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5:中国着手构建和谐社会
~年新春伊始,“和谐社会”这一极具亲和力的温馨词汇迅速“升温”:省部级干部专题研讨、专家学者纷纷撰文、新闻媒体频频出现……种种迹象显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会成为今年~的最大亮点和贯穿全年的“关键词”,也将引领着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连日来,记者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基层干部群众,大家对构建和谐社会满怀激情:质朴的语言,寄托着他们对中央决策的衷心拥戴;生动的实践,写照着他们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探索;冷静的思索,流露着他们的热望--消除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和谐社会,百姓身边的事情实现和谐,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在新世纪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被执政党赋予全新内涵并确立为重要的治国方略。这似乎是一个与“治国方略”沾不上边的小故事:在长春市重庆街道,居住着一些下岗工人、残疾人、孤寡老人,过去由于邻里纠纷、弱势群体救助等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一直让社区干部头疼。70多岁的居民史品忠看到这种情况,带头创建了一个“和心俱乐部”。从此,许多矛盾通过邻里协调,在社区内部化解了。“这就是人民群众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动实践。”吉林代表黄百渠说,大到治国兴邦,小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远大的治国目标,同时也是老百姓身边的事情。“现在老百姓最关心什么?~少一点,治安好一点,学费降一点,看病省一点,岗位多一点,股市涨一点,物价稳一点,空气净一点,矿难少一点,这里面哪一点也离不开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大主题。”“现在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正逢其时。”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汪利民代表认为,改革开放26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公认,绝大多数老百姓享受到了改革成果,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稳定的,我国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一些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顺利度过这一时期,社会就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否则就可能停滞或倒退。在这种背景下,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是在“关键时刻作出了关键决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记者最近在基层采访体会到,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央作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谁能不向往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呢?中央的决策符合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顺民心,合~!”住在北京的退休教师苏诚佶老人的话代表众多百姓的心声。人民的意志升华为执政党的主张,这是构建和谐社会深得民心的基础!居安思危,在科学发展中增进和谐在~年的各种统计数据中,有这样一组数字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中国已有网民超过9000万,同时有8000多万文盲;中国拥有移动电话用户3.3亿,却还有2600万贫困人口没有跨过温饱关。数字的对比,从一个侧面拆射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现状:在社会财富高速增长的同时,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享受改革成果的机会并不公平,由此产生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矛盾也日益突出。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代表委员在“热议”和谐社会的同时,表现出令人信服的清醒。安徽代表曹金海说:“和谐社会必须在动态中构建,要靠实干,而不是空谈,要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苗族代表、贵州省副省长蒙启良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问题上寻找突破口,从能办得到的事情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推进。“当前我们既要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又要立足国情,不能操之过急,急于求成。”谈和谐,离不开发展。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必须扭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发展中增进和谐。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代表说,和谐社会应该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齐头并进的社会。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但仅靠GDp增长,无法支撑起一个人民向往的小康社会。因此,必须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实现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的过程。安徽省委政策研究室的刘奇认为,目前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最不和谐因素,是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而没有城乡和谐就没有中国社会和谐,城市多年来是靠农村输血发展起来的,现在应该支付“和谐成本”,特别是给农民进城就业创造公平的机会。在这方面,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尝试一些有益的探索。政府转型,让一切创造和谐的力量充分涌动“无论任何部门,对发展只能设路标,不能设路障!”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省长王珉在前不久的一次省长办公会议上提到的观点--政府就是为发展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构建和谐社会,政府究竟承担着什么样角色?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政府掌握着公共治理资源,代表着公平与正义。政府的公共政策、政策安排、制度安排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政府转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代表委员们呼吁,必须强化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弱化微观管理职能,使政府致力于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好地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市场机制所不能提供的公共产品。“构建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政府’,‘和谐政府’就是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让一切创造和谐力量充分涌动的政府。”浙江代表介绍,在温州,政府已经开始确立以“无为”求“有为”的理念,目的就是为给每个人、每个单位都创造公平的起步和竞争机会。原温州市委政研室主任马津龙说,政府“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为了更好地有所作为。在温州,政府虽不参与企业经营,可对于达到相关标准的企业,都给以技改方面支持。政府把发展权交出,把路标设好,这就是“无为”中的“有为”。“政府‘无为’,并不是缺位。”安徽代表汪春兰认为,和谐社会中的政府应该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构建和谐社会,政府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如何进一步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如何更有效地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分配、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开展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等等。为此,汪玉凯教授建议,政府至少要从四个方面实现公共治理和谐:在发展战略上打破单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上真正地体现公正、公平和正义;从政府的职能上实现由管制型政府走向服务型政府;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和为贵”“兼相爱”“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古圣先贤们延续了数千年的许多向往,已经和正在新中国变成现实。在经历了26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构建和谐社会的进军号角已响彻神州。
第二篇:中国着手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着手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这一极具亲和力的温馨词汇迅速“升温”:省部级干部专题研讨、专家学者纷纷撰文、新闻媒体频频出现……种种迹象显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会成为今年两会的最大亮点和贯穿全年的“关键词”,也将引领着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
连日来,记者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基层干部群众,大家对构建和谐社会满怀激情:质朴的语言,寄托着他们对中央决策的衷心拥戴;生动的实践,写照着他们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探索;冷静的思索,流露着他们的热望--消除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和谐社会,百姓身边的事情实现和谐,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在新世纪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被执政党赋予全新内涵并确立为重要的治国方略。这似乎是一个与“治国方略”沾不上边的小故事:在长春市重庆街道,居住着一些下岗工人、残疾人、孤寡老人,过去由于邻里纠纷、弱势群体救助等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一直让社区干部头疼。70多岁的居民史品忠看到这种情况,带头创建了一个“和心俱乐部”。从此,许多矛盾通过邻里协调,在社区内部化解了。“这就是人民群众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动实践。”吉林代表黄百渠说,大到治国兴邦,小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远大的治国目标,同时也是老百姓身边的事情。“现在老百姓最关心什么?腐败少一点,治安好一点,学费降一点,看病省一点,岗位多一点,股市涨一点,物价稳一点,空气净一点,矿难少一点,这里面哪一点也离不开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大主题。”“现在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正逢其时。”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汪利民代表认为,改革开放26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公认,绝大多数老百姓享受到了改革成果,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稳定的,我国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一些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顺利度过这一时期,社会就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否则就可能停滞或倒退。在这种背景下,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是在“关键时刻作出了关键决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记者最近在基层采访体会到,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央作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谁能不向往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呢?中央的决策符合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顺民心,合民意!”住在北京的退休教师苏诚佶老人的话代表众多百姓的心声。人民的意志升华为执政党的主张,这是构建和谐社会深得民心的基础!居安思危,在科学发展中增进和谐在XX年的各种统计数据中,有这样一组数字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中国已有网民超过9000万,同时有8000多万文盲;中国拥有移动电话用户亿,却还有2600万贫困人口没有跨过温饱关。数字的对比,从一个侧面拆射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现状:在社会财富高速增长的同时,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享受改革成果的机会并不公平,由此产生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矛盾也日益突出。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代表委员在“热议”和谐社会的同时,表现出令人信服的清醒。安徽代表曹金海说:“和谐社会必须在动态中构建,要靠实干,而不是空谈,要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苗族代表、贵州省副省长蒙启良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问题上寻找突破口,从能办得到的事情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推进。“当前我们既要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又要立足国情,不能操之过急,急于求成。”谈和谐,离不开发展。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必须扭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发展中增进和谐。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代表说,和谐社会应该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齐头并进的社会。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但仅靠GDP增长,无法支撑起一个人民向往的小康社会。因此,必须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实现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的过程。安徽省委政策研究室的刘奇认为,目前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最不和谐因素,是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而没有城乡和谐就没有中国社会和谐,城市多年来是靠农村输血发展起来的,现在应该支付“和谐成本”,特别是给农民进城就业创造公平的机会。在这方面,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尝试一些有益的探索。政府转型,让一切创造和谐的力量充分涌动“无论任何部门,对发展只能设路标,不能设路障!”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省长王珉在前不久的一次省长办公会议上提到的观点--政府就是为发展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构建和谐社会,政府究竟承担着什么样角色?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政府掌握着公共治理资源,代表着公平与正义。政府的公共政策、政策安排、制度安排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政府转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代表委员们呼吁,必须强化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弱化微观管理职能,使政府致力于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好地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市场机制所不能提供的公共产品。“构建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政府’,‘和谐政府’就是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让一切创造和谐力量充分涌动的政府。”浙江代表介绍,在温州,政府已经开始确立以“无为”求“有为”的理念,目的就是为给每个人、每个单位都创造公平的起步和竞争机会。原温州市委政研室主任马津龙说,政府“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为了更好地有所作为。在温州,政府虽不参与企业经营,可对于达到相关标准的企业,都给以技改方面支持。政府把发展权交出,把路标设好,这就是“无为”中的“有为”。“政府‘无为’,并不是缺位。”安徽代表汪春兰认为,和谐社会中的政府应该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构建和谐社会,政府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如何进一步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如何更有效地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分配、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开展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等等。为此,汪玉凯教授建议,政府至少要从四个方面实现公共治理和谐:在发展战略上打破单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上真正地体现公正、公平和正义;从政府的职能上实现由管制型政府走向服务型政府;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和为贵”“兼相爱”“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古圣先贤们延续了数千年的许多向往,已经和正在新中国变成现实。在经历了26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构建和谐社会的进军号角已响彻神州。
第三篇:2005:中国着手构建和谐社会
文章标题:2005:中国着手构建和谐社会
2005年新春伊始,“和谐社会”这一极具亲和力的温馨词汇迅速“升温”:省部级干部专题研讨、专家学者纷纷撰文、新闻媒体频频出现……种种迹象显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会成为今年两会的最大亮点和贯穿全年的“关键词”,也将引领着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
连日来,记者走访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基层干部群众,大家对构建和谐社会满怀激情:质朴的语言,寄托着他们对中央决策的衷心拥戴;生动的实践,写照着他们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探索;冷静的思索,流露着他们的热望--消除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和谐社会,百姓身边的事情
实现和谐,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在新世纪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被执政党赋予全新内涵并确立为重要的治国方略。
这似乎是一个与“治国方略”沾不上边的小故事:在长春市重庆街道,居住着一些下岗工人、残疾人、孤寡老人,过去由于邻里纠纷、弱势群体救助等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一直让社区干部头疼。70多岁的居民史品忠看到这种情况,带头创建了一个“和心俱乐部”。从此,许多矛盾通过邻里协调,在社区内部化解了。
“这就是人民群众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动实践。”吉林代表黄百渠说,大到治国兴邦,小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远大的治国目标,同时也是老百姓身边的事情。“现在老百姓最关心什么?腐败少一点,治安好一点,学费降一点,看病省一点,岗位多一点,股市涨一点,物价稳一点,空气净一点,矿难少一点,这里面哪一点也离不开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大主题。”
“现在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正逢其时。”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汪利民代表认为,改革开放26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公认,绝大多数老百姓享受到了改革成果,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稳定的,我国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一些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顺利度过这一时期,社会就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否则就可能停滞或倒退。在这种背景下,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是在“关键时刻作出了关键决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记者最近在基层采访体会到,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央作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谁能不向往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呢?中央的决策符合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顺民心,合民意!”住在北京的退休教师苏诚佶老人的话代表众多百姓的心声。
人民的意志升华为执政党的主张,这是构建和谐社会深得民心的基础!
居安思危,在科学发展中增进和谐
在2004年的各种统计数据中,有这样一组数字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中国已有网民超过9000万,同时有8000多万文盲;中国拥有移动电话用户3.3亿,却还有2600万贫困人口没有跨过温饱关。
数字的对比,从一个侧面拆射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现状:在社会财富高速增长的同时,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享受改革成果的机会并不公平,由此产生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矛盾也日益突出。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代表委员在“热议”和谐社会的同时,表现出令人信服的清醒。安徽代表曹金海说:“和谐社会必须在动态中构建,要靠实干,而不是空谈,要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苗族代表、贵州省副省长蒙启良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问题上寻找突破口,从能办得到的事情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推进。“当前我们既要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又要立足国情,不能操之过急,急于求成。”
谈和谐,离不开发展。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必须扭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发展中增进和谐。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代表说,和谐社会应该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齐头并进的社会。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但仅靠GDP增长,无法支撑起一个人民向往的小康社会。因此,必须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实现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的过程。安徽省委政策研究室的刘奇认为,目前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最不和谐因素,是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而没有城乡和谐就没有中国社会和谐,城市多年来是靠农村输血发展起来的,现在应该支付“和谐成本”,特别是给农民进城就业创造公平的机会。在这方面,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尝试一些有益的探索。
政府转型,让一切创造和谐的力量充分涌动
“无论任何部门,对发展只能设路标,不能设路障!”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省长王珉在前不久的一次省长办公会
议上提到的观点--政府就是为发展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
构建和谐社会,政府究竟承担着什么样角色?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政府掌握着公共治理资源,代表着公平与正义。政府的公共政策、政策安排、制度安排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政府转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代
表委员们呼吁,必须强化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弱化微观管理职能,使政府致力于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好地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市场机制所不能提供的公共产品。
“构建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政府’,‘和谐政府’就是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让一切创造和谐力量充分涌动的政府。”浙江代表介绍,在温州,政府已经开始确立以“无为”求“有为”的理念,目的就是为给每个人、每个单位都创造公平的起步和竞争机会。原温州市委政研室主任马津龙说,政府“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为了更好地有所作为。在温州,政府虽不参与企业经营,可对于达到相关标准的企业,都给以技改方面支持。政府把发展权交出,把路标设好,这就是“无为”中的“有为”。
“政府‘无为’,并不是缺位。”安徽代表汪春兰认为,和谐社会中的政府应该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构建和谐社会,政府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如何进一步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如何更有效地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分配、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开展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等等。为此,汪玉凯教授建议,政府至少要从四个方面实现公共治理和谐:在发展战略上打破单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上真正地体现公正、公平和正义;从政府的职能上实现由管制型政府走向服务型政府;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和为贵”“兼相爱”“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古圣先贤们延续了数千年的许多向往,已经和正在新中国变成现实。在经历了26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构建和谐社会的进军号角已响彻神州。
《2005:中国着手构建和谐社会》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2005:中国着手构建和谐社会。
第四篇:论中国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中国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我党的五大执政能力之一。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本文从各级机关及领导干部、企业、公民三个方面对构建社会的共同责任进行了论述,倡导社会和谐。
关键词: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责任;理想
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这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研究并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突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地位,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科学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任务得出的结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拓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将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体现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构建和谐社会,应该人人有责,每个人都应自觉调整自己观念与行动,共同
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出努力。
一、各级领导机关,各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
构建和谐社会,各级领导应该走在最前列。领导干部要真正树立公仆意识,有了公仆意识,才能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真正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为了群众。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致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要遵照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倡导的8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办事要出于公心,想事要心系百姓,断事要讲求原则;处事不随风转向,陈事要直言不讳;险事要挺身而出,成事要不贪钱财,败事要敢于承担责任。做到台上讲的与实际做的完全一致,嘴里说的与心里想的一致,表里如一。以良好的工作作风,高尚的人格魅力在群众面前树立起一座丰碑,为构建和谐社会率先垂范。各级领导做好了,大家就会跟着学,也才有号召力。领导干部的模范行为是无声的号角。
二、企业。
企业与公民一样都是社会的细胞,企业不仅要追求“利”更要追求“义”。企业成功与社会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企业在为社会提供经济价值的同时,需要向社会显示其承担的责任;企业在获取经济利益的时候,要通过各种方式回报社会。做为一个企业,要时刻牢记,要给予国家什么,给予环境什么,给员工什么,而最终企业会得到什么。目前推动的“企业公民”建设的目的就是寻求企业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契合点,达到互惠双赢。“企业公民”的要素构成,有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两大类。社会责任主要指法律规定必须承担的责任,应具有强制性,如为政府提供税收,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为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执行政府的宏观政策,维护职工的权利,遵守市场竞争秩序等等;道德责任主要是指支持社会公益活动,福利事业,社区建设等,其特点是自觉自愿。每个企业应该为构建和谐社会自觉,积极加入到“企业公民”建设事业中去。要强化个体利益目标与社会利益目标一致性的认识,作为企业,在管理上要突出和谐主题,坚持用和谐文化引领和谐企业建设,使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成为广大干部职工重要价值取向,从而凝聚力量,推动发展。
安徽阜阳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矿难事故频频发生,产品质量粗制滥遇、污水废气偷排暗放等等。看似管理的缺失,其实暴露的是企业价值的危机。
三、公民。
人是社会的细胞,没有每个人的自我和谐,就不会有社会和谐的肌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对每个人来说,不仅要与自然之间的融和、与社会群体的“和合”、与单个行为之间的和睦,而且与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谐。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自我和谐却不在意,甚至做得很糟糕。有的对社会现象不见阳光,只看阴影,对任何事物横挑鼻子竖挑眼,牢骚满腹,自己把自己搞得心不平气不顺。还有工作、事业与生活,单位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很不协调,甚至顾此失彼。如果每个人心理充满了这样那样的冲突与不满,心理或生理会失衡,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普通人身上,不但影响伤害的是本人,还会影响
伤害到家庭和周围的人,如果发生在领导干部身上,造成危害会更大。
自我和谐是一种境界,一种情操,一种态度。实现自我和谐,是一个人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加强道德修养的过程,不断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就是成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和“有益于人民的人”的过程。只有不为私欲遮望眼,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吾日三省其身”耐得住寂寞,挡得住透惑,管理得住小节,才能不断提高战胜自己的勇气和力量。在和谐自我的基础上去“齐家、治国、平天下”。
每个人都应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让关爱成为一处习惯,让和谐融入到每个细节中。如果全社会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形成平等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环境,如果人人参与,不懈努力,社会各方面形成一种同舟共济,构建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能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果。
和谐,多么美好的一个词语,多么美好的意境。请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和谐吧:春风是和谐的,她使坚冰融化,万物复苏,把人们带到美好的季节;春雨是和谐的,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往今来,和谐思想绵绵不绝。从孔子提倡的“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到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从洪秀全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理想方案,到康有为描绘的“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社会状态,从孙中山“大同世界”的理想,到毛泽东“环球同此凉热”的追求,悠悠中华几千年,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无不推崇团结互助的理念,和谐社会始终是人们最崇高的理想。和谐就是融洽和睦、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应该是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社会。但现实生活中,由于许多同学、思想觉悟、价值观念、利益追求、兴趣爱好的差别,有些人的行为方式不利于团结互助,甚至一些损人利己现象也时有发生;还有的同学喜欢搞小自由主义,当面不说,背后乱说,班级不说,校外乱议论,导致同学与同学之间互相猜疑,引起同学之间不和睦;甚至有的同学把社会上一些:惟利是图,损人利己,爱占便宜;甚至于尔虞我诈、坑蒙拐骗的行为,也或多或少的带到了校园,这样不仅可耻,简直可以说是道德的囚犯。胡总书记把“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提出来,丰富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容,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校园文化,我们中学生在这个富有感召力的今天,我们应该做的是;同学之间要和谐,要团结友爱互助;校园要和谐,构筑一个团结友爱、文明向上的和谐校园。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有没有团结互助的道德风尚,是判断一个群体是否健康、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弘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美德。是啊!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仁爱”、行“友善”、重“人和”的传统美德。我们新一代的中学生应该传承这些传统美德、今天要为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努力,明天我们要为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而付出,这是历史付与给我们的重任!这是时代付与给我们的使命!
第五篇: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如何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心愿。对于我们党来说,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动员力,实现党的执政任务,让人民群众满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发展阶段,往往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去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跨越。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为了创造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条件,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同时,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我们党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为了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并把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党把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共同为完成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任务而奋斗的现实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