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评课 文档

时间:2019-05-13 16:23: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海高原一株柳评课 文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海高原一株柳评课 文档》。

第一篇:青海高原一株柳评课 文档

《青海高原一株柳》评课稿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课堂又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阵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听了孙敏亚老师的《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后,我有以下感想:《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

一、读为主线,学生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

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言语实际活动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本课在执教时,以读为主线,以读促讲,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化、在读中升华。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

教学开始,精美的课件,让学生们观赏了平原上的柔美的柳树,让学生读一读课题,读出自己的理解。接着让学生边读描写环境恶劣的词边想象,这样,抓题眼,品意境,及时巩固了这株柳树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还比如在教学六、七自然段时,在感受这株柳树所受的各种考验的时候,季老师始终坚持让学生用读来体会柳树的顽强精神,并且还让学生自己评议。一位学生在评价同学的朗读时说:

“”于是孙老师就让这位学生也来朗读一下。学生在这样的评议和朗读实践中,自然而然能真切地体会到柳树的精神。

季老师在教学地时候,不仅给了很多学生当众朗读的机会,还恰当地运用了默读、引读的方式。有人说,高年级的课堂,应静下心来,多一些思考的时间。而季老师就是很好地运用默读的方式,使学生能沉下心来细细品读文本,这切实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引读这个画龙点睛般地运用,则使学生进一步被柳树的顽强精神所感染了。

二、自主合作,让学生“参与——开放——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语文学习。为此,教师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习活动中生成智慧,生成能力,提高素质,是很重要的。季老师就注重了这方面的教学。比如孙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七自然段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勾画自己感受深刻的词、句并写写体会,然后再全体交流。交流时,师生在和谐的谈话氛围中把柳树不屈不挠的精神体会了出来。

三、注重细节,帮学生“深挖洞”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并不能限制教师对某些细节的挖掘。孙老师在教学过程就很注重一些细节的处理。

如在教学柳树在高原生存所受的考验时,孙老师就和学生探讨了“青海高原干旱的时间会有多长”、“青海高原最冷的时候会有多冷”等类似的话题,当学生得知青海高原干旱和寒冷的程度比自己预想的要严重得多的时候,柳树顽强的精神就又一次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还比如在讨论“虐杀生灵的风雪对柳树的摧残”时,孙老师让学生想象柳树在风雪中会怎样挣扎?会有怎样的动作、心理?这个想象训练就抓得很到位,使学生再次用自己的想象感受柳树的顽强不屈,还训练了想象能力,训练的口语表达能力。

再比如谈到高原“铺天盖地”的雷电时,孙老师也不忘对这个“铺天盖地”进行了一番挖掘,相当细致。

四、注意积累,使学生“广积粮”

1、让学生仿照第七自然段的写法写写校园的花草树木是怎样创造生命奇迹的?这是写法的积累。

2、向学生推荐了四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伦凯勒》《鲁滨逊漂流记》与《张海迪》。学生在阅读这几本好书的时候,必定会把这些坚强的人物与青海高原的柳树有机联系起来。

五、运用多媒体,使学生“身临其境”

这堂课上,多媒体课件则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用得并不是很多,但却都用到了点子上。

如当学生交流完对高原画面的感受后,孙老师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把一幅幅青海高原的图片伴上苍凉悠远的音乐展示给学生看。展示完再问学生“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啊”的问题时,学生都纷纷举手回答。一个遥远的陌生的青海高原,就在孙老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体课件后,真实地来到了大家面前。

再如让学生体会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时,孙老师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那呼啸的风雪声,边感受柳树生存的恶劣环境。这个方法使学生“声”临其境。

还有在比较平原柳树和高原这株柳树的时候,孙老师出示了两幅对比的图片,这就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对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更增敬佩之清。

孙老师还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朗读配乐,这也更使情景交融在一起了。

六、不吝鼓励,使学生懂得“鼓励——欣赏”

季老师运用“你真棒”、“读得真好”等鼓励的话语,还有很多的掌声。适时鼓励,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完美的课堂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觉得本节课还有以下两点有待商榷的地方,它只是我本人的看法,如有不妥,敬请批评,1、如果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能给学生充分地练、讲、读,把目标不折不扣地完成,学生会有更大的收益。

第二篇:《青海高原一株柳》评课

《青海高原一株柳》评课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课堂又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阵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听了孙敏亚老师的《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后,我有以下感想:

一、读为主线,让学生“感知——感受——感悟”

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言语实际活动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本课在执教时,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

比如在导入后不久,师生交流了青海高原这株柳树是一株怎样的柳树的问题,学生回答“粗壮的”、“高大的”、“苍绿的”、“生铁铁锭”……孙老师在归纳完这些特点后,让学生再用朗读来感受这些特点,及时巩固了这株柳树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还比如在教学六、七自然段时,在感受这株柳树所受的各种考验的时候,孙老师始终坚持让学生用读来体会柳树的顽强精神,并且还让学生自己评议。一位学生在评价同学的朗读时说:“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很厉害,应该有力一些。”于是孙老师就让这位学生也来朗读一下。学生在这样的评议和朗读实践中,自然而然能真切地体会到柳树的精神。

孙老师在教学地时候,不仅给了很多学生当众朗读的机会,还恰当地运用了默读、引读的方式。有人说,高年级的课堂,应静下心来,多一些思考的时间。而孙老师就是很好地运用默读的方式,使学生能沉下心来细

细品读文本,这切实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引读这个画龙点睛般地运用,则使学生进一步被柳树的顽强精神所感染了。

如果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能给学生充分地练、讲、读,把目标不折不扣地完成,学生会有更大的收益。

二、自主合作,让学生“参与——开放——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语文学习。为此,教师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习活动中生成智慧,生成能力,提高素质,是很重要的。孙老师把这个学习环境就营造得很好。

比如孙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六、七自然段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写批注,然后再全体交流。交流时,孙老师也没有完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在和谐的谈话氛围中把柳树不屈不挠的精神体会了出来。还比如在最后,孙老师让学生用一句话在课题旁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师生交流。在这个环节,学生更是大谈感受,畅所欲言,教师在此时则成了一名聆听者、点拨者、鼓励者。这样,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发展了能力,生成了智慧,同时在平等融洽的对话中也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三、注重细节,帮学生“深挖洞”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并不能限制教师对某些细节的挖掘。孙老师在教学过程就很注重一些细节的处理。

如在教学柳树在高原生存所受的考验时,孙老师就和学生探讨了“青海高原干旱的时间会有多长”、“青海高原最冷的时候会有多冷”等类似的话题,当学生得知青海高原干旱和寒冷的程度比自己预想的要严重得多的时候,柳树顽强的精神就又一次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还比如在讨论“虐杀生灵的风雪对柳树的摧残”时,孙老师让学生想象柳树在风雪中会怎样挣扎?会有怎样的动作、心理?这个想象训练就抓得很到位,使学生再次用自己的想象感受柳树的顽强不屈,还训练了想象能力,训练的口语表达能力。

再比如谈到高原“铺天盖地”的雷电时,孙老师也不忘对这个“铺天盖地”进行了一番挖掘,相当细致。

四、注意积累,使学生“广积粮”

孙老师的作业很有特点,她并没有布置什么繁琐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推荐了两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与《张海迪》。学生在阅读这两本好书的时候,必定会把这些坚强的人物与青海高原的柳树有机联系起来。

五、运用多媒体,使学生“身临其境”

现在的公开课、观摩课,多媒体课件是必不可少的。但有时候,多媒体课件要么成为一个摆设,要么就是喧宾夺主,把一堂课搞成了一个图片、视频展。而孙老师这堂课上,多媒体课件则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用得并不是很多,但却都用到了点子上。

如当学生交流完对高原画面的感受后,孙老师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把一幅幅青海高原的图片伴上苍凉悠远的音乐展示给学生看。展示完再问学生“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啊”的问题时,学生都纷纷举手回答。一个遥远的陌生的青海高原,就在孙老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体课件后,真实地来到了大家面前。

再如让学生体会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时,孙老师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那呼啸的风雪声,边感受柳树生存的恶劣环境。这个方法使学生“声”临其境。

还有在比较平原柳树和高原这株柳树的时候,孙老师出示了两幅对比的图片,这就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对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更增敬佩之清。孙老师还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朗读配乐,这也更使情景交融在一起了。

六、不吝鼓励,使学生懂得“鼓励——欣赏”

在孙老师的课上,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有很多的“你真棒”、“你说得多好呀”等鼓励的话语,还有很多的掌声。

如在一位学生交流完自己的感想后(该生说得的确很好),孙老师说:“这是大自然和生命的抗争。来,给这位学生掌声,也给这样的柳树掌声。”鼓励、欣赏与文本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调动了气氛,却并不显突兀生硬。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比如在导入后不久,师生交流了青海高原这株柳树是一株怎样的柳树的问题,学生回答“粗壮的”、“高大的”、“苍绿的”、“生铁铁锭”……孙老师在归纳完这些特点后,让学生再用朗读来感受这些特点,及时巩固了这株柳树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还比如在教学六、七自然段时,在感受这株柳树所受的各种考验的时候,孙老师始终坚持让学生用读来体会柳树的顽强精神,并且还让学生自己评议。一位学生在评价同学的朗读时说:“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很厉害,应该有力一些。”于是孙老师就让这位学生也来朗读一下。学生在这样的评议和朗读实践中,自然而然能真切地体会到柳树的精神。

孙老师在教学地时候,不仅给了很多学生当众朗读的机会,还恰当地运用了默读、引读的方式。有人说,高年级的课堂,应静下心来,多一些思考的时间。而孙老师就是很好地运用默读的方式,使学生能沉下心来细细品读文本,这切实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引读这个画龙点睛般地运用,则使学生进一步被柳树的顽强精神所感染了。

如果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能给学生充分地练、讲、读,把目标不折不扣地完成,学生会有更大的收益。

第三篇:青海高原一株柳.评课稿

青海高原一株柳》评课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课堂又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阵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听了陈凤老师的《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后,我有以下感想:

一、读为主线,让学生“感知——感受——感悟”

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言语实际活动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本课在执教时,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抓住神奇,精读、细读,步步深入,由物到人,由赞树到赞生命。紧张有序。如一条小船在小河中航行,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比如在导入后不久,师生交流了青海高原这株柳树是一株怎样的柳树的问题,默读这一自然段,找一找,课文哪句话概括了柳树的高大形象。把彰显柳树的生命伟力的词语划出来。学生回答让学生再用朗读来感受特点,及时巩固了这株柳树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还比如在教学六、七自然段时,在感受这株柳树所受的各种考验的时候,陈老师始终坚持让学生用读来体会柳树的顽强精神,并且还让学生自己评议。一位学生在评价同学的朗读时说:“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很厉害,应该有力一些。”于是陈老师就让这位学生也来朗读一下。学生在这样的评议和朗读实践中,自然而然能真切地体会到柳树的精神。

陈老师在教学地时候,不仅给了很多学生当众朗读的机会,还恰当地运用了默读、引读的方式。有人说,高年级的课堂,应静下心来,多一些思考的时间。而陈老师就是很好地运用默读的方式,使学生能沉下心来细细品读文本,这切实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引读这个画龙点睛般地运用,则使学生进一步被柳树的顽强精神所感染了。

如果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能给学生充分地练、讲、读,把目标不折不扣地完成,学生会有更大的收益。

二、自主合作,让学生“参与——开放——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语文学习。为此,教师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习活动中生成智慧,生成能力,提高素质,是很重要的。陈老师把这个学习环境就营造得很好。

比如陈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六、七自然段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写批注,然后再全体交流。交流时,陈老师也没有完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在和谐的谈话氛围中把柳树不屈不挠的精神体会了出来。还比如在最后,陈老师让学生想如果,你就是这株柳树,面对和霍金一样的问题,你想怎么

回答呢?请你再次默读最后一段,并联系上下文,然后,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写一写这株柳树的心声。在这个环节,学生更是大谈感受,畅所欲言,教师在此时则成了一名聆听者、点拨者、鼓励者。这样,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发展了能力,生成了智慧,同时在平等融洽的对话中也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三、注重细节,帮学生“深挖洞”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并不能限制教师对某些细节的挖掘。陈老师在教学过程就很注重一些细节的处理。

如在教学柳树在高原生存所受的考验时,陈老师给学生补充青海高原的知识,让学生再次感受环境的恶劣。当学生得知青海高原干旱和寒冷的程度比自己预想的要严重得多的时候,柳树顽强的精神就又一次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四、领悟精神,循循善诱,感情熏陶润物无声

教学过程中,老师始终热情充沛、慷慨激昂,用发自内心的对柳树的敬仰和对生命力的敬畏为课堂奠定了积极的感情基调,学生无不深受影响。其次,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想像说话参与课堂,在思维和语言碰撞过程中感受柳树的精神,如第六小节中想像柳树在各种恶劣条件下顽强抗争的情景,结尾点题后想像具有柳树精神的人物这两个练习。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思维情感参与学习,主动参与了认识柳树精神的过程,挖掘了柳树的思想内涵,使人文精神与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不吝鼓励,使学生懂得“鼓励——欣赏”

在陈老师的课上,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有很多的“你真棒”、“你说得多好呀”等鼓励的话语,还有很多的掌声。

如在一位学生交流完自己的感想后(该生说得的确很好),陈老师说:“这是大自然和生命的抗争。来,给这位学生掌声,也给这样的柳树掌声。”鼓励、欣赏与文本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调动了气氛,却并不显突兀生硬。

《青海高原一株柳》听课反思

今天我们有幸观摩了四位教师执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这四节课精彩纷呈,教学风格各异,让人无不钦佩他们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教学艺术,获益颇多。这四节课中,我最欣赏的是卫立锋老师的课,他的教学凸显了以下特点:

一、紧扣题眼,初读“神奇”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在卫老师这堂课上,他始终紧扣“神奇”两字,以“神奇”为切口,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研读文本。

课一开始就问学生:在作家的心目中,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随即板书“神奇”,并出示这句句子。紧接着就请同学们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柳树,看看这是一株怎样“神奇”的柳树?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神奇。在理解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的时候,我紧紧抓住“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这两句中的“巍巍然”和“撑立”上。然后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话“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仅仅是指它样子的神奇吗”过渡到第六、七小节,抓住“干旱”、“寒冷”“不可思议的奇迹”“经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引读这句话,让学生了解这株柳树在经历了无数次干旱、严寒、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却又能一次次活过来,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神奇!

二、朗读指导,化解难点

学生要进入美妙的阅读“佳境”,须“悟文”,须“入情”,须“传声”,因为文美感目,情美感心,声美感耳。本着从大处着眼,抓重点字词的原则,卫老师把切入点放在了“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这条明线上面,引导

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这条潜藏于文本的暗线,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课上,老师紧紧抓住孩子们的情感,让他们入境悟情,体察文字的灵魂。第一次回归“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句话是在刚接触这棵柳树的时候,学生读这个句子时情感上是空白的,他们所看到的仅仅是文字表面所传达的信息;在了解了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之后,老师又一次引导学生读这个句子,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初步感悟这棵柳树身上具有的精神;学习了这株柳树不平凡的生长过程后,再读这个句子,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相当丰富,对这棵柳树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已能意会言传;等到将家乡灞河的柳树和这株柳树一比较,学生第四次读这句话的时候,这株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已经从文字的柳树转化成了一棵有生命有温度的树了。一次次读,一次次悟,在朗读中达到情感上一步一步的提升。读,反复地读,就能有所悟!让学生反复读就必须让他们一次比一次读得带劲,这就要巧妙地、不厌其烦地激发。从读中,学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这一点,这堂课可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反观我自己的课堂教学,就感觉在指导朗读方面做得很不到位。今后我会在这方面下功夫的!

三、引导对比,感悟精神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另外 卫老师在课文结尾设计了一个问题:“面对这株柳树,你想到了谁?”学生回答的有:“霍金、桑兰、张海迪、海伦凯勒、贝多芬…。”而且学生还说出了,为什么想到他们的原因。可以看得出来学生是真正明白了文章的主题,这种“借物喻人”的写法也发挥了其效应。这个问题设计的好,卫老师注意做到了语文课堂的延伸,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而这些正是我课堂中所缺少的,也正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四篇: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模版)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

(一)读完《青海高原一株柳》,我的心深深地被长在高原上的柳树震撼了,这棵柳树生长广袤无垠而又贫瘠荒凉的高原上。那里的环境很恶劣,它经历过多少次的高原风雪,多少场的电轰雷击,多少次的持久干旱,但它没有畏怯,而是用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活了下来。在这么恶劣的自然条件,它长得那般粗壮,那般苍郁,那般生机勃勃。

柳树在我们生活中是那么的常见,它在我们的印象里都是那么婀娜多姿,风情万种,但是高原上的那一株柳树给我们的印象是粗壮,苍郁的,富有强盛的生命力。

课文中说'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这句话其实不只是在写柳树,也是在借柳喻人,并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有可能不公平,但是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

生活中还有很多和高原上的一株柳树一样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的人如:海伦。凯乐、张海迪、贝多芬……

许多的科学家却在艰难的环境中也为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如:霍金。

霍金被人们称为'宇宙之王'.命运对霍金很残酷,但是他与病魔顽强斗争,坚持学习和工作。他一坚韧不拔的毅力撰写了《时间简史》,影响巨大。在全身瘫痪不能说话的艰难痛苦之中,霍金仍然孜孜不倦的探索宇宙的未知世界,取得了非凡的研究成果。

这篇课文启迪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挫折和坎坷,但是只要我们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着自己的韧劲和毅力去努力,生命就会创造出新的奇迹。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

(二)我们学习了《青海高原一株柳》后,是否被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精神所震撼?高原柳生活在环境如此恶劣的地方,却凭着顽强的毅力生存下来。它所遇到的困难我们并不难想象,但它遇到困难时所要付出的努力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那么,柳树是怎样造就了不死奇迹,成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的呢?柳树的这种精神在我们身上却是少有的。

我们只会沉浸在无谓的琐事当中,在学习上一遇到困难就畏缩不前,祖国的花朵难道只是颇有其貌,却从未经历过风雨的温室花朵而已吗?错过这一次次磨练意志的好机会,我们怎能成长起来?坚强起来呢?

由此,我又联想到海伦·凯勒。这位在无声、无光、无语的黑暗世界中度过89个岁月的弱女子。她的命运与我们相比,又显得如此可悲。在幼时被猩红热夺去光明、声音,接着又丧失了语言能力。但在沙利文老师的帮助下,渐渐学会了读书、识字、说话。在这过程中海伦又付出了多少艰苦的努力?她在想象中感受着世界,探索着世界,追求着世界。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佛大学,创作出许多感人肺腑的作品,投身于慈善事业。她与柳树一样,有着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勇敢挑战困难,创造了奇迹。尽管命运对我们有些人是不公平的。

但是,只要我们不屈服于命运的摆布,顽强地与命运抗争,把命运掌握在手里,就能赢得一片属于自己的绿荫!就能成就自己的事业!未来是美好的,不要怨天尤人,让我们以百倍的信心、百倍的努力,去创造我们那辉煌的人生吧!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

(三)'这是一棵柳树,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为平常的柳树。'第一点,叙述柳树的作者,除非此树形态怪异,不然,一定会选择一排柳树来描写。可是本文并非如此。第二点,柳树不生活在水边,不生活在平原,生活在沙漠中吗?哈哈哈!!不可能。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我读了下去。的确不平常,极不平常。这株柳树生活在青海高原。要知道,青海高原空气稀薄,干燥、高寒。无论什么植物,在这里,不是死亡,就是退缩,文中也描述了这一场景:'赭红色起伏的草地上根本看不到一颗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开阔,也显得异常苍茫……'不过文中这一株柳树还真有点震摄人心,真想不出只有一株柳树的原野是什么样的。

唉,不想也知道这株柳树生存下来,有多不易。高达数米的柳树,吮吸着土地极深处仅有的一丝水分和营养,坚强地站立在苍茫的开阔的高原上。之后,作者在文中大胆猜测,风把一团团柳絮送上了高原,生长出了一片幼柳。可是,缺水,把它们全毁了,只有这一株顽强地活了下来。不知熬过了多少风雪、多少干旱、多少雷电,它存活了下来,而且坚强地挺过了一年、十年、甚至数百年!OK,一个间断。作者写到这儿完全可以结束,但他没有。他又做了一个精彩的对比。拿家乡河边的柳与这棵饱经磨难的柳作对比。没错,同是一棵柳,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其之远?面对残酷的命运,这株柳没有抱怨、没有畏缩,它选择的是竭尽全力地抗争。何为顽强?就是这种精神,这种毅力!我被它的这种精神折服,深深地折服,无法自拔。

这株柳,就是我们人生的激励版,困苦和磨难,都是要挺过来的,就像柳树一样,在拼搏中成就一片绿阴。

第五篇:《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

柿子园乡中心小学 六一班 夏艳芳

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叫《青海高原一株柳》。在这篇课文中,我知道了在青海高原之上,只有一株柳树。它所面对的是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和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面对的是持续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但是,它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了下来。

课文中说“命运给予这株柳树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但是,它却在一线希望中成就了一片绿阴。”我觉得这句话不仅仅是写柳树,而是在写人。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启示: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公平,但是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青海高原上的这棵柳树就生活在一个艰苦的世界里,它经历过无数次的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经历过无数次的雷轰点击却一次又一次的起死回生。

这真是一棵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

古今中外,也有许多的科学家也有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有超乎想像的毅力和韧劲,比如:霍金、张海迪、、桑兰、海伦·凯勒……

尽管命运对我们有些人是不公平的。但是,只要我们不屈服命运的摆布,顽强的与命运抗争,把命运捏在自己的手心里,就能赢得一片属于自己的绿荫!就能成就自己的事业!未来是美好的,不要怨天尤人,让我们以百倍的信心、百倍的努力,去创造我们那辉煌的人生吧!

指导教师:郑永婷

下载青海高原一株柳评课 文档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海高原一株柳评课 文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 读完《青海高原一株柳》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这是怎样的一株柳树啊!它生长在广袤无垠,只有小草覆盖的青海高原之上,它的身后没有一颗柳树!这里四季......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 这个学期,我认真品读了《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读后,着株生长在高原的柳树它那“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敢于向恶劣环境挑战,敢于抗争,敢于棉队,......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课题实验教学设计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即墨市德馨小学于兰美 1. 课前准备:完成《青海高原一株柳》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出现的生字词,读准生词......

    青海高原一株柳(练习)

    青海高原一株柳(预习) 看拼音,写词语 tiězhùnüèdàicuīhuǐɡēsònɡzhuóyuèrènxìnɡ 给加点字注音 伫立深邃赭红色青石嶙峋 《青海高原一株柳》的作者是,他的代表......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师:今天咱们学习课文的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非常苍茫和恶劣,课文中用了这些词,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15课 青海高原一株柳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教师:李晓宇 [教材简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一、揭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展示贺知章的《咏柳》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齐读——《青海高原一株柳》。 3、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强化双基训练 1检查生字读法 2出示......

    青海高原一株柳说课稿大全

    《青海高原一株柳》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散文,纵观文本,文章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借物抒情,为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