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理论学习]第四课时家庭教育论文的撰
1、单选
A.B.C.D.标准答案:D
2A.B.C.D.标准答案:C2、判断
标准答案:
标准答案:
标准答案:
第二篇:婵撰论文
课堂阅读兴趣的培养
姓名:学号:指导老师:陈卫
【摘要】在语文教学实际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把无意识阅读变成有意识的自觉主动的阅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有诸多渠道、诸多方法,如以题引趣、以听激趣、以情生趣、以疑促趣。无论什么渠道或者方法,只有学生愿意学了、学懂了,就是好的。总而言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老师能根据实际,抓住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引趣激趣生趣促趣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教学,能够架起学生与人类社会思想联系的桥梁,能够与文化伟人的灵魂沟通,开拓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认识,提高审美情趣,促进学生与社会的融合,能够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阅读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局限在学生时期,还会影响人的一生,所以中学时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工作者的工作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支持和引导学生发展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环境。[1]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把无意识阅读变成有意识的自觉主动的阅读呢?张孝纯先生提倡: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延展,全方位的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整体、能动网络式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2]张先生的提倡无疑对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就此问题,本人也来说一说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以题引趣
题目是课文的眼睛,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处名胜古迹。那么题目就是这处名胜古迹的门。作为导游的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非进去一游不可的浓厚兴趣呢?这就要因题而异了。例如教学《风筝》,我先问:“同学们放过风筝吗?”大多数学生回答:“放过。”我又问:“你们觉得快乐吗?”学生回答:“快乐。”此时我可以进行播放一群小伙伴一起欢快放风筝的录像,学生可以从屏幕上感受到那风筝越飞越高翱翔空中的兴奋也可以重温当时与小伙伴一起聚玩的温暖,此时学生的脑海会形成活生生的画面,切身的去感受曾经与风筝的回忆,而我就逆势导入:“是的,放风筝给我们的童年带来快乐,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然而鲁迅先生一回忆起童年放风筝的事,就会深感自责和痛苦。为什么呢?是否每一只风筝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快乐呢?请看文章,看谁能找到其中的原因。”这样不仅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们带着好奇质疑去思考着阅读文章并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很快就能恍然大悟:原来鲁迅少年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当讲《人类知识的宝库—图书馆》一文时,我先启发学生:“要看动物去动物园,肚子饿了找饭店,要学知识去哪里呢?” 1
学生们众说纷纭,我说:“学知识,去图书馆。”然后在黑板写出题目。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又问:“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同学们读课文时想一想小说的主人公是不是于勒?标题和内容是否一致?”这两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全班同学由此专心地阅读课文。
实践证明,在瞄准教材重点难点的情况下,我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文的标题上做文章,就会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以听激趣
现行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比比皆是,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美育材料,为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听觉上入手。
1.聆听美讲,接受陶冶,激发兴趣。一篇文章读来是否能让人回味悠长,除选材立意等诸多因素外,还取决于作者的语言素养。一堂语文课听来是否让人如沐春风,心情舒畅,也与其语文教师的口头功夫息息相关。教师适时适度的语速、语调、优美抑扬的语言能使课堂变得起伏有致,富有生气。或娓娓而谈,明道析理;或心驰神往,妙语连珠;或纵情抒发,饱含深情。声音时高时低,时快时慢,像过峦的风、入夜的雨,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课时,我先以一种悲壮肃穆的语调生动详尽地介绍作者的生平,我的语调如在月下池边诉说,时而低沉,时而激越,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作者笔下的意境,随着作者的喜悦而喜悦、哀愁而哀愁,学生的阅读情绪被调动起来。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时,配以婉转的古曲《阳关三叠》,再加上我的范读,一种凄凉的情调似乎在向学生诉说诗人王维在送友人离去时那种依依不舍。这样一种以听激趣的方法有效的带领学生进去诗文的意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欣赏美文,感受意境,激发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审美体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以此来感染学生。
在课堂上,本人可以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也可以是充满悔意的小弗郎士;可以是浪漫洒脱的李白;也可以是忧国忧民的陆游。学生呢?既是在听课也是在欣赏乐曲,听演说,听游子的心声。当本人全身心的投入一种特定的情境,进入一种忘我的艺术境界,将作品的艺术情思,艺术形象再现给学生时,师生之间就会产生思想和情感的认同,就会产生心灵之弦的共鸣。师生之间就会实现认知和情感的自然融合。这时无声的铅字就成了有声有形,令人可闻可见的动情音符。学生的阅读情绪被调动起来。
为充分发挥学生听觉上的功效,我还把音响效果引进课堂,让学生从中欣赏美文,领会作品,感受阅读的乐趣。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选播了一首抒唱春意的乐曲并配以自己的描绘,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无限的想像,文中的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绿的视野,风吹草摇曳,春雨滋润万物,书面的文字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活生生的画面,使学生再读课文时已经可以深刻地理解春的美景,体会出作者的意图。
实践证明,只有那些使人享受到美的熏陶的教学,才能充分开拓学生的审美思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以情生趣
兴趣本身就是一种情感体验,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育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 [3]一篇课文,如果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在教《背影》前,我就以亲身经历现身说法:“ 在我少年外出读书时,父亲也是亲自送我上车,为我找到座位后又下车来到窗前对我千嘱咐万嘱咐。然后转身走了几步,跨过乱货堆积的车站,去为我买来点心。望着父亲远去的清瘦的背影,我不禁潸然泪下。”这样动情的导语,情真意切,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出学生阅读课文的浓厚兴趣。
兴趣本身就是一种情感体验,教师以自己对学生由衷热爱之情感染学生,是培养兴趣的首要条件。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慈母般的关爱,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揣一颗平等之心,一颗仁爱之心去开启他们心智的大门,把阳光洒遍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用和蔼慈祥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老师关注的,产生情感的迁移,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学生会在款款真情中受感染并产生学习兴趣被文化熏陶。
(四)以疑促趣
“学贵有疑”。清代学者刘开认为:“问与学,相辅而相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4]在语文教学中,泛泛而读犹如走马观花,感受必然是漂浮而肤浅的。教师可以用“疑”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有人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我们要善于结合每一篇文章,适度提问,让学生自己从书中找答案,寻结果,如教《孔乙己》这篇文章时,我提出问题“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然后引出课文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抓住“大约”、“的确”做文章,引导学生展开热烈地讨论。把全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人物命运及性格特征、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等都顺势牵了出来,迎刃而解;教《芦花荡》这一课时,我在营造出芦花荡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心荡神摇的氛围后,抛出一个问题“老头子有什么特别之处?他身上的那种传奇色彩体现在哪里”时,就像在学生的心湖投入一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学生对“老头子”的解读来了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教师能把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巧妙地设置疑团,又不立即予与解答,而是任由学生自己解决,那么一定能够跃课堂气氛,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有人说:语文教学如能像小说那样吸引人,那样让人印象深刻,那就是最大成功。小说为什么那样吸引人?那就是设悬。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在讲到关键的时候打住,让学生自己从书中找答案,寻结果。
二、广泛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兴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
(一)教师推荐书目
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年级,推荐给同学们课外阅读的篇目。推荐书目应全面,能够覆盖住同学们的兴趣,我的具体做法是:每个月的月初都列出一组课外阅读书目供同学们参考,每位同学选择一部自己喜爱的书,课下阅读。参考书目应尽量全面,不仅有中国古典名著,如《红楼梦》、《三国演义》,外国名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与黑》,还要有符合中学生年龄和兴趣爱好的作品,如韩寒、郭敬明等,由学生自由选择进行课下阅读。
(二)学生读后书面笔记
因为有很多作品篇幅是非常长的,一个月的时间根本阅读不完,所以要视情况而定,教师不能硬性规定阅读进度。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有读书笔记,笔记内容自主决定,可以有摘抄精彩语言片段、可以是对某个人物的分析、对作品的评论、评价或是读后自己的感想等等,形式不受限定,鼓励学生们的笔记形式多样,精彩纷呈。
(三)课堂交流阅读心得
在月末利用两节课的时间作为阅读心得交流课,学生把自己阅读某一本书或一部作品的心得跟全班同学分享,这样,同学们对自己没读过的书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就会有侧重点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进行阅读。另外我还有计划地开展课外活动。如组织课本剧表
演、知识竞赛等活动,在竞赛中激发、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教师阅读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所以 语文老师要根据不同作品的特点,给予不同的阅读指导,以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遇到不能理解的问题反馈给语文教师,教师要给予解疑答惑。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学习。
(五)积极鼓励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成就感
为了充分鼓励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语文课前要一位同学演讲3分钟,内容就围绕他读过的任何一部作品,讲什么自己决定,自由发挥。这样,就给了每位同学展示的机会,尤其让那些很少主动在语文课上发言的同学得到锻炼的机会。这样既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又能够阅读共享,不仅丰富了课外阅读的内容,而且能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同时学生的说、读可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指点,并且体会到学习中的乐趣和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当然,激发兴趣应当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持之以恒的精神,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意志毅力相结合,在培养兴趣的同时,达到全面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目的。这样的兴趣培养,不仅能让老师在教学中轻松上阵,而且能促发学生对语文科目的认识,以兴趣带动教学相长的目的。
总而言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能根据实际,抓住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刘振怀.教师创设教学情景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本。[4] 李秋云.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11
第三篇:如何撰教育教学论文
如何撰教育教学论文
俗话说得好,“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娴熟的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应具有一定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这是我们更新教育观念、适应课程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论文作为研究成果的主要形式,既能反映出教育教学工作的价值和功效,又能反映出作者的科研水平和能力。不少教师,特别是那些教学经验相当丰富、教学成果卓著的老师,由于他们没有用论文的形式将自己的教学成果表达出来,因而他们极有价值的教研成果也只能“藏在深闺人未识”。究其原因,一是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撰写教研论文是教育专家和专职教研员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二是有的教师认为教研论文深奥难写,自己不是弄教研的料,岂敢问津,即使写了又难于发表,徒劳无益,干脆放弃。因此,我们首先要提高认识,打消顾虑,树立信心,大胆揭开撰写教研论文神秘的面纱,充分发挥自己身处教学工作第一线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努力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不断学习,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认真撰写符合客观实际的教研论文,进行教学研讨和学术交流。下面结合本人的一点粗浅体会和身边老师的实例,谈谈论文写作方面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班门弄斧,供老师们参考,也希望各位专家与同行不吝赐教。
一、选题要适当。
选题是撰写论文和著作的重要起点,主要包括:内容、范围及难度等几个方面。
1、内容:内容往往根据自己拥有的资料而定,通常选定自己熟悉的材料,最好是自己的本职业务范围内或与所学专业相近的内容。不能为了赶时髦,或为了评职称投稿,勉强东挑挑西选选,去找一些连自己都似懂非懂的东西。即使这样做了,最终也只能是劳而无功,一无所获。例如黄石市河口镇闸口小学柯海姣老师的论文《低年级数学课中的情境教学》就选择了自己熟悉的低年级数学教学为内容,既抓住了“情境创设”这个当前课程改革中的新事物和热点问题,又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论述了情境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着重围绕如何运用情境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进行研究,观点鲜明、可操作性强,有一定借鉴价值。
2、范围和难度:论文的范围和难易度要掌握好。在不少人的潜意识里,深怕人微言轻,似乎题目越大,论文的份量就越重,或者说就越像论文。其实,题目太大以后,往往会因力不从心,容易失败。这里的“太大”是指:研究的问题“外延”太大,几乎是无所不在其中──不是概论、就是原理;不是数学、就是物理!这种文章表面上看起来很大气,可往往给人言之无物、华而不实之感。同样,如果选择的题目太小了,则显得轻而易举,不费力气,也不利提高。当然,题目的大小也不是绝对的,大题可以小作,小题可以大作。关键还在于如何确定具体的论证角度。
一般来说,大题目写起来容易空泛,这往往是由于学力不足,无法深入,写少了象蜻蜒点水,如浮光掠影;写多了则显得又臭又长。相反,如果抓住一个重要的小题,能够深入本质,切中要害,从各个方面把它说深说透,有独到的新见解,那论文就一定有份量。在选题时一般要注意:它的实用性、互异性、准确性、突破性等等。
例如黄石市沈家营小学的占志友老师的论文选题为《我是这样做的──关于有效课堂的几点反思》。这样的论文既从大处着眼,关注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又从小处入手,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做法,可谓言之有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请看占老师论文的结尾综述:
课堂是教学的根本,短短的四十分钟,需要我们好好来斟酌。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那么何谓有效课堂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认为:真实有效的课堂是多方面优化的有机整合,其涉及面太广了,关键是教师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活动的有机生成。其实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除了以上几点浅薄观点外,还得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巧妙地教学设计,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师有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配合默契,把握教学节奏,灵活的应变能力等等。总之,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起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信念,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个人认为,占老师虽然个别语句稍显罗嗦,观点却很清楚,即:有效课堂涉及到方方面面,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但他提出的四点做法(更新教学观念,与教改同行;树立服务意识,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和谐氛围,创设探究平台;优化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能力)无疑是切实可行的基本抓手。这样的论文选题,没有空泛地谈论课改,相反却能很好地解决一线教师在参与课改过程中的某些困惑和问题,范围和难把握得比较适宜,读者也感觉实用、有创新。
二、材料要充分。
选材是否合理是文章成败的关键。写论文从整体构思,到题目确定,到论证过程等等,都不能离开选材──客观的资料。选材的目的,是采众家之长,成一已之见。写论文,并不是今天想写就能写得出来的,充分积累材料是写好论文不可忽缺的途径,这就需要平时不断留意和积累。
1、广泛搜集和积累资料──注意材料的详实性。
要勤于积累资料,资料愈多,写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①直接材料:来自于我们每天的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听课、评课、解题等方面的经验。独到的体会、教学中的灵感、顿悟,习题的巧思妙解,课外辅导的典型经验总结,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参与课程改革的经历和感悟等等,都是写作的好素材。
例如黄石市市府路小学的万开菊老师和黄石市团城山实验小学的张文俊老师都选择了“数学作业”作为自己论文的题目。因为批改作业是教师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也最容易积累到第一手的个案材料。像万开菊老师开篇就提出了“思考的问题”:
学生作业的质量与其数学成绩是成正比的,每每我们信心十足把作业布置发下去,认为收上来的都将是一面面的“红旗”,哪知得到的往往是一把把“镰刀”,割倒了心中的自信。确实在平时的作业检查中,我们发现作业的质量不尽人意,甚至学习优秀的学生都在那儿应付了事。现在想想问题的一大原因是作业布置不够合理,因为我们的作业布置往往比较“统一”,无论成绩如何,都是同一份作业,同一张试卷,“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是学生稀里糊涂做了一大堆,时间花了不少,没对几题,有的甚至糊编。对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注重多样化练习,体现趣味性、主动性、合作性等特点。优化数学作业设计,提高作业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练习、作业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它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练习需要一定量的积累,但教师如果盲目加大作业量,让学生机械的记住知识,熟悉技能,这种作业必定是低效的。也会让学生觉得是一种负担。因此教师必须设计用好每一道题,使学生做一题有一题的收获。这样的作业就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学习需要、生活需要、人生需要。
作者列举了当前数学作业中存在的种种现状,思考了需要改进和优化的策略,针对性强,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有说服力。
②间接材料:充分利用图书、报刊杂志、网络信息获取资料。要多看多记,尽量多的获取新信息,才可以及时了解到教研的动态和相关资料。尽量多占有资料,可使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是撰写数学教学论文的基础。
仍以上面张文俊老师的论文为例,他在论述“多元关爱──设计分层性作业”时是这样写的:
参照华国栋先生的“差异教学理论”,布卢姆“掌握学习”的个别化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等提出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分层性作业设计可以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充分体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这使得“分层作业设计”的观点有了理论支撑,应用最前沿的教育理论突破数学作业设计的难点问题,材料用得恰到好处。
2、要抓住教学中的“闪光点”──突出材料的实践性。
①要猎取稍纵即逝的“感触”:感触,是指跟事物接触而引起的思想感情。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感触,看到或听到某一种教学现象,也会触发某种感情。这些感触,某一些往往是很有价值的,能令人启迪,引以为戒,免走弯路。有价值的感触,这时候能用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学理论原则去审视、去剖析,去抒发感情。但是,感触又往往是稍纵即逝的,如果不及时猎取它,就会销声匿迹。一些名人名家写出了许多不朽的篇章,是由于他们平时十分重视猎取感触,争分夺秒记录下来的。著名作家巴金一生写了大量日记,这日记就是他一天天的感触。
这里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有一篇论文《遗憾着大师的遗憾》被校本研究网评为精品文章,也是我本人原创和比较满意的作品之一,竟是在一个晚上的时间里一气呵成的。文章的灵感来源于去南京参加“现代与经典”研讨会,听了华应龙老师设计执教的一节公开课《三角形三边关系》,这节课被华应龙老师称为不成功的一节课,也引发了观课者的诸多叹息。我在为大师的失误而惋惜、遗憾之余,认真回顾、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深入地思考、探讨了课堂的改进策略,提出这样几个观点:
1、对学习材料的处理——操作活动为哪般?
2、对学习起点的把握——学生会了怎么办?
3、对生成的期待——预设之外的精彩?
如果我当时没有及时抓住与名师近距离接触后的思想落差,如果任由课堂重构的激情和冲动稍纵即逝,恐怕也不会写出这篇文章了。
②抓住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是指自己或发现别人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火花”的地方。具体地说,是指教学中对学生在开发智力上、在掌握技能上、在激发求知欲望上、在某一教学方法的巧妙运用上……有独到之处,或促使形成某一方面的能力。平时,由于对某一堂课钻研深刻,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闪光点”,学生的思维活动陡然活跃起来。感情十分投入,教学效果显著。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课后就要不失时机地拿起笔来,把这一“闪光点”捕捉下来。这样的内容对别人有启迪作用,写的文章才能理论联系实际不空洞,说服力强,这样的文章往往容易获奖。
例如黄石市开发区教研室周元珍老师的论文《完善整理设计,提高复习效率》中谈到“设置数学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兴趣复习”,其观点并不独到,也是老师们经常用到的复习方法。但周老师使用的例子却很有亮点,让人耳目一新:
例如第一册第一个整理和复习,可以设计一个“玩数游戏”。规则:①每人从小组的数字卡片(0、1、2、3、4、5、6、7、8、9、10)中任意抽出一张,用这个数字你能说出多少数学知识;②小组内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做好记录,在发言人结束后作补充;③谁说过后别人补充得少,谁就是获胜者。这样,根据内容与学生的情况而设计的数学活动,能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进行整理,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思考,易达巩固提高之目的。
又如黄石市民主街小学何国强校长的论文《“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谈到转化学困生,要“从头再来”,从学困生的起点出发。他举了一位老师的转化实例:
“每片树叶都是不一样的”,每一名“学困生”也是不同的。他们的个性不同、兴趣不同、起点不同。为了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刘老师仔细观察,摸清每一个学生遗忘或遗漏的知识点,找准每一个学生的起点,从起点出发,扎实开展辅导活动。一是征对大多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体辅导。如计算2-时,许多学生不知道要将2改写成1,再减。刘老师便从整数改写成分数讲起,弥补了学生在这个知识点上的缺失,并反复讲解练习,直至每一个学生理解和掌握为止。当这些“毛病”和“断链”一个个地被纠正或修复,学生能感受到自已的进步,体验到成功。
这样的材料,来源于一线教师真实的教育行为和成功的教学经验,可信度高,指导意义强。
三、思路要清晰。
在写论文之前,我们不妨先拟好一个写作提纲,如有可能最好是来一个初稿,然后再动手。转
1、提纲
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从整体出发,去检验每一个细节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展现相互间的逻辑联系是否得当,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和谐,每一个部分、每一环节是否都是为全局所需要,是否丝丝入扣,配合默契,是否都能为主题服务。
我市的小学数学论文评比方案已于日前公布了,论文的主题有八大类: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实践。
2、小学数学某一教学内容在小学经历的学习阶段、各阶段的学习重点、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经历的数学活动的研究。
3、小学数学单元教学内容的联系与差异的研究。
4、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学习材料或直观模型的研究。
5、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从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展开。
6、小学生数学学习困难、数学学习心理或学习方式的研究。
7、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有效展开。
8、有关“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的研究。
老师们应该根据自己熟悉和擅长的领域来确定选题,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先草拟出论文的写作提纲。如,若选择第六项“小学生数学学习困难”作为论文主题,就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展开:小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定义及其表现特征;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消除学习困难的教学策略有哪些。其中“策略”与“成因”最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我在网络上看到一篇这样的论文,现将它正文部分的主要内容的提纲列出来供老师们参考: 成因
对策
基础知识缺陷
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根植同化知识的固定点
知识表征不合理
加强学习策略的渗透,培养学习能力
顿悟思维受阻
关注数学思考,发展思维能力
思维品质差
消极的情感、态度体验
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动力
有了这样的提纲,文章的脉络和逻辑基本上就清楚了,也就是论文的“骨架”搭建起来了,再围绕提纲组织相关的材料,往论点里添加具体的实例,就能使论文血肉丰满、形散而神不散了。
2、初稿
提纲只是论文的大致轮廓,不可能对每一细节都考虑周密完善,因而可以先写一个初稿。有了它,很可能发现原来提纲中某些设想有不恰当之处,这时就应加以调整或修改;对于有错误的论点、论据,或发现新的论点、论据,还应及时抽掉与增补,使之逐步完善。初稿的写作通常有两种写法:一是按提纲的顺序分段进行,它可以便文章的格调、风格前后保持一致,前后衔接紧凑、自然,避免旁逸斜出,防止语言、文字上的重复;二是按内容的熟悉程度分段进行,这种写法有利于作者积极思考,便于捕捉创作的灵感。
例如大冶市滨湖小学夏健莉老师的论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依据新课标所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逐一举例进行论述,对课标的基本理念进行诠释和应用,条理分明、结构完整,让读者一下就能理解作者的教学思想和实践。
四、表达要准确。
修改是论文的后期制作。反复推敲出佳句,精心修改得华章,只有反复推敲和字斟句酌,文章才会显得具体、准确、生动,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述自己的教育、教研成果。
修改的范围可大可小,既可以来一个“亡羊补牢”──是发现什么问题,修改什么问题。通过材料的增删,使文章血肉丰满,使观点立之牢固,并与材料达到和统一;又可以“彻头彻尾”──发现问题,该舍就舍、该去则去,决不姑息。在内容上包括修改观点,修改材料,在形式上包括修改结构,修改语言等。
如阳新县实验小学潘金平老师的论文《小学生数学观察能力培养之点滴尝试》中提到,要教给学生对比观察的方法。学习9的乘法口诀后(二年级下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对比观察,找出其中的规律,帮助记忆。
(1)观察比较它们的积,发现下一句口诀的积都比上一句多9,上一句口诀的积都比下一句少9。
(2)观察比较它们积的个位数与十位数,发现积的个位数与十位数的和都是9。(3)观察比较它们积的十位数与乘数,发现积的十位数都比与9相乘的数少1。积的个位数就是10减去与9相乘的数的差。
这样训练能使学生学会以前者为参照物,逐一观察,逐一对比,有秩序地找出前后观察对象之间的异同点,进而发现其中的规律,进行有思考的观察,从而实现有效学习。
这样的观察顺序和结果是在学生真实探究的基础上,经过作者提炼和整理后,才得以形成逻辑科学、富有层次的材料的。试想,如果不加修改地照搬课堂教学中的原始材料,论文的表达就不会如此清晰、简洁、明了。
以上采撷了几位“只见其文不见其人”的老师的论文与各位进行探讨和交流,由于水平有限,难免有断章取义之嫌,恳请大家批评指正。“教学出成果,妙笔写华章。脱颖成能手,平生创辉煌。”最后衷心祝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锦绣文章的主人!
引自小学教学设计网http://
第四篇:家庭教育-论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系统在职教师家庭教
题目:如何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育知识普及培训结业论文
新疆昌吉州呼图壁县第四中学—田润 班级:第二期中级班
二0一五年三月十八日
题目:如何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作者:田 润 工作单位:呼图壁县第四中学 所属地区:新疆昌吉州 邮编:831100
摘要 :快乐、开朗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当孩子脸上整天洋溢着开心的笑容,享受着自由无忧无虑的童年,努力快乐地进行学习时,他们的父母和老师会感到由衷的高兴。
关键词:家庭教育 教育方式 快乐成长
通过的家庭教育的培训学习,我作为一名教师和一个中学生的家长,收获颇多。曾经的困惑也渐渐明朗,特别是在管理学生方面颇有感触,有的孩子,苦于和同学、老师处理不好关系而烦恼,更多的孩子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而苦闷,因此,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就显得非常重要。要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我认为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给予孩子足够的鼓励、放手孩子追寻快乐、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四个方面。
一、给予孩子足够的鼓励
从报上看到一个真实的故事。英国一位叫谢丽尔的25岁女孩,患上一种罕见的心理疾病——躯体变形障碍症,她总以为自己是个丑八怪,每天对着镜子自怨自艾,早晨不化妆十来遍,就不敢出门。她极度讨厌自己的模样,甚至常常考虑自杀。但是后来,这个女孩居然成了模特大赛冠军!一个心理如此阴霾的人,是如何变得阳光灿烂的呢?
心理医生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方法帮助谢丽尔恢复自信。她先给谢丽尔拍摄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化了浓妆的照片,一张是素面朝天的照片,然后陪她来到街头,问每一个路人他们更喜欢哪张照片。结果,躲在一边的谢丽尔惊奇地听到,几乎每个人都说他们更喜欢没有化妆的那张。谢丽尔渐渐意识到自我认识的偏差,慢慢克服了自卑的心理,并且在朋友的鼓励下报名参加模特竞赛,证明自己的美貌和能力,结果竟然一举成功。可见,自我认识对于人生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人往往会误解自己,心理医生就是起一个矫正作用。这个医生的方法,是让这个女孩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通过别人的评价来矫正自我评价。如果一个人,他觉得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获得成功,那么再努力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呢?“厌学”就是这样形成的。总之,让孩子听到客观而真诚的赞扬,让他从中得到积极的自我评价,这会让他的心中充满阳光,也充满力量。
二、放手孩子追寻快乐
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说道:“幸福的家就是五星级宾馆”。父母们常常想给孩子攒更多的钱,实际上多少钱都买不来孩子的快乐。财产今天损失了,明天可以找回来,但孩子的成长中的幸福感、教育机会一旦损失了,就永远找不回来了。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家,让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育的人,这才是父母所能给孩子最丰厚的、一生享用不完的财富。
在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做许多事才是他们最终走向社会的最好礼物。第一、可以让孩子在阅读中找到快乐。从幼儿期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也是防止他患上电视瘾的好办法。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喜欢阅读,他的智力就会发育得更好,他会更容易发现别的有兴趣的事;同时他的思想会更成熟更理性,他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不会舍得让电视浪费自己的时间。第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家长要鼓励孩子去独立地做一件事,首先自己不要一脸愁容和不放心。要认真评估孩子的能力和事情的可行性,如果觉得可行,就表现出对孩子的信任,表现出轻松愉快;把紧张和担心藏在心里。放手不是冒险,而是让孩子通过种种实践机会,锻炼胆量和能力,从而也能学会防范危险。如果家长总是怕孩子出意外,总是保护得严严的,将来他真遇到什么事,可能还没有能力和勇气应对。这如同担心孩子摔跤,就不允许他去学习走路,结果是他将来会走得更为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度呵护也给孩子的安全留下隐患。
哲学家弗洛姆认为,检验一个母亲给孩子的爱是否优质的,有一个试金石,即母亲是否愿意充分地对孩子放手,是否愿意推动孩子自主和独立。孩子在独立尝试中获得了自我成长的机会,感受到成长的快乐。第三、培养了兴趣,一切都好说。事实上,每一个忘我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的人,他一定是对学习和工作建立起了兴趣或责任感,这种兴趣和责任感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常常超越生理需求。平常人看到的是他们在饮食起居上的“苦”,看不到他们置身于喜爱的事情中的“乐”,就以为他们是凭借“苦”取得成功的。实际上,他们不“苦”,他们只是“痴”,其中的乐趣别人体会不到。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上,成功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不好,一是对学习不利;二是对保持不利。庸俗目标只能给孩子带来庸俗的刺激,不会产生良好的内在动力。从上小学就追求分数,会使孩子形成畸形学习动机,变得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反而降低学习兴趣,影响考试成绩。所以,我们要努力培养孩子广泛健康的兴趣爱好。
三、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
“儿童不是一块石头,成人刻刀所到之处留下的,并不完全是雕刻者单方面的想法。假如一定要把父母比喻为一个雕刻师,那教育这种雕刻所留下的痕迹则是雕刻与被雕刻双方互动形成的。作为雕刻者的父母如果看不到这种互动性,漠视儿童的感觉,以为在受教育方面,儿童就是块没有弹性的石头,刻什么样长什么样,那么一块璞玉在他手中也会变成一块顽石,或一堆碎料——看不到这种互动性,就谈不上尊重儿童。不尊重儿童最典型的一个表现就是对孩子管制太多,也就是指导或干涉太多,孩子的许多正常生长秩序被打乱了。”那么怎样尊重孩子呢? 首先,尊重孩子,就要遵循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无论是孩子的生理还是心理发展,均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然而,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学习好、工作好、生活好。受此心愿的驱使,我们越来越急切地想让孩子提前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以便他们将来进入小学后,学得更好一点,更轻松一点,将来走得更顺利一些。但是,如果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往往会把事情弄得很糟,这样不仅达不到父母的预期效果,还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
其次,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孩子在两三岁时,其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他们会提出“我自己来”、“我自己做”的要求,并跃跃欲试地尝试着做每一件事,这是孩子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现象。可是许多父母生怕他们做不好,总是包办代替,从而剥夺了孩子学习与锻炼的机会。当孩子到时候什么也不会做或什么也做不好时,却又受到父母的指责与埋怨,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作为父母,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意识的增强,通过各种方式以实际行动给予孩子支持,如对孩子表示信任、让孩子拥有独立的空间、给孩子支配时间的自主权、尊重孩子的选择、善待孩子的朋友等等。
最后,尊重孩子,就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孩子除了吃好穿好的需要外,还有渴望得到尊重、渴望独立自主、渴望自由创造的需要。尊重孩子,就要把自由和独立还给孩子,让孩子自主选择,自由探索。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备受宠爱,却反而常常感受不到快乐?为什么父母为了孩子省吃俭用,却常常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原因就在于,现在的孩子受父母支配太多、指责太多,家长往往把自己太多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很多家长的期望,强制性灌输给孩子太多的知识,剥夺了孩子游戏和自我探索的时间和机会,这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
所以,作为父母要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努力寻求与孩子心理上的沟通与默契。不要以成人的知识嘲笑孩子的无知,不要以成人业已成熟的思维方式批评孩子想法的幼稚可笑。每一种和儿童相处的细节,都是一场德行教育,也是一场心理健康辅导。
参考文献:
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第五篇:家庭教育论文
家庭教育论文
【摘要】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很多家长都已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在现实中却往往忽略沟通在教育中所应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沟通不畅造成了很多家庭教育中的矛盾,并使家庭教育陷入被动和僵局。因此,正视沟通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不断探索解决沟通不畅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是每一位家长应该不断思考的重要课题。【关键词】交流;沟通;家庭教育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尤其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年轻的父母们更加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成长与成才的重要性。但现实告诉我们,子女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是一个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的系统工程.目前,家庭教育正由原来的个别化、随意化走向系统化、科学化。人的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幼儿园、学校)教育,这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这项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
1、家庭教育的早期性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而父母理所当然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对孩子实施的是最早期的教育。这种教育最早可追溯至孩子的孕育阶段,此时父母的言行已无形中影响着孩子。三至六岁,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孩子的许多性格习惯都在这一阶段形成。
2、家庭教育的连续性
家庭教育优于其他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是它具有连续性。学校教育有始也有终,但家庭教育从孩子一出生,几乎时时相伴。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家长的言行随时随地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
3、家庭教育权威性
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需求方面对父母有很大的依赖性,决定了父每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著名的南北朝文学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开篇就阐明了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的特殊作用:“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由此可见,父母在子女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他们说话有分量,容易使子女理解、接受和服从。因此,父母在孩子的启蒙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4、家庭教育及时性
家庭教育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是一对一的教育,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了如指掌,即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心领神会,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能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人才的培养
在21世纪的今天要想提高全民族素质,必须从孩子抓起,而家长则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能否把孩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关系到国家建设是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在现实生活中,家长普遍有一种错觉,觉得别人的孩子乖,自己的孩子调皮。实际上,天下就没有特听话的孩子,更没有完全不听话的孩子,就看家长怎么教育。孩子像是一颗种子,家长只要给他提供健康的环境和足够的养分,他就会开出绚丽之花。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孩子健康性格的培养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和谐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性格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爱劳动、爱清洁、守时守信;而不良的家庭氛围,可使孩子胆怯、嫉妒、孤僻、懒惰、放任、不懂礼貌、言语粗俗。因为儿童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家长为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性格特征,家庭氛围的好坏是孩子性格健康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家庭教育是传递社会文明的重要途径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保持文化认同和传递信仰的基本场所。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在教育孩子,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与教育”调查表明,有37.0%的父亲和18.2%的母亲在家里经常与孩子谈论“国际国内新闻”,这些家庭的孩子明显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了解程度和对国家未来的关心程度高于其他家庭的孩子。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传递社会文明的重要途径。
总之,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从事的是塑造人类灵魂的事业,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事业,做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包尔海乡中心学校 热比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