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机械设计构思思路
机械设计构思思路
我仅仅是一个不懂机械的由于最近我们团队设计自己的思路,有许多不足,希望您能够补充完善,给更多人提供帮助。很期待能够的到您的帮助
1.查找现有类似设备的经济效益,提出更合理的设想。(这是主要部分,不然会很盲目);
2.查找相关文献,查找类似作品(主要看别人不完善的部分);
3.总结前人的方式方法以及存在的优点和不足;
4.列出思路框架图(主要指导方向);
5.细化思路,再次查找资料(主要是创新点,与2.的区别在于目的不同)
6.分析,总结
7.设计初步模型图,逐步精细化
我不是学机械的,所以这些仅仅是个人拙见,希望有所帮助。
第二篇:一般机械设计思路
一般机械设计思路
以我们提出的工作台设计为例
A 分析功能要求和附加要求
功能要求:运动参数和精度参数
运动参数:行程大小、行程分辨率和定位精度(行程分辨率+机构精度)
直线25mm;?建议30%~60%定位精度;0.002mm;
精度参数:定位精度、反向间隙、运动精度、单部件形位公差、机构复合的形位公差等
0.002mm;直线度0.002mm(突变小于0.05um);没有机构复合的形位公差
附加要求:承载能力、刚度和外形尺寸等
20KG;刚度20KG小于0.1um; 对外形尺寸没有要求
B 结构选型
支撑:
滑动导轨(平平;平山;山山);
圆直线导轨
方直线导轨
专用直线导轨(自制直接滚珠)
基准平面专用导轨
驱动:
皮带、链轮、齿轮
丝杆或滚珠丝杆
C结构设计
方直线导轨和滚珠丝杆
基座(底座,动板)形式、尺寸、是否干涉
方直线导轨的定位安装(底座,动板)形式、尺寸、是否干涉
滚珠丝杆的的定位安装(即主轴:短跨距:两端限位;长跨距:一端限位,一端游动;中跨距?)(底座,动板)
长跨距:一端限位,一端游动;
光栅、磁栅
基本零位开关、限位开关等
D 动力设计
电机的功率和安装(联轴节)
第三篇:2008谈《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思路的创新
谈《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思路的创新
摘 要
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探讨了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环节等方面的一些创新思路与设想。
关键词 应用型 机械设计基础 创新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实践性强、知识点多、内容涉及广,由于学生对机械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识图能力还不强,因而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差。部分学生为取得好成绩,便“ 死记硬背”,部分学生容易出现惧学和弃学的情绪,无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这种状况,如何提高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效果,笔者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在此,本着培养机械设计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就本课程的教学问题提出一些创新思路。
一、培养创新设计能力,整合课程体系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知识的应用,其课程体系必须突出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应按职业岗位上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及生产实际需要,对以往沿用多年的大专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调整课程结构,构建以实践能力为主的课程体系。
机械设计基础实际上包括了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设计两门课的内容,它囊括了从机械方案设计(原理设计)、参数设计到结构设计的所有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应着重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设计方法的掌握,不强调其基础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着重理解公式建立的前提、意义和应用,不强调对计算公式的详细推导和记忆;强调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注意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努力培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据此,课程整合的思路是从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出发,注重实际应用,引入反映机械设计理论和方法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力求在压缩课内学时的前提下,拓宽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对整个课程的教学做如下设计: 从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出发,重点讲解平面连杆机构、齿轮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等各大机构的运动转换和动力传递的原理。
机械设计创新能力的源泉来自于对机构的深刻理解,机器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中机构的创新。本课程内容多,又较为零碎,教师在讲解时要注意一是避免枯燥的罗列,对教材的内容要有取舍;二是要抓住问题的关键,突出重点,要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概念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三是要归纳总结,对比分析。例如在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中,对机构的演化的理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很好的实践,了解这些演化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在为数众多的机构中可以认为是由基本机构或这些机构经过构件尺寸、形状及运动副形状的变化,经过倒置,或增加辅助构件等手段而得到的新的变异机构或者是由上述这些机构用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新机构。要讲清楚这些机构的特点及演化方式,最好还要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演示它们的运动过程,让难以想象的机构的传动方式和运动特征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充分发挥视觉和听觉有机结合的综合优势,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理解,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同时通过布置适量的作业加深对学习内容理解。布置的作业要有所选择,量也要适度,不宜太多,另外还可布置一些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题目让同学们来完成,比如在学完平面连杆机构后让学生分析火星探测小车的是如何越障的、观察和分析某一日常生活中常见机械,作者简介:解占新(1964-),男,山西平陆人,晋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及研究;刘刚(1971-),男,山西临县人,晋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研究方向:CAD、CAE。
[2][1]
并绘制其主体机构的运动简图等等。
因此,对于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是本课程的一个重点。零件设计部分课程体系最好采取这样的方式:首先是总体方案设计的介绍,然后讲解支承件的设计,再讲解传动零件的设计和联接件设计,最后是结构设计的总结。
这部分内容着重讲解零件的参数设计和结构设计。多数学生毕业后可能直接参与生产第一线,对学生的要求是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因而教师在教学中更应重视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课堂中尽量多讲一些实例,重视对机械的理解,淡化设计计算。在过去的教学中,通常只重视设计计算,认为只要会计算就达到要求了,而轻视了结构设计以及与工程实际技术问题紧密结合的部分,使教学与实际脱节。如滚动轴承这一章:轴承装置设计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往往不作为重点,而这部分内容是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直接接触最为广泛的实际问题。因此,可以把这章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把轴承装置设计这部分内容作为重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轴承的安装、配合、紧固、调节、润滑、密封等实践性很强的技术问题。通过这样的整合,使学生既学会了轴承的基本知识,又掌握了轴承的应用技术,同时使学生明确了轴承在工程实际中的重要地位。多给学生介绍一些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增加一些本专业的最新动态的介绍,多向学生介绍一些机械的新发展、新思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又例如讲齿轮的设计,我国以前常用的齿轮是软齿面的齿轮,这种齿轮易发生疲劳点蚀,工作时线速度不能太高(通常v<20m/s),但如今科技高速发展,重载高速的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要求齿轮采用硬齿面齿轮,同时提高齿轮加工的精度,可以实现在重载下运转平稳噪音小,且线速度可达90~120m/s。我国现已大力推广硬齿面齿轮,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做一些这方面的介绍。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的动力机制。当一个学生对某门学科发生兴趣时,他总是心情愉快地去学习,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在讲课中应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调动学生“要学”、“爱学”的积极性。
1.激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是指对新奇刺激的注意和追求。当刺激、新奇的事物与个体需要相符合、相联系时容易发生兴趣、引起活动,并形成活动的动机。它是促进学生细致观察、良好记忆、创造思维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选用引人入胜、趣味性强的故事,编拟贴近实际且内容新鲜的应用问题,让学生感到所学内容“ 有用”、“ 有趣”,产生好奇之心,萌发急于寻求答案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促使学生从“ 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在学习棘轮机构时,向同学们介绍:(1)我们在骑自行车时,脚踩自行车踏板向前行驶;而反转踏板时,自行车为什么不会实现倒车;(2)卷扬机在提升货物之后,尽管机器已经停止工作,但货物为什么不会下降,而是稳稳地停在空中。使学生感到好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设趣———启迪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对人的行为具有激励、诱发和调节功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情绪高涨,就能引发极大兴趣,使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提高,感受性增强。因此,在教学中联系生活经验或具体事例,努力创设一种既符合学习情景、学生心理又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的教学情境,以求得学生最大限度的情感共鸣、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从“苦学”向“乐学”转变,调动学生“爱学”的积极性。
例如,“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作为一次课的内容,讲到制动器时,已近“尾声”。为保持学生的学习热
情,我引入这样一个教学情境:一个自行车运动员在平地上快速骑车,然后刹车。请大家选择使自行车快速制动的最有效的方法:A 刹前闸:B 刹后闸: C 先刹前闸,后刹后闸; D 先刹后闸,后刹前闸。由于他们太熟悉自行车了,也很有刹车“经验”,所以,课堂立即活跃起来,大家竞相发表意见。接着便可以进入“制动器”的教学。
三、培养具有较高工程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掌握先进的设计手段,熟练运用常用设计软件
近十年来,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高科技术产业的兴起,使机械设计学科不断得到新发展,设计方法更为科学、完善,计算精度更高,计算速度更快。一般来说,我国企业中现已广泛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优化设计等先进设计方法进行产品设计,学生要想能够很快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学校能够与生产实际尽可能地零距离接触,还应掌握先进的设计方法和常用的设计软件。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目前普遍使用的先进的设计手段和常用设计软件,如matlab、Pro/E 等,并鼓励学生在大作业和课程设计中运用设计软件进行设计。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
从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要求出发,学生必须全面掌握各种机构、零件、部件的功能、工作原理、装配等知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适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让学生在好奇、新鲜的兴奋中,无意识地学习某些知识,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凸轮机构、轮系等机构时,采用CAI 课件,把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死点位置,凸轮机构的从动件运动规律,以及轮系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生动形象地进行演示。再如讲到轴系零件时,适时地给学生在大屏幕上展示轴、键和轴上其它零件(轴承、齿轮、带轮等)配合、装拆的动画。声、像、文、图并茂的教学信息,增强了教学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设计的能力
大多数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不是很丰富,那么要扎实学好这门课,实践环节尤为重要。在课程的前期应加强学生认知实习,可采取多种方式,如到工厂参观、进行金工实习、参观机械零件陈列室,在这一阶段使学生对机器零件有一个感性认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验是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因为它的实验课题是以机械工程技术为背景的。学生通过实验,可直接接触到生产一线的技术问题和操作技能问题。因此,该课程实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带传动实验和减速器的结构分析和装配实验等,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带传动的特点及减速器的装拆技术、工具的使用等。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一些措施,可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进行一定的培养,但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下子做得尽善尽美。对于从事机械学科研究及教育的教师,探索和实践尝试刚刚起步,在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艰苦的工作还在后面。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机械类创新人才,仍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参考文献:
[1] 邹慧君,傅祥志,张春林等。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 程时甘,黄劲枝。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 邓宗全。机械设计及机械原理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第四篇:学习培训 厘清思路 构思行动 提高质量
学习培训 厘清思路 构思行动 提高质量
——吴仁昌培训活动后的思考
7月15-17日,滨湖区教育局委托江苏省教育学会课堂教学研究中心和南京胜越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根据我们区教育系统领导干部的实际需要量身定制并组织了本次暑期高级研修班。
此次培训的内容涉及面广,有国学大师钱锦国谈《领导艺术修炼》;有语文特级教师严华银讲《阅读品味决定思维品质》;有来自基层一线的宁波中学校长李永培授《教育转型时期,学校特色建设》;还有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常州教育局王定新局长的《创新教育管理理念》,可以说从内容上基本满足了不同人员的关注需求,同时,除了理论讲座,为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培训主办方还精心设计了每次课前团队活动环节,参训人员分组,在组长带领下分别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前十分钟团队合作展示活动,各组在活动中都充分展示了或符合自身特点或具有创意、生动的现代教师精神面貌。
专题培训,让自己静下心来认真地听听专家教授们的讲座,同时自己再读了遍蔡林森专著:《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
当我把全书从头至尾、从尾至头读了几遍之后,掩卷凝思,在我的耳边,不时响起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殷殷要求;在我的脑海,不时萦绕的是钱学森的沉重提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在我的身边,不时发生的仍是“满堂灌”和“题海战、疲劳战、消耗战”。我深深地觉得,“教学革命”是蔡林森对当前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现状的大声疾呼,是他多年基层教学管理工作的经验之谈,凸显了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的拳拳之心。
通读蔡林森校长的著作,“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多层次、全方位的培养了学生的各种素质及技能。下面,我就结合学校实际与自己的学习所获,从“学什么?”、“如何做?”两个层面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与设想。
一、学什么?学教学革命。蔡林森校长结合自身的教学管理经历,提出了4个方面的“教学革命”。
(一)教学观念必须革命。
周国平先生说:“一切教育归根到底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归根到底都是自学。”蔡林森校长也有一个著名的“5828”论断,他说,一般传统的课堂,至少有50%的时间是无效的,而80%的学生对教材要求是可以通过自学掌握的,另20%的学生对80%的教材内容也是可以通过互教互学,或教师点拨学会的。因此,我们必须相信每个学生,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学好。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坚定地树立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观念,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前提。只有树立起这样的教育观念,我们的基础教育才会实施大众教育,而不会实施精英教育;才会实施成功教育,而不会实施淘汰教育。
(二)教学方法必须革命。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精神实质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传统教学中老师的越俎代庖,这些都是应该大力提倡的。经过多年实践,蔡林森和洋思初中抛弃了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练”压到课外的做法,普遍灵活地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到永威之后,蔡校长根据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和学段不同,继续推广和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小学推广时,他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在数学、常识课教学中实行了“看一看、做一做、议一议、练一练”的“四个一”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课教学中采用了“比读书、比写字、比说话、比当堂完成作业”的“几个比”教学模式。每一个“比”都是一次“先学后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促学,当堂训练”是对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辩证地处理了教和学的关系,把学放在了首位;辩证地处理了学生和教师的关系,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辩证地处理了先和后的关系,要先学后教;辩证地处理了知和行的关系,明确要求当堂训练。
(三)教学评价必须革命。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传统的评课也是注重只评“教”。洋思的课和永威的课并不好看。蔡校长明确提出了3个观点:自主学习不能“轻轻松松”,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探究学习不能“扔掉书本”。蔡校长到永威之后,常年开展赛课活动,永威学校教师的听课笔记本的每一页都印有“效果是评课的唯一标准,效果好就是好课”的字样。他认为,效果好的标志就是全过程让学生紧张地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这里的效果,既包括知识方面的要求,也包括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求;既包括课堂教学中每一环节的阶段性效果,也包括一堂课的终结性效果。
(四)教学管理必须革命。
任何学校的教学都是三分教学,七分管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理念,“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以责任制为核心的严格管理制度,以蔡林森校长为核心的团队整体的奉献精神,这四者的整体熔铸,造就了洋思的奇迹。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抽取其中的一点或几点,运用到学校管理与教学管理中,都可能收取暂时的效果。然而,要想获得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与发展,真正将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则必须将四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否则,片面的理解洋思经验,肢解洋思经验的整体思路,机械地搬取与套用洋思的模式,只能歪曲了洋思经验与理念,同时也造成素质教育推进工作中的障碍。在永威,蔡林森不得不亲自上阵,天天听课、评课。洋思只是一所初中,永威则是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的一个体系。从小学到初高中各门学科,他轮番地听、评课。每天听评四五节到七八节课。日日、周周、月月、年年,几乎一天不落。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领袖、核心与支柱,以他为榜样、标杆,管理工作者深入课堂、践行课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是我们年轻校长应该学习的楷模。
当前,需要剖析我校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如下现象:
1、“满堂灌”现象普遍存在,教师一味追求“完成教学任务”,今天我的教学任务完成了,不管学生掌握达成度。
2、“题海战、疲劳战、消耗战”现象普遍存在,增加学习时间,盲目加大练习量,用陈题、熟题反复训练。
3、课堂学生学习情态处于被动型,课堂气氛沉闷,老师讲,我听。
二、如何做?
学校、教学、管理三个层面整体联动、点面结合,分层推进。
学校层面:学校总体目标:坚持“基于质量提升的内涵发展”道路,坚持一个中心(教学质量提升),突出一个核心(质量:明确目标),降低一个重心(教研:备课组建设),努力探索出一条既符合实际又持续稳定的提高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的有效途径。
实施策略:一个中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
两个提高:立足“实际、实在、实效”的工作作风,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立足“创新、实用、反思”,向教研要质量,落实督查机制。
三项工程:“凝心聚力工程”(党建)、“德育强基工程”(德育)、“优质管理服务工程”(总务后勤)三项工程。
四个加强:加强师德建设和教师业务建设,积极构建学习型教师群体;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德育常规管理的规范、有效;加强教学质量常规管理,注重教学质量的全程管理;加强能耗管理,落实各项减耗增效制度。
教学层面:原则:“把常规抓好”,切实做到真抓实管,严抓细管;“把细节抓严”,下功夫抓好备、教、批、辅、评等;“把过程抓实”,教学过程的管理。
课前:抓好备课组建设。五大块内容及五定内容、流程、细节(时间、地点、人员、中心发言人及内容、前阶段教学计划完成情况、教学效果和教学经验及存在问题、教材教法分析(教学目的、要求、进度、重难点、教学方法的改革及渗透德育的方法和途径、作业及质量检测情况、提优补差及第二课堂活动))。备课组要克服“重讲轻练、不讲乱练、只练不评”的现象发生,要重视课前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问题诊断,在每节课前的开始阶段教师注意通过诊断性测试发现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再适时调整教学步骤;同时要注意课堂上形成性测试的安排,坚持“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强矫正”的要求,从作业的二次检查和试题的二次反馈中发现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及时矫正。
抓好课件应用(保底:教学能力不强,利用好组织集体智慧、骨干教师的智慧;减轻工作负担)的二次修改痕迹(教学反思与后记,注重反思,更具针对性,体现差异性)。教研活动(备课组活动)利用好录音相互交流促进反思,7个教研组,20个备课组,都有活动、有录音,挂网上,定期进行优劣评析。
要明晰课堂主体。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在课堂上要“像考试一样紧张”,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放在首位,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和探索,帮助学生在克服困难上下工夫,这种教学要求有效地制约了习惯于“满堂灌”的老师,这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但也不能忽略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有些属于教师该讲的内容必须讲清楚,讲准确。当然,老师更应该结合检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找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训练题,有重点的对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迅速弥补学习上的缺失和漏洞。
课中:“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它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搞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老师讲学生听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先学”和“当堂训练”都是自主学习,“后教”是合作学习,全过程都是探究性学习。不仅如此,这种模式还处理好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校将尝试进行课堂教学结构变革,更注重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增强强化教学目标意识,进一步关注教学效果,及时反馈,调控课堂结构,力求从“形式、时间、环节”三大块内容方面进行明确,尤其是数学学科,点面结合,典型引路、分层推进。(数学课中用5-8分钟时间进行课堂检测,关注教学效果,可及时调整)。
在学校层面,积极推进雪浪中学省级重点资助规划课题《初中小班额条件下创意课堂构建的行动研究》、区教育局内涵发展项目《基于校本收藏文化的课程建设》、《中小学小班化教育实践与研究》》的实施,以初一(5)班、初二(4)班作为实验班,以数学学科组作为推进的点,利用好学校新建的互动教室(摄像头+电子白板+八角形学习协作小组)进行实验、研究。
课后:突出习题编制、优化作业布置。作业要做到“四精五必”,“四精”即精选练习、精编练习、精批练习、精讲练习;“五必”即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有纠必改。要重视习题精选精练,精讲精练,教师多费点事,学生少做废题。
教师根据课堂检测情况反馈,利用中午时间进行提优补标工作,力求做到堂堂清、日日清、月月清。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部分学生领跑,到教师处找题做,认题做,进一步激发优化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走得更快、更远。学困生,做好补标工作,不让其掉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管理层面:
明晰质量监控、评析流程。年级组组长评析月考,强化分层分级扁平化管理,期中、期未质量由校级评析。项目负责制。谁管,谁负责,谁落实,一切以其为总指挥推进项目,有权指挥,调用人、财、物等,形成职、权、利同步机制。
分层晋级制推进,倡导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尝试构建两大阵营(初三把关阵营,初一、二年级循环阵营,通过教师推荐、学校民主商定,形成制度,促进竞争。)
强化行政、教师值勤的机制。推行落实“361”校园执勤管理制。在继续推行行政、教师周执勤制度的基础上,推行“361”校园巡视,即:值班当天,走三遍校园;了解学生六个方面:课业负担情况、教师教风情况、学习风气情况、校园风气情况、个人诉求、管理建议;蹲点一个班级,听一节课,掌握班级管理情况,班级学习情况,教师内需教学情况。每周进行一周“361”情况进行汇报,及时解决巡查中发现的相关问题。
加强课堂研究与展示活动。人人开课、推行听推门课,同课异构的复习课研究等。综上所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的主要内涵就是“授之以渔”,而不是 “授之以鱼”,即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主要是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愉快,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变“苦学”为“乐学”。我校正在进行的学习先进模式,创新自己模式的活动,只要我们勤摸索,多总结,一定会有丰硕的收获。
第五篇:2008谈《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思路的创新
谈《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思路的创新
解占新 刘刚
(晋中学院机械学院 山西·晋中 030600)
摘 要
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探讨了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环节等方面的一些创新思路与设想。
关键词 应用型 机械设计基础 创新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实践性强、知识点多、内容涉及广,由于学生对机械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识图能力还不强,因而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差。部分学生为取得好成绩,便“ 死记硬背”,部分学生容易出现惧学和弃学的情绪,无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这种状况,如何提高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效果,笔者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在此,本着培养机械设计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就本课程的教学问题提出一些创新思路。
一、培养创新设计能力,整合课程体系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知识的应用,其课程体系必须突出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应按职业岗位上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及生产实际需要,对以往沿用多年的大专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调整课程结构,构建以实践能力为主的课程体系。
机械设计基础实际上包括了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设计两门课的内容,它囊括了从机械方案设计(原理设计)、参数设计到结构设计的所有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应着重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设计方法的掌握,不强调其基础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着重理解公式建立的前提、意义和应用,不强调对计算公式的详细推导和记忆;强调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注意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努力培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据此,课程整合的思路是从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出发,注重实际应用,引入反映机械设计理论和方法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力求在压缩课内学时的前提下,拓宽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对整个课程的教学做如下设计: 从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出发,重点讲解平面连杆机构、齿轮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等各大机构的运动转换和动力传递的原理。
机械设计创新能力的源泉来自于对机构的深刻理解,机器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中机构的创新。本课程内容多,又较为零碎,教师在讲解时要注意一是避免枯燥的罗列,对教材的内容要有取舍;二是要抓住问题的关键,突出重点,要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概念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三是要归纳总结,对比分析。例如在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中,对机构的演化的理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很好的实践,了解这些演化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在为数众多的机构中可以认为是由基本机构或这些机构经过构件尺寸、形状及运动副形状的变化,经过倒置,或增加辅助构件等手段而得到的新的变异机构或者是由上述这些机构用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新机构。要讲清楚这些机构的特点及演化方式,最好还要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演示它们的运动过程,让难以想象的机构的传动方式和运动特征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充分发挥视觉和听觉有机结合的综合优势,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理解,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同时通过布置适量的作业加深对学习内容理 作者简介:解占新(1964-),男,山西平陆人,晋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及研究;刘刚(1971-),男,山西临县人,晋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研究方向:CAD、CAE。
[2][1]
解。布置的作业要有所选择,量也要适度,不宜太多,另外还可布置一些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题目让同学们来完成,比如在学完平面连杆机构后让学生分析火星探测小车的是如何越障的、观察和分析某一日常生活中常见机械,并绘制其主体机构的运动简图等等。
因此,对于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是本课程的一个重点。零件设计部分课程体系最好采取这样的方式:首先是总体方案设计的介绍,然后讲解支承件的设计,再讲解传动零件的设计和联接件设计,最后是结构设计的总结。
这部分内容着重讲解零件的参数设计和结构设计。多数学生毕业后可能直接参与生产第一线,对学生的要求是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因而教师在教学中更应重视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课堂中尽量多讲一些实例,重视对机械的理解,淡化设计计算。在过去的教学中,通常只重视设计计算,认为只要会计算就达到要求了,而轻视了结构设计以及与工程实际技术问题紧密结合的部分,使教学与实际脱节。如滚动轴承这一章:轴承装置设计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往往不作为重点,而这部分内容是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直接接触最为广泛的实际问题。因此,可以把这章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把轴承装置设计这部分内容作为重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轴承的安装、配合、紧固、调节、润滑、密封等实践性很强的技术问题。通过这样的整合,使学生既学会了轴承的基本知识,又掌握了轴承的应用技术,同时使学生明确了轴承在工程实际中的重要地位。多给学生介绍一些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增加一些本专业的最新动态的介绍,多向学生介绍一些机械的新发展、新思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又例如讲齿轮的设计,我国以前常用的齿轮是软齿面的齿轮,这种齿轮易发生疲劳点蚀,工作时线速度不能太高(通常v<20m/s),但如今科技高速发展,重载高速的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要求齿轮采用硬齿面齿轮,同时提高齿轮加工的精度,可以实现在重载下运转平稳噪音小,且线速度可达90~120m/s。我国现已大力推广硬齿面齿轮,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做一些这方面的介绍。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的动力机制。当一个学生对某门学科发生兴趣时,他总是心情愉快地去学习,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在讲课中应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调动学生“要学”、“爱学”的积极性。
1.激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是指对新奇刺激的注意和追求。当刺激、新奇的事物与个体需要相符合、相联系时容易发生兴趣、引起活动,并形成活动的动机。它是促进学生细致观察、良好记忆、创造思维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选用引人入胜、趣味性强的故事,编拟贴近实际且内容新鲜的应用问题,让学生感到所学内容“ 有用”、“ 有趣”,产生好奇之心,萌发急于寻求答案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促使学生从“ 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在学习棘轮机构时,向同学们介绍:(1)我们在骑自行车时,脚踩自行车踏板向前行驶;而反转踏板时,自行车为什么不会实现倒车;(2)卷扬机在提升货物之后,尽管机器已经停止工作,但货物为什么不会下降,而是稳稳地停在空中。使学生感到好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设趣———启迪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对人的行为具有激励、诱发和调节功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情绪高涨,就能引发极大兴趣,使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提高,感受性增强。因此,在教学中联系生活经验或具体事例,努力创设一种既符合学习情景、学生心理又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的教学情境,以求得学生最大限度的情感共鸣、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从“苦学”向“乐学”转变,调动学生“爱学”的积
极性。
例如,“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作为一次课的内容,讲到制动器时,已近“尾声”。为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引入这样一个教学情境:一个自行车运动员在平地上快速骑车,然后刹车。请大家选择使自行车快速制动的最有效的方法:A 刹前闸:B 刹后闸: C 先刹前闸,后刹后闸; D 先刹后闸,后刹前闸。由于他们太熟悉自行车了,也很有刹车“经验”,所以,课堂立即活跃起来,大家竞相发表意见。接着便可以进入“制动器”的教学。
三、培养具有较高工程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掌握先进的设计手段,熟练运用常用设计软件
近十年来,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高科技术产业的兴起,使机械设计学科不断得到新发展,设计方法更为科学、完善,计算精度更高,计算速度更快。一般来说,我国企业中现已广泛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优化设计等先进设计方法进行产品设计,学生要想能够很快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学校能够与生产实际尽可能地零距离接触,还应掌握先进的设计方法和常用的设计软件。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目前普遍使用的先进的设计手段和常用设计软件,如matlab、Pro/E 等,并鼓励学生在大作业和课程设计中运用设计软件进行设计。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
从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要求出发,学生必须全面掌握各种机构、零件、部件的功能、工作原理、装配等知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适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让学生在好奇、新鲜的兴奋中,无意识地学习某些知识,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凸轮机构、轮系等机构时,采用CAI 课件,把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死点位置,凸轮机构的从动件运动规律,以及轮系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生动形象地进行演示。再如讲到轴系零件时,适时地给学生在大屏幕上展示轴、键和轴上其它零件(轴承、齿轮、带轮等)配合、装拆的动画。声、像、文、图并茂的教学信息,增强了教学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设计的能力
大多数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不是很丰富,那么要扎实学好这门课,实践环节尤为重要。在课程的前期应加强学生认知实习,可采取多种方式,如到工厂参观、进行金工实习、参观机械零件陈列室,在这一阶段使学生对机器零件有一个感性认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验是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因为它的实验课题是以机械工程技术为背景的。学生通过实验,可直接接触到生产一线的技术问题和操作技能问题。因此,该课程实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带传动实验和减速器的结构分析和装配实验等,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带传动的特点及减速器的装拆技术、工具的使用等。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一些措施,可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进行一定的培养,但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下子做得尽善尽美。对于从事机械学科研究及教育的教师,探索和实践尝试刚刚起步,在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艰苦的工作还在后面。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机械类创新人才,仍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参考文献:
[1] 邹慧君,傅祥志,张春林等。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 程时甘,黄劲枝。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 邓宗全。机械设计及机械原理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