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打假
浅谈投诉举报食品标识标注不规范问题
近年来,职业投诉举报案例日渐增多,尤其是投诉举报食品标识标注不规范的较多,职业投诉者收集证据资料并提交书面材料,向企业索要高额赔偿金,在索要未果的情况下以执法机关行政不作为为由提起行政诉讼。通过对杭州市食品生产企业随机调研走访、征询反馈,结合2013年食品监管数据分析,我们认为:职业打假人员投诉举报食品包装标识标注不规范等问题在一定的时期内还会继续存在,因处置不及时等因素致使被行政复议的情况依然存在。作为食品监管部门要正确对待职业打假人员,引导企业切实加强食品标识标注规范工作。现就投诉举报食品标识标注不规范的问题谈谈看法:
食品标识标注不规范的主要表现 食品包装标识标注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使用卫生部标准规定以外的物质加工普通食品。二是不符合GB7718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定,常被投诉举报。未使用规范食品名称,如白砂糖标注白糖、小麦粉标注面粉;未标单一食品原料,如饮用水未标注水源水、茶叶未标注茶鲜叶和新茶叶等。三是不符合GB28050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规定,被投诉举报最多的是营养成分表。能量计量单位千焦英文kJ中的小写k印制成大写;用克为单位的保留一位小数点,而多保留不保留的小数位都被举报;用毫克为单位的不保留小数点,保留了就会被投诉举报。
造成食品标识标注不规范被投诉举报的主要原因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没有足够重视食品包装标识标注规范,而被职业打假人员所利用,主要存在三个方面原因:一是侥幸心理作祟,应整改而不整改。部分企业明明知道企业的食品包装标识标注不规范有问题,却因追求利润最大化,能整改而不及时整改;二是部分企业因企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问题得不到纠正解决;三是整改不彻底,食品监管人员对被投诉举报企业整改督促不到位,采取措施不果断有力。
被投诉举报食品标识标注不规范等案件的应对 首先,正确对待职业打假人员。以热情受理的态度,第一时间理清职业打假人员的诉求,一周内做出受理决定。对采用产品质量争议调解方式予以处理的,要坚持充分、自愿的原则,组织投诉人和被投诉人进行调解。对于举报事项,在30天内组织核查,经核查属实的,立案查处,并及时将查处结果反馈给举报人,按照规定给予举报奖;经核查不实的,及时将核实的情况和不予立案查处的理由反馈举报人。第二,妥善处理被投诉举报的食品企业。一是即时检查,安排二人以上食品监管人员对被投诉举报企业迅速开展现场检查和调查,发现问题的依法立案查处;二是采取措施,对标识标注不规范的食品包装要采取整改、销毁或没收等措施,对责令企业整改的、销毁的要复查到位;三是对被投诉举报企业进行约谈,适时组织企业特别是要加强出现问题的企业和新领证企业的有关标准的宣贯培训工作;四是探索实施食品标签申报备案制,设立食品标签申报审核专门机构,从根本上消除食品包装标识标注不规范等问题。第三,建立健全监管部门内部管理机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提倡“首问负责制”,同时健全档案,对投诉举报案件要收集信件批转接收、现场调查、案件查处、回复职业打假人员等全过程资料,建立档案以备后查。组织食品监管人员认真学习《食品安全法》、《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等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遵循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做到准确适用。在调查核实中做好证据保全,形成证据链;在处置工作中严格遵循法定程序,避免程序漏洞及瑕疵;在答复文书中严格按规范书写,认真执行答复期限规定,审慎用词,防止产生歧义,提高答复质量。
第二篇:职业打假材料
近年来,食品安全越来越容易牵动公众的敏感神经,稍有风吹草动,便成为舆论的风口浪尖,而职业打假人也频频进入公众视线。究竟职业打假人行事作风有何特点,行政机关又当如何妥善应对,成为值得探讨的话题。
职业打假人的手段都有哪些
职业打假人是在消费品领域中通过“知假买假”获取经济利益的一批人。他们一般都具备相当纯熟的法律知识,熟稔行政、司法程序,并且在长期“打假”的过程中,善于利用法律规则,形成了一系列标准化、规范化的“打假”模式。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一买,二公开,三举报,四复议,五诉讼,先民事、后行政,两条腿走路,多方面施压。
一买,是首先在市场上寻找有可能存在质量问题的进口食品,通常是标签制作错误的,然后直接购买相当的数量,以确保一旦索赔成功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报。二公开,是向行政机关申请政府信息公开,固化证据。通常来讲,许多进口食品在经过进口商品检验的时候,都会出具检验合格的证明文件,部分食品还需要进行标签备案,通过公开这些信息,打假人就可以将产品的经营单位(责任主体)、进出口手续、特别是产品标签等一系列证据固定下来,便于后续的索赔。三举报,如果打假人买到的产品标签与监管部门的备案不符,那就证明商家存在篡改标签的行为,或者是加贴了不合格的标签。此时打假人就会向食品监管部门进行投诉,要求查处涉案产品,并要求给予奖励。但如果买到的产品标签与备案一致,那就说明企业在进口环节中没有弄虚作假的行为,标签是经过检验得到检验检疫部门认可的。这时打假人可能会通过投诉的手段,根据其所掌握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制标准,要求检验检疫部门更改检验结论。这个环节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具体本文会稍后详述。
四复议,如果通过投诉举报,打假人还没有实现其目的,比如行政机关经过调查不认为被举报人涉嫌违法,或者不认可打假人提出的依据,打假人往往还会通过行政复议的途径,向更上一级的行政机关要求复议。复议对打假人来说有几个好处,一是进一步向行政机关施加压力,扩大影响力,同时有可能推翻下级行政机关的结论。二是明确诉讼主体,为第五步的行政诉讼埋下伏笔。
五诉讼,如果行政复议环节仍然不能确认被投诉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打假人有时还会以行政机关的程序违法、事实不清等各种理由向人民法院提出行政诉讼,要求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判决。在上述五个步骤中,打假人还坚持先民事、后行政,两条腿走路的原则,以期获得最大的利益。先民事、后行政是指打假人在购买所谓“问题”产品后,会首先拿出相关法律法规、强制标准等依据,与经营单位联系索赔,之后在整个“打假”五步骤中,始终保持与被投诉人的沟通渠道,一旦被投诉人“服软”,愿意赔偿和解,立即撤销投诉、复议或者诉讼。而如果被投诉人始终不愿意和解,打假人就会不断通过投诉举报、行政复议乃至行政诉讼等手段给行政机关“找麻烦”,间接向被投诉企业施加压力。但无论手段如何变化,归根结底,还是“利”字当头,这也是职业打假人与普通消费者之间最本质的区别。职业打假人何以“骤然兴起”
首先,立法机关对职业打假人现象预期不足,使得现行法律制度给职业打假留下了生存空间。在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订之前,对产品质量问题只有“假一赔一”的规定,而新《消法》对部分商品产品质量问题增加了“假一赔三”的惩罚性赔偿的规定。具体到进口食品领域,一罐常见的进口婴幼儿奶粉动辄两三百块钱,根据新《消法》惩罚性赔偿规定,职业打假人一次购买一箱六罐装的奶粉,一旦“打假”成功,打假人收获的利益就可能达到数万元。
这种惩罚性赔偿机制的设定初衷,原本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消费者利益,维护市场秩序,结果却使得职业打假成为了有利可图的行业,这恐怕是立法者始料未及的。其次,《食品安全法》对食品质量判定过于笼统,对于很多非常轻微的问题,只要与国家标准不符,都被大而化之的列为不合格,使得产品“入罪”门槛过低。比如,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关于预包装食品标签的规定中,对标签字体高度有一些具体要求,其本意是保证标签的清晰可辨,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防止不良商家刻意隐匿食品安全信息,蓄意欺诈消费者。但是现实中就有打假人拿着与标准仅仅差别零点几毫米的标签向企业提出巨额索赔的情况。再比如,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对于预包装食品的营养标签部分主要营养素的标注有字体加粗的要求,其他的没有,如果企业在制作标签过程当中疏忽了这点,也会被判定为食品质量不合格。这种无关产品本身质量问题不合格,在职业打假人眼中,恰恰是最容易揪住的“小辫子”,发现这种问题既不需要简短的技术,也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只需要掌握一些国家标准,加上耐心和仔细,几乎总能找到这样的问题,使职业打假人的“入行门槛”大大降低。
此外,食品安全标准和相关政策的频繁变化也使得企业无所适从,而让职业打假人“有机可乘”。以杏仁和扁桃仁的名称为例。这两者在英文当中都是almond,而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杏仁”这种译法更为普遍,已经被大多数消费者接受。可是根据一些新的标准SB/T 10673-2012 《熟制扁桃(巴旦木)核和仁》、SB/T10670-2012《坚果与籽类食品》)和NY/T 867-2004,almond应当被译为扁桃仁而不是杏仁。此类由于标准变化产生的新问题最容易成为职业打假人盯上的目标。
而且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一旦曝出食品安全问题,对企业声誉有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不少食品经营企业为了尽量减少公关压力,有时候也愿意“破财消灾”,私下与职业打假人进行和解,更是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职业打假人的积极性。监管部门的艰难应对
对于职业打假人,在监管部门内也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方面,职业打假人确实起到了弥补监管漏洞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市场监督的功能。对于市面上琳琅满目的进口食品来说,行政机关的监管很难做到事无巨细,而职业打假人从消费者的角度对市场秩序的监督就成为了有力补充。而且,在质量领域,“社会共治”,本身就是一个官方提法,调动公民的质量意识、法制意识,共同抵制产品质量领域的违法行为,也一直是政府部门努力的方向。从全社会角度来说,相对于实力雄厚的进口食品企业,公众也更容易同情看似“弱小”的职业打假人,更何况,“打假人”的行为在老百姓看来还是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呢。
但是在另一方面,职业打假人无休止地运用行政、司法手段追逐利益,也确实挤占了本就捉襟见肘的行政资源。2014年仅上海自贸区一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就受理由职业打假人提出的举报就达数十起起,被告上法庭的也屡见不鲜。更令行政机关感到不适的地方在于,现有的规章制度的设计,有时会让监管部门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本文前面提到,职业打假人会首先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获取得到官方认可的食品标签和检验证书。但有时候,这种经过检验乃至获得备案的标签仍然有可能出现问题,其原因有可能是标准的变化引起,也有可能是因为一线审核人员的疏漏。一旦发生这种情况,行政机关的处境将会比较尴尬。因为如果按照法规处理,行政机关不仅应当更改自己做出的检验合格结论,收回已经发出的相关产品的检验证书或证明,同时还应当对涉事企业进行行政处罚。而一旦这么做,就相当于告诉所有进口食品的经营企业,虽然进口食品必须经过检验检疫部门的检验,否则不允许销售,但是被检验检疫部门判定为合格甚至出具了合格证明的产品并不一定合格,如果被人投诉,这些产品还有可能不合格。这无疑会令监管部门检验证书乃至于行政机关的整个检验行为公信力和严肃性大打折扣。法治环境下的“突围之路”
在这种情感上“爱恨交织”,行为上“进退失据”的现象,近年来从地方上的工商、食药监部门,到口岸上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关,已经在全国各地困扰了不少食品监管部门。如何走出困境,成为了各方关注、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在法治框架下寻找解决路径是唯一出路,而以下三点或许是值得考虑的方向。
首先是尽快实现进口食品检验的“检管分离”,加快培育第三方检验市场,摆正行政机关的裁判位置,尽快把裁判从运动员的位置上脱离出来。目前进口食品检验由政府一手包办,近年来进口食品越来越多,而行政机构受编制、经费限制,人员、设备却不能无限增加,这就形成了检验任务和检验资源之间的一对矛盾。此外,对进口食品进行“普查”式检验的做法将企业的主体责任过多地转嫁给行政机关,既增加企业负担,又使企业产生依赖心理;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也不具有可操作性,对所有进口食品进行逐一检验只可能是“撒胡椒面”,难以突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因此,让检验检疫机关尽快摆脱具体、繁杂的检验工作,专心当好质量评判的裁判员,让第三方检验机构参与到检验工作中来,应当是未来进口食品检验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
其次是及时修订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标准。在法律制定上要更加科学。充分研究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克服《决定》中提到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细化食品安全不合格判定的标准和分类,避免现在的大而化之的现象。在食品安全标准制定方面要更加实事求是,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的标准制定经验,同时也要避免对标准的朝令夕改。第三是通过法治途径将包括“职业打假”在内的消费者的市场监督行为纳入法制轨道,建立一套行之有效,高效便捷的消费争端解决机制,加快推进《消费品安全法》等法律的制修订。让行政机关有限宝贵的行政资源能够在质量监管领域用足用好,而不是投入到应付少数“职业打假人”无休止的投诉举报当中。
第三篇:应对”广告法“职业打假
最近看到圈子里有很多热心人分享了?工商部门处理”广告法“职业打假的一些经验,对此有些了解,和大家互相交流交流。
一、职业打假向工商部门进行投诉,一般包含三项内容,1.对该消费行为就行投诉,要求进行调解,根据《消法》的规定进行一赔三(这是打假人员的主要目的);2.对商家使用绝对化用语进行举报,一般都是”最低、最高、极致等等“,要求工商对该行为进行处罚(这是通过工商部门给商家进行施压);3.要求工商对该举报行为进行奖励(这是给工商部门施压,告诉你这个投诉我是要跟踪的),但是绝大部分的职业打假人员是不会要这个奖励的,怕泄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信息。这里可能有懂行的人会问,投诉的时候不是已经要求实名了吗,要求提供身份信息,不然工商是可以不予受理的,其实只要职业打假搞到别人的身份证复印件或者照片,工商最初受理的时候是分辨不出来是不是本人的,但要拿举报奖则会核实其身份,这时就有可能穿帮了。
二、工商部门接到投诉函后,在核实投诉举报资料后(职业打假都比较专业,除了有投诉函,还会有购物清单、网页违规用语图片等资料),当然也会登入商家的网店确认是否真的存在使用违规用语,会分两个程序进行处理:调解程序和处罚程序。1.调解程序相对简单,工商没有强制力要求商家必须进行赔偿,如果双方都同意调解工商才会组织调解,其中一方拒绝调解,工商会按照程序终止此次投诉调解,但这里有一点一定要注意,如果商家拒绝调解,一定要找个站得住的理由,不然工商是可以根据,《消法》第五十六条“故意拖延或者无理由拒绝”,对商家拒绝调解的行为处50万元以下的罚款的。2.处罚程序非常严格,如果工商准备对商家进行立案查处,仅凭职业打假提供的资料是不够的,证据不足,所以会对商家的违法行为进行证据固定,有可能是通过广告监测中心,对商家店铺的违法广告进行固定,也有可能是上门检查,现场固定,然后根据《广告法》的规定进行处罚,期间如果商家配合,可能就是从轻处罚20万(工商说我也没办法,法律规定的,谁敢违背法律来执法啊),如果商家故意拖延、不配合可能会重一些。
三、如何应对职业打假
1.最好的办法(不要举报我哦)当然是不用这些违规词语,自己仔仔细细的检查几遍,不要给职业打假抓到把柄。
2.如果职业打假先联系商家索赔,先应付着,记得录音,保留证据,然后第一时间把违规的地方改过来,一定记得要多查几遍,多找几个人来查,很多职业打假都只会把一部分的违规行为进行举报,故意给商家留一部分的,等着以后清算的!!等到都改好了,再看商家自己的意愿进行处理,愿意和解就和解,愿意坚持就坚持。
3.如果已经投诉到工商了,这时要注意,如果工商上门来检查了(当然也可能通过广告监测中心直接固定证据),基本就是要立案查处了,如果商家故意拖着,不配合也阻止不了,最后可能多交点罚款,毕竟不是任何违法行为都必须按照最低来处罚的。这里也看到有些商家说拖着没事,就算被处罚了也可以复议,复议不成功,拖了几个月,再接着诉讼,又能拖几个月,这个强烈不推荐,被复议或者诉讼成功的可能性非常低,等到诉讼结束,就算拖了一年,还是得被处罚,而且如果之前没交罚款的,现在还要被收滞纳金一倍,20万变40万(没办法,这也是法律规定的,罚没款是国家财政收入,谁敢少收)。如果工商打电话问你是否接受调解,(这里大部分商家都会觉得被职业打假人勒索了,而工商就是帮凶,没办法,法律规定就是这样,工商做叫依法行政,不做就是渎职),推荐的是接受调解,但不一定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一赔三就行赔偿(这个工商是没有强制力要求你一赔三的),在你自己的接受范围之内(可以是退款、或者适当补偿点,看商家自己),配合工商把程序走完,如果调解不成功,工商也会终止调解程序。不要直接就拒绝调解,尤其是连个合理的理由也不给,不然《消法》的50万以下就有可能在等着了。这里工商有可能终止全部程序,也有可能只终止了调解程序,处罚程序依然还在。记得,商家在知道违反广告法第一时间一定要改,立马改,马上改,全部改,改全部,如果最后还是被工商处罚了,还可以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七条,进行陈诉申辩,要求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至于能不能成功,这个要看处理的工商局和商家自己了。职业打假当然也可以选择去法院进行诉讼,但成本比较高,对他并不一定划算,还有20万元的处罚是行政处罚,属于工商的权力,法院是进行民事诉讼。再说一下,有些商家被职业打假投诉后,是余杭工商局处理的,大部分可能是12315中心处理(专业处理消费投诉),可能很多都只是进行了调解程序(这个没办法,余杭工商局太忙了,处理的投诉太多,每个举报都立案处罚真没有时间),立案处罚被余杭工商局移动到商家所在地进行处理,也可能是让职业打假人员自己向商家所在地工商进行举报(这时商家已经、应该、必须纠正了),还有的商家是当地工商局处理的(看到有商家说被上海工商直接处罚了)一般都是稽查大队处理(专业办案),你懂的。
最后看一些广告法最后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七十三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在履行广告监测职责中发现的违法广告行为或者对经投诉、举报的违法广告行为,不依法予以查处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负责广告管理相关工作的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
有前两款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
?希望商家自己多注意,不要因几个词语,被职业打假人盯上,最后吃亏的一定是商家自己(应对这些人很耗时间精力,还影响心情),谁让商家自己疏漏了。
第四篇:职业大学3.15打假活动策划书
职业大学3.15 打假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主题:3.15活动主题由部门所有干事共同决定,主题必须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1、主题必须突出与打假相关的内容
2、突出以维护学生权益为主
二、活动目的:积极参加到3.15活动,真正的从身边做起,通过本次活动了解并共同出谋划策解决同学们在日常生活和兼职遇到的侵犯自身权益的问题,同时让同学们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学会维护自身的权益。
三、活动对象:职业大学的全体学生
四、活动时间:2012年3月15日
五、活动流程:
一)前期工作准备:前期工作准备:
1、立定主题:活动开展前半个月,维权部全体成员就3.15活动主题进行商讨。
2、写三张海报,张贴在学校人流量大地地方,作为宣传点。
3、3.15活动开展前一周维权部全体成员分成小组,利用大一上晚自习的时间到各班级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并整理汇总。
二)活动方式:采用在主干道设立咨询站点,安排相关人员以备回答相关问题,并准备三块展板。
展板一:展示收集整理的各种案例(如:假币的辨析)
展板二:展示信息采集的结果;
展板三:空白展板,留给同学们写下感想或意见。
三)活动后期工作安排:
1、维权部全体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次小型的交流会,分析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做好本次活动的总结,为明年的3.15活动积累宝贵经验。
2、将交流会的成果以海报的形式张贴,并在自管会成立长期咨询点以供同学们在活动后咨询。
3、参与活动的全体的干事做好本次总结。
六、经费预算及支出:
一)展板纸张:10元
二)材料打印:10元
七、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活动中的每项工作要做好很好的衔接。
2、活动当天的所有参与人员应注意礼貌。
3、活动当中遇到问题应及时向部长汇报。
4、要做好工作的收尾工作。
八、附件(信息采集数据统计及分析)
职业大学校自管会维权部
12月24日
注:以上为厨艺大赛内容的初步敲定,详细内容将视具体情况而定。
第五篇:透视职业打假人如何去打假
透视职业打假人如何去打假?
透视职业打假人如何去打假?摘要 喻晖的打假“风格”是:短、平、快。正规的商场超市是喻晖的主要“目标”。他发现问题商品后,若问题不普遍,会通知商场值班经理,建议他们撤柜,加强管理。
“你准备何时退出打假维权的行列?”对于这句被反复问及的话语,66岁的喻晖思索片刻后,回答仍模棱两可,“这个不好说。”
尔后,他又开始兴奋地讲述他打假生涯的各种经历。
因坚持打假19年,每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前后,素有“湖南王海”之称的喻晖总是电话不断:接受采访、应邀参与“打假”行动、为消费者答疑解惑……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人气最火爆的时候”。
然而,与喻晖的“风光”相比,在打假维权这个行业,全国各地每年都有人带着沮丧抱憾离开。
这个群体的背后,很难用简单的几个“标签”来解读全部。
为何要打假?
从普通消费者变成专业的打假维权人士,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曾是消费权益的受害者。
在打假界,“元老”王海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1995年3月,这位22岁的山东青岛人在北京一商场购买了两副耳机,后被证实为假冒商品。
抱着一试的心态,王海依据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成功索赔。
按照当时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也就是说,成功打假索赔,将获100%的收益。
这一年,被称之为“消费者维权元年”,一批个人打假索赔者相继出现,是为“王海现象”。
喻晖打假的“第一桶金”,便是依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这条规定获得的。1996年的3月15日,喻晖来到长沙市东塘某百货大楼购买了360元名为“商务牌”的不锈钢系列产品,随后他发现,该商场卖的都是冒名顶替的假货,原本产自上海的知名品牌“商务牌”不锈钢产品,却贴着产自潮州厂家的伪造商标。
商场主管出面受理了喻晖的投诉。之后不到两个小时,他依法拿到翻了一番的货款赔偿金720元。
在此之前,喻晖因受伪劣商品之害,变得穷困潦倒。1993年,喻晖在长沙创办了一所民营美容美发培训学校。他花十余万元从广州购回一批教学设施,用了不到半年,便频频出现故障,甚至险些酿出安全事故,这给学校声誉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喻晖办学血本无归,还欠下了十几万元银行贷款。
“最初打假是为了报复制假的商家,但后来发现,原来打假也有无限商机。”之后,喻晖索性“改行”,一门心思加入到打假行业。
被外界称之为长沙“较真哥”的黄平国,亦是源于受害而成为打假人。1997年,黄平国把1000多公斤工业盐买回来当食盐,而卖盐的商家却不愿赔偿。为此,他跑了所有相关政府部门,均被“踢皮球”。从此,他开始关注监督政府部门工作和维护消费者权益。
当然,除了能够维权,打假人也能享受到由此带来的经济利益。
依据《食品安全法》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10倍的赔偿金。
此外,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为五百元。
怎样去打假?
“社会上将我们称之为„职业打假人‟,我认为表述欠妥。”对于这个称谓,喻晖与黄平国均表达了相同的观点。
在他们看来,严格意义上的“职业打假人”应该是指工商、质监等部门的执法人员,“我们只能算是专业打假人士或热心维权者。”
然而,打假并非易事,涉及方方面面,包括诸多专业的食品安全知识。多位打假人士透露,在他们这个圈子中,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素质良莠不齐,这也成了一些打假人退出的主要原因。
要想在“打假圈”立足,必须有自己的生存法则。
熟稔法律法规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喻晖、黄平国等打假人士,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条文,能随便说出具体的条款。
王海是打假群体中首个以公司打假为主的人。1996年,他创办北京大海商务顾问有限公司,随后又成立王海热线工作室。前者帮助企业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并协助执法部门取缔之,后者则为百姓提供免费咨询。
被称为“新疆打假第一人”的郑郁新,2001年从单位辞职后,从事过婚姻调查、债务追讨等业务。当看到王海将个人维权上升到公司维权后,郑郁新2004年也成立了调查事务所,把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公司最主要的一项业务。
“个人买假索赔有其局限性,不可能成为一个长远的事业。”王海认为,成立公司后,可以抵御各种风险,也可以通过组织与组织的博弈,取得胜利。
而今,王海的打假公司事业越做越大,深圳、杭州等地正在筹建新的分公司。他很满意自己现在的打假状态:靠两家不同的公司“两条腿”走路,既可赚钱,也不妨碍帮助、指导消费者打假维权。
但是,目前活跃在许多城市的职业打假人,多数仍是单兵作战。
多位打假维权人士告诉中新网记者,通常情况下,他们在发现“问题食品(商品)”后,首先会选择找到商场、卖家或生产厂家交涉,如果协商不成再找当地工商部门;若再未果,则采取起诉方式。
喻晖的打假“风格”是:短、平、快。正规的商场超市是喻晖的主要“目标”。他发现问题商品后,若问题不普遍,会通知商场值班经理,建议他们撤柜,加强管理。
反之,如该商品为品牌,销售量多面广、性质恶劣,他搜集证据后会以最快速度找到工商部门,让他们协调处理。
“一味地跟商场去交涉,弄得不好就被对方扣上敲诈的帽子。”喻晖说。
喻晖并不否认打假索赔能赚钱,他用“利国利民利己”来回应外界的质疑。他说,在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过程中自己付出了劳动代价,赚钱也是合法所得。
与喻晖相较,今年41岁的黄平国打起假来,更“生猛”一些。
黄平国介绍,他购买商品后,会在第一时间将购物**、产品包装等凭据扫描下来,快递给工商或质检等执法部门。如未在规定的时间内等到官方答复,他便起诉政府行政不作为,其后才会考虑打民事官司索赔。
近年来,黄平国上百次向企业索赔,数十次状告政府部门。“较真哥”的称号由此而生。
对于时下流行的“网购”打假,喻晖因为过于麻烦选择了放弃。但这丝毫未影响到黄平国的兴趣。黄说,若收到货品后发现有问题,他依旧会采取惯用的方式:向企业注册所在地的工商部门递交书面材料,让他们出具受理书和处理结果,逾期则起诉。
打假维权之困
任何事情都有其多面性,打假维权也不例外。至今,针对打假人群体,仍存在一些争议。
喻晖估计,中国的大多数城市,都有百人左右的职业打假队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打假人员相对要多,大约在1000人左右,这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不过,目前对于这一行业的规模,尚无官方统计数据。
在记者随机采访时,一些受访人士认为,早年的职业打假人往往以消费者代表、打假英雄形象面世。但后来很多人都觉得,他们越来越像是生意人,甚至把打假作为牟利的工具和职业。
某知名酒类湖南分公司一位从事售后服务十余年的负责人感叹,“职业打假人”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精通相关专业知识,一旦出手基本不落空。而许多知名商家为了顾及品牌声誉与社会影响,不想进入审判程序,多数以调解及和解的方式了结。
该负责人说,一些普通消费者遇到消费纠纷时,也乐意去找职业打假人,获得赔偿后私下分成。因此,走法律程序只需几百元即可解决的问题,职业打假人介入后,往往要成倍赔偿才肯收场,“更有甚者,在利益驱动下,一些打假人成为竞争对手之托的„枪手‟。”
这位人士也透露,新产品上市前,一些公司会主动找到打假人,请他们对外包装等进行“把关”,以免日后惹麻烦。
这个群里遭受外界诟病的重要原因是,其中不乏一些敲诈勒索而获刑的打假人。2011年12月15日,有“成都打假第一人”之称的刘江因犯“敲诈勒索罪”,被重庆市万州区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7年。该案庭审时,曾吸引了全国各地一些职业打假人前往旁听。
事实上,专业打假人士需要承受的,不仅仅是来自外部的质疑,还有来自法律层面的困惑。
多位受访的打假人士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过去,对“知假买假”、“诱假买假”的消费者要求经营者“退一赔一”的诉讼请求,一些法院不予支持。
直到去年3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施行,其中的第三条明确:“因食品、药品质量问题发生纠纷,购买者向生产者、销售者主张权利,生产者、销售者以购买者明知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而仍然购买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这一司法解释等于对争议了近20年的知假买假问题给予了一个明确的司法结论。”喻晖说。
即便如此,王海依旧认为,单纯从商业的角度说,打假不是一门好生意。王海说,公众看到的只是他们赚钱的一面,职业打假人的生存状态鲜有人关注——即便他戴着墨镜,还要抵御各种风险的侵袭,如恐吓、威胁。诸如此类境况,喻晖、黄平国等也都遭遇过。
不过,对于打假人群体,点赞者兼有之。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黄捷表示,打假行为微观上虽然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但总体上对社会是有益的,可以帮助社会净化在消费服务领域的违法不端行为。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说,只要没有采取违法的方式,都应给予支持。他认为,打假对规范经济秩序及广大消费者多有裨益,不能因为打假人牟利,而追究打假人的责任。
打假人待规范引导
“有时候买假不一定能得到赔偿,风险很大。”喻晖说,2000年以前坚持至今的湖南专业打假人已所剩无几,一些打假多年的同行无奈退出了这个圈子。
他认为,消费者不可能对每件商品了如指掌,仅能凭经验对商品属性进行初步判断,顶多只是怀疑,鉴定难是当前消费者普遍存在的维权困局。
从事打假维权多年的黄平国说,虽然通过打假人士的介入,不合规格要求的商品食品逐年有所好转,但仍不容乐观,这需要职能部门继续加大监管力度。
“我希望天下无假,更愿意看到消费打假维权这个行业失去市场。”黄平国充满期待地说。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黄捷表示,在对打假人士总体接受和认可的基础上,应注意规范和制约打假人的部分不端行为。他们有一些极具个人主义和追求发财、牟利的打假行为,极容易超越界限,从而危害市场秩序和法律规范。因此,他建议在对其合法行为予以保障的基础上,明确界定其不可逾越的法律界限,比如不得陷阱打假,不得敲诈勒索,不得暴力胁迫等。
湖南万和联合律师所李健律师认为,职业打假人是监督市场消费公平诚信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但仍有其不足之处,需要国家予以规范引导。比如是否可以对该群体给予明确立法保护支持,让其更加光明正大地打假,减少社会非议。同时也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引,让其打假更加规范有成效。最后对该群体也要考虑给予一定的监督培训,从而防范矫枉过正,敲诈勒索行为的发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