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生态市建设
诸城市商务局立足职能加快生态市建设
生态示范市建设是我市实施可持续发展和争创环境新优势的重大决策,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利国利民的好事,为新形势下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市商务局紧紧围绕生态市建设这一发展方向,从资源型项目建设、重污染控制和创建绿色宾馆上下功夫,取得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势态。
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发展观念
与发达地区和沿海先进县市区相比,我们对发展生态经济的认识还不够足,对自身的生态资源优势挖掘还不够深。因此,我们及时传达上级的会议文件精神,要求干部职工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增强竞争力的理念。通过成立领导小组及每季度召开的创建工作会等方式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局工作人员对发展生态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经济观,使发展生态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把政府创建生态示范市的观念转化为全局工作人员的自觉行动。
二、优化政务服务,创造良好环境
生态经济要得到迅速发展,就必须营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在市委、市政府出台有关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办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鼓励扶持政策等一系列文件的基础上,市商务局 1
结合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积极推进“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服务型、廉洁型、节约型”机关建设,提高保障和服务经济发展环境的能力。坚持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工作制度,真正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服务,致力营造良好的投资服务软环境,努力以创新、高效、优质的服务来赢得良好的口碑。在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同时,真正促进商务经济快速发展。
三、推行绿色创建,打造绿色人居环境
宾馆、酒店作为对外接待的重要窗口,在促进对外开放、加速经济发展、树立城市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倡导绿色消费,弘扬循环经济理念,推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在华玺大酒店、杨春国际酒店、中粮宾馆、刘罗锅食府、孙氏餐饮公司、东升酒店等星级酒店中,积极开展“绿色宾馆”、“绿色餐厅”创建、推广等亮点工作。局领导多次深入各大住宿餐饮企业,宣传绿色创建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为进一步提高宾馆创建意识和业务水平,还组织相关负责人对创建绿色宾馆工作进行培训,开展了住宿餐饮业技术技能大比武、烹饪技能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在宾馆环境管理、环保宣传、环保措施、环保行为等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方面做足“绿色”文章。同时,组织6家星级酒店参与国家钻级酒店酒家评选,提升住宿餐饮行业整体竞争力。
四、健全市场流通体系,开辟农副产品“绿色”通道
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作”,去年发展标准化农家店16
3家。积极实施“农超对接”、“区超对接”,把熙康公司等出口企业符合国际标准的农产品摆上超市的货架。同时,强化市场流通秩序监管,保障食品安全和市场平稳运行,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五、健全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做好环保文章
为推进社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创建生态市和卫生城市打下基础,我们加快了再生资源网络建设。及时建议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商务、财政、公安、工商、城管、环保、住建、规划、国税、地税等14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的诸城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完善了工作机制。制定下发了《诸城市关于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意见》、《诸城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各部门工作职责。成立了两个分拣中心:一个废旧金属分拣中心,一个废旧纸箱分拣中心。废旧金属分拣中心,占地11亩,硬化了地面,建设500平方米的车间一个,购买了压块机一台、剪切机一台、轧钢机一台,共投资220万元。废旧纸箱分拣中心占地10亩,建设车间、购买打包机等设备投资150万元。积极与华龙物业等大型物业公司对接,在所管辖的小区内选择合理位置,按照统一模式规划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亭。目前已在红星社区、龙泉庄园建设了3个回收亭,共投资2万元。其他规划好的5个正在加紧建设中。预计到7月底,将建设回收亭20个,投资达40万元。同时,加快了镇级回收站建设。与有关镇街负责人沟通,通过筛选现在站点或者现场察看规划与选址,加快镇级回收站建设进度,争取早日形成规模,实现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城乡统筹发展的格局。
六、提高环保门槛,做好项目招商
在招商引资中,我们结合生态示范市的创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自觉提高环保门槛,把环保制度融入项目招商的全过程。绿色环保、科学发展、循环经济等新理念无时无处不在。对于凡是进入诸城的商贸服务业大项目,从项目的可行性到选址立项,我们都主动征求环保部门的意见,对一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污染严重的项目,即使利润再多也不引进。在把好项目准入关的同时,我们对已落户的项目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确保我市商贸企业的“三废”排放达到国家标准,真正成为绿色示范企业。
2012年7月13日
第二篇:厦门生态市建设
建设生态城市构建和谐厦门
黄歆宇张继伟薛东辉
进入21世纪,厦门城市建设迎来了大发展的重要契机,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关系,促进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新思路、新理念和大手笔。无论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适应发展绿色经济的潮流、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还是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满足市民日益提高的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不二的选择,生态城市已成为继“可持续发展城市”之后国际第四代城市的发展目标。为适应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的需要,厦门率先提出建设经济高度发达、生态高度文明的适宜发展和居住的海湾型生态市建设目标。厦门市土地、淡水、森林和矿产等资源相对贫乏,海洋生态系统也面临着日益退化的趋势,建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生态市已成为厦门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厦门生态市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1、生态市建设的优势
区位优势:厦门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开放地带的前沿,濒临台湾和港澳地区以及经济上正在蓬勃发展的亚太地区,战略区位使厦门在我国东南沿海开放地区中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和窗口作用。福建省正处于亚太经济圈中,而厦门是福建通往港澳地区、东南亚各国以至整个亚太地区的重要通道。作为太平洋西岸正在崛起的深水良港和国际口岸城市,厦门市地处亚太区域远东航线的东侧,是海上交通航道要冲。独特的区位条件给厦门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加强同亚太经济圈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更充分地利用国际资本、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活动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实现生态市的发展目标。
社会优势:厦门市法制健全,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政府重视环境保护,地方环保标准和法律规章制度水平较高,环境保护工作卓有成效;居民参政意识较高,人们生活水平和居民素质较高;厦门与台湾一衣带水,对台关系上有其特殊地位和作用,是海峡两岸开展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前沿基地。
经济发展优势:生态城市的建设和规划目标的实施需要一定物质条件为基础,需要社会经济力量的有力支持。特区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和发展的宝贵经验是厦门生态城市建设的坚实后盾。资源优势:厦门是中国东南沿海著名的深水良港,港湾水域面积300平方千米,深水岸线31.7千米,已成为全国集装箱主枢纽港、国际集装箱干线港;厦门拥有多姿多彩的自然滨海景观和独特的亚热带海岛景观,同时也具有现代化国际花园城市的景观特色,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厦门宽阔的海域、广布的滩涂、曲折的港湾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拥有国家级海洋珍稀物种自然保护区,保护物种有中华白海豚、白鹭、文昌鱼等;厦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适中,拥有丰富的亚热带植物资源,是著名的“水果之乡”;此外,厦门还拥有花岗岩、高岭土、砂矿等矿产资源,丰富的矿泉水资源、地热资源等。
生态环境优势:厦门市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佳人居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称号。厦门以“海在城中,城 1 121
在海上”的独特景观,被誉为“海上花园”。良好的生态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厦门城市竞争力,而以海湾为背景的城市空间结构,适宜居住的优良自然生态环境,是厦门建设生态城市的战略性资源,也是厦门发挥核心竞争力的载体。
2、生态市建设的制约条件
区域地位下降:福建省在最新的省域经济中心城市的设计中,已将“以厦门特区为龙头”修改为“以福州、厦门为中心,漳州、泉州比翼齐飞”的经济发展格局;随着中国的“入世”,中国作为一个完整关税区,厦门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也趋于弱化。
自然资源稀缺:首先,土地资源相对贫乏,而且随着厦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成区的扩大,土地资源利用冲突将会更加突出;其次是淡水资源相当缺乏,目前水资源主要依靠九龙江北溪引水客水供给;第三是能源相对缺乏,煤炭、油品几乎全部由外地调入。
部分地域生态环境脆弱:局部海域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马銮湾水体长期处于缺氧、厌氧状态,杏林湾仅达地表水V类标准,厦门港海域海水富营养化程度已具备发生赤潮的物质基础;数十年来厦门通过移山填海、筑堤造地等工程极大地改变了厦门的海陆结构,造成海域面积和纳潮量锐减,湾顶水动力减退,海岸侵蚀严重,珍稀海洋物种及红树林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农村畜禽养殖等非点源污染趋势加剧。
生态市建设保障措施
1、政策法规保障
厦门市应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各项环保法律、法规和现有的环境污染防治、资源保护和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城市建设、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同时,利用特区立法权,完善符合生态市建设要求的法规。
重点落实清洁产品认证标志,引导企业自愿实施清洁生产;制定并发布限期淘汰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以及产品的名录,将清洁生产审计要求纳入规划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组织开展ISO14000的认证工作。
2、组织保障
成立“厦门市创建生态市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环境保护的市领导担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参加,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生态市建设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培训、交流、检查,收集资料等。
加大城市联盟工作力度,依靠高层的管理协调机构,从源头上治理水污染、大气污染:联合漳州、龙岩两地政府,加强对九龙江污染的专项整治和综合治理,改善九龙江流域生态环境;与漳州、泉州两市协调一致,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力度,改善大气环境。
把生态市建设工作的成效作为市、区两级政府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将生态市建设成绩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实行部门领导负责制,将规划目标和项目分解到各区、各部门、各企业层层落实,保证实施。
3、资金保障
在生态市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厦门本身优势,争取国家、省、市级的财政支持,专款专用,按
环保优先的原则分配资金;大胆吸引民间资金、社会资金,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政府与企业合作,采用TOT(转让-经营-转让)、BOT(兴建-经营-移交)、ABS(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加快环境、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环境税费管理,加强企业技改资金、综合利润留成、排污收费、环保补助资金的合理利用。
4、技术保障
加强工业建设的技术革新工作,鼓励各建设单位引进最新科技成果,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人才优势增强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加大农业技术革新工作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高科技农业,建设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清洁生产,建设循环社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5、能力建设
注重科研人力资源培养,重点培育和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还要加强环境管理相关科技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完善各级政府环境与发展决策机制,重视民众意见和对专家的咨询。贯彻高效合理的生态原则,加快决策机制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培育可持续的运行机制,实现决策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和生态化。同时注重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生态市建设经验和技术,加强与省内外生态市的经验交流与考察,互相补充,互为完善,促进厦门市生态市建设。
厦门生态市建设几点建议
1、规划先行
厦门是个海湾型城市,具有优良的港口和优美的滨海景观。厦门海岸线总长约184km,因此,如何规划好厦门市的沿海岸线和邻近海域,促进厦门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厦门市创建“海湾型生态城市”的关键之一。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公路方面:采用环状放射性结构的公路系统,建立由快速路和主干路构成的城市道路网络骨架,加快沿海湾大道及东通道建设,强化岛外各区间及岛内外的交通联系。
铁路方面:规划中的福厦铁路应在岛外设立新站,在增大岛外客运能力的同时将货运功能的重心逐渐移向岛外。
港口、航运方面:各码头间应打破行政区划,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分工,进而与邻近港口城市开展区域合作,讨论与漳州统一构建厦门港的可能性,争取在较大的范围内实现港口一体化发展;完善现有高崎国际机场功能,建设空港物流园区。
3、项目落实
通过生态市重点项目的建设,落实生态市建设规划中的所有方案,结合目前厦门提出的“蓝天、碧水、绿色、洁净、安宁”五大工程,力争将厦门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发达、生态文化繁荣、生态环境优美的海湾型生态城市。
4、宣教到位
通过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媒介和标语、板报、社区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引导,尤其要抓住“六·五”世界环境日和“四·二二”世界地球日的有利时机,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生态环境意识和对厦门生态市建设意义的认识,增强公众参与厦门生态市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建议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环境教育课程,通过开设生态环境保护基础知识的教育课,举办讲座和知识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同时要充分发挥成人教育的作用,加强对成年人的环境宣传教育。
结语
建设生态市,一方面有利于加快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转变,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把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建立在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上,提高生产力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联动效应。同时,有利于建设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使全市人民普遍受惠,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因此说,生态市建设是一项造福全市人民、惠及子孙后代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也是本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厦门要加快生态城市建设步伐,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态、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构建全面和谐社会。
(作者单位:1厦门市环境保护局2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第三篇:生态市建设工作报告
文章标题:生态市建设工作报告
省生态办:
按照黑生建办[2005]10号文件要求,现将**市2005年生态市建设工作总结和2008年工作初步安排报告如下:
一、全年工作完成情况
我市的生态市建设工作在省生态办的正确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领导下,按照省市长生态市建设及环保目标责任状和《2005年**市生态市建设工作计划》的有关要求,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生态市建设启动阶段的宣传发动、组织构建、规划编制、制度构建、政策修订,项目制定等各项基础性工作,为明年顺利转入实施阶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有了新发展,并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实践证明,生态市建设已成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成为推动市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一)生态建设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xiexiebang.com-www.xiexiebang.com,找范文请到范文搜网]
大力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和管理工程。一是加大生态功能保护区工作力度。今年五月正式实施了《**市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管理办法》,确定了96个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生态功能保护区划界、立标工作。在拉林河、阿什河等14个江河源头区制定了恢复治理方案,开展了生态恢复建设工作,对太平区民主坝外,双城韩甸-万隆、对青等沙化地块进行了实地踏察,提出了治理意见和措施。二是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进行了自然保护区执法检查工作。三是加强了生态示范县(市)、区、乡(镇)、村建设管理工作。五常市、依兰县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预验收,宾县通过省级生态示范区验收,阿城市、松北区建设规划通过省级专家论证。全市建成省级环境优美乡镇6个,市级30个,省级生态文明村20个。四是加强了市区环城生态功能圈建设工程,按照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经过各有关部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经过两年的努力,全市共投入资金1449.6万元,其中市环保局投入资金266万元,实施了太阳岛及市政府周边、202国道两侧、江南中环路、运粮河中段及五一水库段、太平湖、天恒山、民主坝外草原等多项生态工程;完成植树造林、退耕还林15446亩,植树(苗)490.534万株。进一步改善了**市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增加了郊区绿量。2005年市区新增绿地面积505公顷。植树100万株,栽花铺草242.7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8.35,绿地率达到25.49,人均公共绿地6.4平方米。
大力推进生态恢复建设工程。一是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在巩固延寿、宾县国家级水土流失治理试点成功的基础上,进行示范推广,共完成水土治理面积3.6万公顷,为年初计划的180,其中基本农田面积4630hm2,营造水保林13286.5hm2,营造经济林2008hm2,种草6.2hm2,封育治理7417hm2,其它水保措施8127.8hm2,新实施生态修复面积达到6697hm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42。二是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年初林业部门明确将“确保造林成活率为重点,提高造林水平”作为林业工作首要工作,采取传统抗旱技术和现代科技含量较高的造林技术相结合,有效全面提高造林成活率,呼兰县方台镇应用了樟子松容器苗造林技术,营造农田防护林16条。尚志市应用生根粉造林地块达到4000亩。延寿县保水剂造林面积4020苗,全市共实施了“三北四期”、农田林网、两荒造林、绿色通道、村屯绿化等项工程造林30.9万亩,为计划的618,其中:退耕还林及两荒造林28.1万亩,三北四期2.8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4。三是实施草原畜牧建设工程,全市共完成草原改良15.7万亩,为计划的314,退耕还草5.6万苗,为计划的280,对过牧严重的草场实行划区轮牧、禁牧、恢复“三化”草场的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草原“三化”比率同比2004年降低了3个百分点,在道外区、木兰县种植多年生优质籽草6000苗。根据国家《率领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结合《环保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呼兰、双城市、郊区开展了规模养殖场、区的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工作,采取集中堆放发酵的处理方法,作为农家肥还田。四是实施国土整治工程,加强了对全市的土地整理和矿山等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完成“三线两区”矿山治理70多公顷,土地整理3000公顷。五是实施生态农业工程。加强了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全市耕地保存量保持在174.9万公顷以上,基本农田面积保持在155.8万公顷以上,占耕地总面积的87.2,全市施用化肥总量(折纯)27.6万吨,其中氮肥13.9万吨,磷肥7.9万吨,钾肥5.8万吨,有机肥施用量2823万平方米,直接生物发酵达到641.9万立方米。秸秆直接还田318.8万苗,根茌还田1115.6万亩。全市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监控面积达到
第四篇:生态市建设工作报告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 省生态办:
按照黑生建办[2005]10号文件要求,现将**市2005年生态市建设工作总结和2006年工作初步安排报告如下:
一、全年工作完成情况
我市的生态市建设工作在省生态办的正确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领导下,按照省市长生态市建设及环保目标责任状和《2005年**市生态市建设工作计划》的有关要求,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生态市建设启动阶段的宣传发动、组织构建、规划编制、制度构建、政策修订,项目制定等各项基础性工作,为明年顺利转入实施阶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有了新发展,并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实践证明,生态市建设已成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成为推动市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一)生态建设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大力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和管理工程。一是加大生态功能保护区工作力度。今年五月正式实施了《**市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管理办法》,确定了96个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生态功能保护区划界、立标工作。在拉林河、阿什河等14个江河源头区制定了恢复治理方案,开展了生态恢复建设工作,对太平区民主坝外,双城韩甸-万隆、对青等沙化地块进行了实地踏察,提出了治理意见和措施。二是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进行了自然保护区执法检查工作。三是加强了生态示范县(市)、区、乡(镇)、村建设管理工作。五常市、依兰县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预验收,宾县通过省级生态示范区验收,阿城市、松北区建设规划通过省级专家论证。全市建成省级环境优美乡镇6个,市级30个,省级生态文明村20个。四是加强了市区环城生态功能圈建设工程,按照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经过各有关部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经过两年的努力,全市共投入资金1449.6万元,其中市环保局投入资金266万元,实施了太阳岛及市政府周边、202国道两侧、江南中环路、运粮河中段及五一水库段、太平湖、天恒山、民主坝外草原等多项生态工程;完成植树造林、退耕还林15446亩,植树(苗)490.534万株。进一步改善了**市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增加了郊区绿量。2005年市区新增绿地面积505公顷。植树100万株,栽花铺草242.7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8.35%,绿地率达到25.49%,人均公共绿地6.4平方米。
大力推进生态恢复建设工程。一是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在巩固延寿、宾县国家级水土流失治理试点成功的基础上,进行示范推广,共完成水土治理面积3.6万公顷,为年初计划的180%,其中基本农田面积4630hm2,营造水保林13286.5hm2,营造经济林2007hm2,种草6.2hm2,封育治理7417hm2,其它水保措施8127.8hm2,新实施生态修复面积达到6697hm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42%。二是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年初林业部门明确将“确保造林成活率为重点,提高造林水平”作为林业工作首要工作,采取传统抗旱技术和现代科技含量较高的造林技术相结合,有效全面提高造林成活率,呼兰县方台镇应用了樟子松容器苗造林技术,营造农田防护林16条。尚志市应用生根粉造林地块达到4000亩。延寿县保水剂造林面积4020苗,全市共实施了“三北四期”、农田林网、两荒造林、绿色通道、村屯绿化等项工程造林30.9万亩,为计划的618%,其中:退耕还林及两荒造林28.1万亩,三北四期2.8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4%。三是实施草原畜牧建设工程,全市共完成草原改良15.7万亩,为计划的314%,退耕还草5.6万苗,为计划的280%,对过牧严重的草场实行划区轮牧、禁牧、恢复“三化”草场的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草原“三化”比率同比2004年降低了3个百分点,在道外区、木兰县种植多年生优质籽草6000苗。根据国家《率领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结合《环保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呼兰、双城市、郊区开展了规模养殖场、区的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工作,采取集中堆放发酵的处理方法,作为农家肥还田。四是实施国土整治工程,加强了对全市的土地整理和矿山等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完成“三线两区”矿山治理70多公顷,土地整理3000公顷。五是实施生态农业工程。加强了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全市耕地保存量保持在174.9万公顷以上,基本农田面积保持在155.8万公顷以上,占耕地总面积的87.2%,全市施用化肥总量(折纯)27.6万吨,其中氮肥13.9万吨,磷肥7.9万吨,钾肥5.8万吨,有机肥施用量2823万平方米,直接生物发酵达到641.9万立方米。秸秆直接还田318.8万苗,根茌还田1115.6万亩。全市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监控面积达到50.6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38%以上,新增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品种60个,其中有机15个,绿色25个,无公害20个,完成基地建设及相关保护工程12个。同时加强了经济作物和蔬菜地膜的回收利用,回收利用率达到92%以上。
(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
2005年,在省局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的环境保护工作以到2007年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目标,全面落实省市长生态市建设及环境保护目标责任状,完成了《**市“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的编制,市政府组织召开了2005年环保目标责任状签状会议,市长石忠信与区、县(市)政府和10个市直部门签订了责任状,进一步推进了“十五”环保目标的全面落实。一些工作取得了创新和突破。
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显著。加大了限期治理工作力度,对应并网、改造的锅炉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下达限期治理锅炉、除尘器962台(套),比去年翻一番,基本做到了应下尽下,目前已完成438家;限期使用洁净煤技术产品单位1850家,推广使用量达到了175万吨;全面启动了“简易工况法”检测机动车尾气,治理超标车辆9557辆;限期治理水污染物浓度、总量超标的工业企业18家,并对146家餐饮企业和院校食堂下达了限期安装隔油装置,现已完成安装85台,预计年底可安装100台;继续开展了流域综合整治,限期治理超标排污单位22家。截至10月份,市区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为262天,同比增加3天,预计年底可达到301天,同比增加6天。预计年底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可达到94%,集中式饮用式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可达到96%以上。工业用水重复率可达到96%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可达到75.5%以上。
拓宽了清洁生产审核领域,在国家确定的石油、化工、炼焦、制革等行业全面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现已启动58家,其中哈汽轮机、哈飞、蓝星化工等12家企业全面完成了规范化清洁生产审核,超过了去年的总和,促进了企业的减污、降耗、增效。
培育了一批示范典型,全市确定了有机产品基地20个,其中6家已经通过有机认证或转换认证,4家正在开展咨询认证工作。培育各类循环经济示范区(点)118个,其中**啤酒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单位被确定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哈飞集团400吨/日的中水回用工程已投入运行。
环境法制建设力度明显加大。环境立法进展顺利,出台了《**市生态功能保护区管理办法》,重新修订了《**市原煤散烧污染防治办法》和《**市居民居住环境保护条例》,《**市饮食服务业环境污染防治办法》已报市政府审定。环保执法力度明显加大,依法审批把关建设项目1017项,否定项目16个。针对扰民噪声污染多发、频发、复发的问题,通过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在城市集中居住区建立扰民噪声污染防治长效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我局还与公安、工商、文化、城管等部门组成了扰民噪声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相互配合、联合执法,现已查处各类噪声扰民污染案件4972件,新建省、市级安静小区78个。快速启动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4134人次,检查企业1765家,挂牌督办221家,查处环境违法行为270件。调整了12369环保投诉电话的受理模式,建立了统一受理、归口办理、限时反馈、监督办理的案件办理机制,查处各类环境信访案件6953件,办结率达到98.5%。加强了对危险废物的跟踪监督管理,共转移、处置危险废物1650吨,查处私自转移、处置危险废物环境违法行为5起。在全市系统推广应用了《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软件》,目前共征收排污费6607万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02%。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明显加快。道里、松北、平房等9处集中供热和联片供热工程建设全面竣工,新增集中供热面积830.7万平方米,停用、拆除锅炉223台,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可达到58%以上,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5%以上。沿江污水截流工程完成了管道铺设工程,日处理32.5万吨的太平生活污水处理厂及配套工程9月初开始试运行,年内市区生活污水二级处理率将达到18.3%以上。采用BOT方式建设的 日处理能力1200吨的西南部生活垃圾处理厂一期工程目前已达到试运行条件。**市双琦环保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厂(省火电三公司垃圾综合处理场)项目自2004年10月6日开工,截止目前工程已全部完工,投入试运行。目前,我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利用率达到85%。我局组织建设的利民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中心一期主体工程已完工,目前实验室废液、含氰废渣(液)、废铬液(渣)、定影废液处置设施正在陆续进行安装。2005年全市环保投入占地方GDp比例大于1.6%。生态园林小区建设及景观建设重点基础投资总额2000余万元。
完善了社区环境管理工作机制。通过创新执法管理机制、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将环境管理延伸到社区,推行了环保部门主导、企业内部自我约束、公众外部广泛参与监督的“三元管理机制”,对居民区内的业户实行“绿、蓝、黄”三色分类管理,建立业户环保自律诚信电子档案2246家,命名环保自律诚信绿色业户(单位)100家,建立社区环保宣传监督站236个,在560个社区环保宣传栏张贴宣传画4000张,闽江社区、锦江社区被总局授予了国家级“绿色社区”称号,目前,市区461个社区中300余个社区建立了“三元管理机制”,其中已命名三元环境管理示范社区50个,发展环保志愿者已近万人。同时,我局还与工商部门配合,对居民区内开办项目进行分类管理,按污染程度分别实行环保告知承诺制度、禁办告知承诺制度、环评告知制度,既简化了审批程序,又从源头上把住了新项目污染控制关。
“创模”工作全面推进。为全面推进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工作,我市成立了由石忠信市长任组长,4位副市长任副组长,8个区和21个委办局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召开全市创模领导小组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我市近期围绕创模工作要集中抓好的创建卫生城,提高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强化绿化建设和城乡结合部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的重点工作,并将创模的29项目标进行了责任分解、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按规划稳步推进工作进度。同时成立了创模联络员队伍,建立了创模联络员工作制度,为下步顺利开展工作建立了良好的工作机制。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
广泛深入开展了环境宣传教育。一是开展了全民环境教育。认真贯彻省市开展全民环境教育的决定和方案,将全民教育纳入政府工作日程,落实师资、学员、计划、时间、质量五条要求。培育十名环保卫士。举办了全民环境教育知识竞赛活动。举办中小学生“五小”优秀成果展示活动,出版了《五小活动成果集》。二是利用“4.22”、“6.5”等环境纪念日开展了集中宣传教育活动,在电台、交通台新增设环保宣传栏目两个,在**日报、人民电台、市交通台、**电视台开设4个环保专栏,在各新闻单位的支持下,全市共播发环保报道527余篇。三是继续建设综合牧场、太阳岛环保植物园二个环保教育基地。综合牧场已完成二期工程。四是继续深入开展了绿色单位创建活动。在已命名绿色商店、机关、学校、幼儿园、环保模范小区、大院等单位总数达到346家的基础上,下半年计划继续新建200家。全市8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展了环境教育课程。
此外,我们还筹建了**国家环保科技产业园区,并争取到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目前已会同松北区政府与清华紫光集团、哈工大签订了整体开发协议,作为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将有力地推动我市环保产业的升级发展,促进了松北区工业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面完成了“学习动员、分析评议、整改提高”等各阶段的工作任务,顺利地通过了检查验收。
二、存在的问题及明年工作安排
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还有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一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实现“双赢”的理念及重开发建设、轻生态保护的意识在一些地方和企业的领导认识中还没有解决,毁林毁草开荒等人为破坏和违法排污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仍时有发生;二是生态建设和恢复的投入还不够,与省会城市的发展步伐不协调;三是生态市建设所需造林、绿化地块,绝大部分是基本农田,根据国发明电[2004]1号文件《关于坚决制止占有基本农田的紧急通知》精神,已经无法占用基本农田实施造林,给生态市建设带来极大的不便;四是由于环保执法人力、物力不足,环保部门自身执法和监管的力度不够等。
我们明年的工作中,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在完成实施阶段第一个五年生态市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的各项工作,力争取得更大的成果。一是要在完善区、县(市)及市直相关单位各级生态办的基础上,加强综合协调,认真履行职责,明确责任人、承办人,组织召开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和联络员例会,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把生态市建设引入深入,加强环保警示点教育,弘扬正面典型,做好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的舆论宣传工作。三是加紧实施生态市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库中制定的工程项目,有效推进生态市建设。四是按计划、按要求,按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生态省建设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保证全年生态市建设指标的顺利完成。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
第五篇:发展生态农业 加快建设生态安仁
发展生态农业 加快建设生态安仁
http://2010-4-13 9:41:19红网字体: 【大 中 小】
安仁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郴州地区北部,总面积约1462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人。整体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属半山半丘陵区,现有耕地面积42.35万亩,森林面积121.16万亩,森林覆盖率60.3%。生态环境良好是安仁县最大的优势,农业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拓展农业生态功能,强化农业经济功能,完善农业服务功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一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加快推进农业特色化、产业化、现代化,加快建设生态安仁,展现山清水秀的生态安仁魅力。
一、夯实基础,大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和农村能源建设。
以项目工程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和农村能源综合利用工作。围绕农业生态环境优化抓建设。高标准建成江河湖防护林、工业防污林、产业林和城市景观绿化带等一批新的造林基地,调节农业生产小气候,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城乡居住环境质量。建设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及有机农业食品“三品”基地,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水源,以典型引路,大力实施“三清”工程,形成秸秆—养殖—沼气—有机农业、秸秆—食用菌—有机肥—无公害生产等生态农业经济模式。全县规模养殖场开展清洁化生产,基本实现沼气净化处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扩大秸秆综合利用,节约能源,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二、突出重点,全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建设。
加快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努力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消费者“放心”,尤其要抓好食用地产农产品,重点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同时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三品”认证工作。加快农业企业标准(含地标)的制定,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步伐。强化全县农资市场和“三品”基地的监管,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实施“产地准出,市场准入”。从基础性工作抓起,坚持“三品”标准指导、督促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调优结构,提升生态农业产业水平。
整合资源,放大特色,强力推进主导产业,进一步夯实基础产业,积极开发新兴产业,建立农业内部合理的生态平衡,提高生态农业效益。种植业是农业基础产业,与农业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大,要正确处理粮食生产与农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升种植业水平。在布局上做到“一个确保、五个扩大”,即确保全县水稻种植面积70万亩以上、油菜种植面积10万亩左右,扩大蔬菜面积,扩大特经特粮,扩大优质饲料牧草,扩大设施栽培,扩大立体高效种植。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构建优势特色产业带。
四、打造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选定一批符合或基本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作为争创名牌产品的重点扶持单位,加大从源头抓质量工作的力度,做到培育一批,申报一批。进一步完善扶优扶强的奖励政策,对于被评为名牌产品的“生平米业”、“天扶菌业”、“豪峰茶业”等农业企业,要增大扶持力度,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扩大名牌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利用名牌无形资产,为名牌产品开拓市场创造有利条件。以名牌为纽带,进行联合兼并,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名牌产品的生产规模和能力。围绕区域特色经济的建设,通过产业和品牌的聚集优势,努力打造一批区域生态农业特色品牌,以壮大安仁农业经济实力。
五、拓展功能,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农业。
进一步加快大石国家森林公园申报步伐,充分发掘渡口丹霞地貌、龙海温泉的资源优势,把安仁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扩大农家乐接待点,进一步规范农业旅游的服务和管理,提升农家乐档次,使广大市民享受“吃、住在农家”的农业风情游,做到“乐在农家、富在农家”。
六、科教兴农,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大力实施农业科技“三更新”工程,增强农业科技辐射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积极示范推广粮油、蔬菜、特经特粮、林业园艺、畜禽及特种水产新品种。大力推广轻型、省工、节本、高效和无公害生态农业技术。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和技能培训工程,开展生态农业和相关基础知识培训,增强农民自主创业、增收致富的本领。积极开展农业科普宣传,组织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七、引进“三资”,积极培植外向型市场竞争主体。
“三资”农业的数量、质量决定一个地区农业经济的实力和活力。大力宣传安仁的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引进“三资”,开发生态农业产业,培植市场竞争主体。增强服务意识,主动为落户安仁县农业“三资”企业做好服务工作,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农业生产基地等参加各种展示、展销和推介活动,提高生态农业产业和产品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