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QES常用法规标准清单(20140101)
(以下法规标准更新截止到2014年1月1日,仅供参考,请及时浏览国家质检总局、环保部、卫生部、安监总局和各地质监局和检验局、环保局、卫生局、安监局网站)
常用法规和标准清单(环境类)
常用法律法规和标准清单(职业健康和安全类)
第二篇:中国环境法规清单
中国环境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环境保护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决定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决定 6.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三、环境保护行政法规、法规性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3.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4.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5.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6.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
7.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倾废管理条例
8.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
9.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
10.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暂行办法
11.关于调整超标污水和统一超标噪声排污费征收标准的通知(国务院批准,国家环保局等部门发布)
12.关于开展征收工业燃煤二氧化硫排污费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务院批准,国家环保局等部门发布)
13.国务院关于二氧化硫排污收费扩大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批复
14.国务院关于同意征收煤炭城市建设附加费的批复
15.对外经济开放地区环境管理暂行规定
16.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
17.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18.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19.国务院关于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的几项规定 20.国务院关于加强乡镇、街道企业环境管理的规定
21.国务院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
22.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
2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
24.国务院关于开展加强环境保护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违法活动的通知
2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控制境外废物向我国转移的紧急通知(根据国务院决定,国务院办公厅发布)
26.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
27.国家环保局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有关问题的通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环保局发布)
2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指导委员会有关问题的复函(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函复)
四、中国人民解放军环境法规和规章 1.中国人民解放军环境保护条例
2.关于进一步加强军队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
3.军队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4.军队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规定
5.军队企业负责人环保责任制办法
6.军队监侧系统承担军队单位污染源监测任务的实施办法(试行)
五、环境保护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一号局令)
2.3.4.5.国家环境保护局法规性文件管理办法(第二号局令)
放射环境管理办法(第三号局令)
环境保护信访管理办法(第四号局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五号局令)
6.国家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第六号局令)
7.国家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第七号局令)
8.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第八号局令)
9.环境监理执法标志管理办法(第九号局令)
10.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第十号局令)
11.防治尾矿污染环境管理规定(第十一号局令)
12.国家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推广管理办法(第十二号局令)
13.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办法(第十三号局令)
1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管理规定(第十四号局令)
15.环境工程设计证书管理办法(第十五号局令)
16.环境监理人员行为规范(第十六号局令)
17.环境统计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七号局令)
18.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第十八号局令)
19.环境信访办法(第十九号局令)20.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程序
(2)关于建设项目环境管理问题的若干意见(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
(4)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权限问题的通知(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管理办法
(6)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收费标准的原则与方法(试行)(7)关于加强外商投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通知
(8)关于加强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9)关于进一步做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几点意见(10)关于重申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权限的通知(11)关于加强自然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管理的通知(12)关于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的通知
21.关于增设“排污费”收支预算科目的通知
22.征收超标准排污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办法
23.关于环境保护资金渠道的规定的通知
24.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补助资金管理的若干规定
25.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征收污水排污费的通知
26.国家物价局、财政部关于发布环保系统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及标准的通知
27.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
2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标准管理办法
29.国家环境保护局关于加强地方环境标准备案管理工作的通知
30.国家技术监督局关于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发布问题的复函
31.关于实施国家大气环境标准的通知
32.关于实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国家标准的通知
33.环境监理工作暂行办法
34.人事部关于同意国家环境保护系统环境监理人员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的批复
35.国家环保局关于环境监理机构能否实施行政处罚问题的通知
36.化学品首次进口及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环境管理规定
37.化学品进出口环境管理登记收费标准
38.废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充
(1)关于废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的补充规定(2)关于增补国家限制进口的可用作原料的废物目录的通知(3)进口废物装运前检验管理办法(试行)
(4)关于加强对放射性物质、放射性污染设备及放射性废物进口的环境管理的通知
39.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试行)
40.关于在我国开展环境标志工作的通知
41.关于发布我国环境标志图形的通知
42.有机(天然)食品标志管理章程(试行)
43.环境保护产品认定管理暂行办法
44.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
45.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
46.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47.污水处理设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
48.汽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办法
49.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
50.环境保护计划管理办法
51.关于加强饮食娱乐服务企业环境管理的通知
52.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企业土法炼硫磺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
53.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
54.关于加强乡镇企业污染防治和保证贷款安全的通知
55.关于“九五”期间加强污染控制工作的若干意见
56.关于监督检查《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贯彻执行情况的通知
六、环境保护法律解释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行政法规解释权限和程序问题的通知
3.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正确理解和执行《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的答复
4.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地方性法规对法律中没有规定的行政处罚行为,可否作出补充规定问题的答复
5.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地方性法规对法律规定的执法主体可否作出调整问题的答复
6.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行政机关是否可以自行决定委托问题的答复
7.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如何掌握地方性法规清理标准问题的答复
8.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规章如何确定罚款幅度问题的答复
9.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如何理解“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问题的答复
10.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排污费的种类及其适用条件的答复
1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进口废物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1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五条第二款的复函
1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外经济开放地区限期治理环境污染决定权限问题的复函 14.关于超标排污费收入使用问题解释的复函
15.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对煤矿矿井水和采用直流方式的电厂冷却水收取污水排污费有关问题的通知
16.关于对火力电站征收排污费有关问题的复函
17.关于环境污染罚款是否适用《关于罚没财物管理办法》的复函
18.关于明确计划单列城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权限的复函
19.对新疆自治区环保局《关于补偿性罚款管理使用问题请示》的复函
20.关于《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若干问题的说明
21.关于转发最高人民法院、中国人民银行法(行)发(1989)2号文的通知
22.关于县级环境保护部门罚款权限问题的复函
23.关于如何掌握防治污染的设施验收标准问题的批复
24.关于地、市级环境保护部门确认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权限的批复
25.关于如何理解《水污染防治法》第十五条有关规定的复函
26.对《关于在环境行政执法中遇到的几个问题的请示》的复函
27.关于罚款和征收排污费能否同时执行问题的复函
28.关于对部属企业下属单位实行限期治理批准权限的复函
29.关于环境执法若干问题的复函
30.关于环保部门能否就污染赔偿处理决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问题的复函
31.关于执行《大气污染防治法》罚款标准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效力问题的复函
32.关于环保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问题的复函
33.关于pH值超标收费问题的复函
34.关于确定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的复函
35.关于如何理解环境保护部门的范围问题的复函
36.关于《环境保护法》第三十六条规定有关问题的复函
37.关于环境行政执法若干问题的复函
38.关于《铁路边界噪声限值及其测量办法》有关问题的复函
39.关于排污许可证核发权限问题的复函
40.关于水域功能区划审批权限的复函
41.关于协调解决吉林省环保局征收电厂冷却水排污费有关问题的复函
42.关于对自备供热发电厂烟尘排放计征排污费有关问题的复函
43.关于工业炉窑征收超标排污费适用标准问题的复函
44.关于超标水量费征收有关问题的复函
45.关于海南省农垦系统自行征收排污费问题的复函
46.关于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有关问题的复函
47.关于环监收函[193]07号文代表国家环保局意见的复函
附:关于建设
第三篇: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规程清单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规程清单
一、国家法律、法规、规章
(一)综合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主席令第91号1997年11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主席令第70号2002年6月29日)
3、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93号2003年11月12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六)(主席令第51号2006年6月29日)
5、建筑业安全卫生公约(第167号公约 2001年10月27日)
(二)安全管理
1、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导则(建质[2005]184号)
2、关于开展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建质[2005]232号)
3、关于落实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理责任的若干意见(建市[2006]248号)
4、关于加强重大工程安全质量保障措施的通知(发改投资[2009]3183号)
5、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建质[2010]5号)
(三)安全技术
1、建筑施工附着升降脚手架管理暂行规定(建建[2000]230号)
2、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建设部令第81号2000年8月21日)
3、建筑工程预防高处坠落事故若干规定、建筑工程预防坍塌事故若干规定(建质
[2003]82号)
4、建设事业“十一五”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第一批)(建设部公告第659号2007年6月14日)
5、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
(四)安全生产许可证、三类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
1、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国务院令第397号2004年1月7日)
2、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28号2004年6月29日)
3、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动态监管暂行办法(建质[2008]121号)
4、建筑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考核管理暂行规定(建质[2004]59号)
5、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办法(建质
[2008]91号)
6、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规定(建质[2008]75号)
(五)建筑起重机械
1、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66号2008年1月8日)
2、建筑起重机械备案登记办法(建质[2008]76号)
3、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373号2009年1月14日修改)
(六)消防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主席令第6号2008年10月28日修订)
2、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106号2009年4月30日)
3、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公安部令第107号2009年4月30日)
4、火灾事故调查规定(公安部令第108号2009年4月30日)
5、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公通字[2009]46号)
(七)环境保护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7号 1999年7月8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主席令第31号2004年12月29日修订)
3、绿色施工导则(建质[2007]223号)
(八)安全培训
1、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3号2005年12月28日)
(九)安全费用
1、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及使用管理规定(建办[2005]89号)
2、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6]369号)
3、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06]478号)
(十)劳动保护及职业健康
1、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2003年4月16日)
2、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3号2009年6月15日)
3、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7号2009年8月24日)
4、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号2005年7月8日)
5、建筑施工人员个人劳动保护用品使用管理暂行规定(建质[2007]255号)
(十一)生产安全事故
1、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02号 2001年4月21日)
2、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2007年3月28日)
3、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罚款处罚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3号2007年7月3日)
4、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6号2007年12月22日)
5、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7号2009年3月20日)
6、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1号2009年5月27日)
7、关于进一步规范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建质[2007]257号)
(十二)突发事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主席令第69号2007年8月30日)
2、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指南(应急办函[2009]62号)
(十三)安全生产行政复议及处罚
1、安全生产行政复议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4号2007年9月25日)
2、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5号2007年11月9日)
二、标准、规范、规程
(一)有关标准
1、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T 77-20032、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 59-993、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 146-20044、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6441-865、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 9006—2010
(二)土石方及基坑支护
1、建筑施工土石方工程安全技术规范JGJT 180-2009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 120-995、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程JGJ 167-2009
(三)施工用电
1、用电安全导则GB/T 13869-2008
2、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 50194-93
3、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20054、手持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GBT 3787-20065、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安装和运行GB13955-2005
(四)高处作业
1、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 80-912、建筑外墙清洗维护技术规程JGJ 168-20093、油漆与粉刷作业安全规范AQ 5205-20084、座板式单人吊具悬吊作业安全技术规范GB 23525-20095、高处作业分级GBT 3608-2008
(五)脚手架
1、建筑施工门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28-20002、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30-20013、建筑施工碗扣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66—20084、建筑施工工具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202-2010
5、建筑施工木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64-20086、液压升降整体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JGJ 183-20097、钢管脚手架扣件GB 15831-2006
(六)模板
1、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 162-20082、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建质[2009]254号)
3、液压滑动模板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GJ 65-894、钢管满堂支架预压技术规程JGJ/T 194-2009
(七)建筑机械
1、起重机械监督检验规程(国质检锅[2002]296)
2、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GB 5144-20063、塔式起重机 GB/T 5031-2008
4、塔式起重机混凝土基础工程技术规程 JGJ/T 187-20095、建筑施工塔式起重机安装、使用、拆卸安全技术规程JGJ196-2010
6、施工升降机齿轮锥鼓形渐进式防坠安全器JG 121-20007、施工升降机监督检验规程(国质检锅[2002]121号)
8、施工升降机安全规程GB 10055-20079、龙门架及井架物料提升机安全技术规范JGJ 88-9210、建筑起重机械安全评估技术规程 JGJ/T 189-200911、起重机 钢丝绳 保养、维护、安装、检验和报废GB/T 5972-200912、起重吊运指挥信号 GB 5082-8513、起重机 吊装工和指挥人员的培训GB/T 23721-200914、起重机 司机(操作员)、吊装工、指挥人员和评审员的资格要求GB/T 23722-200915、高处作业吊篮GB19155-200316、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 33-200117、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规程JGJ 160-200818、起重机械超载保护装置GB 12602-2009
(八)危险作业
1、建筑拆除工程安全技术规范 JGJ 147-20042、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 8958-20063、焊接与切割安全GB 9448-19994、爆破安全规程 GB 6722-20035、高温作业分级GBT 4200-20086、常用危险化学品贮存通则GB 15603-1995
(九)安全防护
1、安全网GB 5725-20092、安全带GB 6095-20093、安全带测试方法 GB/T 6096-20094、安全帽 GB2811-20075、安全帽测试方法 GB/T 2812-20066、建筑施工作业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及使用标准 JGJ 184-20097、坠落防护 安全绳 GB 24543-20098、坠落防护装备安全使用规范GB/T 23468-20099、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 11651-20081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GB 12523-9011、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 2894-200812、安全色GB 2893-20081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003
(十)应急预案
1、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 9002-2006)
(十一)安全技术资料
1、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GB/T 50502-20092、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管理规程CECS266:2009
(十二)临时建筑物及垃圾处理
1、施工现场临时建筑物技术规范 JGJ/T 188-20092、建筑垃圾处理技术规范CJJ134-2009备案号J960-2009
登封项目部
2013年 01月
第四篇:电梯标准法规
本汇编收集了截至2009年5月底批准发布的现行有效的电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共30个,同时还收集了与电梯有关的规程和法规12项。本汇编分上、下两册出版。上册为法规与规程;下册为标准,包括:基础与零部件,技术要求。
法规与规程
电梯标准法规汇编(上)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电梯监督检验规程
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监督检验规程
液压电梯监督检验规程(试行)
杂物电梯监督检验规程
TsGZ0003—2005特种设备鉴定评审人员考核大纲
TSGZ0004—2007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质量保证体系基本要求
TsGZ0005—2007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许可鉴定评审细则
TSGZ6001—2005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核规则
TSGT6001—2007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考核大纲
TsGZ7001—2004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核准规则
TSGZ7002—2004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鉴定评审细则
TsGT7030—××××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试行)GB50310一2002电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电梯标准法规汇编(第二版)(下)
电梯标准
GB/T 7024—2008 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术语
GB/T 7025.1—2008 电梯主参数及轿厢、井道、机房的型式与尺寸 第1部分:Ⅰ、Ⅱ、Ⅲ、Ⅵ类电梯GB/T 7025.2—2008 电梯主参数及轿厢、井道、机房的型式与尺寸 第2部分:Ⅳ类电梯
GB/T 7025.3—1997 电梯主参数及轿厢、井道、机房的型式与尺寸 第3部分:V类电梯
GB 7588—2003 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GB/T 10058—2009 电梯技术条件
GB/T 10059—2009 电梯试验方法
GB 10060—1993 电梯安装验收规范
GB 16899—1997 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GB/T 18775—2009 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维修规范
GB/T 20900—2007 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风险评价和降低的方法
GB 21240—2007 液压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GB/T 21739—2008 家用电梯制造与安装规范
GB/T 22562—2008 电梯T型导轨
第五篇:食品标准法规论文
图书分类号: 密 级:
A
食品标准与法规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学院名称 授课教师
2014 年
6月 8日
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既有本土企业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如三鹿奶粉事件、蒙牛强致癌物质事件、双汇的瘦肉精事件等,也有国外企业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如家乐福出售过期板鸭事件、麦当劳出售过期食品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食品安全监管被推上风口浪尖上,成为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
我们不能否认, 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任务非常繁重: 目前全国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4.8万家, 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只有2.6万家, 规模以下十人以上的企业6.93万家, 剩下的35.3万多家是小企业和小作坊。面对如此繁重的监管任务,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却存在着诸多的漏洞, 这是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一直得不到好转的根本原因。
1.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政出多门造成的监管混乱。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分段监管为主, 品种监管为辅的多机构监管模式, 至少有七个部分直接介入食品安全监管领域: 农业部、卫生部、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环保总局。具体的分工则是: 农业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监管;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卫生部负责生产企业卫生许可与餐饮企业卫生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则负责综合监管,组织协调和依法查处重大事故。我们都知道, 除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是副部级单位, 其它部门都是正部级。用一个副部级单位来协调数个正部级单位, 其效果可想而知。这直接导致多部门之间不但缺少协调和联动, 而且造成现实监管中大量的权力缺位、错位、越位的现象, 有费可收的项目大家争着管, 无费可受或无利可图的事务便相互推委。而且职能部门既是法规标准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执行与标准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各个部门责任不明确,在执行的过程中相互推诿,而且只负责各自的工作,不能统一协调,食品安全监管存在漏洞。2 缺乏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机构。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是典型的多部门参与管理的模式, 但是始终没有
一个部门为食品安全的风险管理负责。2003 年, 国务院增加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食品综合监督、组织协调以及对重大事故进行查处的权力。但是, 由于没有具体的法律授权和管理领域, 风险管理职能一直空缺。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需要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或者委员会统一管理, 而像中国这种将其分散在多个职能部门而且没有明确法律规定的, 只会引起各部门之间的相互推委。
目前,国内也有相应的部门对食品进行安全检测和监督,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食品安全检测检验与监管体系透明度相对较低,由此而造成市场信息不对称和公众选择的困难[1]。缺乏预警体系,而且在出现问题之后能隐瞒就隐瞒,实在瞒不过去了就开始检讨、撤职,进行事后危机公关,很难及时遏制即将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3 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工作滞后。
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标准建设滞后,更为突出的问题是,总体的标准体系比较复杂,标准“不够标准”的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标准过老过少,与国际标准差距大;二是标准体系复杂,既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又有地方标准,还有企业标准;三是不同的标准分散在不同的部门。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形成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在监管内容上依旧不够健全, 过于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发现、事后查处和责任追求, 忽视预防工作, 忽视从食品生产的源头控制食品安全、在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保证食品安全;只重视传统性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 忽视非传统性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 等等.监管内容的不健全助长了不法分子的侥幸心理, 起不到有效监管的作用.4 基础建设不到位
由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长期分散在各个政府部门,在投入方面,有限的财力被分散到各个部门,造成财力不集中的局面。同时因各部门主要职责的不同,食品监管只在部分职能部门被列入工作重点,所以也就很难保证将有限的投入落实到食品监管的实处,资金不足也造成检测设备更新慢,人员技术培训跟不上,适应不了食品市场监管需要。负责食品监管的各职能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各自为政现象,按照所在部门的想法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与调度,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造成资源浪费,使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基础建设一直处在欠账状态,无法适应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变化[2]。5 队伍建设“被落后”
一是食品安全监管队伍“被缩小”,在国家实施精简机构、压缩人员编制的政策指导下,政府从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人员基本没有增加;二是食品安全监管人员“被老化”,迫于进人指标紧张的压力,新的人员,特别是经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无法进入体系,监管队伍新鲜血液补充不足,使得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趋于老化;三是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素质“被低化”,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食品安全监管面临新的挑战,而监管队伍人员知识更新不够快速,对新技术、新方法掌握不够熟练,很多先进检测设备得不到应用,检验检测水平低下;四是食品安全监管队伍“被分散化”,我国独特监管体系使得我国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人员分散在各个政府部门,缺乏一支稳定、独立、专业的食品监管队伍,无法适应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要求。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需要进行全方位考量,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国外在建立与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过程中,经历了由乱到治,从自由放任到强化监管的发展历程,为保障公众健康、提振消费者信心奠定了高效而牢固的基础。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快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调整与变革,才能进一步深化我国食品安全治理工作,有效改善我国食品安全状况。1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简介
美国政府十分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建立由总统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综合协调,卫生和公共服务部(DHHS)、农业部(USDA)、环境保护局(EPA)等多个部门具体负责的综合性监管体系。该体系以联邦和各州的相关法律及生产者生产安全食品的法律责任为基础,通过联邦政府授权的管理食品安全机构的通力合作,形成一个相互独立、互为补充,综合的、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保证了美国食品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国家之一。2 欧盟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简介
是成立了欧盟食品安全局,统一负责欧盟境内所有食品的相关事宜,负责监
督整个食品链安全运行,根据科学证据做出食品风险评估。二是建立快速反应的预警系统。对原有的预警系统做了大幅调整,实施了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它是一个连接欧盟委员会、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局以及各成员国食品与饲料安全主管机构的网络。三是颁布实施了新的《欧盟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法规》,要求满足食品可追溯性。新法规大大提高了食品市场准入的标准,增加了食品安全的问责制,强化了对不合格产品的召回制,更加注意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四是积极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建立了及时快捷的信息发布制度。信息经过认真审核和合理评估,以诚实负责的态度向消费者说明情况,并告之欧盟所采取的与风险规模相适应的措施,提醒消费者注意加强自我保护,积极欢迎非政府组织和普通公众的参与与互动[3-4]。3 日本食品监管现状
日本的监管模式和美国一样,也是多头式监管,效率很高。日本米面、果蔬、肉制品和乳制品等农产品的生产者、农田所在地、使用的农药和肥料、使用次数、收获和出售日期等信息都要记录在案。农协收集这些信息,为每种农产品分配一个“身份证”号码,供消费者查询。日本的食品监管还重视企业的召回责任,日本媒体上经常有主动召回食品的广告。日本采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农业和食品政策。食品只有通过“重重关卡”才能登上百姓的餐桌[5]。
3.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意见 完善HACCP质量管理体系。
HACCP 体系能有效的预防与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保证食品安全, 这一点已经被世界各国所公认。美国在这方面的实践已经证明该体系是非常有效的, 据美国FDA 证实: 由于美国在水产品加工方面运用了HACCP 体系, 已经防止了20%-60%由水产品所携带的疾病[6]。越来越多的国家将HACCP 作为市场准入的必要条件, 但是我国并没有广泛采用该体系, 而且存在体系实施有效性差, 产生危害相关的环境监控能力差, 危害分析不足等问题。因此, 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体系。2 制定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及标准。
中国应对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及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出台一系列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制定更详细、涉及面更广的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3 推行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
借鉴美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有益经验,紧紧围绕净化产地环境、保证投入品质量、规范生产行为、强化监测预警、严格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通过建立统一、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检测监测体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的市场准入制度、食品销售环节的追溯制度、食品安全质量承诺和召回制度、食品安全社会信用体系,从而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存、销售以及进出口等所有与食品有关的环节进行监管,覆盖从“农田到餐桌”食品链的所有方面,通过完善的“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体系来确保食品安全[7]。4 发挥行业协会自治作用
提高食品行业自律行业协会作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供给主体的一部分, 是行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自治组织, 不仅对行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对行业不端行为也有较强的约束作用.国家可以通过立法、出台优惠政策、给予项目和资金扶持等措施, 鼓励食品生产、流通和销售企业及行业协会制定和完善行业标准, 建立起行业内部自我监督体系, 提高食品供给主体的自律性, 保证食品质量安全[8-9]。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充分利用“声誉效应”和“社会嵌入”机制。
信息披露机制实质上是与奖惩机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应注意的是, 对假冒伪劣食品供给者和违规(渎职)监督者的惩罚不仅应包括经济上的惩罚, 还应包括“声誉”等非经济性惩罚。在这方面, 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建立完整的“声誉”考核体系。比如实行监督机构及检测者实名公开制, 让消费者充分了解所食用的食品是由谁来负责质量监督的, 出现问题该起诉谁。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那些违法者不仅在食品行业里难以立足, 而且在整个社会中也难以立足。而要达到这一点, 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监管, 还应当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监督以及社会监督的作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原理说明, 熟识信用等社会规范会通过“社会嵌入”使人们注重“声誉效应”[10], 因此应当通过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建设, 结合媒体报道, 充分发挥横向监督的作用。完善预警机制,加大食品安全问题的惩罚力度。
建立中国食品安全监管预警机制,借鉴欧盟的预警制度,实行每周一上报的原则,对虚假隐瞒、敷衍了事的行为加大惩罚力度。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实现体系化监管和全民监管。通过对食品安全的舆论宣传、新闻监督、群众监督以及前面提到的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行业监督、体制监督等形式,构成广泛的社会监督体系,形成对食品安全“人人关心”的全民监督机制。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给国家足够的时间,我们总能建立起一个完善安全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参考文献:
[1] 周艳琼.中国食品安全标准存在的问题及标准化工作新进展[J].杭州食品科技, 2006,(2):9.[2] 陈锡文, 邓楠.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7: 941-945.
[3] 万融.商品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9-12.
[4] 沈明浩.食品安全性评价原理一食品质量与安全系列[M]. 北京: 轻工出版社, 2005, 8.
[5] 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2.[6] 刘旭霞, 朱鹏, 陈晶.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第三种力量[J].甘肃农业, 2008(11): 48-50, 61.[7] 徐晓新.中国食品安全: 问题、成因、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 2002(10): 45-48.[8] 何岫芳.对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重构的探究[J].食品与机械,2012,28(5):262~264.[9] 管骁, 易翠平, 徐斐.关于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问题的思考[J].食品与机械,2009,25(3): 143~145.[10] 杨亚莉.食品安全集中性监管体系的理性重塑与优化[J].食品与机械,2012, 28(5): 259~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