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7‟9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计划单列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健全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意见》(中办发„2006‟27号)精神,加强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建立健全调处工作机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依法及时解决土地权属争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特别是《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5‟9号)提出“建立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机制”的要求以来,各地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对保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目前调处工作机制尚不完善,一些地方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人员不能到位、经费不能落实、办案水平不高、纠纷不能及时解决等问题。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贯彻落实《物权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依法调处土地权属争议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加强争议调处工作、建立健全调处机制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很强的工作,处理结果涉及群众重大民事权益,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因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增强自觉性和紧迫感,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和办法,推动和实现和谐稳定格局。
二、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土地权属争议的应急机制建设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切实加强对调处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采取措施维护社会稳定,努力避免由土地权属争议引发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同时为即将开展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的权属调查工作打好基础。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要成立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亲自指导协调调处工作。二是要把调处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进行部署,加强对典型案件的指导,及时解决调处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对已经发生的土地权属争议案件要进行认真梳理分析,加大调处力度,确保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权属争议调处工作顺利开展。三是要与政府法制部门、法院等进行经常性沟通协调,妥善处理土地权属争议,争取获得理解和支持,做好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衔接。四是加
大法制宣传力度,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土地权属争议,积极宣传有关土地确权政策法规,引导群众“有序”维权、依法合理表达诉求,提高干部群众依法解决土地权属争议的法律意识。
(二)抓好应急基础建设。一是对本地区土地权属争议案件进行常规排查,加强信息收集,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土地权属争议案件信息库,全面掌握土地权属争议基本情况。二是加强对土地权属争议案件难点问题和趋势的调查研究,为早期预防和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三是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要搞好预警机制建设,抓紧制定应急处理预案,明确应急预案的启动条件,明确工作职能、工作程序和责任。四是提高应对和处理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加强应急业务培训,一旦因土地权属争议引发群体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防止事态扩大和矛盾激化。
(三)建立情况上报制度。一是遇有紧急情况要快速上报,对于发生群体性事件并造成人员死亡或财产重大损失的特别严重的土地权属争议案件,必须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和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报告,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须在接到报告后48小时内以书面形式报国土资源部,并提出初步处理意见。二是抓好年度常规情况上报,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每年要如实逐级上报土地权属争议案件数量及处理情况,根据情况定期开展案件清理检查工作,集中力量解决陈案、难案和大案。
(四)注重热点案件处理。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贯
彻落实《物权法》中,特别要加强涉及社会热点的土地权属争议的调查和处理,对于涉及农民土地权益、城市拆迁等土地权属争议案件,要善于发挥基层组织就地化解矛盾纠纷的作用,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通过联合接待、集中处理、限期办理等措施,力争把矛盾化解在当地、化解在基层,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建立健全机制,保障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有效开展
完善的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机制是履行调处职责、实现“定分止争”、化解社会矛盾的制度保证,机制不全、体制不顺将直接阻碍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的有效开展。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从队伍建设、经费保障、规范程序等各方面,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健全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机制。
(一)加强队伍建设。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是保证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质量的关键。一是要逐步使调处队伍专业化、专职化,切实采取措施,确保从事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的人员具备调处案件的专业能力。二是要提高土地权属争议调处业务人员的法律政策水平,每年定期进行业务培训,特别是对国家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培训。三是有条件的地方要成立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机构,集中力量解决纠纷。
(二)保障办案经费。土地权属争议调处需要进行争议现场土地利用现状勘测、调查取证、案件处理甚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应诉等大量工作,这些工作都需要充足的经费保障,要下大力气、多渠道解决制约办案效率和办案质量的经费不到位问题。一
是要积极争取财政的支持,将土地权属争议调处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专项用于争议的调查处理。二是要协调有关部门,根据土地权属争议调处的实际经费需求,积极研究探讨解决土地权属争议案件的收费问题。
(三)做到程序合法。土地权属争议的案件管辖、举证责任、办案时限、处理依据、文书格式等要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土资源部《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以及原国家土地管理局《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等有关规定,做到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正确。各地要及时出台有关土地权属争议调处规定,确保调处工作依法进行。
(四)发挥调解作用。用调解的方式解决争议,是处理土地权属争议案件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处理土地权属争议的一贯作法。调解对于解决纠纷,减少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及时有效化解矛盾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对争议案件先行依法调解,注意从源头上减少土地权属争议升级的可能性。
(五)进行巡视指导。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定期对土地权属争议案件的调处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特别要对土地权属争议案件的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进行定期考核,确保调处工作有效进行,努力实现“案结事了”。
国土资源部将对各地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二〇〇七年四月十三日
第二篇: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概述
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概述
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是地籍处的重要职能之一。主要处理省委、省政府、国土资源部等上级部门交办的以及跨市的土地权属争议案件。建厅以来,累计受理土地权属争议案件120余宗,调处率达到了100%,结案率达80%以上,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维持率等均为100%。通过有效地开展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解决了一大批历史遗留、错综复杂的问题,化解了矛盾,维护了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遏制了因土地权属问题引发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为构建和谐辽宁省、促进辽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土地权属争议的概念及类型
(一)基本概念:土地权属争议是指因不同主体间就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归属问题而发生的争议。
(二)土地权属争议类型:
1、国有土地所有者与集体土地所有者之间;
2、集体土地所有者之间;
3、国有土地使用者之间;
4、集体土地使用者之间;
5、国有土地所有者与集体土地使用者之间。
(三)当前我省涉及比较多的土地权属争议有:
1、军队与地方单位之间土地权属争议;
2、涉及宗教团体的土地权属争议;
3、涉及石油、铁路等部门的土地权属争议;
4、涉及林业、水利等部门的土地权属争议;
5、不同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土地权属争议;
6、宅基地使用权争议。
二、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具体内容
(一)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原则
1、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2、从实际出发,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的原则;
3、现有利益保护的原则,主要体现争议双方应本着保护现有利益的原则,不得进行任何破坏土地资源、阻扰争议解决的行为;
4、坚持先协商、重调解、慎处理的原则。
5、诉讼解决以行政处理为前置的原则,土地权属争议解决,应先采用行政处理的方式,只有对行政处理不服的,当事人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二)土地权属争议处理的方式
土地权属争议解决的方式主要包括协商、政府处理和诉讼。
1、协商。协商是当事人自行解决争议的最基本的方式。我国法律鼓励当事人通过平等协商、互谅互让解决争议。
2、政府处理。当事人发生土地权属争议,经协商不能解决的,可以依法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乡级人民政府提出处理申请,也可以依照《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规定的管辖权限,向有关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调查处理申请,进行行政处理。
3、诉讼。当事人对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理结果不服的,可以向有管辖权的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以解决土地权属争议。
(三)土地权属争议调处的程序
土地权属争议处理程序是指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受理和处理土地权属案件的具体程序,包括土地权属争议案件的申请、受理、调查、调解和处理的全过程。
目前辽宁省的土地权属争议调处程序如下:
1、申请。根据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的相关规定,出现土地权属争议,利害关系人应到人民政府要求处理。根据现行《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第九条“当事人发生土地权属争议,经协商不能解决的,可以依法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乡级人民政府提出处理申请,也可以依照第五、六、七、八条的规定,向有关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调查处理申请”的规定,利害关系人也可以找有关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处理。
2、受理。首先对申请人资格进行审查,并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提出是否受理的意见。
应当受理的,在决定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申请书副本发送申请人。被申请人接到申请书副本之日起30日内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据材料;认为不应当受理的,应当及时拟定不予受理建议书,报同级人民政府做出不予受理决定。
3、调查。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承办人,对争议事实进行查证。调查的目的是弄清争议事实。
4、调解。在办案过程中,在查明事实、分清权属关系和双方自愿的基础上,通过说服教育和劝导协商达成解决争议的协议。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书,双方当事人签章,并由承办人署名并加盖国土部门公章后生效,生效的调解书具有法律效力,是土地登记的依据。国土部门在调解书生效之日起15日内送达当事人,同时抄报上一级国土部门;对经过调解不能达成协议的,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或双方反悔的,国土部门应当及时提出处理意见,报人民政府做出处理决定。
5、处理。
(1)处理的时限。国土部门自受理权属争议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调查处理意见。
(2)处理决定及效力。国土部门提出调查处理意见后,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报送同级人民政府,由人民政府下达处理决定。同时上报上一级国土部门。
当事人对人民政府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如在规定时间内,不复议也不诉讼,处理决定即发生法律效力。
三、土地权属争议调处的依据
(一)土地权属争议时段划分:
第一阶段,从1950年《土地改革法》到1962年9月27日《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六十条)的公布实施,农村土地所有制由私有转为集体所有,由“一大二公”转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这一段时期确权依据主要是当时的行政命令,现在很难找到记载,这段时期可以称为平调土地使用时期。
第二阶段,从1962年到1982年《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的颁布。这个时期的土地权属的特点是,用地以协议为主,一般不经批准。
第三阶段,从1982年到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此阶段的特点是,乡镇企业和农村建房乱占、滥用耕地的现象严重。一些全民所有制单位、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违反规定使用农民集体土地,农村中一些干部群众发展乡镇企业用地不搞规划,不履行审批手续,随意占用,少征多用,擅自转让土地等。因此,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等法律和文件,对上述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和清理。
所以,在土地权属争议调处过程中,一定要针对具体的历史情况,将《土地改革法》、《六十条》、《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等历史性文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确定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到一起,作为认定不同历史时期法律关系事实及其合法性的依据。
(二)现行法律法规
目前,我省开展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以下几部: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该法最早于1986年6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根据1988年12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修订 ;根据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04年8月28日通过施行的。
2、《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1989年7月5日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印发了《关于确定土地权属问题的若干意见》,1995年3月11日原国家土地管理局修改并颁布了《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现行的是1995年的《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
3、《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是2002年12月20日国土资源部第七次部务会议通过发布的,2003年3月1日起施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是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根据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决定》修正的。现行的是2007年修正版。
5、《辽宁省土地权属确定和争议处理办法》是1996年辽宁省人民政府第99次常务会议通过并颁布施行的。
第三篇:土地确权和土地权属争议调处讲义
土地确权和土地权属争议调处讲义
一、土地确权的概念
土地确权又称为确定土地权利,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对土地权利的主体、客体、内容进行认定,明确土地权属的行政行为。实践中,对土地确权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土地确权,仅指依法确定土地权利的归属,即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确定某一范围内土地(或一宗地)的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和抵押权等土地权利归谁所有。广义的土地确权,不仅包括确定土地权利的归属,还包括确定土地权利的主体、客体和内容。由于具体的土地权利总是主体、客体和内容三者的统一,因此,实践中确定土地权利的概念,更多地采用广义上的理解。
二、土地确权的依据
土地确权依据,是指确定土地使用权或者土地使用权过程中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政策和事实根据。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一)法律依据
确定土地权利归属的法律依据散见于基本法、土地法律和各种土地法规及相关法律中。
1、基本法:《宪法》、《民法通则》。
2、土地法律:《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3、相关法律:《物权法》、《城乡规划法》、《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水法》、《文物保护法》等。
4、土地行政法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外商开发经营成片土地管理暂行办法》、《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中外合资企业建设用地的暂行规定》、《铁路留用土地办法》等。
5、部门规章及政策性文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土地登记办法》、《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等。
6、其他有关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等。
(二)事实依据
在土地确权工作中,可以作为土地确权的事实依据包括:
1、当事人依法达成的协议;
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处理决定:
3、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调解书;
4、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
5、生效的遗嘱;
6、土地详查或更新调查形成的土地权属协议书、认定书;
7、新中国成立之后双方签订的土地、山林等权属或界线的协议;
8、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文件。
三、我国的土地权利体系
(一)土地权利概述及特征
1、土地权利是对土地的支配权。
2、土地权利是排他性财产权。考试大论坛www.xiexiebang.com来源:www.xiexiebang.com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确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权属性质、面积、坐落,核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确认所有权。
2、土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权这一概念在《物权法》中没有直接的规定,但在我国《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担保法》等法律中有明确规定。
土地使用权,是指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对依法交由其使用的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以及依法处分的权利。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体现了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可以分离的基本原则。
我国土地使用权分为以下几类:
(1)建设用地使用权
《物权法》将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为一项独立的土地权利类型进行了单独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依法对国家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有权利用该土地建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建设用地使用权具有以下特点:
①在设立范围上,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别设立。
②在设立方式上,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采取出让或者划拨等方式。
③在权利内容上,建设用地使用权人有权将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互换、出资、赠与或者抵押,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互换、出资或者赠与的,附着于该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一并处分。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转让、互换、出资或者赠与的,该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处分。
④在期限上,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后的续期,依照法律规定办理。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没有使用期限的限制。
⑤集体所有的土地作为建设用地的,应当依照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规定办理。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集体建设用地的处分等权能仍受到严格的限制,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相比,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仍在权能上具有不完整性。
(2)宅基地使用权
宅基地使用权作为一项独立的土地权利类型,是《物权法》中的新规定,根据《物权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规定,宅基地使用权是经依法审批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分配给其成员用于建造住宅的、没有使用期限限制的一种土地权利。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有权依法利用该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宅基地使用权具有以下特点:
①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行使和转让,适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宅基地因自然灾害等原因灭失的,宅基地使用权消灭;
②对失去宅基地的村民,应当重新分配宅基地;
③已经登记的宅基地使用权转让或者消灭的,应当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
④宅基地使用权按照批准程序取得,实行无偿、无期限的使用制度;
⑤宅基地使用权不得单独转让。出卖、出租住宅的,再申请宅基地不予批准。www.xiexiebang.com考试就到考试大考试大论坛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3)土地承包经营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确立的,它是依赖于国家、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一种权利,是指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对其承包经营的耕地、林地、草地等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它是一项独立的物权。
3、其他土地权利
(1)地役权
地役权是指土地权利人因通行、取水、排水等需要,按照合同约定,利用他人的不动产,以提高自己的不动产的效益的权利。(如甲工厂原有东门可以出入,后想开西门,借用乙工厂的道路通行。甲工厂与乙工厂约定,甲工厂向乙工厂适当支付使用费,乙工厂允许甲工厂的人员通行,这时甲工厂即取得了“地役权”。)《物权法》首次将地役权作为一项重要土地权利写入了我国法律中,并对其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具体规范。根据《物权法》规定,地役权具有以下特点:
①地役权的设立。设立地役权应当采取书面形式订立地役权合同,地役权自地役权合同生效时设立。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地役权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已经登记的地役权变更、转让或者消灭的,应当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地役权的期限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过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用益物权的剩余期限。
②地役权的优先效力。《物权法》第一百六十二条:“土地所有权人享有地役权或者负担地役权的,设立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时,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人继续享有或者负担已设立的地役权。”
③用益物权对地役权的优先效力。《物权法》第一百六十三条:“土地上已设立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利的,未经用益物权人同意,土地所有权人不得设立地役权。”
④地役权不得单独转让和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转让的,地役权一并转让,但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抵押的,在实现抵押权时,地役权一并转让。需役地以及需役地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部分转让时,转让部分涉及地役权的,受让人同时享有地役权。供役地以及供役地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部分转让时,转让部分涉及地役权的,地役权对受让人具有约束力。
⑤地役权消灭的情形。《物权法》第一百六十九条:“地役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供役地权利人有权解除地役权合同,地役权消灭:
(一)违反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滥用地役权;
(二)有偿使用供役地,约定的付款期届满后在合理期限内经两次催告未支付费用。”
(2)土地抵押权
土地抵押权是指土地权利人以其合法拥有的土地使用权作为履行债务的担保,当使用权人到期不履行债务或宣告破产时,抵押权人有权处分土地使用权,并从中优先受偿的权利。根据《物权法》、《担保法》等法律规定,土地抵押权具有以下特点:
①抵押标的限定性。可以抵押的土地权利包括:
a建设用地使用权;
b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
c以建筑物抵押的,该建筑物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抵押。以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的,该土地上的建筑物一并抵押。抵押人未依照前款规定一并抵押的,未抵押的财产视为一并抵押:
d乡镇、村企业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单独抵押。以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其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抵押。
土地所有权不得抵押;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但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除外。
②抵押财产折价或者变卖的,应当参照市场价格。
③土地使用权与地上建筑物及其他附着物不可分割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时,其地上建筑物、附着物随之抵押;反之,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抵押时,其使用范围内的使用权随之抵押。
④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后,该土地上新增的建筑物不属于抵押财产。该建设用地使用权实现抵押权时,应当将该土地上新增的建筑物与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处分,但新增建筑物所得的价款,抵押权人无权优先受偿。
⑤土地抵押权实现后,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用途。
⑥ 土地抵押权有下列情况之一,即终止其效力:第一,主债权消灭;第二,土地灭失,当作为担保财产的土地使用权所依附的客体土地灭失时,附在其上得土地使用权抵押权当然随之消灭;第三,土地抵押权实现。
四、土地确权的基本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是指在土地确权过程中,确权机关必须遵守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单行条例有关土地确权的规定。合法性原则包含既要遵循实体法,又要遵循程序法两个方面,违反实体法或程序法,都将构成对合法性原则的破坏。
(二)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是指土地确权决定内容要客观、适度、符合理性,即土地确权行为的动因应符合行政目的,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内容应合乎情理。坚持合理性原则既有利于保障行政权力合法行使,也有利于维护公民、个人、组织的合法权益。
(三)城市土地属国家所有原则
《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城市不存在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其土地自然应属于国家所有。
(四)国有土地所有权性质不可变更原则
国有土地可以由农民集体长期使用,但不能因此而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对于国家建设征收后,由于种种原因又退还给原农民集体使用的土地,其国有土地的性质不得改变。
(五)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原则
我国土地所有权制度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土地权属状况十分复杂,致使土地权属纠纷不断,使土地确权工作面临相当大难度。因此,在确权工作中,必须坚持尊重历史和现实、分阶段处理的原则,即既要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政策、又要充分考虑当前土地使用的实际状况,正确处理国家与集体、集体与集体、单位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六)有利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原则
在实施土地确权时,尽可能地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坚持有利于社会团结、稳定这一处理原则,化解矛盾、解决纠纷。
五、土地确权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土地确权的目的是界定土地产权,明确土地权利,保障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土地所有权在附设在土地上的各种权利中处于最基础的位置,土地使用权是从土地所有权上分离出来的,因此,确定一宗土地的使用权,首先要明确该宗地的所有权归属。
(一)正确划分国家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
在确定土地所有权上先后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确定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还是属于集体所有;二是如果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则还需确定该宗土地属于哪一个农民集体所有,及如何把不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划分清楚。
1、国家土地所有权
(1)国家依法征收的土地,围海、围湖造地或者因自然力量形成的土地,确定为国家所有。
(2)下列土地可以确定为国家所有:
①依据一九五○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及有关规定,当时没有将土地所有权分配给农民集体的土地;
②实施一九六二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时未划入农民集体范围内的土地;
③《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公布以前,全民所有制单位、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的华侨农场使用的原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包括合作化之前的个人土地,迄今没有退给农民集体的;
④解放初期接收、没收、征收、征购的土地。
2、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
(1)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按目前该农民集体实际使用的本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确定所有权。
(2)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下列土地可以确定为农民集体所有:
①土地改革时分给农民并颁发了土地所有证的土地;
②实施《六十条》时确定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③原属于国有或者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经带地入社和实施《六十条》时固定为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
(3)农民集体连续使用其他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已满二十年的,确定为现使用者所有。虽满二十年,但在二十年期满之前所有者曾向现使用者或有关部门提出归还的除外。
3、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划分
按照城市土地国有化原则,我国城市土地都属于国家所有。这在空间地域范围上把城市土地的国家所有权性质进行了明确。但是界定城市市区以外的国家所有土地和集体所有土地必须搞清楚两个问题:
第一,如何确定土地是否曾经为集体所有。这一点在确定农民集体土地所用权上已作说明。
第二,如何考察曾经被确定为集体所有的土地,其后的所有权性质有没有发生变化。确定一宗土地在历史上曾经属集体所有,只是确定该宗土地所有权归属的第一步,还不能说明这宗土地的所有权性质就一定是集体所有,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土地权利变动频繁,在管理上也比较薄弱,所以必须考察该宗土地在这几十年间是否发生改变而转为国有。
根据《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发生变化,主要有以下情况:
(1)1962年9月《六十条》公布以前,全民所有制单位,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的华侨农场使用的原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含合作化之前的个人土地),迄今没有退给农民集体的,属于国家所有。
《六十条》公布时起至1982年5月《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公布时止,全民所有制单位、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原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国家所有:
①签订过土地转移等有关协议的;
②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使用的;
③进行过一定补偿或安置劳动力的;
④接受农民集体馈赠的;
⑤已购买原集体所有的建筑物的;
⑥农民集体所有制企事业单位转为全民所有制或者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的。
1982年5月《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公布时起至1987年《土地管理法》开始施行时止,全民所有制单位、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违反规定使用的农民集体土地,依照有关规定进行了清查处理后,仍由全民所有制单位、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确定为国家所有。
凡属上述情况以外未办理征地手续使用农民集体土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具体情况,按当时规定补办征地手续,或者退还农民集体。1987年《土地管理法》施行后违法占用的农民集体土地,必须依法处理后,再确定土地所有权。
(2)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发布之前,全民所有制单位、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租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后,能够恢复耕种的,退还农民集体耕种,所有权仍属于农民集体;已建成永久性建筑物的,由用地单位按租用时的规定,补办手续,土地归国家所有。凡按照有关规定处理了的,可按处理决定确定所有权和使用权。
(3)国家建设对农民集体全部进行移民安置并调剂土地后,迁移农民集体原土地转为国家所有。但移民后原集体仍继续使用集体土地,国家未进行征用的,其所有权不变。
(4)因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农民集体建制被撤销或其人口全部转为非农业户口,其未经征用的土地归国家所有。继续使用原有土地的原农民集体及其成员享有国有土地使用权。
(5)全民所有制单位和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兼并农民集体企业的,办理有关手续后,被兼并的原农民集体企业使用的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家所有。乡(镇)企业依照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审批程序和补偿标准使用的非乡(镇)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为国家所有。
但必须明确一点,虽然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可以发生变化转为国家所有,但国家土地上所有权性质一般是不可变更的,国有土地不得再转变为集体土地,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
4、集体之间土地所有权的划分
集体所有的土地还要进一步明确属于哪一个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边界如何划分清楚,《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第二十条“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按目前该村民集体实际使用的本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确定所有权。根据《六十条》确定的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由于下列原因发生变更的,按变更后的现状确定集体土地所有权。
(一)由于村、队、社、场合并或分割等管理体制的变化引起土地所有权变更的;
(二)由于土地开发、国家征地、集体兴办企事业或者自然灾害等原因进行过土地调整的;
(三)由于农田基本建设和行政区划变动等原因重新划定土地所有权界线的。行政区划变动未涉及土地权属变更的,原土地权属不变。”这是集体土地之间划分的一条基本原则,对集体土地之间的划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还对长期以来农民集体连续使用其他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情况明确规定:农民集体连续使用其他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已满20年的,应视为现使用者所有;连续使用不满20年,或者虽满20年但在20年期满之前所有者曾向现使用者或有关部门提出归还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土地所有权。
另外,《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对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情况做出了规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乡(镇)或村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修建并管理的道路、水利设施用地,分别属于乡(镇)或村农民集体所有;
(2)乡(镇)或村办企事业单位使用的集体土地,《六十条》公布以前使用的,分别属于该乡(镇)或村农民集体所有;《六十条》公布时至1982年国务院《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公布时止使用的,由下列情况之一的,分别属于该乡(镇)或村民集体所有:
①签订过用地协议的(不含租借);
②经县、乡(公社)、村(大队)批准或同意,并进行了适当的土地调整或者经过一定补偿的;
③通过购买房屋取得的;
④原集体企事业单位体制经批准变更的;
⑤乡(镇)企业使用本乡(镇)、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有关规定进行补偿和安置的,土地所有权转为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经依法批准的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使用的农民集体土地,分别属于乡(镇)、村农民集体所有。
(二)正确处理铁路、公路、水利、电力、军队使用的土地确权问题
1、军事设施用地依照解放初土地接收文件和人民政府批准征用或划拨土地的文件确定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有争议的,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有关文件规定处理后,再确定土地使用权。国家确定的保留或地方代管的军事设施用地的土地使用权确定给军队,现由其他单位使用的,可依照有关规定确定为他项权利。经国家批准撤销的军事设施,其土地使用权依照有关规定由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收回并重新确定使用权;
2、依法接收、征收、划拨的铁路线路用地及其他铁路设计用地,现仍有铁路单位使用的,其使用权确定给铁路单位。铁路线路路基两侧依法取得使用权的保护用地,使用权确定给铁路单位;
3、国家水利、公路设施用地依照征用、划拨文件和有关法规划定界线;
4、原由铁路、公路、水利、电力、军队及其他单位和个人使用的土地,1982年5月《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公布之前,已经转由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的,除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应当退还的外,其国有土地使用权可确定给实际土地使用者,但严重影响上述部门的设施安全和正常使用的,暂不确定土地使用权,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后,再确定土地使用权。1982年5月后非法转让的,经依法处理后再确定使用权。
(三)正确处理农民集体使用的国有土地确权问题
农民集体使用国有土地,其使用权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审批、划拨文件确定;没有审批、划拨文件的,依照当时规定补办手续后,按使用现状确定;过去未明确划定使用界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参照土地实际使用情况确定。
六、集体土地使用权的确定
(一)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
依法使用宅基地以外的集体土地从事非农业建设的,确定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确定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
①乡镇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使用的集体土地;
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其他单位个人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同举办的企业使用的集体土地;
③单位和个人通过兼并乡镇企业或接受破产乡镇企业取得的集体土地。
(二)宅基地使用权的确定
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取得集体土地并进行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的,确定宅基地使用权。
①符合当地政府分户建房规定而尚未分户的农村居民,其现有的宅基地没有超过分户建房用地合计面积标准的,可按现有宅基地面积确定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
②一九八二年《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发布之前农村居民建房占用的宅基地,超过《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规定的面积标准,只要未经拆迁、改建、翻建的,可以按实际使用面积确定宅基地使用权。一九八二年《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发布时起至一九八七年《土地管理法》开始施行时止,农村居民建房占用的宅基地,超过当地政府规定的面积标准的,超过部分按当时国家政策及地方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处理后,可以按实际使用面积确定宅基地使用权。
③符合当地政府分户建房规定而尚未分户的农村居民,其现有的宅基地没有超过分户建房用地合计面积标准的,按现有宅基地面积确定宅基地使用权。
④依法通过转让、继承房屋等方式取得宅基地,与原有宅基地面积合计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标准的,按合计面积确定宅基地使用权;宅基地上的房屋等建筑物灭失后,超标准部分的宅基地使用权由本农民集体依法收回。
⑤家庭成员的户口全部迁出本农民集体的,在房屋等建筑物的存续期间内仍确定其宅基地使用权。
第四篇:土地权属争议调处申请指引
土地权属争议调处申请指引
一、工作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号公布)
(二)《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若干规定》(1995年3月11日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土[籍]字[1995]第26号发布)
(三)《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2003年1月3日国土资源部令第17号公布)
(四)《广东省土地权属纠纷处理条例》(广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1995年10月4日公布 1995年11月1日起施行)
二、土地权属争议调处申请应提供的申请材料
1.土地权属争议案件申请书及受理表;申请书应当载明以下事项:
(1)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邮政编码、法定代表人姓名和职务;
(2)请求的事项、事实和理由;
(3)证人的姓名、工作单位、住址、邮政编码。
2.组织机构代码证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个人:户口簿或身份证及复印件;
3.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和身份证;
4.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和受委托经办人的身份证、军官证、警官证、护照或其他身份证明;
5.证据材料:
(1)人民政府颁发的确定土地权属的凭证;
(2)人民政府或者主管部门批准征用、划拨、出让土地或者以其它方式批准使用土地的文件;
(3)争议双方当事人依法达成的书面协议;
(4)人民政府或者司法机关处理争议的文件或者附图;
(5)其他有关证明文件。
6.答辩书(证据材料交换之后提供);
7.争议指界图(1:500或1:2000地形图)。
三、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办理程序
1、土地权属争议申请。
2、审查是否受理:土地管理部门认为不应当受理的,拟定不予受理建议书报同级人民政府作出不予受理决定。
3、决定受理后进入调查阶段。
4、争议各方经调解达成协议的,签订调解书,生效的调解书具有法律效力。
5、调解未达成协议的,土地管理部门提出调查处理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同时抄报上一级土地管理部门。
第五篇:江西省调处土地权属争议暂行规定
江西省调处土地权属争议暂行规定
【发文字号】江西省人民政府第6号令
【颁布时间】1991年11月14日
【生效时间】1991年11月14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管辖权限
第三章 调处程序
第四章 处理原则和依据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土地权属争议,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和国家的有关政策,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发生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土地权属争议的调处均适用本规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调处土地权属争议,应坚持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原则,保护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调处土地权属争议必须尊重历史,面对现实,贯彻协商为主,分级调处,有利生产,便于管理的原则。
土地权属争议调处过程中,各方应当做到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互谅互让,依法办事。
第四条 当事人双方可以自行协商解决土地权属争议,但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 在土地权属争议解决以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土地现状,不得破坏土地上的附着物。严禁借土地权属争议聚众闹事、行凶、械斗,或进行其他违法活动。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负责对土地权属争议进行调处。县(市、区,下同)以上土地管理部门或纠纷调处专门机构(以下简称调处部门)负责办理调处的具体工作。各有关部门对调处工作应当予以支持和配合。
各级调处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确定必要的专职工作人员。
第二章 管辖权限
第七条 单位之间发生的土地权属争议,按下列规定确定管辖:
(一)发生在县行政区域内的,由所在县人民政府管辖;
(二)发生在地区行政公署、设区的市的行政区域内跨县的,由所在地行政公署或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管辖;
(三)发生在省内跨行政公署、设区的市的行政区域的,由省人民政府管辖;
(四)发生在省属以上单位(含省属单位)与其他单位之间的,由所在县人民政府提出调处意见,经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或地区行政公署复核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八条 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发生的土地权属争议,由土地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管辖;跨乡(镇)的,由县人民政府管辖。
第九条 山林、水利、矿产等行业之间发生的土地权属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依法调处。
第三章 调处程序
第十条 发生土地权属争议时,各方当事人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并不得单方面发放可能影响土地权属争议的证照,发放的一律无效。
第十一条 发生土地权属争议应先由当事人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可向人民政府提出调处申请。未经人民政府调处的土地权属争议,当事人不得先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属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辖的土地权属争议,调处申请向同级调处部门提出。
第十二条 调处申请均应书面提出,并载明下列事项:
(一)申请人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是公民的,只填写姓名、住址,下同);
(二)对方当事人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
(三)请求调处的理由、具体要求,并附地形示意图;
(四)有关证据材料及其来源,证人的姓名、工作单位或住址。
第十三条 乡(镇)人民政府或县级以上调处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决定受理的,应当在决定受理之日起五日内将申请书副本发送对方当事人。当事人应在收到申请书副本之日起三十日内提交答辩书和证据材料;逾期不提交答辩书又不说明理由的,不影响作出处理决定。决定不受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对决定不受理的土地权属争议,上级调处部门对当事人的申请进行审查后,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可指定受理,或直接受理:
(一)依照本规定应该受理而没有受理的;
(二)当事人双方的协议违反第四条规定的;
(三)其他应当受理的。
第十四条 土地权属争议凡已由人民法院审理作出了判决(裁定)的,不再进行调处 土地权属争议凡在土地改革后经双方协商已达成协议的,或已经人民政府调处作出处理决定的,不再进行调处,但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况除外。
同一人民政府对同一土地权属争议作出过数次处理决定的,以最后一次处理决定为准;当事人双方对同一土地权属争议达成过数次协议的,以最后一次协议为准。
同一土地权属争议已由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裁定)的,以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为准;同一土地权属争议已由两级或两级以上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的,以上一级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为准;同一土地权属争议已由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的,当事人双方的协议无效。
本规定颁布施行前各级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或人民政府指定的其他部门作出的处理决定,可视为同级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适用本条二、三、四款的规定。
第十五条 上级人民政府认为下级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有误的,可以重新进行处理。
第十六条 对受理的土地权属争议,应当先行调解,调解无效的,负责调处的人民政府应作出处理决定。
第十七条 土地权属争议由当事人自行协商达成协议或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均应制作协议书,明确土地的四至,附四至地形图,并由当事人双方实地设置固定界标。协议书一式四份,分别由当事人双方及其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调处部门保存。
第十八条 处理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双方当事人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是公民的,只填写姓名、住址);
(二)土地权属争议的来由;
(三)处理决定所依据的事实、理由和适用的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
(四)处理决定的内容,并附四至地形图;
(五)不服处理决定的起诉期限;
(六)作出处理决定的人民政府的印章。
第十九条 当事人对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没有起诉的,处理决定生效。当事人不履行的,作出处理决定的人民政府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条 土地权属协议或处理决定生效后,所在地的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核发或重新核发土地权证。
第四章 处理原则和依据
第二十一条 土地权属争议双方当事人,对各自提出的情由,均有责任提供证据。
调处部门对双方提供的证据,应全面、客观、公正地进行分析和调查,并注意收集其他证据;有关单位和个人有义务配合和协助调处部门调查,如实提供材料,需要时应出具书面证明。
双方当事人提供的有关证据,经调处部门查证属实后,方可作为处理依据。调处的全过程应记录在案。
第二十二条 土地证或协议书、裁决书等有关凭证载明的土地面积与实际不符的,以其载明的四至范围内的实际面积为准确定权属;四至界址有争议的,按四至载明的地物目标为准确定四至界址;没有载明四至范围的,以实际批准的面积确定权属。
第二十三条 土地改革以前有关土地权属的凭证,一律不得作为调处土地权属的依据。
第二十四条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按一九六二年九月二十七日《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公布后,“四固定”划定的界线确定。
“四固定”以后,因下列原因土地权属发生变更的,按变更后的界线确定所有权:
(一)行政区划变动;
(二)村、队、社、场合并或分割等管理体制变化;
(三)国家征用土地;
(四)土地开发、集体兴办企事业、农田基本建设等原因进行过土地调整;
(五)自然灾害。
第二十五条 国有土地使用权发生争议,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一九八二年五月十四日以前使用的,确认其国有土地使用权。但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一九八二年五月十四日以后未经批准使用的,现需继续使用的,按规定补办划拨手续;现不需继续使用的,可退还原使用者。
第二十六条 全民所有制单位、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占用农村集体土地进行建设的,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一九六二年九月二十七日以前占用的,所占土地的所有权属国家,使用权归现使用单位。
(二)一九六二年九月二十七日至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三日期间占用的,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所占土地所有权属国家;不符合的,其土地权属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或按当时规定补办征地手续,或退还农村集体:
(1)经人民政府批准使用的;
(2)双方签订过土地转让等有关协议的;
(3)进行过补偿或安置劳动力的;
(4)接受农村集体馈赠的;
(5)原农村集体所有制已转为全民所有制的。
(三)一九八二年五月十四日至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期间,未经批准占用的农村集体土地,按《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的规定处理。
(四)一九八七年一月一日以后未经批准占用的农村集体土地,按《土地管理法》和《实施办法》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七条 国营农、林、牧、渔、茶场(含垦殖场、劳改劳教农场)以及农科所、队、场、站等农业生产单位,占用农村集体土地连续耕种二十年以上,在二十年期满前原土地所有者没有要求收回自用的,所占土地所有权属国家,使用权归现使用者。
第二十八条 乡(镇)、村兴办乡(镇)、村企事业,占用农村集体土地的,按下列规定确定土地权属:
(一)一九六二年九月二十七日以前占用的,乡(镇)办企事业用地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村办企事业用地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使用权归现使用者。
(二)一九六二年九月二十七日至一九八二年二月十二日期间占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分别属于乡(镇)村农民集体所有,使用权确认给现使用者;但占而未用或多占少用的,应全部或部分退还原农村集体:
(1)签订过用地协议(不含租借)的;
(2)经县、乡(公社)、村(大队)批准或同意的;
(3)进行了适当的土地调整或进行过一定补偿的;
(4)原集体企事业单位体制已变更的。
(三)一九八二年二月十三日以后未经批准占用的土地,应补办用地手续;双方同意,也可退还原农村集体。
第二十九条 铁路用地,根据解放时接收,以及解放后征用、划拨土地等有关文件确定其国有土地使用权。
铁路留用土地在土改时已分给农民并有据可查的,其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农村集体;土改时未明确分给农民,但一直由农民耕种,在不影响铁路正常运行和生产建设的前提下,允许继续耕种,其土地的所有权属国家,使用权属铁路部门。铁路部门建设确实需要时,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有关铁路用地权属争议的具体调处规定和补偿标准,由省土地管理局会同南昌铁路分局另行制定,并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第三十条 军队用地发生权属争议的,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妥善处理军队与地方部分房地产权属问题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一条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用地、水工程管理和保护区范围内土地、河道滩地及护堤(护渠)地,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确定土地权属。
第三十二条 国家对同一未利用土地重复征用、划拨,造成土地使用权争议的,按照最后一次征用或划拨的文件确定土地使用权。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三条 农村集体使用国有土地,其使用权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文件确定;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划拨、借耕的土地,或者虽经批准但使用界线不清的,按管辖权限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其土地使用权及其范围。国家建设需要时,可根据土地使用单位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补偿。
第三十四条 城镇居民宅基地使用权发生争议,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一九八二年二月十三日以前建房(包括拆迁、改建、翻建、买房、继承房产,下同)按一九五八年国务院《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的规定,由县级土地管理部门认定或补办用地手续后,按现宅基地使用者确认其宅基地使用权。
(二)一九八二年二月十三日以后建房,经过批准并符合城镇规划的,确认其宅基地使用权;未批占用或不符合城镇规划的,由县级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处理后确定宅基地使用权;已按省委、省政府〔89〕12号文件作了处理的不再处理。
(三)一九八七年一月一日以后私自购买农村集体土地建房的,由县级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处理后确定宅基地权属。
第三十五条 农村居民宅基地使用权发生争议,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一九八二年二月十三日以前建房占用的宅基地,按现有实际使用面积确定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超标部分在房屋改建、分户时收归集体。
(二)一九八二年二月十三日以后建房占用的宅基地,已办理用地批准手续的,按《实施办法》规定的宅基地面积标准确定使用权;超标准部分按《实施办法》的规定处理;违法占地建房的,按《实施办法》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六条 农村集体占用另一农村集体的土地,连续占用已满二十年的,土地所有权确定给现使用者;连续占用不满二十年,或者虽满二十年但在二十年期满之前原所有者曾向现使用者或有关部门提出异议要求归还,并经查证属实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土地的所有权。
第三十七条 对发生权属争议的土地,双方均拿不出凭证,或依双方所提供的凭证难以认定土地权属,经多次协商又达不成协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裁定或将其收归国有,重新确定使用单位。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在调处土地权属争议中,对伪造、涂改权属证据或者指使、胁迫、诱骗、贿买他人作伪证者,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批评教育,责令具结悔过;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由有关部门给以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规定第五条,属于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属于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当事人拒不执行处理决定或协议,造成对方经济损失的,由当地县级以上调处部门责令赔偿损失。其责任人员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一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调处土地权属争议过程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敲诈勒索的,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土地权属,是指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归属。
(二)土地权属争议,是指由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等引起的争执。
(三)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权属争议,是指争议的双方当事人同在一个区域,否则视为跨行政区域。
(四)四至,是指土地的东、南、西、北或周边的具体界址。
(五)四固定,是指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三年间调整人民公社社队规模时,对生产队的劳动力、土地、耕畜、农具所实行的固定。
(六)以前,均不包含本数;以后,均包含本数。
第四十三条 本规定具体运用中的问题由省土地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四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