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调研与论证的有关资料
社会调研与论证的有关资料
近年来,通过对甘肃境内的兰州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天水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华能天竣集团以及沿海一带二十余家企业的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对机电技术应用人才的要求是“基础扎实,会操作新设备,维修能力强,对新技术接受能力强,具备一定的设计开发能力,具有创新精神”。要求毕业生具备熟练的设备操作能力,熟悉设备的机械结构和控制系统的电气设计,掌握机电设备的机电联调,掌握设备维护维修所需要的综合知识,具有生产管理知识,有一定实践经验,知识面广,能独立完成设备元器件的选型、安装、调试和精度优化,具有设备的设计改造能力;要求毕业生掌握设备工作原理和结构知识,掌握机电设备接口技术、PLC技术、参数设置和机电联调知识,具备设备操作、机械和电气系统的调试和维护维修能力。懂技术、懂生产、懂管理的复合型机电技术应用人才不但最受中小企业欢迎,而且经济待遇也高。
机电工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它为其它众多行业提供必须的机电装备和相关服务,是其它行业发展的先行官和后勤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不仅服务于机电行业本身,也是各行业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人才。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和综合国力的快速提高,对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据国家教育部最新统计资料,机电专业中专毕业生深受很多部门欢迎,在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中均位于前十名之内。据机电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资料,在下述行业中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十分旺盛。
①电子与通讯行业
机电专业人才的就业趋势中,除去机之外,电也是一个需求很大的部门,尤其是电子与通讯行业。由于电子、通讯的飞速发展,它们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带动作用的行业。正因如此,电子与通讯行业迫切需要各种层次的专业人才。
②模具行业
模具设计与制造是轻工、电子、家电等行业的基础,目前已形成庞大的模具市场。据有关资料介绍,仅香港一地,就有四千家模具厂,而深圳的模具厂也多达数百家之多。正因为如此,故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在深圳位列第四位。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毕业生大多工作理想,待遇较高。机电专业毕业生在模具行业中大有用武之地,是毕业生就业的首选行业。
第二篇: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调研论证报告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调研论证报告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行业,融劳动密集、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为一体,又以劳动密集为基础。全球经营一体化使中国的国际性经贸活动大量增加,旅游业从中获得了较大的商机和蓬勃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最新的展望研究报告,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的一个主要目的地和客源国,接待境外游客将由现在的一年7000万人次增加到1亿7300万人次,意味着中国旅游业对国际性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尤为紧迫。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必将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开创了良好的前景。
中等职业学校正逐渐成为我国旅游行业初中级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重要的培养基地。我校正是抓住这个机遇,准备开设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一、专业情况概述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是我校正准备开发的专业。学校已具备了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专业教师20人,其中双师型教师3人,学科带头人3人,1人取得高级营养师技能证,1人取得导游证,1人取得高级餐厅服务技能证,1人取得餐饮服务考评员证。能够保证学生持证上岗的培训需求。
我校现有设施完备的旅游专业实训室,包括形体训练室、餐饮与客房实训室等,其规格形式可以满足旅游专业学生的技能操作训练以及形体礼
仪方面的训练;学校的校园宽带网络和图书馆的大量与涉外旅游相关的书籍满足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除此之外,我校还与仁怀青年旅行社、福建石狮国昇酒店(五星)、仁怀市天豪大酒店以及各大城市的旅游相关行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使其作为本专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上单位均属三星级以上涉外酒店或具备相应接待能力的旅行社,能较好的满足学生专业实习及日常实训的需要。
本专业开设语文、英语、计算机、法律基础、体育等公共课程,旅游学概论、饭店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英语等专业基础课程,餐饮服务管理、营养与卫生、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导游原理与实务、旅游地理等专业课以及旅游心理学、社交礼仪、公共关系、旅游职业道德等相关课程。
二、相关行业背景
(一)旅游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
仁怀这些年来,观光业的成长十分迅速,许多风景区、文化区,与游乐场都是观光人潮聚集的地点。以往仁怀的基础建设不够扎实,交通、食宿不太方便,限制了旅游观光的发展但是这几年,拜经济成长所赐,本地人也逐渐重视休闲,有助于旅游业市场的成长。
观光旅游号称是“零污染的行业”,只要靠著既有的自然人文环境,便能创造大量的利润。在管理良好的前提下,损害环境的程度相较于其他
行业要小的多,对开发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这个行业成长迅速。
当前,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它对经济增长、社会就业以及文化与环境建设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未来十年,我国旅游产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旅游产业是当前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它对经济的拉动、对社会就业的带动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据预测,未来10年间,我国旅游产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商务旅游的增长速度将达到10.9%。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因此,作为六大新兴消费热点行业之一的旅游产业,在今后几年内必将保持着蓬勃的发展势头。
目前,在入境旅游方面,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最具生机活力的旅游目的地国家。2013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1.29亿人次、创汇517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10.3%。在国内旅游方面,我国已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2013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超过32.6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7672亿元人民币,占我国旅游总收入的67%。国内旅游产业的兴旺发达,有力地拉动了内需,促进了消费,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在出境旅游方面,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迅速崛起的新兴客源国。2013年,出境人数达9819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171.1%。我国出境旅游增长速度已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成为亚洲第一大客源市场。随着旅游三
大市场的发展壮大,我国已经奠定了世界旅游大国地位,正在向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推进。
(二)旅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自由度的大小和生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参与休闲或者旅游度假的意识和积极性,但是参与的愿望又受到来自各种社会因素变迁的重大影响,正是这些变化使得休闲、度假旅游日渐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在20世纪末期的后工业化社会里,休闲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人们消磨时间、培养兴趣以及维持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人们旅游出行更为频繁。2006年,中国人出游率首次超过100%(含国内游和出境游),这意味着所有中国人平均每年至少出去旅游一次,而且,随着旅游出行更为便利,选择更趋多样化,人们已由单纯的观光旅游逐步向休闲、度假旅游过渡,这我们从近几年消费较高之出境游的快速增长以及多种新颖类型的休闲方式可见一斑。
如今人们的工作节奏快,尤其是大城市白领阶层的工作压力,与十多年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旅游作为人们放松身心的重要途径,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已达到这样的目的,向休闲、度假旅游的消费升级已成为必然。因此,无论从旅游行业宏观数据的分析,还是微观事件的考察,人们对于休闲、度假旅游的期望已发生质的提升。闲暇时间的增多成为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必要条件。中国从1995年开始实行一周5天工作制,1999年为刺激内需开始实施黄金周制度,公共假日又由原来的8天增加至10天,每年的名义闲暇时间达到了114天。然而,黄金周实行9年以来,假日经济所带来社会、经济成本不断增加,景区、旅游服务设施在黄金周期间不堪重负,而在平时设施利用率又明显不足,由此引发社会对于黄金周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三)旅游业的发展使得旅游企业迅速增长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30年的时间里保持了年均9%—10%的发展速度,这种长期、高速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上也是少见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开放程度提高为我国旅游业的增长提供了异常强大的推动力。30年来我国旅游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旅游目的地得到开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持续提高,使得以休闲和观光为主要目的的入境、出境和国内旅游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世界旅游组织在20世纪末期的时候发布过一个报告,认为中国在2020年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地。由于近年来中国旅游业三大市场的强劲发展,这一时间将会提前到2015年前后。也就是说,从现在算起的2年时间内,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和最大的出境客源地,再加上我国早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地,中国旅游市场的总体规模将位居世界第一。
三、相关行业、企业或事业单位人才需求情况
旅游业作为贵州省“十三五”规划重点发展领域,将在今后五年的经
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省出境旅游、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均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旅游企业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按照我省202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战略,全省旅游总收入和旅游增加值再翻一番,实现旅游倍增计划,旅游业成为贵州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随着贵州支柱产业的大发展,企业改革的深化,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面向一线的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将倍受欢迎。旅游行业为完成发展目标和远景规划,需要我们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和的力度,以适应对高速发展的贵州以及西南三省大三角的持续增大的需求量,更需要一批具有丰富知识门类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其次,为适应服务对象对管理服务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的需要,越来越需要第一线的专业人员具有更强的服务意识,具有更高的服务技能。同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的大量应用和建立在信息技术上的现代化营销手段的普遍使用,要求服务和管理人员都必须具备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因此,必须在“十三五”期间加快培养旅游中等职业技术人才,以适应广泛的社会需求,促进经济的发展。这也将为旅游专业毕业生开辟一条新的而又前景广阔的就业门路。
从目前情况来看,旅游业现有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皆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以旅行社为例,2013年我国已有旅行社26054家,旅行社从业人员只有339993人,与32.62亿的国内旅游人次相比,旅行社从业人员数量明显不足,导致了旅行社服务质量不高,游客投诉不断,旅游成了消费者投诉的热点。这直接影响了我国旅游业的形象,给正在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带来了阴影。
我市为传统的旅游城市,拥有风景秀丽的奶子山国家森林公园、举世闻名的茅台酒、雄伟壮观的赤水河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每年都吸引着数量庞大的游客。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对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数量需求必然将越来越大,素质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四、专业论证结果
通过以上对我国旅游行业背景的分析和人才需求的调研,我们认为:旅游业是一个服务性很强的新兴产业,也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它需要大量的具有文化、有技术、懂管理的初中级服务和管理人员,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接待大国。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必定需要大量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人员。
我校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将着重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公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能初步掌握饭店、旅行社经营管理和导游业务等的基本原理;了解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等能力。
1、经过论证,2015年我校将以3年制对口升学的办学模式,开设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仁怀市中等职业学校
第三篇:关于现场调研与资料收集
研究所研究方法系列学习材料之四:现场调研
关于现场调研与资料收集
撰稿人:牛慧恩
任何规划或研究项目,都需要开展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当然,调研与资料收集工作所应采取的对策需视具体情况而定,包括项目的类型(研究项目或规划项目)、委托方的要求、调研所处的阶段(首次调研或补充调研)、访谈对象(甲方、信息掌控方、利益相关方、间接相关方)、调研地点与工作所在地关系等,需要根据每个项目或每次调研的客观和具体要求进行妥当安排。但是,如何把现场调研与资料收集工作做的更为有效,是任何项目都会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因此,尽管不太可能把调研工作可能遇到的所有情况都归纳进来,可还是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值得总结。我个人认为:通过总结和借鉴以往经验,尽量避免过去教训,抓住、抓好一些关键控制点,便可以使调研工作的成效得到提高。
下面就以提高调研工作成效为目的,从管理工作的角度,分准备工作、过程管理、调研总结三个方面,介绍一些有关一般现场调研和资料收集需要加强控制的关键要素或问题。
一、准备工作
1.理解项目
充分理解和认识项目的要求:在开展调研工作之前,应该尽可能深入理解项目的要求,不仅是项目负责人,包括调研组所有人员。具体要做的有:
利用信息网络等途径,针对将去开展调研的地方,收集有关的信息,对那里要先有个大概的了解,包括政府部门设置及其相关职能,应绝对避免刚到那里之后“两眼一抹黑”; 把项目策划书提前发给每位调研人员一份,让大家充分了解项目目的和要求; 召开调研人员工作会,介绍并讨论项目有关情况,以加深理解和提高认识。
2.制定计划
在调研工作开始之前,必须提前制定调研工作计划,其作用一方面是发给项目委托方,让其提前作些必要的安排或准备,另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调研工作的有序开展。计划制定以及相关方面应注意的有:
时间安排要尽量具体详细,起码按半天计;
调研内容要尽量明确,包括目的、对象、想了解的问题;
如果要召集会议,应明确开会的时间、地点、议题以及对与会单位、人员、提供材料等方面的要求;有些暂不能确定的内容(如会议地点),研究所研究方法系列学习材料之四:现场调研
要明确由委托方确定;
附上资料收集清单、问卷调查表(如果有)等,明确资料收集和问卷发放的相关单位,以让委托方提前帮助收集和下发; 计划起码应在出发前三天发给委托方,需要召集较大范围会议的还要提前; 出发前,把计划发给每位调研人员,让大家掌握整个调研工作安排。
3.人员安排与分工
参与项目研究工作的人员,应尽量安排参与整个或部分现场调研工作,以增强感性认识;
事先明确每位调研人员在项目中承担的任务,让每人根据各自任务对调研工作提出要求,归由项目负责人汇总;或者把初步拟定的调研计划发给每位调研人员,要求他们根据自己任务要求进行核实,补充完善;
明确每位调研人员在调研过程中要承担的事务性工作,包括财务、资料、设备的管理以及食宿、交通、拍照、用品等方面的安排;如果要分组开展工作,还应明确小组负责人。
4.出发准备
落实交通工具:订购机票或车票,并通知委托方做好接应准备; 住处落实:通知要求委托方帮助联系,并明确相应要求(到达时间、房间数、标准等); 启程安排:落实送行去机场或车站的车辆,明确日期、接人时间、地点及路线等; 出发通知:由专人把启程安排提前通知每位前去调研的人员,或会议通知; 工作检查:出发前,项目负责人应检查各事务性工作责任人的责任落实情况,包括借款、携带资料、设备、调查用表、工作用品等; 如果有条件,并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准备一些小礼品,作为调研过程中感谢他人的一种方式; 重要提醒:提醒每位调研人员准备并带好个人必备及携带生活用品,包括身份证、通讯工具及其充电装置、必要衣物、防雨和防晒用具等。
二、过程管理
1.事务管理
研究所研究方法系列学习材料之四:现场调研
做好后勤事务管理是做好调研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除了项目负责人负责,还应指定一位后勤秘书,具体负责吃、住、行等事务性工作的安排和落实; 调剂安排好调研期间的生活和业余时间,在外调研三至七天,应安排一至两次娱乐活动;
2.部门走访
请委托方提前帮忙做好联系,最好是委托方有人带领一同前往; 走访之前,将访谈目的和调研议题传真给走访部门; 提前与走访部门商定访谈时间、地点、对象,并进行确认;
做好访谈问话的准备,列出问话提纲,问题不宜太泛,更不能令人难以回答,主要目的是得到资料中不能直接获取的一些信息; 头次见面,先做自我介绍,并介绍随行人员,介绍时应注意强调是当地χχ局χχ项目调查组的,而不是直接说是深圳城市规划研究院的,简单说明目的; 以虚心和请求帮助的态度,先就有关问题请教对方,不宜开门见山要资料; 访谈要讲究点与人交往的艺术,包括适当运用一些身体语言,表示对对方意见的赞同; 访谈过程中,应适当表达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进行有效交流,目的是要打动对方,加深对方对你的印象;因此要切记掌握好分寸,不懂的不要多说,但也不能过分谦卑,显得缺乏自信和水平; 做好访谈记录,尤其是过程中谈到的一些有关资料,应注意把题目和出处等记全,以便于接下来索要; 访谈结束前,确认访谈提纲中的问题都已涉及,最好是已经得到了回答和解决; 在访谈过程中,抓住机会索取相关资料,或在访谈结束前,客气地向对方提出资料方面的要求; 访谈结束后,应以适当方式向对方表示感谢。
3.座谈会
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尤其是项目负责人,对座谈会要达到的目的应有充分的认识,提前列出希望座谈会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可组织调研组成员进行简短讨论,还可就提问做点必要的分工;
研究所研究方法系列学习材料之四:现场调研
提前5分钟抵达会场;
着装应注意庄重,不应太随便; 安排专人做好会议记录;
根据情况,提前安排人适当拍一些照片作为资料保留;
准备一个简短的介绍性发言,包括目的、人员以及想通过座谈会解决的问题等; 围绕座谈会的目的和主要问题,进行适当的提问或对发言进行必要的引导; 适当表达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以进行有效沟通,加深印象,打动对方; 项目负责人应注意适当活跃会议气氛;
若有必要,项目组成员应抓住机会与有关与会人员进行私下交流,充分了解有关情况,并建立联系; 与参与座谈的人员交换名片,以便于今后联系。
4.资料收集
提前准备好资料收集的清单,拟定清单可以先借鉴参考以往同类项目的资料收集清单,适当补充后交给项目组成员,让他们根据各自分工要求,对清单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完善,这属于前期准备工作的内容; 资料的名称要准确,尽量避免模糊和含混;
把清单提前交给委托方,让其帮助和准备收集有关资料;
尽管有委托方的帮助,但在调研过程中仍需要做大量的资料补充收集工作,这往往是和部门走访或座谈会召集相伴的一个过程,因此应充分利用部门走访和座谈会中的一切机会,适时恳请有关部门提供相关资料,因为有些资料可能是事先不知道的; 资料收集过程中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扫荡式”地收集资料,只要是看到、听到的,什么都要,既搞得别人很烦,也弄得自己很累,而最后那些资料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甚至有的拿回来看都没有看过;这需要提高对资料的鉴别力; 在调研过程中,应对收集到的资料及其借阅进行及时和统一登记,并指定专人负责; 有些收集到的资料,可能是向有关部门借阅的,对此一定要高度重视,注意按时返还;能复印的可在当地复印,及时返还;不能在当地复印的,一定要指定专人负责资料的按时返还工作; 资料收集往往不如预期的好,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城市,可得到的有效资料经常是有限的,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但是,不能由此丧失做好研究和
研究所研究方法系列学习材料之四:现场调研
规划的信心,因为资料只是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并不是唯一的途径;在没有资料支撑的时候,你能拿出第一手的资料,更有说服力。
5.信息交流共享
在调研过程中,由于要了解和要看的很多,经常是大家分头行动,因此,不仅是对于项目负责人,对于所有调研人员来说,调研信息的及时交流和共享都非常重要,交流有助于整个项目组及时了解和掌握比较全面的信息; 每天调研工作结束后,应抽出一定的时间集中起来,相互汇报交流当天的调研情况,包括获得的主要信息、收集到的资料以及出现的问题等。
6.计划调整
在现场调研过程中,调整计划是经常的,计划调整后的关键措施是及时通知到相关的每个人; 可以利用每天信息交流会最后的一点时间,跟大家进一步明确一下第二天的计划安排。
三、调研总结
1.工作总结会
离开调研现场之前,一定要召集在那里的全体调研人员开个会,进行调研工作总结,包括对调研成效的评价,尚有不足或欠缺的地方,有无在走之前还要做的事,后续工作安排等,尽量做到每个人心中有数。
2.结束现场调研
做好撤离现场的事务性准备工作,包括定购回程机(车)票、联系接送车辆; 提醒大家带好携带物品; 与委托方有关人员道别。
以上是对去外地开展现场调研的一些管理工作要点的总结和概括。实际上,我所有不少项目的调研工作现场是在深圳,不像去外地调研那么繁琐,没有那么多的事务性管理工作;因此,有些管理环节可以省略。
2004年7月
第四篇:调研资料
浅谈法学调研文章的撰写
调研文章是调研工作文体的统称,根据其用途之不同可分为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经验总结、案例分析等,这几种调研文章因其用途不同,因此有着不同的格式要求,也各有各的写作规律,与法院审判实务紧密联系的,主要是论文、调查报告、案例分析三种。肖扬院长曾在一次全国法院院长会议上指出:“在法院工作面临的形势日益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只有加强调研工作,才能保证人民法院各项工作的高效运行,才能促进整体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可以说,在新形势下,调查研究已经成为重要的工作方法,调查研究工作也越来越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重大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掌握问题的具体情况,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在本文中,我们主要拟就学术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三种不同文体的写作谈点粗浅看法。
一、对论文和调研报告写作的总体把握
不论是想写一篇学术论文还是调研报告,从总体上讲首先都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选题问题
通俗而言,可归纳为十六字:老题新作、大题小作、小题大作、新题精作,但实际做起来很难。选一个好的论文题目或调研课题,是非常重要的,题目或课题选好了,就找准了方向,就有可能出高质量的成果。否则会事倍功半。那么,如何才能选好题目或课题呢?要选好题目或课题,我们觉得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学术价值和符合司法实践的需要。如果选题所涉及的内容已经过时,已经有定论,已经不是实际生活中的热点,这时再去做这方面的研究或调研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此,建议要从那些当前法学理论界、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难点、疑点所涉及的问题上去选题。从热点、难点、疑点所涉及的问题中选准题目,与具体写作者的悟性和理解力问题密切相关,因为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人看来,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是不同的。一个人的悟性、理解力的培养需要靠平时多观察、多学习、多思考来积累。如当前有关证据规定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信访再审问题、民事诉讼审前准备有关问题等等都是热点,但是,要在这些问题中选准一个具体的题目,找准一个好的角度不容易。
第二,不要重复。写文章最忌重复,对一个问题,人家已经从各种不同角度作过思考探讨,我们再去探讨一番,如果没有很高深的“道行”的话,是很难有所作为的,难免会人云亦云。我们认为,避免重复的方法是多阅读,看看人家已写了哪些问题,对某一问题都写了些什么,已经写到什么程度了等等,读多了看多了,你就会知道你可以写哪些问题,能写到什么程度。如果有条件,与周围的人多交流,也是个好办法。一个观点在事实上是否经得起推敲,需要大量讨论反思,集思广益才能使自己的立论不被别人轻易推翻。
第三,选题大小要适中。题目的大小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掌握的资料来确定,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适中。太大了往往会导致内容空洞、论证不充分、顾此失彼,太小了会导致论证无法展开,言之无物。写文章除了题目与内容大小需要适中以外,其他一些情况也应予以重视,比如:大题大作,大题小作,小题大作,小题小作问题。大题大作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能做到的一定是大家;大题小作是我们有些人常犯的毛病,原因是功力不够;小题大作也需要水平,没有水平做不到,——当然,当某人的理论功底发展到一定的层次后,必然要小题大作,只有小题大作,理论才能越来越精细,才能越来越深入。例如,在日本的民事诉讼理论研究领域,小题大作已达到很高的程度,很精细,很深入,读他们的书需要化点力气。小题小作则适合于初学写文章的,练练手。
第四,要有资料。所选的题目或课题要占有一定的资料,题目虽好,但如果没有一定的资料,就很难完成较好的论证。
(二)资料收集
题目或课题大致确定后,就要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的资料,并进行仔细地阅读、比较和分析,使题目明确起来,进而确定具体的框架和研究、调研方向。具体而言,就是要尽量广泛地阅读和所选论题有关的书籍和论文,掌握关于这个论题学术界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了,这一点很重要。一篇好的论文,并非要求通篇都是自己的观点,无非就是要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再朝前看一点,当然,看得越远越好。如果不知道别人已看了多远,可能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来的作品都是别人早已写过了,或者是已被批驳得体无完肤了,那就会白费功夫。资料收集的方法包括:(1)上图书馆查找;(2)有目的地选购相关书籍;(3)上网查询。建议对某一个全新的课题最好要通读一至二本相关较权威的书籍,在资料收集阅读过程中,如自己有何想法、思想火花等,应立即写点下来,以备用。
(三)构思纲目
收集资料并仔细阅读分析后,根据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思路构思一个好的文章纲目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接下去撰写文章的方向和主线。文章纲目中确定的方向科学、要点到位,是写成一篇好文章的基础。方向歪了,要点不到位,出好成果就较难。就与法官的司法实务联系而言,文章的框架纲目,一般为三至四部分为佳,每一部分再细分下去。大的纲目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从编辑部收到的稿件看,也存在一些人写文章没有纲目,从头连到脚,一看就知道不太会写;也有的文章只有四五千字,但写了五六甚至七个部分,这又会导致各部分内容太薄太空、泛泛而谈。
当然,一篇文章具体写哪几部分,要根据不同的文章,依照作者的思路、观点来确定具体的文章纲目、要点。但对于一篇论文打算通过哪几部分或哪几方面阐述论题,每部分或每一方面又分几个小点等,一定要事先有个粗略的思路。建议在做纲目时,尽可能地把自己想到的观点或要点先记下来,再分入各纲目中,以免使自己原先想到的东西在具体写作中被遗漏。
(四)草稿
写文章草稿时,尽可能多写,把想到的都写上。
(五)修改润色
一是自己对草稿应作些反思,看看已写的东西是否都是自己想表达的。随时考问自己:我的观点是否正确?我的论证是否严密?我的语言是否精炼?内容与文章主题是否相符?文章的论证是否充分?等等。写作的过程往往是自己代表别人与自己辩论的过程,要尽量以挑剔的眼光审视自己的论文,必要时可与行家进行探讨。如需要补充论证的,不妨再找些资料进行补充。
二是学术规范问题。即要做好论文的注释工作。一篇好的论文,或者说一篇要拿去参加评奖或发表的论文,应当把所参考的书目和论文标注出来,标注得越具体越规范。直接引用的观点和语句,在引用处应加注释,并注明见何人何文;别人的观点和语言你又作了修改、缩写、归纳和变通的,也应加注释,并注明参见何人何文。如果参考的是书籍,应注明何人著的何书,何出版社何时出版第几版第几页,尽量使用修订本;如果参考的是文章,应注明何人写的何文,何杂志等几期第几页。论文加注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脚注,即页中附注,注在本页的下端,这种注释方法最便于阅读;二是尾注,即注在论文的末尾,这种方法适用于注释量少时,如果太多就不便于阅读了。总之,注释详细的论文,评委或编辑看了第一印象就比较好,觉得你很诚实,很规范;没有注释的论文,文章越好,评委或编辑看了可能怀疑就越多。关于本刊的注释规范问题,在本刊2003年第3-4期均有详细说明,不再赘述。
三是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写调研文章是一件很苦很累的活,往往是在休息时间完成,甚至与晋升、晋级关联不很大,有时候是纯属兴趣使然。但一个事实是,在你的审判过程中,有何想法思索时,不妨认真做点思考,并形成文字,或许对你今后的业务提升会有很大帮助,--至少在你碰到同类纠纷时,你的裁判会比他人更全面些。四是多些交流。文章形成后,要避免敝帚自珍,本着“丑媳妇也要见公婆”的勇气,多给同事们看看,讨教看法,以求观点完善。在当前《中外法学》、《法学研究》等权威法学刊物,经常可见一些法学大家的文章在发表前均与他人有过争辩,甚至不乏激烈地交锋。
二、关于论文类型问题
根据论文的研究领域和方法的不同,论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考证性、学术性论文。它的研究对象是某项制度、某个规则、某个原则、某个名词等的产生、演变过程及原因和现状的看法。
(二)制度史、原则史、专题史方面的论文。写这类文章时要注意,一是别人没有写过的,如已写过就没有意义;二是要有适当的评论,但评论不一定多;三是要有外语或古文基础。
(三)现行法的专题研究。它的对象是现行法中的某项制度、某个原则、某个规则等的系统研究,特点是价值高,适用范围广。这是目前我们写得较多的一类论文。根据这类文章的特点,文章的框架纲目不外乎为这几个方面:
一是前言、概念、写作目的(价值意义)。
二是历史发展(包括古今中外)。这部分要简略,写它是为了借鉴。
三是现状(包括好的方面,不足的方面,即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这部分要详细分析论述。
四是建议、对策、完善措施。这部分也要详细论述,这是文章的落脚点。
(四)立法、改法、废法的建议型论文。写这类文章的重点是找出毛病、不足,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建议、想法。这类文章要有有关的调查数据,文章中最好能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个修正案。
(五)案例评析性论文。(具体在本文第四部分论述)
(六)法学家评述型论文。如对某一部法学著作的书评,但要求是第一个作评论。已有人评论过了就没有意义。
(七)综述型的论文。如对某次学术讨论会或法学年会的综述等。
(八)论战型、商榷型论文。写这类文章时要注意分析,实事求是,就事论事,不歪曲他人观点,不人身攻击,以理服人。它的缺点是容易得罪人。
三、关于调研(查)报告的写作
顾名思义,调研(查)报告是指经过调查后,写成的书面报告,供领导或者决策机构进行研究,形成决策的调查研究文章。与论文区别在于论文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论证,提出论点、运用证据、展开论证;而调研报告则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以充分翔实的数据为基础,提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对策或方法。写调研报告总的要求是:有问题,有分析,有建议,有措施,用数据实例服人。从我市两级法院的实际分析,调研报告写作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调研报告的格式不符合要求,有的写成经验总结、有的写成统计分析、有的写成论文;二是调研成果没有及时转化,为写而写,造成人、财、物浪费。
(一)关于调研报告的具体格式和写作要求
第一部分是序言。此部分主要是说明搞某一调查报告的目的、依据及调查的过程等情况。写作此部分内容主要是为了让决策者或者读者了解调研报告的选题及其他整体情况。一般情况下,此部分文字不要占太多,说明情况即可。
第二部分是被调查对象的现状情况。主要是目前此项工作中的主要做法情况,这些做法或情形应详细列举。
第三部分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查找、剖析。对此,既可以依据存在问题的不同性质,进行实际情况的分析,也可以结合现状进行法学理论论证和阐述。
第四部分为调研建议。即为解决问题而提出建议、对策或完善措施等。此部分是对存在问题的解决建议,内容可多可少,但该部分内容在调研报告中所占地位十分重要,在一定程度上,此部分内容关系着调研报告的成果转化问题。
当然,文无定法,具体几部分内容,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或可将现状、问题剖析作一块内容,建议另作一块内容,均是可以的。
(二)关于调研报告的内容要求问题
主要有三方面要求:
(1)调查情况要有具体可靠的事实材料。因此,必须要切实地开展调查和研究,包括:一是要投入时间进行实地调查。写调查报告与写论文的最大不同在于论文可以在书房查点资料,闭门研究,然后进行构思写出文章,而调查报告则必须进行实际的调查。当然,调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进行实际的调查,是摸不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二是调查要讲策划。调查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调查过程中,不但需要准确界定调查的范围,而且还需要其他部门和人员的配合。因此在开展调查之前,应当制定工作计划,确定调查的方式、方法和步骤,不能盲目进行,否则会事倍功半。
(2)分析论证要从客观到理性,有严密逻辑性。即要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经过充分的调查,得到了丰富的、生动的材料和情况,此时此刻,调查者可能有很多的想法和感想,但这并不等于就能写好调查报告,这些都是感性认识,还需要调查者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在归纳时应注意报告中的重要内容,是下一步提出调研改进意见的基础,因此,分析要尽可能透彻,有根有据,以理服人,原因分析得越透彻,调查报告就越有价值,越有份量。即使该调查报告没有形成成果转化,只要问题找得准,原因分析得透彻,同样也能让决策者从问题和原因的分析中得到启发。
(3)建议、对策、方法要有可操作性。解决问题、改进工作是调研报告写作的根本目的,提出调查研究的改进工作建议是一篇好的调研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者即使将被调查的问题写得很全面、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得很透彻、原因找得很准确,但如果调查报告缺少调研意见和建议或者写得不实际,没有转化的可能,仍然不是一篇好的调查报告。而意见和建议部分写得好坏,直接涉及到问题能否改进或者得以解决。因此,写调查报告必须高度重视调查研究意见、建议的提出:一是要结合实际,不能理想化,做空中楼阁。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不言而喻,理论上的道理并不一定在实践中行得通,这一点必须充分注意。二是切忌泛泛空谈,改进建议要有针对性。三是尽可能提出改进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如果我们在撰写调查报告过程中,能对自己提出的建议再进行深入地研究,将调研意见再细化,形成具体的操作意见,就会增加报告的分量,从而促进成果的及时转化。
四、关于案例分析的写作
台湾学者王泽鉴说过:“判例研究是法律学者参与法律形成及成长的权利与义务,其目的在于从法学方法论的立场去阐释、检验法律的解释适用,发现涵蕴于个案的法律原则,综合整理个别案例组成体系,并探究在社会生活中实践之活的法律,以促进法律的进步和发展。”
从我们收到的案例分析来看,一个普遍的问题是格式化:先叙述案情;其次是关于本案的若干种处理意见;再次是结论,往往是笔者对前述若干意见的分析,并以同意某一意见结尾。弊端是:眼界不广,立意不高,流于就事论事,指导意义相对不大。
我们认为,理想的案例分析,应当具备如下特点:
(一)对案例的要求
一要具备典型性。即指案例要反映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或审判现象。实务中,典型可分为二种:一种是案情的典型,一种是案件处理的典型。所谓案情的典型,是指某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普遍存在,其中某一个事件、某一起纠纷起诉到了法院,对于这种案情典型的案件的处理,将为处理同类案件提供借鉴、参考,因此有了分析的必要。如前几年《中国法学》杂志曾登过喻敏教授的案例分析《论男女平等的宪法原则在民事领域内的直接效力》,其案情即是:原告所在村村规民约规定,凡女子出嫁必迁走户口,如不迁,其子女虽准予落户,但本人及子女不得享受任何待遇,原告婚后不迁走户口,在征地补偿款发放时,也不予分配。此案例在当时的法学界反响很大,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陈慕华也专门听取了此案汇报。另一种是案件处理的典型。也就是案件的案情本身不新鲜,但在法律适用方面,由于新法的颁布或者新审判理念的产生、社会条件的变化等等,导致现在的处理与过去不一样,此时,我们可以把自己对案件的处理方案、判决理由、思考过程、法律评析等介绍出去,给人以启发,同时也可展示新时期法官的司法能力和水平。
二要具备新颖性。新颖性包括:一是发生的概率小,一旦发生,具体操作或适法上均可能存在困惑。二是类型新颖,即首例。这种案例分析或能起到法律漏洞补充,或对立法有参考价值。
三是学术性。即应具有法学的学术性,或可称为法律解释学的学术性。也就是说案件要能与一定的法学理论联系紧密,要能反映一定的学术问题。有的案件很新鲜、典型,能吸引人眼球,但可能没有学术性,因此也就没有分析的价值。
(二)分析方面的要求
一要有学理性。案件的学术味,往往不是天然的,需要我们去发现、挖掘,所以,决定一个案例分析学术价值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分析的学理性。一篇理想的案例分析,不是一篇扩大了的判决书,不是以案说法的普法宣传文章,而应是一篇学术论文,因此,在案例分析中,我们不仅应对案件的具体处理提出自己的意见,还应作抽象的思考、论证,从而使我们的意见具有普遍适用性。所以,应从指导性的高度去认识案例分析。个别案例分析,甚至还可使之提升到法哲学、伦理学的分析层次上。
二要规范化,即遵守一定的学术规范,在选题、资料、研究方法,基本见解等方面,都要以一篇学术论文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三)案例分析的撰写要求
1、案例分析的种类
具体有如下二种分类:
(1)以作者对案例的态度为标准,可分为肯定型的案例分析和否定型的案例分析。前者系撰写者赞同法院对某案的处理或某个人的观点,此时就需要“立”字当头,要求案例分析的撰写者在撰写过程中注重为法院判决或裁判者的观点提供更高层次和更充分的理由、根据或详细阐述该案所体现的法学原理、道理;后者则是撰写者不赞同法院或某人对某案的处理及观点,此时则需要“破”字当头,而破的最好方法就是破对方论证的前提和论证方式,能够指出他前提不真或推理无效。我们建议大家多写肯定型的案例分析,因为案件如果处理不好,其效力也仅仅及于该案,故无需大肆渲染。
(2)以作者的立论根据为标准,可分为法条解释型和漏洞补充型。法条解释型要求对案情针对的相应条款作特别解释,在此,应把握两点:一是法律解释的基础和极限是文字解释;二是对法条解释不能仅仅提出自己的解释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以法律解释方法论证自己的解释结论。漏洞补充型则是指案件的处理或作者的观点并没有具体、明确的法条可供适用,需要适用一些抽象条款或作漏洞补充,这种案例分析一般应有三项内容:一是论证漏洞的存在。法律对某件事项未作规定,并不意味着必定存在法律漏洞,因为有时我们可以用反对解释的方法来解决;二是要阐述法院在此案中补充法律漏洞的方法;三是本案处理的社会意义,即要充分论述处理方案、思考方式所具有的意义和推广价值。
法条解释型要求对相关条款作深入研究,相对而言,建议大家多写些这方面的案例分析。
2、案情叙述方面的要求
(1)要简练,突出重点。一个案件可能有许多法律问题,如你分析的是其中一个或几个,在叙述案情时,应尽量省略与你的分析无关的事实,突出你分析要用的事实,做到你叙述的东西在分析中都要用到,这样既可以为你的分析作准备,也可减少读者负担。
(2)要注意案件叙述的方式。如果分析实体问题,则可直接叙述法院认定的事实,如系程序问题,尤其是证据问题时,你就只需叙述当事人的事实主张和相关证据即可。
(3)如有必要,可对案情作适当加工。案例分析是理论研究而不是新闻报道,为研究分析需要,适当加工案情是完全有必要的。
第五篇:调研资料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从中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看,就业问题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话题。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大学的生存与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就业率成为衡量一所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主要核心评价指标。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中反映的主要问题
基于对本院毕业生在就业心理、就业观、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以及高职毕业生需要的就业指导形式等方面作了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就业前缺少充分准备。主要表现在:一是就业目标不明确,漫无目的,并且就业目标高;二是自我认识不够,过高估计自己的价值,自己定位不准确,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对就业太理想化,对现实的平凡无法适从”;三是职业定位不合理,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四是期望值过高,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不能吃苦,比较盲目不够理智。
2.毕业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毕业生就业竞争大,高职院校毕业生感到专科学历层次“高不成低不就”,因此觉得提供给高职毕业生的职位少,用人单位开的工资低,但绝大多数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要有工作经验。社会对应届毕业生不看好。
3.也许由于就业市场竞争激烈,部分毕业生感到自己专业水平不高,专业知识缺乏,专业技能不扎实,个人竞争力不强,个人能力不强。
4.毕业生普遍感到就业信息少,信息获得渠道单一,不能很好获得就业信息。
5.有毕业生认为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对企业不了解,对社会需求不了解,对就业形势政策不了解。与实际的工作接触少,所学与现实相差大,所学知识在岗位上用到的少。
6.毕业生普遍感到就业压力大,信息不足,心态自我调整不好。特别是苦寻不到合适就业信息,面试失败,普遍感到沮丧、郁闷。
7.还有毕业生认为缺乏面试技巧,并且还有埋怨社交网络狭窄,人情关系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