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干部感怀建国60周年(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3 15:46: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退休干部感怀建国60周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退休干部感怀建国60周年》。

第一篇:退休干部感怀建国60周年

欣逢共和国诞生60周年,阳春三月,一位来自井冈山的朋友带给我一包杜鹃花蜜饯,原本让我品尝当地的土特产,却令我想起了60多年前苦涩的童年。

杜鹃花呀,杜鹃花!杜鹃花的记忆积淀着多少凄凉和辛酸。

大约是1943年秋天,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难的阶段,我们全家随父亲所在单位由上海向浙西、福建一带逃难。身患肺病的父亲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承受不了路途劳顿的折磨,竟亡命于他乡——福建。我们没有留在沦陷区,没有遭受日本鬼子的直接践踏和凌辱,但是,自我们离乡背井的第一天,就日日夜夜遭到日本飞机疯狂轰炸追杀,天天处在生与死的搏斗之间,真是度日如年。战火纷飞、颠沛流离中的一家人,本来生活就极其艰难,父亲的去世,一个家庭失去了主心骨,就更是雪上加霜,哪里还有家可谈?

还能生存得下去吗?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妈妈在父亲的坟头旁哭干了眼泪也难以找到答案。无奈,最终母亲只能牵着一个九岁、一个八岁的一双儿女的手踏进了孤儿院。

这是一所由两浙盐务管理局开办的慈幼院,抗战初期规模较大,除本院外在浙东、浙西一带还设有分院,收容战争中失去父母的难童达数百名。随着抗战形势日趋恶化,慈幼院经济拮据,院内生活愈加困难,逐渐缩减了规模,并迁到了福建松溪。我们入院时院址原是一座破庙,荒芜不堪,经过全院师生们一齐动手将所有的泥菩萨和垃圾清理出去后,才改建成简陋的慈幼院。

1943—1944那两年,慈幼院学生生活十分困难,往往一天只能吃上两顿稀粥。所谓稀粥,正如饥饿的孩子们抱怨的那样,“三粒米,两担水的稀汤”。有时难得见到有煮熟的黄豆,得一粒一粒地分着吃,每人能够摊上10来粒就够满意了。由于营养极度贫乏又缺医少药,不少孩子患浮肿病、鸡盲眼、疟疾、蛔虫病、疥疮等。年幼的孩子经不起折腾,三天两头有人病死、饿死。

为了填饱肚子,孩子们都本能地自找出路,年龄大些的去溪水里摸鱼,用自制的弹弓打麻雀;我们年龄小的到田头挖野百合以及叫不上名字的许多能够充饥的野菜,或去山坡采摘野果,只要能嚼得动、咽得下的东西就敢吃。但我们从不曾想吃那美丽的杜鹃花(更不曾想到在60多年后的今天,还能尝到杜鹃花蜜饯)。只有在饥不择食以至不计后果的情况下,我们尝到了杜鹃花的美味:涩中带点酸,酸中又有点甜。于是,春天杜鹃花开满山坡的时候,便成了我们最快乐的时刻。绽放的杜鹃花的海洋像偌大的盛宴上的佳肴摆在我们眼前。那一瞬间,我们的眼里对她们的美艳已视而不见,只顾对其美味垂涎。我们像春蚕一样,吞噬着每一朵杜鹃花瓣,吃掉一撮又一撮。饱食之后,满意得似乎遁入了世外桃源,竟惬意地唱起了山歌:

“淡淡的三月天,杜鹃花儿开满山,痴心的村姑娘,送情哥儿上前线……”但唱到最后一段:“年复一年,哥哥至今未还,杳无音讯……”大家就又回到了现实的苦难,歌声变得有气无力,再也没有力气喊。我的小伙伴还同情地问:“她哥哥什么时候回来呀?”另一个凄然地回应说:“大概只有她哥哥回来,我们才能回家乡吧”。一时伙伴们沉默无语,我们的“杜鹃花宴”也就这样结束了。

然而,杜鹃花的记忆却铭刻在了我们幼小的心中,她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过我们,在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像她那样鲜红的“热血”,我们由衷地感激她,终生难忘。

大约在1943年冬,慈幼院里年龄较大些的孩子被安置在县城的松溪中学学习初中文化。我们所在的慈幼院距松溪县城不远,大约四五里地。闽浙边区是共产党领导的游击区,在抗战后期我党的抗日宣传深入人心,在松溪中学学习的孩子常把进步思想、抗战歌曲等带回慈幼院。他们在慈幼院还成立了自己的剧团,常常排演抗日的短剧,演唱抗日歌曲,宣传爱国抗日。当时,我们年幼弄不清是怎么回事,有时国民党的势力也很猖獗。县城里常常抓人,残酷地把人头砍下来撒上些白灰挂在城门口,见了令人毛骨悚然。听慈幼院的老师和大同学说,被杀的是共产党员。更可怕的是国民党成批地屠杀进步人士。

大约是1944年的春天,县城内搜捕了一大批农民打扮、头上系块白布的人,也有些人穿着打扮很像我的父亲。他们都被捆绑着双手,在溪水滩边跪成一排。围观的百姓,怯怯地议论说:“这些都是好人哪,为什么中国人要杀中国人”。说着,枪声大作,随后数个刽子手便开始用大刀砍下他们的头颅,鲜血四溅,惨不忍睹,不仅当时感到恐惧,至今想来不寒而栗。顷刻间,清澈的溪水被鲜血染红。岸上正在怒放的杜鹃花,红得像血又像火,它们倒映在水中,溪水呈现得更红更鲜,是杜鹃花用世上最美的花朵,为无名烈士们送行悼念。

花红,血更红,杜鹃花深深地把这段历史镌刻在我童年的心田,是它们引导我走上了红色的道路,懂得了我们的五星红旗所以那么红、那么鲜,是因为有无数先烈的血的奉献。为了维护这面红旗的鲜艳、国家的安全,1950年12月我带着杜鹃花的记忆和思念,毅然决然地步入了抗美援朝的行列。

60多年来,每提到杜鹃花就会忆起我苦涩的童年,也就格外能品味到共和国当今的甜。

剑鼎 斗医 龙符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退休干部建国60周年演讲稿;

今天上午在社区暑期教育的现场,我和小同学们一起回顾了伟大祖国的成长史,一起回顾了建国六十周年的闪光、辉煌的足迹。我的那篇“歌唱祖国”记录了我在成长路上的所见所闻,今天又重温一遍,同学们反响很好。下面是今天的演讲稿: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

2009年10月1日,我们伟大祖国迎来了她的60岁生日。60年时间,岁月弹指一挥间,60年时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60年时间,一个襁褓中的婴儿会变成白发老人,而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正站在一个崭新的发展起点上,继续书写更加雄伟壮美的新篇章。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从此饱经战争沧桑与贫穷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中国像一条巨龙腾空而起,以一个大国身份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当时民生凋敝,经济落后,国家事业百废待兴,面对这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伟大的中国人民并没有畏缩,而是勇往直前,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政府和人民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恢复了国民经济,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开始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它成为我国工业化进程的起点。现在已经进入了十二五计划。

开始时,我国工业化水平是极低的。自行车,人们叫它“洋车”;火柴,人们叫它“洋火”;钉子,人们叫它“洋钉”;棉布,人们叫它“洋布”。因为那时的中国人没有见过这些新奇的东西,也不会造,都是从西洋传过来的。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中国人依旧生活在极端贫穷之中。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光转眼来到2009年。有一天我在电视机前,收看着“中国首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落成[2009-06-08]的新闻。又是一项卓越的成就!我开始浮想联翩:我想起了祖国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九届奥运会;我想起了祖国接连成功发射了神州五号、六号、七号载人航天飞船,遨游太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航天领域举足轻重的一员;我想起了青藏铁路在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上安全运营了3年了,创造了铁路史上的人间奇迹,动车组已经快速地行驶在祖国的四面八方;我想起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年均10%的增幅,中国国力日益增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综合国力排名第六的国家;我想起了新中国成立的这一甲子,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的、不断地提升;我想起了新中国的成长历史,想起了中国人的勤劳、坚强、智慧和勇敢,想起了祖国各条战线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起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闪光的、辉煌的足迹!……

对中华民族来说,抓住并用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符合亿万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坚持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见到新成效,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建国六十年,祖国的变化日新月异。沧桑岁月虽留痕,繁荣盛世已展现。让我们共同祝福吧,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繁荣富强、国泰民安。

同学们,在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的大喜日子里,我送给你们四个字:珍惜、感恩。要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发扬革命老前辈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不(本文来自中科软件园www.xiexiebang.com,转载请注明!)怕困难、不怕牺牲的优良传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优异的成绩向祖国汇报。要懂得感恩:是党和政府给你们创造了这么优越的学习环境,是党和人民在培养教育你们,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长大后要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以报答党和人民对你们的恩情,报答祖国对你们的恩情。“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你们是祖国的骄子,是新时代的宠儿。祖国人民对你们充满期盼,时代将赋予你们振兴祖国的光荣责任。同学们!行动起来吧!点燃起心中那团火焰,为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吧!

第三篇:党校老干部感怀建国60周年

三十二年前(一九七六年),我做梦都没有想到,有朝一日,照相不用胶卷。更想不到,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家家都有一台或几台国产彩色电视机!

那时,照相一般都用“120”“135”的胶卷,黑白的。彩色相片是相馆师傅人工着色的。当时,大家的工资都比较低,学徒工每月17.50元,中专生29.50元,大学生42.50元,科级干部57.50元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地师级干部才180元。物质也很匮乏,手表、自行车等日用品都要凭票供应。拥有一部价值160元左右的上海牌相机“海欧”的人如凤毛麟角。很多人平时很少照相,只有逢年过节或喜庆时才到相馆照一张全家福。照片都是1寸、2寸的,很少放大到6寸、8寸。

电视机也很珍稀,只有一些大单位才有一部黑白电视机,很多人没有见过电视机。

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毛主席逝世。此后的十多天里,**新华书店门外的窗台上放了一台18寸的黑白电视机,我们每天晚上站在街边上流着热泪瞻仰电视画面上毛主席的遗容,观看北京悼念活动的情况。

一九七六年国庆节,我想到烈士陵园去照几张风景照,就找亲戚借了一个旧相机。开始还比较顺利,接连照了四张。但是,第五张时,胶卷就卡壳了,怎么拧都拧不动。鼓捣了十多分钟,才勉强可以照。冲洗出来一看,只有两张可以,其余的不是重影就是照花了,白白浪费表情!还相机时,亲戚才说,这个相机早该淘汰了!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同志复出,全会提出全党今后工作的重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实行改革,对外实行开放。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洲大地,中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

八十年代初,彩电进入**,但大多是日本进口的“日立”、“松下”、“三洋”等产品,18寸一台卖1800元左右,个人买不起,只有单位才有一台。我们每晚七点钟准时到党校活动室集体观看“排球女将”、“血疑”等日本电视连续剧。有一天深夜,小偷把我们党校唯一的一部29寸大彩电偷出,但走了还不到200米远,就被巡夜的西城治安联防队员抓获了,彩电失而复得!

那时已有彩色胶卷“柯达”、“富士”卖了。我们都喜欢在金灿灿的油菜花丛中或粉红色的桃花林里留影。青山绿水、黄花、红花,衬托着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笑脸,记录了我们的青春年华和纯洁的同志友谊,使人回忆起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切是多么甜蜜、美好!

突然间,九十年代初,数码相机在**流行!磁卡代替了胶卷,照片也由1

寸,2寸变成了3r、3d、4r、4d,色彩鲜艳夺目!电脑、空调、录相机、手机、高清晰、等离子彩色电视机、家庭影院等电子产品涌进**,令人目不暇接,尽情享受!高科技把我们带进了崭新的网络时代!

现在,从城市到农村,家家都有一台或几台彩色电视机!人们的生活正向小康迈进!国产名牌彩电“长虹”、“海尔”等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进入国际市场,深受海内外消费者的好评!

今年,**又推出数字电视服务。人们可以更充分地享用科技现代化带来的精神文化盛宴!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

科技创新给我们的梦想插上了钢铁的翅膀!三十年改革开放积累的丰富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为我们跻身世界体育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北京奥运会精彩的开、闭幕式表演和各项顶级赛事尽收眼底!16天里,通过电视转播,我们的全球几十亿人一起观看了一届“美仑美奂”、“无与伦比”的现代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变成了现实!中国奥运健儿取得了金牌总数第一(51枚)和奖牌总数100枚的优异成绩!中国不负众望,向世界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选择中国是完全正确的!中国人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拼搏精神。组织工作十分出色!16天里,各项工作有序展开,做到万无一失!国家体育场“鸟巢”和游泳馆“水立方”气势恢弘、壮丽,各种设施堪称完美!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比赛场馆,是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己设计施工建成的!这是继国庆十周年首都十大建筑后,北京又一大建筑史上的杰作!是改革开放献给国庆六十周年的一份厚礼!170多万名志愿者无私的奉献,为来宾提供优质服务,创历史之最!只有13亿人的中国才有这样的大手笔!礼仪小姐美丽优雅、端庄得体,再配上鲜艳的中国丝绸礼服、“红红火火”礼仪鲜花以及融汇了中西方文化的精美的金镶玉奖牌,是赛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充分展示了文明古国博大精深的东方之美!

奥运村象一个地球村,设施先进、科学接待工作做到了零投诉,零事故、零差错。北京奥运会超过了历届奥运会!是最好的一届奥运会!英国有家报纸说“今后20年,没有一届奥运会能超过北京奥运会!”北京奥运会得到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和全世界人民及所有参赛运动员、教练员、官员们的高度赞扬!中国向世界兑现了自己的庄严承诺,举办了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奥

异界之不死术士 神起国度 冰封乾坤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运会!

我们中华民族终于扬眉吐气了!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欣逢“胡(锦涛)、(温家)宝盛世”,超越了梦想!超越了前人!社会和谐、人民安康!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开、闭幕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式的精彩演出中,80%以上的演员是部队的官兵。他们不是专业演员,但是,总导演张艺谋慧眼识英雄!在观看了一次排练后,果断决定大多数节目由军人来表演!因为中国军人有铁的纪律、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坚强的意志、崇高的品质和健美的体魄!他们能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攀登一般人攀登不到的高峰!世界选择了中国,中国选择了军人!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完全正确的!

官兵们把这项光荣的援奥任务当作军事训练科目来完成。每天训练十多个小时,挥动6公斤重的长浆上万次,搭建三层人体造型......整整操练了一年左右!为此,有25人推迟了婚期,50多人未能照顾分娩的妻子,166人放弃了考学,为了国家的荣誉,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牺牲个人利益!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功夫不负苦心人!终于,让我们大饱眼福!看到了一场精彩美妙的开、闭幕式!震憾人心!

官兵们扮演的“星星人”仅用5秒钟就搭成了一座碧绿、晶莹剔透、惟妙惟肖的三层人体“鸟巢”造型,持续时间长达7分钟!扮演击缶勇士、孔子三千弟子、活字印刷、郑和下西洋的官兵,动作舒展、优美、整齐、准确,无一人出差错!十多米高的记忆塔上,象征圣火的杂技样表演热情奔放,点燃了激情!……….他们的精湛表演赢得了现场九万多名中外观众一阵又一阵雷鸣般的热烈掌声和欢呼声!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这些七0后、八0后、九0后的孩子是好样的!和平年代的军人仍然是共和国最可信赖的坚强柱石!无论是抗震救灾,还是援奥演出、安保,当祖国和人民需要时,他们就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乃至生命!他们是青年的楷模!为中国人争了气!他们是新一代最可爱的人!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作为一个军属老大娘,我为这些孩子们感到无比欣慰和光彩!

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我们这一代人是非常幸运的!虽然我们没有经过战争的洗礼,但是,人生处处是战场!我们经受住了生活的考验!我们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把青春献给了祖国,问心无怨无悔!我们见证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光辉历程。同时,我们也享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每人的工资翻了几十倍!一般人每月也有一千元左右的收入,过上了祖祖辈辈从未享受过的幸福生活!

**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没有**的一切!在几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人民共同努力,**发生了可喜了大变化,已成为中国魅力城市。**雷厉风行地进行了城市改造,旧貌换新颜,并成功地举办了茶文化交流会和茶文化节,大大提高了**的知名度。老辈人说,**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超过了过去三百年!我很赞同!这一说法毫不夸张!作为一个**人,我感到十分幸福和高兴!**明天会更美好!熊猫故乡、千年古城**早已随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名扬全世界!

异界之不死术士 神起国度 冰封乾坤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退休职工感怀建国60周年征文(本站推荐)

黑白电视变液晶

年轻时喜欢时尚,只要是喜欢的都追。我初次看电视,还是在1976年毛主席逝世时,为了观看追悼会的实况,厂里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当时,我就想,攒起钱来先买电视机。80年代初,生活还非常清苦,日子过的紧巴巴,电视机刚刚流行,大都是企事业单位在买,一律是黑白的,可我喜欢,就勒紧裤腰带,为攒钱三年不知肉味,幸好淄

博电视机厂生产黑白电视机,我托上人,花360元买了一台“双喜牌”黑白电视机,电视机拉进家时,门口围着好多人,有同事,有朋友,有邻居,还有领导,许多人没有见到过电视机,都想先睹为快。

家里有了电视机,我们一家五口挤在两间草房里,邻居们隔三岔五来我家做客,为的就是欣赏一下电视节目,我是个热心人,房子小,冬天没办法,到了夏天,我干脆把电视机转移到院子里,大家边乘凉边喝茶边欣赏电视边聊天,一时间,一院子的欢声笑语,我心中就有一种优越感。

那年电视台热播《上海滩》,晚上,我们家成了个电影院,我跟儿子的朋友、同事、甚至还有领导,都来我们家观赏这部片子,光木杈就准备了十几个,这样,还有人坐在石头上。有了这部电视机,儿子在厂里的地位高了起来,不久,厂里有个培训名额,儿子参加了这次培训,回厂后就进了管理,我想,他的进步,大概与我们这部电视机不无关系吧。

不久,电视机普及了,家家有了电视机,来我们家看电视的人才越来越少。

80年代未,彩电风行,我们家恰好又分了70多平米新房子,那时,我们家“双喜”虽然还在工作,可我觉得有新东西就应该享受,就主张买彩电,老伴却不同意,说黑的彩的一样看。可看看身边的家庭,大都开始买彩电,我们也不能落后,为此,我还专门召集了家庭会议,儿子女儿同意我的主张,最终,我们决定搬家前买彩电,于是,搬家那天,21吋的新彩色替代了老“双喜”。

1993年,单位又盖了新楼,按照条件,我能住上100平米的大房子。那时,儿子刚结婚,老伴嫌房子大,还要交好多钱不想再搬。可我却不一样,人总要往高处走吗,主张搬,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了,还是发扬家庭民主,我又一次召集了家庭会议。结果,我跟儿子女儿又一次淘汰了老伴的落后思想,决定住大房。

搬进新楼,21吋的彩电放到客厅里就显得有些小了,年龄大了,厅又大,电视上的人都看不清爽。我想买一台29吋大彩电,跟老伴商量,结果老伴非常果断,同意,原来,老伴的眼睛不好,小彩电她也看不清,再说,我们的收入提高了,买台新彩电也费不了几钱了。

如今我已退休,本想29吋那台彩电就能陪伴一生了,可去年儿子获大奖,得了一台50多吋液晶大彩电,他家里刚换了液晶,得奖的这台液晶就送给了我们。这台彩电放在厅里象个小电影,看着虽然好,可我跟老伴的兴致不同,为看什么节目直拌嘴,虽说还有一台,可如今都兴机顶盒,只收一套节目,我干脆买来一台电脑,如果有矛盾了,我干脆上网,即解决了矛盾,又学到许多东西。有客来,看到家里的彩电电脑,直夸我思想先进,人老了还在追时髦。人老为什么不能追时髦?过去穷买不起,现在富了,为什么不能追时尚呢?其实,这应该感谢党改革开放的政策好,如今生活条件优越,有钱了,趁着还“年轻”,多享受一点,不然,将来真的老了,想享受生活了,却已经晚了,到时候多么可惜呀。

第五篇:编辑部感怀建国60周年征文(精选)

60年婚变

自有制度开始,婚姻就是一个经久不衰的问题。大概很难有什么问题像婚姻问题这样,让人们保持如此经久不衰的兴趣和持久争论的热情。

原因在于:一方面,这个问题无论对个人或是社会机构来说,都是重要的;另一方面,婚姻问题至少与以下三个问题息息相关:爱情、性和政治。这使问题变得十分繁难,以至于神学家圣奥古

斯丁说:婚姻问题是最繁难和最扑朔迷离的问题。他说,他不敢说自己已经弄明白了这个问题。

但无论如何,婚姻问题又是一个必须求解的问题,于个人,将决定即使不是其生命的全部,也将是其一生的幸福。于社会机构,它是基础,承担着维护秩序和稳定的重任。也因此,马克思说,婚姻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社会属性是其本质属性。它严格受控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风俗习惯、文化观念的演变,几乎每一次的社会变革,都将在婚姻这个问题上得以体现。

在过去的60年里,我们的婚姻集中地反映了发生于我们国家的巨大变迁。

曾经有过那么一个时期,我们的婚姻与革命紧密挂钩。那是一个政治挂帅的年代,这个国家对政治的狂热最终也在婚姻这个问题上得到最集中的体现——政治以压倒一切的优势成为了婚姻的主导力量,政治不仅决定了人们对婚姻的选择,而且,那时候的婚姻首先是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事,之后才是个人之间的事。在政治面前,个人的幸福微不足道。

当政治的身影渐渐地淡出普通人的生活,政治对婚姻的绝对强势也逐渐衰落。上世纪80年代,理想主义和启蒙主义思潮的兴起为人们赢得了私生活的自由,婚姻作为个人的事情获得了选择的自由,爱情与性甚至超越了婚姻与道德得以强调。然而,最终决定我们婚姻状态的仍然是经济。在经济开始席卷一切的90年代,实用主义和功利思想最终左右了我们的人生选择,包括婚姻。在经济上占有优势的男性,在婚姻市场上几乎是呼风唤雨。

但显然,经济不是决定婚姻幸福的唯一因素。婚姻始终仍然是自然属性上的问题,又或者说,它是抑制人性中不利于秩序和稳定的因素的一种设计。在一种抑制人性的制度中,去求解个人幸福问题显然是一个比婚姻本身更繁难的问题。曾经我们因为没有婚姻的自由,因而难以获得婚姻的幸福;然而,当我们在婚姻问题上获得了充分自由之后,却仍然难以获得婚姻的幸福。这是当下以及未来我们所面临的困惑。

罗素发现一个奇怪的结论:愈文明的人,似乎愈不能和一个伴侣有永久的幸福。除非主张婚姻不可解除,从而消除了婚姻之外的一切极具诱惑的想象,或者,社会上少有未婚的女子,并且丈夫少有会见体面女子的机会。

这就不难理解恩格斯所说的,以通奸和卖淫为补充的一夫一妻制是与文明时代相适应的。

在制度与人性的龃龉间,柏拉图与苏格拉底之间这场著名的对话或许能为在婚姻中寻找幸福的人们以启发:

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不许回头。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柏拉图原以为很容易,但最后,他垂头丧气地空手而归,原因是:看到了很不错的,却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就没有摘,当继续往前走的时候,又发觉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原来麦田里最大最好的麦穗,早就错过了。于是,什么也摘不到。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

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苏格拉底叫他到树林走一次,不许回头,然后,在途中取一棵最好用的树材,而且只可以取一次。柏拉图于是又照着老师的话去做。半天之后,他拖了一棵不算最好也不算太差的树回来。苏格拉底问:“这就是最好的树材吗?” 柏拉图回答:因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又发现时间、体力已经快不够用了,而且害怕空手而归,因此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就拿回来了。苏格拉底说:这就是婚姻。

还有一次,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幸福?苏格拉底让他穿越一片田野,去摘一朵最美丽的花,仍然是不能走回头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许久之后,柏拉图捧回一朵比较美丽的花,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美丽的花了?柏拉图说:我摘下了它时,认定了它是最美丽的,虽然,之后我又看见了很多很美丽的花,但我依然坚持我摘的这朵是最美的。苏格拉底最后对他说:这就是幸福。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仍然是我们对婚姻的最高理想。在婚姻这个问题上,人们始终寄予了对幸福的最大渴望。

罗素说,文明社会里,满足以下条件,婚姻中的快乐也是可能的:男女双方都必须有平等的心理;彼此不干涉对方的自由;一定要有身体和心灵上的完全亲密;并且对于尊重的事物,一定要有彼此相同的标准。

一如纪伯伦所说的:合一之中,留有距离。

婚姻60年嬗变

★采写/《小康》记者 张旭

将近60年前,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诞生,规定了一夫一妻制以及婚姻自由;将近30年年前,第一次修改后的《婚姻法》,放宽了离婚条件,并将计划生育写入法律;新千年以后,《婚姻法修正案》规定,同居不再非法,但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中国人离婚也再不需要审查期和介绍信。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离婚最自由的国家之一。

自建国前的包办婚姻,到后来的婚恋自由;自改革开放前的严格限制离婚,到现在的离婚充分自由;自单一模式的婚姻选择到多元化的社会宽容下的选择自由,在这60年的时间里,我们对待婚姻的态度发生了最深刻的改变,而我们的婚姻制度也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婚姻从来就不是人性的产物,它必须符合人性,但它也必须抑制人性里最阴暗的一面。

在制度与人性的龃龉间,强调自己责任成为婚姻立法的最后选择。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实现自我的负责。

1949-1957:婚姻革命

“《婚姻法》是有关一切男女利害的、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一”,这是毛泽东在建国之初曾经说过的话。1950年5月1日,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基本法付诸实施的时候,这句话成了最好的脚注。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最初几年里,这部政治色彩颇浓而革命意义极大的《婚姻法》为中国人的婚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和一夫一妻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

就在《婚姻法》颁布的前一年,法国著名女权主义思想家西蒙娜·波伏娃的《第二性》在法国出版。籍这本女权主义的“圣经”,波伏娃表达了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敬意,她坚信社会主义终将消灭男女不平等现象。

波伏娃的观点似乎很快就在刚刚诞生的社会主义中国得到了证明:公有制经济体制和男女同工同酬的劳动制度激发了妇女走出家门参加工作的热情,《婚姻法》则赋予女性和男性相同的财产权。对此,社会学家分析,独立的经济地位是男女平等的重要基础;而在作家笔下,这种独立又令妻子与丈夫的平起平坐显得那般理直气壮——带着“土改”中分得的田地出嫁的姑娘在婚礼上掏出一本红色封面的小册子给大家看,“我把劳动手册带来了,今年我有两千工分了。”在一片赞誉声中,这位新娘接着说,“我不是来吃闲饭依靠人的,我是过来劳动的。”周立波在《山那面人家》中如此写道。

然而,必须承认的是,对于妻子而言,这份平等其实并不轻松。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形势下,生产建设对女性劳动力的需求似乎比提高妇女权益显得更迫切;另一方面,传统家庭文化并没有因为妇女投入社会工作而为其赦免任何家务劳动。于是,在实为“义务平等”的“男女平等”的名义下,新中国的妻子们事实上肩负起既主内,又主外的双重压力。

与男女平等相比,婚姻自由显然来得更加艰难。在《婚姻法》颁布的最初几年,中国父母们曾对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允许子女自主婚姻的规定普遍感到不满,而在广大农村地区,抱怨“制定《婚姻法》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糊涂了”的老人也绝非少数。于是,包办如故,买卖依旧,“中央贯彻婚姻法运动委员会”1953年发布的一份调查甚至显示,当时全国每年因要求离婚而遭虐杀的妇女竟有七、八万人之多。

有鉴于此,中共中央和政务院于1953年3月在全国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贯彻婚姻法运动”。1955年,国务院又批准了《婚姻登记办法》,这意味着男女双方只需到政府登记即可办理结、离婚事宜,这意味着新中国的制度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人的婚姻自由。更多的父母之命于此后宣告作废,当代中国的第一次离婚热潮也随之达到顶峰,很多中国人正是在此时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女人是有权“休夫”的。

婚姻自由使嫁娶何人成了嫁娶者自己决定的问题。于是,婚姻的选择对象成为了下一个问题。

战场上的英雄无疑是姑娘们心中的最佳人选,从《小二黑结婚》中“打鬼子最勇敢”的二黑哥,到朝鲜战场上那些最可爱的人,对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女人而言,嫁给军人便等于嫁给了光荣。

同样炙手可热的还有职场上的模范。“上一次劳模会上我爱上了人一个,他的名字叫赵振华。都选他作模范,人人都把他夸。从那天看见他我心里就放不下,因此上我偷偷地就爱上他。”刘巧儿在大柳树下的这段告白,道出了那个年代不少姑娘的心声。“我爱他,身强力壮能劳动;我爱他,下地生产,真是有本领;我爱他,能写能算,他的文化好。回家来,他能给我作先生。”劳动互助和共同进步成了彼时“爱情”二字的隐喻。

只是那时,充满理想主义情结的中国男女还很少对与“政治进步”或“劳动生产”无关的爱情心生向往,也许是并不富足的日子还难以让人们有如此奢侈的情调。

1958-1976:婚姻即政治

自反右运动开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处于一个政治高于一切的年代,政治成为一切的主题,婚姻如是。

那时的中国人在政治上被划分为三六九等。作为“红五类”的革命干部、军人、工人、贫农和下中农,由于是天生的革命者而普遍受到青睐;被打入“黑五类”的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和右派,则因其令人畏惧的政治身份而遭遇冷落。

“红五类”之间的通婚是理所当然的,而企盼改变命运的“黑五类”也无一例外地希望能与“红五类”联姻,以便借此获得免于政治迫害的“丹书铁券”。少数“黑五类”女的努力获得了回报,于是一些政治婚姻便在两个素昧平生的人之间得以缔结。缺乏魅力的“黑五类”男则只能与落败的“黑五类”女结合,更有命途不济的“黑五类”,甚至永远也没能获得结婚的资格。

与政治条件相比,当时人们对财富、职业的要求似乎并不高。也许在那个均贫富已被制度化的时代,经济方面的任何期待都显得不合时宜,甚至,人们连爱情也少有期待。

事实上,婚姻之于当时的人们首先是革命精神的结合,至少在公开的场合人们普遍认同于此;而爱情这种被理解为浸透了资产阶级情调的东西,则显得与无产阶级的生活理想格格不入,即便有,亦多以政治的名义。于是,爱人,首先应该是革命同志。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文革”时期写在中国人结婚证上的话。那个年代,婚姻与政治的隶属关系就这样被烙入几代人关于婚姻的记忆。

“血统论”是当时特殊环境造就的特殊理论,“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是对这种理论最为通俗的解释。“血统论”的“创举”在于将政治身份认定为生物遗传信息,这使得当时的人们不得不用“根正苗红”或“划清界线”的逻辑去考虑婚姻家庭之事。

一位在“文革”中离婚的女教师回忆道,“血统论”在当年迫使她与丈夫分手,因为他们不想让一对正上小学的儿女再被人骂作“狗崽子”。“在美国读书的时候,他的导师是杜威。1950年,他拿着教育哲学博士的学位回到中国,然后就一直在北京一所大学教书。‘反右’和‘文革’的时候,他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两次被打倒。孩子因为父亲的这个情况在学校里备受歧视。入红小兵不要想了,被人打骂也是常事。”

尽管对丈夫仰慕至极且爱重情深,但因为心疼孩子,夫妻两人最终还是决定离婚,希望以此为儿女洗脱骂名。“我们离婚之后,孩子在学校的处境好了许多。我们本打算运动过去了就复婚,没想到离婚一年之后,他含冤而死。”

在那个婚姻即政治的年代,类似的离婚故事还不止于此。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除政治原因外,“文革”十年间,中国人很少再能找到什么说的出口的离婚理由。强烈的道德谴责足以给离婚者带来比不幸婚姻更大的痛苦,而在个人生活被各种评价体系五花大绑的年代,离婚可能导致的还有前途没落。

关于性,“文革”时的中国人仍是绝口不提,然而,禁欲主义的态度却并没有妨碍中国人口的持续增长。社会学家李银河曾在《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中分析说,中国传统的性观念认为,性“只是为生育的,而不是为快乐的”,所以中国人“可以只生育而保持对性不感兴趣。”

得到广泛认同的“事实”显然如此。

就在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的时候,一股性解放思潮开始在欧美国家蔓延开来。在那里,激进的年轻人正尝试着将性与婚姻彻底分离,并对一夫一妻制的传统家庭模式发起挑战。彼时正在婚龄的中国人不会想到,未来,这股他们绝难理解的风潮竟会被他们的孩子视如平常。

1978年以后,发生于这个国家的一切变化令世界为之侧目。

开放的国门使长久自闭的中国人感觉到了巨大的冲击。他们开始接受并消化泊来的先进科技、多元文化和更多更丰富的生活方式。当市场原则从一种经济理论逐渐上升为普适性哲学之后,它开始企图支配中国人身边的每一件事。与此同时,政治权力与传统道德共同构建的社会监管体系也日益松动,社会生活的变化之剧,令置身其中的人们感受真切而又应接不暇。

所有这些,无不影响着中国人的婚姻。

1980年4月,新《婚姻法》开始实施。新法的新意之一在于将“感情破裂”规定为离婚要件,由此,中国人似乎开始意识到,爱情也是婚姻中颇为重要的东西。

那么,又该将爱情托付给谁呢?

改革开放之初的几年,大学生曾是众多年轻人心仪的婚姻伴侣。然而,现实的变化也使他们深刻地意识到,知识的含金量与知识同样重要。

其实并未许久,含金量的重要性便超过了知识,于是一些被称作“万元户”的人又开始在婚姻市场上变得抢手。尽管在那个年代,他们的成功往往需利用体制外的空当或其他非主流的方式,但表现为含金量的成功本身毕竟是实在的。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于国家已是雷打不动时,渐趋务实的人们最终意识到,否认经济条件对爱情、婚姻的重大意义是过于做作了。

1980年的《婚姻法》在另一件事上也使这一时期的婚姻有了巨大变化,那就是此后结婚的每对夫妻很可能只有一次生育机会。

统计数据显示,从1949年至1979年,中国年平均人口出生率约为30.8‰,在共和国历史上出生率最高的1963年,这一比率甚至攀升至43.37‰。为了在奔向四化的道路上轻装前进,计划生育政策显然已势在必行。

横亘在人口控制政策面前的是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但当市场化的制度环境诱发起激烈的社会竞争,并且开始要求父母为抚养子女承担更多责任时,年轻的夫妻都明白,其实自己根本不具备创造多子多福的实力。因此,至少在城市,多数家庭渐渐被动或主动地接受了“只生一个好”和“优生优育”的时代内涵。

事实上,观念的变化还不止于此,在另外一些问题上,当时的人们显然走得更远,比如性。

八十年代初,萨特与弗洛伊德的学说曾在中国红极一时。在哲学思辨与现实关照之间,中国人总是明显偏爱后者。于是在完成了对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学说的形而下转化后,人们得出结论:人是自由的,欲望理应被满足,而且这些,统统与道德无关。此时,性解放思潮在西方已经归于没落,但在刚刚开放的中国,它的合理性却在中国人对萨特与弗洛伊德的理解中得到证实。

与性观念变化相呼应的是性与生育分离,以及婚外性行为不断增加的事实。徐安琪在《世纪之交中国人的婚姻和爱情》中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人的婚外性行为比例在1966年以前为1.4%,而30年后的1996年则上升至13.2%。

事实上,九十年代兴起的“傍大款”、“养小蜜”、“包二奶”等现象已经证明,中国人正在“让性解放”的道路上走向更远。这些颇具挑衅意味的事实与暗地繁荣的性产业共同构成了此后中国人婚外的“性情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性、爱与婚姻三者间的传统关系遭到了强有力的挑战。

在日渐宽容或者说世风日下的社会里,婚外恋从一度让人强烈谴责的问题慢慢退居为供人消遣的话题。

2001-?:我的婚姻我做主

这是一个规范日渐模糊的时代。

在选择多元与社会宽容的同时,人们也不得不接受失范带来的迷茫与痛苦。有人心生失落,有人焦虑不安,还有人索性将婚姻承载的意义悉数去除……

所幸的是,迷茫或痛苦的人并非多数。

不幸的是,迷茫或痛苦的人正变得越来越多。

这个年代,与婚姻有关的少数派浮出水面:无子的“丁克”(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无性的“丁斯”(dins:double income no sex)、拒绝厮守的“周末夫妻”、不婚主义……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介行业委员会总干事、百合网ceo田范江从当年创办百合网的时候就一直对现代所呈现出的婚恋状态感到疑惑,“为什么这么多优秀的人都找不到合适的伴侣?为什么这么多婚姻会不幸福?”从业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寻找答案,试图帮助现代在爱情里打转的男男女女摆脱这些漩涡。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发现,现代婚姻的形态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范本。“一元到多元的转变,我们处在一个婚姻观念大混沌的形态里。”

“这里面有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多元化观念在婚姻里面本质上反映了社会的信仰缺失。每一个体系都有自己的婚姻观,夫妻各自的家庭角色也都在其中被规定得很清楚。而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混乱的形态,国家现代化进程很快,人们接触到的理念和信息越来越多,以至于大家不知道该去信仰什么了。金钱、自由、情感还是责任?每个人的考量不同。”

2000年的一则消息多少有点令人沮丧。那一年,一位名叫阿尔维德·卡尔森的瑞典科学家因其对神经传递物质多巴胺的研究成果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借助卡尔森的研究成果,科学家们认定,爱情实为人脑分泌多巴胺的结果,而这种化学物质给人带来的兴奋感往往不会超过三年。

这项科学研究的一个副产品式的结论是:爱情难以成为婚姻的终极诉求。

现实中,多数人也并不把爱情当作婚姻的终极诉求。2009年初,百合网等三家婚恋研究机构联合发布了2008《中国社会婚恋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经济基础”仍是影响婚姻关系确立的首要因素,但除此之外,大部分年轻人在择偶时还强调“门当户对”或“相似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认同这两项的受访者比率之和达69%,而选择“只要两个人彼此相爱就好,其他无所谓”的仅有26%。显然,在多数人眼里,日子是否能过好比爱情更为重要。

然而,“爱是一种无政府的力量,如果放任自流,它是不会安于法律和风俗所规定的范围的。”这是罗素在半个多世纪前在《婚姻革命》里说的。半个世纪之后,在中国,一些人的爱情开始以“无政府”的方式蔓延。

在2009年《小康》联合新浪网的调查中,60.8%的男性和47.9%的女性受访者表示“经历过或渴望婚外恋”。与此相对应的是,41.4%的男性和46.5%的女性受访者表示“怀疑或曾经怀疑配偶发生婚外恋”。忠诚与信任的缺失正在使这个年代的婚姻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婚姻本来就不是人性的产物,作为制度,它和人性中的很多东西是相悖的”。著名作家王海鸰在接受《小康》采访时如是说。

于是在制度与人性的龃龉间,有人将婚姻赋期限地契约化。“婚姻法应该明确规定,婚姻期最长不应该超过三年,好了再续三年,不好拉倒重来。”《中国式离婚》中的刘东北这样认为。

也许以为如此的还有那些“闪婚”、“闪离”者,只是他们“缔约”、“废约”的速度实在太快,以至留给多数人的仍是费解。

这个社会已经越来越宽容。

“现代男女只要有感觉可能见一面就会直接过渡到亲密的阶段,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百合网研究经理王治国说。他一直从事的是人们婚姻心理变化的研究工作。他笑说,自己研究的是千百年来媒婆研究的东西,到底把怎样的男性、女性结合在一起会形成良性的、美满的婚姻状态正是他所有研究的问题。

然而,他发现,这始终是个难题。

在婚姻这个问题上,越来越多的人在挑战道德的底线,甚至法律的底线,于是,我们看到了庞大的“二奶”村的出现、伪装单身的“隐婚”者、“小三”……

2003年7月,执行了近十年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被《婚姻登记条例》所取代,此后,中国人离婚再不需要审查期和介绍信。参与起草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的法学专家夏吟兰教授说,强调自己的责任已经成为我国婚姻立法的一个新理念。

换言之,在这个时代,“我的婚姻我做主”,可以;“谁的婚姻谁负责”,必须。

(本刊记者孙晓青对此文亦有贡献)

非典型性婚恋模式

丁克

如今,这种“只做贤妻,不做母亲”,不生孩子的家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现代婚姻的形态中,认为“自己活着已经够累了,何必再找一件事情来受罪!”

只恋爱不结婚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婚恋形式,双方一致认为“结婚证只是一张纸而已,成不成家无所谓,两个人喜欢就住在一起,不喜欢拉拉手再见,就算谁也没见过谁。”

只有责任没有爱

夫妻表面上是一个完整的家,有房子、有孩子,双栖双宿,节假日走走亲戚,访访朋友,有所有家庭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男女双方都尽职尽责。然而,貌合神离,就差扯一张“离婚证”而已。

周末夫妻

他们经济各自独立,只是周末肯定住在一起,看好电影,品尝好菜,听优美的音乐。他们双方约定,谁都不能出轨。这条约定使他们不同于普通的同居者。他们如此只是为了“让爱情永远保持新鲜感”。

试婚

几乎所有的试婚者都是鉴于社会上有太多的人离婚,给他们带来太多对婚姻的失望,也为了自己未来的婚姻有质量,有保障而试。试婚似乎早已成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并将成为婚姻模式的一种。

单身贵族

单身贵族,所指的是那些过了“适合”的结婚年龄却仍不想结婚,或因离婚再不想结婚,自由自在,一个吃饱全家不饿的人。

下载退休干部感怀建国60周年(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退休干部感怀建国60周年(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司编辑感怀建国60周年征文

    在书香中品味父爱——读《回忆我的父亲朱德委员长》有感再读朱敏的《回忆我的父亲朱德委员长》,是她在原著基础上再版的《回忆我的父亲朱德》。本书从朱德委员长平时对子女后......

    老党员感怀建国60周年征文

    如沐春风的感觉,真好!像我这样接近不惑之年、完整经历改革开放前后对比、如今又置身于科学发展新时期的一代人,对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进步,都有着如沐春风的感觉。这种感觉,使......

    感怀建国60周年优秀组诗征文

    (一)受欺受压受煎熬,盼得东方亮了天。 百万雄师跨天堑,投身革命启荣篇。(二)火红年代炼真金,斗志昂扬洒激情。请战西征不避险,一枪热血为人民。(三)军行沙市缝开国,庆祝欢声动地狂。亿......

    爱国者感怀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奋斗28年,就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如今,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举国欢庆中华人......

    离乡游子感怀建国60周年征文

    总有一些故事是时代的缩影,记录了某年、某月、某时的辛酸笑语,真实、深远。 六个多小时的火车,外加二个半小时的中巴,“轰隆轰隆”的车鸣早已谱写为一曲熟悉的别意的小调。每次,......

    感怀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最终版)

    中华民族所走过的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一路走来留下奇绝的景致,也保持着一股健壮的精神为我们所感觉和感受,艰难险阻哪能阻止民族前进的步伐,我们拿出了前所未有的毅力和干劲......

    小区居民感怀建国60周年征文

    小时候,观看蚂蚁搬家,很有趣昧。想不到参加工作后,自己也曾搬过几次家。“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从此地走向彼地。”这是哲学家海德尔说过的话,就我一生劳碌奔波而言,随着工作环......

    供电人感怀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6月16日晚8时许,夜色沉沉,天气极其闷热。新圩中心所电管员小张正在家中辅导女儿做功课,女儿就要初考了,前段时间每天早出晚归忙着抄表、整巷线,没有时间陪女儿,今晚他承诺要好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