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舆情引导与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
高校舆情引导与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
陈燕
肖建昌
摘要: 构建和谐校园是新时期的重要理论命题,面对高校舆情多样化、复杂化的新局面,应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突破传统高校舆论引导理念,注重校园媒体建设和建立校园舆论引导长效机制几方面入手,有效引导高 校舆情,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关键词 高校舆情 舆论引导 和谐校园
舆情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 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所表现的总和。高校舆情 作为在一定范围内产生的高校这个特殊群体对社会事务的 心理认知、价值判断的综合表现,具有舆情传播迅速、范围广 和影响大的特性,高校舆情一旦形成,对广大师生的思想意 识、校园的安定甚至是社会的稳定产生影响。因此,密切关 注和分析高校舆情,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舆论引导与疏通,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重要意义。
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普及知识、传播文 化、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机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成为政府、社会各 界和高校共同关注的话题。高校的和谐应当是整体的和谐,包括校园内部的各个部分、各个层面、各个群体,高校与整个 社会的外部环境都处于一种相对协调的状态,这其中也涵盖 了舆论的和谐,而现实环境中,社会的转型发展给高校带来 了较大冲击,读书的高成本与就业难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 差距,大学生的独立性、个性化使校园中各种思想文化相互 碰撞,互联网、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高校的普及,更 快捷传播信息的同时也拓展了高校的舆论空间,为高校受众 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从过去传统主流校园媒体单一 化变成“多种媒体、多种声音”,流通渠道的多样性带来了舆 论的多样化,使高校舆情呈现复杂化的新局面,正面舆论与 错误舆论并存,主流舆论与非主流舆论并存,如不能及时有 效对负面非主流舆论加以引导,将会对高校校园稳定与和谐 造成威胁,这就对高校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高校舆论引导在于将高校中的各种意见、思潮,经过整 合统一到正确的舆论导向上来,形成一种主流声音,从而达 到影响和改造负面舆论的功能,达到舆论和谐。那么,如何 适应新时期高校舆情的发展形势,以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引导校园舆论,构建和谐校园成为当前一项较为紧迫的任 务。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高校舆论,构建和谐校园有力的思想保障
大学生作为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活跃分子,对于校园舆论与社会舆论的生成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舆论宣传工作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时期引导高校舆论、构建和谐 校园有力的思想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 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 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其 目的是为了促使大学生思想的转化,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 生头脑,提高思想认识。在思想活跃、敏感度高的大学校园 里,如果先进主流的思想文化放弃这块阵地,一些腐朽落后 的思想势必会滋生,从而影响校园和谐与稳定。高校舆论引 导就是要使舆论中积极的内容和要素得到强化,并成长为主 流舆论,而消极内容得以压制并最终消亡或被控制在一定范 围内不至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因此,一方面加大对主流舆 论的引导,另一方面加强公众自身的政治思想,提高对不良 舆论的辨别能力也是必然的,这就对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提高辨析力抵制负面舆论的侵蚀提出更高要求。
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强化学生 的自律性,大学生形成了对自己行为判断和约束标准,在面 对各类事件和问题时,做出理性判断,自觉形成主流正向舆 论,抵制非主流负面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有效性。
二、突破传统的舆论引导理念,以正面的 舆论引导人
营造构建和谐校园的良好舆论氛围,应当以正面舆论宣 传与引导为主,辅之以舆论监督,服务好中心工作和高校发 展大局,在正面舆论引导过程中,注意舆论引导的方式方 法。新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对新闻 信息选择的途径和能力不断增强,以前采用的简单宣教已经 不能适应形势变化,高校要突破传统的“灌输式”舆论宣传理 念,改变措施,变灌输为启发,在人性化、柔性化、隐性化的传 播过程中帮助受众更加清晰认识事件发展,引导其正面分 析、判断,从而对主流舆论产生一致认同。在正向舆论引导过程中,典型的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在构建和谐校园过 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要大力宣传,使典型人 物的典型事迹在学校内外广泛传播,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带 头与示范引导作用,形成正面的舆论导向。但应当注意的 是,在先进典型的宣传过程中应符合客观实际,坚持实事求 是的原则,提高舆论引导的可信度。校园舆论引导应摈弃传 统舆论引导一般化、表面化的弊端,贴近现实、贴近大学生受 众,注意引导的艺术性,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舆论引导的有效 性。此外,还可发挥舆论领袖的作用,有意识地培养校园舆 论领袖,利用其较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更好地引导主流舆 论。
三、注重校园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建设,善用校外传播媒体,营造良好和谐的媒体舆论氛围
高校校园媒体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更是高校舆论 宣传与引导的重要阵地,在传播信息、服务受众的同时承担 着舆论导向的作用。校园媒体客观反映高校的舆情现状,把 握校园舆情导向,用媒体舆论去改造校园舆论,提升校园媒 体的舆论引导力,有利于形成积极和谐的校园舆论氛围,构 建和谐校园环境。校园媒体作为高校舆论的主要表达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校园舆论的发展方向。一直以来,传统的 校园媒体在高校舆论宣传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 进一步强化对传统校园媒体日常管理的同时,加强对校园新 兴媒体(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的建设与把关。校园舆论 中,网络媒体(校园网、高校、BBS、贴吧等)的作用和影响日趋增强,有时高校的网络舆论甚至会引发社会舆论,校园网 络舆论在一定程度上虽能反映高校舆情,但一些网络舆论缺 乏理性、捕风捉影、言辞激烈,反而激化了矛盾。高校相关管 理部门要加大对校园网络媒体舆情监控。
高校的和谐与发展也离不开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高校 应善用校外大众传媒,建立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危机事 件发生时尽快和大众媒体沟通联络,召开记者发布会或通气 会,及时通报事件的发展和事实的真相,不让小道消息和不 良舆论有滋生的可能性和途径,校园媒体和校外大众媒体形 成联动,全面引导舆论。
四、建立校园舆论引导的长效机制
如何把握舆情、分析舆情、有效引导舆情,是新时期高校 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建立高校舆情引导的长效机制是其中 重要环节。显舆情,形成一些校园危机事件,给高校带来 不安定、不和谐的因素,因此应关注日常舆论宣传与引导,建 立高校日常舆情的观测、收集、分析机制,把握潜舆情,把危 机在萌芽阶段予以缓解,防患于未然。
高校应设立专门的舆情研究机构,配置专职的研究人 员,使舆情收集、分析与研判更加专业化、系统,针对性更 强。日常舆论宣传与引导中,除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善设议程,围绕大学生关心的议题加以强调,聚焦大学 生的注意力,还可主动发现、提出热点问题作为议题设置,逐 渐消弱其他议题在校园内的影响,开展前瞻性的宣传引导,使非主流的议题和校园舆论在议程设置的过程中朝着有利 于舆论导向,构建和谐校园的方向发展。此外,还要善用校 园媒体,加大正面报道,积极开展各类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 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控制舆论导向,在潜舆论阶段消 弭不良舆论。
日常舆论引导还应针对学生差异性关注舆情的不同,通 过日常教学、社团活动、党员培训、座谈会、问卷调查、心理咨 询,掌握不同类别的舆情现状,分类别予以引导,提高引导的 有效性和针对性。
危机事件,建立健全校园危机预警与应对机制,第一 时间引导舆论危机事件具有意外性、聚焦性和紧迫性的特征,一旦形成,对整个院园安全稳定与和谐构成极大威胁,危机事件的 突发性使得受众在危机爆发初期往往不易判断清楚整个事 件,易在高校内部造成恐慌,如处理不当,甚至会造成事态的 恶化,信息沟通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先入为主的信息能有效 影响受众的言行,要利用各种途径疏导舆论,控制不良舆论 扩散范围。
在危机事件中,建立高校危机事件的预警与应对机制,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各部门联动,在危机 发生的第一时间以及时、科学、正面、全面的信息报道引导舆 论,消除谣言,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在危机事件 中树立高校的良好形象。
高校舆论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是关键性的,如果舆论是积极地、正向的,良好的舆论氛围会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反之则会起阻碍性。高校应加强舆情分析,关注校园的“热 点”和“焦点”问题,主动设置议程,在高扬主旋律的同时有效 引导校园舆情,使高校舆情引导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推动力。
25岁到64岁的老中青三代人、中高学历以 上的人都爱看《宫心计》。有效分流目标受众,宣传浙江卫视品牌形象 由于世界杯高昂的转播费用和央视垄断性的转播平台,造成了省级卫视在世界杯期间节目编播的困境,因此,浙江 卫视准确地抓住世界杯期间“男人独占电视”容易造成家庭 矛盾的收视困局,将世界杯期间节目收视的主打人群锁定在 对足球不太关注的女性观众身上。不但有效地抓住了目标 人群,更借此契机将“浙江卫视·中国蓝”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首先,浙江卫视将《宫心计》的官网平台整合到浙江广电 集团的新蓝网主页上,将分集宣传片花链接到新蓝网,增加 受众粘合度。第二,《宫心计》首播庆典上,浙江卫视以“中国 蓝”艺人大面积参与主持、表演、互动环节,实际上是借 TVB明星宣传“中国蓝”艺人。第三,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浙江 卫视总监夏陈安总是将《宫心计》的主流意识形态与“中国 蓝”的舆论导向主旨相联系,借《宫心计》的人气,使“中国蓝” 品牌不断地出现在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上。
超越湖南卫视,成为世界杯期间省级卫视收视冠军。《宫心计》自播出之日起,连续 4 周超过收视排名省级卫视之首的湖南卫视《佳期如梦》,收视率跃升为全国 25 城市 电视剧收视排名之首,创造了世界杯期间的收视神话。浙江卫视的的成功提醒着我们,电视台间抢夺收视率的竞争,有时是未必是一种零和博弈,极有可能创造一种多方共赢。究其根源,还是在于通过对“蓝海战略”的巧妙运用,实现了避免在播出平台上的同质性竞争,以及在满足目标受众心理需求上的精准投放,把握住了这两条播出策略,不论 遇到再强大的竞争对手,都可以借力打力,实现双赢。
第二篇:关于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几点思考(七)
关于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几点思考
云南财经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栾敏
昆明市新闻路257号邮编:(650030)电话:1380871697
3摘要: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文章从建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制度、坚持以德治校、依法治校、发挥教师优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和谐校园以人为本教师与学生校园文化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思想,并将和谐社会建设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一起作为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目标。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地位重要、作用重大,而高校在传承文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所具备的人文优势,更应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示范区和辐射源,因此,打造优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和谐社会的着眼点是人,和谐社会实质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的状态,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每个人的创造力和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具体说,要从师生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入手,切实解决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突出问题,有效调控师生的差异,让师生享受教育教学的成果,能得到发展、提升的实惠,再以法规、道德、政策和舆论的力量,确保学校的稳定和谐,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师生的发展创造稳定公平的校园秩序与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二、坚持依法治校、以德治校,保证校园的和谐发展
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师生人格,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依法治校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保障师生民主权利的必然要求,是平衡和调节校园利益关系、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有力保障。通过依法治校,运用法律、制度、校规的力量来预防纠纷和事故,不断化解矛盾与冲突,弥合裂痕,整合校园资源,维护校园秩序,以文明、理性、平和的方式消除校园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形成人心安定、秩序井然、教学相长的和谐。以德治校是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理论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行以德治校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构建以德治校领导体系,依据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通盘考虑学校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思路和方法,构建包括学校公德、干部道德、教师道德和学生道德以德治校的内容体系;其次,要建立一支政治坚定、知识渊博、品格高尚、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这样做,必然可以为建设和谐校园奠定基础。依法治校、以德治校是治理现代化高校的两种手段,两者互为依托、相辅相成,以德治校是实现依法治校的基础,依法治校是实现以德治校的保障。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中必须坚持德法兼治的原则,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大力实施依法治校,最终实现以法保和谐,以德促和谐。
三、发挥教师优势,构建校园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服务学生的主体,学校应该关注教师的价值、潜能、作用、需求、情感体验、道德生活以及人格养成,用心去评价、理解、尊重他们的工作,力争把最优质的资源用到教师人才队伍建设上来,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良性竞争机制,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潜能。一是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开展“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增强责任感,做学校主人”等活动,引导教师从自身的道德修养、思想观念、心理要素、工作潜能等方面,注重自我内化的和谐,树立敬业的精神和乐业的态度,增强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二是要引导教师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坚持“学生第一、育人育才”的宗旨,对教育事业做到有热心、耐心、细心,培养顾全大局、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妥善处理教与学中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关心、理解、信任学生为前提,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三是要辩证地看待教师,承认教师的客观差异,公平调控差异,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教师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条件,支持教师进修,分批选送教师参加业务培训,给教师提高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发挥潜能的空间,为他们营建提升素质、发挥作用的平台。
四、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达到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目的。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学校实施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感受生命和体会经验的过程,要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主题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知、情、意、行诸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根据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培养鲜活的个性,凝练精湛的技艺。高校还要善于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懂得人与社会的融合,包括了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内外和谐、上下和谐与长幼和谐等;懂得个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必须达到有机统一,个性的全面发展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实现;懂得自律与他律的和谐,知道接受来自学校的管理和规范的过程,也是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不断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通过参与学校的管理,培养自主、自决、自择、自律的能力;懂得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尤其是生活上有困难、心理上有困惑的同学,尽心竭力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情系同学,互助互爱。传统的衡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标准,已经暗合了和谐发展的要求,学校要结合当今社会的新情况、新时期学生的特点,与时俱进,赋以全面发展新的内容。
五、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氛围,体现和谐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灵魂,校园文化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对师生的道德情操、精神面貌和行为举止产生重要的影响。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也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等等。学校要高度重视校园价值观对广大师生行为的引导和约束作用,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大力开展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教育,不断提升高校师生员工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教育引导全校师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全校师生中树立起追求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安定有序、宽容和谐的良好氛围。另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还要教育引导
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开辟德育基地、德育展室、校园网站等,以各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加强德育教育。总之,要根据学校特点、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努力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风格,使全体师生每时每刻都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化的熏陶,实现人格的升华,实现科学、道德和艺术的统一以及人的和谐发展与学校和谐发展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M].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2]郭枫焰,范俊德.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J].华南新闻,2005-03
[3]邴正,以德求师以德育人——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师德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1,(11).
第三篇:浅谈高校辅导员与构建和谐校园建设
浅谈高校辅导员与构建和谐校园建设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李云均
摘要:构建和谐校园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学生成才的必要保障,更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辅导员的优势,因势利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和谐校园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和谐校园
高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工作者,高校应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把思想政治教育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优势,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一、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构建和谐校园,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学生成才的必要保障,更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是调整校园内外的各种关系,使之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系统。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传播先进文化的多功能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谐校园构建好了,就能无形中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就能充分发挥其良好的示范作用,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是一个宏伟的目标,需要全体师生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构建和谐校园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大学校园是整个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分层状况和利益关系在大学生中有直接的反映,社会中的人才标准、社会观念、政治原则与价值规范也
体现在校园整体风尚之中,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和谐融洽程度更是社会和谐的影响要素。营造和谐校园环境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二、和谐校园的表现形式
校园的和谐不仅表现为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还体现到人与人之间、人与人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的融洽与和睦的氛围,以及团结一致、互相帮助、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校群体的和谐,这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首要条件。在学校中,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校园内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的关系上,积极构建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团结和睦的人际交往氛围是和谐校园构建的题中应有之意。
2、学校各项工作的和谐,这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标志。这就要求在学校在注重发展的同时,要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本学校探索的基础上,吸收其他院校的先进管理理念,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有自己学校特色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模式。
3、师生关系的和谐,这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教与学一直以来就是学校的一对主要矛盾,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要实现校园的和谐,首先应当协调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反映在具体的实践中,就是要求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学生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为学生创造一种提高学生健康成才的适宜环境,实现学生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三、如何发挥思想政治辅导员优势加强和谐校园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但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新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式下,应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辅导员优势,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发展的思想理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一)辅导员要做好政治上的引导者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思想政治辅导员最重要的方面是坚持党的领导,推动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高校的贯彻落实。稳定是和谐的重要内涵,保持学生队伍的稳定,这是思想政治辅导员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应发挥的最重要的作用。政治辅导员在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否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方向,能否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是至关重要的。思想政治辅导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方法引导大学生认识世界、了解社会、辨别是非,使大学生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提高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要通过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把广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开放意识,能够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辅导员要做好学生思想上的教育者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是思想育人。政治辅导员是大学生踏入大学校门后接触到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大学期间交往接触最多 的老师。其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辅导员的性质、任务决定了其在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教育者的角色。思想政治辅导员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及管理工作与两课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两课的教学内容渗透到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中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可以通过每年评优和表彰先进人物的方式,激励学生奋发进取,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全体,从而使学生充满蓬勃向上的朝气和活力。也可以利用“五四”等节日评选各方面的青年模范,利用校园宣传渠道报道他们的事迹,营造尊重模范、学习模范、崇尚先进、弘扬无私奉献精神的浓厚氛围。
(三)辅导员要做好日常工作的管理者
健全、完善配套的规章制度,是学校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的基本保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保障。作为学生工作第一线管理者的辅导员自然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载体,成为学校规章制度的监督者和执行者。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思想政治辅导员应善于发现和总结学生工作规律,深入研究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特点,明确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主动地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灵活地提出各种应对措施,成为一名有统筹能力,善于协调各种关系,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以实现管理效益最大化的管理者。
(四)辅导员要创新工作思路
和谐校园建设给辅导员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培养目标、工作内容等方面的转变以及大学生群体在价值取向、思
维方式等方面的新变化,都给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和新挑战。辅导员工作必须以创新谋发展,以创新求实效。在工作思路上要把握大局,突出重点,切合实际,注重实效;在工作方法上要避免单一化、程序化,加强学生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手段,改进方法;在活动安排上要丰富载体,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形式新颖多样、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广泛参与,而且可以营造团结和谐的校园氛围,起到化解矛盾,凝聚力量的作用。要围绕和谐校园建设这个中心,整合自己手中的资源,增强辅导员工作的综合效能。也就是要把学生党建、学风建设、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有机的联系,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收事半功倍之效。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为和谐校园建设作出贡献。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作为最直接和大学生接触的大学老师,肩负着培养四有新人的重任,必须做好大学生政治上的引导者、思想上的教育者、日常工作的管理者,在工作中不断的探索辅导员工作的新方法,为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构建和谐校园不断努力。
第四篇: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构建分析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构建分析
摘要:校园网络舆情主要借助了虚拟的网络平台,将个人对问题的观点和态度迅速反映出来,并且能够在网络中获得及时的互动。这种新的公众舆情在校园群体中的影响力非常大。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包括了网络社区的平台对网络舆情的作用;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对网络舆情的影响;高校网络道德的不规范对网络的影响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缺陷。需要在高校校园网络中构建起比较有效的校园网络管理机制。加强对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积极舆情。关键词:
校园网络 舆情管理 机制
构建
大学生群体是互联网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行为和思想会多多少少受到网络的信息影响。网络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也为大学生表达自我观念提供了便利。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当中,不能够忽视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一、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定义。大学生群体比较倾向于到各种网络社区中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感兴趣的朋友聊天等等。网络社区是一种虚拟的社区,它的功能和特征和现实的社会是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这种社区不是一种具有空间地理结构的组织,而且是网络为载体,由具有相同兴趣的人共同来组织形成的。在高校校园网络社区中,大学生比较熟悉的主要有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猫扑论坛、天涯论坛、百度贴吧、人人网、QQ群和各种网络游戏组织。[1]这些不同的社区都有它们的不同特点。它们在大学生日常的网络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大学生能够进行网络活动,寻找共同兴趣的朋友,进行丰富的网络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关注大学生群体的成长不能够忽视网络的影响。在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中要全面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校园网络舆情,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网络舆情是公共借助网络的形式来表达对现实社会及其各种现象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互联网反映出自己对社会事件的情绪。[2]其中涉及的内容和范围都比较广泛,这些问题都是比较有社会影响力的,校园网络舆情主要借助了虚拟的网络平台,将个人对问题的观点和态度迅速反映出来,并且能够在网络中获得及时的互动。这种新的公众舆情在校园群体中的影响力非常大。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成因。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主要是受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影响的。分析这些主要构成因素,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包括了网络社区的平台对网络舆情的作用;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对网络舆情的影响;高校网络道德的不规范对网络的影响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缺陷。
第一、网络社区的平台对网络舆情的作用。校园网络舆情主要是依托网络平台形成的。在校园网络社区中除了校园的BBS,师生个人博客,人人网络外,还有像各类微博网站、博客网站、社区论坛、QQ空间、手机飞信等等。这些网络社区具有虚拟性、互动性和开发性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让网络舆情变得复杂起来。主要反映在网络舆情的信息来源的复杂性和多样化;网络传播的互动交流作用加强;网络信息传统过程的匿名性和舆情传播的快速化等等。[3]这些都是依靠网络平台作用的。大学生群体在这些网络社区中也容易感到一种情绪表达的满足。很多的网络舆情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的思想情绪。这种情绪在网络社区平台作用下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强化。
第二、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大学校园的舆情比较容易发生很大程度上和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是相关的。大学生群体的主要特征表现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大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性比较强,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受到其他的影响,对人际交往有很大的渴望。他们关注很多社会方面的问题,希望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期在网络社区中获得一种肯定。其次是大学群体之间的认知和目标共性很强。在这些群体心理特征的影响下,他们之间容易形成很多共同的话语,也便于舆情的扩散,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得到群体认同的满足,降低了个体活动的失落。[4]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过度的舆情传播可能会引起舆论危机。最后是大学生群体对社会具有比较美好的向往,使他们对一些社会事件容易表现出过激的反应。这主要是大学生受到的教育,使他们容易对社会产生很美好的愿望,但是这种愿望在现实生活中出现很大的落差,导致他们产生很大的不满情绪,加上个人的知识结构和人生经历还不够丰富,对这些事件缺乏全面的看法,造成网络舆情的泛滥。
第三、高校网络道德的不规范对网络的影响。网络世界在给人们创造了轻松的表达空间的同时,也存在着网络道德规范的问题。尤其网络具有的匿名性常常导致很大的网络行为找不到责任的承担者,甚至没有办法进行责任的界定。大学生在网络群体中使一数字人和信息人的方式存在的。在缺乏法律的监管之下,很大的大学生自身的自控能力和道德标准都变得模糊不清,导致责任的模糊化。一些大学生对自身的要求降低,恶意地传播网络舆情,以尝试在虚拟社会中充当英雄的快乐。这种不用付出代价的行为常常让他们的行为变得肆无忌惮。这也是很大消极校园网络舆情层次不穷的重要原因。
第四、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缺陷。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不仅是高校网络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大学生思想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网络舆情自身的一些特点常常会导致管理上容易产生困难。和现实的情况不同,大学生在网络上的很多言论是不需要负责任的。这也是很多大学生大胆进行不良舆情传播的重要原因。我国目前法律对网络舆情方面的管理办法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导致很多的言论没有办法通过法律的约束力来进行规范。很多的高校也没有结合自身的网络管理特点,进行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构建,在这些条件下,很容易导致不良网络舆情的大肆传播。
三、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特点。高校校园舆情的内容千差万别,但是按照舆情反映的内容来看,在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有很大的共同性特征,这些主要的特点有三大不同的表现。
1、网络舆情事件的多元性与综合性。在高校网络舆情中,有的学生比较关注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在一些国家和民族比较敏感的问题上,容易表现个人的情绪。比如“新疆打砸抢杀事件”“利比亚战争危机”“奥巴马接见**”“日本核泄漏事件”等等问题上,他们常常将个人强烈的感情加入到事件的讨论中,表达个人的言论。有的学生比较关注校园内的公共事件和校园周围的安全问题。在某个学校产生的问题,很快会在校园内的BBS上引起比较热烈的讨论。比如“武汉大学的樱花事件”成为了大学生们讨论爱国主义的问题的焦点。网络的虚拟性和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及时地表达出他们的言论自由。校园网络舆情也常常在很多的重大事件中成为了不可忽视的舆论声音。
2、网络舆情的群体性和扩大性特点。校园网络舆情的主要群体力量是大学生,他们在年龄、性格和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共同性特点。在很多事情上能够很快找到共鸣的群体。通过网络互动,他们能够很快达成一致的认同。而且网络的开放性特点,能够将更大的群体联系在一起。网络的即时传统作用能够在短时间内将人们的各种观点集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网络舆情被扩大,造成网络舆情“滚雪球”现象。比如,“四川广元蛆虫柑橘事件” 当时在各个QQ群中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并且被迅速扩大化。但是其实在四川广元,当地有关部门已经对有蛆虫的柑橘进行了必要的处理,问题显然没有网络传播的那么严重,但是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当年的四川广元柑橘几乎是遭遇到了最广泛的抵制购买,影响到了四川广元柑橘的销售。
3、网络舆情具有难控性特点。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特点,不仅是网络舆情容易产生的原因,也是网络舆情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特点是我国的网络教育和管理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计算机技术发展相对滞后,人们的网络道德意识薄弱。大学生群体在这种较弱的压力之下,很容易出现一些不理性的行为。特别是那些自我道德意识差的学生,很容易在网络过激情绪的影响下,做出很多不理性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网络管理的难度。
四、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构建。加强对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积极舆情是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需要加强构建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一)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体系。为了能够是校园网络舆情能够得到有效的关系,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其中建设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体系是相当必要的。一方面要强化班级干部和辅导员教育的责任,通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对发生在身边的突发事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能够将信息迅速反映到相关的领导和学校管理部门。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大突发事件对学生造成负面情绪作用。能够根据校园网络舆情的工作特点进行合理的工作安排,从信息的收集、信息汇报懂啊信息处理都能够保证渠道的顺畅和及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其次是要重点关注网络维稳信息的收集。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的网络技术,进行热点问题和重大事件话题的收集。[5]在网络舆情泛滥前,要有一个预警,对于那些比较敏感的话题,要从积极的方面进行引导。通过校园网络舆情队伍建设,将舆情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将信息反馈到有关的决策部门。最后要建设一支专业素质强的舆情管理队伍。主要通过发挥校园里的专家领导的高水平理论素质的影响作用。通过在舆情中加入专家学者的理性声音来影响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用理性的眼光看待问题。在一些主要的网络论坛上,安排相关的人员进行网络日常工作的维护。通过版主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来加强积极网络舆情的传播。
(二)打造高效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很多的网络舆情常常会引起舆情危机,这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的。在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上要加强进行监控。高校是一个信息技术比较发达的地方,通过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信息的自动检测和监控来加强对学生的舆情监督。包括进行网络的实名验证和进行网络日记记录的方式来进行舆情的控制。特别是在校园舆论比较活跃的版块进行实名制,避免外来人员进行过激舆论的传播。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即时通讯和网络聊天内容的监控,做到将舆情危机控制在源头上,避免传播带来的一些危害。还要进行有害信息的过滤。对一些有害的信息,要采取多样的方式进行网络信息的有效过滤,包括断开物理连接、地址库过滤和防火墙过滤。在使用这些技术的时候,要避免对其他网络功能造成的负面的影响。加强使用其他,比如地址库过滤和内容分析 结合的方法,采用硬件设备接入的方法主要有主干网接入和旁路侦听两种方式等等来加强信息的过滤管理。[6]另外,还要,加强网络设备自身的信息排查建设。很多的网络消极舆论由于没有足够的线索和证据,因此在网络舆论的控制中常常会出现很大的管理困难。通过网络系统设备进行网络的建设来增强对突发事件的排查,掌握网络信息的线索和证据,为网络舆情监察提供必要的线索。通过使用计算机网络设备,不仅能够保证网络舆情的安全,排除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作用,还能够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方向,增强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
(三)加强对学生的法律和思想道德教育。在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构建中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将网络管理和学生的法律思想道德教育联系起来。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来引导他们加强自身的法律自律能力建设,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到自律自觉。结合校园网络事件的特点,很多的消极舆情都是由于学生的法律意识薄弱和自身的思想认识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导致。通过进行必要法律知识的学习,了解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在内的多部网络法律法规来增强网络法律观念,增加自我管理。[7]同时要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按照科学的管理办法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在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上,要对舆情信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保持对舆情信息的敏感,能够及时地掌握舆情信息,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来加强对舆情的控制。在高校校园网络中构建起比较有效的校园网络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合斌.高校校园网络社区舆情形成及特征研究[J]东南传播.2009(11)[2]巫明川.郭宝林.校园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管理及应对策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2 [3]邓 燕.论网络舆情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影响[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9.05 [4]郭 亮.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与网络舆情危机管理[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01 [5]刘静姿.李 暾.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研究[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23)[6]周建胜.范志轩.高校网络舆情成因及引导处置机制探析[J]
教学与教育研究.2010.08 [7]丁建军.浅谈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及其危机应对[J]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第五篇: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
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若干思考
陈佳奇
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验班 学号:41101319 联系方式:***
【摘要】:社会和谐是国家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生活幸福的重要保证。而构建和谐校园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本文将通过从阐释和谐校园的特征入手,探求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促进高校建设生机勃勃的未来。
【关键词】:校园、和谐、建设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1在现代社会,教育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个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二是提高国民素质,为民主社会培养合格公民。高校是传承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建设和谐校园一方面有利于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个体,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也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播,将和谐文化向社会广泛的辐射。
一、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
1、和谐校园是安定有序的平安校园。平安是和谐的基础,稳定是和谐的保障。和谐校园首先是平安校园,在这样的校园里,师生员工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常识,能够自觉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一方面能够常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预防工作,及时消除隐患。另一方面即使遇到突发性或者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时,师生也具有自救意识和能力,将灾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在这样的校园里,师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养成自觉遵守纪律和秩序习惯。人们心态平和,秩序井然。
2、和谐校园是具有浓郁文化和学术氛围的书香校园。校园是传播知识,孕育文化的摇篮。理应带有浓厚的书卷气息和深厚的书香味。在这样的校园里,人们把读书当成乐趣,当成精神的享受,而绝不是功利性的以完成考试为目的。书的世界是丰富而又多彩的:书中有光明,可以烛照我们的内心;书中有警示,指导人生之舟绕过暗礁和险滩;书中有天籁之音,让我们回到自然的怀抱,返璞归真;书中有历史的回响,让我们领略刀光剑影、世事沧桑„„书中跃荡着睿智的情思、流淌着纯美的情怀、延展着跌宕的故事,传达着绝妙的诗意,才是书香的根本原因。”2校园里,人们手不释卷,低吟浅诵,伴随着清晨的微风和斜阳的余辉,在花的芬芳和鸟的鸣啼里,构成一幅美的画卷。在这样的书香飘逸的校园里,人们读书、思考,写作、表达和实践,对于个人的成长将是大有裨益的。“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
3、和谐校园是民主团结、道德法制的文明校园。民主法制,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人们普遍牢固树立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良好的自律习惯,遵守共同认可的道德、纪律和制度,追求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价值取向,从而逐步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校园民主风气浓厚,人们的愿望和期待受到尊重,学习和工作是作为享受生命的一种手段。人们从言行到举止,从服饰到仪表,从礼仪到心灵都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校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
4、和谐校园是充满智慧和生命力的校园。和谐校园应当是激情洋溢、活力四射的。在校园里,从事教育工作的是一个个有着个性特点的教师,教育面对的更是一个个青春鲜活的生命个体。“老教师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年轻人的激情与创造同样重要”,教育需要激情和智慧,学生成长也需要激情和智慧。在教与学、在交与育的过程中,根植于激情的师爱会迸1《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肖川《教育的真情与智慧》岳麓书社2005年3月第一版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
发出智慧的火花,让教师领略生命的存在与价值。同时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也学会辩证理性地思考,在学习交流、探索的过程中丰富自我,逐步发掘人生的价值。
6、和谐校园是环境优美,人际关系和谐的校园。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和谐校园的建设也不能忽视生态环境。一个和谐的校园,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珍爱生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场所。每个人都树立起对他人负责,对后代负责的理念,自觉地保护环境,把校园当成自己的家。同时,学校的每个人都应和睦相处,诚信正直、民主平等,严于律已,宽容别人,让爱与关怀充斥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
1、干部表率,思想引领。“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构建和谐校园,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的表率作用是基础。“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只有干部首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务实的工作作风,勇于牺牲的精神,开拓创新的思维,科学的管理理念,民主谦虚的品质,对人对事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形成领导集体和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才能团结和带领导师生员工不断进取。同时,“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照亮人类前进的火炬”,校长对师生员工的引领首先是思想的引领。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教师只有真正理解“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④理解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学教育是为人生的幸福奠定基础,为民主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才能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才能自觉地注意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一生的发展铸就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人格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因此,校长要让教师清楚学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方法培养人?”只有让全体师生员工都了解并形成共识,才能使办学的理念和目标由学校的号召和要求,变为师生自觉的行动。
2、制度保障,奖惩分明。以前教育界流行的一句话叫“一个好校长等于一所好学校。”说明校长作为学校的主要领导,其个人的政治意识、道德素养、人格魅力、办学理念、工作作风对学校的发展和特色是至关重要的。几年前,一个美国人写了一本书叫《美国总统是靠不住的》,说到没有制度作保障,只依靠个人的道德操守其实是很危险和难以持久的,且也不符合现代社会的法治精神。因此,一所好学校应当有一套科学公正的考核评价和激励的机制,有一套激励校长有所为,制约校长有所不为的规章制度,让全校每一个人想干事业有舞台,做出成绩有地位。也让每一个人都有所制约、有所敬畏。如果一个人“天不怕,地不怕,那这个人就很可怕”。一套好制度在一个好校长的贯彻执行下,才等于一所好学校,才是从实现人治走向法治的的保障。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不是搞一团和气,不是绝对平均主义,不是不要批评与争辩。如果干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质量高低一个样,你好我好大家好,就会严重挫伤更多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校园风气不正,矛盾重重,那就与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南辕北辙。因此,构建和谐校园,必须要创新学校内部管理,建立健全机会公平、客观公正、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考核评价激励制度,并严格要求和实施,从而形成学校内部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的良性竞争机制,让混世魔王没有天地,让南郭先生没有土壤,让校园充满活力,充满和谐。
3、加强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和化解矛盾的能力。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矛盾无处不在。“和谐社会应是能有效化解内部矛盾的社会,”⑤构建和谐校
园,不是指没有矛盾,也不可能没有矛盾,而是有效化解学校内部的矛盾。在学校内部由于所处岗位不同、思想认识差异等,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统筹兼顾,把学校的长城利益和师生员工的具体利益结合起来,把不同群体、不同岗位的利益结合起来,公平公正地解决和处理矛盾。这对领导者和管理者来说“需要高超的领导艺术、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公平公正的立场。”⑥要实现上述要求,必须加强学习,提高思想理论水平,提高政治敏锐性和对矛盾的分析洞察能力以及科学思维和决策能力。让校园在矛盾的化解中创造新的和谐。
4、师生参与、民主治校。“都说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我也认为这也是素质教育面向未来的标志。培养创造者的前提是教育必须充满民主。没有民主,便没有创造;没有民主,便没有民族的未来”。⑦民主是专制的天敌,只有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大力开展民主教育,相信师生,依靠师生,在实施好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才能最大地激发师生的智慧与活力。构建和谐校园,符合学校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也符合师生员工的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师生是构建成和谐校园的主体,学校领导要充分相信和全心依靠师生员工,健全以教代会、学生会为主体的民主管理和自主教育组织,尤其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或兴趣小组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巨大作用,广开言论,认真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民情,集中民智,才能构建和谐校园。
5、党政重视、社会支持。有为才会有位。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学校首先奋发有为,做出成绩,让成才、家长放心,才能让党委、政府和社会满意,才能更好地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心,更好地取得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同时,学校也要主动让党委政府和社会了解教育,了解学校,注重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解决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总之,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师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努力为社会培养大批用知识和智慧武装起来的人才,才能真正体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也才能为推进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发展先进文化并最终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办出让人民满意的学校。
注释:
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第227页。②肖川《教育的真情与智慧》岳麓书社2005年3月第一版第318页。
③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113页。
④《现行教育法规与政策选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二版第400页。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华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第180页。
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华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第195页。
⑦李镇西《民主与教育》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2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