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标准化战略 推动山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实施标准化战略 推动山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6年第06期
标准是指导生产、规范贸易和服务、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技术基础。实施标准化战略,做好标准化工作,对推动山东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五”以来,山东省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充分发挥了标准化工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标准化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提高认识,把握机遇,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做好标准化工作。
实施标准化战略,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省份,是山东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山东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方方面面的努力,需要各种要素的支持,而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努力构建起我国的技术标准体系,是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内容。发达国家通过将核心技术转化为专利技术,又将专利技术融入到技术标准中,并设法在最大范围内推广其技术标准,从而达到垄断核心技术、占有国际市场的目的。我们要顺应“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融入标准,增强产品竞争力,加快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为建设创新型省份奠定坚实基础。
实施标准化战略,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标准作为一种贸易技术的措施,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手段之一。对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研究已经成为新时期标准化工作的核心和主攻方向,也是标准化工作迎接新形势、新挑战的关键所在。我们要认真研究国际标准,找出差距,积极跟踪国外标准,特别是我国产品的出口目标国标准的制订,努力研究应对措施,打破国外的技术壁垒,为提高我省产品和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服好务。同时,我们还要建立健全检测技术标准体系,为应对和减少贸易摩擦提供技术保障。
第二篇:浅论推动劳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文章标题:浅论推动劳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大培训、大转移、大增收、大发展”的思路,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富民强县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来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6年4月,作为全国惟一的县级代表参加了全国实施阳光工程两周年座谈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努力
把劳务经济建设成郧西第一大资源型产业。
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在提高就业能力上实现新突破。我们将不断完善培训方式,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努力提高输出劳务的含金量,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是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水平。以国家实施的“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项目为依托,加大对县职业技术学校、县劳动就业局、农业推广学校等五大培训基地的整合力度,使其实现资源优势互补、走合作化之路。二是多措并举,着力提高师资力量。大力培养“双师型”、“兼职型”教师,壮大职业培训教师队伍,提高职业师资培训素质。三是创新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不断完善和推广“学校+企业、学校+中介组织+企业”等订单定向培训模式,实现供需对接,培训、就业对接,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加大网络建设力度,在提高输出数量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完善劳务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方式,加快建立和形成劳务组织化输出格局,提高劳务经济规模效益。二是依托劳务基地定向输出。加强政府之间的合作与协作,主动与发达地区大型务工企业签订劳务订单,形成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推动我县劳务人员成建制输出,保障劳务输出的及时性、有序性、稳定性、长期性。三是利用中介有组织地输出。积极引进发达地区有实力的劳务中介,引导郧西外出成功人士创办服务组织,发展劳务能人队伍,切实形成“三级联动、上下相通、内外相连”的劳务输出网络。四是采取多种形式有目的输出。积极组织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工种的劳务输出、洽谈(招聘)会,开展形式多样的输出。
加大组织建设力度,在提高服务劳务经济力度上实现新突破。不断推广和完善建立流动党组织、工会组织、计生组织等,加强我县务工人员集中地区组织建设,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担负起做好服务,维护权益的职责。不断探索建立困难农民工救助机制和外出务工农户帮扶机制,继续推广“帮工队”、“保育居”、“红白理事会”等成功做法,着实解决外出务工家庭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为外出务工农民解除后顾之忧。
加大依法维权力度,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上实现新突破。以务工人员的权益保障为重点,依法实施有组织的劳动维权。不断加强工会组织等维权组织建设,进一步提升郧西县农民工维权中心的服务功能,建立一支稳定的维权队伍。切实畅通维权信息和渠道。组织司法、劳动、公安等部门积极推进在劳务输出基地,相对集中的行业和大型企业组建劳动维权组织,建立共同维权协作关系,强化与当地政府和劳动保障部门的协调,依靠当地政府及劳动保障部门依法开展维权工作,切实维护我县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加大品牌打造力度,在提高核心竞争力上实现新突破。一是突出重点,培育品牌。面向市场,着眼就业,严格培训标准,严把培训质量关,把我县缝纫、电子电工、数控、建筑、汽驾等具有一定专业基础和优势的培训项目,优先培育成技能娴熟、诚实守信、特色鲜明、竞争有力、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郧西劳务品牌。二是加强管理,提升品牌。不断创新和完善我县培训效果评估制度,加大技能鉴定力度,加强鉴定管理,严格鉴定标准,增强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打造郧西技能培训的信用和技能品牌。三是广泛宣传,叫响品牌。充分利用县内外新闻媒体、有关部门和培训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我县具有优势的劳务品牌,特别是要有针对性的向劳务输出基地,大型企业广泛宣传,着力提高郧西劳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大“回归经济”发展力度,在提高外出成功人士回乡率上实现新突破。把“回归经济”纳入经济工作的重点,不断加强“回归经济”的培植力度。建立健全县乡领导联系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制度,完善优秀创业人才档案,加强与外出务工人员特别是成功人士的衔接沟通,定期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座谈,定期外出走访慰问,召开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座谈会,介绍家乡的变化,推介发展项目,大力宣传郧西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将资金、技术、信息和观念带回家乡,推动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浅论推动劳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浅论推动劳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布日期:2008-11-08 点击:168次
改革开放以后,县域经济不断壮大。目前,我国县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90%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县域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县域经济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在全球经济放缓、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出口订单减少这样的宏观环境下,县域经济发展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要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首先,要把加快经济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势必会造成大的起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才真正体现了发展的硬道理。
其次,发展县域经济要与当地的新农村建设结合,要与农村综合改革相结合。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明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饮水安全、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等各种税费以后,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步伐明显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减人、减事、减支与发挥政府职能的关系,乡镇机构该履行的职责、该提供的公共服务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还要逐步加强。
第三,发展县域经济要坚定走工业强县的道路。国内外发展的实践证明,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是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工业化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是培植地方支柱财源、实现财政增收的重要渠道,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县域工业的发展也是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能力。事实上,县域工业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农业,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发展县域工业必须将工业与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有效地结合起来,即大力发展与农业相关的工业或第三产业,如农产品、林产品、畜牧产品、水产品的加工、运输、仓储、销售以及与农业发展相配套的服务业。只有农业与工业、第三产业的密切配合,才能有力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第四,发展县域经济要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联系起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打开这种格局创造了前提。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已扩大到全国,并取得阶段性成果。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推动了县域经济工业化的进程。
第五,发展县域经济要结合当地的城镇化来进行。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的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也应成为县域经济的重头戏。相对于城市已较大程度地实现了与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现代生活方式而言,农村很大程度上还延续着传统生活方式。积极推进城镇化,也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发展小城镇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对小城镇建设进行超前引导,科学规划,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的组织模式。
第六,发展县域经济要体现当地的优势,以特色经济作为龙头。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以牺牲资源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本地特色为代价。特色经济要坚持从本地区比较优势出发,根据本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即经济中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份额,在某一产业上构建经济增长极,形成县域主导产业,提高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一是要立足现有条件,扬长避短,把自己的特色发挥出来,在比较中求生存,在优势中求发展。二是要分析市场,深挖需求,谋求特色和优势。资源总是稀缺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从外部获取资源的能力及其内部整合利用资源的能力反映了企业的竞争优势。资源本身并不会产生经济价值,它们必须被放置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才能有效利用,并产生经济价值。三是要把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单有自身的资源优势,而现有条件下不符合市场的需求,不能发展;符合市场需求,但是目前本身不具备发展的能力,也不能脱离实际。
第七,发展县域经济要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离不开农村劳动力转移。目前,农民的收入来源主体正在发生转移,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经营收入为主逐步转为依靠非农产业的发展为主。鼓励县域内非农产业、中小规模工商企业的发展,对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减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是非常有利的。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外来人口较多的城镇要从实际出发,完善社会管理职能。
(来源:《经济日报》 2008年11月4日)
推进四大创新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发布日期:2006-03-16 点击:32次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一、创新思路,把握发展方向
思路决定出路。县域经济能否大发展、快发展,除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外,关键要有与时俱进、科学明晰的发展思路。综合分析永兴的优势与劣势、潜力与困难、机遇与挑战、县情与民情,我们把永兴的发展定位在建设“全省一流的县城、一流的民营经济强县、一流的旅游景区”上,把思路定格在“坚持项目带动、调优经济结构、突出工业强县、实现跨越发展”上,把重点定点在实施“中国银都”发展、工业园区带动、永兴冰糖橙品牌、旅游产业开发四大战略上。一是创新发展城镇经济思路。立足永兴的区位优势和现有基础,坚持提质与扩容并重,着力经营城市,建成功能最强、生态最好、人居最佳、产业强壮、特色突出的特色工业城和现代山水旅游城;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机制,加快小城镇建设,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鼓励农民进城兴业,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和城乡互动。二是创新民营经济发展思路。立足相对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以园区为依托,以市场为载体,坚持“四
为主”(经济以民营为主,企业以民有为主,投资以民间为主,事业以民办为主),落实“四不论”(不论何种形式,搞好就行;不论归谁所有,缴税就行;不论哪种所有制,能促进发展就行;不论级别高低,能搞上去就行),放胆、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坚持“兴”(围绕特色产业开发兴办企业)、(吸引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办企业)、(挖掘民间资本潜力办企业)、“引”“挖”“扶”(扶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举,在壮大工业上先突破、大突破。三是创新开放型经济发展思路。立足后发优势,以项目为支撑点,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突破口,硬环境硬抓,软环境抓硬,坚持“思想不通换脑子,工作不力换位子,阻碍发展摘帽子”,开展全民招商,力促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地招商引资。四是创新特色经济发展思路。坚持“一乡一品、规模经营、市场聚集、大户带动”,着力建设“一个园”(县工业园)、“三个带”(国道经济带、省道经济带、东部山区经济带),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集约经营集中”;大力整合金银产业资源,打造“中国银都”品牌,建设在全国有最大影响的白银交易市场;大力开发以丹霞山水和宗教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建成全省一流的旅游景区。
二、创新机制,突破发展瓶颈
机制障碍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永兴县着眼于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活生产力潜能,着力创新人、财、物的管理和使用机制。一是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完善保障机制,破除论资排辈,坚持放眼四海,唯才是举,广纳群贤,不拘一格选人才,促进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合理流动。坚持以发展论功过,以业绩定取舍,建立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有为就有位,无为便无位”的用人机制;坚持以考核定位次,以功过论奖惩,以作为求地位,实行目标管理、末位淘汰考核制度,实行县级干部联乡包产业、包项目责任制和部门包村办实事、机关干部“结对子”帮扶制度,奖优罚劣,做到了人尽其才。二是创新资金运筹机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实行乡镇“零户统管”、部门“零基预算”,推行政府采购,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立足优势资源,围绕 “黑”(煤炭)、“白”(白银)、、“绿”(永兴冰糖橙)、“奇”(丹霞山水)、“彩”(烟花)“六大特色”做文章,“净”(水电)
培植新兴财源,优化了财源结构;面向市场,充分发挥产业引导资金的作用,变政府单一投入为社会多元投入,运用市场机制筹措、公司化运作建设资金,做到了财尽其力。三是创新物力使用机制。盘活城市有形、无形资产,坚持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二级市场,实行竞价拍卖、协议出让,实现了土地资产的有效增值;将道路、公厕、垃圾场、公交线路等经营权和使用权推向市场,把死钱变活钱;对户外广告标牌经营权、公益设施和公益活动冠名权,进行转让、拍卖和租赁,把“无形”变“有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深化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盘活了各类闲置资产,做到了物尽其用。通过机制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三、创新技术,增强发展动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提升县域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关键。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经济发展的一次飞跃。为此,永兴县大力加强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应用,加快技术创新,努力把后发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强势。一是抓引进。加快发展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及各类科技中介组织,健全科技创新支持体系,广泛搜集科技信息,引进当地需要、市场前景看好的科研成果;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依托项目,引进“候鸟式”人才,进行短期指导和技术攻关,通过一个项目、一个老板,引进一批人才。二是抓推广。组建专业队伍,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普及科技知识,增强群众的科技意识;大办各类科技园区,先示范、后推广,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使
良种良法、先进技术和工艺得到群众认可。三是抓应用。以园区为依托,运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突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加速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有机化进程,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以企业为载体,运用高新技术武装传统工业,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四是抓开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导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变,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鼓励科技人员创办民营科技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信息中心和营销中心,鼓励企业开展横向联合,加强校企、院企协作,努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近几年来,永兴县已有10多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实施技改项目28个,开发新产品34种。通过技术创新,增强了经济发展动力。
四、创新环境,营造发展洼地
环境就是形象,就是生产力。良好的环境,不仅能带来社会效应,而且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永兴县坚持“软硬兼施”,力促硬环境上档次,软环境上水平。在硬环境上,大力加强城镇、交通、水利、通讯、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设“全省一流的县城”,以创建省级文明县城为契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合理设置城市景观、街道建筑等,做到既反映历史文化传统,又体现现代气息,以完善的设施、优美的环境,着力构筑“园林永兴”。在软环境上,完善政策,兑现承诺,以铁的手腕、铁的纪律、铁的措施,彻底铲除滋生“三乱”的土壤。对所有审批项目,实行一门受理、联合审批、限时办结的“一站式”服务;对重大项目,实行联席会议制度,联审联批,特事特办,专人服务,跟踪落实;对重点项目,实行政府挂牌保护;对外资项目,实行全程代办。把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和执法机关的主要职能定位在服务上,大力营造规范有序、诚实守信、优质高效的亲商环境;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市民素质,努力营造“诚信、纯朴”的人文环境,以最宽的政策、最优的服务,努力打造“魅力永兴”。通过环境创新,营造了发展洼地,激发了创业主体的活力。
第四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实现哪五大转变?
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三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四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五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惟其如此,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在实处,才能真正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二、用矛盾分析法说明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中的“好”与“快”的辩证关系?
1.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好”是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快”是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强调。依靠科技进行结构优化,提高质量和效益,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如果一味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会影响发展的内涵和质量,“快”也不会持久。2.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要坚持全面地看问题。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质量和效益,又要注意的速度。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我们要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质量和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结合十七大报告精神,请你谈谈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1.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6.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7.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8.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四、为什么说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深入领会和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摆在当前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真正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必须要解决好观念转换、动力机制和制度保障的问题。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政绩观与发展观相辅相成,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与发展观是密切相连的。有什么样的政绩
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反之亦然。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干部在“发展”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误区,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率是硬道理”,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在这种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片面的政绩观。很多地方,上级对下级的考核指标主要以GDP为主,甚至成为领导干部升迁去留的唯一标准。与此同时,在以经济数据、经济指标论英雄的片面政绩观的引导和驱使下,一些地方开始脱离地方实际,为追求一时的增长速度盲目上项目、办企业、引投资,大搞“形象工程”、“亮丽工程”、“夜景工程”,给地方发展造成了长期的包袱和隐患。有的地方不顾群众反对,大肆圈地卖地,通过各种手段“挤占”群众利益,在当地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由此可见,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就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在政绩观上出现偏差,发展观就会与科学产生偏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必然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什么是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政绩观的灵魂和指南;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要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要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要把党和人民的需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要坚持看政绩用干部,努力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明确一个原则。那就是,对那些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被实践发展证明属于突出成绩和重大贡献的,必须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而对曾经被认为是突出成绩、但被实践证明是虚假政绩或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加以认定和追求责任,已经因此得到提拔重用的干部,必须坚决撤下来。
第五篇:着力实施“三个温岭”战略 推动县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着力实施“三个温岭”战略 推动县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浙江省温岭市十二届二次党代会提出,在今后一段时期,将着力实施“三个温岭”战略(即“内生温岭”、“海上温岭”、“市外温岭”),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到2020年前实现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三个温岭”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内生温岭强调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温岭发展的基础所在,海上温岭强调发展空间的转变,是温岭发展的希望所在,市外温岭强调发展路径的转变,是温岭发展的动力所在。实施“三个温岭”战略是保持温岭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和长远需要。
一、实施“三个温岭”战略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培育和建设“三个温岭”,实现市内和市外、海洋和陆地、东部和西部统筹发展,这一战略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从发展实践来看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1、培育“内生温岭”是温岭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温岭经济发展主要面临着四大不利因素。一是随着外部竞争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改变,直接造成劳动力成本提高,这一点目前在鞋类企业表现尤为明显;二是人们环保意识增强,政策要求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大,使企业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投入加大,成本上升;三是土地、水、电等资源和能源供应紧缺(温岭人均水资源量709立方,仅是台州平均水资源量的40%和全省平均的1/3,属严重缺水地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用电需求负荷50万多千瓦,目前缺口达15-20万千瓦,短缺严重。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4亩,可用土地更加稀缺);四是反倾销、贸易壁垒等国际因素,致使制造加工类产业的竞争力逐渐下降,产业急剧扩张受到一定的限制,造成了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保持竞争力,开始向低地价、劳动力资源丰富、环保要求低的地区转移。温岭区域经济发展已进入“高原状态”,高速前进的负荷加大。要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地运行,必须调整优化温岭的经济结构,增加第三产业比重,提高第二产业的科技水平。
2、建设“海上温岭”是温岭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温岭陆域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承载力越来越弱,可用于产业发展的土地越来越少,经济持续较快稳定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温岭拥有1521平方公里海域、316公里海岸线的海洋资源优势,滩涂用地155.28平方公里,其中绝大部分可围涂。因此,向海洋要资源、要发展,开发利用海洋、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已成为温岭解决土地资源短缺、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当前,温岭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随着甬台温铁路、石松一级公路的即将贯通,台州沿海高速公路的动建,东部产业集聚区的交通环境将彻底改善,其良好的区位优势愈加凸显。依托三面环海的海岸带,充分发挥沿海陆域、岛屿和海洋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建设东部产业集聚区和滨海新城,培育和建设“海上温岭”已经成为温岭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这是温岭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
3、建设和培育“市外温岭”是温岭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选择
英国著名国际投资专家约翰?哈里?邓宁曾研究了直接投资流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过著名的投资发展周期论。该理论认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等于对外直接投资额减去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与该国人均GDP具有密切的关系。邓宁将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人均GDP低于400美元的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几乎为零,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负值;第二阶段,人均GDP在400~2000美元之间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相对较少,但区域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了大量外资,因此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负值,且绝对值有增大的趋势;第三阶段,人均GDP在 2000~4750美元之间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加,而外资输入的规模同时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依然表现为负值,但绝对值有缩小的趋势;第四阶段,人均GDP超过4750美元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明显加强,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明显表现为正值,并呈逐步扩大的趋势。对照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论,温岭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将处于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三阶段向第四阶段的过渡时期,正是对外直接投资和外资输入规模同时扩大的时期,在此期间实施“市外温岭”战略顺应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建设“三个温岭”的主要思路和工作举措
1、实现三大转变,培育“内生温岭”
(1)在优化产业结构上下功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一是进一步提升工业层次,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一方面要抓好现有传统优势产业的提升,引导其朝着产业集群的方向做大做强。当前重点要发展壮大以临港工业为主的重化工业、以汽摩配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另一方面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动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成长壮大。二是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当前温岭现代服务业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机遇期,要积极实施三产先导发展战略,促进城市产业升级,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着重抓好功能区块建设。在城市中心区,积极实行“退二进三”战略,并积极推进“总部经济”大楼建设进程。三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2)在推进科技进步上下功夫,推动经济由快速增长向科学发展转变。一是积极构筑科技创新平台。全市层面,继续开展院校(所)合作工程,引进一批高层次的科研机构。行业层面,鼓励八大支柱行业都建立行业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企业层面,鼓励大型或骨干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研发中心)。二是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力度。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3)在提高投资强度上下功夫,引导要素利用从粗放向集约转变。一是“腾笼换鸟”进一步盘活土地存量。二是提高集约利用水平。温岭已出台政策,新建工业用地项目一般应建造3层以上厂房。鼓励企业零地改扩建和技术改造,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继续深化发展循环经济“555行动计划”,认真落实节能减排举措,推进节能降耗减排。
2、创新开发路径,建设“海上温岭”
(1)要坚持统筹协调多方配合,促进合法、合理、合力开发。“海上温岭”建设,东部产业集聚区是主战场,该区域范围规划面积310.87平方公里,建设重点区面积152.2平方公里。在如此大的土地上要进行劈山填海、围涂造地、筑路架桥,以及相应的工业化、城市化开发,涉及到海洋、土地、资源、环保、生态等多个法规,因此,一是必须在学法、懂法、用法的前提下顺利推进开发。二是在开发过程中,必须时刻注重在科学与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背景下,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赢得最大的科技经济附加值,也就是要合理开发。三是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政府各部门、项目建设单位、社会各界、广大市民、大众传媒,要形成一个合力促开发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也就是要合力开发。尤其是项目前期工作必须要建立联动机制走并联审批之路,这是“海上温岭”开发建设的关键所在。
(2)要实施点轴相结合的非平衡战略,促进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互动发展。所谓“点”,主要是指温岭沿海的产业集聚区块,主要有滨海、箬横、东海塘、东南和上马5个工业区块,这些都是区域经济的生长极;所谓轴包括纵横两个方向,纵轴是沿海岸带或海岸线方向的交通干道,主要是沿海高速温岭段和75省道南延及东部产业集聚区内的松航路、经塘路、8l省道松门过境段,横轴是从沿海各功能区块向内陆延伸的交通主干线,主要有石松一级公路、8l省道、太龙一级公路等。通过实施非平衡战略,点线结合,连线成网,依托日益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统,把东部产业集聚区与温岭中部、西部等内陆地区连接起来。下一阶段,必须加快沿海高速温岭段和石松一级等交通主干道路建设,构建内陆与沿海之间的物流大走廊,提高综合集疏运能力。同时,要积极利用温岭丰富的海洋资源,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等产业,实现海洋资源和区域优势紧密结合,海洋产业与陆域经济联动发展。
(3)要注重空间开发和产业开发的一体化,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东部产业集聚区发展条件优越,尤其是优良深水港区龙门港的立项兴建,这一区块将是温岭未来开发建设的重点,但目前集聚区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比较薄弱,需要依托西部的滨海、箬横、松门、石塘几个中心城镇来带动发展。该区域的开发并非是东部四个城镇单纯的拼合,而应在各城镇现有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通过改善和建设区内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形成温岭市域全新的发展空间,把东部小城镇现有的产业纳入到产业集聚区中,依托周边城镇服务功能,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在产业不断集聚、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进一步带动人口、经济的集聚,推进东部城镇建设。因此,下一阶段东部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要重点提升松门在东部沿海的中心地位,促进松门由传统的渔区经济向滨海港城经济转变,成为临港工业集聚地、水产品集散和加工基地。同时依托台州滨海工业区块,促进滨海镇发展,使之成为温岭东北部的重要增长极。保持石塘历史文化名镇和渔港城镇特色,建设温岭中心渔港,大力发展船舶等临港工业。把箬横建设成为东部平原区重要的人口和现代产业集聚地,提升制造业、旅游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3、内外互动,推拉结合,建设市外温岭
(1)明确战略定位,优化发展路径。必须结合温岭实际情况,确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吸引企业回归的产业选择和基本类型。从“走出去”的类型看,一类是优势型的“走出去”,温岭在鞋业、机电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这就为温岭产业梯度转移奠定了基础,当前着手筹建的江西泰和温岭产业园是这一类型“走出去”的典型代表;另一类是学习型的“走出去”,即以汲取国内外先进的产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市内产业升级、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为目的向更高水平国家和地区进行的对外投资。从实际看,温岭市“引回来”企业的主要落脚点在于两处,一处是总部经济基地,一处是东部产业集聚区。总部经济基地应着重引进企业总部以及营销、研发等部门;而东部产业集聚区应选择有利于温岭市产业升级转型的临港型工业、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2)拓宽发展空间,推动企业和个人“走出去”。在温岭目前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较为紧缺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在市域外建立原材料供应基地和产品生产营销基地,通过“借力提升”、“借地发展”,充分挖掘所在地在劳动力、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结构和质量上的比较优势,直接扩大生产经营空间和资源拥有量,实现温岭产品的“全国化”乃至“全球化”研发、生产和营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间的合作和交流,不断优化“走出去”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要充分利用“建筑之乡”的品牌优势,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市外工程承建、劳务输出和资源开发;同时,要着重考虑发展“飞地经济”,建立市域外温岭产业园区。要鼓励新一代温岭商人外出经商和创业。目前在外地经商办厂的温岭人达40多万人,每年赚回的钱数以亿计。这些在外温岭企业和商人是温岭宝贵的人脉资源,也是促进温岭人外出经商、创业的推力和拉力。
(3)营造创业环境,吸引在外温岭商人报效桑梓。主要载体是“回归工程”,建议结合正在开展的“围海造地”、实施“海上温岭”战略这一巨大的历史性机遇,引导在外温岭商人参与东部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培育“市外温岭”提供基础保障。同时,积极发展高层次的现代服务业,尤其是要加快建设位于城市新区的总部经济基地,筑巢引凤,吸引部分在外温岭企业回家乡设立总部。
三、立足理念创新,加快平台建设,落实“三个温岭”战略
1、创新理念,转变发展思维
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如果抱着守成固有的思想去培育和建设“三个温岭”将步履维艰。比如在“内生温岭”建设中,仅靠工业增长推动经济发展已不是长久之计,必须突出制造业转型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两个重点,做到互动发展。培育和建设“海上温岭”,仅靠海洋经济部门努力也非易事,而应通过陆海联动,以陆域经济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近期必须要确立以东部产业集聚区为主战场,加大力度,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做强海洋经济实力。培育和建设“市外温岭”,从表面看转移了部分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流失了税源。但从长远看,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企业来说,寻找到了有利于发展的空间;对资本来说,得到了获取最大利润的机会。这实质上就是“跳出温岭发展温岭”理念的最好体现。
2、创新载体,加快发展平台建设
这里指出的平台含义非常丰富,具体讲就是与经济运行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润滑剂、助推器等。比如技术中心、创新平台和信息、物流、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这是制造业产业链之间衔接的润滑剂,有助于降低企业内外不同环节间的交易成本,加深产业链一体化程度,这在“内生温岭”、“海上温岭”建设中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实施“三个温岭”战略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它既是推动内部产业升级转型的有力支撑,也是承接外部投资和产业转移的基础保障。商会则是“市外温岭”建设的助推器,是内外联系的纽带和桥梁,要把温岭企业和商人“推出去”发展,把分散在各地经商的温岭人“引回来”投资。总部经济建设则是培育和建设“市外温岭”、“内生温岭”的重要平台,既是招商引资的载体,又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基地。
3、创新机制,狠抓工作落实
重点应建立工作机构、工作举措、绩效评估体系等工作机制。在工作机构上,市里已成立“三个温岭”建设领导小组,由市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四套班子成员参加、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并在领导小组内设立“内生温岭”、“海上温岭”和“市外温岭”三个工作组,现已着手拟订方案组织实施。在工作举措上,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推进责任化、责任落实具体化”,把每项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责任领导、责任单位、责任人。项目建设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关键。在实施“三个温岭”战略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作的主抓手,牢固树立项目首位意识,对重点项目实行“一位领导牵头、一套班子运作、一事一议、一条龙服务、一竿子到底”办法,加快项目进度,为顺利实施“三个温岭”战略提供坚实的工作保证。在绩效评估上,要建立符合温岭实际的指标体系,开展合理的绩效评估,实施赏罚分明的考评措施。
(作者颜士平系浙江省温岭市发改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