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9-05-15 11:27: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2009-07-16 10:00:55【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关闭】

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是新时期人民调解制度创新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国家司法部《关于开展人民调解专项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为摸清南江县当前人民调解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南江县司法局组织专人,深入全县各乡(镇)、村(居)、企事业单位,对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

一、当前基层社会矛盾纠纷主要特点

南江县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县、四川省扩权强县试点县、时代先锋王瑛同志生前工作县。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给予政策、资金上的大力支持,按照四川省委“两个加快”、“四个特别”和巴中市委“两个强力推进”、“八个更加注意”的要求,南江县委、县府以保障民生为重点,以服务大局为主线,加快构建“美好新南江”,南江县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但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利益格局调整涉及的矛盾纠纷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

(一)民间主要矛盾纠纷发生新变化,呈多样化、复杂化趋势。新时期市场经济的推动,使农村产业经济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大量农民外出务工,传统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已经不再是民间主要矛盾纠纷,过去被忽视和边缘化的资源权属、环境及生态、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工程建设中群众利益维护等经济内容的新型矛盾纠纷日益突出。其中,因土地承包、村务管理、征地拆迁、企业改制、拖欠工资、职工下岗和党群干群关系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大幅增加。参与者成分日渐复杂,涉及工人、农民、学生、离退休干部、个体户等多行业人员,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纠纷亦不断增多,调解难度越来越大。

(二)重点工程建设和灾后重建引发的矛盾纠纷突出。一是按照巴中市构建大交通格局要求,涉及“六路建设”工程的矛盾纠纷突出。在新建巴乐铁路、广巴高速、南桃高速建设及省道S101线,县、乡、村道路的灾后恢复整治和县内重点工矿企业建设过程中,涉及拆迁、征地、迁坟、矿山资源等方面的矛盾纠纷纷至沓来。相当多的农户认为国家搞建设正是捞钱好时机,涉及“六路建设”和重点工矿企业建设的沿线农户,可以在一夜之间搭建起遍地开花的违章建筑和临时移载的花草林木,并借此向工程业主漫天要价,导致工程进度延缓。二是将灾后重建资金视为“唐僧肉”,人人都想分杯羹。一些群众要求将灾后重建补助款平均分配到户,若未满足自己要求便采取上访或信访,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三是部分建材产品质量低劣,引发灾后重建农户上访。今年是灾后重建关键年,任务重责任大,农民倒房重建、维修加固对建筑材料的需求剧增,一些中小企业为赢取私利,盲目扩大生产而不注重产品质量,导致大量不合格材料流入市场,致使受灾户再次受到损失而出现新型矛盾纠纷。例如:南江县光雾山镇焦家河社区灾后重建农民用陕西省生产的劣质砖建房,南江县东榆镇、下两镇农户购买的“三无”劣质水泥建房,在灾后重建中又造成新的财产损失。

(三)纠纷参与人数向群体性发展。一是因企业改制等历史遗留问题引发群体性纠纷不断,如南江县食品公司改制、南江县水泥集团改制等,下岗职工动辄就是群聚群访;二是集约化经营引发新的矛盾纠纷。如农村客运公司化经营模式引发的客运个体经营户集体群访,扰乱了正常的交通秩序;三是农村个别人非法集资又无力偿还引发受害人集体上访。如南江县沙河镇张某某非法集资引发的群访事件;四是城市建设和环境改造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如南江县南江镇上下河街改造遗留问题。上述群体性纠纷参与人数动辄数十人,甚至上百人,而且组织化倾向比较明显。这些群体性纠纷事件背后有组织者操纵指使,事前和事中都有较为严密的组织领导和周密的行动计划,造成的社会影响恶劣。

(四)涉法涉诉非正常上访大幅攀升。相当部分纠纷当事人诉求方式和行为方式偏激甚至违法的特点明显。3月份以来,南江县进京非正常上访群众已达六起,诉求越来越偏激,如南江县凤仪乡的赵某某、赤溪乡的熊某某、红光乡的钟某某、南江镇文星村的杜某某等老上访户,已把上访作为一种挣钱的手段,提出的诉求不断攀升,动辄就是数十万上百万,一些进京上访人员回来后还要政府报销进京上访的车旅费等,形成一种“向政府要价”的新趋势,加大了人民调解工作和信访维稳工作难度。

二、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人民调解作为基层维稳的“第一道防线”对于全县的政治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南江县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工作,把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应看到,我县人民调解工作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少数基层领导对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是有的领导认为人民调解是“软组织”,可有可无,人民调解工作难以摆上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约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二是有的领导思维僵化,解决矛盾纠纷领导缺乏手段和信心。往往认为调解工作起不了大作用,而且费时间费精力,不如拿钱买平安更实效;三是认为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能不能发挥作用,取决于基层组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基层政府缺乏有力的引导和指导;四是人民调解的宣传力度不足,全社会普遍关心、认可、支持人民调解工作的氛围相对缺乏,人民调解的作用与社会大众的认知程度相差悬殊。一些群众认为调解没有强制力,导致出现矛盾纠纷时不去诉讼而是上访,或者干脆“用拳头说话”。

(二)调解组织机构建立但不健全。在调查中发现调解组织普遍存在无牌无章、无相对固定办公室、文书案卷未归档、无调解委员会成员花名册等现象。调解组织网络存在“断层”与“空档”。国务院颁布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但在执行中走样,将调委会选举混同于村委会、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设立,甚至有些调委会未进行选举,直接由村委会、村党支部指定人员担任。

(三)调解队伍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群体性等特点,客观上要求调解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法律素质与调解工作业务技能。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低,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欠缺,调解工作方法、技巧掌握不多。有些调解员政治思想觉悟不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差,责任心不强,不能公正调解,影响了人民调解的成功率。加之受经费因素制约,县司

法局、乡镇人民政府对村(居)、社区(街道)调解人员集中培训教育较少,多数乡镇只是采取以会代训的方法讲一下,时间短,内容讲解不系统。我县人民调解队伍人员普遍素质不高,阻碍了全县人民调解事业的发展。

(四)调解经费无保障体制。经费保障不足,制约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从调研情况看,县财政保障县司法局用于人民调解工作业务指导培训、表彰的经费较少。由于经费紧张,影响职能部门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加之现行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颁布施行的行政法规,受历史因素制约,人民调解工作经费由村委会或居委会解决的模式早已过时。同时村(居)调解人员应得的补贴得不到兑现,影响了调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几点建议

(一)深化认识,着力构建“大调解”体系

人民调解组织处于最基层,分布面广,队伍庞大,组织网络覆盖广。人民调解员熟悉社情民意,能及时了解、化解矛盾纠纷,在“大调解”工作体系中具有前端性、基础性和关键性地位。当前要抓住人民调解工作的重大发展机遇,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种调解资源,着力构建“大调解”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目的。在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工作中,要本着 “人民调解为主导、司法调解为后盾、慎用行政调解”的调解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三种调解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切实搞好三种调解方式的衔接和转化,提高调解的法律效力和履约率,使调解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工作实践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抓好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充分调动人民调解优势,发挥司法调解的后盾作用。二是抓好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的衔接,发扬人民调解的亲和力优势,发挥行政力保障。三是抓好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建立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沟通机制,切实发挥调解的效力。

(二)健全机构,建立调解组织网络

要创新人民调解组织形式,在村(社区)、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发展行业性、区域性人民调解组织,在不同行业和系统建立各类专门调解组织,健全和完善人民调解工作网络。当前重点是抓好企事业与乡镇(街)、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人民调解工作联系制度;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所有人民调解委员会都要按照“五有”(有相对固定的办公场所、有人民调解委员会标牌、有印章、有调解文书、有统计台帐)和“四落实”(组织落实、制度落实、工作落实、报酬落实)的要求,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建设,为人民调解组织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三)强化指导,加快建立人民调解工作的长效机制

加快发展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必然结果,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工作,并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加强指导,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司法行政机关要抓住新农村建设和社区建设有利契机与人民调解改革的机遇,科学制定人民调解指导意见,进一步强化指导与管理。二是加强培训,为适应人民调解改革做好素质上的储备。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要高度重视人民调解队伍的培训工作,加大培训力度,逐步实现在培训的基础上实行考试、考核制度。三是加强规范化建设,使人民调解制度与诉讼制度有机衔接。基层乡镇党委、政府要充分把握党和国家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契机,把人民调解阵地建设,规范化建设纳入基层政权建设内容,司法行政机关要规范调解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杜绝调解纠纷的随意性。要规范文书格式。统一使用司法部制定的各类人民调解工作文书,严格按要求制作书写。要规范调解工作纪律与工作方法,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要严格遵守不收费的规定,防止搭车收费,变相增加农民负担。四是落实经费,保障人民调解工作正常开展。要认真落实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和《四川省人民调解工作条例》,明确政府责任,将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经费、培训经费、办案补贴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安排,并随着经济发展同步提高财政安排标准,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机制。真正实现充分调动调解人员积极性,稳定基层调解队伍,确保人民调解工作健康、稳定开展。(

第二篇: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调研

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调研

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调研

众所周知,基层人民调解工作是一门兼容情、理、法的“化干戈为玉帛”的艺术,因为调解在解决纠纷时依据的规则不仅有法律与政策,更重要的则是大量依据公共道德、习俗、情理等社会规范,对这些规则的适用和依赖,实际上体现着“和为贵”及礼义伦常等传统价值观、维护公共道德和公共利益、培养社会凝聚力及健康的人际关系的社会力量,具有传承与维系传统文化、社会公共道德和社会联系的功能。如何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体现,现结合我镇实际,谈谈基层人民调解工作。

一、当前我镇矛盾纠纷主要特点

(一)民间主要矛盾纠纷发生新变化,呈多样化、复杂化趋势。新时期市场经济的推动,使农村产业经济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夫妻关系稳定性降低,传统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仍是民间主要矛盾纠纷外,过去被忽视和边缘化的资源权属、环境及生态、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工程建设中群众利益维护等经济内容的新型矛盾纠纷日益突出。其中,因土地承包、交通事故、劳动争议、村务管理、征地拆迁、拖欠工资和党群干群关系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大幅增加。参与者成分日渐复杂,涉及工人、农民、学生、离退休干部、个体户等多行业人员,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纠纷亦不断增多,调解难度越来越大。

(二)重点工程建设引发的矛盾纠纷突出。一是在解决**复线建设工程遗留问题时,一些群众视为“机会”,想分杯羹,若未满足自己要求便采取“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思想,对政府施加压力,以达到个人目的,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如跪访人大代表事件。二是按照**“三镇一体化”的大布局,镇域内大量重点工矿企业建设过程中,涉及拆迁、征地、迁坟、矿山资源等方面的矛盾纠纷纷至沓来。相当多的农户认为搞建设正是捞钱好时机,企业建设的区域内农户,可以在一夜之间搭建起遍地开花的违章建筑和临时移载的花草林木,并借此向工程业主漫天要价。

(三)纠纷参与人数向群体性发展。一是**一线、二线工程建设等历史遗留问题引发群体性纠纷不断,如**社区三组、八组拆迁户安置工作;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如**村、十**村至**村等道路硬化遗留问题;三是区域内在建企业因民工工资问题引发群体事件不断,如**县实验学校主体工程、**移民小区工程、**建材市场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等等。上述群体性纠纷参与人数动辄数十人,甚至上百人,而且组织化倾向比较明显。这些群体性纠纷事件背后有组织者操纵指使,事前和事中都有较为严密的组织领导和周密的行动计划,造成的社会影响恶劣。

(四)非正常上访大幅攀升。相当部分纠纷当事人诉求方式和行为方式偏激甚至违法的特点明显。今年以来,**镇非正常上访群众已达20起,诉求越来越偏激,如**村的**某某、**村的**某某、**社区的**某某、**社区的**某某等上访户,已把上访作为一种威协政府的手段,提出的诉求不断攀升,加大了人民调解工作和信访维稳工作难度。

二、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人民调解作为基层维稳的“第一道防线”对于全镇的政治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镇人民调解工作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基本形成,但基础不牢。一是人民调解委员会基本上不是经过专门选举产生的,大多由村(社区)、单位指派设立,随意性较强。二是调委会主任及其组成人员大多数由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和单位职工兼任,由于身兼多职,导致个别调委会形同虚设。三是调解员、调解信息员公众认知度差,自身角色感不强,作用发挥不明显。四是企事业单位、行业性区域性组织民调组织的设立还不能达到要求,有的有其名无其实。

(二)司法所对调委会的管理指导难度大。从行政管理体制上看,司法所对农村“两委”没有任何隶属关系,村级组织对司法所安排的工作反应不够积极主动,导致了村级调解工作陷入困局。

(三)奖惩制约监督机制有待完善。由于广大的农村调委会和调解员没有办公经费,调解员的工作责任心就受到了影响,认为自己是在义务的为社会作贡献,能干多少就多少,甚至不想干也是应该的。虽然实行了“以案定补”的资金保障措施,但所补的钱与调解成本相比差距太大,只能是杯水车薪,同时,又没有形成较为普遍的、完善的奖惩制约监督机制,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的矛盾纠纷往上移交。

(四)人民调解业务建设有发展,但创新不够。纠纷发生后,能积极劝说当事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和为贵,折中处理。但是在新的形势下,针对人民调解工作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何适应新的人民调解制度,做好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调解文书规范,内务档案管理规范,形成自己的特色等方面,往往行动与实践滞后,没有与时俱进,缺乏开拓创新。同时在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互动对接,形成“大调解”格局,有效化解重大疑难矛盾纠纷方面,认识上不深,措施上不力,没有能够形成有效的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三、当前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主要对策

(一)认清形势,提高对做好农村纠纷调解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要认识到村级调委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调解员生活在群众中能了解千家万户的喜怒哀乐,能利用人熟、地熟,就近便利等优势,及时调解疏导民间纠纷,防止民间纠纷激化,是社会治安的第一道防线,在保一方平安维护广大农村和基层稳定中具有不能替代的作用。

(二)深化认识,着力构建“大调解”体系。在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工作中,要本着 “人民调解为主导、司法调解为后盾、慎用行政调解”的调解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三种调解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切实搞好三种调解方式的衔接和转化,提高调解的法律效力和履约率,使调解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工作实践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抓好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充分调动人民调解优势,发挥司法调解的后盾作用。二是抓好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的衔接,发扬人民调解的亲和力优势,发挥行政力保障。三是抓好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建立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沟通机制,切实发挥调解的效力。

(三)夯实基础,全面加强调委会规范化建设。在新形势下,特别要注重如下几点:一是加强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重点的学习、例会、排查、重大纠纷讨论、回访、信息报告、档案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要定期开展标准化调委会评定、复核和“四无”村评定活动,促使调委会建设上台阶上水平。二是加强队伍建设。村(居)调委会主任一般可由村支书或村主任兼任,调解员、调解信息员要配齐配强,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选聘一些威望高、懂法律、热心调解工作的人士成为专职调解员。要全面推行首席人民调解员制度和调解员持证上岗制度。同时,定期开展对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工作,促使调解队伍素质普遍提高。三是加强业务建设。要建立健全辖区基本情况和调解业务的各种统计台帐和工作记录,做到情况明,底数清。

(四)落实经费,保障人民调解工作长效运转。为充分调动调解人员积极性,稳定基层调解队伍,确保人民调解工作健康、稳定开展,必须建立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一是调解组织的设立单位必须将调解人员的误工报酬和必要的工作经费列入开支计划,按时拨付。二是乡镇财政可以按调委会调解案件数量和调解难易程度据实给予办案补贴,作为调委会工作经费的有效补充。通过形成保障体系,满足人民调解工作的正常经费需要,有效地激励和保证人民调解工作的长效运转。

(五)强化责任,建立人民调解工作的考核奖惩机制。人民调解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工作方式较为灵活的基础性长期性工作。因此,广大调解员必须加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民调解工作考核奖惩机制。一方面要将人民调解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考核范围,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量化分解到村组和单位,可以充分利用综合治理的“一票否决机制”。另一方面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司法行政部门为主体建立专门的人民调解考核奖惩机制,实行量化考核,把开展人民调解工作的好坏与调解人员的报酬补贴直接挂钩。

(六)整合人民调解资源。由于新时期的矛盾纠纷牵涉面广、复杂性强,单靠镇、村调委会已远远不能适应现阶段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需要。建议成立和完善矛盾纠纷调处协调指挥中心,由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人民法庭、社事办、经济办、社保站、规划所等单位组成。整合调解资源,形成高效、联动、便捷的综合调处机制,真正地实现“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加大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力度。

总之,新时期下,加快发展基层人民调解工作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必然结果。我相信,在县司法局、镇党委人大政府的领导下,在人民调解员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下,人民调解工作将在新时期逐步完善和发展,为及时消除和化解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和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篇:人民调解工作及安置帮教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人民调解工作及安置帮教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人民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通过说服教育方式,对民间纠纷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劝说,促使其互相谅解、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彼此间矛盾纠纷的群众自治活动。它既是人民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服务的一项民主制度,也是解决

纷争、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法律制度。从它创立那一天起,就在解决民事纠纷和轻微刑事纠纷、防止矛盾激化、减少犯罪、挽救失足青少年、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一、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人民调解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绩显著,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人民调解工作还面临着形势严峻、任务艰巨的现状,当前影响社会治安的不安定因素还很多,民间纠纷又呈现出规模大、影响大、时间长、调处难的特点;外在形式表现为上访增多,因各种矛盾引发的突发性事件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我们的调解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是工作发展不平衡,接边地区联防联调工作发展和联防联调机制有待加强,厂矿企业特别是特困企业、私营企业的人民调解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对人民调解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不够及时和深入,措施还不够得力,不能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三是部分单位对人民调解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和人民调解员的补贴经费不到位,没有得到落实等诸多因素制约了人民调解工作的深入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民间纠纷从内容、形式及数量上都有了很大变化,这就对人民调解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人民调解工作现状不容乐观,面临很多问题,呈现出滞后的状态。

(一)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问题

1、调解队伍素质的滞后使人民调解工作面临挑战

人民调解队伍整体素质不强,战斗力较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调解队伍年龄和体能状况不能适应当前的调解工作。一批多年从事村(居)委会调解工作的同志对本辖区内的人员情况较熟悉,但大部分年龄偏高、体弱多病,对于一些要求快速反应、及时处理和反复做工作的调解,显得力不从心。二是调解队伍文化程度偏低、法律政策水平欠缺。三是调解队伍精神状态和工作方法不适应。由于社会各界对人民调解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以及基层调解人员的报酬问题没有落实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调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的调解人员工作被动应付,遇到纠纷不敢管或不愿管;有的在调解方法上还停留在说教和情感影响上;有的责任心不强,积极性不高,在其位不谋其政,使调解组织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

2、民间矛盾纠纷的变化使人民调解工作面临挑战

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各种矛盾纠纷大量产生。民间纠纷的主体由公民与公民转化为公民与经济组织、与企业、与基层干部、与基层政府及管理部门;民间纠纷的内容由简单的涉及人身利益、财产权益方面的纠纷,发展为干群关系、经济利益及城建等方面的纠纷。并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特征:一是群体性纠纷增多。在农村,因干部办事不公道、财务不公开等问题常引发群体性矛盾;在城镇,因劳保福利待遇、职工下岗分流等问题也常导致集体上访。二是民间利益型纠纷增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各种利益关系冲突明显增多,如借贷纠纷、合伙纠纷、合同纠纷、房屋车辆买卖纠纷、争水争地纠纷、房屋宅基纠纷等时有发生。三是赡养、婚姻纠纷增多。有些人因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道德滑坡,出现了不养老及离婚等现象。

3、社会重视程度的差距使人民调解工作面临挑战

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各界特别是有关部门对人民调解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共同参与、齐抓共管意识较差,造成人民调解工作发展不平衡,一些乡镇仍然是依靠司法所孤军作战,致使一些疑难复杂纠纷无法圆满解决。二是一些基层组织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处理矛盾纠纷缺乏主动性,抱着拖延的态度。有的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视而不见,有的对涉及面广、成因复杂、解决难度大的纠纷相互推诿,有的对人情关系复杂的纠纷碍于情面,久拖不决。凡此种种,都可能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难、难事拖乱,使问题陷入复杂化。三是有关部门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群众知法守法的自觉性不高。虽然现在已进入第五个五年普法,但广大农村仍有许多法制宣传教育死角,一些人法制观念淡薄,遇到实际问题不是寻找法律和政策帮助,而是凭感觉、凭习惯盲干,并且错误地认为问题闹的越大领导越重视、问题就能越快解决。四是一些村(居)调委会人员的经费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调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乡镇调解会员会办公条件差,在村一级人民调解委员会中都存在无交通工具、无通信设备、交通工

具差。

二、人民调解工作的对策

(一)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对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只有稳定,才有可能集中精力搞改革、搞建设,才会有发展。人民调解工作便民利民,把大量的民间纠纷化解在基层,既维护了社会稳定,又为群众解决矛盾纠

纷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他们得以集中精力搞好生产和工作,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当前,我们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提高工作水平。一是要努力发挥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的独特优势,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深入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排查调处工作,建立健全社会稳定形势预测预报机制、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调处责任机制,认真分析当前民间纠纷发生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增强对民间纠纷发生的预测、控制能力,加大预防工作的力度,将防范化解矛盾纠纷的重心下移,责任上移,使人民调解工作真正发挥出化解民间纠纷的坚实可靠的“第一道防线”作用,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要提高认识,把人民调解工作作为新时期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摆上议事日程。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关心人民调解员的疾苦,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要加强对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地位、作用和先进人物事迹的宣传,对工作突出的要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鼓励广大人民调解工作者更好地服务社会。三是要在外部条件方面保障人民调解制度的正常运转。财政应拨出专项资金保证人民调解工作的正常开展,各相关部门也要从人员、办公场所、通讯、交通设施等方面支持调解组织建设,要努力建立社会保障机制,提高调解人员的待遇,解决调解人员的人身安全、养老等后顾之忧。

(二)要努力推进人民调解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调解员素质

人民调解队伍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人民调解工作要发展,要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调解队伍。一是可以在依靠一些有威望的老同志担任调解员的基础上,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采取选举与聘任相结合的办法,吸收一些具有较高道德水平和法律水平,热心调解工作的知识型人才充实到调解员队伍中,努力优化调解员队伍,提高整体素质。二是要下大力气加强对现有调解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政策,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总结经验并不断丰富、完善、提高调解工作的艺术和水平,以自已的实际行动去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三是努力整合社会资源,聘请一些品德高尚、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专业知识丰富的离退休干部,特别是离退休的法官、检察官、司法行政工作者、律师和法律工作者,作为志愿者加入到调解队伍中来,发挥他们的专长,建立起一支专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人民调解员队伍,努力促进调解员队伍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四是加大对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力度。通过培训使每个人民调解员都能够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掌握人民调解工作的新要求、新规定,熟知人民调解的工作程序、纪律,学会制作规范的人民调解协议书,提高业务水平和调解工作能力,保证调解协议书内容、形式符合司法解释和司法部颁发的规章的要求。

(三)要积极创新人民调解工作制度,实现人民调解工作新发展

要针对不断涌现出来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强调查研究,勇于开拓,不断促进人民调解工作向前发展。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考核、评比制度,开展规范化、标准化调委会创建活动,加强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标准化、网络化建设。在稳定、完善现有的人民调解网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会议学习制度、请示汇报制度、纠纷排查制度、纠纷登记制度、纠纷回访制度、信息报告制度、纠纷移交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和考核评比制度等10余项制度。二是要构筑“大调解”工作格局。由于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应该树立“大调解”意识,尽可能地利用和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让各部门承担与其工作内容相关的矛盾纠纷的调处,形成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大调解工作格局。三是作为人民调解工作指导机关的司法行政机关,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努力探索普通调解与专业调解相结合的新路子。四是接边的省、县、乡(镇)、村成立联合调解委员会,对接边地区的纠纷进行联合调处,把人民调解工作延伸到各个行业、各个角落,覆盖到每个村(居)民,努力构筑起横到边、纵到底、涵盖社会各个方面的调解网络,实现调解工作的新发展。

1、是司法行政机关和广大人民调解员一定要充分认识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

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具体方面,通过人民调解,让当事人互相谅解,有利于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防止纠纷激化,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生活秩序和工作秩序,是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要求。

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和安置帮教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和安置帮教工作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从人民调解和安置帮教工作面临的形势看,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两劳人员仍是犯罪多发群体,人民调解和安置帮教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全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一定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人民调解和安置帮教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为维护辖区的政治和社会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2、是进一步抓好人民调解工作的硬件、软件建设,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的职能优势

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人民调解工作提出了全新、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这种要求,努力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水平,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坚持抓好司法所建设,为更好地指导、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创造条件。在组织队伍建设上对没有司法行政人员的乡镇争取人事部门抓紧解决,做到有机构存在,有人员干事,并积极争取增加司法所人员编制,力争达到每个司法所2-3人;在司法所办公用房建设项目上,局机关争取各方面支持,继续抓好司法所建设工作;积极争取乡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其次,坚持抓好人民调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要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工作制度、严格工作程序,克服工作中的随意性,调解纠纷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切实保障依法调解、平等自愿、不限制当事人诉讼权利三大原则的落实,保障人民调解的民间性、自愿性,要特别重视提高人民调解协议的规范化水平,这是人民调解与诉讼制度相衔接的重要一环,是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基础和前提。

3、是加强指导,密切配合,开创调解工作新局面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努力推进新形势下的人民调解和安置帮教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自觉加强对人民调解和安置帮教工作的组织领导,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切实把人民调解和安置帮教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创建平安工作考核范围,确保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要切实保障人民调解和安置帮教工作的指导、培训、表彰经费的投入,认真落实从优待警政策,真正体现党委、政府的温暖。司法行政机关作为人民调解和安置帮教工作的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管理指导职责,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工作的典型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和安置帮教工作改革发展的新办法、新途径,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水平。

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是法律赋予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的职能,司法行政机关作为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政府职能部门,一定要认清人民调解工作发展的新形势,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工作,努力奋斗,开创人民调解工作新局面。要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各乡镇要把人民调解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狠抓落实,乡镇司法所要认真履行职责,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进一步重视和支持。要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调查研究,总结推广人民调解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不断探索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思路与途径。要了解情况、研究问题,帮助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问题,加大表彰力度,对在人民调解工作中作出贡献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员给予及时表彰和奖励,激发他们工作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要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日常工作的指导,对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达成协议书的合法性、规范性加强检查指导。

继续加强与人民法院、法庭的密切配合,长期以来,人民法院、法庭对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做了大量工作,对促进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由于配合密切,共同履行职责,的人民调解工作才有了新的突破,并取得了新的成效。

强化人民调解工作,充分发挥好化解社会矛盾的“第一道防线”作用。要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进一步健全人民调解的组织网络,把人民调解工作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坚持人民调解员的选任条件,加强政治业务知识培训,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民调解队伍。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大力加强乡镇司法所和调解中心建设,切实加强对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检查指导,进一步健全完善定期排查、联合接访、情况报告等工作制度,建立多种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形成信息畅通、反应灵敏、快速传递的信息预警机制,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控制。要不断拓展人民调解工作领域,在加强对婚姻、家庭、邻里等传统民间纠纷调处工作的同时,及时调解由一些社会“热点”、“难点”和敏感问题产生的民间矛盾纠纷,增强对矛盾纠纷发生的预测、控制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要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从维护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做起,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纠纷苗头,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三、安置帮教工作存在的不足方面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随之带来贫富差距拉大,人员流动频繁,经济关系复杂等新情况,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置帮教工作的深入开展,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何适应新形势,迎难而上,开拓性地开展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是摆在各级安置帮教组织及工作者面前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当前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存在的问题

1、刑解人员衔接管理不规范。按照中央四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刑满释放、解除劳教时衔接工作的意见》的规定,刑解人员在释解前一个月由监所以《通知书》形式将释解人员基本情况通知释解人员户口所在地安置帮教工作机构以便做好管理、监督、考察、帮教、安置工作。但部分监管所没有完全按规定去做,因此安置帮教组织对刑解人员情况得不到及时了解和掌握,有可能造成释解人员脱管失控。

2、部分释解人员不回原籍,导致漏管失控。有部分释解人员释解后直接外出打工,不回原籍,造成户口空挂,导致漏管失控,基层安置帮教组织对其行踪无法掌握控制,有可能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隐患。

3、基层安置帮教组织机构编制、工作经费不到位。目前基层司法行政系统内部还没有设置专门的安置帮教工作机构,其工作人员都是身兼数职,充当着“消防队员”的角色。加之工作中必要的经费和装备得不到落实,影响安置帮教工作的深入开展。

4、社会保障乏力。当前对于释解人员的救助能力有限,安置帮教实体建设等社会保障体系没建立起来,政策规定不明确,不具体等,导致释解人员社会保障工作乏力。

5、释解人员自身因素影响安置帮教工作的效果。一是社会压力大。社会上目前还存在对释解人员的歧视和偏见。城镇对释解人员安置感到非常困难,因为许多下岗工人、待业青年就业问题尚无法解决,根本无暇顾及刑释解教人员。在农村由于免征农业税后农民的积极性日益高涨,责任田调剂难度加大。二是大多数释解人员文化水平低,就业技能差。调查表明,释解人员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专业技术水平低下,缺乏必要的就业技能,很难适应当前的就业岗位对求职者素质的需要。

四、安置帮教工作的几点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按照“强化领导,落实保障,严格责任,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的总体要求,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

安置帮教工作要适应形势需要,努力提高安置帮教工作水平。要切实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衔接管控,按照中央四部委要求,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改进和加强衔接管控。要着力促进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和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对服刑、在教人员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鼓励刑释解教人员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逐步实现安置就业市场化、社会化。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安置帮教工作,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综合治理,努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司法行政系统要以安置帮教工作为纽带,强化监狱劳教、人民调解等各项相关职能,标本兼治,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一、围绕一条主线,明确安置帮教工作的责任

近几年来,我们始终围绕党委、政府“保稳定,抓经济,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把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预防和减少他们重新违法犯罪,作为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加强领导入手,通过抓“三个落实”,形成有序的安置帮教工作机制。一是落实机构。辖区37个乡镇成立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镇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镇综治办、司法所有关人员落实日常工作。并在各村(居)委会、各企业也相应地成立了工作帮扶人员,形成镇、村、组三级帮教网络。现已建立帮教小组37个,帮教人员230余名;二是落实责任。把安置帮教工作列入有关单位综治工作的考核内容,并实行“三包”(即包帮助安置、包考察教育、包思想转化),促进安置帮教各项内容、措施落实。三是落实生活。近年来,在安置实体较困难的情况下,针对性的进行安置帮教确保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把好“两道关口”,确保刑释解教人员的思想稳定,许多正反事实证明,“两释人员”回归社会后的最初环节是他们今后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家庭、社会的宽容心、接纳度直接影响他们的弃旧图新、重新做人的决心。通过“把好接茬关、安置关”,确保刑释解教人员的思想情绪稳定。

(一)把好接茬关。重点做到“四个及时”:一是及时造册建档。收到监所寄发的通知书后,即着手做好接茬准备工作。在接茬时,对刑释解教在监、所的表现情况和家庭状况进行详细的记录,为以后开展安置帮教工作提供资料、打基础;二是及时回访。归正人员回家后,镇、村(居)帮教工作小组随即指派帮教人员到其家中进行家访,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并动员其家人共同做好思想转化工作;进一步明确帮教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三是及时进行法制教育。通过赠送法律常识读本、组织学习法律知识等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促使他们遵纪守法;四是及时制定和落实帮教措施。根据各人的不同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使他们能够自食其力,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二)把好安置关。主要采取多种安置形式:一是回乡安置。对家住农村的“回归”人员,由村一级帮教小组具体负责落实责任田,让他们有地可耕。二是工作安置。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刑释解教人员离开监所后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我们深知,这一部分的安置帮教工作开展如何,将直接影响整个工作的运行,如果放任不管,势必会重新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如红果镇,对缺乏文化,有从事重体力劳动人员,便安排他到砖厂;二是鼓励自谋职业。对一部分一时找不到工作的人员,尽量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从事个体经营。

(三)、强化“三项管理”,杜绝刑释解教人员的再犯罪。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归正人员的心态很不平稳,存在过一天算一天的得过且过思想,为真正杜绝他们思想行为上的重复犯罪现象,我们在加强思想教育、化解消极心态和安置落实工作的基础上,重视对这一部分人员的跟踪监督管理工作。一是落实专项管理。每年均组织人员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一次以掌握了解基本情况为主的摸排管理工作。二是实施规范管理。对每年回来的两释人员进行好跟踪管理,不让其放任自流,抓好教育。开始新的生活。三是做好排查工作,作好回归的登记,这样有利益安置帮教。

第四篇:当前基层安全生产监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近几年,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异常严峻,处于安全事故高发期,我国安全事故每年死亡13万多人,居世界第一,安全事故每天的死亡人数与“非典”死亡总人数相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一个三峡工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而安全基础却没有根本改善,跟不上发展的步伐,表现为“平房的基础,高层的建筑,上重下轻,成了“倒三角形”,经济越发展越

不稳定,潜在的安全危险就越大,难以把握事故防范主动权,安全事故发生的随意性很大,往往使人防不胜防。特别是2004年郑煤集团的10•20事故(死亡148人),我省铜川陈家山煤矿的11•28事故(死亡166人),这两起矿难再一次用血的教训给安全生产敲响了警钟。

面对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做为一个基层安全生产工作者,肩负的职责不得不引起对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思考,我认为当前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六个落实难问题,直接影响困惑着安全生产,甚至成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顽症”。

——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难。尽管每年各级领导都与基层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但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上存在好多问题,一是缺乏有效性。有的领导签订责任状是为了推卸责任和应付上级的安全检查,“空”对“空”,有的根本说不出所签责任状的内容。二是缺乏对等性。缺乏双方约束机制,制度中只规定下级应怎么做,应负何安全责任,而未对领导规定应做什么,缺乏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三是缺乏可操作性。有些责任状由于不是从当地的实际出发,而是照抄、照搬、照转,开传达室,千篇一律,没有可操作性。四是缺乏监督性。责任状签完后,有的人就把它束之高客,中间没人监督,成了一纸空文。五是缺乏责任追究的严肃性。政府领导和部门分工负责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事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和全局的重要工作,政府必须统一领导、统一部署、明确分工,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在此基础之上,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这才能抓好落实。

——无形的工作落实难。这里说的无形的工作,是指安全意识的培养、安全规章制度的落实、安全氛围的建设等。这些工作没有具体考察的硬杠杠,落实起来也比较难。有些单位和领导抓工作,存在着重有形轻无形、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有形工作与无形工作,二者是辩证的统一,有形要靠无形支撑,无形要靠有形体现。因而,抓有形工作,要着眼于无形建设;抓无形的工作,要注意通过有形的东西反映。在一定意义上说,抓无形的工作更为重要,因为无形的工作往往是基础性、根本性的工作,如果抓不好,有形的东西就难以巩固和发展。比如,我们抓安全生产意识,既要抓各种安全会议精神落实,更要抓教育培训,抓安全氛围建设,下功夫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才能有效地提高安全技能,防止事故。

——安全投入落实难。安全投入与产出所反映的形式与其他有形的产品不同,它可能以一个地区或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事故的减少、安全环境的有效改善、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企业信誉的提高等多种方式体现,时效长、见效慢。党的十六大指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当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安全保障程度低。目前我国对安全的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0.7%左右,而在发达国家,安全投资占gdp的3.3%。据调查,2003年全国仅煤矿安全投入欠帐就高达500多亿元。各级政府要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改进安全投入方式。建立机制鼓励全社会对安全设施进行投资,特别是对治理重大事故隐患的投资,科学论证实施隐患治理的投资回报,鼓励企业自觉治理,让业主感到这一投入就象生产原料的投入一样,是能增值的。加大安全投入,提高生产力水平,有效保障安全生产,是当前我国安全生产面临的紧迫任务。

——经常性工作落实难。在日常工作中,总有一些人认为只要不出事故就可以,经常性工作作为基础性工作,做起来费时费力,因而麻痹松懈,使工作落不到实处。常常表现在听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落实起来几乎不要,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人们对本行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律认识的结晶,是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依据,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保证,但在经常性工作中,不少人把安全制度、操作规程挂在墙上、说在嘴上,却不能落实到行动上。一些经常性的安全生产检查总被一些人通过各种手段,弄成“兵马未动,电话先行,检查组所到之处,自然是一派‘优美’景象”。如此安全“简查”岂能识“庐山真面目”。

——指导性工作落实难。指导性工作,一般指上级仅提出原则性要求、下级可以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灵活掌握的工作。这些工作灵活性大,干好干坏似乎都“关系不大”;同时,要落实好指导性工作,善于把上级指示与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是件不容易的工作。正因为有难度,有时更显得重要。因为上级部署的许多重大工作都是指导性的,不可能那么具

体。比如,各级政府要考虑把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总体规划,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等。怎样抓好这些指导性工作,要靠各级各部门各单位根据具体情况落实,上级只能提出总的要求。但这些工作都事关安全生产的全局和根本,如何高度重视,一丝不苟抓好落实,这给基层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难题。

——监督管理工作落实难

。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一些影响生产经营单位深层次和根本性的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因此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落实难。一是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监管水平低。从全国的安全现状看,国有企业的安全生产明显不足,安全防御能力下降,大量非公有经济的企业不具备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事故频发。随着承包、转包、租赁等经营管理形式的多样化,安全生产缺乏有效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日益突显。二是安全监管力量不足。2001年以来,全国相继成立了安全生产监管机构,覆盖全国的安全监管网络正在形成。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人员编制数量相对较少;人员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经费普遍紧张,车辆、设施、办公条件等也相对较差。由于这些问题及因素的存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体制不顺,执法主体不清。部分主管部门把执法、处罚当成创收的手段,见责任就躲,见利益就争,致使《安全生产法》难以实施到位。四是腐败行为增加安全生产监管难度。有些地方干部直接参与办矿山,或者收受贿赂,上下勾结,充当保护伞,致使一些违法生产经营活动、非法业主有恃无恐,增加了行政执法部门监督管理的难度。

安全生产自古以来就是头等重要的人命关天的大事,他不仅仅是生命的保障,而且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明和发达程度。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一直把安全生产摆在相当于国策的地位。从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就把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作为国家的基本政策确定下来,到今天《安全生产法》及其配套法规、条例出台,通过法律确立了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和应遵循的最高准则,尤其是2004年元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进安全生产工作决定》出台及最近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的一系列有关安全生产的重要批示,又把安全生产工作的地位提高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进一步阐明了安全生产是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为当前的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那么,安全生产如何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开拓进取,解决“六难”,在全社会迅速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氛围,促进安全生产工作的全面创新和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首先,要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认识安全生产极端重要性。

其一,安全生产的本质特征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一致。“三个代表”的本质是执政为民,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安全生产涉及千家万户,是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利益的头等大事,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生命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基本利益,安全生产的本质是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保护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因此,安全生产的本质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完全一致,应把确保安全生产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试金石。

其二,安全生产是小康社会重要内容。一个社会文明程度高低,很重要一点就是要看是否有安全感,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就是创建我们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安居才能乐业,小康社会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是劳动者的生命健康能够得到切实保障的社会。小康社会的标准,不仅反映在经济指标上,更要反映在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安全环境上,安全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只有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切实得到保障,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息息相关,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安全感,不能安居乐业的社会,绝不是小康社会。

其三,安全生产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保障促进作用。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经济建设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而安全生产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保障促进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安全与经济是“和平与发展”当代社会两大主题的具体表现和任务,两者的辩证关系应是与生俱来,相辅相成和对立统一的。其具体表现为:一是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是与生俱来的,人类向大自然索取生存所需同时,必须采取各种组织和技术措施来解决劳动生产和不安全因素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命危害,经济与安全是社会发展产物,都是为人服务,其本质是以人为本。二是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安全生产是经济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是生产前提和保障,安全也是最大的节约和效益,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三是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为了获得最大利润,而减少安全投入,其结果是节省了安全成本,换来了安全事故,痛定思痛后又亡羊补牢,然后重蹈覆辙,始终摆不脱“事故——警惕——放松——事故”这个安全事故规律的怪圈。

其四,安全生产是以人为本和保护人权的具体体现。生命权是人身得到保护以免遭伤害的权力,是人权最重要的内容,讲人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安全生产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人的尊严和权利高于一切,任何经济、社会活动必须首先服从于保障基本人权这一目标,人权优先的理念在发达国家已成为时尚,普遍倡导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安全第一”的企业文化。现在西方国家谴责中国人权的议案,有51%来自安全生产,应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

其次,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将责任追究“追”到位。所谓“安全生产责任制”简单表述就是“居其位,谋其政”,“谁主管,谁负责”,它是依据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立起来的庞大系统,涉及到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监管监察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工会、企业职工等,既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岗位责任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最基本的一项安全制度,也是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核心。安全生产的本质是实现人——物——环境之间相互协调,极其复杂,互为因果,牵一发而动全身。安全生产工作好似天网,笼罩四野,覆盖八荒,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概莫能外。只有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守土守责,协调一致,使安全生产工作从组织领导上统一起来,把“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从制度上固定下来,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层层有专责,才能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管理,确保安全生产。

自上而上签订责任书是可行的、有效的,但这只是一种形式,关键是通过目标分解,明确职责,同时各职能部门要严格督察,严格考核,把工作抓好、抓实、抓到位。要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要完善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明确否决范围、否决对象、否决程序,这种制度应该是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重要内容,安全生产责任制内容是实实在在,便于操作、检查、考核,努力营造一个“严、细、全、实”工作氛围,要建立安全隐患整改责任制度,把责任追究在隐患检查整改环节,体现“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

如果没有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缺乏强烈的工作责任心,责任书签的再多,也只能是一纸空文,责任书成了“责任疏”,在不良的思想意识下,签订的责任书不但没有起到应有效果,反而会产生不良的后果,有时还易造成领导之间、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签订责任书,不仅仅将责任书写在纸上,而要将责任刻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有了责任书并不等于就有了强烈的责任心。也就是说,必须建立强有力的落实保障制度,如责任制跟踪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等严格责任追究,追究责任必须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如果失之于软,失之于宽,就是纵容失职渎职和犯罪。

再次,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齐抓共管,坚决遏制“落实不下去,严不起来”这一安全生产工作的“顽症”。

——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一是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切实提高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企业法人和劳动者四个层面的安全生产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切实抓好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管理工作,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实现受训人员由被动培训向主动培训转变,实现培训部门由形式培训向效果培训转变,实现由随意培训向依法培训转变。三是新闻单位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对违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行为要坚决进行舆论监督,抓住典型,跟踪报道,举一反三,以儆效尤。

——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严格责任追究。大量安全生产事故惨痛的教训是,安全生产投资不足,是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安全生产法》第十八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由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或个人经营的投资人予以保证,并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这项规定从保证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上形成了一项法定义务,明确了一项十分重要的责任。而核心是拿起法律武器对那些冒违法之风险、视法律为儿戏、漠视人的生命,为了名义上的业绩而牺牲安全,为了利润而牺牲劳动者的生命,将必需的安全生产投入变成了自己额外利润,对这样危害劳动者、危害社会的行为必须追究责任,这是当前安全生产立法的职责。否则,将严重损害安全生产基础,忽视基本的保障措施。

——重检查,严查处。有了领导负责,有了责任制度,有了教育培训,并不等于安全生产就万事大吉,由于企业领导、一线职工长期处在同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中,思想容易麻痹,工作容易松懈,对一些事故隐患容易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因此,要把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当做为企业服务、支持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围绕企业安全生产,落实好指导性工作,善于把上级指示与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一丝不苟地抓落实。另一方面,设置有效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预警系统,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一旦发生事故,必须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肃查处,即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没有得到追究不放过,事故责任人和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整改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配机构,建机制。机构建设包拓领导机构、监督机构和管理机构,要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要求大中型和高危企业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小型生产经营企业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配备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通过建立统一的安全生产组织保障体系,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放在各级领导心上,挂在管理者的口上,落实到一线职工的行动上,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为安全生产设置有力的组织防线。同时,各级政府要给予安监部门支持,从经费、人员、安监装备等方面,使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发挥应有的作用,不断增强安全管理力量。

最后,要认清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职责,抓好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对安全生产实施综合监督管理,是法律赋予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做为各级安监部门,如何履行好职责,全面性的、全局性的、全方位的实施监管,笔者认为其功能和内涵应当是:运筹谋划,导向促进,立规执法,组织部署,监督检查,指导协调,宣传培训,统计分析,通过反馈,调度综合,其具体应坚持“三到位”和“三不”,适应新形势,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做到“八个促进”。

“三到位”:一是思想认识要到位。要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地位、作用以及做好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的重大意义。二是履行职责要到位。凡是法律法规已经明确的和同级政府赋予的综合监管职责,都要通过努力,逐项得到落实,不能有半点犹豫,不能有半点马虎,不能有丝毫放松和懈怠。三是工作措施要到位。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工作要求,根据不同行业和不同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或者提出政策措施建议,并通过监督、检查、协调、指导,促进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抓好落实。

“三不”: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就是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细、管实、管出水平、管出成效。并要努力做到超前思维、超前谋划、超前动作、主动出击、有所作为,不依赖别人、不顺水推舟、不被动应付。不越位,就是决不能把不该管,实际上也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揽在手里,不能超越职能权责做事。应真正做到“两放”,即:属于行业主管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安全监管部门应该放手;属于下级部门该做的事,上级部门应该放权。不错位,就是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与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政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不能取代他们直接的、具体的、日常的、专业的监管工作,要把安监部门负责的直接的、具体的监管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工作做细、做深、做实,不推诿、不扯皮;要与生产经营单位分清职责,不能替代他们去抓其内部的安全管理。

“四个转变”:一是要转变观念。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同志,应增强人本观念,增强必胜信念,增强创新观念,增强服务观念,增强全局观念,增强责任观念,淡化权力观念,树立安全也是政绩,安全有利发展,安全就是建设,安全也是大局,监管就是服务,执法就是权力等正确的安全观、政绩观、发展观、全局观、权力观和服务观。二是要转变工作重心。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要从过去重事后查处,转向重事先防范;从重治标转向重治本,从重眼前转向重长远;从重部署转向重落实;从重政府推动转向企业自动上来,真正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切实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三是要转变工作方式和手段。要把监管方法和手段从一般性的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转向依靠科技手段提高综合监管的科技含量上来;从过去以行政型管理为主转向依法监管,主要依靠法律手段,来规范各方面的安全生产行为,把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纳入法制化轨道上来;从单纯依靠集中整治转向既抓集中整治又加强日益监管上来;从注重事后验收把关和监督检查转向注重事先控制,搞好安全生产许可,把住市场准入关口上来;从注重一般号召、平铺推动转向突出重点,培育典型,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工作上来;从依靠高压看管转向建立长效机制上来。四是要转变工作作风。要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真正做到重实际、鼓实劲、做实功、办实事、求实效,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不断研究综合监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创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把综合监管工作抓细、抓实、抓好。特别要研究治本之策,着眼于战略性、根本性、全局性、方向性、长远性问题的研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推动安全生产工作的全面发展。

“八个促进”:一是促进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及党中央、国务院的工作部署、指示的全面贯彻实施;二是促进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和安全责任制的落实;三是促进部门安全监管工作的加强;四是促进安全生产专项整台、企业安全状况的评估和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五是促进安全投入和科技进步力度的加大,提高本质安全程度;六是促进整个综合监管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加强,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水平;七是促进全社会安全氛围的形成,安全生产工作格局的建立,安全生产监管和支撑体系的完善。八是促进安监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各行各业和各个方面安全生产的全面加强,重特大事故得到遏制,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安全综合监管工作要讲求实效,核心是要通过我们的工作,达到“八个促进”,这是检验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和尺度,用其审示、衡量和考核我们自身的工作。通过以上工作,逐步建立并形成完整的、合理的、顺畅的安全监管体制架构,并在这个架构上,向横向拓展,向纵向延伸,形成部类齐全,软硬结合,上下贯通,纵横交错,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监管体系。

安全生产水平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综合反映,涉及到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关系到国家声誉、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各个层面,是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当前,频繁发生的安全事故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无论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持社会稳定,还是从增强综合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看,都应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五篇:当前基层供电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基层供电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供电所作为供电企业在最基层的班组,承担着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任务,也是服务于地方经济,满足广大用电客户需求,打造供电服务品牌的重要窗口,地位不可谓不重要,一直以来公司上下很重视基层班组建设,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度,但是由于部分环节还没理顺,部分政策理解上的偏差,导致基层站所面临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理顺和解决,势必会影响供电所执行上级各项任务要求的落实,特别是在三集五大全面推行后,市、县公司也成了执行层,如不有效解决供电所面临的部分问题,就很可能影响供电所完成上级交办任务的效率和执行力,其实很多问题在县市公司就可解决,就看上级管理层有没有足够的重视了。

一、安全生产中面临的问题有:

1、部分职工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技能水平不高,对外安全宣传力度还不够,对安全隐患和用户的不安全用电行为制止力度不够,用户的安全意识还有待提高;

2、部分台区供电半径过大,配变容量偏小,农网升级改造进度缓慢,导致高负荷时会出现低电压和卡口现象;

3、“三级”保护特别是家保投运率低,大多低压主线和接户线以下线路设施老化,“

一、三级”保护投运困难,存在安全隐患,这方面还需政府、村级组织、用户和供电部门的共同努力;

4、生产管理部门协调10KV线路设备运行、维护单位力度不够,巡、缺、检不能闭环;

5、生产项目的申报及实施总搞专项投资,不是整体进行,很多台区只能看头不能看尾,台区整体规范程度不高(或数量不多);另外从审批到实施跨度太长,难以满足一些紧急需求;

6、低压日常维护投入不足;

7、抗旱季节私拉乱接严重,用户安全用电意识淡薄,单凭管理员或供电所一己之力难以完全制止,存在触电伤亡的可能;

8、生产维护人员不足或不称职;

对策:

1、安全培训及管理要变换形式,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培训教育方式,如警示教育、现场查处及教育等,不要千篇一律用试卷考安规,年轻员工记性好,考试卷可能是满分,但对现场的危险点分析与预控不一定有老员工能力强;

2、项目的审批、落实要缩短时间跨度,进行整体综合整治,以保证“三级保护”的投运和满足用电需求;

3、加快落实低压线路的绝缘化改造,同时生产、营销部门也配合拿出资金解决公共固定下火点计量装置及漏保等材料,对农村抗旱用电集中管理,也避免服务事件和不和谐事件的发生;

4、生产资金要预留合适的额度给基层所,以保障日常维护及解决突发事件;

5、配备足额的实际技能满足岗位需求的人员;

二、在服务中面临的难点和问题:

1、部分职工优质服务意识不强、方式单

一、工作不细,有待提高;

2、10KV专业化管理有优势,但运行由站所、维护由配电工区、操作由变电工区,配合畅通还好说,如几个地方同时出现问题,那两个工区的人员不一定总能在一起的,在服务的及时性、缩短停电时间上没原来有优势,现在发生了很多这方面的服务事件都靠站所按平才没到上面,但谁也不能保证不会出现;

3、服务追责越来越严,压力都在基层,员工精神压力极大,但如没有服务事件又该如何考虑呢?

4、站所的应急抢修队员都是兼职,难免会出现服务不及时或不到位的情况;

5、现在95598或12398电话知道的人越来越多,站所员工遇到部分好事的人提出的要移根本无法移动的变压器、表箱或户内的线路要求免费换掉等不合理要求时没有答复技巧,用户投诉,结果一定是站所倒霉,用户胜诉,形成示范效应后这样的投诉肯定会越来越多,这将是基层员工时刻需面对的难题;

对策:

1、加强员工的实际服务技能培训,如情景模拟、暗访等,理论培训为辅;

2、10KV维护管理回归站所,配备具备资质的维护人员,站所在统一调配、在缺陷处理、服务及时性和供电可靠性方面将有先天的优势;

3、对服务的考核能否讲究对等,员工出钱设立一定的服务风险金,对等考核,树立全员参与的服务风险意识;

4、越级投诉的事情大多核定是属实的,然后从重处理,搞得人人战战兢兢,杀一儆百的初衷我们能理解,但如何在服务投诉处理的同时体现人文关怀,确实能体现管理者的大智慧;

5、站所成立专门的应急服务分队,但是在岗位设置上就要重新考虑了;

三、在人员管理上面临的难点和问题:

1、现在站所人员大部分为农电工,仅有的正式工也基本上不是素质很高的(好的都到了机关或直属单位),整体素质不高,但上面对下面的要求往往是“文能动笔、武能登杆”的职工才能胜任,这样的职工在站所是凤毛麟角,所以很多站所是顾此失彼,漏洞百出,不能完全落实上级的要求就成了必然;

2、基层员工调动频繁,所长基本上没有知情权,很多工作安排经常中途间断,得很长时间才能培养出另外的人接手;

3、人才培养没有规划和章法,基层工作经历与后备干部的培养无太大关系,导致很多年轻人不愿到基层;

4、基层员工与机关待遇差别不大,也影响了员工安心基层工作的积极性;

农电工队伍确切说应是台区管理员(主业上农电工相对来说少有不稳的)不稳的因素有:

1、虽说2011年我县农电工平均收入水平达2.5万左右,但是大多台区管理员除去两险、被考核的部分,合计到手的现金收入1.5万左右,与其承担的压力和付出不成正比,在与正式工一比,越是心理有落差,这是影响稳定的外在因素;

2、所长工作能力水平;

3、上级的很多政策体现的人文关怀很少,基本上是要求没有关爱,这是影响稳定的政策因素;

4、农电体制改革要向何处去,从称呼到待遇、前途,直接导致农电工的身份认同感不强,这是影响稳定的心理因素;

建议:

1、最新农电政策的宣贯,加强沟通、疏导,强化身份认同感;

2、逐步提高农电工的待遇,特别是改革农电工的工资分配机制,尽快实行绩效考核,体现多劳多得;

3、在政策、规定中尽量体现责、利对等、以人为本的思想,不然万千压力于一身,随时可能有不稳定行为的发生。

4、加强站所长的沟通能力提升,在政策的刚性执行和人文关怀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同时要仔细观察,在员工思想波动时及时介入,善于沟通,把不稳定的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

四、在对外协调方面的难点:

1、部分用户的法律意识和素质还没到让你依法治企的层次;

2、现在整个社会好像比较浮躁,很多可依法办事的东西却不能执行,执法机关也不敢随意执法(除非事情很大),电力相关法规修订不及时,对不依法用电的用户采取的手段有限,不轻不重的违规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

3、三级管理两分开后10KV线路交工区管理,高压报装由客服中心一口对外,施工由多经、工区或外包队进行,站所功能弱化,以站所为主为地方政府或村组织解燃眉之急的机会大大降低,只能起协调和穿针引线的作用,站所在他们心目的地位自会降低,一旦电网发展占通道、三障清理及其它事需要他们出面时供电所有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供电所在地方的地位维持纯粹是靠站所长的个人沟通能力;

下载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产经动态 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4月我国经济运行存在积极的变化因素,给经济企稳回升增添了动力和信心。但是,部分经济指标上下反复的波动走势,增加了经济走势的不确......

    当前成本会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成本会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企业要想发展除了自身增强市场竞争力之外,还要加强自身的企业管理,减少成本支出,最大程度地增加企业的资金,因此......

    当前我县禁毒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县禁毒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受沿海发达地区的时尚娱乐、消费观念的影响,毒品迅速向内地渗透,吸贩毒违法犯罪活动发展迅猛,毒品危害不断加剧,逐渐成为影响社会和谐......

    当前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因而在我国实施新一轮市场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做好国......

    当前检察机关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检察机关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检察院党建工作是基层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层检察院履行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服务经济建设的职责中具有举足轻......

    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调研

    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调研众所周知,基层人民调解工作是一门兼容情、理、法的“化干戈为玉帛”的艺术,因为调解在解决纠纷时依据的规则不仅有法律与政策,更重要的......

    当前基层审计工作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审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提高,社会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但面对新形势,审计在实际工作中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三个“不相适应”上:一......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党的建设目标中提出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想要提高农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