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林业局产业发展工作汇报
我局是1987年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农村林业改革试验区,1998年被黑龙江省政府确定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示范示区。享有企业主管部门和省、市的特惠政策。沐浴着改革的春风,这些年苇河林业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建职工住宅楼拔地而起 宽阔的水泥马路主街道两侧鲜花锦簇、绿树成荫。林业局主要以木材的采伐为主业,但近年来由于森林的大
面积减少,现以多种经营为主。主要是以国有经济为主体,集体经济为辅助,个体、私营经济、中外合资经济、港澳台经济及其它经济为补充。它即有生产经营单位,又有社会服务,同时兼容文教、卫生、公检法等事业单位。是一家以木材采运、木材加工、营林生产为主营,基本建设、农副业为附营的多种经营形式的国家二级工业企业。现就我局产业规划建设做以下汇报:
一、林区产业发展基本情况介绍
(一)基本情况
1、木材生产
木材生产是苇河林业局主导产业,伴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而逐渐退位,木材采伐量逐年减少,由1997年的16.7万立方米减产到现在8.8万立方米,减产幅度47.3%。苇河林业局下设10家林场,现合理定产为8.8万立方米,从业人员1,185人。实现销售收入7346万元,平均售价861.63元。苇河林业局林相属复层异令林,树种以阔叶为主,主要有色木、水曲柳、柞木、桦木等。产生的主要产品有直接使用的原木、特级原木、加工原木、胶合板用原木等优质木材。苇河林业局是森工总局木材主要生产地之一,建局以来为国家提供1254.2万立方米的木材,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营林生产
苇河林业局施业区总面积191,417公顷,有林地面积162,604公顷,疏林地面积6,026公顷,灌木林地面积30公顷,未成林造林地面积3,666公顷,苗圃98公顷,无林地677公顷,非林业用地18,316公顷。森林覆被率为85.0%。
自1958年开始人工更新造林,年均实际造林面积3.2万亩,年均保存面积2.1万亩。森林抚育3.9万亩,育苗面积400亩,产苗量约3,000万株。其中:可供上山成苗600万株。森林抚育总面积192万亩次;总产苗量达3.01亿株,森林病虫害防治总面积达到1,686,236亩次。现有国家级林木良种繁育基地一处,经营总面积2,458亩,母树经营面积7,479亩。2006年从业人员1,233人,实现产值1,188万元,更新造林6,023亩,森林抚育1.3万亩,育苗生产250亩,森林病虫害防治8.1万亩。现有部级标准化苗圃一处,省级二处,换床苗圃六处,其中:国家级无检疫对象苗圃二处。三站(病防站、气象站、种子站)基础建设完善。
3、多种经营
我局多种经营单位29个,有“三资、个体私营”等不同形势为主体的,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林副业、加工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等多种经营产业。从业人员11,801人,固定资产投入4,000万元,现有耕地面积是106,608亩,主要产品:有大豆、水稻、玉米、药材、食用菌、养牛、养禽、石材、山副产品等。2006年全局多种经营产值完成26,300万元,实现利润3,084万元,从事多种经营人员年平均收入10,312元,在全局十个林场中,有5个林场产值超2千万元,有4个林场产值超1千万元。产值占居了苇河林业局经济的半壁江山。
4、林产工业
苇河林业局林产工业现有人造板厂、木材加工厂、电工层压木、龙森木业四个厂家,固定资产投资9,626万元,共有职工873人。主要产品:有胶合板、纤维板、画板、锯材、电工层压木等。龙森木业公司已实行承包经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林业工业企业发展滞后。2006年全局实现林产工业总产值5,015(含集体产值)万元,利润亏损95.7万元。完成纤维板6,500吨,胶合板800立米,画板300立米,木材加工完成2,646立米,电工层压木完成700吨。
5、旅游产业
苇河林业局具有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几年来建成了八里湾国家森林公园、龙凤源旅游区、种子园漂流等景区。累计投资982万元,从业人员85人,占地面积为4.1万公顷。到目前为止已接待客人数累计为11.6万人次,旅游收入累计为556.4万元,2006年接待游客2.87万人次,旅游收入187.3万元,发展前景良好。
(二)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1、取得的成就
苇河林业局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的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强领导、深化改革、强化措施、“五大”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森林资源保护卓有成效
“十五
”期初苇河林业局有计划的调减了木材产量,比“九五”期少采24.6万立方米,少消耗森林资源37.7万立方米,活立木总蓄积1,160万立方米,期末增加到1,249万立方米,五年间净增长89万立方米,有林地公顷蓄积也由期初的67.6立方米上升到期末的72.7立方米,用材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蓄积由期初的占总蓄积的14.4%上升到期末的20.7%。森林覆被率由84.95%提高到85%,提高0.05个百分点。实现了森林资源年生产量大于年消耗量。森林资源稳步增长。
(2)营林事业发展效果显著
继续坚持以营林为基础的林业建设方针,加大森林资源培育和管护力度,有林地面积持续增加,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来,开展了公益林建设,实行了森林分类经营,停止了对禁伐区森林资源的采伐,严格实行了“三总量”控制,杜绝了超限额采伐的现象。大力加强了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工作,严厉打击了乱砍滥伐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积极进行了清理被占林地工作,实行退耕还林。到2006年更新造林保存面积1,040,598亩,比2000年958,040亩,增加了82,558亩。
(3)林产工业稳步发展
面对市场疲软,机制不活、资金短缺、设备老化、工艺落后、人才匮乏、管理不善的困境,我局及时调整了产业发展思路,进行了体制改革,进行一步深化了股份、租赁、委托、承包等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盘活了闲置的厂房、设备等优良资产,努力生产适销对路的林工产品,使林产工业绝处逢生,我局林产工业的厂家基本上扭亏为盈,取得了明显效果,(4)多种经营发展迅猛
在巩固好农业产业同时,依托林区多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接续产业,初步建成了六大基地。
----地栽木耳基地形成规模。2006年全局地栽木耳达到5,777万袋,产量达到1,938吨,创产值7,590万元,纯收入3,947万元。
----平贝基地稳步发展。全局平贝基地达到3,933亩,产量达到800吨,产值实现1,239万元,纯收入完成495万元,----建成朝阳奶牛养殖公司。现存栏澳大利亚奶牛229头,母犊37头,和尚志蒙牛乳业集团签订了供货合同,发展前景较好。
----建立五味仔基地。到2006年建成五味基地共560亩,三年后预计可生产五味仔60吨,可实现产值321万元。
---建立野生药材,山野菜保护生产基地。总面积58,335公顷,其中野生药材335公顷,山野菜58,000公顷。
----建立粮豆种植基地,全局粮豆达到71,317亩,产量18,128吨。
(5)生态旅游初具规模
建成了以八里湾国家森林公园为主,及龙凤源漂流,种子园生态观光有等一批旅游项目,到目前为止累计已接待游客11.6万人次,旅游收入累计为556.4万元年,森林旅游已经成为我局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
2、成功经验及做法
(1)始终把资源培育、保护和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确保森林资源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林区产业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3)始终坚持政策引导,利益驱动,吸引和调动林区职工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增加产业发展的活力。
(4)依靠各级党政领导才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林业建设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5)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产业再造和结构调整,实现生态效益和企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6)我局不仅存在较多的历史遗留问题,而且还面临体制转换和快速发展的双重任务,因而,在部署工作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发展这个题,把维护林区职工稳定摆在重要的位置,千方百计做好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工作,化解矛盾,平息事端,保证林区产业顺利发展。
(三)存在问题
1、可采森林资源枯竭问题。目前我局有30%以上的林场已无林可采,可采资源蓄积已不足64万立米,可采资源枯竭、木材采伐断档已成定局。现木材生产产量8.8万立米,其中人工林2万立米,由于天然林可采资源枯竭,划定的商品林区内已没有过熟和成熟天然林,现在采伐的几乎都是采自中龄林、幼龄林,严重的削弱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能力。一方面我局森林资源不足,别一方面,森林资源利用率低,两方面方因素制约了我局基础产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制约以资源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基础产业成为我局发展的瓶颈。
2、企业的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品缺乏竟争力。目前的林产工业厂家传统的初级产品较多,只是简单的粗加工形成了林产工业产品,科技含量较低,而切林产工产厂家规模较小,精深加工产品少,没形成集团优势和规模效益。多种经营虽然有所发展,但缺少拳头产品,缺少龙头企业,缺乏产业化、规模化。当今我们面对着国内国外两大市场,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导致林产工业产业素质低下。
3、非林非木及替代产业发展滞后。由于木材生产、营林生产等传统产业经营观念的影响,非林非木及替代产业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林区的多种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在产业调整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至造成以旅游、林区综合服务等产业发展体系严重滞后。
4、科技进步水平低,企业创新能力弱。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我局从事林业各尖专门人才仅占职工总数的12.3%,远低于其他行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对新技术、新设备和利用程度差,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业科技投入小,尚未形成长期有效的科技投入机制。
5、管理体制落后,产业发展的机制不健全。林业产业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不适合市场经济的新形势,现在的企业,政企不分,企业经营自主权不足,尚未建立起具有完全意义的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投入小,企业包袱沉重,技术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不够。财政、信贷倾斜力度普遍不够,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已成为产业发展中非常突出的问题。
二、产业发展的意义及有利条件。
(一)产业发展的意义
1、加快林区产业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林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是为林区长远发展奠基,为子孙后代造福的明智之举。林区产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我们的产业的产品科技含量还比较低,经济效益仍然赖于原木资源,资源利用率还不高,加快林区产业发展,对科学建设现代化林业体系具有更大的意义。
2、加快林区产业发展,是增强林区经济,实现林区全面振兴的心然选择。我局木材产量大幅度下调,计划到2010年将调减到8万立米,如果调减到位,我局木材生产这一产业的地位就会动摇,主财源将会大大减少,如果我们不加快林区的产业发展,不尽快把各类加工产业壮大起来,把各种基地建设起来,我局的经济实力只能是严重萎缩,路子越走越窄。面对产量调减和森林资源减少的不利因素,必须是未雨绸缪,抓紧利用现有的资源和财力优势,尽快把替代产业发展起来,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培育和充分的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
3、加快林区产业发展,是构建和诣林区,实现富民强企的必然途径。建设新林区,构建和诣社会,实现富民强企,产业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和诣社会就难以构建。只有林区产业的快速发展,才能有条件、有能力搞好林区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才能不断提高林区职工的生活水平。目前,职工收入还比较低,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然途径,就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产业快速发展,把林地和土地资源的潜力挖掘出来,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林木、林副产品基地建设和精深加工以及森林旅游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壮大,不断扩大职工就业,提高职工收入,以产业发展促进富民强企。
(二)有利条件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最近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以加快我省新型工业化进程为主题,出台了《关于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决定》。全国林业产业大会对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进行了全面部署,国家7部委联合出台制定了《林业产业政策要点》。党中央、国务院曾经出台了《关于林业发展决定》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规划》的战略部署。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林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我们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统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尽快取得林区产业发展的新成效。
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林产品的社会需求日益增长,刺激产品与服务的价格上升,从而为生产者提供更大的利润空间,促进林业产业必须快速健康的发展,为市场提供更多的、优质的林产品和综合服务,满足社会对林业产业的要求,给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第二篇:蚕桑产业发展工作汇报
精选范文:蚕桑产业发展工作汇报(共2篇)尊敬的刘副市长,各位领导: xx镇党委、政府及全镇各族人民对各位领导莅临我镇检查指导蚕桑产业发展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地感谢。现将xx镇蚕桑产业的发展情况作简要汇报,敬请各位领导予以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2008年,上级规划我镇新植蚕桑11500亩,在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全镇干部群众真抓实干,艰苦奋斗,组织、购进桑苗1155.87万株,截止5月10日已全部移栽结束。
二、主要做法 2008年是我镇蚕桑产业发展任务最为艰巨的一年,主要是因为之前绝大部份山地已种植了蚕桑,今年85%以上的蚕桑都要种植在水田上,而我镇农户“有粮心不慌,无米睡不安”的思想极其突出。鉴于此,我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二是高位推动,强势推进。根据《土地承包法》和《云南省农村工作守则》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不能强行要求农户种植蚕桑,但是,2008年我镇的发展任务重,同时,蚕桑产业的发展也有其特殊性,最主要是防止药害,必须连片种植。镇党委、政府经过反复调研认为,只有产业发展了,绝大多数群众增收致富了,才是最好的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社会也才能和谐,而不能片面地理解以人为本,片面地理解和谐。于是,我镇统一以村“两委”提出规划,通过“一事一议”的形式,确定塘图,连片推进,使想种的群众放心种,犹豫的群众跟着种,困难的群众大家在后推着种。为使工作得到落实,我镇领导班子成员都一一挂村,副主任科员以上在职干部也挂村,每个村都派出工作队员,每个队员都挂到塘图;同时,加大奖惩力度,书记、镇长责任制押金每人4000元,副职(含副主任科员)每人2000元,工作队员每人1000元,完成任务退还押金,同时等额奖励,完不成任务则不退还押金。三是加大扶持提质增效。一方面是小额信贷资金扶持,解决群众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是技术扶持,从种植规范、中耕管理到蚕房建盖等都有辅导员全程指导,如结合多年的种植经验,我镇推行了宽行窄株的种植模式,每亩种植1300—1400株,蚕房标准上,要求新建蚕房都要建地火龙等,以促蚕桑产业迅速提质增效。
三、存在困难的问题
1、群众的产业投入能力低,抵御风险的能力低,阻碍产业的迅速发展;
2、种养技术水平低,影响产业效益的提升;
3、物价、工价上涨幅度较大,种桑养蚕的比较优势不如前些年明显;
4、各级干部敢于为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负责的信念亟待树立和加强。
四、今后打算
1、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投入提升产业效益;
2、创新工作,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契机,找到激发党员的自豪感,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着力点;建立充分发挥党领导下的青年、妇女、老协等组织作用的工作机制,形成聚精会神谋发展的氛围;探索新时期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行之有效的路子,为蚕桑产业规模化打下基础;
3、进一步健全细化责任制,在广大基层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强化勇于、敢于为xx经济社会发展负责的信念;
4、发展节水农业,支持工业园区建设;
5、在未来5年,将xx打造成全县依靠农业产业增加群众收入第一镇。
[蚕桑产业发展工作汇报(共2篇)]篇一:蚕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蚕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调研组
2011年10月14日
为全面了解我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找准存在困难和问题,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政策、措施,培养壮大龙头企业,促进蚕桑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不断提升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经济板块”,根据县委的安排部署,2011年10月13日至14日,县委办、县委政研室、县蚕桑办和相关单位组成课题调研组,以听取汇报、交流座谈、现场走访等方式深入部分乡镇和企业开展调查研究。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2008年以来,我县紧紧抓住被列为“云南省蚕茧核心基地县”的战略机遇,严格按照“围绕市场建基地、突出规模抓重点、集中连片上水平、依托龙头带农户、创新技术求突破”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种养质量,不断巩固提升老桑园,稳步拓展新桑园,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持续推动蚕桑产业健康发展。
(一)蚕桑产业发展情况
2011年,全县累计种植桑园面积****亩,涉及****个乡镇****个村民委员会****个村民小组****户农户;累计新建大蚕房**** —1—
座****平方米,改建大蚕房****座****平方米,新建小蚕房****3座****平方米;累计开展技术培训2*******场次****人次,发放资料121827份;率先实现生产技术“四个100%”,即100%栽植嫁接苗和地膜覆盖,100%实现黑暗袋收蚁,100%实现小蚕共育,100%使用纸板方格蔟具上蔟;预计全年可完成养蚕****张,实现产茧量****吨,实现农业产业****万元。其中分发展情况为: 2008年,全县计划新植面积****亩,产茧量151.5吨;实际完成种植面积11190亩、占计划任务的111.9%,累计养蚕2503张、实现产茧量95.46吨、占计划任务的63.01%,蚕茧综合均价达20.31元/公斤,实现农业产值1****万元。
2009年,全县计划新植面****亩,产茧量267吨;实际完成种植面积25036亩、占计划任务的100.14%,累计养蚕4504张、实现产茧量158吨、占计划任务的58.18%,蚕茧综合均价达20.82元/公斤、比上年增加0.51元/公斤、同比增长2.51%,实现农业产值****万元。
2010年,全县计划新植面积****亩,低改面积****亩,产茧量****吨;实际完成新植桑园****亩、占计划任务的125.27%,完成低产桑园改造****亩、占计划任务的105.3%,累计养蚕9127.66张,实现产茧316.8吨、占计划任务的52.8%,蚕茧综合均价达24.06元/公斤、比上年增加3.24元/公斤、同比增长15.56%,实现农业产值****万元。
2011年,全县计划新植面积****亩,低改面积****亩,产茧 —2—
****吨;实际完成新植桑园面积****亩、占计划任务的99.26%,完成低产桑园改造4038亩、占计划任务的100.95%,预计可100%完成计划产茧任务。截止目前,已完成养蚕12170.66张,收购蚕茧403.13吨,实现农业产值1390.17万元。其中,实现张产茧****公斤,张产值达****元,上茧均价****元/公斤。
(二)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欣盛恒茧丝有限公司是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东桑西移”、“浙商入滇”等发展战略背景下,到我县投资开发建设蚕桑基地和丝绸加工业的首家股份制企业,是一家集蚕种繁育、蚕桑生产、蚕茧收烘、茧丝绸加工销售一体化、全县唯一具有鲜茧收购资格的公司。该公司位于****,于2008年7月22日正式注册成立,其前身为2007年11月26日成立的云南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驻****办事处,公司注册资本金达200万元,在册股东2人,其中,自然人股东****,现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法人股东为****有限公司。公司下设办公室、质检部、采购部、销售部、财务部和生产技术部,拥有蚕桑基地5.05万亩,职工70人,建成中心茧站1座,占地面积9330.36㎡,建筑面积7500㎡,建成投产自动烘茧设备1套。
该公司自成立以来,不断探索企农“风险共担、利益均占”的利益联结机制,尤其是在鲜茧收购过程中,严格执行“随行就市、优质优价、劣质低价、不打白条”的收购政策,认真与农户签订《蚕茧生产收购合同》,明确蚕茧收购最低保护价为每公斤鲜 —3—
上茧23元,有效保障蚕农的实际利益。2010年,鲜上茧实际收购价为26.20元/公斤;2011年,春茧实际收购价为36元/公斤。
(三)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
按照“重点建设蚕桑核心乡镇、走蚕桑生产专业化道路”的发展原则,2011年,全县共打造****个蚕桑生产核心乡镇,建设****等蚕桑生产重点村28个,成立****酒药蚕桑专业合作社等蚕桑专业合作社6个,建立蚕桑生产记账户28户。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我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由高渐低,形成山坝南北纵列、高山坝谷相间的地貌状态,山区面积97.05%,境内年平均气温14.9℃,极端最高气温40.4℃,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滞后,大部分桑园都建在坡陡谷深的山地中,生产、灌溉等基础条件较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高优桑园基地建设难度较大。
二是产业矛盾突出。一方面,由于各乡镇产业较多,产业生产时间、生产要素大体趋同,导致产业之间互相争地、争劳力情况现象十分突出。产业规划布局未能较好落实,桑园新植时间与小春种植时间冲突,多数桑园只能向“两荒三边”、山边水尾地块发展,连片种植规划难,种桑不养蚕的农户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由于蚕桑产业一次性投入成本较大,群众普遍难以承受。以2011年为例,农户每新植1亩桑园,当年投入成本大约需700元,而每亩养蚕可产生效益1000元,扣除成本后直接收入仅300元,虽 —4—
然以后的投入成本逐步减少、效益逐年上升,但由于当年的对比效益不明显,群众积极性普遍不高。
三是桑园面积不实。老桑园统计面积与养蚕面积差距较大,养蚕户与种植户不配套,部分地块有效桑株严重不足,所有乡镇都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挖桑弃管现象。实际调研中发现,全县统计面积43710.8亩,现存有效面积26800.4亩,仅占61.3%;养蚕面积为22268.7亩,占50.9%;低产桑园10103.4亩,占23.1%;不养蚕及毁桑面积面积16910.4亩,占38.7%。
四是桑园管理不到位。部分蚕农对桑园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重视桑树修剪、肥培和病虫害防治,只求产出、不重管理的现象较为严重,各乡镇都不同程度发生褐斑病,还有部分乡镇发生红蜘蛛病,导致桑园桑树长势差、产叶量低、质量差,影响养蚕量的增长。根据专家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施肥不当,偏施氮肥,少施磷钾肥,以及修剪不及时、枝条过密等管理措施不到位。
五是科技措施不力。部分蚕农的科技意识、质量意识淡薄,技术落实不到位,养蚕批次较密、消毒意识差、重治不重防、消毒不彻底等现象较为普遍,导致蚕的抗病能力较弱、蚕病发生严重,蚕茧产量低、质量差,经济效益不高。公司所聘请的技术人员没有经过专[蚕桑产业发展工作汇报(共2篇)]业化培训,大多是半路出家,培训学习的机会少,技术更新缓慢,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很难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六是基础建设滞后。由于大蚕房建设一次性投资较大,导致农户投入严重不足,标准化程度较低,普遍缺乏地火龙、对流窗 —5—
下页 余下全文篇二:关于蚕桑茧丝绸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中共宜宾市委宜宾市人民政府
关于蚕桑茧丝绸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多年来,在各级党政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行业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宜宾蚕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区域优势、质量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正在逐步显现,发展势头良好。现将有关情况:
一、我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蚕桑产业一直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重要特色产业,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每年以市政府名义分别召开生产、收购会议,分管市长、各区县分管区县长、农业、农办、经贸、科技、工商、物价、质监、企业负责人及市级相关部门领导参加会议,布置生产目标任务,明确蚕茧收购政策。尤其是近年来市上出台了各项政策措施:蚕业发展被列入全市“十二五”发展现代农业的“145”工程建设规划,2011年,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宜宾市10万亩蚕桑循环经济产业带工作方案》,每年配套安排蚕桑发展专项资金,正式启动了高效蚕桑示范基地建设。同时,从2009年以来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每年均出台了蚕业生产考核目标的文件,对各区县政府、市级相关管理部门、茧丝绸龙头企业实行单项目标管理考核。各区县政府尤其是产业重点县如高县、珙县、兴文县等把蚕桑生产发展列入了全县农业工作的重要议程,强化领导,落实措施,根据实际安排一定资金用于生产发展和培
育壮大产业。这些政策有力地推进了我市蚕桑产业的良性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生产稳定发展。2011年,全市发放蚕种35万张,产茧24.76万担,发种产茧量与上年基本持平,仍位居全省
投入力度,在产业带公路、水利、人行便道、沼气池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新的进展,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带建设,10万亩高效循环蚕桑产业带初步形成,极大的提高了我市蚕桑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水平。
二、我市蚕桑产业发展的规划目标
按照“把蚕桑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带动全市蚕桑茧丝绸产业发展,努力打造蚕业强市”的发展思路,围绕“桑蚕种主产业良性发展、桑蚕茧附产物利用开发和桑园种养殖立体开发”三大循环开发内容;着力于夯实川南茧丝绸原料基地的基础,抓好生丝出口基地建设,全面推进茧丝绸产品综合利用,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茧丝绸深加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创建知名品牌,拓展市场空间。到十二五末,全市实现年产茧40万担,蚕桑丝绸行业综合产值达35亿元以上;蚕农售茧收入4.5亿元,丝类产品产量1500吨,丝织品产量200万米,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打造20万亩高效循环蚕桑示范基地,其中重点配套完善高县、珙县“10万亩高效循环蚕桑产业带”建设,夯实蚕桑蚕茧生产基础,全面提升蚕茧质量;丝绸工业质、量并举,推进品牌建设;扩展国内外市场,实现外贸内销齐头并进;努力把我市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桑蚕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示范基地,川南最大的茧丝绸加工、贸易与现代茧丝绸文化交流中心,蚕桑产业整体势力确保川南
全省
拓上做文章,努力实现我市蚕桑产业高效循环可持续发展。
四是抓好龙头壮大。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市场调整,实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与联合,进一步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打造产业“排头兵”。打造企业品牌,拓展国内外市场,促进企业效益提高和产业结构升级。
五是抓好行业管理。坚持行业管理和生产管理紧密结合,依法依规强化蚕种供应和鲜茧收购管理,优化服务。要加强对取得蚕种供应、蚕茧收购资格的持证单位的管理和监督,提高依法从业意识,切实维护好蚕农和企业的合法利益,特别是蚕农的利益。
六是抓好政策扶持。市、县两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蚕桑产业工作的领导,加大管理、考核奖惩和政策支持力度,认真做好产业发展项目包装和争取,用好、用够各级各部门对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集中力量重点推进现代蚕桑产业基地建设。市、区县财政用于扶持产业发展和龙头企业的资金,要继续按照有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确保资金渠道、性质、用途不变,突出“两个带动”,有效整合使用,既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企业、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
四、重点建设项目
(一)标准化蚕桑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按照宜宾市蚕桑生产技术规范地方标准,重点落实“栽桑一步成园化,小蚕共育化,大蚕室外省力化,上簇纸板方格簇自动化,消毒防
[蚕桑产业发展工作汇报(共2篇)] 下页 余下全文
第三篇: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汇报
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汇报
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一园多点”产业布局,不断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打造食用菌发展“产、供、加、销”全产业链,通过以“聚合力、挖潜力、添动力、激活力”为主要内容的“四力”举措,切实走出食用菌产业发展新路子。
一是引进企业“聚合力”。
实施《食用菌产业扶持政策》等,通过“优势互补、保底销售、资金共管、风险共担”利益联结发展机制,引进贵州丰源、聚控科技、金山里等企业合作开展示范种植,通过“一园”示范引领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种植大户+农户”等方式,辐射带动食用菌产业发展。2021年,食用菌产业集群建设获中央扶持资金800万元;全年兑现区级食用菌产业发展资金1020.21万元。累计完成食用菌全产业链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0个,签约资金42100万元,到位资金41100万元。已建成连体大棚25栋、单体大棚30栋、双联栋大棚21栋,总占地面积100亩,总建筑面积27168平方米。二是打造基地“添动力”。
采用“企业+村委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发展本土大型标准化菌种生产高科技企业,配备菌种自动化生产线、万级洁净度生产车间和实验室,启动食用菌全产业链“智慧菌云”平台,利用PC管理端和移动手机端相结合方式,围绕食用菌全产业链菌种棒生产、种植、加工、供销、认证及检测6大环节,助推食用菌产业生产端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数据可视化、闭环生产。截至目前,打造牛场布依族乡阿所村食用菌基地100余亩,建成食用菌大棚60个共计14400平方米,种植羊肚菌50万棒;通过“智慧菌云”平台建立数据采集点31个,建设智能菇房50栋,每个菇房可减少40%以上的人力成本,降低50%以上的管理成本。三是创新工艺“挖潜力”。
按照“种植在全省、加工在**销售在全国”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食用菌初精深加工,主要涉及珍稀食用菌烘干、冻干、菌汤、菌粽;破壁灵芝孢子粉、孢子油、灵芝片加工,开发红托竹荪乳酸菌饮料等。同时,为确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改用清洁能源锅炉灭菌,集中回收菌袋农膜,开展废弃菌棒综合循环利用及地栽培食用菌土壤无害化处理。截至目前,已建成中国一东盟青少年艺术交流活动中心、贵州菌菇博物馆、集种植加工、会议会展、科普教育、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老养生、商业服务为一体的“蘑力小镇”等。在麦架镇麦架村建成菌渣处理线1条,年产8000吨有机肥,获省农业农村厅肥料正式登记。四是搭建平台“激活力”。
着眼“产销衔接”,聚力破解销售难题,以市场为导向,瞄准省内外市场,加快冷链物流建设,加强品牌创建和宣传推介,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效应。同时,利用辖区内丰富的林地资源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发展以冬荪、红托竹荪、天麻为主林下经济,打造食用菌种植采摘基地,延伸发展农家乐,丰富白云旅游项目,拓宽食用菌的销售渠道。截至目前,依托蓬莱城乡发展有限公司已注册云尚菇、白云山珍、孔小菌、黔六珍、六芝园、黔贵新三宝、银伞菇等品牌。2021年,通过大型批发市场、超市、田园直购、电商平台、网络销售等渠道销售食用菌产品约2万余吨。第四篇:猕猴桃产业发展工作汇报材料
镇位于嘉陵江、白龙江、清江三江交汇处,距广元市中心仅29公里,北与利州区盘龙镇、宝轮镇接壤,西连剑阁县剑门关国家级旅游风景区,是蜀道精品旅游线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镇辖8个村、2个社区居委会,幅员面积41.9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8万人,镇内交通便捷,旅游资源丰富,古城现已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
。地少人多,制约了粗放型农业的发展,我镇的实际,要求我们必须走产业化集约化发展道路,努力提高产业附加值。党政一班人积极探索,努力寻求产业化发展新途径,猕猴桃产业以其高收益,高附加值被确定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上级的猕猴桃网产业扶持政策使的猕猴桃产业踏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近三年以来,我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农业局的精心指导下,始终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目标,坚持把加快猕猴桃基地建设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的重头戏,创新思路,坚持标准,重点突破,2(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09月引进四川中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天雄、石盘两村开展猕猴桃产业基地建设,高标准建设核心示范园1500亩,带动辐射全镇猕猴桃产业发展,收到了良好效果,使猕猴桃产业在全镇农村经济中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极大地加快了全镇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工作思路,切实找准切入点和突破点
为使我镇猕猴桃产业上档次、上规模,我们高标准、高起点打造示范园区的的基础设施,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入住园区,带动全镇的猕猴桃产业发展,现已在天雄、石盘两村发展820亩,其中天雄村150亩,一社70亩,四社80亩;石盘村670亩,其中一社185亩,二社188亩,三社62亩,四社43亩,6社140亩,七社52亩。目前长势良好,即将挂果产生效益。
二、加强宣传引导,营造猕猴桃基地建设的良好氛围
我镇加强宣传动员,走村入户做群众的思想动员工作,重点宣传猕猴桃发展前景及猕猴桃种植技术,激起了群众的极大热情和干劲。协同村组落实地块,协调业主与农户关系,使业主引进来、留得住。并通过组织学习交流会、现场会、科技下乡活动等形式,组织干部群众对猕猴桃示范基地进行现场学习,增强群众建设基地的热情和干劲。同时,区上在土地调整、水电供应、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极大地调动起了广大群众发展猕猴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推进猕猴桃产业集中连片发展提供了便利。
三、完善基础设施,构筑发展平台
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生产条件。突出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硬化道路,修建蓄水池,铺设管网等等。从而,为我镇猕猴桃的产、供、销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提升科技含量,努力提高我镇猕猴桃的市场竞争力
从基地建设一开始,就定调为走高科技、高水平的发展道路,努力提升我镇猕猴桃产业的科技含量。建园伊始就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建园,以四川中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注册了广元中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金艳、a16两个黄肉猕猴桃新品种,大大提高了我镇猕猴桃的市场竞争力。
虽然我镇在猕猴桃产业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兄弟乡镇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与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们将按照区委、区政府和农业局的要求,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我镇猕猴桃产业发展新局面。
第五篇:蚕桑产业发展工作汇报
尊敬的刘副市长,各位领导:
xx镇党委、政府及全镇各族人民对各位领导莅临我镇检查指导蚕桑产业发展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地感谢。现将xx镇蚕桑产业的发展情况作简要汇报,敬请各位领导予以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2008年,上级规划我镇新植蚕桑11500亩,在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全镇干部群众真抓实干,艰苦奋斗,组织、购进桑苗1155.87万株,截止5月10日已全部移栽结束。
二、主要做法
2008年是我镇蚕桑产业发展任务最为艰巨的一年,主要是因为之前绝大部份山地已种植了蚕桑,今年85%以上的蚕桑都要种植在水田上,而我镇农户“有粮心不慌,无米睡不安”的思想极其突出。鉴于此,我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二是高位推动,强势推进。根据《土地承包法》和《云南省农村工作守则》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不能强行要求农户种植蚕桑,但是,2008年我镇的发展任务重,同时,蚕桑产业的发展也有其特殊性,最主要是防止药害,必须连片种植。镇党委、政府经过反复调研认为,只有产业发展了,绝大多数群众增收致富了,才是最好的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社会也才能和谐,而不能片面地理解以人为本,片面地理解和谐。于是,我镇统一以村“两委”提出规划,通过“一事一议”的形式,确定塘图,连片推进,使想种的群众放心种,犹豫的群众跟着种,困难的群众大家在后推着种。为使工作得到落实,我镇领导班子成员都一一挂村,副主任科员以上在职干部也挂村,每个村都派出工作队员,每个队员都挂到塘图;同时,加大奖惩力度,书记、镇长责任制押金每人4000元,副职(含副主任科员)每人2000元,工作队员每人1000元,完成任务退还押金,同时等额奖励,完不成任务则不退还押金。
三是加大扶持提质增效。一方面是小额信贷资金扶持,解决群众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是技术扶持,从种植规范、中耕管理到蚕房建盖等都有辅导员全程指导,如结合多年的种植经验,我镇推行了宽行窄株的种植模式,每亩种植1300—1400株,蚕房标准上,要求新建蚕房都要建地火龙等,以促蚕桑产业迅速提质增效。
三、存在困难的问题
1、群众的产业投入能力低,抵御风险的能力低,阻碍产业的迅速发展;
2、种养技术水平低,影响产业效益的提升;
3、物价、工价上涨幅度较大,种桑养蚕的比较优势不如前些年明显;
4、各级干部敢于为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负责的信念亟待树立和加强。
四、今后打算
1、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投入提升产业效益;
2、创新工作,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契机,找到激发党员的自豪感,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着力点;建立充分发挥党领导下的青年、妇女、老协等组织作用的工作机制,形成聚精会神谋发展的氛围;探索新时期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行之有效的路子,为蚕桑产业规模化打下基础;
3、进一步健全细化责任制,在广大基层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强化勇于、敢于为xx经济社会发展负责的信念;
4、发展节水农业,支持工业园区建设;
5、在未来5年,将xx打造成全县依靠农业产业增加群众收入第一镇。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