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计算公式归纳总结

时间:2019-05-13 16:19: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生物计算公式归纳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生物计算公式归纳总结》。

第一篇:高中生物计算公式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计算公式归纳总结

一、有关蛋白质和核酸计算:

假设量 :氨基酸总数(m);肽链数(n);氨基酸平均分子量(a);核苷酸总数(c);核

苷酸平均分子量(d)。

1. 蛋白质(和多肽):

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多肽,各种元素的质量守恒,其中H、O参与脱水。

每个氨基酸至少1个氨基和1个羧基,多出来的氨基和羧基来自R基。

⑴氨基酸各原子数计算:

C原子数=R基上C原子数+2;

H原子数=R基上H原子数+4;

O原子数=R基上O原子数+2;

N原子数=R基上N原子数+1。

⑵每条肽链游离氨基和羧基至少:各1个;

n条肽链蛋白质游离氨基和羧基至少:各n个;

⑶肽键数=脱水数(得失水数)=氨基酸数-肽链数=m—n;

⑷蛋白质由m条多肽链组成:

N原子总数=肽键总数+n 个氨基数(端)+R基上氨基数;

=肽键总数+氨基总数 ≥ 肽键总数+n个氨基数(端);

O原子总数=肽键总数+2(n个羧基数(端)+R基上羧基数);

=肽键总数+2×羧基总数 ≥ 肽键总数+2 n个羧基数(端);

⑸蛋白质分子量 = 氨基酸总分子量—脱水总分子量

= 氨基酸分子量×氨基酸分子总数—水的分子量×(氨基酸数—肽链数)= ma—18(m—n);.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与双链 DNA(基因)、mRNA 碱基数的计算:

⑴DNA基因的碱基数(至少):mRNA的碱基数(至少):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目=6:3:1;

⑵肽键数(得失水数)+肽链数=氨基酸数=mRNA碱基数/3=(DNA)基因碱基数/6;⑶DNA脱水数=核苷酸总数—DNA双链数=c—2;

mRNA脱水数=核苷酸总数—mRNA单链数=c—1;

⑷DNA分子量=核苷酸总分子量—DNA脱水总分子量=(6n)d—18(c—2)。mRNA分子量=核苷酸总分子量—mRNA脱水总分子量=(3n)d—18(c—1)。⑸真核细胞基因:

外显子碱基对占整个基因中比例=编码的氨基酸数×3÷该基因总碱基数×100%;编码的氨基酸数×6≤真核细胞基因中外显子碱基数≤(编码的氨基酸数+1)×6。.有关双链 DNA(1、2 链)与 mRNA(3 链)的碱基计算:

⑴DNA单、双链配对碱基关系:

A 1 =T 2,T 1 =A 2 ;

A=T=A 1 +A 2 =T 1 +T 2,C=G=C 1 +C 2 =G 1 +G 2。

A+C=G+T=A+G=C+T=1/2(A+G+C+T);

(A+G)%=(C+T)%=(A+C)%=(G+T)%=50%;

(双链DNA两个特征:嘌呤碱基总数=嘧啶碱基总数)

⑵DNA单、双链碱基含量计算:

(A+T)%+(C+G)%=1;

(C+G)%=1―(A+T)%=2C%=2G%=1―2A%=1―2T%;

(A 1 +T 1)%=1―(C 1 +G 1)%;

(A 2 +T 2)%=1―(C 2 +G 2)%。

⑶DNA单链之间碱基数目关系:

A 1 +T 1 +C 1 +G 1 =T 2 +A 2 +G 2 +C 2 =1/2(A+G+C+T);

A 1 +T 1 =A 2 +T 2 =A 3 +U 3 =1/2(A+T);

C 1 +G 1 =C 2 +G 2 =C 3 +G 3 =1/2(G+C);

⑶① DNA单、双链配对碱基之和比((A+T)/(C+G)表示DNA分子的特异性):若(A 1 +T 1)/(C 1 +G 1)=M,则(A 2 +T 2)/(C 2 +G 2)=M,(A+T)/(C+G)=M

② DNA单、双链非配对碱基之和比:

若(A 1 +G 1)/(C 1 +T 1)=N,则(A 2 +G 2)/(C 2 +T 2)=1/N;

(A+G)/(C+T)=1;

若(A 1 +C 1)/(G 1 +T 1)=N,则(A 2 +C 2)/(G 2 +T 2)=1/N;

(A+C)/(G+T)=1。

⑷两条单链、双链间碱基含量的关系:

2A% =2T%=(A+T)%=(A 1 +T 1)%

=(A 2 +T 2)%=(A 3 +U 3)%=T 1 %+T 2 %=A 1 %+A 2 %;

2C% =2G%=(G+C)%=(C 1 +G 1)%=(C 2 +G 2)%

=(C 3 +G 3)%=C 1 %+C 2 %=G 1 %+G 2 %。.有关细胞分裂、个体发育与 DNA、染色单体、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计算:⑴ DNA贮存遗传信息种类:n 种(n为DNA的n对碱基对)。

⑵ 细胞分裂:

① 染色体数目=着丝点数目;

1/2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N)=体细胞染色

体数(2N)=减Ⅰ分裂后期染色体数(2N)=减Ⅱ分裂后期染色体数(2N)。精子或卵细胞或极核染色体数(N)=1/2体细胞染色体数(2N)=1/2受精卵染色体数

② 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数目:

一个卵原细胞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

一个精原细胞形成四个精子。

③配子(精子或卵细胞)DNA数为M,则:

体细胞中DNA数=2M;

性原细胞DNA数=2M(DNA复制前)或4M(DNA复制后);

初级性母细胞DNA数=4M;

次级性母细胞DNA数2M。

④ 1个染色体=1个DNA分子=0个染色单体(无染色单体);

1个染色体=2个DNA分子=2个染色单体(有染色单体)。

⑤四分体数=同源染色体对数(联会和减Ⅰ中期),四分体数=0(减Ⅰ后期及以后)。

⑶被子植物个体发育:

胚细胞染色体数(2N)=1/3受精极核(3N)=1/3胚乳细胞染色体数(3N)(同种杂交);

胚细胞染色体数=受精卵染色体数=精子染色体数+卵细胞染色体数(远缘杂交);胚乳细胞染色体数=受精极核染色体数=精子染色体数+卵细胞染色体数+极核染色体数;

1个胚珠(双受精)=1个卵细胞+2个极核+2个精子=1粒种子;

1个子房=1个果实。

⑷DNA复制:2 n 个DNA分子;

标记的DNA分子每一代都只有2个;

标记的DNA分子占:2/2 n =1/2 n—1 ;

标记的DNA链:占1/2 n。

DNA复制n次需要原料:(2 n —1)X;

第n次DNA复制需要原料:(2 n -2 n—1)X。[注:X代表原料碱基在DNA中个数]。

二、有关生物膜层数的计算:

双层膜=2层细胞膜;

1层单层膜=1层细胞膜=1层磷脂双分子层=2层磷脂分子层。

三、有关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计算:.实际(真正)光合速率 = 净(表观)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黑暗测定):

⑴ 实际光合作用CO 2 吸收量=实侧CO 2 吸收量+呼吸作用CO 2 释放量;⑵ 光合作用实际O 2 释放量=实侧(表观光合作用)O 2 释放量+呼吸作用O 2 吸收量;⑶ 光合作用葡萄糖净生产量=光合作用实际葡萄生产量—呼吸作用葡萄糖消耗量。⑷ 净有机物(积累)量=实际有机物生产量(光合作用)—有机物消耗量(呼吸作用)。2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混合计算:

在氧气充足条件下,完全进行有氧呼吸,吸收O 2 和释放CO 2 量是相等。

在绝对无氧条件下,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但若在低氧条件下,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吸收O 2 和释放CO 2 就不一定相等。

解题时:

首先,要正确书写和配平反应式;

其次,要分清CO 2 来源再行计算(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各产生多少CO 2)。

四、遗传定律概率计算:

遗传题分为因果题和系谱题两大类。

因果题分为以因求果和由果推因两种类型。

⑴以因求果题解题思路:

亲代基因型→双亲配子型及其概率→子代基因型及其概率→子代表现型及其概率。⑵由果推因题解题思路:

子代表现型比例→双亲交配方式→双亲基因型。

系谱题要明确:系谱符号的含义,根据系谱判断显隐性遗传病主要依据和推知亲代基因型与预测未来后代表现型及其概率方法。.基因待定法: 由子代表现型推导亲代基因型。

解题四步曲:

⑴ 判定显隐性或显隐遗传病和基因位置;

⑵ 写出表型根:aa、A_、X b X b、X B X_、X b Y、X B Y;I A _、I B _、ii、I A I B。⑶ 视不同情形选择待定法:

① 性状突破法;

② 性别突破法;

③ 显隐比例法;

④ 配子比例法。

⑷ 综合写出:完整的基因型。.单独相乘法(集合交并法):

求:① 亲代产生配子种类及概率;

② 子代基因型和表现型种类;

③ 某种基因型或表现型在后代出现概率。

解法:① 先判定:必须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② 再分解:逐对单独用分离定律(伴性遗传)研究。

③ 再相乘:按需采集进行组合相乘。

注意:多组亲本杂交(无论何种遗传病),务必抢先找出能产生aa和X b X b +X b Y的亲本杂交组

来计算aa和X b X b +X b Y概率,再求出全部A_,X B X_+X B Y概率。

注意辨别(两组概念):求患病男孩概率与求患病男孩概率的子代孩子(男孩、女孩和全部)范围界定;求基因型概率与求表现型概率的子代显隐(正常、患病和和全部)范围界定。3 .有关遗传定律计算:

Aa连续逐代自交育种纯化:

杂合子(1/2)n ;

纯合子各1―(1/2)n。

每对均为杂合的F 1 配子种类:2 n ;

配子结合方式:4 n ;

F 2 基因型:3 n ;

F 2 表现型2 n ;

F 2 纯合子:(1/2)n ;

F 2 杂合子 1—(1/2)n。

4.基因频率计算 :

⑴ 定义法(基因型)计算:

① 常染色体遗传:

A基因频率%=A基因总数/种群等位基因(A和a)总数=(AA个体数×2+Aa个体数)÷总人数×2。

a基因频率%=a基因总数/种群等位基因(A和a)总数=(aa个体数×2+Aa个体数)÷总人数×2。

② 伴性遗传:

X B 基因频率=X B X B 基因型频率+X B Y基因型频率+1/2×X B X b 基因型频率=(X B X B 个体数×2+X B Y个体数+X B X b 个体数)÷雌性个体数×2+雄性个体个体数)。

注:伴性遗传不算Y,Y上没有等位基因。

⑵ 基因型频率(基因型频率=特定基因型的个体数/总个体数)公式:

A%=AA%+1/2Aa%;a%=aa%+1/2Aa%;

⑶ 哈迪-温伯格定律:

A%=p,a%=q;

p+q=1;

(p+q)2 =p 2 +2pq+q 2 =1;

AA% = p 2,Aa% =2pq,aa%=q 2。

(复等位基因)可调整公式为:

(p+q+r)2=p2+q2+r2+2pq+2pr+2qr=1,p+q+r=1。p、q、r各复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例如:在一个大种群中,基因型aa的比例为1/10000,则a基因的频率为1/100,Aa的频率约为1/50。.有关染色体变异计算:

⑴m倍体生物(2n=mX):体细胞染色体数(2n)=染色体组基数(X)×染色体组数(m);(正常细胞染色体数=染色体组数×每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数)。

⑵单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本物种体细胞染色体数(2n=mX)÷2。6 .基因突变有关计算 :

一个种群基因突变数=该种群中一个个体的基因数×每个基因的突变率×该种群内的个体数。

五、种群数量、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计算:.种群数量的计算:

⑴标志重捕法:

种群数量[N]=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捕获数中的标志数

⑵ J型曲线种群增长率计算:

设种群起始数量为N 0,年增长率为λ(保持不变),t年后该种群数量为N t,则,种群数量N t =N 0 λ t。

⑶ S型曲线的最大增长率计算:

种群最大容量为K,则种群最大增长率为K/2。.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

⑴能量传递效率=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⑵同化量=摄入量-粪尿量;

净生产量=同化量-呼吸量;

⑶生产者固定全部太阳能X千焦,则,第n营养级生物体内能量≤(20%)n—1 X千焦,能被第n营养级生物利用的能量≤(20%)n—1(1161/2870)X千焦。

⑷欲使第n营养级生物增加Ykg,需第m营养级(m<n)生物≥Y(20%)n—m Kg。⑸若某生态系统被某中在生物体内有积累作用的有毒物质污染,设第m营养级生物体内该物质浓度为Zppm,则,第n营养级(m<n)生物体内该物质浓度≥Z/(20%)n—m ppm。

⑹食物网中一定要搞清营养分配关系和顺序,按顺序推进列式:

由前往后;由后往前。

第二篇:高中生物有关计算公式

一.有关蛋白质和核酸计算

注:肽链数(m);氨基酸总数(n);氨基酸平均分子量(a);氨基酸平均分子量(b);核苷酸总数(c)核苷酸平均分子量(d)。

1.蛋白质(和多肽):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多肽,各种元素的质量守恒,其中H、O参与脱水。每个氨基酸至少1个氨基和1个羧基,多余的氨基和羧基来自R基。

①氨基酸各原子数计算:C原子数=R基上C原子数+2;H原子数=R基上H原子数+4;O原子数=R基上O原子数+2;N原子数=R基上N原子数+1。

②每条肽链游离氨基和羧基至少:各1个;m条肽链蛋白质游离氨基和羧基至少:各m个;

③肽键数=脱水数(得失水数)=氨基酸数-肽链数=n-m ;

④蛋白质由m条多肽链组成:N原子总数=肽键总数+m个氨基数(端)+R基上氨基数;

肽键总数+氨基总数 ≥ 肽键总数+m个氨基数(端);

O原子总数=肽键总数+2(m个羧基数(端)+R基上羧基数);

肽键总数+2×羧基总数 ≥ 肽键总数+2m个羧基数(端);

⑤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总分子量—脱水总分子量(—脱氢总原子量)=na—18(n—m);

2.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与双链DNA(基因)、mRNA碱基数的计算:

①DNA基因的碱基数(至少):mRNA的碱基数(至少):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目=6:3:1;

②肽键数(得失水数)+肽链数=氨基酸数=mRNA碱基数/3=(DNA)基因碱基数/6;

③DNA脱水数=核苷酸总数—DNA双链数=c—2;

mRNA脱水数=核苷酸总数—mRNA单链数=c—1;

④DNA分子量=核苷酸总分子量—DNA脱水总分子量=(6n)d—18(c—2)。mRNA分子量=核苷酸总分子量—mRNA脱水总分子量=(3n)d—18(c—1)。⑤真核细胞基因:外显子碱基对占整个基因中比例=编码的氨基酸数×3÷该基因总碱基数×100%;编码的氨基酸数×6≤真核细胞基因中外显子碱基数≤(编

码的氨基酸数+1)×6。

3.有关双链DNA(1、2链)与mRNA(3链)的碱基计算:

①DNA单、双链配对碱基关系:A1=T2,T1=A2;A=T=A1+A2=T1+T2,C=G=C1+C2=G1+G2。A+C=G+T=A+G=C+T=1/2(A+G+C+T);(A+G)%=(C+T)%=(A+C)%=(G+T)%=50%;(双链DNA两个特征:嘌呤碱基总数=嘧啶碱基总数)

DNA单、双链碱基含量计算:(A+T)%+(C+G)%=1;(C+G)%=1―(A+T)%=2C%=2G%=1―2A%=1―2T%;(A1+T1)%=1―(C1+G1)%;(A2+T2)%=1―(C2+G2)%。

②DNA单链之间碱基数目关系:A1+T1+C1+G1=T2+A2+G2+C2=1/2(A+G+C+T);

A1+T1=A2+T2=A3+U3=1/2(A+T);C1+G1=C2+G2=C3+G3=1/2(G+C); ③a.DNA单、双链配对碱基之和比((A+T)/(C+G)表示DNA分子的特异性): 若(A1+T1)/(C1+G1)=M,则(A2+T2)/(C2+G2)=M,(A+T)/(C+G)=M

b.DNA单、双链非配对碱基之和比:

若(A1+G1)/(C1+T1)=N,则(A2+G2)/(C2+T2)=1/N;(A+G)/(C+T)=1;若(A1+C1)/(G1+T1)=N,则(A2+C2)/(G2+T2)=1/N;(A+C)/(G+T)=1。

④两条单链、双链间碱基含量的关系:

2A%=2T%=(A+T)%=(A1+T1)%=(A2+T2)%=(A3+U3)%

=T1%+T2%=A1%+A2%;

2C%=2G%=(G+C)%=(C1+G1)%=(C2+G2)%=(C3+G3)%

=C1%+C2%=G1%+G2%。

4.有关细胞分裂、个体发育与DNA、染色单体、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计算:

①DNA贮存遗传信息种类:4n种(n为DNA的n对碱基对)。

②细胞分裂:染色体数目=着丝点数目;1/2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N)=体细胞染色体数(2N)=减Ⅰ分裂后期染色体数(2N)=减Ⅱ分裂后期染色体数(2N)。

精子或卵细胞或极核染色体数(N)=1/2体细胞染色体数(2N)=1/2受精卵(2N)=1/2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数目:一个卵原细胞形成一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

配子(精子或卵细胞)DNA数为M,则体细胞中DNA数=2M;性原细胞DNA数=2M(DNA复制前)或4M(DNA复制后); 初级性母细胞DNA数=4M;次级性母细胞DNA数2M。

1个染色体=1个DNA分子=0个染色单体(无染色单体);1个染色体=2个DNA分子

=2个染色单体(有染色单体)。四分体数=同源染色体对数(联会和减Ⅰ中期),四分体数=0(减Ⅰ后期及以后)。

③DNA复制:2n个DNA分子;标记的DNA分子每一代都只有2个;标记的DNA分子占:

2/2n=1/2n-1;标记的DNA链:占1/2n。DNA复制n次需要原料:X(2n-1);第n次DNA复制需要原料:(2n-2n-1)X=2n-1X。[注:X代表碱基在DNA中个数,n代表复制次数]。

二.有关生物膜层数的计算:

双层膜=2层细胞膜;1层单层膜=1层细胞膜=1层磷脂双分子层=2层磷脂分子层。

三.有关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计算:

1.实际(真正)光合速率=净(表观)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黑暗测定): ①实际光合作用CO2吸收量=实侧CO2吸收量+呼吸作用CO2释放量;

②光合作用实际O2释放量=实侧(表观光合作用)O2释放量+呼吸作用O2吸收量;

③光合作用葡萄糖净生产量=光合作用实际葡萄生产量—呼吸作用葡萄糖消耗量。

④净有机物(积累)量=实际有机物生产量(光合作用)—有机物消耗量(呼吸作用)。

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混合计算:

在氧气充足条件下,完全进行有氧呼吸,吸收O2和释放CO2量是相等。在绝对

无氧条件下,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但若在低氧条件下,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吸收O2和释放CO2就不一定相等。解题时,首先要正确书写和配平反应式,其次要分清CO2来源再行计算(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各产生多少CO2)。

四.遗传定律概率计算:

遗传题分为因果题和系谱题两大类。因果题分为以因求果和由果推因两种类型。以因求果题解题思路:亲代基因型→双亲配子型及其概率→子代基因型及其概率→子代表现型及其概率。由果推因题解题思路:子代表现型比例→双亲交配方式→双亲基因型。系谱题要明确:系谱符号的含义,根据系谱判断显隐性遗传病主要依据和推知亲代基因型与预测未来后代表现型及其概率方法。

1.基因待定法:由子代表现型推导亲代基因型。解题四步曲:a.判定显隐性或显隐遗传病和基因位置;b.写出表型根:aa、A_、XbXb、XBX_、XbY、XBY;IA_、IB_、ii、IAIB;c.视不同情形选择待定法:①性状突破法;②性别突破法;③显隐比例法;④配子比例法;d.综合写出:完整的基因型。

2.单独相乘法(集合交并法):求①亲代产生配子种类及概率;②子代基因型和表现型种类;③某种基因型或表现型在后代出现概率。解法:①先判定:必须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②再分解:逐对单独用分离定律(伴性遗传)研究。③再相乘:按需采集进行组合相乘。注意:多组亲本杂交(无论何种遗传病),务必抢先找出能产生aa和XbXb+XbY的亲本杂交组来计算aa和XbXb+XbY概率,再求出全部A_,XBX_+XBY概率。注意辨别(两组概念):求患病男孩概率与求患病男孩概率的子代孩子(男孩、女孩和全部)范围界定;求基因型概率与求表现型概率的子代显隐(正常、患病和和全部)范围界定。

3.有关遗传定律计算:Aa连续逐代自交育种纯化:杂合子(1/2)n;纯合子各1―(1/2)n。每对均为杂合的F1配子种类和结合方式:2 n ;4 n ;F2基因型和表现型:3n;2 n;F2纯合子和杂合子:(1/2)n1—(1/2)n。

4.基因频率计算:①定义法(基因型)计算:(常染色体遗传)基因频率(A或a)%=某种(A或a)基因总数/种群等位基因(A和a)总数=(纯合子个体数×2+杂合子个体数)÷总人数×2。(伴性遗传)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频率=雌性个体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雄性个体显性个体的基因型频率+1/2×雌性个体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雌性个体显性纯合子个体数×2+雄性个体显性个

体个体数+雌性个体杂合子个体数)÷雌性个体个体数×2+雄性个体个体数)。注:伴性遗传不算Y,Y上没有等位基因。②基因型频率(基因型频率=特定基因型的个体数/总个体数)公式:A%=AA%+1/2Aa%;a%=aa%+1/2Aa%;③哈迪-温伯格定律:A%=p,a%=q;p+q=1;(p+q)2=p2+2pq+q2=1;AA%= p2,Aa% =2pq,aa%=q2。(复等位基因)可调整公式为:(p+q+r)2=p2+q2+r2+2pq+2pr+2qr=1,p+q+r=1。p、q、r各复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例如:在一个大种群中,基因型aa的比例为1/10000,则a基因的频率为1/100,Aa的频率约为1/50。

4.有关染色体变异计算:

①m倍体生物(2n=mX):体细胞染色体数(2n)=染色体组基数(X)×染色体组数(m);

(正常细胞染色体数=染色体组数×每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数)。

②单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本物种体细胞染色体数(2n=mX)÷2。

5.基因突变有关计算:一个种群基因突变数=该种群中一个个体的基因数×每个基因的突变率×该种群内的个体数。

五.种群数量、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计算:

1.种群数量的计算:

①标志重捕法:种群数量[N]=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捕获数中的标志数

②J型曲线种群增长率计算:设种群起始数量为N0,年增长率为λ(保持不变),t年后该种群数量为Nt,则种群数量Nt=N0λt。S型曲线的最大增长率计算:种群最大容量为K,则种群最大增长率为K/2。

2.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

①能量传递效率=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②同化量=摄入量-粪尿量;净生产量=同化量-呼吸量;

③生产者固定全部太阳能X千焦,则第n营养级生物体内能量≤(20%)n-1X千焦,能被第n营养级生物利用的能量≤(20%)n-1(1161/2870)X千焦。

④欲使第n营养级生物增加Y kg,需第m营养级(m<n)生物≥Y(20%)n-m Kg。⑤若某生态系统被某中在生物体内有积累作用的有毒物质污染,设第m营养级生

物体内该物质浓度为Zppm,则第n营养级(m<n)生物体内该物质浓度≥Z/(20%)n-mppm。

⑥食物网中一定要搞清营养分配关系和顺序,按顺序推进列式:由前往后;由后往前。

第三篇:微观经济学计算公式总结[推荐]

微观经济学计算公式

1.需求弹性①弧弹性计算

②弹性的中点计算公式

edA

③点弹性 dQAPAdPAQA

Q%Q2.需求收入弹性:EM %M

3.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4.短期成本

①总成本(TC)= 固定成本(TFC)+ 可变成本(TVC)

②平均成本(AC)= TC/Q

③平均固定成本(AFC)= TFC/Q

④平均可变成本(AVC)= TVC/Q

⑤边际成本(MC)=d TC /d Q= d TVC /d Q

6均衡条件Qd = Qs

Y X

MU1MU2MUn8总效用最大化== …… == λ P2P1Pn7边际替代率MRS =

预算线:I = P1Q1 + P2Q2消费者均衡时MUx/Px=MUy/Py

9.边际产量:MP = d TP/d L平均产量:AP = TPL

三阶段生产函数 第一阶段 【0,MP=AP】【MP=AP.MP=0】【MP=0,无穷大)

10.给定成本,求产量最大 ;给定产量,求成本最小

MPL/wL= MPK/r,wL+ rK=C捷径 L=K=Q

11.平均收益AR = TRPQTR = P边际收益MR ==d TR /d Q QQQ利润最大化的条件:MR=MC

13收入或利益最大化TR=PQ,满足一阶导数为0,即MR=0

14厂商的停产点:P =AVC的最低点求出AVC,再一阶导等于0 二阶小于0即可

15.垄断厂商 边际成本定价,即MC=P=AR

政府限定的价格为收支相抵的价格,即P=AR=AC,或TR=TC

16.假设垄断厂商面临两个分割的市场1和2,厂断厂商在两个市场上的最大利润原则为:

MC=MR1=MR2(Q=Q1+Q2)

列出方程组,解Q1 Q2代入需求函数得到:P1 P2两个市场的收入分别为:TR1 = P1Q1TR2 = P2Q2总利润=TR1+TR2-TCTC是关于Q1 Q2的函数

第四篇:材料计算公式

材料订货排版要求

在编制材料订货料单以前,必须进行材料排版。排版时,应对设计图杆件进行编号,排版图中应有对应的杆件号,以便为今后核查使用。最后将排版料单和排版图、图纸编号图一并提交。

现将一些材料排版、订货要求简述如下:

一、材料订货

材料订货的最大尺寸限制(考虑钢厂制作和运输条件)板材:

厚板(≥25mm)宽1~3米,长度2.5~12米;

中厚板(8~22mm)宽1~2.5米,长度2~12米; 薄板(4~7mm)宽1~2米,长度2~6米; 管材和型材:长12米以下。重量计算

钢材比重取7.85。

钢板单重公式:W=7.85t,其中:W: kg/m2, t: 板厚,mm。

钢管单重公式:W= 0.02466 t*(D-t),其中:W: kg/m, t: 壁厚,mm,D: 管外径,mm。

六角钢单重公式:W=0.0067983*h,其中:h为两对边垂直距离,mm。

锥台展开公式:锥台展开后为扇形。锥台制作时,先将扇形一分为二,分别压制后再焊接成锥台。设锥台大口直径为D,小口直径为d, 母线斜角为β,现求展开扇形一半的型长。

则:外半径L=D/(2Sinβ),内半径I=d/(2Sinβ),圆心角α=180º Sinβ。

锥台侧面积公式:S=Л(R1+R2)P, 其中,R1、R2为上下口半径,P为母线长。

二、部件展开计算

直径小于等于406的管材为无缝管;直径大于406的管材为有缝管,即直缝管,也称焊接管。有缝管和锥台是由钢板卷制而成的。

对于管材,直径小于3米时,一般按单道焊缝考虑;直径大于3米时;可考虑两道纵缝,即由两半制成。本项目的吸力桶分两半制造。

对于锥台,无论直径大小,均由两半制成。

1.管材展开

展开计算时,按管材壁厚的中心计算。

2.锥台展开

展开计算时,按锥台壁厚的中心计算。计算公式见上述。

三、材料排版

3.部件在钢板上排版时,一律从左上方排起,将余板甩在右下角,标出余板尺寸。4.板四周要求留有20mm 板条余量以便下料时整边。

5.切割线消耗掉的板宽按2mm(板厚50以下)和5mm(板厚50以上)考虑。6.给排版余量时,统一在排版后的右下角给出,禁止在部件间给出。7.同一张板上,如果排布的杆件数量超过50件,可以以杆件为单位适当给些余量。8.管材卷制和锥台压制,要留有压头余量。余量大小需要与制造厂确认,一般在周长方向要一共留300mm余量。H248项目的压头余量见附页。

9.管材排版时,在管长方向要留50mm余量。

10.管材最大卷制长度取决于管径和壁厚。最大长度需要与制造厂确认。H248项目的最大长度见附页。国内卷管最大长度一般不超过3米。

11.管材分段时,避开其他杆件焊缝,结构杆时按API RP2A, 附件焊缝时,避开50-100mm。

四、订货材料表

1、材料表格式。按业主制定的格式。

2、材料表的编排顺序按如下原则:管材、板材、型材、标准件单独列表。在同一类别中,要按照先材质高低,后规格大小的顺序。规格中,管材要按照先管径大小,后壁厚大小的顺序;板材要按照先板厚,后宽、长大小的顺序;型材要按照先高度大小,再宽度大小,后壁厚大小的顺序。

附表:excel计算常用函数

DEGREES()弧度转化为角度 RADIANS()角度转化为弧度 EXP(N)返回e的N次方

SUMSQ(n1,n2,n3….)返回平方和 SQRT()返回平方根

POWER(A,B)返回A的B次方

LOG10(C)返回以10为底,C的对数 LOG(C,D)返回以D为底,C的对数 LN(C)返回以e为底,C的对数 ABS(C)返回C的绝对值

惯性矩计算公式:

bh3矩形截面:Ix

12平行移轴公式:Ix1Ixa2A

yAiyii1nnAi1ibhb1h11b2b2h2222

b1h1b2h2IxIi

i1n

第五篇:软件测试计算公式总结

软件测试计算公式总结

通用公式:

计算平均的并发用户数: C = nL/T

C是平均的并发用户数;n是login session的数量;L是login session的平均长度;T指考察的时间段长度。

并发用户数峰值: C’ ≈ C+3根号C

C’指并发用户数的峰值,C就是公式(1)中得到的平均的并发用户数。该公式的得出是假设用户的login session产生符合泊松分布而估算得到的。

实例:

假设有一个OA系统,该系统有3000个用户,平均每天大约有400个用户要访问该系统,对一个典型用户来说,一天之内用户从登录到退出该系统的平均时间为4小时,在一天的时间内,用户只在8小时内使用该系统。

则C = 400*4/8 = 200

C’≈200+3*根号200 = 2

42F=VU * R / T

其中F为吞吐量,VU表示虚拟用户个数,R表示每个虚拟用户发出的请求数,T表示性能测试所用的时间

R = T / TS

TS为用户思考时间

计算思考时间的一般步骤:

A、首先计算出系统的并发用户数

C=nL / T F=R×C

B、统计出系统平均的吞吐量

F=VU * R / T R×C = VU * R / T

C、统计出平均每个用户发出的请求数量

R=u*C*T/VU

D、根据公式计算出思考时间

TS=T/R

缺陷检测有效性百分比DDE=TDFT/(TDFC+TDFT)×100%

其中:TDFT=测试过程中发现的全部缺陷(即由测试组发现的),TDFC=客户发现的全部缺陷(在版本交付后一个标准点开始测量,如,半年以后)

缺陷排除有效性百分比DRE=(TDCT/TDFT)×100%

其中:TDCT=测试中改正的全部缺陷,TDFT=测试过程中发现的全部缺陷

测试用例设计效率百分比TDE=(TDFT/NTC)×100%

其中:TDFT=测试过程中发现的全部缺陷,NTC=运行的测试用例数

以下公式较适用于白盒测试

功能覆盖率= 至少被执行一次的测试功能点数/ 测试功能点总数(功能点)

需求覆盖率= 被验证到的需求数量 /总的需求数量(需求)

覆盖率= 至少被执行一次的测试用例数/ 应执行的测试用例总数(测试用例)语句覆盖率= 至少被执行一次的语句数量/ 有效的程序代码行数

判定覆盖率= 判定结果被评价的次数 / 判定结果总数

条件覆盖率= 条件操作数值至少被评价一次的数量 / 条件操作数值的总数

判定条件覆盖率= 条件操作数值或判定结果至少被评价一次的数量/(条件操作数值总数+判定结果总数)

上下文判定覆盖率= 上下文内已执行的判定分支数和/(上下文数*上下文内的判定分支总数)

基于状态的上下文入口覆盖率= 累加每个状态内执行到的方法数/(状态数*类内方法总数)分支条件组合覆盖率= 被评测到的分支条件组合数/分支条件组合数

路径覆盖率= 至少被执行一次的路径数/程序总路径数

下载高中生物计算公式归纳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生物计算公式归纳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会计计算公式总结1

    会计计算公式总结1 会计基础: 1、 资产类: 资产=权益 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因此:资产+费用=负......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室工作总结一、认真学习,不断提高 今年,实验人员认真学习了《山西省中学理科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目录》和《山西省中小学标准化实验室建设标准》,认......

    高中生物备课组总结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高一生物备课组工作总结 高一生物备课组 2018年2月1日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高一生物备课组工作总结 本学期生物组全体教师团结协作、勇挑重......

    高中生物教学总结

    高中生物教学总结 高中生物教学总结1 参加工作一年来,我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 19世纪30年代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19世纪末 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模型) 1972年......

    高中生物考试总结

    总结 高一上学期马上要结束了,这期间我担任的是1、9班两个普通班,对普通班的教学,我以基础为主,力争让每位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由于自己教学经验不足,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有丝......

    高中生物教研组总结

    高中生物教研组工作总结 2013-2014年度生物教研组在学校领导下,在教务处、教科室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业务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全组教师团结协作、钻研业务、勤奋工作,在加强同伴互助......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沈阳东北电子商城瑞尔帝景豪庭 A区灌注桩工程 交工资料施工单位:中冶沈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接收单位: 见证单位: 鲲鹏一建 交接人: 接受人: 目录 一、开工报告1 二、桩基础(子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