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务员培训工作面临的形式及对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务员培训工作
面临的形式及对策
XX市公务员培训中心
一、领导对公务员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
中共XX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公务员队伍建设相当重视,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公务员培训工作。市人社局公务员管理处、市委组织部综合处、市公务员培训培训中心等业务主管处室和单位按照会议要求,多次商讨我市“十二五”公务员培训工作,对培训内容进行商讨把关。目前《XX市“十二五”公务员培训规划》初稿已经完成,将于近期正式行文。该文将为我市“十二五”公务员培训的宣传、贯彻、实施、考试考核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市委市政府领导也对我市的公务员培训工作非常重视,对我们举办的各类公务员培训班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市委书记XX等多位市领导纷纷走上我市公务员培训班讲台,亲自给大家作专题报告。
市财政局和市物价局从培训经费上对我们的培训工作给予了保障。虽然《公务员法》和《公务员培训规定(试行)》明确规定:“公务员培训所需经费应列入各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增长逐步提高。对重要培训项目予以重点保证”。但我市现行的公务员四类培训经费从未纳入财政预算,都是向市物价局和
财政局报《各类培训收费报核表》,经批准后向各参训学员单位收取,用于专项培训。对此部分参训单位颇有怨言。今年以来,市财政和物价部门对我们的培训工作加大了支持力度,对一些专项培训能给予拨付一定的经费,实现了零的突破。
二、制度建设和管理机制
为加强公务员培训工作的宏观管理,保证培训任务的完成,我市拟定了《关于贯彻落实〈XX省“十二五”公务员培训规划〉的实施意见》、《XX市“十二五”公务员培训规划》、《关于开展市级机关科级公务员任职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XX市干部教育培训积分管理暂行办法》等多个配套文件,并不断在培训约束激励机制上推陈出新,使得监督、宣传、激励三位一体,培训任务得以全面完成。具体内容见第六大点。
在管理机制上,我们主要由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总体负责全市公务员培训工作。市级层面由市公务员培训中心根据上级要求拿出培训方案,经组织人社部门会商同意后组织实施。各县(区)公务员培训工作由各县(区)人社局公务员管理科会同县(区)委组织部综合科自行组织。年底市组织人社部门连同市公务员培训中心组织考核组到各县(区)进行督促检查评比。
三、信息化建设及应用
由于资金匮乏,我市政府部门还没有开发供全市公务员大规模学习的网络培训平台。目前虽然有市委党校开通的XX网络培训平台,但是一做不到资源共享,二不能满足于我市公务员大规模学习的需求,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培训工作的开展。
四、培训机构及师资队伍
XX市公务员培训中心是负责我市公务员四类培训的专职施教机构。市级机关在职公务员的培训,全市公务员初任培训都由该中心直接组织。各县(区)公务员培训由县(区)人社局公务员管理科自行组织。在师资队伍方面,目前我市公务员培训师资全部是外聘,由高校教授、行业专家和各级领导干部组成。
五、培训人数、内容与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实际需求
“十二五”期间,XX市公务员培训中心将围绕省公务员局《江苏省“十二五”公务员培训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对我市公务员重点开展新一轮“5+X”轮训工作。市级机关的4000余名公务员每年由市公务员培训中心直接组织轮训。各县(区)按照我市“十二五”公务员培训规划自行组织培训。
六、培训约束激励机制及培训结果的应用
主要做法有以下四点:
一是“一票否决”。公务员在取得相应职级的基础积分上年度培训积满10分才能参加晋级或评优,并在提拔之前在媒体上公示积分情况。同时,将公务员培训情况纳入各部门、各单位的年度工作目标体系和软环境建设“十佳单位”评比。这种办法使教育培训由“软任务”变成了“硬规定”,从机制上保障了公务员参加教育培训的权利。每次培训结束把培训内容、学时和培训积分登记在《公务员培训证书》和《公务员培训登记表》上。年终考评,只要通过干部教育培训积分电子数据库,就能检验其是否完成培训任务。
二是“管理到位”。良好的课堂秩序离不开教务管理人员具体细致的工作。我们在开展各类公务员培训班时坚持教务员或培
训组织者跟班听课和管理。通过综合运用“对号入座考勤法”、“考勤结果公示制”、定期检查和突击抽查等手段,较好地破解到课率低、课堂秩序差等难题。
三是“舆论影响”。在培训工作中我们尤其注重发挥舆论导向作用,通过大力宣传我市公务员培训工作的特色做法和约束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大规模培训公务员的氛围,扩大了公务员培训工作在全社会的影响。目前,“初任培训无不可抗拒原因不得请假”、“培训不合格年度考核不定等次、缺课两天培训视为不合格”等培训要求已经深入人心。逐步实现 “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的重大转变。
四是“以评促训”。我市自2003年建立公务员培训质量评估制度。该制度对培训方案、培训实施、培训保障、培训效果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规定。对培训中发现的问题,责任属于施教机构的,我们及时督促其分析解决;责任属于学员的,及时予以提醒,对情节严重或拒不改正者,将其表现记入《公务员培训登记表》。8年来,我们通过把公务员培训和人事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在培训登记、证书管理、教学组织、考试考核、档案管理等方面做到了有章可循,也找到了不断发扬优点,改进不足的办法。
七、培训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XX省“十二五”公务员培训规划》为我市开展十二五公务员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必将进一步加强我市公务员队伍建设,促进我市公务员培训事业发展。
挑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公务员培训约束机制稍显偏软。《公务员法》及《公务
员培训规定(试行)》等法律法规均有关于公务员培训结果使用方面的规定。但是只是对公务员在培训上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粗线条的划分,对于培训结果的使用却显得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足,缺乏刚性的制约管理措施。比如“在职培训考试、考核不合格的公务员,年度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这一条款,由于“优秀”往往只集中在少部分人身上,制约不了只把自己定位在“称职”等次的大部分人,因此大部分公务员脱产培训12天的权利没有得到实现,小部分公务员参加培训的义务没有得到很好的履行。
(二)培训经费存在缺口。尽管《公务员法》对公务员培训经费有明确规定,但落实到基层难度比较大,培训教育经费在财政预算中缺乏相应的保障。目前我市市级机关的培训经费一般是向物价、财政部门报批后向参训单位收取,基本都能给予保障,不足的部分财政也会给予适当补贴。但是大部分县(区)在培训经费上存在缺口。由于这种培训经费的保障形式只能是保证上级公务员主管部门下达的培训任务,对于施教机构想开展的自选培训动作和一部分单位的培训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影响了培训工作正常开展。
(三)“培训者”培训工程略显薄弱。培养一批合格的、一流的培训组织者和教务管理人员是做好公务员培训工作的关键所在。组织者和教务员所承担的组织与教学管理工作既服务于教学又指挥于教学,是维持正常、稳定、良好的教学秩序的重要保证。但是长期以来,这类培训往往集中在领导层面,真正需要参加培训的业务骨干却得不到培训。为此我们建议省公务员局能对负责
公务员培训的施教机构骨干人员多开展些实用性强的培训者培训工程(注:不是考察),通过培训,让受训人员接受新的培训形式、培训方法,来运用到本地区的实际培训工作中。
(四)公务员培训基地缺乏
由于培训基地未解决,势必给“十二五”大规模公务员培训带来影响。因此建一个综合性的公务员培训基地迫在眉睫。
八、针对面临形势采取的对策
一是积极向市财政协调,争取将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证;二是向上争取,建议市政府尽快明确我市公务员培训基地;三是大力解放思想,在公务员培训形式、方法、内容、管理机制上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四是加强我市公务员培训工作管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忠于职守、精益求精,带着一腔真感情,用热心、诚心、决心和恒心来做好我市公务员培训工作。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二日
第二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经营管理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要紧紧抓住创新农村经营体制这条主线,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发展多元服务主体,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和服务,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重点领域农民负担监管,推动减负惠农政策落实;加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力度,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鼓励发展多元化、多类型的农民合作社,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落实扶持政策措施,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发展新型服务主体,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三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
时间: 2005-1-14 16:51:38
作者:监察综合室
2004年12月10日至12日,全国村务公开协调小组在江苏太仓召开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围绕健全和完善这个主题,着眼于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着眼于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充分发挥基层民主制度的政治优势,切实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执政基础;着眼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完善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领导体制和工
作机制,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当前要 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组织建设,建立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抓好“两会”建设,即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建设。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建立健全村民代表联系户制度;二是抓好“两组’’建设,即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建设。村务公开监督小组负责监督村务公开制度的落实,民主理财小组负责对本村集体财务活动进行民主监督;三是协调好“两委”即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村党组织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支持农民群众依法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监督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落实;村委会要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团结广大农民群众做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四是要切实帮助村级组织和村干部解决实际困难。要大力宣传、鼓励和表彰积极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村级干部,切实维护和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完善各项制度,为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提供保障。一是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要完善村务公开的内容,规范村务公开的形式、时间和基本程序。在计划生育政策、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农村机动地和“四荒地’’发包、村集体债权债务、税费改革和农业税减免政策、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种粮直接补贴、退耕还林还草款物兑现,以及国家其他补贴农民、资助村集体的政策落实等切身利益问题上,要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二是进一步规范民主决策制度。要规范村级民主决策的程序,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在村集体的土地承包和租赁、集体企业改制、集体举债、集体资产处置、村干部报酬、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方案和建设承包方案等事项上,都要实行民主决策;三是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制度。要建立村民委员会换届后的工作移交制度,完善村民民主理财制度,规范农村集体财务收支审批程序,用制度规范村干部和村民行为,保障农民群众的参与权;四是进一步完善村务管理的监督制约制度。要加强对农村集体财务的审计监督,推行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村干部的激励约束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监督权。
(三)加大力度,全面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实践活动。一是依照政策法规开展实践活动。凡政策法规明确的村务公开的程序、村级民主决策的程序、农村集体财务收支审批程序不能少,也不能变,推行村民民主理财、民主评议村干部、审计监督农村集体财务,不能走过场;二是不断推动实践创新。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已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村,进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新路子;三是切实解决“难点村”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群众反映财务问题较多的村,县、乡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帮助其搞好财务清理整顿,帮助建立财务管理和民主理财制度,制定和完善集体资产监管办法。
监察综合室
2005年1月7日
(监察综合室)
第四篇:浅谈当前我国金融审计面临的环境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战略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入世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国家对金融监管工作不断加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金融审计必须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不断开拓创新,提升水平,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卫国家金融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新时期金融审计面临的环境
我国金融审计
经历了以财务收支为中心的财务审计、以资产质量为中心的真实性审计和以风险为中心的效益审计三个阶段;审计组织方式也从初期的各自为战发展到目前的“五统一”。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审计面临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并对金融审计产生了新的影响。
(一)行使金融监管职能机构的设置格局发生了变化
加强金融业的监督管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方向。人民银行先后分离出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构成了目前金融监管“一行三会”的基本格局,标志着我国金融监管从混业监管到分业监管的转变。除“一行三会”外,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还有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金融机构内部稽核部门等。与分业经营相适应,金融分业监管有利于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和水平,但分业监管缺少一套高效规范的协调机制,使得各监管部门条块分割,不能对整个金融风险进行监测、评价和预警,无法从源头加以控制。
(二)金融发展呈现国际化、混业化、资本化趋势
入世后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是双向的,随着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步伐的加快,国内金融业也开始向境外进军,金融机构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金,实行跨国兼并已是大势所趋。同时,金融机构通过并购重组,经营规模迅速扩大,经营活动逐渐打破地域限制和行业分割。随着竞争的加剧,各金融机构为提高竞争力、拓展生存空间,必然通过业务创新突破分业经营的限制,走向混业经营。由于资本市场的发育和人们投资方式的转变,金融机构间接投融资等传统业务正在弱化,以证券为载体、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进行的金融业务正在逐步强化。
(三)金融风险的诱发因素增多,审计风险不断加大
入世后,随着市场准入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等逐步实施,外资金融机构可以办理货币的批发及融资业务,可以进入证券和期货交易市场,这些都会诱发金融风险。在多种因素的诱导下,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正在增大。同时,由于审计机关力量不足,时间有限,面对金融机构众多的分支机构、海量数据和大量资料,可能造成应发现而未发现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的情况发生,导致金融审计风险不断加大。
(四)新兴电子银行业务和以数据大集中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迅猛发展
随着网络经济的到来和互联网的普及,传统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对金融审计的模式、重点、技术、手段等,提出更高的要求。网络电子银行就是商业银行以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企业银行、atm等业务品种,构建电子化的金融自助服务体系。目前网上电子银行已成为商业银行控制成本、增强竞争力和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手段,这也是现代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过去,我国各金融机构信息化是分散的、以发展微机为主。随着逐渐融入国际化金融竞争以及科技的迅猛发展,目前国内各家金融机构的数据大集中工作已基本完成。实现数据大集中便于建立一级法人体制下的法人授权机制及分支机构等级管理体系,实现集约化经营,进一步降低管理成本,促进业务处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保证了经营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访问性。对审计监督而言,客观上要求审计机关必须跟上被审计单位技术发展的步伐,大力开展计算机审计。
二、新环境对金融审计提出诸多挑战
(一)受审计手段限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金融审计取证困难
要适应金融业务全球化的趋势,金融审计手段也要与国际接轨,在总结我国传统金融审计手段的基础上,应借鉴吸收国外风险基础审计理论和方法,注重应用分析性复核等先进的审计方法。目前,金融审计要揭示和查处一些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必须对一些单位或个人进行延伸审计调查取证,但由于现阶段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缺乏明确的法律支撑,使审计人员在到其他单位进行延伸调查时,很难取得被调查单位或个人的理解和支持,常常遭遇被延伸审计调查单位不配合的情况。
(二)金融业务创新对我国金融审计提出挑战
入世后,大量金融业务创新既会促进金融业不断发展,也会对我国金融审计提出挑战。新兴业务的内部控制相对较弱,容易成为银行新的风险点。虽然经过几年的连续审计、金融监管力度的加强和银行自身内控制度的完善,金融机构的违纪违规问题和重大案件明显减少,但各种风险依然存在。同时,随着我国金融服务领域不断开放,各类金融机构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高科技的广泛应用在提高金融业整体运行效率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风险的传播
速度和范围。金融衍生产品的大量使用,也加大了金融风险。如何对这些新业务开展审计,如何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已成为国家审计机关面对的一个崭新课题。
(三)入世后重新构造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律基础,加大了金融审计监督的难度
我国金融法律较少,法律体系不够健全,部门规章多,金融审计法规依据尚不完善,这种现状在入世后增
加了金融审计监督的难度。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虽然规定了国家审计机关应对中央银行财务收支、国有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但对与此相关的经营活动,如央行执行货币政策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金融机构信息系统和金融资产质量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金融机构各岗位业务操作规程等如何进行审计监督,尚未从法律上明确界定。
三、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金融审计的发展战略
当前,金融审计应紧紧围绕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要求,促进金融监管机构有效履行职责,揭示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风险和薄弱环节,从制度、机制、体制层面分析问题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一)进一步提高宏观意识,充分发挥金融审计在宏观调控中“免疫系统”功能
金融是宏观经济的重要调节杠杆,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上指出:“从经济社会发展与审计发展的内在联系来分析,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更深层次研究来看,审计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机关的职责就是通过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保证国家各项政策能够有效实施,使国家机器健康、安全地运行”。因此,金融审计绝不能就审计谈审计,就金融论金融,要围绕着国家的经济工作中心,针对国家要解决的金融体系不健全、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和经营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进行审计,在不断强化监督力度中,把揭露问题、反映情况同促进金融业深化改革结合起来。从完善法规、规范秩序、强化监管、保障金融安全的角度揭示问题,注重从保障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角度提出审计建议。
(二)转变审计着眼点,对金融审计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提升审计目标层次
1.转变审计着眼点,提升审计目标层次。过去我们的审计报告缺乏对查出问题的背景和本质的反映,缺乏对审计对象总体真实性和效益性的评价,制约了审计的宏观经济监督作用,我们必须提升审计目标的层次,要将审计着眼点由单一的、具体事项合规、合法性审计转向审计对象总体的真实性和效益性审计,并把效益性放到重要位置。
2.转变思想观念,明确审计目标。从长远看,金融审计的总体目标是:依法维护金融市场公开公平,促进健全法律法规,规范金融秩序,保护金融机构、存款人、投资者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促进金融机构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效益、加快发展、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从近期看,其主要目标是:促进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资产比率,消化历史财务包袱,严格内部经营管理,健全风险监管机制,推动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近几年就银行而言,不良资产比率和增幅已大幅下降,但就整个国家而言,金融领域的不良资产比率仍然较高,潜在的金融风险尚未消除。
3.根据金融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注重审计创新。一方面积极拓展审计的内容和范围:(1)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电子银行产品等创新业务的审计,通过审计寻求防范金融风险和促进金融创新的平衡点。(2)金融机构混业经营发展趋势必将扩大审计对象的范围,要求审计机关将原来不作为金融审计主要内容的证券、保险、信托业务等逐渐纳入商业银行常规审计范围。(3)审计过程中注重将业务经营检查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从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环节入手,发现风险控制的薄弱环节,确保审计质量。另一方面要从电子数据审计向计算机系统审计发展,积极探索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审计。既要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又要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审计,要全方位开展对计算机系统外部环境、内控程序、软件设计的合规合法性等方面的审计,把金融信息处理系统全部纳入审计范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总体上把握审计对象的真实情况。
4.增强审计的宏观针对性,不断改进审计项目的组织方式。在项目实施上,应不断完善“以总行审计为龙头、以银行客户为中心、以资金流为导向”的审计组织方式,尝试“统一组织、集中审计、突出重点、联网运作、科学管理”的审计管理模式。在组织方式上,继续加大“五统一”力度,充分发挥总行审计的龙头作用。在计划管理上,可以考虑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围绕宏观调控,围绕金融业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金融领域存在的倾向性、重要性问题,统一组织对数家金融机构同时开展审计或专项审计调查。
(三)向事中、事前审计发展,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相结合,与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形成协同监督体系,建立长效的金融审计机制
原审计长李金华同志将25年来的审计工作总结出“五条经验”和“八个结合”,我们应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不断发展。
1.事中、事前审计应成为国家金融审计发展的方向。目前国家审计监督还更多地停留在对已经发生和完成事项的事后监督、检查,这种监督方式已经难以真正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如果把审计的关口前移,在金融机构经营的动态过程中对其进行实时监控,则可以及时发现金融机构存在或潜在的问题,从而促进金融机构及时整改,并对金融机构内部人员犯罪起到威慑作用。审计机关应通过数据连接,通过审计预警软件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和财务数据进行计算分析,从而在第一时间发现金融机构潜在的风险,及时提出建议消除隐患,实现金融审计的效益最大化。
2.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相结合,建立长效的金融审计机制。现阶段,我国银行业审计的格局由政府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三部分构成,三者的关系是银行内部审计部门以日常稽核为主,社会审计组织在监管当局的委托下,依照统一的银行业审计准则,从事银行业外部审计监督,政府审计则以国有及国有控股银行为监督重点,实现对监管当局和社会审计组织的再监督及对银行内部审计机构的业务指导。随着金融业股权结构的不断变化,外部审计要与内部审计相结合,建立长效的商业银行审计机制。
3.与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建立沟通机制,促进协同监督体系的形成。金融开放战略涉及全局,现有的“一行三会”分业监管已经不能承担综合性跨行业的战略风险监督责任,因此国家审计应该与他们加强合作,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金融安全监管机制。一方面,审计部门与各级金融监管部门建立沟通机制,交流和明确一定时期的监管重点,通报监管和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国家审计与其他监督部门在不同层面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督,形成分工明确、层次清晰的监督体系,有助于各个层次监督机构充分履行职责,进而促进监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监管方式的创新发展,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
4.探索金融审计模式,从以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为主逐渐向以风险基础审计为主转变。在审计模式上应以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为主,重视对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通过测试找寻内控薄弱点或盲点,辅之以详细审计。同时,在审计中还要大力引进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和方法,重视对审计风险的系统分析。从体制、监管、内部控制等方面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着眼于加强管理、完善内部控制,达到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
(四)完善法律体系,提高国家审计在金融监管领域中的法律地位
“依法审计”就是要按照法律的授权,法定的程序、标准和手段开展审计工作。为做到有法可依,就要进一步完善审计监督的法律体系。可以通过废除、修改、补充和制定等手段,及时对现有的审计和金融监管法律、法规、规章等进行清理和修订。同时,强化已有审计手段的法律地位,特别是延伸审计调查手段,这种手段对金融审计而言尤为重要。另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向好和人民币的升值,国际热钱不断涌入,可能催化股市和房市泡沫的形成,反洗钱应该成为今后金融审计的工作重点,但目前有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五)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审计监督将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审计是宏观调控体系的组成部分,应当积极反馈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和不足,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新形势下审计监督的基本定位是为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服务。为保障金融安全,促进金融健康发展,金融审计应紧紧围绕国家现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揭示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转移以及贷款投向国家禁止或限制发展的产业等问题,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
第五篇:关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几个问题的通知
各县区委: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安排部署,紧扣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这一目标,积极推进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收到了明显成效,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与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相比,与农村工
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我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还存在很大差距,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县区和乡镇党委的领导同志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重视不够,存在松劲厌战情绪,常抓不懈的思想和机制还没有树立和形成;县区委、乡镇党委、村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在一些地方落得不实,尤其是乡镇党委书记“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总体上落实得比较差;一些后进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处于软弱涣散状态,有的村长达三、四年没有村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会主任,一些先进村固步自封、滑入后进;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的宗旨意识、群众观念淡化,工作作风浮躁,工作方法简单,作风霸道,办事不公,以权谋私,致使干群关系紧张,出现群众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等群体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有的村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村务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落得不实,致使村务管理混乱,个别村干部出现违法违纪现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薄弱,一些村没有办公室和党员活动室,一些村多年不发展党员或不坚持标准、违反程序发展党员,相当一部分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上述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而且妨碍了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根据市委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现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几个问题通知如下:
一、切实落实县区委、乡镇党委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领导责任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关键在于夯实责任。各级党委一定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真正摆在重要位置,牢固树立“不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失职,抓不好是不称职”的观念。一是坚持和完善各级党委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责任制。各县区委要用足够精力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坚持每季度至少研究一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分析研究情况,解决存在问题,加强工作指导。最近,要对“学教”活动以后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一次回头望,认真总结,找出薄弱环节,明确下一步工作重点,提出加强和改进的措施,切实抓好落实。乡镇党委要充分发挥“龙头”作用,扎扎实实做好具体工作。每个月要对所辖村的基层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一次深入地分析研究,集中力量解决存在问题。特别是对于农村基层组织中的不稳定因素、苗头性问题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今后凡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出现重大问题的,要首先追究所在乡镇党委的责任。县区委书记是本县区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乡镇党委书记是“直接责任人”,要认真负起各自的职责,带头做到思想不松懈、工作不松劲、力度不减弱。二是要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各县区委、乡镇党委领导成员都要建立自己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联系点,经常深入联系点调查研究,指导工作,抓好落实。要选择那些经济发展缓慢、工作后进、矛盾和问题多的村作为联系点。县区党员领导干部每年到联系点不少于4次,乡镇党员领导干部每月到联系点不少于1次。县区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名单在7月底前分别报市委组织部、基层办。三是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和基层办要加大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督促检查力度,市委至少每年对县区委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县区委至少每半年对乡镇党委书记履行“直接责任人”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干部工作实绩考核体系。今后凡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抓得不好的不能提拔重用,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责任。
二、认真抓好后进村党组织集中整建
关于后进村党组织的集中整建,市委基层办已以宝市基办发[2004]08号文件做了安排,各县区委要切实抓好落实。当前,一是要以乡镇为单位,对软、弱、涣、散后进村党组织和村委会进行再次排查,摸清实情,对那些无法承担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重任、群众不信任的后进村党组织逐一造册登记,并上报市委组织部备案。二是对排查出的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两委会”关系不协调、越级上访和突发事件较多的村要立即进行整顿。整顿工作由乡镇党委直接负责,市、县区委原则上不派工作组。经过一段时间排查整顿,如果还有相当数量的后进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没有改变面貌,要追究乡镇主要领导责任。如果一个乡镇后进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数超过所辖村总数四分之一的,乡镇党委书记应主动引咎辞职。三是下功夫解决“双无村”问题。今年9月底前,无村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会主任的村,都要按有关程序选出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不允许再出现新的“双无村”现象。
今后凡是新闻媒体披露或党员群众举报,哪个村长期无村党组织书记又无村委会主任的,要追究乡镇领导的责任。
三、高度重视先进村和经济发达村的巩固提高问题
先进村和经济发达村是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和“排头兵”,他们在推动全市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但是一些先进村和经济发达村暴露出的问题,应当引起
我们足够的重视。有的村党组织领导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缺乏继续创业的进取精神,小富即安,固步自封;有的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组织和群众,甚至骄傲自大,脱离群众;有的政策观念、组织观念、法制观念淡薄,对民主集中制等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规章制度执行不力,甚至搞一言堂,个人说了算,影响了班子的团结和整体效能的发挥;有的村务公开不够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群众有疑虑;有的不能严格自律,甚至奢侈浪费,以权谋私,引起村民集体上访。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会影响先进村、经济发达村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影响全市农村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此,各县区委、乡镇党委要充分认识加强先进村、经济发达村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切实做好先进村、经济发达村的巩固提高工作。要克服重表扬奖励宣传,轻教育管理监督的倾向,在大力支持他们工作,宣传推广其先进经验的同时,注意发现和解决班子建设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不良倾向要旗帜鲜明地批评教育,帮助纠正,不能迁就放任。要加强教育培训,教育班子成员牢记党的宗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加强对村党组织书记的管理监督,完善决策程序,全面推行和规范村务公开和民主理财制度。对群众反映的先进村党组织书记问题,要及时查处,该批评的批评,该处理的处理,防止因不良习气的滋长蔓延而导致先进村滑坡。要高度重视后备干部的培养,切实解决后继有人的问题。要重视研究城乡结合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好工作,使这些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群众安居乐业。
四、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完善村民自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是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必然要求。村务不公开、财务管理混乱是引发群体上访事件和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各县区委一定要按照5月28日中央政治局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规范民主决策机制、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强化村务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要认真贯彻《宝鸡市村级组织和村干部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逐步实现党组织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治化、民主监督程序化。要紧紧抓住农民群众普遍关心、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如实公开、经常公开,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特别是对村级财务收支、计划生育指标分配、宅基地审批、扶贫资金和物质发放等群众关注的敏感问题,要及时或定期公之于众,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努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五、进一步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
发展党员工作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工程。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学习中央政治局6月29日会议精神,从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充分认识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做好这项工作。当前,一是各县区要对近三年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进行一次专项检查调研,摸清情况,议定措施,制定规划。二是要遵循“坚持标准、改善结构、保证质量、慎重发展”的方针,注意培养和发展35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和农村致富能手、妇女中的优秀分子入党。今后一段时间内,要把农村发展党员的重点放在解决部分村委会主任和村民小组长不是党员的问题上。三是下功夫解决一些村多年不发展党员的问题。对于连续三年以上没有发展党员的村,县区委组织部和乡镇党委要逐村分析原因,逐村制定发展计划,采取目标管理、县乡领导包抓等措施,切实解决这些村党员发展难的问题。明年底前,凡连续三年以上仍未发展党员的村,村党组织书记要引咎辞职;凡本县区、本乡镇连续三年以上仍未发展党员的村数超过本县区、本乡镇村总数10的,要追究县区委组织部长和乡镇党委书记的责任。四是要坚持党员标准,规范工作程序,切实把好“入口关”。要下功夫解决不坚持标准、违反程序发展党员的问题。各县区委组织部要加强检查指导,在程序上、质量上严格把关。市上将采取明查暗访的办法,对党员群众举报的问题直接进行调查,问题严重的将进行通报批评。
六、全面落实村级组织建设情况报告和责任追究制度
6月上旬,市委组织部、基层办转发了省委组织部、基层办《关于印发<陕西省村级组织建设情况报告和责任追究制度>的通知》。这一制度,是及时掌握我市农村村级组织情况,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各县区委要认真坚持这一制度,建立起反应灵敏、准确快捷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信息网络。要严格执行县区委每季度向市委报告一次基层组织建设情况、乡镇每月向县区委报告一次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制度。对一些突发性、群体性的重大事件,必须在事发当日及时报告市委组织部、基层办。对村级组织重要情况瞒报、漏报,村级班子瘫痪3月以上,村级“两委”班子主要负责人空缺半年以上而影响工作的,特别是因村党组织、村委会工作原因造成群众集体越级上访的,要追究乡镇党委书记和相关领导的责任。各级党组织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体察民情,对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在执行村级组织建设情况报告制度时,一定要坚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提供的数据要准确、真实,不得弄虚作假、虚报瞒报,违者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市委组织部、基层办将根据平时掌握情况和群众信访线索,不定期对各县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进行暗访,经暗访查实问题严重,或有关工作与县区上报情况严重不符的,在全市范围内予以通报批评。
中共**市委组织部
2004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