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哈佛大学公开课有感
观哈佛大学公开课《公平与正义》有感
-----之《自由选择》
法学院10级1102420101温丽红
自由主义者认为政府干预最少的社会是最理想的社会形态。在这一讲中,哈佛教授Michael Sandel 向大家介绍了自由主义哲学家Robert Nozick(诺齐克)的主要观点:即每个个体都有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基本权利。政府不应该具备权力来制定人们保护自我的法律(安全带法),不应该具备权力来制定把道德价值观强加给社会的法律,不应该具备权力来制定把富人收入重新分配给穷人的法律。Sandel用比尔盖茨和迈克尔乔丹的例子来解释Nozick的理论:税收的重新分配是强迫劳动的一种形式。
诺齐克是二战战后至今最重要的古典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将主流的哲学分析方法运用于探讨自由社会的重大理论和问题,极其成功地实现了学术探讨与政治关怀的有机结合;其次,与传统的功利主义套路以效用或经济效率的尺度对人的自由所作的辩护不同,诺齐克尽管运用了大量的经济学方法,其基本思路却是元伦理学的方法。他是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的思想试验出发,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人的权利和自由的超功利的正当性与优先性。在这一讲中,哈佛教授Michael Sandel用比尔盖茨和迈克尔乔丹的例子来解释Nozick的理论:税收的重新分配是强迫劳动的一种形式。引发了我对国家作用与个人自由的深刻思考。
自由主义者认为政府干预最少的社会是最理想的社会形态。在诺齐克这样的个人主义者看来,个人的权利优先于国家的权力。国家只能作用于属于个人权利之外的活动空间,而不是个人享受国家权力之外的活动空间;是个人的权利决定国家的性质、合法性及其职能,而不是国家的性质、合法性和职能决定个人享受多少权利。按照这一准绳,任何侵犯个人权利的国家行为都是不正当、非正义的。与古典自由主义的先驱洛克一样,诺齐克认为,个人拥有若干自然权利,即区别于仅仅来自立法规定的法律上的权利。自然权利也是一种道德上的权利,是立法活动与政府活动都应该尊重和保护的权利。不仅如此,而且政府的确立需基于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自愿同意,政府的活动不能危及个人的自然权利。一个人的人身和他的劳动力都是他的财产,因而有决定如何支配自身和自己劳动力的自
由,有收获其劳动成果的权利。诺齐克认为,个人拥有绝对的权利,这种权利的边界,没有经过权利的所有者的自由同意,是任何国家权力都不能任意逾越的。每个人的权利不受国家权力的制约,只受他人权利的制约。
诺齐克发现,人们常常注意到财富的分配是不平等的,于是便自然而然地讨论起如何使财富的分配更加平等。然而,他认为,强迫一个人为他人的利益工作是不正义的。中央权力机关机关无权把一切物品集中起来加以分配,没有一个人、或一个机构有权控制所有的物品。不能把一个人的东西以任何动听的理由义从一个人那里剥夺过来。在民间的活动与纠纷中,政府的角色是仲裁者。“国家不可用其强制手段来迫使一些公民帮助另一些公民;也不能用强制手段来禁止人们从事推进他们自身利益或自我保护的活动。”即每个个体都有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基本权利。政府不应该具备权力来制定人们保护自我的法律(安全带法),不应该具备权力来制定把道德价值观强加给社会的法律,不应该具备权力来制定把富人收入重新分配给穷人的法律。
在诺齐克的政治哲学中,在国家的作用与个人的权利之间,个人的权利居于更为优先、更为根本的地位。是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决定国家的性质和职能,而不是国家自身的需要,决定公民个人享受与否或享受多少权利和自由。既然国家是由在人格上平等的个人构成的。国家在所有的个人之间就必须保持中立,不能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去强行剥夺另一部分人,那怕其动机是善意的也不行。任何利益和福利的转移只能基于自愿的原则,否则最善意的动机将导致最卑鄙的恶行。
对我而言,我并不赞成诺齐克的观点。卢梭说人生来是自由的而又总是在枷锁中,这是非常正确的。毋庸置疑,征税的存在为人们拥有自我财产套上了一个“枷锁”,是的大家不得不将自己创造的财富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拿出来,无论是否自愿。但是,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税收之于国家、之于我们自己的重要性。比如,征税所带来的庞大收益,由国家力量支配,修建公共设施,建设重大工程等,这不仅可以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便利,还能缓解就业压力,给人民提供更大的创造自我财富的空间;又如,在自然灾害严重时刻,救济物资的紧急调动,需要税收的支持等,而这个,之于我们因政府所谓的“强迫”,用边沁的“成本效益分析”来讲,是利大于弊的。此外,若用公平正义来辩驳的话,征税的存在更是一种维护公平正义的手段。贫富差距历来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阻碍,严重威胁着公平正义,而征收的存在,财富的再分配却是可以缓和这种矛盾的。如果依诺齐克所说“任何利益和福利的转移只能基于自愿的原则”来维持社会运转,我们将不得不面临着一个混乱不堪的社会。因为我们不能忽视人性本有的自私与贪婪,在财富面前,谁能做到不愿个人拥有而是与大家分享呢?最起码我是不愿意的。所以我们需要政府来规制我们的自由选择,以保证我们更大的自由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总而言之,个人权利一般是不能先与政府权力的,政府的作用与个人自由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当然,我们不排除特殊情况,如生命权,政府是无权剥夺的。而在财产权等类似权利上,我主张政府的限制与法律的规制。自由并非绝对,在我们生活的这个集体社会里,我们生来自由,却又总是在责任这个枷锁中。
第二篇:哈佛大学公开课感想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龚艳楠
摘要:
本次心得主要针对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第一讲,即“杀人的道德侧面”做了一些听讲笔记和自己观看后,对于其中的一些案例和观点的看法。杀人的道德侧面中迈克尔教授将课堂分为两段,每段都以一个故事或案例来引发同学的思考和讨论,从而达到理论引入的目的。“电车问题”使我们对后果主义道德和绝对主义道德产生了疑问。“女王诉达德利和斯蒂芬斯案”则使我们更为深入的思考了后果主义道德的代表人英国哲学政治家杰里米·边沁所提出的“功利主义”。
正文: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共有12集,分别是《谋杀的道德侧面》,《给生命一个价格标签》,《自由选择》,《我的地盘我做主》,《雇枪?》,《考虑你的动机》,《谎言的教训》,《什么是公平的起点?》,《讨论反歧视行动》,《好市民》,《社会的需求》,《辩论同性婚姻》。每堂课都发人深省,然而,在这12堂课中,最吸引我的,也是引发我最多思考是第一节,开篇的第一节课引导我进入了如何判断某一行为是否道德这一疑问,促使我思考。笔记及观点:
迈克尔·桑德尔教授以一个故事作为课堂的引入:“假设你是一名电车司机,电车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行驶。突然发现在轨道的尽头有五个工人在施工,你无法让电车停下来因为刹车坏了。你清楚地知道,若是电车撞向那五人,他们都活不下来。正在你觉得绝望无助的时候,你发现在轨道的右侧有一条侧轨,而在侧轨的尽头只有一名工人在施工。你可以将电车转到侧轨上,牺牲一人挽救五人的性命。那么,你是否会选择牺牲者一个人而去救那五个人?”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将车开向侧轨。而当迈克尔教授将问题换成“你可以从桥上推下一个胖子来阻止电车的前进”时,大多数人又选择了袖手旁观。
这样的选择结果实在奇怪,为什么同样是牺牲一人挽救五人,大家会选择电车司机的做法,而不是后者呢?
其实这两种情况之间有一个最明显的差异:第一种情况下,无论如何我都会撞死人,不论多还是少,所以,为什么不选择人少的那方而让跟多的人活下去呢?这就是所谓的后果主义道德。后果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是:正确的选择,道德的选择取决于你的行为导致的后果。后果主义道德推理中最具影响的就是“功利主义”,由18世纪英国哲学政治家边沁提出:正
/ 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龚艳楠
确的选择,道德的选择的标准是“最大功利化”,即用快乐减去痛苦,幸福减去苦难。在大多数人心中,当我没有办法保全所有人的生命是,当然要选择牺牲人数较少的那一方,这时理所当然的。
而第二种情况下,我是完全置身事外的,就算我什么都不做,也没有人能责怪于我。这与电车司机的情况不同,作为电车司机,我已经注定会杀死一些人,只是在多或少之间犹豫罢了。而现在,我则拥有杀人或不杀人这样的一个选择,显而易见的,大多数人会选择不去作为。因为,那个胖子和我一样是完全置身事外的,没有理由将他迁入这场无妄之灾,我如果推他下桥,不管出于何种目的,都是直接杀人行为!可以看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加关注行为的道德本质,而不仅仅是行为的后果。这就是绝对主义道德。其内容是:是否道德取决于特定的绝对道德准则,取决于绝对明确的义务与权力,而不管后果如何。
从这两种不同的情况可以得出: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依靠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本省的正确性,而在另一些情况下,我们发现,不仅行为的后果会使我们动摇,行为的本质是否道德也同样重要。
另一个故事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女王诉达德利和斯蒂芬斯案”——19世纪英国的一则法律例案:一艘船在大西洋被水浪冲翻,沉没了。船上一共有四名船员,船长达德利,大副斯蒂芬斯,水手布鲁克斯,侍者帕克。在这四人中,前三人都是品德高尚(报纸所说),有家有室的人,17岁的男孩帕克则是一个孤儿,没有亲人。四名船员唯有逃到救生艇上,经过艰苦的数天,他们的所有食物都吃光了。到了第18天,达德利建议大家抽签来决定谁先死来挽救其余三人的性命。但由于布鲁克斯的拒绝,这项提议没有实行。然而,又过了一天之后,还是没有船只的影子,于是达德利叫布鲁克斯转过头,自己和斯蒂芬斯杀了帕克。他们三人靠食用男孩的身体撑到了救援的到来。
在最终的判决中,布鲁克斯作为证人,达德利和斯蒂芬斯作为被告,他们对所有事实都供认不讳,并为自己辩论说自己的行为是迫于无奈的。法官和陪审团认为法律的意义在于人人平等,法律保护每个人合法正当利益,夺取他人生命来满足自己的生存,是不会被法律所允许的除此以外,判两人杀人罪成立。但当时的报纸和舆论给予了二人巨大的同情。不久,维多利亚女王俯顺舆情,将两名被告减刑为监禁六个月。
这样的结果令人震惊,不论他人的想法,最起码在我看来,达德利和斯蒂芬斯的故意杀人罪是板上钉钉事实,怎么样也不能只判六个月的监禁,一个相当于“无罪”的惩罚。岂不闻:入罪,举轻以明重。杀死无辜他人,保全自己性命,法律怎可轻易包容。达德利和斯蒂
/ 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龚艳楠
芬斯为自己辩解说是为活下来的无奈之举,可是难道只有他们想活下来吗?难道帕克就心甘情愿的愿意牺牲自己去救这三个对自己没有一丝一毫尊重的人。还有布鲁克斯,他怎么能堂而皇之的作为证人呢?虽然他并没有直接的行凶,可是视而不见,并和另两人一起以帕克的血肉为食证明他只是不愿去承担杀人的罪名罢了,但他对这行为无疑是支持的。在当时的情况下,达德利和斯蒂芬斯杀了帕克是因为他们存有得到援救的希望,他们心中想着只要能多活几天,就会有人来救自己,他们是这样相信的。然而,他们选择了帕克作为牺牲者,或许这里面有帕克喝了海水生命垂危的原因(事实上若是杀了别人,帕克可以进食的话,他也是能活下去的),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帕克没有反击之力,杀他是最为简单的,并且他们潜意识里觉得自己的命比帕克的更为重要:“我们都是有家有室,有声望,受人尊敬的人,而帕克只是一名孤儿,一文不值。”事实上,就算当初他们抽签进行了选择,最终抽到船长或是四人力身体最强壮的人,如果被抽到的人反悔,可能那人有极大的可能不会被杀。毕竟船长威望最高,平时又对他们有指挥命令的权力;而身体最强壮的人就更简单了,毕竟你无法用武力让他屈服。
然而帕克已死,但杀人者却“逍遥法外”。法院虽已判处了杀人罪成立,但女王迫于民众压力只监禁了二人六个月,布鲁克斯更连被告都不是。这让我想到了“多数人暴政”。
多数人暴政,又称暴民政治。是由法国人托克维尔最先提出的,他于1831年前往美国考察并写下了名著《论美国的民主》,其中指出,“我最挑剔于美国所建立的民主政府的,并不像大多数的欧洲人所指责的那样在于它的软弱无力,而是恰恰相反,在于它拥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托克维尔将这种以多数人名义行使的无限权力称之为“多数人的暴政”。即多数人所拥有的无限的权力:只要多数人都同意去干一件事,那么这件事就必然会被实行。事实上,这便是“民主”,“少数服从多数”所存在的无法消除的隐患。举个例子,若世界上一共有十亿人,有九亿九千九百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个人都希望剩下的一个人死,那么毫无疑问的,等待那个人的只有死亡。这与那个人是善是恶,其他所有人是否被蒙蔽都毫无关系,只是大多数人的愿望总是比少数人的重要。多数人暴政中最著名的两个例子:纳粹罪行和美国队黑人的欺压。这两种情况发生时,德国和美国都是处于民主政治下,然而,当大多数德国人觉得犹太人应该付出代价,犹太人毫无反抗之力;当大多数美国人瞧不起黑人,黑人只能忍受白眼。
就像在这个案例中,船上的四人一人弃权,另两人都同意帕克牺牲,又是在那样体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帕克死了。而在最后的审判中,虽然法官和陪审团判处两人杀人罪成立,3 / 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龚艳楠
但是,由于广大的民众,即社会中的“多数人”都同情,谅解了二人,并且强烈要求政府释放两名杀人犯。结果只能是政府妥协,因为少数服从多数。为了防止这种民主下的暴政,通常采取的做法有:在多数人权威与个体公民或者少数人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地带和通过司法权威来防止民主暴政。虽说多数人暴政无法杜绝,但真正防止时的根本做法还是要从多数人入手,当多数人能够辨明是非,做出正确的选择,那么公平的事总会多一些。
/ 4
第三篇:观哈佛公开课有感
观哈佛公开课有感
一直都好奇,哈佛那帮神人平常上课是个什么状态啊?从小就对学神心怀敬畏,在中国这种教育体制的镇压下,能出现几个玩世不恭流里流气牛气冲天以致于老师都五体投地的人才是多不易。我一直这么认为,能进哈佛的必定是牛叉中的牛叉。当年关于好少年和坏少年的评定标准,国内曾腥风血雨过一阵,举世为之哗然的就是红灯少年韩寒和几位进入哈佛深造的神童。如今回首,贻笑大方的是,红灯少年炙手可热,为国家舆论事业添砖加瓦,奋斗在时尚八卦口水战的最前线。而当初引无数家长竞折腰的几位哈佛才女,却早早功成身退,莫无声息地用跨国婚姻、国外绿卡、海外侨胞为自己年少时的辉煌过往写下句号。
可是不管怎样,牛叉是一种状态、一种境界,牛叉经过万物俯首。即便人家在哈佛学成之后没选择回国生活,我们为之扼腕叹惋也好愤愤不平也罢,都没权利左右人家的选择、品评别人的生活不是?我的内心仍然激荡着对哈佛神人的无限向往和万分好奇。
以前也看过一些国外一流学府的公开课,但没有让我一直看下去的吸引力。为了保护学生隐私,上课过程中只允许拍摄教授授课画面,而学生的情况我们一概无从得知。传教授业解惑,自古至今都是双向的过程,如果只看学富五车的老教授侃侃而谈,丝毫感受不到课堂互动的生动有趣,那就不能称之精彩,我这等凡夫俗子更是没耐心听外国老头子华丽的美国口音。幸运的是,一不小心,我搜到了一堂哈佛大学政治哲学的授课视频,这套公开课不但不避讳拍摄同学,就连偶
尔有人打哈欠抠鼻子这些小动作都清晰可见啊。至此,本人终于得识庐山真面目。
其实,听课是假观察是真。哈佛人跟正常人有什么不同呢?在这里写下几点鄙人的拙见。
座无虚席,场面宏大。这是我的第一感受,环形的两层阶梯教室黑压压全是人,大眼睛长鼻子,七八百人那是肯定有了。众星捧月一般,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在众人目光下独自驰骋在中心位置的讲台上,每次上课都像美国大选时总统在做讲说一样,西装革履风度翩翩。
思维碰撞,灵光闪现。本人历来就是一理科生,对政史哲了解甚少,人家哈佛课堂上师生一问一答着什么东东我的确不明白,但是从他们的表情和语言,我感受到两个字——认真。哈佛的教授娴熟地驾驭整堂课,知道何时展开讨论,知道怎样提取归纳学生观点,知道如何引导开拓学生思路。总之,不论是课堂中需要的图片还是视频,都是经过了精心挑选,既生动有趣又寓教于乐。早都听说过哈佛学生阅读量惊人,我也一直好奇人家都是咋样布置作业的。每次上课学生人手一份讲义,内有规定好的课后要阅读的名著。在短短的课程间隔时间,你要通读全书理好思绪,并提炼出自己的想法和主张,这样你才能在课堂上说得出来听得进去。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哈佛的牛叉们绝对不是吃干饭的,这点我绝对佩服。在哈佛,的确看不到华服和过多的流行元素,大家都是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牛叉是一种内在的化学反应,一眼看不出来的。几百人的课堂上,没有喧哗更不吵闹,都在认真聆听每一个字。大家都
有感受,如果你在台上讲话或是站起来回答问题,其他人窃窃私语小声谈论不相干的事,你一定觉得很不被尊重。而在哈佛的课堂上,你起来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被认真对待,因为你一坐下就有人站起来批驳你的观点,这种批驳让你觉得是那么可爱。哈佛的学生会在短时间内理清思路,酝酿词句,快速组织好语言,流利充分地回答问题。他们的表情是那么自信从容,台上站着的是博学老练声明煊赫的教授,在座的是各路英雄豪杰志士佳丽,群英荟萃之中方显英雄本色。如清风细雨,如珠落玉盘,不疾不徐,铿锵有力。民主社会言论自由,我要说出心中的想法,我要声张坚持的理念,我敢因为我能,我能因为我准备,我准备因为我努力。他们脸上表情坚毅,透露着内心的执着与坚定。专注、认真、努力、坚定,这些再老套不过的词语却是哈佛学子的真实写照。
我一直想,为什么中国的一流学府无法与哈佛媲美,清华人北大人也一定有着哈佛学子身上的认真专注努力坚定的品质,也一定具备善思笃行的素质,也有学识厚重的教授,可是为什么哈佛是哈佛,我们还是我们?
一己之见,或许是因为哈佛人比我们更勇敢。勇敢不是莽撞更不是玩火自焚,勇敢是一切美好品质的开始。
一定有好多人这样告诉自己,他们和我生活在两个世界,他们天生就是天才,他们······停,只要你有梦想,你清楚该干什么,你有强大的动力,你愿意为之付出,你甘心承受痛苦,那么你会和他们一样。没有人天生注定上哈佛,没有人天生与哈佛无缘,一切都在你
自己的掌控之中,如果你能推自己一下能控制住自己,对诱惑不动摇,鞭策着自己不断前行,则在哪里都能如在哈佛。
只要心中有佛,哪都可以念经打坐。
第四篇:观特级教师公开课有感1
观特级教师公开课有感
蔡志刚
上周五,学校组织了全体数学教师听了三位三位特级教师的示范课,深刻感受到了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和浓厚的教学功底,他们灵活驾御课堂的能力感染了听课的每一位教师,启迪了广大数学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时刻紧扣新课标,新课改理念,组织好数学课堂教学、纵观这三节课,他们各在千秋,风格各异,但总体来说,他们把握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寓教于乐
数学教学基本上是与枯燥的数字、公式、法则打交道,课堂教学把握得不好,会使课堂如一潭死水,久而久之,学生厌倦数学,这三位特级教师都能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幽默的话语打动人心,能将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例子引入课堂,使学生能很快的融入课堂,他们的提问方式也浅显易懂,并能针对学生的疑惑设置了“引桥”,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了数学课中处处充满了美,而且规律的揭示也显得水到渠成。
二、学以致用
新课标理念中有一条:“让学生人人学数学、用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初中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 有其生活背景,如方程刻画了现实世界中相等关系的模型,不等式刻画了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模型,函数刻画了现实世界中变量之间关系的模型,第一节课“方程的应用”,授课者精选了三个问题:增长率问题、面积问题、市场营销问题这些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通过这节课教学,学生会在今后的生活中自觉地运用数学的眼中看待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学生的知识学活了。
三、数学思想的体现
现在的数学考试很少考单一的知识点,虽然考题较以前删除了一些繁难的问题,但并不是能不加思考就能作出,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新”题,“好”题出现“新”在问题的解决必须用一一定的数学思想,例如在第二节课、第三节课授课中多次运用了方程思想、转化思想(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数学建模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留心的问题。
第五篇: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课堂笔记
网易公开课《公正》课堂笔记
1.《杀人的道德侧面》
如果必须选择杀死1人或者杀死5人,有多数的学生投票来赞成杀死1人,来保全其余五个人的性命。
如果在最后,可以有五个人活下来。那么哪怕牺牲一个人的生命也是值得的。这个例子体现了结果主义的道德推理.事情的正确以及道德与否,取决于你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结果主义的道德准则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
即使是为了救回5条人命。杀害一个无辜者.人们在考虑是不是要这么做的时候,会考虑到这个行为的本身,无论结果如何人们觉得这是错的,而且大错特错。这就引出了第二种道德推理,绝对主义的道德推理。绝对主义的道德推理认为:道德有其绝对的道德原则,有明确的责任和权利,而无论所造成的结果是怎么样的.2.《同类相残案》
人们是否也有某些基本权利?如果不是来自较大群体的福祉,或者效用或幸福?那么这些权利从何而生?
为什么同意以一定的程序,公平的程序,就可以用该程序的运作来为最终带来的结果辩护?
得到同意的基本思想:得到同意产生的道德影响是什么?为什么一个得到许可的行为会产生道德上是否允许的不同,使未经许可杀死一个生命是错误的,而本人同意了,在道德上就是允许的?
3.《给生命一个价格标签》
边沁版本的功利主义其主要思想就是:道德的最高原则,无论个人或政治道德,就是将公共福利,或集体的幸福最大化,或在快乐与痛苦的平衡中倾向快乐;简而言之就是,功利最大化.从这个理论的整体出发,从做正确的事的观点出发,政策和法律的公正的基础就是将效用最大化
两个反对功利主义的不同意见:一是功利主义是否充分尊重了个体权利或少数群体的权利;另一个则是聚集起来的所有效益或价值,是否能将聚集起来的所有价值转换成金钱? Thorndike从他的研究中得到的结论.任何愿望或满足感都存在一个量来度量它们,因此是可度量的.狗或猫或鸡的生活都是由欲望组成,渴望,欲望,以及他们的满足.人类的生活,也是如此,虽然人类的欲望和欲求更加复杂.4.《如何衡量快乐》
功利主义哲学家密尔认为,所有人类的体验都可以量化,但某些快乐是更值得拥有,更有价值的。穆勒认为,如果社会重视更大程度的欢乐和公正,那么长远来说,社会整体终会有所进步。他说,“我质疑一切不基于效用之上的公义评判标准”但是同时, 他认为基于效用的公义评判标准“是所有道德标准中主要, 神圣且独一无二的一部分.”所以公义和个人权利在社会中的较高地位,并非因为它们脱离了功利主义的前提。公义, 作为某些道德要求的合称,其在社会范围中所能起到的正面效用被人们普遍认同。因此, 它比起其他的道德而言更为重要所以说, 公义是神圣的,是重要的, 对个人来说也是这样。它不是那种可以被简单置换的东西。但最终功利主义的原因是, 穆勒认为人类作为进取的物种,考虑长期利益的时候如果能够做到公义, 以及对权利的尊重,整个社会长期而言将会更加美好。
5.《自由选择》
自由主义,它十分严肃的看待个人权利的问题。之所以叫自由主义, 是因为它认为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就是享受自由的权利,因为我们是独立的个体生命,我们不一定要被社会予取予求。因为我们是独立的个体生命,我们有对自由的基本权利。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只要在享有自由的同时也尊重他人自由的权利。
自由主义者认为政府干预最少的社会是最理想的社会形态。按照自由主义的观点来看, 大部分现代政府都做了三件不合法或是不公平的事情,其中之一是家长式的立法,即制订了让人们自己保护自己的法律。
第二点, 不该有道德上的立法。很多法律试图起到提升公民素质或阐明社会道德价值的作用,自由主义者认为这也是一种对自由权利侵犯。
第三种被自由主义哲学家踢出局的法律政策就是税收或者任何为了再分配贫富之间收入财产的政策。
对于诺齐克和自由主义者来说,为再分配而实施的税收就是盗窃。而且,这并不只是在道义上等同于索取一个人的部分生命和劳动的盗窃,在道义上,它等同于强制劳动。诺齐克指出,强制劳动,就是奴隶制。因为,如果我不拥有对自己劳动的全部所有权,那么,就可以毫无疑问的说,政府或是政治家群体拥有我本人的部分所有权。国家拥有我的部分所有权。由此可以推出我是一个奴隶,我不是自己的主人。
上述推理会为我们引出一个支撑自由主义观点的基本原则——我是自己的主人。确切的说,就是自主的思想。如果你不愿只是将人民当作偏心的集合,你就会意识到最基本的道德观点在于,我们自己的拥有者或所有人就是我们自己,这也是功利主义的错误所在。
6.《我属于谁?》
为了普遍的福利而强迫某人,而利用某人这是错误的,因为它违背了我们是自己主人的这个基本事实,也就是违背了自我拥有或自我所有的基本道义事实。自由主义反对再分配的论据正是以“我们是自己的主人”这个基本思想为起点。自由主义者与那些为了集体的愉悦而利用人民的人斗争,是一种手段,就像在路边放一块停车牌,让利用别人的功利主义逻辑能直接察觉到一个强大的思想,即我们是我们自己的所有者。
7.《这片土地是我的土地》
Locke指出,在“自然状态”,在任何政治体制建立之前,每个人都享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然而,一旦我们同意进入社会,就同意了受法律制度的约束。因此,Locke认为,即使政府干预了个人的权力,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意见赋予了它权力这么做的。
我们进入社会是通过同意,通过协议来离开自然状态,并被大多数人通过法律体系,人类的法律所管辖。但这些人类法律合法的唯一前提是,他们尊重我们的自然权利,他们尊重我们不可剥夺的权利:生命、自由和财产,没有哪个议会或者立法机构或民主的全权证书可以合理地侵犯我们的自然权利。没有法律可以侵犯我们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但是,怎样才算尊重我的生命权和财产权,却是由各国政府决定和界定的。
8.《满合法年龄的成年人》
我们正在通过社会生活对税收法律做“默认同意”,因此,税收是合法的。而且,只要政府不是特意对某一群体征税-如果不是武断专横的-那么税收并没有侵犯个人的基本权利。脱离自然状态的唯一途径就是采取一个“同意”的行动:同意放弃执法的权利,并且建立一个政府或者一个团体,在这里,有立法机关制定法律,并且每个人都事先同意,每个进来的人,也都事先同意服从多数人的决定。权利是不可分割的,并且因此,我根本没有真正地拥有自己。我不能处置我的生命、我的自由、我的财产,这样其实是侵犯了我的权利。一旦有一个合法政府,经过同意而建立的合法政府,对洛克来说,唯一的限制,就是限制对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的任意掠夺。
9.《雇枪》
用洛克的观点看,一个民主的民选政府有权向人民征税,政府征税应经过人民的同意,因为这的确涉及到公共利益,而拿走个人的财产,但它不需要在税法制定或征集时去征求每个独立个体的意见。它确实需要的是人在进入社会时,就事先默认赋予的同意权,并承担政治义务。而一旦你承担了这些义务,你就同意了大多数人的约束。
生命权又怎样?个人拥有自己的观念难道不是受到侵犯吗?将军可以判处临阵逃脱或不服从命令—甚至是自杀性命令,但这些长官们不能做的事情是:他们没权拿走该士兵的一分一文,因为这种做法是不合法的,因为这是专制,腐败。同意论在洛克的思想中非常重要,该同意不是个体对税收或军事命令的同意,而是在第一阶段加入政府,并受大多数人的约束时就默认同意了,这就是同意论的关键所在。而且这相当关键,即使是建立在我们有一些天赋的生存权,自由权以及财产权基础之上的有限政府,即便这个有限政府只在观念上受限,并受到普遍使用的法律的监管,政府要依法行政,政府不能专制,这就是洛克的理论。
10.《出售母亲》
Sandel教授把自由市场交易运用到当代颇具争议的新领域:生殖权利。
一种反对意见和“不知情的同意”有关,这次不是因为明显的或隐含的强迫,而是因为不完美或者有缺陷的信息,所以“不知情的”或者“有缺陷的”同意可能产生于缺乏相关的信息。产生第一个疑问:我们要计算出自愿交换的市场在涉及讨价还价、平等的信息时有多大的自由?
第二种反对执行代孕合同的声音说这多少有点没有人性通过市场来交易生育,有些没有人性是什么意思?效用„„用处是用来处理事物的唯一适当方法吗?包括生命、征兵、生育、养育?如果不是,我们如何计算?
是否有些无法用钱买到的事物,并非因为“不知情的同意”而也可能是因为某些事物比单纯的使用具有更高的价值。
11.《考虑你的动机》
康德:最具挑战性和最有难度的思想家之一。康德认为,我们作为个体,是神圣的,是权力的享有者,但并不是因为我们拥有自己。相反,理性和自由选择是我们的能力,使我们变得独特,使我们跟单纯的动物区别开。当我们将责任付诸行动的时候,去做正确的事,只有这样,我们的行动才有道德的价值。
自由的行动,就意味着自主的行动。自主的行动,就意味着遵从自己为自己设定的规则而行动,不是出于自然法则或因果定律。尊重人类的尊严,意味着不仅仅将人视为实现目的的工具,而且要将人本身也视为终极目的。由于这样的原因,为了一些人的幸福安乐而牺牲其他人,就是错误的。
我们之所以能作为自主的生命并给自己设定行为原则,是因为一种理性,这是一种我们作为人类而普遍拥有的理性,而非什么不同寻常的特质。我们应该敬重别人的尊严,是因为我们都是理性的生命,我们都有理性思考的能力,正是我们无差别拥有的理性思维的能力,将尊严赋予我们所有人。
12.《道德的最高准则》
康德说,就我们行为的道德价值而言,赋予它道德价值的是我们超越自身利益和偏好,将责任付诸行动的能力。
康德认为只有一种动机才称得上是道德的,那就是出于义务的动机,为了正确的理由做正确的事情。只有当我是在独立自主的拿主意的时候,我才是自由的。康德说理性的指导方式有两种:康德将这种理性的指导称为“律令”。简单的说,律令就是指出你应该做某件事。第一种律令,也许是我们最熟悉的,是假言律令。假言律令使用的是工具理性,如果你想得到甲,那么你必须先做乙。这是一种目的-手段的逻辑推理。如果这行动本身就有价值,一个讲究理性的头脑也会认为这是必须做的事情,那么这种动机是就是绝对律令(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就是目的;尊重)。
13.《谎言的教训》
康德看来,人并不是因为顺从于法律而获得尊严,而是因为尊重那些法律,我是法律的作者,我附属于法律,同时我主动承担起法律,我遵循法律。如果我们依照我们的道德心,自由的选择,那么我们就能保证道德法则成为一个人人共有的道德法则。理性控制了意愿,理性主导者我的意愿,当我遵守道德法则的时候,是同样的理性让你为自己选择了道德法则,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自主为自己作出选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为自己作出选择。我们是有自主能力的个人,我们最后都遵循同一个道德法则——绝对律令
从康德的观点看来一个谎言和一个误导的真相的差别有一个世界那么大,误导性的事实对道德律仍然有所尊重。
14.《协议就是协议》
康德认为:缔造正义法则的契约仅仅是理性观念的产物,但是它拥有勿庸置疑的实践真实性,因为它能够促使每一位立法者在制定法律的时候都与全国人民的整体意愿相符。但这是一种虚构的契约,这种契约从来没有发生过,能有多少道德力量呢?罗尔斯认为思考正义的方法就是站在一个假想契约的角度,站在无知之幕的背后,它创造了平等的条件,通过排除,或者使我们暂时忘记权力和知识的差距。这些差距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导致不公平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对康德和罗尔斯来说,一个各方平等的假想契约是思考正义原则的唯一途径。
15.《什么是公平的起点》
在“无知的面纱”背后,每个人都知道一旦遮盖掀起,现实生活开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尊严受尊重。即使是在我们是少数的情况下。我们不希望被压榨。所以由此,我们会同意去反对功利主义,相反的,要适用我们的首要原则,即基本自由。那些在社会地位与经济上的不平等的允许条件,只有他能适用于最不富裕人群的利益。所以我们不会反对所有的收入与财富上的不平等。我们会允许一些。但是衡量界定是,那些不平等现象是否符合所有人的利益。Rawls认为,是原则,尤其是那些最底层人们的利益。只有这样那些不平等才会在 “无知的面纱”背后被接受。因此,RAWLS主张说,那些不平等只有服从于最少数人民利益,才能算是公正。
16.《我们该得到什么》
自由主义认为,公正的分配体系是一种自由交换的体系,自由的市场经济,反对背景的一种完全平等。罗尔斯称,如果你只有完全平等,工作对每个人都敞开,结果是不会公平的。机遇会偏向于那些碰巧出生在富足家庭的人,那些碰巧能有接受优良教育机会的人,而这种出生的偶然性用于分配人生际遇是不公正的。
我们应得那些利益,那些游戏规则所承诺的那种基于自身天赋做出的努力所获得的成果。但,不要错误与自负地假设说,我们原本一开始就是应得的,我们一开始就值得拥有这个社会所推崇的那种我们碰巧有的素质。如果我们是生活在那种社会里,而不是我们现在的这种社会中,我们很可能会少赚很多钱。但是当我们那个时候应得的东西减少的时候,我们自身的价值不会降低。
17.《讨论反歧视行动》
在捍卫种族和少数民族因素作为录取因素的这一观点中,一个观点打算纠正教育劣势带来的结果,改良观点,这种观点自始至终都坚持一个原则:即学业前景和学术潜力应当在录取时加以考虑,我们只需要超越单一的测试成绩和学位,来对学业前景和学术潜力做出真实的估计。
第二个观点认为,平权运动是正当的,在此没有必要为了一个申请人而专门改正教育劣势,这种事情合理是因为它是历史错误的一种补偿,为了过去的非正义行为,因此,这是一个补偿观点,补偿过去的错误。
第三个观点,多样化观点。多样化观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认为,为了让每个人都接受教育,重要之处在于应当多样化学生群体,而另一方面其他人则说到了更为广泛的社会。
18.《目的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关于公平和正义的理论,简单地说,是告诉人们他们该付出什么,该得到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在考虑分配问题的时候,必须考虑分配的目标,终点和目的。对他来说,这是关于一个人找到合适的位置来发挥他的美德的事情。
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正义是给予人们应得的东西,是给予人们本来属于他们的东西,这是一个关乎人们之间,以他们的美德,他们适宜的社会角色相互配合的问题。
19.《好公民》
亚里士多德不同意康德和罗尔斯。亚里士多德主张说,公正是一种让人们得到应得之物的事物。而亚里士多德的正义理论的中心观点就是,对正义和我们拥有的权利进行推理,就不可避免地要思考,设立社会活动的目的——需要给予相同的人们以相同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说认为“美德是我们只能通过实践才能获致的,是我们只能通过运用才能获致的。它是这样的事物,我们只能通过做才能学到。它不是能从书本学到的。”我们唯一用来获得,能建立美好生活的美德的方法,是去运用美德,是去形成确定的、由反复受教而出现的习惯,然后致力于,同公民们进行研讨的实践活动,研讨关于好的性质。那是政治生活的终极关注。
20.《自由与适应》
在一个多元社会中,人们在关于好的生活的本质上明显会出现分歧,我们不应该去试图将正义建筑在,任何特定的对上述问题的答案上。所以他们拒绝目的论。他们拒绝,将正义捆绑到一些善的概念的观念。罗尔斯式和康德式的自由主义者在讨论目的论时,其关键之处如下:如果你把一种特定的善的概念,捆绑到正义上的话,如果你把正义视为,一个人和他或她的社会角色间,是恰当的话,你没有给自由留下空间,而想要自由就是要独立于任何特定的角色,或独立于传统,或独立于,可能是我父母留下来的惯例,或独立于我的社会。
21.《社会的需求》 康德认为,支持某种在其中人们可以追随自己美好生活观念的公平的权利框架是一回事,而将法律或者正义的基本规则置于任何一种特定美好生活观念的基础上,则是另外一回事 而且还会带来强制的危险。
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法律的全部意义,包括城邦的目的就在于塑造公民的性格,在于培养公民的美德,在于引导公民发展其卓越品性,在于提供某种美好生活的可能。
麦金太尔的德性理论包括如下基本内容:
一、当代的道德危机和道德理论危机,二、西方的德性传统,三、德性论。麦金泰尔依据他的这个实践概念对“德性”进行界定,他说,“一种德性是一种获得性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对实践而言的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由此,可以看到他把德性与实践的关系看成是内在不可分割的关系。有着内在利益的任何实践和实践的卓越标准都必须把德性作为必要成份而包括进去。善与实践是内在统一的。
22.《我们的忠诚在哪里》
一些基本的道德义务,这些义务是源自于共同体成员的责任,正是这样的责任构成了我们的身份。
如何来判断一个人所应尽的义务的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从他的目的是否公正看出,这里我们要面对一个严肃的问题。如果我们接受集体这种概念,我们是否应该坚定的认为,公正是与正确相联系的,不管一个特殊的群体或者传统都意味着公正,包括那些南方隔离主义者,这是重要的区别两种不同的方法,公正可以与正确具有联系,一种是相对论这种方法:去想这事是正确,去想这事是公正的,看看我们所推广的价值,在任何一个被给定的社会群体,与给定的时间,不要以外界标准来判断他们,通过替代从而建立公正,按照公正去理解一种特殊的传统。
23.《辩论同性婚姻》
如果公正的原则取决于权利服务的终点是否有道德或内在的价值。社会怎样处理不同人对“好”持有不同的想法和观念?我们做为人类是有义务的,像是普遍性义务。如果我们来执行忠诚那肯定会有主从关系,越来越多的特殊性,那么我们肯定会对朋友和陌生人进行区别对待,这些都应在观念上被克服,过份的关注你的有钱朋友也将视做一种妒忌,这是从普遍大众观注度得出的一种测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方式。
米尔认为: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对幸福的促进就成为判断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
24.《美好生活》
Sandel作总结时指出,我们作为个体,可能永远不会同意许多道德哲学问题的争论点。不过他认为,一方面,关于这些问题的辩论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地了解他人价值观的好机会。我们一直都生活 在这些问题的回答中。在我们的公共生活中,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即使有时候这些问题无法回答,但我们还是无法回避哲学。开始的时候,谈到了康德的一个观点,即“怀疑是人类理性的休憩之处。怀疑让理性能反省 其教条式的漫游旅程,但怀疑也并非是永久的安身之处。”
要做到尊重其他公民的道德和宗教信仰,还有另外一种方法,不是漠视他们,而是与之交流.对他们予以关注有的时候还需要与之争论。有的时候则需要聆听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