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务员联考面试热点点对点:中小学校长国外培训
公务员联考面试热点点对点:中小学校长国外培训.txt2008太不正常了,一切都不正常!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男足挺身而出,向全世界证明:中国男足还是正常的!【标签】教育
【观点概览】围绕教育部副部长计划在未来三年组织“上万名”中小学校长到国外培训这一事件,各大主流媒体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评论,画图教育摘取代表性的精华之见,对事件作原因、利弊、影响分析,最后进行对策表态,以助考生全面吸收各种观点,从根本上解决考生无观点或者“立场”站错的情况。
评论一:
得知这个消息,不少家长是赞同的,认为中国中小学需要借鉴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好的理念,解决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当然,也有不少人是心存疑虑的。安排上万名校长出国考察,不管怎么算都将是一笔大开销,有没有必要花这么一大笔钱?花了钱能否取回真经?从国外学到的经验能否派上用场?【辩证分析】
但是从现有的新闻报道中,人们无从得知校长培训计划的具体内容、经费及相关培训安排。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观点一】如此规模庞大的培训计划应当坚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如果事先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及时将培训计划的细节公之于众,可能大家就不会有太多的疑问和担心。
这些年,公费出国旅游事件备受诟病。温总理在两会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到:“要坚持勤俭行政,反对铺张浪费,不断降低行政成本„„从严控制公费出国出境。”这恐怕也是人们担心校长培训计划变味的一个重要理由。我们的教育者确需走出去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这个校长出国培训计划也亟须强有力的监督,以防一场规模庞大的出国培训计划变成声势浩大的公费旅游活动,让好事走了样。所以,眼下更为重要的是,敦请教育主管部门公开校长培训计划的具体方案,以便公众了解这一计划的经费安排、人员选拔以及实施细节。【提出建议】
我认为,与其简单作出判断,不如关注决策行为本身是否符合公开、公正原则。相较而言,呼吁和推动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尤其显得迫切和严峻。【表明态度】
评论二:
中国的孩子们为什么不能快乐地学习?根源并不在于中小学校长们有没有到国外培训过。【观点二】事实上,目前国内很多城市的很多中小学校长们,并不乏出国考察、学习、交流的机会,也并不缺乏国际视野,也能接受学生减负、快乐学习的理念。
在这样的格局之下,中小学校长们只需要按照教育部门的指令执行就可以了。如果不愿意执行,则难免位置不保。现在社会上都在批评教育行政化倾向严重,在我看来,并不全是学校本身的行政化问题,而首先应该从教育行政部门找找原因。长此以往,校长们本身既缺乏制度创新的动力,而外部又缺乏鼓励制度创新的环境,何来创新?【原因分析】
为什么中国教育动辄大手笔、大计划、大投入,而不去考虑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此举果真施行,可能校长们倒是可以暂时减轻工作负担了,学生的负担却未必能减轻,而纳
税人的负担则不免相应要增加了。【表明态度】
(2010-03-08 《新京报》)
评论三:
当前,教育存在最大的问题是不公平,其他都在其次。【观点三】国务院参事任玉岭认为,中国教育不仅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明显拉大,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差异,造成了教育的众多不公平;而且,就近入学、高考录取制度、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严重不均、政府规定执行不力等问题也困扰着教育的发展。【原因分析】
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实施意见稿正在征集各种意见,笔者注意到,规划并没有把教育公平放到第一位,这不能不说是个极大的失误。1月3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道谈起教育时说“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教育公平,二是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法》规定: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应受财产状况的限制。【理论支撑】是的,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伟大工具。教育公平了,社会才能公平!
可是,教育不公平的大问题改变了学校的面貌,学校迎来送往各种检查团,还忙不迭地争创各种名和利,一切唯领导马首是瞻,完全变成局长校长个人意志的封地,打着办学旗号,分出部分教育资源大搞创收,你追我赶,义务教育不义务,金钱至上,权贵第一,哪里还有公平的半点影子?
请问,对于亟待解决的教育公平这个头号问题,万名校长出国学习培训,必要么?有用么?这是在避重就轻、逃避责任,郝部长这个药方开错了!【最后表态】
评论四:
就地取材更节约。【观点四】一个是,不通过公派外出进修培训,是不是就学不到先进的东西?当前,信息和传媒业如此发达,有关国外办学和办教育的先进经验,完全可以通过迅速便捷的方式获取,同样可以获得信息和知识,为什么非得耗费巨资到国外学?【原因一】学习先进经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走出去”,另一种是“请进来”。聘请国外专家学者到国内讲学,在国内组织大型培训,显然比统统安排到国外培训更节约,如果效果基本一致的话,就完全没有必要非得让中小学校长“亲身”跑到国外去“镀金”。
另一个问题,我国每年的海归博士、硕士是一个海量数字,热衷教育事业的也大有人在,就地取材是不是比专门对万名中小学校长外国进修更节约?【原因二】其三,还有一个对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兼容并蓄”的问题。外国的东西放在外国固然好,但放诸于国内未必完全行得通。【原因三】大规模派出中小学校长到国外机构培训,就意味着大规模“移植”外国先进教育经验。拿回来不用吧,又是浪费;用吧,放之于国内,推行起来难度极大,又不能照搬,最终说不定还是“浪费”,这正是公众最担忧之处。
本土资源应好好利用。【观点五】校长也应该学习什么是素质教育,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校长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学校是重视“素质教育”还是重视“应试教育”,是重视培养“考试机器”还是培养真正的人才。而且,美、日、欧盟都是素质教育、创新人才
培养的“圣地”,校长们亲自去“取经”,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我们有蔡元培、梅贻琦、叶圣陶、陶行知这些卓越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我们好好地利用了“本土资源”吗?不好好利用自己的“本土资源”,一味舍近求远,失之偏颇。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即便要去国外“求取真经”,也不必上万校长都去。完全可以派少数校长去考察,用DV摄录下珍贵的资料,让国内的校长、教师共享考察成果。甚至还可以利用远程视频进行学习,这也用不着多大的费用,不介意简陋点的话,QQ、MSN都可以实现。另外,国内目前有相当多的书籍都是在介绍日本、美国的教育,前人考察的成果,我们也应该好好利用。【提出对策】
(2010-03-09 北京晨报)
第二篇:公务员联考面试热点点对点:中小学校长国外培训
税人的负担则不免相应要增加了。【表明态度】
(2010-03-08 《新京报》)
评论三:
当前,教育存在最大的问题是不公平,其他都在其次。【观点三】国务院参事任玉岭认为,中国教育不仅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明显拉大,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差异,造成了教育的众多不公平;而且,就近入学、高考录取制度、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严重不均、政府规定执行不力等问题也困扰着教育的发展。【原因分析】
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实施意见稿正在征集各种意见,笔者注意到,规划并没有把教育公平放到第一位,这不能不说是个极大的失误。1月3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道谈起教育时说“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教育公平,二是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法》规定: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应受财产状况的限制。【理论支撑】是的,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伟大工具。教育公平了,社会才能公平!
可是,教育不公平的大问题改变了学校的面貌,学校迎来送往各种检查团,还忙不迭地争创各种名和利,一切唯领导马首是瞻,完全变成局长校长个人意志的封地,打着办学旗号,分出部分教育资源大搞创收,你追我赶,义务教育不义务,金钱至上,权贵第一,哪里还有公平的半点影子?
请问,对于亟待解决的教育公平这个头号问题,万名校长出国学习培训,必要么?有用么?这是在避重就轻、逃避责任,郝部长这个药方开错了!【最后表态】
评论四:
就地取材更节约。【观点四】一个是,不通过公派外出进修培训,是不是就学不到先进的东西?当前,信息和传媒业如此发达,有关国外办学和办教育的先进经验,完全可以通过迅速便捷的方式获取,同样可以获得信息和知识,为什么非得耗费巨资到国外学?【原因一】学习先进经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走出去”,另一种是“请进来”。聘请国外专家学者到国内讲学,在国内组织大型培训,显然比统统安排到国外培训更节约,如果效果基本一致的话,就完全没有必要非得让中小学校长“亲身”跑到国外去“镀金”。
另一个问题,我国每年的海归博士、硕士是一个海量数字,热衷教育事业的也大有人在,就地取材是不是比专门对万名中小学校长外国进修更节约?【原因二】其三,还有一个对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兼容并蓄”的问题。外国的东西放在外国固然好,但放诸于国内未必完全行得通。【原因三】大规模派出中小学校长到国外机构培训,就意味着大规模“移植”外国先进教育经验。拿回来不用吧,又是浪费;用吧,放之于国内,推行起来难度极大,又不能照搬,最终说不定还是“浪费”,这正是公众最担忧之处。
本土资源应好好利用。【观点五】校长也应该学习什么是素质教育,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校长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学校是重视“素质教育”还是重视“应试教育”,是重视培养“考试机器”还是培养真正的人才。而且,美、日、欧盟都是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圣地”,校长们亲自去“取经”,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我们有蔡元培、梅贻琦、叶圣陶、陶行知这些卓越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我们好好地利用了“本土资源”吗?不好好利用自己的“本土资源”,一味舍近求远,失之偏颇。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即便要去国外“求取真经”,也不必上万校长都去。完全可以派少数校长去考察,用DV摄录下珍贵的资料,让国内的校长、教师共享考察成果。甚至还可以利用远程视频进行学习,这也用不着多大的费用,不介意简陋点的话,QQ、MSN都可以实现。另外,国内目前有相当多的书籍都是在介绍日本、美国的教育,前人考察的成果,我们也应该好好利用。【提出对策】
(2010-03-09 北京晨报)
第三篇:申论热点_中小学校长国外培训
申论热点:中小学校长国外培训
转眼,十三省(市、自治区)公务员联考即将迎来面试的热潮,要在公务员面试中胜出,近几个月的社会热点是考生不得不关注的内容。那么公务员面试中社会热点应该看什么、怎么看?
【事件回放】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表示,中国计划在未来三年组织“上万名”中小学校长到国外培训,让他们去了解国外的基础教育是怎么让孩子们更加快乐地学习的,可以从中找到为中小学生减负等方面的经验。
【标签】教育
【观点概览】围绕教育部副部长计划在未来三年组织“上万名”中小学校长到国外培训这一事件,各大主流媒体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评论,教育摘取代表性的精华之见,对事件作原因、利弊、影响分析,最后进行对策表态,以助考生全面吸收各种观点,从根本上解决考生无观点或者“立场”站错的情况。
评论一:
得知这个消息,不少家长是赞同的,认为中国中小学需要借鉴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好的理念,解决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当然,也有不少人是心存疑虑的。安排上万名校长出国考察,不管怎么算都将是一笔大开销,有没有必要花这么一大笔钱?花了钱能否取回真经?从国外学到的经验能否派上用场?【辩证分析】
但是从现有的新闻报道中,人们无从得知校长培训计划的具体内容、经费及相关培训安排。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观点一】如此规模庞大的培训计划应当坚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如果事先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及时将培训计划的细节公之于众,可能大家就不会有太多的疑问和担心。
这些年,公费出国旅游事件备受诟病。温总理在两会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到:“要坚持勤俭行政,反对铺张浪费,不断降低行政成本„„从严控制公费出国出境。”这恐怕也是人们担心校长培训计划变味的一个重要理由。我们的教育者确需走出去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这个校长出国培训计划也亟须强有力的监督,以防一场规模庞大的出国培训计划变成声势浩大的公费旅游活动,让好事走了样。所以,眼下更为重要的是,敦请教育主管部门公开校长培训计划的具体方案,以便公众了解这一计划的经费安排、人员选拔以及实施细节。【提出建议】
我认为,与其简单作出判断,不如关注决策行为本身是否符合公开、公正原则。相较而言,呼吁和推动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尤其显得迫切和严峻。【表明态度】
评论二:
中国的孩子们为什么不能快乐地学习?根源并不在于中小学校长们有没有到国外培训过。【观点二】事实上,目前国内很多城市的很多中小学校长们,并不乏出国考察、学习、交流的机会,也并不缺乏国际视野,也能接受学生减负、快乐学习的理念。
在这样的格局之下,中小学校长们只需要按照教育部门的指令执行就可以了。如果不愿意执行,则难免位置不保。现在社会上都在批评教育行政化倾向严重,在我看来,并不全是学校本身的行政化问题,而首先应该从教育行政部门找找原因。长此以往,校长们本身既缺乏制度创新的动力,而外部又缺乏鼓励制度创新的环境,何来创新?【原因分析】
为什么中国教育动辄大手笔、大计划、大投入,而不去考虑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此举果真施行,可能校长们倒是可以暂时减轻工作负担了,学生的负担却未必能减轻,而纳税人的负担则不免相应要增加了。【表明态度】
评论三:
当前,教育存在最大的问题是不公平,其他都在其次。【观点三】国务院参事任玉岭认为,中国教育不仅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明显拉大,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差异,造成了教育的众多不公平;而且,就近入学、高考录取制度、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严重不均、政府规定执行不力等问题也困扰着教育的发展。
【原因分析】
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实施意见稿正在征集各种意见,笔者注意到,规划并没有把教育公平放到第一位,这不能不说是个极大的失误。1月3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道谈起教育时说“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教育公平,二是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法》规定: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应受财产状况的限制。【理论支撑】是的,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伟大工具。教育公平了,社会才能公平!
可是,教育不公平的大问题改变了学校的面貌,学校迎来送往各种检查团,还忙不迭地争创各种名和利,一切唯领导马首是瞻,完全变成局长校长个人意志的封地,打着办学旗号,分出部分教育资源大搞创收,你追我赶,义务教育不义务,金钱至上,权贵第一,哪里还有公平的半点影子?
请问,对于亟待解决的教育公平这个头号问题,万名校长出国学习培训,必要么?有用么?这是在避重就轻、逃避责任,郝部长这个药方开错了!【最后表态】
评论四:
就地取材更节约。【观点四】一个是,不通过公派外出进修培训,是不是就学不到先进的东西?当前,信息和传媒业如此发达,有关国外办学和办教育的先进经验,完全可以通过迅速便捷的方式获取,同样可以获得信息和知识,为什么非得耗费巨资到国外学?
【原因一】学习先进经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走出去”,另一种是“请进来”。聘请国外专家学者到国内讲学,在国内组织大型培训,显然比统统安排到国外培训更节约,如果效果基本一致的话,就完全没有必要非得让中小学校长“亲身”跑到国外去“镀金”。
另一个问题,我国每年的海归博士、硕士是一个海量数字,热衷教育事业的也大有人在,就地取材是不是比专门对万名中小学校长外国进修更节约?
【原因二】其三,还有一个对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兼容并蓄”的问题。外国的东西放在外国固然好,但放诸于国内未必完全行得通。
【原因三】大规模派出中小学校长到国外机构培训,就意味着大规模“移植”外国先进教育经验。拿回来不用吧,又是浪费;用吧,放之于国内,推行起来难度极大,又不能照搬,最终说不定还是“浪费”,这正是公众最担忧之处。
本土资源应好好利用。【观点五】校长也应该学习什么是素质教育,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校长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学校是重视“素质教育”还是重视“应试教育”,是重视培养“考试机器”还是培养真正的人才。而且,美、日、欧盟都是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圣地”,校长们亲自去“取经”,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我们有蔡元培、梅贻琦、叶圣陶、陶行知这些卓越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我们好好地利用了“本土资源”吗?不好好利用自己的“本土资源”,一味舍近求远,失之偏颇。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即便要去国外“求取真经”,也不必上万校长都去。完全可以派少数校长去考察,用DV摄录下珍贵的资料,让国内的校长、教师共享考察成果。甚至还可以利用远程视频进行学习,这也用不着多大的费用,不介意简陋点的话,QQ、MSN都可以实现。另外,国内目前有相当多的书籍都是在介绍日本、美国的教育,前人考察的成果,我们也应该好好利用。【提出对策】
第四篇:2012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
2012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校车安全
2012-04-11 15:26 华图网校 点击: 67 次
【关键词】
校车安全事故 校车安全管理 乘车安全教育 校车市场
【热点案例】
1、近几年来,校车安全事故频发。2011年11月16日上午9时40分许,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西街道班门口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事故当场造成18名幼儿死亡,司机和幼儿园老师死亡。校车核载9人,实载64人,逆行,与大卡车相撞。事发路段路况极差,按常理,校车选择逆行应该跟路况有关。时隔不到一个月,12月12日下午5点左右,徐州丰县首羡镇中心小学西北2公里处又发生一起严重交通事故。发生事故的校车核定载客人数为35人,实载人数45人左右。据当地村民介绍,当时校车上载有很多小学生。事发地水深只有1米多,发生伤亡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由于侧翻发生比较突然,孩子们互相挤压,坐在汽车西侧的孩子伤亡比较严重。据了解,在校车治理期间该校车曾经停运,前几天才开始恢复营运。
2、为了加强校车安全管理,保障乘车幼儿、学生的人身安全,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分析校车安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保障校车安全的主要环节,总结一些地方加强校车安全管理的有效做法,征求部分地方、单位和专家的意见,研究起草了《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为充分了解社会各方面对制定《校车安全条例》的意见和建议,提高立法质量,现将《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及其说明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3、虽然目前校车引发了广泛关注,校车的长远发展不可能永远依赖政府补贴,如何建立健康的校车市场运营模式是其中的关键。各地校车经营模式多种并存,主要有学校自营、政府购车学校经营、无政府补贴的营利性组织经营、有政府补贴的营利性组织经营四种。其中,学校自营和无政府补贴的营利性组织经营占的比例相对较大,但是各地情况也很不均衡。某证券分析师认为,“各级政府有望逐渐加大对校车采购的财政支持,安全性能突出的美式长头校车有望逐渐成为校车的主流车型,校车制造商面对的不仅仅是事件性机会,而是行业整体环境的极大改善。”
【考点分析】
一、校车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
1、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校车疏于管理,运营体制不健全。目前,我国校车运营少部分是学校出资管理,大部分还是私人承包经营,承包者素质较低。技能高低没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对校车的性能、功能等更没有统一的规范去约束。我国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校车安全的法制法规。
2、贫困地区校车资源匮乏、交通设施差。校车事故多发于城郊和贫困地区,这部分地区道路状况较差,路质破损严重,维修不及时。雨雪天气,又缺乏及时的安全防护和提醒措施,致使安全交通事故频发。
3、学校未重视乘车安全教育,学生安全意识弱。交通事故临发时,学生因未接受相应的安全教育,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导致慌乱、挤压,造成重大人身安全事故。
二、防范校车安全事故的主要措施
1、健全校车安全法制法规,完善校车安全条例。广泛征集民意,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相关建议,借鉴先进的校车管理经验,结合各地现状,制定普适性强的法制法规和安全条例,提高校车安全管理的法制化水平。
2、政府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探索校车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加强校车运营监管和监督;加大贫困地区购买校车资金补助和财政补贴。交通部门、教育部门和宣传部门要加强沟通和交流,明确分工和责任,提高对校车运营的管理和服务能力。
3、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提高校车安全性能。建立规范的校车市场秩序,引进竞争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校车市场运营模式,推进政府购车学校经营,扶持学校自营,鼓励有政府补贴和无政府补贴的营利性组织参与经营。
4、提高校车驾驶标准和要求,加强乘车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乘车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对现有校车驾驶员法制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教育部门要将乘车安全教育纳入学生日常教育课程安排。
2012年4.21联考申论热点预测之基层民主
2012-04-11 16:18 华图网校 点击: 43 次
【关键词】
基层民主 基层选举基层法制 群体事件 危机处理 社会管理公平正义 村民自治
【热点背景】 1、2011年9月21日上午,广东省陆丰市东海镇乌坎村400多名村民因土地问题、财务问题、选举问题对村干部不满,到陆丰市政府非正常上访。2、2012年2月1日,乌坎村数千村民一人一票,推选出村民选举委员会。2月11日,举行推选村民代表和选举村民小组长大会,选出107个村民代表和7个村民小组组长。推选方式均为一人一票、无记名投票。据统计,乌坎全村登记参选村民共有7923人,投票共收回村小组长选票6449张,村代表选票6491张,投票率超过80%,超过具备资格人数的半数,选举结果有效。许多乌坎村民用“公平”、“透明”、“公正”等词汇来形容参与此次选举活动的感受。“特别是在秘密投票箱中写票不容易给别人看到,比较保险,可以确保公平民主。”
【考点分析】
一、问题及其原因
乌坎事件反映出当前基层民主和自治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
1、长期忽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积累。社会转型期,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利益冲突显性化。
2、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不到很好落实。有些地方的基层政权相互庇护,对侵害群众利益的事情拖拉推诿、敷衍塞责,基层群众的利益诉求长时间在基层无法得到有效纾解。
3、不少村民不懂选举程序,村委选出后,缺乏对其权力的有效制约和监督。村内选举被少数人所操纵,选举舞弊严重,选举的公正性,决策的公益性缺乏保障。
二、影响——危害性或意义
1、没有公民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就没有社会的公平正义,没有公平正义,就必然导致社会腐败。
2、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3、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做主有效的途径。
4、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三、对策总结
1、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作风建设。(1)坚持以人为本,站稳群众立场,坚持群众为
先,怀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做好各项工作。(2)坚持公开透明的工作作风,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2、坚持法律为上,依法依规。(1)上级有关部门,对基层选举予以认真指导和全程监督,防止肆意侵犯群众民主权利的行为,保证基层自治的公正性、合法性。(2)认真落实村委员会组织法,建立相应的制约、监督机构和有效运行机制。
3、加强选举和法制知识的普及,提高民众参与民主管理的能力。
2012年421联考申论热点:环境保护
2012-03-30 17:52 华图教育 点击: 1982 次
【关键词】
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 垃圾处理
【热点材料】
材料一
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刚刚闭幕,李克强副总理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四个方面深刻阐述了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强调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切实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
关注2012年头等实事儿,“PM2.5”成为热搜词之一。它已由一个专业名词演变成治理环境污染的“代名词”。目前,中国各地开始陆续进入监测和治理“PM2.5”的行动期,一场提升空气质量的“攻坚战”已经打响。
没错,上海、广东、天津、山东等地已陆续启动PM2.5的监测,江苏提出计划,实现PM2.5监测点的“全省覆盖”。而北京市政府在承诺市民落实35件重要实事发布一周后,也开始了督察行动。
但涉及PM2.5的减排任务将更加艰巨。PM2.5主要来源于扬尘、燃煤和机动车污染。环境保护部总量司司长刘炳江曾表示,在对北京的工业源污染排查之后发现,目前机动车排放已经占据污染总排放的将近2/3。
“市民很难想到自己每天开车就是污染最大贡献者。”一位环保民间组织的工作人员认为,必须调动大众的积极性,让每个人都承担责任。
“好的空气质量是治理出来的,而不是监测出来的!”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的这句话赢得不少认同。公众也在期待,各级政府早日拿出有效治理措施,让天更蓝,让蓝天更多。
材料二
研究数据显示,到“十二五”末,我国城镇化率将突破50%,城镇人口预计达到7亿人,将首次超过乡村人口。而城市垃圾处理是现代城市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中小城市的垃圾处理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据统计,全国1/4的城市已基本没有垃圾填埋堆放场地。垃圾围城问题虽早就提出过,但一直没得到有效解决,很多城市都在垃圾处理问题上走了弯路,当时只是简单堆放、填埋,给日后发展埋下了隐患。堆积如山的垃圾如一颗巨型“炸弹”,潜伏在城市地下。因此,对正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广大中小城市,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将会使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变得步履维艰。
中国除县城之外的668个城市中,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1/4已经无垃圾填埋堆放场地。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
【考点分析】
相对于全球气候变暖、赤潮、沙尘暴、异常气候灾害而言,城市环保问题出现在申论试卷中的可能性较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快速化发展中面临较多的问题,将“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相结合,也应该引起考生的足够认识。
1、环境保护的意义:环境保护大有作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大亮点,成为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成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
2、中国环保精神:忠于职守、造福人民,科学严谨、求实创新、不畏艰难、无私奉献,团结协作、众志成城。
3、环保工作总结:“五个必须”,必须坚持把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统筹考虑,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坚持优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必须坚持从再生产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统筹推进消费、投资、出口等方面环保工作;必须坚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江河湖泊等重要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必须坚持动员全社会力量,建立最广泛的环保统一战线。
4、保护环境的基本对策:
第一,以修改《环境保护法》为龙头,全面建构环保法律法规,完善环境保护理论体系,理顺健全环境保护职能和组织系统。
第二,全面提高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水平,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改革创新环境保护工作的体制机制。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继续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强化环境执法监管,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和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要切实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严格化学品环境管理,确保核与辐射安全。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和考核。
第三,落实贯彻“节能减排”工作部署,大力推广“低碳环保”生活方式。具体有:加强水泥、化工、汽车制造等行业的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治理,加强对燃煤设施、机动车尾气、工业企业、施工工地扬尘和渣土运输的环境监管,淘汰老旧车辆、垃圾分类、推广清洁能源、建设开放式街区公园、改善居民生活区域公共服务设施缺失、公共场所转租、黄土露天、私搭乱建、经营扰民等五类突出问题等。
5、垃圾处理的措施:
第一,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坚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与城市的发展同步规划,配套建设,协调发展。
第二,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合理布局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缩小不同区域,不同城市规模的生活垃圾处理水平的差距。合理确定生活垃圾处理 设施建设规模,避免过度超前。
第三,科技攻关,技术保障。一是建立和完善技术标准与评估体系,指导并促进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的健康发展。二是组织技术创新,解决关健技术问题。针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组织技术创新、示范和推广应用,组织实施关键技术与装备国产化示范工程,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
第四,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制度保障。一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深化环卫体制改革,促进生活垃圾产业化发展。二是完善收费制度,推进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工作。认真落实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抓紧建立和完善政府支持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价格、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降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成本,扶持企业发展,减轻公众负担。三是研究开发低成本、长期融资工具。通过财政直接投入、补贴及税收优惠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营,建立多渠道投融资体系。
第五,权责统一,健全管理保障。一是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级地方政府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分工负责,争取搞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实施工作。二是规范项目管理,加快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基础设施建设程序,加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环境影响评价,保障项目顺利实施。三是完善法规,加大监管力度。进一步制订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环保部门要加强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污染物特别是垃圾填埋渗沥液和焚烧尾气排放的监督管理,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防止二次污染。
第六,加强宣传教育,发动公众,营造垃圾分类环境。要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加强宣传教育,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提高公众参与生活垃圾资源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破解垃圾围城难题,要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和长效管理为重点,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更加注重合理布局,分类指导,更加注重创新机制,加强监管,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实现垃圾综合处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2012联考申论热点:物价飞涨百姓何去何从
2012-03-25 13:41 华图网校 点击: 1770 次
格的波澜不惊形成了鲜明对比,其中太子参的涨幅最为疯狂。
羊城晚报记者21日从广东价格指数平台看到,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太子参的最新批发价是372元/公斤。但据广州市药材公司介绍,今年3月份太子参的收购价还仅仅只是60-70元/公斤,最近价格一直在360-370元/公斤徘徊,半年多涨幅高达500%左右。
21日羊城晚报记者在广州天河北百佳超市看到,仍在做促销的食用油数量已经非常有限,价格优惠也很少,如金龙鱼4升调和油原价是44.8元/瓶,促销价仅为41.9元/瓶。要是在往常,食用油促销一般都会便宜个近10元。
广州市物价局给记者发来的监测数据也显示:中秋节后广州市食用油价格就涨得非常明显,其中散装批发价格平均上涨12%-20%,豆油、调和油、棕榈油每吨均上涨1000元左右;小包装食用油批发价格亦全线上涨,上涨幅度达10%-15%。如鲁花花生油5升由88元升至95元,升幅8%,致美斋调和油5升由45元升至48.5元,升幅8%。但批发商表示,目前都是暂时价,待库存销售完,价格可能还要上涨。若是按供应商目前报价,鲁花花生油5升批发价应涨至99.5元,致美斋调和油5升批发价应涨至52元。
物价的飞涨,影响到千家万户居民的生活质量,对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县城一级的中低收入城镇居民更是影响巨大。当然,物价上涨的原因也有很多,而且目前政府也采取了相应措施来控制物价、保障民生。
二、答题框架
各类物价指数一路上涨是今年经济运行中最引人关注的问题,虽然对于物价涨幅较高有多种解释,但物价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关注价格走势,不失时机地进行政策微调应是决策层的题中之义。
2010年以来,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对居民生活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持续且逐月扩大的负利率,使居民财产严重缩水。
第二,物价高企导致低收入阶层生活水平下降。
第三,农村物价涨幅高于城市,农民消费雪上加霜。
农村物价涨幅高于城市是今年物价变动最鲜明的特征。长期以来,农民收入水平低下严重制约了农民消费的增长,今年在中央一号文件和各项扶持农业发展政策的作用下,农民收入状况明显改善。但是,收入增加了,农民消费并未大幅增长,1—6月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9.1%,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 14.7%,农村低于城市5.6个百分点,城乡消费增幅差距比近年平均水平拉达2.6个百分点。农民微薄的收入难以承受物价的高增长,是其消费需求没有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农民家底薄,承受能力差,物价水平大幅上涨,将在相当程度上抑制消费的增长。
目前来看,物价上涨,已经对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带来较大影响,当务之急,各地要尽快采取调控措施,将蔬菜、肉蛋等食品价格,恢复到合理的价位;条件允许的地方,要尽可能多给低收入群众发放一些临时补贴,以解其燃眉之急。
从长远看,有关部门要建立物价上涨与困难群众补贴的联动机制,当物价指数高于一定范围时,要及时给低收入群体发放各种补贴,确保其生活水准不降低。
应对物价上涨,方法有多种,世界各国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价格管制,这是最原始简单的方法;二是通过财政、税收、货币等金融政策来调控,这是目前用得最多的方法;三是通过升值本国货币来减缓输入型通胀,这种做法很容易对出口造成影响;四是通过减税以提高经济效率来对冲通货膨胀的影响。
其中,价格管制以前不少政府都采用过,但很少有取得良好效果的。因为价格管制在导致市场定价失灵的同时,也否定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抑制了生产积极性,这注定了价格管制只能是紧急状态下的紧急措施,不可能成为常态下的正常措施。
应对通货膨胀,必须根据通胀的形成原因对症下药。我国这一轮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是超发货币引起的,虽然对是否超发了43万亿货币存在争议,但对超发货币的事实本身却是没有争议的。面对物价上涨,人民群众意见很大,根本原因就是百姓本身还没有富裕,却遭遇通胀,导致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下降。
目前,在“调结构”的背景下应对通货膨胀,物价管制并不是最佳选择。目前可以考虑采取综合措施,一是继续提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配合加息;二是将人民币适当升值与减税相结合,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减轻百姓税负;三是进一步加强和加快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与提高。
2012联考申论热点: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
2012-03-14 11:12 华图网校 点击: 1115 次
【热点背景】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2年2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健康发展。
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免征小型微型企业部分收费。为切实减轻小型微型企业负担,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近日,财政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通知,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对小型微型企业免征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具体包括有企业注册登记费、税务发票工本费、海关监管手续费、货物原产地证明书费、农机监理费等22项收费。
通知指出,各有关部门要督促本系统内相关收费单位加强对小型微型企业享受收费优惠政策的登记备案管理,确保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型企业享受收费优惠政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价格主管部门要通过多种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对小型微型企业免征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使小型微型企业充分了解和享受收费优惠政策。同时,要加强监督检查,对不按规定落实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的部门和单位,要按规定给予处罚,并追究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银监会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小微型企业信贷支持力度。银监会近日出台《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补充通知》,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重点加大对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含)以下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
《补充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努力实现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补充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商业银行发行小型微型企业专项金融债的条件。除需满足金融债发行相关法律法规及审慎性监管要求外,对于小型微型企业贷款达到第一条目标的商业银行,可申请发行专项金融债。
除银团贷款外,商业银行不得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严格限制对小型微型企业收取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费用
【考点分析】
1、问题:近年来,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积极成效。但当前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压力大、成本上升、融资困难等问题仍很突出,必须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2、作用:小型微型企业是提供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是企业家创业成长的主要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3、对策:包括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将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对金融机构与小型微型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三年内免征印花税,将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延长至2013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的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对达到要求的小金融机构执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适当提高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等。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完善财税支持政策。扩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规模,中央财政安排150亿元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主要支持初创小型微型企业。政府采购安排一定比例专门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对小型微型企业三年内免征部分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
(二)努力缓解融资困难。建立小企业信贷奖励考核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行专项用于小型微型企业贷款的金融债。加快发展小金融机构,适当放宽民间资本、外资和国际组织资金参股设立小金融机构的条件,放宽小额贷款公司单一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支持小型微型企业上市融资。继续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制定防止大企业长期拖欠小企业资金的政策措施。
(三)加快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水平,提升创新能力。中央财政扩大技术改造资金规模,重点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完善企业研发费用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支持技术创新。鼓励有条件的小型微型企业参与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国家和地方科技项目以及标准制定。实施创办小企业计划,培育和支持3000家小企业创业基地。
(四)加强服务和管理。建立和完善4000个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参加国内外展览展销活动,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便利通关措施,简化加工贸易内销手续。对小型微型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给予培训费和社会保险补贴。建立和完善小型微型企业分类统计调查、监测分析和定期发布制度。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信用等级评价工作。落实企业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主体责任,提高小型微型企业管理水平。
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创造有利于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2012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逃回北上广
2012-04-05 16:07 华图网校 点击: 1628 次
【关键词】
逃回北上广 低收入高物价 公共服务 公平公正 结构调整 稳定物价 转型发展 公共资源分配
【热点案例】
1、这两年,有关逃离“北上广”(北京、上海、广州)的话题受到社会关注。最近,媒体报道,当初一些逃离“北上广”的年轻人,又逃回来了。当初因为高房价、高物价、限购而逃离“北上广”,到逃回“北上广”继续打拼,以实现自己的梦想,颇有戏剧性。“逃离”又“逃回”,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原因能够帮助这些年轻人克服高房价等压力,又再次回到这些非常不易居的城市? 2、2011年5月5日,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发布。市统计局副局长、市人普办常务副主任顾兖州认为,虽然流动人口迅速增加对城市管理带来挑战,但北京经济社会的发展客观上也离不开大量涌入的高端人才和服务型人员。另外,大量正值壮年的流动人口进入,降低了北京人口构成中的男女性别比,也延缓了人口老龄化进程和劳动力枯竭为特征的“刘易斯拐点”临近。
【考点分析】
一、问题及其成因
1、表层原因:(1)低收入高房价,限购令使一线城市房价有所回落时,二三线城市成为领涨全国房价、房租的“主力军”;(2)地方重人情、关系,办事相对缺少公平公正。(3)二三线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不足,精神贫乏,生活单调,年轻人觉得很孤单。
2、深层原因:(1)二三线城市产业布局、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缺乏科学规划,依赖投资拉动GDP,高学历人才的岗位和机会少,发展空间有限。(2)“北上广”市政管理中权力制约和舆论监督相对有力,社会相对公平公正。(3)公共资源分布不平衡,二三线城市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二、影响——危害性或意义
1、加重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资源、环境、城市人口管理和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的负担,使其宜居条件更加恶化;另一方面,补充、优化了一线城市人才资源,有效克服其人口老年化和城市老化,增强了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2、减少了二三线城市转型发展的人才、技术资源,使其发展活力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当地就业和社保压力。
三、政策与对策
1、调整产业结构。中小城市要转型发展,就要调整产业布局、优化经济结构,为年轻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2、解决体制问题,营造公平环境。加大内地、小城市和农村的开放程度,建立公平、有序的社会结构,营造平等、公正的竞争环境,多为社会中低层成员创造向上流动的机会,为年轻人搭建更大的就业、创业舞台。
3、统筹区域平衡发展,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公共财政和金融要在一线和二三线城市之间合理分配,着力加大对中小城市的扶持力度。
4、国家要始终把调解收入分配和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2012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孝文化
2012-04-09 14:48 华图网校 点击: 550 次
【关键词】
孝文化 传统文化 道德建设
【热点材料】
材料一:
2011年12月27日下午,“机场刺母案”二审在上海市一中院开庭审理。在二审过程中,涉案行凶人汪某强调自己患有精神分裂症,应该接受治疗,不应受到刑事处罚。汪的代理律师则认为当初的司法鉴定意见书中存有瑕疵,并继续为其作无罪辩护。9个月前,汪某“机场刺母”一度引发了社会从“孝道”、“责任”层面对其一致谴责,不过,时至今日,这位涉案当事者本人并没有就自己的行为从道德角度主动回应大众,他依然在苦苦辩护,认为自己不该受到刑事惩罚。
“机场刺母”发生在2011年3月31日。当晚旅日留学生汪某回上海后,因学费问题与母亲产生争议,在浦东国际机场到达大厅内向前来接机的母亲连刺了数刀,这一幕令周围人都震惊不已,汪某随即被警方带走。
刺母案发生七个月后,2011年10月下旬,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据司法鉴定出具的报告显示,汪某确实患有精神分裂症,但检方认为其作案时具有限定刑事责任能力汪某的行为涉嫌故意伤害罪;而汪某的辩护人则认为事发时汪某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为其做无罪辩护。最终法院做出一审宣判,被告人汪某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
材料二
2011年10月24日早晨,深圳光明新区发展和财政局的公务员廖某,与59岁的父亲发生冲突,其父的衣服被廖某撕破,身体多处受伤,左肩膀上更是被廖某咬得鲜血直流。年近六旬的老父老母,从湖南郴州老家来深圳帮助儿子带孩子,没想到得到的竟是身为公务员的儿子的辱骂和殴打。
随后的调查更是显示,在4个多月时间里,廖某曾7次暴殴亲娘,骂母亲是猪,“咋不撞车死掉”?不过,与机场刺母中的汪某面对社会指责却“默不作声”不同的是,咬父事件发生两天后,在媒体、舆论的压力下,一直逃避的廖某幡然醒悟并最终站出来承认了错误,事情以一家人和解收场。
为此,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还专程给当地报社写信说,这件事引起了他个人的一些深层次思考。“从小处讲是一起家庭纠纷,当事者缺乏道德修养,违背伦理,行为失范。而从大处讲,可看作是当前转型期社会道德水准、伦理规范方面存在问题的一个缩影,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材料三
北大公布的《2012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细则》中规定“不孝敬父母者不得被推荐”,该规定引发了很大争议。昨日,北大招办负责人回应称,“不孝敬父母不得被推荐”是一条禁止性的规定,但不能被反过来解读。
该负责人称,此次校长实名推荐制首次提出了学生不得被推荐的标准,北大在此过程中不比较谁更孝敬父母,但孝不孝敬父母却是能否获得推荐资格的一条底线。一个对父母感恩的人,相对而言对他人、对单位、对社会,也会比较容易培养出责任感,“这是做人的起码良知,我认为对此不应当存在分歧。如果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也可以被中学校长推荐到北大来就读,我们就没有尽到教育者应尽的责任。”
该负责人承认,为孝敬父母制定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很困难,不是天下所有的事物都可用数字去量化和标准化。事实上,是否孝敬父母并不需要做特别复杂的考核,有时候只要看他和父母在一起的情况就一目了然,哪怕只是简单的面试考察,一句话、一个动作或一个眼神就足够了,“之所以要明确这一规定,是因为现在很多学生智商可能很高,成绩可能非常优秀,但对父母和他人充满了冷漠,认为所有人都该为他服务,北大不欢迎这样的学生。”
材料四
近日,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在北京启动。该工程旨在通过培养孩子孝心,在青少年中开展孝文化普及教育,工程计划通过5年时间培养百万名孝子。
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青少年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针对孩子的孝心培养问题总结出了“孝心培养适龄化,孝行养成生活化,过程家庭参与化”的孝心培养工作思路和“百日培养,三年跟踪,长期帮助”的培养模式,吸收了孔子、孟子、曾子等圣贤有关孝行教育的思想精华,结合了国内外青少年专家和成功培养孩子成才的优秀家长的先进理念和经验。
相关负责人还表示,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针对4岁至6岁孩子的特点,从养礼仪、育孝行、养感恩、拓智慧入手,把孝心培养教育融入到生活中,使孩子在动中学、在学中动。
【考点分析】
一、孝观念淡化的原因分析
孝观念日趋淡化并非仅仅是从道德层面谴责就能解决问题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如今,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年轻人所占比重越来越少而年长者越来越多,“4-2-1”家庭结构日趋普遍,同时,社会的养老保障体制的远未健全,年轻人养老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于是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逃避责任,在山东曲阜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6%的人认为孝与不孝与经济有关。
另一方面,具体的阶层也存在具体的困难。在城市中拼搏的年轻人正面临越来越多生存压力,在生存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的情况下,孝心等道德层面的问题自然被排在了后面。在农村,城乡二元分化对立的社会体制,也增加了农村人养老困难。农村家庭的割裂,一家人分处几地的现象非常普遍,一家人都难以团聚、朝夕相处,“孝文化”和“孝心”培养自然无从谈起。
二、弘扬孝文化的意义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芒。孝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包含了许多宝贵的精华内容,对于和睦乡里,促进家庭的和谐,维护社会的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孝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文化纽带,成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特征。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伦理道德正处于重构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繁重,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传统孝文化,对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良好的伦理道德规范,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形成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并身体力行,站在已有的文化高度上继续向前行走,才更能感悟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的地位和使命。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和理想,而社会的和谐首先就在于家庭的和谐。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是民族精神重要的方面。挖掘孝传统,弘扬孝文化,以孝作为构建和谐家庭的突破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三、弘扬孝文化的对策
1、充分了解老年人的真实需要。由于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与教育水准的提升,老年人的生活价值观也有很大变化;由于资产积累的加速与经济保障制度的充实,老年人的经济能力也已有较大改善。这些因素都使得现代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要充分了解老人的真实需要,满足其多方面的需要。
2、倡导最为基本的孝行准则。父母对子女所希望的,除低层次的物质需求外,更有精神层面的高层次需求。虽然孝的定义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但我们亦倡导践行现代最为基本的孝的行为准则。
3、利用节庆效应弘扬和传播孝文化。自古以来,中华传统节日中都饱含着浓浓的亲情,如除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等,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华民族的诸多节庆都强调亲情,以家庭的归属和对祖先的缅怀为主,强调家族的重要性与家庭的温馨。因此,应借节庆之际,不断宣传和强化以孝文化为核心的家庭亲情纽带,同时,还可大力推广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将敬老、爱老的思想与节日活动紧密结合。
4、在道德层面不断强调孝文化的教化作用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用法律的手段加强对老年人权益的维护。我国《宪法》和《婚姻法》等法律对此都有明文规定。比如,“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等等。对于不尊、不敬、不孝之徒应予以严惩,以儆效尤。
5、文化研究机构、公共教育部门对孩子、公众持之以恒开展好经常性教育。
6、健全孝道公共评价与激励机制,厘清新社会条件下孝道的内涵与标准,让孝道更具操作性。
7、在社会福利、公共设施等方面更关爱老人,发扬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宣传那些真心尽孝的道德楷模,长期保持宣传普及与舆论引导的作用。
重视与弘扬传统孝文化,应是全民道德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有法律的保护,道德的提升,社会的保障,孝道的倡行,舆论的监督,可以相信,新时期的老人将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幸福。
四、对孝子工程的看法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孝顺父母和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当下“不孝”之举却屡见报端,在这种情况下,“小孝子培养工程”的启动,可以说是应时而生。
小孝子培养工程旨在通过培养孩子孝心,在青少年中开展孝文化普及教育,其出发点是应该肯定的,但实际效果恐怕未必尽如人意。
一方面,小孝子培养工程的确有着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第一,百善孝为先,孝是维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一条纽带,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可否认,当下确实存在一些子女不孝的现象。从这个角度说,培养儿童孝顺、感恩的孝德工程很有必要,其最大的现实意义不是培养出多少名“标准孝子”,而是通过这一工程的实施,向广大青少年灌输孝的意识,培养他们孝亲敬老的思想美德,带动更多人的有孝心、有孝行,进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以孝为美的社会氛围。
第二,一个人幼年时期的心理素养,必将影响将来的人生轨迹。“孝为德之本”,教孩子孝敬父母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该工程让孩子从小就接受传统道德精华的熏染,用中国特色的道德文化培养他们的传统心性,对德育发展是一个积极推进。
另一方面,有关部门提倡对孩子进行孝心培养的初衷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涉及到“孝心能否量化培养”、“应在什么阶段培养”以及“如何衡量孝心”等具体问题,却又需要更深层、更系统的的考量。
第一,孝道没有统一的可量化的评定标准。用统一标准要求孝子,既不合实际,也背离科学,“孝”有许多统一的标志与行为指征,以一个“中华小孝子”的名号来涵盖孝道显然过于武断。
第二,孝道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孝”乃发自内心,表于言行的一种品德,其多半得自于儿童对社会的认知,以及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如果说存在“培养”这种“方法”的话,也是一个漫长的示范与模拟的互动过程,是长期教化和环境影响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的“批量生产”。因此,仅靠办学习班进行短期培养,是完全不够的。
第三,孝道的保持和增强需要长期的努力。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这些实际问题更是“孝子培养工程”所解决不了的。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孝道”呢?
首先,孝道的培养针对的是人们灵魂的锻造和升华,是一个庞大的、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和氛围,才能让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得到升华、得到引领。
其次,在孩子行为习惯中,家庭教育是渗透力最强的教育,家庭是最好的课堂。要想培养孩子的孝心,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因为“身教重于言教”。要把孝心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只有在孩子有了切身体验时,才能体会父母付出的辛苦,从而知道体谅父母,尽自己的能力帮父母,为父母分忧解愁。
总之,道德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孝子更不可能批量生产。只有通过社会方方面面一起行动,才能真正构建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氛围,才能真正培养出父母膝下知冷知热的儿女,才能真正找回“孝”文化。
2012联考申论热点之实体经济的困境
2012-04-09 14:52 华图网校 点击: 312 次
【关键词】
实体经济 商业精神 企业转型
【热点背景】
1.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
2.2012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辜胜阻说,“企业家最重要的是冒险和创业精神,还有创新精神,这次两会特别关注的还有企业家的实业精神。但现在,企业家的实业精神正在衰退,这令人担忧。”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经济学家指出,根本原因在于产业空心化———实体经济太弱,而虚拟经济特别是场外衍生品过度膨胀。从日本至今“失去的二十年”来看,其原因也是在于产业空心化、人口老龄化以及房地产泡沫化。
3.我国历史上有晋商、徽商、潮商、浙商等多个以实业兴邦的经济团体,而现如今在金融、资本、服务等虚拟经济的浪潮下实体经济急剧衰退。在这一过程中商业精神由“实干、创造”向“投机、炒作”转变。由此引发出商业诚信缺失、资产泡沫化严重、产业空心化等经济问题。
【考点分析】
一、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1、资本大量逃离实体经济。中小企业、小微企业面临融资、经营、技术等面临困境;
2、实体企业家跑路、移民现象严重。企业家的实业精神在衰退,心态浮躁、急躁,急于挣快钱、大钱;
3、实体经济平台上得到融资最后投入非实体经济。大量实体经济从主业转向房地产、从实业转向投机。
二、实体经济弱化的原因
1、国际市场冲击、国内不完善的市场秩序制约。人民币不断升值、原材料涨价、用工成本上升;国有实体经济用料廉价,市场竞争不平等;
2、金融二元结构,利率双轨制。繁重的税收、利息负担,利润空间小,束缚民间实体企业融资;
3、虚拟经济挤压生存空间。民间借贷利率高,融资缺乏有效监管和规范机制,闲置资金借机涌入,催生虚拟经济和泡沫经济;
三、强化实体经济的对措
1、国家层面。完善市场竞争秩序,建立国有与民营实体经济平等的市场进入机制;对于投资实体经济给予政策、税收优惠和资金补贴;鼓励中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2、地方层面。优化实体、小微企业行政审批程序;鼓励投资兴办实业,强化要素和服务保障;健全民营企业服务机构和浙商联络组织体系;打造实体经济基地,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3、企业层面。实体企业应坚守实业,做强主业,夯实立身之本;创新管理,科学决策,依靠科技,尊重人才。
4、舆论媒体。宣扬发展实体经济,引导企业家投资实业;披露、监督恶意投机炒作行为;弘扬实干、艰苦创业精神。
5、企业家。加强道德修养、提升管理水平;培养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发挥实干精神,坚守实业;依法纳税,合理投资,不炒作,不投机。
第五篇: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
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县域经济发展
2010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解决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要素瓶颈、基础设施等问题,引导县域产业突出特色、参与分工,增强县级统筹发展能力。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县域”这个概念,而且发出了“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
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县域经济的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种种迹象和现实表明,中国走向县域经济时代已经是大势所趋。
【标准表述】
内涵概况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纵观县域经济的发展历程和它特有的属性,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作为一种区域经济,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它有着特有的历史地位和深刻内涵。
对策措施
一是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支持农村公路硬化建设,争取到年底,提前两年基本实现2010年通建制村公路硬化目标。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扩大中低产田改造规模,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下达专项资金,对福建南平、三明等地粮食主产区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支持,促进粮食产量提高。
二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支持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支持动物防疫、农业有害生物预警监控、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农业信息等农业“三大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安全生产;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重点支持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山海协作、“造福工程”搬迁等项目。三是支持县级中小企业发展。
整合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企业信息化资金、产学研合作项目资金和装备制造业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安排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用于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业务进行风险补偿,支持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培训、企业管理咨询诊断、闽港台合作平台等服务体系的建设,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不断优化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