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校报的可持续发展(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16:48: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高校校报的可持续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高校校报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篇:论高校校报的可持续发展

对高校校报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走市场化道路,建立品牌校报

2010级广编三班 郝晶学号100504201302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高效、便捷、互动和独特等优势,对仅仅依靠文字和图片为主要载体的高校校报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校报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避免的的制约因素和缺陷,外界的冲击和自身的缺陷形成了新形势下高校校报发展的两大“瓶颈”。文章在对上述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校报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字】高校校报可持续发展市场化品牌效应《南方周末》

20世纪90年代中国媒介市场化格局基本形成,报刊作为媒介的一种也是如此。延续至今,市场依然是决定报刊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相对于报业市场来说,目前我国高校办报走的还是单一的计划性与定购性相加的路子,即由学校拨款,院校宣传部门主办,发行的对象主要是本校师生员工。固定的市场,固定的读者对象,对于高校校报的发展来说,确有“固步自封”之疾。通过调查分析,我得出结论,打破常规,从“自封”中走出来,主动融入报业市场,应是高校校报发展的理性选择。高校校报与报业市场接轨,便是必然的大势所趋。要适应这一趋势,高校办报就必须用市场化的理念来做指导,注重体现高校特色,办成师生员工爱读,社会各界看好的一份报纸。

高校校报面临的主要压力及问题

高校校报时高校党委、行政的机关报,但从行业特点来说,又具有行业报的特点。机关报和行业报的双重身份,决定了高校校报在办报思路和内容上的特殊性。从目前全国高校校报办报情况看,大都只在特定的办报宗旨、办报理念、办报环境中寻求自我发展,发展空间受到很大制约。导致报纸质量低、可读性不强。

目前,网络的明显优势给高校校报带来严峻挑战。作为纸媒家族的一员,高校校报因没有市场竞争理念,在网络时代的浪潮中处于弱势。传播对象阅读习惯的改变,使校报压力更大。读者群品位高、高素质、高层次是高校校报的一大特点。然而,随着网络的日益发达和普及,高校成为网络时代的阵地之一,高校学生因为知识结构、思想观念等原因,成为网络的积极响应者。由网络的信息时效、信息多元化、阅读方便等原因,师生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受众的关注成为高校校报的软肋。

另外,高校校报自身问题突出。第一,办报队伍过于薄弱,办报实力实力跟不上新闻媒体应有的节奏。第二,缺乏创新,报道形式单一。有的高校校报在内容上没有属于自己的特色专栏或是主打栏目,忽略了新闻策划、新闻组稿以及深度报道,形式显得更加单一。且不少校报报道角度狭隘,定位不准确,一条本来让师生喜闻乐见的大好事,在经过校报报道后,就变得像是被官方语言过滤一样,严肃过度,趣味毫无。整张报纸由会议新闻、领导讲话、学校学院活动和一些常规的文章组合而成,完全是为了宣传而宣传,给人造成“党报”的错觉,可读性明显降低。第三,思维僵化,办报理念滞后。不少领导认为,校报的最大功能就是能记录学校的发展,给校报上附上“档案记录”的任务,从而忽略了校报的服务师生、教化育人的功能。第四,新闻视野狭隘,只注重校园的日常新闻,没有涉及整个世界的教育动态和科技前沿,新闻视野狭隘,没有达到把校报变成师生思想阵地和服务平台的目的。第五,对学生记者管理不规范,没有搭建好育人平台。

用市场化理念激活高校办报

基于上述压力及问题分析,高校校报融入市场、走市场化道路可谓势在必行。怎么融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融入?知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先树立市场化理念。即用市场化理念改变办报思路,加快校报与市场接轨,促进高校校报与市场融合,让高校校报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发展壮大。

1.做有影响力的校园新闻。做有影响力的新闻是吸引受众的利器。不仅要做校园新闻,更要结合当今教育现状及其它高校的最新动态,做大视野、大校园的新闻。要有大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2.革新办报理念。办给教师学生看,是高校办报的一贯理念。其实校报不仅可以办给师生看,更要办给社会看。因此就要办的更有文化品位和自身特色。

3.增强内容的贴近性。在办报过程中对贴近性的讲究,在于办报人员的眼光是不是抓住了“新”,是不是洞察了校园新鲜的气息,是不是为社会为读者提供了了解高校的“结合点”。要努力做到“贴近实际、贴近师生、贴近生活”的办报理念,选择好的角度。比如:高校招生信息、教学科研信息、校园文化信息等。

4.突出编辑的艺术美。注重版面排版及美编插图。突破没有分栏或者分栏无序,避免标题字号小、图片小等问题。

5.建立市场化体制。

以河北传媒学院校报为例,浅谈校报市场化发展

在我国,北大校报算的上是最早期的校报,创刊于1917年。河北传媒学院是一所新生的高校,各方面建设都处于起步阶段,校报也是一样。河北传媒学院校报通讯社成立于2008年,距今约4年时间。但是在四年里,校报经历无数次改版,几乎每期都在改版,都在摸索。目前,已经基本确立了版式,开始尝试走向市场化运营模式。通过对《南方周末》的分析研究及对校报的了解,我认为校报的市场化发展需要走好以下几步:

1.确立品牌,提升价值

《南方周末》在1984年创刊时是4版,到1998年就发展成为20版,至今已成为中国十大报纸之一,是中国读者最受尊重的报纸。作为一份关注主流的时政周报,《南方周末》对自身的品牌价值和愿景有着很清晰的认识。在外界来看,它是一份有担当、敢说话的报纸,是一份特别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所以,报社的品牌活动也必须基于责任、担当这一品牌内涵和特质而展开,通过品牌活动的增值,反过来强化《南方周末》的品牌特质。从2004年开始,《南方周末》开始创办中国(内地)民营企业创富排行榜。当时,社会上已经有如福布斯、财富等排行榜,它们基本以财富的绝对数量为标准。2004年开始,《南方周末》推出了一系列专注于企业责任的排行榜。中国内地民营企业创富榜也是内地媒体首次推

出的相关排行榜,它采用的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除了财富标准,还有一个综合性的评价和考核。其中,经济指标是一个重要部分,占一定比例。其次是环境和社会责任。正如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社长范以锦所言,“在激烈的报业市场竞争中,要牢固地维系媒体消费者的忠诚度,就要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品牌。”可以说,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财富。

目前,河北传媒学院校报的品牌宗旨是“真实 探索 前沿”。这种品牌主要表现在第一版、第二版和第三版。第一版要闻里要一个“论坛”,是我院领导、学科带头人等针对社会热点及传统文化发表的个人见解。第二版专题,分人物和视点,针对我校名师做人物专访及社会热点深入探讨。第三版文化专栏,结合我校学术动态及社会文化热点做大众讨论。这种安排是为了突出我院的文化底蕴,传承“传媒是社会的良知、人类的道义”的学院精神,给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2.品牌延伸,吸引受众

《南方周末》的品牌由最初的一张报纸,发展成为“一报两刊一网”,即《南方周末》《精英生活尊贵订阅》《人物周刊》以及《南方周末》网络版。这样,扩大了《南方周末》的受众群,加深了它在人们心中的印象。

同样,校报也可以借鉴这种做法,通过产品的延伸和组合(4P理论中的product)来提升品牌价值和受众影响。目前,我院党委下面有《河北传媒学院校报》《河北传媒研究》《河传学子报》两报一刊。校报是官方报纸,更侧重于校园重大事件报道;学子报是学生自办报纸,更侧重于学生生活服务信息 ;《河北传媒研究》是我院教师科研的园地。党委可以统一三者的出版时间,统一时间免费邮寄给其他和我院有科研联系的院校单位。全方位的展示我院的学生生活、学术氛围以及校园文化建设。花一份钱办多件事,一举多得。

另外,要做好校报的线上网络版。目前网络版只发布一些新闻消息。我觉得可以利用专业优势,将第三版“文化”的探讨,拍成一个小的专题片,上传到网络上,真正做到网报合一。给受众全方位的试听感受。

3.规划版块,丰富内涵

目前,《河北传媒学院校报》有四个版块,分别是要闻、综合、文化、校园。首先是第一版,新闻。目前大学校报,包括河北传媒在内的所有大学都是光发布一些校园动态,尤其是党政建设方面的新闻,给人一种大、空、套的感觉。适度的加入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新闻,比如社团活动、教学成果等。给受众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校园新闻动态。这样的话版面上会有限制。可以改革为8版。第一版是要闻和论坛,第五版是校园生活动态。要闻要改革,不同于现在校报生的新闻消息,而是要发掘新闻背后的价值,做成像《南方周末》一样有思想深度的新闻报道。以河北传媒学院校报第28期《我院艺术测试火热进行中》为例,刊登在校报上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消息,而且这条消息已经在官网上发布过,报纸出来以后已经没有新鲜感,需要改革的就是挖掘这条消息背后可以挖掘的价值,采访一些考生,总结河北传媒近年来越来越受考生欢迎的原因;采访一些艺考监考官,请他们谈谈今年考生的整体水平以及我院的招生要求。这样才能更接近专业报纸的要求,更有自己的思想品质。另外,人们对地方高校可以说了解甚微。每年高考时节,家长们总是埋怨了解太少,以至于无法给子女一个相当的参考。高校报纸的责任要在这方面有比较实际的体现。校报重点宣传报道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举措,取得的有益经验及重要成果,向社会及时准确地提供高校人文的、历史的、现实的信息,把高校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一面展示给社会各界。这样的一个版面,一来多角度宣传了学校本身,二来给社会各界读者提供了来自高校

高层的、一线的信息。其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其次是第二版,专题。这一版的人物专访一版都做院系领导及学术带头人,意在营造文化氛围,但是我认为,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做一些关于优秀学生的专题采访,才能更有吸引力。我校作为一所专业的传媒院校,学生经历更为丰富,更加有可挖掘的东西。比如,我院优表演系的学生张辰阳假期选择到北京、横店拍戏,由最初的小片子小角色,甚至连露脸的机会都没有的角色发展到为《太平公主秘史》《武则天秘史》等做配角,他的漂泊生活别具特色。再如,我院影视学院学生华露丹假期背起背包,一个人到澳大利亚、香港、美国等世界各大城市旅游、拍片,拍摄了很多有特色的摄影照片,并举办了个人摄影展。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通过对师生的采访报道,树立我院的文化品质和艺术特色。高校文化的高雅与深厚底蕴,为社会文化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照。高校的文化艺术人才辈出,特色纷呈,这个版块的推出,文化品位高,不但为社会各界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士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而且为培养地方优秀文化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化艺术事业营造浓厚的氛围。

此外,还可以增加一版关于就业的。加快人才与社会就业市场的流通,这是高校备受关注的问题。高校的人才培养情况如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如何?校报很有必要做出有分量的资讯,既为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优质服务,又为社会各界寻找适合的人才提供新鲜的媒介。办好这个版,等于为高校人才的快速转化开辟通道。这也是一些学生希望可以看到的内容。

4.面向受众,建立联系

《南方周末》与消费者、读者建立感情联系,是通过“燃烛行动”“幸福七巧板”等公益活动,“汽车车展”“中国梦”等商业活动。校报也可以举办一些类似的活动,建立与受众、与外界的联系。

我院第29期校报推出一个“寻找金牌读者”的活动,主要从“说出我和你的故事”“校报明天在何方”“大家一起来纠错”三个方面评选。并于30期选出了第一位金牌读者。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我认为,还可以以校报的名义,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建立与校内外读者的联系。建立与校内读者的联系,可以举办新闻奖颁奖、主题征文、主题摄影展、印象河传人物评选等活动。尤其是印象河传人物,完全可以做成一个系列的,每期选出一个人物,每年进行一次总的颁奖晚会。建立与校外读者的联系,可以通过“中国高校校报联盟”这一平台,与各大院校联名举办公益活动。比如关注智障儿童、对口援助贫困山区、暑期支教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校报的核心价值。《南方周末》的发刊词是“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在这里,读懂中国”。我们可以推出一种校报,让读者这里读懂当代大学生。

5.专业队伍,市场营销

如果用“4P”理论来分析校报的话,校报报纸本身不是产品,因为它是一种免费交流的资料,不具有商品价格,也没有销售渠道,更不用谈促销。不愁发行,不愁收入,是时下高校报纸安然度日的自然条件。随着市场化报纸的冲击,高校报纸不能不提前进入营销状态,即组建自己的广告营销队伍。实际上,高校是一个消费潜力巨大的市场,商家对高校这个市场的兴趣特别大,高校报纸通过营销,把自己的资源整合起来,能够创造客观的经济效益,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目前,校报的经费完全来源于行政划拨,由于资金的制约,发行周期长且不稳定,严重阻碍了校报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和不断完善,使校报的空间变得狭小,也严重挑战着校报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大学改革的不断

推进,校报的发展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比如,我院就可以和河北当地有名的“小林数码”建立联系、合作。我们以“小林数码”冠名举办摄影赛、征文赛,小林数码为我们提供一些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奖品。甚至出人为我们进行免费的摄影讲座。另外,小林数码在其售出产品的同时,可以附送我们的校报合订本以及其他校刊。双方都是无形的广告和影响。此外,还可以通过校报上有形的广告来办活校报。校报作为党委的机关报,一直以严谨的面孔出现在读者的面前,显得严肃过度,更不要说刊登广告。但是,适度“商业化”并不影响校报舆论引导的功效,恰当的广告方式反而会使校报在严肃而不失活泼,庄重而不失大方。其一,可以组建相应的栏目充分挖掘广告主体的特色,深度解读其文化内涵,不仅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又为该主体做了广告宣传;其二,可以在某个精品栏目和特设策划上使用商家冠名,非但不影响报纸的形象,反而使校报变得亲切,贴近日常生活。

6.打破壁垒,全面发行

校报只在校内发行,这是目前高校的普遍的做法。说是发行,其实也是任务划分性的,都是由宣传部门分配到院、系、班级,学生能不能拿到还是个问题。这样的发行,其实是一种无效的发行,没有发挥校报应有的作用。有的高校尝试过把报纸赠给有关部门和领导阅读,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行。高校报纸走向市场,发行的市场化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有没有相应的订户?报刊亭能不能看到校报?客户能不能主动到校报投放广告?这些与市场化相生的元素,都呼求着高校报纸打破校园发行的区域壁垒,把校报推向更广泛的读者市场。

《华西都市报》在创办之初,就采用“敲门营销法”。所谓敲门发行,是我国第一家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在1996年率先提出并开始实施的。《华西都市报》的敲门发行是对住宅楼的各家各户都进行动员,实行“地毯式轰炸”,200多个发行站、3000多人的发行队伍、十几条每天直送报纸的运输路线,使报纸能够推出与“敲门”相辅相成的现场订报、电话订报、破月乃至破天订报,而为全年订户赠送一个钉在家门口的报箱,则既保护报纸又省去了与投递员打交道的麻烦。敲门发行的进步意义在于为其他报纸的发行做出了一个榜样,即上门征订、送报到家的服务意识。敲门发行只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发行方式,它本身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更谈不上深奥,主要是观念上的转变,把一般商品推销的方法移植到报业发行上。如今的报纸发行基本上都采用了这一方式,或者是在这一方式上加以创新。高校校报在向校领导和部门办公室上门送报的同时,很多学校也通过学生发行队伍,对教师住宅和公寓、学生宿舍、学校医院及附属医院的病房、学校宾馆和招待所的客房等,开展上门发行服务,效果良好。

我们可以借鉴这个做法,将校报的“两报一刊”公开免费征订,采用邮寄发行。学校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上的有关单位,不管是订阅还是报社、编辑部自动发行,都会选择邮寄发行的渠道。这种渠道的优点是全国联网,末捎投递能力强,报纸通过它可以被投递到全国任何一个通邮的地方。它的不足也很明显,即发行时效差,报纸不能迅速及时地投递到户,发行费率也高,部分邮递员形成了机关化的官僚体制和作风,市场观念淡薄,服务意识差,服务水平低,投递中迟、漏、错等现象层出不穷,致使读者阅读不方便。尽管邮局发行具有很大局限,但不可否认,它的庞大发行网络依然是全国最好的。

以上就是我对于我院校报改革的一些建议。但是实现高校校报的可持续发展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其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边实践

边改革。我所谈到的具体途径也不应该是孤立的,而应该是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时下的状况为核心,再结合高校具体的实际情况,解放思想、积极探索,达到高校校报可持续发展的永久目标。总之,校报要应对学院不断变化的冲击和挑战,就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准确定位,牢牢守住学院整体宣传这块阵地,弘扬大宣传时代精神,遵循新闻规律,形成校报的鲜明特色,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把校报办活、办好,不断出新出彩,成为学院良好形象的优质“名片”。

参考文献:杨永军《新时期高校校报建设与管理及办报质量创新全书》百度文库《市场是决定报刊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

指导老师:河北传媒学院 影视学院 王厚香

第二篇:论可持续发展

论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具体内容方面,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以及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这表明,可持续发展虽然起源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作为一个指导人类走向21世纪的发展理论,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理论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

关键字:可持续发展

经济

生态

社会

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每个国家的发展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今天的发展既是昨天发展的继续,又是明天发展的基础。要实现国家发展的长远目标,在制定发展规划、选择发展战略、确定发展道路和实施发展举措时,必须既考虑眼前的发展要求,又考虑未来的发展需要,既着力改善民众的现实生活,又重视发展的长远利益。

在经济方面,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但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体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一条新型的发展道路。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面临着日益突出的矛盾和巨大的压力。尤其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综合国力还不强,科技水平明显落后,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因而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

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人口膨胀、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削弱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环境污染问题更不容乐观。所以,要想妥善解决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唯一可选择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因此,可持续发展强调了发展是有限制的,没有限制就没有发展的持续。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样强调环境保护,但不同于以往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对立的做法,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从人类发展的源头、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是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和目标。可持续发展指出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可以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这就是说,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才是目的。下一世纪人类应该共同追求的是以人为本位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最充裕的国家,但目前我国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低,有复杂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少,文盲率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助于控制人口增长,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保持自然资源质量和其持久供应能力的前提下,使经济增长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是在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绿色工艺或技术系统。不仅是为我们之自己建立美好的幸福和快乐,也为我们的后代生活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为了我们的家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结合实际谈谈中国为什么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

《浅议我国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三篇:论可持续发展

论可持续发展

自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以来,开发新能源成为全世界解决能源问题的共同出路。与化石 燃料相比,新能源具有可再生、对环境友好等特点,更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中,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能和潮汐能,是开发较早的新能源,已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曾一度被人们看好的核能,有着极高的能量值,可是其高额的研究经费和潜在的 巨大危害,令世界大多数国家望而却步。而作为新能源中“排行”靠后的生物能源,却在最近几年内忽然人气锐增,势如破竹,被看作是“新能源家族中可实现度最高的未来能源”。建筑 和建筑环境在人类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回顾人类的建筑史,从最初的遮风避雨之所到 今天的智能化建筑,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快乐和舒服的同时,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也摆在 人类的面前:建筑材料的大量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过度开采,建筑活动对空气造成 的污染等。人与自然的关系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于是绿色建筑登上了历史舞台。对于我国 而言,人口数量巨大,年新增建筑量世界排名第一,被形象地称为“世界最大的建筑工地”,因此发展绿色建筑尤为重要。

一、当前我国人居环境发展现状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中的用能大户。据统计,每年建筑能耗占全社会终端能耗总量 27.6%。全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面积 20 亿平方米,85%以上为高能耗建筑;在 441 亿平方米存 量建筑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二至三 1

倍。与此同 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每年约有 1000 万以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照此计 算,未来 15—20 年我国将有几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不仅 是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资源能源消耗量成倍增长的过程。预计到 2020 年,全 国城乡房屋建筑面积还将新增约 300 亿平方米,如果不采取有力的节能措施,每年建筑用 能将消耗 1.2 万亿度电和

4.1 亿吨标准煤,几乎是目前全国建筑能耗的 3 倍。然而,我国的 能源、土地、水、原材料等资源又严重短缺。从能源供求看,在我国化石能源资源探明储量 中,90%以上是煤炭,人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石油储量仅为世界平均 水平的 11%;天然气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4.5%。从土地、水资源方面来看,我国人均耕地 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 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严峻的事实告诉我 们,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绿色建筑势在必行。

二、绿色建筑的内涵及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绿色建筑作为一种建筑规则和建筑环境性能的衡量标准,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 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也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我国绿色建筑是从建筑节能起步的,以 1986 年颁布的《北方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标准》 为标志。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建筑节能工作有了长效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具体体现在 以下几方面。一是已初步建

立以节能 50%为目标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体系。二是初步形成 了以《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为主体的法规体系。三是通过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工程,有效

带动了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四是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与此同时,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绿色建筑理念在中国也逐渐受到了 重视,开展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设立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在办公建筑、高等院 校图书馆、城市住宅小区、农村住宅等建筑类型进行了绿色建筑的实践活动。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绿色建筑在我国起步较晚,还处于试点、初步发展阶段,因此我国在 绿色建筑工作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

1、认识不足。目前对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还没有达到广泛的共识,相当一部分人尚未 将绿色建筑工作放到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实施可持续 发展的战略高度。

2、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的节约还没有明确规定各方利益主体必须参与,而建设部颁发的 《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 定》作为一个部门规章,力度远远不够。此外,关于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 护的综合性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3、行政监管体系薄弱。对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相关的行政管理未给予高度重视,缺乏 有效的行政监管体系,管理薄弱,个别地方甚至放任自流。

4、缺乏发展绿色建筑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长期以来,国家对能源的管理偏重工业和 交通节能,而对引导和扶植绿

色建筑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

5、缺乏行之有效的推广交流平台。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材料、新配件和新的设计及管理模式的推广交流平台。在西方发达国家,绿色建筑起步较 早,有的国家甚至已经取得经济发展和能耗持续下降的突出成就。及时、系统、广泛地引进 他们的技术和成功经验,对推动我国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发展尤为重要。

四、环境可持续发展论文——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若干建议

1、加强全社会的生态意识教育。要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提倡绿色消费,使全民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在居住、出行、娱乐、休憩中切勿追求奢 侈豪华,倡导节能和减少对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只有全社会接受并追求绿色建筑体系,才 能驱动建筑市场的需求,促使市场各方主体积极营建绿色建筑。

2、重视节能、节地、节水和节材。节能重点在于降低长期使用的总能耗。如充分考虑 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减少空调使用和照明; 通过建筑外围护结构设计和采用高效保温材料 以及密封性良好的多层窗,减少建筑运行能耗。节地关键在于城乡空间的统筹。重点研究城市发展新增建设用地从节约农村建设用地中 获取;建筑选址及规划时,要尽量翻新旧建筑,减少道路及服务区域的面积;限制使用和淘 汰实心粘土砖,充分利用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料; 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和绿色高性能混凝土,保护土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节水应重点考虑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节省水资源,可采取鼓励节水型器具、改变用水习惯和通过水价杠杆调节等措施,从而降低用

水量。另外,要加强屋顶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地面雨水可通过采用可渗透的路面材料使雨水能深入地层,保持水体循环。节材重点是走新型工业化和产业化道路,同时应精心选择高效经济的建筑材料和设备。

3、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及评估体系。建立健全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绿色 建筑的技术标准支撑体系; 建立严密的行政监管制度体系; 建立切实可行的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标准体系;制订绿色建筑量化标准和可操作的评估体系。这些体系对指导绿色建筑设计、建设、规范引导建筑业转向绿色可持续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 推动作用。

4、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制度。在推行绿色建筑时,仅靠道德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有 经济力量的驱动。政府应制定有吸引力的经济优惠措施调动开发商和消费者的积极性,如采 取适当的补贴和优惠的税收政策,为绿色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使绿色开发沿着 良性循环的轨道稳步、健康、持续发展。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由于中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需要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经 验和技术,因此,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建立交流平台,使世界所有国家在绿色建筑上的最新 技术能够在中国得到及时应用。所以,关于以上的环境的感想,我觉得还是我们要注意我们共同的地球,共同维护我们 的共同家园。绿色建筑要求做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 成危害”,因此,发展绿色建筑是从全局考虑问题,是从人类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的一项“利 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英明举措。

第四篇:论可持续发展

论可持续发展

摘要: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途径。这里由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展开论述,引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对其内涵、基本原则及实施方法进行讨论,最后谈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及取得的成就。

正文: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

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国家相继走上了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道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加速了世界文明的演化过程。但是人类在创建辉煌的现代文明的同时,对发展的内涵却步入了认识的误区,一味滥用赖以支撑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使地球资源过度消耗,生态急剧破坏,环境日趋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空前紧张的程度。

从产业革命开始,一系列公害问题便日益严峻地摆在人类面前。20世纪著名的七大公害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日本的四日市哮喘事件、水俣病事件、骨痛病事件和米糠油事件,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且直接危害到了人类的健康。以1943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为例。由于大量排放的汽车尾气中的某种化学物质,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发生了光化学反应,从而形成有毒的浅蓝色烟雾,它导致洛杉矶大部分市民患病。1955年再度发生的此类事件,使65岁以上的老人五官中毒红肿,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的人数达400多人。再看看日本的骨痛病。50-60年代居住在日本富山县的村民,因长期饮用被镉等重金属污染的河水和食用含镉的食物,造成镉中毒,很多患者全身疼痛难忍,并引发了贫血、胃萎缩、骨质软化等一系列难以治愈的疾病。而1986年4月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造成7000余人死于非命,受放射性伤害的人数难以统计,这次核事故使整个欧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91年的海湾战争引起原油泄漏,造成200万只海鸟丧生,许多鱼类和其他动植物也遭受了灭顶之灾,波斯湾里的一些特产鱼种将永远消失......环境问题日渐严重,大众对环境问题也日益关注。1972年6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世界环境保护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是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斯德哥尔摩会议之后,尽管不少国家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仍然日趋严重。目前人类仍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大气污染、酸雨的危害、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和气候变暖、森林资

源被破坏、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资源减少和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等全球十大环境与资源问题。

面对严峻的现实,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深刻反思传统的发展观﹑价值观,资源观和环境观。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被迫理性地探索新世纪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试图冲破昔日牺牲生态环境﹑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樊笼,寻求一条既能保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又能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全新发展道路。可以说,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把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看得如此深刻,如此重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首次正式提出讨论。作为人类社会新的发展战略,它的产生,迅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接受和认同,并进而成为全球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追求文明进步的目标。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

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它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既要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2、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追求代际公平,而且要追求代内公平,即同代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3、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

4、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5.、可持续发展不等同于持续增长,也不等同于单一因子的发展,而是谋求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强调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既要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一)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代际公平性,二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三是指人与自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性。这是与传统发展的根本区别之一。各代人之间的公平要求任何一代都不能处于支配地位,即各代人都有同样选择的机会空间。

2、可持续性原则

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因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3、和谐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我们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4、需求性原则

人类需求是由社会和文化条件所确定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与人的价值观和动机有关。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需求而发展人,强调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场商品,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活愿望的机会

5、高效性原则

高效性原则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是人类整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

6、阶跃性原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增加和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本身隐含着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阶跃性过程。

(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与环境二元化的经济模式,建立一种把二者内在统一起来的生态经济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在生产过程中,建立一种无废料、少废料的封闭 循环的技术系统。传统的生产流程是“原料——产品——废料”模式而生态模式的生产中,废料则成为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料而得到循环利用。(2)经济运行模式的生态化。我们应当运用经济的机制刺激和鼓励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把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因素作为经济过程的一个内在因素包含在经济机制之中。(3)消费方式的生态化。

(三)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概念随之诞生。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具有可持续性的综合国力,它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发展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价值准则是国家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内涵决定了在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关键手段,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条件,社会系统的持续进步是保障。

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世界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谁在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上占据优势,谁便能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与保障,创造更大的时空与机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将成为争取未来国际地位的重要基

础和为人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标志之一。

(四)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政府率先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作为指导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开始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为了全面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我国政府制定并颁布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是:(1)持续发展,重视协调;(2)科教兴国,不断创新;(3)政府调控,市场调节(4)积极参与,广泛合作;

(5)重点突破,全面推进。

我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科技教育事业取得积极进展;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取得成效;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并正在得到不断完善和落实。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做出了相应的成就,虽然目前我们仍面临着诸多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在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上仍未达成一致意见,但人类已经觉醒,我们相信经过人类的共同努力,地球环境会越来越好。

第五篇:论可持续发展

论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其亦即: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为了人类自身,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通过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磨难,人类终于从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念中醒悟过来,认识到两者协调统一的可能性、终于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开创了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简称PRED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应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保证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个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样拥有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它的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相应的道德水准

60年代末,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人类环境”的概念,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成立了环境规划署。1987年4月27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漫长斗争的时候,虽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然而,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官方对可持续发展讨论的一个高峰。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以及《二十一世纪议程》。到了今天,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频繁,环境与生态的危机也越来越强烈和深刻了。

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依照下列原则来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1)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粮食、衣服、住房、就业等)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

(2)人口发展要与生态系统变化着的生产潜力相协调;(3)像森林和鱼类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其利用率必须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使其不会耗竭;

(4)像矿物燃料和矿物这样不可再生资源,其消耗的速率应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以确保在得到可接受的替代物之前,资源不会枯竭;

(5)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要把对大气质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6)物种的丧失会大大地限制后代人的选择机会,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好物种。

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

补充: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还有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的。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教授则认为,“持续发展是一种具有经济含义的生态概念„„一个持续社会的经济和社会体制的结构,应是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能够持续维持的结构。”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 限制”。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决定两个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1)收入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存在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2)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3)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贫困人民提供发展的平等机会和选择自由。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具有可持续性的综合国力。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发展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

从可持续发展意义上考察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需要分析当前该国所拥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能力,而且需要研究支撑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变化趋势。

关于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研究,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条件、机制和准则为据,全方位考察和分析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各构成要素在国家间的对比关系及其各要素对综合国力的影响,系统分析和评价综合国力及各分力水平,对比分析并找出不足,同时提出相应对策和实施方案,以期不断提升综合国力,达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去衡量综合国力,使综合国力竞争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框架内,从而适应社会、经济、自然协同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观念、作用、评价标准等方面对综合国力进行全面的再认识。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价值准则是国家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显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内涵决定了在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关键手段,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条件,社会系统的持续进步是保障。

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综合国力系统中的功能行为及相互适应机制,进而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世界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谁在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上占据优势,谁便能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与保障,创造更大的时空与机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将成为争取未来国际地位的重要基础和为人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标志之一。在这样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需要把握决定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需要清楚自身的地位和处境、优势和不足,需要检验已有的同时制定新的竞争和发展战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的总体战略目标

下载论高校校报的可持续发展(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高校校报的可持续发展(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

    论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探索王耀 工程管理093班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传统农业发展阶段(1949-1957年)、农业缓慢发展阶段(1958-1977年)、农业快速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

    论可持续发展(5篇)

    论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每个企业诞生是的愿望,追求卓越则是企业经营的目标。然而在激烈的竞争中,有的企业能够沐百年风雨而基业长青,有的企业则如流星,一闪而过便消失在茫茫......

    论石油可持续发展

    近十年来,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在中国,石油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石油的安全供给对于国民经济发......

    高校校报加强新闻报道策划的“四个维度”

    高校校报加强新闻报道策划的四个维度 策划的本意是指做事情之前的筹划,是根据事物发展变化中的特点和各种可能性来制定相应政策。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策划被引进到新闻领......

    浅析高校校报学生记者培养的具体措施

    浅析高校校报学生记者培养的具体措施 校报是高校内舆论宣传的主要阵地,是向青年人灌输正确思想的桥头堡。同时,校报为大学生提供了发挥特长,培育友谊的平台,是直接培养学生记者......

    关于高校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的探讨范文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投入的增加,高校的教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作为高校硬件设施的体育场馆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普遍规模扩大......

    校报情况简介范文大全

    校报情况简介 荆门市体育艺术学校李启玉 我们金龙泉实验学校校报-----------《金凤凰报》是于2000年9月创办的,与此同时诞生的还有我们的金凤凰文学社。屈指算来,已历时三年有......

    校报实施方案

    校园报《起点》的实施方案一、办报宗旨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活泼、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和谐奋进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