点儿的幼儿园,不惜冒着入狱的风险穿越第二空间替人去第一空间送信。原以为是权且充当帮有情人传达美意的信使,结果却着实让老刀见识了什么叫物欲横流,非但没能促成佳话,还拿了人家保密费替人隐瞒。有关吴闻的小插曲令人有些诧异,其无视第三空间的`劳动人民建议新提案,而后又因接连的小错误使得原应按时的转换延迟甚至重来一次,在这样的城市环境前提下,空间转换应该是极其重要有秩序不妨碍三个空间所有人日常工作的,但第一空间的人却因这样那样的疏忽恣意控制转换时间,这样岂不是打断了另外两个空间的节奏?或许这也从反面说明了第一空间的权势吧。第三空间的人会为一点空调费争执不下,第一空间的人却在富丽堂皇的会议厅里掌握着整个北京的折叠。

北京折叠读后感4

折叠概念让我马上联想到我时常陪儿子看的Zack and Quack立体书动画,每翻开一页一个新的折叠世界就会立体起来,很好玩。所以一听到这个故事,就会开始把北京想象成一本立体书,在不同时段不同空间就会被翻开生活。然而,这三个不同空间却不是儿童动画的美好世界,而是残酷现实生活不平等的写照。

然而,在这样充满现实揶揄的架构下,故事的笔调却没有太沉重。种种的阶级不平等在老刀那种乐天知命的性格下,不带血的略过,就像折叠起来的邹疤,在这不断折叠的世界无声地隐藏着。

读到作者郝景芳谈及自己的创作,让我对这部小说更有感觉:“在我日常的`工作中,我们是如此努力致力于研究并消除整个世界的不平等,可是最终也许一切都是徒然,就连人类历史上所有为不平等而奋斗的浴血奋战最终也只是制造了更多不平等。想到这个我就有些空茫。我似乎能看到笔下那座城,在最远又最近的地方,与我四目相对。它是我内心最冷也最热的推动。”

所以,我想,科幻及批判应该都不是这部小说最终目的。而是,我们能折叠到心里的世界,在哪里?

北京折叠读后感5

作者笔下的北京,城市被划分为三个空间,第一空间与第二、三空间处于土地的正反两端,当第一空间存在于地表时,第二、三空间则沉于地底。每过24小时,整座城市会发生翻转。翻上地表的城市开始生活运转,而被翻下去的空间里的人则进入睡眠。人为分配的不仅是空间,生活在第一空间里的五百万人能够享用连续的24时生活。而当他们陷入睡眠时,升到地表的第二、三空间,则需共享这宝贵的24小时——第二空间生活着2500万人口,从次日清晨6点生活到夜晚10点;第三空间生活着5000万人,从10点工作到清晨6点,随后他们再次集体进入睡眠,地面翻转,第一空间的人们开始重新接管城市。每个空间里的人们独立生活着,却又因为各种原因有一些交集。

小说中三个空间的划分也体现了社会深深的不公平。第三空间规模最大,人口最多,但绝大多数是劳动艰辛收入微薄的社会最底层;第一空间则是有着优越的`环境享受丰富的物质,且统管三个空间的贵族阶层;第二层是中间层。第一空间人均占有的自然空间和时间资源都最多,第三空间则拥挤不堪而且时间分配上只有第一空间的1/3且是晚上,可以说是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虽说只是一部只有短短两万多字的科幻小说,但对照当下的中国,却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北京折叠读后感6

在我看来,《北京折叠》难得之处,在于把眼光投射到了最底层的人身上。而且,不仅仅是凌空蹈虚的摹写(讲真,刘慈欣的赡养人类,就像他在其他作品里犯的错误一样,所有的人物都仅仅是他想阐述的达尔文社会学的一个没有血肉符号),而是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底层人的困境、希望和挣扎。这篇小说在谋篇布局中,也通过各种细节描写,赋予了某种现实性,她笔下的第三层世界让曾经在京郊城中村迷路的我产生了共情,仿佛又回到了那天拥挤不堪的街道,老刀就像街上那些面目不清但也有着自己喜怒哀乐的路人。

作者是有野心的。她不满足于仅仅是描写老刀的窘困,她还着力描绘了老刀的希望和救赎。这是整篇故事的内驱力,即老刀希望抱养的孩子获得更好的生活。老刀的`高尚和他的窘境形成了戏剧冲突,同样,二层空间和一层空间之间的恋爱如此的伪善,也和老刀的善良质朴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这种冲突让人不禁会疑问,难道以阶层分化的人,在人格上真的有三六九等之分?

短篇小说,往往从一个简单的意象,衍生出一个故事,具有强烈的仪式感和象征意味。但如果人物和剧情缺乏令人信服的内驱力,那就不免显假。这点是北京折叠远好于赡养人类的地方,因为它更真实,全篇每一个细节都在为构建善恶美丑的人性冲突而准备,赡养人类太多毫无意义的枝蔓,而一些力求体现人物的细节也和小说主旨并不太有关系。

北京折叠读后感7

刚看中国作家获得了雨果奖,就迫不及待的围观了这篇获奖作品。许多人遗憾受篇幅限制,情节有点没能完全展开,我却觉得写的恰到好处,就好像好多事情,一些真相,都只能是点到为止,过满则亏。

老刀为了生活,铤而走险去穿越空间,从第二层的研究生到第一层的上流人士,也从而窥见了些许生活的真相。前进的过程似乎并不困难,然而所有的变数从踏上返程的时候才接踵而来,道德的责问,因为一层空间的工作疏忽而受的伤,好像这些现象在现实中总有缩影,受伤吃亏的总是最平凡的人们。而所谓的上层人士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特权。

老葛的话冰冷而淡漠,他说在这里呆的久了就木了,习惯了,虽然自己也是底层出身,但很多事情是无法改变的,只能旁观。

真相永远残酷,我不知道老刀是不是真的理解了折叠社会的真相,但事实已经摆在那里。社会在发展,科技要进步,无处安放的只有越来越多的大多数。难道一层社会发展的代价就只能是压缩别人的.生存空间么?如果真如老葛所说,上面的社会日升日落,繁荣了衰弱了所有的变化都传不到下面的社会去,而下面的社会也就永远固守着自己的模式潮起潮落,依然为吃不起好点的饭,上不起好学校而挣扎,那是不是对于老刀这样的人而言生活就真的没有了指望?历史的车轮滚滚,终将绝尘,只是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有安坐的地方。

北京折叠读后感8

《北京折叠》个人感觉,比较温和,甚至有些悲观。主角老刀只是为了挣钱,让女儿上一个好一些的幼儿园。

从第三空间,往返于第一二空间送信,而送的这封信,也不是什么衣带诏,只是帮助一个第二空间的少年,追求一个第一空间已经订婚却隐瞒少年的姑娘。顺便,帮助第一空间的成功者,带了药给瘫痪在床的双亲……

老刀生活在第三空间,做垃圾处理,在第一空间得知,机器可能代替垃圾处理工,但是当权者为了第三空间的就业问题,否定了垃圾分类机器的提案。

老刀有惊无险的回到第三空间,从此继续上班,担忧着有一天自己会被机器取代。老刀无力承担反抗者的角色,作者似乎也无意去触碰这一点。从格局上,似乎不够宏大。但作者大概只是希望聚焦于小人物,最无能为力的,也最自私的.反抗。有一点宿命论的味道。似乎小人物在大格局上无力改变历史。个人觉得,这个中篇,构思精当,但写得略草。没有挖掘更深的意义。如果支撑一个长篇,会更有空间。毕竟,阶级这个问题,真的很值得探讨啊。整个世界,整个人类文明,都存在着阶级,统治,控制和歧视。

这一点上,《北京折叠》换成《纽约折叠》《东京折叠》,从意义上讲,都是一样的。哪个民族没有歧视?哪个民族没犯过错误?

希望人们和科幻作者的格局一样,没事儿别老狭隘民族主义,多思考思考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穷也好,达也好,谁也阻挡不了一颗兼济天下的心嘛。

第三篇:《北京折叠》读后感

《北京折叠》读后感

《北京折叠》读后感1

《北京折叠》个人感觉,比较温和,甚至有些悲观。主角老刀只是为了挣钱,让女儿上一个好一些的幼儿园。

从第三空间,往返于第一二空间送信,而送的这封信,也不是什么衣带诏,只是帮助一个第二空间的少年,追求一个第一空间已经订婚却隐瞒少年的姑娘。顺便,帮助第一空间的成功者,带了药给瘫痪在床的双亲……

老刀生活在第三空间,做垃圾处理,在第一空间得知,机器可能代替垃圾处理工,但是当权者为了第三空间的就业问题,否定了垃圾分类机器的提案。

老刀有惊无险的回到第三空间,从此继续上班,担忧着有一天自己会被机器取代。老刀无力承担反抗者的角色,作者似乎也无意去触碰这一点。从格局上,似乎不够宏大。但作者大概只是希望聚焦于小人物,最无能为力的,也最自私的.反抗。有一点宿命论的味道。似乎小人物在大格局上无力改变历史。个人觉得,这个中篇,构思精当,但写得略草。没有挖掘更深的意义。如果支撑一个长篇,会更有空间。毕竟,阶级这个问题,真的很值得探讨啊。整个世界,整个人类文明,都存在着阶级,统治,控制和歧视。

这一点上,《北京折叠》换成《纽约折叠》、《东京折叠》,从意义上讲,都是一样的。哪个民族没有歧视?哪个民族没犯过错误?

希望人们和科幻作者的格局一样,没事儿别老狭隘民族主义,多思考思考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穷也好,达也好,谁也阻挡不了一颗兼济天下的心嘛。

《北京折叠》读后感2

《北京折叠》一言以蔽之,讲述的是阶级。

北京分为三个空间,每个空间的人享受着不同的时间,阶级分明。这一点上与诸多反乌托邦小说设定相似。

表面上世界一片和谐,但实际上充满了弊病,穷人的无奈,既得利益者的麻木,以及统治者的粉饰太平。阶级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人类越文明,似乎阶级就越分明。似乎统治者,特别乐于给人类分类。

元朝把人类分为五等:一为蒙人,二为鲜卑人,三为色目人,四为汉人,五为南人。印度则按照种姓制度分等级。分类、分级利于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也是希望百姓各归其位,耕者有其田,老者有所养,君君臣臣。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统治者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

整个世界,整个人类文明,都存在着阶级,统治,控制和歧视。这一点上,《北京折叠》换成《纽约折叠》《东京折叠》,从意义上讲,都是一样的。哪个民族没有歧视?哪个民族没犯过错误?

希望人们和科幻作者的格局一样,没事儿别老狭隘民族主义,多思考思考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穷也好,达也好,谁也阻挡不了一颗兼济天下的心嘛。

《北京折叠》读后感3

相较于《三体》的影响力,获得雨果奖最佳中短篇的《北京折叠》口碑却没有那么广受好评。第一次读这本小书是在郝景芳获得雨果奖之前,这次再读倒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平淡的故事,并不突出的情节,没有了第一次看到时那种对折叠世界的新奇感,不过这次读更多的是把眼光放到了人情上。

第三空间的老刀为了能让收养的女孩儿糖糖上一个好点儿的幼儿园,不惜冒着入狱的风险穿越第二空间替人去第一空间送信。原以为是权且充当帮有情人传达美意的信使,结果却着实让老刀见识了什么叫物欲横流,非但没能促成佳话,还拿了人家保密费替人隐瞒。有关吴闻的小插曲令人有些诧异,其无视第三空间的劳动人民建议新提案,而后又因接连的小错误使得原应按时的转换延迟甚至重来一次,在这样的城市环境前提下,空间转换应该是极其重要有秩序不妨碍三个空间所有人日常工作的`,但第一空间的人却因这样那样的疏忽恣意控制转换时间,这样岂不是打断了另外两个空间的节奏?或许这也从反面说明了第一空间的权势吧。第三空间的人会为一点空调费争执不下,第一空间的人却在富丽堂皇的会议厅里掌握着整个北京的折叠。

《北京折叠》读后感4

折叠概念让我马上联想到我时常陪儿子看的Zack and Quack立体书动画,每翻开一页一个新的折叠世界就会立体起来,很好玩。所以一听到这个故事,就会开始把北京想象成一本立体书,在不同时段不同空间就会被翻开生活。然而,这三个不同空间却不是儿童动画的美好世界,而是残酷现实生活不平等的写照。

然而,在这样充满现实揶揄的架构下,故事的笔调却没有太沉重。种种的阶级不平等在老刀那种乐天知命的性格下,不带血的略过,就像折叠起来的邹疤,在这不断折叠的'世界无声地隐藏着。

读到作者郝景芳谈及自己的创作,让我对这部小说更有感觉:“在我日常的工作中,我们是如此努力致力于研究并消除整个世界的不平等,可是最终也许一切都是徒然,就连人类历史上所有为不平等而奋斗的浴血奋战最终也只是制造了更多不平等。想到这个我就有些空茫。我似乎能看到笔下那座城,在最远又最近的地方,与我四目相对。它是我内心最冷也最热的推动。”

所以,我想,科幻及批判应该都不是这部小说最终目的。而是,我们能折叠到心里的世界,在哪里?

《北京折叠》读后感5

好多人说这作品文笔平庸故事平庸,什么伪科幻什么的,其实他们说的也没什么不对的,只是这类人的审美意象就局限于科幻本身吧,不会上升到文学的高度。好的文学一定是从现实社会中高度抽像后再文学意化的。

这篇文章的科幻可以说没有一点科技含量,文笔没有一点美学元素,故事更谈不上跌宕起伏,但它有一点是当下文学欠缺的,或者说它有一点是带着预言意义的,那就是它浅显直接的揭示着当前中国社会中隐藏的强大的'趋向,可怕的不可改变性。这个作品和香港电影十年是同一类型的,或者说就是同一种意象的不同表现,一个说的是香港,一个说的是大陆。

香港的那电影有张艺谋的电影《英雄》意象美吗,有它好看吗,有它精彩吗?个人的答案是绝对没有,可以说对于“事不关己”这种心态的人来说,看十年绝对会睡着的,但它获奖了;同样,北京折叠也获奖了。但其实这两个奖项都不是我们大陆人赋予的,也就是说我们依然生活在美丽的雾里,看不到或者不在乎前方阴雨绵绵带来的隐忧,而明天,不久的明天,如果一不小心,就会像这两部作品中的世界原样抵达,多么可怕!基于此,在现实还未成为科幻之前,我们能通过科幻来看到或者思考现实,你说,这样的作品不该获奖吗?一点点的改变都是闪闪发光的金子!

科幻作品不仅在于文字描写多美好、想法多新奇,而在于通过对未来的幻想反思当下的生活;这部作品里面有很多隐喻,相信北漂一族会有很多感想。

《北京折叠》读后感6

作者笔下的北京,城市被划分为三个空间,第一空间与第二、三空间处于土地的正反两端,当第一空间存在于地表时,第二、三空间则沉于地底。每过24小时,整座城市会发生翻转。翻上地表的城市开始生活运转,而被翻下去的空间里的人则进入睡眠。人为分配的'不仅是空间,生活在第一空间里的五百万人能够享用连续的24时生活。而当他们陷入睡眠时,升到地表的第二、三空间,则需共享这宝贵的24小时——第二空间生活着2500万人口,从次日清晨6点生活到夜晚10点;第三空间生活着5000万人,从10点工作到清晨6点,随后他们再次集体进入睡眠,地面翻转,第一空间的人们开始重新接管城市。每个空间里的人们独立生活着,却又因为各种原因有一些交集。

小说中三个空间的划分也体现了社会深深的不公平。第三空间规模最大,人口最多,但绝大多数是劳动艰辛收入微薄的社会最底层;第一空间则是有着优越的环境享受丰富的物质,且统管三个空间的贵族阶层;第二层是中间层。第一空间人均占有的自然空间和时间资源都最多,第三空间则拥挤不堪而且时间分配上只有第一空间的1/3且是晚上,可以说是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虽说只是一部只有短短两万多字的科幻小说,但对照当下的中国,却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北京折叠》读后感7

在我看来,《北京折叠》难得之处,在于把眼光投射到了最底层的人身上。而且,不仅仅是凌空蹈虚的摹写(讲真,刘慈欣的赡养人类,就像他在其他作品里犯的错误一样,所有的人物都仅仅是他想阐述的达尔文社会学的一个没有血肉符号),而是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底层人的困境、希望和挣扎。这篇小说在谋篇布局中,也通过各种细节描写,赋予了某种现实性,她笔下的第三层世界让曾经在京郊城中村迷路的我产生了共情,仿佛又回到了那天拥挤不堪的街道,老刀就像街上那些面目不清但也有着自己喜怒哀乐的路人。

作者是有野心的。她不满足于仅仅是描写老刀的窘困,她还着力描绘了老刀的希望和救赎。这是整篇故事的内驱力,即老刀希望抱养的孩子获得更好的生活。老刀的高尚和他的窘境形成了戏剧冲突,同样,二层空间和一层空间之间的`恋爱如此的伪善,也和老刀的善良质朴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这种冲突让人不禁会疑问,难道以阶层分化的人,在人格上真的有三六九等之分?

短篇小说,往往从一个简单的意象,衍生出一个故事,具有强烈的仪式感和象征意味。但如果人物和剧情缺乏令人信服的内驱力,那就不免显假。这点是北京折叠远好于赡养人类的地方,因为它更真实,全篇每一个细节都在为构建善恶美丑的人性冲突而准备,赡养人类太多毫无意义的枝蔓,而一些力求体现人物的细节也和小说主旨并不太有关系。

第四篇:北京折叠读后感

《北京折叠》中设定了三个互相折叠的世界,隐喻上流、中产和底层三个阶层。整个城市尺度的空间和时间双重折叠意象恢弘,映射出当代社会中人们对于阶层割裂趋势的深切焦虑。以下是北京折叠读后感,欢迎阅读。

北京折叠读后感

1北京折叠,全文将近2万字。用一种近似科幻的手法,描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也描绘了智能化时代到来的利与弊。通过学习,总结并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1)社会阶层

本文将北京分为了三个空间并代表相应的阶级,即第一空间,第二空间,第三空间。如图,是各个空间的主要人口数及活动时间段。可以发现第一空间人数最少,活动时间最长,达到24小时,第二空间次之,活动时间为16小时,第三空间人数最多,活动时间最短,为8小时。(这些数据与后者老葛对于GDP和失业关系的看法是吻合的)

第三空间支柱产业是垃圾回收分选。垃圾工有两千万人,另外三千万人靠贩卖衣服食物燃料和保险过活。属于社会的最低阶层,其主要代表是范蠡以及本文主人公老刀。这个阶层的人干着最脏最重的活,领着最低的工资,每个人生活都是三点一线,工作—吃饭—胶囊睡觉。任劳任怨,唯一的要求就是满足温饱,基本也无其他活动(但是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不愿意再从事这类工作,更向往娱乐场所发泄证明自己)。他们很少讨论自己的未来与规划,跟如今很多老城区/城中村住户一样,他们才不关心世界变化,真正能引起他们注意的是柴米油盐,水电、房租费,以及那低的可怜的工资能否上涨。

第二空间,正是现实社会中层人士,知识分子,工程师。本文的代表是研究生秦天及其同学张显。这类人接受过一定教育,都有一份算作稳定且较为轻松的工作。他们有对爱情充满憧憬,对生活充满希望,对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跻身上层空间。他们的思想已经不是第三空间那样,温饱已解决,他们需要是得到社会认可,完成进阶,特别是能在职场得到晋升。如张显,已做好了基本的规划,那就是先挣钱(银行)后入政府,而且自己也明白,需要去第三空间锻炼一段时间(如现实的下基层),因为拥有第三空间的管理经验才容易获得升职,否则只能一辈子级别不高的待在第二空间。

第一空间,社会金字塔顶端人士的居住地,是第二空间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奋斗的地方,但也是第三空间想都未想的地方。这个空间的代表有葛大平、吴闻以及折叠城市设计者白发老人。他们三个人中葛大平是草根代表,靠自己一路从第三空间爬上第一空间的人,第一空间里面级别最低的一类人(安保、厨师、大夫、管家),属于高级蓝领。这类人已经明白了顶层的一些设计和做法,有了清晰的对于社会的思想和看法。而像吴闻及白发老人,他们都属于社会游戏规则的设计者,一个文件就能关系到底层的生存问题。他们已经不在关注自己的生活、生存方式,每天关注的是社会未来发展的大框架,去设定未来的路线,战略和具体实施方案。

(2)智能化社会

本文从依言与老刀吃饭场景,描绘了机器人送菜;从老刀进入第一空间被逮住时,描绘了机器人巡逻及跟踪捕捉;从晚会结束后,描绘了机器人自动清扫;以及科技园区的工厂都是机器自动作业。这些都是第一空间的场景,而第一空间也是未来全社会发展的样板。这些跟如今很热很火的工业4.0,中国智造以及智慧城市不谋而合。智能家具,自动化工厂,自动交通工具等等,都是当今研发与发展的重点。但是本文也从吴闻与白发老人对话以及老葛的看法中,得出机器换人需要解决一个更加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如何解决由此带来的失业问题。吴闻启用自动化处理垃圾项目,利用溶液消解垃圾,大规模提取材质的办法来解决垃圾处理,即快速又清洁。可是白发老人提出了两大问题,一是本身溶液是否有污染,二是项目上马,采用自动化后,怎么解决上千万的垃圾工的失业问题。老人的第一个问题与现在社会进行一些项目是一致的,比如最明显的电动汽车,即所谓新能源汽车,各大汽车厂商争先上报新能源项目。但是目前很多仍采用锂电池,那么锂电池的制作以及后期回收处理是否会污染,如果污染,怎么解决。这些却是少有关注,明而不宣。

对于第二个问题,自动化带来的失业问题。老葛讲的很清楚。这与欧洲二十世纪末一样,经济发展,失业率上升,印钱不管用,菲利普斯曲线不符合。即经济发展,失业率没降反升。

老葛说了,人工成本上涨,机器成本下降,机器便宜,生产力改造升级,GDP上去了,失业也上去了,怎么办?越保护工厂越不雇人。地都腾出来搞大规模生产,人又不需要。那么人去干嘛呢。欧洲采取强行减少每人工作时间,增加就业机会,但是这样没有活力。最好办法是减少一些人的生活时间,但又给他们找些活干。就是塞到夜里,这样还有一个好处,通货膨胀传不到底层去,印钞票、花钞票都是能贷款的人消化了,GDP涨了,底下的物价没有涨。(这跟前面活动时间设置是一致的,第三空间只有8小时活动时间)

北京折叠读后感

2昨天下午看了最近荣获大奖的《北京折叠》,读完第一反应是,这个科幻点也太少了吧。仅仅是故事的背景放在了折叠生存的未来北京城,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费脑筋的相对论,时光旅行、黑洞、虫洞、量子纠缠,就是一个神奇的机械城,大地可以翻转折叠,将8000万的人口分成3个群体共享空间和时间,当然不是完全平等得分享,第一空间只有500万,第二空间2500万,第三空间5000万,时间也是不平等的,人口最少的第一空间展开的时间有24小时,第二空间有16小时,而第三空间只有短短8小时。这3个空间不是自由连通的,所以是对阶级固化的一种影射。可怜的第三空间的底层人民只能利用那可怜的8小时拼命干活,挣些可怜的小钱,主人公邋遢大叔连大额的票子都没有见过,但这个被生活折磨的连老婆也找不到48岁邋遢大叔,对意外闯进生活的小生命充满了怜惜与爱意,为了小生命能活得不像自己如此卑贱,能过上轻松高雅的生活,他决定铤而走险,翻越折叠的空间,去完成一项任务换取高额的的佣金。这一路的所见所闻,展现了阶级的巨大差异和无可奈何。而最后第一空间的领导人为了纠正工作上的小失误,可以轻松控制折叠的时间,却让主人公邋遢大叔差点葬送了性命,影射了底层人民渺小与无奈。这个故事在描述各个空间的场景时,不必天马行空地幻想,那第一、第二、第三空间的画面就如此真实地浮现,因为那些建筑、那些树木,那些街道,那些人在现实中有迹可循。只是文章把现实中那看不见的阶层鸿沟替换成了冰冷的机械边界。这篇文章完全是一篇披着科幻外衣的社会小说。

既然《北京折叠》描述的是阶级分层固话,那就再来看一看《赡养人类》吧。不得不佩服,这个脑洞大多了,我还是好这口。这是一个杀手的故事,杀手被世界上最富有的13个人雇佣,任务是杀死世界上最穷的3个人,这听起来匪夷所思,但更让人好奇,人家都那样穷,为啥还要人家命?随着杀手慢慢揭秘,最富有的13个人其实是在为全人类的利益做争取,因为这最穷的3个人都太有骨气了,钱财无法收买他们,只好痛下杀手了。这脑洞还不算大,等到最后揭秘到第一地球的贫富分化的故事时,我简直要倒吸一口凉气,故事居然可以夸张极端到如此地步,不得不不佩服大刘的想象力。原来侵入地球的外星人,也是贫富分化的底层人民,他们的殖民入侵行为是因为他们在第一地球已无法生存。个人觉得,这个故事比《北京折叠》更加惊艳,不过可能因为脑洞太开,无法感同身受,所以没有《北京折叠》那样处处体现着现实的残酷。

果然看小说,比看代码要神速多了,再来一篇《赡养上帝》吧。同样的一篇短篇小说,地点没有设置在城市,而且一个乡村,一开始的故事场景就像一个普通农户家里寄宿了吃白饭的孩子,全家人都对吃白饭的家伙恶言相向,只是那个吃白饭的是上帝爷爷。大刘的故事总是如此大的反差,3000多岁的上帝爷爷(叫爷爷感觉辈分不对,不过不叫爷爷又叫什么好呢?)寄宿在普通农户家,承受大家的白眼和讥讽,但其实上帝爷爷是有超高科技的族群,科技化程度太高深,以至于上帝爷爷们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了几千几万年后,所有人都退化成了只能吃喝拉撒,不懂数理化的半文盲,大刘的故事就是这么夸张极致。上帝爷爷们带着一个神秘配方(看不懂的超高科技一手资料)来地球寻求赡养。人类一开始是拒绝,但是看了一眼他们带来的配方,立刻就答应赡养20亿个从天而降的上帝爷爷,心想有了一手配方,地球的生产力、GDP增长何止能多养20亿人?再来20亿也木有问题啊。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地球人发现要把配方顺利转产,几个世纪都做不到!因为最牛掰的地球人研习那些高科技也要好多好多好多年。所以就出现了小说开始的一幕,上帝爷爷越来越被众人嫌弃,还有人被虐待。这和《赡养人类》是一个系列,与一般的外星人小说不同,外星人并不要侵略占领地球,屠戮众生,只是来找地球人讨口饭吃,反差剧情的背后令人不禁令人遐想,过度科技化真的会导致人类的退化吗?也许作者只是想给我们提个醒,养老问题光有钱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北京折叠读后感

3奥运结束了,在大家都在为奥运健儿欢呼的同时,国人在国际舞台上还有另外两个成就。

首先是Wings战队在美国西雅图获得了Dota2(一款电脑游戏)的TI6大奖赛冠军。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几个小屁孩玩游戏吗……和这种人只能讲道理了,今年TI6比赛的总奖金池超过2000万美元,冠军奖金超过900万美元。这是什么概念?这个单赛事奖金规模已经超过了美国超级碗的1480万美元,达到世界第一运动世界杯足球赛3100万美元的2/3了。参与这项运动的人数全球以千万计。个人认为他们这个冠军的价值和奥运健儿的成就同样值得我们为之欢呼!

另一个则是继刘慈欣之后,郝景芳的短篇科幻小说《北京折叠》荣获雨果奖。这也是中国科幻第二次荣获雨果奖。

老实说,虽然这次荣获的是最佳短篇小说,在地位上没有刘慈欣的最佳长篇小说听上去有分量,但是个人觉得这次获奖反而更有含金量。因为雨果奖是一个国际奖项,相对星云奖而言更加兼容并包,鼓励新颖,支持各国科幻事业发展。因此经常带有一些鼓励的成分。刘慈欣的第一次获奖,虽然作品场面很宏大可读性很强,但有点流水账,所以个人认为鼓励的成分就很大。

而这一次的获奖不同,因为这次的小说更接近西方对于科幻评价方式。科幻小说的价值意义在于它可以合情合理的将现实中的矛盾,或者说是可能,无限制的尖锐化、极端化。在那样的一个背景下再来讨论我们日常的生活,帮助我们重新思考一下那些看似平常的判断、变化、社会发展趋势。向我们展示可能的未来,最终达到一定的反思的作用。

作者在这一点上做的就很好。作者郝景芳是天津人,大本在清华读的物理,现在在清华经管学院读博士。没错,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她就是人们常说的女博士!作者以她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到了北京这座城市的现象,社会分层。这一被所有人司空见惯,并且几乎默认接受了的现象,在作者的笔下被极端化的展示了出来。

作者非常详细的构建了一个想象中的,社会分层明确的北京。最底层人民达到人口的60%-65%,从事着不怎么体面的机械重复的没有什么发展空间的工作。中间的中产阶层大约占总人口的30%,经营着自己看似体面有一定上升空间,但实际也有天花板的人生,平均收入大约是最底层的20倍。而最顶层的统治经营阶层,只占总人口的5-10%,收入一般是最低阶层的80倍以上,享受着几乎是社会一半的资源。更加至关重要的地方是,他们的人生没有天花板。

很多人说该作体现了社会的不公,夸大了现实中人与人的差距。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雨果奖才受“西方政治”的影响而为其加冕。我不想讨论这种现象的公平合理问题,我也没那资历。在我看来,作者仅仅是表达了一种社会的可能。因为如果大家关注西方国家的基尼系数,就会发现西方发达国家(英美)最富有的10%的人的收入可以占到社会总收入的40%以上,同样是这部分人,其持有的总资产可以达到社会总资产的60%以上。而随后的中产阶级可以占有社会总收入的40%-45%,占有社会资产的20%-30%。而无论哪个国家,最底层的50%人群所获得的报酬和占有的资产都低于总量的10%(数据来源:《21世纪资本论》托马斯 皮凯蒂。统计数字吗,大家可信可不信)如果大家动笔算一算作者描述的世界就会发现,这个虚构的世界几乎严格的符合了这些统计结果。

所以说作者与其说是在夸张的描述未来,不如说是在虚幻的描述现实。文中通过物理机制来对社会进行分层的机制完全可以看成一种写意的文学手法。读完之后我都怀疑,如果该文不采用科幻的手法,直接用现实北京的运作机制作为北京,估计也能达到几乎一样的效果。所以说该文作为一部科幻作品,做到了高于现实又不脱离现实。仅这一点,就不愧为一部不错的科幻作品。

另一反面,作者对于人物和环境的描写也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步行街上挤满了刚刚下班的人。拥挤的男人女人围着小摊子挑土特产,大声讨价还价。食客围着塑料桌子,埋头在酸辣粉的热气腾腾中,饿虎扑食一般,白色蒸汽遮住了脸。油炸的香味弥漫。货摊上的酸枣和核桃堆成山,腊肉在头顶摇摆。这个点是全天最热闹的时间,基本都收工了,忙碌了几个小时的人们都赶过来吃一顿饱饭,人声鼎沸。”

以上一段对于社会底层生活环境的描写也许算不上淋漓尽致,但是任何一个在北京生活过的人都可以很轻易的脑补出作者想要展现的生活画面。而我最喜欢的则是作者对于一群即将成为白领的学生们的描写:

张显问老刀第三空间的生活如何,又说他自己也想去第三空间住一段。他听人说,如果将来想往上爬,有过第三空间的管理经验是很有用的。现在几个当红的人物,当初都是先到第三空间做管理者,然后才升到第一空间,若是停留在第二空间,就什么前途都没有,就算当个行政干部,一辈子级别也高不了。

“现在政府太混沌了,做事太慢,僵化,体系也改不动。”他说,“等我将来有了机会,我就推快速工作作风改革。干得不行就滚蛋。”他看老刀还是没说话,又说,“选拔也要放开。也向第三空间放开。”

他对未来充满乐观,等他毕业就去申请联合国新青年项目,如果能入选,就也能去第一空间工作。他现在研一,还有一年毕业。他心急如焚,想她想得发疯。他给她做了一个项链坠,能发光的材质,透明的,玫瑰花造型,作为他的求婚信物。

老实说我很怀疑老外是否真的读得懂以上者几段描述?尤其是要“工作作风改革”那段,一个官儿迷的的形象可以说展现的淋漓尽致,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那几个侃爷。

对于上层社会的描写也有一些闪光点:

“吴闻对我很好。好几年了。”依言说,“他认识我爸妈。我们订婚也很久了。况且……我比秦天大三岁,我怕他不能接受。秦天以为我是实习生。这点也是我不好,我没说实话。最开始只是随口说的,到后来就没法改口了。我真的没想到他是认真的。”……她说虽然对秦天没有说实话,可是她的心是真诚的。

如此随意洒脱的性格和对自己行为逻辑合理性的认知,一个小白富美的形象呼之欲出呀!

当然,作者和刘慈欣一样,塑造人物都有局限。大刘是写不好高端人士,这位女博士是把握不好平民的思维。

老刀看着阿贝的脸,年轻、饱满而意气的脸,很漂亮。她和阑阑帮他很多,他不在家的时候,她们经常帮他照看糖糖,也会给他熬点粥。他忽然想让阿贝不要吵了,忘了这些细节,只是不要吵了。他想告诉她女孩子应该安安静静坐着,让裙子盖住膝盖,微微一笑露出好看的牙齿,轻声说话,那样才有人爱。可是他知道她们需要的不是这些。

他从衣服的内衬掏出一张一万块的钞票,虚弱地递给老太太。老太太目瞪口呆,阿贝、阑阑看得傻了。他不想解释,摆摆手回到自己的房间。

如此装X的行为和思想此时与主角的身份显得有点格格不入。文中他是发了一笔小财,但并没有获得足以改变自己命运的财富。反而是思想,在48小时内就进化了数个阶层。如果作者描写的是一个落魄贵族倒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这样就有点太做作了。

应该说作者对于三个阶层的描写,正是她本人生活的写照。作为一个学生,她的经济实力使得她也会出入市井的消费场所,所以她对于平民环境的描写很到位。但是她并没有真的和环境中的人有太多的交集,所以人物描写就差意思。中产阶层,也就是她所在的阶层,恰恰她描写的正是自己所处的学生状态,所以无论人物和环境都很到位。而清华大学给了她足够好的平台去接触一些一般的高端人士。这就使她在描写这类人群时也得心应手。但是当真正需要表现纯高端人群时,有给人感觉有些单薄和不协调。读了文中的高官,大家就理解我说的意思了。

最后也是本文最深入人心的地方就是,每一个在北京生活的人读完之后都会忍不住去想:我生活在哪一空间呢?如此强烈的代入感,在科幻小说中足以达到大师级水平了。(注意仅仅是代入感达到)我不禁也思考了一下自己的位置。但是突然看到了这么一句描述:

第三空间有两千万垃圾工,他们是夜晚的主人。另三千万人靠贩卖衣服食物燃料和保险过活……

北京折叠读后感

4郝景芳最近火了!

这位清华物理系毕业的妹子凭中篇科幻小说《北京折叠》获得今年的雨果奖(Hugo Award),这个奖项是由世界科幻协会(World Science Fiction Society,简称WSFS)为纪念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而设立的科幻小说奖项,该奖分量之重,堪称科幻界的“诺贝尔文学奖”。

这是雨果奖设立以来,亚洲人第二次获奖,众所周知,第一位获得雨果奖的亚洲作家是写出《三体》的刘慈欣。

我一直很想细细的看一遍,但是各种读后感和推荐类文章就像剧透一样影响我看原文的心情。渐渐的,我通过一些读后感明白了《北京折叠》的梗概,这样一来没有特殊情况也就不用看原文了。原因是:太写实了!一点也不科幻。(流泪脸)

我从读后感中看到这两段原文:

“折叠城市分三层空间。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空间休眠,大地翻转。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从十点到清晨六点,然后回到第一空间。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隔离,五百万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

大地的两侧重量并不均衡,为了平衡这种不均,第一空间的土地更厚,土壤里埋藏配重物质。人口和建筑的失衡用土地来换。第一空间居民也因而认为自身的底蕴更厚。”

——(引自《北京折叠》郝景芳著)

我的个人理解是:作者设计了一个略带科幻的场景,用实笔写出了人类社会的三个阶层不同的生活情况,原文第一段描述的是三个阶层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包括享受生命和阳光的时间在内的资源不均衡。

导致这种不均衡原因却被作者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原文第二段要表达的是:第一阶层人少,资源当然就多一点,不然就不平衡了。

好吧,这就是二八原则内在的本质额......也正是我没事总说的那句话:“很多事情看似不平等,其实是平等的;如果看着不平等,是因为没有看到事情的全局。怎么看到全局呢,站的高一点!”

这话放在这里,很多人读了都表示很不爽,说我真欠揍!为什么呢?因为大家是有“道德”的人。大家认为我没有体会到低层人民的艰辛,站着说话不腰疼。“道德”的同情心驱使大家认为我欠揍,甚至会抛过来“五毛”的帽子扣我头上......但是这话是在项目管理实例中,团队中有人太过自私影响到了全局或者是因为太自私了影响了他本人的工作积极性的时候,我说出来用于协调或者激励团队成员的。

这时,同样的话,大家又都感觉说的有道理了,表示不想揍我,“道德”又驱使大家认为那个自私的人欠揍。

所以,读完《北京折叠》的读后感,我的感想有以下几个:

1、研究各种文字时,要有环境的概念。单纯去抠字眼,只能是小学二年前之前要做的作业,长大了就不用总去做了。

2、就当今科技发展程度来看,历史暂时没有真相,因为真相是动态客观存在,难以记录。就算是历史影像有保存下来的,也是记录了动作之类的外在信息,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事情的内在关联是无法记录的。专家学者们为了解释清楚一些事实就无法避免要去做推测,推测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受到推测者本身存在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追求历史的真相是没有意义的,研究历史的意义在于找到规律,以史为鉴。模仿历史上成功者的表现也是要看看是否和当下的环境相适应。

3、人类社会一直都是分阶层的,大家关注的往往是物质方面的阶层。其实精神层面也分阶层(台阶层次),同样也是二八原则类似的资源分配。此观点另有文章介绍。

4、“道德”某些时候可以成为武器,现在已经被滥用了,出现了各种“道德绑架”。但是少数人是利用“道德”武器用以攻击他们的敌人;大多数人,是被煽动性的文字洗了脑,转而拿过这武器,给相关的人或者无关的人无形的“道德枷锁”。这就又回到第1点了,同样文字摆在那里,读出来的意味却大不同。

以上四点跟《北京折叠》有关联吗?有的,就是我今天早上看了一篇《北京折叠》的读后感想到的。难道没有关联吗?(偷笑脸)

北北京折叠读后感

5我是一个科幻迷,自《三体》获雨果奖以来,《北京折叠》再获此大奖。科幻迷为之大呼过瘾!

《北京折叠》与《三体》角度不同,既没有恢弘的星战场景,也没有光年级别的跨越。虽然写的是未来,写实的手法,让人感受到的就如立足于现代的北京郊区、CDB。既是折叠的北京,也象折叠的上海、广州,也有可能是折叠的纽约、东京、里约……,地球中各个角落的人,都身同感受,引发了共鸣。《三体》与《北京折叠》的共同优秀之处,都有着深深的人文情怀。

一、你、我都生存于折叠空间中

在家里讨论《北京折叠》,女儿说:“老刀太善良了,他的处境也悲惨。为了他的孩子,冒着危险去送信。那还是他捡来的孩子。”

我问太太:“你觉得我们在哪一个空间?”

太太回答说:“每日奔忙,辛苦劳碌。寄人篱下,受人所雇。不过还好,还不至于受温饱所困,还算是活在第二个空间吧。”

三个空间中,一开始就存在着不公平,并且是非常的不公平,第一空间中,500万人享用着24小时,绝对丰富的社会资源;2500万人的第二空间,只有16小时;第三空间,7000万人却只能在8小时中生存。连现实中最公平的时间资源,在小说中,都被进行了精确的划分。三个空间所有的环境、资源、生活模式,都完全不一样了。

故事是如此的写实,让每个人都沉浸其中。对于与自己相同空间的角色,有着深深的共鸣。但不管在哪个空间,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悲欢情愁:老刀送信,得到了报酬,女儿也因他的努力,可以上到更好的幼儿园,他因此会得到快乐的。秦天在第二空间,努力打拼,期望进入到第一空间中,追求他的美人与未来,他努力的过程,也有着快乐与艰辛。第一空间的吴闻,不仅是拥有着看似十分丰富的资源,却同样还有着巨大的责任;依言的感情世界也只有她自己清楚……

在我看来,不同的空间(我没有使用“阶级”这样的字眼)中,人们的关系,也不见得是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精英空间的人们,有着更多的权力与责任,吴闻的辛劳与决策,同样还考虑着第二、第三空间的人们。秦天追求着美好的未来,同时对第三空间没有歧视,更多的悲悯之心。不管身处第一空间的老葛、还是第三空间的老刀,只是努力做好自己的本份,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更好一些。他们之间,有着更多的更解与支持。

现实之中,除了时光是公平的,其他所有的资源肯定是不公平的,看似与生俱来。实质却是,不同的空间,不仅是因为资源分配之不公,更是思维、看法的不一样,他与世界互动的行为就不一样,就处在不同的空间中。

一个人有着悲悯之心,普渡之心,他就处在第一空间。释伽牟尼出身王家贵族,终修成佛,六祖身为樵夫,隐于猎户之中,也顿悟成佛。又有多少帝王,视天下为家,却难逃末落之运,商人之道,若是虞斯尔诈,即得小利,也难成大业。

你天生就在哪个空间?你究竟在哪个空间?

二、穿梭游走于三个空间之间

刚毕业时,曾在街边与三、五好友,大排档之间,光着膀子,吸着炒田螺、喝着啤酒。我也曾在第三空间。

相识某位司机,因陪同老板出差,也经常出入于五星宾馆、豪华酒店。典型的第一空间的“老葛”。他坦言道:身为司机,与同行相比,此生足矣。

当老刀来到第二空间时,他有担心,他有不安,但秦天能坦然面对,秦天需要他帮助送信;秦天在第一空间实习时,遇见依言,爱上了依言,却又略显自卑;老葛遇到来自第三空间的老刀,甚是亲切,托他带钱给父母;吴闻除了每日要管理大量的社会事务,还需要心忧着第三空间的垃圾、以及收垃圾的人……

我们都有着游走于三个空间的经历,向上看时,一定会存在着羡慕,也会有嫉妒,也会有恨,但这些不应该是主流,更多的是想通过自己的奋斗,努力出人头地,力争到上一个空间;相信上面一个空间也没有排挤,只因为自己仍没有资格,因为出生卑微。由上向下看时,一定会存在着鄙视、歧视,但这些不应该是主流,更多上相互的同情、依连与支持。我们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在三个空间中穿梭,我们更喜欢的是自己所在的空间,并没有人规定你要如此这般,只是自己的父母是这样,习惯了饭菜的口味,习惯了周围的气味,更习惯的人情世故,一旦脱离了自己熟悉的空间,会觉得不舒服、担心、以至恐惧。理性之中,人往高处走,总想脱离原来的空间,但自己的潜意识会将你留住。“三代方可成贵族”。

你在哪个空间?你究竟想在哪个空间?

三、三个空间的未来

阶级主义者看了《折叠北京》,看到了天生的不平等,看到了阶级的差异,甚至预言着阶级斗争与革命。

有人说,郝景芳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我一直也没有感受到这是一个完整的社会阶级的解决方案。

不同的空间,自古以来就有,并且会一直存在下去。

这是宿命论,也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产生就是原因,存在就是理由,既然产生与存在,都是历史的选择(熟悉的词句,不一样的味道)。

站在高处,看着三个空间,本质就没有区别,都有着其悲欢离合、喜乐情愁。不管他拥有的物质资料是如何的不平等,不平等实质只是在自己的内心里,在自己的思维里。小说将时间进行了不平等的划分,现实中,时间是绝对平等的,内心的选择是绝对平等的!

三个空间在严密的组织中,没法流动,约束的也只是思维与选择,你会选择一个自己不熟悉的空间吗?你在另一个空间会快乐吗?

空间之间,不存在着强大的动力去更替,革命的念头也只是部分人头脑中的选择,更多人的选择是祥和与安宁。并且坚信,每个空间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前进着,每个空间的人,都在相互的支持与协作中。

我们作一个假设,假设真的存在着一个理想的新世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个世界是否会存在动力?这个世界是否真的很美?

后续:高手中的高手

——《三体》、《北京折叠》的译者。

《三体》、《北京折叠》都源于理工男、理工女之手,让我等理工科同学有一点小自豪。刘慈欣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郝景芳是80后,毕业于清华物理系,他们的作品有着惊人之处,在作品中融入着深刻的社会问题,让人共鸣、感慨;他们的人文情怀,绝妙的构思,是作品成功的基础。

我很感兴趣的是,为何连续两年雨果奖都盯上了中国作品?网友评说:《北京折叠》的英文版比中文版更好看,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英文是“原版”,中文是“译版”。我没有能力去分析作品的文字功力,但我很好奇是谁翻译了《北京折叠》。

百度让我震惊,此两篇作品的英文翻译都是——刘宇昆!

高手中的高手,刘宇昆还是哈佛大学英美文学毕业,后来还取得哈佛法学院的博士,他的主要工作是律师,写作、翻译竟是业余工作!

2012年《手中纸,心中爱》获星云奖最佳短篇故事;2013年《物哀》获雨果奖最佳短篇故事;2014年被授予第五届华语科幻星云奖特别贡献奖;2015年所译《三体》三部曲的第一部,获得美国科幻奇幻作家协会2014“星云奖”提名;获得世界科幻协会2015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2016年所译《北京折叠》再获雨果奖!……

第五篇:《北京折叠》读后感1000字

读《北京折叠》有感1000字

姚一鸣

当生活的时间都变成阶级差异的牺牲品,那下一步就该是生命了吧

1郝景芳的短篇小说《北京折叠》就给我们呈现出这样一个北京,在小说中,中国的首都北京被分成了三层空间:顶层统治者,中层精英和底层劳工。主人公老刀生活在第三空间,与5000万人挤在一起,他的工作是垃圾处理工,生活中充斥着肮脏与霉气;第二空间是一群受过良好教育的金领精英,一共2500万人生活在秩序井然的高节奏工作中;拥有同样面积的第一空间人口最少,这里生活着北京的权贵和富豪阶层,他们制定城市规则和法律法规,人口只有500万人,仅仅是第三空间的十分之一。

而这三个阶层的差别不只是金钱,工作,生活,更是时间。三个空间每48小时轮换一次第一空间的统治者能够享受从清晨6点到次日清晨6点的完整的24小时,然后睡去;第二空间的白领苏醒,他们能够享受次日清晨6点到晚上10点的16个小时;而第三空间的劳工只能享受从夜晚十点到清晨六点的时间,也就是说,他们永远都看不见真正的太阳,高悬头顶上的阳光,只是第一空间的统治阶层用技术手段制造的假象。

2这哪里是虚构的小说,这分明就是赤裸裸的现实。短短四十页的小说,每一个字都深深的刺痛着我的心。找学校的不公平,找工作的不公平,恋爱婚姻的不公平,哪一个不是21世纪中国目前存在的问题,这本书不应该叫《北京折叠》,应该叫《中国折叠》。

有些人从出生开始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像是老刀的女儿糖糖这类人。他们父辈们辛辛苦苦地建造了这样一个折叠城市,将自己的青春投入其中,当这座庞然大物,不,不如说是畸形的怪物建造好之后,又将这些青春逝去的人们抛弃,只能在第三阶段做着垃圾分类的工作,这,也是第三阶段最好最光荣的工作,他们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只有假太阳的世界,只能吃着掺着沙子的饭菜,只能挤在几平米的出租屋里,他们本应是充满无限希望的孩子,却早已输在了起跑线上。

贫穷,是穷人的原罪。贫穷养育贫穷,因为贫穷治下的环境、教育、见识乃至你能想到的所有资源,都因为贫穷而被限制,被固化,因而输在了“起跑线”上,富者愈富,贫者愈贫,马太效应差不多就是这世间最冰冷的规则了。

书中所描述的不就是真实的社会吗,唯一不那么冷酷的是:三个空间的不同阶层,至少在时间面前还处于平等,大家都平等地享受或浪费一天24小时的轮回。而其他,并没有什么夸张。

是不是觉得很愤怒,是不是想要改变,其实哪有那么容易。其实,这折叠的北京背后的事令人叹息的无奈。书中大葛的一段话说明了问题,那就是失业率的问题 ,其实第三空间的垃圾并不真的需要人工来处理,这当时的技术完全可以机器处理,这样第三空间的人们就不用从事那样脏的工作。但,假如那样的话,这5000万人该何去何从。说白了,就是人太多了。

而折叠城市这个怪物,就是人口太多但工作岗位少催生出来的产物。怎么样,看到这里,是不是有些后背发凉,这和现在的中国是不是特别像,已经不能用“像”这个词了,应该用“是”.假如这问题不能解决好,那么折叠城市,或许就是我们的未来······

希望我们的未来不要像书中的那样

残酷,但无奈······

END

下载《北京折叠》读后感2000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折叠》读后感2000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京折叠》读书心得

    《北京折叠》读书心得1 《北京折叠》讲的是北京有三个空间。第一个空间是上层阶级的,第二个空间是中产阶级的,第三个空间是底层人民的。这三个空间是根据时间的变化而循环折......

    读《北京折叠》有感(精选)

    读《北京折叠》有感因为去年刘慈欣的《三体》获得了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我开始关注这个被称为科幻艺术界诺贝尔奖的奖项。不过别误解,雨果奖的设立不是为了纪念法国文豪维克......

    读《北京折叠》有感1000字

    读《北京折叠》有感1000字王红玉此次北京学习,一位老师推荐我们阅读《北京折叠》。《北京折叠》是继刘慈欣的《三体》获得科幻界小说的“奥斯卡”——雨果奖之后,再次斩获此奖......

    2字网名大全

    2字网名大全 绛紫。跌堕。信仰。靛蓝。 容颜。过往。温媪。青衣。 轻念。酷刑。墨绿。悲漠。 明暗。弱水。风声。糜媚。 黎开。瑟索。余空。麻里。 色白。旧颜。花冢。蓑衣......

    折叠教案

    学 校 课 程 折 叠 教 案 二O一 一年 二 月 目 录 1、美丽的小鱼 2、折纸花 3、千纸鹤 4、康乃馨 5、青蛙 6、螃蟹 7、向日葵 8、折纸马 9、桥 第一章 美丽的小鱼 一、......

    信纸折叠方法

    请教:商务信纸的折法 最佳答案 写毕书信之后,写信者在准备、寄发信件时,还有一系列的事情要做。在发信之时,下述礼仪规范亦不可不知。 (1)折叠 写好信文,将信笺装入信封时,不可令其......

    折叠剪纸教案五篇

    《剪纸》教案 师生问好 导入: 师:同学们,在讲课之前,请同学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在欣赏的同时,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视频中的形象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生:运用了剪纸的表现手法。......

    机器折叠说明书方式

    機器折疊說明書方式 **不同廠商使用機器折疊說明書折法及大小不一樣 廠商一: 1.风琴折(即扇形折)一次可以8折(9个面). 2.对折同方向一次可以4折 3.展开尺寸最小尺寸为14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