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时间:2019-05-12 05:49: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第一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赵传江 李伟嵬

近几年来,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在推进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以及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的基础配套设施和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升,特别是去年已建成的“五朵金花”朱门农家和正在建设中的新“五朵金花”黄龙岘茶文化村,不仅打造了街道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张名片,更带领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说成效显著,但也深刻认识到了发展上的差距与不足。

一、存在问题和不足

1.政府主导下的群众参与性不够。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还未实现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的转变,广大农民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2.农村长效管理的机制仍不灵活。近年来,街道在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村庄环境的综合整治上,成功打造了一批农村康居示范村的精品和亮点,但在村庄环境的长效管理上仍显滞后,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仍不健全。

3.美丽乡村经营体系尚不成熟。目前,街道辖区内特色的山水资源、乡土文化资源还未能得到深度有效地挖掘,缺少经营山水、经营村庄、经营文化的思路和手段,加之社区、农户的经营意识不强,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

二、江宁街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思路

当前,江宁街道的优势是山水,潜力也是山水,生态环境是江宁最大的也是最为宝贵的资源。需要进一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深入做好经营山水、经营村庄、经营文化三篇文章,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完美结合。

1.创新群众参与的激励机制,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单靠地方政府唱“独角戏”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要扎实做好政府部门由“主导”走向“引导”的角色转变,更加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一是要充分激发农民创业的积极性。把“家家创业”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落脚点,积极培训农民,提升农民素质,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继续推进朱门农家创立的“1+3”管理模式,不断完善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现代化组织经营体制,激发农民的创业激情,激活农民的内生发展动力。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共同创业致富,打造“家

家想创业、家家能创业、家家创成业”的发展格局。二是要切实增强农民参与管理的权力与义务观。建立健全村庄基础建设、环境保洁等激励和约束机制。政府对各村进行适当的财政补助,社区成立物业管理平台或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建立奖励政策,让农民承担适量的环境管理义务。通过成立巾帼保洁队、志愿者服务队等组织,负责对村内的环境保洁、文体设施、放心超市、卫生服务中心等村内公共设施的管理维护,大力倡导权利与义务的均等。鼓励人人都是保洁员和监督员,对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予以追究,树立“美丽家园人人护”的主人翁意识。三是要培养农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实施村务公开、阳光党务、基层民主选举等一系列保障农民基本权利的措施,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增加农民在村务管理中的话语权。通过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使农民自觉地投身到美丽乡村的建设和维护中来。

2.强化资源的深度挖掘,打造乡村旅游大景区

美丽乡村建设高于一般意义上的村庄环境整治,通过将生态文明理念落实到新农村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中,将强大的生态储量转化为生态资本。作为一个拥有258平方公里广阔面积的涉农镇街,如何充分发挥自身卓越的生态、农业以及人文资源优势是江宁街道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是深入挖掘山水资源潜力。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提高经营意识和策划包装运营项目的能力。紧扣“既有个性亮点,又有区域特色”的规划原则,紧密结合江宁美丽乡村示范片区以及西部生态旅游大道的规划建设,依托丰富的山林资源、水系资源,以朱门、黄龙岘两个金花村建设为龙头,科学规划现代农业、都市生态休闲旅游业发展布局,扎实推进沿线南山湖、雁南飞等景区的提档升级以及牌坊水库等水体资源的开发利用,串点连线成片,因地制宜地打造一批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休旅景区。通过分期、分批、分阶段实施,力求以最少的投入、最短的时间,上品味、出精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二是充分发挥特色农业资源优势。通过产业提升,重点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品牌化经营、农村服务业最大化激活,积极培育产业特色村、示范点、示范带,延伸产业链,打响特色品牌。新“五朵金花”之一的黄龙岘村现有连片茶园2000多亩,除黄龙岘村外,周边村落也种植有大量茶园,村庄四周茶山、竹林环绕,地方茶习俗丰厚,茶文化底蕴深厚。街道将全力打造黄龙岘特色茶叶品牌,扩大种植规模,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建立黄龙岘茶叶标准化的精深加工、产品包装及市场营销体系。同时,积极探索茶叶衍生产品和茶文化体验项目,建设一个以茶文化为主题,融品茶休憩、茶艺展示、茶宴调理以及特色茶制品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乡村特色茶产业,全力打造南京市特色茶文化休闲旅游“第一村”。扎实做好西部旅游示范区内农业产业的深化和外化文章,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注重“示范区”建设与发展特色农业、庭园经济、农家乐旅游经济相结合,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村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三是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切实加强农村优秀民俗、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尤其是要做好红楼文化、茶文化、历史遗迹、风土人情等的保护和挖掘。坚持村庄改造的高品位、高起点、做足山、水、树、花的文章,在共性中追求个性,彰显魅力,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体现“一村一韵”,使“农家乐”具有更浓郁的乡土文化色彩。

3.围绕资源整合,提升社会化的管理运作水平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面对街道有限的财力,如何通过社会化的参与、资源的整合以及政策的引导,从而实现“四两拨千斤”的工作效果是街道下一步发展的关键。一是强化社会参与,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合力。通过与交通集团的初步合作,进一步探索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开发,建立多方筹资、高效的发展平台和运作机制,切实加强对黄龙岘金花村、牌坊水库等旅游廊道沿线优秀的山水资源、人文资源以及重点产业项目的开发、运作。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建立旅游发展公司、旅游专业合作社、资产经营公司等市场化的经营主体,综合开发利用村域资源,盘活林地、山水、房屋等资源,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实现村级经济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二是整合生态资源,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以产业优先,推动美丽乡村示范片区旅游资源的优化重组,创新经营模式,实现产业共享、发展共赢,使西部美丽乡村示范区成为一个整体性的可经营的商业品牌,成为江宁乡村发展新的源动力。全力打造西部旅游廊道精品观光带以及以朱门农家、黄龙岘茶文化村为代表的乡村景区。提升农家乐发展水平,通过合理布局,控制总量,提升质量,整合地方资源特色、风土人情,拓展内涵,建成集“吃、住、游、购、体验”为一体的新型农家乐。三是突出政策引导,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对照美丽乡村建设指标,细化责任目标,明确分管领导、驻村领导、责任部门和社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将创建考核结果与党政领导、部门以及社区的年终考核相捆绑,将责任延伸到部门副职领导,压力传递到部门分管领导。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对建设成果显著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开展不力、任务指标未能按计划完成的进行追究。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农经站)

★ 责任编辑:张荣

第二篇: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XXX县劳务经济发展问题调查

XXX县总面积1855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196个村、16个居委会,全县6.1万户,1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8万,共有劳动力11.5万人(男劳动力6.4万人,女劳动力5.1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9.7万,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5.3万,除在乡镇企业工作和从事二、三产业1.5万人外,可输出劳动力3.8万人,具有较大的劳务经济发展空间。

一、基本情况

XXX县的劳务输出“八十年代刚上路,九十年代迈大步,二十一世纪成气候”,现已成为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朝阳产业。2003年到2006年四年累计输出劳动力达12.1万人次,创经济收入6.2亿元。2006年全县劳务输出3.7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12027人,创收2.3亿元,全县人均增收126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861元的67.8%,劳务收入撑起农村经济的大半壁江山。2006年被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评为全省第一批劳务输出示范县。

二、劳务输出取得的成就和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一)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变了家乡面貌。2003年至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415元增加到1861元,净增446元,劳务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1%增加到67.8%,以2006年为例,全县劳务收入2.3亿,农村几乎家家都有人外出务工,有的甚至全家外出务工。劳务收入直接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全县有48%的农民从土墙房子搬进砖混结构的新房。池河镇五爱村80%的农民靠外出务工修起砖混结构房,家里购臵了现代家用电器。

(二)缓解了就业压力。通过劳务输出,为城乡劳动力拓宽了就业门路,全县有农村富余劳动力3.8万人,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等约3000人需就业安臵。本县就业机会和岗位有限,劳务输出就成为转移就业最有效的途经,2006年全县输出37998人,其中城镇累计外出务工人员达2145人,有效缓解了城镇就业安臵压力。2001年至2006年全县应安排的942名大中专毕业生已有647人外出务工找到就业门路,占应分配人数的68.6%,是近三年已安臵就业人数的2.9倍。通过劳务输出,使我县近年在下岗失业人员集中增长的情况下,登记失业率一直稳定在4%以内。

(三)提高了劳动力素质,更新了观念。外出务工创业造就了大批有市场经济头脑、有经营管理能力、掌握了大量用工信息,拥有一定资本的劳务输出能人大户和典型。全县有务工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能人357人,其中拥有资产100万元以上的38户,池河的徐小安、成千,迎丰的邬述清、沈兰军等个人资产达千万元以上。涌现出了务工致富不忘家乡,把务工收入用于家乡的教育、公益事业,修小康路,建致富桥,捐赠希望工程,发展公益事业的王传莉、陈文斌、阮明华等。他们以勤劳、吃苦、诚实、守信的精神面貌走南闯北、艰苦创业,又把外面的先进观念、技术、资金带回家乡,从“洗脚”进城到

“洗头”还乡,成为改变家乡面貌、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代新型农民。

(四)拉动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劳务经济对县域经济的反哺和拉动作用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逐步缩小了城乡差距。农民外出务工增加了收入,学到了现代工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化进程加快,一大批务工人员进城购臵了房产,转入城市生活,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二是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劳务产业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投入少,产出多,效益高的一项新产业,本县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不仅创造了2亿多元现金收入,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带动了技术、信息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县经济与国际国内大市场的接轨。三是加快了农业产业化。一方面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有利于农村土地流转,为退耕还林等生态重点工程建设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外出务工人员运用学到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积累的资本,回乡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投资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加快了农业生产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步伐。四是为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培训并储备了产业工人力量。一大批务工人员在外地企业学习和工作,掌握的先进生产技术可以直接推动本县相关企业技术革新,一些企业也可以直接招收到技术熟练的工人,可以大大加快工业强县步伐。

三、劳务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技能素质差,没有形成“劳务品牌”。从文化程度看,我县劳务输出人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4.1%,高中(中专、中技)以上文化程度占15.9%;从技能方面看,全

县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只占外出务工人员的5.5%,持有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更少。大多数务工人员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高技能高素质人员少,难以形成“喊得响、规模大”的劳务品牌,整体质量不高。

(二)组织化程度低,成建制输出人员少。据调查统计,我县有组织输出人员占总输出人员的31.6%,自行在固定地方务工的人员占30%,盲目流动输出人员仍占38.4%。农民工主要是通过亲朋好友、务工能人大户、村组干部传、帮、带,这部分组织输出人员占输出总人数的19.6%,并呈家族地域集中输出的特点。由于农民工组织观念淡薄,品牌意识薄弱,自由散漫,加之公共职业介绍宣传不到位,致使务工人员对公共职介缺乏信任,政府和民办职业介绍机构组织输出人员仅占12%,我县一个民办职业介绍机构——庆达职业介绍服务部也因组织不到人员而倒闭,使全县劳务输出组织工作和品牌战略实施举步维艰。按照省上的要求,有组织输出人数要达到50%以上,我县与这一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三)农民工维权难,后遗症较多。外出务工人员维护合法权益难度大,工资被拖欠、工伤待遇难落实、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参保率低、遭遇黑职介、劳动保护措施不到位、超时工作等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问题突出,由于本地人劳、工会、司法部门到外地维权打官司有力不从心、爱莫能助、鞭长莫及的感觉,发生工伤事故后,务工人员一般都采取私了或放弃上诉权,听凭用人单位处臵,留下许多工伤事故后遗症。据调查,务工人员中50%遇到过拖欠工资等劳资

纠纷;据不完全统计,1992年至2006年,外出务工人员受到不同程度伤害的3416人,死亡约460人,平均每年受伤244人,死亡34人,死亡一人祸及三代的悲剧时有发生。部分务工人员患职业病或发生工伤事故得不到及时治疗和经济赔偿,伤残回家,成为新的贫困户。

(四)务工人员家属无人照顾,有后顾之忧。青壮年和文化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大量外出,农村劳动力短缺,工价飞涨,耕地粗放种植或大量撂荒,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留守农村的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辍学、失学人数增多,这部分孩子可能成为未来农村的低素质劳动者。务工人员的父母老人无人照料,年龄大了还不得不在地里劳动,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也成为问题。有的村子因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劳动力少,社会治安不稳定,有的夫妻感情不和谐,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财政投入偏少,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调。我县2006年劳务输出3.7万人,政府投入的组织、宣传、培训、中介、维权费用、专项工作经费和工作人员工资总共不足100万元,但一年的劳务收入却达2.3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230,没有任何一项产业效益能与劳务输出相比。但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劳务输出组织服务体系不健全,劳务产业链脱节,维权法律援助不到位,服务手段落后,服务质量低,一些务工人员在外地务工期间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孤立无援,就对政府有看法,有意见,甚至是失望和冷漠,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及时改进。

四、发展劳务经济的形势和潜力

(一)外部动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农民向非农产

业转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无论工业化、城镇化,还是农业现代化,最终都取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取决于减少农民。中央1号文件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6]70号)为做大做强劳务产业这篇大文章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口指标和就业比例标准,农业人口的比例在50%以下,城镇人口应在50%以上,第一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在25%以下,二、三产业中就业的劳动力应在75%以上。XXX的农业人口占81.3%,农村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84.3%,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劳动力的29.7%(除外出务工人员外),这就足以说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从外部环境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还有一定的空间和潜力。同时,我县现有的劳动工资水平和发达地区、矿产主产区之间仍有较大差距,直接吸引了务工人员外出。

(二)内在动力。首先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已经将劳务输出作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一项产业来做,在15个乡镇建立了社会保障服务站和6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落实了专门的工作人员,村组落实了劳务输出信息联络员,县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正在加强,劳务输出按照产业发展模式在运作。其二是已积累了劳务输出四轮驱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宣传发动、能人带动)的成功经验,劳务输出正在稳步发展。其三是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退耕还林的实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劳务输出能人大户和典型的辐射带头作用等都将对XXX的劳务输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其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的巨大资金需求为劳务输出的发展提供了直接动力。广大农民为快速致富,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最理想的选择就是外出务工,劳务输出的潜力将被充分发掘。

四、发展劳务经济的对策措施

(一)准确定位,齐抓共管。把劳务输出定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就业,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战略高度,稳定数量求质量,提高质量创品牌,擦亮品牌出效益。建立以政府统筹协调,人劳、农业、工会、计划等部门密切配合,扶贫、财政部门筹措资金,司法、公安部门保驾护航,农业、教育、职介部门组织培训,工青妇共同参与,县、乡、村齐抓共管,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探索出以政府指路,政策铺路,市场引路,法制开路,能人带路,达到人人有出路,人人都致富的目标。

(二)加强培训,打造品牌。按照中央一号文件 “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民转移就业培训”的要求,一是要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将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农广校并入职教中心,开展联合办学培训,部分专业可委托县域有实力、有资质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培训。二是培训机构直接与省内外大中企业签订培训输出订单,实行订单式培训。三是县级财政每年给培训机构预算拨付培训补贴资金,对参加培训的人员减半收取培训费用和职业技能鉴定费用,发放职业等级资格证书,免收职业介绍费,所有培训机构享有同等的培训补贴优惠政策,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补贴一人,让每一个培训输出的人员都成为我县劳务人员的一面

旗臶。四是职业培训机构根据市场就业趋势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设臵专业,促进培训向“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五是建立劳动预备制度,县域内每一所中学从初一开始都设臵职业培训基础课程,并纳入学校考核。六是加强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工作,对有培训愿望和要求的农民工,及时纳入培训,提高劳务输出整体质量。七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争取市技术学院在我县设立分院,增强培训能力,方便参培人员;抓紧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村扶贫培训、农民培训“温暖工程”等三大培训项目,逐步探索和形成具有XXX特色的培训品牌,从而创出我县的劳务品牌。

(三)建立基地,强势维权。务工增收是劳务输出的最终目的,针对我县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遭受侵害较严重的实际,经过多年探索、思考和借鉴其他市县的经验做法,建议我县应尽快在劳务人员较集中的大中城市和矿区建立民工维权服务基地和组织,专门负责劳务信息收集、发布,安臵本县输出人员,与当地劳动、司法、工会等部门联合为本县务工人员提供强势的法律援助,协助解决劳务纠纷和工伤事故,与务工人员沟通感情,增强交流,找准务工人员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工作,使我县外出务工人员有人管,彻底解决劳务输出后续服务脱节的问题。服务基地和组织人员可由乡镇分流人员、县直机关赋闲的主任副主任科员、法律工作者和机关事业单位志愿者组成,在不影响原来一切工资福利待遇的情况下,给予一定的奖励扶持,并允许工作人员在外取得合法收入。只

有加大财政投入,帮农民工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服务到位,务工人员对政府的失望和冷漠才会有根本改变,政府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才会更强,劳务品牌战略才能顺利实施,劳务经济才能得以更快地壮大。

(四)开拓市场,三路进军。按照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目标和输入地经济发展速度对劳动力素质、规模的要求情况,稳定现有劳务市场,开拓新市场,兵分三路,抢占劳务经济制高点。一是稳住东南沿海和长三角、珠三角劳务市场,充分利用其近几年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和较规范的用工制度等有利条件,特别是苏陕交流、常州与XXX建立友好市县的工作基础,抓好定向劳务输出合作;二是放眼华北、东北,锁定山西、河北、河南,建立劳务输出维权服务组织,重点强化对中原地区铁矿、金矿、煤矿、建筑等高危行业农民工安全、合法权益及妇女、未成年工的保障(保护)措施。三是下大力气抢占西北劳动力市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西北劳务市场有很大的潜力,应该专门研究针对这块市场的输出策略,使务工人员尽早在此立稳脚跟。四是在对全县劳动力资源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基础上,从劳动力结构按年龄、文化、性别划分,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针对性地转移输出:对18-30岁左右的劳动力,大都是初、高中毕业生,在市场就业竞争中最活跃,最适合未来城镇化建设需要,同时也是外地企业招聘的主要对象,重点输往跨省发达地区,以借地生财和发展;对30岁以上40岁以下的劳动力,大都已成家,上有老,下有小,文化水平和技能基本固定,立足本省和邻省各市县区,既季节性打

工挣钱又回家种田,内外兼顾,进退有路;对4050(女40岁、男50岁)人员在本市内就近就地转移,组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开发优势资源,发展主导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五)强化服务,放手发展。只有加强劳务输出各个环节的服务工作,才能让外出务工人员放手拼搏,将劳务收入和经济社会效益放大到最大化。一是加快建设以县公共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为主体,乡镇社会保障服务站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为骨干,村组(社区)联络员为网络,民营机构为补充的劳动力市场和劳务输出管理服务体系。通过政策、信息免费服务,培训办证指导服务,电话、信函跟踪服务,亲自组织输送服务,维权保障援助服务,为务工人员创造良好的输出环境。二是健全信息网络体系,对本地的劳动力资源按年龄、文化、专长和就业意愿逐一登记、造册、建卡、入库、上网,按照规范化管理、合理化布局、网络化运行、信息化传递、社会化就业、一体化服务的要求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达到劳务信息一天之内到组入户,五天内组织好人员集中输送的信息服务目标。三是实现三个转变:从自发输出向合理、有序、有计划输出转变;从体力型劳务向体力与技术并举型劳务转变;从规模数量制胜型向质量效益并重型劳务转变,最终让政府有形的手将劳务经济推向市场经济无形的手来调节管理。四是要出台“筑巢引凤”优惠政策,让外出务工创业有成的人士回乡投资创业,反哺家乡。要改革户籍制度,让成功人士能优先转入城镇定居,享受外商投资办企业同等的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有利于他们

创业,使“借鸡生蛋、孵出小鸡、鸡又生蛋”的劳务经济活起来,严防“杀鸡取卵”。五是要加大劳务输出宣传工作,定期评选表彰优秀务工人员和创业杰出人才,宣传先进典型,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六是解决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按照中、省、市关于做好农民工工作的相关要求,做好务工人员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清欠、社会保险缴纳和接续、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入托、计划生育服务、卫生疾病控制、户籍迁移、房地产和财产转移、土地流转承包等各项服务工作,让其平等享有和履行民主政治权利义务,不因外出务工而有任何不公和歧视,达到社会公平、和谐。

2007年4月10日

第三篇:全力加快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突出特色打造亮点

全力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今年以来,省、市、县把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式,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将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总要求,突出产业、城镇、服务特色,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差异发展的理念,全力建设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突出产业特色,实现良性发展。进行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必须以强大的生态产业作支撑。鄌郚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乐器、机械制造、品牌农业”三大特色产业,全部是无污染的富民产业,在镇域科学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培强这些产业,使特色更特,优势更优。一是培强壮大乐器产业。通过培植骨干企业、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争取上级支持和国家政策扶持等措施,力争到2015年,乐器生产企业突破100家,总产量超过1000万套,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二是培植壮大机械制造产业。以漳河机械制造产业园为载体,以亨斯特汽车配件公司和腾力达机械配件公司为龙头,力争2015年,全镇机械制造企业达到30家,从业人员达到2000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百亿元。三是培植壮大品牌农业。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积极发展无公害、绿 1

色和有机农产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抓好泉头、田家洼两处百亩有机西瓜产业示范园和杏山300亩有机蔬菜生产示范园建设,以第七代大棚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瞄准有机和优质,全面提升鄌郚西瓜和鄌郚蔬菜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突出城镇特色,增强配套功能。在城镇建设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突出特色、提升内涵,先规划后建设,确立了“提升主轴、膨胀两翼,北控南优、西拓东展”的城镇发展思路,用烟灰色作为镇区建筑的主色调,体现鄌郚古镇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重要节点建筑和雕塑以音乐和乐器元素,来体现产业特色。近年来,开工建设了“四大组团、五大节点”工程,显著改善了城镇面貌,增强了镇区承载能力。下步,我们将结合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要求,全力推进城镇建设,增强城镇的配套服务功能。一是全力打造鄌郚中央商圈。加快投资2000万元的农信大厦项目建设进度,完善投资2亿元的盛唐现代花园〃南鄌商业街一期工程,着手开发二期工程,加快镇区村由平房变楼房步伐,进一步拓展商业发展空间。二是加快推进教育组团建设。我们始终把教育建设放在民生工程的首位,开工建设了集“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中心中学、翰林苑”于一体的教育组团工程。通过一线工作、倒排工期等措施,力争到年底,“三个中心”全部投入使用,翰林苑工程全面开工建设。三是加快镇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在硬化镇区九条街道的基础上,高标准进行亮化、绿化和净化。同时,聘请县规划设计院对这几条街道进行不同风格设计,确保一街一景,一街一风格,既体现鄌郚古镇风韵,又突出现代商业氛围。

三、突出服务特色,打造惠民工程。为顺利推进生态文明

乡村建设,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服务群众理念,突出群众主体地位,让广大群众共享文明创建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一

是强化新型社区建设,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在抓好总投资1.5亿元的鄌郚社区〃龙海花园一期工程的同时,加快二期工程建设的规划和实施,力争尽快将周边4个村的800户居民整体搬入社区,为城镇建设腾出更多的建设用地。二是稳步推进旧村迁建,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充分利用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扶持政策,在抓好钟家后沟、东刘家沟、于家洼3个自然村整村迁建的基础上,今年,再全力推进沙埠沟等6个自然村的迁建工作,逐步提高边远村庄群众的生活居住条件。三是结合城乡“三托管”工作,强化镇村管理。在积极巩固前期环卫一体化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县委新近提出的“提倡六化、杜绝六乱”的标准要求,将“环卫一体化”纳入群众工作、社会管理工作范畴,使之成为一项永不停工的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在推进过程中,近期重点抓好秋季秸杆处理工作,确保各村“三堆”现象不反弹;建立完善的考核评比制度,增强管区和村一级的责任意识,同时,积极开展文明

村、文明户评选活动,进一步提升乡村文明程度。

第四篇:发展生态经济 建设优美乡村

发展生态经济 建设优美乡村

陈莉

沐川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部,幅员面积1408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196个行政村,人口25.9万人。县境内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林竹翠绿,空气清新,素有“绿色明珠”和“天然氧吧”之称。2008年成功创建成为乐山市首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10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首批省级生态县。近年来,县委政府始终坚持以发展生态旅游为载体,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生态文化培育为抓手,立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提出了建设四川生态经济强县的战略定位和“一站、一心、两片、三地、四县”的“11234”发展思路,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山区实际的生态旅游县建设新路。

一、基本做法

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于2008年全面启动生态县创建工作,由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挂帅,8名县级领导牵头分工负责,形成了以县委政府主导、人大政协助推、部门乡镇联动、业主具体实施、群众广泛参与的创建格局。按照《沐川县生态县建设规划》所确定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25个重点项目,强力推进生态县的建设工作。

(一)夯实基础,倾力保护生态环境。一是坚持实施大林业战略。多年来,我县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抓住了实施速生丰产林工程、国家速生丰产林项目和世行贷款造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项目的机遇,积极培育生态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林权制度改革,发展龙头企业,落实林业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造林栽竹的积极性,推动了沐川林业快速发展,全县林竹面积151.3万亩,森林覆盖率69.5%,其中永福镇林竹面积达到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林业助农增收与林业产业发展居全省前列,并在全省率先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二是精心打造生态城市。确立了“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山水相连,林水相依”的精品宜居县城定位。大力实施“森林城市”工程,在县城区新栽种大树近300棵,形成了满城绿色的清新婉约风格。积极实施闸坝工程,建成了五道梯级拦河闸坝,蓄积溪水75万立方米,为群众创造了文化娱乐、休闲观景、动静相宜的理想环境,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和现代气息。开工建设梨园街旧城改造、“碧水丹霞”景观工程和工业园区建设工程,与“一路两广场”遥相呼应,实现山、水、人的和谐统一,全面完成城市道路“白+黑”,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三是积极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把环境优美乡镇创建作为生态县创建的难点和基础工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实行县级领导和部门对口帮扶制度,全县共有44个县级对口帮扶部门深入乡镇,从政策、资金、技术与管理等方面给予支持。在创建过程中大力实施美化、绿化、净化、亮化“四化”工程,注重“四个结合”,即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灾后重建相结合,与环保专项行动相结合,着力开展水、大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综合整治,新建垃圾池、污水处理设施等,配备保洁人员,取缔27户小纸厂,栽植行道树,乡镇整体风貌明显改观。

(二)突出特色,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一是以“林浆纸一体化”为重点发展生态工业。坚持实施以林促纸、以纸兴林、以林养水、以水发电、以电促工的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发展路子,着力打造“西部纸都”,永丰纸业通过连续5期技改扩建,成长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和四川规模最大的林浆纸产业龙头企业,其主导产品“永丰牌”打印纸荣获乐山市首个中国驰名商标。开展造纸固废综合利用,提高循环用水率,污染排放达到国家最新排放标准。进一步做大做强林浆纸产业,积极支持永丰公司与厦门建发组建永丰浆纸股份有限公司,新建成12万吨制浆项目,扩大禾丰公司卫生纸生产能力,全县制浆造纸能力达到30万吨,目前正在加紧20万吨高档文化纸项目前期建设工作。坚持走林竹资源综合利用之路,加快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培育国林木业、吉源木业等板材深加工企业,全县竹木板材加工能力达到10万方。目前正加快推进2万立方米竹基红木、5万立方米木材改性、10万立方米实木板生产线等板材加工项目。二是以“十大农林基地”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坚持以农业产业化推动生态农业发展,以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着力建设国家级林竹、大鲵基地,省级茶叶、中药材、猕猴桃、山地乌骨鸡等“十大农林基地”。大力发展茶叶、金银花、黄白姜、甩菜、苦笋、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初步形成以一枝春茶业等加工企业为龙头的“公司+基地+农户”的茶业发展模式;竹类、黄(白)姜先后通过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验收,全县整体获得全省首个无公害基地县认定,35个农产品分别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三是以“两大特色景区”为重点发展生态旅游。重点开发沐川竹海和五马坪特种旅游基地两大旅游景区。沐川竹海景区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自驾游为一体,主要体现古寨子、古商道、古寺庙和原生态环境、原生态设施、原生态食品“三古三原”风格,目前已完成投资8500万元,全面完成第一期“一环线两入口八景点”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建成南、北两大门,成功打造萧洞飞虹、永兴湖、神龙池等景点29个。去年9月,正式成为沐川首个国家级3A景区,摘取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名县桂冠。今年“五一劳动节”共接待游客3.78万人次,同比增长25.1%,旅游综合收入1348.72万元,同比增长29.68%;其中门票收入5.37万元。沐川将成为“成都(绵阳)—乐山—宜宾—凉山”旅游环线的重要节点,形成“峨眉看仙山,乐山看大佛,沐川看竹海”的旅游品牌。

(三)增强动力,着力培育生态文化。一是开展生态文化创建活动。积极开展五大载体的生态文化创建活动。即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开展以实施节能降耗、废物循环利用、无纸化办公为内容的创建绿色机关活动,以“六个一”工程为主要载体的绿色学校创建活动,以培育企业文化为核心的绿色企业创建活动,以倡导生态、健康、向上、文明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绿色消费为目的的绿色社区创建活动,以村容美化、周边绿化、道路硬化、环境净化为目标的绿色村庄创建活动。二是打造生态文化特色品牌。推出了“竹乡艺术节”、“欢乐竹乡”等特色文化活动。沐川草龙荣获吉尼斯纪录,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草龙,进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参与奥运会火炬传递等国内大型演出活动。既有书法艺术和国画的神韵,又展现独特工艺的风格和雅致的沐川竹编走进世博。《千手观音》、《梅兰竹菊》等沐川精品竹编在上海世博会精彩亮相,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去年在国庆节期间成功举办“中国〃沐川首届生态文化旅游节”,《中国环境报》专版报道,提高了沐川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三是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加强各级干部的学习,将生态环境保护列入党校干部培训课程,增强各级干部的生态环保意识。开展“6.5”世界环境日暨创建省级生态县宣传系列活动、实行环保知识进社区,组织青年环保自愿者和巾帼环保自愿者开展“绿色环保行”、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扩大生态环保的影响。

(四)狠抓关键,建立完善创建机制。一是决策机制。提出了“11234”的总体发展思路,确立了建设四川生态经济强县,打造中国西部优美乡村的战略目标。从2001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生态创建领导机构并下设办公室,县级领导亲自挂帅,抽调精兵强将,实行目标考核,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了创建工作顺利推进。二是投入机制。各相关部门向上积极争取生态建设专项资金,县财政配套补助,整合项目资金,实行集中使用,重点支持生态建设项目和重点乡镇,发挥项目资金的最大效能;通过市场运作筹集创建资金,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三是保障机制。县人大、政协充分发挥监督职能,把生态县建设列入调研课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专题审议,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邀请上级科技环保专家学者学者来沐川视察、调研,指导创建工作,提升创建水平。

二、主要成效

通过近年来的实施,我县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社会体系和生态建设能力支撑体系五大体系初步形成,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

(一)生态环境魅力进一步彰显。节能减排成效明显,淘汰关闭排放不达标制浆造纸企业健全竹海纸业公司。2009年,主要污染物化学耗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了1004吨和124.61吨,氨氮排放总量控制在223吨以内。环境空气质量≥90%,龙溪河出境断面水质由V类变为III类,全县环境质量指数为优,列全省首批创建省级生态县第一位,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荣获“中国四川山鹧鸪之乡”的美誉。实现天蓝地绿、水清人和,全县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融。

(二)生态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以生态资源的培育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经济支撑生态县建设,沐川生态发展成功避免了“保护生态、留下贫穷” 的局面。昔日发展滞后的沐川,今天已是四川竹浆纸产能第一县,省级竹材林浆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现了富民增收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全县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2009年,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66亿元,增长54.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7900万元,增长17.2%;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149元,增加586元,增长16.4%。

(三)生态文化活力进一步激发。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区域特色文化正在形成,生态文化逐步融入我县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低碳绿色生活正逐步成为市民自觉行为和习惯。群众对生态创建的知晓率达95%以上,市民环保意识显著增强。

沐川生态县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四川生态省建设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县委、县政府为此提出了“国家级生态县创建”等六个三年行动计划,将紧紧围绕国家级生态县建设五大体系,结合沐川实际,进一步做大以林浆纸为重点的生态经济,全面推进“沐绿参天”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加快建设西部最大的竹博园,通过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县,加大节能减排和农村环保工作,继续深化以国家级生态乡镇为重点的生态细胞创建活动,不断增强全县干部群众的生态理念和环保意识,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实现建设四川生态强县和中国西部优美乡村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试述生态文明视野下加快宾阳美丽乡村建设DOC

试述生态文明视野下加快宾阳美丽乡村建设

清平初中

磨万礼

宾阳县辖16个乡镇,总人口一百多万,国土面积2314平方公里。目前全县有林面积7.0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5.3%,是“路在绿荫中、房在丛林中、人在美景中、心在自然中”的宜居、宜业优美环境。

近年来,宾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有效地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农村面临资源过度消耗、环境约束加剧等挑战日益严峻,农业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突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亟需治理,实现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丽宾阳的目标还任重道远。

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乡村”是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应以文化为根、以农业为基、以村民为本,更加注重关注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更加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突出创新“产业发展增收美、生活舒适康居美、生态优良环境美、文化传承和谐美”的工作理念与建设目标,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构建清洁、优美、文明、和谐的生态家园,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宾阳县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村容“三乱”经过近几年在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有了和明显的好转,但还难以消除。所谓“村容三乱”是指乱堆、乱放、乱建问题,如房前屋后堆柴,门前建厕所、猪圈等,既影响了村容村貌,也存在重大的安全和卫生隐患。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民缺乏公共卫生意识,只顾自己方便的陋习;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村级规划滞后,村级监管力量参差不齐,因而一时难以做到彻底的治理。

(二)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的不科学使用及农村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污染与破坏。目前,农民在土地上投入的有机肥料大幅度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快速增长且氮磷钾使用比例不平衡,其结果导致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肥料养分易流失,造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影响人类健康;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随便倾倒,流向田头沟渠、池塘、路边,大量有害有毒废弃物如废旧电池、塑料制品等严重污染着土地、水源、庄稼,破坏了农村生态平衡。

(三)部分农村受乡镇企业污染。乡镇企业由于生存的经济环境、基础条件及管理水平的限制,大多数设备相对落后,技术层次不高,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对矿产资源开发不合理,因而环境污染严重。如高能耗的实心黏土砖厂仍在严重污染农村环境,据调查统计。每建造1万平方米多层住宅需用200万块黏土砖,生产这些黏土砖将耗用土地3.3亩,烧制这些黏土砖耗用标准煤18万吨,同时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硫气体。这些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大,远大于环境承载能力;部分煤炭开采企业对煤炭资源重开发、轻恢复,开采煤矿时直接剥离地表,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地面下陷、山体 2 滑坡,一些煤矿开采企业的废水直接排放到田间地头、沟渠河流,破坏了生态,给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三、对生态文明视野下建设美丽乡村的几点建议

根治农村“脏、乱、差”,改善人居环境,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逐渐富裕起来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为进一步扎实搞好我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特提出以下对策措施:

(一)要把培养农民群众公共卫生意识和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作为治本之策,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召开群众会、刷写标语、办板报、入户下发宣传材料等形式,使农民群众对建设美丽乡村家喻户晓。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教育,引导农民克服封建小农观念,培养良好的公共卫生意识,自觉地从我做起,积极投身村容村貌整治,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共建美好宾阳。

(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切实落实工作责任。进一步充实和健全县、乡、村三级村容村貌整治机构,落实责任,并作为对乡村两级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把村容村貌整治作为乡(镇)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推行乡(镇)领导包片、干部包村的包联责任制,常抓不懈,使整治工作收到实效。

(三)切实加大对村容村貌整治的投资力度。县级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乡镇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有利时机,千方百计向上跑项目、争资金,并辅之以县本级直接投资及农民群众投劳的办法,多措并举,重点全面解决村组人畜饮水安全、垃圾堆放与处理、污水排放、村级道路配套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四)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对于村容村貌整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建议结合农村发展实际,采取政府补贴和扶持鼓励的办法,重点支持有机肥积造和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发展绿肥和秸秆还田,进一步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加快实施乡村清洁工程,促进农村“脏、乱、差”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五)注重保护生态,综合开发与利用。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推进青山、绿水、蓝天工程,从源头上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抓好封山育林、河道整治、山塘修理、清水河道建设等工程,进一步提高地表水环境质量。实施村庄绿化、生态公益林建设等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使宾阳更加的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气候宜人。

(六)改善生态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以改善生态条件、优化人居环境为工作重点,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大农房改造力度,加强整治村建设,改善交通条件,加强农村环境卫生设施建设,深化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生态环保的美丽村庄。

(七)全面打造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宾阳拥有特殊的地理气候,较好的区位交通,厚重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秀山丽水,比较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东有龙岩公园、相思潭、燕山六五寺、狮子岩、边山村仙女湖、程思远旧居、朝霞石壁;西有清平湖、昆仑关战役遗址、葛翁岩抗日战争指挥部旧址、思陇凤凰瀑布、万盆林区、陈平江漂流;南有桃源忘忧谷、六 莲渡抗日战争后方医院旧址、蔡氏古宅建筑群;北有邹圩清水河、八仙岩;中部以县城为中心有大汉回风塔、蒙大赉恩荣坊、南桥、南街、中山公园、秀峰塔、思恩府科试院。以宾州镇为龙头,以昆仑关战役遗址和清平水库为发展轴,围绕“一核心二长廊多片区”的旅游发展布局,启动生态旅游建设,着重发展生态旅游业。

下载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 2013-03-08 09:54:00 来源: 浙江日报(杭州) 有0人参与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

    建设美丽乡村 打造生态家园

    建设美丽乡村 打造生态家园 ——向化镇北港村美丽乡村创建调研报告 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来源:省发改委研究室 发布日期:2011年5月31日 今年以来,我市在前几年坚持实施生态立市战略部署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国编制了《丽......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

    建设生态文明打造中国美丽乡村

    建设生态文明打造中国美丽乡村 ——安吉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路径初探 余培发 2010年11月8日,笔者与参加中国生态经济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的部分专家学者一道,从浙江杭州出发,去安......

    暑期社会调查报告--加快生态文明乡村建设(5篇材料)

    加快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推动滨州又好又快发展加快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围绕“......

    加快推进南阳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

    加快推进南阳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 ——访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南阳市委书记李文慧 全国两会期间,推动“绿色发展”,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

    致力经济生态良性互动加快建设生态经济强县

    致力经济生态良性互动 加快建设生态经济强县 **县位于豫鄂陕三省七县(市)结合部,集山区、库区、边缘区为一体,是全国移民大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国土面积2798平方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