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几点思考(七)
关于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几点思考
云南财经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栾敏
昆明市新闻路257号邮编:(650030)电话:1380871697
3摘要: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文章从建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制度、坚持以德治校、依法治校、发挥教师优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和谐校园以人为本教师与学生校园文化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思想,并将和谐社会建设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一起作为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目标。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地位重要、作用重大,而高校在传承文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所具备的人文优势,更应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示范区和辐射源,因此,打造优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和谐社会的着眼点是人,和谐社会实质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的状态,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每个人的创造力和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具体说,要从师生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入手,切实解决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突出问题,有效调控师生的差异,让师生享受教育教学的成果,能得到发展、提升的实惠,再以法规、道德、政策和舆论的力量,确保学校的稳定和谐,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师生的发展创造稳定公平的校园秩序与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二、坚持依法治校、以德治校,保证校园的和谐发展
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师生人格,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依法治校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保障师生民主权利的必然要求,是平衡和调节校园利益关系、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有力保障。通过依法治校,运用法律、制度、校规的力量来预防纠纷和事故,不断化解矛盾与冲突,弥合裂痕,整合校园资源,维护校园秩序,以文明、理性、平和的方式消除校园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形成人心安定、秩序井然、教学相长的和谐。以德治校是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理论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行以德治校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构建以德治校领导体系,依据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通盘考虑学校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思路和方法,构建包括学校公德、干部道德、教师道德和学生道德以德治校的内容体系;其次,要建立一支政治坚定、知识渊博、品格高尚、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这样做,必然可以为建设和谐校园奠定基础。依法治校、以德治校是治理现代化高校的两种手段,两者互为依托、相辅相成,以德治校是实现依法治校的基础,依法治校是实现以德治校的保障。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中必须坚持德法兼治的原则,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大力实施依法治校,最终实现以法保和谐,以德促和谐。
三、发挥教师优势,构建校园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服务学生的主体,学校应该关注教师的价值、潜能、作用、需求、情感体验、道德生活以及人格养成,用心去评价、理解、尊重他们的工作,力争把最优质的资源用到教师人才队伍建设上来,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良性竞争机制,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潜能。一是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开展“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增强责任感,做学校主人”等活动,引导教师从自身的道德修养、思想观念、心理要素、工作潜能等方面,注重自我内化的和谐,树立敬业的精神和乐业的态度,增强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二是要引导教师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坚持“学生第一、育人育才”的宗旨,对教育事业做到有热心、耐心、细心,培养顾全大局、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妥善处理教与学中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关心、理解、信任学生为前提,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三是要辩证地看待教师,承认教师的客观差异,公平调控差异,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教师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条件,支持教师进修,分批选送教师参加业务培训,给教师提高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发挥潜能的空间,为他们营建提升素质、发挥作用的平台。
四、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达到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目的。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学校实施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感受生命和体会经验的过程,要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主题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知、情、意、行诸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根据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培养鲜活的个性,凝练精湛的技艺。高校还要善于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懂得人与社会的融合,包括了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内外和谐、上下和谐与长幼和谐等;懂得个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必须达到有机统一,个性的全面发展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实现;懂得自律与他律的和谐,知道接受来自学校的管理和规范的过程,也是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不断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通过参与学校的管理,培养自主、自决、自择、自律的能力;懂得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尤其是生活上有困难、心理上有困惑的同学,尽心竭力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情系同学,互助互爱。传统的衡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标准,已经暗合了和谐发展的要求,学校要结合当今社会的新情况、新时期学生的特点,与时俱进,赋以全面发展新的内容。
五、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氛围,体现和谐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灵魂,校园文化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对师生的道德情操、精神面貌和行为举止产生重要的影响。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也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等等。学校要高度重视校园价值观对广大师生行为的引导和约束作用,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大力开展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教育,不断提升高校师生员工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教育引导全校师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全校师生中树立起追求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安定有序、宽容和谐的良好氛围。另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还要教育引导
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开辟德育基地、德育展室、校园网站等,以各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加强德育教育。总之,要根据学校特点、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努力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风格,使全体师生每时每刻都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化的熏陶,实现人格的升华,实现科学、道德和艺术的统一以及人的和谐发展与学校和谐发展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M].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2]郭枫焰,范俊德.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J].华南新闻,2005-03
[3]邴正,以德求师以德育人——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师德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1,(11).
第二篇: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
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若干思考
陈佳奇
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验班 学号:41101319 联系方式:***
【摘要】:社会和谐是国家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生活幸福的重要保证。而构建和谐校园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本文将通过从阐释和谐校园的特征入手,探求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促进高校建设生机勃勃的未来。
【关键词】:校园、和谐、建设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1在现代社会,教育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个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二是提高国民素质,为民主社会培养合格公民。高校是传承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建设和谐校园一方面有利于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个体,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也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播,将和谐文化向社会广泛的辐射。
一、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
1、和谐校园是安定有序的平安校园。平安是和谐的基础,稳定是和谐的保障。和谐校园首先是平安校园,在这样的校园里,师生员工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常识,能够自觉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一方面能够常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预防工作,及时消除隐患。另一方面即使遇到突发性或者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时,师生也具有自救意识和能力,将灾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在这样的校园里,师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养成自觉遵守纪律和秩序习惯。人们心态平和,秩序井然。
2、和谐校园是具有浓郁文化和学术氛围的书香校园。校园是传播知识,孕育文化的摇篮。理应带有浓厚的书卷气息和深厚的书香味。在这样的校园里,人们把读书当成乐趣,当成精神的享受,而绝不是功利性的以完成考试为目的。书的世界是丰富而又多彩的:书中有光明,可以烛照我们的内心;书中有警示,指导人生之舟绕过暗礁和险滩;书中有天籁之音,让我们回到自然的怀抱,返璞归真;书中有历史的回响,让我们领略刀光剑影、世事沧桑„„书中跃荡着睿智的情思、流淌着纯美的情怀、延展着跌宕的故事,传达着绝妙的诗意,才是书香的根本原因。”2校园里,人们手不释卷,低吟浅诵,伴随着清晨的微风和斜阳的余辉,在花的芬芳和鸟的鸣啼里,构成一幅美的画卷。在这样的书香飘逸的校园里,人们读书、思考,写作、表达和实践,对于个人的成长将是大有裨益的。“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
3、和谐校园是民主团结、道德法制的文明校园。民主法制,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人们普遍牢固树立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良好的自律习惯,遵守共同认可的道德、纪律和制度,追求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价值取向,从而逐步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校园民主风气浓厚,人们的愿望和期待受到尊重,学习和工作是作为享受生命的一种手段。人们从言行到举止,从服饰到仪表,从礼仪到心灵都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校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
4、和谐校园是充满智慧和生命力的校园。和谐校园应当是激情洋溢、活力四射的。在校园里,从事教育工作的是一个个有着个性特点的教师,教育面对的更是一个个青春鲜活的生命个体。“老教师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年轻人的激情与创造同样重要”,教育需要激情和智慧,学生成长也需要激情和智慧。在教与学、在交与育的过程中,根植于激情的师爱会迸1《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肖川《教育的真情与智慧》岳麓书社2005年3月第一版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
发出智慧的火花,让教师领略生命的存在与价值。同时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也学会辩证理性地思考,在学习交流、探索的过程中丰富自我,逐步发掘人生的价值。
6、和谐校园是环境优美,人际关系和谐的校园。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和谐校园的建设也不能忽视生态环境。一个和谐的校园,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珍爱生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场所。每个人都树立起对他人负责,对后代负责的理念,自觉地保护环境,把校园当成自己的家。同时,学校的每个人都应和睦相处,诚信正直、民主平等,严于律已,宽容别人,让爱与关怀充斥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
1、干部表率,思想引领。“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构建和谐校园,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的表率作用是基础。“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只有干部首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务实的工作作风,勇于牺牲的精神,开拓创新的思维,科学的管理理念,民主谦虚的品质,对人对事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形成领导集体和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才能团结和带领导师生员工不断进取。同时,“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照亮人类前进的火炬”,校长对师生员工的引领首先是思想的引领。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教师只有真正理解“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④理解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学教育是为人生的幸福奠定基础,为民主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才能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才能自觉地注意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一生的发展铸就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人格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因此,校长要让教师清楚学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方法培养人?”只有让全体师生员工都了解并形成共识,才能使办学的理念和目标由学校的号召和要求,变为师生自觉的行动。
2、制度保障,奖惩分明。以前教育界流行的一句话叫“一个好校长等于一所好学校。”说明校长作为学校的主要领导,其个人的政治意识、道德素养、人格魅力、办学理念、工作作风对学校的发展和特色是至关重要的。几年前,一个美国人写了一本书叫《美国总统是靠不住的》,说到没有制度作保障,只依靠个人的道德操守其实是很危险和难以持久的,且也不符合现代社会的法治精神。因此,一所好学校应当有一套科学公正的考核评价和激励的机制,有一套激励校长有所为,制约校长有所不为的规章制度,让全校每一个人想干事业有舞台,做出成绩有地位。也让每一个人都有所制约、有所敬畏。如果一个人“天不怕,地不怕,那这个人就很可怕”。一套好制度在一个好校长的贯彻执行下,才等于一所好学校,才是从实现人治走向法治的的保障。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不是搞一团和气,不是绝对平均主义,不是不要批评与争辩。如果干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质量高低一个样,你好我好大家好,就会严重挫伤更多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校园风气不正,矛盾重重,那就与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南辕北辙。因此,构建和谐校园,必须要创新学校内部管理,建立健全机会公平、客观公正、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考核评价激励制度,并严格要求和实施,从而形成学校内部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的良性竞争机制,让混世魔王没有天地,让南郭先生没有土壤,让校园充满活力,充满和谐。
3、加强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和化解矛盾的能力。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矛盾无处不在。“和谐社会应是能有效化解内部矛盾的社会,”⑤构建和谐校
园,不是指没有矛盾,也不可能没有矛盾,而是有效化解学校内部的矛盾。在学校内部由于所处岗位不同、思想认识差异等,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统筹兼顾,把学校的长城利益和师生员工的具体利益结合起来,把不同群体、不同岗位的利益结合起来,公平公正地解决和处理矛盾。这对领导者和管理者来说“需要高超的领导艺术、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公平公正的立场。”⑥要实现上述要求,必须加强学习,提高思想理论水平,提高政治敏锐性和对矛盾的分析洞察能力以及科学思维和决策能力。让校园在矛盾的化解中创造新的和谐。
4、师生参与、民主治校。“都说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我也认为这也是素质教育面向未来的标志。培养创造者的前提是教育必须充满民主。没有民主,便没有创造;没有民主,便没有民族的未来”。⑦民主是专制的天敌,只有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大力开展民主教育,相信师生,依靠师生,在实施好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才能最大地激发师生的智慧与活力。构建和谐校园,符合学校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也符合师生员工的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师生是构建成和谐校园的主体,学校领导要充分相信和全心依靠师生员工,健全以教代会、学生会为主体的民主管理和自主教育组织,尤其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或兴趣小组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巨大作用,广开言论,认真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民情,集中民智,才能构建和谐校园。
5、党政重视、社会支持。有为才会有位。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学校首先奋发有为,做出成绩,让成才、家长放心,才能让党委、政府和社会满意,才能更好地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心,更好地取得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同时,学校也要主动让党委政府和社会了解教育,了解学校,注重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解决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总之,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师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努力为社会培养大批用知识和智慧武装起来的人才,才能真正体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也才能为推进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发展先进文化并最终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办出让人民满意的学校。
注释:
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第227页。②肖川《教育的真情与智慧》岳麓书社2005年3月第一版第318页。
③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113页。
④《现行教育法规与政策选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二版第400页。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华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第180页。
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华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第195页。
⑦李镇西《民主与教育》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294页。
第三篇:如何构建和谐高校
文章标题:如何构建和谐高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中央提出的伟大战略部署,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提出的全新历史性课题,学习和领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深入思考构建和谐学院的问题,是摆在全体教职工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
一、深刻领会“和谐”、“和谐社会”、“和谐学院”的精神实质
和谐,具有协调、融洽、合作等意义。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比如“和衷共济”“厚德载物”“和气生财”“和为贵”都是对这种和谐精神的注解和说明。和谐不是指完全同一,而是指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和而不同”的重要思想,其实质就是倡导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和”与“不同”都是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条件。学者乐黛云指出:“‘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使各个不同事物都能得到新的发展,形成不同的新事物。这种追求新的和谐发展的精神,为多元文化共处提供了不尽的思想源泉。”构建和谐学院就是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的“和合文化”。
关于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内涵,胡锦涛总书记作出了明确的阐述。他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把治国理政的事业拓宽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各个方面,并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重大战略思想,又是重大理论创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这个新概念,并将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进一步勾勒了建设和谐社会的“路径图”,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任务。
何谓和谐学院?和谐学院并非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式的一团和气,也不是个性被压抑、矛盾被掩盖、问题被搁置的“稳定局面”。和谐学院的“和谐”源于协调和默契,表现为水乳交融的自然状态,营造的是融洽的人际关系,协调的是各方面利益。和谐学院就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模式;是以学院为纽带的各种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工作氛围;是指在学院中个人自身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各部门之间和谐,个人、单位与自然之间和谐;是整个学院与外部单位的和谐友爱的关系;是学院各个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教学发展、教师发展、科研发展、管理发展、服务发展等各个方面带动学院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二、为什么要构建和谐学院
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的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教育系统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我们甘肃行政学院作为培养全省公务员的主要基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要起骨干和带头作用,走在前面,把构建和谐教育、和谐校园作为自己最基本的任务。
首先,建设和谐学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时代的必然。建设和谐学院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营造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所以,建设和谐学院正是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其次,构建和谐学院是促进学院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发展是构建和谐学院的前提和基础,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学院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和谐学院,可以更好
地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
再次,构建和谐校园,是增强学院创造活力的现实需要。创造活力是学院生存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和保护好广大教职工的首创精神,使学院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
最后,构建和谐学院,是实现校园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和谐学院一个重
要方面是校园井井有条,学校的管理秩序、教学秩序和科研秩序都呈现出一种持续的、连贯的、平稳的运行态势,在校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每个人都能够从中获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与保障,实现校园结构稳定、关系融洽,广大师生员工能够心气平和地干事业、求发展。
三、和谐学院的标准
(1)和谐的学院应是一个民主法治的学院。
民主法治就是要通过法律程序管理学院,这就意味着要尊重广大教职工的独立人格和民主权利,尊重并维护对学院重大事情的知情权、参与权、意志表达权及民主监督权,在民主得到充分发扬的基础上,使教职工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同时,这种民主要与法治相结合,使整个学院的运转服从于法制的权威,真正做到法律高于人情、法律高于权力,从而使依法治院基本方针得到切实落实。
(2)和谐的学院应是一个公平正义的学院。
讲公平正义,就是要妥善处理和协调学院各部门之间、教师和学员之间、领导与部属、同事之间等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我们强调的公正、公平,是广大教职工在学院管理、教学、生活工作中地位的公平、机会的公平以及整个学院规则和机制的公平,是一个公平发展的体系。
(3)和谐的学院应是一个诚信友爱的学院。
诚信是中国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建设和谐学院要大力强调诚信友爱,就是学院全体教职工(包括领导在内)做到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做到这几点,就须以道德作支撑,以法律、制度、规范作保障。
(4)和谐的学院应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学院。
如何使一个学院充满活力?一是要有一个各方面水平较高的领导集体,尤其领导个人的政治素质要强,领导要谋大事、干大事、成大事的意识和能力;二是要有一批名家教授,要有名师、大师。使教学、科研尽快提高上层次;三是学院应做到“四个尊重”,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四是要积极营造鼓励干事业、支持干成事业的环境氛围,使一切有利于学院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从而使学院活力竞相迸发。
(5)和谐的学院应是一个安定有序的学院。
一是班子要坚持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制度,坚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二是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民主法制的管理机制。总之,要通过建设安定有序的学院,使大家安居乐业,学院稳定、团结、有序。
四、怎样构建和谐学院
胡锦涛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六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那么构建和谐学院就是我们当前的主要工作。对于如何构建和谐学院,重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落实,概括起来即:贯彻一个龙头,抓好两个坚持,发扬三种精神,培养四种素质,做到五个加强。
一个龙头: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龙头
对国家来说,抓好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对我们学院来讲,抓好发展是学院生命和活力的内在要求。学院发展是建设和谐学院的根本之道,在构建和谐学院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扭住发展这个执政兴院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把学院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两个坚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院党委、院领导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充分发扬民主,特别在一些群众关心和敏感的总题上,要公开、公平、公正,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坚持改革创新,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群众的创造活力,出名师、育名人、做名院。
三种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发扬精益求精精神,发扬敬业奉献精神。
新时期的艰苦创业精神,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精益求精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学院全体共产党员乃至每个普通员工都要以这种精神为指导从事本职工作。一是要大力发扬敬业思想,一门心思干工作,做一个爱岗敬业者;二是大力发扬责任意识,敢抓敢管干工作。自觉坚守岗位,积极担负起本岗位的责任,努力将自己份内事办好;三是要大力发扬务实作风,在务实中创新。要创造性地开展本职工作,务必求真务实,切忌心浮气躁,更忌弄虚作假,从实处着手,做好职责内的每一件事,解决好每一个问题,扎扎实实,坚持不懈;四是要大力发扬奉献精神,艰苦奋斗。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党和国家服务,为学院服务,做好本职工作,就是要做好服务工作。每个人职位不同、权力不同、岗位不同,所服务的表现形式似乎也不太相同,但服务的本质是一样的,那就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四种素质:构建和谐学院应具备四种人文素质
1、要有共生的理念。和谐社会承认社会的不同主体和要素可以而且应该和平共处地存在,即共生。共生意味着所有成员能够在相互协作中共同增进利益。所以,作为学院的每一个成员,要有一种共发展、共利益的意识,要有一种“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的理念。
2、要有宽容的心态。一方面我们要寻求问题的积极解决,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有一种宽容的心态。宽容可以是对人的宽容,一类人对另一类人的宽容,也可以是对一些事情,乃至对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这个学院的宽容,是和谐学院所需要的美德。
3、要有感恩的意识。每一个人的人生成长和事业成就都离不开天地的养育、社会的保障、家庭的关爱、朋友同事的帮助。饮水思源,要学会心存感激,而不能刻薄寡恩,更不能让人总觉得是“欠你的”。感恩而后懂得珍惜,才会加倍珍视自己拥有的一切。
4、要有审美的情趣。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应该有超功利的审美尺度,应该以审美的眼光来重新打量和发现身边的世界。一旦拥有了审美的情趣,就会发现自然不仅仅是资源和财富,它更是人类诗意的家园;社会不仅仅是名利场,它亦是人们共同完成的无以伦比的艺术品;人与人的关系也不仅仅是“物的依赖关系”,人最需要的就是人本身。这样人们收获的就不是浮躁、倦怠和郁闷,而是公开、舒畅与愉悦。
五个加强:和谐学院首先是法制的学院,依法治院就是要在法律框架内实施校园管理,从事教学科研等活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建设一个稳定、法治、公平、有序的和谐校园。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做好学院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发挥好党员、骨干的桥梁作用,完善制度,坚持等好的做法。
2.要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古语云:“不成规矩,无以成方圆。”建设和谐学院就是要加强各项管理制度的建设,坚持依法治校,从严治校。建立健全的、专业化的管理机构,以和谐的理念和方法激励各部门和职工主动发展。
3.要加强领导干部思想政治作风建设,要不断提高适应新时期需要的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突出提高谋求发展的能力、管理学院事务的能力、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维护学院稳定的能力。学院要加强班子建设,任人唯贤,率先垂范,容人容事,淡化权力意识,实施集中领导,分层管理,权责到人。
4.要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作用,以师德建设为载体,突出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倡讲团结、讲协作、讲守信、讲友爱、讲宽容的新风。
5.加强人文管理的和谐统一。在依法依规、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把各种任务、要求、态度、感情、利益、同学院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以公平的信念创造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激励和分配机制。围绕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提升、评优、晋升、基建、财务收支等,全力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平等、团结、尊重的校园环境。职工人心顺,主人翁意识增强,就会自觉地把自己和学校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总之,构建和谐学院,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需要。构建和谐学院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一个需要随着教学、科研和学院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过程,更是一个长远的征程和永恒的主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我们学院全体职工的共同参与和不懈努力。新时期,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公平观、荣辱观、和谐文化观,在院党委坚强领导下,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把我们的学院建设得更好!
《如何构建和谐高校》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如何构建和谐高校。
第四篇:高校舆情引导与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
高校舆情引导与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
陈燕
肖建昌
摘要: 构建和谐校园是新时期的重要理论命题,面对高校舆情多样化、复杂化的新局面,应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突破传统高校舆论引导理念,注重校园媒体建设和建立校园舆论引导长效机制几方面入手,有效引导高 校舆情,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关键词 高校舆情 舆论引导 和谐校园
舆情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 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所表现的总和。高校舆情 作为在一定范围内产生的高校这个特殊群体对社会事务的 心理认知、价值判断的综合表现,具有舆情传播迅速、范围广 和影响大的特性,高校舆情一旦形成,对广大师生的思想意 识、校园的安定甚至是社会的稳定产生影响。因此,密切关 注和分析高校舆情,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舆论引导与疏通,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重要意义。
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普及知识、传播文 化、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机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成为政府、社会各 界和高校共同关注的话题。高校的和谐应当是整体的和谐,包括校园内部的各个部分、各个层面、各个群体,高校与整个 社会的外部环境都处于一种相对协调的状态,这其中也涵盖 了舆论的和谐,而现实环境中,社会的转型发展给高校带来 了较大冲击,读书的高成本与就业难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 差距,大学生的独立性、个性化使校园中各种思想文化相互 碰撞,互联网、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高校的普及,更 快捷传播信息的同时也拓展了高校的舆论空间,为高校受众 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从过去传统主流校园媒体单一 化变成“多种媒体、多种声音”,流通渠道的多样性带来了舆 论的多样化,使高校舆情呈现复杂化的新局面,正面舆论与 错误舆论并存,主流舆论与非主流舆论并存,如不能及时有 效对负面非主流舆论加以引导,将会对高校校园稳定与和谐 造成威胁,这就对高校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高校舆论引导在于将高校中的各种意见、思潮,经过整 合统一到正确的舆论导向上来,形成一种主流声音,从而达 到影响和改造负面舆论的功能,达到舆论和谐。那么,如何 适应新时期高校舆情的发展形势,以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引导校园舆论,构建和谐校园成为当前一项较为紧迫的任 务。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高校舆论,构建和谐校园有力的思想保障
大学生作为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活跃分子,对于校园舆论与社会舆论的生成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舆论宣传工作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时期引导高校舆论、构建和谐 校园有力的思想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 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 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其 目的是为了促使大学生思想的转化,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 生头脑,提高思想认识。在思想活跃、敏感度高的大学校园 里,如果先进主流的思想文化放弃这块阵地,一些腐朽落后 的思想势必会滋生,从而影响校园和谐与稳定。高校舆论引 导就是要使舆论中积极的内容和要素得到强化,并成长为主 流舆论,而消极内容得以压制并最终消亡或被控制在一定范 围内不至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因此,一方面加大对主流舆 论的引导,另一方面加强公众自身的政治思想,提高对不良 舆论的辨别能力也是必然的,这就对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提高辨析力抵制负面舆论的侵蚀提出更高要求。
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强化学生 的自律性,大学生形成了对自己行为判断和约束标准,在面 对各类事件和问题时,做出理性判断,自觉形成主流正向舆 论,抵制非主流负面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有效性。
二、突破传统的舆论引导理念,以正面的 舆论引导人
营造构建和谐校园的良好舆论氛围,应当以正面舆论宣 传与引导为主,辅之以舆论监督,服务好中心工作和高校发 展大局,在正面舆论引导过程中,注意舆论引导的方式方 法。新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对新闻 信息选择的途径和能力不断增强,以前采用的简单宣教已经 不能适应形势变化,高校要突破传统的“灌输式”舆论宣传理 念,改变措施,变灌输为启发,在人性化、柔性化、隐性化的传 播过程中帮助受众更加清晰认识事件发展,引导其正面分 析、判断,从而对主流舆论产生一致认同。在正向舆论引导过程中,典型的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在构建和谐校园过 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要大力宣传,使典型人 物的典型事迹在学校内外广泛传播,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带 头与示范引导作用,形成正面的舆论导向。但应当注意的 是,在先进典型的宣传过程中应符合客观实际,坚持实事求 是的原则,提高舆论引导的可信度。校园舆论引导应摈弃传 统舆论引导一般化、表面化的弊端,贴近现实、贴近大学生受 众,注意引导的艺术性,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舆论引导的有效 性。此外,还可发挥舆论领袖的作用,有意识地培养校园舆 论领袖,利用其较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更好地引导主流舆 论。
三、注重校园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建设,善用校外传播媒体,营造良好和谐的媒体舆论氛围
高校校园媒体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更是高校舆论 宣传与引导的重要阵地,在传播信息、服务受众的同时承担 着舆论导向的作用。校园媒体客观反映高校的舆情现状,把 握校园舆情导向,用媒体舆论去改造校园舆论,提升校园媒 体的舆论引导力,有利于形成积极和谐的校园舆论氛围,构 建和谐校园环境。校园媒体作为高校舆论的主要表达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校园舆论的发展方向。一直以来,传统的 校园媒体在高校舆论宣传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 进一步强化对传统校园媒体日常管理的同时,加强对校园新 兴媒体(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的建设与把关。校园舆论 中,网络媒体(校园网、高校、BBS、贴吧等)的作用和影响日趋增强,有时高校的网络舆论甚至会引发社会舆论,校园网 络舆论在一定程度上虽能反映高校舆情,但一些网络舆论缺 乏理性、捕风捉影、言辞激烈,反而激化了矛盾。高校相关管 理部门要加大对校园网络媒体舆情监控。
高校的和谐与发展也离不开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高校 应善用校外大众传媒,建立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危机事 件发生时尽快和大众媒体沟通联络,召开记者发布会或通气 会,及时通报事件的发展和事实的真相,不让小道消息和不 良舆论有滋生的可能性和途径,校园媒体和校外大众媒体形 成联动,全面引导舆论。
四、建立校园舆论引导的长效机制
如何把握舆情、分析舆情、有效引导舆情,是新时期高校 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建立高校舆情引导的长效机制是其中 重要环节。显舆情,形成一些校园危机事件,给高校带来 不安定、不和谐的因素,因此应关注日常舆论宣传与引导,建 立高校日常舆情的观测、收集、分析机制,把握潜舆情,把危 机在萌芽阶段予以缓解,防患于未然。
高校应设立专门的舆情研究机构,配置专职的研究人 员,使舆情收集、分析与研判更加专业化、系统,针对性更 强。日常舆论宣传与引导中,除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善设议程,围绕大学生关心的议题加以强调,聚焦大学 生的注意力,还可主动发现、提出热点问题作为议题设置,逐 渐消弱其他议题在校园内的影响,开展前瞻性的宣传引导,使非主流的议题和校园舆论在议程设置的过程中朝着有利 于舆论导向,构建和谐校园的方向发展。此外,还要善用校 园媒体,加大正面报道,积极开展各类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 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控制舆论导向,在潜舆论阶段消 弭不良舆论。
日常舆论引导还应针对学生差异性关注舆情的不同,通 过日常教学、社团活动、党员培训、座谈会、问卷调查、心理咨 询,掌握不同类别的舆情现状,分类别予以引导,提高引导的 有效性和针对性。
危机事件,建立健全校园危机预警与应对机制,第一 时间引导舆论危机事件具有意外性、聚焦性和紧迫性的特征,一旦形成,对整个院园安全稳定与和谐构成极大威胁,危机事件的 突发性使得受众在危机爆发初期往往不易判断清楚整个事 件,易在高校内部造成恐慌,如处理不当,甚至会造成事态的 恶化,信息沟通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先入为主的信息能有效 影响受众的言行,要利用各种途径疏导舆论,控制不良舆论 扩散范围。
在危机事件中,建立高校危机事件的预警与应对机制,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各部门联动,在危机 发生的第一时间以及时、科学、正面、全面的信息报道引导舆 论,消除谣言,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在危机事件 中树立高校的良好形象。
高校舆论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是关键性的,如果舆论是积极地、正向的,良好的舆论氛围会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反之则会起阻碍性。高校应加强舆情分析,关注校园的“热 点”和“焦点”问题,主动设置议程,在高扬主旋律的同时有效 引导校园舆情,使高校舆情引导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推动力。
25岁到64岁的老中青三代人、中高学历以 上的人都爱看《宫心计》。有效分流目标受众,宣传浙江卫视品牌形象 由于世界杯高昂的转播费用和央视垄断性的转播平台,造成了省级卫视在世界杯期间节目编播的困境,因此,浙江 卫视准确地抓住世界杯期间“男人独占电视”容易造成家庭 矛盾的收视困局,将世界杯期间节目收视的主打人群锁定在 对足球不太关注的女性观众身上。不但有效地抓住了目标 人群,更借此契机将“浙江卫视·中国蓝”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首先,浙江卫视将《宫心计》的官网平台整合到浙江广电 集团的新蓝网主页上,将分集宣传片花链接到新蓝网,增加 受众粘合度。第二,《宫心计》首播庆典上,浙江卫视以“中国 蓝”艺人大面积参与主持、表演、互动环节,实际上是借 TVB明星宣传“中国蓝”艺人。第三,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浙江 卫视总监夏陈安总是将《宫心计》的主流意识形态与“中国 蓝”的舆论导向主旨相联系,借《宫心计》的人气,使“中国蓝” 品牌不断地出现在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上。
超越湖南卫视,成为世界杯期间省级卫视收视冠军。《宫心计》自播出之日起,连续 4 周超过收视排名省级卫视之首的湖南卫视《佳期如梦》,收视率跃升为全国 25 城市 电视剧收视排名之首,创造了世界杯期间的收视神话。浙江卫视的的成功提醒着我们,电视台间抢夺收视率的竞争,有时是未必是一种零和博弈,极有可能创造一种多方共赢。究其根源,还是在于通过对“蓝海战略”的巧妙运用,实现了避免在播出平台上的同质性竞争,以及在满足目标受众心理需求上的精准投放,把握住了这两条播出策略,不论 遇到再强大的竞争对手,都可以借力打力,实现双赢。
第五篇:构建和谐校园的几点思考
构建和谐校园的几点思考
戴晓程 戴班明
(河北省承德护理职业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摘要: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位教育管理工作者所必须关注和思考的。研究和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构建;和谐校园;思考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中央提出的伟大战略部署,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构建和谐校园,是值得每一位教育管理工作者关注和思考的。研究和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进而构建和谐校园,加快教育事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什么要构建和谐校园?因为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没有和谐校园,就没有和谐的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我国教育结构的调整、教育大众化的实现,教育规模的扩大、结构多元化、质量和效益的不均衡发展越来越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片面追求规模,忽视教育质量提高的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成员之间的利益分化、利益矛盾,校园内一些不和谐因素等问题日益凸显,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
1以党建带动和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和谐校园建设要从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党员、教师、学生是三个主体,特别是学生是学校的多数,学生的工作做好了,学校的和谐才有了广泛的基础。在学校加强党建工作,用党建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是有益尝试。设想学校中的党建工作做好了,每一个党的基层组织(支部、党小组),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建设和谐校园将只日可待。
建设和谐校园,重心在基层。随着学校管理重心转移,党支部由学校党委决策的执行者变为和谐校园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学校在规范党组织设置的同时,加强党支部建设,积极开展对广大青年教职工和学生的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广大教职工和青年学生综合素质,在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让教师和学生党员在学校教育中起到鼓干带头作用,是营造团结、奋进、和谐的校园重要力量。党组织要以党的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管党风、促校风、带教风、育学风,创新思路,通过开展丰富的活动营造团结、奋进、和谐的校园。通过弘扬先进典型,为和谐校园建设树立身边可敬可信可学的榜样。在师生中树立标兵,组织先进迹报告会,在校园网上设立先进典型宣传报道专栏,广泛宣传先进事迹。维护校园稳定和谐局面,搞好教职工,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是重要一环。党建工作不但要抓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也必须重视在老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在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应贯穿于教师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发展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和桥梁纽带作用,使校园中影响稳定的苗头能早知道、早报告、早处理,在切实维护学校稳定发挥良好作用。工作中以积极创新党的活动方式,提高党的工作覆盖面和有效性,使得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范围日趋扩大。在支部生活中,运用丰富教育载体,改进教育手段,寓教育寓乐于活动之中,增强教育的效果,让党的生活成为党员交流思想、沟通信息、产生火花、推进工
作的有力平台,提高了活动质量,增强了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大力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使学生党员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同时协助学校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又一支生力军,成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学生参与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力量。
2以加强人文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纵观历史,我国应试教育的痕迹仍十分明显。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心理素质比较差,是很多学生所共有的问题。表现突出的是对学习普遍没兴趣,心胸狭窄,遇事急燥,思想简单,抽烟喝酒,过早涉入情网,纪律观念淡泊、组织生活能力、学习能力不足等问题比较普遍存在。另外,学生的礼貌、礼仪方面的知识和行为也是缺乏的。这些都是造成学校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从现行的教育效果来看,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学校的课程设置专业性强,有关人文教育方面的内容少是普遍现象。造成了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专业,没修养”。过重的专业导向,导致了学生学习没有动力,也就自然地导致了校园学习风气不浓。过窄的专业设置也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拓展。从未来的发展看,学生的适应能力与发展能力必须得到提高。学生在完成主要的学习任务后,他们将来如何发展?如何迎接新的一轮就业的竞争和挑战?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因此,有人认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的职能就在于教育、管理与服务。但我认为学生的教育管理其核心应该是发展问题。发展是学生第一要务。学校要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精神引领,最佳校园人物配合,严格校园行为规范,刚性校园制度,是和谐校园文化的根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和谐成为师生的自觉追求是我们工作的目标。人的身心是和谐发展的内在基础。教育家夸美钮斯说过:“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这就不仅要求学校德、智、体、美”要和谐发展,各门课程之间、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相互配和,而且要求各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谐利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结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互动教学相长,使学生的身心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使和谐社会成为由和谐的人组成的社会,也使和谐的人成为和谐社会的合格成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学会生存》著名报告一文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这应该成为我校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首先,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术氛围、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也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水平等。师生员工既是校园文化和和谐校园建设的主体,也是客体,既是创造者,又是受益者。我们要建设和谐的校园,就要坚持用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灵魂,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其次,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事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要实施人性化管理,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给学生以关爱、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构建和谐校园要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获得均等的展示与发展机会,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在学校教师和学生是主体。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就必须尊重教师,关心教师,体谅教师辛苦甘甜。对于学生,一定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和谐校园的鲜明特点是学风浓,校风正,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学校所有人员要形成合力,在爱心、诚心、善心的基础上形成综合育人责任意识和氛围。和谐的校园里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有任何歧视,教师、学生、优秀学生,问题学生、贫困生、残疾学生,都应该受到充分尊重,享受共同的人格尊严。学生要尊重老师,关心同学,更要学会体贴和关心学校的所有工作人员。学生在校内学会了同情、体谅和关心,走入社会以后才能知道怎样同各方面的人交心。从而练
就构建和谐社会最有用的基本功。构建和谐校园必须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提高学生接受先进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和谐校园必须高度关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健康素质的全面提升,引导在校学生振奋精神,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高扬远大的理想风帆,保持激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学校要特别注意保护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珍爱自己的民族传统,充分尊重和合理利用传统文化,学习和宣传本民族的英雄人物,让人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社会和谐和校园和谐是统一的,其价值取向完全是一致的。社会和谐辐射校园和谐,校园和谐服从和支撑社会和谐。社会和谐的各种要素中,教育的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和谐要求处理好学校、学生、家庭教育三者的关系,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潜能。
3以完善制度建设、执行,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单位。大到一个市、省,以至国家都是如此。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是搞好各级管理的关键,也是建设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关键。对于学校来说,就是要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和制度的检查执行情况,用制度管人,管事。对违犯制度的组织和个人,不是用人情去处理,而是用制度去约束和处理。只有人人,各级都认真执行制度,各项工作才能有效进行,和谐校园才能有良好的建设基础。和谐校园建设是多方面的,所做的工作也是多方面的,要真正让每个校园都奏响和谐的主旋律,必须要在各方面多做工作,各级组织,每个个体都要在其中发挥作用于,和谐校园建设才能成为可能,和谐社会才能成为可能,而和谐校园建设和发展,必将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注入活力。我们要努力创建和谐的局面,和谐的校园,坚持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稳定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