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7年科技局工作总结和2008年工作要点
2007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和上级科技管理部门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下,我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科技工作会议和县委十一届二次、三次全会及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要求,以“整合科技资源、推动科技创新”为着力点,全面实践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科技项目的申报与实施、科技创新、科技产业化、科技服务等领域实现了新突破,为构建和谐枞阳发挥了科技工作应有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整体提升了全县科技进步水平。
一、科技项目的管理和申报工作成效显著。为扶持、促进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形成、发展和升级,今年我局始终把对科技项目的管理和科技项目的申报等工作作为单位开展科技工作的基点,按照“集中目标、突出重点”的要求,实行动态管理,坚持与项目承担单位共同制定实施方案、共同组织实施,成效显著。一是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了零的突破。基于我县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现状,2007年,我局按照《安徽省关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实施细则》、《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办法》等规定的条件,经过大量的调研、考察和论证,对安徽省枞阳县旭阳金属颜料有限公司及其开发的“水溶性高分子包覆型高性能铝颜料”进行了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申报工作。
经省科技厅专家评审会审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科高企认字[2007]02号)、(科高品认字[2007]02号),并颁发了认定证书。结束了枞阳县无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历史。二是科技项目申报的力度加大。2007年,我局经过认真筛选,成功申报了安徽省枞阳县旭阳金属颜料有限公司生产的“水溶性高分子包覆型高性能铝颜料”、枞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的“枞阳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技术研究”、枞阳县兴龙饲养场开发的“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为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成功申报了枞阳镇等乡镇“
二、三代超级稻试验示范”、安徽义富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汽车精密、复杂冲压件模拟、精冲技术的应用”、枞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枞阳县高品质棉花生产基地建设”为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同时,抓好项目库的建设。深入一线,指导和服务企业抓好科技创新,为明年的科技工作上台阶夯实基础。三是民营科技企业的队伍不断壮大。2007年,我局共收到要求成立相关民营科技机构的申请书共7份,要求作新技术认定的项目6个。在严把审批、认定质量关的基础上,经实地考察和认真研究:同意批准了“安徽苏邦特种涂料有限公司”、“枞阳县向东畜禽科技示范园”、“枞阳县志平畜禽科技有限公司”等三家为民营科技企业;对“枞阳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技术研究”进行了技术认定。
二、科技发展环境得到了优化为整合资源,优化科技发展环境,2007年,我局重点抓了以下工作:一是加强了对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工作的调研。一年来,我局认真贯彻省、市科技工作会议、县委十一届二次、三次全会、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科技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来抓。结合我县实际,对全县科技创新和发展工作在鼓励企业申报科技项目、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激励创“名牌”发展战略、科技进步先进县的申报、科技进步奖暂行办法的出台、科技大会的召开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并向县政府领导作了专题汇报,为县政府全面掌握全县科技创新现状,出台促进科技创新和发展工作的新政策提供了依据,为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奠定了基础。二是加大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力度。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我局一方面加强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鼓励大中型科技骨干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继续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开发机构等技术创新组织;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优势行业、工业园区和重点领域,以骨干企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形成各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全面落实鼓励和支持科技自主创新政策、措施,不断改善科技创新创业环境。三是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得到了全面加强。为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2007年,我们对枞阳县科技工作网、枞阳科技信息网进行了全面改版和升级;加强了枞阳科技简讯、枞阳科普报、科技信息速递工程等为科技创新提供有效科技服务的功能;认真组织实施了安庆市2006-2007年科技进步奖的申报工作;围绕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结合“送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等科技活动,加大了科技和科普知识宣传力度。
三、科技产业化建设有了新的发展为寻求科技产业化建设的新发展,我局围绕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和科技兴农战略,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一是认真贯彻和落实了《中共枞阳县委、枞阳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强县步伐的若干意见》(枞发[2007]1号文件),从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入手,在推进全民创业活动中找准科技工作的位置,按照“总体跟进、发挥优势、自成特色”和“拨亮闪光点、瞄准攻关点、发展增长点、立足基本点”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统一了为加快工业强县步伐有所作为的思想。二是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结合我县正在凸显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优势,紧紧抓住机遇,采取“提前介入”的方式,主动为枞江、天峰、银星、义富等汽车配件企业了解相关政策,并帮助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省、市间穿针引线,牵线搭桥,使其早日进驻安徽汽车零部件工业基地。在寻求企业发展上积极提供技术支持,积极引导其加强自主创新,加快科技兴企步伐,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优势产品,壮大产业规模,增强企业发展潜力。三是在全面落实中共枞阳县委、枞阳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围绕农民增收,扎实抓了新农村建设示范试点、认真组织实施了科普惠农兴村“三个一”示范工程、全国科普示范县建设、“
二、三代超级稻”p88S/0293的试验示范、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农业新技术推广等。
四、机关建设得到了加强在加强局机关自身建设过程中,我局以开展干部作风和机关效能建设为契机,狠抓了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作风建设、业务能力建设、制度纪律建设等,成效显著。一是思想政治建设得到了加强。在加强机关思想政治建设中,我局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工作的全局,从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建设入手,不断拓宽视野,提高素质,培养大局意识、团队意识、进取意识、荣耻意识、法律意识,为推进科技服务水平有新提高提供保证。二是工作作风有明显转变。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树立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要求,我局坚持从转变工作作风和改进工作方法入手,大兴学习调研之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找准科技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依法行政、牢固树立无功便是过的思想,扎实提高了科技服务档次。三是业务能力有显著提高。通过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开展业务学习、培训活动,为广大干部职工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科技管理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要求,进一步改善科技服务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机关干部职工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四是制度建设得到了完善。通过整合管理服务资源和进一步完善机关的各项工作制度,办事能力、工作质量、服务态度、办事时效等均有长足进步,依法行政能力有提高,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得以落实。
今年以来,我局虽然在科技项目申报、推广、实施、管理、科技创新、科技宣传等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缺少投入资金,科技三项费预算较低,严重制约了县级科技工作的开展。二是因受科技进步先进县门槛的限制,很多中小型科技项目不能申报,中小型科技发展基金无法争取,致使融资渠道不畅,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OO八年工作要点
一、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结合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日等科技活动,广泛开展科技骨干、农技员、农民工等科技培训、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育、送科技下乡等活动,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育新型农村科技人才,为新农村建设注入科技含量增添活力。抓好改版后的枞阳县科技工作网、枞阳科技信息网、枞阳科技简讯、枞阳科普等服务平台建设。
二、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结合我县横埠汽车零部件工业园的发展态势,采取“提前介入”的方式,进一步为枞江、天峰、银星、义富等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提供政策服务和技术支持,促其早日进驻安徽汽车零部件工业基地,增强企业发展潜力。
三、按照规范化种植与规模化发展并举的思路,继续组织实施试验、示范国家“863”计划农业最新科技成果二、三代超级稻;在抓好长河科普示范基地建设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实施科普惠农兴村“三个一”示范工程和县、市级科普示范乡、镇、村的创建工作。培育1-2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村;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3-5个。
四、按照“集中目标、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实施民营科技企业培育工程。大力宣传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政策和规定,坚持一手抓数量增加,壮大民营科技企业队伍,一手抓质量提高,提升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后劲,积极扶持民营科技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为增强全县民营科技企业的整体实力当后盾,力争全年新发展3-5家民营科技企业。
五、加大科技项目的申报力度。按照“产学研”合作的要求,积极为农业科技企业及科技项目、工业科技企业及科技项目、民营企业及民营科技企业及科技项目寻求技术合作伙伴牵线搭桥,并为其实施项目申报、项目研发、项目扩张等提供技术服务和科技平台。力争成功申报市级工、农业科技项目3-4个,省级工、农业科技项目2-3个。
六、认真对照新修订的全国科普示范县标准,继续抓好我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的再建设工作,确保中国科协对我县科普示范县的复查工作顺利通过。
七、认真完成县委、县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其他工作任务。
第二篇:科技局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要点[定稿]
科技局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要点
一、2013年工作总结
2013年,我局围绕“打造质量新鄞州”总体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建设创新型城区,科技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全区科技综合实力稳居全省前两位,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连续四年保持全省第一,成为国内首个受省政府通报表彰的专利大区,还被评为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区”、全省科协工作先进县(市、区)、省科技宣传与普及工作先进单位等。
创新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区委区政府组织召开高规格、大规模的科技创新暨人才工作大会,制定出台“创新型鄞州建设25条”,明确“亿万工程”目标,并首次提出将南部新城打造成科技之城的宏伟目标。成立并召开创建省创新型城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出台实施意见,建立创新发展机制和工作体系,全力营造科技创新浓厚氛围。科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在区委区政府1号文件基础上,制定完善了十余条实施细则,明确创新创业导向。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确保科技经费增长幅度高于财政增长幅度3个百分点,区财政安排科技专项经费1.6亿元,重点投向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企业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最大限度促进区域经济优化发展。同时,科技宣传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北京举办第二期企业科技创新与卓越管理专题培训班等活动,多次在国家、省市级各大媒体刊发科技新闻报道,科技金融工作还被省市领导批示作全省、全市交流,全社会“重科技、抓创新”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重大平台建设顺利推进。积极规划南部科技之城,区创业创新基地完成产业规划编制,计划将28平方公里规划区打造成为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环节为主体,以输出创新技术、科技服务和创新商业模式为主导,政产学研用高度一体化的自主创新先行区区,成为科技之城的核心载体和鄞州转型发展的核心引擎。加快建设“七大高端科创平台”,中物军转民科技园顺利开园,激光与光电研究所挂牌运行,新引进项目7个,引进高端人才10人,累计已引进项目20余个;清华长三角宁波科技园加快工程进度,新引进项目7个,全力打造海内外清华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重要基地;创新128产业园集聚效应明显,成为省第二批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科技信息孵化园五大功能分区已经明确,即将投入使用;新引进的摩米创新工场凭借其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对项目技术支撑服务能力,短短时间已集聚7家企业落户鄞州,并在服务鄞州本地企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高新产业引领作用明显。2013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以高于规上工业6.2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增长,产值达到697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3.1%,同比提高4.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8.6%,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对经济发展和运行质量的贡献率持续提高。从产业结构看,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五大产业总产值达到647亿元,占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的比重超过90%,高新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态势逐步形成。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311工程”,动态了解首批认定企业的发展态势,严格进行考核和财政绩效考核,真正发挥其创新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培育科技企业梯队,新增市级创新型初创企业606家、市级科技型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51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全区累计拥有市级科技型企业71家,高新技术企业280家,国家、省市级创新型企业58家。对区内第一批三分之一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专项检查,针对部分企业存在的研发费用核算不规范、科技人员比例不足以及专利不足等方面的问题,督促其抓紧整改,进一步规范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工作。
知识产权战略深入实施。全年实现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为23926件和15131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到3060件和653件,同比增长24.6%和38.3%,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加强宣传引导,启动开展鄞创科技孵化器企业知识产权提升工程和百场知识产权培训进企业活动。注重示范带动,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集群,新增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家,省市级专利示范企业31家,全区累计拥有市级以上专利示范企业108家。优化服务平台,大力引进专利中介代理服务机构,新引进的“大维理文”开启了国外知识产权区内申请和国外专利国内维权的先河,全区共有独立专利代理资质的专利事务所和国外专利代理机构4家。同时,筹备成立知识产权协会,构建专利、品牌、标准等知识产权协同机制。科技平台功能积极发挥。研发平台方面,3家企业获批省级企业研究院,全区累计达5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12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23家,累计拥有各级各类企业工程技术中心840家,带动全区r&d经费支出32.38亿元,同比增长15.7%,占gdp比重达到2.75%。孵化平台方面,启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产业链体系建设,全区科技孵化器面积达到9万平方米,新增孵化企业68家,累计入驻在孵企业189家,毕业企业79家,已有11人成功入选各级“千人计划”。公共平台方面,省级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新型金属材料创新服务平台”进一步明确职能、强化服务、形成合力。浙江网上技术市场XX区分市场获得“省级网上技术市场工作先进区”称号。
政产学研合作更加务实。强化科技招商,引进重大科技项目,成功引进电子科技大学“摩米”创新工场。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启动组建区域政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快实现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实际应用层面的有效结合。深入推进与国内重点高校院所的合作交流,优先加强与在鄞高校院所的全方位合作,成功与省农科院、市教育局、宁波工程学院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针对往年技术难题数量不少但质量不高的问题,改变难题搜集方式,深度挖掘135项高质量的技术难题与国内26所一流重点大学进行对接,已有16项难题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同时,还举办了“第二届创业鄞州•精英引领活动周”创业创新项目路演暨融资对接会和海智宁波之旅等一系列大型活动。科技金融领域进一步拓展。扩大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新增资2400万元入股清华海创、赛伯乐等,总规模达到6000万元,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企业的投资。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杭州银行宁波科技支行风险池资金由100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科技贷款规模扩大到6亿元。2013年累计审批通过企业150余家,发放贷款8.62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风险池贷款129家,风险池贷款余额4.4亿元,增长74.3%。引进“中新力合”设立科技型企业融资服务创新平台,联合“国开行”发行全市首个中小企业集合债权基金,首期安排资金2亿元,解决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缺乏有效担保抵押手段、无形资产估值难等融资问题。在全市范围内首推科技保险工作,与人保合作试点,推出高新技术企业关键研发设备保险等8个险种,已有5家企业成功投保,投保额110万元,降低企业创新风险。
项目攻关能力稳步提升。建立完善区重大科技项目库,主动提前排摸科技项目,并建立市级以上项目推荐申报从区重大科技项目库筛选机制。新增入库项目177项,累计241项。建立完善以区内高层次专家为主的区级专家库,拥有专家117名,加强对各类项目评审、考核管理。建立区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培育扶持机制,重点扶持自主创新强、技术含量高、风险系数大的项目,首批5个项目安排资金300万元。以承担高端项目为主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区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项目39项,省市级科技项目1700余项,争取上级科技资金8655万元,比上年增长42%。
科技支撑农业和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个,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1项,国家星火项目10个,市级各类项目19个,累计拥有市级科技型示范村7家,科技示范基地11家。促成区政府与省农科院签署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建立陈剑平院士工作站,优先示范与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农业科技成果,首批开展科技合作项目10项,不断提升农业创新能力。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等社会化科技服务队伍,委派区级科技特派员16人,新组建市级科技特派员团队7个,另有22个市级科技特派员团队为我区30余家企业服务。针对贝母产业发展瓶颈开展专题调研,力争通过建立产业创新发展联盟等举措重振贝母产业。加快推进涉及人口健康、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让科技成果惠及民生,列入市级民生科技重大重点项目3个。
科普特色品牌深入打造。以全面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为目标,利用科普载体平台广泛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全年共计发放科普书籍15万册,举行“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大型科普活动30余场。柔性引进院士及各类高端智力,为企业转型升级服务,出台《XX区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暂行办法》,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立绩效评估体系,不断提升院士专家工作站运行的质量和实效,新建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3家,共计14家。通过“六个一工程”等有效行动将科普工作向企业延伸,举办企业高端培训20场,新建企业科协5家,共计26家。
二、2014年工作要点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质量新鄞州建设的中期达标之年,也是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至关重要的一年。科技工作指导思想是:坚持“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源动力”的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使鄞州成为高水平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集聚、高端产业和高效科技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质量强区”,力争早日率先创建成为省级创新型城区。目标是:力争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780亿元,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9%,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要高于全区5个以上百分点增长,全社会研发投入(r&d)占gdp比例达到2.85%,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300家以上,获得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和市级重大工业攻关项目50项以上。授权专利总量保持1.5万件,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800件。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达到190家,规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70%。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科技金融体系逐步完善。
2014年,我局将重点通过抓基础、抓引进、抓引领、抓平台和抓绩效“五抓”,着力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推动科技事业再上新台阶。
(一)优化服务,抓基础。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扎实开展“八倍增、四提高”科技服务专项行动,明确到2017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研发人员数、发明专利授权量、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技术市场交易额、高新技术企业数、创新型初创企业数等八大指标比2012年增加一倍,科技进步贡献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建设用地单位生产总值、规模以上企业中建立研发机构比例等四大指标比2012年明显提高。特别是由我局牵头,其他部门配合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创新型初创企业、深化科技合作”三个专项子行动。进一步强化领导班子联系科技型企业和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制度,服务企业常态化。通过重视研发投入、知识产权、科技型小微企业培育、农业科技、科普宣传等工作,为科技创新奠定发展基础。
一是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继续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抵扣政策,调整优化企业研发投入补助政策,明确高新技术企业不再享受研发投入补助,激发其他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加快研发机构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引领行业发展的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引导规模以上企业加快设立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引进研发团队、共建研发机构,推动骨干企业“走出去”,建立、收购海外研发机构。力争到2014年底,规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70%,并以此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带动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85%,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二是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区。根据创建条件和指标体系,逐条逐项对照检查、完善,切实做好验收准备和实施工作。围绕专利“稳量提质”工作方针,在保持专利总量适度增长的同时,优化区域专利结构,提升发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比重。2014年保持专利授权总量1.5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800件。调整专利专项资金使用方向,保留发明专利授权补助,取消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授权补助,大力培育专利领军企业,逐步加大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和企业专利维权的资助力度。同时,新增对优秀专利服务机构的奖励,使其更加重视专利质量。在政府扶持企业的各类激励政策评价体系中,适当加大专利数量或质量的评价比重。积极开展“百场知识产权讲座进企业活动”等多种形式的专职人员培训工作,培训一批急需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努力引进和培育各类知识产权代理服务机构,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协助和鼓励企业开展境内外各项知识产权维权,发挥区知识产权协会作用,全力构建品牌、标准和专利的协同机制。
三是强化科技型小微企业培育。以国家级鄞创科技孵化器和即将投入运行的科技信息孵化园为重要载体,加大宣传、招商和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型小微企业。同时,做到镇乡联动:一方面对符合条件的创新型初创企业进行一次全面排摸,主动上门宣传政策,开展服务;另一方面,利用空余工业厂房和楼宇,以及专项用地指标,用于培育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型初创企业)。力争到2014年,创新型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达到1000家。
四是加强农业科技工作。围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现代农业等目标,加强良种培育、项目研发、基地建设、特色打造、科技型农业企业扶持。针对农业科技项目不多,质量不高的现状,加强上下对接,多物色、推荐好的项目。同时,积极牵线搭桥,依托与省农科院共建的产学研合作平台,鼓励企业借助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技术集成示范推广等,提高区域农业发展水平。
五是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把公民科学素质指数作为质量新鄞州建设的重要指标,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宣传,共同提升全区公民科学素质。重点搞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科技下乡等活动,继续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和科普幼儿园创建工作,努力提升重点人群科学素养。深入引进院士高端智力,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质量升级。积极探索创新科协工作思路和方法,与新华网联合打造“生活妙招达人”系列活动,通过网络媒体扩大科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立足“海智-鄞州基地”,吸引海外智力以合作研究、技术引进等多种方式与我区企业对接,继续抓好企业科协建设、科普惠民计划、农函大等工作。
(二)强化招商,抓引进。通过产学研合作,为企业寻求技术支撑,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强科技招商,力争引进一批优质项目落户鄞州。一是挖掘高校院所科技人才资源招商。加快区政产学研战略平台建设,广泛集聚国内专家资源和项目信息,争取与30余所重点高校院所建立起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开展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力求在解决技术难题上取得较大突破。深入挖掘一批人才项目资源,努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团队)带项目来我区创业。
二是利用各类人才计划(活动)招商。通过市“3315”计划、“人才活动周”等,从大量海内外人才项目信息中,筛选并跟踪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尤其是团队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知识产权明晰、产业带动力强的项目,千方百计引进到区内落户产业化。
三是借助现有科创平台(企业)招商。现有科创平台(企业)在某些项目领域,有资源广、渠道通的优势。一方面,全力协助科创平台(企业)开展人才项目引进工作;另一方面,对科创平台(企业)无法单独引进的一些好项目,发挥科技部门优势,甚至可以采取“一事一议”办法加大力度引进。
(三)注重示范,抓引领。通过重大项目、重点企业、高新产业等发挥示范作用,以科技创新引领跨越式发展。
一是强化重大项目引领。积极申报国家科技支撑、863项目和市级重大重点项目。深入实施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强化核心技术研发、共性难题攻关,努力破解一批制约企业发展的难题、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加快提升鄞企技术主导权、市场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二是强化重点企业引领。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型重点企业培育“311工程”,根据两年考核情况,淘汰一批企业,不再增加新的企业,通过持续的政策扶持和加强服务,促使其快速成长,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带动性和示范导向意义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力争到2014年,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300家,区级以上创新型企业数达到400家。
三是强化高新产业引领。以XX市推进新材料科技城建设,并将鄞州经济开发区和鄞州投创中心确定为延伸区和联动区为契机,加强政策对接和产业承接,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区新材料产业。同时,通过大力实施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等工程,加快高端装备、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依托“摩米”创新工场和中物光电研究所等平台,培育发展我区的光电产业。力争到2014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780亿元。
(四)集聚资源,抓平台。搭建完善两创基地、重大科创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加快集聚优质创新资源。
一是启动两创基地建设。围绕打造南部科技之城,启动建设创业创新基地。着力将两创基地打造成为高端产业优势突出、平台资源体系完善、科技服务省内一流、创业创新氛围浓郁的自主创新先行区,成为鄞州转型发展的核心引擎。根据规划编制要求,到2016年,两创基地要初具规模,2014年则是关键一年。为此要早作决定、早出政策、早定措施,使两创基地建设尽早启动。
二是建设重大科创平台。加快建设“七大高端科创平台”,中物科技园以激光与光电研究所为契机,争取引进更多的高端项目,更多的高端人才,推进激光与光电产业发展。清华长三角宁波科技园要加快工程进度,细化科技园定位,强化项目引进培育,并尽快促使项目产业化。科技信息孵化园力争2014年中期交付使用,以开园投运为契机,加强招商宣传与协调推进,力争2014年底达到50%入驻率的规模。摩米创新工场在服务鄞州企业的同时,加速光机电产业集聚,争取在2014年底达到集聚20家企业的规模。创新128产业园强化招商和服务,力争成为高端科技服务业示范园区。
三是完善科技服务平台。政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平台尽早投入使用,年底全面建成六个专业性对接平台,加快技术与资本、成果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有选择性地引进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转移机构,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不断提升“新型金属材料创新服务平台”、“网上技术市场”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深入挖掘企业真实技术需求。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技术市场交易、知识产权管理、检验检测等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力争到2014年各类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含企业)达到80家。
(五)创新投入,抓绩效。围绕科技金融、项目过程监督和绩效管理,加快创新成果产出步伐。
一是促进科技金融结合。尽量把有限的科技资金用在刀刃上,放大杠杆效应,支持更多急需资金的企业和项目。要进一步加大科技金融融合力度,继续引进相关科技金融服务机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拓宽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扩大科技银行贷款规模,中新力合集合债规模,扩大科技保险覆盖范围和受益面,构筑多元化的科技金融体系。
二是优化科技项目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区重大科技项目库建设,更加重视科技项目主动设计、过程管理和成果产出,并进一步完善市级以上项目推荐申报从区重大科技项目库中筛选机制。进一步完善以区内高层次专家、特别是企业专家为主的区级专家库,加强对各类项目评审、考核管理。同时,强化对支持项目的过程管理,使扶持资金逐步由过去的立项后即一次性拨付改为按绩效分阶段拨付,真正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第三篇:2009年市科技局工作总结及2010年工作要点
2009年,是Xx市加快发展、实现全面振兴和崛起的关键一年,奋进中的Xx对科技创新承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市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科技厅的指导和支持下,深人贯彻党的十七大、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和市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粤东城镇群中心的发展目标和构筑区域新型工业中心、科教文化中心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大力实施自主创新和科教兴市战略,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以科技成果惠及广大人民为出发点,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推动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Xx市科技局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被省科技厅评为广东火炬计划实施20周年先进集体,被Xx市委评为创建好班子活动先进单位.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09年高新技术产品430个,预计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40亿元左右,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6%。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取得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新增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上的科技成果12项,新增专利申请4172项、专利授权2727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1项。全年列人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科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8项,获得扶持资金1巧万元;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36项,获得扶持资金3724万元.一、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实现科技发展战略调整
第一部分2009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全市科技工作抓住重点领域,突破关键环节,以大科技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强化自主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高新2009年,我局将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作为推动自主创新的重中之重,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在全国范围内整合科技资源,以更加更新的观(本文来自中科软件园www.xiexiebang.com,转载请注明!)念拓展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探索和开辟国内重点高校服务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途径,不断提高对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能力,为我市与重点高校、科研机构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努力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加速科技成果开发与转化.〔一)努力争取对我市产学研合作的有力扶持。在对我市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充分调研的基.6.122010Xx科技针对我市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升级的关键共性问题,积极引导企业联合国内重点建设高校,共同提出促进产业技术水平提升的重大共性、关键和核心技术项目,积极争取省部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支持.2009年,我市共有23个项目列人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获得1430万元资金扶持。其中,“绿色包装产业共性技术”列人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获得200万元资金扶持,“高性能纸张的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列人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获得210万元资金扶持.(二)积极探索开展产学研交流对接的新模式。为总结市校科技合作的经验成果、探索双方合作的途径与形式、推动Xx和相关高校全面科技合作迈上新台阶,2009年,我市采取主动“走出去”的形式,先后赴武汉市和成都市开展产学研活动。1月份,我市组织印刷包装行业部分重点企业和有关专业镇负责人赴武汉市,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就校市、校企产学研合作事宜开展深人洽谈。本次活动实效显著,成功促成“共建广东省绿色包装与数字印刷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等10项科技合作协议的签订。10月份,我市再次组织产学研合作访问团,赴成都市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开展产学研交流对接活动,促成我市企业与两所高校签订了“绿色包装与数字印刷产业重大共性技术”等13项科研合作项目.(三)继续办好我市特色产业产学研交流传统活动。继前几年连续成功举办食品、包装机械、新材料、输配电设备制造等行业的产学研交流活动之后,2009年6月,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Xx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09粤东(Xx)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装备产业产学研结合活动”又在我市成功举办。来自四川大学、省材料研究学会、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科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广东工业大学、暨南大学、Xx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省科技厅、省部产学研结合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粤东各市科技部门负责人,粤东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装备企业代表等参加了本次活动。产学研结合活动由科技发展论坛、产学研对接座谈会和重点企业参观考察等活动组成。本次产学研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共促成四川大学与我市有关企业达成41项合作意向。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对于推动四川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资源与粤东地区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装备产业需求实现有效对接、加速科技成果在粤东地区的转化和产业化、提升粤东地区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装备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的承载能力
2009年,我市创新载体建设取得新进展,创新服务体系取得新突破,科技型企业队伍取得新发展。全市科技创新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一)加大对创新载体的建设力度,优化科技创新的空间布局。一是科技园区发展态势良好。高新区、民营科技园、软件园、农业科技园等科技综合、专业性园区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集聚效应持续增强,科技园区已发展成为我市培育科技型企业的重要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技术创新的聚集地,成为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和工业财税收人的主要来源。金平民营科技园现有人园企业300家,其中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10家,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8家,园区形成了轻工装备制造、印刷、食品、输配电设备、精细化工五大支柱产业,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4.00亿元,上缴税金18.60亿元,成为驱动金平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龙湖民营科技园现有企业252家,其中省级民营科技企业47家,组建了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5家,一批光机电、电子信l/2010Xx科技·7技工作息、输配电设备制造、生物技术企业在园区集聚,产业特色鲜明,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5.30亿元,上缴税金19.63亿元,园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Xx软件园现有人园企业65家,汇集了我市软件产业的主要开发力量,其中医疗信息化产业特色显著,依托于软件园的“省火炬计划医疗信息化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有序推进,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完善,2009年园区实现总收人6.5亿元左右,软件产品收人达到3.5亿元,其中软件服务外包2万美元,实现了零的突破。此外,高新区、Xx国家电动汽车试验示范区、农业科技园也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二是特色产业基地发展成绩喜人。加大力度引导和扶持特色产业基地开展科技创新,以基地建设带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升级,不断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综合带动效应。目前,全市4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为光机电、轻工机械装备、智能玩具创意设计与制造、输配电设备、印刷包装、医疗信息化等6个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载体.三是技术创新专业镇建设成效显著。继续围绕我市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的发展特点,开展技术创新专业镇试点工作,引导和扶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南澳县深澳镇、龙湖区龙祥街道、金平区大华街道3个镇(街道)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全市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增至26家,数量占全省十分之一以上;组织认定了龙湖区金霞街道、潮阳区关埠镇、金平区东方街道、澄海区莲上镇、莲华镇5个镇(街道)为Xx市技术创新专业镇,全市市级专业镇增至12家.(二)鼓励优势企业搭建创新平台,提高行业创新的服务能力。一是支持产业公共科技创新。加大对现有的轻工装备等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以科技立项扶持平台的创新能力建设,Xx轻工装备研究院的“节能减排技术实验室建设”、“轻工装备智能测控技术实验室建设”两个项目列入省科技计划项目,获得扶持资金320万元。新启动建设由澄海区与中科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共建的“玩具快速成型技术服务公共平台”,该平台的建设,对于研究和解决澄海玩具产业面临的新产品研发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促进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二是组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积极引导行业优势企业加强研究开发机构的建设,组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提高行业的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2009年,新组建了高效节能换热设备、现代电源、中药、金属包装容器、再造烟叶、LED半导体照明、糖果凉果及烘焙食品、智能型电动玩具8家省级工程中心和13家市级工程中心.至2009年底,全市拥有行业公共科技创新平台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实验基地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44家,市级国有科研机构16家,市级民办科研机构3家.(三)培育科技创新的主体队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民营科技经济。2009年,我市积极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不断壮大我市自主创新的主体力量。一是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择优选择部分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成效突出的企业,重点加强引(本文来自中科软件园www.xiexiebang.com,转载请注明!)导和支持,通过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探索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有效模式和措施,形成各种类型具有示范性的创新型企业。2009年,广东光华化学厂有限公司、Xx超声仪器研究所、广东金明塑胶设备有限公司列人省第二批创新型试点企业。全市现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7家。其中,广东东方错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西陇化工有限公司通过试点验收,被认定为省首批创新型企业。二是按新标准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以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出台及实一/2010Xx科技契机,在高新技术企业的重新认定过程中,敦促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规范财务管理,促进企业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更好的发挥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要求,会同市财政、地税、国税部门大力开展宣传培训,精心组织申报,共推荐两批共72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已有62家企业通过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进行公示。三是大力培育民营科技企业。重点扶持一批具备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企业。2009年,全市新增13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组织认定了29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全市累计认定市级以上民营科技企业616家,其中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83家。同时,根据民科企业认定的新变化,制定出台了《关于做好民营科技企业认定、考核和更名工作的通知》,就民科企业的界定,省、市级民科企业的认定标准、程序进行明确,不断完善我市民营科技企业的培育和管理。四是努力培育软件企业。新增2家省级软件企业,全市现有省级软件企业20家。五是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扶持政策.2009年,省科技厅、经贸委、国税局、地税局联合制定了《关于企业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管理试行办法》,规范了企业研发费税前扣除的操作程序。该政策出台后,我局会同市经贸局、国税局、地税局建立了实施企业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协调机制、明确了具体操作规程,推动此项政策在我市的贯彻实施。目前,此项工作正有序推进中。此外,继续做好软件园人园企业的优惠政策落实,2009年共落实税收优惠返还100多万元,补助人园企业办理著作权登记、双软认证和系统集成费用20万元.三、实施精细化管理和服务,实现创新资源的科学配置
2009年,我局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不断规范科技管理手段、细化科技服务内容,提高科技资源配置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切实引导和帮助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积极引导和组织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通过科技立项扶持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认真编制2009Xx市科技计划,按工业科技项目、信息技术项目、大农业科技项目、社会发展项目、其他项目(包括科技能力建设、创新体系建设等)五部分进行统筹安排,并在工业和社会发展项目中,重点安排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项目,大力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关键技术和产品攻关项目,促进产业发展。本共安排项目159项,计划总投资7.5亿元,资金来源以企业自筹为主,市财政科技三项费用投人1745万元作为引导启动资金。这批项目的实施,预计年新增产值可达32.49亿元,年税利6.19亿元,创节汇1.58亿美元.(二)抓好科技成果的管理奖励。2009,主持省、市科技成果鉴定36项,包括工业项目17项、农业项目7项、医疗卫生项目12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项、国际先进水平11项、国内领先水平n项。进一步完善Xx市科学技术奖评审办法,对评审专家选聘、评审方式、工作要求等进行明确规定,确保评审工作的科学公正。共评定市科学技术奖励39项,其中一等奖12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3项,组织19项科技成果申报省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奖励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的激励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三)加强科技项目的绩效管理。一方面,组织开展2007年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及时、全面地掌握项目的执行情况,有效地发挥科技经费的引导作用,推动项目的规范管理和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加强省级科技项目的规范管理,共组织122010Xx科技·技工作对181个省级科技项目开展结题验收,其中,工业项目68项、农业项目48项、科技能力建设项目27项、民科园建设项目巧项、社会发展项目6项、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项目6项、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项目4项、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转化计划项目4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项.(四)加快技术市场的培育发展。大力发展网上技术市场,做好科技成果、技术需求项目的网上采集和发布工作,提升科技成果引进、吸收、转化的服务能力。做好技术合同登记、统计工作,全年共受理、登记技术合同44项,其中技术开发合同40项、技术转让合同1项、技术服务合同3项。技术合同交易总额为2388万元,其中技术交易额2291万元.(五)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根据我市外向型企业居多的特点,引导企业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在全球范围拓展合作领域,并积极争取省科技厅的立项扶持,发挥推广、示范、带动效应。2009年,我市共有5个项目列人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获得扶持资金90万元,立项数量和获得扶持资金均为近年最好成绩.
第四篇:2019年市科技局工作总结及2019年工作要点-
2019年市科技局工作总结及2019年工作要点-范文汇编
2009年,是xx市加快发展、实现全面振兴和崛起的关键一年,奋进中的xx对科技创新承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市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科技厅的指导和支持下,深人贯彻党的十七大、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和市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粤东城镇群中心的发展目标和构筑区域新型工业中心、科教文化中心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大力实施自主创新和科教兴市战略,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以科技成果惠及广大人民为出发点,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推动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xx市科技局被
二是特色产业基地发展成绩喜人。加大力度引导和扶持特色产业基地开展科技创新,以基地建设带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升级,不断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综合带动效应。目前,全市4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为光机电、轻工机械装备、智能玩具创意设计与制造、输配电设备、印刷包装、医疗信息化等6个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载体.三是技术创新专业镇建设成效显著。继续围绕我市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的发展特点,开展技术创新专业镇试点工作,引导和扶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南澳县深澳镇、龙湖区龙祥街道、金平区大华街道3个镇(街道)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全市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增至26家,数量占全省十分之一以上;组织认定了龙湖区金霞街道、潮阳区关埠镇、金平区东方街道、澄海区莲上镇、莲华镇5个镇(街道)为xx市技术创新专业镇,全市市级专业镇增至12家.(二)鼓励优势企业搭建创新平台,提高行业创新的服务能力。一是支持产业公共科技创新。加大对现有的轻工装备等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以科技立项扶持平台的创新能力建设,xx轻工装备研究院的“节能减排技术实验室建设”、“轻工装备智能测控技术实验室建设”两个项目列入省科技计划项目,获得扶持资金320万元。新启动建设由澄海区与中科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共建的“玩具快速成型技术服务公共平台”,该平台的建设,对于研究和解决澄海玩具产业面临的新产品研发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促进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二是组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积极引导行业优势企业加强研究开发机构的建设,组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提高行业的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2009年,新组建了高效节能换热设备、现代电源、中药、金属包装容器、再造烟叶、led半导体照明、糖果凉果及烘焙食品、智能型电动玩具8家省级工程中心和13家市级工程中心.至2009年底,全市拥有行业公共科技创新平台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实验基地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44家,市级国有科研机构16家,市级民办科研机构3家.(三)培育科技创新的主体队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民营科技经济。2009年,我市积极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不断壮大我市自主创新的主体力量。一是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择优选择部分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成效突出的企业,重点加强引导和支持,通过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探索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有效模式和措施,形成各种类型具有示范性的创新型企业。2009年,广东光华化学厂有限公司、xx超声仪器研究所、广东金明塑胶设备有限公司列人省第二批创新型试点企业。全市现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7家。其中,广东东方错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西陇化工有限公司通过试点验收,被认定为省首批创新型企业。二是按新标准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以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出台及实一/2010xx科技契机,在高新技术企业的重新认定过程中,敦促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规范
三、实施精细化管理和服务,实现创新资源的科学配置
2009年,我局进一步创新
2009年,“xx农村基层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蔬菜产业)”列入广东省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建设项目.(三)开辟工作新路,加强农业科技合作。
在巩固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关系的同时,加强与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的科技合作,寻求农业高校的技术支持。牵头联系华南农业大学,作为潮南区东华村的技术支撑单位,做好科技部认定的国家新农村示范点工作,帮扶东华村发展成为具有粤东濒海平原种养业的示范典型。加强地区间的横向农业科技合作,积极建立与我省粤西海洋大市湛江市的合作渠道。进一步深化对台农业科技合作,推动台湾龙鱼进口项目落户我市。此外,积极组织引导我市农业科技界加强与xx台商的合作,以联合攻关项目,共同促进农业科技的提高.(四)组织科技下乡活动,普及农村实用技术。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后组织了在澄海区莲上镇兰苑村举办的“科普惠农兴村—送科技下乡”,以及在南澳县举办的“龙须菜栽培技术培训班”两次大型科技下乡活动。同时,通过科技立项,支持xx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联合开展龙须菜品种的引进和技术推广工作,组织开展龙须菜栽培和加工技术培训.五、加强科技发展环境建设,完善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
2009年,我市科技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市上下发展科技的意识得到增强,鼓励自主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一)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部署工作.(四)抓好队伍建设,强化管理提升服务.认真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局领导班子充分发挥表率作用,结合实际工作,带领有关科室(单位)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推动学习活动走向深人,进一步明确科技、信息化的(三)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园区、特色产业基地和专业镇建设,创造更加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载体。切合“三大经济带”的规划建设,谋划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空间新布局。推进xx高新区的“二次创业”,加强省级民科园、软件园等科技园区建设,着手完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建设,把科技园区建设成为立足xx、面向粤东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继续扶持特色产业基地、专业镇建设,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经济,探索一条具有xx特色的集群经济发展新路子。继续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队伍,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依托行业优势企业建设公共科技研发机构,力争在产业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上有新突破,提高行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掘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对xx经济发展有重大支撑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推荐成为我市招商引资的重点,继续扩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促进我市产业调整和优化升级:对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比较优势的产业,重点加强自主创
三、抓好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一)加速产学研紧密结合。
强化与省部产学研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沟通联系,依托省部产学研合作平台的资源优势,挖掘和利用国家部属高校强大的科研和人才资源,推动产学l/2010xx科技·13技工作研紧密结合,开辟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我市经济建设的新途径和引进科技成果在我市实现推广转化和产业化的新渠道。在巩固和加强现有科技合作关系的基础上,深人推动各级政府与重点高校建立从产业规划、发展战略、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撑等全方位的新的战略合作关系。选择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充分利用省部合作中有关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择对口院校引人科技特派员指导和推动行业和企业技术创新。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能够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问题、具备一流专业技术和顶尖科研攻关能力的高校,与我市相关行业、企业缔结产学研合作关系,推动双方实施产学研合作重大项目和建立产学研技术联盟,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与高校采取合作共建科研机构的形式,开展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弓{导高校到产业聚集的地区建立行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解决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问题,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二)加速区域科技合作进程。
发挥我市与台湾、福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商缘相通的优势,加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域科技合作。大力争取省科技厅支持,建立广东福建茶业产业带,筹划举办“粤闽台园艺科技学术论坛”,扶持引导我市茶叶产业的集聚发展,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推动对台科技合作,建设“粤台(xx)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以其为载体进一步加强与台湾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合作,推动xx乃至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业科技的发展.(三)加速科技成果推广转化。
推动《xx经济特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的贯彻落实,扶持着眼于xx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产品开发创新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加强技术市场建设,不断拓宽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渠道,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和合作,为企业引进先进、成熟、适用的科技成果搭建平台。引导、扶持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项目,加速高新技术成果在汕转化和产业化。把科技成果转化与自主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促进外源技术内源化,形成自主技术开发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四、抓好农业科技创新,促进新农村建设
(一)加强农业科技规划。
深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的决定》精神,抓住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的机遇,通过调查研究,在《xx市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4一2010)》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比较科学可行的农业科技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的新思路、发展目标、发展路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和产业导向.(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建设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大人才、技术和资金投人,开展资源保护、种质开发、环境修复和海藻加工技术研究,扶持海洋渔业的科技创新,促进粤东乃至广东的海洋生物产业的发展。重点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改造提升,创建一批省级农业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农业健康基地、星火技术产业带和城镇化技术集成应用试点。支持茶叶、特色果蔬、水产、林木种苗等农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为这些优势特色产业、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聚提供科技服务,推动一批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成为农业专业科技园.(三)加强农村科技服务。
建立健全全市农业科技专家联系制度,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人农业生产第一线,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事相关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举办“科技下乡”活动,组织涉农科研机构以及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技术中介机构等民间组织的专家,开展科技咨询、农村实用科技推广示范活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科技人员创建新型技术普及和培训基地,支持农业行业协会的技术创新活动.
第五篇:2012年市科技局工作总结及2013年工作要点
XX年,是xx市加快发展、实现全面振兴和崛起的关键一年,奋进中的xx对科技创新承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市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科技厅的指导和支持下,深人贯彻党的xx大、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和市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粤东城镇群中心的发展目标和构筑区域新型工业中心、科教文化中心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大力实施自主创新和科教兴市战略,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以科技成果惠及广大人民为出发点,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推动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xx市科技局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被省科技厅评为广东火炬计划实施20周年先进集体,被xx市委评为创建好班子活动先进单位.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XX年高新技术产品430个,预计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40亿元左右,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6%。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取得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新增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上的科技成果12项,新增专利申请4172项、专利授权2727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1项。全年列人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科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8项,获得扶持资金1巧万元;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36项,获得扶持资金3724万元.一、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实现科技发展战略调整
第一部分XX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全市科技工作抓住重点领域,突破关键环节,以大科技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强化自主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高新XX年,我局将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作为推动自主创新的重中之重,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在全国范围内整合科技资源,以更加更新的观念拓展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探索和开辟国内重点高校服务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途径,不断提高对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能力,为我市与重点高校、科研机构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努力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加速科技成果开发与转化.〔一)努力争取对我市产学研合作的有力扶持。在对我市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充分调研的基.6.12XXxx科技针对我市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升级的关键共性问题,积极引导企业联合国内重点建设高校,共同提出促进产业技术水平提升的重大共性、关键和核心技术项目,积极争取省部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支持.XX年,我市共有23个项目列人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获得1430万元资金扶持。其中,“绿色包装产业共性技术”列人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获得200万元资金扶持,“高性能纸张的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列人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获得210万元资金扶持.(二)积极探索开展产学研交流对接的新模式。为总结市校科技合作的经验成果、探索双方合作的途径与形式、推动xx和相关高校全面科技合作迈上新台阶,XX年,我市采取主动“走出去”的形式,先后赴武汉市和成都市开展产学研活动。1月份,我市组织印刷包装行业部分重点企业和有关专业镇负责人赴武汉市,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就校市、校企产学研合作事宜开展深人洽谈。本次活动实效显著,成功促成“共建广东省绿色包装与数字印刷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等10项科技合作协议的签订。10月份,我市再次组织产学研合作访问团,赴成都市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开展产学研交流对接活动,促成我市企业与两所高校签订了“绿色包装与数字印刷产业重大共性技术”等13项科研合作项目.(三)继续办好我市特色产业产学研交流传统活动。继前几年连续成功举办食品、包装机械、新材料、输配电设备制造等行业的产学研交流活动之后,XX年6月,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xx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XX粤东(xx)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装备产业产学研结合活动”又在我市成功举办。来自四川大学、省材料研究学会、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科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广东工业大学、暨南大学、xx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省科技厅、省部产学研结合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粤东各市科技部门负责人,粤东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装备企业代表等参加了本次活动。产学研结合活动由科技发展论坛、产学研对接座谈会和重点企业参观考察等活动组成。本次产学研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共促成四川大学与我市有关企业达成41项合作意向。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对于推动四川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资源与粤东地区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装备产业需求实现有效对接、加速科技成果在粤东地区的转化和产业化、提升粤东地区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装备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的承载能力
XX年,我市创新载体建设取得新进展,创新服务体系取得新突破,科技型企业队伍取得新发展。全市科技创新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一)加大对创新载体的建设力度,优化科技创新的空间布局。一是科技园区发展态势良好。高新区、民营科技园、软件园、农业科技园等科技综合、专业性园区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集聚效应持续增强,科技园区已发展成为我市培育科技型企业的重要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技术创新的聚集地,成为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和工业财税收人的主要来源。金平民营科技园现有人园企业300家,其中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10家,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8家,园区形成了轻工装备制造、印刷、食品、输配电设备、精细化工五大支柱产业,XX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4.00亿元,上缴税金18.60亿元,成为驱动金平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龙湖民营科技园现有企业252家,其中省级民营科技企业47家,组建了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5家,一批光机电、电子信l/XXxx科技·7技工作息、输配电设备制造、生物技术企业在园区集聚,产业特色鲜明,XX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5.30亿元,上缴税金19.63亿元,园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xx软件园现有人园企业65家,汇集了我市软件产业的主要开发力量,其中医疗信息化产业特色显著,依托于软件园的“省火炬计划医疗信息化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有序推进,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完善,XX年园区实现总收人6.5亿元左右,软件产品收人达到3.5亿元,其中软件服务外包2万美元,实现了零的突破。此外,高新区、xx国家电动汽车试验示范区、农业科技园也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二是特色产业基地发展成绩喜人。加大力度引导和扶持特色产业基地开展科技创新,以基地建设带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升级,不断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综合带动效应。目前,全市4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为光机电、轻工机械装备、智能玩具创意设计与制造、输配电设备、印刷包装、医疗信息化等6个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载体.三是技术创新专业镇建设成效显著。继续围绕我市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的发展特点,开展技术创新专业镇试点工作,引导和扶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南澳县深澳镇、龙湖区龙祥街道、金平区大华街道3个镇(街道)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全市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增至26家,数量占全省十分之一以上;组织认定了龙湖区金霞街道、潮阳区关埠镇、金平区东方街道、澄海区莲上镇、莲华镇5个镇(街道)为xx市技术创新专业镇,全市市级专业镇增至12家.(二)鼓励优势企业搭建创新平台,提高行业创新的服务能力。一是支持产业公共科技创新。加大对现有的轻工装备等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以科技立项扶持平台的创新能力建设,xx轻工装备研究院的“节能减排技术实验室建设”、“轻工装备智能测控技术实验室建设”两个项目列入省科技计划项目,获得扶持资金320万元。新启动建设由澄海区与中科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共建的“玩具快速成型技术服务公共平台”,该平台的建设,对于研究和解决澄海玩具产业面临的新产品研发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促进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二是组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积极引导行业优势企业加强研究开发机构的建设,组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提高行业的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XX年,新组建了高效节能换热设备、现代电源、中药、金属包装容器、再造烟叶、led半导体照明、糖果凉果及烘焙食品、智能型电动玩具8家省级工程中心和13家市级工程中心.至XX年底,全市拥有行业公共科技创新平台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实验基地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44家,市级国有科研机构16家,市级民办科研机构3家.(三)培育科技创新的主体队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民营科技经济。XX年,我市积极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不断壮大我市自主创新的主体力量。一是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择优选择部分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成效突出的企业,重点加强引导和支持,通过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探索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有效模式和措施,形成各种类型具有示范性的创新型企业。XX年,广东光华化学厂有限公司、xx超声仪器研究所、广东金明塑胶设备有限公司列人省第二批创新型试点企业。全市现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7家。其中,广东东方错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西陇化工有限公司通过试点验收,被认定为省首批创新型企业。二是按新标准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以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出台及实一/XXxx科技契机,在高新技术企业的重新认定过程中,敦促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规范财务管理,促进企业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更好的发挥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要求,会同市财政、地税、国税部门大力开展宣传培训,精心组织申报,共推荐两批共72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已有62家企业通过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进行公示。三是大力培育民营科技企业。重点扶持一批具备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企业。XX年,全市新增13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组织认定了29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全市累计认定市级以上民营科技企业616家,其中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83家。同时,根据民科企业认定的新变化,制定出台了《关于做好民营科技企业认定、考核和更名工作的通知》,就民科企业的界定,省、市级民科企业的认定标准、程序进行明确,不断完善我市民营科技企业的培育和管理。四是努力培育软件企业。新增2家省级软件企业,全市现有省级软件企业20家。五是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扶持政策.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挥科技对新农村
建设的引领作用XX年,我市抓住国家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有利时机,继续贯彻落实《xx市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纲要(XX一XX)》,加大力度引导和扶持农业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带动我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一)开展专题调研,明晰发展思路。
认真贯彻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对我市农村科技和农村信息化工作开展广泛深人的调查研究,形成了《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调研报告,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开展农业科技区域创新能力调研,对XX年以来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报省科技厅。此外,还就海洋科技发展等开展专题研究,形成研究报告.(二)功少决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兴农。
一是发挥科技支撑效应,减少农业生产损失。年初,低温冷冻灾害对我市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较大危害。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防寒抗冻恢复生产中的支撑作用,我局成立了农业防寒抗冻恢复生产科技应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切实做好科技防寒防冻以及灾后恢复生产工作。经精心组织申报,“潮南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科技示范基地科技减灾综合措施”项目列入省科技减灾专项。同时,指导各区县各有关部门积极组织专家到种养大户、农业基地指导抗灾减灾工作,依靠科技手段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二是实施项目扶持,引导农业科技发展。积极引导和精心组织本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XX年,我市共有17个项目列人省农业科技项目,获扶持经费123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提升了我市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三是扶持优势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根据我市海藻资源丰富、海藻养殖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特点,加大力度扶持海藻加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支持省重点课题“xx海藻资源调查及开发”项目的有关工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该项目在龙须菜、坛紫菜等养殖标准化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此外,引导各涉农科研机构发挥各自专业技术优势,开展林业种植、蔬菜瓜果种植、潮州柑品种改良等的技术研究和推广,扶持引导本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四是实施信息直通车工程,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积极构建我市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通过实施广东省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向农民提供及时的科技、市场等信息,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村经济发展.XX年,“xx农村基层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蔬菜产业)”列入广东省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建设项目.(三)开辟工作新路,加强农业科技合作。
在巩固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关系的同时,加强与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的科技合作,寻求农业高校的技术支持。牵头联系华南农业大学,作为潮南区东华村的技术支撑单位,做好科技部认定的国家新农村示范点工作,帮扶东华村发展成为具有粤东濒海平原种养业的示范典型。加强地区间的横向农业科技合作,积极建立与我省粤西海洋大市湛江市的合作渠道。进一步深化对台农业科技合作,推动台湾龙鱼进口项目落户我市。此外,积极组织引导我市农业科技界加强与xx台商的合作,以联合攻关项目,共同促进农业科技的提高.(四)抓好队伍建设,强化管理提升服务.认真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局领导班子充分发挥表率作用,结合实际工作,带领有关科室(单位)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推动学习活动走向深人,进一步明确科技、信息化的工作思路。继续推进创建好班子活动,着力加强我局党政领导班子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以创建好班子活动为抓手,推动工作,推动落实。大力支持驻村帮扶工作,认真落实“双学双促双建”,通过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加强“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繁荣社会事业和维护治安稳定五个方面全力推进驻点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共投人帮扶资金42.7万元。加强党风廉政教育,认真学习纪检监察有关会议、讲话、政策精神,组织开展“增强党性观念,推进科学发展”为主题的“纪律教育学习活动月”活动,举办《反腐倡廉必须坚持两个结合》专题报告会,不断增强全体同志防腐倡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建设学习型机关,加强政治理论、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学习,全年共组织22场次集体学习活动,不断提高机关团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理论水平.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的科技工作仍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科技综合实力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本市科技资源相对匾乏,对资源的整合和配置能力有待提高。二是科技创新体系需不断完善,缺乏服务于产业的公共创新平台,科技服务机构及中介机构仍不健全。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处于产业链的相对低端环节,产业规模和企业规模偏小,龙头企业不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不高。四是科技政策落实不到位,特别是科技投人不足,科技投人体系不够健全,中小企业融资难、研发投人不足问题突出。五是全社会创新意识仍然不高,个别领导干部缺乏优先发展科技的意识,全民科技意识和科学素养处于较低水平。六是科技人才总量偏少,高层次科技人才紧缺,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合理,在地区竞争中处于劣势。这些不足,制约了创新型xx建设,影响了科技发展的绩效,需要着力加以解决.第二部分XX年工作要点
XX年,是我市增创特区发展新优势、谋求科学发展、实现全面振兴和崛起的关键一年。面对国际金融海啸不断扩散和蔓延、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加剧、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不利背景下,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全市科技工作将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人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和经济特区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通过重点抓好四项工作,实现四大促进,加大力度建设创新型xx,依靠科技进步引领和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一、抓好支撑体系建设,促进科技统筹发展
(一)加强建设以制度为核心的科技发展环境。
切实提高各级政府对建设创新型xx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程度,自觉把创造科技创新环境作为中心工作抓紧抓好,建立和完善以激励科技人员充分发挥创新潜能、企业充分释放创新能量、产业专业分工、产业组织效能高效发.12.1/XXxx科技目标的社会环境。完善促进和推动科技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运用法律手段、政策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手段和行政手段构建科技发展制度体系、制度运行机制和制度操作体系,创造支撑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文化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推动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的市场转型、社会转型进程.(二)加强市区(县)联动共同推进自主创新。
充分发挥xx市自主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对全市技术创新工作的协调和领导.建立和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组织实施、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组织开展XX一XX科技进步考核,增强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责任意识,在全市上下形成对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更为坚实的组织保障。强化市、区科技行政部门的服务职能,形成上下联动、全面推进全市科技进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新局面.(三)加强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的培育。
将自主创新作为xx精神的重要内容,培育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推动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动力和全社会的普遍行为。广泛开展群众性的自主创新活动和科普活动,支持和鼓励社会团体、学校、企业开展各种类型的创新竞赛。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宣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战略意义和自主创新的典型人物,总结和推广自主创新的典型经验,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二、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对有产业规模优势而缺乏核心技术的产业,走自主创新与引进、合作相结合的道路;对基础薄弱但前景好的产业,加强跟踪和引进。积极实施科技兴贸计划,拓展高新技术产品国际市场.(二)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现有工业,延长产业链。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加强技术创新,开发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重点解决产业升级面临的共性和关键技术问题,形成在技术上突破一点、在产业上带动一片的格局,促使传统产业从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攀升,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三)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园区、特色产业基地和专业镇建设,创造更加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载体。切合“三大经济带”的规划建设,谋划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空间新布局。推进xx高新区的“二次创业”,加强省级民科园、软件园等科技园区建设,着手完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建设,把科技园区建设成为立足xx、面向粤东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继续扶持特色产业基地、专业镇建设,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经济,探索一条具有xx特色的集群经济发展新路子。继续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队伍,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依托行业优势企业建设公共科技研发机构,力争在产业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上有新突破,提高行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掘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对xx经济发展有重大支撑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推荐成为我市招商引资的重点,继续扩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促进我市产业调整和优化升级:对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比较优势的产业,重点加强自主创
三、抓好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一)加速产学研紧密结合。
强化与省部产学研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沟通联系,依托省部产学研合作平台的资源优势,挖掘和利用国家部属高校强大的科研和人才资源,推动产学l/XXxx科技·13技工作研紧密结合,开辟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我市经济建设的新途径和引进科技成果在我市实现推广转化和产业化的新渠道。在巩固和加强现有科技合作关系的基础上,深人推动各级政府与重点高校建立从产业规划、发展战略、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撑等全方位的新的战略合作关系。选择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充分利用省部合作中有关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择对口院校引人科技特派员指导和推动行业和企业技术创新。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能够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问题、具备一流专业技术和顶尖科研攻关能力的高校,与我市相关行业、企业缔结产学研合作关系,推动双方实施产学研合作重大项目和建立产学研技术联盟,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与高校采取合作共建科研机构的形式,开展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弓{导高校到产业聚集的地区建立行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解决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问题,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二)加速区域科技合作进程。
发挥我市与台湾、福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商缘相通的优势,加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域科技合作。大力争取省科技厅支持,建立广东福建茶业产业带,筹划举办“粤闽台园艺科技学术论坛”,扶持引导我市茶叶产业的集聚发展,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推动对台科技合作,建设“粤台(xx)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以其为载体进一步加强与台湾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合作,推动xx乃至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业科技的发展.(三)加速科技成果推广转化。
推动《xx经济特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的贯彻落实,扶持着眼于xx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产品开发创新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加强技术市场建设,不断拓宽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渠道,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和合作,为企业引进先进、成熟、适用的科技成果搭建平台。引导、扶持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项目,加速高新技术成果在汕转化和产业化。把科技成果转化与自主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促进外源技术内源化,形成自主技术开发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四、抓好农业科技创新,促进新农村建设
(一)加强农业科技规划。
深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的决定》精神,抓住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的机遇,通过调查研究,在《xx市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纲要(XX一XX)》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比较科学可行的农业科技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的新思路、发展目标、发展路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和产业导向.(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建设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大人才、技术和资金投人,开展资源保护、种质开发、环境修复和海藻加工技术研究,扶持海洋渔业的科技创新,促进粤东乃至广东的海洋生物产业的发展。重点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改造提升,创建一批省级农业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农业健康基地、星火技术产业带和城镇化技术集成应用试点。支持茶叶、特色果蔬、水产、林木种苗等农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为这些优势特色产业、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聚提供科技服务,推动一批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成为农业专业科技园.(三)加强农村科技服务。
建立健全全市农业科技专家联系制度,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人农业生产第一线,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事相关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举办“科技下乡”活动,组织涉农科研机构以及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技术中介机构等民间组织的专家,开展科技咨询、农村实用科技推广示范活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科技人员创建新型技术普及和培训基地,支持农业行业协会的技术创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