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哈佛大学《幸福是什么》公开课演讲词
《幸福是什么?》演讲词
是什么使我们保持健康和快乐的?在我们生命进程中,要是现在打算对未来最好的自己进行投资,你会把你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哪里呢?
最近有一份对“千禧一代”的调查,询问他们最重要的生活目标是什么?超过80%的认为:对他们来说一个重要的生活目标是变得富有。而且在那些同样年轻的成年人中,另外有50%的人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生目标,是变得有名。我们始终如一地被告知要去工作,更加努力来获得更多成功。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我们需要这样去做,为了过上好的生活。
从整个生活图景来看,人们做了哪些选择?那些选择对他们起了什么作用?这些内容几乎是不可能了解得到的。我们对人类生活的了解大多数是通过询问大家对过去的记忆。但我们会遗忘很多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有时候记忆还是完全富有创造性的。所以,这种询问和回忆方法是十分不可靠的。
要是我们可以对人们做一下研究,从他们青年一直到老年,来看一下什么是使人们保持快乐和健康的?我们就可以观察人的整个生活,看当随着时间的流逝,就知道是什么东西会影响了人们的健康。
我们这样做了。
哈佛大学对成人发展的研究,可能是所做过的对成人生活研究中时间跨度最长的一个。75年间我们跟踪了724位男性的生活,年复一年地询问他们的工作、家庭生活、健康状况,当然是在对他们的生活发展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询问的。像这样的研究是非常罕见的。这类研究几乎都在10年内会失败,因为许多人退出研究,或者研究经费用完了,或者研究者分散了精力,或者他们去世了,但又无人继承衣钵。然而幸运的来临,以及几代研究者持之以恒的精神,使我们这项研究得以延续。我们最初的724名男性中大约有60位仍然还活着,仍然在参与研究,他们大多已经九十多岁了。现在,我们开始研究他们的2000多名的孩子们。我是这项研究的第四任主管。
自从1938年以来,我们追踪调查了两组男性的生活。第一组研究开始时,被试者是哈佛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都完成了学业,然后大多数人离开了大学服役于战争。我们所跟踪的第二组被试是一群来自波士顿贫民区的男孩。他们被选中做研究,主要是因为他们来自于一些最有问题的和最贫困的家庭。在20世纪30年代的波士顿,大多数人住在出租屋,许多房屋没有冷热水供应。当他们参与研究时,所有这些青少年都接受了访谈和健康检查。我们去了他们家,对他们的父母也做了采访。然后这些青少年长大成人了,进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他们成为了工厂的工人、律师、砖匠和医生等,还有一位成为了美国总统。一些人酗酒成瘾,一些人得了精神分裂症,一些人从社会的底层一路走向了最高层,而一些人是在相反的方向上发展。
这项研究的创始人,在他们最疯狂的梦想中也不会想象到75年后的今天我会站在这里,来告诉你们这项研究仍然持续进行着。每两年,我们打电话给我们的被试者,询问是否可以发送给他们另一份关于他们生活的调查问卷。许多波士顿市中心的被试者问我们,“为什么你们坚持要研究我?我的生活并不那么有趣。”哈佛大学的被试者没有问这类问题。
为了可以最清晰地了解他们的生活,我们不仅仅是发送给他们调查问卷,我们还在他们的起居室采访他们,从他们的医生那里得到健康记录,对他们进行抽血化验,做脑部扫描,与他们的孩子交谈,在他们与妻子谈论内心最深的关注点时我们进行了录像。在大约10多年之前,我们询问他们的妻子,是否愿意加入我们成为研究中的一员,许多人回答说:“你知道吗?终于轮到我了。”
我们了解到什么呢?从这些成千上万的关于被试者生活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什么呢?我们所学习到的不是关于财富、名誉或工作是否努力,从75年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最清楚的了解到的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我们更快乐和健康。
关于人际关系我们学习到三大课题:
第一是社会联系真的会对我们有益,而且孤独是有害的。结论是与家庭、朋友、团体有更多社会联系的人会更开心、身体更健康、寿命也更长,这是相较于那些有较少社会联系的人群。孤独感是有毒的。人们与想联系的人越是隔离,就会越不开心。他们的健康状况在中年早期就会走下坡路,很快脑功能会减退,而且会比那些不孤独的人寿命更短。令人悲伤的是,在一段给定的时间里,5位美国人中就有多于1位的人认为他们是孤独的。而且我们知道在人群中的你可能也会孤独,在婚姻中会孤独。因此我们所学的第二大课题是:孤独不关乎你交友的数量,也不关乎你是否在恋爱或婚姻中,结论是生活在冲突中确实对我们健康有害。有严重冲突的婚姻(比如没有足够爱的婚姻),会对我们的健康非常有害,可能比离婚更糟糕。生活在优质的、温暖的人际关系中是具有保护作用的。
有一次,我们追踪调查了被试者直到他们80多岁,我们想回顾一下他们的中年生活,来看一下我们是否能预测哪些人将成为一名健康快乐的80几岁的老人,而哪些人却不能。当我们收集了所有关于他们的资料,在他们50岁时,不是他们的胆固醇指数,预示了他们会如何变老,而是他们对人际关系的满意程度。50岁时最满意他们人际关系的人们,在80岁时会是最健康的。而且健康、亲密的人际关系似乎可以为我们缓冲掉一些由于变老而带来的“明枪暗箭”。我们调查中最幸福相伴的男性和女性在他们80多岁时表示,在他们身体上有更多疼痛的时日里,他们的心态仍保持同样开心。然而那些处于不开心人际关系里的人们,当他们表示有更多身体上的疼痛时,这种疼痛被不良情绪加重了。
我们学习到的关于人际关系和健康的第三大课题是好的人际关系不只是保护我们的身体,还保护我们的大脑。结论是当你80多岁时与另一人保持在一个安全的人际关系中是具有保护作用的,当有需求时人们可以在人际关系中真实感觉到可以依赖另一个人,这些人的记忆会保持更清晰和长久。有一些人在人际关系中真切感受到不能依赖另一个人,那些人的记忆会较早衰退。然而那些好的人际关系,不需要始终平稳不变。我们调查中有些80多岁的老年伴侣会相互斗嘴,日复一日。然而只要他们感觉到是可以真正依赖另一个人的,当他们遇到困难时,那些争论对他们的记忆不会造成伤害。所以一条讯息是:好的亲密的人际关系对我们健康和幸福是有益的。这条至理名言如山峦般古老,为什么这很难做到而且很容易被遗忘呢?因为我们是人类,我们真正喜欢的是一种快速修复,一些我们得到后可以使生活变好和一直维持下去的东西。人际关系是凌乱而复杂的,是处理家人和朋友关系的繁重工作,它并不性感迷人,它也是终极一生的课题,永无休止。在我们75年的研究中退休时最幸福的人,是那些积极帮助新员工来接替老员工的人,就如最近那个调查中的“千禧一代”。我们被试中的许多人,当他们年轻时真的相信名誉财富和高成就是他们过上好生活需要追求的。然而在这75年间,我们反复的研究表明:过得最好的人是那些依赖于家庭、朋友、团体之间人际关系的那些人。
那么你是怎样的呢?比如说在你25岁、40岁或60岁时,究竟是怎样依赖于人际关系的呢?事实上,可能无极限。可能简单得就像用面对面的时间来代替看视频的时间,或者一起做些新鲜的事情来激活一段生锈的关系,长距离散步或者夜间约会,或与数年未说过话的亲属取得联系。因为那些再平常不过的家庭战争会对心怀怨恨的人带来很大的伤害。
我想用马克吐温的话来结束演讲,一个世纪以前,他回顾自己的一生,写下了这个:“生命如此短暂,我们没有时间去争吵、道歉、伤心、斤斤计较,我们只有时间去爱,一切稍纵即逝。” 好的人际关系为你创造好的生活。谢谢!
第二篇: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笔记(1-15讲)
第一讲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哈佛1504号心理学课程: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
在象牙塔及大众间构建桥梁。伏尔泰:常识并不平常。
积极心理学的背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物和衍生。
心理学的三大派系:
第一势力是行为主义,认为人是一个行为集合。
第二势力是精神分析学,通过潜意识分析,决定如何改善生活。
第三势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该理论认为不能只靠行为观察来改善人生,人是有精神、有灵魂的。人本主义缺乏学术严谨性,但引入了很多精彩的理念,比如对幸福感的研究,乐观主义,善良,道德,美德,爱,两性关系,巅峰体验,自我实现,移情等。
如何解读信息比关注信息更重要。
成功与非常成功的区别:后者更自信(自我实现),且有好奇心(懂得找出问题,而不是找出答案)。
快乐是由我们的精神状态决定的,而不是取决于社会地位和银行存款。
感恩的重要性,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花时间经营爱情,休息,以及简化。
做减法比做加法让灵魂成长得更快。
罗丹心中的大卫。凿去多余的东西,凿掉束缚,摆脱限制与阻碍。
视频演示:
喜剧演员宋飞的栋笃笑(stand-up comedy)
孩子们总是在说wait up,stay up,而成年人总是在说calm down,put it down,sit down
1:10 帅哥助教sean出镜,他将教你们如何变身幽默达人。
第二讲 为什么要学习积极心理学
问题缔造现实:你的关注点影响你的认知。
心理学这一学科对于消极方面的研究,远比对于积极方面的研究成功,它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短处,他的缺点,他的过失,但很少谈到他的潜能,他的长处,他的实际愿望或精神高度,好象心理学自愿固步自封,让自己仅限于研究黑暗低劣的一半。21:1
《积极心理学手册》序言说: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促成一种变化。让心理学从只关注补救生活中最糟糕的事,到同时建立生活中最美好的事。
通过专注于研究有效的东西培养积极心态。
成功孩子的特质:适应力、意义感、自信、乐观。
举例:Marva Collins(推荐书目:Marva Collins' way)
培养健康的长期关系:种子说
种子是有潜力的,它会发芽开花结果,但必须有阳光的照耀,有水的灌溉,除去杂草和虫害,悉心照料。
没有人会来:
没有人会穿着闪亮铠甲把你到幸福家园,学生说,老师,可是你来了。老师说,我来,是为了告诉你,没有人会来。
第三讲 幸福是一种随机现象吗?
梭罗认为大多数人都活在沉默的压抑中中,而平克.弗洛伊德认为“人们在舒适地麻木”。
积极心理学本质上就是健康模型。->对应疾病模型
对疾病模型而言,最优水平是零,摆脱抑郁,免受伤害就好。
而健康模型,是要超越那种程度,兴奋起来,快乐起来,因为理想状态并不只是放松,而是创造性的紧张状态,其中还伴随着个人成长。
疾病模式的理念:你到不适,你病了,把病治好,你就会变得健康。
健康模式的理念:你病了,因为你不够健康,你没有去追求那些让你健康的东西,没做到自我实现,削弱了自身力量。-Abraham Maslow博士称之为“个人成长的失败”。
健康模型倡导培养能力,增强自身长处,建立强大的心理防御系统,增加心理免疫能力,让生活质量达到正值,并螺旋上升。
摆脱焦虑和忧郁并不意味着就能获得快乐,要培养积极性和个人优点,培育激情(热情所在),而非单纯的预防或躲避。
专注于自己的优点远比注重克服自己的缺点重要。
不再问“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堕落?”,而是要问,“那些人是怎样取得成功的,即使成长环境恶劣?”
积极心理学运动提醒我们,这个领域已与过去不同,心理学不仅是对疾病,弱点和伤害进行研究,它也研究优点和美德,治疗不只是修复错误,同时也要塑造正确的东西。
第四讲 积极的环境能改变人
蝴蝶效应和六度分隔理论:
六度分隔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就是六度分割理论,也叫小世界理论。
蝴蝶效应: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
指数函数的本质:
笑是可以传染的。(Tal博士第二次提到电影《让爱传出去》)
基础幸福水平:
除了一些极端情况,超出本质需要后的一切对我们幸福水平的影响微乎其微。
我们所要做的是通过正确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基础幸福水平。
没有过高的或过低的期望,只有正确的和错误的期望。不能奢望通过提高或降低期望值来得到快乐或幸福。正确的期望是相信内在的改变,改变认知心境,而不是外界信息和外界成功。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可以保持水平如一的快乐:精神病人和死人。
★准许为人:
准许自已为人,无条件接受自己。
情绪是无法改变的,重要的是要对现实。
认同痛苦的情绪和美好情绪一样都是人性的组成,一如物理世界的万有引力,是一个现实存在,我们越早接受越好,学习幸福课之后并不是说你就不会再感受到痛苦的情绪,只是你的心理免疫系统会变得更强。
极其快乐的人和极其不快乐的人的区别不是在于一个会伤心、难过、焦虑或抑郁,而另一个不会。两类人都会,区别在于他们能够多么迅速,多么快速地从痛苦情绪中恢复过来。
宣言:“主啊!请赐我以勇气,去改变我能够改变的事情;请赐我以宁静,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事情;请赐我以智慧,去认识这两者的差异。”
课程最后10分钟:冥想练习。
第五讲 环境的力量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最终目标。
五个前提:
1.消极情绪令我们的意识和情感变得狭隘,积极心理能拓展我们的思维、视野,使我们有更多的创造力。(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
2.no pains no gains是错误的。
3.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4.幸福的最佳方式是传播自己的幸福。
5.信念是自我实现预言。
甘地: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人们会追随你的做法,而不是你的说法。
梦想英里的故事:打破精神束缚的堡垒。
皮格马利翁效应:心理暗示的力量与期待效应。
从众心理和米尔格拉姆实验(权力服从研究):情景与权力的力量
情境的影响力:角色沉浸。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Ellen Langer 于1959年做所“逆时针”研究报告。
相关介绍:
兰格博士的著作《逆时针》: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082124/
根据兰格博士
原
型
拍
摄的电
影
《http://news.xwhb.com/news/system/2009/11/21/010073984.shtml
本周任务:多做5件好事
Counter
Clockwise
》第六讲 乐观主义
影射:是指在我们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植入一粒种子,一种信念,一个词或一幅画面,以及如何对我们行为产生影响。
影射的力量,帮你创造积极的环境,有助于成长,获得成功与产生幸福感。
Tal博士喜欢的名言:
耐心和坚持总能奇迹般地扫除困难和障碍。-亚当斯总统
推动人类进步的重任,不能等待完人来完成。-乔治.艾略特
在深冬里,我终于发现在心里有一个不败的夏天。-加缪
如果一个人能昂首挺胸地朝着梦想前进,努力与实现他想象的生活,他会与成功不期而遇。-梭罗
Tal博士推荐的书:《秘密》、《思考的力量》
成功的秘密就是,所谓的吸引力法则,你的生活是被你吸引过来。
冰山理论:当你度量某种现象时,就是在改变这种现象。
某种意义上我们的精神的确能创造现实,但这不是全部,我们创造了现实,还会受到外界或内在的影响,如果你相信自己成功,那么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变大,但离不开刻苦勤奋与坚持不懈,而且失败避免不了,你要从失败中学习,所以这只是等式的一半。不能抹杀勤奋工作,坚韧不拔和失败的作用,它们也是成功、幸福、完满人生的必要组成部分。
17:52 苏格兰皇家银行广告:语言不如行动。(吸引力法则的局限性)
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生活选择,动机水平,机能的质量,对逆境的适应力,对压力和沮丧的抵抗力。这些能力是可以习得的,可以锻炼,可以慢慢培养,成功取决于你坚信自己能取得成功的程度。
我相信,所以我会成功。我相信,所以我会加倍努力。乐观增强了适应力水平。
精神力量的两个机制:1.动力。2.相合性。
一致性或相合性的概念。我们每个人对世界都存在心理基模,世界应该怎么样,会怎么样,是怎么样。内部和外部两个因素共同作用是关键。我们的精神喜欢两者合一,要么改变外部现实,要么改变自我思维以符合外部现实。
自我觉知理论:评价自己的方式和评价看待他人的方式是同样的。
重建一致性的四种形式:
1.更新基模。2.忽视或抛弃外在信息。3.主动验证。4.创造新的现实。
积极人生的三种素质:乐观、热情、勤奋。
真正的自尊水平的提升:去面对,而非逃避,去面对意味着把自己置身于风险线上,不是要你在恐慌时冒险,而是在你放松时放手一搏,去承担失败的风险,去解决,去处理,去面对那些对你来说重要的事情,参加戏剧试演,讨论时说出未曾表述出的观点,去你十分想去,却从没去过的地方,去尝试。学习失败,从失败中学习。
最成功的科学家也是失败次数最多的。爱迪生在研究电灯失败了5000次之后说:我没有失败,我成功证明了5000种不可行的方法。
第七讲 逆境还是机遇
如何变得更加乐观:
乐观是指诠释方式,而不是盲目地自我感觉良好的方式。
三个方法:第一,采取行动,尽管去做,把自己置于风险之上。第二,想像力。形象化的力量。第三,认知疗法。
第一个技巧:行动。
要有坚定的信念,反对“自尊运动”,或反对被称为“感觉良好运动”,积极的言论和积极的肯定不能代替积极的行动。
允许自己失败,就象疾病,我们的身体通过失败获得免疫力,在心理层面也相同。
@“勇于冒险或许会一时失足,却步不前则会迷失自我。”
第二个技巧:想像成功。
形象化背后的原理:当我们看着某样东西时,大脑中的某些神经元会激活,当你看不见却想像这样东西时,大脑中相同的神经元也会激活,大脑无法区别真实的事物和想像的事物,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梦境会那么生动。对大脑而言,我们的想像与真实并没有区别。为大脑模拟一种情境,大脑对行为的一致性就会实现它。
思想是一个模拟器,不仅要想像结果,还要想像过程。本周作业。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演讲节选。利用感官,创造了一幅成功的画面。
第三个技巧: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已经被成功运用四十多年,它的基本前提是思想驱动情感,事件-评估-思想-情感,然后导致行动。认知疗法认为如果我们想改变情感,我们要干预的是评估和想法层面。
认知疗法的概要:三个M。
在行动之前先问自己:我在评估层面或想法方面哪里歪曲了事实,导致了某些不必要的消极情绪。
三个M指的是非理性想法的三个陷阱:
第一是放大。夸大发生的事情,归纳过度。全有或全无的态度,把失败小题大做,而不是把失败当成机遇,一个跳板。
第二是极小化。隧道视野,只关注极狭小的一部分。我们的评估的重要性和威力是怎样决定或甚至毁掉本该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
第三是虚构或捏造。不理性的个人化,选取一种情绪,把它当成现实,而不是把情感只当做情感。
我们不能创造所有遇到的事情,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对待它们,评估它们,这些评估会成为自我实现预言。扩大和构造现象取决于我们自身。
关注:专注创造现实。
幸福更依赖于我们思想状态,依赖于我们选择关注什么。我们问的问题决定我们的现实。
@对不同思想而言,世界既是天堂,又是地狱。-爱默生
@事情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思想使然。-莎士比亚
《深夜在加油站遇到苏格拉底》:花生酱和果冻三明治的故事。
消极者和积极者原型对比: 消极者总是专注于不成功的事情,消极者甚至能在天堂找到缺陷。消极者用柠檬汁做柠檬。在困境里看到的困难。
积极者专注于成功的事情,在每朵乌云上找到金边。乐观者用柠檬做柠檬汁。在困境里看到的是机会。
我们不仅要专注于积极面,更要专注于现实。
Tal教授喜欢的一首诗:是不是很奇怪,王子和国王,在木屑圈子里跳来跳去的小丑,一如你的我凡人,怎么会是永恒的打造者?人人都拿到了一份规则表,一大块不成形的东西,一袋工具,在生命流逝之前,人人都必须雕出一块绊脚石,或是一块垫脚石。
Tal教授有注意力缺陷障碍症,他说:这让我可以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东西,这很棒,我很幸运。
第八讲 感激
著名的修女实验:
1932年,178名修女写下自己的短小传记,她们平均只有22岁。根据传记的内容,研究人员把她们分成四组:最积极组、最不积极组、比较积极组、比较不积极组。
在她们85岁时,最积极组里有90%的人活着,最不积极组里有34%。
到了她们94岁时,最积极组里有54的人活着,最不积极组里只剩11%。
最积极的修女传记:上帝为我的人生开了一个好头,他恩赐我生命以无尽的价值,过去一年我在圣母学院受训,这一年我过得很快乐,现在我热切地接过圣母的圣衣,接受主无上的爱。
一、为什么乐观主义者少。
1、媒体:媒体专注于负面新闻,突出事件的某个方面,象一面放大镜,而不是眼镜。放大消极,缩小积极,给我们造成认知扭曲。
2、人类的适应性:人类的适应性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同时也带来对习以为常的事情麻木无感受的负面效应。
二、如何改变。
感激:appreciate。重视其价值,认同我们身边的人,或世界中最好的一面,肯定过去和现在的优点和潜力,感激那些为生物赐予生命、健康、活力和优点的事物。
它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感激,二是增值。即:你所专注的事物会升值。
培养感恩的习惯,审视平凡的一天,学习做生活的鉴赏家。
我们一定要等外界发生一些异常的悲剧后我们才开始感激习以为常的东西吗。why wait?
每晚写五件感激的事情。——变化记录所感激事情,用心、并图像化。
Tal教授分享外婆的真实故事: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体重一度只有26公斤,外公初遇外婆时,她弯着腰,头发还没长出来,他看到她那一双骄傲的眼睛,他爱上了她。她一生生了三个死产儿,但她仍感激这个世界。-外婆是最有资格说“这个世界真的很美好”的人。
第九讲 改变
感激就定义而言,就是不以某事为理所当然。
感激修习:
1、写下每天感激的事情。
2、表达感激:认真思考所要感谢的事情—写感谢信—拜访或电话,读给对方听。(本周作业)
越战老兵PTSD症与大屠杀幸存者PTSD症比例的案例分析:
越战老兵缺乏有效的心理治疗干预形式:比如对痛苦的分析、与朋友谈论分享等。
几条格言:
*感激是美德之源。
*美好的东西不知道欣赏就会贬值。
*海伦.凯勒的一段话:善用你的眼睛吧,假如明天你将遭到失明的灾难。聆听乐曲的妙音,鸟儿的歌唱,管弦乐队的雄浑而铿锵有力的曲调吧,假如明天你将遭到耳聋的厄运。抚摸每一件你想要抚摸的物品吧,假如明天你的触觉将会衰退。嗅闻所有鲜花的芳香,品尝每一口佳肴吧,假如明天你再不能嗅闻品尝。人啊!为什么总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呢!
改变:
大脑通道与神经可塑性理论:神经可以自我巩固,而反复巩固形成习惯,Tal教授称之为“刻成槽”。
比如打网球,学乐器,经过几千次的挥竿与弹奏,大脑区域通道会越来越厚,越来越宽,直至形成习惯。
要利用神经可塑性和神经形成,改变自己的大脑通道。
形成消极思维通道的人会不断寻找自我缺陷。
两种改变:
1、渐变式:一点点凿去多余的石头。
2、突变式:象砸石头,但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比如,你需要很多力气去挥大锤,还要有力气砸下去。
第十讲 如何去改变
在改变之前,需要认真思考两个问题:
1、想不想改变。
2、能改变什么,不能改变什么。
面对现实不等于盲目乐观,要学会识别需要保留和需要抛弃的品格,不能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信奉“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是一个误区。
心理学中的ABC理论:
A代表情感、情绪,B代表行为、行动,C代表认知、思维。
影响快乐指数差异的三要素:
1、遗传排列:生来就具有特定快乐和健康倾向的体质,这个因素占50%。
2、外部环境:占10%。
3、意向活动:一个人的所做、做为、所想,我们对世界的诠释和我们所关注的焦点。占40%。
1)渐进式改变:专注力—冥想—改变思维和大脑。
对专注力的培养可以引领我们发现身心舒缓、自身宁静和洞察力的最高深的境界,通往这个境界的途径就在你的体内、脑中,和你自己的呼吸里。
坚持8周日常冥想,改变大脑通道,增强对负面力量的免疫力
2)突变式改变:
一种是PTSD,消极式的休克疗法。创伤后的改变,会多关注事情的益处。
另一种是马斯洛高峰体验假设说,喜悦式的休克疗法。来自深度美学体验。
增加高峰体验的方法: 全然为人,接受情绪,消解对负面情绪的反应,而不是抵触。所有积极和痛苦的情绪都流动于同一条情绪通路,尽情开启大脑通路,不要有所阻滞。
两种高峰体验后通路方法:
1、画面重演,巩固神经通路,只描述经历,而不必去分析。
2、采取行动。
一致性原理:态度影响行为,行为影响态度。
脸部回馈假说vs身体回馈假说。有时你的是微笑的源泉,但有时你的微笑也可以成为欢乐的源泉。
Tal教授的粉恤时装秀,这一刻几乎令人爱上他。
*从幼时的“男孩不哭”的传统教育,到成年后允许自己在情绪渲泄中流露出女性化的一面,允许自己有适度的不适。
第十一讲 养成良好习惯
人的状态区:舒适区—最佳不适区(拉伸区)—恐慌区。
处于最佳不适区是最健康的状态。保持适度紧张,每天适度拉伸。
自律:
关于自律的研究成果:你现有的自律不会有所增加,而更多的自律也并不那么重要。
巧克力脆饼组和甜菜根组的对照试验:巧克力脆饼组反而不能更多的坚持。
结论:我们都只有限量的自律,问题是我们把它用在哪。
新年计划是自律,而刷牙是例行公事。
建立例行公事需要定义精确的行为,并在特定的时间执行它们,以深深扎根的价值观为动力。
现代社会相互冲突的需求中,个人的价值观非常重要。
保持例行公事只需要少量自律,建立例行公事需要大量自律。
转变:是从建立,到保持的转变。
诀窍:每三十天内不要建立超过两件例行公事。-不能过度消耗自律,“逐渐的改变好过雄心勃勃的失败”。
实验案例:同卵双胞胎对童年阴影不同的诠释,导致了不同的人生。
休息对创造力的作用:人需要孵化阶段,潜移默化、顿悟、灵光乍现。
第十二讲 写日记
一、写日记:一种简便有效的干预方式。准许自己为人,释放感情,放开心胸。
精神本源说:
1.理解能力。我理解这个世界、事件、困难。
2.管理能力。我可以处理得很好,我能够处理突如其来的困难。
3.能够产生关联性的意义。困难的出现不是毫无意义的,我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可以学习如何在事情发生后用最好的方法解决。
这三点都能在日记中反应出来,这便是一个认知的过程。
一种整体适应性包括三个方面:
1.在生命中个体感受到来自内外部环境的压力,是明确、具体、可预测的(即领悟性)
2.个体感受应对内外部环境压力所需资源是充分的,是可利用的(即可控性)。
3.个体感受到来自内外部环境的压力具有挑战性,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应对。
二、设定目标:目标令人专注,使人更具适应力。
目标的作用:以未来为导向,享受当下。
自我和谐的目标要融合个人兴趣和价值观,是想做,而不是必须做。
Tal教授的老师的忠告:找出你能做的事,再从中找出你想做的事,从你想做的事里找出你最想做的事,然后开始做。
人生短得完成不了我必须做的事,人生的长度仅够我完成我想做的事。-越早开始我们想做的事越好。
分享视频:电影《死亡诗社》片段:时不我待,抓紧时间,做你想做的事。
第十三讲 面对压力
自我和谐:
第一、制定自我和谐的目标可以让我们更快乐,因为我们在追求自己在意的事,增加了人生旅途的乐趣。
第二,增加幸福感,制定整体的和谐目标,能解决内心冲突。
第三、更有动力,全身心地投入,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成功的可能性的增加重新定义了“不劳无获”的公理:愉悦劳作则多获。
自我强化,是一种涓滴效应,自我和谐的目标可以生活的其它方面也产生积极影响。
行为价值观(VIA):积极心理学可以代替DSM(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定义积极的人格力量和美德。
自我和谐的目标和自我和谐的旅程就是快乐所在,既包括当下的好处(过程),也包括将来的好处(结果),完整的快乐和成就感。
下周练习1:找到自己的行为价值观。
问题:这是真我吗?什么时候是真我?
特定心理和道德态度出现时,最为积极和活跃,心底有个声音说,这是真的我。
真我来自人性本能,植根于基因和早期经历,具有特定偏向的力量,所以我们应该更专注这些本能的力量。
下周练习2:找到你的人格力量。
问卷测试(240题),找出前8-12位的,哪个符合标准,更有活力,更充满动力。从中选择一个并应用它。下周再应用下一项人格力量,每晚回顾并规划,加强你的神经通路。
行为价值观(VIA):帮助我们从零走到正,使我们更好地处理负。
工作的三种境界:工作—职业—使命,选择权在于你,你怎么诠释它。
最好的工作就是听从你的内心。当我们追求自我和谐的目标和自我和谐的奋斗过程时,才真正生活过。
关于目标:写下来,写下来是一种承诺。期限,制订最早期限更有效。细化,具体的目标和期限。
压力:
调查数据:45%的人抑郁,80%身体疾病源自免疫系统下降。
短时间内希望完成更多的事情,结果导致紧张不安和抑郁,反而使效率和创造力降低。
成功特质:1.建立例行公事。2.为恢复建立例行公事。
问题不在于压力,压力实际上培养了我们的忍耐力,力量,长远的快乐,而在于休息。
变马拉松工作方式为短跑工作方式,即专注工作1-2小时,休息15分钟,可以冥想、音乐、健身等,要专注的休息。
休息的级别:恢复(15分钟)—睡觉—每周休息一天—假期。
第十四讲 过犹不及
1、聚焦与修整。
重要的不是压力,而是修整。
不能聚焦会使你的劳作变得有意义但并不愉悦。过犹不及,多则劣,少则精,量影响质。
试验数据:
需要专注工作时开着邮箱,智商减少10分。
通宵不睡,智商减少10分
抽大麻,智商仅减少4.4分。
问题的关键:明确你真心想做的,然后坚定不移的执行。聚焦工作,聚焦调整,使效率更高,质量更佳。
2、简化与效率。
关注可持续性增长:努力奋斗,竭尽全力,给予自己一定压力,然后通过充分的休整得以恢复。多问自己:我的生活需要简化什么?
3、拖延症。
所有的拖延症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对行动要求有所误解,以为在行动前,必先受到激励。
5分钟起步:克服拖延症,即刻去做,产生上行螺旋。用行动影响态度。
教授讲述自己从“完美主义—追求卓越”的转变:
追求卓越,不是放弃志向,而是对每一步,尤其是失败的正确理解。
Tal教授的私人祷文:中文“危机”:危险+机遇。
分享格言:
* 一个人能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害怕犯错。
* 如果你想提高成功率,就要将失败率翻倍。
第十五讲 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的定义:一种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对失败的失能性恐惧,尤其是在我们最在意的方面。
两种基模:
1.追求完美者,从起点A到终点B,追求直线方式。关注未能达成的东西,关注潜在可能的可能失败或者是真正的失败。要么全有,要么全无。
2.追求卓越者,从起点A到终点B,允许曲线方式。既享受达成目标,又享受过程中的每一步,即使是失败也有机遇。
完美主义特征:自卫性。关注失败。自我恐惧:恐惧失败,注重目的。典型的逐利者。
追求卓越特征:心胸开阔。关注成功。自我接受:失败是反馈与成长,注重过程。可持续增长。
运气的因素:尝试新事情,尝试小事情,小小的对于直线方式的偏离能带来更多的运气。
创造力与80/20法则:
拓展:80/20法则,是按事情的重要程度编排行事优先次序的准则是建立在“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原理的基础上。这个原理是由十九世纪末期与二十世纪初期的意大利经济学家兼社会学家维弗利度·帕累托所提出的。它的大意是: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多数,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
运用在时间管理上:花20%的时间,取得80%的成效。-重要的少数,而不是琐碎的多数
PS:Tal教授在此提到一个内在生物节奏效率时段的理论,即23小时周期与25小时周期。
完美主义的根源:
1.社会因素:成果才是最重要的。
2.媒体因素:完美而不现实的模型。
3.不恰当的赞扬和激励。
研究分析:10岁的孩子随机分成两组。
测试1:做完相同题目后,表扬A组的孩子“聪明伶俐”,表扬B组的孩子“努力认真”。
测试2:告知A、B组的孩子,两道题中有一题很简单,可以很好的完成,另一题很难,但是可以学到很多知识,A组里有五成孩子选了简单的题目,而B组里有九成孩子选了困难的题目。
测试3:让两组孩子同时做一道非常困难几乎没法解答的题目,A组里的很多孩子坚持不久就放弃了,而且很沮丧,B组的孩子则坚持更久,虽然没有解答出题目,但他们很享受这个努力解答的过程。
研究结果:
重视努力因素:让孩子拥有一个他自己能掌握的变量,让他们认为自己能掌控自己的成功。
重视天赋因素:让孩子产生了一个自我完美主义的基模,一旦受挫,便产生失败者的感受。
克服完美主义:
1.自我认知。2.专注于努力因素。3.积极接受,采取行动。
第三篇:哈佛大学公开课感想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龚艳楠
摘要:
本次心得主要针对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第一讲,即“杀人的道德侧面”做了一些听讲笔记和自己观看后,对于其中的一些案例和观点的看法。杀人的道德侧面中迈克尔教授将课堂分为两段,每段都以一个故事或案例来引发同学的思考和讨论,从而达到理论引入的目的。“电车问题”使我们对后果主义道德和绝对主义道德产生了疑问。“女王诉达德利和斯蒂芬斯案”则使我们更为深入的思考了后果主义道德的代表人英国哲学政治家杰里米·边沁所提出的“功利主义”。
正文: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共有12集,分别是《谋杀的道德侧面》,《给生命一个价格标签》,《自由选择》,《我的地盘我做主》,《雇枪?》,《考虑你的动机》,《谎言的教训》,《什么是公平的起点?》,《讨论反歧视行动》,《好市民》,《社会的需求》,《辩论同性婚姻》。每堂课都发人深省,然而,在这12堂课中,最吸引我的,也是引发我最多思考是第一节,开篇的第一节课引导我进入了如何判断某一行为是否道德这一疑问,促使我思考。笔记及观点:
迈克尔·桑德尔教授以一个故事作为课堂的引入:“假设你是一名电车司机,电车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行驶。突然发现在轨道的尽头有五个工人在施工,你无法让电车停下来因为刹车坏了。你清楚地知道,若是电车撞向那五人,他们都活不下来。正在你觉得绝望无助的时候,你发现在轨道的右侧有一条侧轨,而在侧轨的尽头只有一名工人在施工。你可以将电车转到侧轨上,牺牲一人挽救五人的性命。那么,你是否会选择牺牲者一个人而去救那五个人?”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将车开向侧轨。而当迈克尔教授将问题换成“你可以从桥上推下一个胖子来阻止电车的前进”时,大多数人又选择了袖手旁观。
这样的选择结果实在奇怪,为什么同样是牺牲一人挽救五人,大家会选择电车司机的做法,而不是后者呢?
其实这两种情况之间有一个最明显的差异:第一种情况下,无论如何我都会撞死人,不论多还是少,所以,为什么不选择人少的那方而让跟多的人活下去呢?这就是所谓的后果主义道德。后果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是:正确的选择,道德的选择取决于你的行为导致的后果。后果主义道德推理中最具影响的就是“功利主义”,由18世纪英国哲学政治家边沁提出:正
/ 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龚艳楠
确的选择,道德的选择的标准是“最大功利化”,即用快乐减去痛苦,幸福减去苦难。在大多数人心中,当我没有办法保全所有人的生命是,当然要选择牺牲人数较少的那一方,这时理所当然的。
而第二种情况下,我是完全置身事外的,就算我什么都不做,也没有人能责怪于我。这与电车司机的情况不同,作为电车司机,我已经注定会杀死一些人,只是在多或少之间犹豫罢了。而现在,我则拥有杀人或不杀人这样的一个选择,显而易见的,大多数人会选择不去作为。因为,那个胖子和我一样是完全置身事外的,没有理由将他迁入这场无妄之灾,我如果推他下桥,不管出于何种目的,都是直接杀人行为!可以看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加关注行为的道德本质,而不仅仅是行为的后果。这就是绝对主义道德。其内容是:是否道德取决于特定的绝对道德准则,取决于绝对明确的义务与权力,而不管后果如何。
从这两种不同的情况可以得出: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依靠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本省的正确性,而在另一些情况下,我们发现,不仅行为的后果会使我们动摇,行为的本质是否道德也同样重要。
另一个故事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女王诉达德利和斯蒂芬斯案”——19世纪英国的一则法律例案:一艘船在大西洋被水浪冲翻,沉没了。船上一共有四名船员,船长达德利,大副斯蒂芬斯,水手布鲁克斯,侍者帕克。在这四人中,前三人都是品德高尚(报纸所说),有家有室的人,17岁的男孩帕克则是一个孤儿,没有亲人。四名船员唯有逃到救生艇上,经过艰苦的数天,他们的所有食物都吃光了。到了第18天,达德利建议大家抽签来决定谁先死来挽救其余三人的性命。但由于布鲁克斯的拒绝,这项提议没有实行。然而,又过了一天之后,还是没有船只的影子,于是达德利叫布鲁克斯转过头,自己和斯蒂芬斯杀了帕克。他们三人靠食用男孩的身体撑到了救援的到来。
在最终的判决中,布鲁克斯作为证人,达德利和斯蒂芬斯作为被告,他们对所有事实都供认不讳,并为自己辩论说自己的行为是迫于无奈的。法官和陪审团认为法律的意义在于人人平等,法律保护每个人合法正当利益,夺取他人生命来满足自己的生存,是不会被法律所允许的除此以外,判两人杀人罪成立。但当时的报纸和舆论给予了二人巨大的同情。不久,维多利亚女王俯顺舆情,将两名被告减刑为监禁六个月。
这样的结果令人震惊,不论他人的想法,最起码在我看来,达德利和斯蒂芬斯的故意杀人罪是板上钉钉事实,怎么样也不能只判六个月的监禁,一个相当于“无罪”的惩罚。岂不闻:入罪,举轻以明重。杀死无辜他人,保全自己性命,法律怎可轻易包容。达德利和斯蒂
/ 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龚艳楠
芬斯为自己辩解说是为活下来的无奈之举,可是难道只有他们想活下来吗?难道帕克就心甘情愿的愿意牺牲自己去救这三个对自己没有一丝一毫尊重的人。还有布鲁克斯,他怎么能堂而皇之的作为证人呢?虽然他并没有直接的行凶,可是视而不见,并和另两人一起以帕克的血肉为食证明他只是不愿去承担杀人的罪名罢了,但他对这行为无疑是支持的。在当时的情况下,达德利和斯蒂芬斯杀了帕克是因为他们存有得到援救的希望,他们心中想着只要能多活几天,就会有人来救自己,他们是这样相信的。然而,他们选择了帕克作为牺牲者,或许这里面有帕克喝了海水生命垂危的原因(事实上若是杀了别人,帕克可以进食的话,他也是能活下去的),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帕克没有反击之力,杀他是最为简单的,并且他们潜意识里觉得自己的命比帕克的更为重要:“我们都是有家有室,有声望,受人尊敬的人,而帕克只是一名孤儿,一文不值。”事实上,就算当初他们抽签进行了选择,最终抽到船长或是四人力身体最强壮的人,如果被抽到的人反悔,可能那人有极大的可能不会被杀。毕竟船长威望最高,平时又对他们有指挥命令的权力;而身体最强壮的人就更简单了,毕竟你无法用武力让他屈服。
然而帕克已死,但杀人者却“逍遥法外”。法院虽已判处了杀人罪成立,但女王迫于民众压力只监禁了二人六个月,布鲁克斯更连被告都不是。这让我想到了“多数人暴政”。
多数人暴政,又称暴民政治。是由法国人托克维尔最先提出的,他于1831年前往美国考察并写下了名著《论美国的民主》,其中指出,“我最挑剔于美国所建立的民主政府的,并不像大多数的欧洲人所指责的那样在于它的软弱无力,而是恰恰相反,在于它拥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托克维尔将这种以多数人名义行使的无限权力称之为“多数人的暴政”。即多数人所拥有的无限的权力:只要多数人都同意去干一件事,那么这件事就必然会被实行。事实上,这便是“民主”,“少数服从多数”所存在的无法消除的隐患。举个例子,若世界上一共有十亿人,有九亿九千九百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个人都希望剩下的一个人死,那么毫无疑问的,等待那个人的只有死亡。这与那个人是善是恶,其他所有人是否被蒙蔽都毫无关系,只是大多数人的愿望总是比少数人的重要。多数人暴政中最著名的两个例子:纳粹罪行和美国队黑人的欺压。这两种情况发生时,德国和美国都是处于民主政治下,然而,当大多数德国人觉得犹太人应该付出代价,犹太人毫无反抗之力;当大多数美国人瞧不起黑人,黑人只能忍受白眼。
就像在这个案例中,船上的四人一人弃权,另两人都同意帕克牺牲,又是在那样体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帕克死了。而在最后的审判中,虽然法官和陪审团判处两人杀人罪成立,3 / 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龚艳楠
但是,由于广大的民众,即社会中的“多数人”都同情,谅解了二人,并且强烈要求政府释放两名杀人犯。结果只能是政府妥协,因为少数服从多数。为了防止这种民主下的暴政,通常采取的做法有:在多数人权威与个体公民或者少数人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地带和通过司法权威来防止民主暴政。虽说多数人暴政无法杜绝,但真正防止时的根本做法还是要从多数人入手,当多数人能够辨明是非,做出正确的选择,那么公平的事总会多一些。
/ 4
第四篇:哈佛大学的幸福课
哈佛大学的幸福课
出人意料,2006年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泰勒•本•沙哈尔。
在一周两次的“幸福课”上,沙哈尔没有大讲特讲怎么成功,而是深入浅出地教他的学生,如何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
据哈佛一项持续6个月的调查发现,学生正面临普遍的心理健康危机。调查称:过去的一年中,有80%的哈佛学生至少有过一次感到非常沮丧、消沉,47%的学生至少有过一次因为太沮丧而无法正常做事。
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纪60年代高出10倍,抑郁症的发病年龄,也从上世纪60年代的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而许多国家,也正在步美国后尘。1957年,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2005年,只剩下36%。但在这段时间里,英国国民的平均收入却提高了3倍。
“我们越来越富有,可为什么还是不开心呢?”这是令许多美国人深感困惑的问题。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沙哈尔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人们衡量商业成就时,标准往往是金钱。用金钱去评估资产和债务、利润和亏损,金钱是最高的财富。我认为,人生恰恰与商业一样,也有盈利和亏损。”
“具体地说,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时,可以把负面情绪当作支出,把正面情绪当作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幸福这一‘至高财富’上就盈利了。” “长期的抑郁,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情感破产’。整个社会,也有可能面临这种问题,如果个体的问题不断增长,焦虑和压力的问题越来越多,社会就正在走向幸福的‘大萧条’。”
一项有关“幸福”的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主要取决3个因素:“遗传基因、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以及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而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活得更快乐、更充实。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
沙哈尔说:“我知道它是可行的,因为,它已深深地帮助了我。” 我们的很多课,都在教学生如何更好地思考、更好地阅读、更好地写作,可是为什么就不该有人教学生更好地生活呢?把艰深的积极心理学学术成果简约化、实用化,教学生懂得自我帮助,这是沙哈尔开设“幸福课”的初衷。
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沙哈尔对幸福的理解,发生根本转变的起因,是他早年的一次重要经历。16岁那年,在以色列长大的沙哈尔,获得了全国壁球赛的冠军。在长达5年的训练中,空虚感如影相伴,他一直觉得生命中缺少了什么。虽为此闷闷不乐,但他仍坚信:无论身体或心理都要坚强,才能最终取胜;而胜利,一定会带来充实感,也能让自己最终幸福。
终于,沙哈尔如愿以偿,夺冠后的他欣喜若狂,和家人、朋友举行了隆重的庆贺。那时,他对自己的理念更加深信不疑:成功可以带来快乐,过去所受的种种苦痛,都是值得的。
“可就在那天晚上,睡前我坐在床上,试着再回味一下无限的快感。可是突然间,那种胜利的感觉,那种梦想成真的喜悦,所有的快乐,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的内心,忽然又变得很空虚,只有迷惘和恐惧。泪水涌出,不再是喜极而泣,而是伤心难过。在如此顺意的情况下,尚不能感到幸福的话,那我将到何处,去寻找我人生的幸福?”
他极力让自己镇定,并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神经过敏。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仍没有找回快乐;相反,内心的空虚感越来越重。慢慢地他发现:胜利,并没为他带来任何幸福,他所依赖的逻辑彻底被打破。“从那时起,我开始对一个问题非常着迷: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沙哈尔注意观察周围的人,谁看起来幸福,他就向谁请教。他读有关幸福的书,从亚里士多德到孔子,从古代哲学到现代心理学,从学术研究到自助书籍等等。最后他决定去大学主修哲学和心理学。
他的幸福观,逐渐清晰起来: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沙哈尔竟然从汉堡里,总结出了4种人生模式
当年,为了准备重要赛事,除了苦练外,他须严格节制饮食。开赛前一个月,只能吃最瘦的肉类,全麦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他曾暗中发誓,一旦赛事完了,一定要大吃两天“垃圾食品”。比赛一结束,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爱的汉堡店,一口气买下4只汉堡。当他急不可待地撕开纸包,把汉堡放在嘴边的刹那,却停住了。因为他意识到,上个月,因为健康的饮食,自己体能充沛。如果享受了眼前汉堡的美味,很可能会后悔,并影响自己的健康。望着眼前的汉堡,他突然发现,它们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可以说,代表着4种不同的人生模式。
第一种汉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只,口味诱人,但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是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也埋下未来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时享乐,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即“享乐主义型”;
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里边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后更健康,但会吃得很痛苦。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他称之为“忙碌奔波型”;
第三种汉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还会影响日后的健康。与此相似的人,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对未来抱期许,是“虚无主义型”;
会不会还有一种汉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是第四种“幸福型”汉堡。一个幸福的人,是即能享受当下所做的事,又可以获得更美满的未来。
不幸的是,据沙哈尔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属于“忙碌奔波型”。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
幸福的假象——蒂姆的故事
沙哈尔经常讲“蒂姆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晃动着许多人熟悉的影子。蒂姆小时候,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开始了。父母和老师总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没人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可以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因为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课和放学。他的精神寄托就是每年的假期。
渐渐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价值观。虽然他不喜欢学校,但还是努力学习。成绩好时,父母和老师都夸他,同学们也羡慕他。到高中时,蒂姆已对此深信不疑: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没有痛苦,就不会有收获。当压力大到无法承受时,他安慰自己:一旦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变好。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激动得落泪。他长长舒了一口气:现在,可以开心地生活了。但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他担心在和大学同学的竞争中,自己不能取胜。如果不能打败他们,自己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大学4年,蒂姆依旧奔忙着,极力为自己的履历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学生社团、做义工,参加多种运动项目,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但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兴趣,而是这些科目,可以保证他获得好成绩。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了。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这回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觉到,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时的高薪工作,充满压力。他又说服自己:没关系,这样干,今后的职位才会更稳固,才能更快地升职。当然,他也有开心的时刻,在加薪、拿到奖金或升职时。但这些满足感,很快就消退了。
经过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伙人。他曾多么渴望这一天。可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他却没觉得多快乐。蒂姆拥有了豪宅、名牌跑车。他的存款一辈子都用不完。
他被身边的人认定为成功的典型。朋友拿他当偶像,来教育自己的小孩。可是蒂姆呢,由于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眼下,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他尽可能延长假期,在阳光下的海滩一呆就是几个钟头,享受着毫无目的的人生,再也不去担心明天的事。起初,他快活极了,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厌倦。
做“忙碌奔波型”并不快乐,做“享乐主义型”也不开心,因为找不到出路,蒂姆决定向命运投降,听天由命。但他的孩子们怎么办呢?他该引导他们过怎样的一种人生呢?蒂姆为此深感痛苦。
为什么当今社会有那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沙哈尔这样解释:因为人们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
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是这样的:假如孩子成绩全优,家长就会给奖励;如果员工工作出色,老板就会发给奖金。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然而一旦目标达成后,人们常把放松的心情,解释为幸福。好像事情越难做,成功后的幸福感就越强。不可否认,这种解脱,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快乐,但它绝不等同于“幸福”。它只是“幸福的假象”。
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他会为头不痛而高兴,这是由于这种喜悦,来自于痛苦的前因。“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就是幸福,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就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在沙哈尔看来,寻找真正能让自己快乐而有意义的目标,才是获得幸福的关键.他们把物质与财富,放在了快乐和意义之上
在课堂上,沙哈尔不断地向听讲者发问:
我们可以不停地追问“为什么”,来反思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可以是大房子、升职或任何其他的目标。看看要问多少个“为什么”,才能落到“幸福”的追求上?问问自己,我做的事情,对我有意义吗?它们给我带来了乐趣吗?我的内心,是否鼓励我去做不同的尝试?是不是在提醒我,需要彻底改变目前的生活?
沙哈尔的哲学老师在他毕业时,给了他一点忠告:“生命很短暂,在选择道路前,先确定自己能做的事。其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后再细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后,对于那些真正、真正想做的事,付诸行动。”
沙哈尔也这样教他的学生,如何寻找能发挥自己优势和热情的工作。用以下3个关键问题,先来问问自己:一,什么带给我意义?二,什么带给我快乐?三,我的优势是什么?并且要注意顺序。然后看一下答案,找出这其中的交集点,那个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了。
10多年前,沙哈尔遇到过一个年轻人。他是一名律师,在纽约一家知名公司上班,并即将成为合伙人。坐在他的高级公寓里,中央公园的美景一览无余。年轻人非常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干60个小时。早上,他挣扎着起床,把自己拖到办公室,与客户和同事的会议、法律报告与合约事项,占据了他的每一天。当沙哈尔问他,在一个理想世界里还想做什么时,这名律师说,最想去一家画廊工作。
“难道说,现实世界里找不到画廊的工作吗?”年轻人说不是的。但如果在画廊工作,收入会少许多,生活水平也会下降。他虽对律师楼很反感,但觉得没其他选择。
因为被一个不喜欢的工作所捆绑,所以他每天并不开心。在美国,有50%的人对自己的工作不甚满意。但沙哈尔认为,这些人之所以不开心,并不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而是他们的决定,让他们不开心。因为他们把物质与财富,放在了快乐和意义之上。
“金钱和幸福,都是生存的必需品,并非互相排斥。”他说。
他进一步说,通常在越感兴趣的事情里,人就越能发挥自己的天赋,越能做得持久。人一旦有了热情,不但动机坚定,连做事效率也会提高。举例讲,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享受创造的愉悦,而这快乐的成果,还可以帮他取得好成绩,助其获得未来的幸福。在亲密关系中也一样,两个人共享着爱情的美好,并促进彼此的成长和发展。
许多研究表明,一个幸福的人,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上都会很成功,包括婚姻、友谊、收入、工作表现以及健康。幸福与成功,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无论是工作上还是感情上的成功,可以带来幸福;而幸福本身,也能带来更多的成功。
沙哈尔总结出这样3种工作境界:赚钱谋生、事业、使命感。如果只把工作当成任务和赚钱的手段,就没有任何的个人实现。这样每天去上班,只是必须而不是想去,他所期盼的,除了薪水,就是节假日了;把工作当事业的人,除了注重财富的积累外,还会关注事业的发展,如权力和声望等。他们会关心下一个升职的机会,期望从副教授到终身教授、从教师到校长、从职员到主管、从编辑到总编辑;假如,把工作当成使命,那工作本身就是目标了。薪水、职位固然重要,但他们工作,是因为他们想要做这份工作,动力源自内心。工作是一种恩典,而不是为人打工。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在工作中自我实现,获得充实感。他们的目标,正是自我和谐的目标。
有一项研究,是针对医院清洁工的。一组人觉得自己的清洁工作很无聊,没啥意义;但另一组人,觉得很有意义,做得很投入。他们与护士、病人以及家属交谈,想办法让医院员工、病人舒适。他们看待工作的角度更高,并在其中找到了意义:我不仅仅是个倒垃圾和洗衣服的人,正是我的工作,让医院正常运转,帮助病人更快地康复。
就像第二组人,由于在日常工作中找到了使命感,因而从中也得到了更多的意义和快乐,他们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也不再是简单的金钱关系。有时候,人们并没有换工作,或改变工作环境,他们所做的,只是赋予了工作本身更多的意义,从中发现乐趣,因而也提升了幸福感。
可以想像,一个因为家长的压力而学法律的人,是无法在其中找到长久快乐的;相反,如果是基于对法律的热爱而成为律师的话,那他在维护公义的同时,也会觉得很幸福。
“一个在工作中找到意义与快乐的投资家,一个出于正确动机的商人,绝对要比一个心不在焉的和尚,高尚和有意义得多。”沙哈尔笃定地说。
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事里找到意义。如创业、当义工、抚养子女、行医、甚至是打家具。重要的是,选择目标时,必须确定它符合自己的价值观、爱好,符合自己内心的愿望,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标准,或是迎合他人的期待。“真我的呼唤”,就是使命感。
“那真是神奇的时刻。”沙哈尔用一段话,描述这种美妙的体验:我甚至形成了一种迷信,世上确实有看不见的力量在帮我。只要你追随自己的天赋和内心,你就会发现,生命的轨迹原已存在,正期待你的光临,你所经历的,正是你应拥有的生活。当你能够感觉到自己正行走在命运的轨道上,你会发现,周围的人,开始源源不断地带给你新的机会。(这段有些诡异,但也许这就是教会存在并得以发展的本因吧)
“在追求有意义而又快乐的目标时,我们不再是消磨光阴,而是在让时间,闪闪发光。”
我也有不快乐的时刻,因为我们是人
一天,在哈佛的食堂,有个学生走到沙哈尔面前,问他:你就是那个教人如何快活的老师吧。学生接着又说:你要小心,我的室友选了你的课,如果哪天我发现你并不快乐,我就要告诉他,别再上你的课。沙哈尔看着这个学生,笑着道:没关系,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我也有不快乐的时刻,因为我们是人。
“总有人问我,你能帮我消除痛苦吗?可是为什么要用这种态度来对待痛苦。痛苦,是我们的人生经验,会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人生的成长和飞跃,经常发生在你觉得非常痛苦的时刻。” 漫漫人生,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悲伤的时刻,比如经历失败或失去,但我们依然可以活得幸福。事实上,期盼无时无刻的快乐,只会带来失望和不满,并最终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
一个幸福的人,也会有情绪上的起伏,但整体上,能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经常被积极的情绪推动着,如欢乐和爱;很少被愤怒或内疚,这些负面情绪所控制。快乐是常态,而痛苦都是小插曲。
刚开始讲“幸福课”时,沙哈尔很想扮演一个无所不知、幽默的人,一个完美的导师,为此,他特地跑到喜剧演员培训班学习。但他不是那种能开激烈的玩笑,做夸张表演的人。无论怎么学,他也达不到想要的戏剧效果。
想让自己当一个完美的老师,他发现这样即害了自己,也害了学生。“每次都很紧张,怕被发现面具下真实的样子,结果把自己搞得很累。这样不仅害了我自己,也伤害了学生,等于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完人’典型,告诉学生走一条永远走不通、错误的路。打开自己,袒露真实的人性,会唤起学生真实的人性。在学生面前做一个自然的人,反而会更受尊重。”
沙哈尔希望他的学生,学会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拥有的独特性;要摆脱“完美主义”,要“学会失败”。
为了更好地记住“幸福课”的要点,沙哈尔还为学生简化出10条小贴士: 1.遵从你内心的热情。选择对你有意义并且能让你快乐的课,不要只是为了轻松地拿一个A而选课,或选你朋友上的课,或是别人认为你应该上的课。
2.多和朋友们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缠身,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你幸福感的信号,最有可能为你带来幸福。
3.学会失败。成功没有捷径,历史上有成就的人,总是敢于行动,也会经常失败。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4.接受自己全然为人。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纳这些,并把它们当成自然之事,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然后问问自己,能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
5.简化生活。更多并不总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也不一定有利。你选了太多的课吗?参加了太多的活动吗?应求精而不在多。
6.有规律地锻炼。体育运动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周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钟,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睡眠。虽然有时“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时的睡眠是一笔非常棒的投资。这样,在醒着的时候,你会更有效率、更有创造力,也会更开心。
8.慷慨。现在,你的钱包里可能没有太多钱,你也没有太多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无法助人。“给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两个面。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当我们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接地帮助他人。
9.勇敢。勇气并不是不恐惧,而是心怀恐惧,仍依然向前。
10.表达感激。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的。它们都是你回味无穷的礼物。记录他人的点滴恩惠,始终保持感恩之心。每天或至少每周一次,请你把它们记下来。
第五篇:哈佛大学幸福课观后感(定稿)
幸福课观后感
乔通
去年的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放了一组在街头随机采访普通人的新闻,这些采访主要提及一个简单的问题:“你幸福吗?”受访者有各种各样的人,普通市民、大学生、售货员,还有一些最基层的清洁工和打工人员,人们的回答各种各样,有的还闹出一些笑话。对此有的人就说了,这不是乱采访吗,捡瓶子的你也问人家幸福不幸福,这能幸福吗?其实不然,每个人都有幸福的权利,幸福没有单一的指标,只要心中充满爱、乐观积极的生活,捡瓶子的人也可以是幸福的。
当我看了Tal Ben-Shahar博士的幸福课之后更增加了对幸福的感悟和理解,Tal Ben博士的第六讲主要是精神的力量和乐观主义,精神的力量往往能够创造奇迹,乐观主义也是人们成功的重要因素。Tal Ben博士的讲解诙谐幽默,而且运用了很多实验和实例,让人在轻松愉悦的听课过程中领悟到幸福的真理,萌发追求幸福的动力,人人都可以很幸福!下面我简单谈谈对这节幸福课的一些感受。
首先,要幸福,内在因素很重要。Tal Ben博士讲到“我们每个人自尊的水平,也就是自信的程度,对我们的方方面面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我们的待人接物,能取得的地位,能取得多少成就,还比如在个人领域,我们会与谁坠入爱河,我们与配偶,孩子及朋友的关系,个人幸福的水平”。物质富足与幸福感,或生活地点与幸福感,属于低度线性相关,而自尊与幸福感属于高度线性相关。大多数研究发现两者的相关系数,可以达到0.7,所以自尊非常重要,内在因素很重要。我们提高自信水平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是,我们在转变精神,改变“容器”,这样我们看世界的角度不同了。然后举出了几组病人事例,医生给头痛的人糖丸吃,说是特效药,病人相信了,然后真的好了;还有有的孕妇有恶心、呕吐的症状,医生给他们吃小剂量的吐根(一种催吐药),告诉她们可以缓解胃病,她们也的确恢复了健康,本来应该出现的呕吐症状不仅没有出现,由于服用了吐根更该呕吐的,实际上呕吐却停止了。因为她们相信她们服用的是止吐药,竟然逆转了催吐药的作用,这充分说明了精神的强大力量。在我们的身旁精神的力量也随处可见,一些同学为了激励自己往往会在桌子上或者本子上写一句话:“我是最棒的!我一定能成功!”“这次考试我一定能考第一!”等等,这些激励性的语言不知不觉当中就给自己带来的无穷的力量,他们更加努力地去学习,慢慢的自己越来越接近成功,最终他们真的成功了,这是精神的力量成就了学生的幸福!
这时有人问了,内在的力量这么强大,那么我们每一个人只要心里使劲想一件事不就都能成功了吗?不是,内在的精神能给人们带来战胜一切,触摸成功的机会,但是不是让我们坐下来只是去想,只是构想和相信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更多。
Tal Ben博士提出我们每个人对世界都存在心理基模,世界应该怎么样,会怎么样,是怎么样。个人对世界对事物的看法就是基模,基模就是内在。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外部世界,现实发生在外部世界。比如,-1-
半空中我松开手,它就会掉下来,这一事实与我的基模无关,它发生在外部世界,不管我的基模如何,它在现实中就是会掉下来。所以内部和外部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就是关键。所以其次,要幸福,也要正确对待外部因素。我们的精神不喜欢内部与外部存在差异,我们的精神喜欢两者一致相合。如果不相合,如果不一致,我们就会产生异议感,觉得不适,那么就得让两者统一。要么改变外部现实,要么改变自我思维以符合外部现实,有几种方法,可以重建一致性。第一种做法是更新基模,就是原来我不知道松开手东西会掉下来,现在我知道了,于是我更新基模,这也叫作与时俱进。第二种是忽视或抛弃外在信息、不符合基模的外部信息,这种可以针对那些不利的外部因素,把它忽视掉后你就更有自信去干好一件事。第三种是主动寻求事实真相,当我们看到的和自己的基模有差异的时候,要有怀疑精神,到底谁是对的得弄个明白,去找证据找线索,最终找到真相,这是一种探索的精神。第四种方法是创造一个新的事实,当一些事实摆在面前成为极限的时候,比如1954年5月6日前的现实是1英里4分钟,是人类的极限,不可能突破,Bannister成功了,他创造了新的事实,同时也让世界的其他赛跑者创造了事实,他是不断追求、超越自我的代言人。
最后,要幸福,乐观主义也很重要。爱迪生是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一生申请了1097项专利,当今世界的发展,大半要归功于他。但这位史上最成功最富创造力的科学家,也是失败次数最多的科学家。科学界在研究灯泡时,如何用电发光,是整个科学界一大难题,爱迪生也不例外。当地报纸的一名记者采访爱迪生说到 “爱迪生先生,您致力于灯泡研究许多年了,整个科学界都在进行相同研究,但毫无所获,您已经进行了5000次实验,失败了5000次,放弃吧”。爱迪生回答是“我没有失败5000次,是成功了5000次,我成功证明了哪些方法行不通”。同样的客观现实,5000次失败,但却有完全不同的解读,科学界认定,这是不可能达成的,但爱迪生的主观解读,却是他走向成功的敲门砖。爱迪生从不同的方面去看待失败,这正是他的乐观所在,把失败当作经验累积起来,一百次、一千次、五千次的经验,这些累积起来就有了创造新的事实的可能,这也是他的信仰。
无独有偶,“Babe”Ruth是职业生涯中全垒打次数最多的棒球手,他也是三振出局最多的。史上最成功的人往往是,失败次数最多的。学会失败,乐观的看待失败,坚持信念,学会失败,从失败中学习。同样的,纵观历史,那些有过最多次挫折,最多次失败尝试的艺术家,也是最终看来最成功的艺术家,成功没有捷径。幸福需要你的乐观,需要你的信念。
幸福到底是什么?幸福或许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那么简单,或许又如珠穆朗玛峰那样高不可攀,其实幸福就像是每天升起的太阳,她把光辉撒向每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你不能一直宅在屋子里,你得打开窗子,走出屋子去沐浴阳光,去切身的感受她的温暖,那就是幸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