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北方城镇绿化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时间:2019-05-13 16:35: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北方城镇绿化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北方城镇绿化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北方城镇绿化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北方城镇绿化值得

注意的几个问题

(2005-05-18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教授级高工 张连翔)

张连翔,邵国旭,张卫东

摘要:本文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北方城镇绿化中普遍存在的适地适树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乡土树种应用和新品种引进问题以及市场导向和发展趋势等问题展开了讨论,提出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园林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

关键词:城镇绿化;适地适树;生物多样性;乡土树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地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明显增强,满足人们包括对优良生态环境在内的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已成为必然。因此,作为最能展示城镇外在形象、最能代表对外开放软环境建设水准和最能满足民众对象征着和平的绿色渴望的城镇绿化工作异军突起,成就喜人,令人称道。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倘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将直接威胁到园林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后果不堪设想。本文拟就有关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我们的一管之见,欠妥之处愿与同行共勉。

1适地适树问题

提及适地适树,似乎有给人以老生常谈之感觉。其实不然,人们总是在这些基本问题上犯错误,生态建设如此,城镇绿化亦然。与此有关的例子不胜枚举,也让我们吃尽了苦头。

所谓适地适树,顾名思义,就是把一个树种栽植到适合它生长的地方。当然,就城镇绿化而言,这里的“适合”有它更广泛的含义。事实上,这个貌似普通的问题,确应成为始终贯穿城镇绿化系统工程全过程的根本指导思想。因为随着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张,空间异质性亦随之增加,这就要求我们在对环境和树种有着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决策。尤其对引进的植物新品种,更应谨慎,万万不可人云亦云,贸然行事。在对待“地”的认识上,首先应考虑到大环境的影响,如地理纬度以及极端温度、湿度、无霜期、日照等,然后再对具体生境的其它生态因子加以考察。值得提出的是:作为一项原则,在草本植物的选择上则应适地适草;同理,该原则也适合正在兴起的高速公路绿化。2生物多样性问题

尽管国际上对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问题尚存在争论,但大多数学者还是坚持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观点。笔者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生态学实例的刨析,根据“物极必反”原理,提出“在一定范围内,多样性与稳定性存在正相关关系”的新论点*。众所周知,城镇绿化除了给人以美的享受外,更重要的是它的环境服务功能。很难想象一个不稳定群落它的环境服务功能将是怎样的。然而现实的情形大都是通过少数植物的简单堆积而成的人化自然景观,外行人看上去可能会很满足,但它却失去了很多内在的更美丽的东西。特别是在对待城镇附近荒山绿化的问题上,也都是把人的意志强加给了自然,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前不久,笔者有机会去北方某市新建成不久的城市广场一览,据说该广场无论在占地面积上抑或投资规模、建设标准等方面皆堪称亚洲之最。然而地上的绿色部分却仅有雪松、大叶黄杨和草坪等3~4种植物。广场的后面就是一座山,山上的植物以油松为主,绿是绿了,但其质量如何?恐怕只有少数内行人才晓得。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油松绝非群落自然演替进程中现阶段应有的树种,而是人为超越阶段强行安插进去的,大自然能接受吗?如果说广场的绿化按照人 的意志来安排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后山的绿化依然照此行事就实在令人费解了。我们似乎经常听到“师法自然”的提法,其实就是培育近自然林业的问题,这一理念同样适合城镇绿化,特别是荒山绿化。因为最美的其实是自然的,因为人的智慧无论如何都是无法与自然相媲美的,因为自然原本是不容人类置喙的。有鉴于此,我倒想借此机会奉劝我们的园林设计师们有必要深入学习一下生态学知识,从“天人合一”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来构思城镇绿化的整体设计方案;到现存不多的天然次生林区看一看,亲身体会一下大自然的神奇及其独特的“综合空调”效果。

必须指出,这里所说的“多样性”也是广义的,除了物种多样性外,还包括色彩多样性、功能多样性、景观多样性、风格多样性以及理念多样性等等。3乡土树种应用和新品种引进问题

所谓乡土树种,是指经过物竞天择后,长期历史适应本地生境条件保留和发展起来的树种。乡土树种的适生性就决定了它在城镇绿化中定能大显身手,应大力开发应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近两年来,特别是北京申奥成功以来,国外树种尤其是彩色、常绿、阔叶树种炒得火爆,诸如北海道黄杨、美国红栌、常夏石竹、常春藤、改良红枫、国王枫、美国蓝杉、红橡树、金链树、金边复叶槭等,加上草本植物,品种不下数百种,大体可归结为观叶类、观花类、观果类、观枝类、常绿类、蔓藤类以及其它乔、灌、草类等类别。许多带有倾向性的报道,不

仅让热情如火的广大花农、苗农一时间有些茫然,就连某些行家里手也略感怦然心动。事实果真如此吗?就笔者所知,喀左县某单位为了提升绿化品位,花高价购进美国红栌大苗用作行道树,虽呵护有加,但还是于翌春发现已全军覆没。为此,笔者特意查了一下该县的极端最低温度仅为-29.9℃,不排除有冻死的可能,此外,恐怕还应考虑到空气湿度的影响。再如北海道黄杨,媒体一再宣传可耐-23.9℃低温(大树可耐-35.0℃低温),实际上连北京地区都难能安全越冬,直到现在依然在炒,的确耐人寻味。

诚然,我们不主张封闭,不反对积极引进国外新品,因为这毕竟也是一种创新。但一定要讲究程序,要经过科学试验(种)后才能提炼结论,绝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盲目跟风,一哄而上,这一点无论对苗农抑或园林设计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也不否认彩色树种是常开的“花朵”,尤其是在秋冬季节少花的北方,彩色树种倍受青睐是在情理之中的。如北京的香山红叶,秋天那种层林尽染、万山红遍的景象,还有园林绿化中“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点缀效果,都是非常美丽、壮观的。彩色树种确是丰富城市景观和看点不可多得的精品。然而彩色树种毕竟是起点缀或衬托作用的,作为大自然的颜色,绿色永远是园林绿化的主色调,园林色彩终应统一在绿色之中。因此,彩色树种的苗木需求量可能是有限的。根据当地和周边地区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彩色树种,培育大规格苗木是必要的。但彩色、常绿树中的选择,必须以适生为前提,应充分注意到我国北方冬季寒冷漫长、春秋短促的典型气候特点,遵照自然规律,大力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乡土树种,着力发展可适生的彩色、常绿树种,冬夏功能兼备,各得其所,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实际上,有些彩色树种完全有可能在当地野生自然群落的芽变个体中找到,这是很有意义的。

4市场导向和发展趋势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园林绿化事业离不开市场调节。尽管市场的灰色因素较多,但通过政府的科学调控和合理规范,终能引领出一条正确的发展轨道。面对新的形势,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使这一充满无限商机的朝阳产业既体现其发展的前瞻性,又不脱离现实经济发展水平,既有所创新,又能很好地保持地方特色,既满足时尚要求、突出利用风格,又避免市场炒作和盲目跟风,既立足本地和国内市场,又面对国际大市场以应对WTO的挑战。要通过以现代育种手段和生物工程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创新,辅之以体制和管理创新,调整好苗木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特色,解决存在的问题。重点围绕乡土树种、彩色树种、特色景观树种、湿地树种、功能性树种以及抗寒、抗旱和耐盐碱树种的开发,结合草本花卉的应用,合理规划传统苗木生产区、新品苗木生产区和苗木高新技术产区,实现园林绿化工作由注重景观效益为主向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相结合转化,由小规模、粗放管理、无序竞争向大规模的工厂化、集约化生产和诚信守约经营转化。与此同时,还应切实做好新品种的申请保护、引进国外资金、智力和先进适用技术等项工作。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把握原则,尊重规律,认清形势,科学定位,强化管理,增加投入,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发挥特长,发展特色,紧紧抓住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新一轮“辽沈战役”等有利战机,我国北方的园林绿化事业就会取得可持续发展,我国由花卉大国走向花卉强国的日子也将指日可待。参考文献:

[1] 张连翔,张文臣.发展可持续农业的几个问题[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4(1):313-317.

[2] 金翠霞.群落多样性测定及其应用的探讨[J].昆虫学报,1981,24(1):28-33.

第二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经营管理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要紧紧抓住创新农村经营体制这条主线,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发展多元服务主体,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和服务,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重点领域农民负担监管,推动减负惠农政策落实;加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力度,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鼓励发展多元化、多类型的农民合作社,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落实扶持政策措施,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发展新型服务主体,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三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

时间: 2005-1-14 16:51:38

作者:监察综合室

2004年12月10日至12日,全国村务公开协调小组在江苏太仓召开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围绕健全和完善这个主题,着眼于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着眼于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充分发挥基层民主制度的政治优势,切实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执政基础;着眼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完善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领导体制和工

作机制,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当前要 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组织建设,建立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抓好“两会”建设,即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建设。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建立健全村民代表联系户制度;二是抓好“两组’’建设,即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建设。村务公开监督小组负责监督村务公开制度的落实,民主理财小组负责对本村集体财务活动进行民主监督;三是协调好“两委”即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村党组织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支持农民群众依法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监督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落实;村委会要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团结广大农民群众做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四是要切实帮助村级组织和村干部解决实际困难。要大力宣传、鼓励和表彰积极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村级干部,切实维护和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完善各项制度,为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提供保障。一是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要完善村务公开的内容,规范村务公开的形式、时间和基本程序。在计划生育政策、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农村机动地和“四荒地’’发包、村集体债权债务、税费改革和农业税减免政策、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种粮直接补贴、退耕还林还草款物兑现,以及国家其他补贴农民、资助村集体的政策落实等切身利益问题上,要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二是进一步规范民主决策制度。要规范村级民主决策的程序,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在村集体的土地承包和租赁、集体企业改制、集体举债、集体资产处置、村干部报酬、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方案和建设承包方案等事项上,都要实行民主决策;三是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制度。要建立村民委员会换届后的工作移交制度,完善村民民主理财制度,规范农村集体财务收支审批程序,用制度规范村干部和村民行为,保障农民群众的参与权;四是进一步完善村务管理的监督制约制度。要加强对农村集体财务的审计监督,推行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村干部的激励约束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监督权。

(三)加大力度,全面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实践活动。一是依照政策法规开展实践活动。凡政策法规明确的村务公开的程序、村级民主决策的程序、农村集体财务收支审批程序不能少,也不能变,推行村民民主理财、民主评议村干部、审计监督农村集体财务,不能走过场;二是不断推动实践创新。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已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村,进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新路子;三是切实解决“难点村”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群众反映财务问题较多的村,县、乡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帮助其搞好财务清理整顿,帮助建立财务管理和民主理财制度,制定和完善集体资产监管办法。

监察综合室

2005年1月7日

(监察综合室)

第四篇:关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几个问题的通知

各县区委: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安排部署,紧扣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这一目标,积极推进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收到了明显成效,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与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相比,与农村工

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我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还存在很大差距,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县区和乡镇党委的领导同志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重视不够,存在松劲厌战情绪,常抓不懈的思想和机制还没有树立和形成;县区委、乡镇党委、村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在一些地方落得不实,尤其是乡镇党委书记“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总体上落实得比较差;一些后进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处于软弱涣散状态,有的村长达三、四年没有村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会主任,一些先进村固步自封、滑入后进;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的宗旨意识、群众观念淡化,工作作风浮躁,工作方法简单,作风霸道,办事不公,以权谋私,致使干群关系紧张,出现群众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等群体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有的村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村务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落得不实,致使村务管理混乱,个别村干部出现违法违纪现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薄弱,一些村没有办公室和党员活动室,一些村多年不发展党员或不坚持标准、违反程序发展党员,相当一部分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上述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而且妨碍了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根据市委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现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几个问题通知如下:

一、切实落实县区委、乡镇党委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领导责任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关键在于夯实责任。各级党委一定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真正摆在重要位置,牢固树立“不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失职,抓不好是不称职”的观念。一是坚持和完善各级党委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责任制。各县区委要用足够精力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坚持每季度至少研究一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分析研究情况,解决存在问题,加强工作指导。最近,要对“学教”活动以后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一次回头望,认真总结,找出薄弱环节,明确下一步工作重点,提出加强和改进的措施,切实抓好落实。乡镇党委要充分发挥“龙头”作用,扎扎实实做好具体工作。每个月要对所辖村的基层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一次深入地分析研究,集中力量解决存在问题。特别是对于农村基层组织中的不稳定因素、苗头性问题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今后凡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出现重大问题的,要首先追究所在乡镇党委的责任。县区委书记是本县区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乡镇党委书记是“直接责任人”,要认真负起各自的职责,带头做到思想不松懈、工作不松劲、力度不减弱。二是要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各县区委、乡镇党委领导成员都要建立自己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联系点,经常深入联系点调查研究,指导工作,抓好落实。要选择那些经济发展缓慢、工作后进、矛盾和问题多的村作为联系点。县区党员领导干部每年到联系点不少于4次,乡镇党员领导干部每月到联系点不少于1次。县区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名单在7月底前分别报市委组织部、基层办。三是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和基层办要加大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督促检查力度,市委至少每年对县区委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县区委至少每半年对乡镇党委书记履行“直接责任人”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干部工作实绩考核体系。今后凡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抓得不好的不能提拔重用,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责任。

二、认真抓好后进村党组织集中整建

关于后进村党组织的集中整建,市委基层办已以宝市基办发[2004]08号文件做了安排,各县区委要切实抓好落实。当前,一是要以乡镇为单位,对软、弱、涣、散后进村党组织和村委会进行再次排查,摸清实情,对那些无法承担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重任、群众不信任的后进村党组织逐一造册登记,并上报市委组织部备案。二是对排查出的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两委会”关系不协调、越级上访和突发事件较多的村要立即进行整顿。整顿工作由乡镇党委直接负责,市、县区委原则上不派工作组。经过一段时间排查整顿,如果还有相当数量的后进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没有改变面貌,要追究乡镇主要领导责任。如果一个乡镇后进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数超过所辖村总数四分之一的,乡镇党委书记应主动引咎辞职。三是下功夫解决“双无村”问题。今年9月底前,无村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会主任的村,都要按有关程序选出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不允许再出现新的“双无村”现象。

今后凡是新闻媒体披露或党员群众举报,哪个村长期无村党组织书记又无村委会主任的,要追究乡镇领导的责任。

三、高度重视先进村和经济发达村的巩固提高问题

先进村和经济发达村是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和“排头兵”,他们在推动全市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但是一些先进村和经济发达村暴露出的问题,应当引起

我们足够的重视。有的村党组织领导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缺乏继续创业的进取精神,小富即安,固步自封;有的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组织和群众,甚至骄傲自大,脱离群众;有的政策观念、组织观念、法制观念淡薄,对民主集中制等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规章制度执行不力,甚至搞一言堂,个人说了算,影响了班子的团结和整体效能的发挥;有的村务公开不够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群众有疑虑;有的不能严格自律,甚至奢侈浪费,以权谋私,引起村民集体上访。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会影响先进村、经济发达村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影响全市农村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此,各县区委、乡镇党委要充分认识加强先进村、经济发达村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切实做好先进村、经济发达村的巩固提高工作。要克服重表扬奖励宣传,轻教育管理监督的倾向,在大力支持他们工作,宣传推广其先进经验的同时,注意发现和解决班子建设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不良倾向要旗帜鲜明地批评教育,帮助纠正,不能迁就放任。要加强教育培训,教育班子成员牢记党的宗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加强对村党组织书记的管理监督,完善决策程序,全面推行和规范村务公开和民主理财制度。对群众反映的先进村党组织书记问题,要及时查处,该批评的批评,该处理的处理,防止因不良习气的滋长蔓延而导致先进村滑坡。要高度重视后备干部的培养,切实解决后继有人的问题。要重视研究城乡结合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好工作,使这些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群众安居乐业。

四、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完善村民自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是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必然要求。村务不公开、财务管理混乱是引发群体上访事件和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各县区委一定要按照5月28日中央政治局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规范民主决策机制、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强化村务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要认真贯彻《宝鸡市村级组织和村干部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逐步实现党组织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治化、民主监督程序化。要紧紧抓住农民群众普遍关心、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如实公开、经常公开,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特别是对村级财务收支、计划生育指标分配、宅基地审批、扶贫资金和物质发放等群众关注的敏感问题,要及时或定期公之于众,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努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五、进一步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

发展党员工作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工程。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学习中央政治局6月29日会议精神,从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充分认识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做好这项工作。当前,一是各县区要对近三年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进行一次专项检查调研,摸清情况,议定措施,制定规划。二是要遵循“坚持标准、改善结构、保证质量、慎重发展”的方针,注意培养和发展35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和农村致富能手、妇女中的优秀分子入党。今后一段时间内,要把农村发展党员的重点放在解决部分村委会主任和村民小组长不是党员的问题上。三是下功夫解决一些村多年不发展党员的问题。对于连续三年以上没有发展党员的村,县区委组织部和乡镇党委要逐村分析原因,逐村制定发展计划,采取目标管理、县乡领导包抓等措施,切实解决这些村党员发展难的问题。明年底前,凡连续三年以上仍未发展党员的村,村党组织书记要引咎辞职;凡本县区、本乡镇连续三年以上仍未发展党员的村数超过本县区、本乡镇村总数10的,要追究县区委组织部长和乡镇党委书记的责任。四是要坚持党员标准,规范工作程序,切实把好“入口关”。要下功夫解决不坚持标准、违反程序发展党员的问题。各县区委组织部要加强检查指导,在程序上、质量上严格把关。市上将采取明查暗访的办法,对党员群众举报的问题直接进行调查,问题严重的将进行通报批评。

六、全面落实村级组织建设情况报告和责任追究制度

6月上旬,市委组织部、基层办转发了省委组织部、基层办《关于印发<陕西省村级组织建设情况报告和责任追究制度>的通知》。这一制度,是及时掌握我市农村村级组织情况,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各县区委要认真坚持这一制度,建立起反应灵敏、准确快捷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信息网络。要严格执行县区委每季度向市委报告一次基层组织建设情况、乡镇每月向县区委报告一次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制度。对一些突发性、群体性的重大事件,必须在事发当日及时报告市委组织部、基层办。对村级组织重要情况瞒报、漏报,村级班子瘫痪3月以上,村级“两委”班子主要负责人空缺半年以上而影响工作的,特别是因村党组织、村委会工作原因造成群众集体越级上访的,要追究乡镇党委书记和相关领导的责任。各级党组织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体察民情,对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在执行村级组织建设情况报告制度时,一定要坚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提供的数据要准确、真实,不得弄虚作假、虚报瞒报,违者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市委组织部、基层办将根据平时掌握情况和群众信访线索,不定期对各县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进行暗访,经暗访查实问题严重,或有关工作与县区上报情况严重不符的,在全市范围内予以通报批评。

中共**市委组织部

2004年7月8日

第五篇:浅谈当前我国金融审计面临的环境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战略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入世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国家对金融监管工作不断加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金融审计必须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不断开拓创新,提升水平,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卫国家金融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新时期金融审计面临的环境

我国金融审计

经历了以财务收支为中心的财务审计、以资产质量为中心的真实性审计和以风险为中心的效益审计三个阶段;审计组织方式也从初期的各自为战发展到目前的“五统一”。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审计面临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并对金融审计产生了新的影响。

(一)行使金融监管职能机构的设置格局发生了变化

加强金融业的监督管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方向。人民银行先后分离出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构成了目前金融监管“一行三会”的基本格局,标志着我国金融监管从混业监管到分业监管的转变。除“一行三会”外,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还有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金融机构内部稽核部门等。与分业经营相适应,金融分业监管有利于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和水平,但分业监管缺少一套高效规范的协调机制,使得各监管部门条块分割,不能对整个金融风险进行监测、评价和预警,无法从源头加以控制。

(二)金融发展呈现国际化、混业化、资本化趋势

入世后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是双向的,随着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步伐的加快,国内金融业也开始向境外进军,金融机构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金,实行跨国兼并已是大势所趋。同时,金融机构通过并购重组,经营规模迅速扩大,经营活动逐渐打破地域限制和行业分割。随着竞争的加剧,各金融机构为提高竞争力、拓展生存空间,必然通过业务创新突破分业经营的限制,走向混业经营。由于资本市场的发育和人们投资方式的转变,金融机构间接投融资等传统业务正在弱化,以证券为载体、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进行的金融业务正在逐步强化。

(三)金融风险的诱发因素增多,审计风险不断加大

入世后,随着市场准入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等逐步实施,外资金融机构可以办理货币的批发及融资业务,可以进入证券和期货交易市场,这些都会诱发金融风险。在多种因素的诱导下,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正在增大。同时,由于审计机关力量不足,时间有限,面对金融机构众多的分支机构、海量数据和大量资料,可能造成应发现而未发现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的情况发生,导致金融审计风险不断加大。

(四)新兴电子银行业务和以数据大集中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迅猛发展

随着网络经济的到来和互联网的普及,传统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对金融审计的模式、重点、技术、手段等,提出更高的要求。网络电子银行就是商业银行以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企业银行、atm等业务品种,构建电子化的金融自助服务体系。目前网上电子银行已成为商业银行控制成本、增强竞争力和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手段,这也是现代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过去,我国各金融机构信息化是分散的、以发展微机为主。随着逐渐融入国际化金融竞争以及科技的迅猛发展,目前国内各家金融机构的数据大集中工作已基本完成。实现数据大集中便于建立一级法人体制下的法人授权机制及分支机构等级管理体系,实现集约化经营,进一步降低管理成本,促进业务处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保证了经营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访问性。对审计监督而言,客观上要求审计机关必须跟上被审计单位技术发展的步伐,大力开展计算机审计。

二、新环境对金融审计提出诸多挑战

(一)受审计手段限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金融审计取证困难

要适应金融业务全球化的趋势,金融审计手段也要与国际接轨,在总结我国传统金融审计手段的基础上,应借鉴吸收国外风险基础审计理论和方法,注重应用分析性复核等先进的审计方法。目前,金融审计要揭示和查处一些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必须对一些单位或个人进行延伸审计调查取证,但由于现阶段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缺乏明确的法律支撑,使审计人员在到其他单位进行延伸调查时,很难取得被调查单位或个人的理解和支持,常常遭遇被延伸审计调查单位不配合的情况。

(二)金融业务创新对我国金融审计提出挑战

入世后,大量金融业务创新既会促进金融业不断发展,也会对我国金融审计提出挑战。新兴业务的内部控制相对较弱,容易成为银行新的风险点。虽然经过几年的连续审计、金融监管力度的加强和银行自身内控制度的完善,金融机构的违纪违规问题和重大案件明显减少,但各种风险依然存在。同时,随着我国金融服务领域不断开放,各类金融机构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高科技的广泛应用在提高金融业整体运行效率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风险的传播

速度和范围。金融衍生产品的大量使用,也加大了金融风险。如何对这些新业务开展审计,如何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已成为国家审计机关面对的一个崭新课题。

(三)入世后重新构造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律基础,加大了金融审计监督的难度

我国金融法律较少,法律体系不够健全,部门规章多,金融审计法规依据尚不完善,这种现状在入世后增

加了金融审计监督的难度。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虽然规定了国家审计机关应对中央银行财务收支、国有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但对与此相关的经营活动,如央行执行货币政策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金融机构信息系统和金融资产质量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金融机构各岗位业务操作规程等如何进行审计监督,尚未从法律上明确界定。

三、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金融审计的发展战略

当前,金融审计应紧紧围绕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要求,促进金融监管机构有效履行职责,揭示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风险和薄弱环节,从制度、机制、体制层面分析问题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一)进一步提高宏观意识,充分发挥金融审计在宏观调控中“免疫系统”功能

金融是宏观经济的重要调节杠杆,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上指出:“从经济社会发展与审计发展的内在联系来分析,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更深层次研究来看,审计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机关的职责就是通过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保证国家各项政策能够有效实施,使国家机器健康、安全地运行”。因此,金融审计绝不能就审计谈审计,就金融论金融,要围绕着国家的经济工作中心,针对国家要解决的金融体系不健全、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和经营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进行审计,在不断强化监督力度中,把揭露问题、反映情况同促进金融业深化改革结合起来。从完善法规、规范秩序、强化监管、保障金融安全的角度揭示问题,注重从保障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角度提出审计建议。

(二)转变审计着眼点,对金融审计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提升审计目标层次

1.转变审计着眼点,提升审计目标层次。过去我们的审计报告缺乏对查出问题的背景和本质的反映,缺乏对审计对象总体真实性和效益性的评价,制约了审计的宏观经济监督作用,我们必须提升审计目标的层次,要将审计着眼点由单一的、具体事项合规、合法性审计转向审计对象总体的真实性和效益性审计,并把效益性放到重要位置。

2.转变思想观念,明确审计目标。从长远看,金融审计的总体目标是:依法维护金融市场公开公平,促进健全法律法规,规范金融秩序,保护金融机构、存款人、投资者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促进金融机构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效益、加快发展、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从近期看,其主要目标是:促进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资产比率,消化历史财务包袱,严格内部经营管理,健全风险监管机制,推动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近几年就银行而言,不良资产比率和增幅已大幅下降,但就整个国家而言,金融领域的不良资产比率仍然较高,潜在的金融风险尚未消除。

3.根据金融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注重审计创新。一方面积极拓展审计的内容和范围:(1)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电子银行产品等创新业务的审计,通过审计寻求防范金融风险和促进金融创新的平衡点。(2)金融机构混业经营发展趋势必将扩大审计对象的范围,要求审计机关将原来不作为金融审计主要内容的证券、保险、信托业务等逐渐纳入商业银行常规审计范围。(3)审计过程中注重将业务经营检查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从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环节入手,发现风险控制的薄弱环节,确保审计质量。另一方面要从电子数据审计向计算机系统审计发展,积极探索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审计。既要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又要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审计,要全方位开展对计算机系统外部环境、内控程序、软件设计的合规合法性等方面的审计,把金融信息处理系统全部纳入审计范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总体上把握审计对象的真实情况。

4.增强审计的宏观针对性,不断改进审计项目的组织方式。在项目实施上,应不断完善“以总行审计为龙头、以银行客户为中心、以资金流为导向”的审计组织方式,尝试“统一组织、集中审计、突出重点、联网运作、科学管理”的审计管理模式。在组织方式上,继续加大“五统一”力度,充分发挥总行审计的龙头作用。在计划管理上,可以考虑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围绕宏观调控,围绕金融业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金融领域存在的倾向性、重要性问题,统一组织对数家金融机构同时开展审计或专项审计调查。

(三)向事中、事前审计发展,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相结合,与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形成协同监督体系,建立长效的金融审计机制

原审计长李金华同志将25年来的审计工作总结出“五条经验”和“八个结合”,我们应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不断发展。

1.事中、事前审计应成为国家金融审计发展的方向。目前国家审计监督还更多地停留在对已经发生和完成事项的事后监督、检查,这种监督方式已经难以真正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如果把审计的关口前移,在金融机构经营的动态过程中对其进行实时监控,则可以及时发现金融机构存在或潜在的问题,从而促进金融机构及时整改,并对金融机构内部人员犯罪起到威慑作用。审计机关应通过数据连接,通过审计预警软件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和财务数据进行计算分析,从而在第一时间发现金融机构潜在的风险,及时提出建议消除隐患,实现金融审计的效益最大化。

2.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相结合,建立长效的金融审计机制。现阶段,我国银行业审计的格局由政府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三部分构成,三者的关系是银行内部审计部门以日常稽核为主,社会审计组织在监管当局的委托下,依照统一的银行业审计准则,从事银行业外部审计监督,政府审计则以国有及国有控股银行为监督重点,实现对监管当局和社会审计组织的再监督及对银行内部审计机构的业务指导。随着金融业股权结构的不断变化,外部审计要与内部审计相结合,建立长效的商业银行审计机制。

3.与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建立沟通机制,促进协同监督体系的形成。金融开放战略涉及全局,现有的“一行三会”分业监管已经不能承担综合性跨行业的战略风险监督责任,因此国家审计应该与他们加强合作,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金融安全监管机制。一方面,审计部门与各级金融监管部门建立沟通机制,交流和明确一定时期的监管重点,通报监管和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国家审计与其他监督部门在不同层面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督,形成分工明确、层次清晰的监督体系,有助于各个层次监督机构充分履行职责,进而促进监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监管方式的创新发展,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

4.探索金融审计模式,从以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为主逐渐向以风险基础审计为主转变。在审计模式上应以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为主,重视对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通过测试找寻内控薄弱点或盲点,辅之以详细审计。同时,在审计中还要大力引进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和方法,重视对审计风险的系统分析。从体制、监管、内部控制等方面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着眼于加强管理、完善内部控制,达到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

(四)完善法律体系,提高国家审计在金融监管领域中的法律地位

“依法审计”就是要按照法律的授权,法定的程序、标准和手段开展审计工作。为做到有法可依,就要进一步完善审计监督的法律体系。可以通过废除、修改、补充和制定等手段,及时对现有的审计和金融监管法律、法规、规章等进行清理和修订。同时,强化已有审计手段的法律地位,特别是延伸审计调查手段,这种手段对金融审计而言尤为重要。另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向好和人民币的升值,国际热钱不断涌入,可能催化股市和房市泡沫的形成,反洗钱应该成为今后金融审计的工作重点,但目前有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五)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审计监督将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审计是宏观调控体系的组成部分,应当积极反馈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和不足,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新形势下审计监督的基本定位是为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服务。为保障金融安全,促进金融健康发展,金融审计应紧紧围绕国家现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揭示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转移以及贷款投向国家禁止或限制发展的产业等问题,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

下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北方城镇绿化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北方城镇绿化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