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生态观光农业建设情况汇报

时间:2019-05-15 07:48: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市生态观光农业建设情况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市生态观光农业建设情况汇报》。

第一篇:市生态观光农业建设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市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新形势,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并重,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丰富农业内容,拓展现代农业功能,以保护和建设农业生态环境为前提,积极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已有48个各类生态观光农业场所,去年接待游客310多万人次,实现直接旅游收入超过1.5亿元。我市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主要有三大特点:

1.基础资源丰富。水域面积大,我市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2.5%,其中1000亩以上的大中型湖泊有89个;丘陵山地植被丰富,30万亩山地,植被履盖率100%。依托山水紧依的独特自然风光和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先后建成了4个国家级、4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农业综合示范园区、20多个休闲渔业垂钓区,以及一批湿地公园和生态农业园。

2.功能类型多样。初步形成了以森林生态景观为主的旅游观光型,如虞山、穹隆山森林公园等;以采摘垂钓为主的农事参与型,如东山、西山果茶区、双山岛垂钓中心等;以人文历史、革命传统、农业“四新”技术展示为主的科普教育型,如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未来农林大世界等;以名特优农产品品尝为主的美食餐饮型,如巴城阳澄湖大闸蟹碧玉主题公园等;以江南水乡、农家风俗体验为主的乡村度假型,如三山岛农家乐园等。

3.投资主体多元。由90年代以政府投资建设森林公园为主,逐步转变为国有、集体、民资、外资等多元投入格局。已统计的各类观光农业园中,国有投资为主的占27%、集体投资为主的占10%、民资投入的占49%、外资投入的占14%,民资和外资已成为生态观光农业开发的主体。

(二)尽管我市生态观光农业起步较早,近两年的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总体规模偏小、数量偏少,除了几个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和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外,大部分园区建成规模只有300亩左右,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同时在数量与我市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也不相适应;发展不平衡、特色不明显,少数地方意识不强,开发力度不大,已经建成的园区相当部分集中在比较单一的垂钓、餐饮项目上;配套设施不完善,开发管理跟不上,园区内的道路交通、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和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不健全,宣传、营销、接待等管理服务不完备。

(三)生态观光农业是集生产、生活、生态和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次产业于一体的新型农业,核心是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资源环境,结合农林渔等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和农村文化及家庭生活,在农业与旅游的结合点上做文章,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基本特征,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为人们回归自然、享受田园风光、体验农村生活提供机会。她顺应了现代社会人们更注重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的大趋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下一步,我们将重点依托已建成的一批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基础条件较好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结合水产、畜牧、果茶等产业新兴领域的发展,科学制订规划,加强资源整合,丰富功能结构,完善配套设施,培育和开发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观光农业基地,力争到2010年,实现总产值100亿元。开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

1.保护。把保护放在生态观光农业开发建设的首要位置,加强森林、水、湿地等生态资源的保护,注重历史人文景观、“鱼米之乡”民俗文化的保存,重视苏州精耕细作、特色农业的保留。

2.提高。把提高作为生态观光农业开发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营造“春花、夏荫、秋色、冬景”等各有特色的自然景观,提高资源质量;通过改善园区内外的交通条件和接待服务设施的条件,使游客能进、能游、能休,提高环境质量;通过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和人员素质培训,使游客尽兴而来,满意而归,提高管理服务质量。

3.开发。把开发作为生态观光农业开发建设的重要途径,搞好各种资源的挖掘和深层次开发利用,根据不同的生态自然条件,挖掘和利用珍稀树种,名优水产、特色花果,人文景观资源,历史文化遗迹资源,自然山水等资源,加快建设,扩大规模,增加总量。尤其要重视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提高生态观光农业的文化品位。

(四)生态观光农业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要高度重视,落实措施,加快推进。

1.坚持科学规划。按照“适度超前、集中规划,分步建设、持续发展”的思路,高起点、高标准搞好生态观光农业发展规划,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提升园区硬件优势;优化区域布局,坚持围绕自然资源、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合理布局,建设生态观光农业;强化功能开发,根据区域特色和优势,优化功能定位,避免结构雷同,实施错位竞争。

2.加快机制创新。按照投资方式多元化,经营模式市场化,管理方式企业化的原则,通过创新投入机制,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吸引各类资本共同投资开发;创新管理机制,建立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做到职能明确,运转协调,灵活高效;创新服务机制,制订完善建设标准和相关规章制度,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有利于生态观光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机制,把生态观光农业建设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中最活跃的经济“单元”。

3.大力招商引资。在农业招商引资中,把生态观光农业项目作为重点,加强项目整合,加大宣传推介,认真组织开展境内外招商、促销活动,拓展招商渠道,努力吸引境内外资本向生态观光农业聚集,增强开发实力。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

4.加强政策扶持。生态观光农业建设,是事关农业长远发展的大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有效协调各级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加强政策扶持。农林部门主要是了解掌握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动态,加强分类指导,搞好跟踪服务。旅游部门重点是做好规划指导,积极把生态观光农业纳入旅游项目之中。财政、工商、国土、水利、供电、税务、金融等部门主要为生态观光农业在资金、登记、用地、用水、用电、税收和信贷等方面给予优先优惠服务,为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篇:林业局生态市建设考核汇报

林业局生态市建设考核汇报

2005年,我们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市这一目标,坚持一手抓林业建设,一手抓资源保护,扎实完成林业生态市建设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荣获“全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先进单位”、“浙江省森林资源管理先进单位”。

一、建无公害方山柿基地11000亩

我局承担省林业科技重点[本

文章属www.chinamishu.net原创,其他网站复制必究法律责任]项目《名优柿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推广》。今年按项目要求积极探索方山柿无公害生产技术,现已推广、开发无公害方山柿基地11000亩。根据森林食品基地要求,对方山柿基地进行了抚育管理,并对方山柿子代进行了生长量的测定,方山柿示范基地在今年干旱、高温情况下,柿苗长势良好。同时,积极引进名优新品种,做好林业示范工作。从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所引进了新兴水果杏李试验地列入永康市科技局2005年科技项目;从省林科院引进观赏竹品种24个,200多株,在芝英苗圃进行了繁殖试验。

二、抓生态林业建设,全面完成国债造林任务

为了逐步改变我市树种单

一、针叶林林相差、林分质量不高,容易引发森林火灾状况,我们积极主动争取国家资金100多万元。首次实施长防林工程国债项目,该项目标准高,要求严,可操作性难度大。但我们认定既然做就做好,做到认真周密部署,做到早计划、早安排、早落实。省下达我市14000亩的国债造林任务,今年实际完成面积15476.1亩,是计划任务的110.5,其中:山地人工造林通过造林和补植完成了2508.5亩,是计划任务2500亩的100.3;平原造林543.6亩,是计划任务500亩的108.7;封山育林5424亩,是计划任务4000亩的135.6;低效防护林改造7000亩,是计划7000亩的100。并创造性地在低效防护林封育改造中,种植10米宽的纯阔叶林防护林带2公里,为森林防火起到自然隔离,避免重大火灾发生。

通过实施防护林工程国债项目,加快了我市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步伐,改善了林木结构,提高了林分的质量,促进了林业增收、林农增效,从而保障我市“生态市”战略的顺利实施。从本市组织的自查验收结果来看,项目建设的质量符合省定要求,在2508.5亩的山地人工造林面积中,阔叶树种造林和针阔混交造林的面积就有1794.5亩,占71.5;经济林714亩,占28.5。由此可见,项目建设改变了我市已往造林中针叶林多,阔叶林少,树种单一的现象。

三、切实抓好生态公益林建设

按照《浙江省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操作细则》及生态市建设县市长目标责任书要求,遵循生态优先、确保重点,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涵养水源集中连片、合理布局,稳定林权、体现自愿的原则,签订了采伐封育合同198份,界定省重点公益林26万亩,占全市林业用地总面积的28.9,主要以永康江及其一级支流源头汇水区和城镇供水源头为重点,分布于全市5个镇、4个街道、1个风景区所属的187个行政村和永康林场、唐先林场、大寒山林场、黄坟水库、三渡溪水库、杨溪水库、太平水库等单位。

四、配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展绿色村庄建设

我们以“森林永康、绿色村庄”建设为战略思想,围绕“百村整治”的总目标,运用生态学、林学、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态优先、反映特色的规划理念和保护与建设并举的绿化方针,大力开展村庄道路、河道、庭院、宅旁绿化和公园绿地的建设,完善村庄绿地系统,进行村庄绿化规划设计,实现村庄绿化美化,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提供生态保障。

1、开展花园式企业(单位)和绿色村庄活动,推动村镇绿化。村镇绿化和企业绿化是我市高标准平原绿化的薄弱环节,该绿地系统建设受镇、村规划绿地预留少、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困扰,我们采取了一年一度评选“花园式企业(单位)”、“绿色村庄”活动。结合“十村示范、百村整治”活动,对“百村整治”51个村进行了绿化指导,其中38个村进行了绿化规划,23个村已完成设计,有15个村已在绿化进行中。在规划中,设计人员贯彻保护优先的理念,[本文章属www.chinamishu.net原创,其他网站复制必究法律责任]保持好原有的风景林、古树、名木,充分利用原有绿地,做到改造与新建相结合,起到了良好的绿化效果。如唐先新河、芝英柳前塘等村绿色村庄的特色绿化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肯定。前不久,省林业厅授予了新河村为省绿化示范村,为推动村庄绿化起到较好的作用。

2、积极开展农田林网工程建设。现已在象清唐项目区种栽2.0万株,新店项目区种植2.5万株,舟山项目区1.0万株,农田林网总长度计70公里,工程总投资63万元。

3、完成高速公路、名园大道等绿色通道示

第三篇:生态观光农业可行性报告

川西生态农庄的空间布局 观光园的生态农庄布局在滨水区与生产区过渡处,充分体现“以观光带体闲,以体闲促生产”的设计理念,几要通过整体的优化地形处理,对现状建筑景观特色化处理等优化生态农庄的规划布局。

用地形营造小气候环境。规划区的生态农庄位于洼地处,洼地地形有利于集聚土壤养分,规划在调查原有地面排水的基础上,利用地形将地面降水汇集至道路、生产区、建筑周边等排水通道,一部分汇入河道,一部分经过简易净化后储存起来,用以灌溉;规划在保留部分现状地形、地貌的同时,搭配不同植物,形成屏蔽小空间,形成游人游憩节点,提供观赏、体憩空间。

场地与道路,生态材料、乡土材料的选择。通过营造道路旁植物群落的立体种植凸显植物生态与美学功能,加强与自然联系,现状区域的滨水植物群落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植物空间结构,规划将其作为生态保护区的植物展小部分永久保留;关注乡土植物使用,并用当地的材料如木材料进行道路边界设计,增加观光农业质朴感与自然感,延续村落肌理。规划改造现状村落为生态农庄服务区,为游客提供餐饮、食宿、展览等服务。

并保留一部分典型川西民居为传统民居的展小。规划延续了川西民居,基本

单元“院”的结构,灵活组织各个单元模式。新建建筑就地取材,选择当地木、石灰、青砖、青瓦。

滨水区的生态规划设计 现状滨临涪江区自然景观良好,卵石嶙峋,水陆交接处植被丰富。通过增加水岸衍生带设计增加生态观光农业园的生境类型, 以乔木、灌木、草本地被植物和耐水湿植物等组成的自然植物群落。同时与园区生态廊道和防护林带相结合,完善园区的生态防护系统,形成向自然逐渐过渡的景观。同时在该区域内安排生态观光活动,游人玩踩水车、跳水床等实际上都是在参与曝氧、增压渗透等生态过程,这样一来,在快乐的活动,游人加强了生态意识、增长了环保知识、参与了生态实践,体现园区的生态教育意义。

可持续的生态循环农业系统 生态规划,的农业循环系统遵循减量节能高效利用的生产模式,规划,的农业生产系统包括观光果园、有机蔬菜地等。生态观光果园将不同季节成熟的水果种类合理搭配,形成各个季节皆有果可观的复合型果园,并且建立“畜一沼一果”的循环系统,有机蔬菜地可在现状种植基础上进行轮种、套种,以提高土壤肥力和利用效率。

同样也在蔬菜地、沼气池、家禽家畜之间形成了物质能量的循环流动链。在整合合理的规划布局与良好的物质利用方式后,平武现代农业观光园的生态规划设计巧妙运用空间、材料等形成一个具有趣味感与生态感的园林式现代农业生态农庄。国自古就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现代城市化进程,如何凸显农业优势,发抨农业体闲性与生态性,观光农业园的出现满足了这些需求。

对农业景观的表达,既要程式,又要打破程式,既要考虑自然美的独特性,又要考虑具体地点的社会意义;既要注意突出和开发自身的自然美,又要切忌农业的庭院化和公园化。在顺应农业自然、生态规律和保持农业环境面貌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美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本文也是在景观规划与生态设计方面论述观光农业园的规划设计模式,并结合项目实践提出“田的回归”的设计理念,论述理论的可实践性。

平武现代农业观光园的开发立足平武,对现有资源实现最佳的结合和综合利用,将乡土人文景观、农业景观、自然景观等实行整体规划、合理保护和利用,通过内涵的设计延伸及分区功能和理念表达的融合,使之具有景观欣赏、体闲参与、知识宣传和科学研究的价值。此外,平武现代农业观光园实行苗圃地的产业升级,从粗放型农业产品向追求精品的质量型转变,希翼平武现代农业观光园不断提高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和产业设计的同时,走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第四篇:厦门生态市建设

建设生态城市构建和谐厦门

黄歆宇张继伟薛东辉

进入21世纪,厦门城市建设迎来了大发展的重要契机,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关系,促进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新思路、新理念和大手笔。无论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适应发展绿色经济的潮流、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还是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满足市民日益提高的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不二的选择,生态城市已成为继“可持续发展城市”之后国际第四代城市的发展目标。为适应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的需要,厦门率先提出建设经济高度发达、生态高度文明的适宜发展和居住的海湾型生态市建设目标。厦门市土地、淡水、森林和矿产等资源相对贫乏,海洋生态系统也面临着日益退化的趋势,建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生态市已成为厦门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厦门生态市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1、生态市建设的优势

区位优势:厦门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开放地带的前沿,濒临台湾和港澳地区以及经济上正在蓬勃发展的亚太地区,战略区位使厦门在我国东南沿海开放地区中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和窗口作用。福建省正处于亚太经济圈中,而厦门是福建通往港澳地区、东南亚各国以至整个亚太地区的重要通道。作为太平洋西岸正在崛起的深水良港和国际口岸城市,厦门市地处亚太区域远东航线的东侧,是海上交通航道要冲。独特的区位条件给厦门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加强同亚太经济圈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更充分地利用国际资本、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活动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实现生态市的发展目标。

社会优势:厦门市法制健全,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政府重视环境保护,地方环保标准和法律规章制度水平较高,环境保护工作卓有成效;居民参政意识较高,人们生活水平和居民素质较高;厦门与台湾一衣带水,对台关系上有其特殊地位和作用,是海峡两岸开展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前沿基地。

经济发展优势:生态城市的建设和规划目标的实施需要一定物质条件为基础,需要社会经济力量的有力支持。特区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和发展的宝贵经验是厦门生态城市建设的坚实后盾。资源优势:厦门是中国东南沿海著名的深水良港,港湾水域面积300平方千米,深水岸线31.7千米,已成为全国集装箱主枢纽港、国际集装箱干线港;厦门拥有多姿多彩的自然滨海景观和独特的亚热带海岛景观,同时也具有现代化国际花园城市的景观特色,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厦门宽阔的海域、广布的滩涂、曲折的港湾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拥有国家级海洋珍稀物种自然保护区,保护物种有中华白海豚、白鹭、文昌鱼等;厦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适中,拥有丰富的亚热带植物资源,是著名的“水果之乡”;此外,厦门还拥有花岗岩、高岭土、砂矿等矿产资源,丰富的矿泉水资源、地热资源等。

生态环境优势:厦门市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佳人居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称号。厦门以“海在城中,城 1 121

在海上”的独特景观,被誉为“海上花园”。良好的生态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厦门城市竞争力,而以海湾为背景的城市空间结构,适宜居住的优良自然生态环境,是厦门建设生态城市的战略性资源,也是厦门发挥核心竞争力的载体。

2、生态市建设的制约条件

区域地位下降:福建省在最新的省域经济中心城市的设计中,已将“以厦门特区为龙头”修改为“以福州、厦门为中心,漳州、泉州比翼齐飞”的经济发展格局;随着中国的“入世”,中国作为一个完整关税区,厦门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也趋于弱化。

自然资源稀缺:首先,土地资源相对贫乏,而且随着厦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成区的扩大,土地资源利用冲突将会更加突出;其次是淡水资源相当缺乏,目前水资源主要依靠九龙江北溪引水客水供给;第三是能源相对缺乏,煤炭、油品几乎全部由外地调入。

部分地域生态环境脆弱:局部海域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马銮湾水体长期处于缺氧、厌氧状态,杏林湾仅达地表水V类标准,厦门港海域海水富营养化程度已具备发生赤潮的物质基础;数十年来厦门通过移山填海、筑堤造地等工程极大地改变了厦门的海陆结构,造成海域面积和纳潮量锐减,湾顶水动力减退,海岸侵蚀严重,珍稀海洋物种及红树林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农村畜禽养殖等非点源污染趋势加剧。

生态市建设保障措施

1、政策法规保障

厦门市应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各项环保法律、法规和现有的环境污染防治、资源保护和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城市建设、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同时,利用特区立法权,完善符合生态市建设要求的法规。

重点落实清洁产品认证标志,引导企业自愿实施清洁生产;制定并发布限期淘汰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以及产品的名录,将清洁生产审计要求纳入规划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组织开展ISO14000的认证工作。

2、组织保障

成立“厦门市创建生态市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环境保护的市领导担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参加,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生态市建设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培训、交流、检查,收集资料等。

加大城市联盟工作力度,依靠高层的管理协调机构,从源头上治理水污染、大气污染:联合漳州、龙岩两地政府,加强对九龙江污染的专项整治和综合治理,改善九龙江流域生态环境;与漳州、泉州两市协调一致,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力度,改善大气环境。

把生态市建设工作的成效作为市、区两级政府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将生态市建设成绩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实行部门领导负责制,将规划目标和项目分解到各区、各部门、各企业层层落实,保证实施。

3、资金保障

在生态市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厦门本身优势,争取国家、省、市级的财政支持,专款专用,按

环保优先的原则分配资金;大胆吸引民间资金、社会资金,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政府与企业合作,采用TOT(转让-经营-转让)、BOT(兴建-经营-移交)、ABS(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加快环境、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环境税费管理,加强企业技改资金、综合利润留成、排污收费、环保补助资金的合理利用。

4、技术保障

加强工业建设的技术革新工作,鼓励各建设单位引进最新科技成果,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人才优势增强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加大农业技术革新工作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高科技农业,建设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清洁生产,建设循环社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5、能力建设

注重科研人力资源培养,重点培育和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还要加强环境管理相关科技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完善各级政府环境与发展决策机制,重视民众意见和对专家的咨询。贯彻高效合理的生态原则,加快决策机制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培育可持续的运行机制,实现决策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和生态化。同时注重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生态市建设经验和技术,加强与省内外生态市的经验交流与考察,互相补充,互为完善,促进厦门市生态市建设。

厦门生态市建设几点建议

1、规划先行

厦门是个海湾型城市,具有优良的港口和优美的滨海景观。厦门海岸线总长约184km,因此,如何规划好厦门市的沿海岸线和邻近海域,促进厦门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厦门市创建“海湾型生态城市”的关键之一。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公路方面:采用环状放射性结构的公路系统,建立由快速路和主干路构成的城市道路网络骨架,加快沿海湾大道及东通道建设,强化岛外各区间及岛内外的交通联系。

铁路方面:规划中的福厦铁路应在岛外设立新站,在增大岛外客运能力的同时将货运功能的重心逐渐移向岛外。

港口、航运方面:各码头间应打破行政区划,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分工,进而与邻近港口城市开展区域合作,讨论与漳州统一构建厦门港的可能性,争取在较大的范围内实现港口一体化发展;完善现有高崎国际机场功能,建设空港物流园区。

3、项目落实

通过生态市重点项目的建设,落实生态市建设规划中的所有方案,结合目前厦门提出的“蓝天、碧水、绿色、洁净、安宁”五大工程,力争将厦门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发达、生态文化繁荣、生态环境优美的海湾型生态城市。

4、宣教到位

通过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媒介和标语、板报、社区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引导,尤其要抓住“六·五”世界环境日和“四·二二”世界地球日的有利时机,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生态环境意识和对厦门生态市建设意义的认识,增强公众参与厦门生态市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建议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环境教育课程,通过开设生态环境保护基础知识的教育课,举办讲座和知识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同时要充分发挥成人教育的作用,加强对成年人的环境宣传教育。

结语

建设生态市,一方面有利于加快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转变,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把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建立在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上,提高生产力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联动效应。同时,有利于建设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使全市人民普遍受惠,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因此说,生态市建设是一项造福全市人民、惠及子孙后代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也是本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厦门要加快生态城市建设步伐,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态、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构建全面和谐社会。

(作者单位:1厦门市环境保护局2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第五篇:生态市建设工作报告

文章标题:生态市建设工作报告

省生态办:

按照黑生建办[2005]10号文件要求,现将**市2005年生态市建设工作总结和2008年工作初步安排报告如下:

一、全年工作完成情况

我市的生态市建设工作在省生态办的正确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领导下,按照省市长生态市建设及环保目标责任状和《2005年**市生态市建设工作计划》的有关要求,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生态市建设启动阶段的宣传发动、组织构建、规划编制、制度构建、政策修订,项目制定等各项基础性工作,为明年顺利转入实施阶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有了新发展,并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实践证明,生态市建设已成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成为推动市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一)生态建设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xiexiebang.com-www.xiexiebang.com,找范文请到范文搜网]

大力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和管理工程。一是加大生态功能保护区工作力度。今年五月正式实施了《**市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管理办法》,确定了96个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生态功能保护区划界、立标工作。在拉林河、阿什河等14个江河源头区制定了恢复治理方案,开展了生态恢复建设工作,对太平区民主坝外,双城韩甸-万隆、对青等沙化地块进行了实地踏察,提出了治理意见和措施。二是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进行了自然保护区执法检查工作。三是加强了生态示范县(市)、区、乡(镇)、村建设管理工作。五常市、依兰县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预验收,宾县通过省级生态示范区验收,阿城市、松北区建设规划通过省级专家论证。全市建成省级环境优美乡镇6个,市级30个,省级生态文明村20个。四是加强了市区环城生态功能圈建设工程,按照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经过各有关部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经过两年的努力,全市共投入资金1449.6万元,其中市环保局投入资金266万元,实施了太阳岛及市政府周边、202国道两侧、江南中环路、运粮河中段及五一水库段、太平湖、天恒山、民主坝外草原等多项生态工程;完成植树造林、退耕还林15446亩,植树(苗)490.534万株。进一步改善了**市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增加了郊区绿量。2005年市区新增绿地面积505公顷。植树100万株,栽花铺草242.7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8.35,绿地率达到25.49,人均公共绿地6.4平方米。

大力推进生态恢复建设工程。一是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在巩固延寿、宾县国家级水土流失治理试点成功的基础上,进行示范推广,共完成水土治理面积3.6万公顷,为年初计划的180,其中基本农田面积4630hm2,营造水保林13286.5hm2,营造经济林2008hm2,种草6.2hm2,封育治理7417hm2,其它水保措施8127.8hm2,新实施生态修复面积达到6697hm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42。二是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年初林业部门明确将“确保造林成活率为重点,提高造林水平”作为林业工作首要工作,采取传统抗旱技术和现代科技含量较高的造林技术相结合,有效全面提高造林成活率,呼兰县方台镇应用了樟子松容器苗造林技术,营造农田防护林16条。尚志市应用生根粉造林地块达到4000亩。延寿县保水剂造林面积4020苗,全市共实施了“三北四期”、农田林网、两荒造林、绿色通道、村屯绿化等项工程造林30.9万亩,为计划的618,其中:退耕还林及两荒造林28.1万亩,三北四期2.8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4。三是实施草原畜牧建设工程,全市共完成草原改良15.7万亩,为计划的314,退耕还草5.6万苗,为计划的280,对过牧严重的草场实行划区轮牧、禁牧、恢复“三化”草场的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草原“三化”比率同比2004年降低了3个百分点,在道外区、木兰县种植多年生优质籽草6000苗。根据国家《率领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结合《环保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呼兰、双城市、郊区开展了规模养殖场、区的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工作,采取集中堆放发酵的处理方法,作为农家肥还田。四是实施国土整治工程,加强了对全市的土地整理和矿山等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完成“三线两区”矿山治理70多公顷,土地整理3000公顷。五是实施生态农业工程。加强了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全市耕地保存量保持在174.9万公顷以上,基本农田面积保持在155.8万公顷以上,占耕地总面积的87.2,全市施用化肥总量(折纯)27.6万吨,其中氮肥13.9万吨,磷肥7.9万吨,钾肥5.8万吨,有机肥施用量2823万平方米,直接生物发酵达到641.9万立方米。秸秆直接还田318.8万苗,根茌还田1115.6万亩。全市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监控面积达到

下载市生态观光农业建设情况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市生态观光农业建设情况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态市建设工作报告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 省生态办:按照黑生建办[2005]10号文件要求,现将**市2005年生态市建设工作总结和2006年工作初步安排报告如下:一、全年工作完成情况我市......

    市建设局生态文明村建设汇报材料5篇

    发挥部门优势,积极参与生态文明村建设,是建设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不断增强责任感和大局意识,认真履行职责,做了一些应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休闲生态观光农业调研报告

    发展休闲生态观光农业调研报告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在解决温饱之后,人们对吃穿以外的追求日益增多,日趋多样。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

    大观生态观光农业规划设计方案

    大观生态观光农业统筹城乡综合开发项目 总体规划设计及部分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方案 招 标 书2009年3月大观生态观光农业统筹城乡综合开发项目 总体规划设计及部分修建性详细......

    乌达区生态观光农业项目建议书

    乌达区生态旅游观光农业项目建议书一、基本情况生态旅游观光农业是一项农业产业,农作物的生长和加工过程可以用于体验观看具有了商品价值,农业的性质发生改变,成为具有多功能性......

    生态观光农业可行性报告,观光农业可行性研究报告

    国内观光农业园发展状况台湾省的生态观光农业园发展状况 我国台湾地区吸收欧洲、日本等国家的经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生态观光农业,认为生态观光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

    山东生态观光农业规划设计

    山东生态观光农业规划设计 中国青岛西麓国际生态农业公园是一个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悠久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发展湿地休闲农业为重点,打造集生态体验、农业休闲、文化养生等功......

    生态观光农业旅游,观光农业调查报告(范文)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宏伟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形成政府、科技界、农民、企业与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格局。目前,尽管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生态农业建设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