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来自福建、江西、辽宁、浙江四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查的启示
来自福建、江西、辽宁、浙江四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查的启示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16日 19:
54来源:《求是》期号:2007.12作者:国家林业局新闻办公室
2006年夏季,福建省松溪县村头村村民自发集资1万多元在村口树立了一块大石碑,碑上刻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内容。村支书深情地说:“政府把山林分给老百姓,从此我们有了致富的金山银山。”2007年春节,江西省安福县农民张道喜在家门上贴了一副春联:“林权改革春风劲,万户千村喜气盈;昔日空叹山林好,而今植树如造银。”道出了他对林改的由衷赞颂。
2003年开始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出台的又一重大举措。最近,国家林业局新闻办公室、中国林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对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先行省———福建、江西、辽宁、浙江四省的40个乡、200个村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以下简称“四省林改效果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林权制度改革深受农民欢迎。已实行林改的地区,100%的农民拥护林改;未实行林改的地区83%的农民很想尽快参加林改。其成效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调整生产关系入手,解放林业生产力
200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决定》指出,要进一步完善林业产权制度。对目前仍由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山林,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积极探索有效的经营形式。产权是经济制度的核心。我国是一个山区大国,69%的国土面积是山地,56%的人口生活在山区,林地是山区群众经营和依托的主要生产资料。全国集体林地25亿亩,占整个林地面积的58%。盘活林地和林木资产,对于我国林业发展和群众致富意义重大。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集体林权制度一直处于探索之中,大致走过了土改时期的分林到户、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山林入社、人民公社时期的山林集体所有统一经营、上世纪80年代初的林业“三定”(划定自留山、确定责任山、稳定山林权)和现阶段以建立家庭承包经营机制为主的产权制度改革等几个阶段。前四个阶段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的林业发展,但由于林权或处于虚置状态,或持有期限太短,或没有法律保障,均未能实现发展林业与富裕群众的预期目标。
2003年以来,福建、江西、辽宁、浙江等省区率先开展的林地物权改革从森林资源资产权益关系入手,在保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明确了农民对山林使用权和经营权的法律地位,同时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使农民因此拥有了林业生产资料,真正成了山的主人。福建、江西、辽宁、浙江是我国典型的集体林区,80%以上的山林属于集体所有。截至2006年底,四省已基本完成明晰产权的主体改革。福建明晰产权面积7547.5万亩,占应改面积的97.2%。江西已落实自留山3144.2万亩,家庭承包经营山7235.7万亩,集体林分山到户率达82.6%。辽宁6666个村、209万个农户、625万农民参加了林改,确定权属面积4678万亩。浙江省已发放林权证面积6251万亩,占集体林总面积的75.2%。
二、林改促进了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
林改初期,一些同志对于林改能否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能否减少乱砍滥伐现象、提高农民造林的积极性存在疑虑。四省林改效果抽样调查显示,改革确实使生态得到了改善,林业得到了发展,农民得到了利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林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一方面,农民从国家减免林业税费中直接获利。2003年以来,福建省通过减免税费、降低育林基金收取标准,每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8.587亿元。江西省实行“两取消、两调整、一规范”政策,自2004年以来,累计为农民让利33.4亿元。江西省崇义县是中国竹子之乡,林改前农民竹木税费负担很重。林改后,全县一年就减少竹木税费3071万元,农民人均增收200元。另一方面,农民获得了山林的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山林产出率明显提高。2006年福建林农增收15亿元,主要是集体林业发挥作用;南平、三明等主要林区的农户从林业获得的收入已占家庭总收入的一半以上;永安市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2430元,同比增长10.45%。林改不但增加了农民个人收入,村集体财力也明显改善。2006年,福建永安市洪田村通过林改获得42万元稳定收入,村民代表大会决定按每人每年100元为村
民办理社保,60岁以上老人每年可领取60元津贴,对考上大专院校的学生由村里进行奖励。
(二)全社会办林业的方针得到落实。
林改后,各种生产要素迅速向林地聚集。一是劳动力要素向林业聚集。两年来,江西已有40多万外出打工的农民返乡务林。福建永安市通过林业开发、产品营销增加5.84万个就业机会,占全市劳动力总数的55.7%。二是资金要素向林业聚集。林改后,农民以自家山林作为资本与企业联营,吸纳了大量外来资金投入林业,民间造林投入额达历史新高。近三年来,福建省南平市社会投入林业的资金达83亿元,其中民营资金占到80亿元。同时金融机构的资金也大量投向林业。过去三年,福建省以森林资源抵押贷款的形式,获得林业建设资金25亿元。三是技术要素向林业聚集。江西省崇义县顺应农民发展竹产业的需要,设立100万元科技资金,县、乡领导班子每人挂点建设一块100亩的科技示范林。2006年,浙江省在林改地区引进高科技建设现代林业示范园区,建设高效生态林业示范基地546个。四是市场要素向林业聚集。随着产权的落实,农民对林地和林木有了处置权,市场交易就应需而生。江西省2006年建立30个区域性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在这里农民可以随时交易,实现了林地、林木的快速流转。部分急需钱的农民,分到山林后将一部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进行交易,一边收取山场租让金,一边又参加造林公司劳务,两头得利。五是合作经济组织初现端倪。林改后,林农在自愿的基础上组建了新型的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林业经营主体,提高了林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如浙江省有林业专业合作社536个,参加农户达6.23万个;还有专门从事造林营林的专业户五万多户,经营面积近400万亩。
(三)林改促进了森林资源的增长。
辽宁省是我国北方率先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第一省。几年来,全省林业用地面积增加6.6%,有林地面积增加了5.5%,活立木蓄积量增加了38.5%,森林覆盖率增加了5个百分点。由于明晰了产权,群众护林积极性显著提高。群众将分到的山林视为自家财产,自觉“管好自家山、看好自家林”,防火、防盗、防病虫害的意识不断增强。2005年江西发生森林火灾比历史同期下降56%,受害森林面积下降74%。辽宁省的林改市县林改后没有发生一起滥砍乱伐等毁林事件。据国家林业局公布的部分省区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
结果,林改这三年是福建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时期。全省活立木蓄积量比5年前增加7910万立方米,占原活立木总蓄积量的1/5,全省森林覆盖率增长了2.44个百分点,有林地面积净增500万亩。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强力推动下,尽管2005年后国家大幅度减少退耕还林任务,造林难度明显增加,但2006年全国完成造林面积仍达7800万亩。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一手牵着国家生态,一手牵着群众实惠。事实证明,农民穷与生态恶化是一对孪生兄弟。为什么会出现越穷越砍、越砍越穷的恶性循环?因为农民从林地、林木中得不到实惠,国家的森林覆盖率也没人关心。一旦调整好林业产权关系,将山林的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交给农民,农民经管林子和增加收入就进入良性循环。农民最懂得自己的利益从哪里来,到哪里找。这在辽宁省抚顺市清原县红透山前镇六家子村支部书记刘金海写的诗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山还是那座山,可那是我的山。这山不再没人管,我是永久的护林员。我栽树种药,这山是我致富的空间。但愿世代相传,政策不再改变。”
三、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政策,巩固兴林富民成果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延续,其目的是找到一个适合目前我国林业生产力水平的体制、机制,挖掘25亿亩集体林地的生态、经济功能,让林子有人造、有人管,将保护生态与富裕农民有机统一起来。四省林改效果抽样调查显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虽然取得很大成功,但仍有60%的林农认为配套政策跟不上;22%的林农认为经营林业仍然受到制约,13%的林农认为经营林业存在风险,利益没有保证。因此,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在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中的作用,还需巩固成果,深化改革,在完善配套措施上下功夫。
(一)应保证农民对承包经营的集体林地拥有长期的处置权,明确经营权和收益权能够世代继承。林权改革虽然明确了农民对集体所有的林地享有经营和收益的权利,但林地所有权仍属于集体。农民承包林地得不到完整的物权,法律也没有规定农民拥有自留山和责任山的永久使用权。这些都影响着农民对林业的长期投入。林业生产周期长。如果农民从林地得到的收入不能最大化,林业生产就会维持在临时状态,不仅森林质量难以提高,生态保护也难以落实。应该适应《物权法》的要求,尽快修订和完善现有林业法律
法规,保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集体所有,个人经营”制度的长期稳定。70年承包政策不能变,让农民群众吃上定心丸。
(二)应及时引导林农组建各种林业专业协会和经济组织,避免林权到户后经营单位变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林改后,每户山林经营面积不大,给推广现代技术、提高林地经营水平、实行统一的森林防火、防虫等带来困难。因此,在承包主体改革完成后,各地要及时引导农民以资金、技术和亲情、友情为纽带,建立新型股份合作林场、家庭林场等合作经济组织,以及森林防火、防病虫害、林产品销售等各种专业协会,提高林农组织化程度。当然,这些联合体和协会应建立在明确利益和风险、自愿结合的基础上,与原来的集体经营具有本质的差别。
(三)要严格防止林地流转过程中产生农民失山失地现象,保证农民的长期收益和国家生态的稳步改善。农民失山失地将导致新的两极分化,因此,必须注意规范林地流转,使农民与村集体的初始承包关系不因流转而变化,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应成立各级林权登记管理中心和交易中心,及时为林权顺畅流转提供服务,防止炒买炒卖、低价贱卖山林,并推行“限货、限期、限量”公开交易。“限货”,就是可采伐林木必须获得林木采伐证后才能进行流转;“限期”,就是林木流转过程中不中断林地原来的承包关系,在林木采伐后林地使用权必须还给原经营者;“限量”,就是对林农在流转其所拥有的林木和林地时进行数量限制,以保证农民能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
(四)建立金融保险信贷支持体系,帮助农民解决林业发展资金。林木生产周期长,投入成本相对较高,而农民缺少资金,只能维持低投入。目前,国家没有统一的林地、林木评估和抵押办法,金融机构不愿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农民很难获得金融、保险和信贷的支持,林地、林木的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受到制约。应该深化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林业保险制度,推进林业小额贷款,降低融资成本,简化贷款手续,加大农户联保,化解贷款风险,解决林业生产性资金短缺的问题。
(五)帮助农民制定科学的经营方案,让农民在确保生态的前提下获得林木采伐自由。为了保护生态,国家对森林采伐实行严格的限额审批制度。但这种制度不能满足农民根据收益状况随时决定采伐的意愿,每年有限的采伐限额又加剧了寻租的现象。在一些地区,采伐指标不能按照民主程序分配,大多集中于林业大户或村干部手中;普通经营者拿不到指标,只能低价转让活立木,甚至守着青山活受穷。因此,应推行弹性采伐限额制度,即在一定期限内,允许农民在采伐限额总量控制的前提下,自由决定采伐的年份和数量,让农民得到更多利益。
(六)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目前,国家对重点生态公益林的补助标准只有每年每亩5元,还不够砍伐一根竹子的收益。农民承包经营生态公益林的经济收益相对商品林低了许多。国家应加大补助标准,至少应达到与种粮一样的补助水平。同时,对生态公益林也不能一味严格规定不许采伐,应提倡对公益林进行抚育间伐,允许农民对所承包经营的农田防护林实行滚动更新。这样更有利于改善林木生长环境,提高农民承包经营生态公益林的积极性。
第二篇:浅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资源调查
浅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资源调查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做好林改工作,必须做到步步相依,环环紧扣。森林资源调查工作,是林改工作重要的环节,外业调查工作的质量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林改是否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下面根据我县开展林改工作一年多来的经验,浅谈一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资源调查工作。
1、xx县集体林业现状
xx县位于xx省中西部,全县幅圆面积xx公顷,辖xx个乡镇,xx个村,xx个村民小组,xx余万农业人口。全县林业用地面积xx公顷,立木蓄积xx立方米。其中:集体林地xx公顷,立木蓄积xx立方米。集体林地面积和立木蓄积储量分别占全县总的xx%和xx%。资源分布,主要以天然次生柞树林、人工落叶松、樟子松、黑松水土保持林为主.2、林改资源调查的目的和任务 2.1 目的
林改资源调查是林改基础性工作,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调查,摸清林地、林木权属,查清全县集体森林资源的总量和已被非法改变用途的林地。
2.2 任务
以村、组为单位,查清纳入林改范围的林业用地各宗地
界线、面积、地类、森林类别、林种、树种、蓄积、权属、是否已流转等因子,确定小班界线,绘制小班平面图,建立小班数据库。
3、林改资源调查工作的步骤
第一步:由各乡镇、村向县资源调查工作人员提供林地、林木的使用权、所有权证明材料,确定林地、林木权属。
第二步:根据“三北”二期工程林相图、二类资源调查林相图,以村、组为单位,以林地权属为基础,对村、组内的每个小班进行调查统计,对需要分成几块宗地的小班,采用小班号加横线,加阿拉伯数字标号来表示。如“2-
1、2-
2、2-3…”。现地调查发现林相图中没有的小班,要在图中标记位置,按该林班中最大小班号续编排。
第三步:组织相关权利人同时到达调查现场,确定是否转让,进行界线标记、面积测量,准确登记各类调查因子。如遇特殊情况详细填写备注。调查人员、权利人、四至人均在调查表上签字。当天统计汇总调查结果,输入微机。
第四步:以乡镇为单位录入调查数据,形成图表,统一装订成册,对各乡镇作出书面报告。
4、准备阶段 4.1 制定调查方案
根据省森林资源调查细则,结合实际,制订乡镇、村调查方案。
4.2 调查前有关资料的准备
县人民政府颁发的林权执照或林权登记表,“三北”二期工程林相图。省勘察设计院绘制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林相图以及小班卡片。
4.3 调查工具
罗盘、测绳、皮尺、GPS以及记录用的纸张、笔等。4.4业务培训
由县林业局统一组织,对林改外业调查组人员培训林改外业调查的目的和意义,调查的方法、步骤,外业表格的填写,外业测量工具的使用,草图的绘制,内业软件的使用等。
5、外业调查 5.1 林权的确定
确定林权的主要依据以县政府颁发的林权执照或林权登记表为主,其次利用 “三北”二期工程图,并参照相关资料、合同书等证据,组织相关权利人员现场对宗地界线进行勘查核实。
5.2 宗地的区划
宗地的区划以小班为基础,当小班地块中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权利人不同、林地使用权终止日期和类型不同、区划林种不同、森林类别不同时,应对小班再次划分,小班就是一个宗地,宗地只能小于或等于小班,5.3 面积调查测量
宗地面积小于1公顷的采用罗盘仪闭合导线测量法,宗地面积大于1公顷的采取GPS面积测量法。面积单位为亩,保留小数2位,面积允许误差为±10%。测量时参照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档案,实测面积小于资源档案的,要查清原因,以免森林资源丢失。
5.5 宗地的林木株数、蓄积的调查
宗地的林木株数采取全林调查。蓄积调查可以采用标准地调查。株数、蓄积量的允许误差为±5%。标准地的面积不要少于宗地面积的十分之一。标准地的选设必须有充分的代表性,树种、密度应分布均匀;标准地应离开林缘,不能跨越道路、河流、伐开线等;在山区的标准地设置方向应与等高线垂直。标准地测量,误差不能超过1/200,中线必须垂直,测绳偏离中线不得超过10cm,检尺时,确定其境内树和境外树。
6、内业整理 6.1 面积的求算
对用罗盘导线测量面积的宗地,应用方格纸查算面积。用GPS面积测量的宗地,在计算机上用统一的面积计算程序进行计算。宗地面积按乡镇、村、组、小班层层控制的原则进行平差。
6.2宗地平面图的绘制与打印
用GPS对宗地的边线拐点按顺序进行定位记录GPS数
据,按顺序录入到计算机用地理信息等软件落点连线成图。用GPS测量面积的宗地,在计算机上调出保存在GPS上该宗地的测量轨迹,用GPS自带的成图软件编辑直接打印成图。附图要求有比例尺、指北针、图例、面积和至少一个GPS值的标记等成图要素。成图大小一律是用A4纸打印。
第三篇:宜章县城关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的调查
宜章县城关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的调查
郴州分校宜章工作站2010年春季开放教育专科农村行政管理专业 欧胜祥
为了摸清楚全镇上下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思想状况和集体山林的基本情况,为我镇集体林权制度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在镇政府的领导下,在镇林权制度改革办公室的大力协助下,对我镇的工作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就如何开展好我镇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了探讨,它将为我镇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全面启动提供参考价值。
一、我镇集体林分布及发证状况
经过调查摸底,我镇的集体山林情况已基本摸清,全镇共有6个村,64个村民小组,集体林大部分以组为单位,总面积为38500亩,其中镇办林场1个,1700亩,村集体林6000亩,组集体林30800亩。换发林权证情况:已发证61个,26800亩,其中镇林场1个,面积1700亩,村集体1个,面积2500亩,组集体59个,面积22600亩。未发证25个,11700亩,其中村集体未发证8个,面积3500亩,组集体未发证66个,面积8200块。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义、目的及原则。
1、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义
总的来说,就是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具体地说有以下三大意义:
一是解决林业发展动力机制的一项根本性措施,通过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激发广大林农和各种社会力量投身林业建设的积极性。
二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通过改革进一步明晰林农对林木的所有权、经营权和林地的使用权,确保其处置权、收益权,减轻林农的负担。通过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以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逐步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落实、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到位”的现代森严产权制度,是林业体制机制的重大调整,它对于调动广大林农造林育林的积极性,增加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状况,实现增收致富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破解三农难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是推进“山上办绿色银行”的重大举措。在保护好生态公益林的同时,放活商品林经营,调动广大林农的积极性,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促进山区林农脱贫奔小康。
2、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目的这次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做到“五个确保”:确保林农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落实,确保林农的负担明显减轻,确保林区乡村组织和林业部门的正常运转,确保森林资源总量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确保林区社会稳定。
3、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原则
这次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坚持的总原则就是实行“四个坚持”:一是坚持权益平等。集体山林属集体经营组织内部成员共同所有,应通过均股、均山、均利等形式,使每个农民平等享有集体林的权益;二是坚持尊重历史,保持林业政策的连续性。本次改革是对林业“三定”的进一步规范 1
和完善,不得借改革之名打乱重来,重新分配,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或通过协商方式予以解决确保林区社会的稳定;三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尊重群众意愿。在改革中要做到内容、程序、方法、结果公开,公平竞争,公正操作,充分尊重大多数群众的意愿,确保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自主选择改革的形式和方法,一搞一刀切。
三、我镇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现状
2010年,县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这就意味着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去年正式启动,但从我镇来看,主要还停留在林业站这一层面上,全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还未全面启动,从林业部门来说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认真学习原文,全面领会精神。
一是统一思想认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意见》下发后,镇党委政府多次召开党政联席扩大会议,组织相关人员系统地学习了《意见》的原文,统一了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形成了共识。一致认为,《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行动指南,推进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学习和贯彻该意见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区林业的头等大事,必须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为了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前期工作,镇政府成立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明确了由镇农林水办公室具体负责拟定我镇贯彻落实《意见》的方案,起草我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实施方案。
二是扩大宣传层面。镇党政联席会议后,又多次在召开的镇、站、场、所、村负责人会议中进行广泛宣传,并要求每个干部职工在学习贯彻《意见》中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要在吃透原文上下功夫。《意见》五章共21条,每一条都是政策,每一句都是精神,要逐字逐句地学,做到读通读透。二要在理解精神实质上下功夫。《意见》内涵深刻,博大精深,要深刻领会《意见》的立足点、出发点和根本要义,做到融会贯通。三要在把握重点上下功夫。在全面掌握内容的基础上,要学习好《意见》的重点内容,特别是改革的重大意义、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做到重点突出。三是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宣传。紧紧抓住我镇正在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围绕镇党委提出的经济综合实力要领跑宜章的目标,进一步明确农林部门要领跑宜章的工作任务,围绕落实《意见》动脑子、想办法、出主意,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积极探索我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新举措、新模式。
2、全面摸清底子,掌握思想动态。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到全镇的集体林场和村组的集体林地,为了摸清全镇集体林的基本情况,有序开展林改工作,通过镇林业站对全镇集体林进行了再一次调查摸底,基本摸清了全镇的底子。同时,走访了镇村组,就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了座谈。大多数认为,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件好事,它对进一步稳定山林,激发林农的积极性,掀起爱林、造林、护林的高潮,加快我镇现代林业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也提出了部分忧虑,认为,如果操作不当,将引发新的山林纠纷,增加新的隐患,激发新的矛盾,影响社会的稳定。
3、制定工作方案,做好前期准备。
为切实把工作抓落实,统一步骤,为做好我镇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工作,镇里提前介入,派出4名工作人员深入到全镇各村组和镇林场开展调研,走访集体林场,并借鉴外地林改的经验,拟定
了《城关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意见》(草案)和《城关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草案)。
四、主要对策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财政、经管、林业、信访、档案、民政等多个部门,必须举全镇之力,实行分工负责,责任包干,形成合力。为此,为做好该项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狠抓落实。
1、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为加强领导,应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任顾问,镇长任组长,镇党委、镇政府分管农业、农村的领导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组织、宣传、纪检、司法、财政、经管、信访、民政、林业、农业、档案、等部门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镇分管农林水的领导任主任,镇农林水专干和林业站站长任副主任,抽调8名工作人员成立镇林改办,负责全镇林权改革的日常工作。
2、广泛宣传发动。新闻媒体要广泛加强宣传,林业、宣传等单位要根据城关镇的实情,制定好宣传方案。各村组要充分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白字化、横幅标语、宣传窗、或印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小册子分发到各农户、集体林权所有者手中。要通过报刊有文、电视有声、电影有影,并通过宣传车深入到千家万户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为全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全面启动造成强大的声势和舆论氛围,为工作的开展奠定好良好的基础。
3、加强业务培训。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应加强业务培训,分期分批组织村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邀请相关人员进行授课,以《意见》为蓝本,全面学习《意见》精神,吃透政策、掌握方法。同时,为了少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要组织林业、财政等单位的部分同志深入到我省试点县及江西、安徽等地进行考察学习,借鉴外地的工作经验。
4、解决工作经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细致而又繁杂的工作,既有外业现场调绘,又有内业资料整理,还有前期的准备工作,需要大量的人、财、物,为确保工作的正常运转,镇政府要建立林改工作专项经费,保证工作经费的及时到位,确保该项工作顺利完成。
五、参考资料
1、宜办发[2010]15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2、中发[2008]10号文件的形式下发《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3、《城关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意见》(草案)
4、《城关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草案)
第四篇: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福建省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各地认真落实“县直接领导,乡镇组织,村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工作机制,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顺利推进改革。截至7月底,全省已有6693个村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占有改革任务村总数的57.7;完成改革面积5077万亩,占集体商品林应改革面积的65.8;完成集体商品林林权登记3006.1万
亩。在前期集体林经营体制改革基础上,南平、三明两市积极开展林改“回头看”,不断完善改革成果,巩固改革成效,共完成“回头看”面积2413万亩。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林业发展的产权不清、权责不明问题,变革、调整了林业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了林业生产力,使福建省的林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一是社会投资造林持续升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林业经营主体的法律地位,使林业经营者对林木享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解除了林农发展林业的后顾之忧。通过林木林地流转,盘活了林木林地资产,解决了森林资源经营周期长、效益兑现慢、生产风险大的问题,提高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也实现了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林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经营,提高了林业经营效益。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林业税费、林政资源管理、林木种苗等配套改革,优化了林业发展环境。所有这些变化,进一步增强了社会各界发展林业的信心,刺激了林业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发展活力大大增强,社会投资造林持续升温。各地造林营林投入逐步由过去的集体为主、国家补助,向外资、个体、联合体等多种经济成份并举的多元化格局转变。全省新造林中非公有制比重已超过50。南平市个人造林比重从1998年的不足25%提高到去年的65.6。龙岩市新罗区和漳州市南靖县今春造林个人的比重都在90%以上。
二是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过去的“干部林”如今变成了农民的“自家林”,林农对林业的经营管理更加关心,森林资源保护责任感明显增强。改革后,各地森林资源管护力量大大增强,管护面积大大扩展,盗砍滥伐林木现象得到较好遏制;林农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投入也明显增加,群众自发开展森林防火积极性显著提高。一些长期从事林业管理工作的干部深有体会地说,过去森林资源是少数人在看管,现在则是千家万户在监督。过去森林火灾是“老人放火、干部打火、群众观火、领导恼火”,现在是群众一见山火,就主动往山上冲。如尤溪县,群众自发成立了护林防火协会,每年每亩按0.2元交纳联防费,专项用于森林火灾的扑救开支。永安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森林案件呈逐年下降趋势。2002年全市林政案件为1251起,刑事案件64起;2003年林政案件下降到920起,刑事案件下降到48起;2004年前6个月,林政案件仅260起,刑事案件21起。
三是林农收入稳步增加。改革后,广大林农对林业有了经营自主权、产品处置权和收益权,许多竹产区农民“把山当地耕,把竹当菜种”,林农耕山有责、务林有利、致富有门,既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了林区不安定因素,而且进一步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林农收入稳步增加。通过林木林地流转,一些不善和不愿经营林业的农户,通过转让山林经营获得资金,干起了种养业、运输业、服务业等,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据永安市统计,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从林业中获得收入1913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7.6。永安市洪田村赖兰亭等联户经营组对达到主伐年龄的150亩马尾松、273亩杉木林流转给他人,获得收入43万元,除留下必要的造林费用外,人均分得6130元。林业对解决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是村集体收入有了保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林地所有权在经济意义上得到了体现。通过收取林地使用费,分成部分林木产品收益,使村集体有了长期、稳定的收入,既维持了日常管理的必要开支,而且解决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公益事业,保障了农村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推动了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武平县捷文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前,村里每年林业的收入不足4000元,农民对林业的分红想都不敢想。现在一年村集体林业收入可达5-8万元。村里3个五保户,每年都得到定量口粮供应和生活、看病等补助,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林权制度改革,为解决“三农”问题找到了途径和抓手,为农村社会经济的长效发展找到了出路。
五是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得到新的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催生了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一些传统的林业行政管理方式逐步被社会中介服务组织所取代。永安市成立了林权登记管理中心,集林权登记、产权交易、市场信息服务于一体,与市林业局人、财、物脱钩,自负盈亏,有效提高了服务质量,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使林权管理与产权交易实现了规范有序运作。改革也使林权证的内在价值得到
第五篇: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XX省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各地认真落实“县直接领导,乡镇组织,村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工作机制,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顺利推进改革。截至7月底,全省已有6693个村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占有改革任务村总数的57.7%;完成改革面积5077万亩,占集体商品林应改革面积的65.8%;完成集体商品林林权登记3006.1万亩。在前期集体林经营体制改革基础上,南平、三明两市积极开展林改“回头看”,不断完善改革成果,巩固改革成效,共完成“回头看”面积2413万亩。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林业发展的产权不清、权责不明问题,变革、调整了林业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了林业生产力,使XX省的林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一是社会投资造林持续升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林业经营主体的法律地位,使林业经营者对林木享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解除了林农发展林业的后顾之忧。通过林木林地流转,盘活了林木林地资产,解决了森林资源经营周期长、效益兑现慢、生产风险大的问题,提高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也实现了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林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经营,提高了林业经营效益。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林业税费、林政资源管理、林木种苗等配套改革,优化了林业发展环境。所有这些变化,进一步增强了社会各界发展林业的信心,刺激了林业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发展活力大大增强,社会投资造林持续升温。各地造林营林投入逐步由过去的集体为主、国家补助,向外资、个体、联合体等多种经济成份并举的多元化格局转变。全省新造林中非公有制比重已超过50%。南平市个人造林比重从1998年的不足25%提高到去年的65.6%。龙岩市新罗区和漳州市南靖县今春造林个人的比重都在90%以上。
二是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过去的“干部林”如今变成了农民的“自家林”,林农对林业的经营管理更加关心,森林资源保护责任感明显增强。改革后,各地森林资源管护力量大大增强,管护面积大大扩展,盗砍滥伐林木现象得到较好遏制;林农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投入也明显增加,群众自发开展森林防火积极性显著提高。一些长期从事林业管理工作的干部深有体会地说,过去森林资源是少数人在看管,现在则是千家万户在监督。过去森林火灾是“老人放火、干部打火、群众观火、领导恼火”,现在是群众一见山火,就主动往山上冲。如尤溪县,群众自发成立了护林防火协会,每年每亩按0.2元交纳联防费,专项用于森林火灾的扑救开支。永安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森林案件呈逐年下降趋势。2002年全市林政案件为1251起,刑事案件64起;2003年林政案件下降到920起,刑事案件下降到48起;2004年前6个月,林政案件仅260起,刑事案件21起。
三是林农收入稳步增加。改革后,广大林农对林业有了经营自主权、产品处置权和收益权,许多竹产区农民“把山当地耕,把竹当菜种”,林农耕山有责、务林有利、致富有门,既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了林区不安定因素,而且进一步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林农收入稳步增加。通过林木林地流转,一些不善和不愿经营林业的农户,通过转让山林经营获得资金,干起了种养业、运输业、服务业等,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据永安市统计,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从林业中获得收入1913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7.6%。永安市洪田村赖兰亭等联户经营组对达到主伐年龄的150亩马尾松、273亩杉木林流转给他人,获得收入43万元,除留下必要的造林费用外,人均分得6130元。林业对解决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是村集体收入有了保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林地所有权在经济意义上得到了体现。通过收取林地使用费,分成部分林木产品收益,使村集体有了长期、稳定的收入,既维持了日常管理的必要开支,而且解决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公益事业,保障了农村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推动了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武平县捷文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前,村里每年林业的收入不足4000元,农民对林业的分红想都不敢想。现在一年村集体林业收入可达58万元。村里3个五保户,每年都得到定量口粮供应和生活、看病等补助,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林权制度改革,为解决“三农”问题找到了途径和抓手,为农村社会经济的长效发展找到了出路。
五是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得到新的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催生了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一些传统的林业行政管理方式逐步被社会中介服务组织所取代。永安市成立了林权登记管理中心,集林权登记、产权交易、市场信息服务于一体,与市林业局人、财、物脱钩,自负盈亏,有效提高了服务质量,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使林权管理与产权交易实现了规范有序运作。改革也使林权证的内在价值得到了体现。尤溪县成立了森信林业担保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目前,已受理林木抵押担保贷款24笔,发放贷款470万元,为扩大林业经营规模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能在XX省健康、稳步、有序推进,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是XX省坚持“举改革旗,走创新路,千方百计激活XX林业”的成功实践,也是XX省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成果。综合XX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主要有以下一些成功经验:
(一)加强组织领导,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关键。集体林权制度是一项涉及多方利益再调整的复杂工程,需要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积极参与。XX省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列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省主要领导亲自参加动员部署会议,分管领导亲自部署安排改革工作,并多次专题听取汇报,研究推进改革的方法。各市、县(区)、乡(镇)党政领导都多次深入基层调研改革工作,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并抽调懂法律、懂政策、懂技术、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同志充实到改革第一线,加强相关政策、法律和业务培训,加大改革经费的投入和监管,保证了改革质量和进度,确保了改革成效。
(二)明晰林业产权,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根本。一“权”激起千层浪。XX省以明晰产权为纽带引发整个林业的改革,抓住了林业的核心,找到了林业发展的突破口,带动了整个农村经济的大发展。明晰林业产权,是XX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根本。从林业发展历史来看,长期以来,南方集体林区林业产权关系不明,农民并不能从村集体林业经营中得到收益,林业生产经营粗放,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林业经营效益低下。林业产权关系不清,已成为制约集体林区林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要加快集体林区林业发展,必须明晰林业产权,明确林业经营的权责利关系。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是从明晰林业产权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入手,抓住了林业产权这个牛鼻子,从而牵出了整个林业改革的“牛身子”,实现了林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三)充分依靠群众,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基础。群众是改革的主体。XX省在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强调各地要严格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级改革方案、招投标方案、收入分配方案等各项重大改革事项必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实施。在具体操作时,要求各地要保证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定权,做到改革程序、方法、内容三公开,严禁暗箱操作。对各地在改革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允许在不违反法律法规政策的前提下,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集体智慧,探讨多种解决途径。充分依靠群众,既增进了广大群众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的了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来,推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展,而且保证了群众的利益,确保了改革质量,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坚持分类指导,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XX省各地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对林业的依赖程度也不同。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XX省并未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而是本着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的原则,始终坚持分类指导。在群众对山地依赖性强的地方,坚持做到实物意义上的“耕者有其山”,原则上进行均山,解决群众就业和收入问题;在群众对山地依赖性一般,集体又有一定面积山地的地方,则采取多种形式,本着先村内、后村外的原则,在保证有耕山意愿的农民有山可耕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内部或外村能人、经济组织参与承包山林;在群众对山地依赖性不强,或没有什么依赖性的地方,则允许由企业或大户采取承包、租赁等形式实行规模经营,明晰林权,一步到位,实现货币形式的“耕者有其山”。
(五)依法登记发证,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后盾。作为确认林木林地权属的唯一法律凭证,XX省将开展林权登记,发换林权证作为检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的主要标志,要求及时对权属明晰的林木林地进行林权登记,发换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维护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实践证明,依法登记发证,将林木林地权属用法律的形式予以体现,使集体林经营管理纳入了法制化轨道,让群众吃下了“定心丸”,减少了涉林纠纷。同时,林权证到户后,农民更加爱惜自己的林子,把山林当作命根子,把看管林子看作是自己的事,自觉维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大大增强,营林造林积极性普遍提高。依法登记发证,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坚强后盾,维护了林业经营者的权益,坚定了广大群众参与改革、发展林业的信心,确保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取得明显成效。
(六)实施配套改革,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保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只是解决了林业产权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还需要开展一系列的配套改革为其保驾护航。只有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中心,积极开展相关配套改革,才能有效解决改革中存在的林地林木流转、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生态公益林保护、林业规模经营等各种问题,才能推动改革健康有序进行,提高改革成效。XX省在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个综合改革时,积极进行了生态公益林管护和限制性利用试点、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改革、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等六个单项改革,并在部分地区积极创新森林防火机制和林业投融资体制,开展林政资源管理体制等相关配套改革,不断优化林业发展环境,还权于民,让利于民,形成了全社会办林业的格局,促进了森林资源总量的壮大和质量的提高,增加了林业经营收入。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不断深化相关配套改革,是XX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