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时间:2019-05-14 19:20: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第一篇: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一是要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二是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三是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四是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习近平强调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第二篇:9-学习十九大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心得体会

学习十九大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心得体会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新的目标、任务、举措,进一步昭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全党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决打好污染防治这场攻坚战,尽快补上生态环境这块最大短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领域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并分别部署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绿色发展的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这5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在我国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生动诠释了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一)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意义、方针、方法、举措,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态文明观,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各地区各部门的思想和行动日益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改革的决策部署上来。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全体人民的最大共识。

(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针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的情况,党中央专门制定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搭建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设计了改革路线图。按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确定的“八项制度”,各项改革扎实推进,不少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已经展开,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试点全面启动,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不断强化,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持续推进,环境治理体系改革力度明显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加快建立,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全面建立。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公园等改革试点进展顺利。新修订一批法律法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硬拳出击,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环保难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大大增强。

(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党中央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为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提供了行动纲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节约资源、生态环境指标超额完成,“十三五”前两年又取得新的成就。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

二、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基本方略,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要求,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态文明观。

(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二)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三)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了党的十八大确定的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一方针,不仅要贯彻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更要贯彻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体现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

三、奋力完成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4个方面提出了今后5年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任务,完成好这些任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推进绿色发展。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就是要从源头上推动经济实现绿色转型,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减少生态破坏。

(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这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这是防治污染、治理环境的基本方针。

(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长远大计。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就是要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构筑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四)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体制保障。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就是要改革目前资源和生态环境领域“九龙治水”的管理体制,推进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第三篇:建设美丽中国 加强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恰逢其时

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是价值取向;发达的生态经济是物质基础;完善的生态制度是重要保障;可靠的生态安全是必保底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根本目的。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环境保护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干线、大舞台和着力点,探索环保新道路是通往美丽中国的一个路标。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构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格局。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

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思想一经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必将产生巨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美丽中国 有你有我你欣赏“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雄浑,我喜欢“绿杨阴里白沙堤”的婉约。的确,每个人眼中的美丽中国都有不同的版本。

几天来,人们关注美丽中国的概念,也在探讨实现美丽中国美好愿景的路径。有人说政府要多增加环境治理的投入,有人说必须靠发展方式的转变,有人说需要更好的制度建设,这些都很在理,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们行为方式对美丽中国的贡献。其实,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不仅需要从空间格局、产业结构与生产方式上着力,同样需要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改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任何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碧水、蓝天、清新的空气、洁净安全的食物、宜居的生活环境,美丽中国的这些元素,就是我们每个人最基本的需求。

“美丽中国”寓意几多

如果问十八大报告中哪一个新词汇最能激起社会各界的共鸣、最受普通群众欢迎,“美丽中国”无疑会首当其冲。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美丽”和“中国”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字眼,即使在平时偶尔谈起“美丽中国”,人们也不会有过多的关注。但是,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在字字珠玑的十八大报告中,通过总书记之口说出这一词汇,“美丽中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蕴藏着多层寓意,发人深思、令人惊喜。

“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百姓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解读,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建设“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升华

历经60多年建设发展,我国日益走向繁荣富强。毋庸讳言,许多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出现的问题也摆在了中国面前。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我们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舒适环境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综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再到征服自然的变化。在原始文明时期,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始终依存于自然。在农业文明时期,人们敬畏自然,主张顺天应时。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的同时,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这种观念导致对自然无穷无尽的掠夺,可利用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建设生态文明,则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路径。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思想,也是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奉行的原则。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形势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全局的战略地位。只有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新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用生态文明的力量托起“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是中国转型发展大势所趋,也是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民心所向,因此,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目标,提出“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愿景,才会引起如此强烈而广泛的共鸣,开启新一轮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潮。

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到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从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到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展望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将更加尊重自然规律,更加依靠发展方式转变,更加突出制度保障,更加重视全民参与。一个有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文化传统,又对现代工业文明有着深刻省思的民族,将在现代化之路上激发出强大的生态文明力量。

一棵树好栽,而一片森林则不易培育。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难在坚持。让我们携起手来,汇聚每一个人的努力,把生态意识体现在日常生活到发展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保护环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托起一个山明水秀、天朗气清的美丽中国。[详细]生态文明将开辟人民福祉新境界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乃至其战略地位提升,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把握进一步科学的结果。一段时期,各地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快速做大了社会财富蛋糕,也显著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良后果。表现在生态层面,就是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约束愈发趋紧,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愈显脆弱。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损害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权益。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走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更高的战略地位,体现了党中央对形势的准确判断与超强应对能力,也彰显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必将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建设“美丽中国”的信心和决心。

号角既已吹响,行动至关重要。人们期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不断总结过去生态建设的经验教训,采取更加果敢和有力的措施,同时在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确保生态文明建设不要仅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贯穿到执政理念和实践中。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叠加阶段。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各种矛盾和问题也开始集中显现。我们党把握规律,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正确认识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要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问题,清醒认识发展阶段不可避免会遇到的问题,高度重视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主要表现在:一是能源资源约束强化。人多地少、水资源紧张的问题日益突出,保障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安全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我国相当部分的城市达不到新的空气质量标准。今年春天中东部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较大面积、较长时间、较高污染雾霾天气。东北部分城市秋季也出现严重雾霾天气,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再次凸显了我国大气污染形势的严峻性。全国江河水系、地下水污染和饮用水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有的地区重金属、土壤污染比较严重。三是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突出。我国森林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退化草原面积比较大,自然湿地萎缩,河湖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四是国土开发格局不够合理。总体上存在生产空间偏多、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偏少等问题,一些地区由于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已经接近或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五是应对气候变化面临新的挑战。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大,减排任务繁重艰巨。六是环境问题带来的社会影响凸显。一些企业违法排污造成环境污染,群众和社会反响比较大。

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有着历史的、自然的原因和过程,与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也与我们思想认识和工作不够到位、体制不够健全有关。有的地方在发展中片面追求速度,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相关法律、政策和考核体系还不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坚决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使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不断优化。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经过较长时期艰苦不懈的努力。欧洲的莱茵河重见清澈,英国伦敦摘掉“雾都”帽子,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治理,都经历了数十年时间。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而我国底子不厚、财力不强、技术水平不高一时难以改变,因此治理环境污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坚定信心,也不能急于求成,既要打攻坚战,也要打持久战,需要统一思想认识,坚定不移地积极稳妥推进。

第四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当前,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生态文明为发展导向,切实负起时代和历史的责任,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更富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对此我认为最重要的应该从几个方面做起: 一:深化节能减排,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P22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企业要做好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处理好三废问题,不能 把未经处理的废气,废水,废渣排放,生产垃圾、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的处理。尽可能 的做到资源循环利用。研发先进技术,做到低能低耗,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采取高投入、高能耗、高消耗的做法发展经济,不然会使全球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生态灾难。同时还要遵守职业道德,爱护生态环境,不可以乱砍乱伐,此外,在做好自己的本分的前提下,要回报社会,大力投资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绿化,把各种绿化,生态林带,好好地建设好、保护好。

三: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这一精神,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推进城乡环境一体化发展,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环境监管能力,使得农村工业、农业、生活污染得到有效遏制,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生态创建活动全面展开,整治后的乡镇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村庄风貌整洁优美、农民素质整体提高。

五: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近几年我国重特大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强水利建设,推进以防洪和防治地质灾害为重点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六: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教育是改造人的灵魂、塑造人性的重要途径。建设生态文明,普及生态文明观必须积极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加大生态文明宣传,繁荣生态文化。要把贯彻十七大和贯彻省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通过举办宣讲会、报告会、读书教育等活动和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积极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加大生态文明宣传,繁荣生态文化,在全社

会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建设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强化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的全方位生态教育体系,利用各种创新宣传手段广泛宣传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和价值取向,从而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全民的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七:建立健全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

制定和实施生态道德规范,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公众参与机制。要依法加强土地、矿产等资源的管理和调控,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保证矿产资源的合理开采。制定实施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相关标准和评价体系,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性企业和园区。制订发展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和风能等产业的优惠政策,大力开发和使用新型能源。生态文明规范建设,除了强调道德规范建设,强化人们的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约束力外,还要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

八: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2008年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说,各国应携手奋进、坦诚合作,加强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为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而不懈努力。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境及经济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做好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既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措施,也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最后,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也作为社会中的合法公民,我们也应该为生态文明献出一份力量。我么要自觉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环境、资源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爱护社会上的一草一目等。细化到具体的一点一滴可以是:在学习中,尽量使用节省的文具用品,杜绝浪费;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用陶瓷杯、纸饭盒、布袋、普通竹筷子来替代;爱护花草树木,不要破坏城市绿化;尽量使用节能灯泡,节约用电等等

第五篇: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第十章,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全面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播放视频)我国目前生态现状 各位老师:

听了前面几位老师的讲座内容,大家还沉浸在新时代、中国梦、民族复兴之路的宏伟蓝图中,可是看了这个视频,我们的思绪又被拉回到现实中,心情很沉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然而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生态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自然资源逐渐匮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刻不容缓。要让生态文明落地生花,制度建设尤为重要。

我今天讲座的题目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全面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共包含三个内容。

一、生态文明

生态是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新词,生态建设包括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我们以前常说的环境保护,现在只是生态建设的一个部分。

下面请大家观看一个短片,了解一下生态、生态文明发展历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播放—历史的回望)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建设的重点放在了工业和农业上,直到上世纪80年代,人们才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自此以后,环境保护正式成为改革的重点。第九个五年计划中,决定实施可持续战略。十六大提出走新型 工业化道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等。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同志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保护生态环境的民生本质,升华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任务,优、节、保、建。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国家虽然出台了很多制度,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对现行的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制度、体制、机制进行改革。

加强制度建设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当前我国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若要实现美好愿景就需要完善一系列与生态相关的配套制度,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体系,为其顺利发展保驾护航。

请听来自中央的声音。播放视频---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这是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的战略举措,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基本特征的 准确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决心,为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规范和监督、约束力量。没有制度建设的制定、执行和完善,就没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发展和完成。

1.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

这一个内容在前面第三章《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讲到,这里就不在多说。

2.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新要求

在改革的浪潮中,国家先后推出了“诚信中国”、“平安中国”、“青春中国”、“和谐中国”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样的论述,既反映了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又体现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

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重要前提,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是根本要求,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是强大支撑,和谐社会人人共享是基本特征,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是显著标志。应当 说,这些方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备条件,缺少任一要件都是不美丽的。其中,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最为重要。优美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有利于增进社会的和谐度,有利于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质量,从而实现国家的永续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大格局,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因此,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制度建设的约束作用将为美丽中国建设保驾护航。我们相信,坚持不懈推动科学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绚丽画卷将会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

3.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公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生态环境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却日益突出。环境问题的频发多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失去生态环境的保障,发展成就就会大打折扣,人民的幸福感就难以真正提高。人们在满足食物、水、住房等基本需求之后,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当前,一些地方存在雾霾频发、垃圾围城、饮水不安全、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等环境问题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损害人民身体健康、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群 众反映强烈。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需求,不断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让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梦想成真。人们希望安居、乐业、增收,也希望天蓝、地绿、水净。建设生态文明是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期待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滞后的矛盾。中国现代化发展已经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大多数百姓摆脱了基本生存需求的制约,已从追求生活水平提高转变到全面提升生活品质。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对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供给不足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长期重点关注经济指标,而忽视了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制度建设更是滞后,目前还无法满足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诉求。人们期望吃得绿色、穿得绿色、行得绿色、住得绿色、用得绿色,只有体验到绿色,才能感悟到幸福、美好。但目前状况是人均绿地不足、分布不均,食品安全存在隐患、城市建筑密集、房价过高、土地短缺、交通拥堵、空气不达标、水质令人担忧、垃圾占田围城,等等。如果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滞后的现状不能尽快改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待就会化为泡影。

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途径

生态文明制度是指在全社会制定或形成的一切有利于支持、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引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规定和准则的总和。正式制度有原则、法律、规章、条例等; 非正式制度包括伦理、道德、习俗、惯例等。

怎样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呢? 1.科学决策,健全生态制度体系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先后制定了水污染防治、海洋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影响评价、放射性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法律660余件,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依据。

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今后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刚才看的短片中提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八项内容,所说的“四梁八柱”,在这八项制度中,我们重点来了解以下几个内容

(1))明确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坚持资源公有、物权法定,清晰界定全部国土空间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所有自然生态空间统一进行确权登记,逐步划清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之间的边界,划清全民所有、不同层级政府行使所有权的边界,划清不同集体所有者的边界。推进确权登记法治化。明确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利归属关系和权责,适度扩大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出租、抵押、担保、入股等权能。明确国有农场、林场和牧场土地所有者与使用者权能。(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我国的国土空间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在这些区域中,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按照生态功能,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理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改善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了国家生态安全。

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国家又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地质公园等。纳入的区域划入生态红线范围,禁止进行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从而有效保护我国珍稀、濒危并具代表性的动植物物种及生态系统,维护我国重要生态系统的主导功能。

(3)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目前,土地、水、矿产、森林、草原、海域海岛六类国有资源供居民有偿使用。

(4)生态补偿制度

生态补偿是指对个人或组织在森林营造培育、自然保护区和水源区保护、流域上游水土保持、水源涵养、荒漠化治理等环境修复与还原活动中,对生态环境系统造成的符合人类需要的有利影响,由国家或其他受益的组织和个人进行价值补偿的环境法律制度。例子:全国性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如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保护补偿、全国性的大型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如退耕还林工程)补偿及大型生态修复工程(如淮河水污染防治)补偿。

生态补偿制度受偿主体

①生态环境建设者,典型的如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范围内,受到禁牧、休牧和划区轮放政策影响,被政府给予粮食和饲料补助的农牧民。②生态功能区内的地方政府和居民,③环保技术的研发主体,④采用新型环保技术的企业,对积极主动采用无污染或者低污染、节约自然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的企业,也应当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等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制度补偿方式一般为货币补偿—生态补偿金。(5))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新型工业城乡关系

在生态文明体制建设中,解决“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目前,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由来已久,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差距总体上不断扩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城乡分治制约。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就存在二元经济结构。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户口被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还存在收入、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收入和保障二元性以及土地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二元性。这些都制约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并对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子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方面做了重要部署,给城乡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前,国家提出了“三个1亿人”的目标。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这一目标是在2013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首次被提出的,实现这一目标的期限是到2020年。新型城镇的例子。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华西村:华西村隶属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位于江阴市区东,华士镇西。从2001年开始,华西通过“一分五统”的方式,帮带周边20个村共同发展,建成了一个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达30340人的大华西,组成了一个“有青山、有湖面、有高速公路,有航道、有隧道、有直升机场”的乡村。

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2、强化法治管理制度,提高生态文明制度和决策的执行力 建立和完善资源环保的法治管理制度,目的是从资源环境角度形成对全社会的制度约束和规范,凡对环境有影响的人类行为,都有相应的法规制度进行调节和管束。近年来,国家连续对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等法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推动重点地区污染治理。中国刑法还对破坏环境资源罪有专门规定。国家颁布《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建立起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并连续三年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公民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依法查处7.5万多起环境违法案件,取缔关闭违法排污企业1.6万家,对1万多个环境污染问题实行挂牌督办。国家还开展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依法处理多起违法行为。

新环保法从2015年开始实施,在打击环境违法犯罪方面可谓力度空前。

新环保法中加入了“对拒不改正的排污企业实施按日计罚”,“对严重的违法行为采取行政拘留”,以及规定“政府及有关部门8种情形造成严重后果的,主要负责人引咎辞职”等内容,被专家称为“史上最严”。

举例子:视频、事例

3、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 经常有人把建设生态文明与保护生态环境等同起来,认为建设生态文明主要就是防治污染、修复生态,只要环境质量改善了,生态文明水平就提高了。其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心是在“文明”上,更多的是反映人类行为的进步。当我们投入几千亿元治理环境,环境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如果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律法规标准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那么可以说生态文明水平并没有得到大的提高。举例子:心脏上的垃圾

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这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要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生态文化,培养生态道德,开展生态教育,倡导绿色消费,提升公民生态文明素质,使其既明确生态权利,又明确生态义务,自觉遵守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培育生态文化。生态文化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同发展的新型文化形态应运而生。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而今,面对生态危机等全球性挑战,培育生态文化更是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化培育工作,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要以此为引领,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健全生态文化培育引导机制,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培养生态道德。生态道德,又称环境道德,是道德范畴具有特殊涵义的一部分,指反映生态环境的主要本质、体现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要求,并须成为人们的普遍信念而对人们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规范。通过生态道德的培养,可以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生态幸福观,进而使人们在享有生态权利的同时,具有生态责任意识,履行生态义务,使践行生态美德成为公民的一种自觉行为,使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从美好愿景化为真正实践。

这就需要加大网络、电视、新闻、报纸、杂志的宣传力度,把生态道德教育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可以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实践活动、宣传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图片资料、宣传手册等途径,向人们宣传生态道德教育的知识,把生态道德教育寓于生活中来,使人们认识到生态危机的危害性和树立生态保护意识的紧迫性,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为生态道德建设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态道德能力。

开展生态教育。生态教育是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身教育,关系到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和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行为规范的形成。通过开展生态教育,能够鼓励公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在社会中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使生态意识上升 为全民意识。中办、国办2017年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提出,“推进有条件的城市近郊风景名胜区等逐步免费向公众开放,有序推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适当向公众开放,建设一批开放型绿色生态教育基地”,这为开展生态教育拓展了平台载体。此外,开展生态教育,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创新教育方式手段,促进形成勤俭节约、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贡献。是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而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现代全民性教育的生态学过程。

生态教育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涵盖各个教育层面,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其教育对象包括全社会的决策者、管理者、企业家、科技工作者、工人、农民、军人、普通公民、大专院校和中小学校学生;教育方式包括课堂教育、实验证明、媒介宣传、野外体验、典型示范、公众参与等,教育的渠道主要有课堂教育、实验证明、媒介宣传、野外体验、典型示范、公众参与等。

倡导绿色消费。绿色消费,也称可持续消费,是指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绿色消费模式的主要表现坚持以营养健康为导向的低碳饮食;开发以生态节能为导向的 低碳建筑;打造以绿色环保为导向的低碳交通;宣传以经济适度为导向的低碳生活等。

自十八大以来,我国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建立了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了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了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生态文明新格局。请看视频---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各位老师,我们每个人既是生态文明的受益者,更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我们要按照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推进绿色发展,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创造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的美好明天,让这一千年大计惠及子孙万代!

下载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共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共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在这里一起学习“十八大”精神。首先我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叫任伟,来自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是一名在校大二学生。......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仅表现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高质高效的经济增长,还应是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天蓝水清、惠泽民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文 吴玉萍 张淼 玮娜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

    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述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当玛雅人的世界末日预言如期落空,西方在“震荡的十年”中惊魂未定,中国人却正以难以撼动的决心,导引一场持久深刻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发展方式转......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建成美丽中国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建成美丽中国 作者:沈丽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第09期 摘 要: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

    生态文明建设创建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创建美丽中国 飞龙银杏 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通过新品种选育,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芬兰实行造林良种化,使森林工业总值、......

    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精选)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深刻揭示了建设生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