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印发“如何应对职业打假”专题交流材料的通知4.20
百货事业部“2016”45号
重庆百货百货事业部关于印发
“如何应对职业打假”专题交流材料的通知
各场店:
2016年3月25日,《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渝高法“2016”77号)予以公布,为了便于各场店更好地理解这个文件,更好地认清当前我们所面临的质量形势,把好质量关,百货事业部质量管理万州片区2016年4月14日在开县商都召开了本年一季度片区质量交流会,就‚如何应对职业打假‛进行了主题交流。片区的7个场店分别进行了发言。发言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职业打假的认识、应对职业打假的对策和方法,有理论,有阐述,有对策,有案例,对百货事业部各场店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现将会议交流材料予以印发,请各场店认真组织学习。
特此通知
百货事业部
2016年4月20日
第二篇:应对”广告法“职业打假
最近看到圈子里有很多热心人分享了?工商部门处理”广告法“职业打假的一些经验,对此有些了解,和大家互相交流交流。
一、职业打假向工商部门进行投诉,一般包含三项内容,1.对该消费行为就行投诉,要求进行调解,根据《消法》的规定进行一赔三(这是打假人员的主要目的);2.对商家使用绝对化用语进行举报,一般都是”最低、最高、极致等等“,要求工商对该行为进行处罚(这是通过工商部门给商家进行施压);3.要求工商对该举报行为进行奖励(这是给工商部门施压,告诉你这个投诉我是要跟踪的),但是绝大部分的职业打假人员是不会要这个奖励的,怕泄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信息。这里可能有懂行的人会问,投诉的时候不是已经要求实名了吗,要求提供身份信息,不然工商是可以不予受理的,其实只要职业打假搞到别人的身份证复印件或者照片,工商最初受理的时候是分辨不出来是不是本人的,但要拿举报奖则会核实其身份,这时就有可能穿帮了。
二、工商部门接到投诉函后,在核实投诉举报资料后(职业打假都比较专业,除了有投诉函,还会有购物清单、网页违规用语图片等资料),当然也会登入商家的网店确认是否真的存在使用违规用语,会分两个程序进行处理:调解程序和处罚程序。1.调解程序相对简单,工商没有强制力要求商家必须进行赔偿,如果双方都同意调解工商才会组织调解,其中一方拒绝调解,工商会按照程序终止此次投诉调解,但这里有一点一定要注意,如果商家拒绝调解,一定要找个站得住的理由,不然工商是可以根据,《消法》第五十六条“故意拖延或者无理由拒绝”,对商家拒绝调解的行为处50万元以下的罚款的。2.处罚程序非常严格,如果工商准备对商家进行立案查处,仅凭职业打假提供的资料是不够的,证据不足,所以会对商家的违法行为进行证据固定,有可能是通过广告监测中心,对商家店铺的违法广告进行固定,也有可能是上门检查,现场固定,然后根据《广告法》的规定进行处罚,期间如果商家配合,可能就是从轻处罚20万(工商说我也没办法,法律规定的,谁敢违背法律来执法啊),如果商家故意拖延、不配合可能会重一些。
三、如何应对职业打假
1.最好的办法(不要举报我哦)当然是不用这些违规词语,自己仔仔细细的检查几遍,不要给职业打假抓到把柄。
2.如果职业打假先联系商家索赔,先应付着,记得录音,保留证据,然后第一时间把违规的地方改过来,一定记得要多查几遍,多找几个人来查,很多职业打假都只会把一部分的违规行为进行举报,故意给商家留一部分的,等着以后清算的!!等到都改好了,再看商家自己的意愿进行处理,愿意和解就和解,愿意坚持就坚持。
3.如果已经投诉到工商了,这时要注意,如果工商上门来检查了(当然也可能通过广告监测中心直接固定证据),基本就是要立案查处了,如果商家故意拖着,不配合也阻止不了,最后可能多交点罚款,毕竟不是任何违法行为都必须按照最低来处罚的。这里也看到有些商家说拖着没事,就算被处罚了也可以复议,复议不成功,拖了几个月,再接着诉讼,又能拖几个月,这个强烈不推荐,被复议或者诉讼成功的可能性非常低,等到诉讼结束,就算拖了一年,还是得被处罚,而且如果之前没交罚款的,现在还要被收滞纳金一倍,20万变40万(没办法,这也是法律规定的,罚没款是国家财政收入,谁敢少收)。如果工商打电话问你是否接受调解,(这里大部分商家都会觉得被职业打假人勒索了,而工商就是帮凶,没办法,法律规定就是这样,工商做叫依法行政,不做就是渎职),推荐的是接受调解,但不一定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一赔三就行赔偿(这个工商是没有强制力要求你一赔三的),在你自己的接受范围之内(可以是退款、或者适当补偿点,看商家自己),配合工商把程序走完,如果调解不成功,工商也会终止调解程序。不要直接就拒绝调解,尤其是连个合理的理由也不给,不然《消法》的50万以下就有可能在等着了。这里工商有可能终止全部程序,也有可能只终止了调解程序,处罚程序依然还在。记得,商家在知道违反广告法第一时间一定要改,立马改,马上改,全部改,改全部,如果最后还是被工商处罚了,还可以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七条,进行陈诉申辩,要求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至于能不能成功,这个要看处理的工商局和商家自己了。职业打假当然也可以选择去法院进行诉讼,但成本比较高,对他并不一定划算,还有20万元的处罚是行政处罚,属于工商的权力,法院是进行民事诉讼。再说一下,有些商家被职业打假投诉后,是余杭工商局处理的,大部分可能是12315中心处理(专业处理消费投诉),可能很多都只是进行了调解程序(这个没办法,余杭工商局太忙了,处理的投诉太多,每个举报都立案处罚真没有时间),立案处罚被余杭工商局移动到商家所在地进行处理,也可能是让职业打假人员自己向商家所在地工商进行举报(这时商家已经、应该、必须纠正了),还有的商家是当地工商局处理的(看到有商家说被上海工商直接处罚了)一般都是稽查大队处理(专业办案),你懂的。
最后看一些广告法最后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七十三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在履行广告监测职责中发现的违法广告行为或者对经投诉、举报的违法广告行为,不依法予以查处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负责广告管理相关工作的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
有前两款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
?希望商家自己多注意,不要因几个词语,被职业打假人盯上,最后吃亏的一定是商家自己(应对这些人很耗时间精力,还影响心情),谁让商家自己疏漏了。
第三篇:职业打假
浅谈投诉举报食品标识标注不规范问题
近年来,职业投诉举报案例日渐增多,尤其是投诉举报食品标识标注不规范的较多,职业投诉者收集证据资料并提交书面材料,向企业索要高额赔偿金,在索要未果的情况下以执法机关行政不作为为由提起行政诉讼。通过对杭州市食品生产企业随机调研走访、征询反馈,结合2013年食品监管数据分析,我们认为:职业打假人员投诉举报食品包装标识标注不规范等问题在一定的时期内还会继续存在,因处置不及时等因素致使被行政复议的情况依然存在。作为食品监管部门要正确对待职业打假人员,引导企业切实加强食品标识标注规范工作。现就投诉举报食品标识标注不规范的问题谈谈看法:
食品标识标注不规范的主要表现 食品包装标识标注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使用卫生部标准规定以外的物质加工普通食品。二是不符合GB7718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定,常被投诉举报。未使用规范食品名称,如白砂糖标注白糖、小麦粉标注面粉;未标单一食品原料,如饮用水未标注水源水、茶叶未标注茶鲜叶和新茶叶等。三是不符合GB28050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规定,被投诉举报最多的是营养成分表。能量计量单位千焦英文kJ中的小写k印制成大写;用克为单位的保留一位小数点,而多保留不保留的小数位都被举报;用毫克为单位的不保留小数点,保留了就会被投诉举报。
造成食品标识标注不规范被投诉举报的主要原因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没有足够重视食品包装标识标注规范,而被职业打假人员所利用,主要存在三个方面原因:一是侥幸心理作祟,应整改而不整改。部分企业明明知道企业的食品包装标识标注不规范有问题,却因追求利润最大化,能整改而不及时整改;二是部分企业因企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问题得不到纠正解决;三是整改不彻底,食品监管人员对被投诉举报企业整改督促不到位,采取措施不果断有力。
被投诉举报食品标识标注不规范等案件的应对 首先,正确对待职业打假人员。以热情受理的态度,第一时间理清职业打假人员的诉求,一周内做出受理决定。对采用产品质量争议调解方式予以处理的,要坚持充分、自愿的原则,组织投诉人和被投诉人进行调解。对于举报事项,在30天内组织核查,经核查属实的,立案查处,并及时将查处结果反馈给举报人,按照规定给予举报奖;经核查不实的,及时将核实的情况和不予立案查处的理由反馈举报人。第二,妥善处理被投诉举报的食品企业。一是即时检查,安排二人以上食品监管人员对被投诉举报企业迅速开展现场检查和调查,发现问题的依法立案查处;二是采取措施,对标识标注不规范的食品包装要采取整改、销毁或没收等措施,对责令企业整改的、销毁的要复查到位;三是对被投诉举报企业进行约谈,适时组织企业特别是要加强出现问题的企业和新领证企业的有关标准的宣贯培训工作;四是探索实施食品标签申报备案制,设立食品标签申报审核专门机构,从根本上消除食品包装标识标注不规范等问题。第三,建立健全监管部门内部管理机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提倡“首问负责制”,同时健全档案,对投诉举报案件要收集信件批转接收、现场调查、案件查处、回复职业打假人员等全过程资料,建立档案以备后查。组织食品监管人员认真学习《食品安全法》、《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等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遵循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做到准确适用。在调查核实中做好证据保全,形成证据链;在处置工作中严格遵循法定程序,避免程序漏洞及瑕疵;在答复文书中严格按规范书写,认真执行答复期限规定,审慎用词,防止产生歧义,提高答复质量。
第四篇:职业打假材料
近年来,食品安全越来越容易牵动公众的敏感神经,稍有风吹草动,便成为舆论的风口浪尖,而职业打假人也频频进入公众视线。究竟职业打假人行事作风有何特点,行政机关又当如何妥善应对,成为值得探讨的话题。
职业打假人的手段都有哪些
职业打假人是在消费品领域中通过“知假买假”获取经济利益的一批人。他们一般都具备相当纯熟的法律知识,熟稔行政、司法程序,并且在长期“打假”的过程中,善于利用法律规则,形成了一系列标准化、规范化的“打假”模式。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一买,二公开,三举报,四复议,五诉讼,先民事、后行政,两条腿走路,多方面施压。
一买,是首先在市场上寻找有可能存在质量问题的进口食品,通常是标签制作错误的,然后直接购买相当的数量,以确保一旦索赔成功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报。二公开,是向行政机关申请政府信息公开,固化证据。通常来讲,许多进口食品在经过进口商品检验的时候,都会出具检验合格的证明文件,部分食品还需要进行标签备案,通过公开这些信息,打假人就可以将产品的经营单位(责任主体)、进出口手续、特别是产品标签等一系列证据固定下来,便于后续的索赔。三举报,如果打假人买到的产品标签与监管部门的备案不符,那就证明商家存在篡改标签的行为,或者是加贴了不合格的标签。此时打假人就会向食品监管部门进行投诉,要求查处涉案产品,并要求给予奖励。但如果买到的产品标签与备案一致,那就说明企业在进口环节中没有弄虚作假的行为,标签是经过检验得到检验检疫部门认可的。这时打假人可能会通过投诉的手段,根据其所掌握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制标准,要求检验检疫部门更改检验结论。这个环节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具体本文会稍后详述。
四复议,如果通过投诉举报,打假人还没有实现其目的,比如行政机关经过调查不认为被举报人涉嫌违法,或者不认可打假人提出的依据,打假人往往还会通过行政复议的途径,向更上一级的行政机关要求复议。复议对打假人来说有几个好处,一是进一步向行政机关施加压力,扩大影响力,同时有可能推翻下级行政机关的结论。二是明确诉讼主体,为第五步的行政诉讼埋下伏笔。
五诉讼,如果行政复议环节仍然不能确认被投诉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打假人有时还会以行政机关的程序违法、事实不清等各种理由向人民法院提出行政诉讼,要求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判决。在上述五个步骤中,打假人还坚持先民事、后行政,两条腿走路的原则,以期获得最大的利益。先民事、后行政是指打假人在购买所谓“问题”产品后,会首先拿出相关法律法规、强制标准等依据,与经营单位联系索赔,之后在整个“打假”五步骤中,始终保持与被投诉人的沟通渠道,一旦被投诉人“服软”,愿意赔偿和解,立即撤销投诉、复议或者诉讼。而如果被投诉人始终不愿意和解,打假人就会不断通过投诉举报、行政复议乃至行政诉讼等手段给行政机关“找麻烦”,间接向被投诉企业施加压力。但无论手段如何变化,归根结底,还是“利”字当头,这也是职业打假人与普通消费者之间最本质的区别。职业打假人何以“骤然兴起”
首先,立法机关对职业打假人现象预期不足,使得现行法律制度给职业打假留下了生存空间。在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订之前,对产品质量问题只有“假一赔一”的规定,而新《消法》对部分商品产品质量问题增加了“假一赔三”的惩罚性赔偿的规定。具体到进口食品领域,一罐常见的进口婴幼儿奶粉动辄两三百块钱,根据新《消法》惩罚性赔偿规定,职业打假人一次购买一箱六罐装的奶粉,一旦“打假”成功,打假人收获的利益就可能达到数万元。
这种惩罚性赔偿机制的设定初衷,原本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消费者利益,维护市场秩序,结果却使得职业打假成为了有利可图的行业,这恐怕是立法者始料未及的。其次,《食品安全法》对食品质量判定过于笼统,对于很多非常轻微的问题,只要与国家标准不符,都被大而化之的列为不合格,使得产品“入罪”门槛过低。比如,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关于预包装食品标签的规定中,对标签字体高度有一些具体要求,其本意是保证标签的清晰可辨,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防止不良商家刻意隐匿食品安全信息,蓄意欺诈消费者。但是现实中就有打假人拿着与标准仅仅差别零点几毫米的标签向企业提出巨额索赔的情况。再比如,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对于预包装食品的营养标签部分主要营养素的标注有字体加粗的要求,其他的没有,如果企业在制作标签过程当中疏忽了这点,也会被判定为食品质量不合格。这种无关产品本身质量问题不合格,在职业打假人眼中,恰恰是最容易揪住的“小辫子”,发现这种问题既不需要简短的技术,也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只需要掌握一些国家标准,加上耐心和仔细,几乎总能找到这样的问题,使职业打假人的“入行门槛”大大降低。
此外,食品安全标准和相关政策的频繁变化也使得企业无所适从,而让职业打假人“有机可乘”。以杏仁和扁桃仁的名称为例。这两者在英文当中都是almond,而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杏仁”这种译法更为普遍,已经被大多数消费者接受。可是根据一些新的标准SB/T 10673-2012 《熟制扁桃(巴旦木)核和仁》、SB/T10670-2012《坚果与籽类食品》)和NY/T 867-2004,almond应当被译为扁桃仁而不是杏仁。此类由于标准变化产生的新问题最容易成为职业打假人盯上的目标。
而且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一旦曝出食品安全问题,对企业声誉有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不少食品经营企业为了尽量减少公关压力,有时候也愿意“破财消灾”,私下与职业打假人进行和解,更是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职业打假人的积极性。监管部门的艰难应对
对于职业打假人,在监管部门内也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方面,职业打假人确实起到了弥补监管漏洞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市场监督的功能。对于市面上琳琅满目的进口食品来说,行政机关的监管很难做到事无巨细,而职业打假人从消费者的角度对市场秩序的监督就成为了有力补充。而且,在质量领域,“社会共治”,本身就是一个官方提法,调动公民的质量意识、法制意识,共同抵制产品质量领域的违法行为,也一直是政府部门努力的方向。从全社会角度来说,相对于实力雄厚的进口食品企业,公众也更容易同情看似“弱小”的职业打假人,更何况,“打假人”的行为在老百姓看来还是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呢。
但是在另一方面,职业打假人无休止地运用行政、司法手段追逐利益,也确实挤占了本就捉襟见肘的行政资源。2014年仅上海自贸区一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就受理由职业打假人提出的举报就达数十起起,被告上法庭的也屡见不鲜。更令行政机关感到不适的地方在于,现有的规章制度的设计,有时会让监管部门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本文前面提到,职业打假人会首先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获取得到官方认可的食品标签和检验证书。但有时候,这种经过检验乃至获得备案的标签仍然有可能出现问题,其原因有可能是标准的变化引起,也有可能是因为一线审核人员的疏漏。一旦发生这种情况,行政机关的处境将会比较尴尬。因为如果按照法规处理,行政机关不仅应当更改自己做出的检验合格结论,收回已经发出的相关产品的检验证书或证明,同时还应当对涉事企业进行行政处罚。而一旦这么做,就相当于告诉所有进口食品的经营企业,虽然进口食品必须经过检验检疫部门的检验,否则不允许销售,但是被检验检疫部门判定为合格甚至出具了合格证明的产品并不一定合格,如果被人投诉,这些产品还有可能不合格。这无疑会令监管部门检验证书乃至于行政机关的整个检验行为公信力和严肃性大打折扣。法治环境下的“突围之路”
在这种情感上“爱恨交织”,行为上“进退失据”的现象,近年来从地方上的工商、食药监部门,到口岸上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关,已经在全国各地困扰了不少食品监管部门。如何走出困境,成为了各方关注、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在法治框架下寻找解决路径是唯一出路,而以下三点或许是值得考虑的方向。
首先是尽快实现进口食品检验的“检管分离”,加快培育第三方检验市场,摆正行政机关的裁判位置,尽快把裁判从运动员的位置上脱离出来。目前进口食品检验由政府一手包办,近年来进口食品越来越多,而行政机构受编制、经费限制,人员、设备却不能无限增加,这就形成了检验任务和检验资源之间的一对矛盾。此外,对进口食品进行“普查”式检验的做法将企业的主体责任过多地转嫁给行政机关,既增加企业负担,又使企业产生依赖心理;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也不具有可操作性,对所有进口食品进行逐一检验只可能是“撒胡椒面”,难以突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因此,让检验检疫机关尽快摆脱具体、繁杂的检验工作,专心当好质量评判的裁判员,让第三方检验机构参与到检验工作中来,应当是未来进口食品检验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
其次是及时修订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标准。在法律制定上要更加科学。充分研究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克服《决定》中提到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细化食品安全不合格判定的标准和分类,避免现在的大而化之的现象。在食品安全标准制定方面要更加实事求是,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的标准制定经验,同时也要避免对标准的朝令夕改。第三是通过法治途径将包括“职业打假”在内的消费者的市场监督行为纳入法制轨道,建立一套行之有效,高效便捷的消费争端解决机制,加快推进《消费品安全法》等法律的制修订。让行政机关有限宝贵的行政资源能够在质量监管领域用足用好,而不是投入到应付少数“职业打假人”无休止的投诉举报当中。
第五篇:关于基层工商机关应对职业打假问题的几点建议
关于基层工商机关应对职业打假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职业打假人关注的主要问题
管辖权问题。
这一问题在近两年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与《食品安全法》施行时间不长、相关法律法规衔接不畅有一定关系。在实践中,食品安全监管职责不明确问题是职业打假人关注的重点,涉及保健食品、有机食品等。
受理时限问题。在执法实践中,受各种因素影响,有时工商机关收到申诉书后未在5日内作出书面受理答复,这也成为职业打假人的关注点。
答复完整性问题。很多职业打假人会在同一份申诉材料中提出多类诉求,很多涉及举报、政府信息公开等事项,有时难以及时、全面答复申诉人。
履职到位问题。职业打假人有时会以工商机关履职不充分、不到位为由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在实践中主要包括工商机关作出的调解是否及时、到位,文书制作是否规范等。
答复规范问题。主要包括工商机关是否在规定时限内答复举报人、答复主体是否正确、答复内容是否规范和明确、对举报人明确要求书面答复的事项是否给予书面答复。
二、对于基层工商机关的几点建议
1.摸清规律,积极应对
工商机关应尽可能掌握职业打假的特点和规律,尽可能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变被动为主动,克服怕、推、等、耗的思想,增强规范意识、效率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坚持依法办事,做到对事不对人,掌握接待的技巧和分寸,注意言词的规范性,防止出现因言语不当而导致的不良后果。
2.理清诉求,规范答复
要理清职业打假人的诉求,区分申诉、投诉、举报、信访、政务公开等不同性质的案件,要特别注意职业打假人在一份法律文书中提出多种不同性质申请和诉求的情况。对于工商机关职责范围内的事项,要有针对性地给予全面答复;对于不属于工商机关职责范围的事项,积极引导职业打假人依法寻求法律救济。要审慎作出不予受理、终止调解、不予立案、不予行政处罚,并明确告知相关理由,避免被指认行政不作为。要规范文书,严格执行时限、程序规定,并留存书面记录妥善保存。对于举报,经调查决定不予立案的,及时履行审批程序并按规定时限答复举报人。
3.指导为先,防患未然
由于当前职业打假已由以往针对销售假冒商品行为,转向商品的包装、装潢及广告宣传等,基层工商机关应继续强化行政指导职能,对职业打假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调研、归纳,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适时归纳整理典型案例,有针对性地对基层执法人员进行培训和业务指导;增强执法监管的预见性,对案件中出现的经营主体普遍存在和可能出现的共性问题,广泛开展法律、法规宣传,行政提示和信息发布等柔性监管,避免陷入被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