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北地区村级领导干部工作现状调查报告(下)
2、村民与民主选举
1)农民们支持直接选举模式,但认为现时的直选,并没有为农村的发展挑选出真正的“领头羊”。此判断的主要依据是,“村干部不能带领大家发家致富”。在走访中,许多农民对选举表现出淡漠的态度,认为“选与不选都一样”。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农村社会宗族式的特点,造成了拉选票、“熟人热”等现象的产生;加之几千年的“官本位”传统思想在短时间内难以扭转,农民自身权力意识尚未被广泛唤醒,因此往往肯为一些小恩小惠放弃自主选举权,放弃表达自我想法、实现自身权利的途径,使得直选失去了应有的效用。
2)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东北地区的浓厚的“人情文化”尚还存在,但大多数村庄处于“以宗族和信仰为基础的人际联系正在解体,而以社会分层为基础的人际联系未能建立起来”的阶段,可以将这种因为村民原子化所产生的无序村庄称为缺乏社会关联的村庄②。村干部的家族系村中“大家族”的情况占30左右,但即使是那些拥有“家族势力”先天资源的村干部,在工作中也没有明显的便利优势——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农民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人情”决定一切的意识层次,其关注重点转移到了工作实绩和自身维权上,已然初见村民由选“好人”到选“强人”当干部的趋势。二、村级干部的工作现状——评价与期望
(一)村级干部的工作现状
我国的村民自治是8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民主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基层管理模式与直接民主制度。它对中国的基层民主政治与人权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在村民自治中,作为农村经济政治最底层、最具体的管理者,村干部作用的发挥,管理效率的高低,往往对基层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次调查中,笔者着眼于东北地区农村,力图对现时的村级干部绩效评估状况的可行性、完备性有了一定认识;作为实际的调查分析,亦希望这些思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村民对村级干部工作的认识
1)村民对村级干部基本职能履行的满意程度《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一开始就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目的是,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受访村民、村干部中,56.8的人认为村干部的职能没有充分履行,例如某些村庄内流行着一些有趣的顺口溜,如“农村干部两件事,计划生育、宅基地。”但其质疑主要表现为工作的周到、全面性,而对于村支书的全面统筹工作和村会计的财务工作这类具体、显见的职能,极少有人提出异议。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各省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村民委员会主要有如下具体的职能:“村民委员会具有公共服务职能,如因地制宜地兴办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村民委员会具有准司法职能,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村民委员会具有经济规划职能,编制并组织实施本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村民委员会具有组织管理经济职能,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依法管理财务和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草场、森林及其它财产,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村民委员会具有多方面的教育职能,也就是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维护村民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促进村和村之间的团结、互助,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笔者在问卷中将这些基本职能细化为10个方面的工作,调查显示的村民对村级干部各项工作满意程度如下表所示:(略)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问卷调查中可能出现由于村民对“工作成效”认识的局限性而造成的“数据不能客观反应村级干部工作实绩”的现象,需要在数据观察的同时加以考虑。例如,H村村民除务农外,大多数村民兼以养鹿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但自2003年至今,当地鹿业市场行情低糜,所有养鹿的村民均遭受了一定的损失,甚至引起了整体经济生活水平的下降。村民在接受调查时纷纷倾诉苦衷——然而,村民在理解村级干部在经济方面工作成效之时,往往只是看到这些实际收入效果,这样的评价方式显然在时间、空间维度上都有很大的偶然性,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各地村干部的工作实绩。因此,此表立足于十个村庄的整体水平,其中的数据为全部有效问卷统计的总结果。2)关于新时期村级干部工作的“新动态”随着农民“无税时代”的到来、国民计划生育观念的根本转变、村庄治理秩序的转变,很多村干部的传统职能开始消亡。上级布置的任务少了,很多村干部的思想中出现了暂时的任务空缺,但也有一大部分村干部“嗅”到了新的机遇,他们积极、灵活地随社会的发展而迈步,为当地村民拓宽了出路,也为自己的才华施展打造了新的舞台。这样的“强人”干部无疑受到了上级和村民的一致肯定,正在创业、守业的路上自信地迈进。
案例一:办“合作社”的“郭书记”吉林省梨树县X村的村支部书记郭某,现兼任“兴开城资金互助合作社”理事长。郭叔今年五十岁,精神矍铄,头脑灵活,在当地有着较高的威信,现在一边主持“村民自治组织”工作的大局,一边在“新兴合作社”这一农民自发经济合作组织中摸索、实践。“兴开城资金互助合作社”于2006年“五一”期间正式挂牌成立,是继梨树县数十家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后的又一资金互助合作社。至2006年6月22日兴开城资金互助合作社已发展成员32户,合作社股金增加到46000元,贷款12笔,均为6个月,月利率为千分之八点一,累计贷款金额32400元。
由于农民合作社是农民自发成立的组织,其凝聚力要强于相对松散的村委会,由此,在当地相对于之前几家规模较大的合作社均出现了村干部与合作社理事会之间关系紧张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村干部认为合作社办合作幼儿园、统购统销等许多工作是越俎代庖,对于合作社的必要需求如借场地办活动、对外联系运输等一律不予帮助;合作社则认为村委会没有履行应有的职能,反而嫉妒自己,也愈加不支持村委日常工作的开展。其具体原因是微观而复杂的,但归根结底,村级干部与合作社理事会不睦的现状给合作社的发展带来了重重困境。“兴开城资金互助合作社”创立之始,协助发起人姜柏林老师便预见了其优越性——理事长与村支书集于一人之身,有利于村委会与合作社的协作,避免了许多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郭叔表示,在村级干部的传统职能中,只靠“皇粮”也无法调动起村级干部的积极性,有些事情办不到也办不好;而在农民自发兴办的合作社中,农民真正找到了主人翁的感觉——一群有着共同富裕理想的农民们通过自身的“弱弱联合”,发挥各自所长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从妇女文化小组的学习、文明家庭的评比、文艺队的表演等合作社自发开展的活动中,农民们看到了无限的发挥空间。郭叔对自己的“一身二职”的有着干好、干强的十足信心。村民则淡化形式,认为无论通过村民自治组织的管理,还是合作社内部的管理,只要能够想办法带领村民在物质上致富、精神上进步,就是好样的。目前,X村各方面治理秩序良好,大家都对合作社有着较高的关注热情,对郭叔的工作有着良好的期望。案例二:“试点村”的干部S村为吉林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试点工程开建以来,省政府拨款共约200万重点于该村进行各项整改,笔者到访时可见纵横交错的硬化水泥路和两旁无处不在的五彩花坛,共同编织了整洁村容的基本框架,休闲健身广场、“村民议事厅”、奶牛基地……皆为一派繁荣的景象。村里一直致力于招商引资,据称不久将吸引到一个鹅产品加工厂,为继续带动本村经济将起更为积极的作用。S村的新景象在当地已远近闻名,当地政府也有意将其作为典型进行宣传,总体来说,作为吉林省首批试点单位,十三号村的建设水平已经初步符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标准,在当前吉林省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典型性,然而,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同成绩同样突出——村民并未因共同建设自己的“美丽新家园”而更加团结、幸福,村级干部的工作建设中所暴露的弊病反而引起了村民的不良评价:首先,村级干部在改善村容的工作中有着追求“多、快、好、奢”的速成理念。笔者到达该村时,当地刚于不久前经历过一场暴风雨的袭击,在村尾的路两旁,两杆笔直的路灯已被摧残的七零八落,无人理睬。村民笑称其为“豆腐路灯”。当问及村里会不会修、何时来修时,村民们表示,村里非常注重形象工程建设,近期参观、检查团络绎不绝,所以为了门面,村委也不会坐视不理,但一般会趁夜幕降临时才来修理,即使修理,也是用一盏“豆腐”换原来的“豆腐”。可见,虽然路灯在农村的安装给村民带来了方便和荣耀,但由于“新农村”建设步伐太紧凑,速成的村庄里,这些公共设施整体质量有待检验。另外,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巧遇了从长春市前来运送从中绿化带所需花苗的一位商人,令人不解的是,榆树市的园艺市场并非萧条,村为舍近求远,不惜高额路费从位于长春的吉林农业大学的培育中心订购了全村的绿化植物,其中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位花商一语“省会农业大学里送来的花够专业、有面子”似乎又道破天机。因为天气炎热,花草每天必须浇水,村里便以每人每天30元钱雇用了本村的闲置妇女挨家挨道地给花草松土、修整、浇水,这在一定程度体现了村为解决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的思路,但是由于没有经过技能培训,这些园艺工人们存在着浪费水、操作失误等现象。而计算一下包括雇佣费用在内的绿化这项工程,每天就给村里带来不小的开支。这个工程的长期性和公益性令许多村民对最后村里财力枯竭、搜刮民脂的情况忧心忡忡。其次,无论是加大开支还是动员民力,都给村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建设管理机制中曾有人提出“承包”的设想,但由于大部分村民仍没有明确的环保和改善村容的意识,“承包”能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仍是他们考虑投资的主要方面,对于包“花”到户,响应度不高。再者,村中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趋势近年来逐渐增大,留守的妇女和老人多忙于自家承包田或家务,为生计奔波尚不停,何来空暇养花植草?因此,搞村容改造虽初见成效,但未来堪忧。再次,村级干部招商引资能力、与上级政府沟通能力并不能遮蔽其道德权威的重要性。经侧面了解,该村村民用“井水不犯河水”来形容村里的干群关系。该村村两委干部在当地县镇是颇有来头的几兄弟,由于有势力背景,兄弟人多,且多年来在村中经济事务中的积累的财富,使得他们成为了村里甚至弓棚镇很有分量的一群人,无论本村或是外村的人均对其退避三舍,生怕惹是生非。十三号村的某小卖部的店主对村干部徇私把中心广场小卖部包给自家亲戚,让农户每家分摊20元钱作为新农村建设某项目建设费用等做法意见很大,但同时对于村干部势力的强大使本村顺利获得“新农村”试点和近年来取得的一些成绩也不得不服,因此只能连议论也小心翼翼。该村村两委多年没有改选,村民连上一次改选的时间都没有了印象,大部分人已经失去了“民主”“自治”的兴趣和意识,甚至对于如此乡村治理中的村干部能否权衡公共事业和个人投资进而持续建设新农村表示并不乐观。最后,村级干部在讲“实干”的同时,对村民的政策宣传、教育严重不足,导致村民的不理解。综合分析,该村即使存在贫富分化,但总体生活水平在当地处于中上等,从村中两个小卖店没有赊账的情况就可略见一斑。村民的生活基本得到了保障,生活幸福感却偏低。在走访过程中笔者遇见正在继续为村里修路的本村村民,他们误以为记者来访,大呼农民生活之艰难,每日为挣村里雇其修路的30元报酬,风吹日晒,从早5点到晚6点,全天得干10多个小时的体力活,苦不堪言,而对于新农村建设,他们由于仍然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而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3)村务公开对农民认识的影响大多数村民表示,自己很少关注村务公开栏。一些村民则以“白扯”来概括村务公开的状况与意义。尤其是在谈到外来投资的收入与分配上,许多村民意见很大。同时,村民与村干部的矛盾,亦与财务的管理状况有密切联系。我们所采访的一位村干部认为村民与村委的主要矛盾在于债务问题,村民往往因为村委欠债而对村干部产生意见,甚至发生直接的冲突。案例三:重重猜测隐真情Q村受访村民某大爷、大娘,务农为业,家庭经济条件尚好,大爷由于任当地中学守门人,兼之见识较广,为所在大队选出的村民代表。大爷曾亲眼所见村支书宴请外来考察商人,由此对村干部产生反感情绪,猜测其与商人的内部“交易”,并将种种猜测在当地传播。无独有偶,H村村干部与投资商签订了十年合同,将集体所有的山地发包,此事同样在当地引起了不良的猜测。起因为承包费用的处置笼着一层“迷雾”。据此,我们走访了采石厂投资者李某。他表示已付清了承包费用,村委与社员之间的财务问题自己一概不知。而村委则表示,财务公开一直是依法进行,不存在问题。由此案例可见,由于农村的口头信息传播有速度快、易失真等特点,加之此类村干部“社交”工作本身容易谋利的特征,此言论衍生出从权力寻租到个人生活作风的许多评价,在当地给村支书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抛开事件真相本身我们可以看到,“遮掩”可能带来村民更大的反感和更坏的猜测;假如村委能够将这些“宴请”等工作联络的公费花销情况真正做到详尽的“公开”、“透明”,可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2、乡镇政府与村级干部的绩效评估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与村委会存在着“指导”与“协助”的关系,这种协助,如果是自愿的,基于特定的契约的,那么村民委员会就不是基层人民政府的下级单位。但在实践中,这一规定在实践中极有可能是强制性的③。实践中,村委会必须完成乡镇政府下达的各项指标;同时,由于我国农村现行的是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所以村干部不属于国家财政支出的对象范畴,村干部的工资只能来源于农村税费和提留款,往往数目不高,因而存在着村干部从乡镇政府领取补助的状况。因而,村干部在精力投入上往往放在乡镇政府布置的任务上。而对这些任务完成状况的考核与评价都是由乡镇政府进行。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该村的村干部的去留有时是由乡镇政府决定的,村民们只是在“干部已定”后,机械地履行选举或罢免的程序而已,这些形式的功能仅仅是为了既定的结果提供“合法性”的依据。鉴于村干部日常工作开展重心、经济收益与乡镇政府有着一定的联系,笔者认为,乡镇政府能够也应当给予村干部绩效科学的评估。但在调查中所显示的状况并非如此。我们了解到,村干部考核的主要方式是乡镇政府派遣干部与村民代表会议的有关代表座谈,了解村干部工作状况。村民代表由普通农民组成,每十户推选一名。在我们所走访的农民中,有两位社员代表和一位村干部也就这一问题与我们进行了交流。一位村民代表说,他并没有参与到重大事务的讨论中,而对村干部的考核,自己并没有多大影响力。而从受访干部口中,我们更是了解到,一些知识水平低下,接受新事物能力差的村干部,并没有因为考核而“出局”,往往出现乡镇政府与村干部关系密切则考核“虚设”的状况。并且,所谓的考核并没有严格的考试制度或程序,很难产生实际影响。1、村级干部对自身工作的认识与评价
村干部绩效评估的直接对象是村委会、村党支部主要成员的工作效果。村级干部自身的素质则是考评对象——村干部工作投入产出状况的基础。调查中,与一些农民的认识相呼应的是,大约30的村级干部将其自身定位为“税收干部”,目前仍徘徊在免税后的职业失落感、面对“新农村建设”宏大任务的消极畏难情绪中。所有受访干部均强调其工作的难度之大,并且正在继续增大。究其困境,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1)村庄基础与村级干部的能力施展村级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工作信心极大地决定于村庄基础。村干部的素质是一种较为软性的因素,受到的现实影响因素较多,例如,一些村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资源不丰富、村民思想保守,在短时间内发展并不容易,即对村级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而不能单纯地对村干部素质进行静态的评判,而是需要当地农村建设的实际环境中考察其投入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农民需求,促进农村发展。在很多村中,现在广泛提倡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村干部招商引资”的行动显然不可能立时得到收效。案例四:“绿色水稻”的**C村的几位村干部相对有着较高的个人素质:第一,入党较早,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因而在“政治上靠得住”;其次,许多村干部参加了吉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函授学习,对农业经济管理等知识有了专业基础,系统的学习也确实提高了自身的知识水平与管理能力;再次,多数干部对本村的发展有所规划,希望“多做出点事情”,获得百姓信任。2002年,在C村村支部书记的倡议上,村委会联络种子公司、技术培训机构等相关部门,计划在全村某大队全面试种效益高于传统农作物的“绿色水稻”。但由于某几户农民坚决拒绝,村干部反复做工作无效,计划最后被迫作罢,村干部和其他村民的精力、热情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2)村级干部工作能力与其职能不匹配村级干部反映“工作太难”,除了没有良好的村庄环境外,还有着其自身能力不足的原因。调查中,能够在新时期“如鱼得水”开展工作的干部具有明显的共性——头脑灵活、见多识广、在社会各界有一定的人际关系基础。至于许多有能力完成传统任务但较为保守、不善交际或过于忠厚的村级干部,往往在当下觉得工作力不从心,这在村委与投资商打交道的过程表现得尤为明显。案例五:采石厂的**H村由于地理位置较偏僻,发展水平不高。而村庄的相对优势则是有着较为丰富的山石资源。因而,在当地经济的发展途径上,村干部侧重于吸引村外投资,使静态的山石资源发挥出“动态”的功效——成为村庄发展有力的带动器。早在2002年,H村村支部书记便已经与来自市里的某投资商进行了洽谈,开始了山石的开采与加工。村民们当时采取的态度主要是观望——等待时间证明村干部的这一举措能否为自己的日常收入等带来有益的增进。在第一期投资开发中,因为开发的需要,投资厂商在村庄中吸纳了一部分中青年劳动力;但之后,第二期投资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投资者在山石开采的设备上加大投入,使得工程开发过程中,对本村劳动力的需求大大降低,更需要的是能对开发设备进行熟练操纵人员。因此,通过引入外来投资解决村庄劳动力资源过剩的功用无疑失去了原有的功效。随着开发的深入与工程的扩大,村民与开发商的矛盾也渐渐显性化。据笔者走访得知,村民们认为山石的开发,造成了当地环境污染(主要所指是:石灰粉末等的扩散形成空气污染,以及开发设备使用中形成的噪声污染)。于是几名村民就采取了直接上访的方式,将意见反映给了乡镇政府,要求立即停止采石厂的有关生产。村干部表示,引入外来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本村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村民与投资商的矛盾,并不在于环境受到了污染,而是出于狭隘的私人恩怨,即一些村民希望从采石厂获得免费的石料不成,而采取报复手段。投资商方面则认为,在采石厂开工之前,自己已经和村委进行了较好的协商。而在开发中,亦尽量照顾当地发展,为村庄创造发展的有利条件,与村民和谐相处,满足村民需要(例如将一些重型设备借与村民使用),即采石厂在该村的发展中,无疑扮演着一个积极的角色。H村村干部第一次与外来投资商合作,颇感到自己所处位置尴尬,在协调企业与村民关系、与企业方洽谈之时,都有些应对不来。(二)村民、村干部对村干部工作的期望
1、村民对村干部工作的期望
农民认为免税后最重要的各项工作统计表计划生育、妇幼保健政策传递法律宣讲科技知识普及发展经济、提高收入文化娱乐基础设施建设环境、资源保护就业指导子女教育指导养老保障、最低生活保障871511591442626469871019492(注:此数据来源于调查问卷中的一道不定项选择题,题目要求农民在11项工作中选出其认为最重要的五项,最终按照每一项被选择的比率统计。有效问卷总数为262份,选项被选择的总次数为262×5=1310次)上图可直观表示为:(0—262表示关注程度不断增加)从上面的情况大致可以总结出,作为村干部工作的直接受益对象——农民,尤其关注村干部能否带领自己发家致富,尤其是在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今天,无论是村干部本身的文化构成还是管理能力,都不过是村干部所应具备的相应素质,而最根本的还是在于为农村发展服务,要给农民“带来经济收益”。同时,农民对于法律、政策、科技知识的渴求也已凸显出来。2、村级干部对自身工作的期望
1)村级干部认为免税后最重要的各项工作统计表计划生育、妇幼保健政策传递法律宣讲科技知识普及发展经济、提高收入文化娱乐基础设施建设环境、资源保护就业指导子女教育指导养老保障、最低生活保障121615323391112161613(注:此数据来源于调查问卷中的一道不定项选择题,题目要求村干部在11项工作中选出其认为最重要的五项,最终按照每一项被选择的比率统计。有效问卷总数为37份,选项被选择的总次数为37×5=185次)上图可直观表示为:(0—35表示关注程度不断增加)2)村级干部对工资、福利待遇的期望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地方村党支部书记的平均年工资为本村人均收入的2倍,即2250×2=4500元;副书记及村会计的平均年工资为书记年工资的百分之九十,即4500×90=2050元;村治保主任、民兵营长、妇女主任等其他干部的平均年工资为书记年工资的70,即4500×70=3150元。另外,在X村、L村,当地村支部书记的工资标准中加入了激励性质的机动评估指标:村中有合作经济组织的机动工资为400元;计划生育达到规定指标的机动工资为400元;社会稳定的机动工资为400元;有招商引资项目的机动工资为400元。同时,拿到这些机动工资的条件还有,医疗保障完成率需要达到80。调查中,约占七成的村级干部对自身的工资待遇不满意,认为“应该更高些”,但其具体期望值也并不高得悬殊,大约在村书记工资为6000—7000元、村会计工资为5000—6000元左右。3)村级干部对自身职位的其他期望100的受访村级干部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多的外出深造、学习专业技能的机会。已经被选送至大、中专院校的干部表示,其确实“学到了许多新东西”,在理论水平、专业知识上都有了一定的积累。村级干部提高自身的能力的愿望主要来源于工作日益灵活、复杂的压力,其希望得到培训的方向主要为农业实用新技术和农业经济管理。另外,有个别村级干部提出,他们需要与其他村庄干部和社会上的商家、学校等组织有所沟通,以获取更多的招商引资、文化合作等工作所需要的“社会路子”。三、一点思考——新时期村级干部工作职能转变及其工作绩效评估的环境准备(一)村级干部工作职能的转变
从2004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从今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农村目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背景下,农村将出现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作为带领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和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者的村干部目前存在普遍的职能空缺和思想困惑。的确,由于乡村体制性的弊端,长期以来,村干部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受到乡镇政府的控制,免税前主要是催粮要款、搞计划生育。免农业税以后,村干部的传统职能开始消亡。目前全国范围内实现免除农业税,延续了几千年的“皇粮国税”彻底取消了,中国农民开始步入了史无前例的“无税时代”。另外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人心和国民计划生育观念的根本转变,计生工作也很少需要村干部跑腿了。很多村干部在思想中和行动上出现了暂时空缺的现象。他们大多对税费改革后自己所肩负的职责的认识处于茫然状态,认为“没事做了”。于是他们安于现状,对新农村建设敏感度较弱,更缺乏对所在村发展的长远打算。其实,不少的村干部有一个很大思想误区,即不是真的没事做了,而是上级布置的任务少了。那么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村干部“向何处去”?村干部应该如何进行职能定位?面对新情况,村干部职能转变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那么,新时期下村干部究竟应当在哪些方面实现转变,应当以怎样的理念、素质来担当起引领村民向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迈进呢?笔者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村干部要在思想观念上实现转变。
第一,要由传统受命型转向积极行动型。过去,村干部主要是按上级的指示工作,上级要求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一切“等、靠、要”,工作目标不明、思路不清。主要忙的就是催粮催款;现在,农村税费全免后,村干部传统的职能又开始弱化和消亡,一时间村干部工作的更缺少了目的性,不知道忙什么了。再者,因为要发展合作经济和公益服务事业,一没有明确的指标;二没有资金的支持,村干部也觉得力不从心。所以,总体上村干部混日子的思想比较严峻,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不作为状态。但是农村的事务范围并不会因农业税的减免而缩小,而是更多的表现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服务、合作医疗、养老、乡村规划、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等。凡此种种,都需要村干部的计划、管理、与实施。应该说,在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下,村干部的工作还任重而道远!因此,村干部要彻底打破“等、靠、要”的思想,开阔自己的眼界,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建设其所在的村庄,发展农村的特色经济,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执行者和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头羊。第二,要由行政性向协调服务性转变。中国历来是一个“官本位”思想比较浓厚的国家,村干部虽是生活在中国农村最基层的一个“官员”群体,其实如果更确切的说,村干部甚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但他们却有着与生俱来的(随身份产生)官僚思想,因为他们手中或多或少的握有权力,所以,他们以领导自居,习惯了对村民发号施令。但随着服务型政府的提出,村干部也必须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村党委的干部作为党员自然应该成为农民利益的代表,而村委会更是作为村民自治组织,其成员是由于农民的信任和委托而产生的,因此更应该成为农民的公仆,反映农民的呼声,全心全意为农民谋福利。2、村干部要在工作方式上从行政命令向民主协商和市场引导转变。
中国未来农村社会结构发展的趋势要求农村管理要走一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村干部是这一转变工程的桥梁。首先就是要对过去老一套的管理方式、工作方法坚决进行转换。虽然在理论上规定我国农村实行村民自治,但在现实中自治的程度却大大折扣。这一方面是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使村两委对上级在政策和财政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表现在对村民的态度上则主要以命令、行政指示的方式为主。处理日常事务上也主要是以个人主观的看法和经验去行事。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村民的民主意识还相当薄弱,村民们整天忙于自己的生产生活事务,难以组织起来集体监督村干部的日常工作。另外,由于村民的法制观念和自身素质还较低,大多数村民难以发现村干部的越轨行为,即使发现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再者,村民认为村里开会讨论的许多事情跟他们的切身利益没什么关系,而且许多会议讨论是决而不行,不见实效。这使村干部的权威在农民心目中大大下降,自然也就不愿意行使自己的权利。但我们必须承认村民自治是推进我国民主进程的重要标志,也是村庄管理的有效模式。因此,村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首先要改变以往的作风,由行政推动式向民主协商式转变,由命令型向引导群众自愿参与式转变,由经验型向尊重科学、遵循客观规律转变。同时,村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市场机制的作用,对农民的生产活动进行有效引导,提供必要信息,发挥地区优势,发展适合的项目,积极的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是其全部工作的中心。其次,村干部要正确对待农村非营利组织如合作社的作用。合作社与村基层组织在目的上具有部分一致性,即为村民谋福利。农民以合作的方式进行生产,并以组织形式抗御市场风险,提高农业竞争力必将成为中国农村实现现代化的趋势。而且,合作社也对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村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合作社的重要作用,支持其发展壮大并在某些事务上与之合作,政府与合作社的优化组合必将有利于农村的发展。3、村干部要在工作内容上实现转变。
据调查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前,村干部的主要工作排在前三位的工作是,收缴税费、计划生育工作和调节民事纠纷,而像科技宣传推广、基础教育及卫生、反映民意等带有“服务性”(对象为农民)的工作职能却被放在最较轻的位次上。随着税费改革的深入,村干部的传统行政职能显然已经弱化或消除。而且,这些职能也与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相去甚远。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当前村干部的职能需要在发展集体经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宣传及推广、基础教育宣传普及卫生宣传等工作上充分加强。尤其是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还比较落后,现代化程度较低,农民的平均生活水平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仍然较低。所以农民普遍关注的是如何增加收入,如何保障自己的基本福利。所以,村干部要想民所想,在增收上和增加村民福利上多作文章,而不是整天无所事事,漫无目的,只为混那一份工资。4、对村干部自身素质要求的转变。
由于传统村干部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上级具有依赖性,所以其日常工作虽看似繁杂,但却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程序可循。因此,传统上对于村干部的素质要求并不高。只要其具有一定的思想觉悟和为村民服务的意识,并在本地村民中具有一定的威信和影响力,就可以被选为村干部。而且,从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目前农村的村干部老龄化较为严重且文化水平较低,大多为初中文化水平。而且,相关的针对农村干部素质提高的培训也较少。但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和加入WTO之后对农业的挑战,都对作为农村带头人的村干部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务的意识只是村干部开展工作的基本要求,面对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村干部亟需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不断开拓视野,解放思想。据课题组的调查,目前,村干部最需要学习的有两项是农业科技知识和农村政策。现代的村干部必须紧随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具有远见卓识和发展的意识。另外,村干部要形成尊重人才的观念,目前国家在许多农村实行“一村一名大学生”等大学生当村官的政策,这对吸引优秀的年轻人,引进文化素质高的人才,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无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激励村干部自身素质的提高。(二)村干部工作的绩效评估的环境准备
如前所述,在新时期社会背景下,村干部的工作在基层治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建立起有效的评估体系与激励、制约机制,并以此来对村民自治组织干部的工作绩效进行评定,显然是必要的;而评估所促成的村干部管理能力的提升,对我国乡村治理能力的提高更是有着重要作用。绩效评估是对管理过程中投入、产出、中期成果和最终成果所反映的绩效进行评定和划分等级,它试图冷静、客观地评价公共管理活动所产生的效果,但由于这个过程及所涉及多方利益的复杂性,使这种冷静、客观的评价很难实现。中国这样的超大社会,严格地说世界上没有现存的模式可供选择,一定要在自己的社会文化中求发展——这不仅是体制的设置,也是操作性的安排,其形成必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正式建立起村级干部绩效评估体系之前,首先要有各方面制度、观念上的准备:首先,设计出衡量村干部工作绩效的综合指标。在免收农业税之前,对村干部的政绩考核标准也基本停留在农业税征收及计划生育的完成情况上,以此来判断一个村干部的工作业绩显然过于片面。在新形势下,应该确定科学合理的村干部绩效考核标准。新时期如在经济发展、社会事务、党的建设、社会公认等四个方面对村干部的工作进行评估。同时,可以仿照政府公务员管理中正在探索的办法,设定关于“实绩”的激励机制,使村干部的绩效评估结果与其经济利益挂钩。例如,可以从村财政中抽取一部分资金(根据各村经济状况抽取数目不一),对在评估中较为优异的村干部进行奖励,以提高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笔者设想,“工作实绩”的指标结构可以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的实现程度来划分,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以保证村级干部的工作目标与国家建设的宏观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其次,建立起让群众直接评议村干部绩效的畅通渠道。村干部的工作绩效的评估应该兼顾上级部门和所在地村民的综合评价,但由于传统上村干部只对上级负责的做法和村民维权意识的薄弱使得对村干部工作的考察与监督基本流于形式。笔者认为,对村干部绩效的评估,应当坚持“满意原则”,即始终坚持以满足农民、农村发展为核心标准。这就要求政府通过宣传教育使村民意识到:村民自治就是让村民自己参与管理好自己的事,只有积极参与选举,才能选举出能够代表自己说话的村庄当家人。政府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使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等民主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并应该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或方式使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民主的习惯,培育他们的民主意识,增强他们的民主观念,使他们积极参与评价并监督村干部的行为,这既让广大农民群众感受到当家作主的荣誉感,又能增强村干部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由于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仍然相对较低,农民们在进行村干部的评价时,往往只着眼于经济实效。这是现实的局限与必然。但是由此而造成农民对选举的不屑,对村务的漠不关心,对村干部的抵触情绪,则是应当加以重视与改变的。根本的无疑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使农民在经济上独立后,有更高的政治自主意识,由是来增进农民评估过程的意义与收效。最后,需要建立起与“评估”相配套的培训机制。培训工作以乡镇政府为责任主体,以提高村干部村庄治理、管理能力等为目的。由于不脱离生产,村干部农业知识的丰富,有利于他们成为农民们农业生产的引导者,引领农民生产致富;但当前复杂形势对村级干部政策认知、政策落实、经济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难以通过村级干部自身的努力来达到。同时,乡镇若将村级干部的培训工作真正落实到位,便可以将自己“管不到、管不了、管不好”的微观管理工作进一步放开,从而实现基层纵向管理上更合理的权力配置。[参考文章]①参见《村干部职能转变问题的调查与思考》,郭宾、王征兵、徐创洲,农博网,2006年10月30日;②参见《论村庄社会关联》,贺雪峰、仝志辉,《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三期;③参见《三农问题背景中的村民自治》,毛寿龙、李梅,人民网,2005年10月9日。第二篇:东北地区村级领导干部工作现状调查报告(上)
文章摘要]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为村庄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免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新农村建设宏伟目标的逐步落实、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迅速发展等全新的社会动态,均对村级干部的工作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立足此多元、复杂的时代背景,以在黑、吉、辽三省十个村庄实地调查所获的原始资料为基础,以村级干部的传统职能、新的工作动态
为切入点,分别从村民、村级干部自身、乡镇政府的角度,展现了东北地区村级干部的工作现状,并尝试对村级干部工作职能的转变和其工作绩效评估的环境准备作出了建设性的思考。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农业、农民迎来了一系列势不可挡的冲击——日益完善的竞争市场,瞬息万变的社会信息,加速生长的民主萌芽,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对此,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发,渐进地推行着一系列惠农政策。2006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为新农村建设的全面落实指明了具体的方向,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等待着建设者们同心同德、协力完成。在这场建设中,农村基层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必将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对村级干部理解政策、执行政策的能力,掌握市场信息、带领村民在市场经济风浪中求生存、求发展等各方面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可以预见,发展的浪潮终将筛选、锻造出一批有能力、适应形势需要的村级干部。
东北地区农业自然资源丰富,也曾以“海选”的发源而成为村民自治的急先锋。值此社会多元复杂、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东北地区的村庄治理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村级干部面临着职能转变的迫切需要。当前,村级干部的工作绩效究竟如何,农民与村级干部自身对其职能转变有着怎样的需求呢?2006年1月至2006年暑期,笔者先后在东北地区“三省七地”选取了十个村庄开展实地调研,具体包括吉林省梨树县X村、L村,吉林省扶余县Q村,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H村,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S村、C村、W村,吉林省蛟河市N村,辽宁省大连市M村、黑龙江省牡丹江市K村。调研地点的选取有一定的随机性,但注意了村庄情况的代表性,例如其中包含了有较为成熟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村庄、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劳动力外流现象突出的村庄、具有特色经济的“富裕村”等,保证了一些平均数据的采集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各村庄的平均情况;同时结合个案分析、村庄归类分析等方式,力图弥补平均数据易于模糊、掩盖个别情况的缺陷。调研团队以问卷、无结构访谈为主要形式,随机调查了当地的村民、村级干部、乡镇干部,形成如下报告。一、村庄治理的基本情况
(一)权力结构
目前,村庄治理照例是国家提供的制度安排与村庄社会基础相结合的产物,对村权力组织状况的清楚掌握,是了解、分析村干部工作现状的基础。由于村庄权力结构与村务管理与决策的机制实际是融为一体的,因此报告第一部分将从静态治理主体的角度划分层次,而不再单独表述“村务管理与决策”的内容。1、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
按照《村委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向村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因此,村民会议在村民自治活动中享有最高权利。在村民会议闭会期间,经村民会议授权,村民代表会议可以对村中重大事务做出决策。在村民代表会议上,村民代表可以对村务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意愿,对村委会工作进行监督,行使自己的表决权力,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调查选点村中,有8个村庄已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但其村民代表会议召开频率很低,在一定程度上已流于形式。受访村民均反应“只有特别大的事儿才开,一般一年也就开一、两次”,村干部强调召开频率低的原因为“没有值得召开的大事”,而村民的意见表明其“值得”的标准靠不住——村民对于一些村委的日常决策还是很关心的。100的受访村民代表表示,在村民代表会议中其决策权力尚能够得到有效的行使,但在许多诸如修路、售卖土地等“村中大事”的决策上,他们并不了解申请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的权力行使规则,也便在无声中一次次失去了行使决策权的机会。
有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的村庄中,村民反映的全体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召开情况全体村民大会平均召开频率
从来没有过1次/年2—3次/年更多占总调查村庄比例802000村民代表会议平均召开频率从来没有过1次/年2—3次/年更多占总调查村庄比例0603010注:由于一些村庄内部村民间关联程度小,部分受访村民由于年龄较高、长期离村在外等客观原因不了解真实情况,以单个村民反映的结果加总计算频率有可能导致出现偏差。因此,以上频率数据以在每个村庄的调查中总结出的统一结果计(若绝大多数村民表示会议的召开为某频率,则该村庄情况按此频率计)。
2、村级干部
1)村“两委”班子概况目前,村主职干部包括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村长)、村会计、村治保主任、村妇女主任,其他职务包括团支部书记、民兵营长、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一般由以上五位主职干部兼任。在十个选点村中,有四个村庄的村支书与村长由同一人担任,副书记与副村长由另一人担任,即现在正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推广的“一肩挑”管理方式。十个村的村治保主任均兼任团支部书记、民兵营长,村妇女主任兼任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调查结果显示,这样的安排较为符合此规模村庄的日常治理需要。村级干部中,党员数量占总数的90,其中32的党员干部是在当选村民委员代表后被发展为党员。经过选拔,部分村级干部被乡、镇选送至大、中专院校进修学习,有了深造的机会。
笔者的调查与我国西北、华中、西南、华东几个地区调查中村级干部平均年龄及文化水平对比统计表调查地点
年龄状况文化程度小于40岁40~49岁50岁以上小学及小学以下初中高中及高中以上[1]304030295328[2]28.749.322384616[3]1423(40—45)63(45以上)为主很少[4]43.49.147.5共79.821.2资料来源:[1]笔者(2006)对东北十村的村干部队伍调查[2]王征兵(2003)对陕西礼泉县、河南叶县、鲁山县、湖北大悟县等地的调查[3]冯书君(2003)对四川巴中市巴州区50个乡镇的618个村的村干部队伍调查[4]杨森(2000)调查,徐州市的村级干部调查①2)村级干部的日常工作在村“两委”班子中,村支书是监督指挥、统筹大局的核心角色。《村委会组织法》试行法中没有关于村党组织的规定,1998年新修订的《村委会组织法》虽然明确规定村党组织是“领导核心”,但村党组织如何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与村委会是一种什么关系,村书记与村主任如何开展工作,都没有可操作性的规定。暂时抛开其自身水平与干群关系来看,调查的全部村庄中,村支书确实发挥着强有力的指导作用。村会计工作在村级干部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涉及较为敏感的财务问题,因此村会计本人在当地的道德口碑、能力威信对于当地村干部的工作评价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调查地点中,村会计大致为两种性格类型:勤勉老实或精明干练,这两种类型的村民易于得到大多数村民的信赖或钦佩,因此各选点村庄在财务问题上保持着稳定,的秩序。另外,随着精神文明建设和计划生育理念在农村的深入,农村的治安和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已有了长足的进步,村治保主任与村妇女主任的工作量较之几年前已大大减轻。70的受访村民对村治保主任和村妇女主任的工作持满意态度。少数对村治保主任业务的不满情绪,主要体现在其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不足上——然而更普遍的声音是:东北村庄有着强大的“人情社会”基础,其治理环境本身即较为和谐,少有激进的争端,村治保主任的工作量很小。基于这一事实,可以考虑调整其职位、转变其职能,而不能简单地将“干活少”作为批判其工作状态的理由。3)关于村级干部工作的稳定性、任职的连续性在调查地点中,大多数村庄近年来干部任职较为稳定,无论是选举还是村务管理与决策,均少见不满者的抗拒,更少有中部地区近年来常出现的“闹事派”现象。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目前东北地区许多农村实行的是村支部书记、村长“一肩挑”制度,即村党支部书记与村民委员会主任由一人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与村民委员会副主任由一人担任,这样便在制度上避免了村长与村支书两位主职干部间的冲突。第二,调查地点的村级干部大多数确实为当地的“精英”,在学识、工作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威信。在实际选举中,调查地点的乡镇政府对村级干部候选人的干预已成为普遍现象,知情村民反映其“推荐”的人次超过总竞选人次的50。但实际上,大部分村民对于这种“并不彻底的民主”予以默认,也即对乡镇干预、指导的默认和对自身民主权力实现的此种程度的认可。而且目前看来,通过这种形式选举产生的村级干部一般为上级、村民均较为认可的人选,因此未见有明显的故意扰乱村级干部工作的事件或个人。但是,这种短暂的良好秩序并不是稳定的,其中不排除乡镇政府干预效果良好的“偶然性”,及村级干部传统职能的单一性、对任职者能力要求不明显的因素。在村级干部职能加速转变的今天,其工作能力将更多、更透明地体现在村庄发展效果中,多数干部自身也已感受到,村治工作的挑战性带来了压力,其工作环境的安宁、稳定存在隐忧。第三,东北地区“文化性格”和农村“人情社会”的传统起到缓解冲突的作用。遇到许多村民对村干部工作不满意,引起当面争执的事件——然而,绝大多数止于争执而已,在诸多热心、乐于助人的村民劝解下,多半双方都能够息怒或妥协,即使不能迅速调整也会在直率的当众倾诉中得到宣泄。极少见针对村级工作的上访活动。因此,在实际调查中,东北村级治理中的许多事件可以从性格方面来解释。第四,村民意志的表达途径长期缺失,冷却了村民对村级干部工作的关注热情。调查结果显示,作为反映民意的重要途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与直接选举并不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农民们对村干部管理状况的评价,未能成为有效的“民意显示器”。(二)民主选举
1、民主选举概况
村委会一般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正式颁布)的规定每三年换届,选举活动在“选举年”的三月下旬至四月初,经过各级政府召开会议下发通知、选民动员等工作后,在所属乡、镇或区统一的投票时间进行正式投票工作。(为防止任用期衔接不良出现“空档”现象,一般由乡、镇或区统一的投票时间。)票面由乡里统一发放或由村里按规定形式代制,自“选举日”早晨天亮之时,至上午10时左右即全部统计完成,公布选举结果。为避免代填选票等舞弊现象,有乡里干部和村干部、党员代表、村中各队队长或村民代表组成3人以上的工作人员队伍对选举活动进行全程监督。调查中,除S村无“民选”程序、村干部直接由乡镇委任外,所有村庄均为自由选举。其中,H村的村干部表示,自六年前的选举改革以来,村委会的选举已实现全部“空白票面”——即票面除“某村某届村委会换届选举”的票头字样外为空白,全部由村民自主填写心目中理想的村干部人选。但在“民选”的村庄中,仍有68的受访村民表示,其所在村庄的村委候选人的提出受到了乡镇政府的干预。实际上村民所描述的选举过程多半为:乡里提名候选人(例如七名),由村民通过选票以差额选举的形式确定出村委会班子人选(通常为五人);其中需要保证一名女候选人的当选,以担任村妇女主任兼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的职务。然后在五名委员会成员中选举出票额最多的人选担任村支书。依村民描述,村委会候选人的选票票面形式为:村委会候选人
甲乙丙……意见(同意画√,其余画×)您认为合格的其他人选丁……第三篇:畜牧局工作现状调查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州人大常委会2008工作评议的日程安排,评议州畜牧局工作调查组在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冯国亮的带领下,于12月9日至12月18日,对州畜牧兽医局近两年来的工作,开展了评议调查。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动物疫病防控、畜禽产品质量监管、服务体系及自身建设等内容,采取一听(听汇报)、二看(看现场)、三座谈(与干部职工、州人大代表等座谈)、四征求(征求州分管领导、纪检部门意见)的调查方法,对州畜牧兽医局的工作进行了评议调查。一是召开了州畜牧兽医局中层以上干部、离退休干部代表、二级单位负责人、县市畜牧兽医局长会议进行评议动员和测评;听取了州畜牧兽医局局长田凤培关于近两年来全州畜牧兽医工作的情况报告,并分别与参会人员进行个别座谈。二是在州直分别召开了与畜牧兽医工作相关部门、服务对象代表及恩施、宣恩两县市在州直工作的州人大代表座谈会议,进行座谈和测评,并走访和征求了州委、州政府分管领导和州纪检部门对州畜牧兽医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三是到恩施和宣恩两县市分别召开了州人大代表和分管领导会议,对州畜牧兽医局、财政局、卫生局、环保局工作进行了评议和测评。同时,又分别到两县市的畜牧、财政、卫生、环保局召开中层以上干部会,对州直对口局进行评议和测评。四是参观了恩施市华硒生态农副产品工业园和凤凰山种猪场的生产和建设情况。并于12月22日,听取了其他三个评议调查组对建始、巴东、利川、咸丰、来凤、鹤峰等6县市畜牧工作评议调查的情况介绍。现将对州畜牧兽医局工作评议调查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两年来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州畜牧兽局是州政府承担全州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工作的职能局,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畜牧兽医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负责动物防疫、检疫、兽医、兽药、饲料、畜产品质量等监管,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及体系建设、生产发展等。
2007年以来,全州畜牧业在遭受了生猪蓝耳病的入侵、特大冰雪灾害和生猪价格波动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全州畜牧业生产仍然获得了快速发展,2007年全州畜牧总产值46.4亿元,同比增长24.7%,占农业总产值的37%;预计2008年可望实现牧业总产值57.84亿元,比上年增长25%;猪、牛、羊、禽出栏(笼)分别达445万头、6.9万头、45.2万只、1117万羽,同比分别增长17%、38%、22.8%、70.5%;肉类总产量42.7万吨,同比增长26.9%。两年来,州畜牧兽医局在依法履职,推动畜牧产业发展方面,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狠抓科技兴牧,壮大畜牧产业。为了提高养殖效益,促进生产发展,州畜牧兽医局在全州结合实施相关项目,落实惠牧政策,从改造栏圈、改良品种、扩大规模、科学喂养等方面,引导实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2007年以来,他们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准备的基础上,建议州政府先后召开了四个专题现场会议。一是在来凤召开了生猪养殖大户发展现场会议;二是在恩施召开了标准化、规模养殖新模式推广和建设市场主体现场会;三是在巴东召开了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和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四是在利川召开了标准化模式养殖现场会,推介该市建设万头养猪场和畜禽规模养殖的经验,研究和部署了相关工作。在标准化养殖方面,重点是结合本州实际,狠抓了小户连片型、小区连户型、大场大户带动型三种养殖小区规模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州已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150”模式大户552户,山羊“1235”模式大户417户,林下养鸡模式大户1800户、“猪沼x”模式大户64011户、家庭牧场3019户。在规模养殖上,重点抓了生产大县、大乡、大村、大户的发展,预计今年出栏生猪60万头以上的县市可达4个,5-10万头的乡镇20个、5000-10000头的村500个、50-5000头的大户10000个。在栏圈改造方面,重点抓了现代化养猪场的建设,达到圈内温度可控、自由采食、自由饮水、全进全出。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拉动,全州已建成标准化的万头养猪场8个,千头以上的122个,500头以上的499户。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方面,淘汰了劣质种猪1900头;狠抓了优化的多元杂交组合的推广;加强了“三群一站”的建设。
(二)狠抓“龙头”培植,发挥辐射作用。为了发展壮大畜牧业生产和加工龙头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州及各县市畜牧部门,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畜牧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落户我州办厂(场);二是帮助龙头企业协调解决实际困难;三是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四是在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等,有力地促进了畜牧生产加工企业的发展。如恩施市建成了九洲牧业公司、好又多华硒生态园、凤凰山种畜场、大旺牧业公司、翔盛牧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利川市多仁多公司年屠宰200万只家禽的自动化生产线已投入生产,土家牧业公司3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厂已正式动工兴建。同时,各类市场流通主体逐步兴起,全州涌现牧业专业合作社80个。恩施市盛家坝乡桅杆堡牛交易市场,以翔盛牧业公司为依托,大力建设山地黄牛养殖基地,初步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的经营形式,促进了养牛业的发展。
(三)狠抓疫病防控,确保产业安全。抓好动物重大疫病的防治不仅关系到全州畜牧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也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安全。两年来,州畜牧兽医部门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高度重视,始终作为整个畜牧兽医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一是积极给政府当参谋,强化各级政府动物防疫的措施和目标责任。二是对春秋两季防疫工作做到早部署、早安排、早行动。三是加大对各项防控措施落实的跟踪督办和检查。四是对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全力果断处置。如去年的生猪蓝耳病发生后,果断采取措施,各地严格按照处置规范进行防控,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疫情得以控制和扑灭,并受到省里的好评。由于2008年的动物防疫工作动手早、抓得实,实现了上半年零疫情、全年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的防控目标。
(四)狠抓依法监管,切实履行职责。在贯彻实施畜牧兽医法律法规方面,首先是加大了学习宣传贯彻力度。重点抓了畜牧法、草原法、动物防疫法、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的学习贯彻。两年来,先后两次举办了有400多人参加的培训班,对乡镇技术人员和防检员普遍轮训了一次。第二,依法加大了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一是狠抓了兽药饲料和畜禽产品抽样检查。2008年累计抽检兽药40批次,畜禽产品60余批次,合格率为95%;累计查处不合格蛋白饲料原料1.318吨、牛用浓缩饲料0.2吨、其他饲料16.38吨,涉案金额7.89万元;查处假劣注射液42963支、假劣兽药(粉剂、消毒液)5692公斤,涉案金额8.26万元;取缔无兽药经营许可证经营企业1个。从抽查的畜产品结果看,我州畜产品中未发现药物残留超标和三聚氰胺等违禁药物。三是加快了无公害畜禽产品一体化认定认证工作。全州新增畜禽产地产品一体化认定认证16个。第三,加大了与相关部门联合执法的力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到目前为止,全州虽然已有12家肉类加工企业和21家饲料生产企业,年可屠宰加工生猪250万头和生产饲料6万吨。但多数规模不大、设备老化、工艺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如肉类加工企业,大都只是简单的屠宰和分割,未形成知名品牌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形式,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二)牧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草食畜牧业生产是我州的一大优势,虽然畜牧部门过去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但其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生猪的发展,草场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动物防疫所需的设施设备及经费不能保证工作的需要。一是州、县、乡三级均缺乏应急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的基础设施和装备,尤其村级冷链设施断档;二是防疫收费从2009年起停收后,防疫注射经费急需落实;三是防疫应激死亡赔偿太低(50斤赔40元),给防疫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四是应急疫苗储备经费不落实。
(四)畜牧兽医服务体系不完善。一是全系统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年龄老化,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近十年州县市局未进一个新人,乡镇兽医人员50岁以上的占60%,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0%;二是基层集体兽医人员待遇不落实,生活无保障,多数地方集体兽医养老保险未解决,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也是我州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五)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缺乏手段。目前州及县市均没有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的场所和仪器设备,凡抽检均要送省里检测。
三、测评情况及总体评价
(一)测评情况。参加对州畜牧局工作测评的总人数为332人,满意票为308票,占总测评人数的92.77%,基本满意23票,占6.89%,不满意3票,占0.8%。其中参评的州人大代表208人,满意票188票,占90.4%,基本满意17票,占8.2%,不满意3票,占1.4%。
(二)总体评价。从评议调查总的情况看,两年来,州畜牧兽医局,紧紧围绕全州畜牧业的发展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充分发挥了职能作用。一是围绕产业兴州战略,突破性地发展畜牧产业。特别是在争取和落实中央、省、州有关兴牧惠农政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加大了产业发展的措施和工作力度,创造了全州畜牧业发展“七超历史”的大好形势。二是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积极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是注重自身建设。现任领导班子是一个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求真务实、民主和谐、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好班子。他们按照州委“两提高、两满意”的要求,坚持从教育入手,按制度办事,讲政治、顾大局,讲团结、守纪律,机关及系统形成了心齐、风正、干劲足的良好氛围。四是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均能做到按时办理和回复,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100%。
四、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大畜牧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要做到有规划、有措施。要在解决饲草冬储上下功夫,在全州大力推广恩施市“1235”养羊模式和“12352”养牛模式。
(二)进一步培育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要在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效益上做文章;在形成产业链,即公司基地农户经营形式上下功夫。特别是畜产品加工企业,要在提高工艺水平、增加附加值、提高综合效益上下力气。
(三)进一步做好动物防疫工作。一是要进一步把春秋两季普注和每月补针的防疫措施落到实处;二是要争取投入,改善防疫工作的条件和手段;三是要研究解决生猪防疫应激死亡赔偿过低而影响防疫不到位的问题;四是防疫收费取消后,要向政府争取尽快解决防疫所需经费,以利“春防”工作顺利进行。
(四)严格执法,加大畜禽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重点要加大动物屠宰检疫、兽药、饲料市场监管和畜禽产品市场监管的力度。
(五)加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要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增强畜牧兽医人员的综合素质,特别要加大对基层兽医人员技能的培训,改变目前多数兽医只会医猪的现象。二是逐步解决畜牧兽医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三是积极妥善解决集体兽医养老保险的问题。
(六)注重对发展养殖大县、大乡、大户适度规模养殖和对环保影响的研究;对在金融危机下,我州发展养殖业面临的挑战要有清醒认识,研究如何保护养殖业的对策;对实现“畜牧百亿元产值”目标,要研究制定具体的规划、政策、措施。
以上建议,有些需由州畜牧兽医局研究解决,有些需由州畜牧兽医局提请州政府研究处理。
第四篇:执法工作现状调查报告
执法工作现状调查报告
按照局里的统一部署安排,结合我局的工作实际,重点就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新工作方案和行政执法为契机,进一步转变执法观念,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推进实践科学发展观,进行了专题调研。2009年4月10日至15日,我局抽调局办公室、三个行政执法队的相关人员组成检查组,对全县四个检查站及三个行政执法大队的行政执法情况进行了检查。目的是规范执法行为,加强对罚没行为的监督,为我县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次检查采取的方式是:到执法一线实地查看、抽查罚没卷宗、听取行政执法情况汇报。从检查的情况看,大部分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能够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执法行为规范,程序适当。但也有部分单位执法情况不尽如人意,与建立法治政府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一些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水平还不高,不学法、不用法的现象依然存在;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违法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一、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执法观念淡薄。一方面服务观念淡薄。一些执法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认为“管理就是审批、执法就是处罚”,服务意识不强,执法态度生硬,使得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利益化。另一方面程序观念淡薄。有的执法人员执法简单粗暴,随心所欲,不按法定的程序办事,在行政执法特别是行政处罚中违反告知制度、申辩制度、听证制度和案件会审制度等法定程序制度,强调自己的管理职权,漠视管理相对人的权利,往往造成查处违法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法律错误或不当。
二是执法程序不合法。《行政处罚法》详细规定了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处罚时所必须遵循的步骤、方式、时限、顺序,建立了从立案、调查、作出处罚决定和制作处罚决定书等一系列程序。但从检查的情况来看,“重实体、轻程序”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执法时不出示行政执法证件,不表明执法身份;应适用一般程序的却错误地适用了简易程序;对当事人数额较大的罚款应告知听证程序的却违法不告知等等。
三是执法文书格式不规范、内容不适当。从所查阅的行政执法案卷来看,一些执法部门在执法中制作的笔录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一份谈话笔录应当有问话人的姓名、职务、被询问人的基本情况等,可有的案卷连起码的问话人、记录人都没有。
四是行政处罚显失公平。同一个案件,对不同的当事人罚款的数额相差很大。
五是超越职权乱罚款。
二、对今后行政执法的建议
**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立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行政执法工作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执法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确保我县的行政执法机关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优化投资环境,避免因违法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现就加强和改善我县行政执法工作建议如下:
(一)切实加强领导,牢固树立依法行政观念。
各级各部门的领导要带头学法、守法、用法,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善于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社会事务,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意识,彻底摒弃传统的“官本位”观念,树立 “民本位”的观念。既严格依法办事,又积极履行职责,做到不越权、不滥用、不失职。把行政执法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切实加强对行政执法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各行政执法机关的主要领导要认真研究行政执法工作,对重大、复杂的行政处罚案件,要集体讨论决定。
(二)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首先,要整顿现有行政执法队伍,坚决取缔没有行政执法权的单位违法从事行政执法活动。其次,要切实加强执法队伍培训,建立高效廉洁的执法队伍。要进一步加强执法人员法律业务知识培训和思想作风教育,不断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要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人员考试录用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严禁合同工、临时工和未取得行政执法资格的行政执法人员从事行政执法工作。第三,要选拔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的干部充实到法制工作队伍,使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同本地本部门包括行政执法监督在内的整个政府法制工作任务相适应。各级各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要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重点查处不依法履行职责、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违法行为。
(三)规范执法行为,树立行政执法新形象。
各行政执法机关要通过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执法程序,促进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在实施具体行政处罚时,要认真贯彻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一是对于情节轻微又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违法行为,原则上不予处罚,要通过说服教育,促使当事人自觉改正。二是依法应当给予处罚的,要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说明应当处罚的依据和道理。杜绝野蛮执法、粗暴执法,努力树立文明执法形象。三是要把查处和引导结合起来,疏堵结合,服务发展。在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的同时,要增强服务意识,关注和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引导企业或组织依法经营,尽量避免使用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等严厉的行政处罚种类。
第五篇:HR工作现状调查报告
HR方法论2008-02-25 17:32阅读219评论7字号:大大中中小小·从事HR的工作者,专科,本科学历的居多,高学历较少;·47.7%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对HR的重视程度一般,他们把自己定位为企业的救火员;·绝大部分HR工作者认为自己是个有远见,有激情的工作者;·在从事HR工作的人员中,男性总体比例较少,占38%;·在高端职位中,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男性占30.8%,女性占4.4%;·74.4%的HR认为收入和付出是不平衡的,收获远不及付出;·59.1%的人有近期跳槽的打算,寻找更适合自己发展的企业,HR工作现状调查报告。日前,中国人力资源网就HR的工作现状开展了网络调查,参与调查的HR共1068人,其中有效调查1036份,有效率97%。在所有被调查者中,来自华南地区的HR比例较高,占34.6%,其次是华东地区,占27.7%,来自东北地区的HR相对较少,只占4.2%,地区差异较为明显。HR群体的年龄分布趋向年轻化,22-28岁年龄的HR占到67.5%,29-35岁的占25.9%;35-40岁的占4.7%;40岁以上只占1.9%。与之相对应的是,从事HR工作1年以内经验的占20.3%,1-3年的占46%,4-6年的占23.2%,7-9年的占6.6%,10年以上占4%。在学历方面,在所有从事HR的工作者中,大专、本科的学历居多,大专学历的有36.2%,本科学历的有55.9%;从事HR工作的高学历人士较少,其中硕士占5.2%,博士仅仅占0.1%;在职位方面,所有的调查者中,从事助理工作的比例为16.2%,从事专员工作的比例为29%,担任主管的比例占30%,经理的比例占22.3%,总监的比例为2.5%。本调查中了解了HR所在企业的性质构成,结果表明,来自私企HR的比例为28%,民企为31%,国企为10%,中外合资企业为12%,外商独资企业为19%。在从事HR工作的人员中,男性总体所占的比例较少,占38%,然而在高端职位中,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男性占30.8%,而从事高端HR职位的女性只占女性总人数的4.4%,大部分女性从事低端HR职位,占女性总数的55%,中端职位则占40.6%。尽管在HR的高端职位上,例如,HR总监,男性比例占大多数,但是56%的被调查者认为性别并不是影响HR工作晋升的主要原因,只有占6.5%的人认为性别和工作晋升有很大关系。虽然目前从事HR工作的女性占很大比例,但是随着HR的工作在企业中的作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把HR看成是决策层的战略伙伴,此时性别的差异在HR工作中非常明显。HR是一份适合女性的工作,与员工打交道时,女性的细腻、温柔、敏感都让她们比男性更富有亲和力。而本次调查表明,53.2%的人则认为男性比女性更适合做HR工作,他们处理问题更加果断,有全局观,说明现代HR工作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人事与薪酬管理,它要求HR从业人员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视野,站在企业的决策层的高度看待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只要具备了相应的前瞻性和开创性,不管是女性还是男性,都一样,不会有太多的区别。无论是作为男性还是女性,在职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能够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取决于其职业个性的高度,从这一层面上来说,性别的因素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了。HR的工作随着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当企业在建立期的时候,HR部门是企业管理的辅助部门,进行人员招聘,培训,薪酬管理等事务性工作,体现了很强的技术背景;当企业进入稳定发展期时,HR部门就成为了企业决策层的合作伙伴,对企业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规划等核心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调查报告《HR工作现状调查报告》。在本次调查中,63.2%的被调查者认为HR工作需要技术含量的工作,27.6%的人则认为HR工作是没有技术含量的,这说明对于很多小型企业,或者正处在建立期的企业,HR工作者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本职工作的认识。本次调查表明,绝大部分HR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远见,有激情的工作者,他们熟悉公司的业务流程,并且他们在工作中很多时候会做到人情与制度兼顾。当然,在问及HR工作的收入和付出是否平衡时,74.4%的HR认为收入和付出是不平衡的,收获远不及付出,只有25.1%的人认为收入和付出是成正比的,而这些人大部分来自国有企业或者外资企业。在这一点上,与企业是否重视HR工作有极大的关系,21.3%的人认为企业不太重视HR,他们在企业充当着“出气筒”的角色,HR工作只是简单的事务执行;47.7%的人认为企业对HR的重视程度一般,他们把自己定位为成企业的“救火队员”;25.8%的人认为企业比较重视HR,仅有5.2%的人认为被企业非常重视,对企业的战略有很大贡献,他们把HR工作和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企业的“谋士”,参与策略的制定,对企业发展有很大贡献。薪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某一职位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一般而言,HR的薪酬要低于同级研发、营销、生产等部门,这正是HR重要程度未能获得企业认可的体现。存在这种情况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传统观念上,往往将人力资源管理混同于人事管理,认为其是行政性、后勤性的工作,无法与生产、营销等一线生产部门相提并论,从而无形中降低了HR工作的重要程度;第二,HR从业人员的构成。在很多企业中,大部分从事HR工作的人来自原来的行政后勤部门,缺乏专业的HR知识与眼光,更无法立足于企业战略高度实施与开展工作,这也从客观上削弱了HR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在大多数企业里,HR的重要性远不如研发、营销等职位。综合以上这些原因,不难理解为什么本调查发现大约59.1%的人有近期跳槽的打算,寻找更适合自己发展的企业。本次调查还重点分析了不同性质的企业对HR工作的重视程度。如下图可以看出调查的数据显示,不同性质的企业对于HR的重视程度存在很大的不同,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以私营企业、民营企业等为代表,另一类以国有企业、合资企业、独资企业等代表,前者对HR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后者,不到10%的私营企业非常重视HR,而超过25%的外企企业非常重视HR。之所以存在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存在对HR不够重视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大多是以家族式形式存在,家族的裙带关系成为了录用企业员工的标准。而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则不同,尤其是外资企业很重视人才的选拔,对人才的要求也十分严格,企业的发展依赖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和能力。其次,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规模教小,管理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有别于外资企业,他们把HR部门放在企业决策的辅助角色,还没有把HR部门提升到战略制定的伙伴关系上来,这使得HR的重要性在企业中不能显现出来。HR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在正常的企业运营活动中处于服务和支持的角色,其核心工作相对其它部门而言有滞后效应。因此,大多数人对HR角色存在较大的偏见,包括HR工作者自己,往往困惑于自身价值实现的途径,并且以此作为抱怨的借口,使自己的心态失衡。HR工作者既然选择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自己的职业,愿意为之付出时间和精力,那么,作为HR从业者,一定要了解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大环境,了解所在企业的行业趋势,了解企业的发展阶段与独特的文化价值观,一定要有有容乃大的心态去从事自己的工作,用宽阔的胸怀去包容其他部门和其他人。只有在充分认识自身职业特性的基础上,调整心态,才有可能取得职业的成功。在风平浪静中能未雨绸缪,在关键时刻就能力挽狂澜,才能真正体现HR工作者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