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阳市生态市建设思考
南阳市生态市建设思考
王静 马晓 刘航 王燚 杨哨爽 耿长香(河南省南阳市林业调查规划管理站 河南南阳 473056)
摘要:虽然人类城市化速度在不断加快,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仍离不开自然界。城市的存在不仅依赖于城市以外的生态系统,更需要城市内部生态系统的支撑。生态系统的存在对城市的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关键词:生态系统 生态市 建设 思考
城市生态系统按人类的意愿创建的一种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其主要的特征是:以人为核心,对外部的强烈依赖性和密集的人流、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科学的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能使城市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呈现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格局。
从生态学的观点而言,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20世纪以来,人类的城市化速度在日渐加快。据1997年联合国人居中心预测,到2030年全世界将有60%以上的人口居住于城市,20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达61%。因此,城市作为人类的聚集地已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即使如此,人类的衣、食、住、行和从前一样离不开自然界,城市也必须依赖于为其提供物质与能量、并可接纳其“代谢”废物的生态系统才能存在。但在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同时,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保护的矛盾使城市的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使我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木材等林产品是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林业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大力发展林业,既是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战略举措,也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又是绿化美化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客观要求。
1、以南阳市建设生态市为例,探讨城市生态系统建设
1.1背景
当前,南阳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现林业又快又好发展,是一项必要而紧迫的任务。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仍很脆弱;二是全市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环境容量和直接减排的空间十分有限;三是随着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城乡居民对生态产品和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供需矛盾日益 1
突出;四是我市作为一个人口大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日渐突出;五是我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加大生态建设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建设生态文明、科学发展的高度,加快林业发展,进一步提高生态建设标准和质量,进一步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进程。
1.2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创建林业生态县为载体,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加快发展,增加效益,实现生态大市,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
1.3建设目标
经过五年(2008~2012)的奋斗,高标准绿化南阳大地,建成山川皆绿、森林绕城、林网如织、碧水蓝天,经济社会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南阳。到2012年,全市新增有林地207.9万亩,达到1597.94万亩;森林覆盖率增长5.2个百分点,达到40.93%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44%以上),其中:山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丘陵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一般平原农区林木覆盖率提高到18%以上。林业年产值达到96亿元。所有县(市、区)实现林业生态县。
1.4建设概况
南阳市总面积2.66万平方千米,耕地1312万亩,总人口1075万,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中心城区建成面积42平方公里,现有人口已达到60万,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热岛效应、噪音污染等不断加剧,城市的生态环境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南阳是一个林业大市,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647.28万亩,其中有林地1390.04万亩,疏林地11.36万亩,灌木林地84.69万亩,未成林造林地46.05万亩,苗圃地3.81万亩,无林地111.29万亩,森林覆盖率35.71%。全市有湿地(不包括水稻田)面积187.5万亩。
根据南阳市自然区域特征及决定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林业建设现状及其主导功能差异,依托自然的山地、平原、河流、水库、道路等地貌地物,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理念,构筑“三区、两城、一点、一网络”的生态建设格局,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林业生态体系。“三区”是规划建设伏牛山生态屏障,建成中原植物王国、旅游胜地;规划建设桐柏淮河源防护体系,建成千里淮河一颗生态明珠;规划建设平原生态体系,形成林茂粮丰的新盆地。“两城”即绿化美化市中心城区、县城和小城镇(乡镇),建设生态宜居型城镇。“一点”是绿化美化村庄,使全市5000多个村庄成为千里沃野上的绿色明珠。“一网络”是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铁路、公路的生态廊道网络建设。
1.5存在的主要问题
1.5.1生态环境脆弱,建设任务艰巨
全市自然灾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影响农业稳产高产和农民增收;丹江口水库水源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区域面积的41.5%,严重威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安全。山区有近110.69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需要造林绿化,这些荒山荒地大都分布在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的偏远山区;平原丘陵区仍是我市造林绿化的薄弱环节,适宜造林的荒滩荒地达60万亩,平原绿化的标准相对较低,农田林网控制率不高;通道绿化林带较窄,部分地段尚存在缺档断带现象,生态效能亟待提高。
1.5.2森林质量不高,经营管理粗放
全市有林地以纯林为主,其中纯林占80%,混交林占20%,混交林比例偏低,林种树种结构单一;林分龄组结构不合理,中幼龄林过多,近、成、过熟林资源严重不足;单位面积蓄积量低,平均每亩蓄积量仅为1.82立方米,仅占全国平均水平(5.2立方米/亩)的三分之一多,占全省平均水平(2.83立方米/亩)的三分之二;由于缺乏抚育管理,山区有400多万亩的残次林
分和灌木林,30万亩飞播林因密度过大而生长缓慢;平原造林多以杨树为主,结构单一。资金投入不足,支撑保障能力不强“十五”以来,中央、省投入我市林业资金8.2亿元。2001年以来六年间,市级财政预算安排林业配套资金仅2400万元;全市尚有220万亩国家、省级公益林没有纳入补偿范围,市级公益林重点工程因投入不足,尚未启动。森林资源监测手段落后,控制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等灾害的能力不强;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突出,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占林地的案件呈上升趋势,林政、林业稽查、森林公安执法力量薄弱,经费严重不足,与我市艰巨的林业建设任务不相适应;林业基础设施滞后,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支撑保障能力不强。
2、从南阳生态市建设情况来看城市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
2.1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
鉴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城市生态应该把净化大气、保护水源、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碳氧平衡、防风防灾、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并应从满足人体尺度,为人类提供方便,增加生活情趣含量以及观赏休闲等需求作为建设重点;从偏重于视觉效果转向注重人体身心健康角度综合考虑,强调人居环境,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相互协调。
2.2师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样性
通过建立稳定和多样化的植物群落,达到传承文明,师法自然,景观多样,应接不暇的效果。充分利用树种资源和生态位资源,形成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态系统,既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又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2.3系统优先,强调整体效果
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2.4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根据不同地段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质量,确定适宜的环境结构,选择应用具有主导功能特点的构思,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合理布局。借鉴本土建筑特别是建筑群落的优点,突出生态建筑群落模式的特点,完备优化城市结构。
3、保障措施
3.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各级政府要把林业生态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领导,落实有关保障措施,指导和协调解决重大林业生态建设问题。实行目标管理,严格考核奖惩。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大力支持林业生态建设。市林业主管部门要制订林业生态建设综合检查与考核办法,加强技术指导和检查验收。建立重大造林工程质量事故、违规使用资金案件等责任追究制度,对违犯规定的,严格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3.2加大政府投资,拓宽融资渠道
坚持政府和企业、社会并重的原则,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各级政府要把公益林建设管理及林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建设投资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优先安排并逐年增加。在林业产业发展方面,遵循市场规律,积极探索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林业建设的政策和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承包、租赁、兼并、收购、出售等经营方式,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严格执行国家已出台的各类林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信贷支持,切实落实林业建设的信贷扶持政策,加大贴息扶持力度。强化工程投资管理,严格投资决策责任制,实行“谁决策、谁负责”,建立有效的投资评估制度和专家参与制度。
3.3深化林权改革,增强林业活力
开展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减轻税费、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保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让农民依法享有对林木的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以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集体林权制度为目标,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生产格局。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理顺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我市林业发展由“投资推动”为主向“投资推动”和“改革拉动”并重转变,发展模式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靠机制调动各类主体经营林业、投资林业的积极性,充分挖掘我市林地的生产潜力,全面提升林地的综合效益,为农民增收创造新的途径,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3.4实施科技兴林,推进技术创新
继续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引进高新技术成果,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去。提高林业科技创新、集成创新和再创新能力,重视林业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抓好林业科研、科技推广机构设施建设,稳定队伍,搞好科技指导和服务,提高林业科技含量。加强林业重点实验室、野外重点观测站、林业科学数据库和林业信息网络建设,加强林业标准、质量监督和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发展数字林业,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监测网络,科学监控森林资源的消长。
3.5坚持依法治林,强化资源管理
严格贯彻执行《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河南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等林业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加强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以林业严打为重点,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切实抓好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严格用火制度,强化检疫执法,有效防范林火发生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进一步深化林业综合执法改革,整合执法力量,规范执法行为,建立健全林业执法体系,提高装备水平,为我市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法制保障。
4、结论与建议:
如果逐步实现了思想的转变、意识提高、观念更新、理论深化、标准统一,就有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再通过实施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完善体系、协调监控、推进市场、公众参与、营造风尚、城区合作等有力措施,生态城市建设将会稳健有序的进行。尽管任重而道远,面对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一个个繁荣和谐的生态城市将会在中国出现。
参考文献:
[1]崔雪松、李海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7(2).[2]陈天鹏、陈雪丽:生态城市建设管理主体研究[J],商业时代,2007(13).[3]张国明、卞延彬:建设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城市[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4).[4]孙国强:循环经济的新范式: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第二篇:生态市建设工作报告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 省生态办:
按照黑生建办[2005]10号文件要求,现将**市2005年生态市建设工作总结和2006年工作初步安排报告如下:
一、全年工作完成情况
我市的生态市建设工作在省生态办的正确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领导下,按照省市长生态市建设及环保目标责任状和《2005年**市生态市建设工作计划》的有关要求,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生态市建设启动阶段的宣传发动、组织构建、规划编制、制度构建、政策修订,项目制定等各项基础性工作,为明年顺利转入实施阶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有了新发展,并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实践证明,生态市建设已成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成为推动市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一)生态建设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大力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和管理工程。一是加大生态功能保护区工作力度。今年五月正式实施了《**市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管理办法》,确定了96个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生态功能保护区划界、立标工作。在拉林河、阿什河等14个江河源头区制定了恢复治理方案,开展了生态恢复建设工作,对太平区民主坝外,双城韩甸-万隆、对青等沙化地块进行了实地踏察,提出了治理意见和措施。二是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进行了自然保护区执法检查工作。三是加强了生态示范县(市)、区、乡(镇)、村建设管理工作。五常市、依兰县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预验收,宾县通过省级生态示范区验收,阿城市、松北区建设规划通过省级专家论证。全市建成省级环境优美乡镇6个,市级30个,省级生态文明村20个。四是加强了市区环城生态功能圈建设工程,按照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经过各有关部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经过两年的努力,全市共投入资金1449.6万元,其中市环保局投入资金266万元,实施了太阳岛及市政府周边、202国道两侧、江南中环路、运粮河中段及五一水库段、太平湖、天恒山、民主坝外草原等多项生态工程;完成植树造林、退耕还林15446亩,植树(苗)490.534万株。进一步改善了**市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增加了郊区绿量。2005年市区新增绿地面积505公顷。植树100万株,栽花铺草242.7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8.35%,绿地率达到25.49%,人均公共绿地6.4平方米。
大力推进生态恢复建设工程。一是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在巩固延寿、宾县国家级水土流失治理试点成功的基础上,进行示范推广,共完成水土治理面积3.6万公顷,为年初计划的180%,其中基本农田面积4630hm2,营造水保林13286.5hm2,营造经济林2007hm2,种草6.2hm2,封育治理7417hm2,其它水保措施8127.8hm2,新实施生态修复面积达到6697hm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42%。二是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年初林业部门明确将“确保造林成活率为重点,提高造林水平”作为林业工作首要工作,采取传统抗旱技术和现代科技含量较高的造林技术相结合,有效全面提高造林成活率,呼兰县方台镇应用了樟子松容器苗造林技术,营造农田防护林16条。尚志市应用生根粉造林地块达到4000亩。延寿县保水剂造林面积4020苗,全市共实施了“三北四期”、农田林网、两荒造林、绿色通道、村屯绿化等项工程造林30.9万亩,为计划的618%,其中:退耕还林及两荒造林28.1万亩,三北四期2.8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4%。三是实施草原畜牧建设工程,全市共完成草原改良15.7万亩,为计划的314%,退耕还草5.6万苗,为计划的280%,对过牧严重的草场实行划区轮牧、禁牧、恢复“三化”草场的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草原“三化”比率同比2004年降低了3个百分点,在道外区、木兰县种植多年生优质籽草6000苗。根据国家《率领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结合《环保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呼兰、双城市、郊区开展了规模养殖场、区的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工作,采取集中堆放发酵的处理方法,作为农家肥还田。四是实施国土整治工程,加强了对全市的土地整理和矿山等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完成“三线两区”矿山治理70多公顷,土地整理3000公顷。五是实施生态农业工程。加强了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全市耕地保存量保持在174.9万公顷以上,基本农田面积保持在155.8万公顷以上,占耕地总面积的87.2%,全市施用化肥总量(折纯)27.6万吨,其中氮肥13.9万吨,磷肥7.9万吨,钾肥5.8万吨,有机肥施用量2823万平方米,直接生物发酵达到641.9万立方米。秸秆直接还田318.8万苗,根茌还田1115.6万亩。全市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监控面积达到50.6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38%以上,新增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品种60个,其中有机15个,绿色25个,无公害20个,完成基地建设及相关保护工程12个。同时加强了经济作物和蔬菜地膜的回收利用,回收利用率达到92%以上。
(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
2005年,在省局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的环境保护工作以到2007年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目标,全面落实省市长生态市建设及环境保护目标责任状,完成了《**市“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的编制,市政府组织召开了2005年环保目标责任状签状会议,市长石忠信与区、县(市)政府和10个市直部门签订了责任状,进一步推进了“十五”环保目标的全面落实。一些工作取得了创新和突破。
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显著。加大了限期治理工作力度,对应并网、改造的锅炉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下达限期治理锅炉、除尘器962台(套),比去年翻一番,基本做到了应下尽下,目前已完成438家;限期使用洁净煤技术产品单位1850家,推广使用量达到了175万吨;全面启动了“简易工况法”检测机动车尾气,治理超标车辆9557辆;限期治理水污染物浓度、总量超标的工业企业18家,并对146家餐饮企业和院校食堂下达了限期安装隔油装置,现已完成安装85台,预计年底可安装100台;继续开展了流域综合整治,限期治理超标排污单位22家。截至10月份,市区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为262天,同比增加3天,预计年底可达到301天,同比增加6天。预计年底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可达到94%,集中式饮用式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可达到96%以上。工业用水重复率可达到96%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可达到75.5%以上。
拓宽了清洁生产审核领域,在国家确定的石油、化工、炼焦、制革等行业全面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现已启动58家,其中哈汽轮机、哈飞、蓝星化工等12家企业全面完成了规范化清洁生产审核,超过了去年的总和,促进了企业的减污、降耗、增效。
培育了一批示范典型,全市确定了有机产品基地20个,其中6家已经通过有机认证或转换认证,4家正在开展咨询认证工作。培育各类循环经济示范区(点)118个,其中**啤酒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单位被确定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哈飞集团400吨/日的中水回用工程已投入运行。
环境法制建设力度明显加大。环境立法进展顺利,出台了《**市生态功能保护区管理办法》,重新修订了《**市原煤散烧污染防治办法》和《**市居民居住环境保护条例》,《**市饮食服务业环境污染防治办法》已报市政府审定。环保执法力度明显加大,依法审批把关建设项目1017项,否定项目16个。针对扰民噪声污染多发、频发、复发的问题,通过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在城市集中居住区建立扰民噪声污染防治长效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我局还与公安、工商、文化、城管等部门组成了扰民噪声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相互配合、联合执法,现已查处各类噪声扰民污染案件4972件,新建省、市级安静小区78个。快速启动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4134人次,检查企业1765家,挂牌督办221家,查处环境违法行为270件。调整了12369环保投诉电话的受理模式,建立了统一受理、归口办理、限时反馈、监督办理的案件办理机制,查处各类环境信访案件6953件,办结率达到98.5%。加强了对危险废物的跟踪监督管理,共转移、处置危险废物1650吨,查处私自转移、处置危险废物环境违法行为5起。在全市系统推广应用了《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软件》,目前共征收排污费6607万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02%。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明显加快。道里、松北、平房等9处集中供热和联片供热工程建设全面竣工,新增集中供热面积830.7万平方米,停用、拆除锅炉223台,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可达到58%以上,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5%以上。沿江污水截流工程完成了管道铺设工程,日处理32.5万吨的太平生活污水处理厂及配套工程9月初开始试运行,年内市区生活污水二级处理率将达到18.3%以上。采用BOT方式建设的 日处理能力1200吨的西南部生活垃圾处理厂一期工程目前已达到试运行条件。**市双琦环保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厂(省火电三公司垃圾综合处理场)项目自2004年10月6日开工,截止目前工程已全部完工,投入试运行。目前,我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利用率达到85%。我局组织建设的利民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中心一期主体工程已完工,目前实验室废液、含氰废渣(液)、废铬液(渣)、定影废液处置设施正在陆续进行安装。2005年全市环保投入占地方GDp比例大于1.6%。生态园林小区建设及景观建设重点基础投资总额2000余万元。
完善了社区环境管理工作机制。通过创新执法管理机制、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将环境管理延伸到社区,推行了环保部门主导、企业内部自我约束、公众外部广泛参与监督的“三元管理机制”,对居民区内的业户实行“绿、蓝、黄”三色分类管理,建立业户环保自律诚信电子档案2246家,命名环保自律诚信绿色业户(单位)100家,建立社区环保宣传监督站236个,在560个社区环保宣传栏张贴宣传画4000张,闽江社区、锦江社区被总局授予了国家级“绿色社区”称号,目前,市区461个社区中300余个社区建立了“三元管理机制”,其中已命名三元环境管理示范社区50个,发展环保志愿者已近万人。同时,我局还与工商部门配合,对居民区内开办项目进行分类管理,按污染程度分别实行环保告知承诺制度、禁办告知承诺制度、环评告知制度,既简化了审批程序,又从源头上把住了新项目污染控制关。
“创模”工作全面推进。为全面推进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工作,我市成立了由石忠信市长任组长,4位副市长任副组长,8个区和21个委办局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召开全市创模领导小组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我市近期围绕创模工作要集中抓好的创建卫生城,提高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强化绿化建设和城乡结合部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的重点工作,并将创模的29项目标进行了责任分解、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按规划稳步推进工作进度。同时成立了创模联络员队伍,建立了创模联络员工作制度,为下步顺利开展工作建立了良好的工作机制。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
广泛深入开展了环境宣传教育。一是开展了全民环境教育。认真贯彻省市开展全民环境教育的决定和方案,将全民教育纳入政府工作日程,落实师资、学员、计划、时间、质量五条要求。培育十名环保卫士。举办了全民环境教育知识竞赛活动。举办中小学生“五小”优秀成果展示活动,出版了《五小活动成果集》。二是利用“4.22”、“6.5”等环境纪念日开展了集中宣传教育活动,在电台、交通台新增设环保宣传栏目两个,在**日报、人民电台、市交通台、**电视台开设4个环保专栏,在各新闻单位的支持下,全市共播发环保报道527余篇。三是继续建设综合牧场、太阳岛环保植物园二个环保教育基地。综合牧场已完成二期工程。四是继续深入开展了绿色单位创建活动。在已命名绿色商店、机关、学校、幼儿园、环保模范小区、大院等单位总数达到346家的基础上,下半年计划继续新建200家。全市8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展了环境教育课程。
此外,我们还筹建了**国家环保科技产业园区,并争取到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目前已会同松北区政府与清华紫光集团、哈工大签订了整体开发协议,作为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将有力地推动我市环保产业的升级发展,促进了松北区工业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面完成了“学习动员、分析评议、整改提高”等各阶段的工作任务,顺利地通过了检查验收。
二、存在的问题及明年工作安排
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还有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一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实现“双赢”的理念及重开发建设、轻生态保护的意识在一些地方和企业的领导认识中还没有解决,毁林毁草开荒等人为破坏和违法排污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仍时有发生;二是生态建设和恢复的投入还不够,与省会城市的发展步伐不协调;三是生态市建设所需造林、绿化地块,绝大部分是基本农田,根据国发明电[2004]1号文件《关于坚决制止占有基本农田的紧急通知》精神,已经无法占用基本农田实施造林,给生态市建设带来极大的不便;四是由于环保执法人力、物力不足,环保部门自身执法和监管的力度不够等。
我们明年的工作中,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在完成实施阶段第一个五年生态市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的各项工作,力争取得更大的成果。一是要在完善区、县(市)及市直相关单位各级生态办的基础上,加强综合协调,认真履行职责,明确责任人、承办人,组织召开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和联络员例会,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把生态市建设引入深入,加强环保警示点教育,弘扬正面典型,做好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的舆论宣传工作。三是加紧实施生态市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库中制定的工程项目,有效推进生态市建设。四是按计划、按要求,按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生态省建设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保证全年生态市建设指标的顺利完成。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
第三篇:生态市建设工作报告
文章标题:生态市建设工作报告
省生态办:
按照黑生建办[2005]10号文件要求,现将**市2005年生态市建设工作总结和2008年工作初步安排报告如下:
一、全年工作完成情况
我市的生态市建设工作在省生态办的正确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领导下,按照省市长生态市建设及环保目标责任状和《2005年**市生态市建设工作计划》的有关要求,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生态市建设启动阶段的宣传发动、组织构建、规划编制、制度构建、政策修订,项目制定等各项基础性工作,为明年顺利转入实施阶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有了新发展,并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实践证明,生态市建设已成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成为推动市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一)生态建设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xiexiebang.com-www.xiexiebang.com,找范文请到范文搜网]
大力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和管理工程。一是加大生态功能保护区工作力度。今年五月正式实施了《**市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管理办法》,确定了96个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生态功能保护区划界、立标工作。在拉林河、阿什河等14个江河源头区制定了恢复治理方案,开展了生态恢复建设工作,对太平区民主坝外,双城韩甸-万隆、对青等沙化地块进行了实地踏察,提出了治理意见和措施。二是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进行了自然保护区执法检查工作。三是加强了生态示范县(市)、区、乡(镇)、村建设管理工作。五常市、依兰县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预验收,宾县通过省级生态示范区验收,阿城市、松北区建设规划通过省级专家论证。全市建成省级环境优美乡镇6个,市级30个,省级生态文明村20个。四是加强了市区环城生态功能圈建设工程,按照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经过各有关部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经过两年的努力,全市共投入资金1449.6万元,其中市环保局投入资金266万元,实施了太阳岛及市政府周边、202国道两侧、江南中环路、运粮河中段及五一水库段、太平湖、天恒山、民主坝外草原等多项生态工程;完成植树造林、退耕还林15446亩,植树(苗)490.534万株。进一步改善了**市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增加了郊区绿量。2005年市区新增绿地面积505公顷。植树100万株,栽花铺草242.7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8.35,绿地率达到25.49,人均公共绿地6.4平方米。
大力推进生态恢复建设工程。一是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在巩固延寿、宾县国家级水土流失治理试点成功的基础上,进行示范推广,共完成水土治理面积3.6万公顷,为年初计划的180,其中基本农田面积4630hm2,营造水保林13286.5hm2,营造经济林2008hm2,种草6.2hm2,封育治理7417hm2,其它水保措施8127.8hm2,新实施生态修复面积达到6697hm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42。二是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年初林业部门明确将“确保造林成活率为重点,提高造林水平”作为林业工作首要工作,采取传统抗旱技术和现代科技含量较高的造林技术相结合,有效全面提高造林成活率,呼兰县方台镇应用了樟子松容器苗造林技术,营造农田防护林16条。尚志市应用生根粉造林地块达到4000亩。延寿县保水剂造林面积4020苗,全市共实施了“三北四期”、农田林网、两荒造林、绿色通道、村屯绿化等项工程造林30.9万亩,为计划的618,其中:退耕还林及两荒造林28.1万亩,三北四期2.8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4。三是实施草原畜牧建设工程,全市共完成草原改良15.7万亩,为计划的314,退耕还草5.6万苗,为计划的280,对过牧严重的草场实行划区轮牧、禁牧、恢复“三化”草场的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草原“三化”比率同比2004年降低了3个百分点,在道外区、木兰县种植多年生优质籽草6000苗。根据国家《率领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结合《环保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呼兰、双城市、郊区开展了规模养殖场、区的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工作,采取集中堆放发酵的处理方法,作为农家肥还田。四是实施国土整治工程,加强了对全市的土地整理和矿山等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完成“三线两区”矿山治理70多公顷,土地整理3000公顷。五是实施生态农业工程。加强了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全市耕地保存量保持在174.9万公顷以上,基本农田面积保持在155.8万公顷以上,占耕地总面积的87.2,全市施用化肥总量(折纯)27.6万吨,其中氮肥13.9万吨,磷肥7.9万吨,钾肥5.8万吨,有机肥施用量2823万平方米,直接生物发酵达到641.9万立方米。秸秆直接还田318.8万苗,根茌还田1115.6万亩。全市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监控面积达到
第四篇:厦门生态市建设
建设生态城市构建和谐厦门
黄歆宇张继伟薛东辉
进入21世纪,厦门城市建设迎来了大发展的重要契机,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关系,促进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新思路、新理念和大手笔。无论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适应发展绿色经济的潮流、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还是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满足市民日益提高的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不二的选择,生态城市已成为继“可持续发展城市”之后国际第四代城市的发展目标。为适应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的需要,厦门率先提出建设经济高度发达、生态高度文明的适宜发展和居住的海湾型生态市建设目标。厦门市土地、淡水、森林和矿产等资源相对贫乏,海洋生态系统也面临着日益退化的趋势,建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生态市已成为厦门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厦门生态市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1、生态市建设的优势
区位优势:厦门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开放地带的前沿,濒临台湾和港澳地区以及经济上正在蓬勃发展的亚太地区,战略区位使厦门在我国东南沿海开放地区中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和窗口作用。福建省正处于亚太经济圈中,而厦门是福建通往港澳地区、东南亚各国以至整个亚太地区的重要通道。作为太平洋西岸正在崛起的深水良港和国际口岸城市,厦门市地处亚太区域远东航线的东侧,是海上交通航道要冲。独特的区位条件给厦门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加强同亚太经济圈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更充分地利用国际资本、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活动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实现生态市的发展目标。
社会优势:厦门市法制健全,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政府重视环境保护,地方环保标准和法律规章制度水平较高,环境保护工作卓有成效;居民参政意识较高,人们生活水平和居民素质较高;厦门与台湾一衣带水,对台关系上有其特殊地位和作用,是海峡两岸开展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前沿基地。
经济发展优势:生态城市的建设和规划目标的实施需要一定物质条件为基础,需要社会经济力量的有力支持。特区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和发展的宝贵经验是厦门生态城市建设的坚实后盾。资源优势:厦门是中国东南沿海著名的深水良港,港湾水域面积300平方千米,深水岸线31.7千米,已成为全国集装箱主枢纽港、国际集装箱干线港;厦门拥有多姿多彩的自然滨海景观和独特的亚热带海岛景观,同时也具有现代化国际花园城市的景观特色,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厦门宽阔的海域、广布的滩涂、曲折的港湾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拥有国家级海洋珍稀物种自然保护区,保护物种有中华白海豚、白鹭、文昌鱼等;厦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适中,拥有丰富的亚热带植物资源,是著名的“水果之乡”;此外,厦门还拥有花岗岩、高岭土、砂矿等矿产资源,丰富的矿泉水资源、地热资源等。
生态环境优势:厦门市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佳人居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称号。厦门以“海在城中,城 1 121
在海上”的独特景观,被誉为“海上花园”。良好的生态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厦门城市竞争力,而以海湾为背景的城市空间结构,适宜居住的优良自然生态环境,是厦门建设生态城市的战略性资源,也是厦门发挥核心竞争力的载体。
2、生态市建设的制约条件
区域地位下降:福建省在最新的省域经济中心城市的设计中,已将“以厦门特区为龙头”修改为“以福州、厦门为中心,漳州、泉州比翼齐飞”的经济发展格局;随着中国的“入世”,中国作为一个完整关税区,厦门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也趋于弱化。
自然资源稀缺:首先,土地资源相对贫乏,而且随着厦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成区的扩大,土地资源利用冲突将会更加突出;其次是淡水资源相当缺乏,目前水资源主要依靠九龙江北溪引水客水供给;第三是能源相对缺乏,煤炭、油品几乎全部由外地调入。
部分地域生态环境脆弱:局部海域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马銮湾水体长期处于缺氧、厌氧状态,杏林湾仅达地表水V类标准,厦门港海域海水富营养化程度已具备发生赤潮的物质基础;数十年来厦门通过移山填海、筑堤造地等工程极大地改变了厦门的海陆结构,造成海域面积和纳潮量锐减,湾顶水动力减退,海岸侵蚀严重,珍稀海洋物种及红树林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农村畜禽养殖等非点源污染趋势加剧。
生态市建设保障措施
1、政策法规保障
厦门市应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各项环保法律、法规和现有的环境污染防治、资源保护和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城市建设、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同时,利用特区立法权,完善符合生态市建设要求的法规。
重点落实清洁产品认证标志,引导企业自愿实施清洁生产;制定并发布限期淘汰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以及产品的名录,将清洁生产审计要求纳入规划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组织开展ISO14000的认证工作。
2、组织保障
成立“厦门市创建生态市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环境保护的市领导担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参加,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生态市建设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培训、交流、检查,收集资料等。
加大城市联盟工作力度,依靠高层的管理协调机构,从源头上治理水污染、大气污染:联合漳州、龙岩两地政府,加强对九龙江污染的专项整治和综合治理,改善九龙江流域生态环境;与漳州、泉州两市协调一致,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力度,改善大气环境。
把生态市建设工作的成效作为市、区两级政府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将生态市建设成绩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实行部门领导负责制,将规划目标和项目分解到各区、各部门、各企业层层落实,保证实施。
3、资金保障
在生态市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厦门本身优势,争取国家、省、市级的财政支持,专款专用,按
环保优先的原则分配资金;大胆吸引民间资金、社会资金,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政府与企业合作,采用TOT(转让-经营-转让)、BOT(兴建-经营-移交)、ABS(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加快环境、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环境税费管理,加强企业技改资金、综合利润留成、排污收费、环保补助资金的合理利用。
4、技术保障
加强工业建设的技术革新工作,鼓励各建设单位引进最新科技成果,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人才优势增强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加大农业技术革新工作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高科技农业,建设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清洁生产,建设循环社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5、能力建设
注重科研人力资源培养,重点培育和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还要加强环境管理相关科技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完善各级政府环境与发展决策机制,重视民众意见和对专家的咨询。贯彻高效合理的生态原则,加快决策机制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培育可持续的运行机制,实现决策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和生态化。同时注重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生态市建设经验和技术,加强与省内外生态市的经验交流与考察,互相补充,互为完善,促进厦门市生态市建设。
厦门生态市建设几点建议
1、规划先行
厦门是个海湾型城市,具有优良的港口和优美的滨海景观。厦门海岸线总长约184km,因此,如何规划好厦门市的沿海岸线和邻近海域,促进厦门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厦门市创建“海湾型生态城市”的关键之一。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公路方面:采用环状放射性结构的公路系统,建立由快速路和主干路构成的城市道路网络骨架,加快沿海湾大道及东通道建设,强化岛外各区间及岛内外的交通联系。
铁路方面:规划中的福厦铁路应在岛外设立新站,在增大岛外客运能力的同时将货运功能的重心逐渐移向岛外。
港口、航运方面:各码头间应打破行政区划,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分工,进而与邻近港口城市开展区域合作,讨论与漳州统一构建厦门港的可能性,争取在较大的范围内实现港口一体化发展;完善现有高崎国际机场功能,建设空港物流园区。
3、项目落实
通过生态市重点项目的建设,落实生态市建设规划中的所有方案,结合目前厦门提出的“蓝天、碧水、绿色、洁净、安宁”五大工程,力争将厦门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发达、生态文化繁荣、生态环境优美的海湾型生态城市。
4、宣教到位
通过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媒介和标语、板报、社区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引导,尤其要抓住“六·五”世界环境日和“四·二二”世界地球日的有利时机,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生态环境意识和对厦门生态市建设意义的认识,增强公众参与厦门生态市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建议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环境教育课程,通过开设生态环境保护基础知识的教育课,举办讲座和知识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同时要充分发挥成人教育的作用,加强对成年人的环境宣传教育。
结语
建设生态市,一方面有利于加快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转变,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把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建立在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上,提高生产力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联动效应。同时,有利于建设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使全市人民普遍受惠,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因此说,生态市建设是一项造福全市人民、惠及子孙后代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也是本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厦门要加快生态城市建设步伐,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态、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构建全面和谐社会。
(作者单位:1厦门市环境保护局2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第五篇:生态市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文章标题:生态市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关于生态市建设的要求,对照我局2006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规定的目标任务,现将我局开展的相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强化领导
在2006年生态市建设相关任务明确以后,我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负责班子相应成立,各项指标迅速分解,工作日程合理排定,职能科室单位任务明确,做到了人员、时间、精力三集中。
二、排定计划,逐项实施
(一)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工作
我市城区供水目前由临安第二自来水厂负责,水源为里畈水库,水源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Ⅱ类标准,水质达标率为100%。配合环保部门于2005年完成了临安市第二自来水厂水源地里畈水库的“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创建工作。按合格饮用水源要求进行落实了生活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范围的划分;永久性界碑的设置;生活饮用水源保护条例宣传警示牌设置等系列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完成了《饮用水源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第三自来水厂水源地水涛庄水库的“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创建工作已经于2004年完成。
二、环卫规划编制及设施建设工作
2005年底,已完成全市乡镇环卫一体化专项规划编制和2006年计划,垃圾填埋场监测井正常运行,环境监测部门对填埋场地下水、废水、大气等指标检测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有关标准。城市里弄小巷和城乡结合部生活垃圾清扫力度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加大了对城区四家保洁公司的监督考核力度。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100,正在进行城区垃圾收集房和果壳箱的更新,主要采用分离收集的模式逐步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青山湖街道垃圾中转站已建设完成。太湖源镇垃圾中转站正在建设之中。板桥乡、高虹镇、千洪乡、西天目乡、藻溪镇、潜川镇、乐平乡的垃圾填埋场建设工作正在实施过程中。
三、绿色工地创建工作
在杭州市“绿色工地”创建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我市2004年成立了“绿色工地”创建领导小组,创建活动开展两年以来,我市有七个工程获得了杭州市“绿色工地”殊荣,十五个工程被命名为临安市“绿色工地”。
我市“绿色工地”创建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迎接森博会”为载体,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和“绿色工地”专项档案台帐,加强人员法规培训,要求与工程有关的建设单位、施工、监理企业建立健全“绿色工地”管理体系,从人员、经费、制度和操作规程等各个环节,切实落实各项措施。实行“绿色工地”评选与企业信誉排名、评先评优、资质升级等挂钩,充分调动企业创建的积极性。通过加强建设、环保、文明办等部门的内部联系和沟通,形成齐抓共管的态势,整体推进我市“绿色工地”的创建工作。
三、查漏补缺扎实推进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任务分解和工作日程重点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加快进度,争取在今年10月底之前完成临安第二自来水厂取水口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安装及与杭州市环保局联网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户新建住房三格式卫生厕所的审批管理,要求新建住房必须建造三格式卫生厕所。协同相关部门完成青山湖流域综合整治任务重点开展苕溪综合整治,完成锦溪整治任务。
各位领导,同志们:生态市建设是关乎我市“强市、名城、胜地”战略的大事。我局的目标任务涉及面广,任务量大。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广泛接受群众的监督,充分调动全局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继续发扬负重拼搏、克难攻坚的城建精神,进一步坚定信心、加强领导、查漏补缺扎实推进,为全面完成今年的生态市建设工作目标任务而努力!
《生态市建设工作汇报材料》来源于范文搜网,欢迎阅读生态市建设工作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