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国中学校本课程方案
安国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为了切实推进我校课程改革,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精神,建立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组成的新课程体系,促进我校校本课程规范、有序的建设,逐步形成适应地方、学校和学生需要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有个性地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可简单地解释为以校为本,以学生需求、兴趣为出发点,以教师为主力军,以学校资源及社会资源为载体开发的课程。我校开发校本课程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及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文件精神,丰富发展学校教育内涵,使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落实到教育实践中。
二、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1、立足于面向21世纪的知识经济、现代信息技术、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以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培养为着力点,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2、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打好基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品质;学会共同生活,促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塑造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3、注重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对科学精神的塑造,科学知识的获得,科学方法的实践,科学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创造思维能力、探究与发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4、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开发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校本课程,以实现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5、逐步开发、不断改进和完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和特色发展。
三、校本课程的结构内容
1、整体思路。立足本校,重点突破,全员参与,稳步推进,全面展开。
具体地说,就是结合学校资源,立足本校,依靠全体教师共同开发校本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广泛征集师生意见,评估学生对校本课程的要求,以学生需求为依据,重点突破。工作上要坚持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前提,以加强教育科研为后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切实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和领导,精心组织,保证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与实施。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按照以下依据给予审定:
①所开出的校本课程要具有教育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观念的形成。
②要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而不是陈述性知识的灌输,以求诱导主体探索能力的提高与创新。
③要具有特色性和针对性,以促使主体个性发展的飞跃。
2、课程结构。根据校本课程的特点和我校的办学模式及课程开发原则.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初步分为以下二大类十四个科目:课程延伸类、艺体类。归类的角度主要从课程的内容与形式上便于科组操作方面考虑,实际上每个系列都不可能完全独立,二者间的关系是相互交叉渗透又相对独立,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课程延伸类可开设课程包括学科知识拓展类,如美文欣赏、写作、英语口语等。艺体类,如趣味科学、趣味数学等,包括发展特长活动系列如体育(田径队、篮球队、乒乓球)、音乐(合唱、舞蹈)、美术(水粉、素描)。
3、教材编写。校本教材应为活页教案,以活动形式为主,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实行逐步编写,最终编写为系统性的知识册。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①自编教材;②选编教材;③选用优秀教材;④拓宽现有教材。
四、校本课程的组织实施
1、成立安国中学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剡昌恒
成员;陈刚 李天福 安志龙 王良佐 李德银 杨小明 王彩虹 李琴
2、每学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一是校本课程理论培训,二是教师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培训方式以讲座、研讨为主;
3、校本课程的开设。由教务处及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审议,并在校务会议上通过后开设,也可由教师自主申报课程;
4、公布《安国中学校本课程目录安排一览表》,向全体学生介绍所开课程的主要内容、目的、授课方式等,让学生根据介绍自主选择。选修学生人数达到学校规定的规模(20人以上)即可开设;
5、课时安排。校本课程作为选修课开设,每周2课时,课程的容量以此数量进行开发;
6、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组织实施与评价。教务处、教研室做好监控、测评,参与听、评课的指导,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及时组织教师进行自我反思与交流。
五、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
1、过程管理:
⑴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先提交课时计划、主要内容、预期目标、教学用具、招生条件、班额数等;
⑵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对校本课程进行论证、批复课程门类,聘任开课教师;
⑶校本课程向全体同学公示校本课程开课目录,学生自主选择门类报名;考核时由任教老师根据课程特点自己选定考核方法(如成果展示、汇报演出、办展板、橱窗或作报告。
2、学生管理:
⑴选修同一课程的学生成立新的班集体(教学班),选出班长配合老师管理班级。
⑵对学生的评价实行等级制管理,根据平时考勤及考核情况(成果展示、汇报表演、调查报告等),考核按照优秀、良好、一般、差四个等级评定。
⑶定期或不定时进行评教评学,以便及时调整及改进。
⑷严格考勤制度,规范课程管理,对学生的出勤进行点名。
3、教师管理:
⑴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教务处随机听课,随时测评。⑵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活动记录。
⑶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⑷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⑸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⑹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六、校本课程的措施保障: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功与否,是我校课程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标志,全体教师要高度重视,并切实保障校本课程的建设。
1.组织保障: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课程规划、课程审议、课程计划管理的执行、课程评价、教材编写与管理、教师校本培训等工作,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健康发展,并制定《安国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教导处、教研室、教研组:主要职责:计划、执行、检查、评估全校各门课程及各教研组的课程教学工作;组织协调各教研组与年级组的各项工作的关系,落实各项课程管理措施;对教师进行指导,确保完成校本课程的各项要求;及时反映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师的教学需求;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课程管理提供依据;联系各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全力的形成。
3、设备与经费保障
加强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教、美术室、音乐室等设施的建设,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设备,为学校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此方案从2012年5月1日起实行。
安国中学
2012年5月1日
第二篇:安国中学校本教研制度
安国中学校本教研制度
加强和改进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是促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全面落实的重要保障。为了履行职责、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结合我校实际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以新课程为导向,改进和加强教研工作,立足学校,建立以解决学校在课程实施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的校为本教研制度,使学校成为学习化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
二、基本目标:
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必须立足学校,一是为了学校――即以改进学校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实践,解决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中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选择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经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研究;二是在学校中――学校自身在实施新课程中出现的问题由学校自己来解决,由学校校长、教师共同来分析探讨,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使学校逐步适应新课程,改变只“等”(等专家指导)、“靠”(靠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现象;三是基于学校――从本校和教师自身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发挥学校内部的教育智慧,盘活学校内部的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提高教学研究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制度职责: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学校教研工 1
作在校长和教务处领导下开展工作。建立起以校长为核心的教研指挥系统,形成“校长-教务处-教研组-教师、班主任”多级管理的教研网络。各级应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工作制度,学习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现代教育理论,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培养目标,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各级工作制度如下:
一、校长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1.校长、教务处主任、必须深入课堂检查了解教学情况,平均每周听课1课时以上。做好听课之前的准备工作和听课之后的评课、议课工作,以促进教学。
2.校长、教务处主任要经常深入参加教研活动,至少每两周参加一次教研活动,掌握分管学科的教学和教研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学校班子成员必须下学科组参加教研活动,并督促做好点名、记录工作。(校长负责语文组、教务主任负责数理组、政教主任负责外语组、总务主任负责政史组)
3.做好全校的教研流程管理工作,加强对学校教师的教研的指导和管理,选编学校的教科研论文集。及时检查各项教研工作的落实、进展情况和教研工作交流。及时安排和及时总结本校教研工作情况。
4.加强业务学习与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以身作则,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全校师生形成实事求是、崇尚学术、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校本教研风气。
5.鼓励、选送优秀教师参加高层次进修,做好骨干教师的选送和培训工作,组织全校教师分期分批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努力做好自培工作,包括学校自己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教师的自我学习培训。
6.根据学校的实际,制定学校教科研课题,并逐级落实。
7.发动全校师生员工从本校、本职工作出发,学习教育理论,注重联系实际,加强对实践成果的经验总结。组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教研队伍,开展老中青结对子活动,并负责督促检查。
二、教务处教研室校本教研制度:
1.教务处、具体负责各学科教研组的教研工作,必须深入学科的教研活动中,认真记录活动时间、内容等活动情况,掌握教师参加教研情况。
2.每学期结束时,应统计教研组的活动情况和教师参加活动情况并上报学校。
3.学校每学期对教研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对搞得好的教研组和教师进行奖励,差的提出整改意见。
4.每两年举行一次校内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和评选优秀青年教师活动。
三、教研组教研工作制度:
1.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的目的、任务,讨论并确定分年级教学要求,制定学期教学计划。组织领导全组教师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年级教学进度计划、教学科研计划和教研组学习活动计划,并严格执行。
2.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根据教学实际,围绕学校教科研课题确定教研组每学期的研究课题,有计划地开展研究与交流汇报,组织教学研究课、公开展示课,及时总结、交流、推广教学经验,撰写经验论文。
3.组织好每周一次的教学研究活动。主要内容有组织组内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研究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组织进行教学反思等。学习教学经验,教改经验、总结工作、讨论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质量等状况,提出解决问
题的措施和办法。教研组活动要有出勤和活动记录。
4.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结合教改,确定教研中心和教改课题,组织全组成员学习新理念,不断总结教学成果,推广教学新经验.5.每学期组内面向全体教师开展一次观摩评议活动,组织一次教师论坛活动.通过以上形式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提升教学理念,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活动要有总结材料。
6.做好以老带新工作,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要落实到人,加速培养新教师和青年教师。坚持每学期听课达20节以上。
7.教研组长要保证上述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开学时订好教研组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学期结束做好工作总结,并定期向学校行政领导和教师汇报工作。真正创建严肃活泼,刻苦钻研,文明和谐的教研组。
8.每个备课组每周组织一次集体备课或教研活动,组织组内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教材、探索教法和学法,共同研究:(1)单元、章、节、课时的目的和要求;(2)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3)作业或练习;(4)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选择;(5)统一进度,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9.每个备课组必须有专题的课题研究。
10.各备课组应制定学生自学能力(阅读、观察、思维、实验、表达、创造等)的目标要求及培优扶差的工作计划、实施过程及总结。
四、教师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师是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承受者和受益者,是开展教研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质量影响到全校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教学工作的质量,教师必须主动、认真
地进行教研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1.认真参加学校各级教研组织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态度端正。认真完成学校、教研组交给自己的任务。
2.每位教师认真完成教研组交给自己的集体备课任务,在教研组讨论时要认真准备,积极发言。
3.认真参加听课、说课、评课活动以及教师个人论坛活动。每学期听课15课时以上。
4.在教学实践的同时,要坚持做到:每年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确定一个教学研究课题,上好一堂教学公开课,制作1个多媒体课件,完成一份典型教案,撰写一篇以上教研论文。
5.要熟悉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必要的教参资料,认真制定好一学期的授课计划。
6.能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大纲,又备学生实际,即备知识能力点,又备德育心理渗透点,即备有效教法,又备学法指导,即备书面练习、作业,又备实验实践材料
第三篇:中学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堂街镇第一初级中学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学校在完成国家课程计划的前提下,可以对国家课程进行部分改造,可以自行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随着课程权力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是今后我国课程革新的焦点。为落实素质教育精神,顺应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趋势,根据省市课程改革会议精神,提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一)确立一个中心: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对校本课程的需要评估,我们决定以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要求为前提,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定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
(二)建立一个基础: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方式,扩展学生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都能贴近生活,适应生活。从而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并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因此,我们的校本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重视师生的自我发展、自我体验,正视学生的个人知识。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选择,张扬学生知识中的个性化,使之共同成为时代精神的建构者。
(三)明确一个原则:开放(包括内容和形式上的开放)开放可以给师生更广阔的天地,校本课程内容上的开放可以使教师更好的把握教改的实质,形式上的开放可以促进内容更趋科学、完整。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内容
1、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为指导,体现时代的要求,体现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教师、学生共同成长。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造精神、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
2、具体目标
发扬“尊重人格、尊重差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自知自律、自主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推进小学教育人文化改造,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造精神、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符合课程改革的宗旨。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校校本课程的目标,针对学生实际,我们把它分为:尊重他人、认识自我、勤于反思、善于合作。
3、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校本教材的开发内容,主要有“课程整合、课程新编和课程选择三种。
课程整合:主要包括不同学科间的整合和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两方面。
课程新编:计划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各科的特点来组织实施。
课程选择:选修课和活动课,教材以选择为主,选修课以学校开发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教材。
除以上四门课程外,我们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是多样化的。
三、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保证机制
(一)学校成立以主要领导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研究小组:
组长:谢永胜副校长全面负责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负责教研管理和教材编写指导。
副组长:谢凯歌主任、王超强主任、马政豪主任。审议教师的开发设想,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内容,具体具体发展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其中教科室:负责课程实施的设计指导和理论指导。教务处:负责组织人员编写校本教材和安排教师上课,实施课程计划。
组员:各教研组组长 编写校本课程纲要或教材。
(二)组织编写校本课程纲要或教材纲要或教材是课程的表现形式,是教与学的载体,在校本课程的构建中,编写教材或纲要,是最艰难、最关键的环节。校本课程研究小组,要组织一批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善于思考问题的、文笔能力比较强的教师编写校本课程纲要或教材。
(三)采用”三板块“形式,进行全员性通识培训。(1)理论学习
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课程实施探索》等有关材料。采取自学和辅导、分散和集中、讨论和测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办法,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树立大教育观,并用大教育观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要树立十种新型的教育观即新型的教师观;新型的教学观;新型的学生观;新型的质量观;新型的课程观;新型的人才观;新型的教学方法观;新型的过程教学观;新型的教学手段观;新型的终身学习观。
(2)专题研究
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使教师掌握新课改理念,树立新课改意识,及时捕捉信息,开阔视野,寻找差距,完善自我,提高素质,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策略,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3)活动实践
每学期,我们都计划按两个环节进行。
①年段研讨:每学期要以年级或年段为单位,对校本课程进行实践研讨。
②对外展示:每学年结合市级的各种教研活动对外展示,努力倡导新教材要活用),旧教材要再创造,但无论是新教材还是旧教材,都要体现新课标的教育理念。(4)校本培训的特点 ①、自主探究 ②、合作交流 ③、发挥网络的作用
(四)建立以”四定四制"为核心的管理机制,确保校本课程实施。主要建立了三个机制,1、激励机制: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的空间,要想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人尽其才,各尽其能,对会教能编的教师,学校要采取各种形式,及时进行表彰和鼓励。
2、评估机制:要研究制订校本课程评价标准,并与学校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考核相结合。要恰当的采用行政手段,确保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每一位教师真正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者。
3、投入机制:要有基本投入,要舍得投入,要优先投入。以上计划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适时进行调整。
堂街镇中心学校 2016年09月
第四篇:中学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苏集镇中学苏集镇中学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为了进一步深化我校课程改革,构建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有效课程选择,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特制定《苏集镇中学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1、提高课程适应性,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让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要实现学生个性化健康发展的目标是:具备新的课程观;学会选择;具备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能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选科指导,自行设计促进自己个性特长得到最佳发展的选课学习计划。
2、提升教师课程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其专业成长无论对学生、对学校、对课程开发本身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要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是:教师在进行必修课教学的同时,根据自己的个性和专长承担1-2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自身的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得到提升。
3、实现学校课程创新,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学校的地理位置、文化氛围、心理环境、物理设施等都会给师生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师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另一方面,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也就是学校的发展,学校特色的形成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自然追求,学校特色是学生和教师发展的自然结果。
(二)开发校本课程的策略
1、统一共识明确职责
全体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明确学校教育共同体(包括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社会各届同仁等)就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决策共同体。深刻认识校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功能、作用,熟悉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与策略,确立自身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的地位、作用,提高学校整体课程建设能力。
2、有的放矢逐步规范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有的放矢。“的”就是学生的兴趣、个性发展的需求、家长的期望、社会和社区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校在此基础上制订的学校课程发展规划。因此,学校将进一步采取措施摸清家底,加大力度弄清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与局限:例如学校教师的知识、经验与能力、教辅人员的特点状况;学生的知识水平,各种课程材料和设备及其相应资金的实际状况;课程计划的弹性空间、社区潜在资源、学校特色以及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及社区人士的认识水平和可能反应等。
3、注重实效,多元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要调整课程的内容,使各种有价值的知识都进入课程,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校本课程比例。打破学科本位课程结构,加强人文课程、综合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崭新的教学方式,拓展视野,多元化开发校本课程。
(三)开发校本课程应遵循的原则
1、课程目标整体性原则
校本课程,作为一个整体,都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目标。课程设置要注重课程目标整体性原则。各类型、各科目课程在各素质的教育中,虽有侧重不同、层次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不可能把某一类型、某一科目课程的教育,归划在某一单一素质的教育内。如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方面,探究型课程起着事实上的前沿阵地的作用,但基础型、拓展型课程也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占课程总课时量相当大部分的基础型课程,理应是素质教育核心教育的主阵地。因此,从课程目标来说,各类型、各科目课程,在统一目标下,在不同层次要求、侧重上功能互补递进、合力形成一个整体;从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来说,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作为课程来说,都是21世纪学生自身发展必不可缺少的必修课程,它们在课程体系中,有机地组成整体。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从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整体性原则考虑,针对学校学生特点,构建课程体系与配置课程科目。
2、课程结构多元性原则
学生素质教育的多元性,决定课程结构的多元性。课程设置要注重课程结构多元性原则。围绕着素质教育目标,为学生基础学力奠基的基础型、侧重于提高学生某些方面素质与更好地发展个性特长的拓展型、探究型课程,有的单科性质的;有的综合文科、综合理科性质的;有的是大综合科性质的;各类科目的设置呈现多元性。围绕着素质教育目标,课程教育类型也呈多元性,课程设置中,有的科目指定为学生必学、有的科目组合在各个课程模块中,形成各个领域、各个模块,领域内的科目,学生必须学,但学什么,学生可自主选择;有的科目规定学生必学,但在一定时段内,什么时间学,学生可自主选择;有的课程可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学或不学。环绕着素质教育目标,课程模式也呈多元性,有的科目注重全体学生共同教学要求的基础学力;有的科目注重知识能力的拓展,为兴趣、个性特长的发展奠定基础;有的科目注重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培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提供展现的舞台。有的科目教学以课堂教学型为主;有的科目是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注重学生体验、考察、实施开放型教学为主;有的以学生自学、讨论为主;有的是非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要求、内容、方式、地点、对象、成果形式都由学生自主选择。环绕素质教育目标课程教育周期也呈多元性;有长周期覆盖整个中学阶段的,有短周期以一学年、一学期为周期的,有不满一学期的微型课程,有专题讲座型、不定期型(研究型课程)等。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从课程结构多元性的原则考虑,充分发挥各种类型、模式、周期的课程不同的功能,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与配置课程科目。
3、课程教学差异性原则
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发展出发.为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创造相对宽松而有效益的发展条件。课程设置要注重课程教学差异性原则,要承认并允许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基础与能力、潜质发展的差异性。在基础型课程中,也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同一科目课程有不同层次教学内容与要求;在拓展型、探究型或研究型课程中,更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设置不同层次的课程科目,或在同一领域、模块课程科目中,有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与要求。要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的自主选择,尊重学生对自己所需要学习的课程、学习课程的进程与要求的选择权利。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从课程教学差异性原则考虑,认真落实为学生的选择学习创设良好的条件。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与配置课程科目。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途径
学校在保证课程的基础性和统一性的前提下,通过如下三种途经开发校本课程:
一是课程改造。课程改造是指针对与原有课程准备对象不同的群体进行的修改,或者根据对课程内容、结构安排等的不同理解而进行的调整。一是对原来开设的活动课和选修课进行整理和改造,淘汰已过时的课程,保留并完善具有生命力的课程;二是对国外引进课程的本土化改造。进行课程改造需要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归纳为五大类,即目的、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学习经验和学习资料。教师应该对上述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通过增加、删减和改变顺序与重点等方式对指令性课程、引进课程等加以修改,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班级的具体情况,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是课程选择。把在社会上极具市场吸引力、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的校外课程有所选择的为我所用。当然,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精心组织、分步实施的理性决策。
三是自主研发。即把当地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校本课程资源优势,以我为主,研发新的校本课程。如突出学校特点的“特色课程”、地方性专题课程快乐大课间》、《芦笋种植与加工》、《文明镇中人》等等。
二、校本课程体系框架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我校将要研发的校本课程归纳为五个大的系列: 一是学科知识拓展系列:如对联赏析、新闻写作与欣赏、生活中的化学等;
二是学科知识深化系列:生物、数学、化学、物理、赛辅导课、创新大赛辅导课等;
三是综合实践活动系列:如社会调查与研究、数学问题研究、物理问题研究、化学问题研究、参观考察等。
四是德育系列:如国旗下讲话、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团课、党课、理想教育、传统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
五是音体美武术等特色教育系列:如练声课、钢琴课、篮球课、排球课、素描课、工艺课等。
学校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开发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达到,建成学校校本课程超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
三、校本课程的课程类型
我们将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校本课程两类课程。基础性课程即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学科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学生现状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开发的各种课程。我校校本课程将以深化拓展型课程、实践探究型课程、学生个性化课程为体系构建。
1、深化拓展型课程
在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知识上的扩展和潜在能力的发展,着重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发展性学力,兼顾学生例行性学力培养。学生可以分领域限定选学的课程,内容与要求有弹性、可变动,不重知识量,而重独立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培养。其发展的领域有相同性,而层次与内容可有相对的差异性,对个性特长的培养具有从启发到初步发展的功能。
2、实践探究型课程
着重培养学生在实践和研究基础上创造性学力,包括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特长等,要求重视对学生合作学习、综合运用、选择组合等能力的培养。课程的领域可不同,层次也可不同,符合不同学段学生和学生群体内差异性的学习心理,是学生可以分类分层自主选学的课程。探究型课程内容,一般有相对明确的结论,重在研究过程。本类课程包括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案例调查、专题讨论、课题研究等项目。
3、学生个性化课程
学生个性化课程,即以学生个体为本位的课程,是指依据学生个体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心理特点和发展倾向,由学生在教师参与下为自己设计的课程。个体课程表现为个人学习计划、自我发展设计等有关自我学习目标达成、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计划、安排系统与活动过程。
学生各有其不同的发展取向和成长路径,他应该拥有自己的不同于“他者”的课程——学习者自己的课程。个体课程侧重于关注学习个体的学习需要与发展特质,推动学生构建自己的学习方式,寻求适合于自己发展的途径。
四、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
1、编写模式
“在编写中学会编写”,采用“动态的开发模式”。也就是说,“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相互多次循环,不断修正,直到满意为止。具体操作上,可以先确定目标,再编写内容、制定方法和评价,也可以从内容到目标、方法和评价。整个过程要考虑到“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内容,甚至要考虑课怎么上、课型是什么、适应的对象是谁、开展的学生活动是什么等。做到“在编中学,学中编,动态开发,逐步完善”。
2、教材定位
主要为了激发兴趣、拓宽视野,体现乡土气息,趣味性、科学性、知识性、思考性、创造性相结合。编写时,可以以一科为主,吸收相关学科教师参与,开展跨学科研究。
3、资料搜集
大量收集和占有资料,是编写的校本课程教材基础和关键。资料搜集可以进图书馆,查阅地方志,也可以上网查阅,或请教于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士。
4、编写原则
编的过程就是“抄添裁”的过程,当然要“添”,要提炼加工,深入浅出。行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具体地说,还要牵涉字体、字号、颜色配比、图文排版等比较专业的问题。我们可以把以下几点作为编写校本教材的基本原则:一是强调校本特色,突出乡土气息,拉近学生与社会的心理距离。二是图文并茂,语言亲切,具有良好的可读性。三是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思考性、创造性有机结合。四是留给学生思考、质问和探究的空间。五是去除过于成人化的表述,拓宽知识的宽度,强调了编者对读者需求的回应。六是编排要有意识地留下一些思考题,并且指出解决问题大致方向,强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5、课程标准:
成书后,要有配套的课程说明或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包括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内容范围、教学方法、评价手段、实验要求或拟开展的活动、参考资料或资料索引等)。
6、设计要求: 每本教材一般要求设计成8-10个专题,每个专题一般要求设计成1个课时,每个专题一般要求编写成2000-3000字,每个专题一般应包括正文、问题与思考、活动与探讨、积累与应用、推荐与建议等项目设计。每本教材总字数控制在16000-30000万字左右。
7、教材编审:
学校成立校本课程教材审定委员会,对教材进行审定。
五、校本课程的实施
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任务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加强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成果指导课程改革实践。加强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养,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提高。要积极探索,富有创造性地同时又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以确保我校校本课程的顺利进行,并取得扎实的成效。
1、建立组织,分工负责
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成立以校长为主任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委员会和由专家、校长、教师代表、家长、社区代表组成的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和领导工作,制定管理条例和办法,教务处负责落实具体计划和管理工作。
校长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第一决策者、第一责任人,将按照国家的教育政策,为全校学生的最好发展、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做出课程规划及其他决定。
教师将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或其他课程文件,在自己的专业活动范围内,从专业发展的高度,关注教育对象的需要,做出相关课程设计及其他决定,适时拿出《课程纲要》。
学生也将确立正确的课程观,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正确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选择课程甚至老师,学会规划自己个人的学习方案。
学校将创造条件让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的课程事务,如了解课程、评价课程以及为修正课程提出建议;同时促进家长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实施,如提供信息、协调资源等。
2、科学安排,规范实施
年级组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将学生课程需求汇总发给教师,供教师参考。教师在学期结束前,申报下学期校本课程科目,填写课程申报表,撰写课程简介然后上交年级组,由年级组报教务处将审批后的课程申报表汇总成《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并下发给各年级组,年级组下发学生,供学生选择;学生据此填写参加课程的《申请表》交年级组并上报教务处,年级组、教务处根据学生的选择人数(一般一个班不少于20人,方能开课)制定《课程安排表》;年级组根据《课程安排表》组织教学。
校本课程的选课和授课: 课程的开设打乱班级,学生自由选课;有些课程是同年级跨班选修,有些课程是跨年级选修。每位教师要切实做好校本课程的选题、开课工作,每个学期每门课(或课题)分课时教案不能少于8—10个。
3、建立培训、奖励机制,保障师资 校本课程门类较多,我校学生人数多,有许多课程和相关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都有很大不同。因此,教师培训学习是课改工作成败的关键。
首先要利用省内外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基地,把教师送出去培训学习;其次要把专家、课改先进学校请进校门进行大面积教师培训提高;再次要组织校内教师间相互探索、相互学习、交流经验,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课程改革之中,要增强课改意识,转变课程观念,树立创新精神,有能力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和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要写出期末和学年结束教学情况总结,并提出改进和完善意见。
学校要定期召开校本课程专题研究,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教学规律,撰写论文,以推动校本课程的不断深化。
学校要建立校本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业务档案,教师要认真填写校本课程申请,设计教学计划,提供教案、研究成果等资料,记入业务档案;要通过资料检查、讲课比赛、评教评学、召开师生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教师的授课运行情况;要对担任校本课程教学的工作量计算上采用等于或大于必修课的方法,体现在奖金或学期兑现中;要实行校本课程教学成果申报奖励制度,对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学中成果突出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
4、建立评价机制
新课程已赋予校本课程以全新的涵义。因此,学校必须突破传统课程观念,充分估计校本课程实施中场地、设施、师资等的实际要求,课程表设定的困难,统筹兼顾,加大投入以确保校本课程健康实施。校本课程实施评价在学校校本课程实施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主持下从师、生两个方面进行:
(1)对教师的评价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进行: ①学生选择该课程的人数; ②学生实际课程授受的效果; ③学生家长的反映;
④学校领导、教师有关专家人士的评价; ⑤各种类型、多种途径问卷调查的结果。(2)对学生的评价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①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
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 ③学生小组评议和任课教师评价; ④学生家长的反映; ⑤学习的成果(将采用随课程实施过程进行连续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采用书面测验、判定等级或书写评语等多种评价形式,主要以学生档案袋综合展示。
5、加强管理,调控运行,落实奖励。
校本课程要保证质量,充分发挥其功能,就要像必修课一样有明确的要求和授课计划,并严格管理,做到操作过程的规范,上课过程的调控,最后结果的考核,成绩成果的奖励。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采取校领导、教务处、学科组、年级组随堂听课,抽查教案与作业,组织公开课,召开师生、家长座谈会,填报学情调查表等了解教学运行的动态。期末和学年结束时,要求教师认真总结写出论文,学校择优交流,装订成册。
对教师在工作量计算上适当倾斜,对学生实行学分制管理,规定学生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标准为毕业标准,否则为肄业(规定最高学分标准,超过者可提前毕业)。建立奖励学分制,为学生学习优秀者的评价依据。
苏集镇中学
第五篇:中学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中学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为了进一步深化我校课程改革,构建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有效课程选择,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特制定《北辰中学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一、总体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2010-2020)》的精神,结合学校课程规划整体方案,从我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本校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1、提高课程适应性,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让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要实现学生个性化健康发展的目标是:具备新的课程观;学会选择;具备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能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选科指导,自行设计促进自己个性特长得到最佳发展的选课学习计划。
2、提升教师课程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其专业成长无论对学生、对学校、对课程开发本身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要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是:教师在进行必修课教学的同时,根据自己的个性和专长承担1-2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自身的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得到提升。
3、实现学校课程创新,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学校的地理位置、文化氛围、心理环境、物理设施等都会给师生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师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另一方面,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也就是学校的发展,学校特色的形成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自然追求,学校特色是学生和教师发展的自然结果。
(二)开发校本课程的策略
1、统一共识明确职责
全体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明确学校教育共同体(包括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社会各届同仁等)就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决策共同体。深刻认识校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功能、作用,熟悉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与策略,确立自身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的地位、作用,提高学校整体课程建设能力。
2、有的放矢逐步规范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有的放矢。“的”就是学生的兴趣、个性发展的需求、家长的期望、社会和社区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校在此基础上制订的学校课程发展规划。因此,学校将进一步采取措施摸清家底,加大力度弄清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与局限:例如学校教师的知识、经验与能力、教辅人员的特点状况;学生的知识水平,各种课程材料和设备及其相应资金的实际状况;课程计划的弹性空间、社区潜在资源、学校特色以及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及社区人士的认识水平和可能反应等。
3、注重实效,多元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要调整课程的内容,使各种有价值的知识都进入课程,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校本课程比例。打破学科本位课程结构,加强人文课程、综合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崭新的教学方式,拓展视野,多元化开发校本课程。
(三)开发校本课程应遵循的原则
1、课程目标整体性原则
校本课程,作为一个整体,都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目标。课程设置要注重课程目标整体性原则。各类型、各科目课程在各素质的教育中,虽有侧重不同、层次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不可能把某一类型、某一科目课程的教育,归划在某一单一素质的教育内。如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方面,探究型课程起着事实上的前沿阵地的作用,但基础型、拓展型课程也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占课程总课时量相当大部分的基础型课程,理应是素质教育核心教育的主阵地。因此,从课程目标来说,各类型、各科目课程,在统一目标下,在不同层次要求、侧重上功能互补递进、合力形成一个整体;从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来说,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作为课程来说,都是21世纪学生自身发展必不可缺少的必修课程,它们在课程体系中,有机地组成整体。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从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整体性原则考虑,针对学校学生特点,构建课程体系与配置课程科目。
2、课程结构多元性原则
学生素质教育的多元性,决定课程结构的多元性。课程设置要注重课程结构多元性原则。围绕着素质教育目标,为学生基础学力奠基的基础型、侧重于提高学生某些方面素质与更好地发展个性特长的拓展型、探究型课程,有的单科性质的;有的综合文科、综合理科性质的;有的是大综合科性质的;各类科目的设置呈现多元性。围绕着素质教育目标,课程教育类型也呈多元性,课程设置中,有的科目指定为学生必学、有的科目组合在各个课程模块中,形成各个领域、各个模块,领域内的科目,学生必须学,但学什么,学生可自主选择;有的科目规定学生必学,但在一定时段内,什么时间学,学生可自主选择;有的课程可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学或不学。环绕着素质教育目标,课程模式也呈多元性,有的科目注重全体学生共同教学要求的基础学力;有的科目注重知识能力的拓展,为兴趣、个性特长的发展奠定基础;有的科目注重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培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提供展现的舞台。有的科目教学以课堂教学型为主;有的科目是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注重学生体验、考察、实施开放型教学为主;有的以学生自学、讨论为主;有的是非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要求、内容、方式、地点、对象、成果形式都由学生自主选择。环绕素质教育目标课程教育周期也呈多元性;有长周期覆盖整个中学阶段的,有短周期以一学年、一学期为周期的,有不满一学期的微型课程,有专题讲座型、不定期型(研究型课程)等。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从课程结构多元性的原则考虑,充分发挥各种类型、模式、周期的课程不同的功能,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与配置课程科目。
3、课程教学差异性原则
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发展出发.为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创造相对宽松而有效益的发展条件。课程设置要注重课程教学差异性原则,要承认并允许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基础与能力、潜质发展的差异性。在基础型课程中,也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同一科目课程有不同层次教学内容与要求;在拓展型、探究型或研究型课程中,更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设置不同层次的课程科目,或在同一领域、模块课程科目中,有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与要求。要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的自主选择,尊重学生对自己所需要学习的课程、学习课程的进程与要求的选择权利。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从课程教学差异性原则考虑,认真落实为学生的选择学习创设良好的条件。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与配置课程科目。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途径
学校在保证课程的基础性和统一性的前提下,通过如下三种途经开发校本课程:
一是课程改造。课程改造是指针对与原有课程准备对象不同的群体进行的修改,或者根据对课程内容、结构安排等的不同理解而进行的调整。一是对原来开设的活动课和选修课进行整理和改造,淘汰已过时的课程,保留并完善具有生命力的课程;二是对国外引进课程的本土化改造,如《剑桥英语》等。进行课程改造需要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归纳为五大类,即目的、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学习经验和学习资料。教师应该对上述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通过增加、删减和改变顺序与重点等方式对指令性课程、引进课程等加以修改,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班级的具体情况,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是课程选择即“拿来”。就是把在社会上极具市场吸引力、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的校外课程有所选择的“拿来”,为我所用。如《新概念英语》、《游戏编程》、《古文诵读》等等。当然,这种“拿来”必须是教师在实践中精心组织、分步实施的理性决策。三是自主研发。即把当地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校本课程资源优势,以我为主,研发新的校本课程。如突出学校特点的“特色课程”、地方性专题课程《临城名人故事》、《临城风景名胜》、《临城地质》、《临城物种》等等。
三、校本课程体系框架
2003年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出台,为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我校将要研发的校本课程归纳为五个大的系列:
一是学科知识拓展系列:如对联赏析、新闻写作与欣赏、生活中的化学等;
二是学科知识深化系列:生物、数学、化学、物理、信息技术奥赛辅导课、创新大赛辅导课等;
三是综合实践活动系列:如社会调查与研究、数学问题研究、物理问题研究、化学问题研究、远足、访问、参观考察、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夏令营等。
四是德育系列:如国旗下讲话、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团课、党课、理想教育、传统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
五是音体美武术等特色教育系列:如练声课、钢琴课、篮球课、排球课、素描课、工艺课等。
学校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开发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达到100-120门,建成学校校本课程超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
四、校本课程的课程类型
我们将“三板块”课程(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整合为基础性课程和校本课程两类课程。
基础性课程即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学科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学生现状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开发的各种课程。我校校本课程将以深化拓展型课程、实践探究型课程、学生个性化课程为体系构建。
1、深化拓展型课程
在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知识上的扩展和潜在能力的发展,着重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发展性学力,兼顾学生例行性学力培养。学生可以分领域限定选学的课程,内容与要求有弹性、可变动,不重知识量,而重独立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培养。其发展的领域有相同性,而层次与内容可有相对的差异性,对个性特长的培养具有从启发到初步发展的功能。
2、实践探究型课程
着重培养学生在实践和研究基础上创造性学力,包括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特长等,要求重视对学生合作学习、综合运用、选择组合等能力的培养。课程的领域可不同,层次也可不同,符合不同学段学生和学生群体内差异性的学习心理,是学生可以分类分层自主选学的课程。探究型课程内容,一般有相对明确的结论,重在研究过程。本类课程包括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案例调查、专题讨论、课题研究等项目。
3、学生个性化课程
学生个性化课程,即以学生个体为本位的课程,是指依据学生个体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心理特点和发展倾向,由学生在教师参与下为自己设计的课程。个体课程表现为个人学习计划、自我发展设计等有关自我学习目标达成、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计划、安排系统与活动过程。
学生各有其不同的发展取向和成长路径,他应该拥有自己的不同于“他者”的课程——学习者自己的课程。个体课程侧重于关注学习个体的学习需要与发展特质,推动学生构建自己的学习方式,寻求适合于自己发展的途径。
五、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
1、编写模式
“在编写中学会编写”,采用“动态的开发模式”。也就是说,“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相互多次循环,不断修正,直到满意为止。具体操作上,可以先确定目标,再编写内容、制定方法和评价,也可以从内容到目标、方法和评价。整个过程要考虑到“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内容,甚至要考虑课怎么上、课型是什么、适应的对象是谁、开展的学生活动是什么等。做到“在编中学,学中编,动态开发,逐步完善”。
2、教材定位
主要为了激发兴趣、拓宽视野,体现乡土气息,趣味性、科学性、知识性、思考性、创造性相结合。编写时,可以以一科为主,吸收相关学科教师参与,开展跨学科研究。
3、资料搜集
大量收集和占有资料,是编写的校本课程教材基础和关键。资料搜集可以进图书馆,查阅地方志,也可以上网查阅,或请教于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士。
4、编写原则
编的过程就是“抄添裁”的过程,当然要“添”,要提炼加工,深入浅出。行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具体地说,还要牵涉字体、字号、颜色配比、图文排版等比较专业的问题。我们可以把以下几点作为编写校本教材的基本原则:一是强调校本特色,突出乡土气息,拉近学生与社会的心理距离。二是图文并茂,语言亲切,具有良好的可读性。三是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思考性、创造性有机结合。四是留给学生思考、质问和探究的空间。五是去除过于成人化的表述,拓宽知识的宽度,强调了编者对读者需求的回应。六是编排要有意识地留下一些思考题,并且指出解决问题大致方向,强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5、课程标准:
成书后,要有配套的课程说明或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包括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内容范围、教学方法、评价手段、实验要求或拟开展的活动、参考资料或资料索引等)。
6、设计要求:
每本教材一般要求设计成8-10个专题,每个专题一般要求设计成1个课时,每个专题一般要求编写成2000-3000字,每个专题一般应包括正文、问题与思考、活动与探讨、积累与应用、推荐与建议等项目设计。每本教材总字数控制在16000-30000万字左右。
7、教材编审:
学校成立校本课程教材审定委员会,对教材进行审定。
8、编排印刷:
由教务处组织,学校与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者签订印刷协议,由学校选定印刷厂,由印刷厂根据学校需求总数排版印刷。
六、校本课程的实施
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任务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加强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成果指导课程改革实践。加强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养,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提高。要积极探索,富有创造性地同时又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以确保我校校本课程的顺利进行,并取得扎实的成效。
1、建立组织,分工负责
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成立以校长为主任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委员会和由专家、校长、教师代表、家长、社区代表组成的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和领导工作,制定管理条例和办法,教务处负责落实具体计划和管理工作。
校长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第一决策者、第一责任人,将按照国家的教育政策,为全校学生的最好发展、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做出课程规划及其他决定。
教师将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或其他课程文件,在自己的专业活动范围内,从专业发展的高度,关注教育对象的需要,做出相关课程设计及其他决定,适时拿出《课程纲要》。
学生也将确立正确的课程观,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正确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选择课程甚至老师,学会规划自己个人的学习方案。
学校将创造条件让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的课程事务,如了解课程、评价课程以及为修正课程提出建议;同时促进家长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实施,如提供信息、协调资源等。
2、科学安排,规范实施
年级组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将学生课程需求汇总发给教师,供教师参考。教师在学期结束前,申报下学期校本课程科目,填写课程申报表,撰写课程简介然后上交年级组,由年级组报教务处将审批后的课程申报表汇总成《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并下发给各年级组,年级组下发学生,供学生选择;学生据此填写参加课程的《申请表》交年级组并上报教务处,年级组、教务处根据学生的选择人数(一般一个班不少于20人,方能开课)制定《课程安排表》;年级组根据《课程安排表》组织教学。
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校本课程每门课(或专题)一学期一般安排8—10个学时,个别系统性强的专题,可以申请两个学段连接。
校本课程授课的时间和地点:校本课程一般安排在下午第七、八节课进行;有些校本课程可以安排在双休日和节假日进行。校本课程一般在校内进行;有些校本课程在有安全预案的情况下,可以安排在校外进行。
校本课程的选课和授课: 课程的开设打乱班级,学生自由选课;有些课程是同年级跨班选修,有些课程是跨年级选修。每位教师要切实做好校本课程的选题、开课工作,每个学期每门课(或课题)分课时教案不能少于8—10个。
3、建立培训、奖励机制,保障师资 校本课程门类较多,我校学生人数多,有许多课程和相关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都有很大不同。因此,教师培训学习是课改工作成败的关键。
首先要利用省内外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基地,把教师送出去培训学习;其次要把专家、课改先进学校请进校门进行大面积教师培训提高;再次要组织校内教师间相互探索、相互学习、交流经验,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课程改革之中,要增强课改意识,转变课程观念,树立创新精神,有能力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和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要写出期末和学年结束教学情况总结,并提出改进和完善意见。
学校要定期召开校本课程专题研究,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教学规律,撰写论文,以推动校本课程的不断深化。
学校要建立校本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业务档案,教师要认真填写校本课程申请,设计教学计划,提供教案、研究成果等资料,记入业务档案;要通过资料检查、讲课比赛、评教评学、召开师生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教师的授课运行情况;要对担任校本课程教学的工作量计算上采用等于或大于必修课的方法,体现在奖金或学期兑现中;要实行校本课程教学成果申报奖励制度,对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学中成果突出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
4、建立评价机制
新课程已赋予校本课程以全新的涵义。因此,学校必须突破传统课程观念,充分估计校本课程实施中场地、设施、师资等的实际要求,课程表设定的困难,统筹兼顾,加大投入以确保校本课程健康实施。校本课程实施评价在学校校本课程实施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主持下从师、生两个方面进行:
(1)对教师的评价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进行: ①学生选择该课程的人数; ②学生实际课程授受的效果; ③学生家长的反映;
④学校领导、教师有关专家人士的评价; ⑤各种类型、多种途径问卷调查的结果。(2)对学生的评价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①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
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 ③学生小组评议和任课教师评价; ④学生家长的反映; ⑤学习的成果(将采用随课程实施过程进行连续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采用书面测验、判定等级或书写评语等多种评价形式,主要以学生档案袋综合展示。
5、加强管理,调控运行,落实奖励。
校本课程要保证质量,充分发挥其功能,就要像必修课一样有明确的要求和授课计划,并严格管理,做到操作过程的规范,上课过程的调控,最后结果的考核,成绩成果的奖励。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采取校领导、教务处、学科组、年级组随堂听课,抽查教案与作业,组织公开课,召开师生、家长座谈会,填报学情调查表等了解教学运行的动态。期末和学年结束时,要求教师认真总结写出论文,学校择优交流,装订成册。
对教师在工作量计算上适当倾斜,对学生实行学分制管理,规定学生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标准为毕业标准,否则为肄业(规定最高学分标准,超过者可提前毕业)。建立奖励学分制,为学生学习优秀者的评价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