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林业概况范文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1.8万多千米,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千米。省级行政区划为4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首都北京。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
中国林业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由小到大,由缺到全,目前已形成涉及国民经济第一行业、第二行业、第三行业的多个门类、多种产品的复合行业群体。
近年来,中国林业建设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主要体现在森林资源稳步增长,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荒漠化、沙化土地防治实现治理面积大于扩展面积,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减少、林业产业迅速发展等方面。
造林绿化事业快速发展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扩大培育人工林,积极发展森林资源,全国森林面积已经由1949年的8280万公顷扩大到1.75亿公顷,居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美国之后,列世界第五位;其中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5326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森林覆盖率由8.6%提高到18.21%。全国活立木蓄积量为136.18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24.56亿立方米。中国森林蓄积居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刚果(民)之后,列世界第六位。
2005年,全国共完成营造林面积628.4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323.2万公顷、飞播造林41.6万公顷、新封山育林263.6万公顷。封山育林和灌木造林比重进一步加大,林种结构得到优化,林分质量有所改善。非公有制造林快速发展,占全国新造林面积的比重达57%。
林业的六大重点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年来全面实施了林业六大重点工程。这六大工程是:天然林保护工程,主要解决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三北长江防护林建设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地区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以及不同类型的生态问题;退耕还林工程,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主要解决首都周围地区的风沙危害问题;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主要解决物种保护、自然保护、湿地保护等问题;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主要是解决木材供应问题。六大工程实施的范围,覆盖了除台湾、香港、澳门之外的 97% 以上的县。规划造林任务超过0.76亿公顷,规划投资7,000多亿元。十五期间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退耕还林867万公顷,封山育林1330万公顷,9500多万公顷森林得到有效管护,累计减少森林资源消耗4.3亿立方米。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对改善生态状况,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自然生态保护工作得到有力加强
中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全国约有脊椎动物6481种,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10%以上,其中:兽类581种,鸟类1331种,爬行类412种,两栖类295种,鱼类3862种。全国约有高等植物3万多种,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其中特有植物种类17000余种,如银杉、珙桐、银杏、百杉祖冷杉、香果树等均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我国现有100hm2以上的各类湿地总面积为3848万hm2,其中,自然湿地面积3620万hm2,占全国湿地面积的94.07%,到2005年底,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总数已达到1699处,面积1.2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2.49%,分别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面积的84%和85%,初步形成了涵盖了我国85%的陆地生态系统、85%的野生动植物种类和65%的高等植物群类,以及300多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130多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主要栖息地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全国45%的自然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减少1283平方公里。
林业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全国林业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05年全年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8458.7亿元,比2004年增加1566亿元,增长22.7%,其中:第一产业产值4355.6亿元,第二产业产值3486.5亿元,第三产业产值616.6亿元,林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木材、人造板、松香、家具、经济林等传统产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竹藤花卉、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等非木质产业增长迅速,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等一批新兴产业异军突起。2005年,全国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1411亿元,比2004年增长70%,野生动植物进出口产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经济林面积达到2139万公顷,比“九五”期末增长29%;经济林产品年总产量达9400万吨,比“九五”期末增长36.5%。竹林面积达到484万公顷,竹资源开发利用实现年产值450亿元。花卉种植面积发展到64万公顷,花卉业实现年产值430.6亿元。以森林公园旅游开发为主的森林旅游业,年接待游客1.74亿人次,以门票为主的直接旅游收入达83亿元,带动社会综合旅游收入达750亿元,创造社会就业机会40余万个。林业产业发展的贷款贴息扶持政策取得重要突破,取消了对银行和非公有制林业贷款贴息的限定,扩大了贴息范围,并建立起中央财政扶持林业贷款的长效机制。林业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林业法律法规
经过50多年的努力,中国初步形成了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构成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为林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林业科技与教育
中国林业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几十年来共取得科技成果6000多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240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近2000项,林业科技贡献率达到35%左右。全国已建林木良种基地27万公顷,良种使用率达43%。
林业教育体系健全,形成了普通高等林业教育与高、中等林业职业技术教育、林业培训协调发展的林业教育培训体系。
林业机构与队伍
我国林业自上而下拥有一套完整的林业行政管理体系,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设有林业厅(局),绝大多数地、市、县设有单独的林业行政机构,大部分乡镇设有林业工作站。同时,我国拥有一支健全的林业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林业国际合作
目前,中国已与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国际热带木材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世界自然基金会、湿地国际等20多个国际组织建立了林业交流与合作渠道。截至2005年底,我国林业共争取无偿援助项目540个,无偿援助金额达7亿多美元;争取世界银行林业贷款项目6个,引进世界银行贷款9亿多美元。
“十一五”中国林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实施一个战略,推进一个转变,建设两个体系。一个战略就是继续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推进一个转变就是由传统林业转变为现代林业,建设现代林业;两个体系就是努力建立完备的生态体系和发达的产业体系。力争到2010 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 森林蓄积量达到132 亿立方米,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2 万亿元,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1 亿亩,50%的自然湿地和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通过全面提升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开发林业多种功能,来满足社会和人们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把林业推向一个又快又好的发展阶段。
第二篇:赤峰市林业生态建设概况
赤峰市林业生态建设概况
一、基本情况
赤峰市处于东北与华北地区的结合部,距北京、沈阳均不到500公里,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辖3区7旗2县,总人口460万人。全市三面环山,浑善达克和科尔沁两大沙地横贯东西,境内山、坡、平、谷俱全。全市气候特征属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年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1750-2000毫米,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5-6倍,十年九旱,多风沙。受地形、气候等条件的影响,我市植被类型复杂多样,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易于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特点使赤峰成为松辽平原的水源供给地和京津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二、生态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建国60年来,我市各族群众同荒山、沙地展开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并取得了生态建设的显著成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坚持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坚持生态建设与保护并重,不断加快治沙步伐,继续深化林业改革,努力扩大对外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林业生产力,使全市林业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防沙治沙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多年来,我们在国家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历届市委、政府和沙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参与下,大力开展了防沙治沙工作,使沙化面积逐年减少。特别是2000年以来,全市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使林业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全市累计完成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投资47.5亿元,年均5.94亿元,完成治理面积1500.78万亩,年均18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97.38万亩,飞播造林95.9万亩,退耕还林307万亩,农田林网46.5万亩,封山(沙)育林554万亩,无论是在投资规模上,还是在建设任务上都达到了历史新高。在防沙治沙工程布局上,全市基本形成了按山系、流域规模治理,做到了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通过采取人工造林、种草、飞播、封山封沙育林育草和合理调配生态用水等措施,恢复和增加了植被。目前,全市已治理万亩以上流域22条,形成治理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示范区20处,治理区草原植被达到80%以上。据2008年底统计,我市森林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682万亩增加到420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提高到33.07%,活立木蓄积达到5723万立方米,保持了森林资源面积和蓄积的“双增长”。全市有5个旗县区实现了平原绿化,平川地区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全市防沙治沙工作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先后荣获了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市、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单位、全国防沙治沙先进单位、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突出贡献单位等光荣称号,曾被国家林业局领导誉为“在祖国万里风沙线上,为我国林业建设树起的一面红旗”。赤峰市敖汉旗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环境500佳”称号。
通过实施造林种草、封育禁牧、流域治理、水源工程配套等综合治理措施,提高了林草植被盖度,增加了土壤肥力,涵养了水源,改善了区域性生态环境及人居环境,减少了自然灾害的频数。全市特别是北部旗县沙尘暴灾害性天气明显减少,农田、草牧场沙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据国家1994年第一次和2004年第三次沙漠化普查结果显示,我市沙化土地面积10年减少了1123万亩,平均每年减少112.3万亩,从而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的历史性转变,全市沙地治理呈现出“总体控制,局部好转”的局面。全市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自治区级保护区7个,市级自然保护区4个。当前,我市正在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从今年开始,我市准备用4年时间基本完成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二)林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发展后劲不断增强。近年来,全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大力扶持龙头企业,走特色林业产业发展之路。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木材加工与综合利用、特色养殖、森林沙漠旅游、森林食品采集加工等四大主导产业,林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08年底,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为实现兴林富民的目标,全市坚持“兴产业、富职工”的原则,充分利用国有林场的土地资源优势,在坚持生态优先,资源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不断谋划林业产业发展,实施项目带动、改革驱动、科技推动,使林业逐渐走上产业兴、职工富的和谐发展之路。目前,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提高投入产出比,全市已涌现出一批林场职工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如克旗联峰林场,2007年建日光温室蔬菜大棚30座,总面积13000平方米,引进先进设备,当年生产叶类蔬菜1.8万公斤,实现产值14.4万元,获利10.8万元。2008年,联峰林场以承包的方式将大棚转让给职工,平均每人多增收6700元,走出了一条特色林业产业发展之路
(三)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生态成果得到巩固。近年来,全市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积极消灭,防消结合”的方针,以不发生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为总体目标,全面落实防火责任制,不断强化防火宣传教育,狠抓野外火源管理,切实加强防火通讯和扑火队伍建设,避免了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的发生。加强了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执法、防治减灾和应急体系建设,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程度有所下降,检疫性有害生物扩散蔓延趋势得到遏止,外来有害生物得到有效防范。全市各级森林公安机关通过开展“雪原一号、二号”、“飞鹰行动”、“严打滥伐非占”等一系列专项行动,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震慑了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分子,巩固了生态建设成果,确保了国土生态安全。2004年,全市有2324.9万亩纳入国家重点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占全市森林面积的56%,年均补偿资金1.1亿元。
三、主要经验和做法
多年来,赤峰市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其主要经验和做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生态立市”不动摇,推动林业工作顺利开展。市委、市政府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不断加大对生态建设的领导力度,明确把“生态立市”列为我市三大发展战略之首,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的基本市策不动摇,把生态建设作为关系群众脱贫致富和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来抓,建立和完善了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建设任期目标责任制,逐级签订责任状,实施“一把手”工程,建立党政领导干部生态建设联系点。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生态建设与保护步伐的决定》、《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意见》、《关于实行全市封育禁牧的决定》、《赤峰市林业建设第一责任人和主要责任人任期目标责任制检查考核办法》等文件,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林业生态建设的顺利开展。
(二)创新林业发展机制,打造生态精品工程。为加快赤峰市防沙治沙步伐,在长期的生态建设过程中,我市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每年组织广大群众开展春、夏、秋三次治沙造林大会战,年出动人数达100多万人次,投工3000多万个,保证了林业建设扎实有效、深入持久的开展。在群众大会战中,全市逐步建立了“统分结合,轮流治理,以工换工,大体平衡”的大会战机制,涌现出了敖汉旗黄羊洼沙化退化草牧场防护林工程、宝国吐乡大青山山区综合治理工程、翁牛特旗响水防治荒漠化先导示范工程、松山区龙潭山区综合治理工程等一大批防治荒漠化示范样板工程。
随着“两工”的取消和京津风沙源、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启动实施,我市及时调整林业建设工作方法和管理方式,使林业建设组织形式和模式从依赖国家向动员全社会力量转变,促进了非公有制林业的健康发展。从2008年开始,全市积极探索了新的造林机制,并重点推广了“工程招投标制”、“合同制”和“先造后补”等三种新的造林建设管理模式。这些建设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牧民治沙造林的积极性。据统计,仅2009年全市实现个体造林达85.35万亩,并涌现出500亩以上造林大户达122户以上。按照“巩固完善以往工程,精心打造在建工程,谋划培育未来工程”的总体要求,全市共新建重点工程15处(其中封育项目2处),总建设面积33.86万亩,涌现出了翁旗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30
5线和响道线)、翁旗东部万亩林果基地建设、宁城县南部果树经济林建设、宁城县沿河防护用材林基地建设、敖汉旗四家子镇沟道治理、右旗杨树用材林基地建设、喀旗大扁杏基地建设等全市重点示范工程,为全市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了样板。
(三)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不断提高建设质量。赤峰市属于半干旱地区,十年九旱,造林成活难度大,因此全市始终坚持科技兴林的指导思想,不断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在林业生产与科研相结合的实践中,全市成功探索出了抗旱造林系列技术,先后取得了“沙化草牧场防护林营造技术”、“流动沙地生物沙障治沙技术”等100多项林业科研成果和“引洪淤沙造林模式”、“沙区小生物圈建设模式”等成功治理模式以及套袋覆膜、苗木蘸根保湿、坐水覆膜造林等适用技术,成功地解决了当地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的技术难题,极大地提高了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四)不断深化林业改革,释放林业发展活力。2003年,随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出台,赤峰市认真贯彻《决定》精神,全市在林业发展机制和政策措施进行了重大调整,先后开展了国有林场改革、林业分类经营、基层林工站建设、国有苗圃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数字林业建设等改革工作,并且各项工作均走在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前列。通过开展一系列林业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队伍建设,提高了管理水平,调动了社会各界投身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出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参与林业建设的良好局面。
在历经了林业“三定”、“五荒”拍卖等林业改革工作后,从2004年开始,赤峰市率先在全区进行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4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并印发了《赤峰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全面推开。全市抽调516人组建了84支林改工作队,举办林改培训班34期,培训人员1982人次。落实林改配套资金1168.31万元,其中市级财政配套林改经费230万元,旗县区配套林改经费938.31万元。目前,赤峰市已有2167万亩集体林地落实了经营主体,其中商品林改革已接近尾声。同时,积极探索林业配套改革工作, 我市于2006年底组建了自治区首家林业要素市场,为农牧民搭建了信息平台和活立木流转交易平台。据统计,要素市场已成功举办63场林木交易会,成交金额5640万元;完成森林资产评估17起,抵押贷款463万元。敖汉旗、克旗、元宝山区、翁牛特旗也组建了林业要素分市场,完善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正逐步形成。今年,市林业局还积极同市金融办、市银监局、中国人民银行赤峰支行等部门就集体林权抵押贷款事宜进行了协调沟通,出台了《赤峰市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暂行)》,为下一步盘活林木资源和农牧民抵押变现扩大再生产提供了政策依据。
(五)坚持依法治林,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多年来,在坚持生态建设与保护并重的前提下,赤峰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全市生态建设成果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级森林公安机关认真组织开展了系列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了破坏生态建设的违法犯罪行为;森林草原防火和森林病虫害工作常抓不懈,确保了全市无重大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降低了自然灾害对林业建设成果的破坏,巩固了已有的生态建设成果。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治理难度较大、任务艰巨。赤峰市林业生态系统尚未形成,需要治理的地区多为远山大沙,治理难度较大,以及部分沙化退化的草牧场急需治理,每年要完成200-250亩的治理建设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
二是林业产业还相对滞后。全市还是“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概况,在林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着经营意识不强、龙头企业规模较小、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林产业发展缓慢,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不能带动百姓脱贫致富。
三是林业改革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增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
革的意见》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林改工作任务依然十分繁重,而且成为当前我市的一项重点工作。
四、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理念,赋予了林业新的历史重任。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市林业的发展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破除机制体制障碍;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努力构建完善的生态体系,发达的产业体系和日益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全面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生态安全意识,坚持现代林业发展道路。根据《赤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规划要求,赤峰市有70%的国土面积被列为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其中禁止开发区面积996万亩,主要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限制开发区面积8486万亩,主要包括科尔沁和浑善达克两大沙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赤峰林业以生态建设为首要任务,以构建生态安全防护体系为主要目标,因此必须坚持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道路。不断加大造林绿化步伐,绿化荒山荒沙,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质量,构建完备的生态防护体系是赤峰林业永不懈怠的任务和目标。同时,必须加大林业宣传力度,宣传林业的地位和作用,宣传我市林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增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生态安全意识,为林业建设和保护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征得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
(二)抓住机遇,加快造林绿化步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期继续实施至2012年,年平均投资1.5亿元,今后,全市将本着“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集中投资、重点投入沙害严重区域,加快治理步伐。在建设方式上坚持封、飞、造相结合,以封育为主,力争在2012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结束前,完成综合治理1000万亩,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40%的目标。
在抓好远山大沙绿化工作的同时,积极抓好人居环境建设,让森林进城、上路、入村、进校园。以身边增绿为目标,积极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等活动,争取在2012年前基本完成森林城市创建任务,逐步把赤峰市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环境优美的投资城市、文化深厚的旅游城市,城市品位获得明显提高。
(三)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兴林富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同时,要在合理利用、提高林草资源的经济效益上做文章,在林种树种设计上要有战略性,既要考虑生态效益又要兼顾农牧民利益,对于商品林,要放开搞活,要积极引导林农采取集约经营手段,最大限度地挖掘生产经营潜力,提高商品林的林地产出率,增加农牧民增收。加强技术服务,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发展经济林、速生丰产林和工业原料林,重点建设杨树速生林、落叶松用材林、千万亩山杏林、蚕桑、沙棘、小苹果、大枣、林木种苗、扁杏、山葡萄(葡萄)+个林业产业基地。在保护好的前提下,积极引导林场职工、农牧民发展林下种养业,利用森林景观发展特色旅游业。继续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力争培育几个大型龙头企业,努力构建龙头企业加基地的林业产业模式,带动全市林业产业发展。要依托现有资源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林业开放,积极吸引资金、技术、人才,为林业产业发展注入活力。要按照国家政策投向,做好项目储备,努力争取新的项目投入,谋求产业发展。
(四)不断深化改革,积极营造林业发展良好环境。一是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落实农民和林业投资者的经营主体地位,调动农民和社会造林积极性。在推进主体改革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政策,积极推进配套改革。以市林业要素市场为中心,在各旗县区分别建立林业要素分市场,形成市县两级信息联网,更加方便农牧民和林业生产经营者,为他们搭建便利的林业产权交易服务平台,提供林业法律政策、林业科技和实用技术、森林资源资
产评估、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林地和林木产权流转等方面的信息咨询服务。二是创新机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林业组织形式和发展模式,大力推广“工程招投标造林”、“合同制造林”和“先造后补造林”三种先进建设模式,2009年各旗县区推广面积不低于总建设任务的50%,2010年全面推广。
最后,恳请各位领导和记者朋友,在以往关心和关注赤峰林业生态建设的基础上,继续给予我们更多的支持和更多的宣传报道,并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
第三篇: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概况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国家公办,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始建于1955年。学院下设七个专业系部,承担着24个专业、4400多名在校生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是一所专门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技术人才的高等职业学院。
学院办学条件优越,被评为昆明市“园林单位”。校址位于昆明市盘龙区金殿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距世博园北门500米。校园布局有序、绿草如茵、环境优雅、交通便捷、适宜办学。学院占地面积为574.6亩,固定资产总值达5000多万元。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职职工259人,其中学科带头人6人,专业负责人25人,专业技术人员218人,具有教授及副教授等专业技术职务教师59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89人,实验实习指导教师21人,专任教师中学历达标率为100%,其中,博士2人,硕士36人。近几年,有61名教师具有全国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主编或参编各类统编教材及院内使用教材122种,院内外科研立项项目34项,其中获得国家林业局林业科技948 项目“生态经济型森林昆虫培育技术引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格,获实用技术专利三项,在正式刊物上发表教研论文58篇,科研论文222篇,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学院注重实践性教学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现已开展了15年的营林试验工、花卉园艺工、木材检验工、果品加工工、计算机网络管理员、收银员、室内设计工、茶艺师等61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院属培训站和鉴定所连续三年获得云南省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协会“双十佳”单位。学院建有生物技术应用中心、园林工程室、森林果蔬加工车间、昆虫标本与实训室、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室内设计模拟室、导游模拟室、林产加工室、专业机房等48个设施先进、管理完备、资料齐全的实验室。学院建有长松园林场、实验苗圃、树木园、种子园等15个与各学科相配套的校内教学实习基地;与云南野生动物园、金殿公园、高黎贡山泸水管理局、墨江县林业局、德宏州林科所、红塔木业等45个合作单位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其中,“德宏州林科所”、“植物引种繁育实验中心”被云南省教育厅授予示范性教学实训基地。
学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就业理念,加大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力度,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自主就业协会”和“大学生创业协会”,着力拓宽就业渠道,已与200多家用人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100%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2007年年终就业率达94%,荣获云南省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奖”; 2008年年终就业率达95.7%,荣获云南省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奖”。
学院被指定为“全国英语等级考试考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点”、“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远程教学点”、“云南省人事厅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考试点”、“云南省计算中心培训点”等。
在学院内设立云南省林业经济研究所、云南森林恢复研究中心、云南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云南省林产业研究所、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研究所、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森林碳汇研究所7所研究机构。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先后派教师到日本进行木材加工学习及参加插花艺术交流;同时澳大利亚杨树专家格拉杨诺德、泰国新农协会代表团到我院进行学术交流,极大提高了学院学术水平。1997年,学院被指定为中国-荷兰FCCD项目的培训中心,先后承办了各类研讨班/会和专业培训班40多个,培训学员达1000多人。2008年,学院与韩国国立木浦大学、顺天大学签订了合作交流的协议,我院应届毕业生可免试到韩国插班就读本科。
第四篇:四川林业生态旅游资源概况[范文]
四川林业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一、自然地理属性四川地形地貌多样,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全省面积的97%。在大地构造上,四川省位于杨子陆块、秦岭造山带和松潘甘孜造山带的结合部,地质构造复杂。在地貌上,四川地跨中国三级阶梯地势的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五种基本地貌都有大面积分布,类型多样。全省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梯状下降,西部的属于世界屋脊之青藏高原东部的深切割高山、极高山地与高原,占据的幅员过半,最高峰贡嘎山海拔7556m,而东部的四川盆地之长江河谷低于海拔250m,地势差异悬殊。四川除约占全省幅员3%的西北部沼泽区,属黄河网状水系外,97%属长江水系。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省的南缘,川西山地的干支流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与岷江属横断山系平行岭谷的羽状水系,东部盆地的干支流嘉陵江属向心的树枝状水系,水系结构复杂,东西差异明显。四川处于北半球亚热带气候区。受青藏高原东缘特殊地理位置和地势强烈反差的影响,垂直地带性分异明显,地跨温带和高山寒带。在亚热带基带之上,叠置了山地温带和高山寒带,形成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的水热条件良好、地域差异显著的繁复气候类型。复杂的地质构造、青藏高原与亚洲东部平原过渡带的多样地貌、繁复的水系结构与气候类型,为四川森林资源的富集,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二、植被与生物多样性四川的主要植被类型分为三大类: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包括川东盆地的偏湿性常绿阔叶林与川西南山地的偏干性常绿阔叶林;温带与寒温带针叶林,包括川西高山峡谷区的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与川西高原区的针叶林;亚寒带川西北高原灌丛草甸。植物区系的基本特点是:种类丰富,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科、属多;特有种、属和单种、少种的科、属多;起源古老,孑遗植物多;裸子植物种类多。四川是中国甚至全球的植物区系和自然植被类型最为繁盛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最丰富和最繁茂的高山植物区系发育区。据不完全统计:四川有维管束植物232科1621属9252种,约占全国高等植物种类的三分之一。其中裸子植物9科27属88种,居全国第一;被子植物182科1474属8453种,蕨类41科120属708种,居全国第二;为四川所特有的植物有460余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Ⅰ级保护约14种,Ⅱ级保护30种。全省查明的陆生脊椎动物有959种,包括兽类213种、鸟类607种、爬行类63种与两栖类76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142种,包括Ⅰ级保护30种,Ⅱ级保护112种,另外还有76种列为四川省重点保护。在四川的野生兽类物种中,既有象白唇鹿、牛羚等稀濒物种的大种群,更多的是大熊猫、雉类等稀濒物种的区域性高度聚集,这已引起国际上的注目。四川山地的生物多样性是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区域,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选定的优先保护的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中,涉及四川的有2个:岷山-横断山北段,湘、黔、川、鄂边境山地。四川省也是保护国际(CI)认定的“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和世界自然基金(WWF)选定的“全球200”生态区域之一。
三、林业生态旅游资源的景观多样性四川省森林覆盖率为26.62%,森林面积12.34万km2,其中95%为原生状态保存良好的天然林,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且由于山体剧烈抬升,往往呈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生态现象。全省植被类型繁复,景观多样性特丰富,其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森林景观主要包括:
(一)地带性森林景观
1、低中山偏湿性亚热带常绿阔林森林景观生态系统 物种成分繁多,群落结构复杂,稀濒植物与动物种类丰富,层外与附生植物发达,浩瀚森林生态景观。
2、低中山偏干性亚热带常绿阔林森林景观生态系统 物种成分较丰,群落结构复杂,稀濒植物与动物种类较多,热带成分丰富,大面积森林生态景观。
3、低中山亚热带大径竹森林景观生态系统 竹类成分丰富,稀濒物种较多,大面积竹类森林景观。
4、中山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森林景观生态系统 物种成分繁多,群落结构复杂,稀濒植物与动物种类丰富,浩瀚森林生态景观。
5、亚高山寒温带针叶林森林景观生态系统 物种成分较丰,群落结构较复杂,稀濒植物、动物种类与特有种、孑遗种丰富,浩瀚森林生态景观。
6、高山与高原亚寒带针叶林森林景观生态系统 物种成分较丰,群落结构较复杂,稀濒植物、动物种类与特有种、孑遗种丰富,浩瀚森林生态景观。
(二)森林季相景观
1、花卉森林景观生态系统 四川有杜鹃花科植物约200种,占全国杜鹃种数的36%和全球杜鹃种数的22%。川西山地杜鹃森林规模之大和品种之丰富为国内外罕见,是原始杜鹃、珙桐、报春、百合等类群的多样性中心之一,也是奠定英式和西方花园基础的种子重要采集地。
2、山地彩色林相景观生态系统 季节色彩变换,春季万物复苏,春芽初展、生机盎然;夏季万山翠绿,青翠欲滴;秋季红叶满山层林尽染;冬季冰雪银装素裹,浩瀚森林生态景观。
(三)珍稀特有物种生境景观
1、大熊猫森林景观生态系统 大熊猫仅产于中国。大熊猫栖息地景观生态系统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态景观之一,大熊猫生境属全球性稀有景观。四川大熊猫资源占全国大熊猫种群总量的80%以上,中国大熊猫森林景观生态系统的主体分布在四川。
2、特有物种森林景观生态系统。四川是珙桐、桫椤、四川红杉、巴山水青冈、攀枝花苏铁等一大批观赏特有种的主要分布区。
3、稀濒兽类种群景观生态系统。四川是川金丝猴、牛羚、白唇鹿、水鹿、黑颈鹤、四川梅花鹿等一大批稀濒森林动物的主要分布区,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哺乳动物保护地区。
4、稀濒鸟类种群景观生态系统。四川是全球雉类分布中心和中国特有鸟类区域的重要保护区域。
(四)湿地景观 四川湿地资源极其丰富,主要类型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及库塘四大类。全省单个面积大于100 hm2的湿地共有516个,全省现有湿地面积961680公顷,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99%。其中,水面面积大于100 hm2的河流共有352条,主要有岷江、嘉陵江、渠江、长江干流、沱江、大渡河8条;水面面积大于100 hm2的湖泊有37个,主要为永久性淡水湖,而大于2000 hm2的湖泊只有泸沽湖和邛海;面积大于100 hm2的沼泽湿地有48个,大都分布在海拔3400米以上,以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最大,面积达到298,079 hm2。此外还有库塘湿地,其中水面面积大于100 hm2的有79个。
(五)复合景观 复合景观是四川森林景观的固有特色,通常由原始森林与湖泊或雪山冰川或岩溶地貌等组合成美学价值极高的风景区,类型丰富,例如:森林-湖泊景观生态系统,森林-雪山冰川景观生态系统,森林-岩溶地貌景观生态系统,森林-温泉景观生态系统,森林-峡谷景观生态系统,森林-大江大河景观生态系统,森林-沼泽湿地景观生态系统,草原-沼泽湿地景观生态系统,湖泊-沼泽湿地景观生态系统,森林-冰雪-温泉景观生态系统等。
四、林业生态旅游景区(点)资源 四川林业生态旅游景区(点)资源主要包括森林公园、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养殖场、野生动物园、狩猎场、林场及花卉、盆景、种苗园艺场、圃地等,且资源丰富。截至2003年,全省已建立森林公园84处,其中国家森林公园25处、省级森林公园52处、市县级森林公园7处;建立自然保护区109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处,省级自然保护区45处,市(州)级自然保护区15处,县级自然保护区36处;建立国际狩猎场2处。它们分布于全省的20个市(州),基本代表了林业生态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其中:属于大熊猫栖息地景观生态系统的有森林公园13处、自然保护区34处,属于稀濒兽类与特有种森林景观生态系统的有森林公园69处和自然保护区66处,属于稀濒鸟类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有自然保护区19处,属于稀濒物种/草地生态系统的有自然保护区2处。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黄龙自然保护区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初步评估,已建的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中,具有世界自然遗产价值的有二十多处。此外,全省还有一大批景观价值较高的林业生态旅游资源有待建立生态旅游景区。除上述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外,全省还有森林生态旅游景观特色突出的15个国家级、74个省级、4个市县级风景名胜区,这些资源是我省林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重要的市场联动伙伴。
五、配套文化旅游及景区(点)资源 四川是中华民族长江文化的发祥地,悠久的历史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为林业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闪光的背景和丰富的配套文化旅游产品。
第五篇:张三营林业工作站基本概况
张三营林业工作站基本概况
张三营林业工作站成立于2007年,工作站地处唐三营镇燕北苗圃院内,负责两乡两个镇的林业行政和技术工作。辖区有张三营镇、偏坡营乡、唐三营镇、山湾乡,共66个行政村,人口总数76151人,辖区土地总面积118.8万亩,林业用地面积70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45万亩,待开发利用林地面积25万亩。是集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公益林,种苗培育为一体的复合型林业经营区域。
由于我站建站较晚,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1.没有办公地点及办公场所。为了迎接国家总站的检查,把办公场所临时设置在了唐三营镇燕北苗圃院内。由于办公场所的缺失,致使办公设备不能配备,工作人员不能正常上班,造成了和辖区乡镇单位关系的淡化,从而导致一些项目实施时困难重重。
2.辖区地域广,人口众多,缺乏交通工具。致使职工下乡困难,不能及时掌握辖区所发生的情况,从而使林业站失去了应有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造成了林农对林业政策了解不够,产生了一些不该发生的矛盾,不能做到早发现,早处理。致使一些小的纠纷而上升成大的上访事件。
鉴于以上困难和问题我提几点建议,不妥之处请领导纠正:
1.筹集资金,建设办公场所。能否在唐三营老苗圃院内翻盖几间办公室,这样既解决了办公场所,又免去了征地的难题,同时
改善了苗圃职工办公条件,一举三得。配备必要办公设备,如:桌椅,档案柜,电脑,电话等。并且配齐,厨房,宿舍,娱乐室等相关设施备。
2.配备森林消防车一辆。既能防火用,又能宣传,下乡使用。相关费用创收解决。
3.恢复国家林业局对基层林业站赋予应有的职能。如:林政执法权、三项作业的审核验收权及四旁和零星树木的审批权等。
4.由于近几年林业站形同虚设,加之有几位新提站长,有必要到兄弟县如:围场县、丰宁县、承德县,参观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5.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如:目标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以上只是本人拙见,仅供领导参考。
李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