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村官”腐败的主要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
当前“村官”腐败的主要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所在栏目:首页 >>调查研究发布日期:[ 2010-5-11 ]选择字号【大 中 小】收藏本文
2010年05月11日来源: 国家预防腐败局
近年来,“村官”腐败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和农村稳定发展。因此,加强村级党风廉政建设,预防和惩治“村官”腐败,势在必行。
一、“村官”腐败的主要特点
调查显示,“村官”腐败主要呈现五个特点:
一是贪污挪用公款相当突出。从近年查处的“村官”腐败案件来看,村干部腐败的主体80%以上为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系贪污、挪用公款居多,贪污挪用公款来源主要是土地承包费,隐瞒人口差额款,占地赔偿款,低价私自出租、转让、发包集体所有耕地、林地、荒地款等等,几乎遍布支村两委职权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此外,部分村干部同时涉嫌贪污、挪用两个罪名,贪污、挪用公款数额较大,“村官”犯罪涉案数额呈上升趋势。从过去的几百元、几千元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几万元、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万元以上的经济大案比例明显提高。
二是编造事由虚报开支相当严重。查处的案例中,大大小小涉及“村官”公款吃喝问题,部分村每年用于吃喝的费用达到几千元或上万元的已属平常,一些“村官”将吃喝费用视为正常的财务支出科目,并认为公家的钱财装在兜里是犯法,但吃在肚里不犯罪,便以待客、跑项目、购物资等各种事由吃喝
招待,虚报吃喝招待开支,贪污公款中饱私囊。愈演愈烈的吃喝风为“村官”损公肥私创造了便利;有的“村官”隐瞒收入或虚列支出,侵吞公款。
三是失职渎职现象相当明显。查处的案例中,“村官”在工作中失职渎职时有发生,处理村级事务不按照议事程序办,独断专行,个人说了算,借宗族势力滥用职权,恃强欺弱或偏亲向友,肆意侵犯村民人身权利。部分村官还利用村里公共事项为机会,不经集体讨论,私自将事项交给自家族人办理,发放误工补贴,群众反应很强烈。
四是违法违纪手段多种多样。从的手段看,有的“村官”挪用公款,用于临时还贷、注册验资、炒股等经营性活动;以各种名义虚报冒领土地补偿款;有的利用集体资产出租、出售和工程发包过程中暗箱操作,收受回扣;有的设账外账或小金库任意侵占、截留、私分或挥霍等;有的是违反财务规定,公款私存或转借他人获取利息,或为企业、亲友提供经济担保;还有的是财务管理混乱,坐收坐支,吃喝玩乐,随意开支等。
五是村官腐败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些村官的腐败行为,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干群关系的紧张,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的甚至造成村民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酿成群体性事件,影响农村生产、生活秩序。
二、“村官”腐败的原因分析
从对查处案件的调查分析看,导致“村官” 违法违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上的因素,也有客观上的原因;除“村官”自身思想觉悟不高,法制观念淡薄的原因外,还有以下五个方面。
原因一:认识不到位是防治“村官”腐败的思想障碍。一些地方对村级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表现出六种倾向:一是“小题大作”论。认为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村官”的权力进一步压缩,村级腐败的土壤已不存在,抓村级党风廉政建设是舍本逐末;二是“主体不符”论。认为党风廉政建设是党委、纪委、“一把手”的事,与己无关;三是“经济对立”论,认为当前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狠抓村级党风廉政建设,会影响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四是“被动应付”论。村干部由上级任免改为由村民大会选举产生以后,少数干部由先前的“眼睛向上”变为一味“眼睛向下”,不同程度地存在对上级政策贯彻落实不力的情况,特别是对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等可能与部分群众意愿相悖的工作,不愿抓、不敢抓,失职渎职现象大量存在;五是“团体利益”论。认为对村级党风廉政建设,谁抓早了、抓紧了、抓狠了、抓实了,会让自己的人吃亏,因而出了问题瞒着护着,“自行消化”,不愿真抓;六是“自我保护”论。少数村干部自身不干净,怕拔出萝卜带出泥,担心引火烧身,因而不敢抓。
原因二:制度落实不力使“村官”缺少监督制约。目前,已经建立了一系列比较完备的村级管理制度,以此来规范和约束村干部的行为。但如何使制度从“墙”上走下来,用以“方圆”村官,通过调查与剖析看,监督约束机制在执行上力度还十分软弱,对很多“村官”来说基本上是形同虚设。同时,个别乡镇对“村官”的监督不到位、村级监督虚化、群众监督不力,尤其是少数乡镇对“村官”存在一些“迁就”思想,正是由于在监督管理上失之于软,失之于宽,失之于执行的惰性,才给了“村官”违法违纪之机。
原因三:财务管理混乱给“村官”腐败造成可乘之机。因其村级特定的环境原因,村干部变动频繁,帐目交接不清,谁当干部谁管钱,帐目设置不够规范,财务审批不够严格,村干部权力过于集中,所有支出全凭一人说了算,“白条”自批自支现象在村级财务管理中较为常见。部分村村务公开栏都设有
“其他”概括开支,因没有列明支出的用途,给“村官”以权谋私带来可乘之机。
原因四:“村官”大权独揽是导致“村官”腐败的必然因素。有权力的地方就会滋生腐败,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在农村受传统宗族观念和家长作风影响,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般都是本村大姓人氏担任,有的支村两委成员都是一个家庭的,大权集中在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手里,这些“村官”大小事情由其说了算,权力的过度集中使他们作案时有恃无恐,使他们独断专行,使他们贪婪无忌。
原因五: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村官”犯罪界定不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举报“村官”腐败案件线索较多,但农村帐务混乱,办案费时费力,证据难以确定,调查的多,成案的少,打击力度削弱,助长了“村官”的行为。再加《刑法》对村官犯罪范围不够广,让承办人无所适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明确了村委会工作人员犯罪行为的犯罪对象仅限于七项工作中的财产,而村级组织中的资金还包括本村的自有资金。村级财务并未对不同资金进行分类管理,导致在司法实践中,“村官”侵占或挪用的资金性质难以界定,案件定性难以把握,管辖不明确,为惩治“村官”犯罪留下一个空白地带。法律规定,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贪污不足5千元,职务侵占不足1万元的不能立案,只能移交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查处,使打击力度受到限制。另外,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管理存在盲区。一些非党员的村干部实施了需要追究责任的违纪行为或其他重大过错行为后,缺乏对其进行处理的依据,依现行法律法规只能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的形式启动罢免程序,在操作上存在很大难度,造成部分村干部产生“党纪管不着、廉政制度约束不到”的错误认识。对村级“零招待”制度反映也比较集中,认为对村级招待费一刀切不符合基层实际,一些为村集体事务产生的费用,不能通过正常渠道报销,只能变相处理。他们呼吁在“零招待”制度中补充特殊条款,开前门,堵后门,使制度更科学、更具有可行性。
第二篇:村官职务犯罪特点原因及对策
“村官”职务犯罪的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们国家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惠及广大农村群众,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时有发生,成为侵犯农村群众民主权利、损害农民合法利益,破坏农村经济发展秩序,影响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政务村务环境,检察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涉农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就成了一项当前重要任务。
一、农村职务犯罪基本情况
通过对相关部门走访、调查了解,采取座谈、查阅相关资料方式,对农村职务犯罪的现状、特点等情况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和掌握。2009年以来,全县各乡镇纪委及县纪委受理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线索15余件;县检察院两年来共受理涉农案件举报线索6件,占受理职务犯罪举报线索的 30%;检察机关2009年以来立案查办的农村职务犯罪案件3件3人,涉案金额达5万余元。在此类案件中,被告人受到刑事处罚的3件,其余案件当事人也得到了相应的党纪政纪处罚。从以上数据表明,我县涉农职务犯罪案件比例较大,情况不容忽视。
二、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特点
通过对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特别是对“村官” 违法犯罪案件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发现当前“村官”违法犯罪案件具有以下特点:
(一)“村官”职务犯罪涉及人员较为固定。主要集中在村主任、村支书和财务人员等村干部,并且是两人以上共同作案。过去县检察院查办的一起某村支书李某因贪污、挪用公款案被判刑,财务人员同样存在经济问题受到相应的处理。
(二)职务犯罪案件大多是贪污、挪用公款等类型,作案手段不断翻新。从调查材料分析看,其作案手段:一是采取收款不入帐、虚 1
报冒领等手段,公然贪污公款;二是以吃喝等名义少支多报、虚支重报侵吞公款;三是利用假发票报帐频频作案;四是挪用公款案件时有发生。
(三)农村财务管理不善。在调查中发现,经过近年来在全县推行“村帐乡管”制度后,大部分村级财务管理较为规范,但是部分村级财务管理仍然有些混乱,财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执行监督不力,从而引发职务犯罪。
三、农村基层干部经济违法犯罪的成因
农村基层干部特别是“村官”违法经济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的“村官”自身素质不高,忽视世界观改造。少数村干部把当“官”与发财等同起来,为了当上村干部不惜拉关系托熟人送礼,一旦目的达到便千方百计捞回“失去”的钱财,造成很坏影响。同时少数村干部平时放松学习,经不起市场经济的考验而走上违纪违法道路。
(二)法制观念淡薄,私欲膨胀。基层村干部皆来自于农村,这些人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自身素质较差,基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财务知识培训。加之不懂法,不依法办事,思想观念一旦发生变化,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由于法律意识淡薄,难免会做出违纪违法的事情。
(三)财务管理混乱,财务制度还不十分健全,财会人员不专业。近年来,一些农村的财务管理比较混乱,无帐、片帐、现象虽然已逐步消灭,包帐、白条入帐等在村级财务帐目中相当严重。一是村干部利用白条自批自支的现象存在;二是财务状况公开程度不够,收支缺乏透明度,理财小组把关不严格;三是财会人员不专业,缺乏执行财务制度的自觉性和原则性,对村干部言听计从,成为村干部贪污、挪用公款犯罪的帮手,有的与村干部共同作案。
(四)制约机制不健全,监督乏力。一是农村基层管理和监督职能组织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内部监督作用,上级职能部门监督无力。如白条入帐现象在村组帐目中依然存在,审查人员对此无可奈何。二是
纵向监督软弱。一些上级主管部门对村级集体资金的使用和分析没有进行严格审批。三是横向监督虚化。一些村级集体经济的支配由村里书记、主任少数人说了算,其他人员不敢提意见,也不敢反映,起不到应有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作用。四是对村干部的贪污、挪用等问题,一些知情群众慑于这些人的权势,敢怒不敢言,害怕招来报复。
四、遏制“村官” 腐败的对策
农村职务犯罪的预防要在党委领导下,形成各级纪检监察部门组织协调,专门预防与社会预防,检察预防和系统预防相结合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格局。采取“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办法,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遏制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对农村基层组织党员干部的宗旨观念、法律意识教育。村民在选举村干部时,一定要认真用好自己的选举权。一是选用政治立场坚定,品质作风优良,工作创新、求真、务实,德才兼备的人;二是选用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学科学、用科学、靠科学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彻底摒弃当官“捞钱”的村干部。形成正气压倒邪气的良好氛围,把那些为官清廉,开拓进取,百姓信赖的人选拔到村干部岗位上。三是要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运用党政理论及法制理论及早对村级干部进行教育,从思想上筑牢防腐线。
(二)加强农村资金管理,堵塞漏洞。制约和监督农村干部权力行使的关键:一是发挥“村帐乡管”制度的作用,各村定期上报财务凭证,由镇专门机构审核,制止“白条”、“包帐”等违反财经纪律费用的支出。二是改变村领导与财务人员的隶属关系,会计由镇经管站统一管理,报酬分配由镇政府统一支配,与村没有隶属关系。这样可以让会计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也使村干部在财经上没有歪脑筋可动。三是在农村基层广泛推行民主理财制度,杜绝公款随意开支等现象存在。
(三)完善监督机制,注重强化群众的监督作用。要施行群众监督和上级检查相结合。一是必须增强基层单位工作的透明度,让群众
享有知情权、发言权,推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特别是在土地转让、出租、承包、工程发包等问题上,在作出重大决策前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倾听群众呼声,接受群众监督。二是乡镇经管、审计等部门经常下村检查,做到有案抓查处,无案抓预防,把农村干部职务犯罪消灭在萌芽阶段。
(四)改善“村官”待遇,以有效防止发生违法经济犯罪问题。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都要通过“村官”才能最终落实到基层。改善“村官”待遇不能忽视。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拖欠“村官”工资的现象比较普遍,严重影响了“村官”的工作积极性及生活,同时也是其违法经济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五)加大打击预防力度,确保经济发展。针对农村干部犯罪较为突出的现状,在加大查办村级干部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的同时,充分发挥纪检、监察、信访工作的作用,重视农民的举报和上访内容。对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经济违法犯罪案件发现一件,查处一件。特别对群众意见大,多次上访影响稳定的大案要案坚决从快查处,依法严肃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向群众反馈。对不构成犯罪的违纪案件,既要将查办结果向群众说明情况,同时也要给人民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为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稳定民心、增加农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
丛小民、肖功权
2009年 3月4日
第三篇:当前我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腐败原因及对策
江西理工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行政管理(双学位)专业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行政伦理研究》课程结业论文
题目:当前我国国家机关人员腐败原因及对策 学院:机电工程
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班级:091
学生:乐建
学号:06
任课教师:陈华平
时间:2011年12月 26日
腐败在历史上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是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的现象,而腐败发生较多较频的地域国家,往往是新旧体制并存交错,制度不完善,腐败的滋生、蔓延繁殖空间较大的国家。在我国,此现象发展势头迅猛,并且危及和破坏着法制的权威性和有效实施,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动摇我国的社会政治基础和伦理道德基础,又危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污染社会。腐败不仅极大的扰乱了市场次序,而且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造成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紧张,违背了社会公平与正义,给党和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腐败问题能否有效的解决,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把发生腐败现象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首先,对于腐败的定义:腐败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借职务之便获取个人利益,从而使国家政治生活发生病态变化的过程,其核心就是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就目前而言,要综合考虑我国自身的实际情况:我们现在的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发展阶段.。所以说,如同在任何存在财产私有制的国家中一样, 在我国, 腐败现象将长期存在, 反腐败的斗争将是长期的, 严峻的和复杂的。这使得腐败成为了当今中国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
其次,我国当前党内腐败呈现出的特点主要有:第一,腐败的群体性特征明显,涉案人员众多,并且他们在政治上丧失党性原则,形成了具有紧密人身依附性质的关系网,同时在经济上互相利用,结成了利益共同体。第二,“一把手”腐败非常突出,党政“一把手”的腐败行为又导致其下属各个部门负责人的违纪违法。第三,“外向型”腐败日趋明显,都形成了国内犯罪,国外洗钱的链条。第四,资本积累型腐败日益显露,腐败分子已经不满足于一般生活上的富有和享乐,违纪违法的目的从追求消费享乐型向资本积累型转化。第五,腐败的规范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我国的腐败已经进入一种相对稳定的均衡时期,出现了笑廉不笑贪的社会风气。第六,腐败分子的“抗药性”在不断提高,腐败的手段更狡猾、更隐蔽。第七,腐败呈现出明显不同的地域特征,西北部和中东部地区都有明显的区别。
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很多,根据公权力的不同性质,腐败现象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党政领导机关官员的腐败,比如行政监督部门和执法部门的工作人
员损公肥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以权谋私、部门的领到行贿卖官、学术造假、挥霍浪费、腐败堕落等等。二是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腐败,比如司法机关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办“人情案”,在案件审理中收取利益等。三是经济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腐败,比如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之便索取贿赂、拿取回扣等。另一种腐败类型是,指非公职人员或党政领导干部的人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自己可以利用的资源非法谋取利益的腐败现象。非公共权力型腐败包括一下三种类型。一是职业腐败,如一些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之便侵吞或挪用公款、工人工资、非法收取或索取“红包”等。二是新闻腐败,如一些新闻媒体或记者为了获得高额的回报或个人利益,发布“假新闻”和“有偿新闻”,利用新闻线索迫使其他组织或个人与其进行金钱交易等。三是学术腐败,学术腐败主要发生在高等院校,比如学位的审批,项目的审评,职称的评定等过程中发生的钱权交易或其他利益的交易等。
现今中国政府部门和国家机关的腐败现象层出不穷,腐败问题比较严重,与腐败有关的社会组织和力量也比较强大,对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和严重的危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祸国殃民的现象呢?以下就对腐败产生的原因作深入的探讨。
腐败现象的出现有其社会历史根源, 又有多种多样的现实原因。大体说来有这样几以下个方面。
1、我国曾经是一个被封建阶级统治长达两千多年的国家, 这在世界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封建主义残余思想还在影响着很多人,而且,改革开放以来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不断侵蚀着人们的思想, 因而在许多人的思想里存在滋生腐败现象的思想基础,比如私有观念和特权思想。
2、体制上的漏洞和机制的不健全。我国目前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都还处于改革完善的过程中,许多新建立的制度还不成熟,有些制度还没有来得及建立,这在客观上难免会出现制度上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从而给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
3、市场经济特性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腐败现象产生重要因素。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的竞争性、重利性、等特性,这既有积极的一面, 同时也有消极的—面, 其消极的一面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对于滋生腐败现象具有很大的诱发力。
总的来说,腐败现象是剥削阶级私有制的的产物,也就是说,私有制是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是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腐败的本质就是剥削,腐败的实质就是一种权力的蜕变或异化。腐败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危害。第一,由于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第二,滥用职权、权钱交易等造成政策执行偏差,导致国家管理的混乱。第三,严重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一定程度激化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的安定团结、长治久安构成巨大威胁。只有消灭私有制及是由观念,才能最终先灭腐败现象。
现在,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但是腐败成为了我国最大的社会污染,他它不仅造成各种经济损失,而且还构成了对我国共产党及其政府的合法性的严重挑战,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极大关注和忧虑,党内存在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有的还日趋严重,所以,我们必须从腐败现象当下的特点入手,把防腐败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面,尽最大的努力来降低发生腐败现象的可能性,提出可行的政策,使有关人员无空子可钻,达到让其不想腐败,不能也不敢腐败的目标。
防治我国的腐败现象,必须考虑我国的国情,同时也要将传统文化的影响考虑在内,从其内部特点和规律以及原因入手,提出可行性防治对策。
首先,进一步完善首长负责制。在发挥首长负责制优势的基础上,加强“一把手”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在强调其权力的同时,明确其责任,堵塞漏洞,防止滥用。对凡是因为领导工作失职发生重大问题,造成重大损失的;腐败问题严重,群众反映强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对子女、配偶、身边工作人员管理教育不力,造成严重违法乱纪的;对责任范围内反腐败工作敷衍塞责,不抓不管,以致屡屡发生大案要案的;违反干部政策,用人失察,造成恶劣影响的;弄虚作假,骗取荣誉的等等,都必须严格按照职责分工,坚决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决不能以“集体负责”、“班子讨论决定”为由推卸应负的领导责任。其中的关键是,形成法律条文,明确权责,形成硬约束。
其次,加强法制建设,规范政府行为,使政府行为法制化,规范化,可推行道德立法。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规范政府审批行为。要加快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资金监管,规范收费行为。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公务
员制度,坚决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使政府行为向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发展。道德立法是指对公共行政部门人员的职业道德以法律或法规的形式加以确定和强化,目的在于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强化道德内约。政府机构是一个代表人民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机构,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工作人员必须具有比其它职业更高的道德水准,通过把职业道德制度化,法律化的形式,保证员工身体力行地执行,保证公共权威机构的纯洁性。我国的反腐败也可以考虑道德立法,把这种职业道德明确化、制度化,以提高官员的道德内约,使政府人员对腐败产生免疫力,构筑反腐败的钢铁长城。
再次,强化监督机制是反腐败的重要途径。法律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人大代表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人大代表不应兼任政府机关、司法机关的职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应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对政府机关与司法机关的法律监督力度,形成对行政权、司法权的有效监督制衡。政党监督,中国共产党要对党内干部和党员是否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实行纪律监督;民主党派要通过民主协商会议等形式,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群众监督,群众通过舆论、信访等形式,可以起到揭露腐败等不正之风的监督作用。行政监督,政府机关内部自上而下的监督系统,对防止各级、各部门的腐败起到监督作用。在强化监督机制时,一定要注意制度创新,追求监督机制的有效性。
另外,国外的“高薪养廉”也有积极的借鉴作用。这是从生活上给公务员提供依法行政的保障,防止腐败犯罪的有效方法。但是,我国借鉴这一方法,一定要根据我们的国情,使之发挥最大效用。
最后,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培育市民社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政企分开,政社分开,政府的权力应适当下放,把一部分权力返回社会,提高市民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使众多的矛盾在基层就得到解决,这样政府与人民之间就有了一个缓冲地带,政府就不再直接面对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这样一来,不仅政府的权力小了,而且社会的权力大了;政府直接插手的事务少了,自然腐败的机会也就少了,而且社会力量的增大也对政府权力的滥用形成强有力的监督和抵制,增加了腐败的成本,使其“不能为”,“不敢为”,形成硬约束。
近期,政府也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政策来防止腐败,用以补充和完善现有的防腐败政策。例如加强官员的功能工资申报;对裸官现象进行严查,官员家属出国都要经过严格审批,对有在国外定居家属的官员进行严格管理,防止其家属为其洗钱;另外,我国的各省市针对本省市的不同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合理对策。
总的来说,我们要想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胜利,必须深入研究腐败问题的根源,必须与时俱进地加强改进反腐败斗争策略,必须不断地学习先进文化,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这样,反腐败斗争才能够胜利,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够不断发展,我们自己才能够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干才.腐败现象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原因[J].理论探讨,2002,(4).2.新闻报刊。
第四篇:浅析当前投诉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浅析当前投诉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舒城县投诉受理中心)
自投诉受理机构成立以来,通过健全机构网络、完善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等措施,投诉受理工作逐步趋于规范,及时地解决了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问题,并成为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改善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社会各界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好评。随着社会对该项工作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期盼,当前如何及时发现和纠正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过程中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课题。本文根据我县投诉受理中心近年工作开展情况,结合全县效能建设目标和要求,做浅显分析,仅供参考
一、行政效能投诉问题现状分析
(一)从投诉件的数量看,呈逐年下降趋势。2008,我县投诉受理中心共受理各类投诉和领导批转的信件73件,2009受理各类投诉和领导批转的信件56件,2010受理各类投诉和领导批转的信件41件,分析其主要原因,一方面,经过多年整治,大部分行政执法机关执法行为得到规范,不作为、乱作为现象日趋较少;另一方面,有少数群众在投诉方面存在思想顾虑,害怕受到打击报复,不敢投诉;遇到问题习惯于走“潜规则”,托关系、找熟人,甚至给工作人员好处等方式处理,不愿投诉。
(二)从投诉的性质看,咨询、求助类所占比例较高且呈上升趋势。2009年,咨询、求助类投诉7件,占总数的12.5%;2010年共受理此类头8件,占总数的19.5%。主要原因,一是投诉人既想使问题得到解决,又不 想激化矛盾,遂采取求助或咨询的方式反映问题;二是有的公共服务部门在涉及群众日常生活的有关政策、服务等方面,公开不及时,宣传不到位。
(三)从投诉的重点部门看,道路执法、城市管理等部门所占比重较高。2010共受理涉及公安交警、交通、城市管理等道路执法的投诉17件,占总数的41.5%。这些部门与群众打交道多,直接面对被管理或服务对象,难免由于工作疏漏被群众投诉,同时也说明这些部门的管理还存在一些漏洞,个别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差、执法不规范。
(四)从投诉的热点来看,仍集中在执法不规范、乱收费、效率低下、服务态度差等方面。此类投诉在2009、2010所占比例分别为62.5%和60.9%,个别单位连续几年都位列此类投诉前茅。
(五)从投诉件的内容上看,投诉内容呈多元化和复杂化态势。此类投诉大都是因涉及多个单位部门、多个行政法规,既有历史机制方面的原因又有执行观念上的偏差导致群众办事难而引发的投诉。这就需要投诉受理机构要有较强的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处理问题时应把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协调和监督的作用,认真贯彻执政为民的理念,切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二、原因分析
引发投诉的直接原因是,个别部门单位在思想认识、工作作风、服务态度、行政效能、行政执法、收费罚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对发展环境认识不到位,大局意识不强。部分行政工作人员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对自身的岗位职责认识不深刻,在制定决策、执行政策等 方面没有服从大局,就事论事,导致决策与大局冲突等,给国家和老百姓造成直接损失。例如,我县交警部门对所有进入县经济开发区的路口设臵货车禁行标志,使园区内所有企业的运输车辆无法通行,企业主怨声载道。这些投诉反映出来的问题,充分说明我们有些行政队伍的职业责任心极缺,对岗位责任的认识非常不够,有关直接主管部门对他们的日常监督与约束不到位,急需加快整改步伐。
(二)服务意识差,责任心不强。个别部门工作人员仍存在“脸难看、事难办”、推诿扯皮,甚至故意刁难办事群众等现象。如我县某局一工作人员在企业办理执照年检过程中,缺乏耐心,态度粗暴野蛮与之发生争执,并撕毁年检材料。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更多时候群众更强调政府的服务功能,强调责、权、利的统一,而政府部门的少数工作人员官僚主义作风依然存在;另一方面,说明“政府权利部门化,部门权利个人化”的现象依然存在,甚至在某些部门还很突出。
(三)行政效率低特别是行政审批许可效率不高。一是审批环节多。从部门审批的运转程序来看,逐级审批是造成审批超时的重要原因。从内部运转看,审批事项从受理窗口到业务科室再到局业务办公会,科室工作人员、科室负责人、分管领导、主要领导逐级审批。从外部运转看,有的审批事项需要更高一级联席会议审定,但由于多方面因素,联席会议不能及时召开,导致许多审批事项积压时间过长。二是转报件得不到及时审批。有的审批事项县级部门负责初步审核,然后转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往往由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原因,影响了审批效率。
(四)行政执法不规范。一是滥用自由裁量权。行政执法机关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种类和幅度范围内,可以根据具体违法情形自行判断并作出处理。由于一些法律法规中规定的行政处罚选择余地宽泛,使执法人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易受主观判断的影响,甚至滥用自由裁量权,有人没人不一样,生人熟人不一样,领导过问与不过问不一样。同样的问题,对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执法对象处罚标准不一样,甚至同样一个问题,有的照罚,有的却全免,出现“同案不同罚”的现象,造成企业的攀比和当事人心理不平衡,引起投诉。二是执法方式简单粗暴。有的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重管理轻服务,只管理不服务,不能将执法与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一味为了方便自己工作和完成执法任务,凭主观意志执法,甚至以罚代管。如我县交警大队不顾本县未设臵出租车上下客站点的实际情况,对出租车司机路边停车载客盲目进行处罚,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五)利益驱动,导致乱收费行为屡禁不止。主要表现在:一是强行收取赞助费。个别部门存在“收费养人”现象,仍向辖区内企业和群众收取赞助费。二是个别部门将国家明令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转嫁到所属的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利用行政职能强制企业和群众接受指定服务、强制企业入会,通过收取服务费、会员费等进行变相收费
三、对策、建议
1、从健全制度上下功夫。要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投诉中心工作职责、投诉查处工作程序等。针对当前投诉受理新形势、广大群众的新要求,建议:一是建立行政投诉回访制度。即对所有调查属实的投诉件处理完毕后,都及时对投诉人进行了回访,并针对处理结果是否满意做好善 后处理工作。二是建立对行政投诉的督查机制。即对已调查属实的行政机关不作为的投诉件处理完毕后,还要做到对投诉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明查、暗访,及时督促检查,促使整改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建立行政效能谈话制度。即对于被投诉多的部门单位,投诉受理中心将与其行政一把手进行谈话,提出工作建议,要求制定措施,进行整改。
2、在解决共性问题上下功夫。针对群众反映的共性问题,要选题立项,开展专项治理。集中治理一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问题;乱收费、乱罚款问题;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违规执业问题。通过专项治理,切实解决一批群众投诉较多、严重影响和破坏发展环境的共性问题。
3、在查处典型案件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执纪办案的治本功效,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严肃查处影响破坏发展环境的人和事。重点查处利用职权设租寻租、“吃拿卡要”案件;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等效能案件;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案件;行政机关、垄断行业转移职能谋取利益的案件;恶意阻工,干扰、损害企业生产经营秩序案件。
4、在归纳整理上下功夫。要对投诉情况作出具体分析,归纳整理,并就如何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及热点问题提出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如2009年我们针对机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大局意识、工作效率、工作作风、依法行政、服务质量,制度建设、工作纪律、廉政纪律和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等几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切实优化发展环境”的建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关于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年”主题活动意见》、《机关效能八项制度》等文件,全面部署、规划效能建设任务。面对日益复杂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赋予了投诉受理机构新的使命。广大人民群众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行为的认可和满意程度,折射出只有从源头治本,健全法制,转换职能,加强和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优化行政管理流程,畅通运行机制,才是帮助政府部门走出困扰、提升行政效能的必由之路。
第五篇:当前我国权力腐败的特点及对策
当前我国权力腐败的特点及对策研究
摘要:“廉政”和“腐败”,是我国当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话题。改革开放以来,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最主要的障碍之一。党中央长期以来将反腐倡廉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但多年来腐败现象仍旧十分突出,反腐败已成为我国当前必须严肃对待的最深刻课题之一。事实上,腐败是权力的腐化,其实质为权力的变质和异化,它对社会有着极大的危害。本文就权力腐败现象的形式、成因及治理对策进行评析,以此希冀对我国权力腐败现象及其治理有所裨益。
关键词:权力
腐败
特点
对策
Summary: “Against” and “corruption” of contemporary social life is a key topic.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spread of corruption in China's moderniz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obstacles.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fight against corruption will be a long time as an important task, but corruption is still very prominent over the years, has become one of China's anti-corruption must be currently the most profound issue seriously.In fact, corruption is the corruption of power, and its essence is the power of deterioration and alienation, it has a great social harm.Comment on this paper forms,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powers of corruption, thereby hoping to power corruption and governance of the phenomenon of benefit.Key words: power corrupts Features Measures
一、权力腐败的表现形式
(一)公权私用
个别领导以手中的权力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筹码,轻者吃拿卡要,重者违反党纪国法。
有专家指出,我国当前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切实解决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问题,为改革扫清障碍。客观地说,各级政府的各个部门都或多或少地掌握着处置分配公共资源的权力。新的形势下,政府职能主要是提供社会产品和提供公共服务。政府掌握着土地的批租权、税收权、卫生检查、公检法、卫生治安等等。一句话,政府现在的主要职能是“服务”,而不再是以前的“行政干涉”。
而公权私用,追求部门利益最大化,偏离公共服务的对象,将公共资源变成可以兜售的商品,必然造成公共资源的分配不公,危及社会的公平正义。当行政人员在进行权力和利益的交易时,就不是以公务员身份在提供公共服务,而是以“商人”的身份做“买卖”,由此严重影响人民政府的公信力。
专家认为,当行政具有强烈的私利导向,不仅部门在行使权力时故意设置条件寻租,降低本部门的行政效能,而且部门之间在争夺利益中互不相让,在承担责任时相互推诿,力量内耗,抵消管理效应。部门利益的膨胀还可能导致某些群体性官员腐败,其“人人有份”的特点会弱化监督,形成特殊利益集团,增加反腐成本。
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的形成,固然有特定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但重要的是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党性不纯,说到底就是不能够正确认识手中的权力从何而来、为谁而用,不能始终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有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才能真正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保持权力的纯洁性、公益性、高尚性。
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正确地运用行政权力,更好地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行政体制改革,始终把行政部门的权力运用服从于为人民谋利益的最高原则,这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有利于铲除滋长公权私用的土壤;制止公权私用,有利于为行政体制改革扫清障碍,二者相辅相成。
权力一旦没有约束是非常可怕的。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违反党组织的决定,与党组织离心离德,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硬抗不敢、软顶皆是”等,成了“吃喝玩乐站在第一线、革命斗志退到贫困线、违法违纪越过警戒线”的“三线”党员。更有甚者,以手中的权力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筹码,轻则吃拿卡要,重则违反党纪国法。
真正地要制止公权私用,就是让权力不越界而行。这必须依靠制度建设严格约束行政权力,必须依靠依法行政解决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问题。各级行政部门理应以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作为终极目标,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办事,决策要符合法定程序,执法要遵守法律规定。建立健全对行政权力监督的体制,形成全方位的监督权力运行的机制。
(二)失职渎职
有些领导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好高骛远;不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奉行个人专断、搞“一言堂”等家长制作风,个人说了算。
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好高骛远,突出表现在虚报浮夸,失职渎职行为和严重官僚主义。1958年,“大跃进”高潮兴起,全国刮浮夸风、共产风。当时,上海市有一篇报道,说的是上海县马桥公社,水稻“卫星田”的亩产已达17万斤,还附一幅照片:一个小孩坐在禾稻上没落地。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魏文伯亲赴马桥一看,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马桥公社就是把各处的水稻拔出来,堆积到“卫星田”里,创造了“奇迹”。正是“大跃进”到了离奇、离谱的地步,使“三年自然灾害”,饿死了一大批老百姓。
当前,我们有一些领导干部,见事就推,见难就躲,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很淡薄,对群众的利益常常置之脑后。在他们看来,管与不管,管得好不好,“官儿”照当不误。老百姓很形象的形容我们的一些干部:“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吹的,吹的不如拍的,拍的不如送的。”
为什么在有的地方,“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大干快上,而群众千呼万唤需要解决的问题,都得不到解决?问题的症结在于:“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老百姓给某些当官的刻画了一幅对联——上联是: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联是:下级骗上级,层层掺水,水到渠成。横批:官出数字,数字出官。
另一方面,是有的领导干部不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奉行个人专断、搞“一言堂”。所谓“一言堂”,也就是在党委领导班子中“一把手”一个人说了算,特别是在作为党内最高决策形式的党委会上搞个人专断。对这个问题,早在上世纪中叶,毛泽东同志就已经提出来了。数十年来,反对“一言堂”的呼声也一直没有间断过,有时还强调得相当厉害。然而,“一言堂”却没有因此而关门,造成许多党内民主和政治生活不正常状态。
为什么“一言堂”会在我们党内长期流行屡禁不止?怎样才能真正走出“一言堂”?现实中有两种奇怪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第一种是,一些人一方面说“一言堂”要不得,另一方面有许多人离了它又觉得不习惯、不自在。在许多人看来,即便“一言堂”挺荒唐,也比“几爷子当家、七扯八拉”要好得多。有些新闻媒体在宣传先进典型的时候,有时也过分突出那里的“一把手”高明,给人的印象好象“一言堂”还真能搞出点名堂。事实是,如果我们不把“一言堂”的社会和思想根源问题解决,不在党内重新进行一番关于党内民主的启蒙教育,不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主义民主,不在全党和全社会真正形成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应有的民主空气,再硬的纪律、再强的制度也不一定能贯彻执行。还有一种现象是,有些人明明搞的是“一言堂”,却堂而皇之地扯着民主集中制的旗号,甚至还理直气壮地认为他们搞的就是民主集中制。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自欺欺人的现象?这跟我们过去对民主集中制往往从思辩的角度去阐发、而没有注重制度创新和从操作层面解决问题有关。我们讲民主集中制讲了这么多年,其实对其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甚至在认识上还有误区。只有在理论上搞明确了,才能在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而从政治制度的层面来看,“一言堂”主要是因为“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一把手”和党委(组)成员之间存在人身依附关系以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等等造成的。要走出“一言堂”,必须认真解决这些问题。要走出“一言堂”,我们还得首先从封建残余思想阴影里走出来,从一切不民主的传统里走出来,从对民主集中制错误理解的误区里走出来。
(三)党性沦落
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有些领导干部抵制不住奢靡之风的侵蚀,生活糜烂,对自己放松要求,失去警惕;对外部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形成严重的部门和地方保护主义。
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品行情趣不是小问题,它是党的作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党及其成员的面貌,与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等一起构成党的整体形象。有些领导干部抵制不住奢靡之风的侵蚀最终栽了跟斗,几乎都是从追求糜烂的生活方式开始的。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的良好风气的第八个方面,就是要公道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可以说,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情趣,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意志和行为。高尚的情趣,催人上进,使人奋发;低下的情趣,消磨斗志,涣散人心。一个生活作风败坏、情趣低俗的干部,是不可能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那些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最终被绳之以法的领导干部,几乎都是从追求糜烂的生活方式开始的。而孔繁森、郑培民、汪洋湖等一大批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的领导干部,有哪一个不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好坏,情趣追求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的具体实践,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这绝不是个人的小事,而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因此,对于似乎与工作无关的“生活情趣”问题,每一位党员干部都不可掉以轻心,而必须高度警觉,严肃对待。
有的领导干部不能顾全大局,令行禁止,不能树立“一盘棋”的思想,不能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而以地方和部门的特殊性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些领导干部只顾自己不顾大局、只顾团体不顾整体,不适当地强调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特殊性,希望全局利益服从他们的局部利益,因而给全局造成了损害。我们遗憾地看到:一方领导干部的“粗鲁执政”,往往造成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部门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二、权力腐败的成因
(一)社会转型期的怪圈
我国现阶段,新旧体制交替,分配不合理,是滋生权力腐败的重要原因。
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旧的体制还没彻底打破,新的体制还没完全建立,再加上配套的法制、制度还不完善,各项旧体制的某些做法还在起作用的情况下,经济活动很容易受到权力的左右,给权钱交易打开了方便之门,给腐败分子留下了漏洞和缝隙。此外,我国的分配调节机制还不健全,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一些公务员对收入差距较大的现象不满意,对社会上的一些 “先富”也产生心理失衡,动摇了信念。致使这些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自觉或不自觉地走进“金钱至上”的误区,踏入了权力腐败的深渊。必须引起高度注意的是,权力具有“可交换性”的特征。权力的可交换性,是指权力作为一种外在型的能力,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权力主体的更换而发生转换。权力主体所拥有的权力,是外在于自己的利益,当他履行相应公共职务时,他就有权力,当他离开这一职务时,则会丧失权力。这就是民间常说的“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当权力主体拥有权力时,他就能“一呼百应”;当他离开了权力,就会“风光不在”了,这会让权力主体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从而导致权力的异化,就是指权力主体把自己所掌握的权力作为“商品”用以交换私利,即权力腐败。在我国现阶段,由于新旧体制交替,分配不合理,一些“掌权人”在心理失衡之下,利用手中的“权力之棒”换取不正当利益,于是乎,权力腐败就产生了。
(二)设权失当的恶果
所谓设权失当,即设置权力时有失恰当。一是党政不分,职责不清。二是职位设置过多过滥,缺乏规范。三是权力分配过于集中,一把手往往集人、财、物大权于一身,常常存在个人说了算的情况;政府包揽干涉企业事务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行政权利过大,有侵占立法权、司法权、监督权的倾向。
授权失误。即把权力授给了本不该授予的对象。授权失误为权力腐败种下了祸根。有的部门考察干部时没有执行德才兼备的干部路线。有的组织干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即使听了不良反映,也是充耳不闻,考察结论只拣好听的写,造成用人失误。有的公开跑官要官,甚至有的则公开卖官。
用权失范。之所以出现用权失范的现象,主观上讲,是少数党员干部淡忘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生扭曲。客观上讲,是体制和机制上的漏洞,腐败分子有空子可钻。
监督乏力。失去监督的权力必将导致腐败。就我国目前而言,监督部门还是众多的,看似构成了一张严密的监督网,然而深入研究后不难发现,这种监督机制还很不健全,监督乏力。一是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太远。二是下级对上级的监督太难。三是同级对同级的监督太软。在当前的环境下,“好人主义”盛行,尤其是同级中的一把手,更是无人敢监督。四是法纪监督太晚。现在执纪执法多是一种事后监督。
设权失当所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对党和人民的利益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危害。
(三)行政环境急需净化
当前我国的行政行为不规范,是普遍造成各级权力腐败的温床。
行政行为、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不规范,为腐败分子违法犯罪大开方便之门。有分析表明,三大环节最易滋生职务性群体腐败:产品购销过程中索贿受贿形成以“回扣”为纽带的群体性腐败;工程建设过程中损公肥私形成以工程项目为轴线的群体性腐败;执法过程中枉法徇私形成以“保护伞”为特征的群体性腐败。
专家指出,我国转轨期过程中尚处于不规范市场经济状态,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还不具备。政府在资源配置(尤其是稀缺性资源配置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官员手中握有各种行政审批权力,可视为“政府产品”,官员们设置了租金,金额就是行政垄断运作和市场化运作的差价。各个利益集团利用各种非市场手段从政府手中获得审批远比运用市场手段更便捷,更节约成本。
近年来,学术界通常把这种由于政府行为而产生的腐败现象称为“寻租性腐败”。所谓“寻租性腐败”,是指为获取纯粹转移所花费的稀缺性资源跟垄断、管制关税和其他相关制度及实践带来的传统净损失。美国著名学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布坎南曾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假设一个城市的政府用发放有限经营执照的办法来限制出租车的数量,那么城市里的出租车就少于自由竞争市场的均衡水平,出租车业主就可以赚到超额利润。在这种吸引下,人们就可能想方设法从主管执照发放的政府有关官员那里获得执照。如果执照的发放取决于个人意志,寻求执照的人就会贿赂这些官员,从而获得出租车业的经营权。因为拥有这个权力的官员能够获得利益,就会使更多的人争夺这个职务,由此产生了新一轮的寻租活动。如果全部或部分的执照费转化为政府的财政收入,那么各利益集团又有可能为了争夺这些资金的使用权而展开又一回合的寻租活动。此例生动说明:权力虽然同整个社会需要和公共利益相联系,但它毕竟是由社会中少数人行使。经济运行中的“双轨制”、市场竞争中的不规范性和行政部门改革的滞后性为国家权力拥有者“设租”、“寻租”提供了直接的可能。
由此观之,行政行为的不规范是普遍造成各级权力腐败的“温床”。
三、权力腐败的治理
(一)权力监督法制化
深化改革,完善监督法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制约机制和完善适度分解权力的制衡机制。
权力被滥用,以权谋私得以发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权力运行不规范、权力内部缺乏有效制约。要防止以权谋私和腐败,不仅需要党内的民主监督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而且必须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运行。在这种权力运行制约机制中,权力要作适当分解,使各种权力由不同部门(单位或岗位)行使,使各种权力之间形成合理的结构;职权配置要科学,体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职权与责任相统一;根据分权和各自的职权来设计权力运行的程序,使各种权力部门(单位或岗位)既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又互相把关、互相制约,形成真正有效的制衡机制,保证权力依法运行,以此防止以权谋私的情况发生。
依据我国的国情,当前要着重抓紧建立以下几方面的权力运行制约机制。首先是要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其次是要深化财税、投融资、金融制度改革,规范财经秩序,加强资金监管;还有就是要推行和完善政府采购、招投标等制度;再次是要完善决策机制,将预防腐败寓于决策之中;最后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
(二)强化纪检监察等专门监督机构的地位和作用
如强化舆论监督,加大对权力腐败的惩处力度,实行自下而上、随时曝光、无须受命、不畏权势,是揭露和打击腐败有效的形式,也是权力监督有效的方法。
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各方面通过大众传播渠道,表达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以舆论的方式对政府公务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实施监察和督促,是我们党和政府一贯倡导的。邓小平同志认为“报纸最有力量的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有时党和政府听不到的,报纸能听到,它能摸到社会的脉搏。”从报纸批评的效果来看,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无形的力量有时比有形的监督更具有威慑力。自下而上,随时曝光,无须受命,不畏权势,是揭露和打击腐败最为有效的形式之一,也是权力监督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它的作用在于:一是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广泛的监督。因为腐败行为世人深恶痛绝,只有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公众的广泛监督,对腐败的制约才能形成巨大的威力。二是导致腐败者下台。腐败者的职位再高,权力再大,一旦丑行公诸于世,就很难再冠冕堂皇地出入于官场,即使有后台,有人保,其官运也在劫难逃。三是新闻媒体对一些丑恶现象的曝光,会对用权人形成心理压力,使其不敢肆意妄为,可有效督促各类官员洁身自好。因为媒体曝光,会使官员威信扫地、臭名远扬,绝大多数官员对此会不寒而粟。而且新闻媒体的触角异常敏锐、广泛,许多难为执法部门所知的丑闻,却大多逃不过新闻记者的眼睛,而且,他们不留情面,一般不会发生有关部门的官官相护现象。为此,应尽快出台《新闻法》等保障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给新闻工作者更多的舆论监督的权利,避免那些变了质的、有权势的领导给舆论进行不必要的干涉,使舆论监督真正发挥“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的功能,有效地补充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的不足,使舆论监督更有效,更广泛地开展。
(三)强化对用人权的监督
运用权力的是人,权力的腐败是运用权力的人的腐败;要制止权力滥用,必须解决好权力掌握人的问题。权力,就是指挥和要求别人服从的能力。权力可分为职能规定的权力和由领导者的智慧、博学、经验、道德品质、指挥才能和以往的功绩而形成的个人权力。一个好的领导者,个人权力是规定权力的必要补充。专家认为,制止一个重要领导人滥用权力的最有效的保证是个人的道德,特别是该领导人高尚的精神道德,这种道德是选举和靠财产所不能取得的。然而,这毕竟是一种理想,是一厢情愿的事情。
制止权力腐败,实施权力制约无疑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途径。什么是权力制约?权力制约是指所有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的公共权力(主要是国家机构的权力)在运行的同时,必须受到其他公共权力的制约。实践证明,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必然被滥用。权力制约就是要依靠法律的规定,界定权力之间的关系,使权力服从法律。
我们说,权力是通过具体的人来实施的,权力的腐败是运用权力的人的腐败。要制止权力的滥用,必须解决好权力掌握在什么人手里的问题。公共权力的产生是为公众服务的,以往我们的组织人事制度存在着神秘、封闭、保守化的倾向。公众对权力产生的过程不知情、不了解,导致一些动机不纯的人钻空子,通过不正当途径谋取权力,使一些优秀人才不能脱颖而出。要改变这种现象,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干部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民主直选、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等形式,让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走向“阳光操作”,以此减少任命制可能产生的负效应。
另一方面,要全面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对一些国家公职人员进行公开招聘,向社会公开干部的推荐标准。同时要建立举荐干部错误追究制,约束和纠正主要领导在用人上的滥用权力行为。因为把具体的权力具体授予什么人行使,这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权力。而由于授权者的这项权力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一旦发生问题,后果就无法想象,所以说用人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因此,对于任用失误,授权错位的人,一定要实行失察追究制,追究主要领导人的责任,这就是解决好权力掌握人的问题。结语:
对权力腐败现象的蔓延,我们要正确认识其复杂根源,并对症下药,不仅治标,健全各项制度,更要治本,提高民众民主意识,真正做到“标本兼治”。当然,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个任务尽管很艰巨,但一个事实是,违背历史发展和基本人性的腐败是必然可以得到彻底根治的,权力腐败终归有它败亡的时候,不久的将来,清正廉明、风气纯正必将成为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