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质公园情况汇报
柞水溶洞国家地质公园工作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现将柞水溶洞国家地质公园各项筹备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柞水溶洞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柞水县石瓮镇,总面积140平方公里,分为3个园区。其中,中心园区“柞水溶洞—泥盆系岩相剖面园区”,距县城18km,距省会城市西安76km,园区面积70 km,内有佛爷洞、天洞、风洞、百神洞等117个,目前已经探明的大型溶洞18个,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大型溶洞为9个,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溶洞群,也是我国小区域内岩溶地貌体系最完整的地点之一,堪称我国的“溶洞世界”和“洞穴博物馆”;九天山园区位于县城南8km的下梁镇,位居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与柞水溶洞—泥盆系岩相剖面园区之间,面积45 km;凤凰古镇园区位于县城东南部凤凰镇,距县城43km,园区面积为25 km。柞水溶洞于2008年3月申报设立了省级地质公园,2011年4月27日正式揭碑开园,并于同年12月获评为国家级地质公园。
公园是一个以溶洞、峡谷、瀑布、古生物化石等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辅以丰富的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集科学和美学价值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地质公园。园内广泛分布着地222
史时期形成的多种类型地质遗迹,包括大小各异,景观奇特的溶洞景观,千姿百态的地表地下岩溶地貌,尤其是溶洞景观分布在石瓮镇地区大约700m—800m总厚的沉积地层中。经科学研究,这些岩溶发育的海拔高度分别为650m—750m、750m—850m、900m—1100m等三个层次空间高度,反映了新近纪晚期至第四纪之间秦岭地壳多期间歇性抬升的演化过程。其典型的卡斯特地貌结构、洞府桃园的地质遗迹以及西北唯一的徽派建筑民居群和独特的自然景观被地质学家称为“秦岭明珠,北国奇观”。
二、地质公园的建设、管理和保护
1、健全管理机构。设立了柞水溶洞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处,事业性质,科级建制,定编 8人,隶属县旅游开发管理局管理,其中科技人员 4人,制定了一系列的地质公园保护和管理规定,由管理处行使公园的开发、保护和管理职能。
2、加强科学规划。先后邀请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陕西省地质矿产局、陕西省自然保护区管理站、陕西省林业厅、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等单位对公园开展了一系列的资源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和保护开发论证等工作,使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开发步入了科学发展的轨道,为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地质遗迹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打造国家地质公园”和建设精品园区的目标,编制了《柞水溶洞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并按照《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工作指南》相关规
划要求,由政府主导、职能部门配合、多方筹措资金,将建设任务、工程时限逐项落实到职能部门和涉及到的企事业单位和村镇。
5、加大地质遗迹保护。
(1)2008年至2009年园区管理处、县旅游公司投入第一期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经费150万元,先后由陕西省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完成了地质公园遗迹保护项目设计、预算以及地质遗迹数据库的建立;长安大学完成了公园标志牌1块、总体介绍牌6块、景区景点解说牌30块、保护牌14块、引导牌12块;西安瑞星企划有限责任公司、长安大学完成了《公园地质遗迹保护总体规划》、《科普画册》和《科学导游培训材料》的编制工作。
(2)2010至2011年,县旅游公司投入地质公园博物馆前期工程和土建工程及基础设施建设总计1632.6万元,其中征地及土石方工程163.8万元,主体楼土建(含装修、网架工程)1000万元,广场和停车场等249万元,博物馆布展168万,方案设计、附属工程及绿化51.8万元。
(3)2012至2014年计划投资5.5亿元用于溶洞国家地质公园建设项目。其中,一期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柞水溶洞园区,总投资约2亿元,建设项目有:柞水溶洞票务中心,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柞水地方戏演艺剧院,西乾谷水、电、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柞水溶洞地质遗迹保护工程等。资金筹措方案:一期建设企业自筹5000万元,招商引资8000
万元,争取银行贷款7000万。目前已完成前期科研论证、立项、土地报批和项目设计等工作。
6、稳步推进网络建设。筹建开通了柞水溶洞国家地质公园旅游网站,设立了留言板,加强互动交流让全社会关心公园建设的人献言献策,共同致力园区繁荣发展。
三、地质公园建设的意义
柞水溶洞国家地质公园前身为柞水溶洞景区,于1984年开发建设,开发建设20多年来,先后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AAA风景区”、省级平安景区、中国大学生最喜欢的旅游目的地,不仅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累计接待游客4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0万元,带动相关产业增收由1984年的200万元,增加到了2011年11000万元,一系列土特产品和旅游产品已冲出陕西走向了全国市场。柞水溶洞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为柞水县旅游业的崛起以及推动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坚持高标准规划,全力打造精品地质公园。以“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区”为目标,按照“三个园区一个泥盆系标准岩相剖面”,扎实做好基础建设工作,力求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利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设园区。
2、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升园区知名度。采取多样措施,充分利用中、省、市各大媒体对柞水溶洞国家地质公园进行广泛宣传,深入挖掘整理园区地方文化内涵,打造精品旅游项目,开辟地质旅游科考线路,着力把柞水溶洞地质公园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游览观光和地质科考基地。
3、加强管理机构自身建设,完善管理职能,提升管理水平。尽快完善地质遗迹保护管理的有关法规政策,有利推动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开展。
柞水溶洞国家地质公园蕴藏着丰富的地质、地貌资源,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经济开发价值,具有高品位的美学欣赏内涵。我们相信,国家对柞水溶洞地质公园的大力扶持,将进一步促进柞水溶洞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保护和资源开发,有力推动柞水县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发言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第二篇:地质公园开园汇报
省级地质公园开园汇报:
保护地质遗迹 推广科普知识 提升综合实力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大家好:
九龙大峡谷2010年1月被省国土资源厅批准为省级地质公园。三年来,在省、市两级国土部门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九龙大峡谷省级地质公园基本完成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开园揭碑的各项筹备工作,现对各项工作作一汇报。一、九龙大峡谷省级地质公园概况
(一)基本情况。九龙大峡谷2010年1月通过山东省第六批省级地质公园评审,被省国土资源厅正式批准为省级地质公园。公园位于莱芜西北部边缘,面积12.54平方公里,北靠济南、东临淄博、西与泰山接攘、○九省道穿越而过,距济莱青高速出入口仅有7公里,交通十分方便。园内大小山峰十余座,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山高陡险,水质清澈,植被茂密,构成山、石、林、水相得益彰的盆景式景观。园区岩石由形成于距今25.1~25.2亿年间元古代中粒二长花岗岩(岩浆岩)组成,花岗岩的侵入将距今27.5亿年的太古代泰山岩群斜长角闪岩破坏形成残留的灰绿色捕掳体,之后经20多亿年漫长的地质时期,地球内部产生的作用力使地壳岩石错动位移,造成了后期的断裂构造及岩石节理,因温差的变化、雨水的冲刷等风化作用沿断裂构造形成深谷,而二长花岗岩坚硬、耐风化,两者此消彼长从而造就了多座直插云海的奇峰和叹为观止的象形石等奇特地质景观。现已有国家4A级景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山东省十大新景点等50余项荣誉称号。被国际环保专家称之为“绿色天堂”,地质学家称之为“天然地质博物馆”。漫长的地质作用犹如鬼斧神工在九龙峡大峡谷留下丰富多样的印记,是我们研究地球历史和生物演化的实物教科书,也是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
(二)公园建设情况。
1.专项经费使用情况。九龙大峡谷省级地质公园批准建立以来,我们按照地质公园建立的宗旨,将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紧密结合,把地质公园建立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解决当地居民就业紧密结合,强调地质公园开发利用、地质研究和地学科普紧密结合,以开发促进保护,加快了地质公园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000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投入500万元,自筹500万元。相继完成了地质公园主碑建设、公园副碑、公园说明牌、公园主要的区域说明牌、景观标示牌、交通引导牌、警示牌、界碑、地质标本展览室、主要游览线路环境整治等;并对公园光盘、宣传页、导游图、导游手册的编制等几项工作进行了完善。
2.地质遗迹保护情况。一是委托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建立了地质遗迹保护数据库,并承担了地质遗迹保护设计和规划修编。主要建立了地质景点及配套旅游景点数据库、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分类数据库、地质环境数据库、生物多样性等数据库。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对本保护设计进行了施工,为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建立地质遗迹保护监护设施和界碑,完成了地质遗迹保护基本设施建设。完善了核心区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对象的防护设施,实施了地质遗迹保护警示标牌和地质遗迹修复工程,主要完成了九叠泉、歇马岭、桃花峪、通天沟等处的地质遗迹保护,修建了石护墙、围栏,并完成植被恢复及界碑设立,共设立界碑31处。
3.地质博物馆。九龙大峡谷省级地质公园博物馆根据规划选址于房干村原以北1公里处,由于土地、规划在今年年底才通过评审,在此之前为了完善地质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积极准备公园的开园揭碑仪式,临时使用具有民俗特色的平房建筑作为地质博物馆的临时场所。拟开工的博物馆包括岩石标本展览厅、九龙大峡谷图片厅、前厅(公园概况)、公园沙盘、影像播放厅、休息厅等建设内容。
4.标示解说系统。建立了保护区标志牌和保护区简介碑牌(中英文对照),对重要保护对象初步建立了中英文对照的科普解说标牌,地质公园标志碑、保护区简介牌、交通指示牌、区域景观说明牌等科普解说牌,具体内容如下:
(1)地质公园主碑:设置于九龙大峡谷地质公园的停车场,为九龙大峡谷省级地质公园的标志性建筑,选用天然巨石,雕凿而成,矗立于石基座上、碑高2米、正面刻有中英文对照的“莱芜九龙大峡谷省级地质公园”字样,背面刻有地质公园的介绍,很好地体现了地质公园的特色和主题内涵。
(2)地质公园副碑:设置于梦幻情人谷入口处。
(3)交通引导牌:面板和支架采用金属结构,图形和文字为工程级反光膜,符合《公路交通标志反光膜》GBT18833-2002质量要求。共7个,规格为:4米×2米×3个,3米×1.5米× 4个。
(4)区域说明牌和景观说明牌:采用防腐木材,咖啡色,上用中英文对照,刻魏碑字体,按照《开园揭碑建设实施方案》要求的内容对各区域和景观进行解说。区域说明牌2个;景观说明牌20个。(5)综合说明牌:一处在收费处,规格(6m×4m),采用不锈钢管和镀锌铝板,版面喷绘,图文并茂,对地质公园做综合说明。另一处在九龙大峡谷停车场,规格(10m×6m×2块)。
5.公园游览解说系统。一是制作了公园光盘、宣传页、导游图、导游手册等相关资料;二是聘请知名地质专家对公园讲解员进行了地质专业科学知识的培训;三是多次深入集中的整治了公园环境。6.地质网站。委托中国联通公司莱芜分公司开通了省级地质公园网站,网站名:莱芜九龙大峡谷,域名:www.xiexiebang.com,设立了留言板,加强互动交流让全社会关心公园建设的人献言献策,共同致力园区繁荣发展。
7.旅游经济发展情况。近两年来,在九龙大峡谷省级地质公园这一品牌的强势带动下,九龙大峡谷的旅游业快速发展,2012年,接待游客53.9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27.3%,有效地带动了周边县市旅游景点的开发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快了周边县市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作为九龙大峡谷的游客集中区房干村,截止目前,拥有四星级宾馆1家,木屋度假村1处,农家乐10家,农家饭店16家,可同时接纳3000余人就餐、1000人住宿服务。
二、开园揭碑各项筹备工作积极有序展开。
在省国土资源厅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之下,九龙大峡谷省级地质公园的开园揭碑各项工作在景区的高度重视之下正有条不紊的展开。对照2011年10月省国土资源厅下发【关于加强省级地质公园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和林海处长等领导莅临提出的具体整改意见,揭碑开园实施方案的完善工作已基本完成。
近年来,在各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九龙大峡谷省级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以及保护管理等工作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地质公园的科考、科研、科普教育功能发挥不足,园区讲解、说明功能不完善,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对科考、科研活动的组织策划不够到位,地质公园的科学内涵没有得到很好的彰显。二是旅游综合开发水平不高。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诸要素中,偏重前三者,而对后三者的建设明显不足。在人文景观建设中,对民俗文化挖掘的不够,表现力不强,不能对游客形成强烈的吸引力;在自然景观建设中,相对而言,景点较少且分散,娱乐项目较少,易让游客产生“旅长游短”的疲惫感。三是地质公园内丰富的地质遗迹与地质景观资源地质遗迹保护专项资金匮乏不相对称,园区内交通主干道沿线及一些主要地质景观节点地质灾害的治理、地表植被的恢复方面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理保护,对公园的安全生产造成了威胁,同时严重影响了公园的进一步发展建设。
三、下一步的工作措施。
(一)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实施“园区畅通工程”,进一步完善园区水电、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加快通往主要景点的公路改造建设,尽快形成内外通达、快速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同时,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贯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坚决克服急功近利、不讲科学、不按规划、不合理开发地质遗迹的短期行为,继续深入开展以治理环境卫生、乱停乱放、违规经营、违法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其次,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根据九龙大峡谷地质遗迹的特点,营造特色文化,发展旅游产业,精心打造旅游特色产品,加快推进旅游景点的规划、策划、包装及硬件设施建设。
(二)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不断提升九龙大峡谷的知名度。积极筹备,加强协调与沟通,确保今年7月份完成九龙大峡谷地质公园的开园揭碑工作。在此基础上,积极做好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工作,做好各项申报材料的准备和上报。同时,以九龙大峡谷地质公园的开园揭碑为契机,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促销方案,加大国内外重要旅游市场的宣传力度,特别抓好国内重要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九龙大峡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我们创建省级地质公园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园区的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对外形象不断提升。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纲要》,将提高国土资源保障和服务能力作为首要任务,进一步作好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与时俱进,总结规范,探索创新,保障国土资源事业的健康发展。传承莱芜历史文化的先脉,守护得天独厚的地质资源,推广独具特色地学知识,跻身国家一流地质公园的行列,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我们将以省级地质公园荣誉为契机,不遗余力的突破,持之以恒的创新,把九龙大峡谷建设得更加美丽、迷人,为莱芜地质科学的腾飞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山东莱芜市九龙大峡谷省级地质公园管理处
二0一三年七月十日
第三篇:地质公园报道
两国家地质公园今年开园□记者杨学莹
实习生倪永帅
本报济南2月13日讯据省国土资源厅消息,潍坊市青州国家地质公园、诸城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按照国土资源部要求应于2012年8月完成揭牌开园工作。
目前青州地质公园园区内已开发的76处地质遗迹景点中,有许多都具有极高的科学、美学和观赏价值。种类多样的地质遗迹,能够客观的反映5.3亿年以来地质历史时期内的地球演化规律,公园内众多的地质遗迹是开展地学科学旅游和生态旅游的良好资源,加上园区内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在旅游上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
诸城白白垩纪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以迄今为止世界上鸭嘴龙类体型最大的“巨大诸城龙”、“巨型山东龙”化石和反映其形成环境的地层、地质地貌为主要特色。该地质公园內不仅发现和装架了巨型山东龙、巨大诸城龙等恐龙化石骨架,还发现了面积达22700多平方米的暴露化石。這里化石不仅集中,而且属种多、埋藏量大、保存完整,是全国至世界上罕见的恐龙石宝库。
对2011青州、诸城中央地质地质遗迹保护项目严格按照省厅要求规范设计、严格项目实施和资金监管,促进实施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潍坊市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逐渐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诸城市对采集出的化石严格按照各项制度及《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进行登记造册,作出相应的描述与标注,并储存于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指定的收藏场所进行保护。通过认真贯彻实施《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规范发掘,严格收藏,查处违法行为,有效地保护了古生物化石。到目前,青州完成了地质公园主副碑建设、标示系统建设、博物馆布展等工作,具备了省级初验条件,近期申请省级初验。
2009年8月,潍坊市青州国家地质公园、诸城恐龙国家地质公园被国土资源部授予第五批国家地质公园资格。
第四篇:青山地质公园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好!现在我们乘车前往青山地质公园游览观光。这里的地质地貌以冰臼遍布而称奇。冰臼,就是冰川时期留在山岩上的臼坑石窝,亦称“岩臼”。那里,由花岗岩形成的山体岩石经第四纪冰川作用后极具美感。从1997年开始,青山园区发现大规模“天然锅穴”(冰臼群)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998年8月青山园区被赤峰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自然保护区,1999年8月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被国土资源部批准晋升为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组成部分之一。青山位于经棚镇东25公里处,地处大兴安岭的东南边缘,峰峦叠嶂,连绵起伏近20公里。青山地形地貌奇特,地质构造复杂,山体土石分明,全境露出地层,青山主峰海拔1572米。境内主体水系为西拉沐沦河,属地表水,是辽河的正源。青山总面积9200公顷,山顶面极为平坦,长800米,宽不到400米,呈椭圆形,北面山峰高1574米,南面最高点为1534米,巍峨壮美、景象万千、峰峦叠嶂、林茂花繁,有“小桂林”之称。景区系中生代发生的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所形成,并有世界罕见的大规模第四纪冰川地貌遗迹冰臼群。青山主体浑然雄奇,远看似神像,近看似大佛端坐,有风韵天成的实在感和神秘感。青山真可谓山有山形,岩有岩相,景区内所发现的大规模冰臼群分布于坚硬的花岗岩山脊和山峰上,其分布之广、规模之大、特征之明显和保存之完好,实属国内外罕见,堪称“世界奇观”和“天下一绝”。青山自2004年开发建设以来,先后建起了青山坛、洞吧、观景台等,恢复了古石庙,可供游人祭拜、游览。还修建了索道、游步道、马道等游览基础设施。青山共有景源129处,其中特级景源16处,一级景源58处,二级景源28处,三级景源27处。主要景观有青山坛、山顶大型冰臼群、花岗岩峰林、山形岩相景观、天然林景观、高山草甸疏林景观、野生动物景观、植物季相、特色植物景观、古石庙等可谓绚丽壮观,青山象形石景观数量堪称国内之最。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青山,是您不虚此行的好去处。在那里,各位不仅能欣赏到青山的巍峨壮丽,峰峦迭起,还能看到怪石林立,悬崖峭壁;尤其难得的是一睹世界奇观——青山冰臼群的万千形态,领略造物主的鬼斧神工的奇妙。青山冰臼分布在青山顶部,山顶平坦开阔,由北向南倾斜。四周较高,中间低洼如长蝶状。草地与裸岩并存,而裸岩上就是冰臼的分布地带。当地民谣说:九缸十八锅,不在前坡在后坡。冰臼群主要分布在平缓起伏的花岗岩岩面上,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规模最大、形成最早、类型最多的“冰臼”群。说是“九缸十八锅”,然而青山之巅的前坡后坡又何止九缸十八锅?这“九”和“十八”只是一种形容,究竟有多少,谁也数不清。冰臼在平面上一般分为圆形、椭圆形、匙形和不规则形。其形状如臼如缸,如杯如桶,口小、肚大,底部平坦。大的冰臼直径3-5米,小的十几厘米,冰臼大小不均,深浅不一。有的光洁如洗,臼内不存任何充填物;有的只存积水,水中有小石虾;有的臼内积土,长满了草或白桦树,整“盆”整“盆”地分布在平坦的花岗岩山巅上,这些天然“盆景”独一无二,十分美观。来这里的学者一致认为,“青山冰臼实属国内外罕见”,是“世界奇观”,是“天下一绝”。“奇”也好,“绝”也好,我们马上就能一睹为快了。〔即将到达青山之际〕女士们,先生们,巍峨、壮阔、雄伟的青山已展现在我们眼前。您看它,就象一道巨大的天然屏嶂,矗立在这里,翠绿的山峦,石崖陡峭,整个山体都泛着黛色的青光,而一帘瀑布,缕缕而下,真是山清水秀,引人入胜。〔到达青山脚下〕让我们尽情地呼吸这清新而纯净的空气吧——有浓浓的树脂松香,有淡淡的花草芬芳,有山泉的潮润,也有峰谷的幽凉。大家请远望山巅,云雾在林间缭绕,不同树种,色彩纷呈,深绿、浅绿、黛绿交融一体,美不胜收。这里有五条游步道通向山顶,也有索道直通临近山顶处。我们就选这条较易登山的游步道走吧。〔攀至青山幽谷之中〕尊敬的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走进山峦叠嶂,奇石磊磊的青山,数十里的青山,风光如画,似人若兽的怪石随处可见。景观一:蛇石出水缘壁,一屈一纵,动势犹存景观二:蘑菇状险石生于悬崖绝壁之上,侧悬如张伞,大有风吹亦动,雨打亦摇,云动而石移之势,观之让我们不寒而栗。景观三:母子情猴石两猴皆圆额凹腮尖嘴,相依相抱,可谓母子情深,舐“犊”之情流溢于苍山。景观四:将军美女石纤纤柔弱,清泪长流。英雄爱江山,也爱美人,哪能轻言“取舍”。景观五:龟石举步维艰,引颈上行,真全仗了兔子在树下睡着,让这只可爱之龟得了个头名之冠。景观六:顽猴戏鱼怪这是一处更有趣的石景。大家请看这猴,圆额、凹颊、瘦腮、尖嘴隆鼻,两只墨圆眼,炯炯含光,几根山茅柴,又给它添了几根胡须,更形象逼真了,恰似《西游记》中花果山上的石猴。请看这尊石猴,它正咋起嘴唇,戏吻那个圆眼无神,双唇微闭的石鱼。此外,还有鹰石、棺石、僧石、道石、大石棚、鸽子洞、喇嘛洞等。青山石体多呈锥石状,直刺青天,现在,我们抬头仰望,大家是否有一种高亢的激情?〔登上山顶〕女士们,先生们,妙趣横生的一个多小时山谷旅行后,现在我们站在了青山顶上,那么此时大家有一种什么感觉?是不是豁然开朗,兴奋之极?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那段名言:“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弗能至也。”我们都登上了青山之巅,说明我们都是有志之人。而对有志者,青山自有其礼遇,那就是:“无限风光在险峰”。让我们尽情感受这山风徐来,如天之语,环胸绕耳,美妙绝伦的大自然恩赐吧。请大家极目南望,西拉沐沦河西来东去,宛如天女之飘带,银波流畅,纳百川而归海。再请您远眺北方,群峰茫茫,鸡冠山、锥子山、青羊圈、连阴寨、大小窟窿山、五石人山、千山万岭一脉相承,诸条山逶迤而来,从四面八方归入青山。景观一:大小窟窿山青山西面是一条十几公里长的狭窄的沟谷,称“渗金沟”。大窟窿山在渗金沟西侧的山脊上,小窟窿山在渗金沟东侧的山脊上,大小窟窿山遥相斜对。小窟窿直径四、五米,仿佛蓝色天棚的“窗户”。大窟窿直径七、八米,可谓洞天奇观。相传,当年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二郎神担山填海,从遥远的西域担山至此,抽去扁担就留下了大小窟窿山。我们不能不感谢这位神仙给我们留下这美丽的传说和别有洞天的自然奇观。景观二:五僧朝圣山多少年来,此山一直演绎着唐僧、悟空、八戒、沙僧四人及白龙马西天取经的故事。请看那唐僧头戴佛冠,正襟危坐,斜披袈裟,祥光艳艳,长方形的金色痕线,把袈裟划出一个一个的格子。唐僧居中,右悟空、白龙马,悟空尖嘴缩腮,滑稽逗人;左沙僧、八戒,八戒圆润肥硕,突嘴厚腹,憨态可掬。沙僧、白龙马之石也同样形神兼备,惟妙惟肖。步移景换,从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角度瞻观五僧朝圣山,都有不同的所得。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景观三:冰臼青山景区内所发现的冰臼群属世界范围规模最大,形态最好,类型最多的罕见冰臼群,是大自然的杰作和奇观。在青山山顶2平方公里内有一千多个形状各异的冰臼,形成大大小小姿态各异的“天然盆景”,置于坚硬的花岗岩岩体上,十分壮观,给人以万千想象,具有极大的神奇感和奥秘感。冰臼是第四纪冰川运动的结果。早在三百万年以前,青山被厚厚的冰层覆盖,冰与石体的吻合处,水从高处缝隙中流下形成涡流,并携带着石块在石体上旋转磨擦,就形成了大小不
一、平滑的臼体。好了,就让我们领略“九缸十八锅”的风韵吧。(见景生情介绍)景观四:石庙青山石庙用五片石头打凿而成,石庙前后脊盖两片,山墙两片,后墙一片,脊盖长约2米多,宽2米,打凿细腻,石刻成瓦垄样,斗拱飞檐,可谓壮观。这里供的是山神,关于建庙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民国年间曾有王老道结庐于青山之上,夜息昼做,打凿石庙,以供奉山神,保风调雨顺,造福百姓。凿成建庙石料,待立起之夜,不料一恶狼钻进王老道茅庐里,当即吓跑了王老道,从此是道游四方化缘去,庙迎万人来祈福。〔结束语〕女士们,先生们,青山之景实在数不胜数,青山之美也实在美不胜收。在青山之行结束之际,我真诚地希望大家把对青山的感叹留下来,并把我深深的祝福,伴随这份“好山好水好心情”带回您的家,与家人共享,来年携亲友再访克旗,重游青山。
第五篇:地质公园建设历程
地质公园建设历程
地质遗迹(Geological Remains或Geosites)是指地质历史时期保存遗留下来,可用以追索地球演化历史的重要地质现象。这些地质作用的产物是不可再生的,它是人类通往了解4.6 Ga的地球历史的重要依据,也是获取地球演化变迁过程珍贵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当今人们已把地质遗迹视为地球母亲赐与子民们的宝贵遗产,称为地质遗产(Geological Heritages,继承和珍视这笔失而不可复得的地球遗产已逐渐成为地球村居民的共识。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在Unesco地学部主持下,IGCP科学执行局会议多次讨论地质遗迹保护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效益,各国地质学家逐渐形成了共识,即:推动地质公园建立以保护地质遗迹,恢复地质生态环境,普及地球科学知识,补益地方经济,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特别是1996年在北京举办的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讨论了欧洲地质公园的建设问题,在欧盟的支持下,2000年6月欧洲地质公园正式建立,现已有10个成员,预计2005年达到30个。近年来,奥地利、瑞士、伊朗、巴西、阿根廷等国也先后建立了国家地质公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次大会(1997年11月)决定“建立具有特殊地质特色的全球地质景区网络”,Unesco 156次执行局会议更进一步要求“选择地质上有特色,同时兼顾景观优美,有一定历史文化内函的地质遗迹建立地质公园”。2001年6月Unesco执行局通过(161 EX /Decisions , 3.3.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其成员国提出的创建具有独特地质特征区域的自然公园(也称地质公园)”的特别动议。
2002年1月Unesco地学部再次提出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计划,并于2002年5月正式发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指南》。
2003年2月7日,Unesco地学部召集IGCP科学执行局、地科联和地理联合会及地质公园顾问专家组共同讨论决定世界地质公园推荐工作正式启动,各成员国按世界地质公园工作指南要求和标准准备好申报,在通过Unesco地质公园顾问专家组同意后,上报正式申请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003年2月7日会议还专门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的《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指南》,进行了逐条讨论和修改。
200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我国黄山、庐山、云台山等8个国家地质公园被首批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中国地质学家早在1985年就提出在地质意义重要、地质景观优美的地区建立地质公园以加强保护和开展科研、科考。1987年7月地质矿产部以地发[1987311]号文件《关于建立地质自然保护区规定(试行)的通知》,把保护地质遗迹首次以部门法规的形式提了出来;1995年5月地质矿产部又颁布了《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则进一步把建立地质公园作为地质遗迹保护区的一种方式出现在我国的部门法规之中;1999年12月,国土资源部在山东威海召开的“全国地质地貌保护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建立地质公园的工作。2000年4月3日国土资源部部长田凤山亲自批示了地质环境司关于开展地质公园工作的请示,同年8月,又以国土资厅发「2000]86号文下发了《关于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领导机构及人员组成的通知》,同时成立了“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同年9月,国土资源部又以国土资厅[2000]77号文下发了《关于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随文附件有《国家地质公园申报表》,《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提纲》,《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试行)》,《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组织和工作制度》,《国家地质公园评审标准》,建立了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的评审机构和组织办法,国家地质公园的条件和要求,申请程序和申报材料,评审要求和标准等都有了系统而完善的规定,这就使我国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一开始就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有了健康发展的保证。
2001年3月中国的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颁布。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一开始就设计了形象鲜明、特征突出的徽志图案,其后各省、市、自治区积极申报国家地质公园,2000~2001年两年中,在各地申报的近百个候选地中,经认真对比、评议、审定,最后分两批将44个地质遗产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表2 , Zhao Xun , Wang Milly , 2002;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2,2003)。
这一工作,同时也推动了各省、市、县对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不少地方政府也评审命名了一批省、市级地质公园。这样以国家地质公园为核心,配合以省、市地质公园的网络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的地质遗迹保护系统就在中华大地上渐次成形,这些地质公园成为各地方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当地居民就业的新载体。同时,地学普及得到落实,地质环境保护深人人心,成了居民的自觉行动,学术交流活跃,造成了一个个主题鲜明的学科研究中心,提高了旅游的科技含量,地质公园计划在中国的实施,已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各地居民的赞许。
从2000年开始国土资源部在全国组织实施国家地质公园计划。200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我国黄山、庐山、云台山等8个国家地质公园被首批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中国的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是2001年3月颁布的,中国的第一批世界公园是2004年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到目前为止(2009年),我国已有世界地质公园20处(全球共58处),批准建立国家地质公园138处,省级地质公园159处。在138处国家地质公园中,已经揭碑开园的有127处。一个等级有序、类型多样、分布面广的地质公园体系已初步形成。地质公园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