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化解高校矛盾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
对化解高校矛盾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
王剑敏闻曙明严志
(苏州大学校长办公室,江苏 苏州215006)
摘要:本文从社会转型论的视角认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是协调化解矛盾。当前高校内部产生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有效化解这些矛盾,积极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提高领导干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协调各种利益矛盾的能力;加强高校内部管理,建构化解矛盾的稳定机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矛盾化解;和谐校园;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47文献标识码: A
Reflections on the Solution of a University’s Contradictions
and Formation of a Harmonious Campus
WANG Jian-min, WEN Shu-ming, YAN Zhi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06)
Abstract: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formation of a harmonious campus is the solution of its contradictions.A university’s contradictions result from various causes.To resolve them and form a harmonious campus, the university leaders ability to coordinate various relationships and interests must be enhanced, the university’s system for internal management and resolving contradictions strengthened, and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work brought into full play.Key words: solution of a contradiction;harmonious campus;formation
“社会转型论”认为:和谐社会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随的不稳定这一特定现状而言的。和谐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各方面矛盾关系经过斗争、妥协,趋向统一的过程。因此,在社会矛盾日益复杂的今天,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当务之急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是协调矛盾。高校和谐是小社会和谐,是微观意义上的社会和谐,因此,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自然也离不开矛盾的协调。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才是建设和形成和谐校园的根本途径。
一、当前高校内部诸多矛盾的表现形式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因社会利益关系调整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大量显现,且呈现复杂多样的趋势,同时,随着教育自身改革的不断深入,涉及教职工和学生切身利益的新矛盾新问题也不断涌现。根据笔者2006年6月对某高校的调查发现,当前高校内部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职称评定方面的矛盾
每年春季开学后,各高校都会遇到因职称评定而产生的矛盾纠纷。有些教职工因为评不上职称而对学校职称评定工作产生意见:或认为学校评审条件不合理;或认为评审缺乏公正性;或干脆把矛头指向职能部门,轻则软磨硬缠,重则吵吵闹闹。有些教职工因为自己评不上职称而迁怒于已经评上职称的人,挖空心思向学校和上级职称评定部门反映所谓的“情况”,给无辜的教职工造成了严重的精神伤害,当然,此举往往也有助于揭露论文抄袭等学
术腐败现象。
2.新校区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矛盾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如火如荼的新校区建设使各校的办学空间和办学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也引发了管理上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交通问题,包括交通速度和交通经费两个具体问题。一方面,它直接影响着新校区的师资调度和教学秩序,另一方面,也给学校的办学增添了长期而又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新校区师资队伍的稳定和校区办学的质量。新校区教师的“走教”[1]现象也极易引发学生对老师的不满。
3.后勤社会化方面的矛盾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遇到的焦点问题是人员问题。目前,高校后勤人员中普遍存在具有双重身份的职工,即既是企业职工,又是高校的一员。对于这部分职工而言,虽然干着企业的活,却要高校发放档案工资。这无疑增加了学校的管理成本和管理责任,尤其是在解决后勤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问题方面,学校的负担越来越重,遇到的矛盾又实在难以回避。
4.家属小区的矛盾
高校的家属小区中,除部分已实行了居民“自我管理、自筹经费、自己组织”的管理模式外,有的小区配套设施不全,物业管理条件不具备,管理上很不规范。主要表现为:房屋公共部位年久失修,其道路、上下水管道损坏、屋顶渗漏等现象严重;维修经费严重不足;居委会组织不健全,群众办事困难等等。如果这些问题被学校领导和管理层忽视,或得不到合理解决,极易引发矛盾,从而对学校的改革大局造成冲击,甚至影响学校的稳定。
5.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的矛盾
当前,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2],例如:一些高校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存在以营利为目的的现象,不重视课程的国际化改革和国际合作办学的质量;一些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对留学生缺乏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出现了留学生学历教育游离于学校管理系统之外的现象,学历留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无法取得学号进入学校的电子管理系统,造成不能选课,成绩不能登录,生活方面也有诸多不便;一些高校在选择对外合作对象方面,决策不严谨,态度不认真,随心所欲现象比较严重。由此类问题引发的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矛盾纠纷以及学生对学校教学和管理的不满成为当前高校内部的新问题。
6.其他各项改革中的矛盾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校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住房改革、工资改革、学位授予改革、教学改革等等,一些教职工对这些改革措施一时接受不了,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还有一些教职工对学校领导或业务部门的工作有意见,造成了矛盾纠纷,并长期得不到解决。教师方面比较关注的主要是经济利益问题,而学生方面比较关注的则是学习过程中发生的费用问题或学历文凭问题等。
二、高校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分析
高校内部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方面,本质上是供需矛盾和利益矛盾。深刻分析现阶段高校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1.受国内大气候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因素使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复杂而急剧变化的状态[3]:一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加速与社会制度化建设的滞后,使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体制和法制尚未健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规范与保障。二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与社会结构转型的失调性,使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问题呈现出群体化与紧迫性的特征。三是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存在的不合理性,使物质利益矛盾在某些社会领域更加突出。
四是社会转型引发的多元思想文化冲突往往成为社会矛盾加剧的精神因素。
2.高校各项改革的深化以及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使然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高等学校内部的各项改革也向前推进,同时不可避免产生一些矛盾纠纷。例如:因为学校合并重组而引发人、财、物的重新调配等方面的矛盾;收入分配方式的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对教职工的利益神经也是一大触动;职称评聘制度的改革,尤其是对教师学历门槛要求及论文质量要求的提高,等等,这些事关教职工切实利益的敏感问题,若处理不好,可能会加速矛盾纠纷的出现和矛盾纠纷的激化,进而直接影响到教育改革的进程。需要着重指出的是,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各种利益关系全面调整的情况下,一些具有相同利害关系的师生员工对个人的利益问题产生共鸣,形成矛盾纠纷的群体性,从而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串联,或向上级写匿名告状信,或集体找领导解决问题,等等,影响了学校安定团结的局面。
3.学校管理工作不力所致
扩招背景下的高校,其教学、后勤等服务设施没有同步发展,教室、食堂、学生宿舍、图书馆、阅览室以及水电供应等必备条件严重超负荷,从而给学生带来诸多不便,这些学生因为产生不满情绪进而引发罢课、罢餐等群体性突发事件。与此同时,许多高校在新校区建成使用后,由于管理跟不上,尤其是交通问题不能很好解决,使教师和管理人员在路上花费的时间太多,从而激发了其与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之间的对立情绪。此外,由于职能部门工作中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以及民主渠道的不畅通,广大师生的一些正常要求得不到及时解决,但有些事情因师生一吵闹就马上得到解决,这样,在师生中容易形成遇事便闹的反常心态。
4.思想政治工作没有真正到位
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压服的方法解决。”[4]据此,如果高校内部矛盾层出不穷,动则激化,则很有必要从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方面进行反思。是否因为工作部署了,却没有向当事人讲清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没有讲清学校的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利害关系?是否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以主流导向正确引导舆论热点,把真相告知于民,使流言蜚语不攻自破?也就是说,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思想政治工作没有真正到位。
三、有效化解高校内部矛盾,积极构建和谐校园
化解高校内部矛盾,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从宏观上来说,必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运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行政等方面的综合措施。从微观上来说,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高领导干部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矛盾的能力
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高与低,不仅仅表现为刚性的执行,更体现在对各种矛盾的化解能力方面。尤其要在积极回应民意,改进领导方式上下功夫。在每一项改革举措出台前,要尽可能让师生参与其中进行讨论、表达意愿,进行一定程度的民意表决,广泛吸纳群众意见,把政策的执行建立在民意的基础之上,使群众相信改革所依据的事实基础是真实的,从而消除其疑虑与抵触情绪,减少执行失误,降低执行难度,使执行的结果符合民心并拥有长久的权威。与此同时,在制定各项改革方案时,要充分估计到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制定科学的工作预案。一旦出现问题和矛盾,分管领导一定要到群众中去,面对面做工作,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从源头上化解因利益矛盾引发的不稳定因素,绝不能等问题成堆、矛盾激化后再处置。
2.加强高校内部管理,建构化解矛盾纠纷的稳定机制
高校办学质量的提高需要通过内部管理去实现。加强高校内部管理,除了要求学校各部门、各院系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外,必须将建构化解矛盾纠纷的稳定机制提上议事日程。首先,建立党政统一领导、其他部门协调、有关部门参与的矛盾排查调处工作领导体制。落实领导责任制的目的,不是不允许发生矛盾,而是不允许对群众的正当利益随意侵害,对群众的来信来访敷衍塞责,对已酿成的事件反映迟钝。其次,建立超前联动的排查调处机制、预警和应急机制。超前意识的培养是建立在正确把握矛盾产生、发展的规律基础之上的,只有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密切关注广大师生普遍关心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倾听群众的呼声,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充分估计,处理矛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最后,建立领导干部过错责任追究机制。为保证领导责任制的落实,要明确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具有直接的领导责任;要坚持领导干部亲自处理群众来信和接待群众来访制度;要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矛盾纠纷多发的单位,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并加强分类指导和检查督促,限期改变面貌。
3.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解决新时期高校内部矛盾纠纷、构建和谐校园的有力保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化解高校矛盾纠纷中的引导作用,要求学校要努力掌握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大胆创新方法和机制,敏锐反映群情群意,善抓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将各种矛盾切实有效而及时地化解于萌芽状态。在化解矛盾时,要坚持以疏为主,加强沟通,确保信息畅通,及时准确做好有关政策的解释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调适社会心理,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弱化或减少矛盾,尤其是突发性群体矛盾;要加强预测研究,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防止或减少矛盾纠纷产生的可能性;要走社会化道路,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做到群众的思想深处。心灵的和谐,是校园和谐、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华东等.关于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状况的研究[EB/OL].石油教育学会网. [2] 葛建一.江苏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143. [3] 周多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J].南方论刊,2005,(12). [4] 毛泽东选集(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68.
第二篇:关于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几点思考(七)
关于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几点思考
云南财经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栾敏
昆明市新闻路257号邮编:(650030)电话:1380871697
3摘要: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文章从建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制度、坚持以德治校、依法治校、发挥教师优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和谐校园以人为本教师与学生校园文化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思想,并将和谐社会建设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一起作为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目标。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地位重要、作用重大,而高校在传承文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所具备的人文优势,更应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示范区和辐射源,因此,打造优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和谐社会的着眼点是人,和谐社会实质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的状态,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每个人的创造力和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具体说,要从师生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入手,切实解决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突出问题,有效调控师生的差异,让师生享受教育教学的成果,能得到发展、提升的实惠,再以法规、道德、政策和舆论的力量,确保学校的稳定和谐,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师生的发展创造稳定公平的校园秩序与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二、坚持依法治校、以德治校,保证校园的和谐发展
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师生人格,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依法治校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保障师生民主权利的必然要求,是平衡和调节校园利益关系、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有力保障。通过依法治校,运用法律、制度、校规的力量来预防纠纷和事故,不断化解矛盾与冲突,弥合裂痕,整合校园资源,维护校园秩序,以文明、理性、平和的方式消除校园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形成人心安定、秩序井然、教学相长的和谐。以德治校是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理论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行以德治校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构建以德治校领导体系,依据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通盘考虑学校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思路和方法,构建包括学校公德、干部道德、教师道德和学生道德以德治校的内容体系;其次,要建立一支政治坚定、知识渊博、品格高尚、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这样做,必然可以为建设和谐校园奠定基础。依法治校、以德治校是治理现代化高校的两种手段,两者互为依托、相辅相成,以德治校是实现依法治校的基础,依法治校是实现以德治校的保障。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中必须坚持德法兼治的原则,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大力实施依法治校,最终实现以法保和谐,以德促和谐。
三、发挥教师优势,构建校园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服务学生的主体,学校应该关注教师的价值、潜能、作用、需求、情感体验、道德生活以及人格养成,用心去评价、理解、尊重他们的工作,力争把最优质的资源用到教师人才队伍建设上来,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良性竞争机制,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潜能。一是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开展“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增强责任感,做学校主人”等活动,引导教师从自身的道德修养、思想观念、心理要素、工作潜能等方面,注重自我内化的和谐,树立敬业的精神和乐业的态度,增强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二是要引导教师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坚持“学生第一、育人育才”的宗旨,对教育事业做到有热心、耐心、细心,培养顾全大局、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妥善处理教与学中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关心、理解、信任学生为前提,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三是要辩证地看待教师,承认教师的客观差异,公平调控差异,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教师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条件,支持教师进修,分批选送教师参加业务培训,给教师提高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发挥潜能的空间,为他们营建提升素质、发挥作用的平台。
四、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达到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目的。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学校实施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感受生命和体会经验的过程,要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主题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知、情、意、行诸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根据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培养鲜活的个性,凝练精湛的技艺。高校还要善于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懂得人与社会的融合,包括了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内外和谐、上下和谐与长幼和谐等;懂得个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必须达到有机统一,个性的全面发展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实现;懂得自律与他律的和谐,知道接受来自学校的管理和规范的过程,也是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不断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通过参与学校的管理,培养自主、自决、自择、自律的能力;懂得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尤其是生活上有困难、心理上有困惑的同学,尽心竭力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情系同学,互助互爱。传统的衡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标准,已经暗合了和谐发展的要求,学校要结合当今社会的新情况、新时期学生的特点,与时俱进,赋以全面发展新的内容。
五、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氛围,体现和谐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灵魂,校园文化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对师生的道德情操、精神面貌和行为举止产生重要的影响。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也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等等。学校要高度重视校园价值观对广大师生行为的引导和约束作用,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大力开展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教育,不断提升高校师生员工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教育引导全校师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全校师生中树立起追求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安定有序、宽容和谐的良好氛围。另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还要教育引导
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开辟德育基地、德育展室、校园网站等,以各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加强德育教育。总之,要根据学校特点、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努力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风格,使全体师生每时每刻都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化的熏陶,实现人格的升华,实现科学、道德和艺术的统一以及人的和谐发展与学校和谐发展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M].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2]郭枫焰,范俊德.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J].华南新闻,2005-03
[3]邴正,以德求师以德育人——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师德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1,(11).
第三篇:巧妙化解师生矛盾,构建和谐班级
巧妙化解师生矛盾,构建和谐班级
摘要:当前,师生矛盾激化,教师体罚学生致伤、致死的报道屡见不鲜,而教师被学生、家长殴打致伤、致残,甚至死亡的事例也时有发生。笔者认为,要想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教师首先要冷静、巧妙处理矛盾。其次要给孩子陈述的时间,听一听孩子的理由,消除彼此的误会。最后,教师还应讲究批评的艺术,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只要做到以上几点,就一定能有效地解决师生间各种矛盾,从而避免矛盾的激化。
关键词:师生矛盾;巧妙化解;构建;和谐班级
我国学校教育问题层出不穷,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师生矛盾的激化。如果不能及时排除,必会造成更大隐患,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本应亲近的师生变得势如水火,乃至兵戎相见呢?根本解决之道又在何方呢?笔者认为,面对师生矛盾,教师只有深入地了解学生,才能巧妙地化解矛盾。
一、教师应冷静、巧妙地处理矛盾
学生的逆反心理、对立情绪、偶发事件等一般都是在学生情绪冲动、头脑发热的情况下发生的。教师如果在此时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或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往往会造成师生对立的僵局。因此,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慎之又慎,控制情感。在盛怒之下的批评是难以收到良好效果的,所以教师应适时地、恰当地运用教育手段机智巧妙地教育学生。
一次中午放学时,体育老师打来电话,说班上一位女生在体育课上将另一位女生咬伤。我接到消息后急忙带着被咬伤的同学到医务室上了药,幸好当时正值初冬,孩子穿着厚厚的棉衣,只是在胳膊上留下了一块儿青紫和一圈牙印。被咬的孩子家长赶到学校后看见孩子没有什么大碍,也就原谅了咬人的同学。下午,我还没来得及和那位女生谈话,班长又向我反映那位女生上课吃瓜子,还把瓜子皮扔了一地。我当时心中一怒,快步走到教室,请她把地上的瓜子皮扫干净,可她一动不动,我更生气了,回到办公室后给她的家长打电话,反映了孩子在校的表现。几天后这个孩子的作文和小练笔都没有完成,于是,我再次给家长打电话沟通了情况。她的家长赶到了学校,与老师沟通后对她进行了教育,并且让孩子补完了作业。之后,一位与我关系很好的同事说那位女生的家长希望请我出去坐一坐,但被我婉言谢绝了。
没想到几天后那位同事打来了电话说:“听说你在课上骂了那个女生,说她找我这个靠山来给她说情,家长很愤怒,要来找你讨个说法。”我一怔,说:“你想一想,那个孩子小错一直不断,在她犯错误时,我都能心平气和地去教育她,又怎么可能会在你来找我之后去骂她呢?”同事听后恍然大悟:“原来是这孩子在说谎呢!我马上给她家长打电话说明情况!”
挂了电话后我觉得很愤怒,如果不是因为当时不在学校,我真想将她的家长叫到学校和孩子去对质。可经过一天的冷静后,我开始思考她为什么要说谎,这时,我突然想起来:这个孩子可能因为忙着补作业没有复习,造成她的小考成绩在全班最差,而在下一课中,由于受到了不良情绪的影响,她在纸上乱画又被老师抓到。因而在周六回家时,怕被家长责备,所以开始撒谎。想明白了事情的经过,我回到学校后将事情与家长进行了沟通,并再三强调了孩子考试及撒谎的可原谅性,又在课下找到该学生进行了沟通,化解了她的心结。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当孩子说谎时,我们先要考虑孩子说谎的原因。有时,孩子说谎源于对老师和家长的畏惧,这也说明孩子对自己的错误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只是为了逃避家长的惩罚,出于一种自我防御才撒了谎。所以教师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应以平和的心态从多个角度对这件事进行分析,从而巧妙地化解与学生、与家长间的矛盾。
二、给孩子陈述的时间,听一听孩子的理由
小学生虽然是未成年人,但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内心也渴望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加上他们年龄小,是非观念差,一旦自尊心受到伤害,即使是自己有错在先也会以一种极端的形式来进行反抗。如果处理不当,便会使师生间的矛盾激化。
一次,因小琪和小阳考前在考场中捣乱,我立即呵止了他们。几天后,另一个同学告诉我说他俩在背后说我的坏话。
经过一番思考,我决定和他俩谈谈,我拿出一张白纸,把小琪和小阳叫来让他们在纸上写下自己在背后说我坏话的理由。两个人商量了一会,便在纸上写了起来,大概是说老师的批评让他们在同学(还有其他班的同学)面前丢了面子。我看后,也拿起笔来在旁边写上我批评的理由:1.会有安全隐患;2.会影响其他同学;3.影响了班集体的荣誉。写完后我又将白纸递?o他们。
在周一的班会课上,我在同学们面前真诚地向他们道了歉,而他们也在同学们前向我和同学们道了歉,并读了自己写的保证书。
在这则案例中,笔者先听取了当事人的意见,最后以书面交流的方式指出他们犯的错。这样不仅避免了矛盾的激化,也为处理问题留下了回旋的余地。“敬人者,人恒敬之。”在处理学生的问题时,我们教师首先应想到学生也是独立的个体,要对他们加以尊重,只有这样,我们才赢得学生的尊重,使思想工作事半功倍。
三、艺术的批评,维护孩子的自尊心
“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和学生“交心”,用自己的真心去感化、融化学生的心,才能使教育的过程成为师生情感互动的愉快过程,进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谈话是教师与学生沟通感情,对学生施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作为一名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免不了要回答学生各种各样的提问,也会苦口婆心地跟学生讲道理。但是,无数事实证明“说”而不“服”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大概有三:一是老师“说”的内容乃老生常谈,毫无新意,非常乏味;二是老师“说”的态度欠妥,讽刺挖苦,上纲上线,让学生无法接受;三是老师“说”的方法简单生硬,当众数落,欲收杀鸡儆猴之效,毫不委婉,令其不服。
如果针对学生的各种思想问题,运用反问、比喻、引用等各种修辞手法,引用名言、寓言,巧妙、委婉、曲折地说出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揭示事物的本质,使人心悦诚服,给人留下隽永的回味,可能更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综上所述,教师只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把握教育规律,讲究科学方法,就一定能巧妙有效地解决师生间各种矛盾,避免矛盾的激化,从而构建和谐校园。
【作者单位:天津市蓟县第一小学东校区】
第四篇:对学习《构建和谐校园》的几点思考
近日在我校组织的政治学习活动中,陈伟平书记为全校教职工做了《构建和谐校园》的专题讲座,听后很受教育和启发,进而引发几点思考,愿在这里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我认为构建和谐校园,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探索和实践。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和谐校园的构建人的和谐是最关键的。
校园和谐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人的和谐与否,决定了校园和谐的成败。就我校而言校园中的人,主要由领导干部、教师、职工三类人构成,而其中领导班子的和谐是关键中的关键,干群关系的和谐是基础。校园是否和谐,首先就看这个学校班子是否和谐,这是由领导班子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的。领导班子的和谐并不是领导班子没有矛盾、不允许产生矛盾,也不是班子内部只有一种声音、一种意见,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和谐。这就是说,领导班子的和谐,是不同意见充分讨论甚至思想交锋但又形成一致意见和决议的和谐。在这过程中,班子“一把手”的言谈举止和所作所为是关键与核心。“一把手”坚持民主集中制,让大家充分说话,畅所欲言,又善于引导和集中大家的意见,形成决议和决定,这样的领导班子必然是一个心情舒畅、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领导班子,也必然是一个和谐的领导班子。当然班子的其他成员对于构建和谐的领导班子也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经验告诉我们:没有领导班子的和谐,肯定就没有干群关系的和谐。如何建立和谐的干群关系,应当说领导干部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实事求是地说,几年来我校领导班子在促进和谐、团结协作方面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得到了全校教职工的认可和拥护,但愿┉
当然构建和谐校园除了人的和谐之外,还应该包括事的和谐、物的和谐、景的和谐和情的和谐。
一个校园是不是和谐,除了要看领导班子的和谐、看干群关系的和谐以外,还要看是不是抓事业,树正气。事业发展兴旺,教职工心气很足,正气蔚然成风,这极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由此不难看出,校园的和谐也是通过校园内大小事体现出来的。
我校的中心工作无疑是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服务。所有的事都是围绕这个中心工作进行的。岗位的设置、人员的安排、各种活动的组织实施、校园建设与后勤服务的保障、教职员工的考核评价等大小事无一不关系到校园的和谐,而所有的事均靠人来组织落实,因此,学校的事业要兴旺发展、要充满活力与生机,关键在人。
和谐的人际关系、干事办事的良好氛围,没有物的和谐肯定是难以为继的。这里的物既指显性的客观物资条件,又包含隐性的规章制度、管理措施。物的和谐既表现为学校设施配置的和谐、教职员工福利待遇的和谐,更表现为学校规章制度、组织管理的和谐。相比显性的物的和谐,隐性的物的和谐显得更为重要。学校的组织管理、规章制度特别是奖优罚劣的机制的健全和谐,是维系校园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保障。如学校各岗位的“职责”“安全管理制度”“奖教奖优条例”“教职工考核评比条例”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完善,直接关系到学校各项活动组织实施的成效。
校园的和谐是有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可以主观感知的,这即是校园的风景。这景是由人、事、物构成的。人是这风景的主宰,是这风景的主角。和谐的校园每一人、每一事、每一物都应该是一道靓丽的风景,都表现出校园的和谐。如教职工良好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生动活泼的活动,布局科学合理洁净的校舍、花草树木等等,均是展现校园和谐的窗口。校园景的基调是洁净、整齐、有序、合理、规范,并且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极具特色与表现力。透过这个窗口的任一景,就可以感知校园的文化、校园的和谐。
人的和谐、事的和谐、物的和谐、景的和谐,都是以情的和谐为基础的。人决定了事、决定了物、决定了景,人是关键;而人是有情感的人,人是情的载体,情是人的灵魂。因此,情的和谐是人、事、物、景和谐的基础。情的和谐应该是领导干部情的和谐、教职工情的和谐内在动力。在校园三大主流人群里,领导干部因其特殊地位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职工的“情”,由此,领导干部情的和谐最为关键,教职工情的和谐最为重要。
第五篇:积极化解农村矛盾 努力构建和谐水寨
积极化解农村矛盾 努力构建和谐水寨
五华县从大常委会副主任、水寨镇党委书记戴庆文我镇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化解农村矛盾的有效机制,形成了以党政领导、综治牵头、部门参与、联合调处的化解农村矛盾的“大调解”工作格局,2005年我镇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245宗,及时调处解决239宗,调处成功率97.6%,今年1~10月我镇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61宗,调处解决155宗,调处成功率96.3%。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正确认识农村矛盾,把握化解矛盾的主动权 一是统一思想,增强化解农村矛盾的责任意识。在解决农村矛盾过程中,我们引导镇村干部坚决克服“只要经济发展了,就可以一俊遮百丑”的片面认识,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经济发展是政绩;稳定是第一责任,社会稳定也是政绩”的观念,切实增强化解农村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牢牢把握化解农村矛盾的主动权。二是以人为本,确立化解农村矛盾的新思路。面对农村矛盾的多发高发态势,我镇始终坚持经济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协同推进,把握解决群众利益诉求“可顺不可激、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的原则,树立“三心”(即决心、信心、耐心),敢于接触群众,敢于面对复杂问题,妥善处置复杂矛盾。三是加强领导,建立健全调解组织。镇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任组长的调解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各村(居)委会相应成立了由村(居)支部书记、村”(居)主任兼任组长的调解小组,同时健全了村民小组调解小组,形成了宏观上有人管、微观上有人抓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形成化解农村矛盾的长效机制 为确保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纠纷不激,杜绝集体越级上访”的总体目标,我镇健全完善了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各项规章制度。一是建立矛盾纠纷排查信息预警制度。对排查出来的重点案件处理情况进行跟踪,增强工作主动性。二是坚持实行领导坐岗和“四长”接访日制度。三是实行挂点领导负责制。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挂点领导负责制,由挂点领导组织镇村干部进行调处。四是实行镇领导包案责任制。对重点案件和重大矛盾纠纷,实行党政领导包案责任制,建立台帐,落实时效责任,明确办理期限,要求包案领导亲自做群众工作,亲自参与调处,并于每月底将调处情况上报镇党委。五是建立党政领导下访制度。规定每月25日—30日为领导下访时间,包案领导和相关部门人员深入到当事人家中,了解情况,做好解释、说服、教育、疏导工作,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六是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我们建立健全了村级信访网络,及时掌握信访动态,及时调处矛盾,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七是建立部门协调制度。镇协调小组根据工作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矛盾纠纷,研究解决办法,落实责任单位,加强沟通与协作。八是健全回访制度。对调结的案件我们都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回访,进一步分解矛盾纠纷当事人的积怨,从而有效地巩固了调处成果。
三、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化解农村矛盾能力
一是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我们充分利用墙报、标语、宣传车、印发宣传资料、召开党员干部学习会和群众代表座谈会等形式,开展信访条例、土地管理法、森林法、治安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学习宣传,使群众知法、守法、用法,提高了广大群众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二是加强法律知识学习,不断提高镇村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我镇坚持每月两次的集体学习制度,组织干部职工学习时事政策、法律法规等内容,并通过定期组织镇村干部举办法制讲座、上法制课等形式,抓好法律法规的学习。同时,我们每年还组织村、组两级信访调解员和信息员进行2次以上业务培训,通过学习培训,有效地提高了镇村干部化解矛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